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谭嗣同的评价
梁启超视界中的谭嗣同
摘要 : 梁 启 超 是 谭 嗣 同 生死 相托 之人 , 梁 启 超 将 谭 嗣 同 称 为 自己 “ 讲学最契之友” 。 由此 可 见 , 两 人 关
系非 同一 般 。 在谭 嗣 同 死 后 , 梁 启 超 最 早 对 谭 嗣 同 的思 想 予 以 宣 传 和 阐 发 , 并 在 自己 主 编 的 报 纸 上 刊 发 谭 嗣同的代表作《 仁学 》 。梁 启 超 在 介 绍谭 嗣 同 的 过 程 中 , 既 肯 定 自 己与 谭 嗣 同思 想 的 契合 , 又 将 谭 嗣 同
一
、
到 梁启 超 对 谭 嗣 同的 推崇 . 又 可 以 领悟 谭 嗣 同 与 梁启 超 思想 的异 同 。
梁 启 超 是最 早 对 谭 嗣 同的 思 想予 以宣 传 、 推 崇 和 刊发 的思 想家 。他 对 谭嗣 同 的评价 是 : “ 谭浏
本 刊网址・ 在 线杂志 : w w w . j h l t . n e t . C r l
14616这段话与上段相比更为突出康有为对于前清思想的变革之功同时肯定康有为对谭嗣同思想的引领甚至将谭嗣同的仁学说成是对康有为思想的发挥一一尽发之而无鉴于康有为谭嗣同思想的密切关系梁启超在直接让康有为谭嗣同两人共同担纲一派第四期的同时还从其他角度凸显两人
梁启超视界中的谭嗣同冰
魏 义 霞
( 黑龙 江 大 学 哲 学 学 院 哈 尔滨 1 5 0 0 8 0 )
了学术 研 究 视野 。此 外 , 梁启 超 在论 及 中国 近代 的学术 思 想 或在 其 他论 作 中时常 提 到谭 嗣 同 . 在 彰 显谭 嗣 同人格 魅 力 的 同时 , 多 维 度地 展 示 了谭
嗣 同思 想 的 理论 来 源 、 封 信 。在 这 7封 信 中 , 有 4封 是 写 给汪 康 年 和 梁启 超 两人 的 , 只有 3封 是专 门写 给 梁启
从史学角度浅析谭嗣同就义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从史学角度浅析谭嗣同就义对后世的积极影响作者:李铭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27期摘要:谭嗣同是中国历史上为变革而流血的第一人,当今社会所流行的生死价值观对于他的死有着不同的评价,即有意义论和无意义论。
事实上,谭嗣同的慷慨就义为后人留下的不仅是一种无畏的气概,更重要的是对于以毛泽东、杨昌济、唐才常等为代表的不同社会阶层的万千仁人志士所带来的精神影响。
他的牺牲对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向新的社会性质变革起到了精神上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史学角度谭嗣同就义价值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对生命价值观认识的逐步重视,生命价值这一话题也从个人本位主义思想渐进向对历史人物的生死价值考评转移。
谭嗣同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维新志士、变法流血第一人,也成为上至社会各界思想、理论家,下至“90后”年轻一代对于生死价值争论的焦点之一。
在戊戌变法中,曾现多种对于谭嗣同就义的评述。
对其牺牲的价值角度而言,分为有意义论和无意义论两种论调。
谭嗣同其人: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是清末戊戌变法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
在其三十三年短暂的生命中,有着《仁学》、创南学会、办《湘报》、开矿山、修铁路等系列前人未敢尝试之壮举。
在维新变法中夜访袁世凯的果敢精神也引得世人称道。
纵论谭嗣同的一生,最大之影响莫过于其牺牲对于后世的积极影响和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
谭氏作为一代封疆大吏之后(其父谭继洵,咸丰九年进士,先后任甘肃按察使、布政使,湖北巡抚),家庭环境优越,符合纨绔子弟的基本条件,虽“幼丧母,为父妾所虐”,但生于官宦之家,得锦衣玉食未尝不可,况其父也曾“用重金为谭嗣同捐了一个候补知府的官衔,分发江苏,等待委任”。
[1]可以说谭嗣同的人生之路虽不平坦,却前途无量,无须说努力进取,只消不与维新活动人士为伍,便可保全性命而后平步青云。
但他最终选择了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精神献身改革。
历史上谭嗣同是谁
历史上谭嗣同是谁谭嗣同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著名的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之一。
下面是本人搜集整理的历史上谭嗣同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谭嗣同的简介谭嗣同(1865年-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
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
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
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
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四岁,与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并称为“戊戌六君子”。
代表作品有《仁学》、《狱中题壁》、《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
谭嗣同故居,位于湖南省浏阳市区北正南路98号,始建于明末清初,主体原占地2100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762平方米,故居南北朝向,全木结构,工艺精美,古朴庄重,系典型江南庭院式民宅建筑风格。
谭嗣同的生平简介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曾任清政府户部郎中、甘肃道台、湖北巡抚等职。
生母徐氏出身贫寒,作风勤朴,督促谭嗣同刻苦学习。
10岁时,嗣同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
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他对王夫之的思想发生了兴趣,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
他读书务求广博,好讲经世济民的学问,文章写得很有才华。
他对传统的时文八股非常反感,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几个字。
他仰慕那些锄强济弱的草莽英雄,曾和当时北京的一个“义侠”大刀王五结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挚友。
1877年,在浏阳与唐才常订交,他又师涂启先,系统学习中国的典籍,开始接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
此后又到兰州,在他父亲的道署中读书。
1884年,他离家出走,游历直隶(今河北)、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观察风土,结交名士。
劳动人民反封建斗争精神的濡染,开阔了他的视野,使他的思想富于斗争性。
对谭嗣同的评价
对谭嗣同的评价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
湖南浏阳人。
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异常不满,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 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
9月8日夜,赴北京法华寺访袁世凯,请袁发兵相救。
袁佯为应允。
9月20日袁回天津向荣禄告密。
9月21日,政变遂起。
9月25日被捕,9月28日与林旭等5人同时被害。
时年33岁。
.谭嗣同虽然以身殉法,但他那一往无前冲击封建旧秩序的激进变革观,是任何暴力所无法遏止的.谭站在改良立场思变,却又超越康梁等维新派所允许的范围,倾向激进与革命,深刻影响后世,成为辛亥革命指导思想的滥觞,具有广泛的传承性,体现较为全面.在民族观方面,谭嗣同反清排满思想只是一种萌芽,还没有从义愤发展到理智.但到20世纪初年,却争相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所推崇,形成一股越来越强大的排满浪潮.仅仅十几年时间,这股浪潮便吞噬满清王朝.在外交观方面,谭朦胧意识到"师夷制夷".辛亥前后革命志士发扬光大,突现出反帝与救亡这一当时紧迫的时代主题.在教育观方面,谭提出"通则必尊灵魂"的重要命题,孕育着改造国民精神的种子.国魂说又把它与共和国方案和革命手段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中国加快近代化进程的最佳催化剂.在民权观方面,谭主张"兴民权",拉开了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与封建专制皇权思想激烈较量的帷幕.经过革命派斗争,二次帝制复辟以失败告终,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他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皇上身上,希望来一个“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至死认为要保“变法”事业必须先保皇帝,而不依靠广大人民。
他以自己的鲜血来促进维新运动和国家昌盛,是同他“酬圣主”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历史发展恰与他的愿望相反,他的流血不是宣告改良运动的再兴,而是宣告改良运动的结束,这就是他的阶级局限性。
评价谭嗣同的诗句
评价谭嗣同的诗句引言谭嗣同(1890-1927),字怀民,山西武乡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革命家和诗人,被誉为“近代革命诗人之翘楚”。
谭嗣同的诗句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广受赞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谭嗣同的诗句进行评价和探讨。
谭嗣同的诗句体现了深邃的思想境界1.谭嗣同的诗句常常表达了对社会现实和时代变迁的思考和反思。
例如他在《感怀》中写道:“聊将今日讽旧雠/还似天灾复凶堡”,表达了他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对革命的热爱。
2.谭嗣同的诗句中包含了丰富的哲理和思想,体现了他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
例如他在《清都天眼观逛中望/音律辛未二月二日率属德伦仪门友畅游蔚州,反眺中望台山诗乃成》这首诗中写道:“宇宙常轮轴/天地若遵时”,表达了他对宇宙法则和人生规律的理解。
谭嗣同的诗句展示了细腻的情感表达能力1.谭嗣同的诗句常常表达了对亲情和友情的深深的爱和思念。
例如他在《哭外祖父》这首诗中写道:“生时祇见爱如山/死后追随泪沾巾”,表达了他对外祖父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思念。
2.谭嗣同的诗句也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和牵挂。
例如他在《五十吟》这首诗中写道:“日夕献忠良善求,犹忧春忍薄满头”,表达了他对祖国的寄托和对民众的期盼。
谭嗣同的诗句展现了出色的艺术语言和形象描写能力1.谭嗣同的诗句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和独特的表现力。
例如他在《寓意则》这首诗中写道:“诗又纯情比粉光,平生学写凤舟行”,形象地描绘了诗歌的浪漫之美和自己的创作态度。
2.谭嗣同的诗句中融入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和生动的描写,使诗歌更加生动具体。
例如他在《遥看左家峡而有感》中写道:“真山艳水顾蓉裳,醉舞江河展鹭翎”,形象地描绘了美丽的山水景色和翩跹起舞的白鹭。
谭嗣同的诗句体现了社会责任感和英雄气概1.谭嗣同的诗句中常常流露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革命意志。
例如他在《龙泉山别母》这首诗中写道:“脚力长随英烈共,胆血同爲犬不惊”,表达了对革命同志和母亲牵挂之情。
2.谭嗣同的诗句中也体现了英雄气概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赞颂谭嗣同的句子
赞颂谭嗣同的句子1. 谭嗣同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的革命精神将永载史册。
2.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为国家和民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3. 谭嗣同为中国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伟大的革命先驱。
4. 谭嗣同是一位有着坚定信仰和高尚情操的人,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
5. 谭嗣同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留下的思想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前行。
6.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爱国主义者之一,他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卓越贡献。
7. 谭嗣同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和独立自主,成为了中华民族不朽的英雄。
8. 谭嗣同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是中国革命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9. 谭嗣同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心中。
10.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之一,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11. 谭嗣同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证明了革命者应该有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12.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勇敢、最具有牺牲精神的英雄之一,他将永远被人们怀念和敬仰。
13. 谭嗣同是中国民族英雄,他用自己鲜血染红了中国革命事业的道路。
14. 谭嗣同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革命家,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5. 谭嗣同用自己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无畏勇气,为中国革命事业树立了榜样。
16. 谭嗣同在历史上留下了宝贵遗产,他的革命精神将激励后人不断前行。
17.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爱国主义者之一,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18. 谭嗣同是中国革命事业中的巨人,他用自己的生命铸就了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辉煌历史。
19. 谭嗣同用自己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高尚品质,成为了中华民族永恒的典范。
20.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杰出、最伟大、最可爱的英雄之一,他将永远被人们怀念和景仰。
对谭嗣同的赞美
对谭嗣同的赞美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历史中的杰出人物,他是一位英勇无畏的民主革命家,也是一位高风亮节的爱国志士。
在辛亥革命时期,他奋力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实现中国民主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谭嗣同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卓越的才华,他具有深厚的学识和精湛的文才,也能够兼顾大局和细节。
他不仅关注国家大事,也关注众生,始终追求真理和正义,用自己的言行,不断影响和带动着当时的政治风尚。
即使在历经失败之后,谭嗣同仍不屈不挠,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理念,继续奋斗。
他尽管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仍然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为中国的自由民主事业献身。
我们需要铭记谭嗣同这位先驱者的付出,向他致以最崇高的赞美。
谭嗣同的一生虽短暂,但其影响却是深远的。
他的思想和精神力量一直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人,激发着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爱国之情,引导人们勇往直前,为实
现民族大义而不屈不挠地奋斗。
因此,对谭嗣同的赞美应该是永不止息的,他的精神将会深深地烙印在每个热爱祖国的人心中,也将会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初中教材中评价谭嗣同的精神品质
初中教材中评价谭嗣同的精神品质谭嗣同具有开明思想的爱国烈士,为旧社会的改造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民族的醒悟。
从他一生的经历和处事态度来看,他的精神无疑是体现在他可以为了国家不顾一切,甚至是失去自己的生命,他的死正是对他这一精神的最好体现。
当时,明明可以逃跑的谭嗣同,却没有选择逃跑,而是毅然站上了断头台,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为变法而流血的人,他的这一爱国精神一直是值得中华儿女学习的。
其次,就是他的敢于变法和批判的精神。
这一精神理所当然的体现在近代时期发生的一重大事件,就是戊戌变法,当时,谭嗣同、梁启超等六人为了挽救当时的中国,毅然而然的发起了这一变法运动,而在这其中,谭嗣同对该运动的支持和影响是最大的,以致于他为了该运动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再有就是谭嗣同曾在湖南创建了一个学社,同时他也倡导兴办学校、学会以及一些报社方面的东西,而他的这些主张在当时是很少有的,所以这也体现了他的敢于改革的精神。
最后是他在学术方面的精神也令人折服,谭嗣同接受了来自儒家的思想,同时也学习了西方的思想,这在当时是几乎没有人能做到的,他能够在学习自己国家学术思想的同时,又敢于采纳外国思想,他的这一精神也是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的。
其实,关于谭嗣同的精神还有很多很多,但总结成一句话,所有精神都和爱国分不开。
历史人物评价——谭嗣同
历史人物评价——谭嗣同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先驱,是“戊戌六君子”之一。
历史书上把他塑造为一个为了贫苦大众,敢于牺牲自己的人物。
尤其他那首绝命诗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让人觉得可歌可泣。
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清政府的无能腐败越来越显现出来,加上越来越多的进步思想涌入中国,诞生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谭嗣同就是其中一位,大家觉得对于清政府必须改革。
1895年,康有为联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1000多名举人上书朝廷,史称“公车上书”。
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愤填膺,反对和帝国主义签订不平等条约,提倡新学,苦心研究拯救中华民族于危亡的办法。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却有着一段不光彩的历史,甚至被别人骂作汉奸,民族的败类。
这要从1894年说起,谭嗣同在给自己的老师欧阳先生写信的时候曾经写道:“试为今之时势筹之,已割之地不必论矣。
益当尽卖新疆于俄罗斯,尽卖西藏于英吉利,以偿清二万万之欠款。
以二境方数万里之大,我之力终不能守,徒为我之累赘,而卖之则不止值二万万,仍可多取值为变法之用,兼请英俄保护中国十年。
”大致意思是这样,当今的而中国,必须用割地来发展自己,求生存,把新疆卖给俄罗斯,把西藏卖给英国,用来偿还欠下的二万万两白银,这两个地方面积数万里,而且属于边疆捶地,中国的力量根本没办法守住,放在手里也是累赘,卖给他们绝对不止二万万两,多余的钱可以拿来变法,还可以请他们保护中国。
听到这里大家可明白了吧,谭嗣同打算把土地割让给外国人,请他们来保护中国,多么愚蠢的想法。
如果谭嗣同成功了,结果又会怎样呢?谭嗣同(1865—1898)近代思想家。
湖南浏阳人,字复生,号壮飞。
早年博览群籍,游历长江、黄河流域和西北各省,考察风土民情。
1896年著《仁学》。
翌年在长沙开办时务学堂,倡议南学会,创刊《湘报》等宣传变法。
1898年入京,参与新政。
戊戌变法失败,被杀害。
临刑作绝命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有《谭嗣同全集》。
谭嗣同读后感
谭嗣同读后感谭嗣同,清末民初著名的爱国者和革命家,他的一生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也为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读完谭嗣同的故事,我深受触动,感慨万分。
谭嗣同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他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对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命运有着深刻的认识。
在他成年之后,中国社会风云变幻,外国列强入侵,国家面临着空前的危机,这让谭嗣同深感痛心。
他毅然决定投身革命,为国家的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终身。
谭嗣同是一位有着坚定信念的革命家,他深知革命之路充满坎坷和艰辛,但他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在这条道路上。
他多次参与革命活动,积极组织起义,为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而努力奋斗。
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民族解放事业而不懈努力,为了这个共同的信仰,他付出了一切。
读谭嗣同的故事,我深受感动。
他的坚定信念、不畏艰险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
在今天这个风云变幻的社会,我们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但是只要我们有着坚定的信念,不畏艰难,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迎接未来的挑战。
谭嗣同的故事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民族的命运是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
每个人都要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正如谭嗣同一生都在为国家的民族解放事业而努力奋斗,我们也应该为了这个共同的信仰,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谭嗣同的故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爱国主义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国家,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每个人都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国家才能够更加强大,民族才能够更加振兴。
总而言之,读完谭嗣同的故事,我深受触动。
他的坚定信念、不畏艰险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爱国主义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国家,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从谭嗣同的故事中汲取力量,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何评价谭嗣同此人?与谭嗣同有关的故事
如何评价谭嗣同此人?与谭嗣同有关的故事鲁迅曾经在《纪念刘和珍君》中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句话虽然是写给刘和珍的,但是用此句来形容谭嗣同也同样十分贴切。
鲁迅的这一句话,哀切而壮烈,哀切指的是刘和珍的结局,壮烈说的是他的牺牲精神。
而这些和谭嗣同本人的经历,可谓十足相似。
同样的是为了自己的信念而付出了生命的人,同样是在黑暗的天空中划下一刀之人。
谭嗣同出生官宦世家,自小受到了系统的教育,但是早熟的谭嗣同看到了八股取士的不堪,因此他敢于创新,吸取各方知识,以丰富己身。
谭嗣同是一位富有开创精神和反抗精神的人。
生于官宦世家的人,通常读书就是为了取仕,获取功名大抵是每一位学者的志向。
但是谭嗣同却一反常态,虽然接受了系统的教育,但是他的目光显然不仅仅只局限于参加科举。
所以与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子相比,在研读古代典籍的同时,也开始接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
后来更是收罗天下藏书,开始接触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
史书上说,光绪十年谭嗣同离家出走,开始游历中国各地。
既然说是离家出走,那么自然不属于游学一列。
而他为什么会离家出走,想来也知道,定然是他没有如他父亲所想,潜心学习,科举考试吧!谭嗣同是一位爱国忠君之人,拥有崇高的理想。
虽然谭嗣同此人内心叛逆,但是因为幼时受到了正统的儒家教育,所以忠君为国的儒家思想,仍然刻在了他的骨子里。
清朝末年,国家积弊,现有的体制已经不能解决当时的困难了,所以谭嗣同力求革新。
当中日两国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谭嗣同更是积极筹谋,宣传革新思想,以希图变法。
谭嗣同是有着大勇气之辈,具有崇高的牺牲精神。
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的志向和抱负,谭嗣同能牺牲一切,包括他自己的生命。
谭嗣同当初听闻梁启超与千人举人联合上书(史称公车上书),便立马动身北上,积极参与进变法维新的事业当中来。
后来维新变法遭到顽固守旧派的强烈反扑,光绪帝被囚禁,变法失败。
历史人物评价——谭嗣同
历史人物评价——谭嗣同第一篇:历史人物评价——谭嗣同中国近代史历史人物评价之谭嗣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也许是同为浏阳人吧!又或许因为我现在身处异乡吧!当听到谭嗣同的名字时,我心里一阵波动。
他是戊戌变法的六君子之一,后来变法失败,他本可以逃走,可是他放弃了自己逃走的机会,并力劝梁启超逃往日本,他说:“不有行者无意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
”谭嗣同并非为他一人之江山,而是为天下苍生求自由、谋幸福,“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虽千万人,我往矣”,他要用自己的性命来唤醒中国人的良知,他所走的路引导、激励着一个又一个不自由、毋宁死的热血男儿。
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同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国在马关签订《马关条约》,中国正面临着国外侵略和国内清朝政府腐朽统治的双重危机,中国的大地上到处在悲歌,人民在呻吟,田园荒芜,市井萧条,民不聊生,官府却横征暴敛,许多国人自甘堕落,逐步消沉,更别提国难当头能够拿出匹夫之责。
而此时,正是青春时期的谭嗣同,知识广博,武艺精湛,胸怀大志。
他从小饱读诗书,花了十年功夫,游览了祖国大好河山,北至新疆,南到台湾,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
面对中国的此情此景,他哀伤,他苦闷,他悲愤!望着腐朽即将坠落的清王朝,清朝政府无能至极,竟与日本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谭嗣同万份忧虑,不经黯然神伤。
正直的热血青年压抑不住内心的怒火,他写到: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同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此时的他不得不为国之未来、民族之未来所哭泣,写下了如此的诗句。
谭嗣同苦苦的思索:中国要走的是一条多么难走的路?该往哪走?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安危,是否能够拯救?单靠自己的力量会有多大的影响?又能否成功呢?最后,他认为,向西方学习,变法改革,才是出路。
这样一个国家若再不变法,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政治、法律理念,亡国灭种是那样的难以避免,到时候神州大地不免沦为外国列强分割之地,四万万之同胞将为人奴役,成为亡国奴。
赞扬谭嗣同的句子
赞扬谭嗣同的句子
1. 谭嗣同是一个勇敢的中国爱国者,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2. 谭嗣同的革命思想深刻、理论坚实,是中国革命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3. 谭嗣同从年轻时就具备了超凡的领袖素质,为反对封建统治潮流而奋斗了一生。
4. 谭嗣同的崇高精神和牺牲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篇章中。
5. 谭嗣同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是历史的典范,值得我们一生学习。
6. 谭嗣同不惧权势,坚定信念,通过自我牺牲的道路,最终把革命精神传世。
7. 谭嗣同是一个充满情感,坚定信念,献身革命的人。
他的事迹将永远激励我们。
8. 谭嗣同是一位崇高无私的爱国者,其执着追求和努力为后人传承了爱国精神的光荣传统。
9. 谭嗣同的永不言败的决心和理想信念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精神。
10. 谭嗣同的爱国情怀和对民族独立的信仰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追求国家的繁荣昌盛。
谭嗣同
• 是的,戊戌变法失败了,谭嗣同也被杀。但 他的那种愿以颈血刷污政,视死如归的精神 不仅直指清朝政府的腐败和黑暗,同时也为 人民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后人永远去 敬仰。 • 他就像梅,万木不禁寒风时,独自傲然挺立 ,在大雪中开出繁花满树,悠悠冷香,随风 袭人。
谢谢大家!
• 曾游历天津、湖南、湖北等地。1896年底重抵南京,闭户养心 读书,成《仁学》2卷。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设立 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筑铁路等新政。1898年, 创建南学会、主办《湘报》,积极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的 激进派。同年4月,得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被征入京, 与林旭、杨锐等人参与新政,时号“军机四卿”。 • 当宫中后党密谋政变,光绪帝传密诏康有为等设法相救。9月18 日夜,谭嗣同前往法华寺争取袁世凯支援,杀荣禄、囚慈禧, 不料袁世凯向荣禄告密。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 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临刑前高呼:“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英勇就义,同时被害 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 并称“戊戌六君子”。
文学贡献
• 谭嗣同还曾写过一篇巨著《仁学》。 • 书中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 是“仁”,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 的作用,故称其哲学为“仁学”。“仁”是万 物之源,“以通为第一义”。他肯定了自然界 和人类社会不是静止的、停顿的,而是不断运 动、变化和发展的,批判了“天不变,道亦不 变”的顽固思想,从变易中论证其改革社会制 度的政治理想。
谭嗣同
41张帆 56何佳炜
目录 个人简介 生平 文学贡献 评价
个人简介
•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汉 族湖南浏阳人,近代政治家、 思想家。他于1865年3月10日 出生,1898年9月28日牺牲。 他擅长文章,喜好任侠,善于 剑术。他是著名的维新派人物 ,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体魄上的莽夫,精神上的贵族
谭嗣同——体魄上的莽夫,精神上的贵族可能很多朋友认为这是要说毛泽东,其实是谭嗣同。
这段时间由于一项特殊的需求,我在重新梳理近代史脉络,又想起谭嗣同这个人。
为表达个人的钦佩,我在《民国梦和民国》中用了单独的章目描述了他。
今天我把这个章节拿出来,再说一遍为什么钦佩他。
近代史上的湖南人分量很重,从曾国藩、左宗棠到谭嗣同到黄兴、宋教仁到毛泽东等,深刻地影响着历史进程。
翻开近代史,都是泪。
眼泪之一,满纸被欺负,又被欺负,再被欺负。
眼泪之二,内斗。
各派精英把五千年的内斗史发扬光大,无所不用其极。
把形形色色的内斗分解,就会发现三个节点。
它们彼此交织纠结,构成了近代史的纷繁复杂。
为了更形象地形容它们,我将其称为绝命时刻。
绝命时刻之一:慈禧太后下决心清洗维新派,堵死中华帝国自我救赎的最后一条路,主体民族的汉人精英和满族统治者决裂。
此后十几年,各种暴力不断。
绝命时刻之二:袁世凯和孙中山决裂,中华民国38年历史,一半时间在为此纠缠。
绝命时刻之三:国民党对共产党举起屠刀,揭开国共对抗的大幕,导致中华民国退出历史舞台。
恩怨一直到如今,台湾问题悬而未决。
绝命时刻就有绝命之人。
谭嗣同就是戊戌变法中的绝命之人。
能在历史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之人,均非同凡响。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非凡之人的前身都是平凡的血肉之躯。
历史又告诉我们,血肉之躯也有贵族和凡夫之分。
历史还告诉我们,真正的贵族不一定身份高贵或地位显赫。
01真正的贵族有翅膀不能舒展,生有何欢?为搏击长空而死,死有何惧!人生在世,有人吃喝拉撒睡,于碌碌无为中度过人生,沦为奴才而不自知,身为奴隶而沾沾自喜;有人为名为利,甘心出卖身体和灵魂,哪怕是以妓女和奴隶的方式;有人追求自由,为了自由而自由,最后陷入极端;有人勇于承担,把所有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身背十字架奔走于荒野之中,苦苦修行。
但是还有一种人,把追求自由和承担责任融合在一起,以血肉之躯连接天空和大地。
那种人有健全的知识结构,有犀利的思考方式,有崇高的品格,有侠骨,有柔情,还有强悍的体魄。
戊戌百日维新前后的谭嗣同
戊戌百日维新前后的谭嗣同戊戌变法的积极参与者谭嗣同,因变法失败被清政府处以死刑,理所当然地被列为近代史上激情献身改革的著名烈士。
谭嗣同其实是个很复杂的历史人物,不仅是名正言顺的官二代,而且他的政治倾向和相关活动,更多地反映了社会上历久不衰的传统反清暗流,之后加入到戊戌变法的顶层改革中,不过是历史机遇的巧合。
谭嗣同是湖北巡抚谭继洵的公子,其父与张之洞在武汉“督抚同城”,而他们父子所属的谭氏家族,早在明朝就获得相当的显赫地位,“以武功著望于有明, 二百余年间, 位侯伯者九世十人”。
这一深远家族背景,对谭嗣同的政治态度和反清心结, 影响至深,即使进入到清朝末期,依然不衰,无可避免地体现在谭嗣同当年的著述和政治活动中。
作为湖南浏阳四大家族之一的后裔和清朝高官子弟,谭嗣同一向生活无忧, 得以遍游天下, 潜心向学, 涉猎各类学识见解,包括新进的西学。
作为官宦子弟,他循例尽了自己的义务,于十年之内连续参加了六次科举考试, 均败在贡院,不获通过,由此萌生的逆反心理和对官府现状的蔑视,丝毫不弱于遭遇相近的洪秀全和康有为。
但与那两位历史人物不同,谭嗣同不至于因为科场失败就沉落在草莽阶层之中,日后得以承父荫,获江苏候补知府,也因父亲的缘由,与张之洞接上关系。
谭继洵年已逾七十, 与张之洞相处还算融洽, 但张之洞总的来说对他是不满意的, 因为在自己洋务项目开支巨大时, 实管地方事务和财政的巡抚谭继洵,有时配合不力,限制经费,“自负而偏执, 论事多不恰惬, ...在鄂之多误”。
能够接受新思维和从事大型洋务项目的张之洞,对谭公子的视野见识,反而不吝赏识,对谭嗣同在当地和外地的各种维新活动, 不予干涉, 放任自流。
谭继洵本为老派书生, 可被列为守旧派, 比洋务派的张之洞更为保守, 更与维新派中坚的儿子谭嗣同格格不入。
“知嗣同必以躁进贾祸,一月三致书, 促之归省, 嗣同报父书, 言老夫昏耄, 不足与谋天下事”。
谭嗣同日后北上参与朝政,谭继洵为了不显落后于他人, 又迫于光绪皇帝连番诏令相逼, 也开始作一些维新之议,但为时已晚, 之后受谭嗣同牵连反多。
怎样评价谭嗣同?
怎样评价谭嗣同?
谭嗣同自幼好学,胸怀大志,少年时就有很强的民族意识。
大家知道他,大部分是因为他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他之所以能说出句,一方面是因为他有侠肝义胆,另一方面他是真的身手不凡。
谭嗣同不仅学兼中外,还对剑术、骑术等很感兴趣。
据说他曾以大刀王五、通臂猿胡七为师。
他向胡七学过太极拳、形意拳、锏;向王五学习双刀。
谭嗣同曾对王五说:“处夷四侵,国事日非,好男儿当以这三尺青锋杀出一条新路”,王五当即表示:“有用我处,当誓死报效!”由此可见,谭嗣同的侠肝义胆,救国之心。
谭嗣同不仅对武术感兴趣,还对武学很有研究,他曾经写过《剑经衍葛》。
这本书在戊戌变法失败的时候散失,实在是可惜。
在谭嗣同的文集中,也有两处关于武术的:
单刀神者葛稚川(东晋炼丹家葛洪),谭复后以千有年。
——《单刀铭并叙》
横绝太空,高使天穹,矧伊崆峒。
蕤宾之铁,蚁鼻有烈,服之有截。
——《双剑铭》
从这两处关于武术的诗句中,不难看出一个狭义之士的胸襟与气魄。
已故戏剧家欧阳予倩的祖父曾是谭嗣同的老师,据他回忆,幼时曾见他“蹲在地上,叫两个人握紧他的辫根,一翻身站了起来,而另两个人则都摔了一跤”。
看来谭嗣同确实身手不凡,令人心生敬佩。
谭嗣同的选择最中也证实了他作为一个侠义之士的坚守,用自己的生命唤起国民的觉醒,用自己的诗句鼓励后来者不畏牺牲。
改革的行进不仅仅需要面临灾难时的保留火种,更需要一种精神,一种振奋,这种精神甚至比刀枪棍棒更有力量。
谭嗣同传心得体会
谭嗣同传心得体会谭嗣同是中国近代伟大的革命先驱和民主斗士,他以自己的无私奉献和坚定信念,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一名普通人,我在阅读谭嗣同的传记和研究他的事迹时,深受启发和感动。
下面是我对谭嗣同的心得体会的一些总结。
首先,谭嗣同的献身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位年轻的律师,他本可以过上安稳的生活,追求自己的事业和幸福。
然而,面对国家民族的危难和社会的不公,他毅然决然地投身于革命事业,为了实现民主和社会公正而去奋斗。
他牺牲了自己的一切,甚至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让我深受触动和敬佩。
其次,谭嗣同的坚定信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他从不退缩,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他坚信只有通过革命,才能真正解放中国人民,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
他坚信只有通过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尊严。
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不断前行,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坚定的信念和理想是成功的关键。
再次,谭嗣同的团结合作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团结合作,才能战胜强敌,实现梦想。
他积极推动并参与到一系列的革命组织中,和志同道合的战友们一起并肩作战,共同努力。
在我看来,这种团结合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在革命事业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只有通过团结合作,才能汇聚力量,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最后,谭嗣同的牺牲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坚信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为了实现它们,不惜付出一切,甚至生命。
他没有畏惧死亡,无私地为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虽然他的牺牲是巨大的,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激励着我们为了民主和公正而奋斗。
他的牺牲精神让我深刻地明白了面对不公和不正义时,我们不能选择沉默和逃避,而是要勇敢站出来,为正义而斗争。
总之,谭嗣同的传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无私奉献、坚定信念、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都是我所钦佩和学习的榜样。
谭嗣同:被称为“佛学彗星”,却成为变法流血第一人,慈禧下令用钝刀活剐30下
谭嗣同:被称为“佛学彗星”,却成为变法流血第一人,慈禧下令用钝刀活剐30下1898年,33岁的谭嗣同被捕入狱,妻子李闰买通狱卒见到他后愧疚地说:“让我为你生一个孩子吧!你不能后继无人!”谭嗣同断然拒绝,见妻子面有哀色,便对她说了一番话,李闰这才释然。
这世上最美的爱情莫过于双向的奔赴,谭嗣同和李闰同岁,在18岁那年因为包办婚姻而结成夫妻。
幸运的是,他们像是天生配套的钥匙和锁,彼此是那样契合。
但是,他们的爱情有两大遗憾:未能生育子女,不能共赴白头。
提起谭嗣同,很多人都会在第一时间想到他那一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梁启超说谭嗣同是“中国为国流血第一人”。
自古变法总是伴有流血和牺牲,谭嗣同原本出身官宦之家,父亲是手握重权的湖北巡抚兼湖广总督。
这样的家境他本可以富足地躺平,但是他自小就与众不同,不是因为他天赋异禀,博古通今,而是他是个有想法的青年。
12岁那年,谭嗣同看着因循守旧的八股文,愤恨地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四个字,他的新思想也逐渐在萌芽。
1883年,谭嗣同的父亲与同在户部任职的同乡约定了儿女婚事,两个18岁的少男少女就此结为夫妻。
幸运的是,他们都是为新思想而歌的有志青年。
最重要的一点,他们两个都是自小失去了亲生母亲,彼此的慰藉成了他们未来生活里最温暖的存在。
为了考取功名,谭嗣同走南闯北,和李闰常处于聚少离多的状态。
但是,贤惠孝顺的李闰深得公婆心意。
有一次,谭嗣同的父亲见到李闰的父亲说:“咱们两个老头子真是走运,因为你有个好女儿,我有个好儿媳。
”说罢,两人相视一笑。
但是,李闰也有美中不足。
成婚6年时,她诞下了一子。
可惜,这个孩子在一岁那年早夭,李闰从此再未有孕。
即便她再崇尚新思想,仍然因不能为谭家延续香火而深感内疚。
为此,李闰提出了要为谭嗣同纳妾的请求,却遭到了谭嗣同的断然拒绝。
李闰百折不挠,常常由各种话题引到纳妾传宗接代上,都被谭嗣同温柔的话语打断了。
此时谭嗣同担忧的不是自家的事,而是天下大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谭嗣同的评价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
湖南浏阳人。
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异常不满,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 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
9月8日夜,赴北京法华寺访袁世凯,请袁发兵相救。
袁佯为应允。
9月20日袁回天津向荣禄告密。
9月21日,政变遂起。
9月25日被捕,9月28日与林旭等5人同时被害。
时年33岁。
.
谭嗣同虽然以身殉法,但他那一往无前冲击封建旧秩序的激进变革观,是任何暴力所无法遏止的.谭站在改良立场思变,却又超越康梁等维新派所允许的范围,倾向激进与革命,深刻影响后世,成为辛亥革命指导思想的滥觞,具有广泛的传承性,体现较为全面.在民族观方面,谭嗣同反清排满思想只是一种萌芽,还没有从义愤发展到理智.但到20世纪初年,却争相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所推崇,形成一股越来越强大的排满浪潮.仅仅十几年时间,这股浪潮便吞噬满清王朝.在外交观方面,谭朦胧意识到"师夷制夷".辛亥前后革命志士发扬光大,突现出反帝与救亡这一当时紧迫的时代主题.在教育观方面,谭提出"通则必尊灵魂"的重要命题,孕育着改造国民精神的种子.国魂说又把它与共和国方案和革命手段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中国加快近代化进程的最佳催化剂.在民权观方面,谭主张"兴民权",拉开了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与封建专制皇权思想激烈较量的帷幕.经过革命派斗争,二次帝制复辟以失败告终,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但他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皇上身上,希望来一个“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至死认为要保“变法”事业必须先保皇帝,而不依靠广大人民。
他以自己的鲜血来促进维新运动和国家昌盛,是同他“酬圣主”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历史发展恰与他的愿望相反,他的流血不是宣告改良运动的再兴,而是宣告改良运动的结束,这就是他的阶级局限性。
梁是变法的主要发起者和领导人,并在变法失败后坚持和自己的维新式君主立宪制观点;谭则是变法的主要思想者和组织者,在变法失败后作为六君子之首英勇就义,召起了人们爱国的热潮,点燃了日后革命的火种。
无需置疑,他们都为变法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他们两个人,结局却是截然不同的。
在西太后决定兵变之前,康、梁、谭等变法领导人都已从光绪的衣带密诏和民众的流言中得知了事泄。
光绪密劝“三日之内出逃”。
康、梁风行雷厉,迅速逃往日本,准备往后死灰复燃。
谭嗣同在他们走时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留者,无以酬圣主。
”于是作为“留者”,他毅然留了下来。
他坚决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
谭嗣同就这样地去了,而梁启超却继续主持变法。
当我们现在看到那时的风云,该怎样评价谭和梁的行径呢?谭的话是否有矛盾呢?
和谭来比,我们也许可以说梁贪生怕死;和梁来比,我们也许可以说谭木讷不化。
但是,从整个历史来看,变法需要谭嗣同这样舍己为公,用自己的鲜血来换取民心的;也需要有梁启超这样的人,以保存实力,东山再起的。
如果没有谭嗣同,
变法行动必将像他所说的那样因为无流血者,国之所以不昌也。
变法失败时,就是需要这样一位有号召力的人的死,来唤起人们对变法需求和信任。
没有谭,那么梁启超就是上天入地,也无力阻止变法的早早草草地收场。
要进步就是需要有所牺牲,这是历史的必然性。
但是,谭的另一句话说得更有道理: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
梁启超就是此“行者”。
要使变法再次成功,就必须要保存实力。
因此,梁启超无可厚非地作为“保留品种”留了下来。
虽说梁最后还是没有力挽狂澜,再次发动变法,但是,谭嗣同的眼光是相当有远见的。
全像他那样就义了,当然不可能“图将来”。
但是,他选择了自己留了下来以酬民心,梁启超去继续他们的事业。
这,都显出了他舍己为公的精神。
在知道了梁和谭的事迹后,我们的同学不是笑谭“愚鲁”就是骂梁“怕死”,但是,宏观上来看,变法有谭嗣同,又不能缺梁启超。
历史也就是这样,既要歌功“舍己为公”的壮烈,又要发扬“东山再起”的魄力。
但是,两者不可兼得而不可缺一,谭嗣同选择英勇就义,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变法的决心,这无疑是对顽固派的有力冲击,而且坚定了仁人志士的变法救亡的决心,但是,谭嗣同把变法失败归结为中国历来没有为变法流血牺牲者是片面的,如果谭嗣同和梁启超等人一起逃跑,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这样,一来可以为变法保存有生力量,有望他日东山再起,为中国尽力,又可以减少牺牲。
人们对于谭嗣同之死大多给予的是肯定的评价。
但我不这样认为。
的确,他的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有所值的。
但我个人认为他并没有将其价值发挥到最大程度。
在那个年代,国民的麻木与无知是仅靠他一个人的血便可以唤醒的吗?他就这样“光荣”地逝去便真的说明他在为自己的事业做最大的努力吗?如果我把自己想成谭嗣同的话,我真的会怀疑选择死究竟是因为爱国还是没有生的勇气了。
人活在世上,难的不是死去,而是坚强地活下去。
他们都义无反顾地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而毁灭,这是否只是一种书生意气呢?
课本上择录了谭嗣同的一句话:“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前半句我是举双手赞成的,但后半句,每读一次,心里就有一种凉飕飕的寒意与悲壮的感觉。
因为,这句话中的所体现的忠君思想是如此地明显,但在当时清廷极度腐败之时,像谭嗣同这批有识之士尚且仍为之效劳,何况其它读书人?我想,这或许就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吧,他们是有思想的,却又没力量,所以只好妥协了。
客观些说,虽然我不赞成谭嗣同、陈天华的死,但对于他们的正直还是相当敬佩与景仰的。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要活,就要活得潇潇洒洒,如果有一个很难实现的信念,就应为之拚搏一辈子,那种在人生班车上逃票的人才是最最懦弱而不堪一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