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齐物论_的价值哲学解读_庄子的评价论探微
庄子齐物论主要观点
庄子齐物论主要观点引言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以寓言故事和警句的形式表述了自己的思想,通过对人生和宇宙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
其中,《庄子·齐物论》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庄子·齐物论》的主要观点。
一、道与物的关系1.1 齐物论的基本思想齐物论表明了庄子关于宇宙万物之间关系的观点。
庄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是万物的本源。
道是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它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贯穿一切事物。
物即为天地间的万有,包括人、动物、植物、石头等所有存在于世界上的事物。
庄子认为,道与物相辅相成,互为存在的基础。
1.2 道与天地的关系庄子在《齐物论》中着重强调了道与天地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天地是无穷无尽的,包含了一切万物。
天地之间存在着一种无形的力量,即道。
道是不可见、不可触及的,但却存在于世界中的一切事物之中。
道是天地的本质,是宇宙的规律和秩序。
庄子认为,天地之间的存在是道的体现,道通过天地表现出来,而天地则是道的具体体验。
1.3 齐物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启示庄子的齐物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
庄子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
在庄子看来,人不应该以人为中心,而是应该与自然融为一体,与自然共生共存。
只有这样,人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二、世界观与人生观2.1 求道与放弃功利庄子强调了人们应该追求“道”的观点。
他认为,人们过于注重功利和名利等外在的东西,而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庄子提倡人们抛弃功利的心态,不要被物质和欲望所束缚,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宽广和深处的解脱。
只有在放弃功利的基础上,人才能够真正获得自由和幸福。
2.2 自由与无为庄子提出了自由与无为的理念。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自由,但自由并不是在追求外在的权力和地位上得来的,而是在内心的宁静和平静中获得的。
方案-由《齐物论》谈庄子
由《齐物论》谈庄子'\r\n [摘要]面对战国百家争鸣的烦乱形势,庄子用道家超然的态度对待各个学派的争辩,庄子乃作《齐物论》,让世人们重新与自然为友的逍遥自适,旨在解开人们心灵的桎梏。
庄子主张破除议论的绝对性,用自然齐一的态度看待人们的是非争辩,并以多元化的价值标准评价人世间的是是非非,从而使人们卸下沉重的包袱。
道家以道为宇宙之总法则,认为人和天地万物均出于道,均应遵循道,因此,人们最终向自然之道回归,心灵桎梏得以消除,真正达到逍遥自适的生活境界。
[关键词]庄子齐物论价值标准道《齐物论》是《庄子》中的代表篇目,与“逍遥游”一并构成庄子思想体系的主体。
战国百家争鸣,各不相让,陷于是非之中的人,激于意气,互相攻击。
庄子主张忘彼此、齐是非、混成毁、一有无,让光彩含而不露,“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追求“真宰”,即超越于万物是非变化之上的“道”。
庄子看到了客观事物的对立,但出于万物一体的观点,他又认为这一切是统一的,而且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因而,又都是没有区别的,各种各样的学派和争论也都是没有价值的。
是与非、正与误,从事物本于一体的观点看也是不存在的。
一、对是非争辩的齐一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既然世间万物是齐一的,那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此即“齐论”。
因此,“破除社会议论的绝对性”是庄子解开心灵桎梏的方法。
庄子批判在理论思辨的观念市场中的争逐,批判那种汲汲营营,担心受怕,好胜好强的心态处境。
庄子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
与接为抅,日以心斗。
缦者、窖者、密者。
小恐惴惴,大恐缦缦。
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杀如秋冬,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齐物论》)他认为,追求真理至道的人,应该有一种舒适愉悦的心境,因为自然的奥秘本也是如此的逍遥自适,庄子观念中的“道”就是一个“逍遥自适无目的巧妙的造化安排”,因此体贴了这个最高真理的知识分子就应该在生活中体现一种自在轻松的情怀,但是战国时代奔走呼号的知识分子、说客们,哪一个不是好强雄辩、勾心斗角损人利己、彼此伤害呢?哪一个人物展现了自得其乐的宁静舒适无胸怀呢?所以他们从生活情调上就已经悖道远甚了,所以庄子在生活情调上予以辛辣的讽刺,庄子说:“喜怒哀乐,虑叹变悊,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
论言论“齐物论”的三层内涵
论言论“齐物论”的三层内涵一、概述《论言论“齐物论”的三层内涵》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庄子齐物论》中“齐物论”思想的文章。
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其哲学思想影响深远。
在《齐物论》篇中,庄子提出了“齐物”的观点,即万物齐一,无差别、无对立。
本文将从三个层面解析“齐物论”的内涵,分别是哲学层面的本体论思考,方法论层面的认识论探索,以及实践层面的道德伦理观。
通过对这三个层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庄子的“齐物论”思想,以及它在古代中国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在哲学本体论层面,“齐物论”强调万物本源的统一性,即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源于同一个本体,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它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是非对错之别。
这种思想体现了庄子对于宇宙万物的整体性认识,以及对于生命本质的深度洞察。
在方法论的认识论层面,“齐物论”提倡一种超越是非、对立的思维方式。
庄子认为,人们常常因为主观偏见和固有观念而产生对事物的错误认识,这种认识往往导致人们无法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
他提倡通过消除偏见和对立来达到对事物的全面认识,这种思维方式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在实践层面的道德伦理观上,“齐物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尊重。
庄子认为,既然万物本质上都是齐一的,那么人与人之间也应该平等相待,尊重彼此的差异和多样性。
这种道德伦理观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它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摒弃偏见和歧视,以平等和包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
通过对“齐物论”三层内涵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独特地位。
同时,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认识世界、处理人际关系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1. 简要介绍《论语》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庄子的《齐物论》思想探究
庄子的《齐物论》思想探究思想内容一、对概念的存在以表现“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凡事凡物都有相对的两面,都以“偶”的形式存在。
庄子齐物思想涉及是非,寿夭,成毁,美丑,彼此,物我,身心,大小,利害,安危,生死,有无等对待概念,庄子认为这些对待性的概念都具有相对性,表面性和不真实性,而相对性是相对于比较的方面,角度,标准,时间和地点等等。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莫不大莫不小,从与道同体的至人的观点看,根本不存在所谓此物与彼物的区分,因此更不存在所谓的贵贱之别。
但是,作为万物中之一物的人总是以己为贵,以人为贱。
正是因为凡事凡物都有“偶”,都以”两行”的形式存在,所以人们观点不一,面对生活与现实,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情态,“然疲役而不之其所归”“其行尽如驰而莫知能止”。
但事实无论怎样争执,“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
所以莫不如以道观之,万物齐一。
而事实上万物内含的彼此对待因素是客观存在的。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指出凡事凡物都有“彼我”,没有“彼”就没有“我”,反过来,如果没有“我”,“彼”也无法得到呈现,“彼我”相辅相成,无法分离,说明对待概念相互依存。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这里提到了是非的对立存在。
有了是非以后,人们自以为“是”,否定他人观点,“是其所非”,“非其所是”。
这一句式已经不仅仅反应相对概念互相依存的状态,而是说相对概念开始交叉开始互相起作用。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更加深刻的说明“彼是”相因,“彼是”构成“物”,“彼是”无法分开,相互依存,面对这种情况,再做“孰是孰非”的定论,就没有意义了。
人们在这多样化的世界里“与接为构……与物相刃相靡”,与其这样,还不如“游心于物之初”,与道为一,与道同体,逍遥自在。
二、主张超越对待概念,实现“道通为一”,达于“齐物”面对对待概念的存在,主张“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以“同是非”“同然否”的态度去对待人们所作出的是非,然否的区分,这样便可以休心于天(作为整体的世界或道)这个巨大无比的转轮之上(即安命)。
《庄子》七篇篇名
《庄子》七篇篇名
《逍遥游》: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倡导逍遥自在的生活态度。
《齐物论》:阐述一切事物的平等与和谐,提倡顺应自然的生活哲学。
《养生主》:讲述养生之道,强调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德充符》:论述德性和充实的意义,倡导修身养性。
《大宗师》:强调智慧和道德的重要性,阐述成为大宗师的境界。
《至乐》:论述人们追求最高境界的快乐与欢乐。
《德充符·外篇》:延伸了《德充符》的观点,探讨德行的实践与应对。
以上是《庄子》七篇的篇名,每篇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思想。
这些篇名准确地概括了庄子哲学的核心观点,给读者提供了探索和思考的方向。
无论是探讨人生的意义,还是强调德行和智慧的重要性,庄子的文章都以清晰的思路和流畅的表达方式展示出来,不含任何负面影响的元素。
同时,文章中没有与正文不相符的标题,没有广告信息和侵权争议,也没有不适宜展示的敏感词或其他不良信息。
正文的语句完整,段落连贯,没有缺失语句、丢失序号或段落不完整的情况。
总而言之,《庄子》七篇的篇名准确地概括了各篇的主题和思想,文章整体流畅,没有任何负面影响的元素,符合文章应该具备的要求。
庄子齐物论核心价值观
庄子齐物论核心价值观庄子的《齐物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篇重要著作,它提出了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以下是《齐物论》的核心价值观的多角度全面回答:1. 自然与无为,《齐物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它认为自然是一个自足的整体,万物相互关联,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
这种价值观强调人应该放下功利心,不追求功名利禄,而是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2. 非对立思维,《齐物论》提出了一种超越对立的思维方式,即"齐物"。
它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对立,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这种价值观强调人们应该超越二元对立的观念,摒弃黑白分明的判断,以宽容和包容的心态看待世界,追求和谐与平衡。
3. 自由与宁静,《齐物论》主张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它认为人们应该超越物质欲望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这种价值观强调个体的内心境界的培养,通过修身养性、悟道达理,实现自我解放与超越。
4. 人道主义,尽管《齐物论》强调了自然和人的关系,但它并不否认人的重要性。
它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具有特殊的智慧和能力,应该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
这种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与共同进步,倡导人道主义的道德观念。
总的来说,庄子的《齐物论》核心价值观包括顺应自然、无为而治、非对立思维、自由与宁静、人道主义等。
这些价值观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平衡,提倡个体的内心境界的培养,以实现自我解放与超越。
它对于个人修身、社会和谐以及人类进步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与指导意义。
庄子齐物论罔两问影蕴含的道理
庄子齐物论罔两问影蕴含的道理庄子的《齐物论》是一篇论述物与天道关系的哲学篇章,其中涵盖了很多深奥的哲学道理。
而其中的罔两问更是为其加深了神秘感,其所包含的影蕴涵盖了许多重要的道理。
罔两问中蕴含了“道”与“名”的关系。
问曰:“物无非名,名无非辞,辞不能行乎?”。
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是,物是有其本质和实在性的存在,但它的存在却必定是在名(语言符号)的框架中。
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语言的限制,物才会有其存在意义。
不过,语言外的实在世界(即物)并不受语言所定义的限制,它们有自己的规律和存在方式。
这也启示我们,在认识和描述事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摒弃语言带来的限制,开启对物本质的洞察。
罔两问揭示了“自由”和“关切”的关系。
问曰:“物固有其自在,而我无能焉,得而损之,其可乎?”。
庄子认为,物本身拥有自由的属性,与之相比,自己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
如果我们只为自己的功德而行事,只会让自己沦为损害事物的罪人。
所以,对事物的关切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当我们关注到事物真正的需求,才能实现自己与之和谐共生。
罔两问所包含的符号和无限的意义。
问曰:“夫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眼不见尘埃耳不闻市声?”。
这一句话暗示了庄子对生命与意义本质的关照。
他认为,未被污染的土地(清)和大自然作为清洁的源头,同时也代表着自己内心的清明,可以免于外界的干扰与迷惑。
符号也是存在于这个清洁的世界中的,它们不是表面的迷惑,而是有着更深的意蕴。
人们只有拥有清明的眼睛和心灵,才能够触摸到无尽的意义以及人生的真正价值。
庄子齐物论罔两问影蕴含的道理非常深奥,蕴含着诸多哲学和道德的思考。
它提醒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必须排除语言带来的限制,以求真实洞察。
“关切”是作为人类存在的一部分,它引导我们去关注生命之外的事物。
而符号和意义则突显了人类的智慧和意识存在,只有当我们警醒常识,以观照真实的事物,才能真正领悟齐物论中的深意。
从《齐物论》看《庄子》
从《齐物论》看《庄子》陈少明与儒家孔孟荀历史清楚明了不同,道家从老到庄,不论身世还是著述,都同其思想观念一样,蒙胧而且神秘。
以《庄子》为例,这一状况虽然可能给一般读者造成扑朔迷离的困惑,但也为历代解庄家提供考验或表现自己学识、才智的竞技场。
不说解家各自依托的哲学信念的区别,单纯由于对内、外及杂篇作者判断的不同,在文献利用上就出现三种不同的方法。
第一,把《庄子》全书当作思想统一的作品来解读,如郭象注庄;或者有所改进,即在意识到它是庄子及其后学文章合集的情况下,只归纳那些前后一致的说法来作为整个学派的思想。
第二,以内篇为基本素材,兼取外、杂篇个别章节,作为研究庄子本人思想的依据。
这种追随王夫之的作法,在现代学者中较普遍。
第三,同第二种方法相反,不是从内篇,而是从外杂篇寻求庄周本人的思想真谛。
这种主张虽然接受者不多,但也别有一格。
上述诸角度对理解庄子或《庄子》思想均有助益。
本文试图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即接受内篇为庄子作品,而外杂篇主要为庄子后学的解释或模仿之作的前提下,以《齐物论》为中心,分析其主题在外、杂篇中的发展或演变。
处理得当的话,或许可以找到进入这座精神秘殿的另一个门道。
一、庄学典范以《齐物论》为中心,得假定它不但是庄子(或者说内篇)的代表作,同时得证明它是庄子后学在外、杂篇中表达的思想的主要资源。
先看《天下》提供的参考论断。
《天下》虽不能断定为庄子作品,但它所涉的思想史知识,就可勘查而言,如墨、老甚至象宋鈃、尹文之流的观点,并无问题。
故无理由怀疑作者会不知或曲解庄子的思想。
请看其关于庄周的评述:寂寞无形,变化无常。
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
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
庄周闻其风而悦之。
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词,时恣纵而不傥,不以奇见之也。
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庄子齐物论深度解析
庄子齐物论深度解析《庄子·齐物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代表性作品,以描写一些形形色色的事物,表明它们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而且它们都存在于同一个宇宙之中。
这篇文章为大家深度解析《庄子·齐物论》。
1. 全文概述《齐物论》为章太炎《庄子注》所说:“本篇唯一所倡导之主要思想,为形而上学的所有论点之总结。
”也就是说,《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整个篇章表达了一个“齐物”的理念,即宇宙万物都是平等而平庸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2. 重点分析(1)“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通过这句话表明,天地与人并生,人和万物共通一气,有着奇妙的关联。
这种关联不是金刚钻到石头里,互不相干,而是相互贯通,构成了整个宇宙同体。
(2)“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庄子认为,万物彼此没有区别,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的,因为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
所以,在庄子看来,一物即万物,万物即一物。
(3)“指物而不论其用,则物皆平等。
”在庄子看来,每个事物都是平等的,而且没有名利之分。
只有人为给它们贴上了高低贵贱之类的标签,才形成了区别。
而这种标签并非是它们本质所具备的,所以说,指物而不论其用,则物皆平等。
(4)“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唯恐滞于物而化为泥。
”庄子认为,天地之正就是“鬼谷子”所说的“天人合一”的大道,人应该遵循这个大道,保持心灵的纯洁无染,不被物质所左右和消磨。
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而不是恃力凭勇,寄希望于物质的积累。
(5)“物无非心,心无非物。
”庄子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的心灵创造的。
因此,物无非心,心无非物。
人要尊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相信万物的表象。
3. 意义与价值《齐物论》的思想在当代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庄子倡导的“齐物”理念,提出了人和万物都是同一时空的体系,人需要以平等的态度面对事物,包容万物,学会与它们和谐相处。
其次,庄子提到了“指物而不论其用,则物皆平等”,这种“平等观”不仅适用于物质世界,而且适用于人类社会。
从《齐物论》看《庄子》
从《齐物论》看《庄子》庄子与《齐物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老子、孔子一起,被誉为“先秦三大家”。
最著名的著作是《庄子》,共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
其中,《齐物论》是外篇中的一篇,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齐物论》是庄子对物与道的关系的论述,它与老子的《道德经》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
在许多人看来,《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从《齐物论》可以深入了解庄子的思想核心,理解庄子深奥的哲学观点。
齐物论的主要观点在<>中,庄子主要阐述了以下几个观点:•大道无形。
庄子认为,大道是无形的,没有具体的形式和内容。
它处于我们的认知范围之外,我们并不能直接感知它的存在。
但同时,大道是所有东西的根本,没有大道,就没有一切存在。
•物类相从。
庄子认为,万物都相互关联、依赖。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之间生长、渗透、转化的。
有机物与无机物,动物与植物,都是形成于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
世间万事万物都应该被看做一个整体,物类相从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与平衡。
•自由平等。
庄子认为,人的自由和平等是应该被尊重和保障的,不论思想、身份、人类、动物等都应该平等。
并且,这种自由和平等的理念也应该得到应用,从政治、社会、文化、道德和个人生活等所有方面去实现。
•无为而治。
庄子认为,只有无为而治,才能真正做到事无巨细,天下太平。
通过无为而治,做到随遇而安、处变不惊,将社会活动减少到最低限度,自然会达到平衡状态。
庄子的哲学思想在齐物论中的体现在《齐物论》中,庄子将“道”的概念发扬光大,将其说成是“齐物”,即一切万物归于一个整体。
庄子认为,道是一个虚无缥缈、无法被知觉的存在,不可执着于某个事物或状况,只有放下才能理解“道”。
庄子的“物类相从”思想也深入印刻在《齐物论》中,他认为人、动物、植物和非生命存在都处于一个平等的和谐整体中,都是相互依存的。
他的思想是,只要所有的物质和非物质事物维持适当的平衡状态,万事万物就能得到和谐发展。
如何理解庄子的齐物论
庄子的齐物论含义:齐物之谓,含义就是到了来到了一个非人的境地,这个境地的生命践踏了神圣道德的含义,几乎不配为人,因此言“物”。
神话小说西游记有齐天之说,就是这个含义。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论文。
作者选择《齐物论》这一经典文本,借助于对它的研究,探讨若干中国哲学范畴形成的内在逻辑,包括文本的思想结构以及这种思想结构在其后被解释的过程中所展示的线索。
中国哲学史的内容虽然一般被认为很古老,但"中国哲学史"这个学科则非常年轻,它是本世纪才建立、发展起来的。
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这个学科的开拓者,如胡适、冯友兰等学者,参照西方哲学的某些概念、范畴,对中国传统中相类似的思想资料进行选择、整理,从而决定了它后来发展的基本格局。
它的意义在于,在比较形而上的层次上,建立了比较、会通中西文化的专门学科。
这是一种不叫比较的比较研究。
1)但是,它与佛学传入中国初期那种比较不同。
那时的中国学者是用老庄或玄学的观点理解佛学,佛学是被解释的对象;当代学者是用西学解释中学。
开始的时候,由于那些留洋的学者原本有较好的古典文化修养,在诠释传统时仍注意对象的完整性。
后来则是两种训练均不足的一代,用自以为了解的西学去解释变得陌生了的古典。
当两种思路不吻合时,被肢解的必然是古典。
结果就是我们的当代哲学无法从传统吸取有益的资源。
也许这是古典传统为取得其现代形态所付出的代价。
在这个世纪之交,试图摆脱这种状况的倾向开始出现。
它有两种不同的进路:一种是回到文献研究上来,包括训读与考据工作,避免那种抽象而又不切当的现代概念的滥用;一种是以文本为中心,重新回味经典的内在含义。
两者都是重塑中国哲学史面貌的基本工作。
本文的选题无疑是基于汇入新的研究趋势的愿望,但工作的重心放在后者。
以庄子《齐物论》为研究对象,基于下面的理由:第一,它具有丰富而纯粹的哲学内涵。
全文几千字,洋洋洒洒,除"有儒墨之是非"一句外,均不指涉具体的历史内容,这意味着它试图讨论最普遍意义的问题。
齐物论深度解析
齐物论深度解析齐物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一篇重要著作。
该文以“齐物”作为论述的核心概念,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下面将对齐物论进行深度解析,并拓展相关内容。
首先,齐物论中的“齐物”是指达到与万物和谐的境界。
庄子认为,齐物不是追求统一,而是追求各自发展的自由。
他认为万物各有其自然的方式和特性,人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放弃对事物的主观干预,以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其次,齐物论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他主张人应该保持与自然的联系,并尊重自然的规律。
通过观察自然,人可以学习到自然的无为而治,即顺势而为,以达到最佳效果。
此外,齐物论还探讨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庄子认为,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但他主张人应该超越社会的束缚,追寻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他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主张远离功名利禄的追逐,追求内在的满足和自由。
在齐物论的拓展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庄子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权力和财富,而是在于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他主张人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超脱对外界事物的执着和欲望,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此外,齐物论还可以引申到现代社会中的问题。
在当今快节奏和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忽视了与自然的联系,追求功名利禄,忽略了个体的内心需求。
齐物论提醒我们,要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总之,齐物论是一篇思想深邃的哲学著作,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深度解析和拓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著作,并将其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追求自由、平静和幸福。
庄子《齐物论》的主要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庄子《齐物论》的主要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庄子就是我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她继承了老子的思想。
就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文学家。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她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就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中,她认为“道”就是“先天生地”的,就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就是相对的,因此她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与宿命论。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显然,这些消极避世,过分脱离现实的唯心主义观点就是不足取的。
《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道”为其哲学的基础与最高范畴,其外涉及政治、处世、养生、世界起源论与本质论、唯物辩证法等各个方面。
它既就是道家用以认识世界的工具,更就是其劝人律己的道德手段。
《齐物论》就是《庄子》的代表篇目,“齐物”与“齐论”就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方面,与《逍遥游》一起构成了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主题。
所谓的“齐物”,就是指世界万物包括人的本性与情感貌似存在差异,其实就是齐一的。
“齐物论”即“齐同物论”,阐述万物平等观。
庄子认为,万物在作为个体的存在意义上,主要表现为差异性,也就就是对立性;而在“道”面前则就是统一的,均齐的,“道通为一”。
庄子瞧到了客观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瞧到了事物的对立,但出于万物一体的观点,她又认为这一切又都就是统一的,浑然一体的,而且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因而又都就是没有区别的。
庄子还认为各种各样的学派与论争都就是没有价值的。
就是与非、正与误,从事物本于一体的观点瞧也就是不存在的。
她主张应该抛弃万物相对性的差异,而去把握道永恒性、绝对性的统一。
从《齐物论》看《庄子》1000字
从《齐物论》看《庄子》《齐物论》是《庄子》中的一篇章,内容较为简洁明了,但其中不乏深刻的道理。
通过阅读《齐物论》,我们可以理解到《庄子》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精髓,以下是从《齐物论》中归纳出的几点见解。
第一,道是无形的。
《齐物论》中提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道是人们所追求的至高价值、至高信仰,然而它是无形的,不可视、不可听、不可闻、不可触,只有透过事物发生的过程和结果,才能感知道的存在。
道虽然没有形体,但却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
《齐物论》中引用“万物皆备于其中而不怒,而王者怒,是以天下哀嗟其不夷”,展示道的广泛和宽容。
道不仅仅是存在的,而且包含生命和繁衍的力量。
第二,事物之间的联系密切。
《齐物论》中提到:“物壮则老,谓之不得其所。
”这句话暗示着事物之间的联系密切,不可分割。
所有事物都会经历生长发育、成熟、老化、死亡的过程,这是它们不得不面对的真实。
唯有深入了解这些规律,人们才可以感受到万物大同,万物有灵的哲学思想,从而回归自然、获得生命的现实体验。
女娲的古老神话也表达出相似的思想,要求我们尊重自然、尊重事物的生命力。
第三,人可以借助古人的智慧和经验来认识世界。
《齐物论》开篇时引用了老子的语句,说明了庄子不排斥前人的智慧和经验,反而在此基础上做出了更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人类历史已经经历了数千年,每个时代的人都会留下自己的智慧积累,因此我们可以从佛家、道家、儒家、文艺复兴等等重要的历史阶段中获得启发。
庄子提倡人要多思考、勇于质疑,注重自己的生命追求,例如“斩蛇剖鳝,参伍错综,吾以此观之,胡为其数之有是乎?”庄子从而质疑了一些古老的想法和观念。
第四,人们不应太过执着于自我和所拥有的事物。
《齐物论》中强调道的普遍性,不应该过于强调自我和局部的利益。
事物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它们的存在是以建立在互相支持和平衡的基础上的。
如果人们太过执着于自我,过分追求身外之物,就会违背道的普遍性。
庄子强调,人们应当及时放下,追求内在的自由和安宁,这样才能真正深入感受到道的存在。
庄子的齐物论例子及解释
庄子的齐物论例子及解释引言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他的齐物论以其独特的观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通过探讨庄子的齐物论及其相关例子,以期更好地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什么是齐物论?庄子的齐物论是他对宇宙万物平等统一的观点。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的,都有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和价值。
齐物论主张人们应该放弃对事物的偏见和判断,顺应自然规律,与万物和谐相处。
齐物论的例子1.蝴蝶梦2.割鸡焉用牛刀庄子还提到了“割鸡焉用牛刀”的例子。
这个例子讲述了一个人为了剖鸡而使用了大刀,庄子质问他为什么不使用合适的工具。
通过这个例子,庄子想告诉人们,对待事物要因势利导,不要过度使用力量,要用最简单、最适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马距庄子还以“马距”作为例子来阐述齐物论。
他认为,人们常常以“尺度”来衡量事物的优劣,但这种尺度是主观的,不能真正反映事物的本质。
庄子说,如果我们只看到了马与马之间的距离,而忽略了马的本质,那么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马的完整性。
齐物论的解释齐物论的核心观点是追求物我合一、自然和谐。
庄子认为人们常常被功利、有限的观念束缚,无法真正体会宇宙的统一性。
他主张摒弃善恶、美丑等人为分类标准,以宽广的视野看待事物。
庄子认为,万物皆由道构成,人们应该顺应自然,放下刻意追求,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齐物论是对人类思维和生活方式的一种呼唤。
庄子通过丰富的例子和比喻,向人们描述了一种超越人性限制的生活方式。
他认为,只有摆脱固有的价值观念和偏见,才能真正领悟宇宙的奥秘,实现心灵的自由。
结论庄子的齐物论以其独特的观点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哲学史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通过他的例子和解释,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齐物论的内涵和思想。
庄子的思想呼唤人们能够超越功利,重视自然和谐,从而实现超越自我的境界。
希望我们能够在追求自由与平等的道路上,找到每个人内心的宁静。
从《齐物论》看《庄子》
从《齐物论》看《庄子》【摘要】《齐物论》和《庄子》都是中国哲学经典中的重要著作,通过比较这两部作品的思想观点可以发现它们在理念上的异同。
本文将分析《齐物论》对《庄子》的影响,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并解读《齐物论》关于自然与人的思考。
研究《庄子》对《齐物论》的发展和延展,探讨其在哲学思想中的深远影响。
结语将总结《齐物论》对《庄子》的启示,并展望未来继续探讨这一领域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两部经典著作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重要意义,以及它们对当代世界的启示和启发。
【关键词】《齐物论》,《庄子》,思想观点比较,影响分析,关系探讨,自然与人思考,发展和延展,启示总结,研究方向展望1. 引言1.1 介绍《齐物论》和《庄子》《齐物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的一部重要著作,主要探讨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荀子在《齐物论》中提出了“齐物”的观念,即认为万物都是平等尊贵的,应当互相尊重和包容。
这种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庄子》则是另一位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代表作品,也涉及了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庄子强调了自然界的自由和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人应当随顺自然,放下执着和功利心,以达到身心的解脱。
通过对比和分析《齐物论》和《庄子》的思想观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哲学中关于自然、人和社会的思考。
探讨《齐物论》对《庄子》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和演变有更全面的认识。
研究《齐物论》和《庄子》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哲学思想,也能为当今社会和人类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1.2 阐述研究内容的重要性研究《齐物论》和《庄子》的思想观点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两部经典著作都承载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通过比较《齐物论》和《庄子》的思想观点,我们可以深入探究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世界观,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国古代智慧的精髓。
最新-从《齐物论》看《庄子》 精品
从《齐物论》看《庄子》从《齐物论》看《庄子》发布时间2019-2-10作者陈少明与儒家孔孟荀历史清楚明了不同,道家从老到庄,不论身世还是著述,都同其思想观念一样,蒙胧而且神秘。
以《庄子》为例,这一状况虽然可能给一般读者造成扑朔迷离的困惑,但也为历代解庄家提供考验或表现自己学识、才智的竞技场。
不说解家各自依托的哲学信念的区别,单纯由于对内、外及杂篇作者判断的不同,在文献利用上就出现三种不同的方法。
第一,把《庄子》全书当作思想统一的作品来解读,如郭象注庄;或者有所改进,即在意识到它是庄子及其后学文章合集的情况下,只归纳那些前后一致的说法来作为整个学派的思想。
第二,以内篇为基本素材,兼取外、杂篇个别章节,作为研究庄子本人思想的依据。
这种追随王夫之的作法,在现代学者中较普遍。
第三,同第二种方法相反,不是从内篇,而是从外杂篇寻求庄周本人的思想真谛。
这种主张虽然接受者不多,但也别有一格。
上述诸角度对理解庄子或《庄子》思想均有助益。
本文试图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即接受内篇为庄子作品,而外杂篇主要为庄子后学的解释或模仿之作的前提下,以《齐物论》为中心,分析其主题在外、杂篇中的发展或演变。
处理得当的话,或许可以找到进入这座精神秘殿的另一个门道。
一、庄学典范以《齐物论》为中心,得假定它不但是庄子或者说内篇的代表作,同时得证明它是庄子后学在外、杂篇中表达的思想的主要资源。
先看《天下》提供的参考论断。
《天下》虽不能断定为庄子作品,但它所涉的思想史知识,就可勘查而言,如墨、老甚至象宋鈃、尹文之流的观点,并无问题。
故无理由怀疑作者会不知或曲解庄子的思想。
请看其关于庄周的评述寂寞无形,变化无常。
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
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
庄周闻其风而悦之。
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词,时恣纵而不傥,不以奇见之也。
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庄子的世界观和认识论《齐物论》解析
夫大道不称,大(辩)【言】不(言) 【辩】,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同‘谦’), 大勇不忮(zhì ,伤害)。道昭而不道,言辩而 不及,仁常而不(成)【周】,廉清而 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 (由道向知)!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 知不(言)【辩】之(辩)【言】、不道之 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 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 之谓葆光。 【葆光者,资量万物者也。】 ”
啮(niè )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 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 “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 恶乎知之!” “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 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怎么)知吾 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 知之非知邪?
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 然乎哉?木处则惴慄恂惧,猿猴然乎哉?三 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家畜),麋鹿食荐(植 物),蝍蛆(jíjū蜈蚣)甘带(小蛇),鸱(chī)鸦(猫头 鹰)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biānjū类似 猿的动物)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 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 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 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 淆乱,吾恶能知其辩!”
2.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 敢问天籁。” 子綦曰:“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 其自己(自起)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夫 人籁者,岂止比竹?】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 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 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 惴(zhuì )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guā,箭栝), 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 其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 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xù)(老于 城府)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 叹变慹(zhé ,固执),姚(yà o)佚启态,乐出虚,蒸 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 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庄子的主要作品
庄子的主要作品庄子,名周,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杰出哲学家和文学家。
他的主要作品《庄子》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包含了大量的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思想和观点。
一、哲学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庄子》一书的内篇中,包括《《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1.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人生的自由和逍遥。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精神的超越,摆脱世俗的束缚和烦恼。
他提倡顺应自然,与天地合一,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2.齐物论“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强调万物平等、无差别。
他认为,万物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们应该平等对待万物,尊重自然规律。
3.养生主“养生主”是庄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强调养生的方法和原则。
他认为,养生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更是心灵的健康。
他提倡顺应自然、清心寡欲、知足常乐等养生之道。
二、文学成就庄子的文学成就也非常显著,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他的散文风格独特,语言简练而富有诗意,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哲理。
他的作品常常通过寓言、故事等手法,让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领略到哲学的智慧。
三、影响与评价庄子的哲学思想和文学作品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广泛传播和传颂,被后人誉为文学巨匠和哲学大师。
同时,庄子的思想也受到了后人的评价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他的思想过于消极和超脱现实,不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智慧和人生启示,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庄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思想和作品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关于《庄子·齐物论》一处释读的探讨
论文导读::庄子·齐物论》是《庄子》之中比较难读的一篇。
只对“是故滑疑之耀。
圣人之所图也”[1]75一句谈一点看法。
论文关键词:齐物,疑,图《庄子·齐物论》是《庄子》之中比较难读的一篇。
其文之难不仅在于理论的深奥复杂,还在于庄子以文学形象来表达其哲学思想的行文方式,人们往往难以畅通其文意。
尽管如此,《齐物论》以其理论的深度和高度,历来被视为庄子哲学的代表性作品。
学者们曾花费大量精力对《齐物论》进行过疏释,但歧见纷纭。
本文不拟全篇通释,只对“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1]75一句谈一点看法。
一、“齐物论”的含义《说文解字·齐部》:“齐,禾麦吐穗上平也,象形。
”可见,“齐”是以禾穗之等长表现的。
庄子以“齐”名篇,表现了对待事物的宽容态度。
关于《齐物论》之篇题,有不同的解释。
一种是将“物论”连读,即“齐”天下各种“物论”。
持这种说法的有郭象、王安石、王夫之等。
另一种源于《秋水》篇所谓“万物一齐,孰短孰长”,并以文中诸如“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等作为根据,认为“齐”天下之万物。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也说:“庄周齐物,以论为名”[2]327,“论”指文章体裁。
可以说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还不能完全概括全篇主旨。
章太炎先生在《齐物论释》中说:“是篇先说丧我,终明物化图,泯绝彼此,排遣是非,非专为统一异论而作也”,兼容了前两种观点。
当然,对篇题最稳妥的解释是置之于文章内容本身。
我们追溯关于《齐物论》的内容,陈鼓应先生把它大体分为“吾丧我”、迷失自我、“莫若以明”、“万物与我为一”、开放的心灵、“物化”六部分。
在庄子眼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1]79。
庄子得出这一结论的前提是“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1]79他的意思是说,人们对事物的判断伴随参照系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标准之不同而不同。
二、关于“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的疑惑由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齐物论》是以“齐论”为主并包含“齐物”的内容和思想,它是以一种开放的思想看待各家学说及万事万物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9月 河北学刊 Sep.,2007第27卷第5期 Hebei Acade m ic Journal Vol.27 No.5《齐物论》的价值哲学解读———庄子的评价论探微李 明(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陕西西安710063)[摘 要]从价值哲学的视角对庄子的哲学经典《齐物论》进行现代解读,可以透见庄子的评价论之基本理论特征。
就其内在理论结构而言,从主体评价标准、评价对象、参照系统到评价情境都贯彻着相对主义,致使评价结果和整个评价活动也必然具有不确定性和虚无性。
对此,不仅应结合一般价值理论和评价论的特性,对其理论失足作出分析,而是要进一步探讨其中的合理性因素给现代人的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以及生态问题所带来的理论资源和启迪。
[关键词]价值;评价论;相对主义;精神境界[作者简介]李 明(1970—),男,陕西省凤县人,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价值哲学和现当代中国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7)05-0043-03 [收稿日期]2007-06-21 庄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对中国哲学和文学都有较大贡献。
对其思想学术界已经做了大量研究,论著颇丰,但从价值哲学视野,集中于某一篇代表作,就专门问题给予的观照还不是很多。
为此,笔者尝试对其哲学思想内涵精深的《齐物论》进行一种价值哲学的解读,重点梳理庄子的评价论,并对其理论失足作出针对性分析,进一步探讨其中的合理性因素给现代人的启示。
一、庄子的评价论体系作为哲学家,庄子承袭了由老子开创的道家之学,并成为集大成者。
在本体论上,他坚持以道为实体;在认识论上,主张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并将其贯彻到价值论领域;在评价论上,由于对价值认识和选择问题强调价值的多元性及流变性,否认其一元性和稳定性,从而在其评价论体系诸环节———主体评价心理背景系统、评价标准、评价参照系统、评价情境、评价对象和评价结果等都表现出强烈的相对主义倾向,这在《齐物论》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如其所言,人们作出的评价只能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1](P54)。
这样,人们对真、善、美的评价就无根本的确定性、客观性。
在现实生活中只需“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1](P62)。
这必然会导致道德虚无主义。
首先,庄子强调并夸大评价主体性的作用,尤其是主体的独特性、多维性而造成的“主体评价心理背景系统”[2](P28)的相对性,致使主体评价标准呈现出相对性。
评价标准是由以主体需要为核心的主体评价心理背景系统决定的。
每一个主体从事评价活动时,都需依据评价标准,即从主体需要出发,并受心理背景系统中其他要素,诸如主体已有的知识结构、规范意识、价值观念体系及审美情趣等要素的影响。
每个评价主体都有其独特的心理背景系统,评价主体不同,各自的心理背景系统也就不同。
庄子正是看到这一点,并强调主体的独特性、多维性致使主体需要各不相同,甚至不惜将主体泛化至动物层次。
他说:“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具,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1](P80)说明“民”与“鳅”、“猿猴”主体不同,从而在居住需要方面大相径庭,因此,作出的价值评价总是相对的。
同样,在饮食需要上,“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1](P81)就审美价值而言,“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1](P81)由于评价主体“民”、“鱼”、“鸟”、“麋鹿”审美情趣不同,作出的审美价值评价也不同。
此外,主体的知识结构即“成见”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1](P49)正是基于这些方面,庄子认识到评价标准的多样性,并夸大至多样性与统一性割裂,从而坚持评价标准的相对性。
其次,庄子强调评价参照系统的相对性,而否认34价值客体属性的绝对差异。
他认为,看似不同的价值客体,都有其存在根据和合理性,只是由于人们运用不同的、相对性的评价参照系统才得出各自相异的评价结果。
其实,以道观之,万物齐一。
所谓关于大小、美丑、是非、成毁等等评价的差异都是相对的,所谓千奇百怪的情态实质都是齐一无别的。
他说:“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故为是举莲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1](P61)即使“成”与“毁”的差别,也是相对不同的参照对象之部分与整体而言的。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1](P66)就算关于生命价值的评价差异亦是由参照系统相对性而言。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1](P71)再次,庄子认为正是评价对象———价值或价值关系的流变性致使价值评价具有相对性。
这不仅基于理论上主体的独特性和多维性及客体属性差异的相对性,而且在实践中,庄子也看到了价值事实的转化和变更。
他说:“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彼是,方生之说也。
”[1](P54)他认识到事物总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生死价值及所有价值判断也是可转化的。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1](P54)在庄子看来,这种对立的价值事实及判断的转化是无条件的,甚至它们的差异及转化是主体随意选择,取舍的结果。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
”[1](P62)人们作出的评价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都有其道理,也是合理的,只是各自取舍标准相异而已。
只是庄子把价值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甚至是主观人为的,从而所有是非、美丑判断都是相对的。
易言之,价值的流变性导致评价的相对性。
最后,评价情境是相对的,从而评价结果也是相对的。
庄子看到在现实生活中随着“时过境迁”,评价结果会因主体所处评价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他举例道:“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
晋国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
”[1](P85)所处环境变化致使“丽姬”的价值评价发生深刻变化,由其开始的“涕泣”变成后来“后悔其泣”。
可见同一主体对同一价值的认识评价结果,仅仅因评价情境的变迁而呈现出相对性。
至于生死观念,“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也!”[1](P86)又说:“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1](P85)当生之时,人总会贪生怕死,当生命结束,人换至死境,假设依然有知,还肯定会恋生吗?这即是说连生死价值评价也会因情境的相对变迁而表现出相对性。
二、相对主义评价论的限制及其现代价值庄子之所以坚持价值评价的相对性,除了其一贯的相对主义认识论根源外,就价值论而言,是因为他没有能正确把握价值多元性与一元性,流变性与稳定性,以及评价的多样性与统一性辩证关系,特别是只看到价值的流变性,否认其恒常性、稳定性。
价值流变性是指价值具有时效性和历史性,即“每一种具体的价值都具有主体的时间性,随着主体的每一变化和发展而变化”[3](P236)。
流变性是相对的,稳定性则是绝对的。
所以,关键还是庄子割裂了价值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
“相对与绝对的原理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同样价值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关系问题,也是了解价值问题的一把钥匙。
搞不懂这一问题,必然在价值问题上陷入混乱。
”[4](P159)庄子正是以割裂价值的相对性与绝对性为代价,建立其相对主义评价论。
其实,价值的相对性中包含绝对性。
否认价值相对性,就是否认价值主体性、条件性、特殊性、历史性,从而忽视了价值的丰富性和变化发展;否认价值绝对性,就会否认价值的客观性、确定性、普遍性、恒常性,将其看成主观随意的,从而陷入相对主义。
庄子正是走了后一条道路。
事实上,在理论上固然要澄清庄子相对主义评价论的失足之处并吸取其教训,同时,也许更应该挖掘其思想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寻求对现代人的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以及生态问题所带来的理论资源和启迪。
第一,庄子对历史上同时代诸子百家在价值评价问题上的独断论之批判,也适用于当代文化冲突,特别是文化霸权主义现象。
先秦时期,时局动荡不安,反映在思想文化方面便呈现出学派林立,百家争鸣,而每一学派都从各自利益和价值标准出发,各炫其说,竞相是非,都以自己的价值标准为绝对原则,极力否定和批判他人的价值标准。
庄子看到这种由“成心”、“我见”导致的价值评价的片面性、独断论,针对性地强调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的相对性思想,虽然不免“矫枉过正”而陷入相对主义,但其历史意义不可抹杀。
即使在当代,这一思想更有现实意义。
目前,全球化浪潮不断推进,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趋势不断加强,正如塞缪尔・亨廷顿所讲:“在未来的岁月里,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5](P3)。
随着各个国家、民族交往日益密切,这必然促使全球范围内各种文化碰触和交流,但每一种文化的深层结构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每一个文明都把自己视为世界44河北学刊 2007・5的中心,并把自己的历史当作人类历史主要的戏剧性场面来撰写”[5](P36)。
在这里,庄子的思想似乎更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使我们在民族文化交往中“建立一种诸道德主体和诸道德文化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并共同努力“持有一种价值宽容的道德态度,一种平等参与的文化姿态以及一种相互理解的全体对话”[6](P117),从而努力寻求能达成人类公共理性和人类普遍的道德生活秩序、价值观念秩序的道路。
第二,庄子的相对主义评价论思想为我们建立现代平等观有着深刻的启迪性。
人生在世总是处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反身的三维关系结构中。
平等原则则是处理人自、人际关系的根本,也是重要的价值原则。
在《齐物论》中,当庄子将价值主体泛化至动物层次时,我们便逐渐清晰地看到他与后现代主义提出的消解人类中心主义观点不谋而合。
在强调主体性致使不同主体有不同需要时,他把“鳅”、“猿猴”、“麋鹿”、“蝍蛆”、“鸱鸦”、“鱼”、“鸟”等动物也看作与人相提并论的价值和评价主体。
在他看来,不仅人类的价值追求有合理性,动物也同样应有自己的价值和评价标准。
幸运的是人类开始对此有所意识。
在这一点上,庄子的人自平等观思想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此外,在人际关系方面,庄子提出“以隶相尊”的平等观。
身处奴隶社会制度下,能提倡主仆平等,甚至对隶仆一样尊重,这是很可贵的。
今天,一方面我们为现代民主政治生活,高度物质文明而自豪;另一方面,却陷入了真正的“人狼战争”状态。
国际上两次世界大战,区域冷战,此起彼伏的地区争端和民族冲突;生活中人人以自己为目的、为中心,以他人为手段,现实存在的职业歧视、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等。
这一切都严厉指出了我们人类在人际关系上不能坚持平等,正义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