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 学案:专题三 第1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

合集下载

历史必修三学案

历史必修三学案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一、【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课前——结构化预习,自主生疑 完成本节基础知识回顾三、课中----合作探究、互动解疑 (一)图说历史1841年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一书,后传入日本。

值得反思的是,在中国,20年间《海国图志》只印了不到10000册;在日本,1859年间,同样一本书价格涨了3倍,成为日本朝野上下革新内政的“有用之书”。

半个世纪后,梁启超先生说,日本明治维新的前辈们,“皆为此书所刺激,间接以演尊攘维新之活剧”。

《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的不同际遇值得我们思考。

(二)互动解疑1.什么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有何积极影响?2.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的主张有何异同?3.归纳l9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主流思想的演进。

(三)课堂总结:四、课后----内化迁移非选择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清大学士倭仁说:“天下之大,不患无才。

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

数年之后,不尽趋中国之众成归于夷不止。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7 材料二李鸿章说:“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

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

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

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5 材料三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

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

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

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初刊自序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中倭仁的观点,归纳其所持观点的理由。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3-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示范教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3-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示范教案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了解和掌握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民主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基本活动和结果。

通过对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过程内容的理解以及运动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综合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比较和评价,形成对二者清楚的认识,并形成辨别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重点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法,认识这些先进人物的开拓精神及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先辈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前赴后继的,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气。

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认识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培养追求真理,克服困难,实现人生理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和难点:重点: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激趣导学: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殖民入侵,中国独立自主的地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一些先进的爱国人士为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积极向西方学习,探索一条救国救民之路,逐渐踏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文化历程。

历程: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新文化运动。

主题: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

特点: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

教学方法:问题讨论式、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新课探究:自主学习:1、林则徐之所以能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原因有哪些?他开眼看世界的成果对中国历史产生什么影响?2、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3、比较维新派与革命派救国方案的异同。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优秀教学案例
2.以故事化的语言讲述历史事件,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及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运用角色扮演、模拟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站在不同立场分析历史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实证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如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过程等。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4.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历史事原因、过程及影响。
(二)讲授新知
1.运用多媒体展示历史场景,生动形象地讲述历史事件,如通过视频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过程。
2.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如介绍垄断组织出现背景下的企业家事迹。
3.通过时间轴或流程图,展示历史事件的进程,如以图解形式展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及完善过程。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及影响,如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主要内容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包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垄断组织的出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及完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等。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近代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认识历史事件的联系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能力。
5. 教学内容与过程:本节课的讲授新知环节运用了多媒体展示、讲故事、时间轴等多种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历史事件。同时,本节课还注重联系现实,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这种教学内容与过程的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时空观念和应用能力。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1《顺乎世界之潮流》精品教案(8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1《顺乎世界之潮流》精品教案(8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1《顺乎世界之潮流》精品教案(8页)必修三专题三顺乎世界之潮流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过程与方法:借助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理清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的线索,准确理解各历史阶段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能分析找出各种思想出现的根本原因及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能读取相关史料,提取有效信息,解答有关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基本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要与时俱进,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思想文化的发展,即要继承和吸收,也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感受先辈们为中国民主的独立与富强,前仆后继不怕流血的大无畏精神,体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认识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培养自身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激发自己对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二、重难点(师)导课:教师在多媒体展示孙中山人物像及名言图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教师解说:1916年9月,孙中山到海宁盐官观看钱江大潮,回上海后写下了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那当时的世界潮流是什么?导入本专题:近代世界之潮流:资本主义的发展(迈向欧美西方式的近代社会)包括三部分:政治民主化(资产阶级代议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经济工业化(工业革命)洋务运动、民族工业兴起和发展思想理性化(启蒙运动)......那思想理性化对中国的影响有什么呢?我们开始复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一专题2、答疑解惑(1)解答基础巩固部分选择题:2、5、6、8。

(2)展示学生专题知识框架示意图,并予以表彰肯定3、基础检测A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课表,通过提问的方式引领学生思维,规范学生表达,提出问题展示答案,学生重点记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教案:3-1顺乎世界之潮流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教案:3-1顺乎世界之潮流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鸦片战争爆发前后的国际国内形势的短片导入新课
讲授新知识:
思考:标题中的“世界之潮流”指的是什么?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
一.开眼看世界(隔雾看花花非花)
1.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设立译馆,翻译西方的书籍、报刊
(2)编译《四洲志》
2.魏源《海国图志》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通过讨论探究的方法,了解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②引导学生结合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分析本节内容所涉及的思想产生的原因,对推动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法,认识这些先进人物的开拓精神及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
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多媒体课件展示: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
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
问题:①材料体现了林则徐、魏源的什么思想?
②林则徐、魏源等人对西方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
③如何评价这种变化?
二、维新思潮(移花接木绽新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先辈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前赴后继,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气,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②通过对先进人物思想和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责任心,努力做一个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在先辈们努力奋斗的基础上早日把中国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
民主共和
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后,从魏源、林则徐,到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这是一个逐步深入和提高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逐渐从器物技艺走向社会制度的变革,并最终走向文化心理,在依次递进中,中国逐渐融入世界近代化的滚滚大潮中。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学案设计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学案设计

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学案学习目标1、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2、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3、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不仅具有救亡图存的爱国性质,而且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4、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民主共和,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的变化。

学习内容及重点知识解析一、睁眼看世界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清朝国势渐趋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读书人大多远离现实,他们与统治者一样,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同时,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也相应扩大。

睁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有林则徐: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主持编写《四洲志》《华事夷言》,为当时的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

魏源:编成《海国图志》,系统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所谓“师夷长技”,就是学习西方的长处;所谓“制夷”,就是抵抗西方侵略,战胜敌人。

“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林则徐、魏源也被称为地主阶级抵抗派,他们思想核心是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以探求强国御侮之策。

这些思想尽管还是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延续,却为后来的洋务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睁眼看世界”思想的影响(1)积极影响:新思想的最主要功绩在于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开始关注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形成了向西方学习的社会思潮,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

(2)消极影响: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的学习西方的主张,体现了阶级局限性,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强盛起来。

学习思考许多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的冲击下开始的。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3(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示范学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3(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示范学案

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节 “顺乎世界之潮流”学案【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背景和各个时期的特点。

【知识梳理】一、“睁眼看世界”(新思潮):地主阶级――______________1、背景:(1)国内:①鸦片战争前,清朝国势日趋衰落,______________日益尖锐;②读书人远离社会现实; ③统治者沉浸在“______________”迷梦中。

(2)国际: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它们为争夺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加紧对外扩张。

2、代表:(1)林则徐:近代中国“______________第一人”。

组织编译外国书籍和报刊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魏源------著《______________》①性质: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_______著作。

②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抵御外侮,使国家富强。

③意义:“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向西方学习口号,是对几千年______________挑战,迈出近代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步。

3、特点:只学“_______”,不变_______。

即只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变革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地主阶级----______________19世纪60至90年代,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旗号,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

三、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______________1、背景:A 、政治: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使_______危机深重。

人民版历史必修3讲义:专题3 1 “顺乎世界之潮流”

人民版历史必修3讲义:专题3  1  “顺乎世界之潮流”
知识网络
史论要旨
1.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
2.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大大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不仅具有救亡图存的爱国性质,而且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提示】林则徐和魏源的思想,其实是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延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但他们力图变革的思想还是积极的、主动的。
教材整理2维新变法
1.历史背景
(1)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一些有识之士突破了“器物”的限制,出现了早期维新思想。
(2)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维新思想走向成熟。
(1)根据史料一,指出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哪方面技术?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其思想特点。
【提示】学习内容:西方的军事技术。特点: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其思想一方面带有“向西方学习”的时代印记,另一方面又保留着浓厚的封建色彩。
(2)根据史料二,指出康有为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他的思想主张在当时影响如何?
(2)统治者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2.代表人物
(1)林则徐
①地位: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贡献:主持编辑《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
(2)魏源
①贡献:编成《海国图志》,这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②意义: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梁启超
发表《变法通议》,号召变法
谭嗣同
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大胆批判。号召人们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高二历史必修3全册导学案 第1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

高二历史必修3全册导学案 第1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导引本专题主要讲述的是近代中国出现的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解放潮流。

这一潮流,大致经历了新思潮的萌发、维新思想的成熟、民主共和思想的兴盛、民主科学思想的高潮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等几个阶段,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领域不断拓展,内容不断深化。

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中日甲午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发起维新变法运动,进一步促进了思想的解放;20世纪初,孙中山倡导民主共和,发动了辛亥革命;1915年陈独秀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掀起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以此指导中国革命,最终赢得了1.把握基本线索:注意历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发展演变的整体线索,从宏观上2.加强联系比较:注意联系当时中国社会的背景和当时世界形势的发展趋势,由此来分析理解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情况和每一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的异同与特点。

注意与必修一政治救亡、必修二近代经济的发展相联系,理解一定时期的思想变化是一定时3.树立正确观点: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无论是地主阶级的探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情景问题切入京师同文馆是在洋务派“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于1862年8月设立的,以教授外语和西学为主,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洋务人才。

但遭到顽固派的重重阻挠,正式开学时只招京师同文馆的设立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汇与碰撞,在这交汇与碰撞中本课第一目“睁眼看世界”讲述近代中国新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影响。

本课第二目“维新变法”讲述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概况及影响。

本课第三目“走向共和”讲述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探索民主共和的思想自主预习梳理【答案】①闭关锁国②鸦片战争③抵御外来侵略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⑤四洲志⑥海国图志⑦师夷长技以制夷⑧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⑨师夷长技以自强⑩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1民族资本主义○12民族资产阶级○13资产阶级维新思想○14民族矛盾尖锐○15孔子改制考○16变法通议○17变法○18封建君主专制政体○19专制君主○20天演论○21进化论○22爱国主义○23君主立宪○24资本主义○25资产阶级革命思想○261894 ○27驱除鞑虏○28恢复中华○29创立合众政府○301905 ○31建立民国○321907 ○33革命○34建立共和政体○35民主思想○36舆论○37君主立宪○38 1912 ○39民主共和国重难疑点探究1.消极:由于这个时期中国人刚刚从闭关锁国的状态下惊醒,不仅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是肤浅和感性的,而且对本国封建主义的认识同样也是不深刻的。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3-1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1 精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3-1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1 精

3·1 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和掌握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了解中国近代民主共和思想出现的背景,了解孙中山、章太炎、邹容等人的民主共和主张。

2.过程与方法目标:(1)教师通过重点讲述的方法,启发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将教材知识线索化。

(2)“情境—体验—探究—感悟”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创设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近代中国人民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与创新勇气,树立为振兴中华,刻苦读书,敢为天下先的现代意识。

(2)体悟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种要素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中,无论任何个体、任何民族或任何国家都无法在自我隔绝中实现一支独秀,进一步养成开放的学习心态与世界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林则徐、魏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指导学生联系必修一专题二、三与必修二专题二,体会“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整体情况。

进而根据专题导语回答三个问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主题是什么?内容是什么?过程是什么?通过学生的概括总结完成上述三个问题,进而引出“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的第一、二阶段。

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指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之潮流”指什么?一、学习西方之第一阶段——学习器物(地主阶级抵抗派)(理由:“地主阶级抵抗派”的补充就是为了说明林则徐、魏源等人的身份,进而理解他们学习西方只在于“制夷”,而不是要推翻封建统治。

)(一)林则徐和魏源1.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国势、社会矛盾、知识分子和统治者2.主要思想林则徐:主动了解外国情况,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组织编译西方书报和书籍(《华事夷言》),被誉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1《顺乎世界之潮流》精品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1《顺乎世界之潮流》精品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1《顺乎世界之潮流》精品设计资本主义文化交汇、碰撞,“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即将到来。

[设计意图]联系有关工业革命、鸦片战争等历史知识引入新课,让学生从全球史的研究视阈了解本课内容的国际国内背景,培养学生的时空观。

一、师夷长技中体西用【设疑与探究二】材料一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

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林则徐给友人王友柏的信材料二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

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先进分子“开眼看世界”,他们看到了什么?其新思想含义是什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表达了他怎样的一种思想?其结局又如何?教师:(学生回答后,教师投影林则徐及《四洲志》、魏源及《海国图志》等相关资料)林则徐组织翻译《四洲志》和《各国律例》;仿制船炮。

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林则徐提倡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技术,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魏源编成《海国图志》,这是中国最早的全面介绍世界各国地理、历史以及科技、经济发展状况的书籍。

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林则徐、魏源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的思想主张及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了解和历史解释能力。

教师:当长期闭目塞听的中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时候,他们看到的世界是:“中国的制度是先进的”,西方的技术是先进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有列强侵略加剧,内有农民起义频发,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

洋务派会这样做呢?【设疑与探究三】材料三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李鸿章材料四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节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节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生合作探究“睁眼看世界”的背景,代表人物
背景: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
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现象
学生合作探究维新变法的背景
政治: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思想: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先进人物思想和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责任心。学习近代中国人民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与创新勇气,树立为振兴中华,刻苦读书,敢为天下先的现代意识;树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设计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节的重点知识,但是各个阶级向西方学习的内涵以及背景原因还应再认真探究。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顺乎世界之潮流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题是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节的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了解和掌握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民主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基本活动和结果,并总结各个阶级向西方学习的异同。
本课内容在高中历史阶段非常重要。本节内容与时代主题紧密结合,救亡图存贯穿始终,向西方学习为中国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提供了依据,从技术到制度,为接下来的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奠定了基础。在内容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窗体顶端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找和阅读资料以及分组讨论等有关方式,分析这些思想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推动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认识这些先进人物的开拓性及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史料,提高分析、比较、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自主探究进行学习的能力。

【创优设计】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课件3.1 “顺乎世界之潮流”

【创优设计】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课件3.1 “顺乎世界之潮流”

(1)状况:1905—1907年,革命派与改良派围绕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民主共
和政体展开论战。 (2)影响:

①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作好了舆论上的准备。
②使许多知识分子放弃了君主立宪的思想,投身于革命事业。 4.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初步实现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国方案得到初步 实现。 自主思考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政体(或政权组织形式)之争,即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政体之间的 争鸣。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睁眼看世界”
1.历史背景 清朝国势渐趋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读书人远离社会现实,与统治者一样,沉
迷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2.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1)林则徐组织编译《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成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 的第一人,为当时的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 (2)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迈 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3.主要影响 (1)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探求强国御侮之道。 (2)洋务派逐步形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并以此指导了洋务运动。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走向共和
1.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
(1)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表明改良道路在中国的受挫。 (2)《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 (3)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蓬勃兴起。 2.民主共和国方案的提出 (1)1894年,孙中山在“兴中会”的秘密誓词中,明确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 合众政府”的主张。
2.比较维新派与洋务派基本主张的异同点及其存在差异的思想根源 (1)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富国强兵;都注重创办新 式学堂、培养人才。 (2)不同点: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政治制度;维新派则主张 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工商业。 (3)两派存在差异的思想根源:以奕、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是封建 王朝的当权者,因而竭力维护腐朽的封建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而以康有为、梁启 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是一批从封建士大夫中分化出来的具有资本主义思想的知识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 (1)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 (1)

(一)鸦片战争前后地主阶级抵抗派向西方学习
1.林则徐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1)重视收集西方信息,打探西方情报; (2)编译外国书籍和报刊,如《四洲志》、《华事夷言》 等。
2.魏源 编成《海国图志》一书,主张“师夷长 技以制夷”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
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 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 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 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 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 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 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
B 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 ) A.君主 B.民权 C.西学
D.科学
4.如果看到右侧漫画,下列人物中最
D 为愤慨的可能是 ( )
A.魏源
B.林则徐
C.洪仁玕 D.严复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二)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向西方学习
1.背景: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面临内忧和外患
2.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即以封建伦理 纲常作为治国之根本,采用西方先进科技挽救统治 危机
3.评价:将“师夷长技”思想付诸实践,迈出了中 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二、维新变法
C.启迪人们去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D.引起清政府高度重视,开始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2.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
C 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3.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治于民贼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 (7)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 (7)
“顺乎世界之潮流”教学设计
教师
姓名
授课
年级
高二年级
课例
名称
顺乎世界之潮流
课型
新授课
教材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节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教学设计理念
本专题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线索:“一个主题、一个方向、三个阶段”。一个主题:“中国向何处去”,一个方向:向西方学习,三个阶段:器物—制度—思想文化,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本课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采用读书指导法,问题探究教学法,材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在互动的学习中获得规律性认识。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和谐发展。在教学中采用我校实际情况所推行的高校课堂改革模式——“1+5教学模式”(1为明确教学目标;5分别为读一读、想一想、讲一讲、议一议、练一练)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4)思想基础: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发展
(5)实践基础:洋务运动的破产
3、主张:
(1)政治: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
(2)经济:发展工商业,走资本主义道路
(3)目的: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资产阶级维新派
代表
思想主张
特点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以下分别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一行浊泪!
悲哀?!抑或是感动?!
这个秋天真的有点冷!
问题:
1、“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的是哪些事?
2、文中“几个读书人”指的是谁?代表了哪个阶层的利益?为什么他们提出要“变”?
3、“几个读书人”为实现“变”,进行了哪些“呼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睁眼看世界”1.背景(1)清朝国势日衰,知识分子远离社会现实。

(2)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人们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2.概况(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主持编撰了《四洲志》和《华事夷言》。

(2)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一书,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3.影响: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以探求强国御侮之策。

4.发展(1)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逐步形成“中体西用”的思想。

(2)以此思想为指导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兴起。

[特别提醒]抵抗派和洋务派同属于地主阶级的政治派别,但两者目的的侧重点不同。

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是抵抗外来侵略;而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主要是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

二、维新变法1.背景(1)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2)民族危机的逐步加深。

(3)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传播和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2.代表人物(1)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

(2)梁启超①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②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③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废科举,变官制。

(3)谭嗣同①对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大胆批判。

②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

(4)严复:编译《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3.影响(1)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2)是爱国的、进步的,具有启蒙作用。

(3)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认知提升]从封建士人成长起来的康有为等人,虽然代表着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经济利益,但他们的思想并非完全西化,传统的儒家理论影响使他们没能同封建思想彻底决裂,并未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反而从传统的封建思想中寻找理论依据。

三、走向共和1.兴起背景(1)维新变法失败,改良道路在中国受挫。

(2)《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2.形成(1)“兴中会”誓词中,明确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2)中国同盟会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

3.论战:1905~1907年,革命派与改良派围绕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展开的论战,大大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舆论上的准备。

4.实践: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国方案得到初步实现。

[易混易错]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主张和实践都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中国革命需要新的领导阶级和新的科学思想的指导。

主题一地主阶级的“师夷长技”思想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新”在哪里?(1)林则徐、魏源等敢于冲破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睁眼看世界”。

(2)他们敢于抛弃陈腐观念,承认西方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先进,主张“师夷长技”,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

(3)首开“向西方学习”之风气,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对后世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林则徐、魏源“睁眼看世界”的核心是向西方学习,但主要停留在军事技术层面,而且没有完全付诸于实践。

2.如何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怎样评价?(1)所谓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所谓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等措施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2)该观念冲击了保守的传统思想,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但其用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清王朝腐朽、没落的旧制度,注定了以此思想为指导的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材料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1)材料反映了作者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含义是什么?(2)如何评价这一思想?答案(1)①核心: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含义:主张利用外国先进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

(2)①“师夷”、“款夷”的主张冲击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以及“鄙夷”观念,启迪了思想解放。

②“制夷”的主张彰显了爱国之心。

歌诀法记忆新思潮的萌发昏睡百年,睁开双眼。

学习西方,抛弃旧观。

师夷长技,则徐魏源。

寻求真理,《资政新篇》。

介绍世界,《瀛环志略》。

举办洋务,为解忧患。

中体西用,制度不变。

自强求富,企业创办。

筹划海防,南(洋)北(洋)福建。

甲午战败,洋务破产。

主题二从维新到共和1.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什么?对近代社会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1)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

(2)作用:①政治上:维新变法思想在政治上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②经济上: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上: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敢于放眼世界,追求新思想,特别是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平等学说的理论进一步传播开来,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2.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的主张有何异同?(1)相同点:①主张挽救民族危亡,摆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

②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

(2)不同点:①维新派主张通过变法参与政权,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革命派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材料一康有为说:“中国人才衰弱之由,皆缘中西两学不能会通之故”,故“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

然而,“今世之学者,非偏于此即偏于彼,徒相水火,难成通才”。

材料二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革命为唯一法门。

”“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

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在政治上的思想主张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回答,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孙中山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答案(1)学习西方君主立宪政体。

(2)方法上主张革命,目的上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一、二、一”数字法记忆维新思想与共和思想一个阶级:资产阶级。

两大派别:维新派和革命派。

一个转变:“器物”到“制度”。

1.19世纪四五十年代,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一新思想的基本特征之一是()A.从经书中寻章摘句B.远离社会现实C.主张重新认识世界D.力主变革“祖宗之法”答案 C解析19世纪四五十年代新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向西方学习,故排除A、B,虽然向西方学习,但由于受时代和阶级局限,未变“祖宗之法”,故排除D;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思想启迪人们重新认识世界,寻求救国之路。

2.“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可见当时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是()A.军事科技B.工业科技C.启蒙思想D.政治变革答案 A解析战舰、火器和养兵、练兵之法属于军事科技的范畴。

故答案为A。

3.有人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提出此观点的是()A.林则徐、魏源等人B.李鸿章、张之洞等人C.康有为、梁启超等人D.慈禧、光绪等答案 B解析提出此观点的是洋务派,选项中属于洋务派代表的是李鸿章、张之洞等人。

4.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

”这一评论指的是()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B.李贽笔下的孔子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答案 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目的是为了减少宣传变法的阻力,这种情况的出现根本上是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决定的。

由题干中的“孔子……换上……西装”可推知是指康有为等维新派从传统的封建思想中为资产阶级学说寻找理论根据,因此C项正确。

5.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殊途同归”。

“同归”是指两派都致力于()A.实行三民主义B.实行君主立宪C.推动民主进程D.建立共和政体答案 C解析A、D两项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B项为维新派主张。

但是,无论实行君主立宪,还是建立共和政体,都推动了民主进程。

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海国图志》这样记述:“……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材料二曾国藩说:“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材料三“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

”“……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郑观应《盛世危言》材料四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林尚书”指谁?列举一件大事说明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2)材料一、二、三、四反映的主张分别是什么?(3)材料三指出了洋务运动的哪一致命弱点?材料三在学习外国问题上比材料二有什么进步?(4)材料四所说的“变官制”是什么意思?它和材料三中的哪一句意思相同?答案(1)人物:林则徐。

贡献:虎门销烟。

(2)材料一:“师夷长技以制夷”;材料二: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材料三:实行君主立宪制;材料四:变法图存。

(3)弱点:没有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进步:由单纯学习外国先进的制造技艺,发展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4)含义:实行君主立宪制。

相同:君民共主。

解析解答第(1)问时要注意从译《四洲志》这一信息得出“林尚书”为林则徐,对其贡献要举例说明;解答第(2)问时要注意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解答,注意用词的简练和准确;解答第(3)问时要注意从材料三中的“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这一句话中总结洋务派的弱点,通过比较得出进步;解答第(4)问时要注意对梁启超所说官制的准确定位,维新派所主张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这与材料三中所提到的君民共主思想一致。

基础巩固1.书评:“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等评论的对象应是()A.《海国图志》B.《新学伪经考》C.《孔子改制考》D.《新青年》答案 A解析题干的意思是要想抵御列强的侵略,就必须先了解外国形势,而在题目中的四部著作中,只有《海国图志》体现了“了解西方的形势,抵御西方的侵略”这一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