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7 土地的誓言

合集下载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土地的誓言》原创导学案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土地的誓言》原创导学案

土地的誓言第一课时【学习导言】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

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愁国恨与思念之情思!请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揣摩、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让我们在反复朗读品味中,体会作者对故土的嘤嘤深情。

课前学习:自主体验(通读文本,积累基础,加入论坛)【通读文本】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大声朗读两遍课文。

【积累基础】读一读,查一查,写一写(为加点字注音)端木蕻.良炽.痛胸膛喷涌泛滥..白桦林嗥.鸣山涧斑斓碾...丰饶 污秽谰..语怪诞亘古默契田垄蚱蜢镐....头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端木蕻良的生平和作品创作情况。

【加入论坛】以下是几位中学生在某学习论坛中的交流(节选):A:端木蕻良是一位超赞的爱国作家,我曾经念过课本里他的《土地的誓言》,很崇拜他。

B:哪里----我们下周也要学了。

预习的时候都看不懂,生字又多。

A:楼上的说话不负责任。

建议你多读几遍再发言!!这是多么深情的文章,每次我读到:‘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时,我就会为之震撼,为端木蕻良的文笔和精神所打动。

C:同感。

除了感受到作者对故土的深沉炽爱外,作者笔下的东北大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讨论越来越激烈。

你也加入进来吧!读完文章你是怎样的感受呢?或者有特别让你触动的句子?大胆的与同学交流吧!课内学习: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研读课文】听读:把握感情1.听别人配乐朗读课文。

要求:注意朗读的语气、语速和重音感受文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试着用一两个词概括。

赏读:品味语言1.带着你体验到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流畅、准确,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划出文中最精彩或最令你深受感动的语句或词语。

(两处以上)2.交流你所划出的文中最精彩或让你深受感动的语句或词语,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结合同学们的交流整理归纳,记在书本相应位置上。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编写者:陈娅兰【学习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相关链接】1、走近作者端木蕻良(1912.9-1996.10),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辽宁省昌图县人,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江南风景》,短篇小说《土地的誓言》《憎恨》《风陵渡》,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

2、了解背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自主学习】1、听读课文(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音频),注意把握语气语调重音。

要求: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能够说出喜欢的理由,感受文中的情感。

2、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

要求:(1)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2)读后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

3、边读边勾画出生字词,查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炽痛()嗥鸣()斑斓()亘古()谰语()默契()田垄()污秽()镐头()蚱蜢()泛滥()召唤()怪诞()桦树()(2)解释词语。

炽痛:谰语:亘古:污秽:怪诞:斑斓:4、整体感知: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合作探究】一、文本理解1、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

2、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3、在第一段中,作者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其用意是什么?4、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二、语言品析5、文中哪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下面几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导学案以及原文

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导学案以及原文

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导学案以及原文【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资料链接】【自主学习】听读课文,扫通阅读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炽痛()嗥鸣()斑斓()亘古()怪诞()默契()田垄()污秽()镐头()谰语()泛滥()辗着()丰饶()2、释词炽痛:嗥鸣:亘古:怪诞:斑斓:谰语:污秽:默契:3.再读课文,概括两段文字的内容。

【合作探究】1.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东北景色、物产?为什么要列举这些?(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

(4)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乡。

(5)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的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6)、“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交流展示】1.请一个小组展示给加点字注音给词语释义的情况。

2.请一个小组口述概括文段的内容。

3.请一个小组展示从文中找出的作者所列举的景物。

4.请三个小组谈谈对有关语句的赏析。

【点评小结】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1)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3)人称的恰当运用。

(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即“呼告手法”,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总之,这篇散文以饱含深情语言,回忆了故乡的景物,追忆了自己成长的足迹,显示了与土地密不可分的关系,既有对故土的深情赞美,也暗含有家难回的忧伤和愤怒,更有面对土地发出的眈眈誓言,流露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 土地的誓言 导学案导学单及教学反思》最新精品优秀获奖完美实用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 土地的誓言 导学案导学单及教学反思》最新精品优秀获奖完美实用

前言:
该导学案(导学单)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导学案(导学单)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导学案)
7
土地的誓言
课题土地的誓言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3.熟悉歌曲《松花江上》。

过程与方法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本文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作者
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

20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作家之一。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
山西、重庆等处任教,在重庆、香港、上海等地编辑《文摘》副刊、《时代
文学》杂志、《大刚报》副刊。

主要作品有《科尔沁旗草原》,短篇小说集《憎
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评剧《罗
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及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

写作本文选自《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散文》卷一(上海文艺出版社
1。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导学案一、新课导入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

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离开那片曾生养过他们、给过他们幸福与快乐的黑土地的?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二、自学指导1.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炽.痛(chì) 嗥.鸣(háo) 怪诞.(dàn) 亘.古(gèn)谰.语(lán) 蕻.(hóng) 镐.头(gǎo) 默契.(qì)污秽.(huì) 蚱蜢.(měng) 田垄.(lǒng) 呻吟.(yín)山涧.(jiàn)斑斓.(lán)丰饶.(ráo)耻辱.(rǔ)2.解释下面词语。

炽痛:热烈而深切。

泛滥: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怪异无稽,荒唐离奇。

亘古:自古以来。

默契:指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污秽:肮脏的、不洁净的东西。

3.作者链接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小说有《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

4.背景链接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造成了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的场面,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

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三、自学指导(一)整体感知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1.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段落内容。

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7、土地的誓言(导学案和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7、土地的誓言(导学案和答案)

7、土地的誓言【学习目标】1、掌握字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体味作者的家国情怀。

3、揣摩精彩语言,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1、掌握字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体味作者的家国情怀。

【学习难点】揣摩精彩语言,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学习过程】任务一:掌握字词自学检测一:1.根据拼音,写出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háomíng( )。

(2)bān lán( )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

(3)在那gèn gǔ( )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4)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mòqì( )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5)在那tián lǒng( )里máizànɡ( )过我的欢笑,(7)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wū huì( )和chǐ rǔ( )。

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挚.痛()嗥.鸣()斑斓.()怪诞.()亘.古()谰.语()默契.()田垄.()土壤.()污秽.()辘.辘()白桦.林()镐.头()泛滥.()蚱蜢..()3、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挚痛:嗥鸣:斑斓:谰语:亘古:污秽:怪诞:默契:泛滥:自学检测一的答案:1.根据拼音,写出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háo míng( 嗥鸣 )。

(2)bān lán( 斑斓 )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

(3)在那gèn gǔ( 亘古 )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积累生字词;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体会呼告手法的情感表达作用2.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感受旧中国苦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作者简介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人。

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主要作品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曹雪芹》等。

他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东北风格震动着人们的内心写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短短3个多月,我国东北全境便已沦陷。

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了,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用饱含深沉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这篇感人肺腑的散文。

文体简介------抒情散文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情色彩的语言运用上。

最大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

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知识链接-----东北作家群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通用5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通用5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通用5篇)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2、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

3、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同时介绍背景,最好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

二、扫清字词障碍怪诞(dàn )亘古(gèn )默契(qì )污秽(huì )炽痛(chì )嗥鸣(háo)谰语(lán )三、教师表情朗读,让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再让学生自由朗读,理解抒情散文所表现的家国之痛,民族之恨和爱国情感四、理解全文结构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两段文字在结构上如双峰对峙,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对联。

五、问题研讨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誓言”。

2、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称呼,而后来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哪?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激动,就不满足于使用“她”,而改用“你”直接与土地对话交流,这在修辞上称作“呼告”/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中有类似用法。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学习目标:1.听读课文,感知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3.培养增强我们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相关链接走进作者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

“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流亡到上海,他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象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如《憎恨》。

他还善于在抗日的题材下表现东北特殊的风情,《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气势,民族意识通过地方的粗犷性格表露出来。

他注重方言的运用,又自觉地吸收电影剪接手法来结构小说,叙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若轻,讲究力度,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

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长篇。

背景介绍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段路轨炸毁,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军队。

以此为借口,日军随即攻占沈阳,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短短3个多月,日军就侵占了我国东北全境。

从此,3000万东北同胞经受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

日本军国主义当年发动的对华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遭受的最大灾难。

“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流亡到上海,他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象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如《憎恨》学习过程:预习检测给加粗字注音炽痛()嗥鸣()斑斓()谰语()怪诞()亘古()默契()田垄()蚱蜢()污秽()2.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2).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3).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二、朗读课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这是一片______的土地(独立思考)2.作者抒发什么情感,发出了怎样的誓言(合作探究)三、拓展延伸“九一八”事迹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有人说,它已经成为历史?可它真正已经成为历史了吗?你能发表一下你的看法吗?(书面表达)四、达标检测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的心里怀着①________的热爱。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详细规划了学习目标,包括了解作者作品、感知课文内容、揣摩语言及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等。通过查字典解释生词、激情导入、朗读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与展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升等学习流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重点难点在于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并揣摩语言。学法指导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提供作者端木蕻良的背景及课文写作背景。达标测评与自主反思环节则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深入思考。整体而言,该导学案旨在全面提升学生对《土地的誓言》这篇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土地的誓言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情愿为了土地奋斗,为了漂亮的东北家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剧烈而肤浅的爱国之情。

步骤四精读课文探究写法运用了哪些手法或技巧来表达对故土的深情?请举例说明。

【沟通点拨】(1)运用拟人的手法,以“她”相称,隐含将故土比作“母亲”,直接对着故土倾诉自己的感情。

如:“我必需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究竟。

”“我永不能遗忘,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

”这几句表达了眷恋故土,坚决为故土战斗究竟的决心。

(2)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渐渐增加的气概。

例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或者当我……我想起……我想起……我想起……”一段,运用排比,剧烈地突出了时刻怀念家乡、沉迷家乡的深情。

(3)选择有特征、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出现,呈现东北大地的丰饶漂亮。

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4)移情于物。

如:“她低低地召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迫,使我不得不回去。

”明写家乡召唤“我”,实则是“我”思念家乡。

(5)巧用第二人称“你”,表达剧烈的感情。

如:“你必需被解放!你必需站立!”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长1.总结课文(1)呼告、排比,感情剧烈。

【沟通点拨】本文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喜爱、怀想、眷恋,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

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召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迫,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

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层层波澜,激起剧烈的共鸣。

另外,文章还大量运用排比句,造成连贯的、渐渐增加的气概,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视天上的星星……”等处。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预习自测】1、给加线字注音。

炽()痛嗥()叫斑斓()亘()古默契()田垄()污秽()镐()头文学常识填空2、《土地的誓言》选自《________》卷一,作者 ____ ____,原名 ________,________ 作家。

3、学一学,用一用。

请你以“家乡”为写作内容,写一组排比句,赞美吟诵家乡的美丽富饶。

4、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壮怀激越的誓言。

【合作探究】5、有情朗诵,整体感知6、整体感知: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解难答疑】7、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

8、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反馈拓展】9、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的景物?【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2、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预习自测】1、课文不仅满怀深情地描摹了故乡的美丽景色,还回忆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

试摘出课文中回忆“我”在故乡成长足迹的句子。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合作探究】2、品读赏析:文中那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理解和体会。

(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例:“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

昔日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

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已经“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

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

这样想来,用“埋葬”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土地的誓言》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通用6篇)

《土地的誓言》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通用6篇)

•••••••••••••••••《土地的誓言》七年级下册教案《土地的誓言》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土地的誓言》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土地的誓言》七年级下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注重涵泳品味,把握直抒胸臆、大声呼告的抒情方式。

3、学会给课文做批注,把握关键语句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注重涵泳品味,把握直抒胸臆、大声呼告的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联系背景资料,学会给课文做批注,把握关键语句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端木蕻良的资料,有关写作背景,结合“阅读提示”给课文做批注。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首先一起欣赏一个美丽的地方,看完后,谈谈你的感受。

(出示东北地区的美丽图片。

)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中国的东北地区,她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这个地方被日本人的铁蹄所践踏,东北人民国破家亡、流离失所。

那个时候人们内心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感受东北流亡作家的爱国炽情。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1.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

现代作家。

193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曹雪芹》,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等。

2.东北作家群。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

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不屈的人民融成一团,显示出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土地的誓言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精彩开篇词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逼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揣着一撮家乡的泥土.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感受到旧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九一八〞事件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事隔十年,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壮怀激越的誓言.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作者链接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小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2.背景链接_31年9月_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的场面,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3.请给下面加粗的汉字注音.炽(chì)痛嗥(háo)鸣怪诞(dàn)亘(gan)古谰(lán)语蕻(hóng)镐(gǎo)头默契(qì)污秽(huì)蚱蜢(měng)田垄(lǒng)4.解释下面词语.炽痛:热烈而深切.泛滥: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谰语:没有根据的话.怪诞:怪异无稽,荒唐离奇.亘古:自古以来.默契:指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污秽:肮脏的;不洁净的.(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交流点拨】〝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段落内容.分别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交流点拨】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3.第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物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那么多吗?删去一半如何?【交流点拨】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煤块.赤色的足金.悠远的车铃等等;有必要,删去不好,因为这些都是关东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着关东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读者充分了解关东大地,感受关东大地的美丽富饶,也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4.找出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哪些誓言?这些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交流点拨】我必须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作者在文末发出了誓言:〝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思念故乡的情感,抒发了作者因失去故乡忧伤.愤怒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愿意为故乡而战而牺牲的坚定信念.5.理清思路,写出大意,体会情感.(二)深层探究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试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作者选取哪些景物来表现的?这些景物有何特点?【交流点拨】第一部分选取了〝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煤块.赤色的足金.悠远的车铃〞等等东北特有的物产,来表达对家乡的赞美和怀念之情.所例举的景物有色泽优美.亮丽,种类繁多.丰富的特点.第二部分选取了东北春.秋两季的景物,表现了东北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忧伤与愤怒的感情,最后喷发而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2.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却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为什么?【交流点拨】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一步步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这在修辞上叫〝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三)语言品析1.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泛滥〞的确切含义? 【交流点拨】〝泛滥〞一词是贬义褒用,这里是无法操纵与控制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2.〝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交流点拨】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3.怎样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呢?【交流点拨】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因为昔日飘荡.回响在田垄间的欢笑随着〝九一八〞的到来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这里用〝埋葬〞比〝飘荡〞〝回响〞,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4.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交流点拨】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四)手法探究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试举例谈谈.【交流点拨】(1)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倾诉了对土地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的对象拟人化,还通过多次反复,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发学生产生共鸣.(2)选取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3)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增强气势.(〝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4)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四.归纳主旨作者在这篇抒情散文中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沦陷的故乡昔日景物的美丽.丰饶,追忆了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显示了与土地密不可分的关系,既有对故土的深情赞美,又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誓言,流露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五.拓展延伸1.文章多次运用了反复,请选择下列一组词语说一段话表达出你对某事物的依恋.A.〝当我当我当我〞B.〝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C.〝土地是土地是土地是〞【交流点拨】A.当我疑惑的时候,他为我指明方向;当我开心的时候,他为我鼓掌B.当我难过的时候,他和我分享;当我成功的时候,他却默默的离开;当小草慢慢穿上新衣的时候,当杨柳缓缓抽出新芽的时候,当风中弥漫着醉人花香的时候,我想起了白居易的浅草才能没马蹄,我看见了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我听见了春天伴着风的脚步一步一步的向我们走来了.C.土地是我们伟大的母亲,给我生命,让我领略世界的美好;土地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给我力量,让我知道脚踏实地便会成功;土地是我最温柔的思乡情怀,给我温暖,让我对这片热土爱得深沉!2.〝九一八〞已成过去,它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我们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绝不允许历史重演,〝少年伟大则国伟大〞请大家起立,一起诵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土地的誓言》知识点+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土地的誓言》知识点+导学案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土地的誓言》知识点+导学案知识点一、作者简介端木蕻良(1912~1996),满族,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

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等。

二、课文背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于是他们中的富有民族感情的年轻人带着对故土的怀念,饱含着故土陷落、山河破碎的悲愤,广泛描绘了发生在那片广漠、肥沃的黑土地上面的苦难与挣扎、觉醒与奋起。

作为他们中的一员,作者怀着浓浓的乡愁及悲愤之情,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写下了此文。

三、理解词义1.挚痛:诚恳而深切。

2.斑斓:灿烂多彩。

3.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4.怪诞:荒诞离奇;古怪。

5.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6.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7.污秽:肮脏的东西。

8.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四、课文结构第一部分(①):写“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

第二部分(②):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五、问题归纳1.“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一句在结构上总领第①段,在内容上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炽痛的热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泛滥”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泛滥”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一般含贬义,这里贬义褒用,表明作者的感情像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奔流,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激愤狂放的心情。

3.第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物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那么多吗?删去一半如何?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煤块、赤色的足金、悠远的车铃等等;有必要,删去不好,因为这些都是关东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着关东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读者充分了解关东大地,感受关东大地的美丽富饶,也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新人教版

7、土地的誓言导学案课题土地的誓言课型新授导学内容:1、注重朗读训练,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通过朗读领会文意。

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

4、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导学重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导学难点: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

学习程序与内容学习调控一、导入: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己的感受。

同时介绍背景,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介绍作者,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炽()痛嗥()鸣谰()语怪诞()亘()古辗()着辘辘()污秽()镐()头默契()三、整体感知1、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回答问题:土地会发出誓言吗?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明确:是作者对土地发出的誓言,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

四、自主研读、合作探究1、文中写了具有怎样景色的土地(默读课文第一段,画出描写故乡景色的句子)明确:“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2、作者在这段话中列举了东北哪些特有的景色和物产?明确:白桦林,红高粱,马群,黑土地等。

抓住这些景物能充分体现东北地区的地域特征。

3、作者为什么在这段话中列举了一大串的景色、物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列举了一大串富有东北地域特征的景色、物产,作者如数家珍,像电影镜头一样展现,展现东北大地的富饶美丽,表现了对故乡深切的留恋和炽痛的热爱,也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与感染力。

作者回忆起故乡的景色,似乎听到了故乡的呼唤。

4、作者把广大的关东原野,以“她”而不是“它”相称,这是为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明确: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故乡的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

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

部编版2019年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导学案7 土地的誓言

部编版2019年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导学案7 土地的誓言

7 土地的誓言【明确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思想感情。

(重点)2、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难点)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端木蕻良,原名,(籍贯)人。

现代作家。

他和萧红、萧军、舒群、等被称为。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2、写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践踏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

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

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感情,写下了这篇散文。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痛()嗥.鸣()斑斓.()谰.语()泛滥.()镐.头()召.唤()白桦.()默契.()亘.古()田垄.()污秽.()怪诞.()蚱蜢..()()4、解释下列词语。

炽痛:谰语:亘古:污秽:5、整体感知①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②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合作探究】1、文中那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理解和体会。

(可从词语内涵、修辞表达以及思想内容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21教育网2、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3、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试举例谈谈。

【当堂反馈】1、你认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2、怎样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呢?【拓展提升】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课文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第二行“嘶哑的”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3、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