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古代文学史一二卷笔记--诗经

合集下载

福师12秋《中国文学史专题(一)》辅导课件知识点和例题整理

福师12秋《中国文学史专题(一)》辅导课件知识点和例题整理

福师12秋《中国文学史专题(一)》辅导课件知识点和例题整理第一讲1.知识点1:《诗经》1、《诗经》的基本知识,包括《诗经》的名称、作品篇目的数量、分类的原则、所收作品的时间等,可参阅本章第一节;2、关于《诗经》的内容,要掌握①周民族史诗包含哪几首诗;②颂歌与怨刺诗的内容;③婚恋诗的内容;④农事诗和爱国诗的内容,并以具体作品进行分析。

可参阅本章第二节;3、关于《诗经》的艺术成就,①要掌握《诗经》的的总体艺术特征;②赋、比、兴的表现手法;③《诗经》的语言艺术,包括章法的特点。

可参阅本章第三节;4、对一些名篇名句要能进行分析,或全篇、或其中的名句分析。

可参阅本章第二节和第三节。

2.知识点2:《史传文学》1、《左传》的基本知识:包括《左传》的作者、名称、性质、体例和时间。

可参阅本章第一节(一);2、《左传》一书所反映的思想最主要的有哪几个方面,主要的如民本思想、崇礼思想、崇霸思想,并能加以说明。

可参阅本章第一节(二);3、《左传》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有何特点,包括正面的反面的和妇女形象。

可参阅本章第一节(三);4、《左传》的叙事写人有何特色;《左传》的外交辞令有何特色。

可参阅本章第一节(四);5、《左传》的战争描写有何特色。

可参阅本章第一节(五);6、《国语》记言的特色,最主要的是平易畅达、生动幽默。

可参阅本章第二节(一、2);7、《战国策》的名称、时代、体例有何特点,整理者是谁。

可参阅本章第二节(二、1);8、《战国策》有哪些新的思想观念,包括重士贵士的思想、重利轻义的思想等。

可参阅本章第二节(二、2);9、《战国策》的策士说词的铺张扬厉的特色,可参阅本章第二节(二、3);10、《战国策》的寓言有何特点,可参阅本章第二节(二、3)。

3.知识点3:《诸子文学》1、诸子各家主要包括哪些;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有几个阶段;参阅第三章前言;2、孔子的思想主要包含哪几个方面,其核心是“仁”,其次是提倡“礼”,参阅本章第一节(一);3、《论语》散文的艺术特色,一是言简意赅,用意深远;二是有鲜明的形象性;可参阅本章第一节(一);4、《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一是感情充沛、气势极盛;二是善用比喻;参阅本章第一节(二);5、《庄子》的思想和美学观,庄子关于“道”的思想和崇尚自然的美学观;参阅本章第二节(一);6、《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一是奇幻的想象,二是描写精工,三是善用寓言;可参阅本章第二节(二);7、《韩非子》的寓言特色,如蕴含深刻的哲理、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等;4.知识点4:《屈原与楚辞》1、楚文化的特点,可参阅本章第一节(一);2、楚辞名称的含义,楚辞的整理者,可参阅本章第一节(二);3、了解屈原的生平和思想,可参阅本章第二节(一);4、掌握屈原作品的篇数,包括《离骚》、《九章》、《九歌》、《天问》,可参看本章第二节(二);5、《离骚》的内容,包括前后两部分的内容,可参阅本章第三节;6、《离骚》的艺术成就,一是感情的激越澎湃,二是意象的运用,三是虚幻的想象和境界,四是语言形式上的创造,可参阅本章第三节;7、《九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尤其是对《湘君》、《湘夫人》、《山鬼》几首诗的分析来阐述其艺术特征,可参阅本章第四节。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笔记熟记版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笔记熟记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弹歌》出自《吴越春秋》;葛天氏之乐和《候人歌》出自《吕氏春秋》。

2.保存神话较多的材料《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第二章《诗经》1 汉代采诗说(关于诗经编订情况):班固《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天子。

”;何休《春秋公羊传》“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天子。

”2《诗经》内容上分1.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之中《维天之命》、《武》、《载芟》《閟宫》2.颂赞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3.怨刺诗《民劳》、《桑柔》、《节南山》、《小弁》)、《北山》等;4.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静女》、《野有蔓草》5.征役诗《载驰》、《采薇》、《无衣》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1.《尚书》:上古之书,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

以记言为主。

2.《春秋》:鲁国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重大史实。

上起鲁隐公元年(-722),下至鲁哀公十四年(-481),共二百四十年的史实。

(《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

《春秋》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和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3.《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

以记言为主。

记载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

(一般认为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1.《论语》:语录体散文。

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编纂而成。

传至汉代出现了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

今天所见《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而成。

古代文学-诗经

古代文学-诗经
版本 4: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 诗歌 305 篇,原称《诗》或“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经典,称为《诗经》。《诗经》按
音乐的不同特点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为大雅、小雅, 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无论是 形式题材、语言技巧,还是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初我国最早诗歌作品在艺术 上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文史知识浩瀚如烟,难以周全,请诸位察之;上文中如有有差错,请来函指正,愿 与同道中人共同进步。考验之路多艰辛,但是我们要抱着战必胜的决心坚持走下去。
版本 2: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 305 篇,另有 6 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 大约在公元前 6 世纪。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 北部一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其中绝大部分已不可考。《诗 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雅即正,指朝廷正 乐,分为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 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经》无论是在形式体 裁,语言技巧,还是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 巨大成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 305 篇,另有 6 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 大约在公元前 6 世纪。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至春秋中 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 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 无论是形式题材、语言技巧,还是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初我国最早诗歌作品 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中国古代文学1.2诗经1

中国古代文学1.2诗经1

第二章《诗经》第一节关于《诗经》一、诗经概况《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共收作品305 篇。

其时代,上起西周初期下至春秋中叶,共约 500 年的历史,而“小雅”中的笙诗六篇,有目无辞,不包括在内。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包括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有诗160篇;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有诗105篇;颂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有诗40篇。

它们的创作年代很难具体确定,但从其形式与内容来看,可以大体认为:“周颂”全部、“大雅”的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的全部则是东迁以后至春秋中叶的作品。

《诗经》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

西周变革了商代的制度与文化,在国家、家族、宗教等方面都体现了西周时代的政治文明。

政治上提出“德”治,思想文化上“制礼作乐”,宗教上相对脱离了巫术迷信,人的思想日趋活跃,社会生活日趋丰富复杂。

到了春秋时期,社会变革日趋激烈,人们思辩的智力也更为发达,文化发展更为迅速,哲学与文学也随之成熟并兴盛,《诗经》就是在这种社会基础上产生的。

二、《诗经》成书的年代汉代的学者有人认为《诗经》三百篇是经过孔子删订而成的,如司马迁说:“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史记•孔子世家》)弦歌诗章可能是事实,但删诗说不可信。

因为孔子不止一次说过“诗三百”的话,可见他看到和现存《诗经》篇目大体相同的本子。

又,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乐,鲁国乐工为他所奏的各国风诗的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其时孔子才八岁,显然不可能删订《诗经》。

一般认为《诗经》最后编定成书时间,不会在孔子出生之后,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

三、《诗经》作品的收集《诗经》三百篇形式上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诗,且有基本一致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所包括的地域又很广。

《诗经》二首重点笔记

《诗经》二首重点笔记

《诗经》二首重点笔记(一)文学常识。

1. 出处。

-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体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类比。

-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一般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二)诗歌内容。

1. 原文及翻译。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翻译: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 翻译: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 翻译: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 翻译: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 翻译: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2. 主题思想。

- 这首诗写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三)艺术特色。

1. 起兴手法的运用。

- 诗的开头以雎鸠鸟的和鸣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主题,这种起兴手法既自然又巧妙。

雎鸠鸟“关关”的叫声,象征着男女之间美好的爱情,为下文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作了铺垫。

2. 重章叠句。

- 诗中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等。

这种形式既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又层层递进地表现了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从追求不得的思念到想象中与女子亲近、取悦她的美好愿望。

(二)诗歌内容。

1. 原文及翻译。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翻译: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完整word版)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整理版)

(完整word版)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整理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2、神话的历史化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和,它保存在中。

四、简答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五、论述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2、赋比兴3、四家诗三、填空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年间的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或连其诗篇数称,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和。

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

《毛诗正义》是西汉传,东汉笺,唐疏。

《诗集传》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

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和5篇。

四、简答1、《诗经》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和作者情况如何?2、你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吗?为什么?3、《诗经》主要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是举代表作品进行说明。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汇总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汇总

一、《诗经》诗歌结构形式和语言的特点《诗经》诗歌结构形式和语言的特点是:(1)结构形式重章复沓。

(2)基本句式为四言。

(3)节奏鲜明,音律谐洽,有天然音乐美感。

(4)词汇丰富,大量送用联绵词和迭字。

二、《诗经》的语言特色《诗经》的语言特色有三点:一是质朴畅达;二是词汇丰富;三是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

三、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特征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特征:(D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2)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3)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四.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一方面,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为了我国数千年文学发展的主流和传统。

而这一传统的形成,包含着由神话积淀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神话富于情感、形象和想象的特征,无疑引导了后世文学审美理想的发展走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从文学总集《诗经》到近现代的文学创作,从诗歌散文到戏曲小说,无不得到神话的滋养。

五.神话的基本特性(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话〃了的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六.《左传》的叙事艺术表现《左传》的叙事艺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学性的剪裁,二是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七.《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八、《左传》《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等,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都是阐述《春秋》经的〃传〃,合称〃《春秋》三传〃。

古代文学史第一卷期末复习笔记整编

古代文学史第一卷期末复习笔记整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先秦、秦汉文学笔记整编绪论古代文学史的分期两种基本的分期方法:1、依朝代分: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2、依社会形态:原始社会文学、奴隶社会文学、封建制度确立时期的文学……袁先生的“三古七段”说:上古(先秦、两汉)中古(魏晋至唐中叶、唐中叶至南宋末、元初至明中叶)近古(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鸦片战争至五四)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新分期1、古朴时期(先秦:文、史、哲浑一未分)2、朦胧时期(两汉:文学意识萌动,纯文学形式出现)3、觉醒时期(建安至初唐:清醒的文学意识出现,理论产生)4、纯熟时期(中唐至宋末:传统诗文臻于颠峰)5、维新时期(元、明:戏剧、小说称霸文坛)6、挣扎时期(明末清:传统文体全面兴而复衰)一、先秦文学的三期五块:1、神话时代:神话2、诗歌时代:诗经、九歌3、散文时代历史散文诸子散文辞赋二、先秦文学的基本形态:1、诗与歌舞合一(三百篇皆为乐歌,诗没有独立的地位)2、文、史、哲合一(文学、历史、哲学处于同一体中,混而未分)3、同门创作彼此合一(诸子书多由师徒或同门共同纂辑,不分彼此)三、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之关系:1、礼乐文化与《诗经》(《诗经》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产物)2、史官文化与历史散文(《左传》《国语》是史官文化的产物)3、百家争鸣与诸子散文(诸子是百家争鸣的产物)4、楚文化与楚辞(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讲:神话神话--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基质呈现(重难点问题1、什么是神话?神话是怎产生的?2、中国神话的基本内容有哪些?3、保存中国神话的基本典籍有哪些?有哪些新的整理成果?4、中国神话的特色如何?展示了怎样的民族精神?)一、神话的性质与产生所谓“神话”,即“神们的故事”。

“神”是先民幻想创造与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意识存在。

“神话”是运用神的观念进行思考、想象的结果,是对于幻想的描述。

神话的产生是以原始的生活方式与原始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神秘感敬畏感控制欲)二、神话有何功能?1、维系人群的社会性(保持社会习俗、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2、加强群体的亲和力(氏族内部血缘锁链上的联系);3、宣泄不安的情绪(通过幻想达成心态的平衡)。

《诗经》二首备课笔记

《诗经》二首备课笔记

《诗经》⼆⾸备课笔记《诗经》⼆⾸备课资料来源《新语⽂初中资源⽹站》《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期⾄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间的305篇诗歌,所以也称《诗三传说是由孔⼦编写的。

百》。

传说是由孔⼦编写的内容可以划分三类,汉代的学者分别把它们称为“风”、“雅”、“颂”。

“风”⼜称为“⼗五国风”,指的是15个国诗经中的诗按照内容可以划分三类家的民歌;“雅”⼜分为“⼤雅”和“⼩雅”,是贵族们在宴会上作的诗;“颂”是周王朝祭祀宗庙时⽤的诗,也是贵族们的创作的。

国风的数量最⼤,共160篇,“雅”总共是105篇,“颂”最少,40篇。

三种。

朱熹解释说:赋即是直接铺陈叙述;⽐是⽐喻,有明喻、隐喻之分;兴即起《诗经》的表现⼿法有表现⼿法有“赋、⽐、兴”三种兴,有引起联想,烘托渲染⽓氛的作⽤。

⼤抵《国风》多⽤⽐兴,《⼤雅》多⽤赋法。

赋⽐兴⼿法的运⽤,使《诗经》具备了动⼈的艺术魅⼒。

《诗经》主要采⽤四⾔诗和隔句⽤韵,但亦富于变化,其中有⼆⾔、三⾔、五⾔、六⾔、七⾔、⼋⾔的句式,显得灵活多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量使⽤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的形象性和⾳样,读来错落有致。

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乐性。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君⼦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之。

窈窕淑⼥。

钟⿎乐之。

译⽂: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岛上。

善良美丽的少⼥,⼩伙⼦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

善良美丽的少⼥,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愿,⽇夜⼼头在挂牵。

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复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左右去采摘。

善良美丽的少⼥,弹琴⿎瑟表宠爱。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善良美丽的少⼥,钟声换来她笑颜。

欣赏:这⾸诗可以看作是⼀位男⼦写给她⼼中思慕的⼥⼦的情诗。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第二章笔记1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第二章笔记1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第二章笔记1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1.识记:《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又称《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尊为“经”。

收录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罗《国风》(分为十五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40篇。

(笙诗6篇不在305之数。

)2.《诗经》的收集和编定识记:①采诗说。

(汉代学者)②献诗说。

(产生于先秦时期)③删诗说。

(汉代“孔子删诗”说,司马迁提出)理解:风、雅、颂的分类依据及其意义。

(最早明确地分类意义上指谓《诗经》的风、雅、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

)以音乐的不同作分类依据。

风,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正声,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缘于音乐的不同分为大雅、小雅。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3.《诗经》的流传识记:《诗经》在先秦时代的三个作用。

一是在祭祀、宴享时奏唱,二是作为外交场合言谈应对的辞令,三是作为教育的课本。

理解:《诗经》的流传。

秦火后遭焚,靠学者记诵保全。

汉传授《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

汉代经学兴,为五经之一。

东汉末,郑玄为毛诗作笺,随郑学大昌,毛诗独行,余三家诗亡。

今日所见《诗经》即毛诗。

第二节社会政治诗对生活愤懑忧伤,发抒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报复,这类诗称为社会政治诗。

1.下层人民报复政治的诗简单运用:简要说明下层人民社会政治诗的具体内容。

一些诗篇揭露宫闱丑行,用一件典型事例活画出统治者令人厌恶的行止,表达人民的爱憎。

如《邶风·新台》讽刺卫宣公并吞儿子的新娘;《鄘风·墙有茨》的宫廷秽闻。

《鄘风·君子偕老》、《齐风》的《南山》、《敝笱》和《陈风·株林》等。

有些诗对贵族统治者的荒淫无耻,人民极度愤慨,予以严厉批判,如《鄘风·相鼠》,用令人厌恶的老鼠,比衬出贵族统治者道德品格的低劣,表达了人民的憎恶情感。

还有不少诗篇反映了当时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抒发愤怨情绪。

诗经文学常识整理笔记

诗经文学常识整理笔记

诗经文学常识整理笔记《诗经》可是咱中国古代诗歌的老祖宗呢,那这里面的文学常识可老多啦。

一、啥是《诗经》《诗经》啊,它就像一个装满了古代人喜怒哀乐的大宝藏。

它是咱们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那时候的人们就已经开始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各种感情了。

它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一共有311篇呢,不过其中有6篇是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所以实际上能读到的是305篇。

这就像是一盒装满了305颗不同味道糖果的大盒子,每一颗都有独特的风味。

二、《诗经》的内容分类1. 风这部分可有意思了。

“风”就是各地的民歌,就像是每个地方的老百姓在唠家常,说自己的生活事儿。

这里面有160篇呢,它包含了十五国风,啥是十五国风呢?就是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每个国风都像是不同地方的方言唱出的歌,有着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

比如说郑风,就有很多描写爱情的诗,那些年轻男女之间的小情愫呀,就像我们现在年轻人谈恋爱似的,心里小鹿乱撞,还羞羞答答的。

2. 雅“雅”呢,分为大雅和小雅。

这就像是贵族们在开高雅的派对,大雅是那种比较庄重、严肃的诗歌,很多是用来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的,就像在给老祖宗唱赞歌。

小雅就稍微接地气一点啦,虽然也是贵族写的,但里面也有一些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的内容,就像是贵族偶尔也会关心一下老百姓的生活。

大雅有31篇,小雅有74篇呢。

3. 颂“颂”就更像是在庙堂之上演奏的神圣音乐了。

这部分主要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这些诗充满了对神灵和祖先的崇敬,那场面,就像是在举行一场超级隆重的祭祀大典,所有人都怀着敬畏之心。

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三、《诗经》的表现手法1. 赋赋啊,就是平铺直叙,就像我们平常讲故事一样,一五一十地把事情说出来。

比如说“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就直接把这个小伙子笑嘻嘻地拿着布来换丝,实际上是来商量婚事的事情给讲出来了,简单直接,没有啥弯弯绕绕的。

大学诗经知识点总结

大学诗经知识点总结

大学诗经知识点总结《诗经》,又称《诗品》,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诗歌的开端和开始。

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第一部歌谣总集。

《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鼻祖,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开端。

《诗经》被誉为“诗歌之首”,对后来的诗歌创作和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收录了华夏先民在长达500年的时间里,以歌颂、吟咏、祈祷的形式来纪念、吊唁和祭祀先祖、颂扬自己,描绘风土人情和表达个人感情的305篇诗歌。

《诗经》共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雅为诗,颂为歌。

整个《诗经》反映了春秋时期前中叶初期的社会政治、经济、风俗等多方面的情况,它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是很高的。

1.《诗经》的形成时期及地区《诗经》的成书时间大致可以追溯到周朝。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朝代之一,周朝共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有历史记载的朝代之一,它的首都为镐京,西周时期至东周初中叶是《诗经》最繁盛时,这时期的《诗经》是经过甄别和辑定的。

东周时期的首都位于镕京,这一时期的《诗经》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保留了西周时期的内容和形式。

2.《诗经》的传承及变迁《诗经》在西周时期就开始传世,它在传世的过程中,经过世系的传承和亲友之间的交流,不断地接受其他地域文化的冲击和渗透,逐步演变形成了其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同时,在东周时期,随着社会政治、风俗等方面的变迁,《诗经》的主题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雅颂类诗歌的数量没有太多变化,风类诗歌的数量减少,内容的表现形式也有所变化。

3.《诗经》的文学价值《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开端,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最早形式之一。

《诗经》的语言简练、朴实,富有音乐性,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学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诗经》以诗歌的形式,反映了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情感表达。

它描绘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和风土人情,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文学史 学习笔记 第三章:诗经

中国古代文学史 学习笔记 第三章:诗经

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笔记第三章:诗经第三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结集与流传一、“风”“雅”“颂”及《诗经》的分类1、《诗经》简介:收诗三百零五篇,大多始于西周初年,终于春秋中叶。

在当时皆可合乐歌唱,是为歌词。

另有六篇有目无辞,在燕礼、乡饮酒礼等仪式上用笙演奏,称为“笙诗”。

《诗经》本称“诗”“诗三百”,汉代定为“五经”之一后正式称“诗经”。

2、“风”“雅”“颂”:①《风》称“国风”,亦称“邦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

②《雅》分《大雅》《小雅》,亦称“大夏”“小夏”。

③《颂》又分《周》《鲁》《商》“三颂”。

(十五国风、二雅、三颂)3、涉及地域:大致以河南为中心,西至陕西,东至山东,南至河南湖北之间(江汉流域),绝大部分属于黄河流域北方中原地区。

4、音乐分类:★①“风”即歌调乐调,特指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曲调,即士风乐歌。

②“雅”是西周王朝都城及王畿地区音乐,该地区本称夏,夏又通雅。

王畿之乐被称为正声,“雅”因此又有“正”义。

③“颂”借作“容”,即形容,本指舞容,作为音乐名词,特指配舞乐曲,《诗经》中多为祭祀活动中用乐或配舞之歌。

二、采诗、献诗及《诗经》的结集1、采诗:汉代人认为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

2、献诗:周天子为观察民风,了解民情,制定章典,曾建立了公卿列士献诗的制度。

3、删诗:★孔子删诗说是关于《诗经》的编辑的一种重要的说法。

这种说法影响很大,但是教材认为已经有很多有力的论据证明孔子虽然对《诗经》的完善、传播和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未曾删诗。

《诗经》的最后删选编订者应该是周朝的乐官。

4、作者来源:王室贵族、列国公卿大夫、一般士子庶民。

三、《诗经》的传授1、春秋后期以至战国时期:①礼坏乐崩,赋诗之风退出历史舞台②孔子整理《诗经》的乐章,使“雅、颂各得其所”,用它教授弟子。

国学教材变成私学教材其所孔子授诗:不学诗,无以言。

袁行霈版本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二卷完整笔记

袁行霈版本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二卷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

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二编第一章笔记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二编第一章笔记

第⼀章 秦汉散⽂ 理解:秦汉散⽂的发展脉胳 秦仅李斯,受战国纵横家影响。

汉散⽂创作的主流,⽂体:政论⽂,⽂风:切中时事,朴厚⽆华。

西汉初期贾谊等的情感浓重、⽂⽓纵横——西汉中后期刘向等的引经据典——东汉前期王充等的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等的抨击时弊,愤世嫉俗。

⾏⽂造语在东汉后期向骈俪⽅向发展。

第⼀节 李斯与秦代散⽂ 理解: ①《吕⽒春秋》简况。

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撰。

(被视为杂家著作,⽽以道、儒、法、阴阳家的思想成分更多些。

)⽂章⼀般较短⼩,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

《吕⽒春秋》的成就,是它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故事。

②《吕⽒春秋》的说理⽅式。

它创作了丰富多采的寓⾔故事。

说理时往往采⽤⼀组寓⾔故事,从不同侧⾯予以说明,既充分阐释了思想,也使⾏⽂形象⽣动,趣味盎然。

(例如:《察今》,讲“因时变法”的思想,先后使⽤“循表夜涉”、“刻⾈求剑”、“引婴⼉投江”三个寓⾔故事,分别侧重于“时”、“地”、“⼈”不同的⽅⾯,全⾯表达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制宜的变法主张。

) ③李斯⽣平与《谏逐客书》写作缘由。

李斯,楚国⼈。

曾从荀⼦学帝王之术。

初为吕不韦舍⼈,后说秦始皇统⼀六国,为相。

因韩⼈郑国为秦修建灌渠事,秦⼤⾂建议驱逐所有外来客卿。

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于是上书秦始皇,指陈逐客的错误。

④秦刻⽯⽂的特点。

其形式,四⾔为句,三句为韵。

铺叙颂夸,⽓度宏伟,韵律谐和。

⽂采不⾜。

简单运⽤:《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为中⼼,⾸先铺叙历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说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叙说秦始皇看重外国的玩好之物,⽽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但不利于秦的统⼀⼤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

⼆、⽂章罗列众多事实,极⼒铺陈,颇具纵横家法。

提出秦王逐客的政令,举重若轻,使重物与轻⼈形成鲜明对⽐,事理昭彰。

古代文学史1 笔记 第一编 先秦文学

古代文学史1 笔记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初民的歌谣1. 古代典籍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

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

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

《宋书•符瑞志》2. 《周易•贲卦》六四爻辞:贲如,皤如。

白马,翰如。

匪寇,婚媾。

《周易•中孚》九二爻辞:鹤鸣在阴,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理解:1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求雨、祈年,是甲骨卜辞的重要内容,表现着初民的心态和愿望,可以溅出原始古歌的风貌。

2•原始歌舞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

上古神话传说1•神话的基本特性神话是关于神的故事。

神话具有以下的基本特性:(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话”了的现实生活。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与传说的联系与区别神话和传说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

一般来说,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但这样的鹊粉只具有理论上的意义,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这是神话流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现象。

应用:1我国神话的主要类别及其代表作品从主题角度,主要可以分为创世神话、自然灾害神话和战争神话三类。

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自然灾害神话: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战争神话:黄帝战蚩尤2. 我国神话的精神内涵特征思维特征:通过神幻的想象,把不同类不同质的事物毫无理性和逻辑地联系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史一二卷笔记《诗经》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2、汉代《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今本《诗经》源自其中的毛诗。

3、《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被认为是周民族的史诗。

4、《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

5、何为风、雅、颂?何为赋、比、兴?答:“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有十五国风160篇。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

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小雅74篇,多为西周晚期作品,少数作于东周时期。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有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4篇。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6、以具体作品为例,说说《诗经》是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赋比兴的表现,使诗歌达到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的。

答:《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的启发。

如《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毛传”认为是兴,朱熹《诗集传》则认为是赋,实际二者并不矛盾,是起兴后再以赋法叙写。

河滨芦苇的露水凝结为霜,触动了诗人思念“伊人”之情,而三章兴句写景物的细微变化,不仅点出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间地点,渲染出三幅深秋清晨河滨的图景,而且烘托了诗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怀想“伊人”的心情。

在铺叙中,诗人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不可及、可求而不可得的凄凉伤感心情,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左传》1、《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一部编年体的史书。

2、何为“春秋笔法”?《左传》是如何继承发展“春秋笔法”的?答:《春秋》是“礼义之大宗”,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

这种倾向在行文中不是表现于议论性文辞,而是在史事的简略记述排比中表现出来。

《春秋》还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

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等。

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不再以事件的简略排比或个别字的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

《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

这种形式,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3、《论语》、《孟子》是先秦语录体散文的代表作;时代在孟子之前和与之同时的《墨子》和《庄子》,则显示出先秦散文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战国末年,《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此后,专论体成为我国散文的主要形式。

4、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答: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

《孟子》的论辨文,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更具有艺术的表现力。

他的论辨文,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

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的预设的结论中。

如《梁惠王下》,利用对话体论辩文的特点,巧妙设问,缓缓道来,引人入彀。

孟子长于譬喻,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富于形象性,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

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

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内在精神修养上的浩然气概,是《孟子》气势充沛的根本原因。

同时,《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练准确。

它继承发展《论语》、《左传》、《国语》等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形式,形成了一种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

可以说,后来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孟子》那里已经成熟了。

5、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6、先秦论说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其33篇中,分内、外、杂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其余出于庄子后学。

《楚辞》1、何为《楚辞》?“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这时“楚辞”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六经”并列。

宋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

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

2、如何理解《离骚》中出现的大量的“美人”、“香草”意象?它们与楚国地方文化有着怎样的密切联系?答:《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

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进一步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

香草作为一种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但它们又是与楚国地方文化紧密相关。

《九歌》是巫术祭歌,是楚地“信巫鬼,重淫祀”的文化习俗的反映。

其基本情节是“人神恋爱”,往往以人神恋爱的成功来象征祭祀的成功,而人神交接的艰难,又使《九歌》充满悲剧色彩;香草作为献祭或巫神取悦对方的饰物,在表层意义上是一种追求爱情的象征,而它的内核又暗示着宗教的诸种情境。

这些较为原始的楚地民间文化中的精神意象不但被屈原借以描述现实,同时也帮助屈原进入古代神话或原始宗教的情境之中,通过对来自历史和人类心灵深处的激情的体验,达到对现实的超越。

3、《九歌》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经屈原改定而保存下来,它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

4、《九辩》是宋玉的代表作,其中最动人的是对秋景的描写,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悲秋”的主题,实由此发端。

秦汉文学1、秦代惟一可称为作家的人物是李斯,其代表作是《谏逐客书》,此文词彩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既有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之丽。

2、汉初政论文的代表作家有陆贾、贾谊、晁错,其代表作品分别是《新语》、《过秦论》、《论贵粟疏》。

3、汉初政论文与先秦诸子散文的主要不同点是什么?4、汉赋有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之分。

分别代表了汉赋不同发展的主流形式。

5、何为“骚体赋”?骚体赋出现于汉初,骚体赋的作者无论在精神上还是体制形式方面,同有不世之才和为国尽忠报效之心,又同有不为所用、遭谗被放的悲愤之情,因而辞情风貌多有相类。

在体制上,则表现为沿袭楚骚句式,多用兮字,通篇用韵,形式整齐,富于抒情色彩。

代表作家有贾谊。

6、九体贾谊之后,出现一系列以悼念屈原为主题的骚体赋,如王褒的《九怀》、刘向的《九叹》、王逸的《九思》等,这些作品一脉相承,九章成篇,体制固定,主题相类,作为骚体赋的一种体制,虽然规模未大,却具备了独有的格局,与大赋中的“七体”互相辉映,是为“九体”。

7、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

8、汉大赋的基本体制特点是怎样的?答:汉大赋的基本体制特点为鸿篇巨制,韵散结合;采用设为问答的形式结纂全篇;笔墨铺夸,描绘精细;以叙事状物为主,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劝百讽一。

(网络搜索另一种解答:(1)以铺陈写物为中心。

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很好地概括了汉大赋的这种体制特点。

(2)常常采取虚构的主客问答方式。

篇中的吴公子与吴客并非实有其人,作者设计了一套对答将赋的主体内容展开。

(3)劝百讽一。

虽也有讽谕性内容,所占比例甚小,且甚为空洞。

(4)词藻华丽,讲求文采。

)9、汉大赋的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西汉中后期,扬雄是对汉赋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又一赋家。

东汉时期,京都赋的出现,说明人们在对汉大赋的审美要求上表现出新趣味。

10、东汉后期,抒情小赋的标志性作品是张衡的《归田赋》。

《史记》《汉书》1、为什么鲁迅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提示:前一句是指对史实高超的叙事技巧,后一句主要指期浓郁的抒情意味。

(这个答案搜自网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赞誉。

“史家之绝唱”是从史学的方面对《史记》进行评价:《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

从时间上讲,它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迄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演变。

从地域上讲,它不仅记载了中原王朝的政治风云,而且首创民族史传,记载了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

从人物传记上讲,《史记》除了记述历朝帝王将相外,还包括农民起义者、学者、游侠、刺客、医生、商人、妇女等,覆盖社会的每一个阶层。

从内容上讲,《史记》更是包罗万象,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地理、民族、医学、宗教等学科,是一部完整的大百科全书,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集大成之作。

《史记》字里行间洋溢着进步的历史观,对中国史学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真实纪录,总结历史发展及经验教训以垂戒后世君臣。

这种客观、公正、真实的实录精神为历代史学家所推崇,成为撰著历史的最基本要求。

“无韵之离骚”是从文学的方面对《史记》的评价:首先,《史记》中人物形象的丰富饱满、生动鲜明,不仅得力于司马迁对材料的取舍和安排,而且也得力于他运用了多种方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

作者在写作人物传记时,尽力避免一般地梗概地叙述,而是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活动,使人物性格突出。

其次,《史记》在语言运用上也有极大的创造。

从文学角度看,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善于用符合人物身分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情态度和性格特点。

刘邦和项羽都曾见过秦始皇,从他们所表示的感慨中可以看出他们性格的不同: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语气极为坦率,可以想见他强悍爽直的性格;刘邦却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说得委婉曲折,又正好表现他贪婪多欲的性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