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拓展阅读之孟子的政治思想课件新人教必修3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共25张ppt)
3、察邻国之政: 政治,管理
4、寡人之民不加多:更、再
5、请以战喻:请允许我;说明,打比方
6、填然鼓之:名词作动词,敲起鼓来;
7、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啊
8、则无望民之多与邻国也 通“毋”
.“五十步笑百步”已经成为人们 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 相同(并无本质区别),只是 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讨论: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 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王道 仁 之始 政
王道 之成
不违农时(农)
不 可
胜
保护鱼类(渔) 食
按时砍伐(林)不可胜用
鼓励养蚕(纺)
繁兴六畜(牧) 生产粮食(农) 兴办教育
初步 措施
保 民
根本 教 措施
民
思考:孟子在最后一段旨在说明什么? 用了什么说理方法?
寡 人 之 于孟 国子 也
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邦国的主权在民:应由百姓决定立谁为君 3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4政事以民为归宿 5用人以民意为准:选拔、杀掉某些人,应以国 人的意见为出发点,不能只听大臣、大夫之言 6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不扰民、与民同乐
7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8反对不义的战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例题1 1、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
他三项的是 • A.树之以桑 • B.以五十步笑百步 • C.请以战喻 • 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为王宫
答案:D
下列画线字解例释正题确的2一项是
• A.河内凶(有战乱) •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 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判断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
栏 目 链 接
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栏 目 链 接
预 习 检 测
1.注音
寡 人(guǎ ) 鱼鳖 ( biē ) . . 衣 帛( yì ) 庠 序( xiá . . nɡ) 洿 池( wū ) . 孝悌 ( tì ) .
饿莩 (piǎo) 弃甲曳 兵( yè ) 鸡豚 狗彘 (Tú ) . . . . n zhì
栏 目 链 接
预 习 检 测 ⑧民为贵,社稷次之 ________,君为轻 ________。(《孟子· 尽心上》) ⑨穷则独善其身, ____________。(《孟子· 尽心上》) 达则兼济天下 ⑩天时不如地利, ____________。(《孟子· 公孙丑》) 地利不如人和 ⑪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____________________ 。( 《孟 登泰山而小天下 子· 尽心上》) 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__________,威武不能屈 __________,此之为大丈 夫。(《孟子· 滕文公》)
语文· 必修3(人教版)
第三单元
8 寡人之于国也
栏 目 链 接
课 文 导 读
1.走近作者
孟子 ( 约前 372 — 约前 289) ,名轲,字子舆。鲁国邹
(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 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政治 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 杨朱、墨翟,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
栏 目 链 接
预 习 检 测
③五亩之宅, ______________ ,五十者可以衣帛 树之以桑
矣;鸡豚狗彘之畜 ____________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栏 目 链 接
预 习 检 测
1.注音
寡 人(guǎ ) 鱼鳖 ( biē ) . . 衣 帛( yì ) 庠 序( xiá . . nɡ) 洿 池( wū ) . 孝悌 ( tì ) .
饿莩 (piǎo) 弃甲曳 兵( yè ) 鸡豚 狗彘 (Tú ) . . . . n zhì
栏 目 链 接
预 习 检 测 ⑧民为贵,社稷次之 ________,君为轻 ________。(《孟子· 尽心上》) ⑨穷则独善其身, ____________。(《孟子· 尽心上》) 达则兼济天下 ⑩天时不如地利, ____________。(《孟子· 公孙丑》) 地利不如人和 ⑪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____________________ 。( 《孟 登泰山而小天下 子· 尽心上》) 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__________,威武不能屈 __________,此之为大丈 夫。(《孟子· 滕文公》)
语文· 必修3(人教版)
第三单元
8 寡人之于国也
栏 目 链 接
课 文 导 读
1.走近作者
孟子 ( 约前 372 — 约前 289) ,名轲,字子舆。鲁国邹
(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 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政治 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 杨朱、墨翟,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
栏 目 链 接
预 习 检 测
③五亩之宅, ______________ ,五十者可以衣帛 树之以桑
矣;鸡豚狗彘之畜 ____________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课件: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拓展阅读之《孟子及其思想》(90张)
1.道德情感
“臣闻之胡龁(he)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 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 觫(husu),苦无罪而就死地,„„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 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 ——《梁惠王上》 胡龁(hé) 人名,齐宣王的近臣。 衅钟:指古代杀牲以血涂钟行祭。衅钟是周朝的一种礼仪。在古 代,钟被视为一种神器,新铸成的钟要用牛羊的鲜血予以祭祀。 觳觫:恐惧得发抖,恐惧颤抖的样子。
二、关于人性问题的几种讨论
1. “性相近,习相远” :孔子 2.“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 3.“性无善无不善”:告子 4.“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世硕 5.“有性善,有性不善”:
孟子思想
• 性善论 • 修养学说 • 仁政思想
性善论
• 一、孟子的性善论 • 二、关于人性问题的几个讨论 • 三、孟子与告子的争辩
孟子的性善论
• 一、人禽之辨 • 二、性善论之要点
人禽之辨
• 人之所以异于禽于兽者几希,庶民去之, 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 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 离娄下》 )
孟子名言
•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 (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谓大丈夫。 • (5)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 ,兄弟无敌,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 (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儒分为八
• 自孔子之死也, 有子張之儒,有 子思之儒,有顏 氏之儒,有孟氏 之儒,有漆雕氏 之儒,有仲良氏 之儒,有孫氏之 儒,有樂正氏之 儒。 ——韩非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共37张PPT)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 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 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 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 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 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不加少,寡人之民 样办。
不加多,何也?”
文意探讨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本段中,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 了,他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自己尽心 移其民 移其粟
民不加多
邻国无如寡人之用心 民不加少
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 感忧虑?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本来就比 较低下,加上各国不断的争战和统治者的 横征暴敛,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 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开疆 拓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 之急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人口, 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基于 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 心忡忡。
孟子名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五十步笑百步。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谓大丈夫。
孟子的思想 一 性善论 二 仁政思想 三 人格修养 四 教育思想 五 义利之辩
他决定带着学生到齐国去。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 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 最后,孟子来到滕国,滕国太子对孟子的 “仁政”十 分感兴趣,于是孟子便在滕国实行他“仁政”的思想。 遗憾的是,滕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 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 政”思想。 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孟 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建立学说。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精美课件
《孟子》——乱世的哲思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是孟子及其 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 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与 《论语》相比,初具论说文的特征。 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 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 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 说理深刻透彻。儒家的经典著作 之一。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 语》《大学》《中庸》合在一 起称‚四书‛。
胜 ①驴不胜怒,蹄之 ②谷不可胜食也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 于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寡人之于国也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⑤移其粟于河内
承受 尽 胜利 超过 宏伟的,优美的
介词,比 介词,对 介词,在 介词,和、跟 介词,到
之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填然鼓之 ③王道之始也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⑤树之以桑 以 ①请以战喻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 然 ①河东凶亦然 ②填然鼓之 ③然而不王者 ④吴广以为然,乃行卜
3、通假字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直不百步耳。
无通“勿”或“毋”,不要 颁通“斑”,花白 涂通“途”,道路 直通“只”只是、不过
4、古今异义
河内凶 古义:黄河 今义:河流 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凶残,不吉祥的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保养身体。
二读:结合注解朗读,了解文意
2、词义
察( 考察 ) 政(执政者 ) 民( 百姓 ) 加( 更 ) 请(请让我 ) 喻(打比喻 ) 兵(兵器 ) 既(已经 ) 接( 交锋 ) 曳( 拖着 ) 或(有的人 ) 违(耽误 ) 时( 季节 ) 直(只是 ) 耳(罢了 ) 是( 这 ) 走(逃) 憾( 遗憾 ) 豚( 小猪 ) 彘( 猪 ) 畜( 畜养 ) 失( 错过 ) 时 (时机) 夺( 错过 ) 谨( 谨慎 ) 教( 教化) 申( 反复陈述 ) 悌( 敬爱兄长 ) 义( 道理) 负( 背东西 ) 戴( 顶东西 ) 检( 制止) 饿殍( 饿死的人 ) 发( 开仓放粮) 非( 不是 )岁( 年成) 罪( 归罪 ) 斯(那么 ) 至( 归顺 ) 无如( 没有像)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课件: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
反复 都指学校。商( 谨慎,这 殷)代叫序,周 里指认真陈述 代叫庠 从事
穿
小猪 猪
宾语前置 ” 名词作 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 动词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负,背着东西 通“斑 戴,顶着东西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
分析问题
战争
五十步 一百步
君主
移民移粟 无如
本质
逃跑
喻:打比方
本质
苛政
孟子为何不直接回答梁惠王的问题?
一是梁惠王喜好战争,便于启发他。 二是由于二人是君臣关系,通过这种委婉的 方式婉转地分析问题。
违反,耽误 粮食的 完全,尽 这里指耽误 统称
密网
深
锛子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 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梁惠王 移民移粟
用心
对比
邻国 政事
无如
喜欢
打比方 拟声词动词 作说明模拟鼓声 击鼓
兵器 武器
拖
有的人 跑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 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通“只”, 代词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 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 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 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 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国家 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8《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共28张PPT)
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答案:A。
例题4
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树之以桑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②⑤/ ③/ ④ B、①③⑤/ ②/ ④
C、①②④/ ③⑤ D、①②⑤/ ③④
答案:A。
例题5
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 ) 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之〗,在否定句中,“之”作动词 “有”的宾语,放在了“有”的前面。
意动用法
王无罪岁 〖罪〗以岁为罪,认为年岁有罪过。
典型例题
➢例题1 ➢例题2 ➢例题3 ➢例题4 ➢例题5
例题1
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 的是( )
A、树之以桑;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请以战喻; 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为王宫。 答案:D。
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鼓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 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 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 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 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 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 “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例题2
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 (拖着)兵而走。
答案:A。
例题4
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树之以桑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②⑤/ ③/ ④ B、①③⑤/ ②/ ④
C、①②④/ ③⑤ D、①②⑤/ ③④
答案:A。
例题5
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 ) 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之〗,在否定句中,“之”作动词 “有”的宾语,放在了“有”的前面。
意动用法
王无罪岁 〖罪〗以岁为罪,认为年岁有罪过。
典型例题
➢例题1 ➢例题2 ➢例题3 ➢例题4 ➢例题5
例题1
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 的是( )
A、树之以桑;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请以战喻; 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为王宫。 答案:D。
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鼓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 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 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 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 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 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 “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例题2
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 (拖着)兵而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
【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
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 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 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有传明太祖朱元 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 关内容。 孟子主张君主行仁政,承接性善论,孟 子认为“人有不忍人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君 主只要将自己的仁德推广,所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爱护自己的家人,到爱护国民 ,就是仁政。 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是行“王道”,要 使人民富足,百姓安乐,即“保民而王”,人民自然拥 戴君主,国家自然富强安定。
【孟子概述】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南宋 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 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 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孟子》是记载孟 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 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 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 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 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 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 》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 圣而作”。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孟子概述】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 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 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 东邹城东南)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jí,子 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 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 “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 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 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 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高中语文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13)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 自伐,•而后人伐之。 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 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1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 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4 政事以民为归宿
5 用人以民意为准:选拔、杀掉某些人,应以国人的意见 为出发点,不能只听大臣、大夫之言 6 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不扰民、与民同乐 7 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8 反对不义的战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 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 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 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 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 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 《孟子》。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孟子》——乱世的哲思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 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 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与《论语》相比,初具论说文的特征。 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 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 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 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儒 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千秋亚圣-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 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 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 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后 世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生于战国时诸侯混 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 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 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 “仁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仁而王:得民心者得天下
• 在君主、土地之神和人民之间,对于国家 存亡而言,人民最重要。诸侯君主如果危 害国家的生存,可以改立;土神谷神如果 不灵验,可以变更,唯有得到民众的拥护 才能当上天子、诸侯,否则,一切无从谈 起。 • 孟子的思想坚定而明确:在君主、社稷和 国家事务中,人民是第一位的。
二、仁而王:得民心者得天下
孟子的政治思想
• 一、“王道”理想 1、王霸之辩 2、王政气象 • 二、仁而王 1、得民者得天下 2、得天下以仁 3、先圣后王的窘迫 4、即圣即王 5、理想的“亵渎”
一、王道:王霸之辩
• 公孙丑上3 P68 • 尽心上13 P276 • 孟子将霸、王作为两条对比鲜明的政治方 略和统一天下的途径提出来,这是他的理 论创建。 • 王指统一的君王; • 霸指诸侯扮演王的角色。
一、王道:王霸之辩
• 王道与霸道的根本区别? • 答:王道以德得民,霸道以力制民。 因此王者之民诚心拥护,霸者之民口 服心不服。
一、王道:王霸之辩
• 孟子崇王抑霸,他要求君王在位者以德行 政。对于霸者,他则不敢苟同。 • 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告子下27) •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 子之功,可复许乎?” (公孙丑上1)
• 历史的经验证明了这一道理:““桀、纣 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 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离娄 上9) • 现实的政治和军事斗争经验也证明了这一 道理:“天时不如地利......”(公孙丑下10) 战争是政治的集中表现,军事活动是政治 矛盾的充分体现。战争的胜负起决定作用 的不在于气候、地形和防御工事,而在于 “人和”。
一、王道:王政气象
• 孟子的王道理想渊源于他对前代社会发展 的认同,战国之前确实出现过比较好的政 治局面,孟子认同于古老的社会文化,把 它们融入到自己的政治思想之中,同时又 对“圣迹”进行了加工取舍,以增加自己 学说的权威性、合理性。
一、王道:王政气象
• 这种汲取古人智慧的王政理想的主要内容 是什么? • 一、王者之君道德高尚,仁德兼覆天下, 爱心遍施万民,兢兢业业,躬亲政事。 • 二、宽政裕民,轻徭薄税,利民生产,导 民趋善,慎用刑罚。 • 三、吊民伐罪。安国人徕远人,以正义之 师伐无道,救天下之人于水火。
孟子的政治思想
• 1、宣传王道,反对霸道。孟子认为“仁者无敌”, 得国与得天下不能同日而语。 • 2、王道的推行有赖于君王的仁义之心。有仁心, 推行王道就没问题了。君王不推行“仁政”,非 不能也,是不为也。实施“仁政”首先要让百姓 安居乐业。 • 3、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 寇仇”。 • 4、礼义教化的重要性。“教以人伦: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滕文公上》)
一、王道:王霸之辩
• 王与霸早在春秋时期就提出来了,孔子、 墨子都用过王、霸的概念。在孟子之前, 王与霸并没有明显的对立,只是在政治上 有所区分。王与霸都是被肯定的,没有政 治路线的含义。孟子最先把王与霸作为不 同的政治路线而使用,他使王、霸作为统 一天下的不同方法衍变成两种对立的政治 路线和治国原则。
王道
1、法先王:效法先王(禹、 汤、文、武、成王、周公)的 王道统治政治。君臣、父子、 兄弟之义,等级分明
2、尊贤任能 3、实行仁政(以仁义治国 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为什么对百姓实行仁政?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本思想) • 得民心者得天下
二、仁而王:得民心者得天下
• 孟子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尽心下74) • 无土地则无以立国,无人民则无以存国, 无政事则无以治国。 • 土地、人民、政事三者孰为最重? •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 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 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尽心下60)
一、王道:王霸之辩
• 但是孟子没有明确地否定霸道,为什么? • 他所认识的几个霸主还多少顾及一些百姓 的死活,还假借着仁义之名。如果由“霸” 再发展下去,赤裸裸地为了自己的权力, 为了土地陷人民于水火,就是暴政,应坚 决推翻。
一、王道:王霸之辩
称霸天下 (霸道) 称王天下 (王道) 武力、杀伐 仁义、攻心
“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 想
一、王道:王政气象
• 孟子的思想里,有三种政治:王政、霸政 和暴政。君王亦有三:圣王、霸主和暴君。 • 圣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 • 霸主:齐桓公等春秋五霸 • 暴君:夏桀、商纣等
一、王道:王政气象
• 那么,圣王的王道究竟是怎么一种政治呢? • 透过孟子的言语,我们能了解到王道曾在孟子前 的遥远时代存在过。 • 尧舜禹:滕文公上4,万章上4 • 周文王:梁惠王下、离娄下,尽心上、下 • 文王:《诗经 大雅 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 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 灵沼、於牣鱼跃。”(梁惠王上2)
一、王道:王政气象
• 《尚书 康诰》周公训诫康叔“唯乃丕显考 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庸庸,祗 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成我区夏,越我一 二邦以修我西土。” • 《尚书 无逸》“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 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自朝至 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
一、王道:王政气象
• 但是,孟子对圣王的圣迹也作了夸大,甚 至于添枝加叶。 • 尧舜禹→禅让 • 《古本竹书纪年》、《韩非子 说疑篇》、 《山海经 海内南经》三王之间的更替不是 禅让,而是逼、放、囚等武力夺权称帝。 • 《尚书 武成》叙述周武王伐纣曾说当时战 斗惨烈,血流漂杵,孟子说“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尽心下3)
、仁而王:得民心者得天下
• 赵岐解释“人和”为“得民心之所和乐”, 朱熹解作“民心之和”,杨伯峻解作“人 心所向,内部团结” • 人和就是民心所向,上下认同。 • 人民才是天下治平,国家兴亡的根本保证。 因此,争取民众的拥护,依靠人民、赢得 民心就是政治的根本,是君主帝王取得政 权、治理天下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