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圣人观源流——从易学“寂感”说看魏晋孔、老、玄、释之会通

合集下载

王弼(魏晋玄学家)

王弼(魏晋玄学家)

王弼(魏晋玄学家)王弼“贵无”,以无为本。

“无”是其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是其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石。

一.王弼以无为本的宇宙观和本体论。

王弼“以无为本”思想的基本意义有两个方面。

一是宇宙观意义:“无”是宇宙万物赖以化生和形成的根本;二是社会政治意义:“无”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支配力量和决定因素,人类社会的一切事功业绩皆靠“无”得以完成,一切个人皆以“无”得以安身立命。

王弼以无为本的哲学思想主要来源于“老庄”。

王弼奉《老子》、《庄子》、《周易》为“三玄”,又综合儒道两家思想,用名辨析理的方法和许多抽象议题论辩,反复论证“无”和“有”的关系,论证自然和名教皆“以无为本”的道理,从而创建了他的玄学理论体系。

王弼以老子“有生于无”、“道”是宇宙根本的思想作为自己思辨的起点,极力发挥改造《老子》。

他认为“无”就是老子所谓的“道”,说:“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

”(《论语释疑·述而》邢眝疏引)但又认为,“道”是“无”的名称,还不是宇宙的本根,宇宙的本根是“无”。

认为宇宙的本根是无形的,没法定名,老子名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是勉强的,不准确的。

注曰:“责其字定所由,则系于‘大’。

‘大’有系则必有分,有分则失其极矣。

故曰:‘强为之名曰大’。

”就是说,“道”和“大”不是宇宙的本根,只是宇宙本根的一个特性———万物遵循的规律。

但是又说:无形的宇宙本根,虽不能为其定名,但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称呼它为“道”、“玄”、“深”、“大”、“微”、“远”等。

王弼把宇宙的本根从老子的“道”,改造成了“无”。

“无”处于王弼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玄”等则是对“无”从不同角度所取的称谓。

王弼的“无”,并不是没有任何内容的“空无”,相反是本质的“全有”。

他对“无”所取的多种称谓,反映了这个“混成无形”的“无”的丰富内涵。

如“本”指事物的本质;“道”指规律,无物而不由;“玄”指事物产生变化的根源,“求之乎无妙而不出”(《老子指略》);“一”指主要矛盾,“物虽众,则知可以执一御也”(《周易略例》)。

道德经全文王弼本

道德经全文王弼本

道德经据中华国学文库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整理上篇道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与,前后相随。

就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shì),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就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chěng,读如逞),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与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就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就是谓天地根。

绵(mián)绵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就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jī)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chuǎi)而棁(zhuō)之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天之道也。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cī)乎?爱民治国,能无知(zhì)乎?天门开阖(hé),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就是谓玄德。

魏晋玄学和王弼郭象的哲学思想ppt课件

魏晋玄学和王弼郭象的哲学思想ppt课件
《庄子·秋水》:“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 直匍匐而归耳。”郭象注说:“物各有分,不 可强相希效。……以此效彼,两失之。”
“明斯理也,将使万物各反所宗于体中,而 不待乎外。……若……忘其自尔,宗物于外, 丧主于内,而爱尚生矣。虽欲推而齐之,然 其所尚已存乎胸中,何夷之得有哉!”(《 齐物论注》)
《人物志·九征》: “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 “中庸之德,其质无名。”
“若夫温而能厉,威而不猛,恭而能安,斯不可名 之理全矣。故至和之调,五味不形,大成之乐,五 声不分,中和备质,五材无名也。”(皇侃《论语 义疏》述而章篇“子温而厉”引《论语释疑》)
4
人物才性
“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人物志·九征 》)
12
3.一与多
“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 无乃一,一可谓无。已谓之一,岂得无言乎?有言 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从无之有, 数尽乎斯。过此以往,非道之流。故万物之生,吾 知其主,虽有万形,冲气一焉。”(《老子注》42 章)
《周易略例·明彖》: “夫动不能制动,制天下之动者,贞夫一者也。故
32
A.性、命
“所谓天,皆明不为而自然。……自然耳,故 曰性。”(《山木注》)
“天性所受,各有本分,不可逃,亦不可加。 ”(《养生主注》)
“彼我相因,形景俱生,虽复玄合,而非待 也。……罔两非景之所制,而景非形之所使, 形非无之所化也。……莫不自尔,吾安知其 所以哉。”(《齐物论注》)
33
批评外在模仿
“孔子曰‘性相近也’。若全同也,相近之辞不生;若 全异也,相近之辞亦不得立。今云近者,有同有异, 取其共是。无善无恶则同也,有浓有薄则异也。虽 异而未远,故曰近也。”(皇侃《义疏》阳货引)

魏晋玄学选修论文

魏晋玄学选修论文

玄思的魅与惑——王弼玄学再探讨一、前言:从王弼被嘲说起形容在哲学中走火入魔的词,莫过于“玄”。

古希腊故事里,对入迷于“玄”的哲人,有过这样的比喻:有位哲人专注于思考“玄乎”之理,不知不觉中掉到了正在行走的路面上的井里。

被人讥为只顾望天上不切实之事,而不脚踏实地地看地上之事。

在古代中国,诸子百家虽被后人作不同的继承与批判,但从“玄”意上被讽的似乎还没有。

到了魏晋南北朝,“玄乎”之学不仅独领一代学术之风骚,而且同时开始了中国“玄学”被讥笑及至后来的猛烈批评。

其中,以玄学始者王弼之学术命运最为典型。

王弼在公开场合震摄人的魅力,主要在于他总能从“玄思”的角度开启人们对事情思考的新视野。

这种耳目一新的“清谈”,使王弼在正始年代有了一种超然的地位。

欣赏他的人,从其独特性中,猜度其表现出的“玄思”魅力应该能感动天下人,并且首先应该能感动君主。

于是,便荐王弼为官。

可是,靠玄谈来混迹官场,玄思之“可笑”几乎马上显现出来。

正是其时的一国之君对于王弼这种为士人惊叹不已的“玄思”之魅力,第一个表现出不屑。

在王弼被煞有介事地引荐给皇帝讲“玄”时,皇帝对其开始也表现出高度的重视,可很快在王弼还沉溺于自语其“玄思”时,皇帝已显得不耐烦。

而这种不耐烦,与其对王弼自以为是的治国理想不以为然有关。

其后,王弼很快地在政治的争斗中失宠,相信除与王弼本人的为人处世不世故外,也与来自实际政治势力认定王弼只能“玄思”,而不能“实行”有关。

二、由思而行按研究魏晋玄学的名家汤用彤先生的看法,王弼之所以选择“玄”的角度来反思汉儒所作,有其理由。

尽管,这些理由中,包括了实在的政治和人生的因素在内,但就王弼本人来说,着重阐明的理由,则是从学理上说的。

在其对三部不同经典的注解和释疑中,我们看到,王弼对汉儒的批评,不是要否弃他们所坚持的原儒精神,而是认为汉儒对原儒精神的继承与发扬之方式不合适,导致出发点与结果的不相符。

对于如何在学理上将这样一种观点阐明,王弼有相当的自觉。

儒学人物:王弼

儒学人物:王弼

儒学人物:王弼王弼(226-249),字辅嗣,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

三国时期儒家学者,经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王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

"何晏曾叹称:"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三国志·魏志·钟会传》裴注引何劭《王弼传》)正始中,大将军曹爽擅权,王弼补台郎。

正始十年(249),曹爽被杀,王弼受案件牵连丢职。

同年秋天,遭疠疾亡,年仅二十四岁。

上弼好儒道之学,年未弱冠,就注解《周易》和《老子》。

他虽兼重儒、道,同崇孔、老,但更重视的则是儒学和孔子,曾与吏部郎裴徽谈论:"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

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无所不足。

"在哲学上,他将老子"有生于无"的宇宙生成论,发展为其"以无为本"的本体论。

主张"名教出于自然",反对何晏"圣人无情"之说,认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乎人者五情也。

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三国志·魏志·钟会传》裴注引何劭《王弼传》)。

在儒学方面,王弼注《易》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和郑玄一样,王弼注《易》也以费氏《易》为底本,因此是古文《易》学的支流和东汉古文经学演变的新形态。

西汉费直以"传"解"经",即用"传"的某些内容来解释经义,其经说仍是象数之学,带有神学色彩。

王弼注《易》,虽沿袭费氏以"传"解"经"的方法,但尽扫象数之学,从思辨的哲学高度注释《易经》。

他对"经"上下篇都作了注,计六卷;而对《文言》、《彖传》、《象传》加注,只突出"传"之义理以阐发"经"义。

浅析王弼的玄学文化

浅析王弼的玄学文化

浅析王弼的玄学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十分先进、有深度,当代的中国哲学思想除了受西方马列影响外,仍有部分人承袭魏晋时期所流传下来的玄学之风。

中国哲学思想上可以说有三座高峰,魏晋玄学就是其中之一,它是中国哲学思想上的重大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的玄学探讨上有诸多流派涌现,王弼所提出的“言、象、意”哲学范畴是中国哲学认识论上一次重大的跨越与改变。

一.魏晋时期的玄学魏晋玄学从某方面可以说是继承了先秦诸子对所生存的这个世界的问题探寻。

而在先秦典籍中,哲学思想造诣比较突出的,是《老子》、《庄子》和《周易》这三部书,因此这三部经典到了魏晋时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玄学家构建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理论资源。

魏晋玄学更多受到先秦道教的影响,接受了道家的形而上学的的思想,但并不承认他们就是道家。

这是因为他们对玄学探索的原因和意义已完全不同于老庄时期。

王弼哲学本体论的基本思想是“以无为本”,但由于所处的时代、社会地位,乃至生活态度都已和老庄时期有很大区别,故对于在“以无为本”的前提下所折射出的对社会现实的理解也已大相径庭。

如果说在老庄时期,道家哲学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去无情而深刻地批判社会的异化,否证现实存在的合理,那么王弼则是要论证伦理名教的合理与合法,并为之寻找形上存在的根据,同时还要说明在这一存在形式下人的逍遥和自在。

二.王弼的玄学思想王弼坚持“以无为本”原则,即坚持“道”的超越本体和价值: “道,无形、不系,常不可名。

以无名为常,故曰`道常无名'也。

” “道”是宇宙的本体,也是宇宙的本真性存在,这个本真也可以叫做“至真”,即“至真之极,不可得名,无名则是其名也。

自古及今,无不由此而成,故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也'”。

抛去这些看起来玄之又玄、又容易让人摸不到头脑的话,我们用最直观的说法,以解释王弼最著名的“言意象”哲学来作为认识他和魏晋玄学的途经。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王弼提出的言象意哲学已有明显的层次及关系,这说明它已经具有了认识论的基本特质。

魏晋时期的孔老学说

魏晋时期的孔老学说
道家則可說較著重消極意義的自由。
當中,從道家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及莊子以否定觀念作 為主要哲學用語可見,如老子說「無為」,莊子說 「無待」等。 /老子:無為:沒有造作,即沒有對自己的真實的、 價值的本性加以扭曲和障蔽。→無為即超越於經驗或 現實方面的限制。此明顯為消極意義的自由之意。 \莊子:無待:指沒有倚待的意思,即在精神上自足, 獨立不依於任何經驗事物之意。
缺點: 1. 以為儒道兩家俱講無為自然之說,是援儒入道,
有混同儒道之弊。 2. 以入世出世或體用分配儒道,也有一定的道理,
但這應是重道德與重自由的引伸義,只是第二象的孔老會通雖然比王弼進一步,但仍未 能觸及儒道兩家的核心義理而只涉及次要的學說,∴ 仍只有歷史意義而並不成功。
魏晉時代孔老會通 學說述評
一 魏晉玄學家的孔老會通學說
魏晉時代儒道會通學說主要觀點如下: /王弼的「名教本於自然」說(「聖人體無」說) -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說 \郭象的「名教即自然」說(「迹冥」論)
I 王弼的「名教本於自然」說(「聖人體無」說)
王弼此說的出處: 弼幼而察慧,年十餘,好老氏,通辯能言。父業,為 尚書郎。時裴徽為吏部郎,弼未弱冠,往造焉。徽一 見而異之,問弼曰:「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也,然 聖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無已者何﹖」弼曰:「聖 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不說也。老子是有者也, 故恆言無所不足。」(何劭《王弼傳》) /表面上:王弼此說以為儒家高於道家,∵孔子能將 道身體力行出來,而老子因不能身體力行,故將自 己的不足以語言來表述。 \實際上:王弼這裏所說的道,卻並非儒家的道德之 道而是老莊的自由之道,i.e.無。→實際上講儒道會 通仍以道家義理為最高。
iv.「和」的觀念
莊子亦有「和」的觀念與康德的美學觀點中的「無目 的的合目的性」概念相應。上面引文中其中的「兩者 交通成和而物生焉」一句,已講出道的創生與「和」 的觀念相應。其他的文獻如下: 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 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 天和者,謂之天樂。 釋:一方面以和配樂,另一方面,又講出道的發用流 行必須和諧。

《王弼教学课件》课件

《王弼教学课件》课件
心性论的启示
王弼对于心性的探讨对宋明理学家如程颐、朱熹等产生了深 远影响,推动了心性论的发展。
对现代的启示
回归经典
王弼对于经典的解读方式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引导我们重新审视古代智慧。
关注个体
王弼思想强调个体内在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对于现代人追求个性解放和内心平静具 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05
04
王弼思想的影响
对魏晋玄学的影响
开创性影响
王弼的玄学思想在魏晋时期具有 开创性,他首次将老庄哲学与儒 家经学相结合,为后来的玄学发 展奠定了基础。
思想转变
王弼的玄学思想促使了魏晋士人 从两汉经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开始关注个体生命和情感,推动 了思想界的变革。
对宋明理学的影响
儒道融合
王弼的玄学思想启发了宋明理学家将儒道思想融合,形成了 新的理学体系,丰富了儒家哲学的内涵。
《王弼教学课件》 ppt大纲
目 录
• 王弼简介 • 王弼的主要思想 • 王弼的著作 • 王弼思想的影响 • 王弼思想研究现状
01
王弼简介
生平简介
01
02
03
出生背景
王弼出生于三国时期魏国 的官僚家庭,从小受到良 好的教育。
教育经历
他先后拜多位大儒为师, 刻苦攻读,博通诸经。
短暂人生
王弼年仅24岁就去世了, 但他的才华和思想却影响 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
政治主张
总结词
王弼的政治主张体现了其对于社会秩 序和治理的思考,强调君主的道德修 养和以德治国。
详细描述
王弼认为君主应以道德修养为根本, 通过自身的道德榜样来影响和治理国 家。他主张以德治国,认为只有道德 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哲学观点

王弼易学是否可称“玄学派易学”

王弼易学是否可称“玄学派易学”

引言易学思想的发展,是通过历代易学家对周易的诠释逐步建立起来的。

其渊源之久远,可谓贯穿于中国哲学发展之始终。

一方面,它在发展的过程中,总是受到那个时代哲思的影响;另一方面,它亦有独自的发展脉络,反过来影响着整个哲学的流向。

依据共识,长期以来易学家的解易方式大约可以划分为两种:象数之学与义理之学。

象数之学以汉易为代表,是用卦和爻所代表的事物、阴阳数、爻数等来解释《易经》,并配以天文历法等知识;义理之学,在广义上是指探究经义、名理之内涵,狭义则指从卦、爻之义理及德性方面来阐发易之内涵,以宋易为代表。

那么,汉代的象数之学是怎样转化为宋代的义理之学的呢?这似乎是一个漫长而冗杂的问题。

但不难看出,象数易学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转型的趋势。

这种转型不仅来自学说内部的自我调整,也来源于道家思想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易学,被后人命名为“玄学派易学”,用来区别于汉代的象数派和宋代的义理派。

其中,王弼以《周易注》和《周易略例》两本著作中丰富的玄学思想,被后世学者定义为玄学派易学的开创者、代表人物。

然而,这种定义是否恰当?在本文中,笔者将通过“玄学派易学”这一命名本身是否自洽,以及王弼易学思想的来源这两个方面,来讨论王弼的易学是否可以用“玄学派易学”来界定这一问题。

一、玄学派易学要判定可否将王弼易学定义为“玄学派易学”,我们必须先剖析“玄学派易学”这[作者简介]封顺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

摘要:魏晋时期,玄学思潮流行,作为“三玄”之一的周易成为士人重要的思想资源。

而这种玄学思潮表现在解经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者一扫传统的以象数注易的方式,删繁就简,以老庄中的丰富义理来解释周易。

由此,后世学者将这一时期的易学命名为“玄学派易学”,并将王弼列为代表人物之一。

但是,与其他玄学家相比,王弼的易学有一个显著的不同,那就是他不仅攫取了老庄的思想资源,也包含有丰富的儒家思想。

不仅如此,他也并未像后世学者所评价的那样“尽黜象数”。

王弼儒道会通思想探析

王弼儒道会通思想探析

王弼儒道会通思想探析吕玉霞【摘要】王弼将道家本体论引入儒学,建构了"以无为本"会通儒道的玄学本体论;又从这一本体论出发以道释儒,予圣人观以新的解读.通过对"无"与"有"、超越与现实的双向诠释,王弼巧妙地解决了儒家与道家内在的紧张,为魏晋玄学的发展定下了理论基调.王弼发掘儒家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本身存在着误解甚至曲解先秦儒学本义的问题,故其会通儒道的理论体系存在一定缺陷.尽管因此而饱受诟病,王弼仍不失为魏晋时期创造性融合儒道思想的开拓者.【期刊名称】《齐鲁学刊》【年(卷),期】2011(000)002【总页数】3页(P18-20)【关键词】王弼;儒道会通;以无为本;圣人观【作者】吕玉霞【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济南,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35.2魏晋时期王弼哲学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其思想主要表现在对《老子》、《周易》、《论语》三部先秦著作的注解中。

《老子》为道家著作,《周易》、《论语》则属于儒家。

本着儒道会通、易老互训的哲学理念,王弼于逐章逐句注释经典的过程中,建立起不仅“明于本数”而且“系于末度”的贵无论玄学体系,为魏晋玄学的发展奠定了本体论基础。

《老子》一书是从“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1](40章)开始讨论宇宙万物的起源、生成等方面问题的。

其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42章)将无形无象、不可名状的“道”或“无”作为生成万物的最后根源。

王弼在注解《老子》时进一步提升“无”的超越性:“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

有之所始,以无为本。

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

”[2](P110)指出天地万物皆以有形有象的状态存在,而有形有象的万物得以发生,是由于“无”这一根本性的存在。

因此,“万物万形,其归一也。

何由致一,由于无也。

由无乃一,一可谓无”[2](P117)。

万物(有)所表现出的各种现象,完全是由于“无”这个本体的存在:“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2](P27),“万物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2](P94)。

魏晋玄学对儒学的“接着讲”——以王弼、郭象的圣人观为例

魏晋玄学对儒学的“接着讲”——以王弼、郭象的圣人观为例

魏晋玄学对儒学的“接着讲”——以王弼、郭象的圣人观为

罗彩
【期刊名称】《现代哲学》
【年(卷),期】2022()3
【摘要】王弼、郭象分别通过“体无”“体本”赋予了孔子“自然化”色彩,重塑出儒道相融、名教自然合一的圣人人格,展现了“老庄不及孔”的尊孔趋向。

通过寓“无为”于“有为”的手法,郭象将王弼推崇的“上古”“三皇”“五帝”圣人系统延伸至“三王”,阐明这是“有德”的圣人人格下落到“有位”的现实君主人格之必然过程,因而上古、三皇、五帝的无为政治与三王的有为政治都是圣人因时顺势、循道行事及自然无为的代表,这就肯定了圣人所创之名教存在的必要性及三代之制的合理性,实现了无为与有为的统一。

此圣人人格与圣人系统在政治上便体现为“内圣外王”的王道理想追求。

郭象在王弼主张“本末一体”的基础上以“体用一如”来诠释道与德、圣与王的关系,实现了由王弼倡导的“先圣后王”政治理想向“圣王合一”的转变。

以王弼、郭象为代表的魏晋玄学家以孔子为圣人人格、肯定三皇五帝到三王的圣人系统、追求“内圣外王”的圣人政治,本质上是对儒家坚守的社会理想之延续,是对儒家圣人观的“接着讲”。

【总页数】6页(P155-160)
【作者】罗彩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335
【相关文献】
1.从儒学到玄学——以王弼玄学的生态智慧为例
2.从王弼到郭象:论魏晋玄学本体论的流变
3.王弼圣人观源流——从易学“寂感”说看魏晋孔、老、玄、释之会通
4.王弼与郭象玄学思想之异同比较
5.理想的圣人人格与理想的士人人格——郭象玄学新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魏晋清谈玄学之正始名士(二)——王弼注《老子》、《周易》

魏晋清谈玄学之正始名士(二)——王弼注《老子》、《周易》

魏晋清谈玄学之正始名士(二)——王弼注《老子》、《周易》•王弼毫无疑问是个天才,但是正如我们现今所说:所谓天才,百分之一是天赋,百分之九十九是辛勤。

王弼也不例外。

既然王弼如此这般,为何正史《三国志》没有为他立传呢?王弼像王弼出生在王氏家族,这是个名门望族,累世公卿。

在汉末动乱时,他的祖父王凯与其族弟王粲一起从长安流亡到荆州,投靠了世交刘表。

这里的刘表就是《三国演义》里被刘备把荆州借走的刘表,关于刘表的执政能力和军事才干,这里不做深究。

单说刘表文学方面,他称得上是一个名士,他曾组织文士整理儒家五经,并亲自写了《周易章句》,见解很独特,对王弼解读《周易》起到不小的影响。

刘表有个女儿,本来想嫁给王粲的,但是王粲其貌不扬,且行为比较散漫,刘表不喜,就把女儿嫁给了相貌堂堂的王凯。

所以,这样说来,王弼也是刘表的曾外孙。

王粲,著名的文学家,文坛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名气很大。

大学者蔡邕(yōng)就很赏识他,晚年的时候还把自己的万本藏书都送给了他。

王粲去世以后,他的两个儿子被魏讽蛊惑,意图谋反,被曹丕所杀。

为了不让族弟无后,王凯就把自己的小儿子,也是王弼的父亲王业过继给王粲。

蔡邕赠送的那万本藏书自然也到了王业、王弼父子手中,所以,可以说王弼是从小就沉浸在书籍的海洋中。

然而人无完人,阅书万卷,精通玄学的王弼,在人情世故面前却显得相当稚嫩,以致于仕途坎坷,政业寥寥。

因为何晏比较看重王弼,也一直找机会让王弼入仕,恰好五品黄门郎之职空缺。

于是,何晏便向曹爽推荐了王弼。

而同时,丁谧则推荐了王黎。

因为丁谧比何晏更得曹爽信任,于是曹爽便任王黎为黄门郎,却让王弼做了六品的尚书郎。

王黎本与王弼是好朋友,王黎选上了黄门郎,而王弼只屈任低一品的尚书郎,王弼就有些嫉恨,偏偏王黎此人又“轩轩然,喧喧然”一副小人得志的模样,王弼就和他闹翻了。

尽管如此,王弼依然干劲十足。

一上任便要求觐见曹爽,见面后,王弼暗示想要单独谈话,曹爽允了,并屏退左右。

百位中国思想家——王弼

百位中国思想家——王弼

百位中国思想家——王弼凡物穷则思变,困则谋通。

——王弼简介王弼(226年~249年),字辅嗣,山阳(今河南焦作)人,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玄学贵无论的创始者之一。

人物小记王弼在少年时就“好老氏,通辩能言”。

他曾与当时许多清谈名士辩论各种问题,以“当其所得,莫能夺也”,深得当时名士的赏识。

王弼为人高傲,“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

王弼虽然年纪不大,却已为《老子》作注。

当时的大学问家,正始玄学的领袖何晏,比王弼大近40岁,也曾为《老子》作注,听说王弼已为《老子》作注,大为惊奇,乃亲至王弼处。

相见之后,何晏见王弼注文,自觉精奇无比,大为叹服。

由此两人竟成为忘年之交,共同创立了魏晋玄学派。

在何晏的推荐下,王弼被任命为尚书郎。

主要思想王弼在关于“以无为本”的理论中,强调“夫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

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

认为,作为万物之宗的“无”,不能独立自明,必须通过“有”,从天地万物的存在上去明了,“无”是万物的“所由之宗”。

王弼强调万物存在的统一根据,认为此根据表现在万物之中,只有通过万物才能把握它。

这种理论在思维上有相当的深度和意义。

但是,他把这统一根据归结为“无”,而且又把它夸大为一个不随万有变动的绝对的根据。

他说:“天地以本为心者也。

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语息则默。

默非对语者也。

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

寂然至无,是其本矣”(《周易·复卦》注)。

从而陷入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王弼很强调“无”的“自然无为”,他认为万物都表现为一种必然性,即所谓“物无妄然,必由其理”。

王弼的这些思想对以后宋明理学有相当的影响。

王弼的《易》学,一反两汉象数之学,而提倡领会玄旨的义理之学。

他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提出了“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的解《易》方法。

特别强调“得意”的重要,认为:“存象者,非得意者也”,“忘象者,乃得意者也”。

钱穆:论王弼

钱穆:论王弼

钱穆:论王弼王充只是魏、晋新思想的陈涉、吴广,若论开国元勋,该轮到王弼。

王弼在这一时期思想史上的大勋绩,在其能确切指出前一时期思想界所运用的方法上之主要病根,而在正面提出另一新观点,好作此下一时期新思想之主要泉源。

王弼是一个卓绝天才,在他短短的生命过程中,弼卒时年二十四。

注了一部周易,一部老子。

他注周易提出两个极重要的观点。

他说:象者,出意者也。

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

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着,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

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存言非得象者也。

存象非得意者也。

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

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

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

忘言者,乃得象者也。

(周易略例明象)「象」之一字由老子首先提出,易传本之大加发挥,汉儒沿此入迷,认为天地间一切之象莫不有甚深甚秘之意义,于是说符瑞,说灾异,好像眞有一天帝在显象诏告人,而易经遂变成一部发现天地奇秘的、可以前知一切人事的圣书。

其实易经里的卦象,只是作易者凭以说出其心中作意的一项工具。

我们研究易经,所贵在透过此种卦象来明了作易者之本意。

所以王弼说:易者象也,象之所生,生于义也。

(易乾卦文言)卽就天地间自然之象言,其本身亦并无意义存在。

天地只是一自然,其所具之意义,乃由观象者心意中生出,而赋予之于外象。

卽如老子所云天地间之种种对立,其实也是人心中有此一对立的观念,再指点出许多外象来藉为说明。

详在易传中庸章。

因此天地间一切事理,实皆出在人心意中而不在外面的象上。

若昧却心意,而循象求之,则成为王充之所谓「虚象」。

王弼说:一失其原,巧愈弥甚,纵复或值,而义无所取,盖存象忘意之由也。

(周易略例明象)以上引的是王弼论易象,下面再引王弼论易数的一节话。

王弼说:变者,情伪之所为也。

夫情伪之动,非数之所求也。

故合散屈伸,与体相乖。

形躁好静,质柔爱刚,体与情反,质与愿违。

王弼对周易的重要贡献,是将道学与易学结合,化繁为简并体现本义

王弼对周易的重要贡献,是将道学与易学结合,化繁为简并体现本义

王弼对周易的重要贡献,是将道学与易学结合,化繁为简并体现本义王弼,字辅嗣,山东微山或金乡人士,是我国魏晋时期的著名哲学家、经济学家,23岁因疠病去世,虽其人生短暂,但他的学术成就可谓十分卓越,著作有:《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论语释疑》、《周易大衍论》等。

因《道德经》的原版著作逸散,所以王弼的《道德经注》曾是唯一的留传,为道学传承和研究真是做了贡献,直到1973年,考古专家在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乡发现了《道德经》的原文,算是原版首现。

道德经石刻王弼年纪轻轻,为什么如此优秀呢?这要从王弼的祖父王粲说起,王粲是一位很有才华的文学家,是“建安七子”之一,与大学者蔡邕关系甚好,蔡邕赠书给王粲6000余卷,王家自己也积累了四千余卷,所以供王弼学习的各类书籍达万余卷,太有条件了,他自幼便修习道家、周易、经济、文学类等著作,放下书,还能与诸多名家经常探讨学问,因为他的祖父及父辈皆为高官,家族环境能够让他结识更多的名士,并深得名士们的赏识。

加上自己天资极高,因此造就了一位魏晋时代的旷世大儒。

秦末之前,道学、易学及儒学,内涵丰富并言辞简练,但经历了两汉之后,诸学术被一些所谓的饱学之士,加辞注文,尽情宣泄自己的臆想见识,造成了学风日益繁琐、甚至浅薄怪诞,也把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强加于真学之侧,过于注重文辞隽和,并繁论唯美,把简单的给变异了。

这是很多时代的文化风气,主观臆断的把传承下来的优秀学术著作,改的不合原著本义,这种错改,比文化断层更为可怕。

对于易学、堪舆学而言,近代很多所谓的“大家名人”仍对易之本义改编和批注,在不做大量实践的情况下,靠自己的臆想加神改情、任性组合,把朴素至简的纯真义理,弄得晦涩难懂、复杂不堪,他们还创写命理、堪舆方面的著作,令后人学读上几年,也是无法纯准确运用,这种著作多的很啊,误人子弟不说,擅改天地理义,不知天高地厚也,实在令人无语啊。

王弼之前,周易、道学、儒学等学术体系均已独立成集,周易是以阴阳五行八卦为体,道学始祖老子先生是以“道”为体,孔子以“仁”为体,庄子以“虚无观为”为体,孟子以“性善”为体,董仲舒以“天人感应之天命论”为体等等,他们的体系是当时的学术主流,王弼在修学这些著作时,是用尊崇之心,探究其本义的,他发现老子先生的'道'和周易的阴阳八卦概论,有着同脉相承的发展变化,均是“以无为本”的思想范畴,由此认定道与易的认识论是和而统一的。

晋朝历史人物——王弼(三国著名玄学家,魏晋玄学理论的奠基人)

晋朝历史人物——王弼(三国著名玄学家,魏晋玄学理论的奠基人)

晋朝历史人物——王弼(三国著名玄学家,魏晋玄学理论的奠基人)王弼(226—249年),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西北)人,三国著名玄学家,魏晋玄学理论的奠基人。

王弼出生于世代儒业之家,祖父王凯为著名文学家王粲的族兄,父亲王业为刘表的外孙,官至尚书郎。

王弼聪颖过人,少年即享高名。

据载“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

当时已颇有名望的玄学家何晏发现王弼的奇才后,甚为赞叹,称“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同前)。

在何晏的极力举荐下,王弼担任了魏曹爽政权的台郎。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氏控制了曹魏政权,曹爽、何晏被杀,王弼也受到了株连。

同年秋,王弼患疠疾而亡,年仅24岁。

在短暂的一生中,王弼通达超拔,勤奋治学,留下了《周易注》、《老子注》、《周易略例》、《老子微指略例》、《论语释疑》等著作。

他的哲学思想在我国哲学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

王弼的哲学思想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学说,他把《老子》哲学中“有生于无”的论题,作为自己思辨的起点,并做了彻底的唯心主-释。

哲学史上称之为“贵无”派。

以“无”为本,以“有”为末,是王弼“贵无”哲学的纲,他以此构造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在宇宙观上,他认为世界的本体是“无”,世界的现象、具体事物是“有”,“有”是“末”,“无”是“本”,“有”是本体“无”的表现,纷纭复杂的现象世界统一于本体的“无”之上。

在运动观上,王弼主张“本”静“末”动,“无”静“有”动。

他说:“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老子注》十六章)。

因而他强调要从千变万化的现象中把握不动、不变的主体,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

这种主静论在哲学史上曾是反辩证法的一面旗帜,产生过重要影响。

在认识论上,王弼提出了“得意在忘言”的思想。

认为名言只是符号,真理不可认识。

他说:“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

《王弼传》:圣人,首先是人,才是圣

《王弼传》:圣人,首先是人,才是圣

《王弼传》:圣人,首先是人,才是圣更多原创、精彩内容这是《真·三国志》第411篇文章今天来讲王弼注:图片皆源于《三国杀》、《阵面对决》、《三国志》及网络,以文为主。

王弼,字辅嗣,今山东人,刘表的曾外孙,是魏晋玄学的创始人之一。

王弼的爷爷王凯是“建安七子”之一王璨的族兄。

217年,王璨病死之后,他的两个儿子也因卷入魏讽谋反案而被处死,就这样,王璨绝后了。

曹丕将王业过继到了王璨的名下,王璨成了王业的爸爸,王业也得到了王璨的众多藏书,这也成了王弼早年的资本。

王弼年少的时候,就非常聪明,喜欢老子的学说,口才也很好。

话说有一次,著名学者裴徽看他很聪明,就向他抛了他一个难题:“无”是万物的起源,为什么孔子从来不提起,而老子却一直在说它?王弼轻松地说道:孔子了解“无”的意思,如果一直谈它的话,那么“无”就不再是什么都没有了;老子认为自己了解“无”的意思,所以经常谈它,是因为他所理解的“无”就是“有”。

后来,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在见到王弼之后被其惊叹到,比如傅嘏(音同“古”)、何晏等。

当时,何晏认为,圣人没有喜怒哀乐,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比如钟会。

但是王弼却不认为,他认为,圣人只不过是比寻常人多了一点精神性(可理解为悟性或智慧),在情感上,与寻常人都一样。

这点其实挺有意思的,在后世儒家的世界中,圣人都是一副完美无缺的形态,而且在我们中国传统教育中,似乎伟人都是完美无缺的,甚至是没有一点缺点,或者说,后人不允许他们有任何缺点。

初中的时候,有一部电视剧叫《隋唐英雄传》(黄海冰饰演的秦叔宝),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看下来,秦琼、程咬金等人都是好人,而皇帝杨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人,似乎所有的优点都在秦琼等人身上,所有的缺点都在杨广身上。

这可能也是咱们文化的一个基调,中国政治以“德”育人,以“德”感召人,自然,就会有道德楷模,既然是道德楷模,在道德上肯定是不允许有一点瑕疵。

这在一方面滋生了众多伪君子,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身居高位的人来讲,也是一个万般无奈的枷锁。

如何“以易解老”:首创“以老解易,以易解老”历史先河的王弼

如何“以易解老”:首创“以老解易,以易解老”历史先河的王弼

如何“以易解老”:首创“以老解易,以易解老”历史先河的王弼东方既白著纵观中华文化和中华哲学文化的发展历史,魏晋时期的天才少年王弼,绝对都是继“老庄”之后,对于《道德经》及其宇宙大循环体系,解读比较接近于老子本意的人。

其不但著有《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论语释疑》、《周易大衍论》三卷、《周易穷微论》一卷、《易辩》一卷等数种注解论述,数量和种类涵盖万有,关键还在于其成就,在于其质量,在于其创见的巨大突破和引领。

天才少年王弼,易道皆通之大贤他注解的《周易》,一改汉人支离烦琐的传统方法,不用象数,而用《老子》,以老子思想解《易》,并阐发自己的哲学观点,在学术上开一代新风———“正始玄风”,是历史上第一位尝试“以老解易,以易解老”的人。

王弼的易学观体系庞大,内容深奥,以老庄思想为主,建立了体系完备、抽象思辩的玄学哲学。

王弼首推“以老解易,以易解老”的研究方式其本体论和认识论中所提出的新观点、新见解对以后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方法论方面,王弼对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有所继承,善于运用对立的概念和辨名析理的方法阐述问题。

王弼把静说成是本,是绝对的;把动说成是末,是相对的,但是他却因此引申出了“以静制动”、“以静治国”、“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他借鉴《老子》的“无为”思想,提出了“以无为本”的哲学命题。

其核心思想亦和老子一样崇尚“以无为本”的本体论,都认为世界的本体是“无”,世界的现象,即各种具体事物都是“有”,“无”是“本”,“有”是“末”。

“无”是“万物之宗”。

他从历史的、哲学的高度,探寻现象与本体、名教与自然、人性与理性之间的关系,在极短的时间内构筑起超越前人的哲学体系。

以无为本,以有为末;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他说:“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

”(《论语·述而》邢囗疏引王弼《论语释疑》)。

这就是说,“道”就是“无”,所以“万物皆由道而生,既生而不知其所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描述中出现 了一个共同的字眼 : “ 通” 。例如 :
《 老子》 : “ 古之善 为道者 , 微妙 玄通 , 深不可识 。 ”
《 易》 无思也, 无为也 , 寂然不动, 感而遂通天 下
之 故 。非天 下之 至神 , 其 孰能 与 于此 ?
《 苟子 ・ 哀公》 : “ 所谓大圣者, 知通乎大道, 应
人观念都受到易学的影响, 所 以逐渐 以“ 通” 字为圣
人 的主要 含义 。
二、 王弼 的易 学圣 人观
“ 孔老之辨 ” 最初产生 自《 庄子》 一书, 庄子学派 最早反思孔子名教 与老子 自然两个不 同的思想传 统, 表现出扬老 、 抑孔的倾 向。在《 庄子》 内、 外、 杂
篇中, 扬老 、 抑 孔之 说渐 次衍成 。唐 君毅说 :
声也。道无所不通 , 明无所不照, 闻声知情 , 与天地 合德, 日月合 明, 四时合序 , 鬼神合吉凶。 ” 《 淮南子 ・ 览冥训》 : “ 故 以智为 治者, 难 以持
国。 唯 通 于太和 , 而持 自然之应 者 , 为能有之 。 ” 这些解 释将 “ 圣 人 ”与 “ 通” 联 系 起来 , 所 谓
所在。孔老之辨包括有无之辨, f t 情之辨两个议题。 何劭《 王弼传》 载:
弼 日: “ 圣人 体 无 。 无 又不 可以训 , 故 不说 也 。
语, 而释 “ 不 淫其 性 , 不 迁 其德 ” 之 言。 老子 未 尝 言 性, 则 此 引老 子之 言 , 明 出 于老 子 之后 。《 在 宥》 之

义。 明 为沿 内七 篇 之 偶 有 之 抑 孔 子之 言 , 而更 次抑
虽大, 富有万物 , 雷动风行 , 运化万变, 寂然 至无 , 是
我们还注意到, 《 周易 ・ 系辞传》 中早 就有关 于“ 圣
人” 和“ 通” 的说法 。如 :
夫《 易》 , 圣 人 之 所 以极 深 而研 几也 。 唯 深 也 , 故 能通 天 下之 志。唯 几 也 , 故 能成 天 下之 务 。唯 神
也。 故 不疾 而速 , 不行 而至 。
尊孔子可知。然在 外 杂篇 中, 《 在宥》 篇 即 引老子
确卅争鲴 2 0 1 3 . 0 9
LA N ZH oU XUE KAN
■ 哲

王 弼 圣 人 观 源 流
从 易学“ 寂感" 说 看魏 晋 孔 、 老、 玄、 释 之 会 通
张 二 平
( 中 国宗 教研 究 中心 , 北京 1 o o o o 9 )
【 摘要 ] “ 孔老之辨” 最初产生 自 《 庄子》 内外杂篇 , 表现 为扬老抑孔 , 而魏晋 玄学认为老不及 圣 , 其代表人 物王弼更 以易 会通 孔老 , 以易学“ 寂 感” 说为圣人观 , 使得 孔 、 老、 易三 系的不 同圣人 观统 一 于玄 学。此后 , 玄 学发 展趋 势 由易入 佛 , 以 易学
的圣人 观 和孔 、 老与易 的关 系问题 , 这是新 思想发 展
具有刚健之用 , 如其《 周易 ・ 乾彖传注》 日: “ 不为乾 元, 何能通物之始?不性其情 , 何能久行其正?是故 始而亨者 , 必乾元也。利而正者 , 必性 情也。 ” 正因
为体 无 , 所 以能用健 。 汤用彤 说 : “ 老学贵无主静。‘ 人 生 而静 , 感 于
[ 作者简介 ] 张二平 , 男, 甘肃甘谷人 , 北京大学哲学博士, 中国宗 教研究中 心助理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与宗 教。


《 易传》 的圣人观
圣人 立象 以尽 意 , 设 卦 以尽 情伪 , 系辞焉 以尽 其 言, 变而通之 尽利 , 鼓之 舞之 以尽神 。
从 文献 记载 看 , 先 秦两 汉 以来 , 儒 道关 于圣人 的
者, 乃 能通 天下之 理 , 能 通 天下 之 理 , 则能通人矣。 ”
未尝多所非议 。唯《 德 充符》 托无趾语 老聃 日: “ 孔
丘之 于 至人 , 其 未 耶? ” 又《 大 宗师》 谓 颜 渊 言 坐忘 , 孔 子谓 “ 请从 而后 ” , 则 颜 渊见 道 若先 于孔子 。 … 除 此之 外 , 在 内篇 中固皆 多是 庄子之 旨托诸 孔 子 , 则 其
内篇与 外 、 杂篇 之 不 同之 又一 点 , 即 内篇 于孔子
“ 通” , 指“ 道” 而言。又如《 春秋 繁露 ・ 王道通三》 说: “ 三画而连其 中, 谓之王 。三画者 , 天地与人也 , 而连其 中者 , 通其道也。 ” 扬雄 《 法言》 说: “ 道者, 通
也, 无不通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刘劭 《 人物 志 ・ 材理》 说: “ 兼此八
其 本矣 。 ” “ 故 为复 , 则 至于 寂然 大静 。 ” 另 一方 面 , 则
之。 再将 内篇偶及老子, 次第扬之之所成。 ¨ 曹魏正始年间“ 孔老之辨” 的流行 , 源于《 庄子》 一书 的重光。 先秦庄子学派认为圣不及老, 但魏玄学家 却认为“ 老不及圣 ” 。此外 , 尤其值得 注意 的是 , 曹 魏玄学家在孔老之辨 中引入了易学视 角, 产生 了新
变而 不 穷 , 辨乎 万物之 情性 者 。 ” 《白虎 通》 卷七: “ 圣人 者何 ? 圣 者 , 通也 , 道也 ,
显然, 在《 易传》 里“ 圣人 ” 与“ 通” 密切结合 , 在 最高境界表示 “ 寂感 ” 的含义, 这就是所谓圣人 “ 寂
感说” 。可 以初 步 推 断 , 两 汉 以来 的儒 家 道 家 的 圣
“ 寂感” 说 为特征 的圣人观影 响 了六朝 庄学、 佛学、 易学, 乃至影响于理 学。
[ 关键词】 王 弼; 易学 ; 孔子 ; 老庄 ; 佛教 ; 寂 感; 圣人
[ 中图分类号】 B 2 2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5— 3 4 9 2 ( 2 0 1 3 ) 0 9— 0 0 0 5一o 4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6一l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