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核心素养与高考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与思考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与思考引言:高中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高考地理试题中,如何更好地突显核心素养,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呢?本文将通过对高考地理试题的分析与思考,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考地理试题设计。
一、关注核心素养的地理知识点在高考地理试题中,应该重点突出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对地理的整体认知和理解。
例如,可以选取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地理知识点,通过研究地球的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的成因等问题,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意识,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二、注重综合运用的地理能力除了注重地理知识的学习,高考地理试题还应注重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这也是核心素养的一部分。
通过设计综合性问题,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整合与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通过给出一幅地图,要求学生根据地图上的信息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关系和规律,并据此回答问题,这样的题目既考察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又考察了学生的分析思维和组织能力。
三、培养地理素养的实践操作地理学科的学习离不开实践操作。
高考地理试题也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例如,考查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观察与分析能力,设计一道实地调查的试题,要求学生对某一地理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并据此回答问题。
这样的试题不仅考察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的应用过程,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四、强调地理素养的跨学科思维地理学科本身就是一个兼容性很强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高考地理试题可以通过设计跨学科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例如,可以结合历史学科,通过分析某一地理环境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既考察了学生对地理与历史的综合运用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学科交叉的能力。
结语:高考地理试题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注重地理知识的核心素养、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实践操作的强调和跨学科思维的引导,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地理 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
地理的核心素养包括:
1. 地理知识: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了解地理相关的知识和事实。
2. 地理思维:培养地理思维方式,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与地理相关的问题。
3. 空间意识:具备空间感知和空间认知能力,能够理解和描述地理空间的特征、变化和相互关系。
4. 地图阅读和制图能力:能够有效地阅读、理解和分析地图,掌握制图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5. 环境意识:了解地球上的环境问题和生态系统,培养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6. 地球公民意识:具备跨文化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和地域的能力,关注全球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
7. 实践能力: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和探索,掌握实践技能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地理的核心素养包括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地理思维的培养,空间意识的形成,地图阅读和制图能力的提高,环境意识的加强,地球公民意识的树立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与研究。
在学习地理学科的过程中,培养和提升核心素养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从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提高学习地理学科的能力和素质。
一、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1.地理知识与理解能力:学习地理学科,首先要掌握各种基础地理知识,了解地理概念、地理事实和地理原理。
同时,还要具备对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进行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能够通过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2.地理观察与实地调查能力:地理学科注重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实地调查。
学习地理学科的人应具备良好的观察力和实地调查能力,能够准确、全面地观察和描述地理现象,能够运用地理工具和技术进行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
3.地图阅读与地理信息解读能力:地图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工具和信息载体。
学习地理学科的人应具备良好的地图阅读能力,能够准确、全面地阅读和解读地图上的各种地理信息,能够将地图上的信息与实际地理现象进行联系和解释。
4.地理思维与分析能力:地理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
学习地理学科的人应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能够运用地理思维和方法进行地理研究和探索。
5.地理想象与创新能力:地理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想象和创新能力。
学习地理学科的人应具备良好的想象和创新能力,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进行地理想象和创新,提出新的地理观点和解释,推动地理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二、如何提高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1.多角度学习:学习地理学科时,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学习,不仅要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还要关注地理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领域,拓宽地理学科的视野。
2.实践与应用:学习地理学科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实践和应用。
通过实地调查、地图阅读、模拟实验等方式,将地理学科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升地理学科的实践能力。
地理核心素养在高考题中的体现
地理核心素养分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
四个核心素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括正确的人口观、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
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研究的两大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
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
剑麻纤维韧性强,耐海水腐蚀,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缆衬料等的上乘材料。
非洲坦桑尼亚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剑麻生产国,被称为“剑麻王国”。
自1999年,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位置见图5)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并建设配套加工场,所产剑麻纤维主要销往我国。
该农场一期种植1000多公顷,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000人,预计2020年种植面积达3000公顷,年产剑麻纤维1万吨。
该公司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
图5(1)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
(8分)(2)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
(4分)(3)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
(4分)(4)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
(6分)【参考答案】(1)剑麻纤维生产:我国热带地区面积小,用于种植剑麻的土地较少,产量低;我国热带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季节差异大,种植的剑麻质量较差。
剑麻纤维需求:我国船舶、汽车制造等规模大,对剑麻纤维需求量大。
(2)离沿海(首都、港口)较近,临铁路(便于剑麻纤维运输),临河流。
(3)在热带气候条件下,收割的剑麻极易腐烂、变质,影响纤维质量。
(4)增加就业,增加税收,促进基础(民生)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重视人地协调观导向——人地和谐人地关系是地理学最核心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的思维视角。
该题以剑麻为载体,以区域发展为主线进行设问,层层探究,意在引导考生认识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渗透爱国情怀和国际主义观念。
地理核心素养与地理高考试题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探究、观测、调查 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并运用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理高考题型解析
选择题
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 用能力,通常包括读图分析、计算、推理等 题型。
综合题
综合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通常包括案例分析、简答、论述等题型 。
地理实践能力
总结词
地理实践能力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 体现,要求考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详细描述
高考地理试题中,经常出现与实际生 活相关的题目,如旅游规划、城市规 划等,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具备实际操作的能力。
地理探究能力
总结词
地理探究能力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要求考生具备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满足学生个人发展
需求
具备地理核心素养的学生能够更 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和生活需求, 提高个人竞争力。
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人地协调观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综合思维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 能力,掌握区域比较和区域综 合分析的方法。
空间思维
培养学生空间定位、空间分布 和空间联系的能力,掌握空间 分析和空间推理的方法。
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总结词:逻辑思考
详细描述:学生应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从地理角度思考问题,形成地理思维模 式。
加强地理实践能力
总结词:动手操作
详细描述:学生应加强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实地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亲身体验地理知识在实际 中的应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增加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
未来地理高考将更加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分析、判断 、推理等方面的能力。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1.立足区域认知,拓展空间分析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让他们学会使用地图。
通过识记地图把知识落实到图上,在拓展丰富学生区域认知的同时,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中准确获取有效信息,并能够运用相关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例如,在教学《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时,教师首先借助地图和多媒体带领学生了解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之后,通过微课,展示不同环境下形成的地形地貌图片,用直观形象的动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构建知识网络,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最后,教师出示江苏地理高考真题,将考点以思维导图或表格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包括侵蚀作用与地貌、沉积作用与地貌,详细列出分布地区,在学生掌握要点后进行考点训练,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空间分析能力。
2.可持续发展观,树立和谐人地观念。
地理教学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新高考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感悟、分析、理解人地关系(和谐或矛盾),学以致用,形成因地制宜的地理观念。
例如,在教学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中的《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从人口战略、资源战略、环境战略和稳定战略四个角度推进课堂。
又如,在复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时,教师利用澳洲大面积山火导致当地居民家园破坏、动植物死伤无数,甚至物种灭绝的视频导入本课,引发学生思考:气候是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的呢?继而,利用各类图文资料,复习主要气候的判读、分布规律。
教师大胆打破常规,整合世界区域地理资源,并结合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通过大量生动的图片,使学生轻松认识到气候与人类社会相互影响。
3.分析地理事物,体现地理综合思维。
地理教学注重规范专业用语,通过分析地理事物,体现地理综合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人文素养。
第一,学会地理要素的综合分析。
熟悉并熟练运用地理名词可谓事半功倍,可以避免考试中常出现的词不达意、文不对题、语言唆等现象,如山麓冲积扇、冲积平原、地质构造、构造地貌、地域分异规律、城市空间结构、地域联系,等等。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内涵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地理学科学习中所具备的核心能力和核心素质。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地理思维能力。
包括空间思维能力、地理模型构建能力、地理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等。
学生要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和提升对地理空间的思维能力,能够运用地理模型构建解决问题,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地理工具和技术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
(二)地理知识与技能。
学生要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具备地理学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三)地理意识。
学生要具备地理意识,即对地理环境、地理资源、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有较好的认识和理解。
能够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地理科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四)地理能力与素质。
学生要具备地理能力和素质,包括地理观察和实地考察能力、地理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地理信息搜索和处理能力、地图阅读和图像分析能力等。
二、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途径培养地理核心素养需要有一定的途径和方法,下面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提出以下建议:(一)教学目标。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明确地设立教学目标,通过教学的全过程与各个环节设计和组织,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能力,形成地理意识与素质。
(二)教学内容。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实地考察能力。
教学内容要以学生生活、学习和社会实践为背景,注重地理知识的联系和应用。
也要关注地理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探究式教学、案例分析、项目研究等。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适当组织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和实地考察。
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和地理软件进行地理信息搜索和处理。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近五年地理高考试题分析及教学策略以全国卷为例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近五年地理高考试题分析及教学策略以全国卷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度剖析近五年来我国高考全国卷地理试题,聚焦于考查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实践,并以此为基础探讨相应的教学策略。
地理核心素养包括空间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维度,这些素养在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中得到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体现。
通过对近五年的高考试题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出高考试题设计的趋势变化、考核重点以及对学生解决实际地理问题能力的要求。
文章首先将对近五年全国卷地理试题进行全面统计分析,提炼出各类试题所关联的地理核心素养要素,进而明确各素养在高考试题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权重变化。
结合实例解析,展示如何通过试题解答过程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并针对不同类型的试题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和策略。
本文还将展望未来地理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强调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力求为一线教师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以期更好地应对高考挑战,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
二、近五年地理高考试题内容分析近年来,我国高考地理试题持续体现了对地理核心素养的深度考察,尤其在近五年的全国卷中,这一趋势尤为明显。
通过对2017年至2021年全国卷地理试题的系统梳理与分析,可发现以下几个显著特点: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结合:近五年来的高考试题强调了基础知识的应用性,不仅考核学生对地理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还通过情境化题目设计,要求考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如城市规划、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议题。
聚焦学科综合能力考查:试题内容涵盖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大模块,并凸显了区域地理背景下的综合性分析能力。
例如,频繁出现涉及气候变迁、生态建设、区域经济发展、人口迁移等方面的跨学科综合题型。
突出地理信息技术运用: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以及遥感技术在试题中的融入愈发普遍,要求考生能够理解和运用这些现代地理工具解决地理实践问题。
高中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
地理实践力
图解说明
考查形式
1.地理实践力素养落脚选考题 尽管早在2003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就提出“开展地理观测、 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的课程 理念,各地也广泛实施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但难以通过纸笔测验的形 式在有限时间内考查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因而在高考地理中,与其 他三大素养相比,实践力分值较低,但通过对近几年高考地理全国卷 考查地理实践力素养试题统计分析可知,该素养已提升至每年必考地 位,考查比重较为稳定,逐步受到师生的广泛重视。
解析 答案
解析 不利影响主要从该地负地形广布,高差大,地表崎岖,交通不 便,游览难度大,存在多种旅游安全问题等方面分析。措施主要从游 客数量调控、电梯等设备建设及增加多种安全保障等方面分析。
素养三
区域认知
图解说明
考查形式 1.试题材料呈现图文结合 地图及其他各种地理图像承载着丰富的地理信息,是认识区域的重要 载体。近几年高考地理以图像作为区域认知素养考查的材料,且每幅 图均配有隐含解答问题的重要地理信息的文字材料。2017年全国Ⅱ卷 出现“无图考图”新形式,有一组客观题以单一文字材料为载体考查 非洲气候分布。至此,试题材料呈现以图文结合为主,这对学生提取 并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为充分考查学生区域认知素养水平 提供更多背景信息。
树木或草烧完,然后耕种。而尼罗河泛滥区植被缺失可直接耕种。
解析 答案
2.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A.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B.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 C.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 解析 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泥沙主要来自于上游热带草原气候区,那里 全年高温,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降水季节变化大。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1. 本文概述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地理学科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近年高考地理试题的分析,探讨如何在高考试题中更好地融入和体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从而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文章首先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概念界定和重要性阐述,随后分析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及其与核心素养的联系,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以期促进地理教育质量的提升。
2. 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特定学科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该学科特点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这些素养不仅反映了学科的本质和核心价值,也体现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期望和要求。
在地理学科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思维、地理观念、地理情感与态度等方面。
地理知识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地理技能则是指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地图阅读、数据分析、实地考察等。
地理思维是地理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包括空间思维、系统思维、动态思维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地理现象。
地理观念是指对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认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地理情感与态度则是指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热情和责任感,以及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注与参与。
这些学科核心素养共同构成了地理学科的完整框架,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潜力。
在高考地理试题中,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全面、深入的考查,是检验学生学科学习成果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3. 高考地理试题的发展趋势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这主要体现在试题内容、题型设计以及考查重点等多个方面。
在试题内容方面,高考地理试题更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对地理实践能力的考查。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6W”法在高考人文地理复习中的应用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6W”法在高考人文地理复习中的应用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涉及到地球的自然环境,又与人类活动有密切的联系。
在高考人文地理的复习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把握核心知识点,提高应试能力,成为考生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6W”法,帮助考生系统性地复习人文地理,以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一、背景介绍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地球上的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人文地理的学习,可以了解到人类如何适应和改造地理环境,如何塑造地域文化和社会结构等。
对于高考人文地理的复习而言,了解核心知识点和掌握解题方法非常重要。
二、“6W”法的介绍“6W”法是一种将问题导向学习与思维导图相结合的学习方法,通过回答“6W”,即“what、where、when、why、who、how”六个问题,帮助考生全面理解和记忆人文地理相关知识点。
下面将分别介绍每个问题的作用及其应用方法。
1. What(什么)这个问题可以帮助考生理解人文地理中的事物和概念。
在复习过程中,考生要明确掌握各个概念的定义和相关性质,例如城市化、全球化等。
通过梳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考生可以更好地掌握人文地理的核心知识。
2. Where(在哪里)这个问题主要关注地理位置和空间分布。
回答这个问题时,考生要学会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观察和分析事物的分布规律。
例如,考生可以通过绘制人口分布图,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从而理解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
3. When(何时)这个问题是考生了解人文地理发展变化的重要途径。
在复习过程中,考生要学会归纳总结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和重要事件。
例如,了解工业革命的时间背景和影响可以帮助考生理解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的规律。
4. Why(为什么)这个问题是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通过回答“为什么”,考生可以深入理解事物的产生原因和发展机制。
例如,考生可以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而探究城市化与环境问题的关系。
(完整版)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完整版)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特征、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
作为高中生,掌握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对于培养综合观察能力、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自身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1. 知识的掌握学生应该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包括地球形状、板块构造和地貌形成等内容。
他们应该了解地球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掌握不同地域和国家的地理特征。
2. 地理思维的培养地理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学生应该能够分析和解决与地理有关的问题,并能够运用地理概念和地理信息来解释现象。
他们应该具备观察地理现象、理解地理过程和预测地理变化的能力。
3. 地理信息技术的运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学生应该学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工具来获取、处理和分析地理数据。
他们应该能够利用这些工具来研究地理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 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地理学关注地球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学生应该培养环境保护意识,了解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脆弱性,并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他们应该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为构建可持续的地球家园做出贡献。
5. 实践能力的培养地理学涉及实地考察、地图阅读和数据分析等实践活动。
学生应该通过参观实地、使用地图和分析数据等方式来培养实践能力。
他们应该学会从实践中获取地理信息、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培养高中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他们所处的地球环境。
这不仅对于他们个人的发展有利,也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浅谈新高考时代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student Parent society2441 地理核心素养解析自从新高考改革方案出台以来,三维目标渐渐的退出了教学的舞台,核心素养逐渐成为了热点词汇,其中地理的核心素养是“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这将是我们未来教学研究的一个出发点。
反观最近一些年来的高考地理真题,我们会发现有关区域的地理问题,比如沙漠化问题、灾害性问题、区域发展和区域规划问题等等,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考生不仅要学会基本的地理素养,更多的还是在考察考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人地协调观。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涉及到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还有各种要素的总和叠加。
不仅有气候、地质、水文等自然要素,还有时空变化、动态变化等,未来社会还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比如物种变化、草原退化、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气候变暖以及空气污染等,这就需要考生要培养好地理核心素养,不仅能够从“人地协调观”出发,辨证的看待问题,还要有“综合思维”,从整体性角度对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达到“区域认知”的水平,经过这样长期的锻炼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为将来学生走上社会以后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核心素养培养对学生的要求从新课程标准可以看出,地理教学是要“培养现代公民的地理核心素养”,而地理的学习更多的是为了将来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
那么对于学生而言,如何提高地理核心素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吃透教材对于考试而言,知识考点基本都是来源于课本,当然也有高出于课本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大多的骨干知识点还是来源于课本。
其实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课本知识内化的一个过程,掌握课本骨干知识点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基础。
同时地理基础知识大多是与区域知识相关联的,因此区域认知能力培养在整个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属于基础层面,而提高区域认知能力,地图的载体功能又凸显出来,因此地图的利用在日常学习中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地理学概念熟练运用:
1.理解并会熟练运用“地理学”这一空间科学综合概念。
2.熟悉相关观念和术语用于描述、记述和解释地理学研究相关的空间变异现象。
3.了解空间科学概念本身的内涵,掌握相关的地理科学理论及其应用。
(二)地理学思考能力:
1.发展独立的空间思考能力,培养在地理学研究中直观观察、分析比较并归纳综合的能力。
2.具有从地理学角度出发探讨问题,形成研究设想、估算问题,分析讨论制定解决方案的能力。
(三)地理学技术技能:
1.熟练掌握地理学相关调查、实验、模型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空间分析等相关技术技能。
2.掌握运用各类新技术、新方法利用互联网和地理信息系统开展空间科
学研究与空间智能应用。
(四)地理学科学认知舆论能力:
1.具备科学认知能力,理解地理学研究事实和结论,建立准确的观念认知。
2.培养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地理学的作用,培养科学的审美观,形成敏锐的社会意识,深入把握舆论热点。
义务教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必须具备的
地理学科基本素质和能力。
这些素养包括地理知识体系、地理思维方法、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素养等方面。
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地理学科的
基本概念和知识,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名词、图符、符号及地图制作
技能;这些基础能力为学生学习高中地理、考取高考提供了有利条件。
除此之外,学生还应该具备地理思维方法,例如:整体观念、综
合分析、系统思维和综合识别等能力,这些能力支持学生理解和分析
地理现象、规律和地理问题方面提供的帮助。
在地理学科的实践方面,学生应该能够应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
方法,发现、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能够进行地理野外实践活动、地
理实验以及地理调查、研究等等。
在考核中,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往
往具有不错的加分作用。
除此之外,作为地理学科学生,学习在地理规律和现象理解方面,还应该具备重视环境保护、地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情感,即使是在
日常生活中也应该保护地球资源,珍惜环境。
这种意识和情感可以提
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促进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学习。
新高考下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112知识文库2023.2(上)也被要求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老师在教学中必须认识到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本文对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展开讨论,希望对中学地理教学的改革创新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
在现如今中学的地理教学中,部分老师仍旧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对于学生来说过于枯燥乏味,并且在这种情况下会使得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日益下降,无法正确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到相关的地理知识。
而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各学科的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只有他们的核心素养得到出色的建立和培养,才能够满足当下新高考对于中学生的要求,并且能够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加全面的提升,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他们未来的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出色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样也是尤为重要的教学工作之一。
1 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提高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能够让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获得有效的提升,因此能够让中学地理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获得实质性的提升。
另外,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更加全面和综合的成长。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中不光是要获取文化知识储备的提升,同样要为之后的学习和发展建立下基础,而核心素养的培养就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建立更好的学习习惯和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由此可见,中学地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 目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多媒体技术都融入了中学地理课堂的教学当中来,老师们上课使用的教具换成了新的,但是许多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没有随着这些更新一起升级。
有许多教师依然在对学生进行着我们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们通过在课程中普普通通地讲述以及书写,或者运用PPT的方法,把所需要教学的知识通通一股脑丢给学生们,让他们自己去尝试着接受和吸取这一大波枯燥乏味的知识,像这样机械的授课方式是我们不提倡的。
学生们并不能完全将老师所讲授的书本上书写的内容靠自己去理解记忆,并且难以将这种硬生生塞进脑袋的知识合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高考评价体系解读2023地理
高考评价体系是教育部为评价高考质量而提出的一套标准,包括“对考生学科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对考生学科能力的考查”、“对考生核心素养的考查”和“对考生必备知识考查”。
在地理学科中,高考评价体系通常涉及以下方面:1. 学科知识:高考地理考察的重点是学科基本知识,包括地球科学、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
考试中通常会考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情况。
同时,也可能会关注知识的跨学科运用,比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综合运用到地理中。
2. 学科能力:地理高考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学科能力的考察。
学生需要运用地理思维去理解地理现象、预测地理过程、判断地理结果。
此外,还考查学生运用图表、空间定位、地图分析等地理技能的能力。
3. 核心素养:高考地理通常会通过不同的题型来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如读图分析、逻辑推理、创新思维等。
例如,选择题通常需要考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取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综合题则更注重考查学生的文字表达和分析能力。
4. 必备知识:高考地理涉及的必备知识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这些知识是构成地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也是高考评价的重要内容。
针对高考评价体系,考生在备考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全面复习,注重基础。
考生需要全面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打好基础,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2. 加强训练,提高能力。
考生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自己的读图分析、逻辑推理、创新思维等核心素养,以及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关注时事,联系实际。
考生需要关注时事热点问题,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4. 调整心态,积极应对。
高考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考试,但并不是决定命运的唯一途径。
考生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认真备考,自信应对。
总之,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质量评价的重要标准,对于高考地理的备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考生需要全面把握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完整版)地理学学科核心素养
(完整版)地理学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学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学是一门关于地球和人类在地球上分布与活动的学科。
研究地理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素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与解释地球上的自然与人文现象。
地理学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球观念与地球意识地理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地球观念和地球意识。
地球观念指的是对地球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认识,包括地球的构成、变化和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理解。
地球意识则是指对地球环境和资源的尊重与保护意识。
通过研究地理学,学生可以建立起对地球的全局性认知,增强对地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地理空间思维与分析能力地理学学科核心素养还包括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与分析能力。
地理空间思维是指在分析地理问题时,运用地理概念和方法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地理学强调地理空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认识和解释地球上的现象时能够从空间的角度进行分析。
地理分析能力则是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地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通过研究地理学,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地理空间思维和分析能力,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3.地理数据与信息素养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地理数据和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应用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地理学学科核心素养还包括培养学生的地理数据与信息素养。
地理数据与信息素养指学生通过掌握地理数据的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方法,能够有效获取和利用地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究地理学,学生可以学会运用地理信息工具和技术,获取和分析地理数据,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地理问题。
4.地理实践与综合应用能力地理学学科核心素养还包括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与综合应用能力。
地理学强调实践性,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活动,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和体验地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对地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综合应用能力则是指学生能够将地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通过研究地理学,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地理实践和综合应用能力,更好地应对和解决与地理学相关的问题。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地理学科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和学校里进行的,更需要有政策层面的支持和引导。
教育部门应当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师培训等多个方面入手,积极推动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全面的学科资源和学习环境。
教师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地理知识。
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研究方法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和社会,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探究。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和意义,形成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和爱好。
学校要加强对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组织和引导。
学校应当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和地方资源,组织各类地理科普活动和实践实验,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学校还可以建立地理学科兴趣小组和实验研究小组,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科学习和实践机会。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和影响因素。
家长在孩子的地理学科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应当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引导孩子培养科学的地理学科学习方法和态度。
家长可以利用家庭假期和节假日,组织孩子进行地理旅行和地理知识的学习,让孩子在实践中感悟地理知识的奥妙和魅力。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只有各方联动,共同推动地理学科教育的深化和发展,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科学习和成长环境,真正培养出优秀的地理人才和社会栋梁。
希望我们的努力和付出能够为未来的地理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地理学科的魅力和价值。
【20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核心素养与高考新洲二中:宋文胜一、地理核心素养简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二、地理核心素养的内容⑴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
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就能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能够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能够结合现实中出现的人地矛盾的实例,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⑵综合思维: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
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就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或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并且能够辩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⑶区域认知:区域认知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
学生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就能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
⑷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
学生具备地理实践力,就能够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并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
三、2016高考试题全国卷(一)与核心素养:区域认知1-3 佛山市与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解释,评价区域开发利用决策的得失36(1)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运用区域比较的方法归纳区域特征36(2)分析横县县城集聚众多茉莉花茶厂的原因运用区域分析综合的方法剖析地理事象的成因37(1)说明勘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采用区域比较的方法分析异的影响区域内地理事象差异地理实践能力7-9 渤海沿岸地区贝壳堤的分布状况分析地理野外考察信息的表达分析与应用37(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选择甲地的理由地理考察时观察点的合理选择与分析43 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创分析与推测设野外考察情景,进行地理因果联系的人地协调观4-6 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城市合理规划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判断从人地协调观的角度判断与评价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措施44 分析高位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辩证看待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综合思维10-11 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差异分析从空间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象的分布及原因36(2)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别与茉莉种植的原因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象的形成原因37(2)分析勘察加半岛大型植是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从空间和地理要素的综合角度分析地理事象的形成原因四、2017届高考地理复习的几点建议(一)几个观点:素养是知识内化的过程,掌握主干知识是提高地理核心素养的基础,而教材是主干知识的主要载体。
地理知识是和区域紧密结合的,区域认知能力处在四大核心素养的基础地位,而地图是区域认知的抓手。
高考试题不仅具有检测功能,还包含最新的地理知识,明确的指示高考的方向,是重要的教学和教研资源。
(二)明确教学导向综合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征之一,综合思维是地理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2016全国三套试卷,都突显了"多视角重内涵,多层次重逻辑"的测试特点,为考生创建了学以致用的地理综合思维展示平台,引导考生运用地理学科独特的视角,关注时代、分析现象、思考现实、明辨事理。
试卷具有考核目标全面、综合性强的特点,几乎所有地理试题的解答都需要运用综合思维。
因此,地理教师在地理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将地理现象分解成若干要素、方面、类型,分析与比较它们的属性、特点;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
二是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利用区域综合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形成的影响,判断与评价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正确与否,预测地理事象或区域特征的发展演化。
三是通过特殊现实问题情境的设置,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逆向思维训练。
四是尽可能搭建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平台,给学生展示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和最终结果的机会。
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
这一核心素养重在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作用的方式、强度和后果均有差异。
综观2016年全国文综卷的地理试题,"人地协调观"是试题设计的主线,绝大部试题渗透考生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程度的考查要求。
试题设计将地理概念或者地理事象置于学生熟悉的或者时事性的情境中,利用情境化任务蕴含的线索,设置问题,考查学生多维度辨析地理事项的能力,综合思考、判断、评价、理解分析人地关系问题的能力。
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区域主题探究的教学模式,将情境问题的探究任务蕴含到课堂学习活动设计线索中,学生借助任务驱动主动建构学习力,提升核心素养。
在相关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应以问题为导向,选择区域中独特的人类活动,设置具有一定梯度和思维深度的"问题链",以引导学生运用要素综合、时空综合等思维模式,对比、综合等探究方法,从区域环境特征入手对"问题链"进行有效探究,从而科学认识人地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念。
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学业评价对"地理实践力"的测量,要求考生在考察、调查、实验等实践活动中,能独立且熟练地使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它地理工具,进行系统观察与欣赏,获取与处理复杂信息,设计与实施复杂实验,并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想法与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地理实践力是学生应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虽然纸质测试中较难进行测试,但可通过野外考察和调查的情境设置、模拟实验的创设等手段,考量考生是否具有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方案和计划的能力;是否能够根据不同地理实践活动设定目标,选择并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和材料;是否能收集和处理各种地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
(三)讲透高考题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7—9题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答案:7.C 8.B 9.D【评析】本组题以天津贝壳堤的形成、分布、变化为情境,考查学生运用外力作用的相关知识和野外考察信息的表达与分析应用的技能以及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地理事象动态形成过程的核心素养。
本组题情境取自真实客观的地理事物分布,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水平,但又不是照搬教学内容,而是神似形异。
这种神似形异,体现在试题背景材料的设置上有一定的生活情景的迁移和知识背景的迁移,生动再现地理知识的自然状态,体现探究活动的魅力,体现学生在新情景中对知识较高层次的理解和运用,体现理论与实际的真实联系。
从近几年的地理高考试题看,问题情境多为距离考生很远的学科背景,而不是解决考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加上平时教学中长期进行这样的测试,使得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减弱。
虽然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把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但在高考试题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试题所占比例过小,即使有,大多数也只是提供一个背景,而不是解决现实问题。
本组题与考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试题紧密联系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是一组闪烁着核心素养的好题。
【解题思路】贝壳堤是由海生贝壳及其碎片和细砂、粉砂、泥炭、淤泥质粘土薄层组成的,与海岸大致平行或交角很小的堤状地貌堆积体,形成于高潮线附近,为古海岸在地貌上的可靠标志。
地貌学家称为"死亡的海岸洲堤".贝壳堤是天津地区特有的地貌,它是几千年来,由海生贝类动物在海潮推动下,逐渐堆积而成的古渤海岸线的标志。
贝壳堤真实地记录了天津沧海桑田的过程。
第7题,贝壳堤是粉砂淤泥质海岸带在波浪的作用下,将淘洗后的生物介壳冲向岸边形成的堆积体。
波浪的冲刷使海滩坡度增大,底质粗化,底部的贝壳类介壳被海水冲到岸边,堆积在高潮线附近,经长期作用便形成贝壳堤。
当海岸带泥沙来源充分,海滩泥沙堆积作用旺盛时,贝壳堤停止发育。
多次的冲淤变化便留下多条贝壳堤,可以作为古海岸线迁移的标志。
贝壳堤的形成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即粉沙淤泥岸、相对海水侵蚀背景和丰富的贝壳物源。
贝类喜生长、繁殖在海水清澈透光、营养丰富的细砂与粉砂质海底,经波浪特别是激浪的作用,在岸坡坡度适宜的条件下,贝壳及沙便堆积下来,于高潮线附近生成贝壳堤。
黄河是世界著名含沙量大河流,曾7次大改道,当摆动到山东入海时,天津沿海一带的自然条件利于贝壳堤形成与发展;而北移到天津一带入海时,海水浊度加大,岸坡坡度变缓,其生态环境和动力条件均不利于贝壳堤形成。
因此贝壳堤不仅代表了该处某一时期的海岸线位置,也反映了当时的地理环境。
第8题,海浪潮汐运动以侵蚀为主,将贝壳搬移到海岸堆积,随着贝壳的逐年累积,也就形成了独特的贝壳滩脊海岸。
一旦黄河改道,贝壳堤及以海水较淡而浑浊的淤泥岸不利于贝壳生长而停止。
在贝壳堤外,泥沙淤积成陆,海岸线又向前伸,贝壳堤则远离海岸,或弃与陆上或埋于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