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地质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 北京大学教务部
北京大学培养方案
北京大学培养方案第1篇北京大学培养方案一、背景分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北京大学作为我国顶尖高等学府,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型、领军人才的重任。
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本方案立足北大特色,充分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致力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二、培养目标1. 知识传授: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学术素养。
2.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素质教育: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道德素养和身心素养,提高综合素质。
4. 价值观塑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培养措施1. 课程设置(1)通识教育课程: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强化文理交叉,拓宽知识视野。
(2)专业教育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专业核心知识,体现专业特色。
(3)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验、实习、实践等环节的比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教学方法改革(1)推广小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3)引入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
3. 师资队伍建设(1)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2)引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优秀教师。
(3)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学术素养。
4. 学科交叉融合(1)设立交叉学科研究项目,鼓励学生跨学科合作。
(2)举办学术沙龙、讲座等活动,促进学术交流。
(3)搭建跨学科实验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5. 国际化培养(1)开展国际合作项目,拓宽学生国际视野。
(2)增加英文课程,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3)选派优秀学生赴海外高校交流学习,提升国际竞争力。
6. 创新创业教育(1)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2)设立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地质学系人才培养基地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力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综合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和得当的管理手段,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教学体系突出素质教育,以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为总原则,在教学体系中,坚持加强基础,放宽专业,强调地球、资源和环境的整体协调发展,体现专业特色,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追踪学科发展动态,立足学科前沿,注重多学科渗透,重视实践课,加大教学实验条件和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实现现代化教学手段。
我们建立了以地质学基本理论为主导、以新技术为手段,积极引导学生接触地质学前沿动态的课程体系。
删减了内容陈旧、重复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增加地球科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跨1级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例,增加富有特色的选修课程。
全面改革了实践教学构架,赋予课堂教学实践、课程实践、科研实践、毕业实践新的内涵,构成了全新的、科学完整的地质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新教学计划与原计划相比,加大了选修课的比例,以充分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空间,有利学生个性的发展。
根据学科优势和地域特点开设特色课程,使科研、师资、地域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2.教学实验实习体系实践教学是地质科学人才培养环节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原有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认识与方法的锻炼,具有明显的单科性和验证性,启发学生自主思维不足。
针对地质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目前的教学计划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新技术、新方法对原有体系的改造,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放在首要的位置,突出实践教学的综合性与创新性,打破课堂教学分门别类、自成体系、单课独进的教学过程,使不同课程内容互相交融。
高水平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奠定了教学的高起点和高标准。
激发创新意识,训练创新能力,达到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自我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素质,形成了实践教学从理念到形式全面改革。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适应区域基础教育改发展需要,主要面向中小学,培养拥护教育方针,热爱家乡,热爱教育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系统掌握地理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具备地理教学能力、基本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中小学从事地理教学、教学研究领域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也可以满足冬奥会发展需求,培养可从事资源环境管理、旅游开发与规划、区域开发建设等部门的相关工作。
二、培养要求:(一)知识要求1.熟悉关于基础教育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小学教育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2.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熟悉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3.掌握从事中小学地理教学所必备的地理科学基本理论和知识;4.了解地理科学的应用前景、最新发展动态和中小学地理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中小学教育改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二)能力要求1.具备从事中小学地理教学的能力;2.具有手工绘制常用教学挂图、黑板略图及自制教具的能力;3.具备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4.具有组织课外活动、探究性学习的能力;5.具备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的能力;6.具有初步的教育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7.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与人际沟通能力。
(三)素质要求1.具有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2.具有地理科学的基本素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可持续发展观及意识;3.具有防范自然祸患、保护环境与资源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4.热爱家乡,热爱教育事业,具有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5.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6.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三、主干学科:地理学教育学四、核心课程: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气象学与气候学、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地貌学、旅游地理学、水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图学、城市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世界地理、地理、遥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区域分析与规划、中学教育学、地理教学论、中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等。
地质工程人才培养 方案
地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一、引言地质工程是一门涉及地球结构、地下水文地质、地震地质、工程地质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学科,需要培养具备系统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地质工程人才。
本人才培养方案旨在针对当前地质工程行业发展需求,提出合理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方面的具体工作方案,以期为地质工程行业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培养目标地质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掌握地质勘探、地质灾害防治、岩土工程、地下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以在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工程监理等工程实践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三、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包括《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岩石力学》、《水文地质学》等课程,培养学生对地质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基础知识的扎实化。
2. 专业课程:包括《地下水动力学》、《地震地质学》、《地质灾害防治》、《岩土材料力学》、《隧道工程地质》等课程,培养学生对地质工程技术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3. 实习实训:将实习实训纳入课程设置中,包括地质勘探实习、地质灾害防治实习、岩土工程实习等,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实习实训1. 实习基地:建立多个地质工程实习基地,包括地质灾害观测站、岩土工程勘察设计院、地下水资源调查中心等,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场地和条件。
2. 实习内容:学生根据课程要求,进行地质勘探、地质灾害防治、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地下水资源调查等实际工作,通过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3. 实习评价:对学生的实习实训进行评价,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工作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顶岗实习1. 顶岗实习机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包括参与地质工程项目的实际施工、参与地质灾害调查和防治工作、参与岩土工程设计和监理等实际工程实践。
北大本科生培养方案
北大本科生培养方案北大本科生培养方案是指北京大学为本科学生提供的一系列课程和学术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术能力。
该方案旨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术领域和专业发展的机会,并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北大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内容和目标。
一、课程设置北大本科生培养方案的核心是课程设置。
通过精心设计的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学生可以获得广泛而深入的学术知识。
北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基础,因此,在各专业领域内设有丰富的专业课程,并提供多种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
此外,北大还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开设了一些跨专业的综合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学术活动除了课程设置外,北大本科生培养方案还注重学术活动的组织和参与。
学术活动包括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实地考察以及学术论文等。
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这些学术活动,深入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拓展学习视野。
此外,北大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实践机会北大本科生培养方案非常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可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科研实习和实习实训等实践机会,以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北大本科生培养方案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外,参与各种实践项目,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当中。
四、人文素质培养北大本科生培养方案还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学生需要修读一定的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文学、哲学、艺术等相关学科。
此外,北大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北大本科生培养方案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关怀,以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
五、综合评价北大本科生培养方案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术表现和综合素质。
除了传统的考试和论文写作评估方式外,北大还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竞赛和科研项目,并将这些综合素质纳入评价体系。
通过综合评价,北大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和潜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六、后续发展北大本科生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划。
北京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系统用户使用手册-北京大学教务部
3、申请程序:学生与指导教师沟通后在线提出申请,导师通过的项目由导师所在院系审核汇总并统一报送学校教务部,教务部审核后公布入选者名单。
4、项目类型: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研究或组成小组开展研究。
小组成员原则上不得超过3人,成员间应有明确分工。
二、中期审核和结题1、研修时间:为了保证研究计划的完成,申请本科生研究型学习项目的学生要能够投入较充足的时间。
修读“研究课程”的时间为大三及其前后两个暑假(五年制或其他学制学生由所在院系安排),对研究课题投入时间约为600-800小时。
2、过程管理立项后,导师可通过管理系统与学生共同制订研究计划,并向学生布置工作任务,学生在管理系统上一般应至少提交三次研究的过程性记录,包括但不限于小组讨论记录、实验报告、读书报告等。
导师可依据学生平时投入和进步给出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将作为优秀项目评选参考。
3、中期审核本科生研究型学习项目立项后次年3-4月进行中期审核。
学生提交中期进展报告,同时可以提出项目资助和研究课程选课申请。
导师审核学生中期报告并做出“优秀”、“通过”、“不通过”的评价,院系汇总审核后提出资助申请方案,并将审核结果报学校教务部。
学校审核后确定通过中期审核即获准选课学生名单和资助额度。
中期审核前,学生可变更项目组成人员、导师和研究题目,中期审核完成后,项目组成人员和导师原则上不得再变更。
不申请选课的项目,学校原则上不予资助。
4、结题答辩立项后次年9月底,学生应提交结题材料并申请结题答辩。
结题材料包括结题论文(或结题报告)、指导教师对学生结题论文(或结题报告)和科研工作的评价。
院系应组织学生开展结题答辩,并根据答辩结果确定学生获得的“研究课程”学分及成绩。
因故不能参加答辩或答辩未通过的,,当学期课程成绩按缓考记载,院系可以在次年5月底前组织第二轮结题答辩。
第二轮答辩仍未参加或未通过的,成绩按0分记载。
5、项目退出学生在中期审核结束前申请退出,或项目中期审核不合格者,按退出项目处理,不能获得项目资助,也不能选修研究课程。
优秀教师业绩公示材料 .doc
2007年2、3月本科教学工作回顾◆2007年2月28日,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会议”视频会议召开,学校领导和各学院分管本科教学的副院长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吴启迪副部长主持,周济部长就如何贯彻落实教育部1号文件和2号文件精神做了重要讲话。
会后刘经南校长就如何打造国际一流本科教育和学校本科教育发展问题做了重要讲话。
曾国安副院长代表学院参加了本次会议。
◆2007年3月2日下午,学校在行政大楼第一会议室召开了本学期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教务部吴平部长就教学检查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本学期本科教学工作主要任务做了重要讲话。
李文鑫副校长就“武汉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卓越工程实施方案”的提出背景、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内容等做了全面的介绍,并要求各学院根据学校“卓越工程”精神和实施方案制定出学院本科教育发展规划。
刘经南校长做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卓越工程”是学校本年度最重要的工作,强调要认清形势,寻找差距,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实现教育创新,要打造国际一流的本科教育。
学院曾国安副院长参加了本次会议。
◆2007年3月4日,学院本科生教学管理办公室组织工作人员全天办理本科学生报到注册工作,3月5日与学生工作办公室核对名单,并把尚未到校和注册的学生名单上报教务部。
根据学院安排,2003级学生将于4月份报到,其他各年级学生除个别人员外都按时到校,体现了学院学子新学期良好的精神风貌。
◆2007年3月5日上午10时,学院副院长曾国安教授、本科教学管理办公室主任上官海兰、副主任王艳等深入课堂,对开学第一天我院各班级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了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及时向各系进行了通报。
◆2007年3 月上旬,大学生英语竞赛的报名工作完成。
我院学子踊跃参与,共有369人报名参加竞赛。
◆2007年3月上旬,受学校教务部委托,学院组织完成了《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调查,共有10名教师和30名本科生参与本次调查活动。
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地质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科学,旨在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具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岩土工程、地球物理等领域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地球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1. 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和地学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归纳分析、判断推理和组织管理能力;2. 具备较强的野外勘探实地实验技能,具备较强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3. 具备较强的模拟计算和信息处理能力,具备较强的工程问题解决和开发应用能力;4. 具备较强的辅助决策和自主创新能力,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和终身学习能力。
二、培养方案1. 专业基础课程设置针对地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了以下基础课程:地质学基础、工程地质学、岩石力学、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地质灾害防治、地下水动力学、地质环境工程、地球资源勘查与开发、岩土工程、地震工程、环境地质学、区域地质调查、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地球化学、岩土材料力学等。
2. 专业实践教学项目(1)实地勘探实习:通过实地勘探实习,培养学生实地作业能力,培养学生的野外作业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通过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3)模拟计算与信息处理:通过模拟计算与信息处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模拟计算与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问题解决和开发应用能力。
(4)综合实践项目:开设地质工程实践项目,让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程项目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社会实践环节在地质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设置了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等,通过这些环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际应用能力。
4. 专业实践岗位培训设计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地下水开发与利用、地质资源勘查与开发、地质环境保护、工程地质勘察设计等专业实践岗位,并在校外进行岗位培训,让学生真正了解岗位工作特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北京大学201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北京大学201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北京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理学、医学和技术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的总体任务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创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北京大学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在各行业起引领作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学校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核心使命,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发挥自身办学特色。
按照规模、结构、质量内在统一、相互协调的原则,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上,动态地控制规模,优化结构,保证质量,提高效益。
北京大学继续坚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十六字本科教育改革方针,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开辟一条适合国情、适合校情、“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之路。
根据中国国情和北大学科特点,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努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巩固和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合作交流,全力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
在认真总结国内外、尤其是北大长期教育改革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985工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2001年,学校开始实施元培计划。
元培计划的基本思想是:在低年级进行基础和通识教育,在高年级进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逐步实行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和自主选择专业制度。
在元培计划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全面修订了本科教学计划,加强了主干基础课建设,建立了通选课、大类平台课体系和模块化课程体系,加强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实践教育环节,实行了更灵活的选课制、转系转专业制度和辅修/双学位制度,建立了面向国内外学生及社会公众的暑期学校。
这些措施使北大本科教育改革更加深入,整体教育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学校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第二课堂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生,以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文明生活、健康成才”。
学校还利用国家留学基金项目、校际交换、海外暑期学校及院系交换等方式,加大对本科生海外学习和交流的支持力度,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
黄侃,贾秀清,张济荣,李伟,申金霞
13
构建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
中国音乐学院
金铁霖,王士魁,董华,刘畅,戴滨
14
南开大学近代化学教材系列(教材)
南开大学
申泮文,刘靖疆,乔园园,朱志昂,何锡文,张邦华,王永梅,陈军,车云霞,李姝
15
当代大学生母语教育的理念创新、资源建设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
南开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南京大学
卢德馨,许 望,鞠国兴,肖明文
29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为核心的物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南京大学
周进,唐涛,王思慧,苏为宁,吴卫国
30
构建立体开放的实验教学体系,打造“做、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实践平台
东南大学
郑家茂,熊宏齐,胡仁杰,张文锦,张远明,戴玉蓉,方 霞,潘晓卉
31
物理实验课程“多重交互”教学新模式的创建与实践
吉林大学
滕利荣,孟庆繁,逯家辉,程瑛琨,王贞佐
24
“汉语言文学原典精读”系列课程及教材建设
复旦大学
陈思和,骆玉明,陈尚君,陈引驰,傅杰,汪涌豪
25
土木工程本科学生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
同济大学
何敏娟,顾祥林,熊海贝,赵宪忠,林峰,丁文其,吴迅
26
深入开展多模式国际合作办学,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司徒渝,杨跃,张斌,李登万,徐诗勤,陈晓慈,尹守军,向桢,武友德,郭杰,王泽忠
52
创建及规范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探索与实践
昆明理工大学,清华大学
宁平,郝吉明,瞿广飞,陈建中,唐晓龙,孙可伟,彭金辉,杨斌
53
构建西部教学团队,深化数学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积极服务基础教育
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
附件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一、“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202个)(一)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1.学科交叉融合类项目群指导专家:邱勇、邬贺铨、张欣欣、伍江、王巨宏2.工科专业更新改造项目群指导专家:钟登华、王迎军、李德毅、周爱军、杨毅刚3.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群指导专家:林忠钦、张广军、杨斌、陈信祥4.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项目群指导专家:吴朝晖、郭东明、段宝岩、姚郁、陈道蓄5.协同育人与实践教育改革项目群指导专家:丁烈云、孙家广、赵继、徐晓飞、唐振明(二)综合性高校“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1.新兴工科探索项目群指导专家:许宁生、包信和、王志林、陈初升、郑志明、潘建伟2.个性化培养模式改革项目群指导专家:罗俊、高松、陈十一、周傲英、张东晓(三)地方高校“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1.地方高校一组项目群指导专家:陆靖、夏建国、蔡敬民、李校堃2.地方高校二组项目群指导专家:顾佩华、李志义、成洪波(四)“新工科”理论研究及国际化项目指导专家:钟登华、林健、查建中、黄群慧、马陆亭、余东升(五)“新工科”建设进展与效果研究类项目指导专家:邹晓东、桂永浩、夏建国、顾佩华二、“新工科”专业改革类项目(410个)1.人工智能类项目群指导: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何积丰2.大数据类项目群指导: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梅宏、周傲英3.智能制造类项目群指导:机械类专业教指委、自动化类专业教指委、顾佩华4.计算机和软件工程类项目群指导: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5.电子信息、仪器类项目群指导:电子信息类专业教指委、仪器类专业教指委、谭久彬6.机械类项目群指导:机械类专业教指委、工程图学课程教指委、丁汉、邓宗全7.自动化类项目群指导:自动化类专业教指委8.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类项目群指导:航空航天类专业教指委、交通运输类专业教指委9.矿业、地质、测绘类项目群指导:矿业类专业教指委、地质类专业教指委、测绘类专业教指委10.材料、化工与制药类项目群指导:材料类专业教指委、化工与制药类专业教指委、陈建峰11.土木、建筑、水利、海洋类项目群指导:土木类专业教指委、建筑类专业教指委、水利类专业教指委、海洋工程类专业教指委、刘加平12.能源、电气、核工程类项目群指导:能源动力类专业教指委、电气类专业教指委、核工程类专业教指委、何雅玲、陈军、杨勇平13.食品、农林类项目群指导: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指委、林业工程类专业教指委、农业工程类专业教指委14.环境、纺织、轻工类项目群指导: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指委、纺织类专业教指委、轻工类专业教指委、石碧15.生物、医药类项目群指导:生物工程类专业教指委、生物科学类专业教指委、任露泉16.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类项目群指导:物理学类专业教指委、数学类专业教指委、力学类专业教指委、谢和平、徐宗本、郑兰荪17.安全、公安、兵器类项目群指导: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指委、公安技术类专业教指委、兵器类专业教指委18.医工结合类项目群指导: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教指委19.工科与人文社科交叉项目群指导:电子商务类专业教指委、法学类专业教指委、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指委、体育学类专业教指委。
北师大地理科学学部培养方案
北师大地理科学学部培养方案北师大地理科学学部培养方案一、引言在当今社会中,地理科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自然资源的紧缺,地理科学学部的培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北师大地理科学学部在这一领域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的师资力量,其培养方案无疑是业内领先的,其内容和设置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探讨。
二、培养目标北师大地理科学学部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地理学研究与实践技能,具有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数据分析能力,了解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基本状况及变化规律,了解我国人文地理环境及其演化、地理环境可持续发展与区域规划等方面知识,具备独立进行地理学科研和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和外语水平的高级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可以看出,北师大地理科学学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上下足了功夫,培养方案面面俱到,深度和广度兼具。
三、课程设置在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北师大地理科学学部的课程设置包括基础理论课程、学科发展课程、方法技术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和人文素养课程等内容。
这些课程涵盖了地理科学的各个领域,从基础知识到实践技能的培养,全方位地促进学生的学科全面发展。
学部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体现地理科学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更能认识和关心世界,了解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实践教学北师大地理科学学部的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
学部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如地质调查实习、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实训、遥感技术实习等。
通过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学生不仅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更能够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地理科学领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个人观点作为地理科学学部的文章写手,我对北师大地理科学学部的培养方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北大地球化学培养方案
北大地球化学培养方案摘要:1.北大地球化学培养方案简介2.培养目标和要求3.课程设置4.实践环节5.学术交流与科研能力培养6.毕业要求和就业方向正文:【北大地球化学培养方案简介】北大地球化学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地球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本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以及科研创新能力,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胜任地球化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教学、资源勘查和管理等工作。
【培养目标和要求】1.掌握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熟悉地球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前沿领域。
2.具备较强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能够独立进行地球化学实验和研究工作。
3.具备较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能够在地球化学及相关领域进行创新性研究。
4.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在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
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地球化学原理、地球物理学、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分析方法等;专业课程包括同位素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地球化学模型等;选修课程涵盖资源勘查、环境监测、地质灾害评价等相关领域。
【实践环节】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实验课程、实习和毕业论文。
实验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实习环节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一项地球化学领域的研究课题,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学术交流与科研能力培养】学术交流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方案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向优秀学者学习,拓宽学术视野。
同时,学生还可以参加导师课题组会议,参与课题讨论,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毕业要求和就业方向】学生完成培养方案所规定的课程和实践环节,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方可获得地球化学专业学位。
北大地球化学培养方案
北大地球化学培养方案摘要:1.北大地球化学培养方案简介2.培养目标和要求3.课程设置4.学术交流和实践环节5.毕业要求和就业前景正文:【北大地球化学培养方案简介】北大地球化学培养方案是针对地球化学专业本科生而设计的,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地球化学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本方案贯彻因材施教、注重实践、培养创新的原则,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和实践环节,使学生掌握地球化学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培养目标和要求】1.掌握地球化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运用地球化学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熟悉地球化学专业的发展动态和国内外研究前沿,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3.具备较强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能够熟练地查阅国外文献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
4.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道德品质,能够在科研、教学和生产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课程设置】北大地球化学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
具体课程如下:1.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英语、体育等。
2.专业基础课:地球科学概论、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矿物学与岩石学、环境科学等。
3.专业课:同位素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地球化学环境污染与防治、地球化学新技术等。
4.实践环节:包括实验课、实习、毕业论文等。
【学术交流和实践环节】1.学术交流:学生可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与国内外专家进行交流,拓宽学术视野。
2.实践环节:学生需完成实验课、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毕业要求和就业前景】1.毕业要求:学生需完成培养方案所规定的课程学习,取得规定的学分,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
2.就业前景:毕业生可在地质勘查、矿产资源勘查、环境保护、科研教育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优秀地学人才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优秀地学人才吴淦国【期刊名称】《中国地质教育》【年(卷),期】2012(021)001【摘要】文章强调应仅仅抓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核心环节,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应牢牢把握推进实践教学创新这一关键过程,并从四个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The paper focused on grasping the core of reforming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s to transfer simple stuffing education into combination of learning and thinking,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aptitude. Also the paper strengthened to promote the key process of practice teaching innovation and put more efforts on reform from four aspects.【总页数】3页(P1-3)【作者】吴淦国【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相关文献】1.本科优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北师大优秀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经验 [J], 虞立红;李艳玲;李敏谊2.高等院校激励型地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学人才培养为例 [J], 刘佳;翁华强3.高等院校激励型地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学人才培养为例 [J], 刘佳;翁华强;4.新形势下核地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 [J], 孙占学;周林图;叶长盛;周书民5.培养国际型、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优秀会计学专业人才的思考——会计学专业国际会计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设想 [J], 朱锦余;陈红;徐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大地质学博士
北大地质学博士简介北大地质学博士是一个高级学位,旨在培养具备深厚地质学理论基础和创新研究能力的专业人才。
本文将详细探讨北大地质学博士的相关内容,包括该学位的背景、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
背景地质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历史、地球内部结构、地球资源形成与分布等的学科,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应用价值。
北大地质学博士项目的设立旨在满足我国地质学领域高端人才的需求,推动地质学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培养目标北大地质学博士项目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的高级人才: 1. 具备扎实的地质学专业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知识面; 2. 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够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工作; 3. 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研究的系统方法; 4. 具备良好的科学伦理和学术道德意识。
课程设置为了培养符合培养目标的博士生,北大地质学博士项目设置了一系列的课程。
以下是该项目的主要课程设置: 1. 地质学综合导论 2. 地球物理学基础 3. 地球化学基础 4. 地质力学与构造地质学 5. 工程地质学 6. 地球资源与环境地质学研究方向北大地质学博士项目提供多个研究方向供学生选择。
以下是该项目的部分研究方向:1. 地球动力学与板块构造 2. 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 3. 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 4.矿物学与岩石学 5. 沉积学与古地理学实习要求为了增强博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北大地质学博士项目要求学生进行实习。
具体要求如下: 1. 实习时间:一般在读博士生的第二年至第三年进行。
2. 实习单位:可以选择科研院所、大型企业或相关研究机构进行实习。
3. 实习内容:学生需要参与实际项目的研究工作,并根据实习单位的要求完成相应任务。
毕业要求完成北大地质学博士项目的学生需要满足以下要求方可毕业: 1. 通过所有课程的学习并取得相应学分; 2. 向导师提交博士论文并通过学术评审; 3. 在相关领域发表学术论文,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4. 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再认识、反思与优化路径——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视角
2022年7月第27期Jul. 2022No.27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再认识、反思与优化路径——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视角毛学松(徐州工程学院 金融学院,江苏 徐州 221018)[摘 要] 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是高校的主要任务。
“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能够更加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为更好地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创造条件。
“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还能够优化高校教育资源,使其达到更加合理的配置,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分析与再认识,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状况进行反思。
在此基础上,探究“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路径,构建并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 高等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人才培养体系;教育改革[基金项目] 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高校科技人才评价中同行评议机制的多向度重构研究”(BIA200167);2020年度徐州工程学院教研课题“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YGJ2035)[作者简介] 毛学松(1977—),男,江苏泗阳人,博士,徐州工程学院金融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与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7-0041-04 [收稿日期] 2022-01-13一、研究背景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其永恒的追求[1]。
一些学者针对“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高校“以学生为中心”人才培养体系具体做法方面,诸如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计与安排、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服务等。
(一)“以学生为中心”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刘焕阳强调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性,强化人才培养定位与体系建设[2]。
赵长林认为要切实按照“学生中心、目标导向”原则,逐步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奖时间: 2002年12月
2001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获奖项目名单
3, 获奖成果:国家理科基地地质学专业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及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获奖者:李昌年 杜远生 欧阳建平 金振民 刘世勇
获奖等级:二等奖
项目名称:
创新型地质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相关负责人:
潘懋 郑海飞 赵连泽 于在平 李昌年
北京大学 南京大学 西北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004年11月
以下是主要附件目录:
Hale Waihona Puke 14 李昌年,杜远生,欧阳建平,金振民,刘世勇. 国家理科基地地质学专业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及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中国地质教育. 2002年第2期;
15 李昌年. 浅谈地学人才的创新培养--地质学理科基地建设感想. 中国地质教育. 2002年第2期;
16 赵温霞,刑相勤,欧阳建平,李昌年,杨力行,张旺生,李方林,李带平,胡业荣,毕克诚,李鹏翔. 周口店野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发展及辐射功能.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3 郑海飞,潘懋,张立飞,刘建波. 谈谈21世纪我国地质学本科后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地质类本科教育与本科后续教育的协调与统一(二). 中国地质教育. 2003年第3期;
4 刘建波,潘懋,张立飞,郑海飞. 当前我国地质类本科教育存在的主要认识误区--地质类本科教育与本科后续教育的协调与统一(一). 中国地质教育. 2003年第3期
17 安黛宗,皮振邦,吴金平. 当代大学化学教育的延伸--"化学与社会"公选课教学有感.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8 李昌年. 浅谈地质学人才培养方式--地质学理科基地建设感想.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19 杜远生,刘世勇,杨坤光,李昌年,欧阳建平等著. 国家地质学理科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目录
一、 部分已发表的教改论文(20篇)
1 潘懋,张立飞,郑海飞,刘建波. 理科地质学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地质类本科教育和本科后续教育的协调与统一思考(四). 中国地质教育. 2004年第4期;
2 张立飞,潘懋,刘建波,郑海飞. 北京大学地质学本科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中国地质教育. 2003年第4期;
4,赵连泽编著.新型材料学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5,地质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6,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7,构造地质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三、 部分获奖证书
1, 获奖成果:创建新世纪的地质学人才培养体系
获奖者:华仁民 赵连泽 陈云棠 陈培荣 戴水汉
获奖等级:一等奖
授奖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授奖时间:2001年2月
2, 获奖成果:江苏省高等学校"方正奥思杯"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
获奖者:赵连泽,陆现彩,董少春,朱文申,胡欢,陈云棠,尹琳
获奖等级:一等奖
获奖等级:一等奖
授奖单位: 湖北省人民政府
授奖时间: 2001年9月
5,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鉴定书附件: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鉴定书
11 张云翔,崔智林,符俊辉. 认清学科发展趋势 探索古生物学课程改革. 高等理科教育. 2004年第1期;
12 理论联系实际 深化"构造地质学"教学改革. 高等理科教育. 2004年第3期;
13 于在平,张云翔,刘永昌,喻明新. 以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地质学基地建设. 高等理科教育. 2004年第1期;
5 徐士进,陆现彩,赵连泽,王汝成,周新民,董少春,金莹. 《地球科学》多媒体电子教材和课程创新建设. 中国地质教育. 2001年第4期;
6 赵连泽. 《晶体光学与岩石学》考试综合评分法探索. 高等理科教育. 2001年第6期;
7 王德滋,赵连泽. 关于地球科学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地质教育. 2002年第1期;
20 赖旭龙,金振民等著. 国外地质类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二、 部分文字,电子教材
1,潘懋,李铁锋. 灾害地质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
2,潘懋,李铁锋.环境地质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10月
3,路凤香,桑隆康主编.岩石学.地质出版社 2002年8月
8 陆现彩,赵连泽,徐士进,陈云棠. 强化能力培养的地质学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中国地质教育. 2003年第4期;
9 王颖,陈云棠,赵连泽,蒋全荣,吴晓根. 地学类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与实践.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8月;
10 孙勇,于在平,张云翔,薛祥煦,崔智林. 高等地质教育的创新,改革与实践. 中国地质教育. 2001年第4期;
证书号:2001209
授奖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部长:陈至立
授奖时间: 2001年12月
4, 获奖项目:国家理科基地地质学专业点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及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完成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完成人:李昌年 杜远生 欧阳建平 金振民 刘世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