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行为及人格发展顺序及年龄

合集下载

人格发展八阶段

人格发展八阶段

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基本信息中文名称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外文名称Eightstagetheoryofpersonalitydevelopment目录1 2 3 4理论背景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天生渐成原理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来决定的,因而是不可变更的;这种由遗传决定的发展顺序被认为是遵循渐成原理的,这是埃里克森从生物学中借用来的术语;他对这一原理描述如下:无论何时我们要试图了解生长的含义,最好记住有机体的生长从子宫内就获得了的渐成原理;笼统说来,这个原理说明任何生物都有一个大体的生长方案;由于有了这个方案,机体的各部分才得到生长,每一部分都具有它特殊的优势,只有各个部分都能获得生长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1968,第92页危机是划分每个发展的特征;埃里克森使用危机一词就象医生使用它一样,也就是说,是为了表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而,作为每个发展阶段特征的危机就同时兼有一个积极的解决办法和消极的解决办法;积极的解决办法有助于自我的加强,因而有助于形成较好的顺应能力;消极的解决办法削弱了自我,阻碍了顺应能力的形成;更进一步说,在某个阶段中积极的危机解决办法增加了作为下个阶段特征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的可能性;而在某个阶段中消极的危机解决办法降低了使作为下一阶段特征的危机得到有效解决的可能性;虽然生物基础决定了这些阶段产生的时间,因为成熟过程决定了可能获得各种经验的时间,但正是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相联系的危机能否得到积极的解决;由于这一原因,埃里克森提议把八个阶段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来同弗洛伊德心理性欲阶段相区别;最后,在列出八个阶段前我们需说明一点;埃里克森并不认为解决危机的办法要么是完全积极的,要么是完全消极的;相反,他认为危机的解决办法中兼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因素;只有在有利于积极解决的因素比消极因素所占的比率高时才能说危机被积极地解决了;埃里克森说,一旦某一阶段的特征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那这个人的人格中就形成一种美德;精神治疗目的埃里克森强调他的精神治疗的医术与传统的精神分析不同,因为现代出现了许多不同种类的精神失调;例如,他解释说,"今天的病人大部分是遭受着他应当信仰什么,他应成为什么样的人,或确切地说,他可能是怎样的人或会成为怎样的人等问题的折磨,而早期精神分析者治疗的病人大多数是遭受着阻止他们成为什么人和阻止他认为自己是什么人的各种约束的折磨"1963,笫279页;对埃里克森来说,治疗过程的关键是必须增强病人的自我,使其能达到处理生活问题的程度;"如果临床治疗侧重于病人零乱的人生规划,如果规导注重于加强对建立病人同一性的各个要素的重新整合,患者的恢复工作就会进行得更有效更经济"1959,第43页;埃里克森觉得传统的发泄潜意识心理内容的治疗法弊大于利;他说,精神分析法"会使某些患者的病情更重……特别是在精神治疗的情境下我们对'使之有意识'任务的热心追求的时候,就会把一个俯身于潜意识危险境地边缘的人推进去了"1968,第164页;埃里克森让他的病人坐在他对面的安乐椅上,而不让他躺在病床上,因为对病人来说,前者比后者创造了一个更为宁静的情境;他轻视梦的分析,说道,"甚至注重梦的周期性今天看来也是浪费,甚至可能会有害于治疗"1954,第131页;简而言之,健康的人的自我是以在八个发展阶段中每个危机都能得到积极的解决而形成的八种美德为特征的;精神治疗的目的是促进未曾得到的美德的形成,即使这种治疗意味返回到前面阶段来帮助这位患者形成基本信任感;对埃里克森来说,每一种危机解决的结果是可以消除的;例如,一个在离开第一个发展阶段时未形成基本信任的人,是可以在以后获得,而已获得这一美德的人也会丧失它;八阶段根据:心理社会危机1、婴儿前期0-2岁信任-怀疑5、青少年期12-18岁角色同一-混乱2、婴儿后期2-4岁自主-羞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孤独耻3、幼儿期4-7岁主动-内疚7、成年中期25-50岁繁衍-停滞4、童年期7-12岁勤奋-自卑8、成年后期50岁后完善-失望、厌恶婴儿前期0-2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如果危机没有得到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胆小惧怕;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人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不信任感;如果护理是充满爱和惯常的,那么儿童就懂得他们可以不必为失去一位慈爱和信赖的母亲担心,所以,当母亲不在身边时,他们也不会有明显的烦燥不安;婴儿首项社会成就是愿意母亲离开而不产生过分的焦虑和愤怒,因为她不仅具有一种外部的预见性,而且还发展了一种内在的信念;这种惯常的,持续的,同样的体验提供了一种基本的自我同一性意识,我想,这种自我同一性意识依赖于对大量内部识记的和预见的感觉的认识,以及依赖于对那些确实与大量外部熟悉的和可预见性的事物及人物有关的想像;埃里克森1963,第247页当儿童形成的信任感超过不信任感时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的危机方才得到解决;应当牢记,重要的是两种解决办法所占的比率;对任何人和任何东西都信任的儿童必然会陷入困境;某种程度的不信任是积极的和有助于生存的;但是,信任感占优势的儿童具有敢于冒险的勇气,不会被绝望和挫折所压垮;埃里克森说,一旦某一阶段的特征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那这个人的人格中就形成一种美德;美德是某些能够为一个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东西;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具有的基本信任超过基本不信任,就形成希望的美德;埃里克森把希望解释为"对热烈愿望的实现怀有持久的信念,尽管存在标志生存初期的那种隐晦的迫切要求及愤怒"1964,第118页;我们可以说,得到信任的儿童敢于希望,这是一个注重未来的过程,而缺乏足够信任的儿童不可能怀有希望,因为他们必须为需要是否能得到满足而担忧;所以他们被目前所束缚;婴儿后期2-4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我疑虑;在这个阶段中;儿童迅速形成许许多多的技能;他们学会了走、爬、推、拉和交谈;更通俗地说,他们学会了如何抓握和放开;他们不仅把这些能力应用于物体,而且还应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换句话说,儿童现在能"随心所欲"地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些事情;因而儿童从这时起就介入了自己意愿与父母意愿相互冲突的矛盾之中;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控制儿童行为的精心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换言之,父母必须具有理智的忍耐精神,但仍然必须坚定地保证儿童的社会许可行为的发展;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持久的良好愿望与自豪感发自没有丧失自尊的自我控制感,持久的动辄爱疑虑和爱羞怯的倾向来自丧失自我控制感和过度的外部控制"埃里克森1963,第254页;关于羞怯,埃里克森说:"羞怯意味着一个人意识到自己被暴露无遗,在光天化日下被人审视,一句话,它是一种自我意识;一个人被他人识破,并且在毫无准备之下被人识破……"1964,第119页;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埃里克森把意志解释为:"进行自由决策和自我约束的不屈不挠的决心,尽管在幼年期不可避免地要体验到羞怯和疑虑"1964,第119页;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危机积极解决的结果所形成的各种美德都是自我的功能;例如:希望和意志的美德对人生的价值具有某些影响,但它们很少影响人的生存;没有多少希望和意志美德的个人仍能生存,也就是说,这个人能够满足生物本我的需要,但他可能不及那些充满希望和具有意志的人们那样灵活,那样乐观,或总的说来,没有那么幸福;幼儿期4-7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如果这个阶段的危机成功得到解决,就会形成方向和目的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卑感;在这一时期,儿童能更多地进行各种具体的运动神经活动,更精确地运用语言和更生动地运用想象力;这些技能使儿童萌发出各种思想,行为和幻想,以及规划未来的前景;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这个阶段的儿童"一般对形状规格的差异,特别对性差异都产生一种毫不厌倦的好奇心……现在他在学习上大胆探索且精力充沛:这就致使他越出自己有限范围,投入未来无限的前景之中"1959,第76页;在前两个阶段,儿童已懂得他们是人;现在他们开始探究他们能成为哪一类人;在这个阶段,儿童检验了各种各样的限制,以便找到哪些是属于许可的范围,而哪些又是不许可的;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那儿童会以一种健康的独创性意识离开这个阶段;然而,如果父母讥笑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那儿童就会以缺乏自信心离开这一阶段;由于缺乏自主性,因此当他们在考虑种种行为时总是易于产生内疚感,所以,他们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隘的圈子里;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获得的自主性胜过内疚,就会形成目的的美德;埃里克森把目的解释为:"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的勇气,尽管这种目的曾被幼年的幻想,被内疚、被对惩罚的丢魂落魄的恐惧所阻挡"1964,第122页;随着儿童在前面三个阶段中所遇到的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就获得了希望,意志和目的三个积极的美德;童年期7-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能力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无能;在这一阶段中,儿童学习各种必要的谋生技能以及能使他们成为社会生产者所具备的专业技巧;……内部发展阶段似乎是为"步入生活"而设置的,它不认为生活必须首先是学校生活,不管学校是田野,是丛林还是教室;儿童必须忘记他过去的希望和愿望,他丰富的想象被驯服,被一些非人性事物的法则所约束,甚至被读、写、算所约束;因为,尽管儿童在心理上已经具有做父母的基本因素,但他在生理上成为父母之前,首先必须是一个劳动者和有可能养家活口的人;埃里克森1963,第258-259页学校是培养儿童将来就业及顺应他们文化的场所;因为在大多数文化中,包括我们自己的文化,生存要求具备与他人合作的工作能力,所以社交技巧是学校传授的重要课程之;儿童在这一阶段所学的最重要的课程是"体验以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埃里克森1963,第259页;在这门课程中,儿童可以获得一种为他在社会中满怀信心地同别人一起寻求各种劳动职业做准备的勤奋感;如果儿童没有形成这种勤奋感,他们就会形成一种引起他们对成为社会有用成员的能力丧失信心的自卑感;这种儿童很可能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同一性",这个概念将在本章后面再做解释;同这一阶段相联系的还有另一个危险,即儿童会过分重视他们在工作能力方面的地位;对这样的人说来,工作就是生活,因而他们看不到人类生存的其它重要方面;"如果他把工作作为他唯一的义务,把某种工作作为唯一有价值的标准,那么他也许会成为一位因循守旧的人,成为他自己的技术和可能利用他的技术的那些人的毫无思想的奴仆"埃里克森1963,第261页;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在这个阶段里,必须鼓励儿童掌握为未来就业所必需的技能,但不能以牺牲人类某些其它重要的品质为代价;如果儿童获得的勤奋感胜过自卑感,他们就会以能力的美德离开这个阶段;"能力……是不为儿童期自卑感所损害的在完成任务中运用自如的聪明才智"埃里克森1964,第124页;象以上论述过的其它美德一样,能力是由于爱的关注与鼓励而形成的;自卑感是由于儿童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人物对他的嘲笑或漠不关心造成的;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不确定性或说是无归属感、为人冷谈冷漠、缺乏关爱的意识;埃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体现了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中的过渡阶段;在前四个阶段中,儿童懂得了他是什么,能干什么,也就是说,懂得所能担任的各种角色;在这个阶段中,儿童必须仔细思考全部积累起来的有关他们自己及社会的知识,最后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一旦他们这样做,他们就获得了一种同一性,长大成人了;获得个人的同一性就标志着这个发展阶段取得了满意的结局;然而,这个阶段自身应当看作是一个寻找同一性的时期,而不是具有同一性的时期;埃里克森把这个时期称为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他用这一术语来表示青年人和成年期的间隔;埃里克森在许多方面使用同一性有时也称自我同一性这一术语;例如,它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埃里克森1959,第118页;他探讨了同一性和早期经验的关系:正在生长和发展的青年人,他们正面临着一场内部生理发育的革命,面临着摆在他们前头的成年人的使命,他们现在主要关心的是把别人对他们的评价与他们自己的感觉相比较,主要关心的是如何把各种角色及早期培养的技能和当今职业的标准相联系这个问题……;这种以自我同一性的形式发生的整合在数量上超过了童年期的各种;它是自我把一切自居作用与的变化,与先天遗传形成的自然倾向,与在社会各种角色中提供的机会进行整合的这种能力的自然增长的历程;所以,自我同一性的感觉是一种不断增长的信念,一种一个人在过去经历中形成的内在的恒常性和同一感心理上的自我,一旦这种同一性的自我感觉与一个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配时,那么,就表明一个人的"生涯"是大有前途的;1963,第261-262页埃里克森没有为他在各个方面使用同一性寻找借口;他觉得既然它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就应从各个角度来探讨它;如果年轻人不能以同一性来离开这个阶段,那他们就会以角色混乱或者也许会以消极的同一性来离开这个阶段;角色混乱是以不能选择生活角色为特征的,这样就无限制地延长了心理的合法延续期,或者说仅仅应诺了一些很快就抛弃的口头许愿;消极同一性是告诫儿童不要学习不良行为;埃里克森把消极同一性解释为:"是一种违背意愿地建立在发展的关键阶段并向个人呈现出所有最厌恶的,最危险的,然而也许是最真实的各种自居作用和角色之上的同一性"1959,第131页;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位孩子的母亲对堕落成酒精中毒症的兄弟充满了一种无意识的恨铁不成钢的感情,她会有选择地仅对他儿子有可能重蹈其兄弟的命运那些特征作出重复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消极的"同一性对她的孩子来说,比他内心要成为好孩子的愿望更现实,他也许会努力成为一名醉汉……1959,第131页;在埃里克森看来,角色混乱和消极的同一性可以解释美国青少年所表现出的许许多多骚乱和攻击现象;他在对领袖科姆·厄克斯HalcolmX的分析中,得出以下要点,……如果儿童感到环境试图对允许他把下一阶段整合在他个人的自我同一性内的所有表现形式进行彻底地剥夺,那么,儿童就会以野兽突然被迫扞卫其生命般地进发出惊人的力量进行抵抗;的确,在人类生存的社会丛林中,如果没有同一性的意识就没有生存的感觉;1964,第24页青少年也许会痛恨地排斥那些不适合于他们的同一性:同一性意识的丧失常常表现为以一种讽刺和势利的敌意对待家庭或未来社会所提供的合适和理想的角色;作为要求的角色中的某个部分,某个方面或全部各个部分,不管它是男性方面还是女性方面,是国籍方面还是阶级成员方面都会成为青年人加以辛辣讽刺的主要焦点埃里克森1959,第129页;为什么青年人在不能获得积极的同一性时要选择消极的同一性呢埃里克森说,因为他"宁可成为一个无名小卒,或者成为臭名昭着的大人物,或者成为某个的确已经死了的人--总之,它们是经过自由选择的角色--而不愿意成为一个不太象样的人'1959,第132页;如果青年人在这个阶段中获得了积极的同一性而不是角色混乱或消极的同一性时他们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使忠诚得到持久和保证的能力,尽管不可避免地存在价值体系的各种矛盾"1964,第125页;前面四个阶段为儿童提供了形成"同一性'的"材料";在这个阶段,个人必须同化这些材料;同一性的形成标志着童年期的结束与成年期的开始;从这时起,生活是对自我同一性的彻底表现;既然个人"知道他或她是什么人',生活的任务就是引导"那个人"完满地渡过人生的其余阶段;读者也许会注意到埃里克森的同一性与阿德勒的生活风格之间的相似性;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异似乎在形成的时间上;对阿德勒来说,生活风格是获得童年早期形成的优越和完美的手段;正如我们所知,埃里克森使用同一性这个术语描述了早期经验的整合为个人今后担负的主要角色的现象;生活风格和同一性这两个术语都涉及到一个按照个人生活而组织起来的重大主题,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别乃在于这个主题形成的时间;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爱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混乱的两性关系;弗洛伊德曾经把健康的人定义为一种充满爱而辛勤工作的人;埃里克森赞同意这个定义;但是他又指出,唯有具备牢固同一性的人才能敢于涉足与另一个人相爱的情河之中;具有牢固同一性的青年人热烈地寻求与别人的亲密关系……青年人是在寻求和保持同一性的过程中生成的,他们热切和乐意把自己的同一性与其他人的同一性融合在一起;他已具备了与他人亲密相处的能力,也就是说,具备了成为协会会员和伙伴关系成员所须承担义务的能力以及具备了为遵守这些义务而发展的道德力量的能力,即使这些都需要付出巨大的牺牲和让步;埃里克森1963,第263页没有形成有效工作与亲密能力的人会离群索居,回避与别人亲密交往,因而就形成了孤立感;埃里克森列举出为了有益于个人与社会而应当发展怎样一种亲密关系:1、感情共鸣的情欲高潮2、一个值得爱的伴侣3、异性4、能够并乐意与他分享相互的信任5、能够并乐意与他共同严格遵守a、工作周期b、生殖周期c、娱乐周期6、还应使后代在所有发展阶段安全满意地发展;1963,第266页如果个人在这个阶段形成的亲密能力胜过孤立能力,他们就会形成爱的美德;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双方对永久抑制遗传导致的分工作用的对抗性的相互献身"1964,第129页;埃里克森的理论一直被批评为说教;很清楚,埃里克森所定义的在各种发展阶段对危机的积极顺应显然与基督教伦理观,与现存社会制度是一致的;潜伏在他理论中的危险正象一切理论一样是,埃里克森描述的是他的希望而不是现存的事实;所以,重要的是要懂得一个理论家持有哪些偏见,以便当它们在理论中出现时能够迅速发觉;罗森Roazen,1976提出如下理由:埃里克森理论的那种说教者的特征于不久前显露出来了;勿庸置否,对一个理论家来说与其以某种潜在的信念来发挥一种无形的影响,不如把他所信奉的观点阐明还要更好;然而,当人们仔细思考埃里克森那些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好处持有恭敬态度的自我心理学的要义时,就会自始至终地看到呈现着一副说教的口吻:结婚,异性爱和生儿育女等等,这都毫无疑问是他所认定的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第171页成年中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关心的美德;如果危机得不到成功的解决,就会形成自私自利;如果一个人能很幸运地形成积极的同一性,过上富有成效的幸福生活,那么他就会力图把产生这些东西的环境条件传递给下一代;这可以通过与儿童不必是自己的孩子提高直接的交往,或者通过生产或创造能提高下一代生活水平的那些东西来实现;所以,繁殖在建立和指导下一代中是头等要事,虽然有些人由于不幸,由于其它方面特殊的和真正的天赋,而不能运用这个内驱力来为子孙后代造福;的确,繁殖这个概念包含了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这类更为通俗的同义词的含义,但是这些同义词都是不能取代它的;埃里克森1963,第267页。

社会行为及人格培养

社会行为及人格培养

0-3岁婴幼儿社会行为及人格培养一、定义社会行为——发展人际关系的技巧人格培养——心智与情绪的健康成长二、先天具备的条件1.情绪的箱子2.感受的能力三、教养的过程(一)建立沟通的密码——爱的语言爱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也是人类最大的情感需要,对人类实施教养的过程就是传递爱的过程1、爱的语言之一——身体的接触身体的接触是最易于使用的爱语.温柔的身体接触能让宝宝感受到出于爱心的照料,同时,有利于0-3岁宝宝建立安全感、自信心及发展健全的感情生活。

PS:请记住,你是孩子的角色典范,他们会注意你身体接触的方式,甚至仿效你的方式与别人交往。

2、爱的语言之二——肯定的言词亲切的爱的话.赞美的话.鼓励的话.引导的话.PS:充满爱的肯定的言词,如同柔和、温暖的雨水落在灵魂的心田里,能够滋养孩子内在的价值(认同感)与安全感,一个孩子可能因为一些肯定的话而终生受益。

3、爱的语言之三——精心的时刻精心时刻的焦点是在注意力上,它的意思是给予孩子全心的关注。

这种思想与感情的交流分享能帮助孩子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的基础上建立友谊,同时,也能教导他们如何处理自己的思想,并用正面.尊重.体贴的方式与人沟通。

同在一起正面的眼神接触PS:来自父母所预备的精心时刻,是为孩子创造一个终生难忘的回忆。

当孩子爱箱满盈的时候,他们会有健全和奋发向上的记忆,从而保障他们的一生拥有平衡,稳定和幸福。

4、爱的语言之四——接受礼物给予及接受礼物是表示爱及友好的有力方式。

最有意义的礼物会变成爱的象征。

PS:总之,送给孩子“礼物”应该是带着”爱的祝福”,而不应该伴随其它的目的,当孩子把这种爱的祝福填进情绪的箱子时,可能不知道你给了多少,但当他们年龄渐长时,会感恩地体认到你的爱与同在是最佳的赠礼。

5、爱的语言之五——服务的行动教养子女是一种服务导向的天职。

为孩子所做的服务行动最高目的在于帮助他们成为成熟的大人,并学会借由服务的行动去爱别人。

不仅帮助自己所爱的人也要服事那些根本无法回报或偿还这些慈爱的人。

发展心理学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图式

发展心理学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图式
*记忆加工Βιβλιοθήκη 程的速度变慢*工作记忆容量变小
思维年老变化
①老年人思维能力显示出普遍下降的趋势。
②老年人比年轻人表现出更多的智慧。
各年龄阶段社会化发展图式(一)
年龄阶段
社会化特点
具 体 内 容
婴儿期
0-3岁
情 绪
①笑的发展:自发性的笑(0-5周)、无选择的社会性的笑(5周-4个月)、有选择的社会性笑(4月以后)
亲子关系
①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变化:交往时间明显减少;父母处理孩子问题变化;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力发生了变化。
②父母对子女控制的三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共同控制(6-12岁)、儿童控制(12岁以上)
同伴关系
①同伴交往中儿童人气特点:*受欢迎的儿童(学习成绩好、有主见、独立能力强、热情助人、善于交往易于合作)、*不受欢迎的孩子(具有攻击性、对人不友好、不尊重同伴、不良主意)、*受忽视的孩子(退缩、安静、依赖性)
②哭的发展:生理反射性的哭、不适宜刺激引起的应答性的哭、主动操作性的哭、经验中学到的社会性的哭。
③恐惧的发展:本能恐惧(反射性反应)、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开水烫)、怕生、预测性恐惧(黑暗)
气 质
托马斯和切斯按适应性、生活节律、情绪状态、趋避等表现,将婴儿的气质划分为: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
社会性依恋
①劳逸结合,避免心理疲劳
②培养豁达的人生观,战胜中年危机
③正确处理家庭和工作关系
①提前做好退休后的生活准备
②生命不息,活动不至
③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④坦然面对死亡
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总特征
年龄阶段
总特征
主 要 观 点
婴儿期
0-3岁
动作
发展

(完整版)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完整版)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儿童社会行为及人格

儿童社会行为及人格

04
家庭环境对儿童社会行为及 人格影响
家庭氛围对儿童成长作用
情感支持
01
家庭氛围中的情感支持对儿童的情感发展和社会行为至关重要
。积极的家庭情感氛围有助于儿童形成安全感和信任感。
角色模型
02
家庭成员的行为和态度为儿童提供了角色模型,儿童通过观察
和学习家庭成员的行为来塑造自己的社会行为和人格。
社交技能
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培育
团队活动
组织儿童参与团队活动,如小组 游戏、合作项目等,培养他们的
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领导力培训
通过领导力培训课程或活动,让儿 童了解领导力的概念和重要性,学 习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
决策能力训练
教育儿童学习如何做出明智的决策 ,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社会行为特点
社会行为具有互动性、多样性、学习性和文化性等特点。互动性是指社会行为需要至少两个个体之间 的互动;多样性是指社会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学习性是指社会行为可以通过学习和经验积累而 形成;文化性是指社会行为受到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儿童社会行为发展阶段
婴儿期社会行为发展
婴儿期是社会行为的萌芽阶段,主要 表现为对父母的依恋和与照顾者的互 动。
03
家庭氛围中的互动和交流有助于儿童学习社交技能,如沟通、
合作和解决问题等。
家长教育方式对孩子影响
1 2 3
权威型教育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强调规则和纪律,同时给予孩子一 定的自由和选择权。权威型教育方式有助于孩子 形成自律和责任感。
放任型教育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较为宽松,给予孩子较多的 自由和选择权,但可能导致孩子缺乏自律和责任 感。

婴幼儿各年龄段特点

婴幼儿各年龄段特点
来回倒水不洒
懂得里外
会解扣子
认识两种颜色 会扣扣子
0~3岁婴幼儿发展顺序有一定的规律,通过观 察专家们将其进行了统计与汇总,下面表内常模年 龄为85%的的孩子达到某个项目的年龄。开始年龄为 最初达到某个项目的年龄。发展较晚年龄为最晚达 到某个项目的年龄。
通过观察,保育者可了解婴幼儿现阶段的发展 水平,因材施教地进行指导。
16
21.5
23
跑5—6米
16
21.5
23
有意试跳但脚不离地 16
24
28
不扶独自上楼2—3级 21
26
28
独脚站1—2秒钟
20
26.7
30
会双脚跳离地面
21
26.8
30
模仿做二三个动作
21
27.6
31
双脚跳远
18
28.1
31
会独立不扶下楼2—3 22
28.5
30

独脚站5—10秒
21
29
32
开始走1-2步即倒入怀 10
婴幼儿各年龄段发展顺序
制定早教课程的前提,是在了解0~3岁婴幼儿的的发育健康、感知运 动、认知与语言、情感及社会性发展等基础上来制定的,只有了解婴幼 儿总体发展水平,才能真正把握教育的智慧与真谛。
0--

3
大运动发展顺序及年龄




婴 儿

各 年 精细动作发展顺序及年龄
发 育



的 关



开始年 龄
0 2 1 1
用手摩掌(探 摸桌面)
寻找滚落的物 体 懂得成人面部 表情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幼儿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自我意识、情感交流、合作与互助等社会性行为的能力。

社会性的发展对儿童的成长和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详细论述。

初级社会性阶段(2-3岁)是儿童初次接触社会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互动,他们会与其他儿童一起玩耍、分享玩具、简单模仿和合作。

此外,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与他人不同的个体,并试图通过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来与他人沟通。

在承认别人的权利和合作性的发展阶段(3-4岁),幼儿开始逐渐理解其他人也有自己的需求和权利,他们开始学会等待、分享和合作。

他们逐渐能够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并能够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同时,他们也开始逐渐意识到其他人的情感和感受,并表达出关心、安慰和帮助别人的能力。

自我控制和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4-6岁)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是社会上的一员,并逐渐形成自我意识。

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在与他人相处时能够辨别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同时,他们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和行为,并能够参与到更复杂的合作活动中。

除了以上阶段,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还受到家庭和学校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最初环境,家庭中的亲密关系和照顾能够满足儿童基本的情感需求,并为他们提供安全感和自信心。

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合适的社交场合,与孩子一起参加亲子活动,鼓励他们与他人进行互动和合作。

学校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第二个重要环境。

学校中的集体活动、游戏和小组合作可以帮助儿童建立更多的社交关系,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师需要关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并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冲突、分享和合作。

总体而言,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从简单的互动到合作、互助和理解他人。

家庭和学校是非常重要的环境因素,它们可以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社交经验和学习机会,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

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

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

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之一,这个阶段对于人格的塑造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儿童人格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关键的阶段,这些阶段对于儿童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并探讨这些阶段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

一、婴幼儿阶段婴幼儿阶段是从出生到2岁左右的阶段,这个阶段是人格发展的基础阶段。

在这个阶段,婴幼儿主要通过与父母和其他抚养者的互动来建立初步的人际关系。

他们依赖父母提供的安全感和温暖来满足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如果在这个阶段得不到充分的关爱和照顾,婴幼儿可能会出现安全感缺失和依恋障碍等问题,对人际关系的建立产生负面影响。

二、幼儿阶段幼儿阶段是从2岁到6岁的阶段,这个阶段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逐渐独立,对外部世界有着更多的探索和认知。

他们开始建立自我意识,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兴趣和喜好。

同时,幼儿在这个阶段也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开始学会与他人进行社交活动。

在这个阶段,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的温暖和支持可以提供给幼儿安全感和情感支持,有助于他们建立自信和积极的人格特质。

学校和社会环境的丰富经验和正面激励则可以帮助幼儿培养社交能力和探索精神,更好地适应外部世界。

三、童年阶段童年阶段是从6岁到12岁的阶段,也被认为是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进入学龄期,面临着更多的学习和社交挑战。

他们需要逐渐独立地处理自己的问题,学会自我管理和应对压力。

在童年阶段,儿童需要逐渐建立起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和信心,同时也需要学会尊重他人和接受不同意见。

他们需要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来提升自己的社交技巧和人际关系能力。

此外,童年阶段也是培养儿童团队合作意识和培养兴趣爱好的重要时期。

四、青春期阶段青春期是从12岁到18岁的阶段,也是人格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小学生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的例子

小学生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的例子

小学生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小学生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篇1一、人格的发展(一)人格的含义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8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5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含义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埃里克森的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自我意识的涵义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认识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意志成分。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自我至少年期基本成熟,心理自我是在青年初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三)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1)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

(2)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

(3)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

三、社会性发展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突出表现在社会性认知与社会性交往两方面。

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个体的认知能力发展相对应。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大阶段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大阶段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大阶段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大阶段是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一种人类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这八个阶段包括:
1. 婴儿期(0-18 个月):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基本的信任感,婴儿需要得到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关爱和满足基本需求。

2. 幼儿期(18 个月-3 岁):儿童开始探索周围环境并发展自主感,他们试图掌握自己的行为并面对控制和自主性之间的冲突。

3. 学龄前期(3-6 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发展主动感,他们通过积极参与游戏和活动来探索和学习。

4. 学龄期(6-12 岁):儿童在这个阶段面临勤奋感与自卑感之间的冲突,他们开始接受学校教育,需要面对学习和社交方面的挑战。

5. 青少年期(12-18 岁):青少年经历自我认同感的发展,他们试图寻找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

6. 成年早期(18-40 岁):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亲密关系和家庭,同时追求职业和个人目标。

7. 成年中期(40-65 岁):中年人可能会面临自我整合与绝望感之间的冲突,他们需要回顾自己的生活并接受自己的成就和不足。

8. 老年期(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可能面临自我完善感与失望感之间的冲突,他们回顾自己的一生并接受生命的有限性。

这些阶段反映了人类在不同生命阶段中所面临的心理社会挑战和发展任务。

每个阶段都是相互联系的,前一阶段的发展会影响后续阶段的发展。

了解这些阶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成长过程。

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摘要:一、人格发展的重要性二、人格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1.婴儿期2.幼儿期3.童年期4.青少年期5.成年期三、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1.生物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教养方式4.学校教育因素5.个人主观因素四、如何促进人格发展1.注重家庭教育2.提升自我认知3.加强社会交往4.积极参加实践活动5.培养健康心理正文: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其人格特征和心理状态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阶段性,同时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了解人格发展的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人格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可以从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五个阶段进行分析。

婴儿期是人格发展的起点,此时个体的基本需求和原始冲动逐渐形成。

幼儿期是个体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的阶段,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不断增强。

童年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个体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信念开始形成。

青少年期是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角色分化阶段,青少年开始探索自我,形成独特的个性和行为模式。

成年期是人格发展的最终阶段,个体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状态趋于稳定。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因素和个人主观因素。

生物因素是指遗传、生理成熟等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是指社会价值观、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等对人格发展的作用。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家庭氛围对个体人格形成的影响。

学校教育因素是指教育体制、教育方法、师生关系等因素对人格发展的作用。

个人主观因素是指个体自身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促进人格发展的方法包括注重家庭教育、提升自我认知、加强社会交往、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和培养健康心理。

家庭教育是人格发展的基础,父母应当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质。

提升自我认知是指个体要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不断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艾里克森将人的一生从婴儿期到老年期划分为8个开展阶段,这八个阶段依次为婴儿前期、婴儿后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人前期、成人中期和成人后期,其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

艾里克森认为,人的心理开展的每一阶段都存在特定的"危机〞。

如果顺利渡过危机,人们就会形成相应的积极品质,反之则不能,并且前一阶段顺利渡过危时机扩大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

〔一〕口腔—感觉阶段:根本信任对不信任时间约从出生到1岁。

此阶段婴儿愉快的感觉集中在口腔部位,最主要的活动是吮乳。

母亲是满足婴儿需要的最重要人物,婴儿的快乐、安康和满足均来自母亲,其生存和幸福均依赖母亲。

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母亲的育儿态度是受社会影响的,如果社会贬低育儿者的地位,则母亲可能抱怨自己承当的角色,对孩子采取消极的态度。

如果社会赞赏母亲的地位,其结果则恰好相反,导致对孩子积极的态度。

因此,在开展的第一阶段里,同母亲的互动产生的经历,实际上就是社会经历。

在艾里克森看来,假设母亲对婴儿采取慈祥的态度,这种慈祥是经常的、一贯的和可靠的,则婴儿会产生一种根本信任感。

这种信任感的表现是,当母亲从婴儿的视线中消失时,婴儿并没有过度的焦虑,即显得平静,没有明显的烦躁不安。

因为婴儿有一种内部信念,相信母亲会返回来照顾和哺育他。

艾里克森认为这种内部信念的获得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成就,是婴儿自我同一性的根底,它培养了婴儿对他人的信任感,使婴儿感受他人是可靠的。

这种人际关系的经历给婴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开展提供了根底。

假设母亲对婴儿的态度是消极的、拒绝的,则婴儿可能产生根本不信任感,使婴儿体验到挫折和烦恼、恐惧和疑心,每当母亲离开时,他就会烦躁不安,深怕被剥夺受哺育的权力,这种恐惧和疑心将持续存在,影响到以后的开展过程。

艾里克森认为最优的危机解决方式应兼具积极和消极两种因素,其中积极的方式所占比例高于消极的方式,在开展的第一阶段就是如此,婴儿既应形成信任感也应形成不信任感。

社会化人格的发展阶段研究

社会化人格的发展阶段研究

社会化人格的发展阶段研究社会化是个体逐渐适应社会和文化规范并与他人互动的过程。

社会化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多个阶段。

在不同的年龄段,人们会经历不同的社会化发展阶段。

这些阶段对个体的成长和人格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婴幼儿期是社会化人格的第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婴幼儿主要通过模仿和学习来适应社会环境。

家庭是婴幼儿主要的社会化环境,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和引导者。

通过模仿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行为和言语,婴幼儿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社会性和人格特征。

同时,家庭的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也会对婴幼儿的社会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积极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和人格发展。

幼儿园阶段是社会化人格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接触更广泛的社会环境,与更多的同龄人互动。

幼儿园是幼儿的第二个社会化环境,也是他们与外界社会接触的重要途径。

在幼儿园里,幼儿学会了分享、合作、尊重和包容。

这些品质对于一个健康的社会化人格的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幼儿园老师的引导和教育也对幼儿的社会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学阶段是社会化人格发展的第三个重要阶段。

在小学阶段,孩子们开始接受正规的教育,学习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在学校里,孩子们不仅学习知识,还学会了与他人交往、合作和互助。

教师和同学们的互动和社交训练对孩子们的社会化人格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学校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方式也会对孩子们的社会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青少年时期是社会化人格发展的第四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逐渐独立于家庭,开始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和人际关系。

在同龄人中的地位、自我认同和社交技能的培养是青少年社会化人格发展的重要内容。

同时,青少年在这个阶段还会面临各种社会化压力和困难,如自我认同、人际关系、学业压力等。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对青少年的社会化人格发展至关重要。

成年阶段是社会化人格发展的第五个重要阶段。

在成年阶段,个体需要逐渐适应社会和工作环境,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主题,涉及到儿童从婴儿期到青少年时期所经历的各个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认知、情绪、社交和行为能力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本文将详细介绍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和青少年期。

一、婴儿期婴儿期是从出生到2岁左右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婴儿的发育主要集中在生理和运动方面。

他们从无法控制自己的头部和身体运动到可以坐、爬行、站立和行走。

同时,婴儿的认知能力也在逐渐发展,他们能够感知周围的声音、色彩和形状。

二、幼儿期幼儿期是从2岁到6岁左右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语言和社交能力。

在这个时期,幼儿开始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逐渐形成简单的句子和对话。

他们也开始与同龄人进行互动,学会分享和合作。

同时,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开始发展,开始进行角色扮演和玩游戏。

三、学龄前期学龄前期是从6岁到12岁左右的阶段,儿童在这个时期进入正式的学习阶段。

他们开始上学,学习阅读、写作、数学等基础知识。

在认知方面,他们的思维能力变得更为抽象和逻辑,能够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同时,他们的社交圈也扩大了,开始与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的人进行交往。

此外,学龄前儿童还会面临认同和个人价值的发展问题,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和价值观。

四、青少年期青少年期是从12岁到18岁的阶段,对于儿童来说,这是人生中最关键的阶段之一。

青少年的身体发生明显的变化,性征开始出现。

他们面临更多的自我探索和独立性的要求。

青少年的认知能力进一步发展,能够进行更高级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

他们开始形成自我身份和职业规划,对社会和社会问题产生兴趣和思考。

总结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重要任务。

从婴儿期到青少年期,儿童的认知、情绪、社交和行为能力都在不断发展和成熟。

了解这些发展阶段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孩子的成长。

因此,我们应该为儿童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支持,以促进其全面而健康的心理发展。

儿童人格发展

儿童人格发展

儿童人格发展一、人格的定义:人格的内涵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个体特有的、区别于他人的性格;二是指这个性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三是指性格通过外显的行为习惯表现出来。

实质上在西方心理学上,人格就是性格,而性格则是指一个人一定不变的特有品质。

这种特有品质内在表现为心理特征,外在表现为行为,心理特征支配、指导着行为,而行为表现着心理特征。

与人格有关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动机、情绪、态度、价值观、自我观念等。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粗略行为阶段(Rudimentary Behavion)(10个月―16个月)。

婴儿在这时期有企图消除内驱力、紧张度的要求。

母亲的果断、敏捷、可靠性、规律性以及对婴儿的态度(如温存、亲密的接触等)为婴儿的行为提供了基本的强化。

当孩子需要强化时,密切注意孩子行为的母亲就要给孩子以适当的强化。

反过来,孩子借助于母亲的注意,也更加牢固了他学习的行为。

这样,孩子的变化就能达到他这个年龄机能发展的水平。

在这种双向的强化过程中,孩子和母亲双方都保留了有意义的相互强化,作出与他们各自期望相符合的刺激性的回答。

积极地维持儿童与父母之间相互依赖是通过父母给孩子提供满足,特别是由父母提供抚爱、重复控制需要来达到的。

这个发展阶段的本质是对食物欲望和对母亲的形象、微笑等的需要,它决定了后来的社会化阶段的发展。

母亲不仅带来了食物,也培养了双向关系,增加了孩子对她的依赖性。

无视孩子的自然欲望可能形成一种反社会的欲望。

对孩子的护理、维持身体卫生等,是为培养孩子正常的社会欲望。

西尔斯认为攻击是由于挫折造成的,这一时期挫折的造成大多是由于生理上的不满足,由于挫折会使婴儿感到不舒服、疼痛,所以,攻击很快就变成早期学习行为的一部分。

父母如果对孩子的攻击行为放纵将有损于他们孩子行为模式的强化,给孩子人格品质里留下任性的攻击性;相反,过分允许孩子的依赖性,又会导致儿童离不开成人,久而久之,孩子会拒绝从事他完全可以自己掌握的事情,其中也包括影响到儿童对挫折的克服。

人类行为发展和各阶段行为特点

人类行为发展和各阶段行为特点

人类行为发展和各阶段行为特点
人类行为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行为特点。

在被动发展阶段,一般在0~3岁内,行为主要依靠遗传和本能的力量发展而成,例如婴儿的吸吮、抓握、啼哭等行为。

在主动发展阶段,一般在3~12岁内,行为有明显的主动性,其主要表现为爱探究、好攻击、易激惹、喜欢自我表现等。

自主发展阶段一般自12~13岁起延续至成年,人们开始通过对自己、他人、环境、社会的综合认识,调整自己的行为。

巩固发展阶段一般在成年后,持续终生。

在此阶段的行为已基本定型,但由于环境、社会及个人状况均在不断变化,人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加以不断的调整、完善和充实。

此外,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也经历了几个重要的行为发展阶段。

例如,红猿阶段大约出现在5000万年前,类人猿祖先进化为古猿,它们生活在树上,四肢较长,脑容量较小,没有明显的双足行走特征。

然后是原始人阶段,大约250万年前,早期人类进化出直立行走的特征,人类祖先的脑容量也开始增加,手的灵活性和抓握能力也逐渐提高。

0岁-6岁儿童社会行为的概念

0岁-6岁儿童社会行为的概念

0岁-6岁儿童社会行为的概念0岁-6岁儿童社会行为的概念,是指0岁到6岁之间的儿童在与他人互动和交流过程中展现出的各种行为表现。

社会行为是人类在社会环境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交往性。

0岁-6岁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十分重要,早期的社会交往和互动经验对儿童之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以下将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社会行为特点、典型的社会行为现象以及对儿童社会行为的影响进行探讨。

0-1岁阶段是婴儿期,这个阶段婴儿的社会行为主要是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和声音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喜怒哀乐”是婴儿最基本的情感表达方式。

他们会通过哭泣来表达饥饿、疼痛或不适的感受,而微笑则代表婴儿的满足和愉悦。

在这个阶段,婴儿的社会行为主要是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亲子关系,照顾者的反应和互动将为婴儿的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1-3岁阶段是幼儿期,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逐渐掌握身体的运动技能,能够主动探索和互动。

他们开始学会使用简单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方式,例如指点、招手、亲吻等。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社会行为开始表现出合作、分享和交往的特点。

他们开始享受与其他儿童一起玩耍的乐趣,懂得与其他人分享玩具和食物,并能够通过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同时,他们也会出现一些典型的社会行为,如嫉妒、争抢、争夺等。

此时,家长和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对儿童社会行为的培养和规范起到关键作用。

3-6岁阶段是学龄前期,儿童的社会行为越来越复杂。

他们开始发展出对别人内心感受的理解和关心,学会用“请”、“谢谢”等礼貌用语。

他们能够主动倾听他人的需求和感受,理解并尝试满足他人的期待。

同时,他们也开始展现出合作、分享、帮助、表扬等积极的社会行为。

在这个阶段,儿童会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培养集体合作和共同体意识。

他们会尝试通过角色扮演来理解其他人的角度和感受,增强彼此的互通理解和共情能力。

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遗传、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

马克勒提出的阶段发展顺序

马克勒提出的阶段发展顺序

马克勒提出的阶段发展顺序
你想问的可能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该理论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提出的,他将人格分为五个阶段:
- 口唇期(0-1岁):婴儿通过口唇的吮吸、咀嚼等活动获得满足,也通过口唇的活动表达需求和欲望。

- 肛门期(1-3岁):幼儿通过排泄获得快感,同时也通过控制大小便来获得自我认同和安全感。

- 性器期(3-6岁):儿童开始对自己和异性身体产生兴趣,性器官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

- 潜伏期(6-11岁):儿童的性兴趣逐渐转向外部世界,学习知识、发展技能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

- 生殖期(11或13岁开始):个体的性器官和性机能趋于成熟,性别特征变得更加明显,成年人的性生活和心理特征开始形成。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对后来的人格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该理论也存在一些争议和不足,如缺乏科学验证和支持等。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20世纪40―50年代,新精神分析学派兴起,代替并系统地修正了弗洛伊德的学说,其突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著名精神分析理论家艾里克森(E. Erikson)。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认为现代人的一切心理上的变态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人在克服心理与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心理社会经验;从本质上讲,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相联系的危机能否获得积极的解决。

由此,艾里克森将人生发展的八个阶段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以区别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性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认为,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社会对个体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个体自身的需要和能力与社会要求之间就出现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给个体带来紧张感。

艾里克森将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

他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存在着特有的心理危机。

他认为个体人格的发展过程是通过自我的调节作用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整合的过程。

人格发展任务完成得成功或不成功,就会产生人格发展的两个极端,属于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积极的品质,属于不成功的一端,就形成消极的品质。

每个人的人格品质都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一点上。

如果不能形成积极的品质;就会出现发展的“危机”。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展积极的品质,避免消极的品质。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分别是:(1)婴儿前期(0―2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这一阶段是一个生命来到世界时候无助阶段,婴儿需要积极的爱和关怀。

此时的婴儿得到母亲有规律地照顾,对世界将会有充分的信任。

这样的孩子在孩童其充满着朝气和对未来的希望,反之孩子将会出现退缩和对世界的不信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7.5
9
自喂饼干
8
8.5
16
穿衣知道配合
Hale Waihona Puke 111418.9会与成人玩球
11
15.5
18
主动把玩具给人(放手)
11
15.5
19
会按成人表情行事
11
16
18
对想要的东西会手指或发音
12
15
19
用手绢檫鼻涕
12
16.5
18
会模仿搽桌子、扫地
12
16.9
20
白天知道小便或说蹲盆
13
17.5
20
吃完东西会拖出空盘
13
19.5
22
会用勺吃东西不太撒
17
20
22
开始表示个人需要
17
20
22
对成人演示下会再见等
17
21.5
24
开始有得意、撒娇的情绪
19
23.5
26
自己会脱帽子
19
24
27
开始知道热爱他人(除妈妈外)
19
24.5
27
开始懂得理解好行为、坏行为
19
25.1
27
主动和成人打招呼
19
27.5
31
会穿上衣
19
33.5
36
28
30
会解衣服扣子
20
29
30
知道爱干净好
22
29.6
31
会帮助收拾碗筷、玩具
23
30.6
33
会用行动帮助小朋友
24
31.5
34
开始和小朋友一起玩
27
32
34
能自己吃饭、穿衣穿袜和鞋、大小便
27
32.1
34
能按生活上要求的卫生习惯做
27
33
34
会扣扣子
24
33
34
开始有嫉妒、看不起人、霸道的情绪
30
社交发展项目
开始年龄
常摸年龄
发展较晚年龄
逗引时有反应
1
3
5
会用手互相触摸
1
3.5
5
见人张望全身活跃
1
3.5
5
白天醒的时候手连续地动
2
4.5
见食物表现出兴奋模样
4
5
7
喝牛奶或水手把着瓶
5
6.4
9
叫名子会转头找
3
6
9
会与人玩
4
7
9
见生人躲闪、哭喊、乱蹬
4
7
9
开始表现个人对人和事物的爱憎
4
7.5
9
白天室内无人会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