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和-生态建筑

合集下载

长城脚下的公社之二分宅(张永和作品)

长城脚下的公社之二分宅(张永和作品)

中国现代民居
长城与走廊年代相差2000多年,但二者的建筑 形态同是取材于大自然,臣服于大自然。二者 的演绎及选材当然因时代不同而各异,但与大 自然共存相互辉映的精神则是一致。 夯土在中国是相传已久的建筑形式之一,除了 减少环境冲击的优点外,还具有隔热隔音的功 效,使房屋冬暖夏凉。利用结合传统建筑的方 式,我们表达了对创造现代中国民居的企图, 而非陷落于盲目仿效古建筑形象的窠臼中。
层 叠 的 山 峦 景 色 ,
到 达 水 关 长 城 景 区 。
出 城 约 六 十 公 里 ,
沿 路 是 密 集 的 城 市 外 围 建 筑 。
出 北 京 上 八 达 岭 高 速 往 北 ,
长城脚下的公社
时间:开始运作于2000年9月,至2002年4月,一期住宅分别进入
完工精装阶段。 建筑师:首期开发的12栋别墅的建筑师——12位全部来自亚洲国 家、年龄在三四十岁、被誉为“正在向大师迈进、最有希望崭露 头角”的亚洲青年建筑师。 主旨:建造一个私人住宅的当代建筑博物馆,并且希望通过这个 具有实验性的举动,影响中国一代的建筑师、开发商和消费者, 为我们新生的“年轻”国家在当代建筑的发展上做出贡献。 要求:对这些未来的建筑大师,投资方的设计任务书除了用地与 用材(希望建筑师用当地可以找到的材料)的限定外,几乎再没 有什么条条框框。
中国位于北半球, 夏季多东南风,冬 季多西北风。北二 分宅的起居室交往 与展示功能较南 面餐厅要求高,所 以对采光及通风要 求也高。
夏季空气对流通风
h
h26ຫໍສະໝຸດ 采光北京地区冬至日正午太阳高 度大约26度。 北面作为交往主要场所,为 了满足冬季的采光要求,二 分的设计使北面采光良好。 相比之下,背光的南部宅自 然光并不理想,考虑到其功 能主要为日常起居,人工光 应用较多,正弥补此缺憾。 从采光角度看建筑师对南北 的功能布局的确是匠心独运。

中国当代建筑师解读——张永和(1)

中国当代建筑师解读——张永和(1)

中国当代建筑师解读——张永和及其非常建筑工作室作为中国当代建筑界的海归派元老级人物,张永和在2000年第七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展上的亮相,带领了中国当代建筑正式登上了国际建筑舞台,他和他的非常建筑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拓荒者。

但有人认为,非常建筑的设计,在外观上没有那种给人视觉带来冲击的形式,缺少一种应该有的个人风格。

对于这个的解释,西方评论家在评论崔健时说过,他最大的贡献不在于他的作品有多么重要,是他在不断地扩展摇滚乐在中国意识形态中的空间。

而张永和的非常建筑最大的贡献也不在于他的作品有多么重要,而是他在不断扩展实验建筑在中国建筑产业中的空间。

对于张永和的评价,需要把他纳入到所涉及的多重工作中去把握。

他所起步的阶段正好是文革一段荒凉的时代之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全球化,亚太地区经济繁荣加剧,条件促使了新一代的建筑师开启建筑创作的新视野。

受到西化思想的熏陶,又对中国的传统及当代文化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他通过实实在在的建筑实验研究,探索着中国当代建筑的道路。

起初的张永和,着眼的是建筑空间的思考,还属于空想阶段。

《非常建筑》中讲到自行车与建筑的空间移位,讲到电影与建筑的空间叙事,都是跨领域的发散思考,就好像一个能有所为的艺术家童年的丰富想象经验。

他的这种自我思维打开的方式,可以让一个建筑设计者逐渐培养起对自身经历和生活环境的敏锐与洞察力,对生活深入细致的观察,和对人们活动每一个细节及其意义的研究来体察环境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些都是纯概念。

从这些概念中我们可以感知,张永和的建筑是从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出发,在他的设计中没有过多抽象的定义。

而后,概念与建造得以实现。

席殊书屋的设计中,自行车与书架拼贴而成的“书车”,是街上车流在书店中的延续,赋予了书店一定的城市性。

书车为背靠背的双层书架,与原建筑的墙体厚度相同,又成为了活动的书墙,任意转换它们的位置可以获得书店内空间的变化,这样空间的灵活性就模糊了基地小的局限。

张永和实验建筑探索大师

张永和实验建筑探索大师

立 大 学 建 筑 系 环境 设计 专 业 ,获 得 学 士 常建 筑 工 作 室 并 开 始 了在 国 内的 建 筑 实 准 确地 找到 了中 国 原 有 建筑 教 育 系统 的
学位 :1 9 8 4 年毕业于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 践。 1 9 9 4 年 ,张 永和与其他7 位 中国建 症结 ,并 “ 对症下药”提出了与原有模
品 有 多 么 重 要 , 而 是 他 在 不 断 地 扩 展
摇 滚 乐在 中国 意识形 态 中的空 间 ”。 同样地 ,张 永和 的非 常建 筑最 大 的贡
献也 不在于 其 建筑作 品有 多 么重要 , 而 是 在 于 不 断 扩 展 实 验 建 筑 在 中 国 整
个建筑 产业 中的空间。
进步 建 筑 ” 1 9 9 6 年度 洲 、欧 洲 、美 洲 等 地 区 的 国际 建 筑及 艺 设 计 事 务所 工 作 。 1 9 8 5 年 开 始 ,他 相 继 群 工 程 荣获 美国 “ 9 9 7 年 ~1 9 9 8 年 陆 在 美 国 保 尔 州 立 大学 、密 执 安 大 学 、 伯 优秀建筑工程设计奖 ,该奖是美国建筑 术 展 ,主 要 包 括 :1 S 1 、丹 克 利 加 大 和莱 斯 大学 任 教 。 其 间 ,张 永 界 最 具 权威 的建 筑 年 度 奖 之 一 ,这是 首 续 在 奥 地 利 维 也 纳 、 美 国纽 约 P 和 获 得一 系列 荣誉 及奖 励 :1 9 8 6 年 荣 获 次 由 中 国 人 设计 的在 中国 本 土 的工 程 获 麦 路 易 斯 安 那 现 代 美 术 馆 、 英 国 伦 敦
学 伯 克 利 分 校 建筑 系 ,获 得 建 筑 硕 士 学 筑 师入 选 日本 《 世界上5 8 1 名 建筑 家 》 位 。 此 后 ,分 别 在 美 国 旧金 山几 家 建 筑

张永和:新中国的一代建筑大师

张永和:新中国的一代建筑大师

在美国学的东西,使他到认识一点,他可以不是仅仅作为一个建筑师,而是可以做一个按着他自己的意思去做的一个建筑师。
有一次张永和回国举办了一次讲座,因为当时建筑界的绝大部分人对国外的情况不了解,一些设计院的老建筑师就说:“那个张永和的讲座,没有一个人能听得懂,不知道他在讲什么,他根本不是在讲建筑。”
他实际上并不想学建筑,他想学美术,但是他画得太差了。那时侯他爸爸特别疯狂,就想让他干建筑这行。
留学的想法完全是他爸爸输入给他的,他当时觉得特别可怕,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去。
他知道留学这件事一直在他爸爸的心里,越到后来越清楚,但实际当时他去留学,完全是偶然的。
他出去是因为美国一个大学的教授,带了20个学生去南京,他们来了张的。那个本科生就是张永和。
在中国的建筑界,很多人都知道有一对父子建筑师。父亲张开济从少年时代起就梦想着到美国去留学,但这个梦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变成现实,1949年解放后,他留在了国内,成了新中国的一代建筑大师。和父亲不同的是,儿子张永和从没有热衷过要到外国去读书,但他却在父亲一手操办下,在1981年3月的一天登上了一架飞机,远赴美国学习考察建筑。十几年后,张永和作为一位美国注册建筑师回国发展,而他却带回了一套让当时中国建筑界的很多人包括他自己的父亲都感到不解,甚至反感的非常建筑理念。
后来那个教授帮他做了一些出国念书的安排,一开始去他也不是正式学生,去了之后才转成正式的学生。
中国的教育体制实际上是属于古典建筑,而他接触到的第一个是属于现代建筑,他在中国也接触到一丁点现代建筑,可是没认识,所以应该说是本质上的差别。整个三个建筑时期实际发生在可能至少100年里面,或者更长一段时间。但是对他个人来说可能被压缩到5年里面,所以心里特别闹得慌。
所以当时他父亲好几次说,你一个建筑师怎么做了作品,第一让人看不懂,第二它没有实用功能。那这还是什么建筑呢!他们就为这个大吵起来。

问题建筑--张永和

问题建筑--张永和

问题建筑Issue Architecture张永和Yungho Chang实验建筑90年代中下期,记得第一次是在台湾的《建筑Dialogue》杂志里看到王明贤和史建用“实验建筑”一词描述当时在中国出现了为时不久的一些建筑和建筑实践,其中包括了非常建筑工作室(下面简称“非常建筑”)的几个设计。

我当时没深究过王史两位是如何定义实验建筑的;但知道他们想要说明的一个现象是一批和以往建筑不同的建筑。

至于叫什么,也许并不重要。

后来也出现新建筑、前卫建筑、非主流建筑和翻译得变了味儿的“另类”建筑等等称谓,其实都没有本质上的差异,所指的是同一批建。

我很长时间以来,都认为王史的实验建筑仅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在“新观察”第一辑中,史建比较明确地指出实验建筑是非社会的、非商业的设计实践。

我在1985至1993年,做了许多自己出题的建筑设计,倒符合这样限定的实验建筑;或按照屈米的提法,也可以叫作理论设计,即没有业主委托、建筑师为了研究某个建筑问题做的设计,一般总停留在图纸上。

《非常建筑》一书里发表的工作大部分是那个时期的,属于理论设计的性质,同时也包括了若干个非常建筑最早期的项目。

非常建筑的成立,就是为了盖房子,为了做社会、商业实践,是入世的。

《非常建筑》一书的内容反映了我从理论设计或实验建筑向社会、商业实践的过渡。

1996年,非常建筑第一个建成的商业设计是席殊书屋,大概是因为用了自行车轮——一个非建筑的元素,似乎体现着一种实验性;但它恰恰标志着我自己的工作重点开始脱离理论设计性质的实验建筑实践。

也就是说,如果我的实验建筑时期有一个结束点,应该就是1996年。

2003年非常建筑成立十年,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总结前面工作的理由,同一年我们也经历了社会意识和实践组织意识的提高,于是当时也常谈这两点;但就工作方向而言并没有发生划分阶段的变化。

那非常建筑是否从1996年就不再从事任何实验建筑性质的工作?也不尽然。

非常建筑多少年来一直在当代艺术领域里做展览和装置的设计,并经常利用这些机会对一些非常规的材料进行尝试;如2008年在伦敦的维多利亚和艾尔伯特博物馆做的以塑料植草格为结构材料的装置。

非常体验—解读张永和的空间装置、建筑与城市

非常体验—解读张永和的空间装置、建筑与城市
“竹化城,少一点美学”的主题,张永和请来了 竹子。竹子对于中国来说,既是一种植物,又带有浓郁 的人文属性。用竹子来“软化”城市,可以看作是自然 对城市的“修正”,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张永和 试图以此重新思考建筑与社会、城市与自然之间的伦理 关系。
现在外部——办公楼和商业楼分列左右,出版社高居其
建筑中的城市体验
上。在三“楼”之间的“缝隙”中,结合交错消防楼梯,
在没有机会盖真的房子之前,张永和是通过装置来 形成了垂直的城市花园——城市空间引入建筑。
认识和实践建筑的。对他来说,装置就是一种“准建筑”。 “分解”使外部形态丰富
当他成为建筑师以后,建筑却反而被他当成了空间装置
成了 300 英尺(约 90m)的超大进深。
柱廊是独立的设计元素,不依附于建筑,而是服从外部
“分解”使不可能成为可能
秩序——形成面对市民广场的庄重脸面。
晨兴数学中心,300m2 的基地上一幢 7 层小楼,里 “分解”使建筑内外秩序的关联不再紧密
面的空间容纳了科学家们除就餐以外的所有日常活动,
Samho 出版社大楼:位于汉城附近的图书城,一个
窗孔、相机等“看”的装置很有兴趣,甚至把“看”发展
但出版社办公只需要3 层,剩下的部分由出租办公、会
成一种游戏,如洛阳“幼儿窗园(Kinder window garden)” 议展览、酒店、餐馆、咖啡馆、书店、画廊、室内篮球
方案。“管窥”或“孔见”构成了张永和的独特“看法” 馆等组成。由于这些内容和出版社业务都没有直接关联,
办公室 / 计算机房、垂直交通。各“楼”之间的空隙强
文化在下,办公、公寓在上。两组小楼相互垂直井字交
调了这五个“楼”的独立存在,从一组房间到另一组房 叠,形成中空的立方体。中空的部分和街道、公共绿地

造非常建筑——访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前主任张永和

造非常建筑——访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前主任张永和

0U E STl0N&A N SW E R壹尊塑……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造非常建筑——访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前主任张永和技术是麻省理工学院的长项,建筑师直该如何『r确利用这些技术来设计出更为宜居的而不足花式的建筑,这就是麻省理T学院建筑系的目标。

曩2/口规#曩*/&目#—L.中国,一场咀低碳经济为核心神1上产业革命已经出现,其中的绿色建筑更是米势汹涌。

在上海世博会的园区内,所有的场馆建筑都以生态可持续为基本宗旨,呈现出最精彩、最前船井且蜃为适用的绿色建筑技术。

中国馆推出了自培阳体系队亚半室外玻璃脚,而世博主题馆则章出了地埠热泵来最大程度的实现环保功催.世博中心采用丁先进的幕墙系统,西班牙馆斜使用r竹子和半透明纸的材料,而上海企业联台馆更是在建筑内部采用大量技术组件作为建筑的基本元素,采用高强度.轻量且环保的可回收聚碳酸酯塑料作为建筑材料.同时通过透明的塑料管充分展现出立体L E D灯的效果,使樽整十馆的外立面能够不断地变换色彩与图形.而热能转电能的先进太阳能技术以厦喷雾装置更增强了整个馆建筑的功能性。

而作为上海企业联台馆主持建筑师的张求和充分将其低碳环保的理念融人了整个建筑设计之巾。

作为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的张永和,在现实中如何队科技来建造设计出更低碳,更宜居的建筑已经成为他时捌都在思考的事情。

《科技倒韭》:证能具体谈一谈在上海企业联合馆中.墨如何将怔碟节能的理念和技术融^其中的吗?薰糸轴挖们在馆中采用了银多技术,包括搏整十建筑底层槊空.使排队等候的人们所处的环境台比较好.在具体柏拄术方面.我们采用了一种比较新的高效太阳瞻采集技术,耕热能采集到一起再梅其转变为电能。

在晨馆的建筑屋顶上有一块1600平方米的太阳缒集热屏,收集太刚能生成95℃的热水.通过超低丑新技术发电。

此外还有雨水的收集创新.整十展馆场地范国内的雨水都能得到叫收.通过机淀,过滤和存储等技术处理之后,可咀作为场馆内的日常州水.更能够为喷葬方案提供水耀。

北京:“张永和+非常建筑:唯物主义”展览举行

北京:“张永和+非常建筑:唯物主义”展览举行

北京:“张永和+非常建筑:唯物主义”展览举行赶在黄金周到来的前一天,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迎来了自它开馆以来的首位建筑师个展——“张永和+非常建筑:唯物主义”,展览以回顾的性质全面呈现了张永和近30年来的建筑思想和实践的成果。

但这个展览对张永和而言,并不全是回顾的意义。

因为展出的内容中既有他在1983年的手稿,亦有与展览同步进行的方案——UCCA的大门改造。

张永和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大展厅改造成6个胡同式的模块,每个模块分别代表了张永和建筑创作的一个维度,包括单车公寓、无尽院、后窗、无间造、不理想城和圣人书房,行走在其中似有入迷宫之感。

期间分布着6件装置(其中包括2008年在英国VA博物馆创作的装置《塑与茶》)、40个模型及270张图纸。

别出心裁的布展方式也契合了“非常”的理念,用混凝土、石膏、夯土等建筑材料筑成的空间充分反映出张永和对“唯物”这一理念的推销,同时以此引出展览要讨论的问题:最常用的技术有何可能?不沾边的技术可能性又何在?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建筑先驱之一,张永和的视野并未局限在建筑设计本身,他自称是一位“不务正业”的建筑师。

从小便喜欢美术的他,如今也是当代艺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他曾5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成都双年展等国内外重要展览。

除此以外,兴趣广泛的张永和还写剧本、出书、拍微电影,由张永和撰写脚本的微电影《影捉影》也在本次展览中展出。

趕在黃金周到來的前一天,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迎來瞭自它開館以來的首位建築師個展——“張永和+非常建築:唯物主義”,展覽以回顧的性質全面呈現瞭張永和近30年來的建築思想和實踐的成果。

但這個展覽對張永和而言,並不全是回顧的意義。

因為展出的內容中既有他在1983年的手稿,亦有與展覽同步進行的方案——UCCA的大門改造。

張永和將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大展廳改造成6個胡同式的模塊,每個模塊分別代表瞭張永和建築創作的一個維度,包括單車公寓、無盡院、後窗、無間造、不理想城和聖人書房,行走在其中似有入迷宮之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永和虽然没有专门的对生态建筑进行研究,但不管是设计理念,还是设计 作品上的表达都能体现自然与建筑融合,生态建筑化,人工环境自然化等生 态建筑的部分。我相信每个伟大的建筑师都会在建筑与生态环境,建筑与周 边环境,内部空间外部空间的塑造上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与创造。
土宅 远洋艺术中心 深圳润唐山庄集合住宅 2002 东莞 石排镇政府大楼 2005 内蒙古 游客中心 2004 北京柿子林会所 2004 河北教育出版社大楼
长城脚下的公社— 长城脚下的公社— 土宅
•深圳润唐山庄集合 住宅
张 永 和
中国建筑师 中国建筑师 建筑教育家 建筑教育家 非常建筑工作 室主持建筑师
美国注册建筑师 美国注册建筑师
美国伯克利 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建 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建 筑系硕士; 筑系硕士;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负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负 责人、教授; 责人、教授;
远洋艺术中心
• 远洋艺术中心是一个工业厂房 改建而成。
建筑材料是一个可回收利用, 建筑也可以回收利用 建筑的本质是空间,张永和改 变了空间的一种组合,但只用 了少许变动,我觉得这也是一 种可再生,也是一种生态建筑 的一方面。
深圳润唐山庄集合住宅
生态建筑应该是一个 广义的,除了选材或 做法,设计手法其实 可以很生态,与大自 然的一种融合和亲近 建筑给人一种回归大 自然的心理感受也是 一种生态建筑,不仅 仅指节能等方面

润唐山庄集合住宅采用了 屋顶花园,保温隔热,减 少能源的使用,另一方面 屋顶花园还能给人春意盎 然,回归大自然的感觉, 从人的心理上讲这种设计 也是属于生态建筑的一部 分。
2002 东莞 石排镇政府大楼 石排位于珠江三角洲,是广东省东莞市的三十三个镇之一。 当地气候炎热而潮湿。镇政府的设计针对地方气候特点, 发展基于气候的地域建筑学。这种针对气候的建筑学随着 80年代空调的广泛使用已逐渐消失。建筑被切开为三个 薄片以形成好的空气流通;南向的柱廊既作为遮阳又创造 政府形象;而顶层的水平遮阳则减少屋面的辐射热,同时 又限定了薄片间的公共空间。
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 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 年美国哈佛大学 丹下健三教授教席 教授教席; 院丹下健三教授教席;
2005年 月就任美国麻省理 2005年9月就任美国麻省理 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 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 建筑系主任
长城脚下的公社— 长城脚下的公社— 土宅
张永和与生态建筑
建筑和树木、 建筑和树木、水、石等元素共同构成生活的环境,使景观和建筑之间有一 石等元素共同构成生活的环境, 种模糊的界限,使居住其中者感觉到整个大自然就是一个完整大家园。 种模糊的界限,使居住其中者感觉到整个大自然就是一个完整大家园。 ------张永和 现代生态建筑的趋势:1)建筑融入自然就是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 系,从而更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尽量减少对 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 2)把自然引进建筑, 将自然引入建筑,运用高科技知识,促进生态建筑化,人工环境自然化。
2004 河北教育出版社大楼
出版社只需要三层的空间。然而, 中国活跃的房地产市场和高额的地价, 驱使开发单位决定建一栋12层的建筑, 驱使开发单位决定建一栋12层的建筑, 增加了出租的办公空间,会议室及展览 设施,旅馆,餐馆,咖啡厅,书店—— 设施,旅馆,餐馆,咖啡厅,书店—— 甚至还有艺术博物馆和室内篮球场。各 甚至还有艺术博物馆和室内篮球场。各 种空间的混合使用激发我们形成了设计: 种空间的混合使用激发我们形成了设计: 结构因此拆解为三个相对独立的微型建 筑。出版社位于最高层,下部是出租的 办公空间和商业活动。微型建筑之间的 办公空间和商业活动。微型建筑之间的 开敞空间设计为一个垂直城市的空中花 同时可用于防火疏散。微型建筑之 园,同时可用于防火疏散。微型建筑之 间的空间所形成的城市质量, 间的空间所形成的城市质量,使得出版 社大楼更是一个微型的城市。 社பைடு நூலகம்楼更是一个微型的城市。即使空间 灵活,也最大限度的起到其使用性。 结构和材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及局 部钢结构,混凝土砌块填充墙
2004 北京柿子林会所
由于建筑周围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于是房间或房间组被 作为取景器来设计。取景器-房间共有九个,面向不同的 方向与景观;看的需要促使其三维形状内收外放,作为 景框的大口是落地窗,两侧承重实墙呈八字关系,屋顶 倾斜构成单坡。换而言之,坡屋面首先是为限定取景器 而出现的。取景器-房间之间,有时是中间,则是保留下 来的柿子树。建筑与景观又相互融合了,建立起与基地 之间的另一重关系。 其实,建筑同时总又是被看的对象。建筑设计也是造景。 将九个的取景器-房间倾斜程度不同的屋顶整体看待,建 筑顶部便出现了一个起伏的相对复杂的拓扑接口;也许 可以认为是一个人造的地景,与基地周围的山峦呼应; 也许又可以作为以当代的建筑语言翻译传统中国建筑坡 顶形式的一次尝试。以往中国建筑的研究中,更偏重于 单体屋顶形式的传承。而典型的中国建筑则普遍是以群 体存在的。一个院落四周建筑的屋顶大小变化本身便包 含了拓扑关系。在柿子林,取景器是决定屋顶形式的先 决,而对中国传统建筑群体屋顶的观察提供了最终的参 考。
设计理论
1、对空间、对建筑的原型设计:所谓原形、原型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抛却现有建筑 对空间、对建筑的原型设计:所谓原形、原型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抛却现有建筑
对空间、 型进行设计。 的一些模式、程式,对空间 建筑回归到最初的原( ?)型进行设计 的一些模式、程式,对空间、建筑回归到最初的原(源?)型进行设计。世界上有很 多建筑师也意识到这一点,阿尔多· 多建筑师也意识到这一点,阿尔多·罗西及其类型学就与此有关,安藤忠雄也有 “fromzero”的说法,汤桦的工作室就叫“零度工作室”,张在元则把它演绎为“无形中”、 fromzero”的说法,汤桦的工作室就叫“零度工作室”,张在元则把它演绎为“无形中” “非建筑”……张永和的《四间房》就是一个300×300×300英尺的住宅原型设计,在这 非建筑”……张永和的《四间房》就是一个300×300×300英尺的住宅原型设计,在这 个住宅中,台、亭、阁、洞都有它的原形,家居、家具、空间自然也就回到了原型的 个住宅中,台、亭、阁、洞都有它的原形,家居、家具、空间自然也就回到了原型的 组合状态,同时造就的限定空间与不限定空间的暧昧则达到了“含蓄空间”的目的。《 组合状态,同时造就的限定空间与不限定空间的暧昧则达到了“含蓄空间”的目的。《垂 直玻璃宅》 1991)是另一个原形设计的例子,在这里,空间一下子脱离了重力,变 直玻璃宅》(1991)是另一个原形设计的例子,在这里,空间一下子脱离了重力,变 成了上下的、透明的、或可重叠的,正如西晋刘伶所愿的那样--天地是住所,房屋为衣 成了上下的、透明的、或可重叠的,正如西晋刘伶所愿的那样--天地是住所,房屋为衣 裳。
从张永和这些作品中看生态建筑
土宅--张永和与自然融合的住宅设计 土宅 张永和与自然融合的住宅设计
无论是风景画家所描绘的树叶点缀的山水还是建筑 师所构建的精巧别致的园林,自然淳朴是中国艺术家几 千年来的追求。本着这种精神,张永和及其非常建筑工 作室设计出了能够拥抱山水的“二分宅”——兼具字面 和比喻意义。该构想是“要将北京传统的四合院从其拥 挤的城市空间移植到古朴的大自然中来,”张永和解释 道。在城市里,庭院被房屋所包围。但在北京以北长城 四周的延庆县,建筑师却将房子打开,这样,群山环绕 着三角形庭院的一边,而房子则建在其他两条边上。将 房子分辟成两个厢房的作法同时也为现场保留了一组树 木并将迷人风光引入了室内空间。甚至水也被引入了设 计,他调整了基地中一条小溪的流向,使其能够穿过庭 院并从剔透的入口休息处的玻璃地板下流过。 张永和将该设计视作一种可变的原型,通过改变两个厢 房之间的角度可将其调整各种地点。取决于基地条件和 客户需要,“二分宅”能够变成一座平行的房子、直角 的房子、单个的房子,或者背靠背的房子。
2005 内蒙古 游客中心 建筑融入自然, 建筑融入自然,把建筑作为草原的一部分
为了尽量减少对草原环境的影响,我们 把建筑看作是草原地形的一个组成部分 来设计,即将建筑处理为地面的延伸和 隆起。为了限制建筑的高度,使之更加 融合在草原之中,建筑的底层是沉入地 下的;从而也形成室内地面在一系列不 同标高上,将整个游客在建筑内的路线 连成一个起伏变化的环路。在同一立场 指导下,建筑突出地面的部分也局部用 土坡覆盖。与地面相连的屋顶种植了与 草原一样的植被,人和牛羊将会从草原 不知不觉地走上屋顶,或观光或放牧。 因此,古达里诺尔宣教中心可以认为是 一栋几乎没有外表的建筑,同时也是我 们以人造地形为设计出发点的又一次尝 试。
对于“二分宅”,张永和借鉴并采用“土木”(泥土和木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古老概念。一个胶合 木框架和几面夯土墙构成了基本的轮廓,其间嵌有面向庭院景观的落地玻璃。由于两个厢房均有一个 房间那么宽,而且,大部分空间相互渗透、融合,因此就能够省去所有的走廊而创造出一个合理的平 面。
材料的特色
土宅的基本建造材料 为混凝土,土,木, 玻璃。 材料的选择基于朴素 的生态观念,希望主 要选用天然材料,并 且都可以降解或重复 利用。减少对环境的 影响
2、艺术与空间营造的结合: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场景艺术、大地艺术等这些近几 艺术与空间营造的结合: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场景艺术、大地艺术等这些近几
年在国内艺术界得到爆炒的玩意儿说到底原本与建筑,空间就是相连的, 年在国内艺术界得到爆炒的玩意儿说到底原本与建筑,空间就是相连的,建筑界有武 空间就是相连的 汉的李巨川、上海的米丘等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作品,但往往容易陷入纯艺术的陷阱 之中,背离了空间营造的初旨。相比之下,张永和还是保持他的高度理性,较好地以 空间营造实现了概念、行为、活动等,其实,回顾张所有作品,几乎都有这方面的影 子,从八十年代的《烟斗--概念性物体》 1990的 取景厢--纪念物》 子,从八十年代的《烟斗--概念性物体》到1990的《取景厢--纪念物》直至最近在清华 大学建筑系指导完成的《体验营造》 大学建筑系指导完成的《体验营造》,从内容来看,也就是通过物体(厢、盒、烟 斗)、建筑要素(墙、窗、门、家具)进行建构,营造出一系列空间,并在营造中体 验建筑中的尺度、结构、空间的基本问题。我个人最感兴趣的得数1990年的《 验建筑中的尺度、结构、空间的基本问题。我个人最感兴趣的得数1990年的《头宅、 衫宅》--头宅是供头部"居住"的空间,是木材及钢板为材料的建造物,头宅的内壁--类 衫宅》--头宅是供头部"居住"的空间,是木材及钢板为材料的建造物,头宅的内壁--类 头盔与胸甲的结合物则成为"衫宅" 头盔与胸甲的结合物则成为"衫宅",这是一个简单的、介于模型与建筑之间的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