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_红楼梦_中的哲学意蕴问题_与宋子俊先生探讨_余永红
《红楼梦》中的中国哲学
《红楼梦》中的中国哲学作者:车晓昱林浩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9期摘要:《红楼梦》的艺术成就、艺术感染力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堪称为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由于其作者有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难以摆脱地庄禅情结,分析探究《红》中的庄禅思想对于解读《红》的主旨,探究作者创作思想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同时也为今后探究《红》的相关哲学问题打开思路。
关键词:红楼梦;庄禅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003-02一、开篇明义:一道一僧为庄禅《红》的第一章是“女娲娘娘炼石补天而遗石”的故事——其炼石之地在“大荒山”,其弃石之处在“无稽崖”,两个地名所营造出的一种气氛无需赘述。
女娲娘娘炼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补去整数而遗下一块!此遗石即为小说男主人公贾宝玉的前身。
作者首先通过刻在石头上的一首偈语诗来表达具有浓郁自述作者主观寄托“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这恰与庄禅思想的“弃世”、“避世”暗相契合。
随即,故事发展为遗石思凡,而其下凡的中介正是和尚茫茫大师和道士渺渺真人以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一僧一道,使得庄禅意识清晰明了起来。
后,通过空空道人将这“石头记”抄下来,易名为“情僧录”,又说了一番画龙点睛的话:“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人色、白色悟空”把作者的人生渺茫、万境皆空的庄禅思想再次作了渲染。
这样,才把故事《石头记》推向读者面前。
同时,在第一回中作者鲜明地用甄士隐的故事进行映射,再一次地强调了庄禅意识。
作为小说的穿线接引人物,“甄士隐”的谐音意义“真事隐”,就已隐有庄禅意识。
又通过甄士隐的口,作了一篇对所有读者几乎都曾经起到过振聋发聩作用的《好了歌解注》:“陋室空堂……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此妙解一一揭示了功名、金银、娇妻、儿孙等都不过是过眼烟云的虚幻之物,转瞬即逝,到头来落个“大地茫茫真干净”的可悲结局。
这是曹雪芹对人生痛苦、社会变幻无常,深切体验后所产生的虚无主义思想,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无常体验是一致的。
《红楼梦》中的文学艺术与思想内涵
《红楼梦》中的文学艺术与思想内涵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它不仅在文学创作上独树一帜,还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本文将通过分析《红楼梦》中的文学艺术和思想元素,来探讨其独特之处。
1. 文学艺术1.1 描写细腻入微《红楼梦》以无比细致的描写风格而闻名。
作者曹雪芹通过对人物形象、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精准刻画,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的变化。
例如,林黛玉对花草鸟兽的喜爱、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微妙复杂的情感交错等。
1.2 对话技巧高超《红楼梦》中充满了生动而具有张力的对话。
作者巧妙运用对话来展示人物性格、情感纠葛和社会现象。
对话不仅贴切描述了人物之间的互动,还通过言辞间的暗含与谐音,增添了文学作品的韵味。
1.3 寓意深远《红楼梦》中富有寓意的情节和象征手法也是其艺术之一。
作者通过家族兴衰、爱情悲欢、权谋斗争等故事线索,探讨了生命的无常和世俗间的伤痛矛盾。
同时,通过对宝玉与黛玉、宝玉与湘云等重要人物的构建和塑造,以及对贾府置景、贾府人物名字等细节处理上的用心安排,给读者留下了丰富而深思熟虑的心理空间。
2. 思想内涵2.1 道家思想《红楼梦》中融入了道家思想的精髓。
通过对荣府春园消逝、花开花谢和人物命运变迁等描写,展示了生命无常、人事如梦、虚妄空幻等诸多道家思想的触动。
贾宝玉的超脱情感与境地,以及反对拜金主义等,也反映了作者对超越世俗之困扰的人生思考。
2.2 儒家伦理《红楼梦》中还融入了儒家伦理思想。
通过对尊卑有序、忍让礼仪和合乎传统伦理道德的准则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儒家教化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例如,贾府各族人物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和传统家规下的点滴细节。
2.3 批判社会现实《红楼梦》中批判社会现实是其鲜明之处。
通过对封建制度、权贵阶级和双重标准等问题深入剖析,揭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弊端与虚伪。
以贾宝玉为代表的主要角色对于封建道德体制和荣宁二府的颠覆态度,则体现了作者潜藏于故事背后的时代责任感。
《红楼梦》的哲学意蕴
《红楼梦》的哲学意蕴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深刻哲学意蕴的古典小说,它涵盖了许多哲学主题和思想。
以下是一些《红楼梦》中体现的主要哲学意蕴:
1. 人生无常:小说通过描写贾府的兴衰和人物的命运,体现了人生无常的观念。
贾府盛极一时,但最终却衰落破败,人物的命运也充满了变数和悲剧。
这反映了佛教中的无常观,即万物皆在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2. 因果报应:小说中人物的行为和命运往往受到因果关系的影响。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在小说中得到体现,人物的善恶行为最终会招致相应的结果。
3. 人性的复杂性:《红楼梦》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人物既有善良、正直的一面,也有自私、虚荣、贪婪的一面。
这反映了人性的多元性和矛盾性。
4. 虚无主义:小说中透露出一种对人生和世界的虚无主义态度。
贾府的荣华富贵最终化为泡影,一切皆是空,这反映了一种对物质世界和世俗追求的怀疑和否定。
5. 道家思想:小说中还蕴含了一些道家的思想,如阴阳调和、
道法自然等。
道家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的规律,这在小说中通过描写贾府的园景、人物的修行等方面得以体现。
《红楼梦》中的人生哲学与社会意义探析
红楼梦中的人生哲学与社会意义探析介绍《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品以清代封建社会为背景,通过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和贾宝玉、林黛玉等众多人物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观念与社会结构。
同时,《红楼梦》也渗透着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学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于封建礼教、官僚制度以及人性本质等问题的独到见解。
一、缘起命运与个人奋斗1. 命运与因果报应《红楼梦》通过展现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角色面对命运摆布和因果报应所遭遇的遭际,探讨了命运对于个人发展的影响。
如贾宝玉由于前世造孽而注定遭受苦难,林黛玉则在巨大压力下面对个人命运的挑战。
2. 自由意志与个人选择作品中,贾宝玉在面对双姝(黛玉与迎春)的时候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展示了自由意志对于个人命运影响的重要性。
同时,作者也通过描述一些角色的不顾人情世故而执着追求真爱,反思了封建礼教约束下的个人自由。
二、红楼梦中的社会意义1. 封建礼教与家族伦理观念《红楼梦》中以贾、史、王、薛等大家族为背景,描绘了封建社会中的家族伦理观念和婚姻制度。
通过贾母、王夫人等角色之间的冲突和配合,展示了传统封建家庭结构中权力关系和传承问题。
2. 功名利禄与士人风范作品刻画了表达了清代士人对功名利禄的追逐与批判。
如贾宝玉和贾政之间对待科举功名态度不同的比较,表现了作者对当时官场虚华与社会伦理的思考。
3. 帝室官僚制度与社会压力通过描绘贾、史、王、薛建立在帝室基础上的势力和权谋,作品直接批判了当时封建侯爵家族的腐朽和虚荣。
展示了帝室官僚制度对于个人命运和社会地位的塑造,以及礼教所给予的社会压力。
结论《红楼梦》通过揭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故事以及贾宝玉与林黛玉等角色的遭遇,探讨了人生哲学与社会意义。
从命运与自由意志、封建礼教与家族伦理观念以及帝室制度与社会压力等方面出发,合理解读主题所涉及的问题。
《红楼梦》通过深入剖析人性本质和封建社会现象,给我们启迪,使我们反思历史背景下人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结构和为“富丽堂皇”的复杂态度。
《红楼梦》意蕴再思索
2016年08月下半月刊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属于中国古典文学最好的小说。
我们在学习、欣赏和品味《红楼梦》时,应当从历史、美学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思索。
本文主要从《红楼梦》中贾府等封建家族的衰亡和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爱情中心两个角度进行的分析。
《红楼梦》是曹雪芹于封建家族不可救药且逐渐走向衰亡的环境下创作,在小说中描写了封建时期的社会百态,因此该篇小说可以称之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面[1]。
整篇小说涉及面非常广,为了能够进一步探索出《红楼梦》的意蕴,我们应当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索,以期能够挖掘出曹雪芹书写《红楼梦》真实想表达的意向。
一、家族衰亡意蕴通观《红楼梦》全书我们可以看出,《红楼梦》几乎是以贾府的荣耀和衰亡作为小说的总体脉络,而且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都是以贾府为中心,即小说是将贾府的衰亡作为主要情节,以期体现出小说的主旨和意蕴。
曹雪芹将贾府家族的衰亡及衰亡过程中各类人物的性格、关系进行鲜明的刻画,以及联系曹雪芹的家族和曹雪芹的经历,可以看出曹雪芹对封建家族衰亡史的不甘和从封建家族解脱的庆幸[2]。
《红楼梦》中各种典型的人物看似都是以贾府为中心,实则每个人鲜明且独立的个性展现了他们不同的生活轨迹,然而同时贾府的生活轨迹又主要集中在贾府逐渐衰亡的环境中,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到曹雪芹是通过描写人物活动体现出贾府衰亡的道路。
我们可以从秦可卿的丧事和贾母的丧事分析贾府家族的衰败。
为秦可卿举办丧事时,虽然贾府已经衰落,但仍然是一个大家族,丧礼无比风光,丧事威风凛凛。
但当贾母丧事时,贾府已经完全衰败,整个贾府人数骤减,难以为贾母办一场体面的丧礼。
此外曹雪芹在两次丧事中描写了王熙凤等人物形象,如秦可卿丧事时,王熙凤盛誉显赫,而当贾母丧事时,王熙凤处处掣肘,从王熙凤的角度体现出贾府的衰亡。
二、爱情中心意蕴《红楼梦》中描写了贾府中大群的少女生活,如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等,有观点根据古代文学作品善于表达“红颜从来多薄命”,认为曹雪芹描写各类性格鲜明的少女是想表达红颜薄命。
红楼梦主题意蕴的合理解读
红楼梦主题意蕴的合理解读《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意蕴的文学作品。
在这部小说中,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家族伦理、宗法制度、封建礼教等多种元素,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繁华与衰落,以及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因此,对《红楼梦》主题意蕴的合理解读,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可以从《红楼梦》中的人物塑造入手,探讨其对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批判。
小说中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比如,贾宝玉的放荡不羁、林黛玉的妄自菲薄、薛宝钗的虚伪矫情等,都揭示了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虚伪和虚无。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反映了《红楼梦》对封建社会伦理的深刻批判,以及对人性的复杂和矛盾的揭示。
其次,可以从《红楼梦》中的情节和结构入手,探讨其对封建社会的权力机制和宗法制度的揭示。
小说中的贾府和王府等家族,以及它们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利益冲突,都展现了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种种弊端。
同时,小说中的一系列纷繁复杂的情节,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繁华与衰落,以及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这些情节和结构的安排,揭示了《红楼梦》对封建社会权力机制和宗法制度的深刻揭示,以及对人性的复杂和矛盾的揭示。
最后,可以从《红楼梦》中的意象和象征入手,探讨其对封建社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精神的传承。
小说中的“红楼”、“荣府”、“贾母”等意象和象征,都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精神。
同时,小说中的一系列精美细腻的描写,也表现了封建社会的繁华与衰落,以及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这些意象和象征的运用,揭示了《红楼梦》对封建社会审美情趣和文化精神的传承,以及对人性的复杂和矛盾的揭示。
综上所述,《红楼梦》主题意蕴的合理解读,需要从人物塑造、情节结构、意象象征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通过对《红楼梦》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丰富内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红楼梦充满哲学思考的爱情故事
红楼梦充满哲学思考的爱情故事清代作家曹雪芹所创作的《红楼梦》是一部充满着哲学思考的经典爱情故事。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突出了爱情主题的文学作品,更是一个对于人性、命运、欲望等哲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篇章。
通过对《红楼梦》的细致阅读和思考,我们可以发现这部作品在爱情背后隐含着丰富的哲学思考。
首先,对于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是《红楼梦》中哲学思考的重要主题之一。
小说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两位深爱对方的青年,然而,由于命运的安排和现实的限制,他们的爱情最终只能成为一种遥不可及的理想。
贾宝玉作为贾府的继承人,他必须娶亲,继承家族的衣钵。
而林黛玉作为没有财产和地位的女性,她在传统观念下无法成为贾府的正牌妻子。
正因为这种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他们的爱情注定只能以悲剧收场。
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情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于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其次,对于人性的探讨也是《红楼梦》中重要的哲学思考之一。
小说中的众多人物形象,从贾府的众多贵族到荣府的仆人,都展现了各种不同的人性特点。
从贾宝玉和林黛玉深情款款的爱情,到贾蓉和贾珍这样性格偏执的人物,从贾府的显贵奢华到荣府的朴素劳作,每个人物都象征着不同的人性面貌。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描述和刻画,《红楼梦》揭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作品中的人物不仅仅是单纯的好与坏的象征,而是对人性进行科学观察和深入思考的结果。
最后,对于爱情本质的追问是《红楼梦》中哲学思考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小说中的爱情无疑是令人心醉的,然而,曹雪芹并没有流于表面的浪漫情愫,而是对于爱情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是如此纯粹和真挚,但是他们所经历的命运却昭示着爱情的无奈和无常。
曹雪芹通过探讨爱情的本质,暗示了爱情并非可以永恒存在的理想状态。
在这种对于爱情本质的思考中,《红楼梦》以一种抒情的方式表达出作者对于爱情的珍视和思考。
综上所述,《红楼梦》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的爱情故事。
通过对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人性的多样性以及爱情本质的探讨,曹雪芹在这部作品中展示了他对于人生、爱情和命运等哲学问题的深刻思考。
红学·《红楼梦》主旨和意蕴的多种阐释
红学·《红楼梦》主旨和意蕴的多种阐释红学·《红楼梦》主旨和意蕴的多种阐释曹雪芹仿佛预感到了后人解读《红楼梦》的困惑和歧见,在开卷第一回便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确,对于《红楼梦》这样一部内容丰富涵义深邃的作品而言,“解味”诚非易事。
自小说问世以来,无论是激赏赞叹、还是诋毁蔑弃,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解释、评说、猜测、推考。
正如鲁迅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所描述的那样:“《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
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事情正是这样,经学家煞有介事地认为《红楼梦》藏谶纬、明易象,可以预卜吉凶;道学家板起面孔认为《红楼梦》“启人淫窦,导人邪机”,“理当一火而焚之”;革命家则严肃地执着地认定《红楼梦》是政治小说,充满了民族主义的情感;还有的并不执于一端,而认为“吾国之小说,莫奇于《红楼梦》,可谓之政治小说,可谓之伦理小说,可谓之社会小说,可谓之哲学小说、道德小说……”等等。
最早的评家和读者,通过批语、评赞、题咏、札记以至闲谈来表达各自的见解;旧红学用索隐、新红学用考证,对小说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解释,卓然成家。
可见,由于时代的变迁和观念的更迭,对《红楼梦》的阐释在不断地变化、发展。
旧红学带有民族革命的印记,新红学感应着“五四”的风气。
到了新中国建立,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动,人们自然会用全新的眼光来重新观察和解释《红楼梦》这部作品。
本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倡导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社会科学和文学,当时还是刚从大学毕业不久的两名青年李希凡和蓝翎,写成了《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它》、《评〈红楼梦研究〉》等文章,对俞平伯的红学研究提出了批评。
李、蓝在文章中指出,俞平伯的研究在观点和方法上,没有脱离旧的窠臼,是唯心主义的,离开了文学的现实主义的批评原则:认为俞著把《红楼梦》当作作者“感叹身世”和“情场忏悔”的自传,从而否定了对封建社会的典型概括的意义;再者俞著关于“色空”、“怨而不怒”、“钗黛合一”等论点,抹杀了小说鲜明的反封建的思想倾向;俞著在论及《红楼梦》的传统性时,进行了形式主义的简单比附,否定了《红楼梦》的独创性。
红楼梦中的哲学思考与思想启迪
红楼梦中的哲学思考与思想启迪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深深被红楼梦中的哲学思考与思想启迪所吸引。
本文将从人性、命运、空灵之美和生死观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红楼梦中的哲学思考与思想启迪。
首先,红楼梦通过对人性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欲望、情感和行为。
贾宝玉是一个充满敏感和情感的人,他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使得他不断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
林黛玉则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痛苦的人,她对世俗的厌倦和对真理的追求使得她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存在。
这些人物形象展示了人性的多样性,同时也引发了对人性本质的思考。
其次,红楼梦中的命运观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作品中的人物都受到了命运的支配和限制,他们的命运被安排得几乎无法逃脱。
贾宝玉的命运注定了他要承受家族的沉重负担,而林黛玉的命运则注定了她要经历痛苦和离别。
在这个命运的世界中,人们的努力和选择似乎都无法改变他们的命运。
这引发了对自由意志和命运之间关系的思考,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红楼梦中还展现了一种空灵之美,这种美是超越尘世的,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升华。
作品中的诗词曲赋和音乐艺术使得红楼梦的世界充满了诗意和艺术美。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琴棋书画以及他们的诗词创作都展示了这种空灵之美。
这种美超越了现实的繁琐和世俗的纷扰,使人们感受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美的存在。
这引发了对艺术与生活、现实与理想之间关系的思考。
最后,红楼梦中的生死观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
作品中的人物生死离别时常发生,他们对生死的思考和对死亡的恐惧使得红楼梦中充满了一种悲凉和哀伤。
贾宝玉和林黛玉对死亡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珍视使得他们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光。
这引发了对生命的意义和对死亡的思考,使人们思考人生的价值和对生命的态度。
总之,红楼梦中的哲学思考与思想启迪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通过对人性、命运、空灵之美和生死观的描绘,红楼梦引发了对人类存在的意义、对自由意志与命运的关系、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以及对生命的价值的思考。
红楼梦中的思想与哲学思考
红楼梦中的思想与哲学思考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曹雪芹通过对贾府的描写,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社会画卷,同时也融入了深刻的思想和哲学思考。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红楼梦中的思想与哲学思考。
首先,红楼梦中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作品中的角色形象各具特色,他们的言行举止、情感变化都反映出人性的多面性。
例如,贾宝玉既是一个文雅细腻的才子,又是一个情感丰富、多愁善感的人。
他对美的追求和对世俗的厌弃,以及他对爱情的执着和对命运的无奈,都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而林黛玉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她既是一个聪明才华的女子,又是一个性格孤僻、情感脆弱的人。
她对于世俗的厌恶和对真爱的追求,以及她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生活的抗争,都展现了人性的矛盾性。
通过这些角色形象的塑造,作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思考。
其次,红楼梦中探讨了命运与自由意志的关系。
作品中的贾府家族一直受到命运的摆布,他们的兴衰荣辱似乎都是命中注定的。
然而,作品中的一些角色却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
例如,贾宝玉通过自己的才华和智慧,试图改变贾府的命运。
他积极参与府中的事务,努力提升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试图改变家族的衰落。
然而,最终他却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最终落得个凄凉的结局。
通过这一情节,作者在思考命运与自由意志的关系。
红楼梦中的命运并非完全不可改变,但也不是完全可以被自由意志所左右。
这种思考引发了人们对命运与自由意志的深入思考。
此外,红楼梦中还涉及了对世俗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作品中的贾府是一个世俗的家族,他们追求权势、财富和享乐。
然而,作品中的一些角色却对世俗的追求感到厌倦,他们试图寻找更高层次的人生意义。
例如,贾宝玉对世俗的厌恶和对美的追求,以及林黛玉对世俗的厌恶和对真爱的追求,都体现了对世俗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通过这些角色的思考和追求,作者呈现了对世俗和人生意义的批判和思考,引发了读者对世俗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红楼梦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哲思
红楼梦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哲思《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和人生哲思的作品。
通过对主要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作者曹雪芹深入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命运的无常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红楼梦》中的哲学思考和人生哲思进行分析。
首先,红楼梦中的哲学思考体现在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上。
作品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的命运为线索,展现了一个个人生的起伏和曲折。
贾宝玉作为作品的主角,他的一生经历了从天真无邪到痛苦挣扎再到最终的超脱解脱的过程。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痛苦和煎熬。
在面对困境和命运的挑战时,贾宝玉通过修身养性、修行自我得到了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这种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哲学思考。
其次,红楼梦中的人生哲思体现在对命运的思考上。
作品中,贾府的衰败和贾宝玉的悲剧命运是整个故事的核心。
作者通过对贾府的衰败和贾宝玉的悲剧命运的描写,表达了对命运无常和人力的无力的思考。
在红楼梦中,命运往往是不可预测的,人们的努力和智慧并不能改变命运的安排。
这种对命运的思考,引发了人们对命运和自由意志的关系的思考。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悲剧命运并非完全是命运的安排,也与他自身的性格和行为有关。
这种对命运和自由意志的思考,使人们不禁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最后,红楼梦中的哲学思考体现在对人性的复杂性的思考上。
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丰满和多样性使得人性的复杂性得到了充分展现。
贾宝玉的纨绔和林黛玉的痴情、贾母的慈爱和王熙凤的狡诈等等,都是作品中人性的不同侧面。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作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人性的复杂性使得人们在面对选择和抉择时常常犹豫和迷茫。
在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和结局往往是由于他们自身的性格和行为所决定的。
这种对人性的复杂性的思考,使人们不禁思考人性的本质和人性的善恶。
综上所述,《红楼梦》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和人生哲思的作品。
红楼梦中的哲学思考
红楼梦中的哲学思考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众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为基础,通过对家族兴衰、人性善恶、命运无常等主题的深入探讨,展现了作者曹雪芹对人生哲学的独特思考。
首先,红楼梦中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点,既有善良正直的人物,也有狡诈奸险的人物。
贾宝玉作为小说的主角,他既有着纯真善良的一面,又有着多情善感的一面。
他对黛玉、宝钗等女子的情感纠葛,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同时,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形象也展现了人性的丑陋面。
比如,贾母虽然是贾宝玉的祖母,但她对待黛玉等贾府女子却常常表现出冷酷无情的一面。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红楼梦呈现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其次,红楼梦中探讨了命运与自由意志的关系。
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多变,有的命运坎坷,有的命运顺遂。
贾宝玉作为一个富贵少爷,注定要接受家族的安排,娶妻生子,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而黛玉则是一个命运多舛的人物,她一生经历了离乱、病痛、死亡等多种困境。
小说中通过对命运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曹雪芹认为,人的命运是由自身的行为和外在的环境共同决定的,但又有很大程度上受到命运的支配。
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的起伏,使得读者对自己的命运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同时,红楼梦中还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小说中的人物追求的并不仅仅是物质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追求。
贾宝玉和黛玉的爱情、友情,以及他们对艺术、自然的追求,都体现了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探索。
小说中的诗词歌赋、山水画、园林建筑等艺术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红楼梦中的人物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的满足,通过艺术和自然的享受,他们寻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红楼梦中还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小说中的园林描写极为精细,通过对园林的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贾宝玉的太虚幻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通过对园林的构建和维护,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于存在的哲学讨论——《红楼梦》中的儒道释
黄河是自然给予中国的礼物,那么《红楼梦》是中国给予世界的永恒的人类成就与礼物。它是古代中国
与近代中国文学成就的最高峰。同样重要的是,其一方面体现了传统中国哲学的精髓、本质与本体,另
一方面其真理性又具有普遍性。尤其是,它的真知灼见、深刻视野与境界等,是研究人道与人类存在
的一个精辟的、具有普遍性的范例。《红楼梦》的哲学是这一中国人文丰碑的核心部分之一。
思
想
值得注意的是,《存在与虚无》一书的题目强调了萨特的一个思想,即一个人应作为具有自我意
识的主体去生活,而不是像物一样地存在。“虚无”一词的含义是“非物性。”《红楼梦》也强调人的非
物性,其小说中值得称颂的人物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贾宝玉、林黛玉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甚至袭
人与晴雯等人物也一再谈论人与物的区别。诚然,不同的人自我意识的程度也不同。但是有自我意识
梦》的基本哲学问题是:每个人应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每一个家庭或社会共同体应如何掌握自己的
命运?这一问题与海德格尔的问题有着较大区别。《红楼梦》的问题是个人、家庭与社会政治共同体
应如何存在才能幸福、有价值与实现自我;海德格尔的问题是关于如何恢复一个人在世界中丢失的自
我,关于个人存在的真实性问题,不涉及幸福、价值等。《红楼梦》的问题是个综合性的,涉及本体论、
中
国
方面的相交,儒家、道家与佛家等哲学兵锋相见,充满知识、智慧与博大精深的觉悟。《红楼梦》通过
文 学
展示这一哲学世界,启迪、解放与升华其读者。
与
儒
家
一、《红楼梦》:中国哲学的瑰宝 [见英文版第6页,下同]
思
想
传统中国哲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探讨“人”,如人道与人类存在。儒家四书,即《论语》《孟子》 《大学》与《中庸》,探讨人的伦理性存在;《道德经》《庄子》等道家经典探讨人的智慧性存在;佛家 的各经典探讨人的觉悟性的存在。而《红楼梦》探讨人的伦理性、智慧型、觉悟性、真实性的存在。
历史的沉思:《红楼梦》中的人性探索
历史的沉思:《红楼梦》中的人性探索《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它以极为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庞大的封建家族及其成员的兴衰沉浮。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曹雪芹不仅展现了恢弘的人物群像,还深入剖析了人性的复杂性。
书中人物的命运、爱情、理想与失落,寓含着对人性深刻的思考。
通过对《红楼梦》中人物和情节的分析,我们可以探讨人性的多面性以及由此引发的历史沉思。
人性的复杂与矛盾《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无不充满了丰富的个性和鲜明的矛盾,他们在追求理想和面对现实之间徘徊。
例如,贾宝玉作为小说的中心角色,他对于封建礼教始终抱有抵抗心理,渴望追求真爱与自由。
然而,在他对王熙凤、林黛玉和薛宝钗等女性角色之间复杂而微妙的情感纠葛中,体现出其内心的挣扎和无奈。
贾宝玉热爱自由,对于女人有着超乎寻常的同情与尊重,在他心中,女性是感情的寄托,是灵魂深处最真挚的联系所在。
然而,正是由于这种超然物外的理想主义,使得他在亲情、友情与爱情中难以取舍,最终过於理想化而落入现实困境。
这种矛盾反映了人性中追寻理想与不得已妥协之间永恒斗争,也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另外,林黛玉这个角色同样充满复杂性。
她有着诗人的气质与独特的个性,倾注于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与追求。
同时,她又因出身原因而遭遇被动的人生,内心时常感到悲伤和孤独。
她对贾宝玉的执恋代表了一种纯粹且坚定的爱,同时又无法摆脱命运的无情打击,最终走向生命的尽头。
这种人性中的脆弱与坚韧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人性的真实。
家庭与社会的影响小说中的家庭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个体的人格形成和人生轨迹。
贾府这个大家族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体,更是一个充满人情冷暖、权力斗争的小社会。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不同人物在家庭中所扮演不同角色,以及这些角色所带来的心理影响。
例如,王熙凤精明能干,职场能力卓越,但她所表现出的强势和冷酷,却源于对于自身地位的不安。
家庭内权力较量,让她不得不扮演“掌控者”的角色,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她甚至不惜牺牲亲情。
《红楼梦》中的中国哲学
《红楼梦》中的中国哲学《红楼梦》中的中国哲学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红楼梦》的艺术成就、艺术感染力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堪称为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由于其作者有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难以摆脱地庄禅情结,分析探究《红》中的庄禅思想对于解读《红》的主旨,探究作者创作思想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同时也为今后探究《红》的相关中国哲学问题打开思路。
一、开篇明义:一道一僧为庄禅《红》的第一章是“女娲娘娘炼石补天而遗石”的故事——其炼石之地在“大荒山”,其弃石之处在“无稽崖”,两个地名所营造出的一种气氛无需赘述。
女娲娘娘炼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补去整数而遗下一块!此遗石即为小说男主人公贾宝玉的前身。
作者首先通过刻在石头上的一首偈语诗来表达具有浓郁自述作者主观寄托“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这恰与庄禅思想的“弃世”、“避世”暗相契合。
随即,故事发展为遗石思凡,而其下凡的中介正是和尚茫茫大师和道士渺渺真人以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一僧一道,使得庄禅意识清晰明了起来。
后,通过空空道人将这“石头记”抄下来,易名为“情僧录”,又说了一番画龙点睛的话:“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人色、白色悟空”把作者的人生渺茫、万境皆空的庄禅思想再次作了渲染。
这样,才把故事《石头记》推向读者面前。
同时,在第一回中作者鲜明地用甄士隐的故事进行映射,再一次地强调了庄禅意识。
作为小说的穿线接引人物,“甄士隐”的谐音意义“真事隐”,就已隐有庄禅意识。
又通过甄士隐的口,作了一篇对所有读者几乎都曾经起到过振聋发聩作用的《好了歌解注》:“陋室空堂……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此妙解一一揭示了功名、金银、娇妻、儿孙等都不过是过眼烟云的虚幻之物,转瞬即逝,到头来落个“大地茫茫真干净”的可悲结局。
这是曹雪芹对人生痛苦、社会变幻无常,深切体验后所产生的虚无主义思想,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无常体验是一致的。
_红楼梦_中的哲学意蕴及曹雪芹思想的价值取向
249
红 楼 梦 学 刊
二 零 零 六 年
第 二 辑
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馀者皆无大异。若大仁 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 危。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 张、朱,皆应运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 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皆应劫而生者。大仁者,修治 天下;大恶者,扰乱天下。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 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今当运 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 朝廷,下至草野,比比皆是。所馀之秀气,漫无所归,遂为 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彼残忍乖僻之邪气,不能 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中,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壑之内,偶 因风荡,或被云摧,略有摇动感发之意,一丝半缕误而泄 出者,偶值灵秀之气适过,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相 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致 搏击掀发后始尽。故其气亦必赋人,发泄一尽始散。使男 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 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之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又 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 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 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 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亦必为奇优名倡。如前 代之许由、陶潜、阮籍、稽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 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 柳耆卿、秦少游,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 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 流,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
《 红楼梦》中的哲学意蕴 及曹雪芹思想的价值取向
红
楼
宋子俊
梦
学
刊
《红楼梦》的哲学思考
红楼梦的哲学思考简介《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它不仅是一部具有浓厚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的小说,同时也融合了许多哲学思想和深刻的人生观。
本文将探讨《红楼梦》中所涉及的哲学问题,并对其中几个主要的思想进行简要分析。
唯物唯心论与命运观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描写贾宝玉、林黛玉等角色的命运遭遇,探讨了人生命运与自身选择之间的关系。
这引发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一方面,贾宝玉出身富贵,在家族中拥有崇高地位,但他却感到虚无和困惑。
这表现了一种对于外在物质条件不能满足内心需求的批判态度。
贾宝玉逐渐认识到命运不可改变,尽管他努力追求自由,但最终还是无法逃离家族的压迫与束缚。
另一方面,林黛玉则展示了唯心主义的思想。
她相信命运是由个人的情感和内心体验决定的,认为自己会因为不合逻辑的情感而失去幸福。
然而,在《红楼梦》中,林黛玉仍然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走向了悲剧结局。
人性和道德观《红楼梦》深入探讨了人性与道德观之间的关系。
小说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角色,展现了他们不同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贾母是一个以家族利益为出发点,并强调传统道德观念和家庭伦理值观的人物。
她在教育后代上持有保守态度,注重规矩、礼仪和孝道。
相比之下,贾宝玉则以个体自由意志为核心,在追求真爱和个人幸福上坚持不妥协。
他表达了对社会伦理约束和价值观念之困惑。
通过这些对比,我们可以看到《红楼梦》揭示了人性和道德观念之间的冲突和复杂性,让读者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道德标准。
空灵之美与世俗之功利《红楼梦》以其独特的精神世界和美学意境而闻名。
它展示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主张,反对功利主义和物质至上。
小说中的重要角色贾珍、王夫人等代表了庸俗世俗之风。
他们追求权力、金钱和地位,并用这些来衡量生活的价值,却忽略了内心的满足和精神层面的追求。
相反地,贾宝玉、林黛玉等则追求精神上的超脱和内心的安宁。
他们通过追求诗词琴棋书画、山水意境等来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境界。
《红楼梦》与中国哲学——论《红楼梦》的哲学内涵
《红楼梦》与中国哲学——论《红楼梦》的哲学内涵
刘再复
【期刊名称】《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32)002
【摘要】本篇侧重论述<红楼梦>与中国哲学的关系,<红楼梦>哲学是"无"的哲学,是"心"的哲学(形象性的心学),其最高的哲学境界是"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其哲学视
角是"天眼"、"道眼"式的大现视角,其哲学方式是好与了、观与止、色与空、阴与阳、真与假、是与非相通为一的"不二法门".<红楼梦>作为异端性诗化的心学,与儒、道、释相关而自成一格局.
【总页数】15页(P5-18,封2)
【作者】刘再复
【作者单位】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中国,香港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6
【相关文献】
1.论王国维运用叔本华哲学阐释《红楼梦》的适用性——兼及钱钟书对《红楼梦评论》的批评
2.一部力图正确解读《红楼梦》的学术著作——张兴德的《文学的哲学:红楼梦的第三种读法》
3.从贾府的男人形象看《红楼梦》的思想内涵 --《红楼梦》人物论
4.一部力图正确解读《红楼梦》的学术著作——张兴德的《文学的哲学:红楼梦的第三种读法》
5.论《红楼梦》死亡描写的哲学意蕴和艺术内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楼梦哲学
红楼梦哲学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以下将从人性、命运、道德等几个方面来解释红楼梦中的哲学含义。
首先,红楼梦中对人性的描写非常深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例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具有强烈的情感,同时也掩盖着各自的痛苦和烦恼。
这说明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体验。
其次,命运也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哲学话题。
小说中描绘了人们在命运的支配下所经历的种种挫折和磨难,例如贾母对贾宝玉的宠爱和掌控、林黛玉的早逝等等。
这些命运的改变和挑战,引发了人们的反思和思考。
命运的转折和人性的表现相互激发,使读者认识到人生的无常和人类对命运的认知。
此外,红楼梦中的道德观念也非常重要,贯穿于整个小说中。
例如,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忠于国家等传统的道德观念都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同时也表现了人们在道德方面的缺失和迷茫。
小说中的人物对道德的选择和观念的变化,展示了人性的脆弱和人类道德进步的必要性。
总之,红楼梦中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从人性、命运、道德等方面来看都能展现出深刻的哲学含义。
通过对红楼梦中哲学思想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人性
的真实面貌和人类社会的复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 第 2 期 宋 子 俊 先 生《〈 红 楼 梦 〉中 的 哲 学 意 蕴 及 曹 雪 芹 思 想的价值取向》一文的启发, 针对宋文的观点, 对《红楼梦》 的哲学意蕴问题也发表一点粗浅看法, 以向广大红学专家及 宋子俊先生请教, 谬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对宋文关于“《红楼梦》中的哲学意蕴” 诸观点的分析
安禄山、秦桧等暴君和乱世奸臣所禀之气 , 这些都是“应劫
哲
学
而生”、“逢其恶者”而生之人。这一套理论中充满了封建社
意
会末期仍在禁锢人们思维并占统治地位的儒家理学思想的
蕴 问
“道学”气, 完全是站在儒家思想道德的立场, 按其唯心的理
题
论解释人性, 评价历史人物, 以人性论气, 反过来又以气论人
性, 显示了其唯心主义哲学不能自圆其说的荒谬之处, 并非
格与人格完美统一。 贾雨村是何等人, 大家都能看清楚, 在作者的笔下, 他是
一个热衷仕途经济之道, 相机而动的官场投机者。他虽满腹 儒家的仁义道德学问, 但又是口是心非缺乏正气的伪君子, 为了自己的前途, 恩将仇报,“糊涂”了却了“葫芦案”; 他靠 贾府挤身官场, 最后又落井下石; 在上司面前极尽奴才之能 事, 阿谀奉承, 不择手段, 为了给贾赦弄到几把扇子, 使石呆 子家破人亡, 用“残忍乖僻”来评价他自己也许更合适。明确 了这一点, 我们就不难理解, 作者怎么会将自己的哲学观借 自己最厌恶和批判的形象来传达出来呢! 《红楼梦》中对贾 雨村的准确描写, 也同样表现在这个人物的语言和诗文中: 作品第一回写他一心想在官场飞黄腾达的野心, 而吟出了 “玉在椟中求善价, 钗于奁内待时飞”这样带有穷酸腐儒气 息的诗句, 其诗格也即其人格。而他这一套以“气”论人性的 大道理, 是以程朱理学的“气质之性”理论和道德标准评价 历史人物, 并不尽符合历史事实。而且穿凿附会, 敷衍出“残 忍乖僻”之气和“灵秀”之气的两不相让, 搏击掀发, 此处也 有贾雨村的用意所在, 我们联系原作上下文就可发现, 当冷 子兴说到贾宝玉如何顽劣, 将来一定是淫魔色鬼时, 贾雨村 “罕然历色”忙止道:“非也! ……”接着就为贾宝玉的性情 寻找合适的理论根据, 为贾宝玉的顽劣性情开脱, 因为冷子 兴与贾府有瓜葛, 日后不妨在贾府诸人面前为他美言几句, 也为他日后的前程寻找可能的途径。另外贾雨村阐发其言论 时的对象是没有多少文化修养的商人冷子兴, 所以他才信口 开河卖弄学问, 以显示他的满腹经纶和渊博, 这是作者对贾 雨村描写的传神妙笔, 令我们想起钱钟书在《围城》中通过 演讲情节调侃讽刺方鸿渐的精彩笔墨,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 妙, 只不过曹雪芹的讽刺意味更深厚罢了。
曹雪芹的哲学思想及《红楼梦》的哲学意蕴。
( 二) 这套理论体系所包含的是儒家理学思想, 与曹雪
芹的思想价值倾向不一致, 而且是作者着意批判的思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批判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我们通
过书中的大量描写不难发现,《红楼梦》 中贾宝玉是曹雪芹
123
二 零 零 八 年 第 三 辑
124
精心塑造的中心人物, 作者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对人生、 世态的感悟倾注于这个典型艺术形象, 贾宝玉的言行举止、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基本代表了曹雪芹的思想倾向, 甚至有人 认为贾宝玉的生活原形就是曹雪芹自己, 是作者思想的代言 人。明眼的读者都能看到, 贾宝玉平生最反感、痛恨的就是贾 雨村之流的人物, 最讨厌读的书就是《四书》、《五经》之类 儒家理学的空洞理论, 而他作诗写文章也多从《庄子》等道 家经典或佛经以及其他感兴趣的杂书中寻章摘句, 在文风上 追求自然清新。曹雪芹着意批判的也正是封建社会末期这种 迂腐的儒家“假道学”, 书中多次有这方面的情节描写。最典 型的如第五回中写秦可卿带贾宝玉到上房内间去睡觉, 贾宝 玉 看 见 墙 上 挂 的 宣 扬 封 建 道 德 教 化 的《 燃 藜 图 》以 及“ 世 事 洞 明 皆 学 问 , 人 情 练 达 即 文 章 ”的 对 联 , 顿 生 厌 恶 之 情 , 忙 说:“快出去, 快出去! ”而且书中多次写到, 贾宝玉只要听说 去见满腹儒家道学经纶的贾雨村就厌恶。贾雨村的这一套出 自儒家哲学及程朱理学的大道理, 怎么会是《红楼梦》的哲 学意蕴和曹雪芹的哲学思想?
122
“天气”即阴阳二气, 阳是善, 阴是恶, 并进一步将“气”区别 为 “精英”、“清明”、“敦厚”、“清高”、“丰厚”、“久长”、 “衰退”、“薄浊”等多种品性, 由于气的清浊不齐, 而决定了 人性有善有恶。同时还认为, 一个人出生时的气候状况, 阴阳 五行的配置, 形成了人的禀赋条件, 影响到人的贤愚、贫富、 贵贱以及性格脾气: ⑦
一) ④
程 颐 则 将“ 天 命 ”之 性 称 为“ 理 性 ”, 也 认 为 只 有“ 理 性”才是真正的性, 而“气禀”之性就是张载所言的“气质之 性”,“气质之性”又与“才”并通, 并进一步提出:
才禀于气, 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 禀其浊者为 愚。( 《河南程氏遗书》, 卷十八) ⑤
朱熹则肯定“气质之性”为人性, 是“天命之性”受到了 气质的“污染 ”而 成 的 现 实 人 性 。⑥提 出“ 气 ”即“ 天 气 ”,
楼
梦
》了与宋文不同的看法: 作者 Nhomakorabea了使人物描写传神、准确、生动
中
而引用的传统哲学观点, 并非作者本人的哲学观, 也不是
的
《红楼梦》作品本身的哲学意蕴。并对《红楼梦》的哲学意蕴
哲
学
提出了本文的粗浅见解, 即: 通过“情”与“理”的矛盾冲突,
意
进而达到对“真”与“假”的透彻体悟, 最终达到对“情”的
蕴 问
意义了, 所以又是神秘的, 这和孟子的性善论一样, 其实抹煞
了人性的真实面目; 而他所谓的“气禀”之性倒是接近于人 二
零
性的本质范畴, 认为“气禀”之性有善恶之别, 他论述道:
零
八
年
人生禀气, 理有善恶, 然不是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
第
而生也。有自幼而善, 有自幼而恶, 是气禀有然也。善固
三 辑
性也, 然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 《河南程氏遗书》卷第
( 一) 《红楼梦》中贾雨村以“气”论人性的理论渊源, 并非来自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而来源于儒家哲学 主要是程朱理学的“理气”论, 是唯心主义哲学范畴。
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中有关“气”的理论, 最有代 表性的是汉代王充的自然元气论。王充哲学中所论的 “元 气”, 完全不同于汉代由儒家思想改造而来的官方宗教神学 对“气”的神秘观点, 这里的“元气”才是一种自然物质, 而 没有道德属性。王充也将“气”与人性的善恶联系起来, 但又 认为人性的善恶并不是由于人所禀“气”的性质, 而是人所
讴歌, 对“理”的批判, 对“真”的超脱, 对“假”的认同。
题
关键词: 气 阴阳 性 情 理 真 假
《红楼梦》虽是一部文学艺术作品, 但由于其内容的无 比丰富, 体系的博大精深, 文化底蕴的极其深厚, 往往令研究 者只能从众多的细节、局部或所涉及的一个个小小学术领域 进行窥探, 因此, 要弄清楚《红楼梦》的哲学意蕴, 确非易事, 也是一个大而艰巨的课题。本文有感于《红楼梦学刊》2006
关
《
早在汉代, 董仲舒已将人之善恶与气的本性融为一体,
红
利用天人合一理论和阴阳家的思想, 糅合孟子和荀子性善与
楼
梦
》
性恶思想, 加以调和, 认为上天通过施放阴阳两气, 而使人有
中
仁贪两性:
的
哲
学
人之诚有贪仁。仁贪之气两在于身, 身之名取诸天,
意
天两有阴阳之施, 身亦两有贪仁之性。( 《春秋繁露·深
蕴 问
有关《红楼梦》中的哲学意蕴问题
— ——与宋子俊先生探讨
余永红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宋子俊先生发表于 《红楼梦学 有
刊》2006 年第 2 期的文章《〈红楼梦〉中的哲学意蕴及曹雪
关
《
芹 思 想 的 价 值 取 向 》中 对《 红 楼 梦 》的 哲 学 意 蕴 诸 观 点 的 分
红
析, 结合中国传统哲学中“气”和“阴阳”的理论观点, 提出
如算命推五行阴阳交际之气, 当其好者则质美, 逢 其恶者则不肖, 又非人之气所能预也。( 《朱子类语》) ⑧
这 也 是 贾 雨 村“ 应 运 而 生 ”与“ 应 劫 而 生 ”理 论 的 思 想
渊源。
通过以上论述, 可见贾雨村所敷衍的一套理论主要是来 有
源于程朱理学,“清明灵秀”之气即阳气、正气, 也即清明、清
察名号》) ③
题
其目的在于为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寻求理论根据, 维护 封建统治。虽讲“天人合一”, 但这里的“天”已不同于道家 思想中的“自然之天”, 而是一种道德化了的“人格之天”, 或者说就是一种“人格神”, 所以构成宇宙万物本体的“气” 也被人格化、面具化了, 以人性论气, 这就是唯心主义的。
到了宋代程朱理学中, 这种理论被进一步发扬光大。程
禀“气”的“厚泊( 薄) ”, 是量的多少, 并且明确指出善、恶 两种人所禀的“气”是相同的:
禀气有厚泊, 故性有善恶也, 是故酒之泊厚, 同一曲 蘖; 人之善恶, 共一元气。气有少多, 故性有贤愚。( 《论 衡·率性》) ②
我 们 再 来 看《 红 楼 梦 》中 的 贾 雨 村 所 言“ 气 ”的 特 征 :
121
朱理学的最高哲学范畴是“理”, 虽然也认为“气”是构成人
与万物“形而下”之形体的元素, 但它是“理”的下位概念,
所以从本质上讲是唯心主义哲学。“理”即“天理”, 即封建
道德总则; 气虽然是构成人及万物形体的元素, 但又不同于
唯物主义哲学中讲的自然元气, 是用人性伪装了的气, 使气
具有了人格属性, 道德色彩, 所以本质上还是唯心主义的。这
“清明灵秀, 天地之正气, 仁者之所禀也; 残忍乖僻, 天地之
邪气, 恶者之所禀也”。“清明灵秀”、“残忍乖僻”之气, 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