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碧螺春教案
《碧螺春》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碧螺春》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碧螺春》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一、学习"制茶",教给学生信息选择技术。
信息选择策略训练的前提是教给学生基本的信息选择技术,对小学生进行信息选择策略训练,应立足于基本信息选择技术的掌握和练习,这是缩短从信息选择策略意识到信息选择策略能力培养的前提。
我在教《碧螺春》一课的"制茶"一段时,考虑到教给学生选择性划线技术,有以下做法--"学生找动词,识别重要信息"在重要信息下面划线或标着重号,有助于让学生快速识别学习材料中重要的信息和相关信息,把目标信息从无关信息中凸现出来,增强对重要信息或目标信息的敏感性,对它们进行选择性关注,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我在教学此段时,为了帮助学生信息输出,即复述、表演制茶过程,要求学生找出描写制茶动作的词。
本想让学生读一读课文,把动词说一说,我把动词板书就行了,可是看到《学习策略研究》一书中的一段话,"理查德斯等人的实验证明,阅读以后再勾画出重要部分的.学习方法,比单纯一遍又一遍地读,回忆成绩更好。
"我就改变了原先的教法,而是这样提出要求:"请同学们一边朗读第五节,一边找一找文中描写炒茶动作的词,并在动词下划横线。
"我想在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再来安排教学就是一种理智的、目的明确的教学。
学生通过划线找词,就能够在短时间内捕捉到关键的信息,有选择地进行关注,这样一来,教师如果能够多次训练学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区别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学生就会学会识别,学会选择,学会学习。
二、从品茶--读书--说"感受"--推销,提高学生精加工水平。
能否使用精加工是成功学习者与非成功学习者的重要区别,精加工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精加工是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取得联系,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
它运用生成学习和类比、比较、引申等方法,将新旧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
26碧螺春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了解茶园美景、焙茶过程及品茶情趣b...b
26 碧螺春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了解茶园美景、焙茶过程及品茶情趣。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能干。
3、了解有关茶的知识,培养对祖国茶文化的兴趣。
通过探究问题,提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能干。
教学难点:1、了解茶园美景、焙茶过程及品茶情趣。
2、搜集有关茶的资料,进行分类处理,交流汇报。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茶的资料。
第二课时一、情境导入1、(大屏幕播放背景图,同时播放音乐)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碧螺春的产地和她的一个美丽的传说,现在,在这优美的音乐中,你来把这个传说介绍给大家,好吗?2、谁能简要地概括这个故事呢?二、精读感悟1、想象品读、。
(1)谈话:听了这个美丽的故事,我们迫不及待地想亲眼见识一下。
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足迹,一起看一看碧螺春的生长环境以及它的采摘过程。
(2)学生自学。
阅读提示:自己认真读这段话,找出你喜欢的句子细细品味,并在课文空白处作批注。
(3)汇报交流。
我从“空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翠绿欲滴的茶树丛中,不时传来银铃般的笑声。
”这句体会到采茶姑娘心情非常愉快。
生体会着读。
师:还有哪些句子描写采茶姑娘?生从“披着晨雾,踏着朝霞,采茶姑娘三五成群,结伴向茶园走去”等语句中体会采茶姑娘的勤劳灵巧和兴奋喜悦的心情,练读。
师:想象一下,你似乎看到了什么?生交流。
师:翠绿欲滴是什么意思?你从这个词想到了什么?生:翠绿欲滴这个词说明茶树非常有生命力,非常茂盛,描写江南茶园美丽的春光。
师:那你体会地读读这一句,读出对江南美景的喜爱。
(生练读)师:从课文哪些语句还能看出写江南美景的?生交流,师指导朗读。
师:你能发挥想象力,用美妙的语言描绘你想象中的江南春光?(4)细细地读,细细地品,读出茶乡的美,读出采茶姑娘的勤劳与喜悦,自己练练吧!(5)配乐朗读。
小学语文《碧螺春》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小学语文《碧螺春》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要求: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关于”、“如果……那么……”造句。
2 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3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背诵,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教具准备:网络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板书:产地名字由来17 碧螺春采摘美丽动人的图画制作工艺茶品茶陶醉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茶,是中国的特产,提起龙井、毛峰、芦阳春、绿杨春、铁观音这些名茶,更是名闻遐迩。
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课文就是介绍一种名茶的。
看了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二、初读课文1 检查自学情况:(1)读生字新词,读准子音,认清字型,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
(2)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子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3)指名回答揭题时所提的问题。
2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分为几段,每段写什么?(1)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巡视辅导。
(2)集体讨论:第一段:(1-2)写碧螺春的产地及其名字的由来。
第二段:(3-5)写采摘、制作碧螺春的情景。
第三段:(6)写品尝碧螺春有一种陶醉的感受。
第四段:(7)写碧螺春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3 分段朗读课文。
三、精读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这一段。
想一想: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碧螺春的产地与名字由来,要用上“久负盛名”、“颇为雅致”,可以怎么说?(2)指名发言,鼓励与众不同的说法,让学生领悟同样的意思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相机理解“久负盛名”、“颇为雅致”。
板书:久负盛名)四、指导书写生字1 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 评价,范写。
3 学生钢笔描红、临写,师巡视,纠正错误的写字姿势。
五、作业:1 练读课文2 抄词。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提问: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碧螺春”的?(板书:产地名字由来采摘制作品尝)二、精读课文:1、精读第二段。
26 教学设计
26 碧螺春
教材: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单元:传统文化吐幽香
板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碧螺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久负盛名的碧螺春名字的由来,以及采摘、制作和品尝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勤劳、聪明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11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六、八自然段。
3.了解碧螺春的传说和采摘、制作过程,了解有关茶文化的信息。
4.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表达的有序性,体会表达的准确与细致,积累相关词语。
过程与方法:
1.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2.通过品味课文的语言,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重难点分析:
通过品味课文的语言,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碧螺春》教案范文
《碧螺春》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碧螺春茶的历史、产地和特点;(2)培养学生品茶、鉴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了解碧螺春的制作过程;(2)通过品鉴,提高学生的品茶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热爱;(2)培养学生珍惜美好生活,关注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碧螺春的历史、产地和特点;(2)碧螺春的制作过程;(3)碧螺春的品鉴技巧。
2. 教学难点:(1)碧螺春的制作工艺;(2)碧螺春的品鉴要点。
三、教学准备1. 茶具:茶壶、茶杯、茶盘、茶匙等;2. 茶叶:碧螺春茶叶;3. 教学资料:碧螺春的相关资料;4. 幻灯片:碧螺春的制作过程、品鉴要点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出示碧螺春茶叶,引导学生关注;(2)提问:你们对碧螺春有什么了解?2. 新课导入:(1)介绍碧螺春的历史、产地和特点;(2)讲解碧螺春的制作过程。
3. 碧螺春的制作过程:(1)幻灯片展示碧螺春的制作过程;(2)教师讲解,学生跟随操作。
4. 碧螺春的品鉴技巧:(1)幻灯片展示碧螺春的品鉴要点;(2)教师示范,学生跟随练习。
5. 品茶实践:(1)学生分组,每组品鉴一份碧螺春;(2)学生分享品茶心得,教师点评。
五、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碧螺春茶的文化内涵;2. 练习碧螺春的品鉴技巧,总结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碧螺春的历史、产地和特点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碧螺春的制作过程的熟悉程度;3. 学生对碧螺春的品鉴技巧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在品茶实践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品茶心得,引导他们从品茶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培养他们关注健康的意识。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茶叶种植基地,深入了解碧螺春的生长环境;2. 邀请茶艺师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茶文化;3. 开展茶艺比赛,提高学生的茶艺水平。
《碧螺春》教案范文
《碧螺春》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碧螺春茶的历史背景、产地和制作工艺;(2)培养学生品茶、鉴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了解碧螺春的制作过程;(2)通过品鉴,提高学生对碧螺春茶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茶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碧螺春茶的历史背景、产地和制作工艺;2. 碧螺春茶的品鉴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碧螺春茶的制作工艺;2. 碧螺春茶的品鉴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材、多媒体课件、碧螺春茶样品;2. 教学工具:显微镜、茶具、品茶杯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碧螺春茶的宣传片,引导学生关注碧螺春茶的历史背景、产地和制作工艺。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碧螺春茶的制作过程,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碧螺春茶的制作工艺,包括采摘、杀青、揉捻、炒制等步骤。
4. 品鉴实践教师指导学生使用茶具,泡制碧螺春茶,并引导学生运用感官鉴赏茶叶的色、香、味、形。
6. 课后作业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描述碧螺春茶的历史背景、产地和制作工艺。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品茶方法,准确地鉴别出碧螺春茶的特点。
七、教学建议1.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在品鉴实践环节,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茶叶的色、香、味、形,提高他们的感官鉴赏能力。
3. 课后,鼓励学生进行家庭茶艺活动,增强他们对茶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茶叶博物馆,深入了解我国茶文化的历史和发展。
2. 邀请茶艺师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茶艺表演。
3. 开展茶艺竞赛,激发学生学习茶文化的热情。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师也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
十、教学计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介绍碧螺春茶的历史背景、产地和制作工艺,第二课时主要进行碧螺春茶的品鉴实践。
26教案
26碧螺春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碧螺春的采摘制作过程,了解课文中介绍的有关茶文化的知识。
2、通过文本,感受茶乡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体会作者对碧螺春茶的喜爱和对茶乡人们的赞美和热爱。
3、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致与准确,并积累相关的词句。
教学过程: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1、(大屏幕播放背景图,同时播放音乐)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碧螺春的产地和她的一个美丽的传说,现在,在这优美的音乐中,你来把这个传说介绍给大家,好吗?2、你从碧螺春的传说中了解了它的什么特点?(香)怪不得诗人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醉。
”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对碧螺春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
二、学习“采茶”:碧螺春久负盛名,一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江南的春光究竟怎样呢?咱们看一看碧螺春的生长环境以及它的采摘过程。
(出示图片)(1)看了碧螺春的生长环境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吗?你能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谈谈你的感受吗?”(2)学生汇报。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四段:思考:A、从这一段描写中,你了解了采茶的哪些知识?B、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这幅画面,然后说说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美,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交流:A、提示: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采茶的知识呢?比如说从清晨开始采到什么时候?是不是像我们在地里劳动一样,只要白天都可以采茶呢?采茶的只有姑娘吗?只用手来采吗?补充采茶方面的知识。
(采茶图片)B、从“随着几声嘹亮的鸡叫,湖山的早晨醒来了”、“空中弥漫着淡淡的花得,翠绿欲滴的茶树丛”、“太阳长虹起来了,在湖山的上空铺开成长道金光,茶园也被染上一层金色。
”等语句中感受江南春光的无限美好,指导朗读(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从“披着晨雾,踏着朝霞,采茶姑娘三五成群,结伴向茶园走去”、“不时传来银铃般的欢笑声”、“采茶姑娘个个神采飞扬,她们用灵巧的双手敏捷地从茶树上摘下一片片嫩芽。
六年级语文教案-《碧螺春》
六年级语文教案-《碧螺春》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碧螺春》。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碧螺春”、“茶农”、“早春”等。
(3)掌握课文中描述碧螺春茶的特点和制作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2)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对茶叶制作过程的兴趣和观察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碧螺春》。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掌握课文中描述碧螺春茶的特点和制作过程。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2)课文中的描述和细节理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碧螺春》。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茶叶图片等。
3. 教学材料:茶叶样品、茶叶制作工具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茶叶样品,引发对茶叶的兴趣。
(2)提问:“你们听说过中国的茶文化吗?”,“你们知道茶叶是如何制作的吗?”2. 阅读理解:(1)分段朗读课文《碧螺春》。
(2)学生自读课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3)讨论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3. 课文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描述碧螺春茶的特点和制作过程。
(2)通过茶叶样品和制作工具,展示茶叶的制作过程。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请将课文《碧螺春》朗读给家长听,并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 学生回家后,请家长协助,观察茶叶的制作过程,并记录下来。
3. 学生回家后,请写一篇关于《碧螺春》的读后感,分享自己对茶叶的认识和感受。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包括课文朗读、生词解释、制作过程记录等。
3. 读后感写作:评估学生的读后感写作能力,包括内容完整性、表达清晰度、观点明确性等。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碧螺春_冀教版
26.《碧螺春》教案“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教学要求: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6课 碧螺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6课碧螺春总目标要求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篓、煞、嘹、捷、烫、搓、捺、捻、腥、瓷、撮”11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霞、弥、捷、烫、纤、腥、瓷、汤、津、赢”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六、八自然段。
3.情感目标:了解碧螺春的传说和采摘、制作过程,了解有关茶文化的信息;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教学重点了解焙茶的过程,感受茶农劳动的甘苦以及江南春光的明媚。
教学难点感受品茶的意境,理解“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目标1.能认识“篓、煞、嘹、捷、烫、搓、捺、捻、腥、瓷、撮”11个要求会认的生字,学会“霞、弥、捷、烫、纤、腥、瓷、汤、津、赢”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六、八自然段。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身边的人有哪些人喜欢喝茶?都喝什么茶?你知道哪些关于“茶”的知识?生:爸爸、爷爷喜欢喝茶。
生:大红袍。
生:茶叶分为六大类:乌龙茶、绿茶、红茶、白茶、黄茶和黑茶。
今天我们来认识我们江苏太湖的名茶“碧螺春”。
板书课题:碧螺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提出学习要求:为什么茶叶的名字要用上“春”呢?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全班交流)生:因为古代有常用“春”字来代称茶的习俗。
生:本文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碧螺春茶的采摘、制作和品尝三个生活场景。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自读、小组读、分段读)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篓、煞、嘹、捷、烫、搓、捺、捻、腥、瓷、撮”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指导书写会写的10个生字“霞、弥、捷、烫、纤、腥、瓷、汤、津、赢”。
《碧螺春》公开课教案素材
《碧螺春》公开课教案素材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碧螺春》这首诗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
教学内容:1. 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了解茶叶的特点和价值。
2. 分享一些关于茶叶的趣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引导学生思考茶叶与诗歌之间的联系。
教学活动:1. 展示茶叶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茶叶的特点。
2. 分享一些关于茶叶的趣事,例如茶叶的起源、茶叶的品种等。
3. 引导学生思考茶叶与诗歌之间的联系,例如茶叶的香气、茶叶的色泽等。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碧螺春》这首诗的意象和意境。
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茶叶的形状、色泽、香气等。
2. 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如茶叶的生长环境、采摘过程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碧螺春》这首诗,注意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茶叶的形状、色泽、香气等,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3. 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如茶叶的生长环境、采摘过程等,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第三章:诗歌创作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2. 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基本结构和形式。
2. 帮助学生运用诗歌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教学活动:1. 介绍诗歌的基本结构和形式,如押韵、对仗等。
2.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的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创作一首关于茶叶的诗歌。
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并鼓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
第四章:茶叶品鉴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茶叶的品鉴方法和技巧。
2. 培养学生的品鉴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学习茶叶的品鉴方法和技巧,如观色、闻香、品味等。
2. 帮助学生运用品鉴方法,体验茶叶的香气和口感。
1. 介绍茶叶的品鉴方法和技巧,如观色、闻香、品味等。
2. 引导学生运用品鉴方法,体验茶叶的香气和口感。
六年级语文教案《碧螺春》
六年级语文教案-《碧螺春》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碧螺春》的内容。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碧螺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碧螺春》的内容。
2.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 运用课文中的描述方法和修辞手法进行表达。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碧螺春》的文本。
2. 相关的生词和短语的注释。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碧螺春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引出课文《碧螺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朗读与理解: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词和短语的读音和意义。
教师辅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描述方法和修辞手法。
每组选出一个例子进行分享和讨论。
4. 表达与创作: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头或书面的表达和创作。
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法。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收获,进行自我反思。
六、教学延伸1. 课下作业:学生根据课文《碧螺春》的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进行观察和描述。
2. 课外阅读:学生阅读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理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朗读和表达能力。
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作业的正确性和完成质量。
评价学生的思考性和创造性。
八、教学修改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碧螺春》教案范文
《碧螺春》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碧螺春茶的历史背景、产地特点和制作工艺。
1.2 技能目标学会正确泡茶和品茶的方法,提高对茶叶品质的鉴赏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碧螺春茶的历史背景介绍碧螺春茶的名字由来、产地、发展历史等。
2.2 碧螺春茶的产地特点讲解碧螺春茶产地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特点等。
2.3 碧螺春茶的制作工艺详细讲解碧螺春茶的采摘、制作流程及工艺要求。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碧螺春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并激发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碧螺春茶的历史背景、产地特点和制作工艺。
3.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碧螺春茶的历史背景、产地特点和制作工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碧螺春茶的产地特点和制作工艺,分享学习心得。
3.5 实践操作演示如何正确泡茶和品茶,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提高操作技能。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碧螺春茶历史背景、产地特点和制作工艺的掌握情况。
4.2 实践操作评价评价学生在泡茶和品茶实践操作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和指导。
4.3 课后作业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中国茶文化》等。
5.2 图片素材收集碧螺春茶的图片素材,用于课堂展示和引导学生关注。
5.3 视频资料寻找关于碧螺春茶制作工艺的视频资料,用于课堂讲解和演示。
5.4 茶具准备茶具,如茶壶、茶杯、茶盘等,用于课堂实践操作。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讲授法通过讲解碧螺春茶的历史背景、产地特点和制作工艺,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6.2 演示法通过演示如何正确泡茶和品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操作流程。
6.3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提高操作技能和鉴赏能力。
6.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合作精神。
第七章:教学注意事项7.1 安全事项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注意茶具的使用安全,避免烫伤等意外事故。
碧螺春教案
《碧螺春》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让学生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焙茶手技术的娴熟美;陶醉于品茶时的浓浓情谊中。
3、将自己对碧螺春的赞美,对劳动人民的热爱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碧螺春色、香、味、形的美。
教学难点:从碧螺春的采摘和制作过程中感受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碧螺春茶叶实物、一套茶具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向我们描绘了哪三幅图?(出示幻灯片:清晨采茶图、入夜炒茶图、月夜品茶图)二、细读课文3----6自然段,理解内容:⑴清晨采茶图:过渡:请同学仔细朗读描写清晨采茶图部分,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这幅图画,然后说说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美,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1)根据学生交流出示句子“绿树映衬着俊美的身影,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
”这是一个什么句子?(比喻句)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茶园美好的春色美,勤劳的采茶姑娘美,情景交融,如诗如画)(2)请用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表达出来。
再读读描写采茶姑娘的句子,除了感受到美之外,还感受到她们的什么品质?(采茶姑娘的勤劳和灵巧)也请用朗读表达。
是呀,这是一群劳动着并快乐着的姑娘。
采茶姑娘本身是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正在采茶的姑娘又是一首跃动的歌。
后来人们根据采茶姑娘采茶的样子创作了一首歌曲,听歌曲〈采茶舞曲〉)⑵入夜炒茶图:师:读读第五自然段,焙茶过程中哪儿让你感到繁忙、新奇?(焙茶手的动作让我感到十分新奇: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
)师:你从这句话中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焙茶手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
)师:我们一齐来做做焙茶手的动作。
(师生同做)还看到了什么?师:如果此时你们正在欣赏焙茶手焙茶,会对他说些什么?师:同学们说得好,一定能读得更好!练练。
师:还有哪儿让你感到新奇、繁忙?师:这儿让你感到新奇,读出你的感受。
碧螺春教学设计
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6.《碧螺春》教学设计(一、二课时及反思)【教材解析】《碧螺春》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传统文化吐馨香”中的第一课。
本课通过名茶碧螺春,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的茶文化。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陆羽《茶经》,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
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俭的真实反映。
可以这么说,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
《碧螺春》一课介绍简洁明了,描写细致入微,用词准确生动,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课文开头,仅用一句话点明了碧螺春的“久负盛名”,引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还介绍了碧螺春的主要产地。
接下来,课文依次介绍了碧螺春的传说、采摘、制作、品尝碧螺春以及人们对碧螺春的评价和喜爱。
文章结构紧凑,前后连贯,特别是第七自然段是过渡段,既承上概括了前面的内容是关于碧螺春的制作的,又概括出下面要写的内容是关于品茶的,过渡非常自然。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把语文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使他们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
针对《碧螺春》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整体诵读,梳理记叙顺序到反复练读,感悟重点的语句,再到研读课文,感悟茶文化的魅力,使整个学习过程都让学生在“涵咏文本”、“静心体会”、“有感而发”。
教师只是起到激励、点拨、指引作用。
教师采用创设情境、渗透历史资料等多种方式,努力使学生把自己的心放到文章中去,用心去读,动情而读,产生情感的共鸣,在读中领略茶乡人的生活,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积累精彩语言,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教学境界【学情简介】六年级的学生对茶并不陌生,家里的长辈也有喝茶的,对于一些名茶如龙井、毛尖等略有所闻,但对于茶文化却知之甚少。
26碧螺春 教案-冀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26碧螺春教案-冀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26 碧螺春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会写霞、弥、捷、烫、纤、腥、瓷、汤、津、赢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四、第六、第八自然段。
3.了解碧螺春的采摘制作和品尝的过程,了解课文中介绍的有关茶文化的知识,感受茶乡人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碧螺春茶的喜爱和对茶乡人们的赞美和热爱。
4.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致与准确,并积累相关的词句。
5.搜集关于碧螺春和茶文化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对茶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课前搜集关于碧螺春和茶文化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交流资料。
1.师:你平时喝茶吗?家里有喝茶的吗?他们都喝什么茶?关于茶你还了解到什么?师生共同交流关于茶的知识。
2.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名茶,它的名字叫——碧螺春(板书课题)这个名字带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师:嗯,第一感觉很重要。
那么,学完了课文之后,我相信你一定还会有更多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1)认读生字词。
(2)提出不懂的词语。
教师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来理解词语。
可以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借助实物、图片,师生共同解答。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读后评议。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按顺序写了碧螺春的哪些方面?2.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即先讲了碧螺春的产地,然后用一个传说介绍碧螺春名字的来历,接着依次介绍了碧螺春的采摘、制作、品尝以及人们的评价与喜爱。
重点点拨课文的第五和第七自然段起到概括作用,特别是第七自然段是过渡段,体会过渡段能使文章前后连贯,结构紧凑,衔接自然。
四、讲传说。
1.学生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了解这个传说。
2.自己试着讲讲这个传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放式素质教育”教学活动设计审核人签字:
年级六
年
级
学
科
语
文
课
题
26.碧螺春
教
师
课型精读课
时
2
授课
时间
教材分析
《碧螺春》一课介绍简洁明了,描写细致入微,用词准确生动,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课文开头,仅用一句话点明了碧螺春的“久负盛名”,引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还介绍了碧螺春的主要产地。
接下来,课文依次介绍了碧螺春的传说、采摘、制作、品尝碧螺春以及人们对碧螺春的评价和喜爱。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茶并不陌生,但对于茶文化却知之甚少。
不过,本班学生已基本上掌握了研读重点词句的方法,教师适时点拨,学生能够透过语言文字,领略祖国传统文化——茶文化的魅力。
设计理念
从教材中提炼美的因素,茶乡的环境美,采茶的姑娘美,劳动时的场面美,炒出来的茶美,品茶的意境美。
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活动。
从整体诵读,梳理记叙顺序到反复练读,感悟重点的语句,再到研读课文,感悟茶文化的魅力,以此点燃情感,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教学境界。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11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四、第六、第八自然段。
3、了解碧螺春的传说和采摘、制作过程,了解有关茶文化的信息。
4、了解茶乡人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感受茶乡人生活的美好。
5、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表达的有序性,体会描写的细致与准确,积累相关的词句。
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四、第六、第八自然段。
2、从碧螺春的采摘和制作过程中感受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3、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表达的有序性,体会描写的细致与准确,积累相关的词句。
教学准备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时间教学
内容
教师行为期望的学生行为
谈话导入5分钟从我们所熟
悉的柴、米、
油、盐、酱、
醋、茶说起
介绍碧螺春是
一种茶
交流自己所知道的茶
的名字
范读课文
10
分钟听录音
出示学习指南
(一),完成学习
卡片(一)。
完成学习卡片(一),
自读课文15
分
钟
读准字音,
认清生字字
形
出示学习指南
(二),完成学习
卡片(二)
完成学习卡片(二),
理清文章
脉络10
分
钟
概括文中写
了碧螺春的
哪些内容
教师引导并做好
总结
认真读课文,积极思考
回答
板书设计26.碧螺春
产地、名字的来源采摘工艺
品茶陶醉
人们喜爱
教学反思
附:
学习指南(一)
1、独立完成学习卡片(一)。
(建议5分钟)
2、小组交流。
(建议3分钟)
3、全班交流。
(建议2分钟)
学习指南(二)
1、学生独立完成学习卡片(二)。
(建议9分钟)
2、小组交流。
(建议3分钟)
3、集体交流。
(建议3分钟)
学习卡片(一)
1.为什么茶叶的名字要用上“春”呢?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学习卡片(二)
1.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意思,仍然不懂的做上记号
教学过程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时间教学内容教师行为期望的学生行为
一、回顾引
入5
分
钟
回归上节课的内
容
提出问题:这篇
课文主要讲了
什么内容?
积极回答
二、细读体
味3
分
钟
体会语言表达的
准确、生动
1、出示学习指南
(一)
2、出示学习指南
(二)
完成学习卡片(一),
完成学习卡片(二),
三、拓展总
结5
分
钟
总结课文出示拓展卡。
完成拓展卡。
板书设计碧螺春
清晨----采茶:景雅入夜----焙茶:艺雅月下----品茶:情雅
教学反思
附:
学习指南(一)
1、独立完成学习卡片(一)。
(建议6分钟)
2、小组交流。
(建议3分钟)
3、全班交流。
(建议4分钟)
预习卡片
学习指南(二)
1、学生独立完成学习卡片(二)(建议7分钟)
2、小组交流,仔细倾听。
(建议5分钟)
3、集体交流。
(建议5分钟)
学习卡片(一)
1、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你都看到了什么?
2、请大家再默读课文,划出表现茶园美丽动人的句子。
学习卡片(二)
1.读第6自然段,勾画动词,照样做一做,做一回小小制茶手。
2.从这些动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3.还有哪个词能看出茶手动作熟练?
4.描写这种连续的动作或变化,看看作者用了什么样的句式?
任务卡片
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