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伊春市上甘岭区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3 蜡烛(无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蜡烛》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2、关于通讯的文学常识
通讯也是新闻(广义)的一种,又叫通讯报道。它和消息有相同之处,且都要用事实说话,讲究时效等,但它和消息也有区别:
(1)在时效性上,通讯不及消息强;
(2)在内容上,通讯比消息更详尽更具体,要对所报道的事实作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的描述、报道,要表现出典型事件、典型人物;
(3)在篇幅上,通讯较长,而消息则相对较短;
(4)在表达方式上,消息以记叙为主,间有议论,而通讯则还可以采用描写、说明、抒情等;
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高级中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第3课 蜡烛(无答案)
蜡烛导学案【教学目标】1、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2、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4、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在跃动的烛火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人类光明的未来。
学习本文,应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惟有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2、作者简介: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西蒙诺夫的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
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3、背景介绍:二战--苏德战事简介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 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
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
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
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蜡烛》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13《某某园林》当堂测试一、基础部分1.给下列字注音烧灼(zhuó)桥头堡(bǎo)地窖(jiào)匍(pú )匐( fú )腋(yè )下拂(fú)晓瓦砾(lì)颤巍(wēi )巍(wēi)育乞(qǐ)西契(qì)柯(kē)拉耶(yē )夫舀(yǎo)鞠(jū )躬(gōng)2.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围巾的颜色有何意味?二、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5题。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
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
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站在坟旁的红军士兵们立刻脱下了帽子。
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的烛光。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
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
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
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导学案+新人教版
蜡烛【教学目标】1、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3、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2、作者简介: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西蒙诺夫的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
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3、背景介绍: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
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
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
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
国民受到德军残酷对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
【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 ) 精疲力jié() fú晓()揣.在怀里()颤.巍巍()鞠.躬()2、下面两个句子中,填入空白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
《蜡烛》(一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蜡烛》(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蜡烛》(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蜡烛》(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节目单:1.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观看相关视频,加深对故事人物形象的理解。
3.小组合作,探讨寓意。
4.演讲,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
5.总结,写下自己的思考。
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的不同寓意及表达方式。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与演讲,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读书。
教学过程:一、阅读课文1.老师先介绍《蜡烛》的作者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及作品的背景。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课后,可有讨论或问答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故事情节。
二、观看相关视频1.播放《蜡烛》相关的视频或动画。
2.学生观看后,分享自己对主人公的理解。
比较故事情节与视频的差异。
三、小组合作,探讨寓意1.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自行讨论、思考故事中寓意的可能性。
2.引导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a.故事中蜡烛的寓意是什么?b.主人公慈爱的行为对自己有何启示?c.你对这个故事还有哪些思考或疑问?四、演讲,表达对故事的理解1.让每个小组派代表,综合小组讨论内容,做一分钟左右的演讲,表达各自对故事的理解。
2.同时,其他学生必须认真聆听,并提出自己的问题或看法。
五、总结,写下自己的思考1.教师可以出示A4纸,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考总结下来,形成一篇小文章。
2.让学生享受写作的过程,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蜡烛》是一篇充满寓意的小品文。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力求达到了让学生理解、感悟文学作品的目的。
阅读是学习、锻炼、表达和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一定的文学知识,还培养了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思考能力。
平时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的内涵通过教学《蜡烛》,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单一的教学形式是远远不够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掌握生字词:
拂( )晓瓦砾( )地窖( ) 烧灼( )间()歇颤( )巍巍揣( )在 怀里jūgōng( )jīngpílìjié( ) 闪shuò( )
三、合学(品读课文 合作探究)
1.不厌其烦地对炮火的反复描写。请用单横线标出,读一读,体会其表达效果。
2.着力对老妇人的动作描写。
①请找出对老妇人动作描写的语句,反复朗读,圈出其中的重点词品味。
六、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练习题。
自主探究
落实基点
1互读:对子之间互读课文,概述大意。
2互查:
3暴露易错点(请把自己易错的字词工 整地再写一遍)
合作探究
突破重点
点拨探究
攻破难点
提升探究
巩固焦点
友情提示:
根据自己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体验来谈。
当然,因为字数的限制,观点要精辟,语言要精练,表 述要精准。
展示主题:品读感悟
导学引航
目标方法
独学指导
内容学法
合学策略
内容形式
展学方案
内容方式
评学摘记
规律总结
读:知大意
1、读题目
初识文眼
2、读作者
知人论世
3、读背景
明确意图
4、读文本
感知大意
说:谈见解
1、说内容
理清思路
2、说见解
撞击个性
3、说特色
展示成果
4、说 感悟
交流智慧
品:赏美点
1、品语言
拜读精巧
2、品修辞
欣赏文采
3、品结构
②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
3.反复描写蜡烛(6次)。作者通过这样富有诗意的描叙,想要表达怎样的主题?
2020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3 蜡烛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3﹡蜡烛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学习目标1.朗读、探究、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
3.认识战争的残酷性,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操。
重点难点1.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蜡烛的特殊含义。
2.揣摩意义深刻的语句。
学习结合情境分析人物的能力资料链接关于通讯: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
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
自主学习一、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拂.晓瓦砾.地窖.jiào 颤巍.巍鞠.躬腋.窝yè烧灼.迫.击炮pǎi2.解释词义。
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肃穆:肃穆:严肃安静。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竭,尽。
颤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副,符合。
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垂,流传。
朽,腐烂。
二、整体把握。
1.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时间: 1944年9月19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
2.复述课文。
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提示:复述时应抓住记叙的六要素。
3.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蜡烛》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八年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课题:蜡烛【学习目标】课标要求:1、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2、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3、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4、教育学生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目标达成:1、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学习流程:【课前展示】1、预习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它赞美了----------------,2、读懂大意,理解文章的主旨,讴歌了-------------------------------。
3、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提示:炮火连天,环境危险年老体弱,掩埋艰难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跪吻嘴唇、前额)燃起蜡烛,意义特殊(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彻夜守坟,陪伴烈士【创境激趣】【自学导航】1、认字读音2、文学常识3、这篇战地通讯,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4、再读全文,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合作探究】对老妇人动作的描写1、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
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2、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3、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写“跪”1、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2、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3、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展示提升】典例分析知识迁移找出文中对炮火描写(环境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强化训练】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蜡烛》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3*蜡烛【导学目标】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中所凝结的友谊。
【课时计划】1课时,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授课,课堂上重点完成步骤二、三、四。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教师课前可布置学生观看反映“二战”的影视等。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人们无限遐想。
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
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契.(qì) 柯.(kē) 地窖.(jiào)匍匐..(pú fú) 精疲力竭.(jié) 永垂不朽.(xiǔ)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精疲力竭: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导学案:第3课《蜡烛》
3. 《蜡烛》学习目标1.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体会真挚感人的语言。
2.把握人物形象,分析人物的动作描写。
3.体会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情谊。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给加点的字注音: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更.()夫2.解释词语拂晓:珍藏:屏障:肃立:永垂不朽:精疲力竭:名副其实:颤巍巍:肃穆:3.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你能找出记叙的六要素吗?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课堂探究(一)找出精彩描写,品析人物形象美。
1.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展开想像,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2. 谈谈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品味语句,体味文章意蕴美(分组探究)1.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
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
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把这句话改成“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好不好?为什么?)2.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时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3.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4.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么?)(三)探究思考艺术美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当堂检测一、读写训练“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
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蜡烛》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3《蜡烛》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一、预习案1、预习目标⑴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⑵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⑶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2、预习要点⑴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⑵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3、达标练习⑴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 ) 精疲力jié() fú晓()揣.在怀里()颤.巍巍()鞠.躬()⑵下面两个句子中,填入空白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
①一枝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着柔和的光芒。
②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要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
A、闪耀闪烁 B.闪耀闪耀 C、闪烁闪烁 D.闪烁闪耀⑶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之苦的老妇人,的动人事迹,赞美了,讴歌了的深厚感情。
二、探究案1.题目解读: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2.作者简介: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西蒙诺夫的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
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3.背景介绍: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3蜡烛(含试卷)
3﹡蜡烛编写:江海霞审核:校稿:魏珊珊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学习目标1.朗读、探究、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
3.认识战争的残酷性,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操。
重点难点1.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蜡烛的特殊含义。
2.揣摩意义深刻的语句。
学习结合情境分析人物的能力资料链接关于通讯: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
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
自主学习一、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拂.晓瓦砾.地窖.jiào 颤巍.巍鞠.躬腋.窝 yè烧灼.迫.击炮pǎi2.解释词义。
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肃穆:肃穆:严肃安静。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竭,尽。
颤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副,符合。
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垂,流传。
朽,腐烂。
二、整体把握。
1.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时间: 1944年9月19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
2.复述课文。
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提示:复述时应抓住记叙的六要素。
3.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蜡烛
学习目标:
1、深情朗读、体味南斯拉夫母亲丰富的内心活动。
2、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蜡烛的特殊含义。
完成目标:
一、自主预习
1、注意加点字词的读音。
拂()晓地窖()瓦砾()匍()匐()腋()窝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拂晓:
肃穆:
颤巍巍:
精疲力竭:
名副其实:
3、快速浏览课文,把握课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起因)
(经过)
(结果)
4、读了课文,你对课文的主旨有什么认识?
我认为,课文是为了表现
二、课堂学习合作探究
1、在细读了课文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文中的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2、你认为: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课文抓住了那些方面来描写他(她)的?突出了这个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或精神?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我认为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课文抓住他(的)
来描写的,突出了这个人物
的。
我是
这样看出来的,例如:
3、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
找出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我发现了课文中对进行了反复描写,例如:(指明位置)
我认为课文这样写的目的是:
我还发现了课文中对进行了反复描写,例如:(指明位置)
我认为课文这样写的目的是:
4、这是一支什么样的蜡烛?读出写蜡烛的语句,体味蜡烛的象征意义,按照下面提供的句式写两句话。
你能联想到哪些关于蜡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
这是一只的蜡烛,它象征。
这是一只的蜡烛,它象征。
5、文章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6、文章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小结:(这课我学会了什么,哪些地方还不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