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地质现象专题分类
论地质作用的现象及类型
论地质作⽤的现象及类型论地质作⽤的现象及类型论⽂摘要地质作⽤的根本是在⼒的作⽤下引起的,在漫长的地球演化历史过程中,地壳是再不断的运动、发展和变化。
例如,地震和⽕⼭喷发,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规模的改变地表的⾯貌,⼭崩、地滑、泥⽯流的突然爆发,也可改变局部地区的⾯貌。
这类地质作⽤的⼒来⾃地球本⾝,从⽽称为内⼒作⽤。
也有⼀些变化则相对平静⽽缓慢,短期内不易察觉,需经⼀段时间⽅可显⽰出来,其规模也很宏⼤。
如演⽰和⼟壤的分化,河流,冰川对地⾯形态的改造,地下⽔的活动导致地下溶洞的发展和⽯钟乳的形成等。
这类地质作⽤为外⼒地质作⽤。
外⼒地质作⽤的能源主要来⾃太阳的辐射,有了太阳的热能的⼤⽓才会运动,形成各种天⽓现象。
⽔圈内的⽔才会形成⼤⼩循环。
动、植物才能⽣长。
所以象风、河流、地下⽔、冰川、湖泊、海洋以及⽣物这些营⼒,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不同形式的太阳能的表现。
本论⽂主要描述的是在各类地质作⽤下产⽣的现象及原因。
正⽂⼀、地质作⽤的概括及分类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通称地质作⽤。
地质作⽤的⾃然⼒是地质营⼒。
⼒是能的表现,按照能的来源不同,地质作⽤可分为外⼒作⽤和内⼒作⽤。
外⼒作⽤按照⽅式不同分为风化作⽤,包括物理作⽤、化学作⽤和⽣物作⽤。
剥蚀作⽤,包括机械风化作⽤,化学风化作⽤,搬运作⽤,包括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作⽤两类.沉积作⽤,包括机械,化学,⽣物三类。
内⼒作⽤,它们既发⽣于地表,也发⽣于地球内部。
有的强烈急促,如地震;有的微弱缓慢,如风化作⽤。
地球的地表现状是地质作⽤对地球表⾯长期改造的结果。
⼆、内⼒地质作⽤的概括及分类(⼀)内⼒地质作⽤的概括内⼒地质作⽤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的地质作⽤,这类地质作⽤主要发⽣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
它使岩⽯圈发⽣变形、变位,或发⽣变质,或发⽣物质重熔,以⾄形成新岩⽯。
外⼒地质作⽤是因地球外部能产⽣的,它主要发⽣在地表或地表附近。
外⼒地质作⽤⼏乎都有重⼒能参与。
地质现象知识点总结初中
地质现象知识点总结初中地质现象是地球发展演变的结果,是地球内部和外部相互作用的产物。
地质现象的形成与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力的作用密切相关,包括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两个方面。
地质构造主要研究地球壳层的构造特征以及构造运动规律,地貌特征则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态和演变规律。
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地质现象的一些知识点。
1.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壳的各种形成结构,其中包括地壳裂缝、褶曲、断裂、地震等。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地壳是地质构造的主要研究对象,地质构造的形成和演变受到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力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地壳裂缝是地质构造中的重要成分,它是指地壳中发生的裂缝、裂隙或者断裂带。
地壳裂缝是地壳内部受到应力作用而发生的变形现象,是地球内部岩石构造运动的产物。
地壳裂缝的产生会导致地震和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壳的褶曲是指地壳在受到挤压应力作用下发生的一种构造形变。
地壳褶曲是地壳内部岩石层次结构的重要构造特征,它反映了地壳内部岩石层次结构发生变形的形态和规律。
地壳褶曲的形成与地壳内部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它是地壳内部运动的产物。
地壳的断裂是指地壳层断裂开来的现象,它是由于地壳内部受到剪切应力作用而发生的构造形变。
地壳断裂是地壳内部构造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是地壳内部岩石层次结构发生变形的产物。
地壳断裂的形成会产生地震和地面裂缝等地质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的危害。
地震是地球内部岩石构造运动导致的地表振动现象。
地震是由于地壳内部发生断裂、滑动或者变形而产生的地震波造成的。
地震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是由地球内部各种力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地震的发生会导致地表振动、地裂缝、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的危害。
2. 地貌特征地貌特征是指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态和演变规律。
地貌特征包括地形地貌、河流地貌、湖泊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风蚀地貌、海洋地貌等多种类型。
常见地质构造类型分类,识别和描述
常见地质构造类型分类,识别和描述:
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和地球内部的各种地形和地貌,反映了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力学和化学过程。
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包括以下几种:
1.水平构造:这种构造的原始产状是水平的,表现为先沉积的老岩层在下,后沉积的
新岩层在上,岩层层面在较大范围内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的状态。
2.单斜构造:这是指原来水平的岩层在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后,产状发生变动,形成
单一倾斜的状态。
3.倾斜构造:这是指岩层层面在较大范围内向同一个方向倾斜,表现为顺倾斜方向岩
层逐渐变新。
4.褶皱构造:这是指岩层在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后,发生弯曲变形的现象,包括背斜
和向斜两种基本类型。
5.断层构造:这是指岩层在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后,发生断裂错动的现象,包括正断
层、逆断层、平移断层等类型。
识别和描述地质构造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岩层的产状,即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以及岩层的变形特征。
2.分析岩层的层序和相对年代关系,了解岩层的形成顺序和地壳运动的过程。
3.注意观察岩层的颜色、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等特征,以便更好地了解岩层的形成
环境和过程。
4.结合地质图、地层柱状图、剖面图等资料,全面了解地质构造的特征和发展过程。
地理地质类型知识点总结
地理地质类型知识点总结地理地质类型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特征和地质构造类型。
地理地质类型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也可以指导我们合理利用地球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本文将就地理地质类型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包括地形类型、地质构造类型、地表类型等方面的内容。
一、地理地质类型概述地理地质类型是指地球表面存在的各种地形特征、地表类型和地质构造类型。
根据地理地质类型的不同特征和形成机制,可以将其大致分为地形类型、地质类型和地表类型。
地形类型:地形类型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特征,包括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台地、峡谷、峰林、湖泊、河流、沙漠、草原、冰川等。
这些地形类型有着不同的形成机制和地质特征,对环境和资源的利用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地质构造类型:地质构造类型是指地球上的各种地质结构类型,包括隆起、坳陷、断裂带、地台、地块、地破带、褶皱带、火山带等。
这些地质构造类型是地球表面地形特征的重要构成部分,对地质灾害和资源勘探开发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表类型:地表类型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表形态类型,包括水域、陆地、沙漠、草原、森林、湿地、城市、耕地等。
不同的地表类型对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总的来说,地理地质类型的研究内容包括地形特征、地质构造类型和地表类型这三个方面。
接下来将分别对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二、地形类型1.山地山地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坡度大于25°的地形类型。
山地的形成主要受地壳运动和气候作用的影响,包括构造抬升、风化侵蚀、水体切割等。
山地对降水的蓄集和分配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和生态保护区。
2.丘陵丘陵是指海拔在200-500米之间,坡度在5-25°之间的地形类型。
丘陵是山地和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其形成主要受风化和水体侵蚀作用的影响。
丘陵地区通常适合进行农业和林业开发,在生态环境保护中也有一定的重要性。
3.高原高原是指海拔在1000米以上,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形类型。
地质现象专题分类
A、不整合面(含假整合)不整合面,是地质界线的一种,是上伏地层与下伏地层中有缺失间断的一种接触关系,说明缺失期间,下伏地层上升为陆地,接受剥蚀,有时形成一层古土壤层。
不整合面分为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假整合),有的把构造断裂接触也归为不整合面,构造不整合其实是断层接触,广义的讲也属于不整合的一种;传统认为不整合只是对不同地层时代(系或统)而言。
本人认为:不整合面应该单指正常沉积状态下的陆地升降造成的两者接触状态关系,必定是有中间地层的缺失。
同时,在同一个时代(系或统、组)中也存在不整合或假整合关系。
一、新平县戛洒斐拉莫不整合面图1图1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戛洒镇斐拉莫地段的不整合面。
从图面上看这里是一种假整合关系,但实际纵观整个地区,(从坑、钻的揭露看)它是显著的不整合面。
在此不整合面上可见有较薄的古土壤层,下伏地层为铜铁矿体,为大红山群地层,为滇中中台拗中生界之下的结晶基底,由一套浅-中等变质,富含细碧--角斑岩、绿色片岩及不纯大理岩等所构成的海相火山喷发-沉积岩系组成,以构造窗的形式出露于中生代地层中。
表明从下元古界开始至中生界为隆起的古陆核,长期遭受风化剥蚀,直到中生界回返,才有地层沉积。
间隔时间较长,中间缺失了较多的地层。
大红山群地层时代为7.3--8.9亿年前。
图2图2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戛洒镇斐拉莫地段的不整合面:上伏三叠系上统干海子组碎屑岩类地层,倾角仅3-5度,最大也仅10度左右,而下伏大红山群地层倾角一般都在25度左右。
上伏地层时代约5亿年。
图3图3不整合面看上去接触紧密连续,想不到吧,中间竟有这么长的时间间隔。
不整合面之下是富铜铁矿体,为古风化壳型成因,确切地说,是原下伏地层中的矿体被风化后残积原地表,再次下降时,被海水荡平,再被新沉积物覆盖,才会有二者的这种接触状态。
并非整个不整合面之下都有矿体,古风化壳型的矿体在本地区不整合面下是呈带状分布的,它与下伏地层中的矿体分布(古地表露头)关系密切一致。
地质现象知识点归纳总结
地质现象知识点归纳总结地质现象是指地球表面和内部发生的各种地质现象和地球内部构造的变化。
地球是一个充满了各种不同地质现象的行星,地质现象的形成和变化是地球地壳运动和地球内部能量传递的结果。
地质现象常常包括地质构造、地表地貌、地震、火山和岩石等内容。
本文将对地质现象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变。
1.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和地球内部的各种构造形态,包括地球表面的山脉、高原、盆地、断裂、褶皱等地质构造以及地球内部的岩石组成、地球板块运动等构造形态。
地质构造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构造的运动和变化,地壳板块的运动和碰撞会导致地质构造的形成和变化。
2. 地表地貌地表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形态,包括山脉、高原、盆地、丘陵、河流、湖泊等地形特征。
地表地貌的形成主要受到地表水文及地质构造的影响,地表水文包括雨水、河流、湖泊等水体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地质构造包括地壳运动和火山活动等地质构造的影响。
3. 地震地震是指地球内部的地壳运动导致的地震波的传播现象,地震是地球表面的一种地质灾害,地震波的传播会造成地表的震动和地质构造的改变。
地震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地壳板块的运动和碰撞,地震波通过地壳和地幔的传播造成地震现象。
4. 火山火山是指地球内部的火山作用导致的地表岩浆喷发现象,火山是地球内部热能的释放和地壳板块的运动的产物。
火山活动会造成地表的岩浆喷发、火山灰的喷发、火山岩的喷发等现象,火山活动会对地质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5. 岩石岩石是地球表面和地球内部的各种岩石质地质材料,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等地质材料。
岩石的形成主要受到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岩浆的侵蚀作用,岩石的形成和变化是地球地质环境的重要标志。
以上是地质现象的一些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希望对大家更好地了解地球地质现象有所帮助。
地质现象知识点梳理总结
地质现象知识点梳理总结地质现象是指地球上发生的各种与地质相关的自然现象,包括地质构造、岩石圈运动、地震、火山喷发、地表沉降和隆起、地下水运动、地貌形成等等。
这些地质现象对地球表面和地下的形态、结构和性质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存具有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对地质现象的一些知识点进行的总结梳理。
1.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和地壳内部的各种构造形态和构造作用。
主要包括地壳构造和地表构造。
地壳构造是指在地壳内部的各种地质构造形态和作用,如地质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形态等。
地表构造是指在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质构造形态和作用,如山脉、高原、盆地、台地、河流河谷等。
2. 岩石圈运动岩石圈运动是指地球上岩石圈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
岩石圈运动主要包括岩石圈板块的相对运动和板块边界的构造作用。
板块的相对运动主要有碰撞、俯冲和扩张。
板块边界的构造作用主要有地震、火山喷发和地质构造作用等。
3. 地震地震是指地球板块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所产生的振动现象。
地震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也是地球内部活动的重要表现。
地震的主要特征有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级、震源机制和地震波传播等。
4.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指地下岩浆爆发至地表所产生的现象。
火山是地球上最神秘和神秘的地质现象之一,也是地球内部活动的重要表现。
火山喷发主要特征包括喷发物、喷发类型、喷发高度和喷发期间的地震活动等。
5. 地表沉降和隆起地表沉降和隆起是指地表形态发生沉降和隆起的现象。
地表沉降主要包括地表下沉和河流下切。
地表隆起主要包括地表上扬和地面抬升。
地表沉降和隆起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内部活动和地球外部因素的影响。
6. 地下水运动地下水运动是指地下水在地下的运动和作用。
地下水运动主要包括地下水的运动路径、地下水的来源、地下水的补给和地下水的排泄等。
地下水运动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相互作用的重要环节。
7. 地貌形成地貌形成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形态和地貌过程的形成。
地貌形成主要包括地形发育阶段、地貌类型和地貌演变等。
地质学中的地表地貌分类
地质学中的地表地貌分类地表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是地质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地表地貌分类是对地球表面形态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纳的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球表面的演化过程和形成机制。
下面将介绍地质学中的地表地貌分类。
一、侵蚀地貌侵蚀地貌是由水、风、冰等自然力量对地表进行侵蚀和改造而形成的地貌类型。
其中,水侵蚀地貌是最为常见的类型,包括河谷、峡谷、河流三角洲等。
风侵蚀地貌主要包括沙丘、风蚀盆地等。
冰侵蚀地貌则主要包括冰川谷地、冰碛地等。
二、堆积地貌堆积地貌是指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表地貌类型。
沉积作用是指水、风、冰等自然力量将携带的颗粒物质沉积在地表上的过程。
堆积地貌包括河流冲积平原、湖泊沉积平原、冰碛平原等。
这些地貌类型通常呈平坦或缓坡状。
三、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指由地壳运动和构造活动引起的地表地貌类型。
地壳运动包括地震、火山喷发等,这些运动会改变地表的地貌特征。
构造地貌包括山脉、高原、断层等。
山脉是由地壳的隆起和抬升形成的,高原则是由地壳的上升和侵蚀作用形成的。
四、溶蚀地貌溶蚀地貌是地下水在溶解岩石和溶洞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地表地貌类型。
溶蚀地貌主要包括喀斯特地貌和溶洞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由于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在地下水的作用下溶解而形成的,其特点是地表上出现了众多的洼地和塌陷坑。
溶洞地貌则是由地下水在岩石中形成的洞穴和通道。
五、冰川地貌冰川地貌是由冰川的作用和运动形成的地貌类型。
冰川地貌包括冰川谷地、冰碛地、冰川湖等。
冰川谷地是冰川削切和冲刷作用形成的狭长河谷,冰碛地则是冰川运动中沉积的冰碛物形成的地表地貌。
六、风化地貌风化地貌是指由风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地貌类型。
风化地貌主要包括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
风蚀地貌是由风力对地表岩石的侵蚀和破坏而形成的,如风蚀沟和风蚀石。
风积地貌则是由风力将携带的颗粒物质沉积在地表上形成的,如沙丘和沙漠。
总结起来,地质学中的地表地貌分类包括侵蚀地貌、堆积地貌、构造地貌、溶蚀地貌、冰川地貌和风化地貌。
各种地质构造现象的描述
地质资料要点1.变质核杂岩目录概念:特征:变质核杂岩变质核杂岩是构造上被低角度正断层(剥离断层)拆离的、呈孤立的平缓穹形或拱形强烈变形的变质岩和侵入岩构成的隆起、其剥离上盘是年轻的沉积岩系,往往出现在造山带的核部。
编辑本段概念:由于岩石圈的伸展拆离基底隆升和地表的剥蚀作用使地壳深部的变质岩和深成岩逐渐上升而出露地表,这套深部岩石称为变质核杂岩。
也称为火山侵入杂岩。
编辑本段特征:(1)形态特征:外形近圆形或椭圆形(2)结构特征:上拆离盘,拆离断层,下拆离盘。
(3)拆离断层特征:分隔上拆离盘与下拆离盘,由下之上断层岩由糜棱岩变为断层角砾岩(4)变质特征:下拆离盘岩石变形变质程度深,上拆离盘岩石基本未变质变形相对较弱(5)地层缺失:盖层底部缺失部分地层或地层厚度减薄开放分类:2.剪切带剪切带shear zone发育在岩石圈中具剪切应变的强烈变形带。
这一变形带可以是应变不连续的面状构造(断层),或者在露头尺度上见不到几何不连续性而呈连续应变的韧性剪切带。
自然界存在不同尺度的剪切带,可以从微观的剪切带剪切面到几十米、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长的巨型剪切带。
小者仅见于岩石薄片中,大者可延伸上千千米。
按照剪切应变发生时的岩石的力学行为不同和应变速率的差异,剪切带可以分为3种类型:①脆性剪切带。
即断层。
一般在不高的温度、压力和高应变速率的条件下形成,碎裂岩系列代表地壳7~10千米以上脆性剪切带的产物。
②韧性剪切带。
产在较深部位的剪切应变带,其伴生的长英质糜棱岩的形成深度通常不小于15千米。
③脆-韧性剪切带。
宏观上在一韧性剪切变形带内,但可见到把剪切带岩石错开或带内出现羽状拉张裂隙。
一般认为,此类剪切带的形成环境介于前两者之间的过渡带内。
对这类剪切带发育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对脆-韧性的转化及地震带和非地震带的存在边界等问题的认识。
通常认为,从脆性到韧性剪切带是不同构造层次之间剪切滑动的表现。
1977年R.H.西布森提出剪切带双层模式,将剪切带自上而下划分为脆性域和准塑性域,两域之间也就是地3.剪切应变shear strain剪切时物体所产生的相对形变量。
中学地理地质现象解析
中学地理地质现象解析地质现象是指地球表面和地下发生的各种地质变化和现象。
地理科学以地形、地质、气候、植被等为研究对象,其中地质现象作为地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变和认识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中学地理的视角,对几个典型的地质现象进行解析。
一、火山喷发现象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火山岩熔融、高温高压气体和岩浆从火山口喷发到地表的现象。
火山喷发会造成巨大的破坏性,但也对地球的演化和生态系统起到重要作用。
火山岩熔融所形成的新岩石对地球地壳的重塑有重要意义。
二、地震现象地震是地球内部产生的震动现象,是由地壳内部的断层运动引起的。
地震不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变形的重要手段。
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可以帮助科学家们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
三、岩石风化现象岩石风化是指岩石在自然界受到大气、水、生物等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现象。
这是地球表面风化和侵蚀的重要过程,对于地形地貌的形成和资源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岩石风化可以分为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两种形式。
四、水文循环现象水文循环指的是地球上水分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等一系列过程。
水文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分布和生态系统运行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水文循环的正常运行对于地球的生态平衡和气候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五、地壳拗裂现象地壳拗裂是地壳在构造力作用下发生的断裂和破裂现象,通常是在板块运动和地壳结构调整时发生。
地壳拗裂是地震发生的前兆,还会引起地质灾害如地裂缝、山体滑坡等。
对于研究地壳构造和预测地震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六、冰川退缩现象冰川的退缩是指由于气温升高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冰川面积减小的现象。
冰川是地球上重要的淡水储存和供给源,也是地形地貌的塑造者之一。
冰川退缩不仅对水资源和生态系统造成影响,也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总结:地质现象在中学地理学科中有着重要地位,它们是地球演化和自然现象的重要体现。
高中地球科学地质现象解析
高中地球科学地质现象解析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和地质现象的学科,它关注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变化、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地球的气候和环境等方面。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于我们认识地球、预测地质灾害、保护环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着重分析高中地球科学中的几个主要地质现象,包括板块构造、火山喷发、地震活动和地质变迁。
一、板块构造板块构造理论是地球科学的基石,其核心概念是地球的外壳被分为多个大型板块,并且这些板块之间会发生相对运动。
板块构造的形成和演化是地震、火山和山脉等地质现象的根源。
高中地球科学课程中,板块构造是重要的一部分。
学生需要了解地球表面板块的分布情况,以及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板块的碰撞、俯冲和扩张等。
学生还需要了解板块构造理论的科学背景和研究方法,如地震波传播和地震仪器的使用等。
二、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地球科学中另一个重要的地质现象。
高中地球科学课程中,学生需要了解火山的产生和形成机制,以及不同类型的火山喷发过程。
火山口和火山喷口是火山活动的重要特征,学生需要了解它们的形成原因和地质结构。
火山喷发还会产生岩浆、烟尘和火山灰等物质,对周围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影响,并掌握火山喷发的预测和防范知识。
三、地震活动地震是地球科学中常见的地质现象,也是地球内部构造和板块运动的结果。
高中地球科学课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地震的产生和传播机制,以及地震波的类型和特征。
地震的震级和震中是地震事件的重要指标,学生需要了解如何测定震级和震中,并能够解读地震图表。
此外,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很重要,学生需要了解地震的危害性和防范措施,如建筑物抗震设计和地震预警系统等。
四、地质变迁地质变迁是地球科学中研究地球演化和历史的重要内容。
高中地球科学课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地球历史的长时间尺度和地质事件的顺序和时序。
岩石和地层是研究地质历史的重要证据,学生需要学会观察和解读岩石和地层,理解它们的构成和形成过程。
地理学中的地质现象
地理学中的地质现象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现象和人类活动的科学,而地质现象则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
地质现象包括地球的内部构造、岩石的形成、地壳运动、地震、火山喷发等。
本文将重点探讨地理学中的地质现象,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解释。
一、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岩石壳层,分为大陆壳和海洋壳。
地幔是地球内部的岩石层,占据了地球的大部分体积。
地核是地球的内核,由铁和镍等金属构成。
地球内部的构造对地质现象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板块运动、地震和火山活动等。
二、板块运动板块运动是地球表层的重要地质现象之一。
地球表层被划分为若干个大板块,这些板块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相对运动,导致地球表面发生变形和地震活动。
板块运动是地球表层地质现象的基础,也是地球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动力。
三、地震地震是地球表层地质现象中的一种重要现象,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
地震的发生与板块运动、地壳变形等密切相关。
地震会导致地表产生震动,造成建筑物倒塌、地面破裂等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影响。
地震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规律,为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四、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地质现象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地球内部岩浆和气体喷发到地表的结果。
火山喷发可以造成火山灰、熔岩流、火山烟尘等现象,对周围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火山喷发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和火山的形成机制,为火山灾害的预测和防范提供依据。
五、地质灾害地质现象中的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内部构造和地表地质条件引起的灾害性事件。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地质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
这些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因此对地质灾害的研究和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六、地质资源地质现象中的地质资源是指地球内部的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
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等。
地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现象知识点总结
地质现象知识点总结地质现象是指在地球表面或地下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包括地质构造、岩石变化、矿物形成等现象。
地质现象的形成与地球的构造和演化密切相关,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地质构造、岩石变化、矿物形成等方面对地质现象进行总结。
一、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和地壳内部不同结构和形态的特征。
它包括地壳的隆起与下陷、山脉的形成、断裂带的出现等现象。
地质构造的形成是由于地壳运动和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等因素所致。
1. 地壳的隆起与下陷地壳的隆起与下陷是地球表面形成不同地形特征的重要因素。
当地壳在特定区域受到挤压或张力作用时,就会出现地壳的隆起或下陷。
例如,当地壳受到挤压作用时,就会形成山脉和高原地貌;而当地壳受到张力作用时,就会出现断陷盆地和裂谷地貌。
2. 山脉的形成山脉是地球表面最常见的地形特征之一,其形成与地壳的构造运动和板块运动密切相关。
在地壳受到挤压作用时,常常出现山脉的形成。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所致,而形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3. 断裂带的出现断裂带是指地壳内部发生断裂,并在地表上形成线性裂隙的地质现象。
断裂带的出现与地壳运动和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有关。
例如,美国的圣安德烈亚斯断裂带就是由于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所致,形成了长达千米的线性断裂带。
二、岩石变化岩石是地球表面最常见的岩石材料,其形成与地球内部的岩石圈运动和外部作用力有关。
岩石变化是指岩石在地球表面或地下发生的化学、物理和构造变化的现象。
1. 岩石的风化和侵蚀岩石的风化是指岩石在气候和水文作用下,发生化学成分和物理结构的改变。
例如,石灰岩在地表上经过长期的雨水侵蚀会形成岩溶洞和地下河流。
岩石的侵蚀是指岩石受到外部作用力的剥蚀和冲刷。
例如,冰川对岩石表面的冲刷作用可以形成锥形山谷和挂谷地貌。
2. 岩石的变质和变形岩石的变质是指岩石在高温和高压环境下,发生矿物成分和晶粒结构的改变。
地质现象名称大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地质现象名称大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地质现象是指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包括地壳运动、岩石变质和地表地貌等。
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由岩石和土壤构成。
地壳运动是指地壳在长期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变动和运动。
其中,构造运动是指地壳的断裂、隆升、沉降等运动,而地震活动则是指地壳发生的震动现象。
岩石变质是指岩石在高温、高压和水分条件下发生的矿物组分、结构和组织的变化过程。
热变质是由于地壳深部的高温热源和高压作用,使原有岩石发生结构和成分的改变。
压力变质则是指岩石在地壳深部承受巨大的压力,从而发生结晶结构和成分的变化。
地表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各个地形特征和地貌特点。
水文地貌是指由水的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类型,例如河谷、湖泊和河流三角洲等。
而风蚀地貌则是指风对地表物质的侵蚀和运输作用,形成的沙丘、砾石滩和雅丹地貌等。
地质现象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地质灾害的预防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地壳运动、岩石变质和地表地貌三个方面对各类地质现象进行详细介绍,旨在增加对地球地质活动的了解,并为相关研究和工作提供参考。
最后,本文将对所述内容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通过本文的阐述,相信读者能够对地质现象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篇长文主要介绍了地质现象的各种名称,以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地壳的运动、岩石的变质以及地表地貌的形成过程。
整篇文章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下面将对每个部分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部分。
概述部分旨在向读者介绍地质现象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有必要了解地质现象的名称。
文章结构部分则给出了整篇文章的目录结构,以按照不同的主题对地质现象进行分类和归纳。
最后,目的部分明确了本篇文章的写作目的,即帮助读者系统地学习和理解各种地质现象的名称,为深入研究地质学奠定基础。
正文部分是本篇长文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岩石变质和地表地貌三个部分。
大班科学观察和学习不同的地质现象
大班科学观察和学习不同的地质现象地质现象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成的自然现象,包括地形地貌、地震、火山喷发等。
在大班科学学习中,通过观察和学习不同的地质现象,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文将围绕地质现象展开讲述,分为四个部分:地形地貌的观察、地震的学习、火山喷发的探索以及小结。
一、地形地貌的观察地球的地形地貌多种多样,例如山脉、平原、河流等。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带领幼儿们实地观察不同的地形地貌,并通过图画、模型等形式进行呈现,引导幼儿讨论和思考。
例如,我们可以带领幼儿到附近的山脉进行实地观察,让他们感受到山脉的高耸和峻峭,并引导幼儿绘制山脉的形状和特征。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在幼儿园中设置小山丘或河流等模型,让幼儿进行观察和比较,了解不同地形地貌的特点。
二、地震的学习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它带给人们巨大的破坏和影响。
在大班科学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讲解地震的原因、发生过程和影响,让幼儿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
我们可以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向幼儿展示地震的破坏力和影响,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应对地震的发生。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模拟地震的方式,让幼儿亲身体验地震时的晃动和紧急情况,提高应对地震的意识和能力。
三、火山喷发的探索火山喷发是地球上一种富有冒险与想象力的地质现象,它给我们带来了美丽而壮观的景象。
在大班科学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讲解火山的形成、喷发原理和喷发造成的后果,让幼儿对火山喷发有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可以使用三维模型或者图表,向幼儿展示火山内部的结构和喷发过程,引导幼儿讨论和发表对火山喷发的想法。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让幼儿亲自参与,观察火山模型的喷发过程,激发他们对火山的好奇心并提高实践能力。
四、小结通过大班科学观察和学习不同的地质现象,幼儿不仅能够增加对自然的认知,还能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实地观察、多媒体展示和实验模拟等方式,让幼儿积极参与,全面感知和学习地质现象。
学习基本的地质现象
学习基本的地质现象地球是我们所知道的最大的天然实体,它的表面由许多不同类型的岩石和土壤覆盖着。
这些岩石和土壤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和形态,但它们都是受到地质学过程的影响形成的。
学习地质现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历史和演化过程,以及了解如何应对天灾和自然环境变化等问题。
以下是一些基本的地质现象:1. 岩石形成岩石是由不同化学元素的结晶和矿物质的结合形成的。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熔岩或火山灰形成的;沉积岩是由沉积的碎屑或有机物形成的;变质岩是由高温和高压作用下旧岩石的化学和物理变化形成的。
理解这三种类型的岩石,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球内部的构成和地球表面的形成。
2. 地质时间尺度地质时间表是研究岩石和地球历史的基础。
它将地球历史分为几个时期,并对每个时期进行描述。
它包括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每个时期都有特定的生物和地质发展过程。
了解地质的时间尺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历史和演化进程。
3. 地震地震是地球表面的震动,通常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和碰撞引起的。
地震是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的变化表现之一。
了解地震的原因和性质,有助于我们预测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地震情况,以及如何保护自己和财产免受地震的危害。
4. 地球的构造地球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内部层:地核、外核、地幔和地壳。
每一层的材料、密度、温度和压力都有所不同。
了解地球的层次结构,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球表面的演化。
总之,学习基本的地质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历史和演化进程,以及如何应对天灾和自然环境变化等问题。
除了以上列举的地质现象,还有许多其他的地质学知识等待我们发现和探索。
通过了解这些,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球上的资源,创造更好的未来。
常见的地质灾害种类及特征
附件3常见的地质灾害种类及特征1、崩塌崩塌是指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滑移,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斜、翻滚的地质现象。
临灾前兆特征表现为掉块、小崩塌经常出现;新增裂缝;动植物异常。
2、滑坡滑坡是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临灾前兆特征表现为前缘出现隆起和放射状裂缝;后缘裂缝加宽,产生新裂缝;中部裂缝加宽,产生新裂缝,出现错落台阶,有小坍滑现象;后缘出现斜向裂缝。
3、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
它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携带大量泥沙、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它的运动过程介于山崩、滑坡和洪水之间,是各种自然因素(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等)或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临灾前兆特征表现为松散物质丰富;沟谷两侧滑坡、坍滑强烈。
4、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由于其发育的地质条件和作用因素不同,地面塌陷分为岩溶性塌陷和非岩溶性塌陷。
5、地裂缝地裂缝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裂缝的现象。
当这种现象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时,便可形成一种地质灾害。
6、地面沉降地面沉降是指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地面垂直下降的现象。
人为因素主要指开釆地下水、油气资源以及局部性荷载等。
-----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地理地理现象
地理地理现象地理地理现象是指地球上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涵盖了地质、气候、水文、生物等方面的变化和特征。
地理地理现象不仅丰富多样,还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以地理地理现象为主题,分为地质地理现象、气候地理现象、水文地理现象和生物地理现象四个部分,从不同角度介绍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及其影响。
一、地质地理现象地质地理现象指地壳运动、地形地貌形成等与地球的地质演变相关的现象。
比如地震、火山喷发、地壳变动等。
地震是地球地质活动中常见的现象之一,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其强度和频率对地球表面地理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火山喷发则是地壳活动的重要表现,尤其是在火山岛上,喷发所带来的火山灰、岩浆流等地质物质对当地地形地貌的演变有着显著的影响。
二、气候地理现象气候地理现象指地球大气层中的各种气象事件以及气候变化。
其中,台风、旱灾、洪涝等现象是气候地理现象的典型代表。
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其强度和路径的变化将对沿海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旱灾和洪涝是气候极端事件,旱灾时期的水资源短缺将影响农作物种植和生活用水,而洪涝则会对河流流域的生态系统和人类居住区造成严重破坏。
三、水文地理现象水文地理现象指与地球上的水相关的自然现象。
例如河流的形成、湖泊的变化以及地下水的循环等。
河流的形成是由于地势高低差异引起的,河流固有的特征决定了其对大地形地貌的塑造作用。
湖泊是地球上多雨多湿地区的特征之一,湖泊面积和水位的变化反映了降水和蒸发的变化情况。
地下水资源是人类重要的饮用水来源之一,其补给和排泄与地下岩石层和地下水文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生物地理现象生物地理现象指地球上生物界面世界的各种动植物现象。
比如生物物种分布、生态系统演替等。
生物物种分布是受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的结果,不同生物在地球各地的分布差异反映了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演替是生物圈的重要特征之一,其演变过程中涉及到能量流转、物质循环等地理元素,对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维持有着重要作用。
地质现象名称大全
地质现象名称大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地质现象是指地球物质和能量在长期地质作用和外界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出的各种特殊形态和现象。
地质现象的种类繁多,既包括地表上的地形地貌,也包括地下的构造和沉积特征等。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地质现象名称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地震:地震是地球地壳中因地壳板块运动而引起的地球表面振动现象。
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常常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2. 火山喷发:火山是地球表面裂缝处由地幔物质挤压而上的岩浆喷发口,火山喷发是因火山岩浆在地表喷涌而出造成的地质现象。
火山喷发常常伴随着烟尘喷发、火山灰堆积和岩浆流动等现象。
3. 洪水:洪水是指河水、湖水或海水的暴发性洪水,是一种因地表水体暴涨而造成的地质现象。
洪水是自然界的一种水文现象,常常伴有山洪、雨洪和暴雪洪水等形式。
4.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球地壳中各种断裂、岩层和岩石构造形式的总称,是地质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褶皱构造、断裂构造、褶皱断裂构造和岩浆岩构造等形式。
5. 地层沉积:地层沉积是指由地球表面上的各种沉积物质在长期地质作用和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地质现象。
地层沉积包括岩石沉积、矿物沉积和化学沉积等形式。
6. 岩石风化:岩石风化是指由地表上的空气、水和微生物等因素对岩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所导致的岩石破碎和分解现象。
岩石风化是地质作用中一种重要的形态。
7. 地貌景观:地貌景观是指地球表面上由地表地形地貌特征形成的各种景观形态。
地貌景观包括山脉、河流、河谷、湖泊、平原和沙漠等多种形式。
8. 海岸侵蚀:海岸侵蚀是指由海洋潮汐和海浪对海岸地形的侵蚀作用所导致的海岸线后退和海岸悬崖崩塌等现象。
海岸侵蚀是地质现象与海洋地形相互作用的重要表现。
9. 峡谷地形:峡谷地形是指由河流在长期侵蚀和冲刷作用下形成的深谷地形。
峡谷地形常常是由河流侵蚀并深入地壳中形成的,其地质演化过程复杂而独特。
65种地质现象
65种地质现象岩基地壳深处的岩浆冷却形成的大规模侵入岩岩基主要由长英质岩石、花岗岩石英二长岩、闪长岩等组成台地构造抬升的水平岩层遭受差异风化和侵蚀作用U型谷由冰川作用形成有陡峭的侧边和平坦的底部谷底常见被搬运的砾石褶皱褶皱类型多样背斜,向斜,肠状褶皱穹顶,单斜褶皱,尖棱褶皱等规模从微观到巨型是由水平岩层经构造作用形成岩盖酸性岩浆侵入到沉积岩层理间因粘性较大向四周流溢能力弱于是将上覆岩层拱起形成底部平直顶部凸起厚度向边缘渐变薄的穹窿状形体上覆岩层被剥蚀殆尽仅留孤立的火山锥火山塞充填在火山口附近的岩浆冷却形成火山塞形成后下部的挥发性岩浆不断积聚就会导致火山喷发火山塞周围的岩石被剥蚀搬走形成近圆柱状的火山岩地貌陡斜坡沉积岩被侵蚀搬运或者发生近垂直的构造运动岩脉岩浆沿着岩层裂隙或断层贯入而形成的板状岩体岩床岩浆沿层面流动铺开或岩浆沿着层面流动侵入形成与地层相整合的板状岩体岩床厚度一般较小、均匀,而面积较大裂谷裂缝或断层的作用所形成的几个高地或山脉之间的线形低地形成于两个构造板块相互分离的边界豚脊丘一条狭长的山脊或者一系列山丘组成狭窄的山脊两侧有近乎相等角度的斜坡玄武岩柱稠密的熔岩流发生冷却在垂直方向发生收缩时它就会沿着与熔岩流动方向相垂直的角度裂开使其形成非常规则的六边形剥落侵蚀作用的一种是指从花岗岩或玄武岩等块状岩石中分离出连续的薄壳的过程岩屑堆峭壁、山崖或山谷两侧附近悬崖崩塌的崩塌物在坡鹿地带堆积成半锥形体逆冲断层老地层推覆到较年轻的地层之上造成地层在垂向上的重复叠置冻胀土中的水发生冻结冰晶的增长引起土体膨胀地表不均匀隆起的作用冻胀一般会导致地面发生变形形成冻胀垄岗磨蚀河流、海滩或沙漠地区经常发生的风化作用碎屑物在水和风的搬运过程中发生磨损岩屑不仅会变小也会变成接近球形海蚀柱海岸受海浪侵蚀崩坍而形成的与岸分离的岩柱沙嘴一端连陆地一端突出水中的带状沙滩常见于低海岸和河口附近块状风化侵蚀孔洞穴状风化一种机械风化类型常见于砂岩、花岗岩、砂质石灰岩中孔与孔相连成网状成因主要有盐风化,差异胶结渗透率的结构差异,岩性变化等决堤河水冲破原先大河道形成新的小河道的现象常见于三角洲和曲流河残丘平缓斜坡或者平原上凸起的山丘差异风化作用形成风蚀残丘最为常见石山一种花岗质岩石的风化侵蚀地貌常呈巨石堆叠状很容易受冻裂作用出现崩塌石流一种岩石地貌冰川期冻融循环作用对岩石的侵蚀作用这些岩石与冰碛物有明显的不同在这些巨石之间的空隙中无其他细粒物质填充冲积层河流的流水将岩屑搬运沉积在河床较平缓地带冲积物所形成的沉积层河流冲积层在地表的分布很广主要类型有平原河谷冲积层、山区河谷冲积层山前平原冲积洪积层、三角洲沉积层等图为山区河谷冲积层戈壁滩主要由洪水冲积而成由于出山洪水能量的逐渐减弱在洪水冲击地区形成如下地貌特征:大块的岩石堆积在离山体最近的山口处岩石向山外依次变小由于长年累月日晒、雨淋和大风的剥蚀棱角都逐渐磨圆形成砾石牛轭湖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生物扰动作用生物由于其生活活动搅乱、中断和破坏了原来的沉积成因而形成的再沉积作用结核与周围沉积物成分不同的矿物质团块常呈球形层理沉积岩中沉积物呈小规模的韵律叠加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不整合面(含假整合)
不整合面,是地质界线的一种,是上伏地层与下伏地层中有缺失间断的一种接触关系,说明缺失期间,下伏地层上升为陆地,接受剥蚀,有时形成一层古土壤层。
不整合面分为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假整合),有的把构造断裂接触也归为不整合面,构造不整合其实是断层接触,广义的讲也属于不整合的一种;传统认为不整合只是对不同地层时代(系或统)而言。
本人认为:不整合面应该单指正常沉积状态下的陆地升降造成的两者接触状态关系,必定是有中间地层的缺失。
同时,在同一个时代(系或统、组)中也存在不整合或假整合关系。
一、新平县戛洒斐拉莫不整合面
图1
图1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戛洒镇斐拉莫地段的不整合面。
从图面上看这里是一种假整合关
系,但实际纵观整个地区,(从坑、钻的揭露看)它是显著的不整合面。
在此不整合面上可见有较薄的古土壤层,下伏地层为铜铁矿体,为大红山群地层,为滇中中台拗中生界之下的结晶基底,由一套浅-中等变质,富含细碧--角斑岩、绿色片岩及不纯大理岩等所构成的海相火山喷发-沉积岩系组成,以构造窗的形式出露于中生代地层中。
表明从下元古界开始至中生界为隆起的古陆核,长期遭受风化剥蚀,直到中生界回返,才有地层沉积。
间隔时间较长,中间缺失了较多的地层。
大红山群地层时代为7.3--8.9亿年前。
图2
图2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戛洒镇斐拉莫地段的不整合面:上伏三叠系上统干海子组碎屑岩类地层,倾角仅3-5度,最大也仅10度左右,而下伏大红山群地层倾角一般都在25度左右。
上伏地层时代约5亿年。
图3
图3不整合面看上去接触紧密连续,想不到吧,中间竟有这么长的时间间隔。
不整合面之下是富铜铁矿体,为古风化壳型成因,确切地说,是原下伏地层中的矿体被风化后残积原地表,再次下降时,被海水荡平,再被新沉积物覆盖,才会有二者的这种接触状态。
并非整个不整合面之下都有矿体,古风化壳型的矿体在本地区不整合面下是呈带状分布的,它与下伏地层中的矿体分布(古地表露头)关系密切一致。
这个古地表形态(不整合面的面状形态)较为关键。
二、四川省会理县通安--竹箐乡大沙坝不整合面
图4
图4四川会理县通安镇--竹箐乡大沙坝冲沟的不整合面。
上伏为近于水平的石灰岩沉积,下伏为会理群通安组下部地层,时代与大红山群地层大致相当,图片处为一基性岩体构成,倾角约60度。
图5公路上方的不整合面
图5:会理通安镇--竹箐乡大沙坝不整合面,很壮观,沿不整合面有一层古土壤层,厚度0---1.5米,呈透镜状、长扁豆状分布,其颜色与上伏、下伏地层均不同,呈土黄色,并具轻微片理化。
图6水沟上部的不整合面很清淅
图7小路下边的不整合面形成峭壁与屋檐状地貌,很险要。
图8小路下面的不整合面形成峭壁与屋檐状地貌,很险要。
图9不整合面间的古土壤层
图10不整合面间的古土壤层,厚1-1.5米左右,颜色明显不同,很黄。
图11不整合面下面的古土壤层感觉是破碎的,本身就是下伏地层风化的产物。
图12不整合面下的古土壤细部特写
三、云南省石林县林口铺不整合面(假整合)
图13
图云南省石林县林口铺不整合面,上伏地层为泥盆系(D)地层,下伏为下震旦系(Zbd)砂
岩,二者呈假整合状接触关系。
图14
图14:沿不整合(假整合)面剥离进行采矿。
图15
图15:大石块下面2米左右为不整合(假整合)接触处,远看感觉较乱,细看二者是平行的,
看似整合。
图16
图16:地貌上较为明显
四、云南省西双版纳勐腊县曼腊乡曼洒丁家寨不整合面
图17勐腊县曼腊乡曼洒丁家寨不整合面,上伏为侏罗系地层,下伏为三叠系地层,二者呈
角度不整合。
图17接触面近于水平,上伏砂泥质岩地层产状较缓,倾角15度左右,下伏为砂岩,节理发
育,
地层倾角为65度左右。
整个地区均被砂泥岩风化层覆盖,这个剖面是偶然发现的,出露极好。
五、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仁义拖坝底不整合面
图18丽江玉龙县仁义拖坝底不整合面,上伏为第三系含砾砂岩、
砂岩等碎屑岩层,下伏为寒武系地层,古生界及中生界地层全部缺失。
图19丽江玉龙县仁义拖坝底不整合面:上伏地层基本是水平的,
下伏地层倾角在24度左右,但有的地段地层倾角达60度以上。
图20丽江玉龙县仁义拖枝坝不整合面,不整合面附近上伏地层中见虫迹化石。
六、宁夏贺兰山石炭井寒武系与青白口系不整合
图21贺兰山石炭井寒武系与青白口系的不整合面,上伏完整的地层受下伏原始地貌影响起伏。
B、岩石结构构造一、沉积岩结构构造
图22鲕状结构(镜下)
图23 雨痕素描图
图24波痕(泥岩、粉砂岩)
图25波痕(石灰岩)
图26竹叶状灰岩
图27 重荷模
图28 泥裂--亦称为“龟裂”(泥岩、粉砂质泥岩类岩石)
ij
图29 浊积岩
图30 冲刷痕
图31 蠕虫状石灰岩
图32 砾屑灰岩--亦有称之为同生角砾石灰岩
图33 生物碎屑石灰岩(生物礁)
图34 条带状、链状缝合线:石灰岩、白云岩成岩过程中,
因物质成分不同形成层理,同时因压溶作用产生形变,形成链状。
图35 弓状缝合线:石灰岩、白云岩类岩石在成岩过程中,因压溶作用形成弓状缝合线。
图36 砂岩中的大型交错层理
图37 砂岩水平层理
图38 厚层砂岩大型交错层理
图39 砂岩中的大型交错层理
图40 砂岩的水平层理
l图41 钟乳状结构构造
图42 钟乳状结构构造
图44 薄层石灰岩的水平层理
二、火成岩的结构构造
图45 杏仁状构造(玄武岩)
图杏仁状构造---贵州省郝章县的杏仁状玄武岩,很漂亮。
图杏仁状构造--贵州省郝章县的杏仁状玄武岩,很漂亮。
杏仁状构造---昭通苏家院乡耿家寨玄武岩
杏仁状构造---昭通苏家院乡耿家寨玄武岩
三、变质岩的结构构造
图变质岩的条带状构造(德钦)
图变质岩的条带状构造(德钦)
图变质岩的水平条带状构造(德钦)
图变质岩的条带状构造(新平县哀牢山变质岩带)
图变质岩的条带状构造(新平县戛洒哀牢山变质岩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