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体验—解读张永和的空间装置、建筑与城市
张永和住宅论文

张永和住宅作品解析班级:建筑1101学号:111601118姓名:王玥婷指导老师:张建新王玥婷摘要/通过对张永和山语间住宅的解析,反映现代建筑设计应走的道路:抛开宏伟的文化抱负,回归对于空间的关注,以一个平常建筑师的心将那些精妙的概念空间通过严谨的建造完整的实现;或是彻底摆脱空间、材料这些建筑师趣味,去关注城市问题,寻找一种能够真切反映中国城市现状的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操作。
关键词/山语间生态性动词建筑环境ABSTRACT/ By residential ”hill between wo-rds” designed by Zhang yong he parsing, re-flect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should foll-ow the path:gra-nd cultural aspirations aside and return to the att-ention of space, with a n-ormal heart architect those subtle conceptual space through rigorous construction complete implementation;or completely out of space,m-aterials, these architects fun to be concerned with urban problems, to find a way to truly re-flect the status of Chinese cities is mor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operation.KEY WORDS/hill between hills,ecological, verb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第一部分:概述对于张永和来说,建筑设计应该从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出发,他强调设计的全过程比设计的最终结果要重要的多。
八步走向非常建筑

八步走向非常建筑[经典]摘要:本文是对张永和十年来建筑探索的综合性评论,它由"八步"同为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叙述、分析组成。
其"八步"为:雄心(1)、媒体、概念、空间、城市、形式、建造、雄心(2)。
一方面,"八步"历时性地代表着张永和非常建筑工作室十年来成长所经历的八个主要步骤──文中的评析从历史性的回顾逐步过渡到对现状的考察和对未来的展望;另一方面,"八步"也共时性概括了张永和的建筑追求中的八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既涵盖了建筑学本体的课题,也涉及到一些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问题;同时,在广泛的历史文化脉络和特定的建筑学本体之间,"八步"又成为八个不同的视角和视镜,笔者借此得以逐步展开对张永和的建筑作品、观念的细致读解和批判性审视。
Abstract: A comprehensive critique on 10 years' architectural exploration of Yungho Chang, this essay is composed of Eight Steps of both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narrative and analysis.The Eight Steps are: Ambition 1, Media, Concept, Space, City, Form, Tectonics an d Ambition 2. On one hand, they diachronically represent the eight major steps tak en by Yungho Chang's Atelier FCJZ along with its 10 years' development, while th e analysis proceeds step by step from historical review to investigation of the pres ent and anticipation of the future; on the other hand, Eight Steps synchronically su mmarize eight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Yungho Chang's pursuit, covering both auto nomous architectural subjects and some closely related social cultural issues; at the same time, between general historical cultural context and specific architectural dis cipline, Eight Steps are eight different view angels and optical lenses, through whic h the author gradually unfolds a careful reading and critical scrutiny on Yungho Ch ang's architectural works and ideas.--------------------------------------------------------------------------------他展示出超常的运动克服着无穷的困难……没有人要求他这样做没有人觉得该感谢他他生活在一个杂技师的非常世界中。
坠入空间 张永和

坠入空间——寻找不可画的建筑(张永和)坠入美国人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从事光与空间的艺术。
他的一个作品系列是用光化解空间的进深感:通常是一个矩形房间。
房间尺寸不妨假设为长宽高各为10*5*4米。
进入该房间惟一的门开在一个短边上。
无窗。
特氏先在房间的中央加设一道隔墙。
由于隔墙上开了很大的洞口,即在5*4米的墙上开有4*3的窗洞,隔墙实际上构成一个周边为半米宽的框。
观众从房门进入,通过这个边框看到另外半个房间,其中空无一物。
然而那半个房间在特氏精心布置的灯光下产生了失去第三维的幻象,呈现为一个有某种色彩(灯光的色彩)的似平面。
也就是说隔墙成为了"画框",上面的洞口转化为"画面"。
据说常有观众不确定自己看到的到底是二维还是三维空间,便靠近隔墙去用手触摸"画面",不慎失去平衡就跌入半米高的边框后的"画"中。
特氏也就成了许多说不清打不完的官司的被告人。
技术上取得上述的效果并不很困难:一个空间中的各个界面之间的光影反差越大,空间感越强烈;反之,空间的各个界面的亮度越接近时,空间感就变得越微弱。
英国人罗宾·艾文斯(Robin Evans)却注意到特氏这组作品的另一有趣现象:即这些作品的效果无法用绘画的手段来表现。
而特氏的装置也完成了从三维到二维的变化,但形成的是一个二维空间的幻象。
绘画实在的平面无法表现虚幻的平面。
事实上,特氏在创作过程中也只绘制建造图或施工图。
艾氏对特氏作品中空间与绘画关系的关注并非偶然,因为艾氏本人的领域(也是我的领域)--建筑学--传统上是依赖绘画来进行研究和设计的。
艾氏的观察把我卷入了对以下列问题的思考之中:建筑的哪些质量是无法用绘画描述的?建筑空间是否存在不可画性?有无不可画的建筑?或能否脱离绘画定义建筑?不可画的建筑又是怎样的?推出美国人费慰梅(Wilma Fairbanks)著《梁与林》一书中记述了当年梁思成一行到应县时的情景:当时天色已晚,营造学社的建筑师们透过暮霭遥遥看到的拔地而起的佛宫寺释迦塔是一巨大的剪影。
浅析张永和的“基本建筑”

浅析张永和的“基本建筑”作者:李淑怡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6期在全球浪潮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和建筑正在逐渐消减影响。
在商业社会,奇观文化中,建筑学陷入了争奇斗艳的尴尬风气,这时对建筑的本质的回归与关注,就变得尤为重要。
张永和的“非常建筑”意为非常规的建筑,但在人们开始追逐地标建筑时,平常建筑也就变成了非常建筑。
在看完对张永和的《非常建筑》后,我感受到张永和对待建筑始终是一个理智且坚定的人,在我的理解中,他认为的建筑不是一幢房子,而是提供生活的空间,生活始终是他不变的关注点。
并且他在书中曾说过“让建筑回到建造,成为建筑的建筑。
”“建筑就是建筑本身,是自己的存在。
”看到这时,我产生了疑问:什么才是基本建筑?建筑本身的概念又是什么?在《作文本》中,张永和在写窥视剧场时提到人用看来认知空间的关系,空间关系影响人的视觉经验。
我认为这里的视觉经验也就是指人的感受,產生了个人化的视觉空间和时间,形成了人与空间的联系。
在剧场中,空间引导了人的轨迹,设计的其实是一种逻辑关系。
这种个人化的感受,必定是独一无二的。
谈到这里我想到了另一个哲学问题,就是任何语言都不能将一个人的思想完全传达给其它人,因为人的思谁都具有主观性,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后,同样的内容被不同的人的主观所理解,这产生的理解一定是会存在差异的。
由此可见,同样的建筑因为不同人的主观视觉经验,空间的含义也不同,建筑不再是一个固态的房子,而是具有基本形态的一个意识空间。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建筑其实是情感与文化的一种载体。
《作文本》中还提到了烟斗。
烟斗作为一个物体,剖开后放在手里形成了统一,变成了一个概念性的物体。
张永和在面对现实以单体与异化作为思考与质变的出发点,但到了后期,他开始怀疑旧有的建筑途径是否能通向新建筑,以及实体建筑是否能回答真正的建筑问题。
在这一阶段中,他介绍了垂直玻璃宅,垂直玻璃宅面向江边却没有窗户,采用混凝土墙体,内部的楼板和屋顶都是玻璃材质。
非常建筑 张永和

基本密斯密斯·凡·德·罗的“上帝存在于细部之中”首先让我想到的是他的巴塞罗那馆中的钢柱:十字形横截面,由除了铆钉螺栓外16个部件拼装而成。
还有他的吐根哈特宅中的玻璃幕墙:可用电动装置使之沉入地下室。
相信密斯在这些精巧的细部中曾与上帝谋面。
后来发现密斯与上帝有着一种更广泛的接触。
这种接触可以在一张图中得到印证:密斯1923年砖宅的平面。
不是现在能见到的他本人画的那张草图,而是德国建筑史家维尔纳·布莱泽(Werner Blaser)重绘的那张:平面上的每一块砖都精确地画了出来。
该图所剖的标高显示:所有墙均为两砖厚。
图面上垂直向的墙都是砖的长边向外。
墙厚由两块长边平行于墙面的砖夹一块长边垂直于墙面的砖构成。
水平向的墙都是砖的短边向外。
墙厚由两块长边垂直与墙面的砖构成。
还有两个厚实的砖体。
其中之一有一凹进处,该是示意壁炉。
灰缝横竖拉通。
此外对它们没有更多了解。
我们从图中可以得出砖宅墙的特征:传统的英式砌法,砖的长边与砖的短边在墙面上层层交替。
即民间俗称的一顺一丁或满丁满条。
两堵相互垂直的墙的搭接方法:同一层上,一墙面上砖的长边外露,垂直于它的另一墙面上必然是短边外露。
图中表示的砖层为垂直向墙面露长边,水平向墙面露短边,意味着在它上面或下面一层这个关系便会调换过来。
所有墙的长度是以砖为模数确定的。
墙上没开任何洞口。
工人几乎能够直接按照这张图来施工。
而砖宅是研究性的设计,可以说它的施工在纸上已完成。
即这不是施工图而是施工本身。
没有了施工图的烦琐,也没有复杂的节点或精巧的细部,这张图更清晰地体现出来的是密斯建筑一种基本的、普遍的精确,砖宅平面图只限定了建筑的四个质量:一、材料:砖;二、建造:砖的砌筑方法;三、建筑的形态,即房屋构件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墙的独立性、连续性以及墙与墙之间的交接,玻璃窗与砖墙的节点除了轴线对齐外没有更多交待,从透视图看,玻璃是通过窗框(很可能是钢的)固定在砖墙上的;四、建筑的空间:开敞和连续的房间;作为围护的砖墙在空间中还起导向作用,随着其中三堵向外作概念上的无限延伸,墙有着将空间从室内导向室外,从中心导向边缘的趋势。
中国当代建筑师解读——张永和(1)

中国当代建筑师解读——张永和及其非常建筑工作室作为中国当代建筑界的海归派元老级人物,张永和在2000年第七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展上的亮相,带领了中国当代建筑正式登上了国际建筑舞台,他和他的非常建筑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拓荒者。
但有人认为,非常建筑的设计,在外观上没有那种给人视觉带来冲击的形式,缺少一种应该有的个人风格。
对于这个的解释,西方评论家在评论崔健时说过,他最大的贡献不在于他的作品有多么重要,是他在不断地扩展摇滚乐在中国意识形态中的空间。
而张永和的非常建筑最大的贡献也不在于他的作品有多么重要,而是他在不断扩展实验建筑在中国建筑产业中的空间。
对于张永和的评价,需要把他纳入到所涉及的多重工作中去把握。
他所起步的阶段正好是文革一段荒凉的时代之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全球化,亚太地区经济繁荣加剧,条件促使了新一代的建筑师开启建筑创作的新视野。
受到西化思想的熏陶,又对中国的传统及当代文化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他通过实实在在的建筑实验研究,探索着中国当代建筑的道路。
起初的张永和,着眼的是建筑空间的思考,还属于空想阶段。
《非常建筑》中讲到自行车与建筑的空间移位,讲到电影与建筑的空间叙事,都是跨领域的发散思考,就好像一个能有所为的艺术家童年的丰富想象经验。
他的这种自我思维打开的方式,可以让一个建筑设计者逐渐培养起对自身经历和生活环境的敏锐与洞察力,对生活深入细致的观察,和对人们活动每一个细节及其意义的研究来体察环境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些都是纯概念。
从这些概念中我们可以感知,张永和的建筑是从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出发,在他的设计中没有过多抽象的定义。
而后,概念与建造得以实现。
席殊书屋的设计中,自行车与书架拼贴而成的“书车”,是街上车流在书店中的延续,赋予了书店一定的城市性。
书车为背靠背的双层书架,与原建筑的墙体厚度相同,又成为了活动的书墙,任意转换它们的位置可以获得书店内空间的变化,这样空间的灵活性就模糊了基地小的局限。
张永和作品分析

出版著作
1997
2002
大师语录
城市是给人住的,与人们相关的设施也是我们要考虑的。所 谓地标性的建筑和老百姓们一点关系也没有。 我的理念就是怎么方便怎么来 以后有了很多钱就把高房子拆掉,多盖一些矮房子,恢复北京 的水平性,北京毕竟是一个历史城市。 建筑师的工作方法与艺术家是完全不一样的。不是拍拍脑袋, 靠灵感、靠爆发的东西来做创作源泉。这样的建筑师无法和业主沟通。 因为当业主质问你的脑袋为什么不这样拍时,你无言以对。
•
土宅
中国·北京·长城脚下
外部空间特色
与环境的高度融合,人工建筑与 自然的协调是二分宅外部空间最 主要的特征。
分的建筑与二分的山二岭围合成 的内敛空间是民族建筑的表征。
分裂之屋可调节角度的广泛适应 性使外部空间更加灵活。
“山 水” 意 境
这栋建筑从当中被分成两半,藉 以引入了不同的景致、空间,也 带入了“山水”意境。水的部分, 有条小溪直直地登堂入室,在入 口的玻璃地板之下粼粼闪光。
•
•
玻璃
•
根据对光线,景观的要求,外围 护墙使用玻璃墙。 玻璃的运用使室内外景观很好的 相融。 中庭两侧的玻璃围护使主体置身 于二分宅中的任意一分都可明显 体验到二分的关联。
•
•
争议
• • • • 夯土墙——当地建筑资源利用实例同时也是最引发争议之处。 与当地文脉相悖,最原始的夯筑法也成为施工难度最大,最耗成本之处。 建筑师的本意:让建造更加实际化——而建造过程本身似乎适得其反。 建造性与形式、空间表现性的矛盾: 不起结构作用的土墙,玻璃的反光
1.2建筑与场所
• 别墅座落在北京远郊怀柔县境内,翻过了长城,就在 长城的脚下。该基地位于山谷的坡地上,地势东高西 低。南面为南北向山坡,种植数棵白桦树。建筑覆盖 的山坡高差达2米。北侧与当地原有的数栋砖结构民房 之间以一堵挡土墙分隔。
张永和 上海企业联合馆

建筑技术走过的这些年——浅谈张永和的上海企业联合馆[内容提要] 1976年,高技派代表伦佐•皮亚诺与理查德•罗杰斯设计的巴黎蓬皮杜中心建造完成,整栋建筑内部结构完全暴露在外,纵横交错的管道系统成为其表现形式。
而至2010年,一段长时间的高速技术发展,建筑内部的大量技术组件逐渐会成为建筑的基本元素。
这一应用在世博会上海企业联合馆的设计中又有了新的体现。
本文从建筑技术角度出发,浅谈其设计与施工所用到的建筑技术以及自己的启示与浅见。
[关键词] 建筑技术外表皮内部结构环保技术一、建筑简介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海企业联合馆昵称“魔方”,是由上海市国资委下属的近40家大中型国有企业联合出资建造,一个具有智能技术、梦幻意境和互动体验的生态环保建筑。
其建筑风格、设计理念、环保应用、布展方式、娱乐体验和市民的参与都将魔幻地展现上海的未来。
“魔方”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位于世博会企业馆展区,整个兴建和布展为期10个月左右。
围绕“城市,升华梦想——M y cit y, Our dr eam s”的理念,“魔方”汇聚了国内外著名的设计师、建筑师、作家、视觉艺术家、大型活动导演和能源、技术的翘楚,尝试新技术、运用新材料来展现新的城市生活视点。
二、建筑表皮设计作为高技派建筑的开山代表之作,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将建筑结构赤裸裸的表现出来,展现出来的是一种所见即所得的结构美学,室外的巨大自动扶梯,以及涂上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功能的管道,支撑的网架,这些无不是结构的具体体现。
现在到了上海企业联合馆,张永和希望表现出来的是一个自由、流动的空间,于是企业联合馆不只是由墙围合界定,而更是由密集的技术网络立方体包裹而成。
在这个技术网络立方体中,内装L ED塑料管与喷雾系统可以依照电脑程序的控制,不断改变建筑的外观。
这种表皮的设计使得联合馆能够在夜色中根据控制而展开丰富的变化。
这个和一般的建筑表皮设计很显然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如果说一般的建筑表皮设计在颜色材质上做文章,最后的设计完成也就决定了它最后的面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在外部——办公楼和商业楼分列左右,出版社高居其
建筑中的城市体验
上。在三“楼”之间的“缝隙”中,结合交错消防楼梯,
在没有机会盖真的房子之前,张永和是通过装置来 形成了垂直的城市花园——城市空间引入建筑。
认识和实践建筑的。对他来说,装置就是一种“准建筑”。 “分解”使外部形态丰富
当他成为建筑师以后,建筑却反而被他当成了空间装置
成了 300 英尺(约 90m)的超大进深。
柱廊是独立的设计元素,不依附于建筑,而是服从外部
“分解”使不可能成为可能
秩序——形成面对市民广场的庄重脸面。
晨兴数学中心,300m2 的基地上一幢 7 层小楼,里 “分解”使建筑内外秩序的关联不再紧密
面的空间容纳了科学家们除就餐以外的所有日常活动,
Samho 出版社大楼:位于汉城附近的图书城,一个
窗孔、相机等“看”的装置很有兴趣,甚至把“看”发展
但出版社办公只需要3 层,剩下的部分由出租办公、会
成一种游戏,如洛阳“幼儿窗园(Kinder window garden)” 议展览、酒店、餐馆、咖啡馆、书店、画廊、室内篮球
方案。“管窥”或“孔见”构成了张永和的独特“看法” 馆等组成。由于这些内容和出版社业务都没有直接关联,
办公室 / 计算机房、垂直交通。各“楼”之间的空隙强
文化在下,办公、公寓在上。两组小楼相互垂直井字交
调了这五个“楼”的独立存在,从一组房间到另一组房 叠,形成中空的立方体。中空的部分和街道、公共绿地
间都要经过这个空隙,使通常连贯的动作有了“间隔”或 连通,成为城市空间。
“停顿”—— 一种类似在城市中从一幢建筑经过街道再 “分解”使建筑成了构筑城市空间的“砖块”
石排镇政府办公楼所在基地周围都是开放空间(公
——他把装置中分解空间的做法直接带入到建筑中,将 园、广场、主干道),要求建筑体量在各个方位都有一定
建筑进行“分解”。
控制性,即要有一定“厚度”。然而,厚建筑在当地湿热
“分解”建筑的做法最早可以在“四间房”中看到。 的气候条件下又很不利。为解决这一矛盾,厚建筑被“分
“头宅”的原理在“颠倒办公室[3]”中得到了应用—— 整个室内空间作为装置:通过对玻璃隔断上半部分进行 喷砂处理,一个 2.6m 高的空间被“分解”为上下两个1. 3m 高的空间,上半部半透明,下半部全透明。这样,空 间体验的主体被“分解”为两种姿态:站立的身体使用 上半部,坐着的身体使用下半部。一个空间,两种体验: 坐下去享受公共交流,站起来找回私密——和通常的景 观办公室正相反的体验。 体验是使用
空间装置中的身体体验 通过装置[2],张永和试图在人体和空间之间发现和
建立各种可能的体验关系。 在他的装置中,作为体验主体的人体,并不是抽象
的人体或带有社会性的人体,而是具体的、个体的,甚
至是生理意义上的身体。很多时候,人体是被“分解”成 局部的。
在“头宅”中,他制作了一个仅供头部占据的空间: 一个类似头盔的装置——如果可以称之为“宅”的话,可 能是世界上最小的“宅”。空间体验的主体——人体“分 解”为局部——头。身体的某个局部也可以单独体验自己 的空间。依此类推:手套可称为“手宅”;鞋或袜可称为 “足宅”;衣服可统称为“体宅”;……于是,服装和建筑 可以相互定义:住房可以穿在身上,服装成了可居空间。 体验是占据
城市还没有被“竹化”,张永和和他的非常建筑已经 首先被“竹化”了。
“竹化”了建筑是非常建筑,“竹化”了的城市则是 非常城市。
结语 在设计过程中,当张永和不满意一个方案时总爱说
一个很含糊的理由——“不够有意思”。我时常困惑他的
“意思”究竟是什么意思。通过对张永和所有作品前后左 右的一番比较研究,我现在终于理解了:那个意思就是
设计上产生出新的可能性:水路交通、水上建筑、建筑 植被化等。
水体被当成了重要的设计要素之一,水面也被计算 在可建设用地内,这样,最大容积率降为 0.65。显然, 这又是个没有密度的“城市”。 体验城市被替换为体验自然——在城市中体验自然
通过以上两个实例推测,张永和面对中国社会正在 发生的快速城市化现象,存在着一种立场上的矛盾。他 既喜欢住在有密度的、“可漫游的”[8] 城市,又舍不得填 了那些池塘、砍了那些竹子。其实,在城市和自然之间, 他内心更向往的是“竹化城市”。
“回凸田”是为展览[4] 所做的空间装置。不难看出这 里有着“颠倒办公室”的影子,更是“头宅”原理的发 展——“宅”的静态空间发展成了流动的“城市空间”。 三个带有包围结构并连在一起的立体汉字悬吊在半空, 笔划之间的空间成了头部的街道/ 胡同。这或许隐喻了 他本人(或者其他海归人士)所处的一种状态:思想在 本土文化的迷宫中游走,而身体在别处。 体验是经历
2004/ 4 总第 108 期
城市中的自然体验 张永和在建筑中追求着城市体验、城市性,构筑了
一个个“微型城市”。 对建筑中的城市性的兴趣自然指向了城市本身。在
《小城市》[5] 一文中,他通过对城市中存在的一些现象的 直接观察,得出结论:能够定义“城市性”的,不是规 模,也不是设施,而是“密度”。从此,密度一词在非常 建筑工作室的使用频率变得极高。 但当他有机会以城市为设计对象时,却不满足于直 接让城市带有由密度定义的城市性或城市体验。他的兴 趣转向了城市里通常不容易体验到的东西——自然。 “竹海三城[6]”可以说是张永和第一个用方案完整表 达其“城市观”的机会。装置和建筑中“分解”的思路 直接代入城市之中:根据基地地貌特征,项目被一分为 三——“峰城”、“谷城”、“水城”。虽然仍然称之为“城”, 但“城里”却“盛满了山水”,“城外”才是“市井生活” ——城的内外关系被反转。于是:“进城是出城,出城亦 是进城”。但反转后的“城外”却“隐现于茫茫竹海之中” ——依然没有代表城市质量的密度。无论出城还是进城, 都无法到达城,只能是穿过,因为真正的“城”其实是 “城墙”——“段建筑”。 城市被转化为建筑,城市设计问题被转化为房屋和基地 (地形)的关系问题 “五常新城[7] ”又一次让我们看到他对城市概念的 “偷换”。在这个项目中,任务建设量 130 万平方米,规 划范围 200ha,除去 40% 的水面,可建设用地 120ha。 最大容积率 1.08。但张永和放弃了得到这个密度的机 会:他从整个基地的自然属性入手,从研究“开发湿地” 的可能方式入手,首先把基地按照现有水系分隔为13个 岛,强化了“水乡”的特征;然后又提取出 6 大设计要 素:其中 3 个属自然要素:生态、水体、植被;3 个属人 工要素:密度、建筑、交通。每两个要素之间的任意组 合(如水体与密度、建筑与生态、交通与水体等),将在
张永和[1] 对“体验”非常感兴趣 在他的日常工作中,“体验”(有时说成“经验”)是
比较频繁使用的词汇之一。从空间装置到建筑再到城市, 无论何种尺度,他的大多数设计都很讲究“体验”,而且 是比较特别的“体验”。从“体验”出发再回到“体验” 几乎成了张永和的特有工作方法,也几乎能够代表“非 常建筑”的“非常”之处。
“体验密度”。所谓“体验密度”,不是“竹海三城”和“五 常新城”中所缺乏的物质密度或空间密度,而是体验主 体在单位时间、单位空间内所能获得的体验数目。显然, 没有这种“体验密度”的建筑当然也就没什么意思。这 也解释了为什么张永和的“体验自然的城市”虽然缺乏通 常的城市密度却依然很有意思——因为它有“体验密度”。
到另一幢建筑的体验。
“分解”强化了体验,转化了体验。“分解”的建筑
“分解”使内部空间有趣
提供城市体验,“分解”的建筑具有“城市性”,“分解”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综合楼,一幢12 层的大楼, 的建筑就是“微型城市”。
2004/ 4 总第 1 0 8 期
ARCHITECT 45
46
A R C H I T E CT
科学家的生活基本与外部城市隔绝。张永和试图用空间 不大的大楼被“分解”为四幢更小的“楼”——商业楼
打破这种程序上的单调:一幢建筑根据使用功能被“分 (书店)、文化楼(音乐厅/ 画廊)、办公楼、公寓楼。四
解”成五个小“楼”——工作间、卧室、会议室、管理
幢小楼根据公共/私密程度不同分成平行的两组:商业、
“30 窗宅”是30 个小木匣子,每个上面都在相对的 两个面上有不同形状的开口,形成一个个取景器。透过 这些取景器,外部世界被裁减、被取舍、被重新定义。体 验的主体进一步被“分解”,只剩下一个器官——眼睛: “窗宅”也是“眼宅”。这个装置最早可以和他对“窥视” 的研究联系起来。受希区柯克电影《后窗》的启发,他对
这是一个国际竞赛头奖方案:纽约单身汉的四个基本生 解”成两组三幢平行的薄建筑。房屋进深减小有利于组
活内容,经“分解”后,形成四个大小相同但围合程度
织自然通风;屋顶覆盖水平金属百叶,减弱屋顶热辐射,
不同的单间——卧室、厨房、厕所、阳台,四个空间串
并限定夹在两组建筑之间的公共空间,同时把“分解”后
联,沿进深方向排列,再以交通空间为轴镜像到对侧,形 的三幢薄建筑又整合成一幢“厚”建筑。与建筑同高的
从此,张永和有了“竹子情结”:“竹墙(曼谷 1999)”、“竹屏风(威尼斯 2 0 0 0 )”、“竹院宅(北京 2000)”、“屋顶上的 150 棵竹子(罗马 2000)”、…… 在“竹海三城”中,虽然基地内原有更多的荔枝树,但 他还是决定栽种更多竹子,用竹子对基地进行生态恢复, 最终发展成“竹海”,并“占领”了城。此外,竹子还成 了非常建筑工作室表现图中的招牌配景。
——认识论:从局部视点来接近整体,或者去理解整体。 所以把这个“综合楼”称为“混合楼”更合适。根据使
体验是看
用性质分类,这幢大楼被“分解”成三幢:出版社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