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哲学的中国路径
一以贯之的中国传统文化之道——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到治国理政
在2016年5月17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还强调“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明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确立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三个重要资源之一,可见中华传统文化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到治国理政思想,体现出了一以贯之的中国传统文化之道。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当代治国理政的不竭资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理念符合当代治国理政精神气质要求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
因此,提高改革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尤为重要。
面对更高的要求、迎接更大的挑战,我们要有勇于创新、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要有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的精神,要有真抓实干、落地见效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理念恰好与之相契合。
“日新之谓盛德”与创新思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往往存在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传统文化是保守的、主张一成不变。
其实不然,遍观传统文化经典,“日新”思想、“变通趋时”“见几而作”理念无处不在。
《周易·系辞传》云:“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
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为易。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天地自然在昼夜运转着、变化着、更新着,人必须采取同步的动态结构,才能达到与整个自然和宇宙相同一,这才是“与天地参”,即人的身心、社会群体与天地自然的同一,亦即“天人合一”。
这种“同一”或“合一”,不是静态的存在,而是动态的进行,此即“日新之谓盛德”。
文化哲学:学科属性、研究路径及意义
关 于文 化哲 学 的学 科 属性 , 我 国学 术界 有 着不
化 实践 领 域 的一种 整体 性 把握 。可 见 , 作 为一 种部
门哲学 理 论 , 以哲 学 的方 式考 察 文化 问题 的文 化哲
问题 而产 生 的 , “ 交 叉学 科 ” 则 是两 种 以上具 体科 学
学 是 一 种哲 学 理 论 , 而不 是 其 他 什 么理 论 , 从学 科 属 性来 说 , 它无 疑是 属 于哲学 的一个 分 支学科 。
既然哲学不属于科学的范畴也不提供有实际效用的具体知识而应用学科是运用基础科学成果以解决人类实践问题而产生的交叉学科则是两种以上具体科学彼此结合与借鉴而形成的新兴学科它们都提供具有实际效用的具体知识因而将文化哲学理解为一种应用哲学或非哲学的具体科学门类是缺乏理据支持的是不能成立的
南京政 治学院学报 ( J NI P )
文 化 哲 学 研 究 的性 质 、 对象 、 路径 、 论 域 等 基 本 问 题, 在 我 国学 界仍 是 异 见 纷 呈 , 并 无 一 致 的 意见 与 看 法 。这里 , 笔 者也 谈谈 自己 的理 解 和认识 。
一
、
文化哲学与 文化 学的知 识论分野
和哲 学 思维 的独 有 特性 , 而 且使 哲 学与 科学 区别 开
在, 也 就是 整 个 人 类 世界 的反 思 , 以达 到对 于存 在 的总 体性 把 握 , 由此 生成 各 种 本体 论 哲 学 ; 二是 对
中国人掌握的知识点总结
中国人掌握的知识点总结中国人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智慧,其知识点涵盖了各个领域,从历史、文化、科学、技术到哲学、艺术、医学等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中国人掌握的知识点,并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和文化知识点1. 中国历史概览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非常了解。
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的古代,包括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唐宋元明清时期等。
中国人对这些历史时期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十分了解。
2. 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包括诗歌、绘画、书法、音乐等。
中国人对古代文化非常了解,他们熟悉古代名人、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
3. 传统节日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中国人对这些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风俗等都非常了解。
4. 中华传统思想中国有许多传统思想,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
中国人对这些传统思想的核心理念、代表人物、相关著作等都有深入的了解。
5. 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人掌握的另一个重要知识点。
中国人熟悉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事件、重要人物、政治运动、社会变革等。
6. 文化遗产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故宫、长城、兵马俑、丝绸之路等。
中国人对这些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价值、保护措施等都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以上是中国人掌握的一些历史和文化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体现了中国人对自己文化传统和历史的深刻理解。
二、科学和技术知识点1. 国际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中国人对国际科学技术发展趋势非常关注。
他们了解国际科技前沿领域的最新进展、新技术、新发明等。
2.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历程中国有着悠久的科学技术传统,中国人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非常熟悉。
他们了解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科学家学者、科技成就等。
3.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展中国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展迅速,中国人对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应用场景、技术创新等都非常了解。
4. 先进科技应用中国人对先进科技应用非常了解,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新能源等。
科学哲学在中国的百年流变
百年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巨变,从以华夏为天地之中心,变成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环节;在器物层面、体制层面和思想层面,前后之间有根本不同。
探讨科学哲学在中国的百年流变离不开这个基本背景。
正如百年以前的中国,哲学学科并未从大文科和一般意识形态中分化出来,更没有独立的科学哲学。
但有趣的是,西方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一开始就重视科学哲学。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和《名学》,主体是生物哲学和逻辑哲学,都属于科学哲学。
中国哲学的近百年发展,很重要的就是一方面传播和介绍西方哲学,把那些重要人物的思想和著作移译过来;另一方面全面梳理、整理和诠释中国传统思想,或诚心守护,或断然决裂;再就是与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实践紧密关联,并试图用哲学思想来引领中国的发展方向。
西方哲学的传播最重要的要数科学哲学。
“五四”以后,西方哲学家杜威和罗素相继到中国来作系列演讲,更促进了西方哲学的播介。
一、西方科学哲学的嬗变轨迹近百年来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瑰丽辉煌,却历经曲折。
科学哲学是西方哲学的重要方面,从逻辑经验主义成为哲学的主流开始,所向披靡,甚至想用科学来改造哲学;之后,发现此路不通,又从逻辑主义转向历史主义;再后来,由于社会建构论和后现代科学主义的流行,科学哲学原来设定的目标和基本态度又突生变故。
不管是逻辑主义还是历史主义,其观点虽然很不相同,但基本取向都是为科学辩护,为科学的合理性做论证,以图寻找科学的确定支点。
然而,近年来情况有所转变,思想界有人开始把科学作为批判和质疑的对象。
在西方分类传统中,广义的科学哲学包含三部分:自然哲学、一般性科学哲学和分支性科学哲学。
科学哲学发展的历史则可大致分为前科学哲学阶段、科学哲学发展阶段和后现代科学哲学兴起并发生影响阶段。
当然,这三个阶段不是严格区分,而是有许多交叉的。
其中,科学哲学发展阶段既包括所谓正统科学哲学,也常把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和建构主义科学哲学的发展涵盖在内。
虽然有人主张把建构主义归入后现代,但一般而言,后现代科学哲学的主要特征是对正统科学哲学的批判或者说是另类科学哲学的兴起。
中国传统文化下的科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下的科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
这些思想虽然与现代科学方法不同,但却带有独特的智慧和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下的科学思想,并尝试找到与现代科学的联系和启示。
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就是天人合一。
这是一种信仰,认为人和自然界是深度相互关联的。
这种思想表明了中国人深度关注他们周围的世界,并且认为理解这个世界是非常重要的。
与现代科学相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强调的是主权性和与自然界的深度联系。
这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二、阴阳五行的天文学思想阴阳五行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概念之一,也是天文学的重要思想。
这些概念依赖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解,尤其是天空中发生的现象。
据传,中国神话中的十个太阳就与阑尾五行中的天气现象有关。
当五个阳代表五天的太阳绕中的阳,就会形成天气现象。
这种思想强调了天文学科学与医学科学的融合,并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文学受到了国家的高度认不同的重视。
三、中医的健康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健康哲学思想强调的是保持身体、心灵和日常生活的平衡和协调。
在中医哲学中,人体被视为一个微缩的宇宙,需要与自然界保持和谐和冲突。
这种认知方式使得中国人更加关注他们的身体和健康,不仅关注疾病的治疗,而且也关注疾病的预防。
四、以工代农的现代工业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以工代农。
这种思想指的是在农业和手工工艺之外,还应该发展新的工业和技术。
这与现代工业思想有很大的联系,在现代工业革命中,技术和工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五、道德经的伦理思想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一。
它包含了许多重要的伦理思想,强调了诚实、谦逊、自制和仁慈的重要性。
这种思想与现代社会中的伦理要求息息相关,鼓励人们以认真负责的方式进行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六、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
科学文化哲学的纲领
8第三十四卷 总202期 自 然 辩 证 法 通 讯 Vol.34, Sum No.2022 0 1 2 第6期 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N ATURE No.6, 2012* 基金项目: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哲学研究”(09BZX00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人文社科基地项目;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JP201107)。
〔收稿日期〕2012年5月15日;修回:2012年9月9日〔作者简介〕洪晓楠(1963-)男,安徽桐城人,哲学博士,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教授,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科技伦理、文化哲学。
e-mail: hxnharvard@科学文化哲学的研究纲领*洪 晓 楠(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辽宁大连 116023)摘 要:科学文化哲学一方面是以作为文化的整个科学为研究对象,即“关于科学文化的哲学”,是人们对科学文化进行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哲学反思;另一方面是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来反思科学,借鉴文化哲学研究的视角、方法等来研究科学。
科学文化哲学的研究纲领主要包括三条原则:倡导科学和技术是人的事业,充分借鉴和吸收各种哲学资源,提倡综合创新的方法。
科学文化哲学将成为整合科学的历史研究、科学的知识社会学研究、科学的哲学研究以及科学的文化研究的一门重要学科。
关键词:文化哲学 科学哲学 科学文化哲学〔中图分类号〕N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0-0763(2012)06-0008-07巴伯在其名著《科学与社会秩序》的导言中指出,“我们需要一种对科学的系统理解,我们需要一种把科学本质的这种多样性与其内在的整合性和统一性联系起来的方法,科学并不是要素与活动的杂乱无章的组合,而是一个具有凝聚性的结构,其各部分在功能上有互相存在的关系。
简言之,我们需要对科学本身有一个更科学的理解。
获得这种对科学的系统理解的一种方式,一种显而易见的但有点被忽视的方式,就是首先从根本上把科学看作是一种社会活动,看作是发生在人类社会中的一系列行为”。
中国道路的普遍性维度——一种文化哲学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论苑 T H E O R E T I C A L H O R I Z O N
、
的最大特色 ,最本质 的特征 ,堪称是今天我们这个 时 代最强音 、主旋律 。
民族伟大复兴是总任务。
在 理论体 系建构 上 ,我们亟待加强的一个重要环 节 ,是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现代新 型时代观 ,作 为中
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 创新 、制度创 新的总前提 。对我
正 是在这一 意义 上 ,我们可 以把世纪之交 3 0 年,
称之为 “ 危机创新时代 ” 。这是马克思 主义 、列宁主义 时代观在 当今世界 的新发展 、新表述 。 也 正是 在这一意义上 ,党 的十六大 、十七大 、十
们哲学社会科 学界来 说 ,这是一个命 运攸关 的重 大研
社会 主义 制度建立后 ,中国作为 社会主义 国家 , 其文化具备 了 “ 国际共 产主义运动 ”的普遍性平 台 ,
国特 色社会 主义 和全球化理解的必然结果。所以 ,一
种文化不能忽 略普遍性维度 的构建 ,只有普遍性才能
但 前3 0 年 我们 的文化总体上却是封闭的。改革开放引
起了中西文化 的冲突 ,“ 中西文化之争”又重新被提起 并成 为热点 问题 。但这一讨论仍然没有走 出原有的逻 辑 ,从 而 ,也不会有足够 的理论进步 。然而 ,改革开
类 学上 ,是和一个 民族的规模和实力相关 的。一个在
的经济 发展 模式 、政治 体制 和政 治制 度等 一 系列 问 题 。但是 ,我认为 ,从根本上或者做深入地理解 ,所
谓 中国道路的思考应 当是一个文化 问题——这是在西
规模 上很小 、实力很弱 的民族是不可能具有这种普遍
化意图 。这种普遍空间之所 以是一种意图 ,是因为它
辽宁省朝阳市世纪完全中学高二政治期末试题含解析
辽宁省朝阳市世纪完全中学高二政治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2011年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问题。
党和国家之所以重视文化创新,是因为文化创新 ( )①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源泉③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④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 .②③④参考答案:B2. 2013年4月,中国南阳第十届玉雕节暨国际玉文化博览会在南阳开幕。
南阳玉文化历史悠久,经过南阳人长期的雕刻研发已经名扬天下,带动了南阳经济的腾飞。
这表明()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并促进经济的发展③文化与经济密不可分④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参考答案:A3. 2011年夏天,“我唱北京”计划邀请了来自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拉脱维亚、阿尔巴尼亚、巴西、墨西哥、乌拉圭八国20名青年歌唱家,会同6名中国青年歌唱家,在一个月的时间内,突击“速成”中国歌剧。
一个月的时间,“老外十中国”的化学反应给观众奉献出了一道形式别致的文化盛宴。
“北京计划”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①文化在交流中传播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③不同文化可以相互借鉴融合④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参考答案:D4.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09年9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①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②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③实现了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导④坚持科学执政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 .②④参考答案:D5. 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重庆市教育工委等部门将15 000套含有《记忆·我爱你中国》、《信念》等内容的“红色光碟”下发到全市所有学校。
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和实践经验,总结历史经验,创新性地发展和完善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
其基本原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系统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法则和规律。
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它旨在认识中国人民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特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规律,为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导。
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事求是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和规律,避免脱离实际的抽象理论。
2.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历史和社会变革的规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科学基础。
3.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适应的原则: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适应,既要从世界范围来思考问题,又要关注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特点。
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研究: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理论基础。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规律,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3. 人民民主和法制研究:研究人民民主和法治建设的路径和途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4.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关注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现代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指导。
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路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健全学科体系:加强对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
9.2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教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教学设计
2、议学活动要求:结合幕后创作资料,分析如何创作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
学生活动:
1、阅读议学情境,提取关键信息,做好议学准备。
2、认真研读议学问题,列出自己的观点,经过小组合作探究,每一小组中心发言人归纳整理本组成员的观点,做好分享准备。
3、根据议学提示,在课本对应位置将基本观点备注清楚。
设计意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本环节以幕后创作展示为线索,在增强学生分析能力的同时,提高提取和把握关键信息的能力;分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正确对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不同资源,则意在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知识与能力基础。
课堂小结: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繁荣发展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方向与路径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方向与路径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倡导独立自主的发展理念。
而在现代化进程中,知识体系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既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部分。
一、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必要性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立足于世界的必需之路。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频繁。
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没有自主的知识体系,就很难在国际社会中获得话语权,更难在全球竞争中取得胜利。
另外,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中国文化一直是世界独具特色的文化之一,中国哲学和社会科学更是卓越的智慧之一。
如果中国不能丰富和推进自己的知识体系,就难以在全球范围内宣扬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价值。
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方向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当朝着以下方向繁荣发展。
1、特色鲜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发扬中国文化特色,展现中国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深刻思想和独特智慧,在自主研究中体现自身的优势和长处。
要推陈出新,立足中国,发掘中国文化的价值,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的研究,把握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和规律。
2、准确有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秉持严谨求实、科学客观、注重实践和应用的研究方法和态度,确保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加强多维度的横向和纵向比较研究,摆脱单一角度和视野的限制,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3、国际影响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不断加强与外国文化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
要加强国际话语权,增强对全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力。
要在国际上积极发表高水平论文、编纂高质量书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争取更多空间和话语资源。
三、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路径1、推动中国哲学和社会科学重要理论创新和重大问题研究,建立完善的研究机制和体系。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1.引言1.1 概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自主研究和发展的一门学科体系,它是中国传统哲学和现代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理论体系,被广泛认为是对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补充和丰富。
这门学科主要探讨中国社会、文化、历史和人类发展等问题,旨在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家治理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
同时,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也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通过传承和发展传统价值观念,为现代社会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独具特色的学派。
这些学派在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领域都有着自己的研究特点和理论成果。
中国学派致力于深入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为目标,反映了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
例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以中国化为特点的理论体系。
另外,儒学学派致力于研究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适应性和创新性,探索如何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价值观。
这些学派的研究成果丰富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容,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持。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自主研究和发展的学科体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理论体系。
在这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个具有独特特色的学派,它们在不同领域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家治理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
同时,这些学派也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为现代社会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文章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它决定了整篇文章的逻辑和组织方式。
一个清晰的文章结构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路。
本文将采用以下结构来组织文章内容:1. 引言1.1 概述在本部分,我们将介绍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背景和意义。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理论体系,它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全人类发展的思考和探索。
世界科技文化史题目及答案
世界科技文化史(一)已完成1科技文化的特点有:系统性、国际性、基础性2下列对文化描述错误的是:A、人类为了生存与理想而进行B、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C、在精神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产品D、只包括精神产品我的答案: D3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科学技术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4我国历史上比较看重科技文化的:器物层次5科学哲学的研究脉路是:从思想史到社会史,从学科史到综合史。
我的答案:√6科学哲学是科学技术史和科学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基础。
我的答案:×7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以及使人的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革的特殊能力活动和产品。
我的答案:√8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与理想而进行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中所获得的能力及其全部产品。
我的答案:√9下列属于现代科学技术史奠基人的是:A、库勒B、萨顿C、霍尔特D、以上都不对我的答案: B10下列属于中国科学技术普及运动战线的是:A、全民科普B、重点科普C、防止科学技术异化D、严格控制科学发展我的答案: C11《寂静的春天》的作者是:蕾切尔卡逊12石器制造的发展过程:旧、中、新石器时代13原始社会最好的技术工具是:石器A、石器B、棍棒C、弓箭D、标枪我的答案: A14科技文化远比人文文化要重要。
我的答案:×15学习科技文化史有助于树立融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于一身的大文化(观念)。
我的答案:√16最早的人造工具是在北京周口山发现的。
我的答案:×17完成由猿到人的关键性步骤是A、火的使用B、石器使用C、指南针使用D、种植文明的出现我的答案: A18有意识的人工保存天然火种是在:A、大约250万年以前B、大约300万年以前C、大约180万年以前D、大约50万年以前我的答案: C19火的使用的第三个阶段是:A、偶然利用天然火B、有意识的保存天然火种C、能动的人工取火D、以上都不对我的答案: C20农业技术是人们在新石器时代获得的技术21蒙昧时代对应着:旧石器时代22火的使用的意义不包括A、使人类拥有熟食B、提高制造工具能力C、提高防卫能力D、减少人类的活动时间我的答案: D23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是:狗24原始农业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比较可靠的生活来源。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逻辑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逻辑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逻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追求科学和技术的进步:现代文明的基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华民族注重科学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在不断创新和进步中推动社会的发展。
2. 崇尚人文精神:中华民族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和传承,包括儒家思想的传统,尊重和弘扬人的尊严、平等和个体价值,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3. 追求社会进步和公平正义:中华民族秉持着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观,致力于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推动社会的公平、包容和可持续发展。
4. 强调创新与开放:中华民族激发创新的动力,积极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融入全球化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和国际影响力。
5. 坚守文化传统与民族自信:中华民族注重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扬,通过弘扬中华文化,加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推动现代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这些实践逻辑相互交织,相互促进,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逻辑和现实路径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逻辑和现实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精神资源和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文化根基。
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从理论逻辑和现实路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1、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文化自信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
文化自信是指以自信的态度面对自己的文化,坚定信心、自觉维护文化自信、弘扬和发展文化的精神境界和文化自觉。
只有具备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的实现需要通过提高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着力培养人们对文化的自信心态,同时对外展示中国文化的良好形象,增加人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喜爱度。
2、文化精神的发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精神,如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五德精神,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精神等。
这些文化精髓需要通过对古籍文献的深入研究,对优秀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来加以发掘,并通过教育等方式进行传承,让后代子孙能够更好地领会和传承这些文化精神。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能仅停留在传统保守的层面上,应该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求,推进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和发展,更好地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将加强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1、教育传承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态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同时,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知识的有机融合,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文化和科学知识相结合,为人们提供更加全面、深入和广泛的文化教育。
2、文化活动引领通过举办各种传统文化的活动,如经典诵读、国乐演奏、书法绘画、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等多种文化活动,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体验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梁漱溟早期“文化三路向”说
梁漱溟早期“文化三路向”说梁漱溟“文化三路向”说提出了人类所面临的三种问题以及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为解决这三种问题发展出的三种文化路向。
西方文化是意欲向前,中国文化是意欲自为、调和、持中,印度文化是意欲转身向后。
而理智、直觉与现量分别是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及印度文化解决问题的办法。
标签:梁漱溟;文化三路向;意欲梁漱溟认为文化应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含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其中宗教与文艺属于感性,哲学、科学属于理性;二是社会生活方面,家族、朋友、社会、国家、世界间所包含所有的生活方法都是生活的内容;三是物质生活方面,人们的衣食住行,也就是使人们维持基本生存的方法。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梁漱溟从“人生态度”出发提出了人生的三种问题:一是人与自然的问题,二是人与社会的问题,三是人与自己的问题。
文化的不同纯乎是抽象样法的,进一步说就是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样法有着三种:第一种是本来的路向,遇到问题对于前面去下手,这种下手的结果就是改造局面,使其可以满足我们的要求;第二种是遇到问题不求解决,改造局面,就在这种境地上求得自我满足;第三种是根本取消问题。
这三种路径样法也可称为是“意欲向前”、“意欲调和”和“意欲转身向后”。
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及印度文化分别代表了这三种样法。
梁漱溟认为这三种文化方向都是合理的,人类只有在三种问题都完全解决之后才能享受到完整的幸福。
然后梁漱溟坚持主张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存在一种合适的秩序和正常的进程。
人类应该以第一种文化方向解决第一种人类面临的问题作为开始,在发展第二种文化方向,待第二类问题解决之后,继续发展第三种文化方向。
人类不应该在第一种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之前就关注第二种问题和第三种问题。
西方人近代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他们在物质问题没有解决之前一直走的是第一路向。
而中国和印度文化过于早熟的转向了第二种和第三种文化路向。
“西洋文化的胜利,只在其适应人类目前的问题,而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在今天的失败,也并非其本身有什么好坏可言,不过就在不合时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科学文化哲学的中国路径*孟 建 伟(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49)摘 要:科学文化哲学在中国大致有三条路径:一是从“格物致知”到“经世致用”的路径;二是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的路径;三是从“科玄之战”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讨论的路径。
从这三条路径入手,我们不仅能够探索和揭示科学文化哲学在中国的深厚传统和鲜活主题,而且还可以阐述和描绘科学文化哲学在中国富有个性和特色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科学文化哲学 中国路径 传统 主题 前景〔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0-0763(2012)06-0015-05科学文化哲学有西方的进路,也有中国的路径。
当我们将目光瞄准西方对科学文化的哲学研究的同时,也有必要回顾、反思和展望一下科学文化哲学的中国路径。
一般说来,西方对科学的哲学理解大都倾向于知识论的,因而往往很难将其归于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文化哲学”,而中国传统的对科学的哲学理解则大都倾向于文化论的,因而更加靠近“科学文化哲学”的范畴。
一、中国的传统如果将“科学文化哲学”的概念拿到西方,可能难以被理解,但是,将其放到中国的文化背景中则非常容易被理解,因为在中国的确有科学文化哲学的传统。
长期以来,中国对科学的理解总是同“文化”和“哲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具有极强的“科学文化哲学”色彩。
所谓科学文化哲学,说到底就是把科学看作是一种文化,然后对科学文化做哲学探究。
〔1〕从“格物致知”到“经世致用”,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从“科玄之战”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讨论等等,都无不包含极其浓厚的科学和文化色彩,都包含着对科学文化的哲学理解。
在这里,既显示了科学文化哲学的中国路径,又体现了科学文化哲学的中国传统。
1.从“格物致知”到“经世致用”“格物致知”是一个最切近西方科学认识论的概念,但又非常不同于以实证和逻辑方法为主导的西方科学认识论。
“格物致知”包含极为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包括儒家的“德性知识论”〔2〕(即知识源于德性,又服务于德性);心学与理学(即向内心世界求索和向外在事物求索)的诠释;“尊德性”和“道学问”的双重含义;等等。
“经世致用”是一个非常切近西方科学价值论的概念,特别是与培根的学说有相近之处,但“经世致用”也包含极为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包括经国济世、志存高远、胸怀天下的“形而上”内涵,也包括以实为宗、尽其所用、注重实效的“形而下”内涵。
如果说,“格物致知”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科学认识论,那么,“经世致用”则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科学价值论。
从“格物致知”到“经世致用”,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科学从“心学”、“理学”向“实 第三十四卷 总202期 自 然 辩 证 法 通 讯 Vol.34, Sum No.2022 0 1 2 第6期 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N ATURE No.6, 20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BZX025)。
〔收稿日期〕2012年6月1日;修回:2012年9月12日〔作者简介〕孟建伟(1955-)男,哲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文化哲学和教育哲学。
e-mail: mengjw@学”的转变,从而有可能同西方科学“接轨”。
当然,“格物致知”不仅是一种科学认识论,更是一种文化认识论;同样,“经世致用”也不仅是一种科学价值论,更是一种文化价值论。
“格物致知”的“知”,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知识,更是包括科学知识在内的所有的“学问”;同样,“经世致用”的“用”,也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知识的运用,更是包括科学知识在内的所有“学问”的运用。
科学知识只是所有“学问”中的一个方面,而且,它的产生、发展和运用同其他“学问”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也就是说,在这里,更倾向于从文化的角度,而不是仅仅从知识的角度来理解各种“学问”,包括科学。
“德性”、“心学”、“理学”和“实学”等等这些概念,不仅折射出中国传统中的文化和中国传统中的科学,而且也折射出科学文化哲学的中国传统。
2.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如果说,“格物致知”和“经世致用”分别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科学认识论和科学价值论,那么,“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则代表着早期中西文化的碰撞,特别是西方科学同中国文化碰撞所擦出的“火花”和折射出的文化心态。
尽管“西学中源”有诸多问题(例如,强调“中学”优于“西学”),且并不符合历史事实,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中学”与“西学”在源头上究竟有何关联?是一种什么样的关联?而且,它对中国近代的思想史、科学史和文化史都有深刻影响,并且先后为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和守旧派所利用。
当然,“西学中源”中的“西学”,指的不仅仅是科学,而是包括科学在内的整个西方文化,因而属于典型的科学文化哲学的范畴。
“中体西用”是对“西学中源”的强化与发展,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
〔3〕如果说,“西学中源”只是从源头上说西方学术源于中国,从而强调“中学”优于“西学”的话,那么,“中体西用”则进一步从本体论和价值论的角度,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前者属于文化史学观的范畴,而后者则是属于文化观的结论。
尽管“中体西用”也有诸多问题,尤其是它同封建意识形态和文化保守主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今天看来显然是不可取的,但是,它对“西学东渐”,特别是对于西方科学传入中国来说,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至少,它以“用”的名义使包括科学在内的西学传入中国合理化和合法化。
“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不仅是理解“西学东渐”的两个重要节点,而且也是理解中国科学文化哲学传统的两个重要节点。
它们既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屏障,又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在某种程度上不仅开启并加速了“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而且也开辟了中国科学文化哲学新的视野和内涵,即从单纯的“中学”拓展到“西学”,尔后再考察“中学”与“西学”之间的关系。
3.从“科玄之战”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讨论如果说,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这一路径,还是代表着以“中学为体”、“中学”为主导的“西学东渐”过程的话,那么,从“科玄之战”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讨论,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时,“中学为体”和“西学为用”的观念都受到严重的挑战和冲击。
于是,导致“科玄之战”。
从表面看,20世纪20年代的“科玄之战”似乎只是“科学派”与“玄学派”之间的学理之争,但其实质已经深深地触及到“中体西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问题。
也正是通过“科玄之战”在很大程度上结束了“中体西用”的历史,开辟了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史上新的历程。
从此,科学在中国不仅作为一种“器物”的力量登场,而且作为一种“启蒙”的力量登场,使科学承载更多的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
20世纪90年代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讨论,可以看作是“科玄之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延续。
它将“科学与玄学”之间的关系扩大到“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并将其上升到形而上高度加以讨论。
讨论的结果是,不仅大大深化了人们对科学及其精神的理解,也大大深化了人们对人文及其精神的理解,而且还大大深化了二者相互关系的理解。
二、中国的主题从以上科学文化哲学之中国传统的三大路径看,可概括出中国科学文化哲学的三大主题。
1.关于科学认识论和科学价值论问题16从“格物致知”到“经世致用”这条路径,所围绕和展现的就是关于科学认识论和科学价值论这一主题。
当然,中国传统的科学认识论和科学价值论,同西方的科学认识论和科学价值论,有着很大的差异。
其一,西方的科学认识论和科学价值论根源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而中国传统的科学认识论和科学价值论根源于中国古代的人伦哲学。
例如,《礼记・大学》所说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说到“格物”和“致知”。
因而前者从一开始就靠近科学,而后者从一开始似乎更靠近人文。
〔4〕其二,西方科学认识论和科学价值论从根源上就有为求知而求知的传统。
这个传统非常容易导致主客二分,以实验和数学方法为主导的客观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和科学价值观;而中国传统的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从根源上就将求知与养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致一直来同德性和心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难以走向近代西方意义上的科学认识论和科学价值论。
其三,尽管“格物致知”和“经世致用”包括科学和技术意义上的“知”和“用”,但是,远比西方科学认识论和科学价值论的涵义要宽泛得多。
这里的“知”不仅包括科学和技术知识,更包括所有“学问”;而“用”不仅包括技术上的有用性,更包括那种“有益于国事”,以达到“国治民安”实效的有用性。
因此,这个传统的科学认识论和科学价值论,实质上不仅仅只是科学认识论和科学价值论,而是包括所有学问在内的“学问”认识论和“学问”价值论。
这里的“学问”,包括今天所说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及其所有有益的经验。
尽管后来从强调“心性穷理”的“心学”和“理学”走向强调“经世致用”的“实学”,但是,中国自身始终难以将科学从“学问”那里分离出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这是中西科学认识论和科学价值论的重大差异。
正是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独立发展,从而难以走上西方近代科学的道路。
也正是这种差异,让我们看到中国传统的科学认识论和科学价值论比西方的科学认识论和科学价值论,包含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气息。
这是科学文化哲学所要研究的重要的思想资源。
2.关于“中学”和“西学”的关系(史)问题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这条路径,所围绕和展现的就是关于“中学”和“西学”之间的关系(史)这一主题。
“西学中源”有两层涵义:一是属于科学史的范畴。
例如,最初由黄宗羲、方以智和王锡阐就数学和天文历法方面所提出的“西学中源”的概念,基本上尚属于科学史的范畴。
这个观点有否道理需要由科学史学家根据历史依据来回答。
二是属于带有很强意识形态特征的文化观范畴。
例如,将本来属于数学和天文历法领域中的“西学中源”概念,放大到所有的西学都源于中国。
这就属于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意识形态了。
尽管作为意识形态的“西学中源”说后来遭到普遍怀疑和否定,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成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和“突破口”。
如果说,“西学中源”还有一点科学史学意味的话,那么,“中体西用”则完全变成了一种带有很强意识形态色彩的文化观。
它以“中学为体”的名义,实质上还是要维护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及其意识形态这个“体”。
因此,它比“西学中源”更加直接地切入二者的本质和要害。
但另一方面,它又以“西学为用”的名义,为“西学东渐”,尤其是在“救亡图存”背景下,找到了一个更为强有力的“理由”,从而从根本上突破了以“中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也大大动摇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及其意识形态这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