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传播研究的特点与主要理论

合集下载

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整合:罗伯特E帕克的符号互动论

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整合:罗伯特E帕克的符号互动论

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整合:罗伯特E帕克的符号互动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罗伯特E.帕克的符号互动论如何为理解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整合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帕克,作为美国社会学的重要人物,他的符号互动论不仅对社会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为传播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框架。

本文将首先介绍帕克的符号互动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观点,然后分析这一理论在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中的应用,并探讨两者如何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实现整合。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对帕克的符号互动论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理论背景、主要内容和理论意义。

接着,我们将阐述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帕克符号互动论如何为理解这两种传播方式提供了理论支持,并通过具体的案例或实证研究来进一步说明这一整合过程的实现机制。

本文将总结帕克符号互动论在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整合研究中的贡献与启示,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可能的应用领域。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为传播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推动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更好地融合与发展。

二、符号互动论概述符号互动论,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包括米德、布鲁默和帕克等人。

该理论主张从人们日常互动的角度出发,理解和分析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

在符号互动论中,符号被视为社会互动的基本媒介,人们通过符号的创造、使用和解释来构建和维持社会关系。

符号互动论认为,人们在社会互动中不仅通过语言、文字等明显的符号进行交流,还通过面部表情、身体语言、服饰等多种符号传递信息。

这些符号在互动中被赋予特定的意义,成为人们理解彼此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关键。

因此,符号互动论强调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认为人们不仅是符号的使用者,也是符号的创造者和解释者。

罗伯特E.帕克作为符号互动论的重要代表之一,将符号互动论应用于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研究中。

他认为,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都是符号互动的具体形式,只是传播媒介和范围有所不同。

人际传播理论

人际传播理论

第一章行为组合理论AAT一、行为组合理论简介思考一个问题:关于我们怎么可能听、说、想、做我们从未听过、说过、想过、或做过的事情?当你和我写下自己的句子,我们就在做着某种就许多方面而言都意义非凡的事情。

我们有能力去创造,去写、去说和去想新的东西。

我们有能力去创造,并且不停地在创造。

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困境:1、创造性天赋无法提供帮助的经历。

安慰朋友时用谎言说服别人时求职面试太想留下好的印象时2、我们的行为到底是“新”的还是“旧”的?如果是新的,为何有那么多旧的成分,如果是旧的,那么创造性何在?运用同样的语言结构固定的语气表情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交往的信息到底是如何生成的?二、行为组合理论的目的和假设1、解释两类现象:A、显性行为尤其关注当你与别人互动时,你为什么、以及如何产生互动中所使用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

也就是,你说了什么,你是如何说的,你的面部表情和姿势是什么样的,等等B、思考过程当我们形成和生成我们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时,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比如,你如何能够告诉室友你的度假情况?你如何能够向你的弟弟解释星星白天去了哪里?或者,你如何能够用合适的词语或行为向某人表达你爱她?AAT感兴趣的思想过程不仅限于正在进行的信息形成和产生的过程中,还包括诸如预先计划和预演那样的过程——它们可能出现在互动前的几个小时,甚至几天。

AAT关注的思想过程也包括那些与我们不说的东西相关联的过程,诸如“编辑行为”(即:不打算说出我们正在想的事情)和“编码失败”(即:无法将我们的想法付诸文字)等过程。

2、人们为什么需要理解与信息形成和生产相关的那些过程?理解包含在表达和形成讯息中的各个过程有助于提高我们讯息行为的质量表达和形成讯息的过程本身就十分有趣3、研究的方法三大研究取向:实证主义诠释批判后实证主义:是一种批判的现实主义,它认为客观实体是存在的,但是真实性不肯能被穷尽,客观真理错让存在,但是不可能被人们所证实,我们所了解的真实永远只是客观实体的一部分或者一种表象,所谓研究就是通过一系列细致严谨的手段和方法对不尽精确的表象进行证伪而逐步接近客观真实。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资料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资料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2004年 11月16日日常人际传播多为面对面,是没有中介、高度双向互动的直接交流。

因为面对面,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感官接受来自对方的信息,不但可以听到声音,也可以看到对方的面目表情、体态动作,并感受到空间语言所透出的氛围。

因此,它是一种全通道型的信息交流。

由于网络人际传播是在虚拟社区中进行的,它与日常人际传播也就存在显著的差异。

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一、匿名性匿名性是网络传播的普遍特征之一。

所谓匿名,不是说没有名字,而是指传播双方隐去了在物理现实中全部的或部分的真实身份,包括法定的真实姓名、住址以及其它与个人身份、社会角色相关的一切属性信息,即通常交往双方确实互不认识。

只要愿意,任何网民都可以做个"潜水者"(lurker)。

当然,这并不是说网络交往等于虚假和欺骗。

作为媒介,网络有既隔离又连结的作用,其虚拟带来的使用者的匿名性和身体不在场共同对网络人际传播起到极为关键的影响。

人们通过拟定自己的网名这一虚拟身份(virtual identity)与其他人(同样是网名)交往。

理论上,每个网民可以有无数个网名,但多数人会使用一个固定的网名,或在不同时候使用不同的网名。

尽管每台上网的计算机都有IP这个唯一的物理地址,但由于目前网络管理的滞后,人们并没有充分意识到IP地址对查证网络行为责任人的意义。

所以,网络人际传播的匿名状态还具有重要的交流情境意义,即通常所说的"屏幕的安全性"。

它为人们提供了卸下现实身份(性别、年龄、职业、财富等)而自由言说(真话和假话)的安全的心理场,人们容易放弃心理戒备,并抛下日常生活和社会规范的重负。

同时,传播双方在心理上也是平等的,可以彻底放松身心,而交流的想象力量则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网络人际传播在人的心理和感情方面提供高质量的交流更有可能。

当然,匿名的屏障作用所导致的"解放"也可能带来传播伦理与道德的失范,不仅使人际传播的公信力降低,也使某些行为沦落为低级的游戏或邪恶的狂欢(phantasmagoria)。

传播类型篇-人际传播

传播类型篇-人际传播

4. 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自我表达是以他人为对象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 里进行的,如果不顾及他人和社会价值与规范,一味以 自我为中心,就会容易导致误解和自我的社会孤立。 例如: 个性青少年 另类行为艺术
返回
客观的自我认知是使个人能力得到恰当发挥的前 提。对自己评价过高过低都会影响一个人社会成 就的高低,而这种自我评价是在与他人的社会交 往和传播中形成的。
2. 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复杂和丰富。
例:“我很难同意你的意见”
3. 人际传播双向性,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4. 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 非制度化的传播。
5.人际传播需要在一种相同相通或相似的经验范围 内进行,否则就会导致传而不通。
施拉姆:“所以参与者都带有一个装得满 满的生活空间;固定的和储存起来的经验.
案 例
一种新型人际传播方式:CMC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即以电脑 网络为媒介的传播方式。(非面对面的网络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就像一个万花筒,它的多样
性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人为什么要与他人进行传播?人际传 播的动机到底是什么?
三、人际传播的动机
隐蔽窗格,开发未知窗格和扩大透明窗格的过程。
个人通过观察自己公开的行为以及自己行为发生 的环境来了解自己的态度、情感和其他内在性格。 与周围的人接触,同他人进行信息交流,是自我 认知的基本途径。 人际传播的过程也是认识他人的过程。
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也是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
●斯图尔特指出,“人际的”这一词语用来 修辞“传播”时,不只具有“两个人的”、“面 对面的”、“非正式的”等表面的意味。在人类

人际传播学

人际传播学

人际传播学重点定义人际传播学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体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特征1、发生于有关系的存在环境里。

人际传播发生在两个存在交往的极大可能性的关系中。

有限关系:如买家与卖家;无限关系:如父母与孩子。

2、受对对方了解程度的指导3、所传递的符号类型各不相同(巴塞尔•伯恩斯坦语言代码分类)(1)有限词汇代码仪式性的:闲话(天气、孩子、工作、股票.。

..。

)(2)复杂代码既表达意图,也揭示使用者的个人特征(话题的拓展)(3)有限句法代码只在一个关系中使用的仪式性代码4、具有功能性:为某一目的服务控制环境证实自我满足自身需求库利“镜中人”理论人的行为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应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1)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镜中我”形成渠道传播是唯一渠道(1)与社会交流。

世界上的万物包括自我。

“几乎都是通过我们与其它人的交流而留在我们意识中的.”-个人社会化(2)在首届群体中,人际传播使自我得到充分发展.其中,家庭最为重要“镜中我"应用1、自我感觉与创造性活动之间的关系伙伴或他人对一个人创造性活动的肯定和赞扬,有助于提高一个人的创造兴趣和创作水平;相反,消极反馈则会让他生气和感到丢脸,抑制他的创造性欲望.2、传播是人类生命的高速公路,且生命是有历史的“我们做的任何事情或我们已形成的任何状态都是从遥远的过去发展至今的一个过程的一部分。

我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想法,都是我们的祖先所说、所做、所想、所感受的结果,不论这种结果是以什么方式产生”3、不仅现实的交流是很重要的,想象的交流在人的思考和意识中也是很重要的想象是大多数人把握他们、控制自己的工具戈夫曼的“戏剧理论”作为社会交换的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处于一个关系之中的甲乙双方借以相互提供资源或协商交换资源的符号交换过程霍曼斯的操作心理学-—决策(5命题)1、成功命题就人们所有的行动而言,某人的某一行动越是经常得到回报,此人越是可能采取该行动。

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特点比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传播活动最为频繁而且无法缺少的并不是接触大众传播,而是从古到今始终存在的人际传播,那在我们的工作当中运用最多的也不是大众传播,而是组织者凭借组织系统的力量所进行的有领导有秩序有目的的信息传播活动——组织活动。

三种传播方式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他们独特的点,我们怎么来进行区分,我们从传播特点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每一种传播都有相对于另外两种不同的特点。

首先谈谈大家最熟悉的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种特殊样式,形态很多,并非人数多少可以界定。

传播学者斯图尔特指出,“人际的”这一词语用来修辞“传播”时,不只具有“两个人的”、“面对面的”、“非正式的”等表面的意味。

在人类的传播行为中,人际传播有许多种样式,如相遇、倾心的交谈、争论、讲演、会议、教学,甚至包括电话、电子信件形式的交谈等。

因此,他认为,对什么是人际传播的最适当的理解应该是:“当人们最大限度地以表现个性的方式,在一起谈话和倾听时,这种传播的样式就发生了。

”它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较具有私人性,更容易满足特别的需要。

大多数人际传播是个体对个体,即两个人之间的交流。

这种交往又有两种情况,一是面对面的,直接通过双方的语言、表情、动作、行为进行的“亲身”交流,如谈话。

二是非面对面,而通过个人性的媒介如电话、电报、书信、便条等通信工具进行的“个体媒介交流”。

它具有较显著的私人性、个体性。

即使是一对多的人际传播,其私人性也比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要明显。

人类进行传播交往的动机和需要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人际沟通最有利于情感的交流,最易于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个人情感的流露,一般是随着传播对象的增加而递减的。

一般来说,在个人交往的场合,比在公众场合感情沟通的效果更明显。

但是,由于人际传播主要在个人之间进行,因此最容易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制约。

比如受个人活动能力的限制,使信息的传递受时空的制约,传播面比较窄,传播的速度比较慢。

受众研究的主要理论

受众研究的主要理论

一、大众传播的“受众”:所有信息接受者的群体二、早期的受众研究:受众是非常被动的,信息传播出去就会产生效果。

后认识到不那么被动的。

三、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1、个人差异论:认为每个人成长环境和社会经济都不同,后天形成的性格也就各有差异,在媒介提供信息的面前,每个人会因为心理性格差异而做出不同选择、理解2、社会分类论:3、社会关系论:受众的社会关系对媒介的接受有很强的影响。

有加强有削弱4、使用与满足论受众的心里选择过程:一、选择性注意与接触:受众对媒介有极强的接受性,他们会从自己原有的意见、兴趣出发,接触与原有态度较为一致的信息,而尽量回避那些与己见不一致的信息。

二、选择性理解:人们在选择接触某种信息后,总是倾向将信息内容看作是与自己原有意见相一致的,即使在接受到与自己观点相侼的信息时,人们也会将他们曲解为与自己观点相一致的观点。

三、选择性记忆:人们倾向于记住传播内容中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一部分,而忘掉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部分。

传播内容:一、信息的概念:对客观事物运动状态的反映1、普通含义上的消息、情况等2、信息科学中的信息3、哲学角度的信息二、信息的分类:1、维持性信息:只告诉我们事件,不需要我们做什么2、指导或教育性信息:3、复原性和刺激性信息:娱乐三、对信息流量的控制:过低:导致国家生产力落后过高:使社会节奏过快,人们会处在压力心里状态,造成人们心理麻木、恐慌四、从信息社会到知识经济社会:符号:一、符号的概念:(信息是以符号的形式传播的)二、符号的构成:能指:声响、形象————偶然的、约定俗成、变动所指:意义、内容三、语言符号的陷阱:1、语言是静态的,实际是动态的2、语言是有限的,实际是无限的3、语言是抽象的,实际是具体的四、语言失当现象:1、死线抽象。

只能在抽象范围、抽象水平看问题,详略不得当2、忽视差异。

3、非此即彼。

4、自我投射。

五、非语言符号:直接刺激人感官的符号1、作用:(1)补充语言符号的不足(4)否定(2)替代(5)重复(3)强调(6)调节2、类型:(1)体语:动作姿势表情(2)类语言:外貌与衣着(3)类语言:人们发出的有声但无固定语义的符号(4)空间与距离:(5)艺术符号:音乐舞蹈视觉艺术媒介分析:一、著作:《帝国与传播》《传播的偏向》二、传播的两大类:传统的和现代的(口语、书面语和大众传播)三、传播媒介的偏倚性:1、时间与空间媒介:(1)具有长久保存倾向,可克服时间限制(2)具有远距离运送的倾向,可克服空间的现实2、传播的偏倚与社会:(1)偏倚:培养人们历史感养成对宗教的尊重(2)偏倚世俗社会兴起,有利于科技发展麦克卢汉的媒体决定论:一、麦克卢汉和他的著作,过分强调了媒体作用,缺乏论证。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讲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人内传播,什么是人际传播,二者各有哪些特点,能够用本章所学过的“主我与自我、自我互动”等理论解决传播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人内传播一、人内传播(一)人内传播的定义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如果我们把个人看做是社会传播系统中的个体系统,那么人内传播便是个体系统内的传播。

社会是由作为意识和行为主体的个人组成的,从这个意义上,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也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二)人内传播的环节及特点(唯物主义认为:人内传播是人的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1.人内传播的环节: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人内传播还伴随着人的感情和复杂的心理活动,它们在很多情况下对人内传播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2.人内传播的特点(1)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

(2) 人内传播虽然与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3) 人内传播对外部世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这种能动性表现在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

(4) 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任何一种其他类型的传播都必然伴随着人内传播的环节,而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结果,也必然会对其他类型的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人内传播的互动性:(从社会心理过程方面来讲,人内传播具有社会互动性和互动机制)(一)人内传播有双向互动性人内传播不但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而且具有明确的互动机制。

人内传播是个人体内的信息传播活动,因此,不少人也将之称为“自我”传播。

这说明,人内传播是自我意识主导下的传播活动。

人的自我并不是封闭的和孤立的,相反,它是在与他人的社会联系中形成的,自我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互动性,而自我的社会性和互动性也体现了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性。

人际传播学的基本理论

人际传播学的基本理论

• 人际关系的管理理论 不确定性和焦虑情绪的管理 面子的管理 边界的管理 冲突的管理
• 人类传播形态的评判标准 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的学者桑德拉•鲍尔-洛基奇和凯思林•里
尔登提出人类传播形态的10个方面的评判标准 。这10个标准分别为: 感觉上的可靠性、地理范围、反馈的性质、潜在的互动性、控制权方 面的潜在平等、内容特性、对于硬件的依赖、对于软件技术(非传统 的语言技巧)的依赖、传播系统中的潜在集中化、服务于造成信息依 赖关系的目标的能力。
(资料来源:《大众传播学》,钟文、余明阳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P210)
拉斯韦尔(Lasswell)模式

说什么
通过什
对谁
取得什
么渠道
么效果
传播者 控制信息
讯息 内容分析
媒介 媒介分析
受众 受众分析
效果 效果分析
(资料来源:《传播学通论》,戴元光、金冠军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P176)
三、人际传播学的模式
• 模式的功能 构造功能;解释功能;启发功能;传承功能;预测功能。
• 模式的评估
• 与人际传播相关的基本模式 亚力士多德(Aristotle)的传播模式
讲话 ( speaker )
演讲 ( speech )
阅听者 ( audience )
效果 ( effect )
场合(Occasion)
M1 信E 源
SE
M2 SE’
M3 SE’
S SE
S SSE
M4 信S宿SSE’
图3-13 伯格纳图解模式
(资料来源:《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塞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P62)

传播学纲要——精选推荐

传播学纲要——精选推荐

传播学纲要传播学纲要第三章⼈际传播第⼀节认识⼈际传播1.⼈际传播与⾃我1)⼈际传播的第⼀个⽬的便是确认⾃⼰的⾝份,以及⾃⼰在群体中的位置2)通过知⼈⽽知⼰,是⼀种伴随⼈⼀⽣的、必需的却⼜是有意⽆意的⼈际传播。

3)美国和会学家库利的“镜中我”理论认为,⼈的⾏为很⼤程度上取决于对⾃我的认识,⽽⾃我认识的形成依赖与他⼈的互动。

4)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镜中我”理论认为:⼈的⾏为很⼤程度上取决于对⾃我的认识,⽽⾃我认识的形成依赖与他⼈的互动。

这种互动主要是他⼈“镜⼦式”的对⾃⼰的评价和态度,⾃我根据这种镜⼦的“映照”进⾏调整以使⾃⼰不断进⾏社会⾃我的实现。

2.“我——他”的⼈际传播1)申农、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其实是较早的关于⼈际传播的直线性模式。

拉斯韦尔模式2)⼈际传播当然不是直线性的,于是第⼀个纠偏模式便是“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它把申农传播模式的两头——即传播者和接受者——变成了两个交谈的⼈。

3)美国学者丹斯“丹斯螺旋模式”A.⼈际传播经过⼀轮⼜⼀轮的讯息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交往的累进,扩⼤了传播双发的认知或达成某种协议、获得更多的交流话题。

B.它强调:⼈际传播的性质是动态的,⼈在传播中是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

4)“⼈际需求理论”从⼼理层⾯对这种传播给予解释。

这种观点认为,⼈际传播处于三种需求:A.⾸先是情感需求,主要表现为倾诉和倾听。

B.第⼆种是归属需求,希望通过与他⼈交往建⽴某种联系,摆脱⼼灵的孤独状态,获得“我们”这种⼼理安全感。

C.控制需求,每个⼈在不同的问题上或多或少都有影响他⼈的需求。

5)还有⼀种关于⼈际传播的“社会交换理论”。

它的特点是借助经济学的概念,将其扩⼤到⼈际传播领域,认为⼈际传播之所以发⽣,取决于传播双⽅或多⽅所能获得的报偿与付出交往的代价⼤⼩的互换。

3. “我—你”的⼈际传播1)美国学者斯图尔特在他的⼈家传播专著《桥,不是墙》中谈到的⼈作为传播者的五个特性值得重视。

人际传播理论研究

人际传播理论研究

大吵 , 最后基 本是传而不通 的情绪发 泄而 已, 除 了积 满足之后进 而有高一层 的需求——安全需求 , 这是介于
0 ^
{ ■{ 铰 袋OA
2 5


生理 和心 理之间 的一种需求 ; 再往上基本都是 心理( 即 与其 喋喋不 休地抱怨别人让你不踏实 ,不 如你 自己先 精神) 层面 的需 求 , 有一种 归属感 , 并得 到所归 属群体 分 析 原 因 、 寻找对策。
面对面情况 下 ,个体 主要 是借助 于外 在 的媒 介手段来 且一旦人对 一事物有所 认知 ,往往伴 随着相应 的情绪
传递和接收信 息 , 如哨声 、 烽烟、 书信 、 电话 、 网络等 , 即 体验 , 情 绪更不 好改 变 ; 另 一方 面 , 基 于 已有认知会 形
麦克卢汉① E 斤 认为的人体器官 的延伸 。
累彼此 的负面情绪 、 伤害双方 的感 情之外 , 没 有其他积
极意义可言 。人都 害怕改变 而抗拒改变 , 改变 意味着双
人际传 播 主要使 用语 言和非语 言 符号来 进行 传播 , 对 重调 整 : 一方 面 , 要 调整 自己业 已成 型的认 知观念 , 在
于传播 双方 来说 主要 动用 自身 的身体器官来 完成信 息 没有强 大的外力影 响下 ( 相反 观念的信息持续 、 有效地 的传与受 , 如嘴 巴、 眼 睛、 头、 手 乃至全 身其他器官 。非 传播 ) 人们早年形成 的认知或观念很 难短期 内改 变 , 而
2 0 1 3年 第 2 4期 总第 2 6 5期
T HE S I L K R 0 A D

绸2踢
文化 论坛 I
人际传播理论研究
丁 颖

传播学概论部分名词解释、简答、综述

传播学概论部分名词解释、简答、综述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1.内向传播:内向传播又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

是指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代表的主我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望的客我间的信息交流。

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发送信息的主题和接受信息的客体都是同一个人。

内向传播的核心是自我管理。

2.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之外的一切人类传播类型,是一个人不借助机器设备与另一个人互动的传播模式。

狭义的人际传播是指两者或两者以上面对面或通过简单媒介进行信息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是组织传播的基础。

其特点是直接传播,随意性大,保密性强,反馈迅速,速度可控;弱点是覆盖面窄,传播速度慢,内容易走形,多数留于记忆。

3.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由各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结成网络,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的一种信息交流过程,是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互动。

组织传播包括信息,相互依赖的关系,传播过程,传播环境,传播网络五个部分。

4.群体传播:群体传播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流。

群体就是一定数量的个体基于某些因素和目的,以特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系统。

群体内各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指向某种共同的活动目标。

群体传播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5.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借助于一个或多个机器,产生和传递公众信息的一个过程,这些信息的目标为庞大的,异质的及分散的受众。

6.约哈里之窗:1955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卢夫特和哈瑞•英汉姆提出的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里之窗。

由于现实中人们的自我表露程度不同,每个窗口的大小也不同,受到时间、地点、交往对象等因素的制约。

扩大对他人的自我开放区域能够提高人际传播效率,自我表露的过程不但能促进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还能促进社会的协调与发展。

7.符号:符号就是用来指代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可以具体表现某物,也可以表示精神的抽象概念。

符号是传播者与受众的中介,单独存在与其间,承担双方的信息交互。

中传MJC考研笔记:传播学教程之人际传播

中传MJC考研笔记:传播学教程之人际传播

中传MJC考研笔记:传播学教程之人际传播编辑:凯程中传果酱老师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二节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一、人际传播的动机:1、首要动机和目的是获得信息。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4、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库利“镜中我”概念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联系中形成的。

包括三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镜中我”也就是“社会我”。

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人际传播大致分为两种:面对面的传播和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的传播。

人际传播的特点: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多种渠道和手段的配合,会形成特殊的传播情境,产生新的意义。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

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尤其在说服和沟通感情方面效果好。

4、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传播关系的成立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人际传播主要是建立在自愿和合意基础上的活动。

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活动。

社会功能:人际传播是社会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是社会成员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

传播学对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成果“镜中我”理论、“主我和客我”理论、“社会模仿”理论),二是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研究成果“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理论、“创新—普及”理论)。

国内外人际传播研究评述

国内外人际传播研究评述

国内外人际传播研究评述人际传播是指个体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际传播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对国内外人际传播研究的现状进行评述,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一、国内人际传播研究的现状在国内,人际传播研究一直以来都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人际传播的形式和特点也在发生着变化。

近年来,国内的人际传播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交媒体与人际传播随着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研究人员认为,社交媒体在人际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在影响着人们的交往和沟通方式。

国内的研究者们纷纷投入到社交媒体与人际传播的研究中,希望能够深入了解社交媒体对人际传播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2. 人际沟通技巧与培训在现代社会,人际沟通技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许多研究者开始关注人际沟通技巧的培训和提升,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解决与他人的沟通问题。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围绕着沟通技巧的训练方法、培训效果评价等方面展开,旨在为个体的人际传播能力提升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支持。

3. 跨文化人际传播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人际传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国内的研究者们开始关注跨文化人际传播的特点和挑战,探讨跨文化背景下的人际交往模式、沟通策略等问题,以期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际传播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与国内的情况类似,国外对人际传播的研究也一直备受关注。

在国外,人际传播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国外的研究者们对社交媒体和虚拟人际传播的关注度较高。

他们尝试探讨社交媒体对人际传播的影响和机制,以及虚拟交流与面对面交流的异同,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观点,为人际传播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路。

2. 亲密关系与人际传播国外一些研究者致力于探讨亲密关系与人际传播之间的关系。

他们关注亲密关系中的情感表达、冲突处理、信任建立等问题,试图揭示亲密关系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并为人际传播理论的深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传播学纲要第四章

传播学纲要第四章

第二节
社会关系与人际传播
“约哈瑞窗口”及几个改善人际传播的建议
美国人际传播学者特伦霍姆和延森提出四个确立人际关系的步骤: 第一,确定处境,即明确自己所处的情境和位置; 第二,品评他人,即事先了解准备交往的人的特点; 第三,判断关系,即明确自己与对方存在何种关系; 第四,解释行为,即找出双方需要建立关系的起因,他为什么要做或我 为什么要做。
第一节
关于人际传播的几种“理论”
感情需要
个体爱别人(付出情感)或被别人爱(获得情 感)的需要,通过语言或非语言形式建立并维 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
缺乏人际关系的个体,会避免亲密关系,保持 一定的情绪距离; 人际关系过度的个体希望与他人有亲密的情绪 联系,但不易获得专注的情感; 介于两者之间的人际关系适度的个体,能恰当 看待自己,能根据情境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 同时建立相对亲密的关系。
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与人际传播
性别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自然会伴随人际传播: 男性间的传播主要表现为“共事”关系,其次是“共同情趣”关系。 “朋友有信”是男性间友谊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准。 女性间的传播的突出特点是通过谈话建立友谊。女性更喜欢在同性间 自我披露。 男女间的关系,除了爱情关系外,是最难说清楚的。有的研究显示, 异性朋友难以保持长久的关系。异性间缺少爱的吸引,关系就会疏松。
第一节
关于人际传播的几种“理论”
美国语言传播学者约翰•斯图尔特从人的特性角 度考察人际传播:
第一, 人具有的经验均是独特的。 第二, 人的精神世界的不可测量。 第三, 传播中的人通常会有回应,而且能够经 过选择以后来回应。 第四, 传播中的人具有反思的能力。 第五, 人的传播是言说的。如果人不称呼事物, 它便什么都不是。 第六, 人在传播中具有创造性,人可以建造个 性化的交往。

国内外人际传播研究评述

国内外人际传播研究评述

国内外人际传播研究评述人际传播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同时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国内外研究人际传播的领域中,学者们对于人际传播的机理、影响因素、传播技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在本文中,将对国内外人际传播研究进行评述,并探讨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一、国内外人际传播研究的进展与现状1. 国内研究进展国内学者在人际传播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人际传播的机理方面,中国学者关注人际交往中的信任、亲密、沟通技巧等问题,并结合中国文化背景进行探讨。

刘扬等(2015)提出了“面子威胁”理论,指出中国人更注重维护自己和他人的面子,从而对人际传播产生了独特的影响。

在影响因素方面,国内学者探讨了社会关系、文化、个人特质等因素对人际传播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在传播技巧方面,中国学者在人际传播的技巧培养、交往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提升人际传播能力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在人际传播领域的研究较为深入,形成了一系列经典的理论和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戈尔曼提出了情商理论,指出情商对于人际传播的重要性。

美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堡曼提出了人际亲密理论,系统阐述了亲密关系的构成要素和发展规律,对人际传播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传播技巧方面,国外学者提出了大量有效的人际传播技巧,如积极倾听、表达清晰想法、察言观色等,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侧重理论构建,实践应用不足尽管国内外学者在人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但在实践应用方面仍存在不足。

尤其是在人际传播技巧的培养和提升方面,目前的研究更多停留在理论构建阶段,对于具体的实践指导较少。

这就导致了人际传播理论与实践应用之间的脱节,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讨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2. 缺乏新的研究视角与方法目前,国内外人际传播研究多集中在传统的视角和方法上,如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缺乏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创新。

人际传播研究手册pdf

人际传播研究手册pdf

人际传播研究手册一、人际传播定义与特点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它具有直接性、互动性、情感性和个性化等特点,是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情感和建立关系的重要手段。

二、人际传播的形式1.面对面交流:这是最常见的人际传播形式,通过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

2.书面交流:包括信件、电子邮件、短信等,是一种更为正式和持久的人际传播方式。

3.电话交流:通过语音通话进行信息交流,具有即时性和互动性。

4.社交媒体交流:借助各种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信息交流,具有便捷性和广泛性。

三、人际传播的媒介1.语言:是最基本的人际传播媒介,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2.非语言符号:包括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声音语调等,能够传递丰富的信息。

3.媒介产品:如书籍、电影、音乐等,可以作为人际传播的媒介,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四、人际传播的模型1.互动过程模型:强调人际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涉及到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信息交换。

2.编码解码模型:关注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之间的符号系统转换和意义解读过程。

3.社交网络模型:从社交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人际传播在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五、人际传播的影响因素1.文化背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价值观、行为规范等都会影响人际传播的方式和效果。

2.社会地位:社会地位的高低会影响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方式,以及信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3.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质量和类型会影响人际传播的互动方式和效果。

4.个人因素:个人的性格、经验、知识结构等也会影响人际传播的方式和效果。

六、人际传播的技巧1.倾听:有效倾听是人际传播的重要技巧,能够增进理解,促进交流。

2.表达:清晰、准确、有条理的表达是进行有效人际传播的关键。

3.反馈:适时的反馈能够促进信息交流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4.情感表达:适当的情感表达能够增强人际关系的紧密性和信任感。

5.非语言符号运用:合理运用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非语言符号,能够增强人际传播的效果。

人际传播理论

人际传播理论

第一章行为组合理论AAT一、行为组合理论简介思考一个问题:关于我们怎么可能听、说、想、做我们从未听过、说过、想过、或做过的事情?当你和我写下自己的句子,我们就在做着某种就许多方面而言都意义非凡的事情。

我们有能力去创造,去写、去说和去想新的东西。

我们有能力去创造,并且不停地在创造。

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困境:1、创造性天赋无法提供帮助的经历。

安慰朋友时用谎言说服别人时求职面试太想留下好的印象时2、我们的行为到底是“新”的还是“旧"的?如果是新的,为何有那么多旧的成分,如果是旧的,那么创造性何在?运用同样的语言结构固定的语气表情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交往的信息到底是如何生成的?二、行为组合理论的目的和假设1、解释两类现象:A、显性行为尤其关注当你与别人互动时,你为什么、以及如何产生互动中所使用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也就是,你说了什么,你是如何说的,你的面部表情和姿势是什么样的,等等B、思考过程当我们形成和生成我们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时,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比如,你如何能够告诉室友你的度假情况?你如何能够向你的弟弟解释星星白天去了哪里?或者,你如何能够用合适的词语或行为向某人表达你爱她?AAT感兴趣的思想过程不仅限于正在进行的信息形成和产生的过程中,还包括诸如预先计划和预演那样的过程-—它们可能出现在互动前的几个小时,甚至几天。

AAT关注的思想过程也包括那些与我们不说的东西相关联的过程,诸如“编辑行为"(即:不打算说出我们正在想的事情)和“编码失败”(即:无法将我们的想法付诸文字)等过程。

2、人们为什么需要理解与信息形成和生产相关的那些过程?理解包含在表达和形成讯息中的各个过程有助于提高我们讯息行为的质量表达和形成讯息的过程本身就十分有趣3、研究的方法三大研究取向:实证主义诠释批判后实证主义:是一种批判的现实主义,它认为客观实体是存在的,但是真实性不肯能被穷尽,客观真理错让存在,但是不可能被人们所证实,我们所了解的真实永远只是客观实体的一部分或者一种表象,所谓研究就是通过一系列细致严谨的手段和方法对不尽精确的表象进行证伪而逐步接近客观真实.目的:发现自然法则以便人类可以进行预测与控制社会现实的本质:实现存在着模式与秩序,等待着人们去发现人性的本质:追求自我利益、理性的个人,受制于外在力量的型塑真的解释:合乎逻辑,与法则有关并且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好的证据:基于明确的观察,其他人可以重复获得价值的地位:科学是价值中立的,除了选择主题之外,价值在科学研究中没有地位行为组合理论研究方法的三个层面:科学是一种获得知识的路径:科学不依靠权威而是依靠数据;科学试图减少人们意识中的错误和偏见;科学是公开,即任何研究者可以成人别人的结论,也可以不承认.现实主义:现实生活中许多因果关系并不因为人们是否知道而存在,人们对于现实的理解始终是有限的,科学家的研究就是要优化我们对于现实中因果关系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