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人源“行书笔法”

合集下载

论董源水墨山水画的艺术特征

论董源水墨山水画的艺术特征

论董源水墨山水画的艺术特征作者:董政宏荆福全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1期摘要:董源是五代南唐时期著名山水画家,所画作品极得山水神气,并开创了江南画派。

文章以《夏景山口待渡图》为例从构图、水色、笔法等角度分析董源水墨山水画的艺术特征,并总结董源水墨山水画的艺术对后世中国画的影响与启示。

关键词:董源;水墨山水画;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3-0059-01一、董源及其水墨山水画题材1.题材的词语描述。

题材是人们直接描绘现实生活的景色和故事,创作出的美术作品形成了不同的题材类型,如:神话故事题材、现实生活题材、山水、花鸟题材及人物题材等。

而狭义的题材指的是美术家取材于生活,将生活素材具体运用在美术作品中,并经过美术家选择、提炼、加工、改造的过程后所呈现的艺术作品。

美术作品中内容构成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客观要素,一个是主观要素。

题材的创作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因此,题材所反映的现实生活、文化现象就具有社会性,是客观的。

2.董源与创作题材。

董源是五代南唐画家。

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进贤)人,自称“江南人。

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南唐亡后入宋。

北方荆浩开创雄伟峻厚北派画风的同时,经济发达、战争较少的南方,画坛呈现的是另一种风貌。

五代时期的南方,并非没有动乱,只是政局相对稳定,南唐中主李璨、后主李煜都设立画院,由于皇帝号召,诞生了南派山水的代表人物、后世文人画鼻祖董源,山水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董源最为后人称道、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画题材。

二、董源水墨山水画的艺术特征1.精致的画面构图。

构图的定义,在《舌辛海》中解释为“艺术家为了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和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

画面的构图是对画面情景规划安排的创造,是一种主观能动性的创造,寄托着画家的情感和思想。

董人源“行书笔法”

董人源“行书笔法”

汉字的偏旁部首是汉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好偏旁部首有利于写好汉字。

行书的偏旁部首来自楷书,但书写更为简便。

(一)单人旁落笔稍重,向左下行笔,随后回锋翻笔,再顺势落笔写竖,先轻后重,最后回锋向右上趯出。

如“任”字。

(二)三点水落笔轻,露锋尖,触纸后用力顿一下,然后勾出,接着顺势落笔写竖勾,勾时用力向右上趯出。

如“沈”字。

(三)左耳旁落笔写短横,顺势用笔而下写弧,再顿笔勾出,接着写竖勾,竖勾要挺劲,带有一定的弯势。

如“陈”字。

(四)右耳旁落笔由轻而重写横出折,再顺势写弯勾,然后翻笔而上写竖画,竖如悬针,上粗下细.一般来说,左耳收,右耳放;左耳流利,右耳工整;左耳竖有勾,右耳竖无勾;左耳占地小,右耳占地大。

如“都”(五)竖心旁落笔写短竖,再折笔写短横,然后翻笔向左上,顺势写长竖。

有时横竖之间有牵丝相连,并形成一个针鼻孔似的小圈,就更显得玲珑剔透,生动活泼。

如“情”字。

(六)爿字旁侧锋落笔,略顿,随即高于写竖画,要挺拔有力,至竖末用力向左上勾出,然后顺势写上点,顿一下提笔写下点,再用力向右上挑出。

竖与点之间用勾挑相呼,点与点之间用牵丝相连。

如“壮”字。

(七)提手旁落笔写横,再翻笔写竖勾,然后顺势写斜世无双挑。

横画略向右上斜,竖勾挺拔带弧势,挑画由左下而右上,线条由粗而细,点画分明有力。

如“推”字。

(八)宝盖头轻落笔重按笔写点,然后勾出,顺势写左竖点,再连着折笔写横,末了折笔用力向左下勾出.整个宝盖头点画呼应,成上包下之势,字头宽敞,能包括或容纳下面部分。

如“宣”字。

(九)趯土旁落笔先写横画,再翻笔写短竖,然后顺势折笔用力向右上趯出。

趯土旁的趯土要写得精悍,同时要与右面部分发生关系,其中特别是趯画。

如“城’字。

(十)直刀旁落笔斜写左短竖,再折笔向右上勾挑,然后顺势写右竖。

行书中的右竖,不妨写得比楷书长些;竖尾一般提笔直接抽出,也可以向左下勾出。

如“到”字。

(十一)双人旁落笔先写短撇,回锋折笔写长撇,再回锋向上写竖画,然后顿笔勾出。

cce2fd2ecf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19

cce2fd2ecf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19

画家董源的简介董源?-约962,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

一作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进贤县人,董源、李成、范宽史上并称北宋三大家,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

擅画山水,兼工人物、禽兽。

其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

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麻皮,后人称为“披麻皴”。

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

米芾谓其画“平淡天真,唐无此品”。

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溪岸图》等。

董源不仅擅长山水画,还可以画牛、虎、龙和人物。

作为一名山水画家,董媛并不专业。

宋人称赞它的色彩背景宏大,风景秀丽,风格独特。

但最原始、最成功的是水墨山水画。

他用马村和青苔来表现江南地区的自然风貌,神奇地用暗峰、隐岛、隐竹、林下烟熏来书写江南地区的风景。

他的钢笔很粗心。

他对几种物体都有近视。

从远处看,风景很明亮,他在技巧上很有创造力。

他的著名作品《在下井山口等待渡口》和《潇湘图》,将夏天江南的丘陵,江湖间草木畅茂、云气滃郁的特定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笔墨技法是与他所表现的特定景色充分适应的。

宋朝的沈括说,他“写的更多的是长江以南真正的山脉,而不是一支奇怪而陡峭的笔”。

画的山形大多是扬子江中下游的丘陵。

它们大多是起伏的斜坡、土山和石头,很少陡峭。

这与京浩之前展示的雄伟的北方山形形成了鲜明对比。

董源非常重视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描写,往往带有鲜明的色彩风俗画的情节性,有时实为全画的题旨所系。

虽形体细小,简而实精,人物皆设青、红、白等重色,与水墨皴点相衬托,别饶一种秾古之趣。

其传世作品还有《龙宿郊民图》等。

董渊开创的新水墨山水画风格是当时和尚居然所效仿的,后人称之为董居。

到了宋代,除了米芾和沈括对董鞠画派的欣赏外,元代也逐渐出现了采用董鞠画风的趋势。

唐龙认为“唐代山水画最早是在宋代创作的,如董渊凌驾于王公之上”,他对董渊有了新的认识。

「山水画史~3」五代(南派):谜一样的董源是如何一步步成型

「山水画史~3」五代(南派):谜一样的董源是如何一步步成型

「山水画史~3」五代(南派):谜一样的董源是如何一步步成型朋友们大家好,上一篇文章我们提到了五代北派山水的两位代表人物:荆浩与关仝,本篇文章我们就要讲南派山水。

从时间上来看,荆浩与关仝要早于董巨二人,所以有一些美术史把董巨划为北宋也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有读者非要弄清楚他们四人之间的存世的先后关系,那么就是荆浩→关仝→董源→巨然。

不同于出生于北国的荆关,董源是出生在今天江西的画家,为南唐画吏,活动在南唐都城金陵(今南京)一带,官至北苑副史,又称“董北苑”,董是一位多面手,不仅仅能够画山水,也擅长工笔花鸟,但是其对后世的影响在于“南派山水”的开创上。

相传董源既学习了唐代王维的笔墨,又继承了唐代李思训的设色,可谓博采众长。

我们知道中国地大物博,南北风景有异,不同于荆浩对北方山水雄浑壮阔的描绘,董源第一次把南国山水的清新秀丽呈现在笔尖。

《潇湘图》局部董源纵50厘米,横141.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在这里告诉大家一个遗憾而又出人意料的消息,历史上关于董源的生平记录几乎是没有的,毫不夸张地说,董源好似金庸《天龙八部》里的绝世高手扫地僧迷一般的存在,我们甚至不知道他的出生于死亡时间及在世做过什么。

董源更多是存在后代美术评论家、鉴赏家的语录里,可想而知,董源在世时没有影响力。

这极大激发了小编的好奇心,一个生时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何德何能在千年之后一跃登上南派鼻祖的宝座,这引导我做了一些研究,这里慢慢说给大家。

由于古画大多数作于绢本或宣纸上,这些材质怕火、怕潮、怕虫、怕光,最怕战乱年景的人为损伤,历代画谱记载的珍品现已留存不多,即便一幅作品足够幸运可以免于以上威胁,漫长历史的氧化也很容易给画面带来焦黄质感。

所以,我们后人更多是依赖前人的文字记录来给画家“打分”,实乃无奈之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潇湘图》局部董源纵50厘米,横141.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董源被历史推举为南派山水创始人,有3个人功不可没,一个是宋代的米芾,一个是元代的汤垕,一个是明代的董其昌。

(长卷高清)五代山水四家:董源画选

(长卷高清)五代山水四家:董源画选

(长卷高清)五代山水四家:董源画选南唐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绢本淡设色50×320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南唐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绢本淡设色50×320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南唐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绢本淡设色50×320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南唐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绢本淡设色50×320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此图写江南夏景。

开卷处平沙浅岸,江河横陈,小舟往来其间,山峦叠起,丛林中微露村舍,卷末沙岸延伸,垂柳成行,岸边有待渡者,展现出平远辽阔的江景。

全卷用披麻皴加墨点表现山峦林木,画法与《潇湘图》一致,画幅高度亦相同,因而有的鉴赏家认为二者为一卷,后来被人分割,中间有缺损,因而不能连贯。

本图无款印,董其昌于卷前引首题“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图真迹”。

董源潇湘图卷绢本设色50×141.4cm故宫博物院藏董源潇湘图卷绢本设色50×141.4cm故宫博物院藏本幅无作者款印,明朝董其昌得此图后视为至宝,并根据《宣和画谱》中的记载,定名为董源《潇湘图》,后入清宫内府收藏。

“潇湘”指湖南省境内的潇河与湘江,二水汇入洞庭湖,“潇湘”也泛指江南河湖密布的地区。

图绘一片湖光山色,山势平缓连绵,大片的水面中沙洲苇渚映带无尽。

画面中以水墨间杂淡色,山峦多运用点子皴法,几乎不见线条,以墨点表现远山的植被,塑造出模糊而富有质感的山型轮廓。

墨点的疏密浓淡,表现了山石的起伏凹凸。

画家在作水墨渲染时留出些许空白,营造云雾迷濛之感,山林深蔚,烟水微茫。

山水之中又有人物渔舟点缀其间,赋色鲜明,刻画入微,为寂静幽深的山林增添了无限生机。

五代至北宋初年是中国山水画的成熟阶段,形成了不同风格,后人概括为“北派”与“南派”两支。

董源此图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

五代董源夏山图绢本水墨淡设色49.2×313.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五代董源夏山图绢本水墨淡设色49.2×313.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此图以重峦叠冈、沙汀烟树横亘画面,气势辽阔苍茫。

五代董源《笼袖骄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董源《笼袖骄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董源《笼袖骄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董源笼袖骄民图立轴绢本设色纵160厘米横156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对于画中描绘内容,历代颇多不同解释。

此图为四幅绢拼成之大幅,以重著色画江南郊野风光,山峦圆浑峻厚,江水宽广纤回,山麓人家彩灯高悬,水边有彩舟排列,人群作歌舞情状,船头岸上亦有奋臂擂鼓者,人物皆以重彩绘染,在山水画中穿插了风俗情节。

画中山形水貌与南京极肖似,显系图写南唐首都建康郊野节日娱戏之景象,亦有粉饰升平成分。

此图画山峦用披麻皴,青绿著色,虽无款识,历代相传为董源笔,必由来有自。

从“概念”到“图像”沈括的“董源”发现与董其昌的“董源”鉴藏

从“概念”到“图像”沈括的“董源”发现与董其昌的“董源”鉴藏
到了明代,“董源”逐渐由山水画正宗变成“南宗” 画祖,画风“简淡”。明代何良俊认为黄公望、王蒙、 吴镇都是师法董源、巨然,倪瓒只师法荆浩、关仝, 其在《四友斋丛说》中云 :“盖子久、叔明、仲圭皆 宗董巨,而云林专学荆关。”[11]263 莫是龙认为,学习 文人画要以董源为基础,其《画说》云 :“又顾汉中 题迂画云 :初以董源为宗,及乎晚年,画益精诣,而 书法漫矣。盖迂书绝工致,晚年乃失之,而聚精于画, 一变古法,以天真幽淡为宗,要亦所谓渐老渐熟者。 若不从董北苑筑基,不容易到耳。”[12]96 明唐志契也 认为,倪瓒以董源为基础,后学荆浩、关仝而自成一 家,其在《绘事微言》中说 :“盖迂翁聚精于画,虽 从北苑筑基,然借荆、关而兼河阳,专以幽淡为宗者 也。”[13]738 董其昌认为,“南宗”诸大家都是师法董源 和巨然,“然黄、倪、吴、王四大家,皆以董、巨起家, 成名至今,双行海内”。[14]40 明代吴门画派更是奉董 源为圭臬,成为他们效仿、取法的对象,沈周、文嘉 就有多幅题为模仿董源、巨然的作品。
北 宋 中、 晚 期 沈 括 的《 梦 溪 笔 谈 》( 约 成 书 于 1086 年至 1093 年间)和米芾的《画史》(约成书于 1101 年前后)对董源十分推重,所载董源画风却是
另外一个面貌。沈括《梦溪笔谈》中,董源的山水画 构图为“秋岚远景”,题材是“江南真山”,用笔方式 是“草草”,在意境上则是:“幽情远思,如睹异境”“远 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此妙处也”。[3]193 米芾则把董 源推向更高的地位,认为“董源平淡天真多,唐无此 品,在毕宏上,近世神品格髙无与比也”。[4]399 在沈 括和米芾那里,董源的着色山水被略去、水墨山水画 风“平淡”,开始具有“写意”的特点。
一、“董源”形象的演变
董源在五代和北宋早期的画史中并没有什么影 响,北宋刘道醇《宋朝名画评》(1057 年成书)与《五 代名画补遗》(1059 年成书)均不载董源。关于董源 的记载最早见于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1074 年 后成书):“董源,字叔达,钟陵人,事南唐为后苑副使。 善画山水,水墨类王维,著色如李思训。”[1]75-76 根据《图 画见闻志》所载,董源在五代南唐出任官职,其“善 画山水”、且山水画有“水墨类王维”和“著色如李 思训”两种风格。成书于 1120 年的《宣和画谱》载:“董 元,江南人也。善画,多作山石水龙……大抵元所画 山水,下笔雄伟,有崭绝峥嵘之势,重峦绝壁,使人 观而壮之……然画家止以着色山水誉之,谓景物富丽, 宛然有李思训风格。今考元所画信然。盖当时出自胸臆,写山水江湖、风雨溪谷、峰峦晦明、林 霏烟云,与夫千岩万壑、重汀绝岸,使鉴者得之,真 若寓目于其处也。而足以助骚客词人之吟思,则有不 可形容者。”[2]111《宣和画谱》对董源记载比较详细、 评价也比较高,其所载董源有三点尤其值得注意 :一 是董源有雄壮一类的、“使人观而壮之”的山水画 ; 二是董源有“着色山水”;三是董源还有一类具有文 学抒情性、能够“助骚客词人之吟思”的山水画。

元代董元直的书诀

元代董元直的书诀

元代董元直的书诀元代董元直的《书诀》,集古人成说,罗列甚全,一向公认为书法的最高原则。

现在我摘录其关于笔法者,诸位可作一对比。

无垂不缩:谓直下笔,即下渡上,至中间垂直,则垂而头圆。

又谓之垂露,如露水之垂也。

无往不收:谓波拨处,即往当缓回,不要一拨便去。

如折钗股:圆健而不偏斜,欲其曲折圆而有力。

如壁坼:用笔端正,写字有丝连处,断头起笔,其丝正中,如新泥壁坼缝,尖处在中间,其布置之巧。

如屋漏痕:写字之点,如空屋漏孔中水滴一点圆,正不见起止之迹。

(云间按:屋漏痕,如屋漏水于壁上之痕,言其痕之委婉圆润,非只言漏水点滴。

) 如印印泥;如锥画沙:自然而然,不见起止之迹。

左欲去吻:左边起笔,不要多嘴。

右欲去肩:右边转角,不要露肩,古人谓之“暗过”。

线里藏鍼:力藏在点划之内,外不露圭角。

东坡所谓:“字外出力中藏棱”者也。

种种说法,无非为伯喈八字下注解。

唐代徐铉工小篆,映日视之,书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曲折处亦无偏侧,即此可见其作篆用笔中锋之至。

从来讲作字,没有不尚力的。

可见这一种力如果外露,便有兵气、江湖气,而失却了士气。

字须外柔内刚,东坡所谓“字外出力”不过是形容多力,不可看误。

米襄阳作努笔,过于鼓努为力,昔贤讥为“仲由未见孔子时习气”,此语可以深味。

书又贵骨肉停匀,肥瘦得中。

否则,与其多肉不如多骨。

卫夫人笔阵图中有几句名言:“下笔点划波掣、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若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

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她又解说,心手的缓急、笔意的前后说:“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

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现再刺取名家议论录于下:王僧虔云:“……浆深色浓,万毫齐力,……骨丰肉润,入妙通灵,……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纤微向背,毫发死生”。

梁武帝云:“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钝。

董行书写法

董行书写法

董行书写法引言董行书法是中国传统书法中的一种艺术风格,起源于唐代,经过宋代、明代的发展演变,成为具有独特韵味和艺术特色的书法流派。

董行书法的特点是筆势状似蚯蚓,行之如行云流水,具有流畅自然、奔放豪放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从董行书写法的历史演变、笔画结构、字体特点以及练习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董行书的历史演变董行书是根据唐代著名书法家董源的书法风格而得名的。

董源是唐代末年的书法大家,他在草书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行书风格,被称为董行书。

后来,董行书经过宋代和明代的发展演变,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书法流派。

董行书的笔画结构董行书的笔画结构主要由横、竖、撇、捺、折、钩等基本笔画组成。

横笔画要求平稳有力,突出笔画的粗细变化;竖笔画要求挺拔有劲,注重笔画的纵向延伸;撇笔画要求开放自然,强调笔画的起始和结束;捺笔画要求匀称协调,追求笔画的变化和流畅;折笔画要求转折明确,强调笔画的角度变化;钩笔画要求灵动活泼,重视笔画的卷曲和扭转。

通过巧妙地组织这些基本笔画,董行书能够表现出丰富的艺术效果。

董行书的字体特点董行书的字体特点是横平竖直、行云流水、奔放豪放。

横有力,竖挺拔,给人以力量感和稳重感;行云流水的笔法使得书法看上去流畅自然,具有韵律感;奔放豪放的艺术风格给人以开放、自由的感觉。

董行书的字体特点与董源的个性及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密切相关,体现了他对生活的豪情壮志和对艺术的热情追求。

董行书的练习方法要学好董行书,首先要熟悉并掌握其笔画结构和字体特点。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练习:1.学习基本笔画:通过勤加练习,熟练掌握横、竖、撇、捺、折、钩等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和结构特点。

2.模仿名家作品:选择一些董行书大家的作品,认真观摩并模仿,通过模仿来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

3.练习常用字:选择一些常用字,如人名、地名等,多次书写,熟悉字形和笔画结构,提高书写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4.培养艺术感觉:要学好董行书,还需要培养自己对艺术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五代后梁画家董源传世山水画作品赏析

五代后梁画家董源传世山水画作品赏析

五代后梁画家董源传世山水画作品赏析艺术luo2017-06-02董源,中国五代时期南唐画家。

一作董元,字叔达,今江西南昌市进贤县人,自称“江南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南唐中主(934~960)时期。

事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南唐亡后入宋,被看作是南派山水画的开山大师。

善山水,兼工禽兽。

其山水多以江南真山入画而不为奇峭之笔,记载说他山水多画江南景色“平淡天真,唐无此品”。

米芾曾盛赞其山水曰:“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

五代的《画鉴》里记载:“董源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样着色,皴文甚少,用色浓古,人物多用红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

二种皆佳作也。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董源善画,龙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山峭之笔”,画史上把董源、范宽、李成,称为北宋初年的三大家。

董源艺术特点据画史记载,董氏善山水人物、云龙、牛虎,无所不能,尤以山水画最为著名,开创南派山水。

其山水多以江南真山入画而不为奇峭之笔,记载说他山水多画江南景色“平淡天真,唐无此品”。

米芾曾盛赞其山水曰:“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

五代的《画鉴》里记载:“董源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样着色,皴文甚少,用色浓古,人物多用红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

二种皆佳作也。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董源善画,龙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山峭之笔”,又称“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

擅画水墨及淡着色山水,喜用状如麻皮的皴笔表现山峦,上多矾头苔点,多画丛树繁密,丘陵起杖,云雾显晦和溪桥渔浦、汀渚掩映的江南景色,后人称其所作平淡天真,为唐代所无。

也有设色浓重之作,山石皴纹甚少,景物富丽,近于李思训格调,而较放纵活泼。

兼工龙、牛、虎和人物。

董源不仅以画山水见长,也能画牛、虎、龙及人物。

作为山水画家,董源也是不专一体的。

试析鉴赏董源《潇湘图》和郭熙笔法

试析鉴赏董源《潇湘图》和郭熙笔法

试析鉴赏董源?潇湘图?和郭熙笔法论文关键字:中国书画中国文化笔法董源郭熙论文摘要:在中国书画与中国文化方面,中国画的笔法是非常重要的。

历史上众所周知的画家董源、郭熙等都是主要的开创者。

董源被董其昌称为南派的山水画家,而郭熙被后世人称为北派的山水画家,两个画家都从师于李成。

本文从笔法角度来比较南北派别的联系和区分,将这些笔法运用到现代绘画中,使现代中国绘画有进一步的创新,同时对中国画笔法也是一个总结和新的运用。

笔者是西方油画专业出身,初始对中国画的笔法体了解尚浅,后经对各方资料的查阅,对点、皱、描稍有进一步认识。

本文从董源和郭熙的作品中分析国画的笔法体系,对油画的中西融合也很有帮助。

有关资料显示从“顾陆吴张〞四大祖师用笔,形成了中国画的第一个笔法体系—描法,五代到荆浩出现了第二个笔法体系—披,开展到了元代以后,又形成了一个体系—点。

黄公望曾说“作山水者,必以董源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

〞董源是北宋前期山水画家,南派山水画的代表。

分析董源的画,是由于在中国绘画中上董源对元代的绘画,对明清的绘画和后期国民时期的山水画有非常大的影响。

在那个时代,南北画风已经正式确立了,笔法也大体具备了。

郭熙是北宋中期北派山水的集大成者。

这两者同属于北宋,前者是前期南方绘画的代表,后者代表了中期北方的绘画成就,相比较而言,可以从同一个时期分析不同地域的绘画特征。

一、中国画的笔法体系—皱前面提到效法是在五代时产生的,正是董源和郭熙所在的时代。

所以分析他们的画之前,要对破法做简单的描述。

在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中,还没有披笔,效笔对中国山水技法来说是逐步完善的标志。

效是一种辅助勾线时的效果。

它包括物体的阴阳、体积、质感、纹理,做进一步的填充完成。

效能造成距离的感觉,像近处多效就像素描一样,可以造成凹凸感,中景就变得稀疏了,远景距离远都可以省略而无效。

关于皱法,我认为就像我们油画中的表现厚画法相类似,但是中国画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历史上董源是谁

历史上董源是谁

历史上董源是谁董源?-约962,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

一作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进贤县人,董源、李成、范宽史上并称北宋三大家,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

擅画山水,兼工人物、禽兽。

其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

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麻皮,后人称为“披麻皴”。

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

米芾谓其画“平淡天真,唐无此品”。

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溪岸图》等。

宋朝的沈括说,他“写的更多的是长江以南真正的山脉,而不是一支奇怪而陡峭的笔”。

画的山形大多是扬子江中下游的丘陵。

它们大多是起伏的斜坡、土山和石头,很少陡峭。

这与京浩之前展示的雄伟的北方山形形成了鲜明对比。

董源在山水画中非常重视点景人物的刻画,往往具有风俗画的情节,有时与整幅画的主题有关。

虽然人物小巧、简单、精致,但人物的颜色却很重,如绿色、红色和白色,这会衬托出水墨的质感点,并不失为一种古老的趣味。

他的传世作品还包括龙须村居民的画作。

董源所创造的水墨山水画新格法,当时得到巨然和尚的追随,后世遂以董巨并称。

在宋代,除了米芾、沈括十分欣赏董巨画派之外,到了元代,取法董巨的风气渐开。

汤垕认为:“唐画山水至宋始备,如董元又在诸公之上”,对董源有了新的认识。

元末四家和明代的吴门派,更奉董源为典范,明末“南北宗”论者虽然在理论上尊王维为“南宗画祖”,但实际上却是在祖述董源。

元代黄公望说:“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

清代王鉴说“画之有董巨,如书之有锺王,舍此则为外道”。

董源在后世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是罕见的。

据《画史》记载,侗族擅长山水人物、云龙、牛虎。

他无所不能。

尤其以山水画最为著名,创造了南方山水画派。

“长江以南有许多风景如画的山川,但他说长江以南有许多风景如画的山川。

”。

米芾曾经称赞他的风景,说:“如果你不假装聪明有趣,你就会天真。

董源善画原文及翻译

董源善画原文及翻译

董源善画原文及翻译董源,宋代著名画家,擅长山水画。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巧而闻名于世。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介绍董源的一些代表作品,并对其进行翻译。

《泰山图》作品简介:《泰山图》是董源的一幅巨大的山水画作品。

该画以泰山为主题,展现了泰山的雄伟壮丽和雄浑的气势。

画中的山峰高耸入云,气势磅礴,给人以宏大的感觉。

翻译:# 董源善画原文及翻译## 《泰山图》作品简介:《泰山图》是董源的一幅巨大的山水画作品。

该画以泰山为主题,展现了泰山的雄伟壮丽和雄浑的气势。

画中的山峰高耸入云,气势磅礴,给人以宏大的感觉。

《黄山图》作品简介:《黄山图》是董源另一幅著名的山水画作品。

画中的黄山景色栩栩如生,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

画中的山峰峻拔,古松苍翠,云雾缭绕,形成一幅天然的画卷。

翻译:## 《黄山图》作品简介:《黄山图》是董源另一幅著名的山水画作品。

画中的黄山景色栩栩如生,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

画中的山峰峻拔,古松苍翠,云雾缭绕,形成一幅天然的画卷。

《水墨山水画》作品简介:《水墨山水画》是董源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他善于运用水墨技法,通过墨色的淡重和用笔的变化来表现山水的远近与深浅。

该作品给人以深沉、静谧的感觉,展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独特魅力。

翻译:## 《水墨山水画》作品简介:《水墨山水画》是董源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他善于运用水墨技法,通过墨色的淡重和用笔的变化来表现山水的远近与深浅。

该作品给人以深沉、静谧的感觉,展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独特魅力。

《松鹤寿山图》作品简介:《松鹤寿山图》是董源的另一幅重要作品。

画中的松树和仙鹤象征着长寿和吉祥。

画面中松树的纹理和仙鹤的羽毛被画家绘制得非常细腻,形成了一幅细腻而凝重的作品。

翻译:## 《松鹤寿山图》作品简介:《松鹤寿山图》是董源的另一幅重要作品。

画中的松树和仙鹤象征着长寿和吉祥。

画面中松树的纹理和仙鹤的羽毛被画家绘制得非常细腻,形成了一幅细腻而凝重的作品。

以上是董源几幅著名作品的简介及其翻译。

五代南唐董源十幅绘画作品赏析

五代南唐董源十幅绘画作品赏析

五代南唐董源⼗幅绘画作品赏析五代⼗国时,虽然国家四分五裂战乱连年,南唐都城所在地却相对平稳,于是有了书画艺术的⼀个发展⾼峰期。

特别是中国⼭⽔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些画家在唐代以青绿或⽔墨青绿在屏障上挥写⼤⼭⼤⽔或松⽯林⽊的基础上,深⼊⼤⾃然中进⾏创作。

五代时中国⽔墨⼭⽔画趋于成熟,以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画家和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画家创⽴了真实⽣动的雄伟北⽅峻岭和秀丽江南⼭川两⼤⼭⽔画体系,世称“荆、关、董、巨”。

这⾥介绍董源绘画作品。

董源(934-约962),五代南唐画家,南派⼭⽔画开⼭⿐祖。

⼀作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进贤县)⼈,董源、李成、范宽史上并称北宋三⼤家,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称“董北苑”。

擅画⼭⽔,兼⼯⼈物、禽兽。

其⼭⽔初师荆浩,笔⼒沉雄,后以江南真⼭实景⼊画,不为奇峭之笔。

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后⼈称为“披⿇皴”。

⼭头苔点细密,⽔⾊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

董源的《潇湘图》被画史视为“南派”⼭⽔的开⼭之作。

董源是供职宫廷的画家。

他画⼭⽔⼈物皆甚精妙,最得后⼈欣赏的是以⽔墨淡彩创造性地图绘出的江南⼭川江河纵横、草⽊丰茂、⼭峦明秀的风光。

他的作品“多写江南真⼭,不为奇峭之笔”,笔下的“⼭⽔江湖,风⾬溪⾕,峰峦晦明,林靠烟云,与夫千岩万壑,重汀绝岸”等景物,能使⼈观之有“寓⽬于其处”⾝临其境的实际感觉。

他改变了唐代⼭⽔画风,将笔与墨、皴与染⾃然和谐地结合在⼀起。

画家根据江南草⽊华滋、湖光⼭⾊的⾃然环境,使⽤披⿇皴、点⼦皴的画法,以表现江南⼭⽔的整体感觉。

作品表现出季节、⽓候及阳光空⽓的效果,在中国古代绘画创作中不多见。

现存董源作品《潇湘图》、《龙袖骄民图》、《夏⼭图》、《夏景⼭⼝待渡图》冈峦起伏,洲诸芦汀,草⽊葱郁,辽阔的景⾊隐现于云烟之中,⼭坡草⽊以墨点兼披⿇皴画成,⼲湿、浓淡、虚实、皴染均掌握恰到好处。

现存世作品有《龙宿郊民图》、《夏景⼭⼝待渡图》卷,藏辽宁省博物馆,《寒林重汀图》、《溪岸图》、《笼袖骄民图》、《潇湘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夏⼭图》卷,藏上海博物馆,《洞天⼭堂》台北故宫博物馆,《青绿⼭⽔》《江堤晚景图》等。

历史上董源是谁

历史上董源是谁

历史上董源是谁董源?-约962,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

一作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进贤县人,董源、李成、范宽史上并称北宋三大家,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

擅画山水,兼工人物、禽兽。

其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

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麻皮,后人称为“披麻皴”。

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

米芾谓其画“平淡天真,唐无此品”。

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溪岸图》等。

宋代沈括称他“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所画山形,多是长江中下游一带的丘陵,大都为坡陀起伏,土山戴石,很少作陡峭崭绝之状。

这与较早于他的荆浩所表现的气势雄伟的北方山形正好成为鲜明的对比。

董源很重视对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的刻画,每每都带有风俗画的情节性,有时实为全画的题旨所系。

虽形体细小,简而实精,人物皆设青、红、白等重色,与水墨皴点相衬托,别饶一种秾古之趣。

其传世作品还有《龙宿郊民图》等。

董源所缔造的水墨山水画崭新格法,当时获得巨然和尚的跟随,后世遂以董巨并说。

在宋代,除了米芾、沈括十分观赏董巨画派之外,至了元代,博采众长董巨的风气南来。

汤垕指出:“唐画山水至宋始备,例如董元又在诸公之上”,对董源存有了代莱重新认识。

元末四家和明代的吴门派,更遣董源为典范,明末“南北宗”论者虽然在理论上尊王维为“南宗画祖”,但实际上却是在祖述董源。

元代黄公望说道:“并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例如作诗之学杜也”。

清代王鉴说道“图画之存有董巨,如书之存有锺王,舍此则为外道”。

董源在后世能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就是少见的。

据画史记载,董氏善山水人物、云龙、牛虎,无所不能,尤以山水画最为著名,开创南派山水。

其山水多以江南真山入画而不为奇峭之笔,记载说他山水多画江南景色“平淡天真,唐无此品”。

米芾曾盛赞其山水曰:“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

五代南唐画家董源《潇湘图》

五代南唐画家董源《潇湘图》

五代南唐画家董源《潇湘图》
董源(?-约962 年)中国五代南唐画家。

一作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南昌市进贤县)人,自称“江南人”。

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南唐中主(934~960)时期。

事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南唐亡后入宋,被看作是南派山水画的开山大师。

善山水,兼工禽兽。

其山水多以江南真山入画而不为奇峭之笔,记载说他山水多画江南景色“平淡天真,唐无此品”。

米芾曾盛赞其山水曰:“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

五代的《画鉴》里记载:"董源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样着色,皴文甚少,用色浓古,人物多用红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

二种皆佳作也。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董源善画,龙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山峭之笔",又称"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画史上把董源、范宽、李成,称为北宋初年的三大家。

《潇湘图》卷,五代,纵50厘米,横141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代自董其昌后,睢阳袁枢成为收藏董源、巨然作品的集大成者。

董源的山水画

董源的山水画

董源的山水画名人姓名:董源出生年代:生卒年不详名人职称:画家名人国家:中国五代南唐五代南唐画家。

源又作元,字叔达。

生卒年不详。

钟陵(今江西南昌)人。

因曾任北苑副使,故画史称其为董北苑。

擅山水,亦能画牛、虎、龙、人物等。

其山水画分水墨、青绿设色两种面貌,尤以水墨山水成就最高。

其作品多描绘峰峦晦明、洲渚掩映、林麓烟霏、草木畅茂、云气滃郁的江南景色,并用披麻皴和点苔法表现草木丰茂、秀润葱郁的江南山峦。

他用笔甚草草,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

这种新画风为稍晚于他的巨然继承并有所发展,后世遂以董巨并称。

2 艺术风格董源生于唐朝末年,一说是南唐中主李璟迁都南昌时,董源受到朝廷的赏识,随着政治地位的升迁,使他的绘画艺术有了一个施展于朝的良机。

他的山水画艺术曾得到李璟的垂青,保大五年(947),元日大雪,李璟召集群臣登楼摆宴、赋诗,董源和当时的肖像画家高冲古、仕女画家周文矩、界画家朱澄和花鸟画家徐崇嗣等合绘纪实性大作《赏雪图》,画中的雪竹寒林由董源主绘。

董源活动的地区正是六朝萌发山水画的故地。

在东晋顾恺之的时代,山水仅仅是依附于人物画的配景,而且缺乏与人物正确的比例关系和远近层次。

至南朝宋时的宗炳,山水画开始具备了独特的审美内容和美感享受,脱离了人物画,自成一科。

当水墨山水尚处于探索阶段时,李唐政权在天祐四年(907)消亡,中国再度陷入分裂状态,这在客观上使唐人未尽的水墨山水画事业,在五代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封建统治政权的武装割据强化了水墨山水画的地区性特点,并带有地质构造上的不同特性。

董源继承唐代的五代水墨山水画,按北、南两路分道扬镳,形成了山水画史上的两大画派。

在北方,有由唐末入后梁的山水画家荆浩。

董源开辟的江南水墨山水画派是与荆浩对峙的两大流派之一,这是以地域划分的画派,也是画史上最早的山水画流派,标志着山水画在艺术上的进一步成熟。

董源能作为江南水墨山水画派的宗主,除了前人的艺术积累、地理条件等因素外,南唐的政治、文化环境促成了绘画艺术的发展。

山水画家董源简介

山水画家董源简介

山水画家董源简介董源 934-约 962年中国五代南唐画家。

一作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南昌市进贤县人,自称“江南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南唐中主934~960时期。

事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南唐亡后入宋,被看作是南派山水画的开山大师。

善山水,兼工禽兽。

其山水多以江南真山入画而不为奇峭之笔,记载说他山水多画江南景色“平淡天真,唐无此品”。

米芾曾盛赞其山水曰:“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

五代的《画鉴》里记载:"董源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样着色,皴文甚少,用色浓古,人物多用红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

二种皆佳作也。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董源善画,龙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山峭之笔",又称"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画史上把董源、范宽、李成,称为北宋初年的三大家。

董源的山水画曾得到南唐中主李璟的垂青。

据说李璟年轻时曾在庐山修建别墅,将山泉林园胜景融为一体。

他为了能时时看到庐山景致,特地派董源画了一幅《庐山图》。

董源将五老奇峰、云烟苍松、泉流怪石和庭院别墅巧妙地绘入一图。

李璟观后,称赞不绝,爱不释手,命人挂在卧室里,朝夕对画观赏,犹如长居庐山中。

由此可见董源构思的巧妙和写景艺术的高超。

还有一次,忽然下了一场大雪,铺天盖地,京都呈现出一片银白的世界。

李璟见此雅兴大发,召集群臣登楼摆宴、赏雪赋诗;并召来当时的画坛高手董源、高太冲、周文矩、朱澄、徐崇嗣等人。

他们各有所长,分工合作,由高太冲画中主像,周文矩画侍臣和及乐工侍从,朱澄画楼阁宫殿,董源画雪竹寒林,徐崇嗣画池塘鱼禽。

不久一幅栩栩如生的《赏雪图》完成了。

董源画的雪竹寒林是这幅画中直接描绘雪冬之景的。

他胸有成竹,临阵不慌,放手对景勾画,将积雪压竹、丛林寒瑟的景象传神地描绘出来。

这次活动和《赏雪图》被北宋的美术评论家郭若虚记述在他的《图画见闻志》里,遗憾的是该图已经无法见到了。

历史上董源是谁

历史上董源是谁

历史上董源是谁董源?-约962,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

一作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进贤县人,董源、李成、范宽史上并称北宋三大家,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

擅画山水,兼工人物、禽兽。

其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

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麻皮,后人称为“披麻皴”。

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

米芾谓其画“平淡天真,唐无此品”。

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溪岸图》等。

宋代沈括称他“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所画山形,多是长江中下游一带的丘陵,大都为坡陀起伏,土山戴石,很少作陡峭崭绝之状。

这与较早于他的荆浩所表现的气势雄伟的北方山形正好成为鲜明的对比。

董源很重视对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的刻画,每每都带有风俗画的情节性,有时实为全画的题旨所系。

虽形体细小,简而实精,人物皆设青、红、白等重色,与水墨皴点相衬托,别饶一种秾古之趣。

其传世作品还有《龙宿郊民图》等。

董源所创造的水墨山水画新格法,当时得到巨然和尚的追随,后世遂以董巨并称。

在宋代,除了米芾、沈括十分欣赏董巨画派之外,到了元代,取法董巨的风气渐开。

汤垕认为:“唐画山水至宋始备,如董元又在诸公之上”,对董源有了新的认识。

元末四家和明代的吴门派,更奉董源为典范,明末“ 南北宗”论者虽然在理论上尊王维为“南宗画祖”,但实际上却是在祖述董源。

元代黄公望说:“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

清代王鉴说“画之有董巨,如书之有锺王,舍此则为外道”。

董源在后世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是罕见的。

据画史记载,董氏善山水人物、云龙、牛虎,无所不能,尤以山水画最为著名,开创南派山水。

其山水多以江南真山入画而不为奇峭之笔,记载说他山水多画江南景色“平淡天真,唐无此品”。

米芾曾盛赞其山水曰:“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

五代的《画鉴》里记载:“董源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样着色,皴文甚少,用色浓古,人物多用红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的偏旁部首是汉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好偏旁部首有利于写好汉字。

行书的偏旁部首来自楷书,但书写更为简便。

(一)单人旁落笔稍重,向左下行笔,随后回锋翻笔,再顺势落笔写竖,先轻后重,最后回锋向右上趯出。

如“任”字。

(二)三点水落笔轻,露锋尖,触纸后用力顿一下,然后勾出,接着顺势落笔写竖勾,勾时用力向右上趯出。

如“沈”字。

(三)左耳旁落笔写短横,顺势用笔而下写弧,再顿笔勾出,接着写竖勾,竖勾要挺劲,带有一定的弯势。

如“陈”字。

(四)右耳旁落笔由轻而重写横出折,再顺势写弯勾,然后翻笔而上写竖画,竖如悬针,上粗下细.一般来说,左耳收,右耳放;左耳流利,右耳工整;左耳竖有勾,右耳竖无勾;左耳占地小,右耳占地大。

如“都”(五)竖心旁落笔写短竖,再折笔写短横,然后翻笔向左上,顺势写长竖。

有时横竖之间有牵丝相连,并形成一个针鼻孔似的小圈,就更显得玲珑剔透,生动活泼。

如“情”字。

(六)爿字旁侧锋落笔,略顿,随即高于写竖画,要挺拔有力,至竖末用力向左上勾出,然后顺势写上点,顿一下提笔写下点,再用力向右上挑出。

竖与点之间用勾挑相呼,点与点之间用牵丝相连。

如“壮”字。

(七)提手旁落笔写横,再翻笔写竖勾,然后顺势写斜世无双挑。

横画略向右上斜,竖勾挺拔带弧势,挑画由左下而右上,线条由粗而细,点画分明有力。

如“推”字。

(八)宝盖头轻落笔重按笔写点,然后勾出,顺势写左竖点,再连着折笔写横,末了折笔用力向左下勾出.整个宝盖头点画呼应,成上包下之势,字头宽敞,能包括或容纳下面部分。

如“宣”字。

(九)趯土旁落笔先写横画,再翻笔写短竖,然后顺势折笔用力向右上趯出。

趯土旁的趯土要写得精悍,同时要与右面部分发生关系,其中特别是趯画。

如“城’字。

(十)直刀旁落笔斜写左短竖,再折笔向右上勾挑,然后顺势写右竖。

行书中的右竖,不妨写得比楷书长些;竖尾一般提笔直接抽出,也可以向左下勾出。

如“到”字。

(十一)双人旁落笔先写短撇,回锋折笔写长撇,再回锋向上写竖画,然后顿笔勾出。

整个双人旁要一笔写成,虽然用笔有提有按,但笔尖始终没有离开纸面。

如“徐”字。

(十二)反犬旁侧锋落笔,随即向右下撇出,顺势另起笔写竖勾,再落笔写撇折挑。

反犬旁可以写成楷书似的勾挑,也可以回锋收笔无勾挑;有勾挑的势必从左上落笔写撇或撇挑,无勾挑的势必从右上落笔写撇或撇挑,用笔的笔势不同,因此字的体态也不同。

如“独”字。

(十三)王字旁落笔写上横,随即折笔写竖画,再转笔向右上顺势写中横,然后折笔向左下写下横。

王字旁的三横,要求长短角度有变化,一般来说,上画较短略向右仰,中横略长比较平正,下横最长由左下向右上挑出。

三横有变化又和谐,这样安排就饶有趣味。

如“理”字。

(十四)广字旁先写上面侧点,接着提笔就势写横,再折笔写撇。

广字旁的字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往往由左上包右下,因此要注意空间。

如“店”字。

(十五)食字旁侧锋落笔写撇,随即回锋写横勾折,接着顺势写竖仰勾。

整个食字旁线条清楚匀称,是一笔写成。

如“饭”字。

(十六)尸字旁落笔写横,随即用力折笔而下,接着再折笔写横,然后翻笔向左上。

顺势写下一撇。

尸字旁的转弯抹角处用笔须慢且要有力。

如“居”(十七)弓字旁先落笔写横折,再翻笔写横折勾。

弓字旁的弓须一气呵成,不能用两笔或三笔写成。

如“引”字。

(十八)山字可作偏旁也可作部首写法是:先写左短竖,接着折笔写横,然后翻笔向上,再顺势写中竖,提笔写右竖。

山字如作偏旁,侧右竖改为一点,同时顺势向右上勾出;山字如作部首,侧右竖改为撇点,随即一笔撇下。

如“峰”字。

当然山字也可采用楷书写法,先写中竖,再写竖横折,最后顺势写右竖。

(十九)木字旁落笔写横画,接着翻笔向上,顺势写竖画,再另起笔写撇画,随即折笔向右上挑出。

如“柳”字。

(二十)子字旁落笔写横勾折,随即写下弯勾。

再顺势翻笔向右上挑出。

如'孙”(二十一)绞丝旁侧锋落笔,略顿,随即向左下撇,再回锋翻笔写撇折,最后趯笔向右上勾出。

绞丝旁的绞丝上画要长,中画要短,下画稍长,要错落有致,最忌长短划一,规整得如同弹簧。

如“红”字。

(二十二)火字旁落笔写竖横折,再翻笔向上,随即写撇弯折,最后回锋用力向右上趯出。

这是草书写法,如“烟”字。

另兵一种写法是先落笔写左右两点,然后顺势写长撇,再另起笔写一点。

(二十三)四点水先写左面一点,随笔挑出,再落笔写中点,然后随着笔势向右提笔写右点,最后回锋向左下勾出。

四点水在行书中往往写成三点,左点与中点相呼应但不相连结,中点与右点相连结而不相呼应,四点水在下面,为了托住上面部分,四点水不妨写得开张些。

如“熊”字。

(二十四)女字旁先落笔写斜长点,再向上提起,顺势写撇画,再趯出,随笔写横挑,如“如”字。

如果按照楷书写法,先写撇画,再翻笔写反捺,再顺势写右撇,最后拦腰写横挑。

(二十五)门字框先落笔写左竖,从外翻笔向上,再写表一点,提笔向右写横,顺势折笔写右竖,同时用力向内勾出。

门字框中间要留有一定的空间,以便容纳内部部分。

如“间”字。

(二十六)日字旁落笔写左竖,再提笔写横竖折,然后另起笔写中间一点,顺势提笔连写下一点。

不过作为偏旁的日字下一点总是写成上挑,以便书写右面的点画。

如“明”(二十七)月字旁落笔先写左竖撇,收笔时用力向左上趯出,然后顺势写横折竖勾,勾时须顿笔有力,最后随笔连写中间两短横,连写的点画要轻灵飞动。

如“胜”字。

(二十八)心字底顺势落笔写左点,要先轻后重,再起笔写弯勾,要弯而有力,最后用笔写左右两点,两点间要有牵丝相连。

,如“思”字。

(二十九)口字旁先落笔写左短竖,再提笔写右短竖,最后再顺势勾出。

口字旁的口字往往快写成相连的两点,但左点要比右点长些,而且要带有一定的斜势。

如“叫”字。

(三十)目字旁写好左竖后,顺势写横竖勾折。

然后再翻笔写中间两小横,随即提笔写下横,两竖要挺起,成相背状,下横要写成横挑状。

如“睁”(三十一)足字旁落笔写左短竖,再提笔写横竖折,随即折笔写下横,接着转笔写竖横折,翻笔挑上,顺势写出两点,有时写得快写成一点上挑状也行。

如“路”字。

落笔写上横,随即翻笔写左竖,再回锋向上写两小横,接着折笔写下横,最后提笔抽锋写右竖。

也可写成:落笔写横竖折,再起笔写竖勾,然后顺势撇挑。

如“取”字。

(三十三)身字旁先落笔写短撇,倾势写左竖,再起笔写横竖勾,然后写两短竖,接着折笔写挑出。

“身”字本来形长,作为偏旁,形更长。

如“射”字。

(三十四)牛字旁落笔先写撇横,再翻笔写竖勾,然后顺势由左下向右上写挑画。

如“特”字。

(三十五)马字旁落笔写出折勾,再回笔写竖横折勾,最后顺势写下横。

下横一般写成挑画,以便书写右面点画。

如“驰”字。

(三十六)四字头落笔写短斜竖,随即提笔写横折勾,再起笔写两点,接着顺势写下横。

如“罗”字。

四字头要写得扁不能方。

(三十七)草字头落笔写左右两点,两点要呼应,而且要有姿有态;再顺着右点的撇势写下横画。

如“花”字。

(三十八)竹字头落笔较重,随即撇下,接着折笔向右下写短斜竖,再翻笔向右上挑,提笔连写三曲弯。

转折时速度宜慢,用力宜重,要交待清楚,同时两“个”字,要左低右高,有势有态。

如“等”字。

(三十九)车字旁先写横画,翻笔向上写竖横折,再翻笔向上写竖勾,随即顺势写横挑。

如“轻”字。

(四十)示字旁与衣字旁(行书中可通用)落笔由轻而重写侧点,顺势勾出,再另起笔写横竖折,翻笔向上写撇挑折。

这个偏旁除了点之外,主要由横竖折与撇挑折交叉组成。

如“神”字。

(四十一)令字旁落笔先写长撇,再写上点,接着写下点,随即顺势写横撇折,最后翻笔向右上挑出。

“令”字的上下两点可连可断,但下面的横撇点务必一笔连写,不能分开。

如“领”字。

(四十二)游水旁落笔写侧点,顺势提笔写曲折,接着回锋写平捺。

游水旁是左下包右上,因此游水不能远离被包围的部分。

如“迷”字。

落笔写横画,翻笔向上写竖画,再顺势写长横,接着笔不离纸写短横和下捺。

如“赵”字。

(四十四)金字旁先写长撇,再写一点,然后写横竖折,接着挑笔向上写中横,折笔而下再翻笔向右上挑出。

如“银”字。

(四十五)言字旁落笔写侧点,顺势勾出,再起笔写横,折而写竖勾。

言字旁的横要比竖勾短,长了就变形,造型不好看。

如“话”字。

(四十六)欠字旁落笔写撇画,再翻笔写横折勾,接着顺势写下撇画,最后写反捺。

因为欠字旁在字的右边,因此宜长不宜短。

如“欣”字。

(四十七)虫字旁落笔写短斜竖,再顺势写横竖折,接着回锋写下横,然后翻笔向上写竖折挑,为了便于书写,行书虫字旁的一点往往省掉。

如“虬”字。

(四十八)酉字旁落笔写上横,再顺势写左竖,接着写横竖折勾,再另起笔写两中竖,然后连笔写两中横,不过最后一横要写成挑状。

如“酷”字。

(四十九)舟字旁落笔写短撇,再顺势写竖撇,写横竖折勾,然后一笔写下中间两点,由于写得快了,因此两点成一竖,接着拦腰写横挑。

如“船”字。

(五十)石字旁落笔写横撇折,再顺势写两点。

如“破”字。

(五十一)病字旁落笔写侧点,再起笔写横折撇,勾出,然后写点挑。

如“病”字。

(五十二)禾字旁落笔写短撇,顺势写横画,再翻笔向上,接着写竖画,然后写撇折挑,如“秋”字。

(五十三)学字头先写左点,再顺势写中点,然后写撇点。

如“学”字。

(五十四)反文旁落笔三弯折,再顺势连笔或起笔写反捺。

如“政”字。

(五十五)戈字旁落笔写横画,再上挑顺势写戈勾,接着写撇画,然后写一点。

如“武”字。

(五十六)瓦字旁落笔先写横竖折勾,再另起笔写背抛勾,最后写中间一点。

背抛勾要写得势展,力遒。

如“瓶”字。

钢笔行书的点画写法钢笔行书的点画写法,尽管来自于毛笔行书,但用笔远比毛笔行书简单,它不强调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的法则。

(一)点1.带勾点是由点带出勾挑,如“不”字,目的是牵引下一字。

写法是先顺势写长点,用笔要由轻而重、由左而右,勾时再用力顿一下,然后迅速向左下勾出。

带勾点要有一定的弯势,不能生硬僵直;线条要遭劲流利,不能软弱迟疑。

2·带下点是指上下两点一笔带下,如“淤”(于)字。

写法是落笔写上点,用力顿一下,再提笔写下点,最后再用力顿一下,迅速勾出。

上点略侧,下点稍平,上下点之间,用一细细的牵丝相连。

使上下连贯、粗细分明,有形态、有动势。

3.带右点是由左点带出右点,如“以”字。

写法是用笔轻落重按先写左点,然后提笔写右点,略顿一下用力向右上趯出,趯勾要短小。

写带右点时左点要大右点要小,如两点差不多大,就缺少变化。

4.合二点是指左右两点相呼相应,如“六”字。

写法是轻落重按写左点,然后用力向右上勾出,再顺着勾势写右点,最后用力向左下撇出。

合二点虽然中间没有牵丝相连,但要一气呵成,左点与右点之间应左高右低,遥相呼应。

(二)横1.下勾横是指横画下面带勾,如“然”字。

“然”字下面本来是四点,现改写为一横画,是采用了草书写法。

写法是落笔略顿,再向右写横,至末端用力折笔向左下勾出。

2.上挑横是指横画上面带挑,如“古”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