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再认识

合集下载

浅谈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浅谈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浅谈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中,往往碰到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甚至是原则的错误,老师辛辛苦苦地做工作,费了不少的唇舌,有的学生就是不服,或是口服心不服,甚至产生对抗情绪。

表现为:或是沉默不语,或是当面顶你一两句,或是当面不说,背后又来另一套。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老师说话的方式方法问题,二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问题。

一、从学生的心理素质来看,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1.年龄特点决定的思维因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初中学生的年龄在13、14岁左右,对事物的个性和事物的本质还不是很了解,更不可能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了。

他们只看到事物的表象,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用抽象的思维去理解、判断事物。

2.年龄决定的性格特征。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性格不仅是与气质智力有关,还与情感和意志有关,性格是个性最鲜明的表现,是个性心理核心的特征。

公元前5-4世纪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学说,他认为人生来禀赋差异不大,是后天造成较大差异的,也就是说性格大多是由后天造成的。

按照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学说,性格有“外倾型”和“内倾型”。

他认为外倾型的人,心理活动倾向外部,他对外部的事物表示关心和感兴趣,与人交往中易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做事大胆而轻率,动作快。

性格内倾的人,很少向别人吐露自己的喜怒哀乐,他在人面前不容易说慌。

初中学生性格是多样的,有的受外部影响而意志比较脆弱,受到一点点批评就一蹶不振,但大多学生还是经得起批评的。

他们大多喜欢表现自己某一特长,也就是说喜欢露一手,希望自己在同龄人当中强一点,以博得同龄人的羡慕、长辈的赞扬。

然而,他们做事又不顾前及后,一旦做错了事,受到老师的批评指出,则认为这是老师有意与自己过不去,由此感到自己名声扫地,因而产生一种自暴自弃的心理,有的对老师记恨在心。

对这样的学生,只能作正确的引导,肯定其优点、指出其缺点,并且以表扬为主,并寓批评于表扬之中,通过表扬其正确的,达到批评其错误的。

中学生逆反心理分析

中学生逆反心理分析

中学生逆反心理分析在中学生中,经常可以遇到一些以消极、冷漠,甚至敌对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的心理现象——逆反心理。

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害的,对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一、中学生逆返心理的特点1.盲目性。

中学阶段是少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时期,学生精力充沛,探求能力和好奇心有了很大的发展,往往显得更加好动、好问、猎奇、执着。

但由于心理的发展与之不相适应,思维的偏激性很大,学生往往处于一种“找不到正确的活动途径、有劲无处使”的心理活动准备状态。

于是,千方百计地寻找他“使劲”的突破口,盲目地行动,表现得很任性。

具有这种逆反心理的学生,一事当前,无论其正确与否,都盲目地加以抵制,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凡事,无论可行还是不可行,只要他想干,就干,随心所欲,不考虑后果,遇事好感情用事,缺乏冷静的思考。

2.社会性。

现在的中学生对外联系广泛,信息来源渠道多,接收信息量大,知识面也较宽,但由于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不能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合理的筛选。

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改革时期,一些人趁机搞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也给中学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使之产生消极情绪,而他们往往又由于理论修养不够,缺乏实事求是的分析能力,容易感情用事,过于偏激,产生逆反心理。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

3.感应性。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互相感应的力量,而这种具有逆反心理的中学生所产生的感应作用,它对先进层来说是一种逆向拉力,对后进层来说是转化的阻力,影响着两头,具有感应性。

学生往往用聪明的大脑给教师挑“刺”,给学校挑“毛病”,甚至于发展到故意捣乱,以冲撞老师为荣。

他们把老师、学校对学生的每一个要求都说成没有必要,我行我素。

这种逆反心理的感应性对班内影响很大,如不善加引导,会影响班级建设,妨碍学生的进步。

4.自发性。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对社会存在的直接反应,它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通过个体间相互影响自发形成的,遇事感情上接受不了而产生一种抵触情绪造成的。

浅谈善待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浅谈善待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浅谈善待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是指与常态相反的心理,是一种逆向的对立的心理作用,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心理现象,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常常表现为不听话或故意做出与老师要求相反的行为,老师应当视学生自我意识的增长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见,加强交流沟通,全面客观的分析学生们的言谈举止,从而有效预防和调节其逆反心理,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一、以心换心,倾听学生心灵之声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少老师认为强制性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天性,在他们眼里“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评改不了”,在他们眼里,驯兽员能用武力把猛兽驯养的服服帖帖,不相信一个学生我就制服不了。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看到这种教育方式的影子,但遗憾的是结果让我们听到的只是一声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的叹息。

俗语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生活中每个人的缺点都在所难免。

因而作为教师,不要抓住学生的一个缺点或一点小毛病而不放,而应该俯下身子,适当转换自己的心理角色思考,应当尽可能接近学生,倾听他们的“烦恼”,同情他们的“遭遇”,感受他们的“情绪”,缓解他们的“压力”,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博大的胸怀和真诚的关爱,从而减轻或消除其对立情绪,不要用教师的证据激烈的形式对学生讲话,更不能把自己的心理问题迁移到教育学生过程中,而应以心换心,倾听学生的心灵之声,心平气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学生要推心置腹地交流,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从而预防和化解其消极的逆反心理。

二、将心比心,理解学生的行为,宽容学生的逆反“你的心情现在好吗?你的脸上还有微笑吗?人生自古就有许多愁和苦,请你多一些开心,少一些烦恼。

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一些不平事,请你不要太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

”每个人都始终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中,或平静、或快乐、或伤心,有名话说的好:“生活并非全是玫瑰花,还有刺人的荆棘。

浅谈初中生的逆反心理

浅谈初中生的逆反心理

在心 理 学 中 ,逆 反 心理 指 的是 一种 比较稳 定 的 ,对 客 观事 物表 可 以告 诉 学 生 ,逆 反心 理 是 青 春 期 的孩 子 萌 发 独 立 意识 的一 种 表 现 与一 般 人对 立或 相 反 的情绪 体验 或 行为 倾 向 ,逆反 心理 大都 具有 现 ,逆反 心理 有 明显 的缺 陷 :不分 是非 、不 分善 恶 ,一 味地 排斥 、 味 地反 对 。这样 做 实际 上是 头脑 简单 、幼稚 、不 成熟 的表 现 。我 危害性 。因此 ,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科 学 、有 效 地 引导学 生 在产 生逆 反 心理 时 ,学会 自我控 制 和调节 ,塑 们 应该 正 确对 待家 长 和教 师 的教育 ,分 清是 非 ,有选 择 地接 受或 者
业 ,升 学 的压 力 和 难 以 处 理 的人 际关 系 ,逆 反 心 理 往往 有 比较 突 种 不 健 康 ,不 利 于 孩 子创 造 性 思 维 的 培养 ,不 利 于 培 养 素质 全 面 出 的表 现 。进入 青春 期 以后 ,由于 活动 领域 的逐 渐 扩大 和交 际 圈的 的人 才 。
们无谓的烦恼,也抑制 了他们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 ,易产
生逆 反 心理 。
“ 看 ” 的孩 子身上 的 优点 ,并 寻 找时 机让 他们 表现 自己的长 处 , 难 改 变他们 在 老师 和 同学 中的形 象 。
3 指 导 家庭教 育优 化 .
其 次 ,家长 提 出要求 的 方式 也会 引 起孩 子 的逆 反心 理 。有 的家 长对 孩 子提 出要求 的方 式是 居 高 临下 的 、粗暴 的 、命令 式 的 ,摆 出
不 断拓 宽 ,他们 更愿 意 和朋 友在 一起 。他们 感 到 自己 已经长 大成 人 了 ,强烈 的 成人 感 和独 立意 识成 为他 们 重要 的心 理倾 向。他 们希 望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现象,但却不容忽视。

逆反心理指的是中学生在与他人交流和接受外界观点时持反对态度的心理倾向。

这种心理倾向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因所导致的:一、自我认同感不足。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育迅速,对自我产生了新的认知。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会面临到对自我的质疑和迷茫。

他们可能在这个时期感觉自己无法被别人确认和接纳,因此表现出排斥和反抗的行为。

二、成长环境的影响。

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方式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过于压抑的环境或者是过于放任的成长环境都可能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会让中学生感到压抑和束缚,产生逆反心理;而过于宠溺的教育方式则会让他们缺少自律和责任心。

三、同伴群体的影响。

在中学阶段,同伴关系非常重要。

当中学生身处某种特定的同伴群体中,由于集体心理的作用,他们往往会采取与集体一致的态度。

当中学生自身的观点与群体观点发生冲突时,他们可能会选择逆反,以显示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性。

针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应对: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源于对自我认同感的不足。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他们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支持,提升自我认同感。

学校和家庭可以提供给中学生更多的交流机会,鼓励他们参加社交活动,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交往技巧。

二、改善教育环境。

学校和家庭应该提供一个积极向上、宽松活泼的教育环境。

教师和家长应该注重培养中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给予他们合理的自主决策权。

另外,教师和家长也要尽可能听取中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

三、增强中学生的自信心。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背后是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表扬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给予中学生充分的指导和支持,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四、注重情绪管理教育。

中学生在青春期容易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情绪管理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极为重要。

如何正确看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如何正确看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源自五:如何面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1、不要过分干涉孩子的活动 2、多与孩子交流 3、适时正确引导
如何正确看待青 少年的逆反心理
永康四中 陆梅芳
一:什么是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 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 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教 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矛盾的,与一般常 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二:逆反心理的表现
不喜欢按照别人说的去做 认为绝大多数规章都是不合理的,应该废除 如果父母再三叮嘱同一件事会使他感到厌烦 对于那些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大加赞赏 认为大人的话有漏洞,大人的批评常常引起他们反 感和愤怒 一旦决定做某件事,不管别人怎样劝阻也不会改变 主意 越是不让他做的事,就越要去做
三:逆反心理的危害
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 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 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 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 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
四: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原因:
1:不切实际的期望 2:对孩子过于严厉 3:压抑孩子的好奇心 4:反复唠叨喋喋不休

中学生逆反心理

中学生逆反心理

中学生逆反心理中学生逆反心理是常见的一种现象,指的是中学生在青春期特别是初中时期,具有极大的反叛情绪和行为。

这种现象的根源有很多,主要包括个人发展、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

掌握和理解这种现象,对于家长和学校管理者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个人因素1.身体和心理的变化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的重要时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

他们的身体和心理会发生很多变化,比如生长期、性别认同、个性形成、自我意识的建立等等。

这些变化会导致这些青春期的中学生非常敏感,造成他们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易怒和容易感到无助。

2.个人和家庭的关系中学生在这个阶段也往往出现与父母、家人的矛盾和分歧。

他们的思想和观念渐渐开始脱离父母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形成了自己的思考方式和道德观念。

与此同时,父母也往往还是将他们视为小孩子和服从权威,这种矛盾可能会加剧他们的反叛情绪。

3.校园生活的要求学校是中学生的另一重要场所。

在学校里,中学生们受到同班同学、班主任、老师、校规等各方面的约束和教育。

但是,中学生也可能认为这些约束和规定是极为烦琐和不实用的。

他们经常会有“我自行我有理”的想法,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建议和指示,自我意识强化,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二、社会因素1.网络信息的冲击现在的中学生在网络上接触的内容非常广泛和丰富,包括影视、音乐、游戏、社交、言论等。

这些网络信息不仅主张开放、自由、个性化,还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因此,中学生也可能会采纳一些与传统文化不同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价值观。

2.流行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流行文化是青少年群体的一种生活方式,包括音乐、影视、穿着、发型、语言等。

有些流行文化可能蕴含着含混模糊的趋势,如不明确的价值观、道德概念和性别等意识形态,这些会对中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3.社会现实与期望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社会波动和人生选择等多方面的现实问题。

社会中的各种利益、权利、规则与价值观等会对中学生产生影响。

当中学生意识到社会对他们的压力时,会产生一定的焦虑感。

初中孩子逆反心理

初中孩子逆反心理

初中孩子逆反心理随着孩子逐渐进入青春期,他们开始发展出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并对父母和学校中的管理产生怀疑和不满。

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逆反心理”,在初中阶段尤为常见。

正确认识和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对家长和教育者来说至关重要。

逆反心理,简单来说,是孩子对外部权威的抵触和反抗。

它是孩子内心对成长过程中压力的一种反应。

初中是孩子正式进入青春期的阶段,伴随着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孩子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独立和自我价值,对成人的期望也随之增加。

逆反心理的出现,可以理解为孩子正在通过和权威的对立来试图建立自己的身份和独立性。

首先,逆反心理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家长和教育者不应过度担心或惩罚孩子。

逆反心理代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认同和发展的探索。

父母和教育者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权利,同时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责任。

这样做可以帮助孩子平衡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逐渐培养他们健康的自我认同。

其次,有效的沟通是应对逆反心理的关键。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积极倾听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并对其表达给予积极的回应。

通过与孩子进行开放、诚实和尊重的交流,家长和教育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的需求和关注点,从而减少逆反行为的发生。

同时,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信息和解释,帮助他们理解为什么需要做某些事情或接受某种规则,从而建立起互相理解和信任的关系。

此外,为了避免逆反心理的加剧,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尽量减少过度干预和控制。

过多地限制孩子的自主权和行为空间,可能适得其反,导致孩子更加反叛和逆反。

相反,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鼓励他们参与规则制定和家庭事务的计划,可以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并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处理逆反情绪。

最后,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时刻保持对孩子的支持和鼓励。

孩子在初中阶段面临着很多学业和人际关系上的挑战,他们需要得到家长和教育者的理解和支持。

通过表扬孩子的努力和成就,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家长和教育者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从而减少逆反行为的发生。

中学生逆反心理探析

中学生逆反心理探析

中学生逆反心理探析中学生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阶段,逆反心理非常普遍。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学生本身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的显著时期,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

逆反心理具有负效应,轻者对学习、生活等构成消极影响,重者则导致过激行为,甚至危害家庭、学校及社会。

因此,认真研究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对促进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对学校有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营造健全的集体舆论等都具有重大的作用,也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一)个体方面的因素。

中学生的身体发育较快,渐趋成熟,但心理却很不成熟。

这一时期充满了矛盾,是一个很不稳定的时期。

首先,随着身心发展的加快,中学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飞跃,不再愿意接受教师和家长的“保护”,希望得到像成人那样的尊重。

但是,不少教师仍然只看到他们幼稚的一面,仍然把他们当孩子看,还一味要求他们听话和服从。

老师认为学生不听话,学生认为老师不尊重他—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其次,中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对成人世界的好奇,使得他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

尤其是对那些受到封闭禁锢的事物,向往之情更为迫切,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就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

最后,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使得他们开始喜欢争论,对生活中和书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总愿意独立地衡量是非、判断曲直。

对老师和家长的教导,他们常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对书本上的一些定论也会提出质疑。

因此他们很容易把老师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是吹毛求疵,是对自己的嘲弄,是对自尊心的伤害,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二)家庭方面的因素。

首先,家庭的破裂或缺陷,特别父母生理有缺陷的,孩子以为很没面子,就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尤其不愿意在同学面前见到自己的父母,随着年龄的增大,生活群体的改变,从心理上形成了对父母的叛逆。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在中学生阶段,学生往往处在青春期的变革中,身心发展迅速,对自我和外界的认识产生重大变化。

同时,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价值感等因素也会对中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

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中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表现为对权威和规则的抗拒,以及一些反社会行为。

了解逆反心理的成因,找到针对性的对策,有助于改善中学生的逆反现象,推动他们健康成长。

一、逆反心理的成因1. 生理因素青春期是中学生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和逐渐产生激素的变化对中学生的情绪和心理产生了显著影响。

他们常常由于内分泌失调而出现情绪波动,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 学业压力学校教育以升学率为导向,对学生施加了较大的压力。

中学生需要应对大量的作业、考试,面对升学竞争的压力,这些压力容易导致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抵触学校教育,产生反抗情绪。

3.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孩子在家庭中受到的言行、教育方式等都会对他们产生深远影响。

如果家庭沟通不畅、家长过于严厉或溺爱,容易使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4. 自我意识成熟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阶段,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自由和独立。

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对权威和规则的质疑和抗拒,产生逆反心理。

二、逆反心理的对策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应注重平等和尊重,理解学生的困难和挑战,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同时,学校可以针对学生的需求设置适当的课外辅导活动,增加学习的乐趣,缓解学业压力。

2. 加强家校沟通家长应关注中学生的情绪变化,与孩子进行深入的心理沟通,了解他们的烦恼和困惑。

家长可以适度支持孩子,为他们提供鼓励和建议,避免过度管制或溺爱。

3. 提供积极的反馈学校和家庭可以通过及时给予中学生积极的反馈,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和参与社交活动。

积极的反馈有助于增强中学生的自信心和满足感,减少逆反心理的产生。

4. 培养情绪管理能力中学生需要学会正确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中学生时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充满变化和挑战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经历了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变革,随之而来的是对于权威和规则的挑战,以及自我认同的探索。

因此,许多中学生在这个阶段都会出现逆反心理。

而理解逆反心理的成因并采取有效对策成为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

一、逆反心理的成因:1.自我认同的概念模糊中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的探索阶段,他们开始质疑自己的身份、价值和目标等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中学生可能产生迷失感和不确定感,缺乏稳定的自我认同,从而对外部权威产生质疑。

2.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家庭教育方式过于严厉或过度放任,缺乏正确引导和沟通,容易使得中学生产生逆反情绪。

另外,家庭中是否存在家庭冲突、单亲家庭、家庭成员过度关注学业成绩等因素也会影响中学生的逆反情绪。

3.学校环境的诸多压力学校环境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学业压力和竞争压力使得中学生感到沮丧和无助,对学校的规则产生抵触情绪。

此外,个别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也可能引发中学生的逆反情绪。

4.同伴关系的变化中学是人际交往的主要场所之一,同伴关系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有着重要影响。

一方面,中学生由于处于身份认同的探索阶段,往往会受到同伴的价值观和行为的影响,产生逆反情绪。

另一方面,同伴关系的变化,如同伴的选择和排斥等,也容易导致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二、对策:1.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温床,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是预防和解决中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途径。

父母应注重家庭教育,采用适度的管教方式,既不过于严厉也不过度放任。

并且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支持。

2.建立积极的学校环境学校作为中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应创建积极的学校环境。

学校要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支持,让中学生在学业、兴趣和社交活动中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1、引言中学时期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其心理状态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逆反心理,即对权威和规则的抵制、反抗甚至逆来顺受的态度。

逆反心理既是中学生个性发展的正常表现,也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消极的行为和情绪,影响学业和社交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逆反心理的成因1.1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是中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成因之一。

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对孩子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些父母过分溺爱孩子,无法给予他们必要的约束和规范,导致孩子没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因而更容易产生逆反情绪。

1.2学校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在一些传统教育体制下,学校过分注重知识灌输,缺少对学生思维、创造力和个性发展的关注。

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容易让中学生感到束缚和压抑,从而产生逆反情绪。

1.3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是中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

当代社会存在着一定的教育焦虑和竞争压力,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

同时,青少年正处于自我认同的探索阶段,很容易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影响,遇到一些不合理的规则和权威,就会表现出强烈的逆反情绪。

3、逆反心理的对策2.1家庭对策家庭教育是中学生逆反心理对策的关键。

父母应该正确引导和培养孩子,给予他们适当的自由空间,同时要有明确的规范和界限。

家长可以与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并给予他们合理的关心和支持。

2.2学校对策学校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推行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学习和决策。

学校也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压力,增强他们的逆境应对能力。

此外,学校应该建立和谐的班级氛围,鼓励学生相互尊重和理解。

2.3社会对策社会应该以新的教育理念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社会各界可以提供相应的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中学生解决内心的困惑和矛盾。

初中学生逆反心理浅析

初中学生逆反心理浅析

初中学生逆反心理浅析初中生逆反心理是指一种情绪反应,体现出学生对家长和老师的抗拒、反感、反叛和逆反等不合理思想。

这种现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非常常见,家长和老师都应该了解和重视。

逆反心理的表现初中生逆反心理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逆反情绪认为教师或家长对自己完全不理解,总是表达对他们的误解或惩罚,他们肯定感到不公正,产生逆反情绪,有时在老师或家长出现的场合表现得极端。

2. 拒绝学习初中生出现逆反心理后,往往会表现出极端的拒绝态度。

他们把老师的知识储备和教育教学目标看做自己无法承担的负担,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极度抵制或者抵触情绪。

3. 不顾后果一旦产生逆反反应,初中生的行为往往受制于情绪,不能准确地判断自己的行为后果。

有时逆反表现会让学生付出沉重的代价,甚至对自己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初中生的逆反情绪源自于求助心理的产生,在多种因素的同时伴随而来:1. 自我意识的觉醒初中生往往在初中阶段逐渐适应了新的学习和生活情境,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在这个阶段逐渐成为关键之事。

孩子们开始思考自我识别问题,形成自我形象和个性,这与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期望不同,成为逆反情绪的肇事者。

2. 生理和心理变化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是逆反心理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孩子们的身体和心理在这一时期经历着巨大变化,他们的身体朝思暮想、精力旺盛、求新求异的动机增强、情绪波动多变等,都是造成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

3. 知识的概念与认知初中是小学教育与高中教育的过渡阶段,学生需要从简单的知识和基础的认识上到更高的学习中去。

然而,这个过程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有些人不愿意接受这些挑战而形成逆反情绪。

如何处理初中生的逆反心理初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不仅仅是学生自身或者学校老师的关注问题,也是必须得到家长及社会关注的问题。

以下是处理逆反心理的主要方法:1. 接纳和理解如果想要解决逆反情绪问题,家长和老师需要先接纳和理解孩子的感受。

试析初中生逆反心理解读

试析初中生逆反心理解读

试析初中生逆反心理解读1. 什么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人类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对于社会行为准则、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规则发生抵触或者反感的一种心理反应。

在生活中,所有人都会有过对某个规则或者看法的反抗情况,但逆反心理主要指的是人们在青春期的时候对于成人世界审美、行为和价值观的抵触情况。

2. 初中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因人而异,但整体上可以被认为是与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发展状态有关。

•生理上,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阶段,生理机能的变化给他们带来了各种烦恼和不适,比如生理上的口渴、饥饿、睡眠不足等等,这些状况使他们的情绪不稳定,容易发脾气和产生反感情绪。

•心理上,初中生正处于自我认同的重要阶段,他们会对自己的思想、感受、行为和观念产生深刻的反思,并试图摆脱父母、老师、社会等环境的束缚,寻找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这种心理转变常常与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认知能力逐渐提高、自我评价逐渐成熟以及性别角色的转换等因素有关。

3. 初中生逆反心理表现的方式逆反心理体现在初中生的行为和心理表现上,主要有以下几种:3.1. 拒绝与成人沟通初中生容易表现出对父母和老师的不屑和反感情绪,因为他们感觉自己已经拥有了自主管理和自我决策的能力,不希望被尊重的成人限制或者干涉。

3.2. 过分倔强和刚愎自用初中生在叛逆期常常自我意识过强,表现出一个“叛逆的形象”,常常不听从父母或者老师的意见。

3.3. 反感权威初中生很容易因为某些原因而产生反感权威的心理,想要自己主导一切,而且不愿意受到成人的束缚。

3.4. 难以沉淀和集中注意力初中生很容易因为过于敏感和情绪化,而失去自我控制和注意力集中的能力,无法平静地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

4. 如何帮助初中生调整逆反心理?为帮助初中生调整逆反心理,家长和老师应掌握以下几点:4.1. 建立亲密的家庭关系家长应尽量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建立起信任、理解、关心和支持为主要的家庭价值观,温暖地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创造轻松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有机会享受家庭的感觉。

初中学生逆反心理浅析

初中学生逆反心理浅析

初中学生逆反心理浅析1.与初中学生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有关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相反,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即初中生的身心正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易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身体的快速发育使他们在对人、对物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对一切都不愿意顺从,甚至不愿再听取父母、老师及其他人的一切意见,处处要体现自己的存在,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因此它往往表现得偏执,好表现自己,有意采取与其他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以引起别人的注意。

2.与家长的教育方法有关很多家长对孩子百般溺爱,过度宽容,有求必应,这样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听不得半点批评和劝告,受不得一点委屈,容易形成自负型逆反心理;相反,另外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专制的、命令式的,甚至使孩子屈服于自己的暴力行为之下,这样使孩子对父母的教育方式产生反感,甚至产生抵制情绪;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超过了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导致孩子心理压力过大,容易产生“受挫型”逆反心理;此外,如果家庭关系不和睦,父母之间经常争吵,忽视孩子的存在,甚至殃及孩子,也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3.与老师的教学方法、教育手段有关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教育者具有高度的智慧和创造能力。

如果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只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就会导致学生对教育者本身产生排斥,进而对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或者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做出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稍微犯点错误就一棒子打死,使学生产生“老师已经放弃我了”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此外,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呆板,不能让学生参与其中,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谈谈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谈谈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谈谈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在教育实践中,往往有这样一种学生,他们缰头倔脑,软硬不吃,明明自己有错,就是不肯承认;教师苦口婆心地教育,他充耳不听,对教师的批评,他怒目相对。

这是什么原因呢?通常是学生的逆反心理在作怪。

逆反心理是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了厌恶、反感的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一种常见现象。

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什么呢?中学生形成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学生主体内部的心理因素,也有来自教育方式不当及其他外部刺激的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方面:生理的成熟与心理的不成熟产生矛盾。

中学生的独立意识日益强烈,迫切希望摆脱成年人的监护。

因而他们从心理上要求改变童年期一切依赖成人的状况,过分强调自我,好奇心盛,偏激固执等。

为了显示自己的“成熟”,他们特别渴望像成年人那样参与各种活动。

他们的求知欲极旺,具有极强的自尊心,对老师和家长的教导,他们常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因此他们很容易把老师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是对自己的嘲弄,是对自尊心的伤害。

为了表现出自己已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对周围事物常持批判态度。

但另一方面,他们毕竟尚未成熟,缺乏自我克制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求知欲虽旺但易转移兴趣,自尊心虽强但又很脆弱,批判事物也往往是盲目的。

这些正是导致逆反心理滋生的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方面,主要有教育方式的失当和不良的环境。

教师教育方式的失当,则是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最直接的客观因素。

首先,如果教师小题大做或区别看待;学生有了一点过失,就揪住不放;其次有的教师以个人的好恶对待学生,凭成绩、印象,甚至以貌取人;甚至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的措施,如罚站、辱骂、赶出教室等;其三是教育者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其四是教育者教育教学方法的生硬、呆板。

教师没有因材施教,而搞满堂灌、一刀切,久而久之;其五是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

如果教师说的是一套,行的又是另一套,也会使学生反感。

中学心理健康论文 学生逆反心理分析

中学心理健康论文 学生逆反心理分析

中学心理健康论文学生逆反心理分析关键词:逆反心理原因对策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表现是大量存在的。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常会遇到有些学生与之“顶牛”的现象。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时常抱怨孩子上了中学就没有小学时候听话了,有时甚至蛮不讲理,有的对教师和家长的正面教育持“对着干”的态度,以“反其道而行之”为快,有的故意做出与自己主观意识相违背的行为。

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不加以有效的应对,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存在严重逆反心理的学生,最容易导致情绪躁动和逆反行为,甚至酿成不良后果,笔者就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原因以及应对的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对于初中学生的逆反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1、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是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观原因作为初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生理上的发育开始趋向成熟,使他们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出现了一种脱离成人的倾向,他们由小学那种学习生活突然过度到紧张的中学生活中,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就表现得特别突出。

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

他们希望自己能象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学校不良教育的影响,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因素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不按照中学生的心理变化的特点进行管理,而是采用简单、粗暴、强制性的压服或惩罚的方法,过分控制学生的行为使其感到压抑,使得学生把老师的合理要求、正面的教育视为专门针对他们的“管”“卡”“压”,他们就有可能拒绝做本来愿意做的事,甚至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

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

而听说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所谓“差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结果造成一些“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恨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

青少年逆反心理再认识

青少年逆反心理再认识

青少年逆反心理再认识【摘要】青少年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亦是一种反叛的表现。

本文将从定义与特征、成因分析、表现形式、处理方法和培养积极心态等方面进行探讨。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主要包括个体心理发展、家庭环境、社会压力等多方面因素。

表现形式包括叛逆、孤立、冲动等。

正确处理青少年逆反心理需要父母和教育者的关注和引导,建立互信关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情感。

培养青少年积极心态的方法包括鼓励表达情感、建立沟通机制、关注个体发展等。

全面了解青少年逆反心理的重要性在于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提高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的理解和关爱,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关键词】青少年逆反心理再认识、重要性、定义、特征、成因分析、表现形式、正确处理、积极心态、培养方法、意义。

1. 引言1.1 青少年逆反心理再认识的重要性青少年逆反心理再认识的重要性在于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和特征,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干预和辅导。

青少年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往往表现为对权威的挑战、不服从规则、情绪波动大等行为。

了解逆反心理的成因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的根源,并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的逆反情绪。

对于家长和教育者来说,正确处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至关重要,否则可能会加剧矛盾,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对青少年逆反心理进行再认识,不仅有助于提高家长和教育者的应对能力,还能有效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深入了解青少年逆反心理再认识的重要性不仅是为了应对当下的问题,更是为了培养健康积极的青少年心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2. 正文2.1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定义与特征青少年逆反心理是指青少年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对他人或社会的规范、权威的反抗或抗拒。

其特征主要包括表现出对父母、老师或社会权威的反感和不服从,情绪不稳定、易冲动、情绪化,缺乏责任感和自控能力,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对规则和约束缺乏尊重,容易与家长和老师产生冲突。

论析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再认识

论析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再认识

论析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再认识论文关键词:青少年,青春期,逆反心理,再认识论文摘要: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是指一种比较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也是人们之间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在青少年中,这种心理表现尤为明显,不少的孩子处处与教育者“对着干”、“反着来”。

传统的观点认为,这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因为独立意识的萌发而产生的一种负面的情绪体验,是人生成长的必然。

但是,我们发现,多数青春期的孩子都能平稳的度过这一时期,逆反心理并不是青春期孩子的专利,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对此要重新认识,深入了解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具体原因,并更多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科学有效地引导青少年对情绪的自我控制和调节,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

目前有些青少年,对于家长、老师的教育、劝导,或置之不理,我行我素,或言辞、行为反应激烈,明显表现出不满甚至反抗,更有一些青少年,好像故意跟施教者赌气似的,总是无缘无故地表现出抵制、反抗情绪。

这种从心理上不顺从权威、行为上有意对抗权威的反叛式行为模式,被称为逆反。

人们对青少年的这种反叛式行为模式的看法比较统一,大都认为,这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因为独立意识的萌发而产生的一种负面的情绪体验,是人生成长的必然。

而对于青春期孩子们表现出的逆反心理和反抗行为,教育者们包括家长在内,都一直在积极地探讨着应对的策略。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反常心理,虽不同于变态心理,但仍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调节,会给青少年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并能引起心理障碍,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有必要了解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从而科学有效地引导青少年在产生逆反心理时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努力塑造健全人格,平稳度过青春期。

那么,逆反心理真的是青春期孩子们必然会有的性格特点吗,其产生的根源真的只是因为孩子们个体的成长吗?首先,我们绝不排除其中的主观因素,1,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独立意识萌发,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其自尊感明显增强,渴望独立,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不喜欢成年人的事事干涉等,2,青少年的思维发展,青少年时期,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这些都为他们的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可能,3,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处于不平衡的矛盾状态,即生理上的趋于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的矛盾,由于青少年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的不足,其认识上存在着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对事物的认知上,会出现认识上的片面性甚或固执、偏激等特性,因此,往往把师长的正常的教育当成是一种不信任,不尊重,是对自尊的伤害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析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再认识
"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青春期,逆反心理,再认识
论文摘要: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是指一种比较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也是人们之间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在青少年中,这种心理表现尤为明显,不少的孩子处处与教育者“对着干”、“反着来”。

传统的观点认为,这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因为独立意识的萌发而产生的一种负面的情绪体验,是人生成长的必然。

但是,我们发现,多数青春期的孩子都能平稳的度过这一时期,逆反心理并不是青春期孩子的专利,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对此要重新认识,深入了解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具体原因,并更多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科学有效地引导青少年对情绪的自我控制和调节,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

目前有些青少年,对于家长、老师的教育、劝导,或置之不理,我行我素,或言辞、行为反应激烈,明显表现出不满甚至反抗,更有一些青少年,好像故意跟施教者赌气似的,总是无缘无故地表现出抵制、反抗情绪。

这种从心理上不顺从权威、行为上有意对抗权威的反叛式行为模式,被称为逆反。

人们对青少年的这种反叛式行为模式的看法比较统一,大都认为,这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因为独立意识的萌发而产生的一种负面的情绪体验,是人生成长的必然。

而对于青春期孩子们表现出的逆反心理和反抗行为,教育者们包括家长在内,都一直
在积极地探讨着应对的策略。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反常心理,虽不同于变态心理,但仍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调节,会给青少年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并能引起心理障碍,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有必要了解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从而科学有效地引导青少年在产生逆反心理时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努力塑造健全人格,平稳度过青春期。

那么,逆反心理真的是青春期孩子们必然会有的性格特点吗,其产生的根源真的只是因为孩子们个体的成长吗?
就其家庭教育环境来说,专制型家庭和溺爱型家庭中的孩子更易产生逆反心理。

在这两种家庭中,做父母的往往忽视子女在青春期已形成成人感、有摆脱成人的控制、追求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这一事实,仍旧把子女作为依赖于己的对象和被支配的对象,不愿意放下自己已经习惯了的、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身份。

专制型家庭中,父母对待子女的方式往往有以下几种情况,对子女的要求多而苛刻,并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或朝令夕改,使孩子无所适从,长此下去,孩子就会对父母的要求产生厌恶心理进而进行抗拒,有的家长总以不满的、消极的甚至侮辱的方式对孩子提出要求,责问与批评多,鼓励与引导少,更有甚者,孩子稍有不从,就使用暴力和高压手段逼其“就范”……以上几种情况的出现,都会造成家庭亲子关系的紧张,一旦矛盾激化,便会加剧子女的逆反心理,使他们做出一些过激的反抗行为,如离家出走、自杀等,有的出现了攻
击倾向或攻击行为。

溺爱型家庭中,父母无视青春期子女飞跃发展的自我意识,仍把子女看成是没有长大的小孩子,事无巨细,一切包办,孩子的所有要求几乎都能满足。

表面看来,这些孩子是很幸福的,但他们在家长的大包大揽下,没有任何自主的空间,没有任何选择的自由,机械地按照家长的要求,做着家长安排好的一切,这样一来,就与他们进入“心理断乳期”后独立意识的飞跃发展产生了矛盾,当其自主性被忽视,个体的个性发展受到阻碍时,他们就会对这种被“爱”包围着的生活产生反感进而排斥。

如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父母对孩子嘘寒问暖,孩子不但不领情,相反却表现出极大的不耐烦,我们也曾看到这样的场面,下雨天,母亲追着孩子往他的手里递雨伞,孩子却以故意淋雨来“惩罚”心疼不已的母亲等等。

生活中如此多的“好心无好报”的场面,正是父母与成长中的子女之间因控制与独立的不协调而产生的矛盾冲突的表现。

"
因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而产生的逆反心理、逆反行为,其矛盾的主要指向是父母,还有一些孩子在家中表现得很正常,但来到学校后却处处与老师们作对。

我们了解到,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在学校的其它活动中的表现有的也不出色。

我们接触他们后发现,其实这些孩子的自尊心是很强的,他们很看重自己在老师、同学心目中的形象,有得到同龄人和师长们的理解、尊重与接纳的强烈愿望,但由于自制力差,会时不时犯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在学校,老师更多的是看重孩子的成绩,一好百好,一不好百不好。

对于这样的学生,许多教师往往缺乏耐心,在管理的过程中,不乏讽刺、挖苦和斥责,
甚至诱导同学集体疏远他们,这种被教师解释为“只因爱之深,所以恨之切”的教育行为,反而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更加重了学生的反感和对立情结,有的变得怯懦、退缩,对老师的教导不理不睬,而有的在遭遇歧视和冷落后,反抗行为更加突出,他们不停地以欺负弱小同学、顶撞老师、破坏课堂纪律等行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来证明自己的力量和价值,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等。

如何防止或消除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帮助他们顺利度过成长过程中的特殊阶段呢,
首先,要正确认识和看待学生的逆反心理。

作为家长,不要为孩子营造一种心理定势,认为逆反就是中学生的特点,容易给孩子带来一种角色期待。

毕竟绝大多数孩子都会平稳地度过中学时代。

即便有部分学生有逆反现象,作为老师和家长,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

逆反心理并非一无是处,它虽有妨碍孩子身心发展的一面,但也有它的正面效应,如逆反心理强的孩子,敢于发泄心中的不满,不会过度压抑自己的不快情绪,能让有碍心理健康的负面情绪及时释放,从而更大限度地减少焦虑和抑郁等的困惑。

逆反心理也是孩子走向成熟的一种心理动力,科学家研究发现,在青春期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其独立意识更强。

所以,针对中学生的逆反现象,重要的不是压制,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孩子不要过多责备,而是要充满耐心,因势利导,要在思想上给孩子更大的心理发展的空间。

第二,在家庭教育中,做父母的,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对子女的身心的急剧变化和逆反行为的出现,要正确认识、积极适应、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