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伊春市上甘岭区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3 蜡烛(无答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蜡烛》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蜡烛》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题目的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向,一是对考生说课、试讲方面的补充提问。这类问题经常是对 试讲内容的追问或试讲内容的细化。 在回答此类问题时最重要的 就是要结合前面试讲的整体设计思路进行作答, 不要脱离自己说 讲的内容,造成相互矛盾的情况。 二是对学科专业设计理念方面 的提问。这里的问题相对较为细致, 可能是对某一个环节和设计 理念的询问。 在这里对考生的分析教材和设计教材内容的要求就 比较高。所以,这也对考生熟悉和准确把握教材提出了要求。针 对内容设计方面,考生要专注于在课程的导入、 新授课重难点和 板书设计等方面多加注意, 这里往往会成为考试问题涉及的侧重 点。三是教育教学理念同教学实际相关联部分的提问。 经常会被 问到的是遵循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在设计时如何体现学生的主 体地位,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还有的会涉及到课程设计的 理念等方面。 这些都是要将教育理论同所讲的学科专业相结合的 题目。这类题目的出现就提示考生在设计所考察的讲课内容时就 要考虑到设计一些环节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体现学生主动性的 环节,同时配有教师的指导和引导环节, 这样就能从容的回答此 类题目。 总而言之,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中的答辩二字听起来容易,准 备起来还是需要技巧,多加思考,多加练习,因此才可以得到更 大的提高。
2、关于通讯的文学常识
通讯也是新闻(广义)的一种,又叫通讯报道。它和消息有相同之处,且都要用事实说话,讲究时效等,但它和消息也有区别:
(1)在时效性上,通讯不及消息强;
(2)在内容上,通讯比消息更详尽更具体,要对所报道的事实作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的描述、报道,要表现出典型事件、典型人物;
(3)在篇幅上,通讯较长,而消息则相对较短;
(4)在表达方式上,消息以记叙为主,间有议论,而通讯则还可以采用描写、说明、抒情等;

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高级中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第3课 蜡烛(无答案)

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高级中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第3课 蜡烛(无答案)

蜡烛导学案【教学目标】1、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2、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4、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在跃动的烛火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人类光明的未来。

学习本文,应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惟有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2、作者简介: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西蒙诺夫的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

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3、背景介绍:二战--苏德战事简介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 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

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

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

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蜡烛》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蜡烛》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13《某某园林》当堂测试一、基础部分1.给下列字注音烧灼(zhuó)桥头堡(bǎo)地窖(jiào)匍(pú )匐( fú )腋(yè )下拂(fú)晓瓦砾(lì)颤巍(wēi )巍(wēi)育乞(qǐ)西契(qì)柯(kē)拉耶(yē )夫舀(yǎo)鞠(jū )躬(gōng)2.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围巾的颜色有何意味?二、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5题。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

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

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站在坟旁的红军士兵们立刻脱下了帽子。

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的烛光。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

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

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

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导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导学案+新人教版

蜡烛【教学目标】1、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3、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2、作者简介: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西蒙诺夫的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

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3、背景介绍: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

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

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

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

国民受到德军残酷对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

【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 ) 精疲力jié() fú晓()揣.在怀里()颤.巍巍()鞠.躬()2、下面两个句子中,填入空白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

《蜡烛》(一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蜡烛》(一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蜡烛》(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蜡烛》(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蜡烛》(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节目单:1.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观看相关视频,加深对故事人物形象的理解。

3.小组合作,探讨寓意。

4.演讲,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

5.总结,写下自己的思考。

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的不同寓意及表达方式。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与演讲,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读书。

教学过程:一、阅读课文1.老师先介绍《蜡烛》的作者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及作品的背景。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课后,可有讨论或问答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故事情节。

二、观看相关视频1.播放《蜡烛》相关的视频或动画。

2.学生观看后,分享自己对主人公的理解。

比较故事情节与视频的差异。

三、小组合作,探讨寓意1.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自行讨论、思考故事中寓意的可能性。

2.引导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a.故事中蜡烛的寓意是什么?b.主人公慈爱的行为对自己有何启示?c.你对这个故事还有哪些思考或疑问?四、演讲,表达对故事的理解1.让每个小组派代表,综合小组讨论内容,做一分钟左右的演讲,表达各自对故事的理解。

2.同时,其他学生必须认真聆听,并提出自己的问题或看法。

五、总结,写下自己的思考1.教师可以出示A4纸,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考总结下来,形成一篇小文章。

2.让学生享受写作的过程,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蜡烛》是一篇充满寓意的小品文。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力求达到了让学生理解、感悟文学作品的目的。

阅读是学习、锻炼、表达和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一定的文学知识,还培养了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思考能力。

平时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的内涵通过教学《蜡烛》,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单一的教学形式是远远不够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二、独学
掌握生字词:
拂( )晓瓦砾( )地窖( ) 烧灼( )间()歇颤( )巍巍揣( )在 怀里jūgōng( )jīngpílìjié( ) 闪shuò( )
三、合学(品读课文 合作探究)
1.不厌其烦地对炮火的反复描写。请用单横线标出,读一读,体会其表达效果。
2.着力对老妇人的动作描写。
①请找出对老妇人动作描写的语句,反复朗读,圈出其中的重点词品味。
六、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练习题。
自主探究
落实基点
1互读:对子之间互读课文,概述大意。
2互查:
3暴露易错点(请把自己易错的字词工 整地再写一遍)
合作探究
突破重点
点拨探究
攻破难点
提升探究
巩固焦点
友情提示:
根据自己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体验来谈。
当然,因为字数的限制,观点要精辟,语言要精练,表 述要精准。
展示主题:品读感悟
导学引航
目标方法
独学指导
内容学法
合学策略
内容形式
展学方案
内容方式
评学摘记
规律总结
读:知大意
1、读题目
初识文眼
2、读作者
知人论世
3、读背景
明确意图
4、读文本
感知大意
说:谈见解
1、说内容
理清思路
2、说见解
撞击个性
3、说特色
展示成果
4、说 感悟
交流智慧
品:赏美点
1、品语言
拜读精巧
2、品修辞
欣赏文采
3、品结构
②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
3.反复描写蜡烛(6次)。作者通过这样富有诗意的描叙,想要表达怎样的主题?

2020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3 蜡烛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0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3 蜡烛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3﹡蜡烛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学习目标1.朗读、探究、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

3.认识战争的残酷性,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操。

重点难点1.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蜡烛的特殊含义。

2.揣摩意义深刻的语句。

学习结合情境分析人物的能力资料链接关于通讯: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

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

自主学习一、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拂.晓瓦砾.地窖.jiào 颤巍.巍鞠.躬腋.窝yè烧灼.迫.击炮pǎi2.解释词义。

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肃穆:肃穆:严肃安静。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竭,尽。

颤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副,符合。

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垂,流传。

朽,腐烂。

二、整体把握。

1.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时间: 1944年9月19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

2.复述课文。

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提示:复述时应抓住记叙的六要素。

3.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蜡烛》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蜡烛》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八年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课题:蜡烛【学习目标】课标要求:1、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2、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3、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4、教育学生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目标达成:1、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学习流程:【课前展示】1、预习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它赞美了----------------,2、读懂大意,理解文章的主旨,讴歌了-------------------------------。

3、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提示:炮火连天,环境危险年老体弱,掩埋艰难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跪吻嘴唇、前额)燃起蜡烛,意义特殊(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彻夜守坟,陪伴烈士【创境激趣】【自学导航】1、认字读音2、文学常识3、这篇战地通讯,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4、再读全文,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合作探究】对老妇人动作的描写1、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

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2、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3、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写“跪”1、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2、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3、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展示提升】典例分析知识迁移找出文中对炮火描写(环境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强化训练】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蜡烛》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蜡烛》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3*蜡烛【导学目标】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中所凝结的友谊。

【课时计划】1课时,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授课,课堂上重点完成步骤二、三、四。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教师课前可布置学生观看反映“二战”的影视等。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人们无限遐想。

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

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契.(qì) 柯.(kē) 地窖.(jiào)匍匐..(pú fú) 精疲力竭.(jié) 永垂不朽.(xiǔ)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精疲力竭: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导学案:第3课《蜡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导学案:第3课《蜡烛》

3. 《蜡烛》学习目标1.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体会真挚感人的语言。

2.把握人物形象,分析人物的动作描写。

3.体会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情谊。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给加点的字注音: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更.()夫2.解释词语拂晓:珍藏:屏障:肃立:永垂不朽:精疲力竭:名副其实:颤巍巍:肃穆:3.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你能找出记叙的六要素吗?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课堂探究(一)找出精彩描写,品析人物形象美。

1.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展开想像,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2. 谈谈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品味语句,体味文章意蕴美(分组探究)1.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

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

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把这句话改成“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好不好?为什么?)2.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时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3.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4.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么?)(三)探究思考艺术美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当堂检测一、读写训练“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

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蜡烛》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蜡烛》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3《蜡烛》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一、预习案1、预习目标⑴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⑵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⑶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2、预习要点⑴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⑵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3、达标练习⑴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 ) 精疲力jié() fú晓()揣.在怀里()颤.巍巍()鞠.躬()⑵下面两个句子中,填入空白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

①一枝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着柔和的光芒。

②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要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

A、闪耀闪烁 B.闪耀闪耀 C、闪烁闪烁 D.闪烁闪耀⑶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之苦的老妇人,的动人事迹,赞美了,讴歌了的深厚感情。

二、探究案1.题目解读: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2.作者简介: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西蒙诺夫的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

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3.背景介绍: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3蜡烛(含试卷)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3蜡烛(含试卷)

3﹡蜡烛编写:江海霞审核:校稿:魏珊珊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学习目标1.朗读、探究、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

3.认识战争的残酷性,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操。

重点难点1.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蜡烛的特殊含义。

2.揣摩意义深刻的语句。

学习结合情境分析人物的能力资料链接关于通讯: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

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

自主学习一、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拂.晓瓦砾.地窖.jiào 颤巍.巍鞠.躬腋.窝 yè烧灼.迫.击炮pǎi2.解释词义。

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肃穆:肃穆:严肃安静。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竭,尽。

颤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副,符合。

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垂,流传。

朽,腐烂。

二、整体把握。

1.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时间: 1944年9月19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

2.复述课文。

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提示:复述时应抓住记叙的六要素。

3.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蜡烛
学习目标:
1、深情朗读、体味南斯拉夫母亲丰富的内心活动。

2、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蜡烛的特殊含义。

完成目标:
一、自主预习
1、注意加点字词的读音。

拂()晓地窖()瓦砾()匍()匐()腋()窝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拂晓:
肃穆:
颤巍巍:
精疲力竭:
名副其实:
3、快速浏览课文,把握课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起因)
(经过)
(结果)
4、读了课文,你对课文的主旨有什么认识?
我认为,课文是为了表现
二、课堂学习合作探究
1、在细读了课文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文中的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2、你认为: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课文抓住了那些方面来描写他(她)的?突出了这个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或精神?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我认为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课文抓住他(的)
来描写的,突出了这个人物
的。

我是
这样看出来的,例如:
3、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

找出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我发现了课文中对进行了反复描写,例如:(指明位置)
我认为课文这样写的目的是:
我还发现了课文中对进行了反复描写,例如:(指明位置)
我认为课文这样写的目的是:
4、这是一支什么样的蜡烛?读出写蜡烛的语句,体味蜡烛的象征意义,按照下面提供的句式写两句话。

你能联想到哪些关于蜡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
这是一只的蜡烛,它象征。

这是一只的蜡烛,它象征。

5、文章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6、文章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小结:(这课我学会了什么,哪些地方还不懂。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