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心理学论文

合集下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500字(通用6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500字(通用6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事实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也并无明显界限,而是一个连续化的过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500字(通用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篇1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及时的干预机制,能有效地减少大学生突发心理问题。

预警机制主要包括全体筛查、四级预警;干预机制主要包括宣传干预、教育干预、活动干预、咨询干预等。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干预高校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德才兼备,更要身心健康,只有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才有可能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

然而,大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导致自伤或伤人现象时有发生,不得不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既要做好知识普及和心理疏导,更要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建立突发心理问题预警干预机制,有效减少大学生突发心理问题,进一步构建安全和谐的大学校园。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1、工作队伍不健全。

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都交给学生思政辅导员完成。

一方面学生辅导员可能并没有经过多少专业训练;另一方面其本身就负责众多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对象多,工作任务重,可能对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态无法完全及时掌握。

此外,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数量不够,有些高校有几千上万的学生,却只有一名心理健康专职工作人员,甚至有的高校连一名专职心理健康工作者也没有。

无论是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还是突发个案出现时及时有效的处理,相较于国外高校,每两千名学生就配备一个心理教育专职工作者的情况来说,国内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队伍不健全,远远无法满足广大学生群体的需求。

2、预警机制不完善。

高校新生入学之初,通常都会进行心理普测。

但心理测试结果是否引起高度重视,是否及时反馈给相关学院及班级,是否对“特殊”学生予以重点关注,持续追踪?很多高校这些环节没有步步落实,那么心理普测就会流于形式,甚少发挥作用。

大学心理学研究论文范例:应激与心理健康

大学心理学研究论文范例:应激与心理健康

大学心理学研究论文范例:应激与心理健康引言大学生活是一个令人兴奋又充满挑战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面临未知的情况和应对各种压力。

应激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何应对并保持心理健康是每个大学生都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通过分析心理学研究论文,探讨大学生应对应激与维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和策略。

什么是应激H1:应激的定义与特征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应激。

应激是指人体在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时出现的身体、心理和行为上的反应。

应激可以是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也可以是来自内部的思想和感受。

应激的特征包括突发性、短暂性和不可预测性。

H2:应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应激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长期处于过度应激状态下的个体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和身体健康问题。

应激对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影响可导致记忆力和注意力的下降,甚至影响学业成绩和人际关系。

大学生应对应激的方法和策略H3:积极应对应激的重要性积极应对应激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关键。

积极应对不仅可以减轻压力,还可以提高个体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力。

下面是一些大学生应对应激的方法和策略。

H4:寻求社会支持在应对应激时,寻求社会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与朋友、家人或导师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惑,可以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实质性的建议。

同时,与他人交流还能够让个体感到被关注和理解,减少孤独感和负面情绪的产生。

H4:建立支持网络在大学期间,建立一个支持网络也是至关重要的。

支持网络可以包括志同道合的同学、老师、辅导员等。

他们可以为你提供学习上和情感上的支持,帮助你解决问题和应对压力。

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定期与他们交流,可以有效地减轻应激。

H4:保持身心健康身心健康是应对应激的基础。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和适量的运动,能够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心理的稳定性。

此外,注意休息和放松也是缓解压力的关键,可以通过听音乐、看电影、读书等方式来放松自己。

H4:制定合理目标和计划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可以帮助你在压力下更好地应对应激。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优秀3篇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优秀3篇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优秀3篇大学生心理学论文篇一自20 世纪80 年代开始至今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开展了二十多年,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还是主要定位于防治性,以解决少数学生的问题为目标,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这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性功能应该是促进和实现人的心理发展,而积极心理学在这一方面恰巧能提供较大的帮助。

本文尝试从积极心理学下的理论来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水平为目标,为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实证支持,同时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本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可能性、必然性给予解释,对积极心理学的基本观点、特征、功能进行阐释;第二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第三部分,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去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给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大学生心理学论文篇二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以前,它总给我一种太神秘的感觉,总以为它很深奥也很虚幻,但是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上了8周的课后,我感觉受益匪浅。

心理学是一门听上去很深奥的学科,但是通过罗老师的讲解,将深奥的知识简单化,使我们每一个上过心理学概论的同学都对自己有了一定的认识。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者只是在尽可能的按照科学的方法,间接的观察、研究或思考人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过程)是怎样的,人与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同,即人的人格或个性,包括需要与动机、能力、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等,从而得出适用人类的、一般性的规律,继而运用这些规律,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实践。

这门课是我初次学习,我觉得在课程安排和上课形式等方面都非常吸引人也很实用。

大学生活的适应大学生心理学论文(1)

大学生活的适应大学生心理学论文(1)

大学生活的适应大学生心理学论文(1)随着高考的结束,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步入大学校园。

大学生活对于新生来说是全新的,而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是一个心理调整的过程。

本论文将围绕大学生心理调整展开讨论,帮助大家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适应大学生活。

一、认清适应需要的心态适应大学生活需要的不是刻意去适应,而是调整自己的心态。

大学生活是一段自我学习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学习和适应。

大学生活需要的是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

二、积极寻求帮助对于新生来说,大学生活无疑是一个陌生的环境,所以在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积极寻求帮助是很重要的。

比如:找到自己的学习导师,老师能帮助同学们适应大学生活,还能为同学们提供很多有益的建议。

三、正确看待自己的情绪在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反应,如失落、压抑、悲伤等。

遇到情绪反应,同学们要正确对待,情绪是正常的反应,适应大学生活需要自己调整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影响学习和生活。

四、多参与学校生活适应大学生活需要的不仅是学习,更是多参与学校的活动和社会实践。

参加社会实践可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心理素质,各种活动和比赛也能培养同学们的竞争意识,多与别人交流,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从而逐渐适应大学生活。

五、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在大学生活中,学习是最重要的事情,既要掌握学习方法,又要认真对待每一门课程。

同学们应该认真听讲,细心做好笔记,及时向老师询问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学习热情。

六、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成为大学中的一份子,社交是必不可少的。

适应大学生活的同学们应该多参与社交活动,在与他人交流中了解自己的不足,寻求提高。

能够积极参与社交活动的人,不仅能够增加自己的人脉,还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形成共同的学习和生活圈子。

总之,适应大学生活是一个需要调整自己心态的过程,同学们应该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积极寻求帮助,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社交观念,做到全面发展。

大学时期是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的时期,希望同学们能够享受到这段时期的每一刻,为个人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自我成长分析心理学论文(一)

自我成长分析心理学论文(一)

自我成长分析心理学论文(一)自我成长分析心理学论文自我成长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的作用下实现自身潜能的过程。

自我成长不仅是一个个体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对个体的要求。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推进自我成长是每个人必须追求的目标,也是每个人的责任。

在心理学中,研究自我成长的过程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个体成长的内在和外在因素,有助于更好地促进自我成长。

自我分析是自我成长的一种常用方法,它可以帮助个体了解自我,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接受自身的不足,以及避免或缓解许多情绪和行为问题。

自我分析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实现,如自我观察、自我反思、自我回顾、自我评估等。

通过进行自我分析,个体可以主动掌控自己的成长过程,有利于实现自身的内在潜能,达成自我满足和幸福感。

在自我分析中,自我认同是一个重要的维度。

自我认同是指个体对自身从属关系、自我价值和自我形象的观念和情感评价。

自我认同的形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文化等。

对于自我成长的个体,自我认同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自我认同的不足可能导致个体对自身和环境的误解,生活质量降低,产生焦虑和压力等负面情绪。

通过自我分析,个体可以深入探讨自我认同的特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

自我实现是自我成长的目标之一。

自我实现是指通过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和自我决定去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体潜能的过程。

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个体要不断地学习、适应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使之超越目前的自我状态。

通过自我实现,个体可以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以及存在的意义,拥有自信和自满足感。

最后,自我成长要求个体在成功和失败、挫折和挑战中成熟和进化。

自我成长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完善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通过自我成长,个体可以不断地发现和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以及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自我成长是一个漫长而具有挑战性的过程,它需要个体付出许多努力和耐心。

但只有切实地进行自我成长,才能取得自身和社会的成就和成功。

大学生实用心理学论文范例推荐(共3篇)

大学生实用心理学论文范例推荐(共3篇)

大学生实用心理学论文范例推荐(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大学生实用心理学健康的教育,是给大学生传授基本心理健康知识,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同时又要关注和尊重大学生的生命,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那么大学生实用心理学论文怎么写呢?下面千里马论文网的小编就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大学生实用心理学论文范例,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第1篇:大学生实用心理学学习总结转眼间,实用心理学选修课就要结课了,经过8周的学习,我可谓受益匪浅,我了解了心理学日常生活中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同时我也受到了授课老师的影响,在课余时间了解了很多有关于心理方面的知识,比如一些有关心理的小测试,有关心理学的小文章。

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心理学学习,我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甚至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开始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处理事情时开始考虑的周到了些。

逐渐开始观察、理解朋友的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并力所能及的给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言语上的安慰,以缓解轻度的心理上的问题,也许这些“微乎其微的事”不值得一提,但从小的行为的改变,可以看到心理学课对我大的影响。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心理学的学习使我无论从文化知识上,还是从自身修养上我都进步了不少,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成长着。

我很感谢我们的老师以及我们的同学,是他们让我懂得了许多许多。

心理学不仅让我了解了许多心理特点,也让我掌握了如何正确对待周围的朋友,但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自我调整,失意的时候,悲伤的时候,我会不经意地想起在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使我明白只要我们放开胸襟,包容这个世界,我们会生活的很超然,成功也会不求而遇的。

其实人生当中失败的经验,要比成功的经验来得更宝贵,因为从中可以吸取更多的教训,无论是用于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还是其它方面,都是大有裨益的。

广义的心理素质的五个方面是紧密联系、互为基础和条件的。

心理学论文15篇

心理学论文15篇

心理学论文15篇心理学论文1阿德勒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与弗洛伊德、荣格一起被称为精神分析^p 学派的三大人物,后来在1911年与该学派分裂,建立了精神分析^p 的个体心理学。

个体心理学并不是单独应用于个人的心理学,它考虑的是个人、社会及他们互相间的关系,它强调社会因素决定人格,强调人的社会性的一面。

阿德勒提出了许多对幼儿社会性开展的独到见解,并将自己的这些理论应用于儿童教育中,并以此为根底提出了自己对儿童社会性教育的看法。

这些看法无疑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更加深化地理解幼儿的社会性开展与教育,同时也给当前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制定和施行以不少的启发。

笔者认为阿德勒的儿童心理开展观、社会兴趣概念及阿德勒的心理治疗方法对幼儿社会领域课程方面的启示较大。

下面就分别从幼儿社会领域课程的内容和施行方式这两个角度来谈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所给予我们的启示:一、阿德勒社会兴趣理论对幼儿社会领域课程内容的启示社会兴趣是阿德勒心理学理论中最重要和最独特的概念,这个概念在他的多部著作中频繁出现,并与儿童的社会性开展有严密的联络。

既然社会兴趣如此重要,那终究什么是社会兴趣呢?阿德勒并没有给社会兴趣这个概念一个明确的定义,每个阅读阿德勒著作的人都会对社会兴趣有不同的理解。

笔者认为社会兴趣从字面来看可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心理过程维度,一个是目的维度。

心理过程维度指兴趣本身,目的维度指兴趣所指向的目的。

从心理过程来维度来看,社会兴趣主要有以下局部组成:同情、认同才能,社会常识,合作、协同才能,价值观,独立才能,对将来社会的关心。

从目的维度来看,社会兴趣范围广泛,从家庭、学校渐渐扩展到社区、社会,甚至整个宇宙;从一种归属感扩展到宇宙感。

社会兴趣在这指的是自我实现、对社会有用、对人类的利益的兴趣。

从以上的分析^p 可以看出社会兴趣的内涵非常丰富,而这些内涵几乎都属于儿童社会性开展所包含的范畴。

阿德勒将社会兴趣作为儿童精神安康的标准和儿童正常开展的晴雨表。

心理学论文20篇

心理学论文20篇

心理学论文20篇1. 心理健康与个体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该论文探讨了心理健康与个体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心理健康对个体幸福感的积极影响。

2. 儿童社交发展的心理因素该论文研究了儿童社交发展中的心理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同伴关系和个体特质等对儿童社交能力的影响。

3. 情绪管理对工作绩效的影响该论文探讨了情绪管理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并分析了情绪智商在情绪管理中的作用。

4. 网络虚拟身份与自我认同的关系该论文研究了网络虚拟身份与个体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网络社交对自我认同的影响。

5. 学业压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该论文分析了学业压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了有效的应对策略。

6. 社会支持对抑郁症患者康复的作用该论文研究了社会支持对抑郁症患者康复的作用,并分析了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7. 自尊与自我效能感的关联研究该论文探讨了自尊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联,并考察了自尊对个体心理状态的影响。

8. 睡眠质量与个体认知能力的关系研究该论文研究了睡眠质量与个体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睡眠对认知功能的重要性。

9. 幼儿情绪发展的影响因素探究该论文探究了幼儿情绪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家庭环境、教育方式和个体特征等的影响。

10. 压力管理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研究该论文研究了压力管理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并提出了有效的压力管理策略。

11.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该论文探讨了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分析了网络成瘾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12. 心理干预在康复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该论文研究了心理干预在康复中的应用效果,并探讨了心理干预对个体康复的促进作用。

13. 亲子关系对儿童自尊发展的影响该论文研究了亲子关系对儿童自尊发展的影响,并分析了亲子互动对自尊的重要性。

14. 心理韧性与心理适应性之间的关系研究该论文探讨了心理韧性与心理适应性之间的关系,并考察了心理韧性对个体心理适应性的影响。

15. 社交媒体使用与青少年自尊的关联研究该论文研究了社交媒体使用与青少年自尊之间的关联,并分析了社交媒体对自尊的影响机制。

心理学的论文

心理学的论文

⼼理学的论⽂关于⼼理学的论⽂(精选8篇) ⽆论是⾝处学校还是步⼊社会,许多⼈都有过写论⽂的经历,对论⽂都不陌⽣吧,论⽂写作的过程是⼈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

你知道论⽂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是⼩编整理的关于⼼理学论⽂范本(精选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理学论⽂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们对⾃⾝的⾝体情况逐渐重视起来,对⼼理学的关注度也不断提升,⾼校作为⼈才的塑造基地,应加强对学⽣⼈格⼼智的锻炼,采取正确合理的⽅式加强⾼校学⽣的⼼理学教育。

⼀、⾼校加强⼼理学教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培养⾼素质⼈才 当今时代各国之间激烈的市场竞争,其本质是⼈才的竞争,⽽教育作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将对其提出更⾼的要求。

对此,各国纷纷制定出各种教育改⾰措施,不仅要求其能够培养出综合性的专业⼈才,同时还要求其培养的⼈才能够世界通⽤,能够符合新时期的社会需求,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敢于竞争,善于合作,这些品质都与良好的⼼理素质息息相关。

⽬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活节奏加快,⼈与⼈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减少,致使⼈们普遍感到较⼤的⽣活压⼒,容易引发各种⼼理疾病。

⼤学⽣处于⼈⽣的青春期,⾝体和⼼理还处于不断发育的过程中,当⾯对社会各⽅⾯压⼒时,将会影响到其三观的形成,因此,⾼校加强对⼤学⽣的⼼理学教育⼗分必要。

2.有利于开展学⽣⼯作 加强⼼理学教育⼒度,有利于开展学⽣⼯作,从⽽解决学⽣的⼼理问题。

但是⽬前⾼校中从事⼼理健康⽅⾯的专业⼈员⼗分短缺,因此。

⾼校的⼼理健康咨询问题普遍由思想政治⼯作者来替代。

这样做⼀⽅⾯能够利⽤⼯作者⾃⾝的⽣活经验,对⼤学⽣在⽣活或者学习中遇到的就业、恋爱等⽅⾯的问题进⾏引导和开解,另⼀⽅⾯还能够了解学⽣的⼼理动态,有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学⽣存在的⼼理问题[1]。

⼆、⾼校⼼理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理学作为⾼校中的⼀门新学科,近年来发展迅速,在我国各⼤⾼校中普遍开展。

虽然发展势头在不断上升,但由于我国对此学科的涉及较晚,因此,在教学经验、整体教学⽔平⽅⾯都略显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心理学论文范文

心理学论文范文

心理学论文范文摘要,自尊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的情绪、行为和人际关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探讨了自尊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的干预建议。

研究发现,自尊水平较高的个体更倾向于积极的情绪体验、健康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自尊水平较低的个体则更容易出现消极情绪、不良行为和人际关系问题。

因此,提高个体的自尊水平对于促进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自尊;心理健康;情绪;行为;人际关系。

引言。

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是个体对自己的自我概念的积极部分。

自尊水平的高低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过去的研究表明,自尊水平较高的个体更容易体验积极的情绪、展现健康的行为习惯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自尊水平较低的个体则更容易出现消极情绪、不良行为和人际关系问题。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探讨自尊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干预建议,以期为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一、自尊与情绪。

自尊水平的高低与个体情绪体验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自尊水平较高的个体更倾向于体验积极的情绪,如自信、乐观、愉悦等,而自尊水平较低的个体则更容易出现消极情绪,如焦虑、抑郁、愤怒等。

这种差异主要源于自尊水平不同的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不同,自尊水平较高的个体更能够接受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更能够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自己,从而更容易体验积极的情绪。

相反,自尊水平较低的个体往往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产生过度的否定和自责,从而更容易体验消极的情绪。

因此,提高个体的自尊水平对于促进其积极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二、自尊与行为。

自尊水平的高低也会对个体的行为习惯产生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自尊水平较高的个体更倾向于展现健康的行为习惯,如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的饮食习惯、规律的运动锻炼等,而自尊水平较低的个体则更容易展现不良的行为习惯,如消极的生活态度、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锻炼等。

青春期心理健康论文

青春期心理健康论文

青春期心理健康论文青春期教育是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青春期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人体生理知识、青春期性健康、个人卫生习惯、合理营养、疾病预防、保护环境、体育活动、增强安全意识,预防伤害、掌握健康的生活技能,促进心理健康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青春期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青春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一:浅谈青春期心理健康问题【摘要】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逆反心理的表现是各种各样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且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青春期;逆反心理;心理健康;健康教育作者单位:266214即墨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1 逆反心理的概念、表现形式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

是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他人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逆反心理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其主要表现有:1.1 不接受教导情绪上的敌对意识,行为易产生偏激,往往与老师家长所要求的背道而驰,从而满足自身所谓的“独立意识”以及“自理能力”。

这是逆反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

1.2 情感冷漠自我封闭,不与任何人交往,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容易产生自卑感、孤僻感,对性格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影响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

这是逆反心理的内在表现形式。

1.3 易走极端他们感觉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渴望所谓的理想世界,离家出走,乃至轻生念头,不计后果来彻底的“放松自己”。

这是最极端的表现形式,很容易产生严重后果,而且往往难以挽回。

2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逆反心理是青少年心理发展必须经历的阶段,是一种暂时的心理现象。

影响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因素有:2.1 青春期心理因素。

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有了很大变化。

心理学论文: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心理学论文: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心理学论文: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引言社交媒体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

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使用频率的增加,人们开始关注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提供相应的建议。

社交媒体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1.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自尊心的影响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虚拟世界经常导致青少年比较自己和他人,这可能对他们的自尊心产生负面影响。

一方面,通过获得赞美和认可来提高自尊心;另一方面,由于不断比较而引发焦虑、不安和自我否定。

2. 社交媒体与青少年关系质量的影响使用过多社交媒体可能导致青少年花费更多时间与亲友相比在虚拟世界中交流。

这可能对亲友关系产生负面影响,降低青少年的社交技能和离线人际互动机会。

3.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研究发现,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与孤独感、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之间存在关联。

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暴露于负面信息、网络欺凌和不良内容的风险也远高于其他渠道。

4.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社交媒体不仅有负面影响,还具备积极的方面。

它可以作为一个平台提供支持、建立联系和分享喜悦。

社交媒体上展示成功经历和共享有益信息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感以及彼此之间的团结。

如何增强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的心理健康1. 培养正确认知与自我管理能力教育青少年如何正确看待社交媒体,并帮助他们发展自我管理技巧来合理使用、减少比较和注意负面影响。

2. 促进离线社交互动鼓励青少年与家人朋友共度时间,参加实体社交活动,提升面对面的社交技能和建立健康关系。

3. 增强网络素养和保护策略教育青少年如何识别虚假信息、避免不良行为,以及保障自身在网络上的安全和隐私。

4. 倡导积极社交媒体使用与家长、学校和社区合作,发展积极、有益和有意义的社交媒体平台,引导青少年主动追求正面内容的获取与分享。

结论尽管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带来一定的挑战,但我们可以通过增强青少年的个人能力、促进离线互动和提倡良好的社交媒体使用习惯来减轻其负面影响。

心理学毕业论文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心理学毕业论文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心理学毕业论文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现代社会中,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一项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篇论文旨在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1.学业压力:如今,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学业压力,包括学业任务繁重、升学竞争激烈等。

这些压力往往导致大学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产生。

2.就业压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竞争。

就业不确定性和就业压力导致大学生产生担忧、挫败感等心理问题。

3.人际关系问题:大学是一个社交的场所,与陌生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对一些学生而言是一项挑战。

人际关系的不顺利可能会导致大学生的孤独感、社交焦虑等心理问题。

4.身份认同问题:大学时期是一个身份认同的重要阶段。

一些大学生可能对自己的角色和身份感到困惑,这种认同危机可能引发自我价值感下降、自卑等心理问题。

二、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1.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应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关心,提供帮助学生应对学业压力的相关资源,如心理咨询服务、学习指导和解决问题的技巧等。

2.加强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提供有关就业市场的信息和指导,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应对能力,减轻他们的就业压力。

3.促进健康人际关系的建立: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社交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加强对学生社交技巧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4.心理辅导与指导: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心理辅导机制,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增强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

5.心理教育的普及:学校可将心理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开设心理学相关的选修课程或为学生提供相关心理素养培训,提高他们对心理问题的认知与预防能力。

6.社会支持的建立: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和支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心理援助和帮助机会,争取社会资源的共享与共建。

生理心理学论文(5篇)

生理心理学论文(5篇)

生理心理学论文(5篇)生理心理学论文(5篇)生理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对于高校生而言,他们大部分时间是处于学校这个环境下,而学校属于乐观团体,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这有利于培育和进展他们的乐观力气和乐观向上的品质。

此外,家庭教育也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因素。

很多人认为,家长的天职是从小重视孩子的成长,培育孩子的优良品行,因而这也是高校生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乐观因素。

再者,现在全社会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也在无形中影响了高校生的思想道德。

二、当代高校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近年来,高校生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或退学的同学人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其中许多人都是由于在心理方面产生了缺陷而造成的。

此外,高校生心理问题有着明显的阶段性。

高校一班级同学集中表现为对新生活的适应问题,如在和新同学的交往中可能消失摩擦,自己很难学会料理起居生活等;二班级同学消失的问题有人际交往、学习与事业、情感困扰,对生活的向往等;三班级同学集中在自我表现进展、人际交往、情感问题和学习时间安排等;四班级同学则以择业问题为多数,兼有恋爱问题、将来进展等。

(一)自我调整力量弱带来的弊病很多高校生都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第一,心情障碍。

在高中阶段,很多高校生都是抱着一种考取名牌高校的心态学习,他们努力奋进,有人生目标。

而在高校阶段,许多人认为已经到达了安静的港湾,是时候休息和调整了,于是就会产生许多不良心情。

其次,社会性退缩。

随着社交网络的不断进展,许多高校生宁愿宅在宿舍,跟同学不停聊、微信,也不情愿加入同学会、同学社团,躲避现实。

这样就使得高校生与人交往的力量大大下降,学习力量和生活力量在退缩和孤独中减退。

(二)孤独型与焦虑型的人格缺陷孤独型人格源于对被拒绝的恐惊。

回避亲热关系,甚至否认自己需要别人的关怀,导致性格冷漠,对生活缺乏热忱。

这样的高校生往往表现得比较孤傲和显得不合群,很难和别人深交,并且在有人盼望走进他的内心的时候,表现出回避性的特点。

与心理学的论文

与心理学的论文

与⼼理学的论⽂与⼼理学有关的论⽂(精选6篇) 在学习、⼯作中,⼤家都经常接触到论⽂吧,论⽂写作的过程是⼈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

为了让您在写论⽂时更加简单⽅便,以下是⼩编整理的与⼼理学有关的论⽂,欢迎阅读,希望⼤家能够喜欢。

与⼼理学的论⽂篇1 摘要:⼼理教育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对学⽣⼼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

合格的⼼理教育教师在知识结构、组织能⼒、交际能⼒和敬业精神等⽅⾯都有着⾮常严格的要求。

只有具有⾼度的敬业意识、掌握相关的⼼理咨询知识并且具有良好的组织、沟通和⼼理调节能⼒的⼈才有可能成为⼼理教育教师。

关键词:⼼理教师;素质 教师是⼈类灵魂的⼯程师,⼼理教育教师更是学⽣⼼灵的主治医师。

⼼理教育教师更是学⽣⼼灵的主治医师。

⼼理教育教师除了要具备普通教师所具有的素质外,还要有更深层次的要求。

⼀、⾼度的敬业意识和爱⼈之⼼ ⼼理教育⼯作是神圣的,不得有丝毫马虎、敷衍了事的⾏为。

作为⼼理教育教师⼀定要有⾼度的敬业意识,热爱⼼理教育事业、热爱学⽣,乐于并且善于做深⼊细致的⼯作,开启学⽣封闭的⼼灵。

⼀般说来,学⽣向⼼理教育教师所倾诉的都是不愿为⼈知的内⼼秘密,教师要理解、尊重学⽣,不要轻视,更不要嘲笑他们,尽量作到设⾝处地,悉⼼开导,带领学⽣⾛出困惑。

在对学⽣进⾏⼼理教育时⼀定要保守学⽣的秘密,尊重学⽣的个⼈意愿和隐私,绝不可轻易的把学⽣的内⼼世界转视给他⼈,这是对学⽣最⼤的伤害。

⼆、知识结构的要求 ⼼理教育教师⾸先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策略论,其具体的知识结构⾃然要包括⼼理学、教育学乃⾄社会学、神经学、⽣理学等⽅⾯诸多学问。

⼼理教育教师还要对学⽣在学校中的活动进⾏⼼理教育评估,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理测量、⼼理咨询、⼼理治疗等专业技能。

⼼理教育教师要熟练掌握各种智⼒量表,能够恰当地对学⽣进⾏测评。

除了对学⽣进⾏测量外,教师还应掌握⼀些⼼理治疗的初步疗法,⽐如说森⽥疗法、⾏为疗法、强化法等。

对出现⼼理理由的学⽣能够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健康心理学论文【最新5篇】

健康心理学论文【最新5篇】

【健康心理学】健康心理学论文【最新5篇】健康心理学论文篇一从积极心理学出发,提出从以下方面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以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为核心确定课程目标,以积极、生动、实用的内容为主体丰富课程内容,以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积极素质,创建积极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种新的研究思潮,它利用心理学较为成熟、完善的实验测量方法,研究人类积极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潜能等积极方面。

积极心理学强调关注普通人的积极力量,提倡以一种积极的观念重新解读人的心理现象,并在该过程中挖掘个体在现有条件下获得幸福感受的各种因素。

积极心理学相信人性的优点和价值,主张用积极的理念审视人的潜力与价值,使人的积极品质得到培养,人固有的正向力量得到激发,人格优势和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真正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与终极关怀,它以关怀全人类的福祉为宗旨,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笔者认为,作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吸收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要素,着眼于全体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进一步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课程目标不仅是课程建设的出发点,也是课程建设的归宿。

课程目标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方向具有规范作用,它指导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评价等。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明确指出,能够时常体验到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帮助人们增进主观幸福感,获得幸福体验。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不仅仅是矫治心理缺陷、预防心理问题,更主要的是挖掘大学生的各种外显和潜隐的积极体验,并在实践中扩展和深化这些积极体验,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和积极人格,使大学生能够学会以欣赏的态度对待生活,提升创造幸福的能力,增进大学生的幸福感。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1500字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1500字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1500字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较高的专业文化素质,三个基本素质相互联系合成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完整体系。

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学15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大学生心理学论文1500字篇1论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摘要:积极心理学提倡关注人性积极的一面,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积极情绪,它与人格之间紧密相连且相互促进。

本文试图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来探讨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含义及其塑造途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健康人格历史发展到今天,现代化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生产力、极其丰富的物质福利和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但同时寻求健康的人格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健康人格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人格研究的主流,影响甚广。

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观,也成为各级教育部门领导和教师的共同追究。

一、积极心理学与健康人格观的基本含义(一)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1]。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型的模式,当然它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的。

所谓的消极心理学主要是以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的,如在过去一个世纪的心理学研究中,我们所熟悉的词汇是病态、幻觉、焦虑、狂躁等,而很少涉及到健康、勇气和爱。

似乎大多数心理学家的任务是理解和解释人类的消极情绪和行为[2]。

这种以消极取向的心理学模式,缺乏对人类积极品质的研究与探讨,由此造成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巨大“空档”,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

在这种背景之下,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应该转换为研究人类优点的新型科学,必须实现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大学生心理学结课论文(2篇)【可编辑版】

大学生心理学结课论文(2篇)【可编辑版】

大学生心理学结课论文(2篇)大学生心理学结课论文(2篇)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科技与人才竞争不断升温,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着,社会竞争力也逐渐增强,沉重的心理压力不知不觉间渗入各级阶。

以下关于大学生心理学结课论文两篇大学生心理学结课论文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

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

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

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

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

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

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

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

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

其三、人格的稳定性。

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

心理学毕业论文六篇

心理学毕业论文六篇

心理学毕业论文六篇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1本文,,就心理学毕业论文较为热门的讨论方向,整理归纳如下:方向一:感知觉讨论这类讨论多为试验心理学的讨论方向。

从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讨论。

这类讨论可以反映当时前沿学科水平,社会的进步状况等。

但近几年在这类讨论的人数削减许多。

方向二:思维讨论思维和语言的关系讨论始终是该方向讨论的热点,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

心理学者用汉字假设测验模型,并对概念形成设计试验讨论,问题解决作为简单的心理过程,是众多心理学工关注的重要问题。

方向三:共性讨论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2农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提升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试验讨论与写作是重要的必修实践课程,是高校培育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四年的学习进行一次系统的实践应用、总结和检阅,学分较多,持续的时间较长。

毕业实习也是高校生从事科学讨论的最初尝试,对培育同学的实践力量、独立从事科研的力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也是评价本科毕业生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重要标尺。

一、农学类本科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重要性1.毕业论文讨论是对所学学问的综合测试训练,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力量的锤炼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不高是当前高校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高校生经过几年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学问的系统学习,具有了良好的理论学问,也有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

但是这些理论学问与实际工作有肯定的差距,未能得到实际工作的训练,缺乏解决问题的胆略和阅历,找不到将基础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切入点。

面对实际问题,感觉很茫然,无从下手。

高校生毕业实习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好平台和必经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老师教导、自己调研与思考,制定出可行的方案。

毕业实习包括多个环节,有开题报告、任务方案书、试验的设计与试验操作、试验结果分析、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

这些内容环环相扣,形成一个完成的系统,是对同学的学习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检验和训练,对培育同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力量有重要作用。

心理学毕业论文2篇

心理学毕业论文2篇

心理学毕业论文序言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对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学毕业论文作为一项重要的学术研究工作,不仅要求具备系统的理论基础和严谨的研究方法,还需要对特定主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本毕业论文将围绕两个主题展开,每篇3000字,旨在探索心理学领域的热点和前沿问题。

以下是本毕业论文的具体内容。

第一篇:心理健康与社交媒体使用的关系第二篇:竞争与个体的心理发展第一篇:心理健康与社交媒体使用的关系引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社交媒体的使用也引发了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

本篇论文将重点探讨心理健康与社交媒体使用的关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热点问题。

一、社交媒体的定义和特点社交媒体是一种通过互联网连接人与人的工具,包括各种网站和应用程序,如微信、微博和Facebook等。

社交媒体的特点包括信息共享、交流互动和社交关系维护等。

二、社交媒体使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1. 社交媒体使用与孤独感研究表明,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可能与增加的孤独感有关。

社交媒体的虚幻性质可能导致人们对真实社交的疏远,从而增加了孤独感的发生和发展。

2. 社交媒体使用与焦虑和抑郁长时间使用社交媒体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焦虑和抑郁的发生风险增加。

社交媒体上的信息过载和社交比较可能导致个体的自我评价和情绪状态的不稳定。

3. 社交媒体使用与自尊和身份认同使用社交媒体也与个体的自尊和身份认同有关。

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的生活和获得他人的认可可能对个体的自我价值和身份认同产生积极影响。

然而,社交媒体上的负面评价和社交压力也可能导致自尊和身份认同的负面影响。

结论社交媒体的使用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可能增加个体的孤独感、焦虑和抑郁的风险,并对个体的自尊和身份认同产生积极或负面影响。

因此,个体在使用社交媒体时应保持适度,并注意培养健康的社交关系和心理行为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青年人际交往的问题及技巧
摘要:青年时期是人的身体全面发展也是人的个性形成并趋向完善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年的独立性、自尊心往往比较强,因而往往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我们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因此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也是很必要的。

关键词:青年人际交往问题技巧
青年期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的发展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儿童期进入成年期的一个过渡时期。

在这一时期,既是人的身体全面发展也是人的个性形成并趋向完善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心理内容丰富但心理完整性水平较低,自我意识高涨但自我控制欠缺,社会化加速的同时个性化突出。

再加之他们的心理发展具有闭锁性与要求交往的矛盾,所以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中国人口宣教中心2010年对北京、大连、长春等城市进行调研,选取了当地的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生进行人格状况调查。

报告显示,75%的受访高中生觉得和父母的交流有问题或偶尔有问题,五成以上的高中生与父母以外的其他人交往时有问题。

初中生与父母的争吵增多,不愿意跟父母交流。

80%以上的大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孤单感;一些受访大学生认为,人际交往能力差是降低自信水平的重要原因。

当然除了这些青少年自身的内在因素,外在的环境也对他们的人际交往有一定的影响。

现在社会人员流动性很大,一些家长一年之内可以换多个工作地点,小孩也跟着频繁地转学,而他们很难尽快适应环境的转变,所以导致了一系列人际交往问题。

同时,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青少年摆脱不了信息洪流的包围,网络作为这些信息强大的载体,对孩子们的诱惑很大,他们很容易陷入其中。

这些更加重了青少年人际交往中的问题。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恐惧心理。

表现为与人交往时,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会紧张、害怕,乃至手足无措、脸红心跳、语无伦次,严重者甚至害怕见人,产生自闭心理,以致患上“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恐惧症是青少年常见的人际关系问题,是指个体对正常的社交活动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强烈恐惧和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从而出现回避反应的一种人际交往问题。

青少年渴望友谊,希望广交朋友,但有些人一到具体交往或别人主动与自己打交道时,就出现恐惧反应。

表现为不敢见人,遇生人面红耳赤,神经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

社交恐怖症往往会发生泛化,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发生社交关系,将自己孤立起来,对日常生活和学习造成极大问题。

2.自傲或自私心理。

表现为傲气轻狂、鄙视他人、自高自大,只强调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对他人缺乏尊敬,不能与人平等交往。

有的还表现为乱发脾气,
对伤害别人毫不在意,很是自私。

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和祖辈的溺爱娇宠使孩子变得自私,从不知为别人着想。

他们大多任性骄横,未能养成尊重长辈、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走向外部社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

而且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为伴,幼时缺少与小伙伴一起游戏的集体活动,既不易养成与人协同合作精神,又缺少竞争性,导致与别人共处能力的缺失。

3.自卑心理。

表现为缺乏自信,畏畏缩缩,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也就没有勇气和他人交往。

青少年体态的变化导致他们对自己的外貌特别关注,因此容易引起自卑、羞怯、敏感、忧愁等而拒绝与他人交往。

4.另外,还有一部分青少年为了学习舍弃人际关系,把学习和人际关系放在了对立的位置上,结果导致人际关系变得糟糕,情绪低落,进而影响了学习。

也有一部分人不懂人际交往中的一些规则,会导致人际关系受损。

人际交往就是人们为了相互传达信息、交换意见、表达情感等目的,运用语言、行为等方式而实现的沟通。

人际交往是青少年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基本形式与途径。

善于与人交往,有利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增强以及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青少年保持心理平衡和完善个性的有效方式。

而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就有交往上的需要。

所以人际关系是人类得以生存、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也就是说,人际交往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相联结并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网络系统。

因此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著名演说家陈安之老师和陈永芳老师都说过,成功等于知识加人脉,其中知识只占百分之三十,而人脉占到了百分之七十,可见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一个人际关系不好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

那么如何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呢?第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在人际吸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们会在初次交往的短短几分钟内形成对交往对象的一个总体印象。

如果这个第一印象是良好的,那么人际吸引的强度就大;如果第一印象不是很好,则人际吸引的强度就小。

而在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稳定的过程中,比较初的印象同样会深刻地影响交往的深度。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成功地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十分重要的。

而想要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需要我们在与他人交往中学会主动的对他人点头、微笑、问好。

第二,需要主动与他人交往。

很多人之所以缺少朋友,往往是因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总是采取消极的、被动的退缩方式,总是期待友谊和爱情从天而降。

这样,使他们虽然生活在一个人来人往的世界里,却仍然无法摆脱心灵上的孤寂。

这些人,只做交往的响应者,不做交往的始动者。

然而,根据人际互动的原理,别人是没有理由无缘无故对我们感兴趣的。

因此,如果想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学会积极正面的主动交往。

第三,要学会谦让忍耐。

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我们凡事都要与他人争个高低输赢,那是没有人愿意与我们交往的。

谦让忍耐不是害怕退缩,而是一种胸襟,同时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包容。

第三,要了解人性,学会聆听。

人都好为人师,特别是那些领导人物。

当他们向我们“传道”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聆听,脸部带着微笑,看着对方的眼睛,适
当的时候可以记笔记并表示认同和赞美。

这样他们才会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自然就会更愿意与你交往。

同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但他人向你倾诉自己心中的烦闷时,也要认真的聆听,不要总是打断对方的说话,只需静静聆听就好了。

总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学会做一个好的聆听着。

第四,了解人性,需要学会赞美别人。

每个人都希望听到别人的赞美,这是人的天性。

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善于赞美别人。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你赞美你的敌人,敌人就会变成你的朋友;你赞美你的朋友,朋友就会变成你的手足;赞美你欣赏的异性,他会变成你的情人。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资源,把握这些资源就会赢得成功的机会。

青年人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未来发展,所以要加强重视,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青年人自己也要重视自己的人际关系,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为自己赢得宝贵的资源。

参考文献:
【1】刘晓新. 人际交往心理学【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2】张日升. 青年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1 【3】宋可力.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策略【M】.长安: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11
参考文献:
【4】刘晓新. 人际交往心理学【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5】张日升. 青年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1 【6】宋可力.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策略【M】.长安: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