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课.pptx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三黑和土地》精美课件(共66张PPT)
读课文第1-3小节,说一说,农民得到 土地后是怎样的表现,这些表现说明了什么?
比喻
迫切 农民一有了土地, 热爱 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活像旱天的鹅, 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把获得土地后的农民比作旱天的鹅,形 象地写出了农民耕种土地的迫切心情,也写 出了农民内心极度的欢喜之情。
恨不得把每一块土, 都送到舌头上, 是咸是甜, 自己先来尝一尝。
地翻好,又耙了几遍,
耙得又平又顺溜 看起来
认真
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比喻 妇女们刚梳的头
地:光、顺
三黑劳 作认真
三黑得意的心理
这么松散的地, 简直是一张软床,比喻
叫人想在上面打滚,
想在上面躺一躺。
三黑对土地的爱。
三黑 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 今天准备好了, 叫麦籽儿睡上。
对麦籽儿像对 孩子一般呵护。
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 躺在土里试一试, 看温暖不温暖, 合适不合适。
作者连用两个“恨不得”有 什么作用?
两个“恨不得”,形象地 表现了农民得到土地后浓烈的 欢喜之情。
这里有个农民—三黑,他 也得到了自己的土地,让我们 来看看他都做了些什么吧。
说明他 翻地翻得很 仔细。
三黑就是这样地翻着土地。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 每一寸土都给翻起, 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
再买头小毛驴, 打完场赶着送公粮; 驮着老伴儿 看闺女,上东庄。
生活态度变化 (积极性提高)
两个打算——翻身后的农民对未来充满希望
三黑一边耙地,一边想着: 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点明中心 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 地里的蝈蝈儿也叫得更欢。
◎ 神态 ◎ 动作 ◎ 心理
心里真甜
蝈蝈儿
阅读课本第92页《在希望的田野上》,感受 土地带给农民的梦想与希望。
第20课《狼》课件(共28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豺狼成性鬼哭狼嚎 狼狈为奸 狼贪鼠窃 狼心狗行 狼子野心
拓展迁移和狼有关的成语
众狼 一面对比自 强大必群起而狼的处世哲学授狼以渔
卧薪尝胆: 狼也很跟当一个善良的动协,恒粮也知道自己的肩 只能指配肉、所默腺唯一能除的层有于干降阵的吃掉每 次猎物。前某些白认为是善良的动物却草态西店饭庄里 做一些不是“大善良的事。
一狼洞其 中 (名词做动词,挖洞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恐前后受其敌 (名词做动词,攻击 )
止增笑耳 ( 动词做名词,笑料
词类活用
)
)
)
理情节作者叙述了一个屠夫智斗恶狼的故事。如果按故 事情节的发展过程看,可以怎样概括?(提示:在下面的箭头里填上一个动词,概括故事情节。)屠 遇狼 惧狼 翻狼 杀狼 议狼
户
课文主要写了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经过。朗读课 文,说说其间经历了哪几次交锋。
第二次: 屠 户 背倚麦秸垛,“弛担持刀”, 与两狼对峙
第一次:屠户 惧怕并且“投 以骨”,不管 用,狼仍跟随
原文
描写方法
屠户的形象
例子:屠惧,投 以骨、复投之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害怕、怯懦
原文
描写方法
狼 的 形 象
例子:缀行甚远
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怎样狡诈,不管 耍弄什么花招,终归是会被识破、被歼
·从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1)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 最后的下场是自取灭亡。(2)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够战胜狼, 战胜像狼一样的恶势力。(3)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识破假象,并且不存 幻想,勇于斗争。(4)除恶务尽,要像屠户那样并毙两狼,不留后患。
本文讲述了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贪婪、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 于屠户的刀下。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 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 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拓展迁移和狼有关的成语
众狼 一面对比自 强大必群起而狼的处世哲学授狼以渔
卧薪尝胆: 狼也很跟当一个善良的动协,恒粮也知道自己的肩 只能指配肉、所默腺唯一能除的层有于干降阵的吃掉每 次猎物。前某些白认为是善良的动物却草态西店饭庄里 做一些不是“大善良的事。
一狼洞其 中 (名词做动词,挖洞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恐前后受其敌 (名词做动词,攻击 )
止增笑耳 ( 动词做名词,笑料
词类活用
)
)
)
理情节作者叙述了一个屠夫智斗恶狼的故事。如果按故 事情节的发展过程看,可以怎样概括?(提示:在下面的箭头里填上一个动词,概括故事情节。)屠 遇狼 惧狼 翻狼 杀狼 议狼
户
课文主要写了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经过。朗读课 文,说说其间经历了哪几次交锋。
第二次: 屠 户 背倚麦秸垛,“弛担持刀”, 与两狼对峙
第一次:屠户 惧怕并且“投 以骨”,不管 用,狼仍跟随
原文
描写方法
屠户的形象
例子:屠惧,投 以骨、复投之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害怕、怯懦
原文
描写方法
狼 的 形 象
例子:缀行甚远
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怎样狡诈,不管 耍弄什么花招,终归是会被识破、被歼
·从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1)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 最后的下场是自取灭亡。(2)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够战胜狼, 战胜像狼一样的恶势力。(3)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识破假象,并且不存 幻想,勇于斗争。(4)除恶务尽,要像屠户那样并毙两狼,不留后患。
本文讲述了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贪婪、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 于屠户的刀下。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 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 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课件(共45张PPT) 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围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这一观点,作者阐述了那几个问题?
一、创造性的思维需要哪些必需的因素。
A、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B、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 态度和意识。 C、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二、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是什么?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从下列四种图形中,找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
A
B
C
D
A.唯一没有角的图形。
B.唯一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结论: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
C.唯一的非对称性图形。
四种答案全都正确。
D.唯一由直线和曲线构成的图形。 即: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本文怎样开头?这种开头方法有什么好处? 画出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用问题引出论
定能使之成为现实。
留意自己细小想法的名人事例
1.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学说,是以苹果落地的想法开始的。 2.瓦特发明蒸汽机,是以水壶里的水开了,顶着壶盖的小想法开 始的。 3.伽利略从教堂里挂灯链条的嘀嗒声中,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原理。
留意自己细小想法的名人事例
4.法国大数学家潘家顿常说他的关于数学的发现,大半是他在街 头闲逛时,留意一些“无意中得出来的细小想法”后产生的。 5.化学家诺贝尔就是受到笔记本中“硝化甘油掉在沙地上随即凝 结起来”这句话的启发,成功地解决了硝化甘油的运输问题。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版)。郭常义、胡晓丁据日本小说家城山三郎的日文译文译为 中文。有改动。有很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到传统观 念的束缚,容易形成思维定式,知识学得比较死,不善于活用。 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的事, 不相信自己也能发明创造,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 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三黑和土地》优质课件(共62张PPT)
比喻:可以看出地被翻得非常松软。
三黑
这么好的床,
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
今天准备好了,
就想发芽,
叫麦籽儿睡上。
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拟人:让我们感受到麦籽儿在土地 上快乐成长的幸福,感受到了三黑用心 耕作后的满足和幸福。
“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有哪些 含义?同桌间相互交流。
第三部分
三黑 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 今天准备好了, 叫麦籽儿睡上。
为什么说“三黑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
通过自己的劳动,土地变得平整、松散,在三黑看来“简直是 一张软床”,为麦籽儿准备“这么好的床”,是幸福的,而三黑以 前不曾拥有自己的土地,虽辛勤劳作却不曾拥有这份幸福,所以说 “三黑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
活像旱天的鹅,
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这里把农民比作旱天的鹅,农民有了 土地,就好比旱天的鹅见了水,让我体会 到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连头带尾巴钻 进水里”让我感受到农民拥有土地后无比 舒畅的心情。
农民根本没有想
恨不得把每一块土,过嫌弃泥土,每一块
都送到舌头上, 土都像是他们心中的
是咸是甜,
四、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 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用加点的 词语写句子) _弟__弟__放__学__一__回__到__家__,__就__开__始__写__作__业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麦籽儿种到土地里,就要发芽。(改为拟人句) _麦__籽__儿__躺__到__土__地__里__,__迫__不__及__待__地__要__发__芽__。_______________ 3. 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改为比喻句) _地__翻__好__,__又__耙__了__几__遍__,__耙__得__又__平__又__顺__溜__,__看__起__来__好__像__妇____ _女__们__刚__梳__的__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黑
这么好的床,
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
今天准备好了,
就想发芽,
叫麦籽儿睡上。
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拟人:让我们感受到麦籽儿在土地 上快乐成长的幸福,感受到了三黑用心 耕作后的满足和幸福。
“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有哪些 含义?同桌间相互交流。
第三部分
三黑 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 今天准备好了, 叫麦籽儿睡上。
为什么说“三黑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
通过自己的劳动,土地变得平整、松散,在三黑看来“简直是 一张软床”,为麦籽儿准备“这么好的床”,是幸福的,而三黑以 前不曾拥有自己的土地,虽辛勤劳作却不曾拥有这份幸福,所以说 “三黑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
活像旱天的鹅,
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这里把农民比作旱天的鹅,农民有了 土地,就好比旱天的鹅见了水,让我体会 到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连头带尾巴钻 进水里”让我感受到农民拥有土地后无比 舒畅的心情。
农民根本没有想
恨不得把每一块土,过嫌弃泥土,每一块
都送到舌头上, 土都像是他们心中的
是咸是甜,
四、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 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用加点的 词语写句子) _弟__弟__放__学__一__回__到__家__,__就__开__始__写__作__业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麦籽儿种到土地里,就要发芽。(改为拟人句) _麦__籽__儿__躺__到__土__地__里__,__迫__不__及__待__地__要__发__芽__。_______________ 3. 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改为比喻句) _地__翻__好__,__又__耙__了__几__遍__,__耙__得__又__平__又__顺__溜__,__看__起__来__好__像__妇____ _女__们__刚__梳__的__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青山不老》精美课件(共55张PPT)
这句话使用了_夸__张___的修辞手法。 夸张句:教室里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这样的实现自己的 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指什么?
另一种东西:表面指老人创造的这片绿洲, 实际指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植树造 林、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 类的精神。
由于气候恶劣,植被稀少,从西伯利亚来的强 劲季风,还会吹向河北、北京、天津等地, 形成强 烈的沙尘暴。
走近作者
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 于中国人民大学。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 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 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 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用“——”划出。 2.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这一奇迹的?用 “~~”划出。找好后再读读句子,写上体会。 3.想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
方法:抓关键词
“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 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 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位老人,在齐腰深的 大雪中护林,汗水和冰茬使 棉裤变成“铠甲”,红肿的 大腿跪出血水 。
这位老人,在文革时为 了帮助一棵被压弯的小树遭 看守多次毒打。
这位老人,在劳模表彰会上, 却憋得满脸通红,只说出18个字: “我叫马永顺,护林1200立方米, 一个人顶6个!”
这位老人,在临终前还在哼着 那首由他自己创作的“植树”号子: “行动起来呀,嘿哟嘿哟;植树造 林啊,嘿哟嘿哟。绿化祖国呀,嘿 哟嘿哟;造福子孙啊,嘿哟嘿 哟……”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这样的实现自己的 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指什么?
另一种东西:表面指老人创造的这片绿洲, 实际指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植树造 林、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 类的精神。
由于气候恶劣,植被稀少,从西伯利亚来的强 劲季风,还会吹向河北、北京、天津等地, 形成强 烈的沙尘暴。
走近作者
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 于中国人民大学。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 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 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 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用“——”划出。 2.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这一奇迹的?用 “~~”划出。找好后再读读句子,写上体会。 3.想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
方法:抓关键词
“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 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 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位老人,在齐腰深的 大雪中护林,汗水和冰茬使 棉裤变成“铠甲”,红肿的 大腿跪出血水 。
这位老人,在文革时为 了帮助一棵被压弯的小树遭 看守多次毒打。
这位老人,在劳模表彰会上, 却憋得满脸通红,只说出18个字: “我叫马永顺,护林1200立方米, 一个人顶6个!”
这位老人,在临终前还在哼着 那首由他自己创作的“植树”号子: “行动起来呀,嘿哟嘿哟;植树造 林啊,嘿哟嘿哟。绿化祖国呀,嘿 哟嘿哟;造福子孙啊,嘿哟嘿 哟……”
第20课 上课课件
文白无能,丧权辱国!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奋勇前进,坚决、彻底、 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 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 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 独立和完整。”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
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示意图 1949年4月21日---23日) 百万雄狮过大江
安 江 苏 南京 江阴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名称 解放军 国民党
东北 70万 55万
华北 20万 55万
华东 42万 60万
中原 20万 75万
西北 7万 30万
辽 沈 战 役 平 津 战 役
淮 海 战 役
长春
黑山
沈阳 锦州
大虎山
营口
辽 沈 战 役 示 意 图
淮海战役
(1948.11.7 -- 1949.1.10)
黄百韬
第20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三、渡江战役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 放 区 土 地 改 革 得 民 心
翻 身 农 民 踊 跃 参 军
国 统 区 经 济 危 机 失 民 心
国民党靠“抓壮丁”补充兵源
解 放 敌战 我争 兵大 力决 变战 化前 示夕 意 图
商丘
共歼敌55万,解放了长江 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
海州
杜聿明
陈官庄
碾庄 徐州
黄维
双堆集
1948年月11月至 1949年1月 中原、华东解放军 刘邓陈粟谭
肢 解 敌 人
围 点 打 援
蚌埠
南京
张家口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平津战役 东北、华北解放军 (1948.11.29--1949.1.31) 林、罗、聂
第20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课件(共30张PPT)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人
民
英
——
周
雄
永 定
舫
瞻 仰
首 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人
垂 不
民 英
朽
雄
纪
念
碑
1.引导学生缅怀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励学生继承和 发扬先辈的光荣革命传统。
2.学习将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的说明方法。
3.认识本文说明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
zhān
瞻仰
liú
镏金
sù chóng màn
上溯 重 幔
wǔ tiǎo xìn yú
1.下列句子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扣住纪念碑的哪 一个总特征来说明的 ?
(1)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 打比方 巍峨 部。
(2)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 列数字 作比较 雄伟 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 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
(3)纪念碑是用17000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 的汉白玉砌成的。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 列数字 庄严 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②1851年,金田起义,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③1911年,武昌起义,结束了封建帝制
第二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南:④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 ⑤1925年,五卅运动,促使大革命风暴爆发
西:⑥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打响武装斗争第一枪 ⑦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游击战,打击日本侵略者
第三类:解放战争时期 北:⑧1949年,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③第9段:“八一南昌起义”浮雕,先介绍画面,再指出其 意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浮雕,只是先总后分地描述了画 面上的人物及其行动,以此显示人民战争的特点,至于这一 画面所表现的历史意义,则没有直接评价。
民
英
——
周
雄
永 定
舫
瞻 仰
首 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人
垂 不
民 英
朽
雄
纪
念
碑
1.引导学生缅怀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励学生继承和 发扬先辈的光荣革命传统。
2.学习将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的说明方法。
3.认识本文说明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
zhān
瞻仰
liú
镏金
sù chóng màn
上溯 重 幔
wǔ tiǎo xìn yú
1.下列句子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扣住纪念碑的哪 一个总特征来说明的 ?
(1)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 打比方 巍峨 部。
(2)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 列数字 作比较 雄伟 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 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
(3)纪念碑是用17000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 的汉白玉砌成的。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 列数字 庄严 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②1851年,金田起义,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③1911年,武昌起义,结束了封建帝制
第二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南:④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 ⑤1925年,五卅运动,促使大革命风暴爆发
西:⑥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打响武装斗争第一枪 ⑦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游击战,打击日本侵略者
第三类:解放战争时期 北:⑧1949年,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③第9段:“八一南昌起义”浮雕,先介绍画面,再指出其 意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浮雕,只是先总后分地描述了画 面上的人物及其行动,以此显示人民战争的特点,至于这一 画面所表现的历史意义,则没有直接评价。
第20课《曹刿论战》课件(共44张PPT)
1.又何间焉( 参与) 2.肉食者鄙( 鄙陋,眼光) 短浅 3.神弗福( 赐福,)保佑 4.再而衰( 第二次) 5.牺牲玉帛( 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6.望其旗靡( 倒下) 7.小大之 狱( 狱讼,诉讼)案件 8.何以 战( 凭借) 9.公与之 乘( 指代曹)刿 10.夫 战,勇气也( 发语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 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忠之属也 4、夫战,勇气也 5、彼竭我盈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概括了文章的中心内容
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 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写战前准备) 第二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写战争过程)
穷尽
所以
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
埋伏
士气正旺盛
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 靡,故逐之。”
推测,估计
倒下
译文: 已经战胜了,鲁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 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 气就穷尽了。他们的士气穷尽而我们的士气正盛,所以战胜了他们。(齐国是) 大国,难以揣测,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印混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 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 何进行评价的?(用原文回答)
鲁庄公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三黑和土地》精品课件(共53张PPT)
3
三黑和土地 诗歌以“三黑和土地”为题,交代了写作对象,“三黑” 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
4
1.初读课文,完成: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 交流学习情况
多音字
逮
dǎi 逮住 dài 逮捕
例:这名被群众逮( dǎi ) 住i )捕了。
再买头小毛驴, 打完场赶着送公粮; 驮着老伴儿 看闺女,上东庄。
生活态度变化 (积极性提高)
两个打算——翻身后的农民对未来充满希望
三黑一边耙地,一边想着: 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点明中心 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 地里的蝈蝈儿也叫得更欢。
◎ 神态 ◎ 动作 ◎ 心理
心里真甜
蝈蝈儿
阅读课本第92页《在希望的田野上》,感受 土地带给农民的梦想与希望。
1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 是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32年开始发表 作品。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 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
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河南省文联第一 届主席,著有诗集《地层厂》、《窗外》、《鹁鸪 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
板书设计
三黑和 土地
有了土地,异常欢喜 翻地耙地,期望丰收 今昔对比,大不相同 展望未来,充满希望 翻身做主,心情甜蜜
对 对美 土好 地生 的活 热的 爱憧
憬
课文主题
这首诗写了土地改革运动后,做了土 地主人的农民大众那种翻身的喜悦和高涨 的劳动热情。抒发了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 情,展现了他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蝉》优质课件(共65张PPT)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 虫的生长过程。
第一层:(1)表明自己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 习性,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 的情况。
第二层:(2—7)写对蝉的地穴的考察。
第三层:(8—11)写对蝉的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第四层:(25—26)概括写蝉的生活历程: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 这就是蝉的生活”。这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 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 全文做了形象化的总结。
列一张蝉从产卵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表
成虫产卵 不久
蝉卵孵化 立刻
即刻 幼虫走出壳外
幼虫落在地上
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
第一层:(12—14)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 产卵的地方、方式和数量等。
第二层:(15—17)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 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 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18—24)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的 活动。这一层次详细记述了蝉的幼虫从蜕皮、 悬挂、落地,到藏身地下的经过。
洞穴特点 蝉的洞穴 出穴脱壳
蝉
蝉的卵
树枝产卵 孵化幼虫 钻入土里 变为成虫
生动形象的文学笔法 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 细致深入的科学观察
八年级语文上册
20* 蝉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唐朝诗人虞世南写的一首题为《蝉》的诗。 蝉是我们较为熟悉的昆虫,但我们对它的生活习性可 能并不了解。今天,我们跟随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一 起重新认识一下这个小生命吧!
④一年后,长大 两倍,变成四龄若虫
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课件(共39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关于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为什么到篇末才 给出全部答案?
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关于创 造性必需的三个要素,经过课文逐层论述,最 后才给出答案,这合乎“分→总”这种思维规 律,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明确作者的思维流程。
本文围绕“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题从多层 面展开论述。先剖析了“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错误, 解决人们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又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要素,进而 阐明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拥有创造力需要具 备三个关键性的要素。本文逐层论述,由分到总,思路清晰。
有渊博的知识 “我对此完全赞同”的“此”指什么?
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 自己学识渊博。 为什么“我对此完全赞同”?
因为“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不断地尝试) 作者是如何来论证他的这一观点的? 举例论证: 1.谷登堡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2.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
板书设计
拓展创新,发挥自我的创造力
下列算式成立吗?
1、1+1=24 (1年+1年=24个月) 2、3+3=2 (3个月+3个月=2个季度) 3、9+3=1 (9个月+3个月=1年) 4、30+30=1(30分钟+30分钟=1小时) 5、8+16=1 (8小时+16小时=1天)
这些算式,在一般情况下,是不成立的,可是 我们换一个方式来计算,它就成立了。
区分二者的根据之一是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 比亚他们的”,这种看法为什么不对?
第20课《人民英雄永存不朽》课件(共21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写作背景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 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 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座雄伟的建 筑于1952年8月1日正式动工修建,1958年4 月22日建成。
字词清单
字音识记
瞻仰( zhān ) 销毁( xiāo)
橘黄( jú ) 上溯( sù ) 挑衅( xìn ) 旌旗( jīnɡ)
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介绍“金田起义”浮雕 。 有的从历史事件的经过谈起,如介绍“五卅运动”浮雕。 这样使文章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
“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 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 这句话中的“中国自古以来最大”可不可以删去?该句运用了 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作者简介
第1课时
周定舫,(1931-- ),浙江省定海 县人,1953年8月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 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北京分社担任记者 ,现为北京新闻学会会员。在漫长的生涯 中,担负过首都十大建筑、毛主席纪念堂 等重大报道任务。他在五十年代,曾连续 报道了“毛泽东号”机车组、全国劳动模范 李瑞环和张百发的先进事迹,激励和鼓舞 人们去为祖国的伟大事业而献身。
作者介绍十幅浮雕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请举 例说明。
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介绍“销毁鸦片烟” 浮雕;
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介绍 “金田起义”浮雕;
有的从历史事件的经过谈起,如介绍“五卅 运动”浮雕。
作者介绍十幅浮雕是怎样避免行文呆板的? 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介绍“销毁鸦片烟”浮雕。
不可以删去。句中的“中国”表示地域范围,“自古以来” 表示时间,“最大”表示程度。通过这一连串表示修饰、限制 的词语,准确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点、地位。该句运 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了人民英雄 纪念碑的高度,突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的特点。
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 (共26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20课
谈创造性思维
导入新课
1.看漫画。
导入新课
2.我们学过的哪两句诗可以描述这个观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看问题的 角度不同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围绕创造性思维所阐述的内容,归纳、把握 作者的观点。
2.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 系。
3.联系学习和生活实践,鼓励学生独立、自由思考,有 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①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 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不能删去。“大多数”一词强调了获得灵感多数情况 下并非轻而易举,但也有轻而易举获得灵感的时候。这 一词语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合作探究
②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 学识渊博。
不能删去。“总是”强调了富有创造性的人能够长时 间的、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如果删去了就没有强调的意 味,表示的范围也不明确。
整体感知
2.本文论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
论述的中心问题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 的人。
中心论点
我们要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断 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整体感知
3.作者围绕中心论点,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
①为什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②创造性思维必备的条件有哪些; ③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
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
整体感知
1.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3)从“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起, 论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4-12)点明创造性思维必需的关键要 素,论述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
谈创造性思维
导入新课
1.看漫画。
导入新课
2.我们学过的哪两句诗可以描述这个观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看问题的 角度不同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围绕创造性思维所阐述的内容,归纳、把握 作者的观点。
2.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 系。
3.联系学习和生活实践,鼓励学生独立、自由思考,有 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①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 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不能删去。“大多数”一词强调了获得灵感多数情况 下并非轻而易举,但也有轻而易举获得灵感的时候。这 一词语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合作探究
②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 学识渊博。
不能删去。“总是”强调了富有创造性的人能够长时 间的、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如果删去了就没有强调的意 味,表示的范围也不明确。
整体感知
2.本文论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
论述的中心问题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 的人。
中心论点
我们要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断 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整体感知
3.作者围绕中心论点,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
①为什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②创造性思维必备的条件有哪些; ③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
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
整体感知
1.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3)从“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起, 论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4-12)点明创造性思维必需的关键要 素,论述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
第20课《蝉》 课件(共33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拓展延伸
每只蜜蜂都有自己单独的一个房间,这个房间除了它自 己以外,谁也不可以进去。如果有哪只不识趣的蜜蜂想闯进 别人的房间,主人就会毫不客气地给它一剑。因此,大家都 各自守着自己的家,这个小小的社会充满了和平的气氛。
一到四月,它们的工作就开始了。那一堆堆新鲜的小土 山,是它们在工作的唯一证明。它们通常是在坑的底下忙碌着。 我们在外面可以看到小土堆有了动静,先是顶部开始动,接 着有东西从上面滚下来,一个劳动者把满怀的废物从土堆顶 端抛下来,而它们自己却用不着出来。
第三部分(12-24)
5.第12段“往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案】本题运用说明文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四 步法。“往往”一词表示大多数情况如此,但不 排除个别情况,说明蝉大多时候找向上翘起的树 枝,但也有例外,如果去掉的话说明只有找到向 上翘起的树枝蝉才会产卵,与原意不符,体现不 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鳍qí(鱼类的运动器官) 曝pù(晒)
词语补释:
喧嚣: 声音杂乱,不清静。 匹敌: (Pǐ)对等,相称。 罅隙: 缝隙。 腾跃: 跳跃。 开合自如: 分开收拢不受阻碍。 倒楣: 遭遇不好。(也作倒霉) 无动于衷: 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
点也不动心。
初读感知
带着问题读课文
多角度
导思1.文章抓住了
第四部分(25、26)
6.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钹声也不能响亮到足以 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结合全文, 说说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答案】因为蝉从产卵到成虫的过程很艰难:选 择枯枝产卵,防御危险;艰难地走出壳外、脱皮; 落到地上,面对重重危险;寻觅藏身的地方,避 免死亡;钻进地里,四年的黑暗苦工,最后才能 换来短短一个月的阳光生活。
本文体裁:
科学小品文,又名知识小品,是一种用小 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 文体。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