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境界与审美人生
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与人生境界
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与人生境界中国古代文人是历史上极富影响力的一群人,他们不仅具备卓越的才华,而且拥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人生境界。
他们通过诗词、绘画以及文章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人生的思考。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境界进行探讨。
一、审美情趣1.1 文人雅致情调中国古代文人崇尚自然与宁静,追求优雅、高雅的审美情趣。
他们常常以自然景色、花鸟虫鱼等元素为题材,通过绘画和诗词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美的感悟。
比如,宋代文人苏轼的《水龙吟》中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展现出一种恬淡宁静的情趣。
1.2 唐诗宋词的艺术表达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人审美情趣的重要表现形式。
唐代的文人以李白、杜牧等为代表,他们用极富意境的词句,描绘了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诗人往往借助咏史抒怀、抒发个人情感等方式,表达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
1.3 传统绘画的艺术表现中国古代文人还以绘画为媒介,表现自己的审美情趣。
他们重视以笔墨所表现的金石之神韵、青釉之光泽、陶瓷之纹样、字画之线条等感官效果。
历代文人王维、顾恺之、郑板桥等都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杰出代表,他们以自然山水为最主要的题材,通过线条、形状和色彩的独特运用,表现出了一种独具匠心的审美情趣。
二、人生境界2.1 志在庙堂的风骨古代文人不仅追求艺术上的完美,他们还注重在人生道路上的追求。
许多古代文人立志做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他们不满足于纸上谈兵,努力将自己的才华展现在朝廷之中,为国家的繁荣贡献力量。
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境界常常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
2.2 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中国古代文人在珍视自己心灵世界的同时,也注重内心的修炼和思考。
他们以诗词、绘画等方式,表达个人内心的情感体验和自由思想,追求一种内心的宁静。
他们常常通过修身养性、涵养情操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2.3 唐宋文人的人生态度唐宋文人对待人生的态度也体现了他们的人生境界。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艺术追求与人生态度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艺术追求与人生态度引言古代中国文人墨客是一个令人称赞的群体,他们具有独特的艺术追求和人生态度。
他们的作品精妙绝伦,蕴含着诗意和哲思。
同时,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也深深影响了后世。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文人墨客的艺术理念和人生态度,并分析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一、艺术追求:追求自我的表达古代中国文人墨客追求的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他们追寻着自我表达的境界。
他们通过艺术创作来展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无论是诗歌、书法、绘画还是音乐,都成为了他们表达自我精神世界的工具。
H1 - 诗歌:写意与抒情的交融古代文人墨客以诗歌为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他们通过吟咏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他们追求的是意境的表达,而非事物本身的描绘。
细腻而婉约的诗句,让人仿佛置身诗人的内心世界。
他们以古典的形式和鲜明的意象表达自我,塑造出了丰富的文化形象。
H1 - 书法:意境与气韵的结合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书法作品独具一格,宛如绘画般的笔触展现出了他们的艺术追求。
他们注重笔法的独特表现,以及字体的韵律感。
他们通过书写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情感,将文字书写成一种艺术形式。
书法作为一种写意技巧,让观者能够感受到文人墨客内心世界的表达。
H1 - 绘画:写意与写实的交融绘画是古代文人墨客另一种重要的艺术追求。
他们通过绘画来表达对自然、人物和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意境,通过形象的表现来体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古代文人墨客的绘画作品给人以深邃的思考和审美的享受,他们通过画笔勾勒出了独特的人文风景。
H1 - 音乐:以音乐之声寄情性灵音乐作为文人墨客的艺术追求之一,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它通过声音的表达来传递情感。
古代文人墨客创造了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追求的是一种独特的音乐语言,通过音符和旋律展现自己的艺术追求。
二、人生态度:追求自由与独立古代中国文人墨客的人生态度也反映出了他们与众不同的追求。
他们追求的是自由、独立和高尚的人生境界。
人生的四种境界
人生的四种境界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水准,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境界为“欲求境界”。
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
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
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
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
在这个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作为认知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
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水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
所以,求知境界不但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与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
他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也许稍后。
就此来说,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来说,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
发展到这个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水平,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
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之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
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理解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
这样,审美境界即超越了理解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
如何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如何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一、何境之界人生在世,需得有一舒适的姿态。
此非随心所欲地倒在沙发上看电视的“舒适姿态”,而是心与身,神与形相契合的人生状态。
追求审美的人生,含笑游走人间,善待世间万物,享受一个能真正映入你心的无限的世界。
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常与心灵对话之人,是对这一境界有知觉的,于是他们想要去追求。
忙里偷闲一杯清茶,傍晚饭后与家人月下漫步,并享受这一切,不是抱怨自己多么辛苦,而是沉静地享受自己有多么幸福,并感恩拥有的一切。
人的身确实要为“活着”而奔波劳碌,但人的心应始终保持澄明,知道自己做着什么,又为了什么。
辛苦赚钱,为的是换来温暖房间中家人共进晚餐,为的是换来一张音乐会门票、一次人间胜景的旅行等等,从而辛苦中也有乐,于是所想的事就是所做的事,所做的事就是所想的事,心与身,神与形相契合。
所以,身边的人看起来好似都同样庸庸碌碌,但有的人最终得到快乐,有的人最终还是得到庸庸碌碌。
不可心与身相背,神与形相离。
这不同于前面所说同样忙碌的人却得到快乐,他们知道这是达到他们所想之必经路,所以欣然去做并享受,如果心向往高远却被世事所累,深陷其中抽不出身来,比如钱赚到某个程度,就不肯收手,忘掉了自己最初的价值期许,这是自我的背离,非我们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人生境界无对错之分,只有不同。
我们是要追求大世界,所以要向高处远处看去,寻求我们最舒适的状态。
若一个小小世界对一个人来说已够“舒适”,旁人还干涉什么呢?二、何去何从1、笑对尘世,笑对社会佛家称世间一切皆苦。
人类因社会而有序,以得发展,故而要接受社会所带来的一切,并且被接受。
这其中,必有非人本来之性的种种。
心中淡定,笑对人世。
何谓人世?就是寺庙门口两座石碑:钱碑与权碑。
若是闭眼走过去刚好摸到碑即可得其所愿,于是人们七手八脚地来回摸索,蒙上了双眼也蒙上了心眼,七手八脚,撞在一起。
何谓笑对?庙门内一棵千年古松,静望沧海桑田,知何为永恒,何为终极追求,得清静澄明之心。
审美与人生的四种境界
第四等级——“审美的境界”。“审美的境界”属于“高级的主客体融合”,它包摄道德而又超越道德、高于道德。在“审美的境界”中,人不再只是出于道德义务的强制(尽管这是一种自愿的强制)而做某事,不再是为了“应该”而做某事,而完全处于一种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自然而然的境界之中。
这四种境界在个人实际的人生中,彼此的关系是极其错综复杂的。一般地说,人往往是四种境界同时具有。大概不会有人低级到完全和禽兽一样,只有“欲求的境界”,而没有丝毫更高的境界;也不可能有人只有最高的“审美境界”,而无饮食男女之事的“欲求的境界”。事实是,各种境界的比例关系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文化,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境界也不同。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可以是这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另一个民族、另一个时代,可以是另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例如,有的民族和时代的文化以科学的“求实境界”占主导地位,有的民族和时代的文化则以“道德境界”或“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而且,个人境界的高低层次之分,并不等于就是判定一个民族的文化高低之分,其间有一定的联系,又有很大的区别。
一、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只有在审美中,才能彰显真实的的自我
二、审美活动是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只有在审美中,才能确证自我的创造才能和精神自由
三、审美活动有助于从整体上全面提升人生境界。人生有多重境界,如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天地境界等等,而审美境界是人生境界中比较高层次的一种,通过审美活动,使主体的精神得到升华的同时也得到重组和塑造,他将以新的姿态重新返回现实并改造现实。
人生的四种境、价值的高低标准和 人生在世的“在世结构”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四个等级。
培养审美情趣 提升人生境界-2019年精选文档
培养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小说的社会功能之一是培养读者的审美情趣,提升读者的人生境界。
作为指导学生阅读的选修教材,这一功能体现得更为突出。
只有占领了引导学生向善向美前行的制高点,才能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成功的人生之路。
《外国小说欣赏》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升学生人生境界方面为师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一、培养学生英雄气概,陶冶学生高尚情操高尔基的小说《丹柯》中的主人公有一席话振聋发聩,他说“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
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
为什么我们要把我们的气力浪费在思想上、悲伤上呢?起来,我们到林子里去,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我们走!喂!嘿!”丹柯的这席话体现了与之生活在一起的这群族人胆小、懦弱、整天空想却不付诸实干的本质,正因为如此,它也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人物本身勇于实践、乐观开朗的英雄精神。
面对这群族人,丹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从未放弃希望,他总是不停的鞭策他们。
小说中的丹柯说道:“我有领导的勇气,所以我来领导你们!可是你们呢?你们做了什么对你们自己有益的事情呢?你们只是走,你们却不能保持你们的气力走更长的路!你们只是走,走,像一群绵羊一样!”通过丹柯对族人的批评,学生可以想象丹柯身上的那股英雄气概,认识到实践和合作精神的可贵,鉴赏这些语言,同学们可以陶冶自身情操,在无声的交流中让丹柯走进大家的内心世界。
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感受风景美的能力世界上从来不缺少美,选修教材中的《安东诺夫卡苹果》就是这样一篇脍炙人口的风景小品。
它把俄罗斯田园风景影片,一幕幕地用细腻的工笔画连缀起来,令人心醉神迷,让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
作者蒲宁在描绘每一幅俄罗斯风情画时,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仅有色彩、光影,还有声音、气味,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这篇小说靠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画面来组织、推进,从八月写到十一月,将“初秋”苹果成熟的季节、农田丰收的季节、“九月杪起”以及“深秋”初冬时狩猎的季节连缀成四幅如诗如画的图景,描绘出俄罗斯农村秋天的精美景致,给学生自然美的感受。
审美是一种最具有个性化色彩的精神活动
审美是一种最具有个性化色彩的精神活动审美是一种最具有个性化色彩的精神活动,他所建构的是一个具有独特生命一位的诗意世界,根本上是超越现实功能和物质需求的一种自由的心灵体验。
一、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只有在审美中,才能彰显真实的的自我二、审美活动是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只有在审美中,才能确证自我的创造才能和精神自由三、审美活动有助于从整体上全面提升人生境界。
人生有多重境界,如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天地境界等等,而审美境界是人生境界中比较高层次的一种,通过审美活动,使主体的精神得到升华的同时也得到重组和塑造,他将以新的姿态重新返回现实并改造现实。
审美活动作为人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在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中,按照“美的规律”来把握现实的一种自由的创造性实践。
概括地说,审美活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审美活动以一种审美(艺术)的眼光看待人类的生活与生产劳动。
这里面又包括了两层意思:一是在生活与生产劳动过程中,人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
在这一创造过程中,人克服了完全受制于外部自然的被动性,真正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例如,动物(像蜜蜂、蚂蚁、海狸等)为自己构筑巢穴或居所,仅仅是其本能的一种活动,它们世世代代都是一个样子;而人却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对象的特点、规律,为自己建造各式各样功能不同、风格迥异的房子,四合院、别墅、宫殿、摩天大楼,或圆,或方,或木结构,或钢筋水泥……其中更可以充分地体现出建造者的趣味和标准,凝聚人的感情。
二是人类生活与生产劳动的静态成果,以其美的外在形式、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内容,感性地显现了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从而使人能够以愉快的心情对这一成果进行审美观照。
第二,由于审美活动已经从物质的生产劳动中独立出来,它所体现的审美价值不是隐藏在实用价值背后,而是已经在人类生活和劳动生产及其成果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这时的审美价值将以特殊的形式成为衡量一切生活与生产劳动合理与否的重要尺度。
审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1(审美境界)
审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1(审美境界)展开全文哲学家张世英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
审美为最高境界。
”我们本来是懂审美的。
例子很多,看看故宫里的那些奇珍异宝,看看汝窑、钧窑,看看宋代山水画,看看明清的家具,看看那些精妙的木结构建筑;往近了说,我们可以看看民国,看看那时人们的穿着,看看杂志、广告的设计,看看那时城市街头的招牌,看看上海滩风云人物的时髦气派,你就知道我们现在的审美差了多少。
按照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审美匮乏来自物质匮乏。
我们确实穷太久了,四九年之后,穷是整个社会的基调。
再加上政治对审美的野蛮干预,穷才是光荣、穷才能保命,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被毁坏殆尽。
我们远离审美实在是太久了,因为审美的培养和重建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改革开放让人们富起来,少部分人实现了财富爆炸式增长。
人穷久了会穷凶极恶,突然暴富也会露出难看的吃相,有些人坐着飞机去国外抢购奢侈品,让中国游客成了全世界购物中心的“贵客”。
国外的豪华商场贴着明显的中文标示,方便我们购物消费,恍惚间有一种大国崛起的错觉。
富不一定让人懂审美、有修养,但是要想懂审美、有修养,就不能一直活在穷困中。
人太穷了,自然无法享受优质的物质和精神,眼界无法开阔;人突然富了,就容易陷入挥霍的炫耀式消费,美不美并不重要,贵不贵才重要。
在目前的中国,审美缺失的现象随处可见,从城市建设到普通人的穿衣打扮,从店铺招牌到老板办公室的装修,从住宅建筑到电梯里的广告,在各行各业,在生活的各种细节,你都能发现我们在审美素养上的浅薄和落后。
这种感觉很容易获得,网络和商业的发达,让人很容易对比,国际大品牌在设计审美上的高水准,给我们提供了最直观的参照。
不能否认,审美具有主观性,你认为美的,别人可能觉得丑。
但审美有没有标准、有没有高低?我觉得是有的。
审美作为人在解决吃饭问题之后的另一种需求,是对完美的追求,是对细节的苛求。
如果审美也有一条底线,我认为就是放弃了粗糙和懒惰,追求精致。
浅谈王国维的“境界”说内涵及其审美启示
浅谈王国维的“境界”说内涵及其审美启示“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作者在探求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的切身经验,提出了“境界”说,即:“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作者阐释说:“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说就是在意与境的创造层面上被推演为一种审美理念,被纳入哲学、美学范畴。
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美学作为理论依据,能给广大青年以人生的审美启示。
标签:王国维;“境界”说;内涵;审美启示王国维作为一位杰出的学者,是中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启蒙思想和学术领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他在从事美学和文学艺术研究的过程中,把西方的哲学和美学理论与中国古典的文化本源加以揉合、贯通和创新,提出或阐发了一系列既赋有鲜明的现代意蕴,又具备浓厚中国古典美学特性的理论和范畴,境界说便是其中重要之一。
一、“境界”说的内涵(一)”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王国维曾在《文学小言》中说道:“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
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
故前者客观的也,后者主观的也。
前者知识的也,后者感情的也。
……要之,文学者不外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而已。
苟无锐敏之知识与深邃之感情者,不足与于文学之事。
”[2]218在《此君轩记》中王国维又借绘画阐述艺术创作中情景交融、物我冥合的特征曰:“如屈子之于香草,渊明之于菊,王子猷之于竹,玩赏之不足以咏叹之,咏叹之不足而斯物遂若为斯人之所专有,是岂徒有托而然哉!其于此数者,必有相契于意言之表也。
善画竹者亦然。
彼独有见于其原,而直以其胸中潇洒之致,劲直之气,一寄之于画,其所写者,即其所观;其所观者,即其所蓄者也。
物我无间,而道艺为一,与天冥合,而不知其所以然。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国维强调境界的营造离不开情和景两大要素,同时他更强调情景二元质是一体的,情不仅仅是情,景也不单单是景,情和景要高度融合,力求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
审美主义人生境界的论述与构想
大 地 上 .就 不 可 避 免 地 要 用 一 种 审 美 的 眼 光 来 审 视 周 围
的 世 界 。 类 历 史 上 几 个 重要 的 审 美 阶 段 . 是 对 于 其 时 人 也 人 类 的 生 存 状 态 的 审视 和 对 于 其 时人 类 价 值 的 评 估 因 而 本 文 主要 选 取 了战 国 庄 子 、 晋 玄 学 、 宋佛 学 、 明 魏 唐 晚
顺 从 自然 的本 性 而 追 求 于 更 高 的精 神 境 界 ,可 以 算 是
魏 晋 时 期 的一 个 审 美 的特 征 。王 戎 丧 子 时 所 言 :圣 人 忘 情 , “
最 下 不 及 情 , 之 所 钟 , 在 我 辈 。”1 是 这 种 真 情 的 流 露 。 情 正 正 通 过 对 于 其 的 审 美 , 们 可 以鲜 明 地 感 受 到 一 种 人 的 情 感 我 之 美 。 张 季 鹰 在 洛 阳见 到 秋 风 起 思 念 家 乡 , :人 生 贵 得 说 “ 适 意 尔 , 能 羁 宦 数 千 里 以 要 名 爵 。’ =是 便 归 去 。 这 样 何 ,于 ⑦: 像 具 有诗 意 的美也 只 有通 过 这种 真性 情 的做 法才 能 够 表现
现 个 人 对 于 事 业 的反 思 与 收 获 。 是 , 命 的 复 杂 性 就 在 但 生 于 , 不 是 仅 限于 一个 事业 那 么 简单 , 同 时还 要 涉及 日 它 它
常 生 活 和 个 人 内 心 等 问 题 。 所 以我 们 还 需 超 越 于 事 业 和 生 活 等等 之 上 , 一 种 审美 的眼光 观 察 和体 味 人生 。 以
二 、 美 的 必 要 性 审
出来 。凭 借 着 真 性 情 的 流 露 , 人 才 能 尽 情 展 现 。 如 同醉 个 在 了 的 世 界 中 把 握 真 。 伶 在 《 德 颂 》 说 : 以天 地 为 一 期 , 刘 酒 中 “
审美与人的解放:孔子的审美人生境界观
中华文化论坛 2008年第3期审美与人的解放:孔子的审美人生境界观*王小平摘要 孔子的!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在这部经典文献中,他对个体人格和人生境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孔子看来,人生可分为四种境界:凡俗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
孔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审美的境界,即∃乐%的境界。
在!论语∀中,∃仁%、∃德%、∃诚%∃礼%、∃乐%是孔子特别强调的,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国∃礼乐文化%的基础。
孔子对∃礼乐文化%重要性的强调开启了中国文化重视∃仁爱%教育、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传统,也开启了中国文化政治与伦理结合的传统。
它对中国传统的∃道德至上主义%和近代的∃审美救世主义%潮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以!论语∀为核心的传统儒家文化是关于真、善、美的文化,更是关系到人的自由解放的文化。
关键词 礼乐文化;孔子的审美人生境界观;人的自由解放中图分类号 B83-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139(2008)03-0076-07*该文观点不代表本刊编辑部意见。
作者简介 王小平,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四川成都 610071。
先秦儒家代表孔子一生致力于思考人生境界和社会的和谐问题,∃仁%就是这种思考的结晶。
单从∃仁%字的构造上来说,二人为仁,便可看出它关注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但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仁%只是他提出的人生境界的一个部分。
孔子把人生分为四种境界:凡俗境界(∃食%与∃色%的境界),功利境界(∃艺%的境界)道德境界(即∃仁%的境界);审美境界(∃乐%的境界)。
而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审美的境界,即∃乐%的境界。
孔子认识到,人作为文化的产物,社会性存在,他(她)不仅仅有动物性的生理欲望需要,人的社会性本质决定了他还应有超越生理欲望需要的精神需要,即实现自我的功利追求,以及实现自我道德完善和审美塑造的需要。
基于此,孔子提出了人生的不同追求问题,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023高考作文模拟主题写作:“审美”与“精神”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
“物质与精神”“实用与审美”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古希腊对门窗的作用,一般重其通风、采光或围闭效果,而中国古代建筑还重视屋内屋外空间的交流和景物的借换,往往是实用与审美兼而有之,比如园林建筑中的漏花窗,便是为了充分显示环境之美而设计的。
中国饮食烹饪也讲究滋味之外的艺术,注重食名优美、食器精美、环境雅致,将物质享用与精神追求统一起来。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本题属二元关系型材料作文,由材料、提示和要求三部分组成,材料部分以中国建筑文化、饮食文化为载体,兼以东西文化对比,启示学生探讨“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多元关系。
其中“实用”与“物质”、“审美”和“精神”在哲学层面有很相近,都可以归于美育的范畴,所以只需要理清关系,选取其中一组进行立意即可。
而作文的难度也正在此,不能孤立地谈物质或实用的利弊,要用二元对立的观点进行阐述。
要求部分“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我们是谁?我们就是考生们,所以这个材料作文具有一定的任务指向,那就是不能单纯地从哲学的角度来谈论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还需要联系自身世界,体现自我思考,也就是一定要有“我在”,比如考生可以在行文中向个人修养(联系学习知识和提高素养),文化建设(娱乐至上和陶冶身心),社会进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时代发展(富强与文明)等层面拓展,而要求部分“选准角度”,就是要求考生能结合命题指向,抓住重点进行写作。
本章重点应在辨析实用与审美,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展现思维水平。
【作文素材】名言类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论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离骚》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喜怒哀乐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很平凡的事,但我想,如果我们仅仅是选择在厨房放上一朵玫瑰花,生活大概就有些不一样了。
审美的人生境界_孔子之_乐_从_吾与点也_谈起
大 众 文 艺149摘要:《论语》中“吾与点也”例生动形象地记载了孔子的人生理想境界,一种审美的“乐”境;这种“乐”境源于“为仁由己”的人生实践,是一种超越的自由感;孔子审美的人生境界是仁者之乐,也是智者之乐,对后世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给予人们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审美;人生;孔子;乐;境界一《论语•先进篇》里有一处令人动容的关于孔子和几名弟子谈论个人理想的记载: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之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暮春时节,换上做好的春装,五六人一道,再带上六七个孩子在沂水边沐浴,在舞雩台上任风吹拂,唱着歌儿结伴而归。
这种轻松与快乐带有春天独具的清馨,无法不令人乐之、慕之,神往之!神往之余也不禁感佩于孔子的审美人生境界。
对于“吾与点也”,历来备受学界瞩目。
朱熹曾在《论语集注》中称赞曾点的境界为“胸次有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1]“曾点之志,如凤凰翔于千仞之上”[2]。
虽然朱熹同时对此也有诸多批评,认为“曾点意思与庄周相似”,并教导学生“莫要理会”,并且对“曾点气象”的评说前后有不同的表述,但总体上他对“吾与点也”的观点的评说是比较全面且中肯的。
一方面曾点悠闲飘逸的胸襟,明快爽朗的境界令他赞赏,另一方面他又点拨出其空疏、高标之弊。
朱熹强调,如果不在万理中理会那一理(“天理”),而只倾心于“与点之乐”这一理,“只恐劳心落在无涯可测之处”,“只恐孤单没合杀,下梢流入释老去,如何会有咏而归底意思”,“公说道理,只要撮那头一段尖底,末梢便要到那大而华之极处,中间许多多把做渣滓,不要理会……这个便是大病。
审美的人生境界:孔子之“乐”——从“吾与点也”谈起
摘要: 《 论语 》 中 “ 与点也 ”例 生动形 象地记 载 了孔 子的人 吾 生理想境界 ,一种审 美的 “ 乐”境 ;这种 “ 乐”境 源于 “ 为仁 由己” 的人 生 g 践 。是 一种超 越的 自由感 ;a q 审 美的人 生境 界是仁 者之 - . L- 乐 ,也 是 智 者 之 乐 ,对 后 世 人 们 产 生 了深 远 的 影 响 ,给 予 人 们 很 大 的
文 史哲
审美 的人生境界 :孔子之 “ ” 乐
从 “ 与点也 ”谈起 吾
鲁丽娜 ( 湖南省 中南大学文 学院美学专业研 究生 40 8 10 3)
“ (e ”涵 括 了审 美 、艺 术与 人 生 , “ (e ”源 于一 种 “ 乐 1) 乐 1) 超 越 的 自由感 ”,是 一 种 “ 仁 由 己” 的快 乐 ;是 一种 按照 自己 的 为 本心 本 性做 人 ,依 顺 自己的 真性 情 践行 仁道 所 得 到 的快 乐 :是欣 然 “ 蔽 ” ,显现 本 真 的存 在状 态 的快 乐 。 “ ( e 去 乐 1 )”是 一种 “ 大乐 ” ,并 非所 有 的 “ ( u ) ” 。所 谓 “ 乐 ye 成丁 乐 ”者 ,成 于大 乐 也 ,只 有在 这个 意 义 上 ,才可 以说 “ ( e ”的境 界是 乐 1) 种 音 乐 的 境 界 , 一种 审 美 的人 生境 界 。 笔者 窃 以 为 ,用 “ 乐 (e ”来 概括 孑 子的 这种 人生 理想 境 界是 比较 妥帖 的 。 1) L
启示。
关键 词:审美;人 生 ;孔子 ;源自;境界 《 语 ・ 进 篇 》 里 有一 处 令 人 动容 的关 于 孑 子和 几 名 弟 子 论 先 L 谈论个 人 理想 的记 载 : 子 路 、 曾 皙 、 冉 有 、 公 西 华 侍 坐 。 子 日 : “以 吾 一 日长 乎 尔 , 毋吾 以也 。居 则 日 : ‘ 吾 知 也 ’ 。如 或 知 尔 ,则 何 以 不 哉 ? ” 子路 率 尔 而 对 日 : “ 乘 之 国 ,摄 乎 大 国 之 间 ,加 之 以 千 师 旅 , 因之 以饥 馑 , 由也 为 之 , 比及 三 年 , 可 使 之 勇 , 且 知 方 也 。 ”夫 子 哂 之 。 “求 , 尔 何 如 ? ”对 日 : “方 六 七 十 , 如 五 六十 ,求 也 为 之 , 比及 三 年 ,可 使 足 民。 如 其 礼 乐 ,以 俟 君 子 。 … ‘ ,尔 何 如 ? ”对 日 : “ 日能 之 ,愿 学 焉 。 宗 庙 之 赤 非 事 ,如 会 同, 章 甫, 为小 相 焉 。 ” “ , 何 如 ? ”鼓 瑟 希 , 端 愿 点 尔 铿 尔 ,舍 瑟 而 作 ,对 日 : “ 乎 三 子 者 之 撰 。 ”子 日 : “ 异 何伤 乎 ?亦各 言 其志 也 。 ”日 : “ 莫春 者 ,春 服 既成 ,冠 者 五六 人 , 童 子六 七 人 ,浴 乎 沂 ,风 乎 舞 雩 , 咏 而 归 。 ”夫 子 喟 然 叹 日 : “ 与点也 。” 吾 暮 春 时节 , 换上 做好 的春装 ,五六 人 一道 ,再带 上 六七 个孩
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
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作者:马向东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1期人存在于苍茫无垠的宇宙中,既是卑弱渺小的,同时也是雄健宏大的。
客观因素如身体机能、历史局限体现了前者,主观特质如感悟思辨、体察认知体现了后者。
前者偏重于现世的社会经济生活,后者偏重于唯美的哲理观照生活。
如果要加以区分,那便是世俗与审美的区别了。
世俗者游走尘世,浮生一梦,乐不得,死于微名虚利之下;审美者超然物外,俯仰自得,天人合一,融于大块造化之中。
判别二者,最准确的概念莫过于“境界”。
一、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同异依照冯友兰的观点,人生境界可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前二者偏重于世俗,后二者则偏重于审美了。
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人的客观存在的表现,一为无意为之,一为有意观照。
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不同之处在于:人生的终极目的大多指向功利,审美的最高层次却指向超脱。
证之于诗,取之于曲,往往叙事摹景为人生,慨叹抒怀为审美,人生是大概念,包罗万象;审美则是其中的特殊构成部分,把心力才智全用在了对客体物象的审视中。
这二者往往交融并发、互相衍生,使人生臻于圆满,使审美趋于空灵。
王国维所谓“诗人对宇宙人生之态度,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入时为人生境界,百态纷纭。
万象毕现;出时为审美境界,凝神思虑,暗想冥合。
苏轼《东栏梨花》中写道:“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二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前两句白描淡写,素雅风姿,后两句渐转深沉,隽永传神。
这说明人生阅历是审美的客观基础,是一切审美活动赖以开展的本质所在,不入经济生活、价值观念、理性判断的意识牢笼,以旁观者的身份体察着这发生的一切。
二、庄周与王国维的境界图式1、庄子的境界图式庄子追求的境界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庄子所处的时代是极其动荡的战国中期,国家与个人命运的不济,使庄子对现实人生的苦难有着深切的体验,这主要表现在他对个体生命之有限、宇宙生命之无限和现实人生之桎梏的洞察,他面对大动乱时代人的苦难、忧患和自我异化,庄子“悲人之自丧”,但他没有力量也没有决心去实际地改变它,最终他在《逍遥游》中让饱受苦难而无可奈何的人们着手于内心世界的自我调整,即他常说的“游心”。
审美人生境界名词解释
审美人生境界名词解释
审美人生境界,是指一个人在审美活动中所达到的一种境界或修养。
它不仅仅是对美的欣赏和鉴赏能力的提升,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
以下是对审美人生境界中几个重要名词的解释。
1.审美:审美是指对美的感受、理解和评价。
它是人们在不同文化、社会和个人背景下,对艺术、自然、人文等各个领域中美的体验和认知。
审美人生境界的提升,需要我们培养专注、细致和敏感的观察力,以及对美的独特见解和欣赏力。
2.人生:人生是指一个人在世间度过的时间和经历。
它包括了个人的成长、经历、价值观、情感和追求等方面。
审美人生境界将审美与人生相结合,使我们能够通过审美的视角去感悟人生的美好,提升人生的品质和幸福感。
3.境界:境界指的是一个人在某一领域的修养和境界,它表现了一个人对某一领域的深度理解和掌握。
在审美人生境界中,境界是指我们在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度和广度,以及对美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感悟。
审美人生境界的提升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艺术、文化、人文等方面的学习和探索。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阅读经典文学、旅行观光等方式,我们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眼界,提高对美的敏感度和品味。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内心修养和思想境界,通过反思和感悟,使自己的审美境界能与人生经验相结合,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总之,审美人生境界是一个人在审美活动中所达到的一种境界或修养。
它将审美与人生相结合,使我们能够通过审美的视角去感悟和提升人生的美好。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体验,我们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眼界,提高对美的敏感度和品味,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人生境界。
《汉字的美学价值》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汉字的美学价值》现代文阅读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美学认为,艺术不是为人们提供一件有使用价值的器具,也不是用命题陈述的形式向人们提出有关世界的一种真理(知识体系),而是向人们打开(呈现)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
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这是人与万物融为一体的世界,是充满意味和情感的世界,这就是“美”与“真”的统一。
这个“真”不是逻辑的“真”,而是存在的“真”。
这就是王夫之说的“如所存而显之”,“显现真实”,就是显现存在的本来面貌。
这也就是杜夫海纳说的“灿烂的感性”,就是以情感性质的形式揭示世界的意义,是感性与意义的内在统一。
中国美学的这个理论,在理论上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心”的作用,重视精神的价值。
这里的“心”并非被动的、反映论的“意识”或“主观”,而是具有巨大能动作用的意义生发机制。
心的作用,就是赋予与人无关的外在世界以各种各样的意义。
这些意义之中也涵盖了“美”的判断,离开人的意识的生发机制,天地万物就没有意义,就不能成为美。
中国美学的意象理论,突出强调了意义的丰富性对于审美活动的价值,其实质是恢复创造性的“心”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提高心灵对于事物意义的承载能力和创造能力。
受中国美学的影响,中国传统艺术都十分重视精神的层面,重视心灵的作用。
宗白华强调中国艺术是一个虚灵世界,是一个“永恒的灵的空间”,强调中国艺术是“世界最心灵化的艺术,而同时又是自然的本身”;他提醒大家要特别注意中国的工艺器物、艺术作品的虚灵化的一面,并且与《易》象相联系,更多地体验“器”的非物质化的一面,与“道”可以契合的一面。
中国艺术家追求“意境”,“意境”就是艺术作品显示一种形而上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
所以宗白华在他的著作中多次说过,中国艺术常常有一种“哲学的美”,中国艺术常常包含一种形而上的意味。
一些西方汉学家特别喜欢把中国艺术从“物”的层面去考证和分析,这种考证和分析当然很有价值,但他们中间有的人在这么做的时候,常常抽走中国艺术的精神的层面、审美的层面,抽走宗白华所强调的虚灵化的层面。
“天人合一”审美人生观
“天人合一”审美人生观“”审美_回乡之路寻皈审三、“天人合一”审美人生观在中国上,老子是最早对人的生存境遇举行理性思索的诗哲,他提出了以“道”为核心、以“自然”和“无为”为价值标准的全新的审美人生观。
继承老子道学精神并将提升到“齐物”和“逍遥”,也即“平等”和“自由”的审美生存的层面上,开创性地构筑起反观生命的意义、还原人的本质、个体生命的更具超然境界的审美人生观。
首先,老庄的“天人合一”审美人生观是基于对人生逆境的考察。
在中,庄子是最具悲剧意识的思想家,他看到了是人的必定归宿。
“人生,若白驹之过郄,忽然而已。
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
已化而生,又化而死。
生物哀之,人类悲之。
”(《庄子・知北游》)生命的短暂像骏马驰过缝隙普通很快就过去了,世上万物自然而然地兴起又自然而然地消失。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庄子・养生主》)人生有限与熟悉对象无限的冲突是无法挣脱的。
在广袤永恒的中,庄子流露出对人生命短暂的无奈之感。
面向生命的无奈,老庄以生态审美存在思想家特有的生态情怀举行了深刻的生命考察,发觉人生最为悲哀的不是人生的短暂,而是人在极为有限的生命之中意识不到生存的短暂,皆为不同的外物所役使而失却审存在。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老子》通行本第9章)“今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
”(《庄子・在宥》)生命为物所伤,或为权、或为财、或为名、或为色,而欺世盗名,尔诈我虞,刀光血影。
因此,认为,的破坏力气源于“精神上的遮挡”,个体的自我分裂、人与社会的对立导致人的生存危机。
生命高于一切,但世人却往往会被物欲所迷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今世俗之,多危身弃生以殉道,岂不悲哉”(《庄子・让王》),人都为物累,为名利所身役,失去了自我,丢掉了人之为人的本性。
老庄感叹人生的逆境是建立在大量的考察之上的,在《徐无鬼》中,庄子列举了19种人,他们无一例外地身心并劳,沉溺于物,终生不悟,他们都是“驰以形性,潜之万物,终生不反,悲夫”!芸芸俗生终日忙劳碌碌,疯狂地追赶名利,无情地侵犯争夺,结果一切都是徒劳,毫无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境界与审美人生——叶朗教授在浙江大学东方论坛的演讲——2010年7月4日08:思想者·连载稿件来源:解放日报作者:叶朗思想者小传叶朗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兼任北大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兼高校美学研究会会长。
原北大哲学系、艺术学系和宗教学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
著有《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国小说美学》、《现代美学体系》等。
我今天要谈的是“人生境界”的问题,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想从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来开始这个讲座。
这个问题就是:我国大学教育应该引导大学生有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
过去有一种提法,说大学的作用就是传授知识,研究高科技,为市场经济服务,由此来考量大学的发展和教师队伍的建设。
这种提法显然是片面的。
大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和学习技术,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使他们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要引导学生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使他们注意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质,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什么是人生境界“境界”就是经常讲的人生境界或者精神境界,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是浓缩一个人的过去、现在、未来而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体。
一个人的境界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境界”这个概念有好几种不同的含义。
最早的“境界”是国土的意思。
到了中国文化的环境当中,“境界”这个概念,一般有三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指学问、事业的阶段、品位;二是指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意向;三是指人的精神境界、心灵境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生境界,今天讲的“境界”就是这个含义。
人生境界的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境界的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
冯先生在他的很多著作中,对人生境界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冯先生说,从表面上看,世界上的人是共有一个世界,但是,实际上每个人的世界并不相同,因为,世界对每个人的意义并不相同。
人和动物不同,人对于宇宙人生可以有所了解,同时,人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知觉到,自己在做某一件事,这是人和动物不同的地方,就是人的生活是一种有觉解的生活。
宇宙间的事物,本来是没有意义的,但有了人的觉解就有意义了。
宋代哲学家朱熹,引用一句诗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句诗中的孔子,可以作为人的代表,意思就是说:没有人的宇宙,只是一个浑沌,一个无明的宇宙,对每一个人来说,对宇宙人生的觉解不同,宇宙人生对于他的意义也不同,这种宇宙人生的意义也就构成了每一个人不同的境界。
不同的人可以做相同的事,但是根据不同程度的理解和知觉,这件事对于他们可以有不同的意义。
冯友兰举例子说:两个人同时去游一座名山,一个是地质学家,他在山里面看到的是某种地质构造;另外一个是历史学家,他在这个山里头看到的是某些历史的遗迹。
因此,同样是一座山,对这两个人的意义是不同的。
北大哲学系的张世英先生,在他的著作里也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讨论人生境界的问题。
张先生用王阳明说的“人心一点灵明”来说明人生境界。
张先生说,人和动物不同就在于人有这一点灵明,正是这点灵明,照亮了人生活的世界,于是,世界有了意义,境界就是一个人的灵明所照亮的有意义的世界,动物没有自己的世界。
张先生的这个说法和冯先生的说法非常相似,但是张先生对境界的论述也有一些和冯先生不同的地方,有一些是冯先生没有谈到的地方,我觉得至少有三点:一、冯先生说的境界,完全是理性层面的东西。
而张先生所说的境界,并不限于主观的觉解,他认为,每个人的境界都是由天地万物的无穷关联形成的,这些关联是每一个人形成自己境界的客观因素。
所以他说:境界乃是个人在一定的历史时代条件下,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一定的社会体制下,在某些个人的具体遭遇下,所长期沉积铸造起来的一种生活心态和生活方式。
也可以说,境界是无穷的客观关联的内在化,这种内在化的东西,又指引着一个人的各种社会行为的选择,包括他爱好的风格。
从张先生的论述可以看出,他理解的境界,是人精神世界的整体,并不限于理性的层面。
同时,他比较重视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
二、张先生认为,从时间的角度看,境界是个交叉点,是一个由过去、未来构成的现在,现实的现在,或者说是一个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体,这就是每一个人所拥有的自己的世界。
一个人的过去,包括他个人的经历、思想、感情、欲望、爱好,以至于环境、自身等等,都积淀在他的这种现在之中,构成现在的境界,从而,也可以说构成他现在整个的一个人。
他对未来的种种向往、筹划、志向、志趣、盘算等等,通俗点说,就是说他对未来想些什么,也都构成现在整个的一个人。
三、张先生认为,境界对一个人的生活有一种指引导向的作用。
境界指引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实践,一个只有低级境界的人,必然过着低级趣味的生活;一个有着诗意境界的人,则过着诗意的生活。
张先生对精神境界的论述,可以看作对冯先生论述的一种补充,把他们的论述融合后,可以得出一个比较全面的看法:“境界”就是经常讲的人生境界或者精神境界,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包括冯先生说的觉解,对宇宙人的了解和对自己行为的自觉,也包括张先生说的感情、欲望、志趣、爱好、向往、追求等等,是浓缩一个人的过去、现在、未来而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体。
一个人的境界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表现在他内在的心理状态,中国古人称之为胸襟、怀抱、胸怀,当代的法国社会学家称之为“生成心态”。
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表现为他外在的言谈笑貌、举止态度和生活方式,中国古人称之为气象、格局,又称之为“生活风格”。
胸襟、气象、格局,作为人的精神世界,好像是虚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实际上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别人能够感觉到的。
人生境界的品位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在社会中,个人才能实现自己发展自己,功利境界的人是求个人的利益,道德境界的人是求社会的利益。
功利境界的人行为是以占有为目的,道德境界的人行为是以贡献为目的。
冯先生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品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不同境界的人,世界和人生对于他们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最低的境界是自然境界,处在这种境界中的人,按照习惯做事,并不清楚做的事情的意义,也可能做出一些大的事业,但是做这些大事业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做事情的意义。
比这个高一层的是功利境界,处在这种境界的人,他的一些行为都是对自己的利益,对于这一点是自觉的,他可以积极奋斗,也可以做有利于他人的事,甚至可以牺牲他自己,但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利。
比功利境界再高一层的是道德境界,处在这个境界的人的行为是为了行义,所谓行义是为了求社会的利,因为这种人有一种觉解,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在社会中,个人才能实现自己发展自己,功利境界的人是求个人的利益,道德境界的人是求社会的利益。
功利境界的人行为是以占有为目的,道德境界的人行为是以贡献为目的。
功利境界的人,他的行为境界是“取”,即便有时“予”,目的还是为了“取”。
而道德境界的人行为目的是“予”,即便有时候是“取”,目的也是为了“予”。
最高的境界是天地境界,处在这种境界的人,一切行为的目的都是侍天,因为他有一种最高的觉解:人不但是社会的一部分,而且是宇宙的一部分,因此,人不但应对社会有贡献,也应对宇宙有贡献。
这就是知天,知天是因为能够侍天,知天所以能够乐天、同天,乐天就是所见所行对于他总是有一种新的意义,所以有一种快乐,这是一种最高的精神愉悦。
同天,就是自同于宇宙大权,消解了我和非我的分别。
这四种境界从高级的品位或者等级来讲,是一种辩证的发展。
冯友兰先生认为,因为境界的高低,所以不同的境界在宇宙间有不同的地位,具有不同境界的人,在宇宙间也有不同的地位。
从表面上看,世界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但实际上,每一个人所享受到世界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境界高的人实际享受到的比较大,境界低的人实际享受的世界比较小,因为一个人所能实际享受的世界,必定是他所能够感觉和了解的世界。
冯友兰对人生境界的区分是一种大的分类,实际上人生境界可以作更细的区分。
比如功利境界,处在这个境界中的人,情况也是千差万别,可以分出不同的等级和品位。
同样,处在道德境界中的人还可以做更细的区分。
而就某一个人来说,这种人生境界的区分也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可以既有功利的成分,也可以有道德的成分,而不一定是纯粹的功利境界,或者纯粹的道德境界。
冯友兰所说的最高人生境界是天地境界,是消除了“我”和“非我”的境界,是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境界,这个在我们看来就是一种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的审美境界。
人生境界体现于人生的各个层面。
一个人的人生可以分成三个层面:日常生活层面,工作或事业的层面,审美和诗意的层面。
前面两个层面是功利的层面,最后一个层面是超功利的。
人生要做一番事业,但是人生还要有一种诗意,人生的概念和事业的概念不是相等的,人生不等于事业,除了事业之外,人生还应该有审美这个层面。
现代社会的特点是工作压力非常大,竞争十分激烈,人们忙忙碌碌,往往把审美活动忽略了,或者看成是没有意义的,这是不对的。
审美活动尽管没有直接的功利性,但却是人生必须的,没有审美活动的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样的人生是有缺憾的。
人生的三个层面应该有一个恰当的安排和比例,人不能把个人生活的俗物层面搞得太膨胀,把事业也挤掉了,把审美也挤掉了,整天想着柴米油盐,整天和朋友一起吃吃喝喝;人也不能把工作和事业的层面搞得太膨胀了,整天忙忙碌碌,生活毫无诗意,这样的人生也不是完美的人生;当然,一个人也不能把审美的层面搞得过于膨胀,把生活事业层面都挤掉。
人生的这三个层面可以互相渗透、转化。
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具有审美的意味,事业的层面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升华成为审美的层面。
很多大科学家,他们在科学研究中感受到宇宙的崇高,从而得到一种审美的享受,这就是从事业的层面,升华到了审美的层面。
反过来,审美活动可以拓宽人的胸襟,因此,也可以有助于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审美层面转化成了事业的层面。
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最能反映胸襟和气象。
冯友兰先生在90多岁高龄时,依然在写中国哲学史新编,他眼睛不行了,想要翻书找新材料已经不可能了,但是,他可以从以前掌握的材料中,发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理解。
他说,“我好像一头老黄牛懒洋洋地躺在那里,把已经吃到胃里的草料再吐出来,细嚼慢咽,不仅津津有味而且其乐无穷”。
古人所谓“乐道”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冯先生所说的“乐道”就是精神的追求、精神的愉悦、精神的享受,就是对个体生命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的超越,就是对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
追求审美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就是跳出自我,跳出主客二分的性格,用审美的眼光和审美的心胸看待世界,照亮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体验无限的意味和情趣,从而享受现在,回到人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