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降解不可再生润滑油研究进展_张贤明
生物降解润滑油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 生 物 降解 润 滑油 的发 展 概 况
植 物 油是人 类最 早使 用 的润 滑 油 。在 当时 , 人们 使用 植 物 油并 不是 因为知 道其 具 有 良好 的 可 生物 降
5月 1日起 , 止 使用 非 生物 降解 的链 锯 油 。美 国 以 禁
多种植物油混合配制了一种植物内燃机油 , 可以使废
用 领域 不 断扩 大 , 品种 和数 量 不 断增 多 , 已应 用 于 现
森林 开 采业 、 械 加 工业 、 品加 工业 等 行业 中 。 目 机 食
前, 国外的生物降解性润滑油主要有舷外二冲程发动
机油、 电锯 二 冲程 发 动机 油 、 液压 油 、 润滑 脂 、 属 加 金 工 用油 、 轮 油 等 , 齿 如德 国 7 %的链 锯 油 已被 可生 物 5
维普资讯
新 疆 石 油 科 技
20 0 6年 第 3期 ( 1 ) 第 6卷
・ 5・ 6
生物 降解 润滑油 的现状及发展趋 势
张 霞玲① 李红 王 允峰 刘燕
克拉 玛 依 石 化 公 司 炼 油化 工研 究 院 , 8 4 0 新 疆 克 拉 玛依 30 0
气 排放 量减少 2 % ̄ 0 而且 在 发动机 的 高温 、 0 3 %, 高压
状 态下 , 能与 传统 机 油没 有 多少 区别 。美 国将 在 5 性
解性 , 而是 其优 良的减 摩性 能 。 植 物油 易腐 败变 质 , 但
使 其使 用 范 围受 到 了极大 的 限制 。 随着机 械工 业 的发 展, 热稳 定 性 、 水解 稳 定性 和低 温 流动 性 相对 较 好 的 矿物 润滑 油成 了人们 关 注的焦 点 。 O世 纪 5 2 0年 代 以
废润滑油再生分子蒸馏窄分技术应用研究
废润滑油再生分子蒸馏窄分技术应用研究摘要:本文就废润滑油再生分子蒸馏窄分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行试验分析,将汽修厂的内燃机油作为实验样品,对其工艺进行验证。
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满足相关的基础油技术标准,值得在废润滑油再生当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废润滑油再生分子蒸馏窄分技术应用在润滑油再生工艺的应用当中,较为广泛的是减压蒸馏技术。
但在常规应用当中,该技术在较大程度上受到设备结构限制,将会受到较大的阻力影响。
该类情况的存在导致废弃润滑油当中的沥青质、胶质及添加剂的变质成分等出现裂解、聚合及碳化问题。
而分子蒸馏技术的应用能够较好的避免该类问题出现,其也被称之为短程蒸馏,属于一类非平衡的高效蒸馏技术,应用优势较多,包括蒸发的效率高及蒸馏的温度低等。
为更科学的应用蒸馏窄分技术,本文将汽修厂内燃机油作为基本的原料进行实验研究,分析相关性质。
一、资料与方法1.实验仪器及材料1.1仪器:CT- 050 型冷阱,其中,有效的冷凝面积为0.5平方米;DZ-020 型刮膜式的分子蒸馏柱,蒸发面积为0.2平方米;CT- 030型的冷阱,其有效的冷凝面积为0.3平方米;DZ- 010型刮膜式的分子蒸馏柱,其有效的蒸发面积为0.1平方米;EHOS-1的电加热有机热载体系统,其中,温控的精度为±0.5摄氏度,加热的功率为1千瓦;ZX- 70 型旋片真空泵及ZJ-30 型的罗茨真空泵[1]。
1.2实验原料;选取汽车修理厂的废内燃机油为原料,其外观表现为深黑色,开口闪点为192摄氏度,水分的质量分数为0.78%,机械杂质的质量分数为0.23%。
2.方法首先应将窄分之后三级馏分的得率算出,可采用计量的方式进行。
对于废润滑油的指标分析,可交由相关监督检验站完成。
同时,需将基础油进行分类处理,可参照粘度指数完成。
3.计算方法基础油回收率计算为:Y = Mn/(MT – ML).100%,其中,“y”为收率;“ML”是预处理组分的总质量;“MT”是原料的总质量;“Mn”指的是当基础油处于第n 级时所得到的质量。
工业污染废润滑油再生技术
Ab st r act s: Lubricating oil is the second largest petroleum products except the fuel. It will become the waste oil after being used for a period of time. So the waste lubricating oil recycling is very important, which could not only save oil resources, but als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prevent oil pollution.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regeneration process of waste oil from home and abroad, this study pointed the trend of regeneration techniques of waste lubricating oil. Key wor d s: waste oil pollution; regeneration process; hydrogenations refiner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工艺, 沉降- 蒸馏- 酸洗- 白土工艺, 这些工艺主要是对
劣化程度比较深的污染废油进行再生, 再生后油质一
般都比较好, 可以达到基础油的标准。该工艺硫酸用
量及酸洗参考温度如表 2[11]。
表 2 硫酸用量及酸洗温度参考表
Table 2 The reference of sulfuric acid consumption and acid pickling temperature
废润滑油无酸再生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_董玉
第32卷第1期Vol.32NO.1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 Chongqing Technol Business Univ.(Nat Sci Ed )2015年1月Jan.2015doi :10.16055/j.issn.1672-058X.2015.0001.011废润滑油无酸再生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董玉,张贤明,吴云,赖文佳,肖进凯(重庆工商大学废油资源化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庆400067)收稿日期:2014-05-23;修回日期:2014-06-27.*基金项目:重庆市应用技术开发重点项目(cstc2014yykfB90002);重庆市教委科技资助重点项目(KJZH14210);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yjscxx2014-052-36).作者简介:董玉(1989-),女,硕士,从事环保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摘要:概述了以加氢精制法、分子蒸馏法、膜处理法、微波热解法为代表的废润滑油无酸再生技术的原理;结合具体的应用,评述了相关的废润滑油无酸再生技术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废润滑油无酸再生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废润滑油;无酸技术;再生中图分类号:TM7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8X (2015)01-0042-05润滑油作为一种缓和机械配件之间摩擦,维护机械设备正常运行的石油制品,在工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机械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以及机动车消费的增长,国内对润滑油需求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然而,润滑油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机械设计及长期在高温状态运行原因,不仅会受到工作环境中水分、灰尘、机械磨合产物的污染且润滑油中的烃类物质、各类添加剂也会发生氧化反应,形成有机酸、沥青质、炭黑、多环芳烃、醛酮等劣化产物。
润滑油受到上述污染物质影响,其功能不断下降,最终被替换成为废润滑油[1]。
就我国而言,每年替换下来的废润滑油数量巨大,这些废润滑油如果直接排入环境中,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对生态系统也会造成严重的危害,而合理再生废润滑油既能避免环境污染还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2]。
废润滑油再生技术的研究进展
废润滑油再生技术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3-07-26T03:26:09.708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3年16期作者:胡永华[导读]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机械设备的广泛应用,废润滑油作为一种常见的工业废物,已经成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身份证号:43062119841110xxxx 摘要:废润滑油是一种常见的工业废物,其中含有有害物质和重金属,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废润滑油再生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意义。
本文综述了废润滑油再生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物理处理方法、化学处理方法和生物处理方法。
物理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沉淀和离心分离、蒸馏和萃取等,可以去除废润滑油中的固体颗粒和重质物质。
化学处理方法包括酸碱中和和氧化处理,可以中和酸性或碱性物质以及氧化分解污染物。
生物处理方法是一种新兴的废润滑油再生技术,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废润滑油中的污染物降解为无害物质。
此外,本文还介绍了废润滑油再生技术的优缺点以及发展趋势和挑战。
关键词:废润滑油;再生技术;研究一、引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机械设备的广泛应用,废润滑油作为一种常见的工业废物,已经成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废润滑油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和重金属,对土壤、水体和大气造成严重的污染和危害。
因此,废润滑油的处理和再生利用已经成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的重要课题。
二、废润滑油的特点和环境影响(一)废润滑油的组成和性质废润滑油的组成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基础油、添加剂和污染物。
基础油可以是矿物油、合成油或植物油等,其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废润滑油的基本特性。
添加剂是为了提高润滑油的性能和使用寿命而添加的物质,如抗氧化剂、抗磨剂、抗腐蚀剂等。
然而,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废润滑油中的添加剂会逐渐降解失效。
此外,废润滑油中可能含有金属颗粒、水分、灰尘、燃烧产物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影响润滑油的性能和环境。
(二)废润滑油对环境的危害废润滑油对环境造成多方面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废润滑油中的有害物质可能渗入土壤和地下水中,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可生物降解润滑剂的研究概况
收稿日期:2011-02-14第19卷 第2期2011年6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 f Petro -chemical T echnolo gyVo l.19 No.2Jun.2011可生物降解润滑剂的研究概况沈齐英(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102617)摘要 随着国际社会对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在研究可生物降解且生态毒性小的绿色润滑油取代传统的矿物基润滑油的同时,也积极探索研究利用生物技术加快环境中矿物基润滑油的生物降解性。
综述了可生物降解润滑剂的定义、种类和使用现状以及新型的稠化剂复合钛皂。
介绍了润滑剂生物降解机理,生物降解性的评价方法及石油基润滑剂污染土壤的治理方法,提出了可生物降解润滑剂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 润滑剂;生物;降解中图法分类号 T E626目前全世界使用的润滑剂中,除一部分由机械运转正常消耗掉或部分回收再生利用外,在装拆、灌注、机械运转过程中仍有4%~10%的润滑剂流入环境,仅欧共体每年就有6 105t润滑剂由于各种原因流失在环境中。
以矿物油作基础油的传统润滑油产品在自然环境中可生物降解能力差,滞留时间长,一旦渗透到土壤和含水层中,将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因此,人们在研究可生物降解且生态毒性小的绿色润滑油取代传统的矿物基润滑油的同时,也积极探索研究利用生物技术加快环境中矿物基润滑油的生物降解性[1-2]。
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行可生物降解润滑剂研究,到目前为止绿色润滑油的种类和数量都有较快发展,有多种成熟产品问世并得到广泛应用。
其中生物降解液压油的用量已占液压油类用量的10%以上。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政府对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公众环保意识的进一步增强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内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有相关产品问世。
虽然这些产品大都不够成熟,价格较高,在法律方面没有强制使用要求,在应用上和国外还有很大差距,但开发最大生物降解性和最小毒性的润滑剂已经成为产品研发的驱动力之一[3-4]。
润滑油污染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 收稿日期: 2013-01-13
作者简介: 张贤明,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废油资源化技术与装 备研究,xmzhang@ ctbu. edu. cn。
基金项目: 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重点项目( KJZH11211) ; 重庆市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CSTC2011JJA20012)
菌属( Pseudomonas) 和罗尔斯通菌属( Ralstonia) 等较为突出, 这些菌属具有较高的对复杂组分石油烃的降解能力,以及很 好的环境适应性,成为研究较多的优良菌属[4]。总之,简单、 高效、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势使生物修复技术成为治理润滑 油污染环境的主导技术。
投菌法是在原位生物修复基础上,通过向污染场地中投 加特异性外源菌群,从而提高生物修复效率,促进难降解污染 物的去除[18]。污染的土壤和水体中,通常存在大量具备降解 润滑油能力的微生物[19]。Sebiomo 等[20]从机油污染土壤中 分离得到了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 Bacillus) 、棒状杆菌属 ( Corynebacterium) 、产碱杆菌属 ( Alkaligenes) 、肠杆菌属 ( Enterobacter) 等 10 株细菌以及黄曲霉( Aspergillus flavus) 、木霉属 ( Trichoderma) 等 5 株真菌。Jiang 等[21 - 22]也先后从原油和润 滑油污染土壤、原油污染海洋,以及老化原油和废旧润滑油中 分离出多株野生型石油烃降解菌。但是,自然环境中降解润 滑油的土著微生物菌落浓度低,往往导致润滑油的降解效率 低下,周期长。因而,通常从土著微生物中筛选降解菌种,加 以改良或构建高效菌群,从而培育高效、适应性强的污染物降 解菌群,再将其投入污染环境中,提高降解效率或有针对性地 去除 BTEX( 苯、甲 苯、乙 基 苯、二 甲 基 苯 的 三 种 异 构 体) 或 PAHs( 多环芳烃) 等难降解组分。
废润滑油絮凝_吸附再生工艺的研究
废润滑油絮凝—吸附再生工艺的研究张圣领, 刘宏文, 赵旭光(韶关大学化学系,广东 韶关512005)摘 要:以两种表面活性剂作絮凝剂、活性白土为吸附剂,经絮凝、吸附再生处理了废润滑油。
考察了影响絮凝、吸附的各种因素。
确定最佳絮凝条件:温度85°C 、150g 废润滑油所需两种絮凝剂用量分别为3.7g 和1.3g ;最佳吸附条件:活性白土12.3%、温度110°C 、时间90m in 。
经元素分析,净化精制后油品的Zn 、Pb 、Ca 、P 等元素的含量显著降低。
精制油理化指标符合国家标准。
关键词:废润滑油;再生;絮凝;吸附中图分类号:TQ 0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36726358(2002)1020527203收稿日期:2002203225;修回日期:2002208206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厅资助项目(9834)作者简介:张圣领(1967~),男,工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精细化学品的教学和科研。
Study on R egenerati on P rocess of U sed L ub ricating O ilZHAN G Sheng 2ling , L I U Hong 2w en , ZHAO X i 2guang(D ep a rt m en t of Che m istry ,S haog uan U n iversity ,Guang d ong S haog uan 512005,Ch ina )Abstract :U sing tw o k inds of su rfactan ts as floccu lati on agen ts and activated w h ite clay as an adso rben t ,the u sed lub ricating o il w as regenerated th rough a tw o 2stepp ed m ethod ,w h ich includes floccu lati on andadso rp ti on .Facto rs influencing the regenerati on w ere investigated .T he op ti m um conditi on s are :m (su r 2factan t 1):m (su rfactan t 2):m (u sed lub rincating o il )=3.7∶1.3∶150;floccu lati on tem peratu re 85°C m (activated w h ite clay )∶m (o il )=12.3∶100,adso rp ti on tem peratu re ,110°C ;m ix ing ti m e ,90m in .T he con ten t of N ,P ,Pb ,Zn in the regenerated o il is sign ifican tly less than that in the u sed o il ,and the regener 2ated o il is as good as new o il.Key words :u sed lub ricating o il ;regenerati on ;floccu lati on ;adso rp ti on 润滑油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外界污染物浸入,自身氧化变质,导致其性能逐渐下降,最终不能使用,而成为“废油”。
纳米生物润滑剂微量润滑磨削性能研究进展
第52卷第12期表面技术2023年12月SURFACE TECHNOLOGY·1·专题——多场赋能清洁切削/磨削纳米生物润滑剂微量润滑磨削性能研究进展宋宇翔1,许芝令2,李长河1*,周宗明3,刘波4,张彦彬5,Yusuf Suleiman Dambatta1,6,王大中7(1.青岛理工大学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20;2.青岛海空压力容器有限公司, 山东 青岛 266520;3.汉能(青岛)润滑科技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 266100;4.四川新航钛科技有限公司,四川 什邡 618400;5.香港理工大学超精密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 999077;6.艾哈迈杜·贝洛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扎里亚 810106;7.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航空运输学院,上海 200240)摘要:微量润滑是针对浇注式和干磨削技术缺陷的理想替代方案,为了满足高温高压边界条件下磨削区抗磨减摩与强化换热需求,进行了纳米生物润滑剂作为微量润滑的雾化介质探索性研究。
然而,由于纳米生物润滑剂的理化特性与磨削性能之间映射关系尚不清晰,纳米生物润滑剂作为冷却润滑介质在磨削中的应用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解决上述需求,本文基于摩擦学、传热学和工件表面完整性对纳米生物润滑剂的磨削性能进行综合性评估。
首先,从基液和纳米添加相的角度阐述了纳米生物润滑剂的理化特性。
其次,结合纳米生物润滑剂独特的成膜和传热能力,分析了纳米生物润滑剂优异的磨削性能。
结果表明,纳米生物润滑剂优异的传热和极压成膜性能显著改善了磨削区的极端摩擦条件,相比于传统微量润滑,表面粗糙度值(Ra)可降低约10%~22.4%。
进一步地,阐明了多场赋能调控策略下,磨削区纳米生物润滑剂浸润与热传递增效机制。
最后,针对纳米生物润滑剂的工程和科学瓶颈提出了展望,为纳米生物润滑剂的工业应用和科学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磨削;微量润滑;纳米生物润滑剂;多场赋能;表面完整性;理化特性中图分类号:TG5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660(2023)12-0001-19DOI:10.16490/ki.issn.1001-3660.2023.12.001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Grinding Performance of NanobiolubricantMinimum Quantity LubricationSONG Yu-xiang1, XU Zhi-ling2, LI Chang-he1*, ZHOU Zong-ming3, LIU Bo4,ZHANG Yan-bin5, DAMBATTA Y S1, WANG Da-zhong7收稿日期:2022-11-03;修订日期:2023-05-19Received:2022-11-03;Revised:2023-05-1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105457,51975305);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2021TSGC1368);青岛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园区培育计划(23-1-5-yqpy-17-qy);泰山学者工程专项经费(tsqn202211179);山东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SDAST2021qt12);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23QE057,ZR2022QE028,ZR2021QE116,ZR2020KE027)Fund: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52105457, 51975305);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MEs Innovation Capacity Improvement Project of Shandong Province (2021TSGC1368); Qingda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Special Park Cultivation Programme (23-1-5-yqpy-17-qy); The Special Fund of Taishan Scholars Project (tsqn202211179); The Youth Talent Promotion Project in Shandong (SDAST2021qt12);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Shandong Province (ZR2023QE057, ZR2022QE028, ZR2021QE116, ZR2020KE027)引文格式:宋宇翔, 许芝令, 李长河, 等. 纳米生物润滑剂微量润滑磨削性能研究进展[J]. 表面技术, 2023, 52(12): 1-19.SONG Yu-xiang, XU Zhi-ling, LI Chang-he,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Grinding Performance of Nanobiolubricant Minimum Quantity Lubrication[J]. Surface Technology, 2023, 52(12): 1-19.*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2·表面技术 2023年12月(1.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Automotive Engineering,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andong Qingdao, 266520, China;2. Qingdao Haikong Pressure Vessel Sales Co., Ltd., Shandong Qingdao, 266520, China;3. Hanergy (Qingdao) LubricationTechnology Co. Ltd., Shandong Qingdao, 266100, China; 4. Sichuan New Aviation Ta Technology Co., Ltd., Sichuan Shifang 618400, China; 5.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Ultra-precision Machining Technology,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ong Kong, China, 999077, China; 6.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Ahmadu Bello University, Zaria, 810211, China;7. School of Air Transportatio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1620, China)ABSTRACT: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raditional mineral oil based grinding fluids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uman health and manufacturing costs can hardly meet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green manufacturing. Minimum quantity lubrication (MQL) atomizes a small amount of biodegradable biolubricants with compressed air to form micro droplets to providing lubrication and anti-wear effects, which is an ideal alternative to flooding and dry grinding technology defects.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anti-wear and friction reduction and enhanced heat transfer in the grinding zone under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 boundary conditions, nanobiolubricants have been widely investigated as atomised media for minimum quantity lubrication.However, the application of nanobiolubricants as cooling and lubrication media in grinding still faces serious challenges due to the unclear mapp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nanobiolubricants and grinding performance. This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nanoparticles on lubricants is a result of multiple coupling factors.Nanoparticles will not only improve the heat transfer and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biological lubricants, but also increase their viscosity. However, the coupling mechanisms between the two factors are often be overlooked. In addition, as a cooling and lubrication medium, the compatibility between nanobiolubricants with different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workpiece materials also needs to be further summarized and evaluated. To address these needs,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he grinding performance of nanobiolubricants based on tribology, heat transfer and workpiece surface integrity.Firstly,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nanobiolubricants were describ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base fluids and nano additive phase. And factors which influenced thermophysical properties of nanobiolubricants were analysed. Secondly, the excellent grinding performance of the nanobiolubricants was analysed in relation to their unique film-forming and heat transfer capabilities. Coolingand lubrication mechanism of nanobiolubricants in grinding process was reveal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anobiolubricants can be used as a high-performance cooling lubricant under the trend of reducing the supply of grinding fluids.The excellent heat transfer and extreme pressure film-forming properties of nanobiolubricant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extreme friction conditions in the grinding zone, and the surface roughness values (Ra) could be reduced by about 10%-22.4%, grinding temperatures could be reduced by about 13%-36%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inimum quantity lubrication.Furtherly, the multi-field endowment modulation strategy was investigated to elucidate the mechanism of nanobiolubricant infiltration and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in the multi-field endowed grinding zone. Multiple fields such as magnetic and ultrasonic fields have improved the wetting performance of nanobiolubricant droplets, effectively avoiding the thermal damage and enabling the replacement of flood lubrication. In the grinding of hard and brittle materials, ultrasonic energy not only enhances the penetration of the grinding fluid through the pumping effect, but also reduces the brittle fracture of the material, and the surface roughness value (Ra) can be reduced by about 10%-15.7%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inimum quantity lubrication. Finally, an outlook for engineering and scientific bottleneck of nanobiolubricants was present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industrial appli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of nanobiolubricants.KEY WORDS: grinding; minimum quantity lubrication; nanobiolubricants; multi-field empowerment; surface integrit;physicochemical property磨削作为机械加工中的一项关键技术,是保证表面完整性所必需的精密加工方法[1]。
废润滑油再生技术的分析进展论文.
废润滑油再生技术的分析进展论文2019-12-151引言润滑油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要与金属器件和空气接触,被水分、灰尘污染和汽油稀释,同时暴露在温度、压力和电场等环境中,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能和使用性能发生改变,成为废油。
废润滑油中绝大部分是有用组分,可作为一种宝贵的再生资源和能源,而目前我国废润滑油的回收率很低,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其实这些废油并没有完全变质,只是其中一部分变质了,因此只要采用合适的再生技术把其中有害、变质的部分去除,就能达到回收利用的目的。
本文对近年来废润滑油再生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探讨各种再生技术的优缺点和应用前景。
废润滑油再生利用的状况目前国内对废润滑油的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直接丢弃、燃烧掉、回收再生处理。
由于废油中含有重金属离子、硫磷氮氧化合物、石油类饱和烃等有害杂质,直接丢弃到环境中会造成土壤和水体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破坏水生动植物链,赵玉霞等总结了主要的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对修复已被废润滑油污染的土壤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而燃烧产生的废气和烟尘中所含的,重金属氧化物和多环芳烃氧化物等,会造成大气污染,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
因此,只有将废润滑油集中回收起来,根据废油的变质程度,采用合适的再生技术对其进行再生处理,所得再生油的循环利用可以节约物质和能源资源,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也减少了有害物质的排放。
世界各国根据自己的发展情况,对废润滑油的再生加工利用采取了不同的对策。
国外侧重点是从环境保护来考虑,求得废油不污染环境,或在再生时不再产生二次污染,同时节约了资源,开发了以加氢精制为主的再生工艺;而我国则是从废润滑油再生利用中获得经济效益来考虑.并且由于技术和资金等不足,对废油再生中所产生的二次污染考虑较少或者处理不力,从而造成了目前国内大部分厂家仍采用以硫酸――白土精制为主的再生工艺技术,容易产生严重的二次污染,而且回收产率不高,能耗较大。
废润滑油无酸再生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
废润滑油无酸再生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摘要:润滑油作为一种是由制品,能够对各机械配件进行润滑,以此来维持其正常运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下对于润滑油的需求逐渐增大,而废润滑油如果随意排放不仅是资源的浪费,更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本文将对润滑油的无酸再生技术进行研究,对其具体原理与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以此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废润滑油;无酸再生;研究应用1、加氢精制法再生废润滑油加氢精制法的早期应用主要是使用在天然润滑油的制作当中,通过加氢精制法得到的天然润滑油效果优良且不会为自然带来大量的污染。
为了清晰地表述加氢精制法再生废润滑油的过程,将以模型的方式进行展示,详情见图1。
图1 加氢精制法再生废润滑油流程废润滑油由于其使用环境的不同,其中含有的杂质也不尽相同。
可能包含沥青金属渣等固态物质,也可能含有汽油、柴油这样的轻质组份。
为了应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对其进行预处理,但是在预处理完成后,废润滑油当中含有着一定的氧化物,这些氧化物通过加氢处理就能够形成烃类物质。
废润滑油当中的其他化合物则也可以通过加氢的方式进行脱除,只不过相较于氧化物而言其有着更高的难度,需要一定的附加条件。
早在上个世纪初,西方工业的发达国家就对加氢经精制法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并随着其发展探究出其大量生产的方法。
当下较为常见的包括KLeen工艺、REVIVOIL工艺等,KLeen工艺能够将蒸馏工艺与加氢工艺系那个结合,去除废润滑油当中的多环芳烃,REVIVOIL工艺也能够将废润滑油当中的裂化产物进行脱除,脱除后的产物还能进行二次利用[1]。
我国当下在加氢精制发再生废润滑油方面也能通过吸附精制工艺将废润滑油再生成为品质优良的基础润滑油,经过试剂情况的研究发现其回收率平均在80%以上。
2、分子蒸馏法再生废润滑油分子蒸馏法需要在高真空的条件下完成,是一种非平衡蒸馏。
通过分子蒸馏法进行蒸馏的废润滑油其轻组份分子与重组分子由于其自由程不同,通过设置冷凝面与加热面之间的间距,能够使得重组分子无法突破冷凝面,而轻组分子通过冷凝面不断冷凝,以此来使得二者进行分离,从而实现再生废润滑油的作用。
废润滑油处理工艺在国内的研究进展
2017年第6期摘要:文中阐述了我国废润滑油净化处理再生工艺方法,包括复合溶剂回收、分子蒸馏技术、加氢工艺、膜分离技术等。
根据我国目前废润滑油的净化再生现状,这些工艺能够有效去除废油中的污染成分和有效地改善油品的质量,符合我国废润滑油的再生发展趋势。
关键词:废润滑油;处理工艺;环保;净化再生中图分类号:X70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962(2017)06-0001-03废润滑油处理工艺在国内的研究进展张德胜,娄燕敏(东北石油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Research progress of waste lubricating oil treatment process in domestic applicationZhang Desheng ,Lou Yanmin(College of Mechan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Daqing 163318,China )Abstract :The regeneration of waste lubricating oil is related to the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 effective protection of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This paper introduces several current waste recycling processes of lubricating oil purification treatment,such as composite solvent recovery,molecular distillation,hydrogenation process,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ology.According to China's current status of purifica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waste lubricating oil,these processes not only can effectively remove the pollution components in the waste oil and improve oil quality,but also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waste lubricating oil recycling in china.Finally,a reasonable outlook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waste lubricating oil treatment is presented.Keywords :waste lubricating oil;treatment proces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purification regeneration润滑油对交通车辆、船舶、机械加工设备等起着重要的润滑、减震、防锈和延长机械寿命等保护作用。
润滑油微生物降解方法的研究进展
92为0工科■技2019年•第7期润滑油微生物降解方法的研究进展◊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理学院王彩霞王芸李舒静许世桃符泽蕊查阅多种文献,发现微生物可以降解润滑油,并且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
本文介绍用微生物降解润滑油的相关机理,详细阐述当今微生物降解润滑油的实验研究,并简述评价微生物降解润滑油的方法,以期能为后继更好研究微生物降解润滑油提供一些参考。
1引言对各种类型的机械来说,润滑油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润滑剂,它能保证各种机械正常运行,具有良好的润滑性能,防止机励损与腐蚀。
但通常情况下,润滑油与生态系统的兼容性不好,润滑油中的某些成分会污染空气与水质网。
生物降解润滑油删用鮭物将其大分子有机物删为小分子物质,从而达到欷降低润滑油对环境污染的目的%目前,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保护问题,润滑油艇物删问题将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2润滑油微生物降解机理微生物有氧降解润滑油是利用好氧微生物与兼性微生物将其有机物分解为CO2.兀0、NHs等无机物质的过程。
厌氧删融氧型她物在没有氧的条件下,以除氧以外的物质为受电子体,并用有机物作为供电子体,通过降解得到化学能量。
与此同时,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CH O NH,等小分子物质%3润滑油微生物降解研究吴新世呦等用三组瓶(中性瓶、培养瓶和毒性瓶)的方案,在设定条件下研究蒐麻油基润滑油的生物可降解性。
实验研究表明,利用混合菌株,在最合适的培养条件下,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测萃取液中碳氢键的吸光度计算出降解率,计算得出利用微生物降解润滑油的降解率较高,从该实验得到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此方法是相对靠谱的。
陈波水等®在矿物润滑油中加入4#脂肪酰基氨基酸,采用倾注平板法与界面张力仪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俐脂肪酰基氨基酸对生物降解润滑油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一方面,脂肪酰基氨基酸可以作为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加速微生物的生长,使微生物快速繁殖;另一方面,作为一种表面活性剂的脂肪酰基氨基酸,能够减少油与水的界面张力,使微生物和润滑油的接触更加紧密,微生物更好地吸收利用润滑油中的桂类化合物,还能促进润滑油的生物降解。
废润滑油吸附再生研究进展
污染现状出发,介绍了其变质过程、污染物组成、常用的再生工艺(絮凝、蒸馏、萃取、加氢处理、吸附等)。 详细介绍了白
土、活性炭、粉煤灰、天然高分子吸附剂等吸附剂和新技术( 静电吸附),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废润滑油吸附再生的研究
现状,并分析了各吸附剂和吸附技术的优缺点。 最后对今后废润滑油吸附再生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
展望。
关键词:废润滑油;吸附再生;白土;活性炭;粉煤灰
中图分类号:TQ35;TQ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 -5854 ( 2021 ) 04 - 0059 - 07
引文格式:徐茹婷,王傲,孙康. 废润滑油吸附再生研究进展[ J] . 生物质化学工程,2021,55(4) :59 65.
收稿日期:2020-06-09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17YFD0601206) 作者简介:徐茹婷(1994— ) ,女,安徽宣城人,研究实习员,硕士,主要从事炭质吸附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通讯作者:孙 康,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生物质基炭材料基础与应用研究;E-mail:sunkang0226@ 163. com。
絮凝[3,8 - 10] 、蒸馏[11 - 13] 、萃取[14 - 16] 、加氢处理[17 - 19] 、膜分离[20 - 22] 、吸附[23 - 25] 等工艺都被用于废润 滑油的净化和处理,其中,絮凝工艺中利用絮凝剂使得杂质分子实现凝聚,通常可大幅降低灰分和磨损 金属含量,但絮凝剂不便于回收利用,且有机絮凝剂成本高;蒸馏工艺利用不同组分的平均自由程的差 异实现分离,但对原料的要求较苛刻,若受热不均可造成局部炭化;萃取工艺利用废润滑油中理想组分 和非理想组分对溶剂溶解度的不同实现分离,但所需溶剂量较大,成本高,溶剂也会对再生设备造成腐 蚀;加氢处理通过催化剂的作用,发生加氢脱氧( HDO) 、加氢脱硫( HDS) 、加氢脱氯、加氢脱氮反应,但 对原料质量要求较高,运营成本较高;膜分离技术使用具有选择透过性的薄膜,利用浓度差、电位差、压 力差能对废润滑油进行分离再生,但存在膜过滤量低、膜的使用寿命较短等问题;而吸附法作为一种常 用的废润滑油处理技术,可以选择性去除废润滑油中酸性氧化物、磨损金属、胶质等污染物,具有工艺 简单、净化性能好、成本低等优点,在废润滑油再生领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可降解润滑油技术发展研究
可降解润滑油技术发展研究摘要: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生活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家庭购买了汽车等交通工具,同时工厂的机械设备也不断更新。
不断更新的机械设备对润滑油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实现绿色环保、低毒、高性能的发展要求,重视可降解润滑油技术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分析了可降解润滑油技术研究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可降解润滑油技术的应用研究成果,提出了可降解润滑油技术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可降解润滑油;生物降解;环保润滑油润滑油是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必须品,汽车开动需要润滑油,机器运转也需要润滑油。
可以说润滑油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内经济和人们生活发展的水平。
目前,润滑油主要是从石油中提炼而得,用于机械设备中减小摩擦力、减少机械零配件传动配件的磨损,延迟使用寿命。
除此之外,润滑油在机械设备运转过程中还兼具极压抗咬合、冷却散热、密封、清洗清洁、防锈防蚀等作用。
因此,润滑油是机械生产活动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
随着经济发展,国内润滑油的使用量也快速增加。
但使用后的润滑油大多作废弃处理。
而废弃的润滑油如果不做处理进行直接丢弃,就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同时对废弃润滑油的处理更需要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可降解润滑油技术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重视可降解润滑油技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可降解润滑油技术的发展很好的解决了润滑油的污染问题,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润滑油的处理成本。
国内外社会一直致力于润滑油技术的发展研究,可降解润滑油技术的研究对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1、可降解润滑油技术为人类找到了一条新的生产途径。
目前,润滑油主要是矿物油作为基础油,这是石油加工的衍生产品。
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随着世界各国对石油资源的过度开采,石油将变得越来越稀缺和珍贵。
而润滑油在使用后大多采用直接废弃的方式。
这将造成资源的越来越紧缺。
而可降解润滑油技术主要采用从可再生资源中提炼,它不会因为大量的消耗而变得稀缺。
2、避免了废弃润滑油对环境的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提高菌种活力方面,利用光诱变物理方法进 行菌种改良的研究较多。其中,激光辐照诱变得到 了高度关注。根据细胞生长动力学,特定波长的光 束能够促进微生物群体数量的增长[22]。Vladimirov 等[23]曾报道较低能量的激光束能够促进多种微生 物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本文作者课题组也曾利 用 He-Ne 激光分别辐照粪产碱杆菌和热带假丝酵母 菌,证实了激光辐照可以使碱基发生突变,继而造 成代谢关键酶基因序列变化,提高了细胞的降解污 染物能力[24-25]。在此理论基础上,Naggar 等[26]利用 氦氖激光器在 632.8nm 波长下以不同剂量辐照芽孢 杆菌(Bacillus),诱变处理后培养,对残留基质进 行色谱分析,发现经辐射后的菌株对链烃分子的降 解率提高了近 40%,达到 98.12%,多环芳烃则基本 上被完全降解。上述研究充分证实,针对不同菌种 采用不同的诱变剂量辐照菌悬液,可以导致碱基突 变,继而提高关键酶活力,获得高效正变株(表 1)。 1.3.2 构建高效菌群
矿物润滑油生物降解技术发展的重要瓶颈问 题在于石油烃组分在水溶液中较低的溶解度,而各 类功能型微生物的生物降解作用一般都是在水相中 进行的。因此,强化油水乳化效果增加微生物与底 物间的相互作用成为实现这一技术的关键所在。本 文作者课题组在油田老化油处理研究中,针对老化 原油,以机械法向污油中曝气,一方面提供好氧微 生物生长所需的溶氧;另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油 水混合效果,促进了传质,收到了良好的处理效
摘 要:针对润滑油组分多样性的特点,综述了矿物润滑油、合成润滑油、植物油的生物降解研究现状。指出
以矿物润滑油为焦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可降解润滑油开发与评价方面,缺乏针对废旧润滑油的无害化处理研究。
现阶段润滑油生物降解的研究主要围绕在菌种选育、改良等方面。相比之下,构建高效菌群可以避免诱变育种
的非定向性和特定菌种的底物单一性,是实现复杂组分润滑油处理的有效方法,以此为基础开发经济适用的生
现菌株分泌生物表面活性剂使培养液中油层分散成
小油滴,并形成橘红色絮状沉淀。在投入脂肪酰基 氨基酸表面活性剂后[12],菌株的降解能力得到显著
改善。此外,针对矿物润滑油中的不同组分,微生 物遵循不同的降解途径[13]:①微生物中具有混合功
能的氧化酶催化氧化链烷烃生成醛和脂肪酸,脂肪 酸通过 β-氧化被微生物吸收,并放出 CO2;②环烷 烃在微生物中两种氧化酶的协同氧化作用下开环, 再通过 β-氧化,最终被微生物吸收;③芳香烃在氧 化酶的作用下开环氧化,并最终被微生物吸收。 Adeline 等[14]分别以链烷烃、矿物油、原油等为底 物,研究了假单胞菌的烃解特性,发现该菌株能够
物降解技术将成为今后的研究重点。此外,合成基础油和植物油因具有高度的可生物降解性而具有极大的研究
和应用潜力。
关键词:不可再生润滑油;生物降解;环境污染
中图分类号:X 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12)11–2558–05
Research process of biodegradation of nonrenewable lubricant
基础油的组分是影响润滑油生物降解特性的 决定因素[6]。故本文作者依据润滑油基础油的分类, 从矿物基础油、合成基础油和植物基础油三方面阐 述润滑油的生物降解研究现状。
1 矿物基础油的生物降解
矿物基础油应用最为广泛,占据了 85%以上的 润滑油基础油市场。矿物润滑油一般由 C15~C50 的 长链烃化合物构成[7],包括高沸点、高分子量烃类 和非烃类混合物,主要分为链烷烃、环烷烃和芳香 烃。其中以链烷烃最易降解,其它两类性质相对稳 定。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微生物都具备代谢这些化合 物的烃解能力,目前已发现细菌 39 个属、真菌 19 个属、酵母菌 17 个属的微生物能够实现以一种或 多种石油烃组分为碳源的降解或辅氧化[8]。 1.1 菌种降解特性
DOI:10.16085/j.issn.1000-6613.2012.11.039
·2558·
化工进展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
2012 年第 31 卷第 11 期
进展与述评
生物降解不可再生润滑油研究进展
张贤明,周 亮
(重庆工商大学废油资源化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庆 400067)
Abstract:The current situations about lubricant biodegradation of mineral lubricant,synthetic lubricant and vegetable lubricant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with a highlight of the diversity of lubricant. The main aspect of the lubricant study is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degradable lubricant. However,environmental friendly treatment of nonrenewable lubricant had less attention in current research. The current work of nonrenewable lubricant is mainly focused on the biodegradability research. However,improving strains and constructing multiple colonies aiming at promoting the ability and efficiency could be more effective ways of lubricant degradation. Developing an efficient,economical and applicative biodegradation technique would be the goal of future research. Synthetic lubricant and vegetable lubricant with high potential of biodegradability would be valuable in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nonrenewable lubricant; biodegradation; environment pollution
果[9]。现已证实,微生物通过两种不同机制作用于
底物:一是特异性附着机制,微生物通过菌毛或细
胞膜表面的脂蛋白形成疏水表面,进而附着于水中
的油滴上;二是烃类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机制,利用细胞在特定培
养条件下能够释放出乳化剂乳化矿物润滑油成颗粒 状,从而增大相互接触和可利用表面积[10]。张楠 等[11]利用戈登氏菌属降解矿物基础油的过程中,发
ZHANG Xianming,ZHOU Liang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Waste Oil Recovery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China)
第 11 期
张贤明等:生物降解不可再生润滑油研究进展
·2559·
芳香烃等有毒害石油烃组分及锌、铜、镉等重金属, 难于降解,在环境中长期滞留并累积,使环境污染 日益加剧[2-3]。因此,不可再生润滑油的处理正逐渐 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不可再生润滑油生物降解技术因其具有不产 生二次污染、处理成本低等优势,已备受关注。该 技术基于微生物种类和功能的多样性,利用特定培 养和降解条件下,微生物能够以润滑油为唯一碳源 和能源实现生物降解的本质属性,达到清除或部分 消除润滑油的目的。因此,润滑油生物降解菌种的 开发和特性研究成为本领域的研究方向。当前,已 分离出的润滑油降解菌涵盖了细菌和酵母两大类, 代表性菌种[4]包括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诺 卡氏菌属(Nocardia)、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红 球 菌 属 ( Rhodococcus )、 土 壤 杆 菌 属 (Agrobacterium)、德巴利酵母菌属(Debaryomyces) 和罗尔斯通菌属(Ralstonia)等。其中诺卡氏菌属、 不动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罗尔斯通菌属较为常 见[5]。
分泌氧化酶系催化氧化链烷烃生成醛和脂肪酸,并 通过 β-氧化途径吸收脂肪酸,代谢产生 CO2,从而 证实了假单胞菌具有很强的链烷烃降解能力,废油 去除率达到 67%。 1.2 菌种开发
大量研究证实,假单胞菌属广泛存在于各类型
污染环境中,成为环境自净化菌群中的优势菌属,
能够降解原油、润滑油、柴油以及多环芳烃等化合 物 [15] , 这 其 中 尤 以 恶 臭 假 单 胞 菌 ( Pseudomonas putida ) [16] 和 铜 绿 假 单 胞 菌 ( Pseudomonas aeruginosa ) [17] 得 到 了 更 广 泛 的 研 究 。 此 外 , Jirasripongpun[4]从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出一株细菌, 经 16S rDNA 技术鉴定为诺卡氏菌,该菌通过分泌 加氧酶实现开环裂解完成芳香烃代谢的关键步骤, 经薄层色谱-氢火焰技术(TLC-FID)检测证实诺卡 氏菌能够降解矿物润滑油中的链烷烃、芳香烃和树 脂,对芳香烃的降解率达到 38.13%。与链烷烃、芳 香烃的生物降解研究相比,对环烷烃的研究相对很 少[18]。Lee 等[19]首次报道了红球菌属能以环己烷作 唯一碳源和能源,其最适作用温度为 25~35 ℃, 最佳 pH 值为 6~8,在此条件下,环己烷的最大降 解速率达到 246 µmol/(gDCW·h),其中 DCW 为细胞 干重。此外,环己烷的生物降解途径遵循了芳香烃 的开环裂解及链烷烃的 β-氧化途径,最终也能被微 生物彻底吸收[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