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兴国县“兴国山歌”调查分析
兴国山歌进课堂,融合创新谱新曲——兴国县实验小学“兴国山歌进课堂”的有益尝试
兴国山歌进课堂,融合创新谱新曲——兴国县实验小学“兴国山歌进课堂”的有益尝试发布时间:2023-05-30T06:42:56.231Z 来源:《素质教育》2023年4月总第448期作者:曾慧[导读] 毋容讳言,原生态的兴国山歌毕竟来自民间,不可避免有它的不足之处,如:一旋律性较差,难以展示效果;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实验小学342499兴国山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在兴国城乡村镇,处处闻歌声,人人是歌手。
所以,兴国素来被誉为“山歌之乡”。
兴国县实验小学自2002年起,依托兴国山歌,弘扬红色精神、传承文化遗产,先后将兴国山歌与德育教学、语文教学、音乐教学、社会实践课等整合,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互结合、相互交融的一种全新尝试,开辟了探索山歌进校园、与学科教学互动的美育改革创新之路。
如今,在江西兴国实验小学,兴国山歌就像阳光和清风,无处不在。
一、成立领导小组,山歌进课堂有保障毋容讳言,原生态的兴国山歌毕竟来自民间,不可避免有它的不足之处,如:一旋律性较差,难以展示效果;二音调单一,不易把握韵味;三修辞和表现较难体现兴国山歌赋、比、兴等特色技巧;四语调性强,需用客家方言演唱。
这些都给学习和传承兴国山歌带来阻力和难处。
要过河,必须解决桥的问题,没有经验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我校领导“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成立了山歌进校园领导小组,多次聘请县文联、县文化馆、县剧目创作室的专家、老师来学校作山歌创作、演唱技巧等方面的专题讲座,邀请山歌传承人、知名山歌手为师生教唱山歌,组织教师学习、讨论、磋商解决困难的办法,最后形成共识:一学习和传承兴国山歌,对文化工作者来说责任重大,对教育工作者同样责无旁贷。
二要将历经沧桑的兴国山歌扎根于实小这片沃土之中,要将“哎呀呦”的歌声,响彻校园,唱响平川大地,成为实验小学的又一张“名片”。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我校山歌进校园领导有力度、执行有计划、工作有部署、效果有督促、有检查、有考核。
兴国山歌
兴国山歌兴国山歌兴国县位于江西省南部,属赣州市管辖。
95%以上的人口均为中原南迁的客家人及其后裔。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客籍背景,世代居住在高山密林中的客家人过着艰辛的生活,在劳作之余,他们只有用山歌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中原的古风遗韵和当地土著文化的融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兴国山歌。
兴国山歌以独特的民间风格,灵活的形式,多变的手法,生动的语言,优美的音乐旋律,深远的影响,扎根于人民之中,历千百年而不衰,成为我国民间艺术一颗璀璨的明珠。
兴国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山歌之乡"。
目录简介兴国山歌,是流行于以兴国为中心延及赣、粤、闽、桂数省的客家民歌,[1]传说起源于“木客”号子。
兴国山歌属于口头艺术,下里巴人的山野俚曲,只是代代口耳相传,正史没有对其起源进行记载,而以“太上隐者”名义出现在〈〈全唐诗〉〉里的二支山歌,也被记录的文人进行了“雅化”。
起源兴国山歌历史悠久,相传是秦末兴国上洛山造阿房宫的伐木工所唱的歌。
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后,其民谣渗透其内,与之融合,不断改造演化,在兴国山区扎根开花。
兴国山歌故有"唐时起,宋时兴,唐宋流传到至今"的说法。
山歌是民歌的一种,其起源应该是远古先民的劳动和生活。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民歌《弹歌》,只有“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8个字,大意是“砍竹子,做刀箭,射弹子,追野兽。
”是用很简朴的语言歌唱的是猎手狩猎的过程。
另一首《击壤歌》歌词略长: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歌颂的也是原始社会的劳动和生活场面和崇尚自由的精神境界。
兴国山歌的起源,也要追溯到远古的劳动场面。
中国最早的民歌集《诗经》里,就有一首《小雅·伐木》,哥中唱道"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关,求其友声"。
表现了远古的伐木者在一片斧头锵铿声中,像鸟儿一样放声唱歌,他们唱歌的目的,是为了在劳动间隙与朋友交流。
兴国山歌研究述评
兴国山歌是 赣 南客 家 山歌 的典 型代 表 。它 以悠 久 的历 史、 绚丽的文学 、 优 美 的旋律 深 得客 家 人 民的爱戴 并 流传 至 今, 特别是在第二次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 兴 国山歌赋予革命 的 内容并在 中央苏 区广 为流传 , 也诞 生 了曾子贞 等数 十位兴 国 山歌手 , 对于宣传党的政策 和鼓 动人们参 加红 军 曾起 着重 要 作用 。近十年来 , 兴 国山歌作 为首 批 国家非物 质文化 遗产 保 护项 目, 得 到各 级政 府和社会 人士的关 注 , 作 了大量的卓有 成
0 1 3年 第 6月 第2 1 4卷 2期
长沙铁道 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 u n e .2 0 1 3
Vo 1 . 1 4 No . 2
兴 国 山歌 研 究 述 评
欧 阳绍 清 。 梅 洪琼 ( 井 冈 山 大 学 艺术 学 院 , 江西 吉安 3 4 3 0 0 9 )
一
很好 的“ 肚 才” . 能“ 出 口成 章” 即兴 编创符 合旋律 框架 的 “ 一
曲多 用 ” 式 文辞。等等 , 都 充 分 印证 兴 国 山 歌 的 文 学 ( 歌词 ) 方 面 的研 究 优 于 旋 律 形 态 与 结 构 的研 究 成 果 。 纵观其研究历史及其成果 . 笔 者 认 为 可 以 分 为两 个 时 期 , 第 一 时 期 为 新 中国 成 立 后 至 二 十 世纪 末 , 称之为 “ 非 物 质 文 化 遗产保护前期” ; 第 二时期是 二十 一世纪至今 , 由 于 全 国 民 间 文 艺 进入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与 传 承 时 代 , 兴 国 山 歌 的 研 究 也称 之 为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期” 。
格特点三个方面 阐述 了兴 国 山歌全貌 。笔 者 以为 , 该文 是一
论兴国山歌歌词的艺术特点
论兴国山歌歌词的艺术特点作者:刘衍顺来源:《群文天地》2008年第10期兴国三面被山地环绕,以丘陵为主体。
500米以上的山地占全县总面积的24%。
东北部、西部有些山岭海拔在1000米以上。
因靠近福建、广东沿海地区,兴国县气温适宜,雨水调匀。
兴国山歌属于江西中部山区客家山歌,主要流行在兴国县境内和周边各县(赣县、于都、宁都、石城、瑞金),用客家方言演唱。
客家人因战乱几次大批从中原腹地迁徙至此,有的开荒辟地、有的伐木为生。
伐木者在劳动之余休息娱乐,或召唤同伴,使山歌应运而生,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民歌因其民族性格、地理环境、文化源流、审美取向、劳作方式、方言语音和地域等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点,创造了独特的艺术。
下面我就兴国山歌歌词的艺术特点来谈谈肤浅的看法。
一、歌词手法兴国山歌歌词的创作手法除大量运用“比兴”之外,也运用夸张、对比、拟人、谐音、反衬、重叠的手法进行创作,因而山歌形式多样,内容生动、活泼。
譬如运用重叠手法创作的叠字山歌包括叠字、叠词两种,有每句两叠,也有每句三叠的,其结构排比工整,叠字叠词不叠意,主要起强调作用。
如:红红绿绿红绿景,黑黑白白黑白分。
圆圆缺缺圆缺月,恩恩爱爱恩爱情;黄鳅咬尾巴,又叫“尾驳尾”“连锁歌”,是对唱双方彼此接过对方的整个结尾句作为自己应答句的开头(有时改动若干字)取韵接意,前后统一,既能深化主题,又能展示驳歌者的才智和感情。
如:敢放白鸽敢响铃,敢唱山歌敢大声,来段黄鳅咬尾巴,两人山歌消停板。
两人山歌消停板,……擂台赛歌比输赢。
擂台赛歌比输赢,你唱山歌有名声,……有把老师来欢迎。
有把老师来欢迎……二、歌词结构兴国山歌的内部基本结构是由前腔、歌头、歌腹、称谓性衬词、歌尾五部分组成。
前腔(“哎呀嘞”或“哎呀嘞呃”)、称谓性呼应句和各种句式组成,这种结构形成了兴国山歌的固定演唱程式,极具个性。
“哎呀嘞”的出现就是告诉听众山歌开始了。
称谓性衬词句的出现就是说山歌要结束了。
兴国是个人文荟萃的千年古县
关于兴国县民间风俗及民间美术的调查报告10级外语系三(4)班10210412刘非兴国是个人文荟萃的千年古县,享有“苏区模范县”、“将军县”、“山歌之乡”、“风水文化第一村”等美称。
进入新千年以来,我县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工作大局,牢牢把握先进方向,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推动全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十年奋斗,十年跨越,十年璀璨。
我县文化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无论是专业艺术,还是群众文化;无论是文博事业发展,还是文化遗产保护,都取得显著成绩。
兴国的文化园地展现出姹紫嫣红、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一、发展群众文艺创作(队伍建设,戏剧、故事、书法、摄影创作活动与成果)我县着力“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积极辅导和积极组织创作更多健康向上,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艺作品。
在发展文艺创作中,我县充分整合发掘社会人才资源,充分调动民间文化团体参与的积极性;注重提高文化部门业务人员的思想与业务素质,始终强调将辅导作为第一职责;在辅导中我们还重视做到四结合,即:辅导与娱乐相结合、辅导与活动相结合、辅导与创作相结合、辅导与比赛相结合。
我县群众文艺创作硕累累,众多项目获奖,十年来文化部门干部职工创作的文学、戏剧、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获市以上奖300余项,获省以上奖60余项,获国家级奖20余项。
曲艺创作:实验小学的音乐剧《偷来的毛桃子》获全国《音乐伙伴》少儿歌舞剧最佳编创奖,兴国卷烟厂的音乐快板《红妹子找了个好对象》获江西省烟草行业汇演一等奖,全国烟草行业汇演三等奖,实验小学的歌舞《春芽子》获第五届“星星火炬”中国青少年艺术英才江西推选活动一等奖、全国银奖,兴国供电公司的表演唱《山村小太阳》获省电力公司文艺调演一等奖,参加国家电网公司和中华电网公司文艺汇演等。
故事创作:我县成为故事创作大县,在江西省历届故事创作与演讲大赛中,获奖人次最多。
兴国山歌
• 兴国山歌的起源,也要追溯到远古的劳动 场面。 兴国山歌的起源,就是源于这种伐 木的劳动场面。
• “唐时起来宋时兴,代代传唱元明清”的 内容,故过去一些人据此认为兴国山歌起 源于唐朝,宋朝开始兴起,历经元朝、明 朝、清朝的发展,走向鼎盛。
兴国山歌的发端语起兴词“哎呀嘞—” 就是伐木工人在劳动中或劳动后伸腰舒气 的感叹声。引起上山的樵夫, 放排的工人, 耕耘的农民感情上的共鸣,于是互相唱和, 成为劳动群众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 代代相传, 蔚然成风。
3.唱腔悠长 各地方言歌谣均有自己的特点, 兴国山 歌则刚柔悠长。
4.调式、 调性多样, 音乐个性鲜明 由于客家山歌的形成具有复杂的历史、地理、 人文等因素,这就决定了客家山歌的复杂 性、多样性。除语言、 音调上的差异外, 更为本质艺术特点是调式、调性上的特色。
(2 )曲式结构清晰明了。由于低水平的耕 作方式, 流落四方的生活, 长期的与自然 的斗争, 决定了兴国山歌的淳朴、简单、 易学易唱,不可能含有丝毫奢华。客家一 直崇简” 亲 “掘” , 贬 “奢” 抑 “侈” 。在数量宏大的各类客家民歌中无 论是曲调还是语言, 都是质朴无华的。大 量的兴国山歌正是通过简单易唱的旋律, 琅琅上口的歌词, 反映客家人民生活的各 个方面。
还创造出兴国山歌剧这一新剧种。 兴国县创建了全 国第一家专业的山歌剧团.
结语
兴国山歌反映了兴国人民与其生存环境的共融关系, 具有深厚的其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保护发展好兴国山歌 是保护文化多样性和发展民族艺术的需要.也是弘扬优秀 民族文化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举措。
兴国山歌
钟科元 江西师范大学
客家山歌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它的 曲调抒情奔放、 细腻缠绵、 风格独特, 客 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 它富有客家 人的语言特色, 形成民歌中独立的一支。 它曲调丰富、委婉动听,不仅是客家人的 口头音乐文学,还是中国民歌中最为浓情、 最为放达、也是最为动听的歌种之一
兴国山歌
反应强烈革命意识,歌唱党和革命领袖的 有:“哎呀嘞,日头一出(就)红彤 (哦),(格)来了朱德(格)毛泽(哎) 东(哦)(哎呀都)千年铁树(就)开鲜 花,你又几晓得同志格,工农(格)做了 主人(噢嗬嗬)翁。 反应苏区人民于红军深厚感情的有:《 反应苏区人民于红军深厚感情的有:《十送 红军》 红军》 “一送红军下山,秋风细雨缠绵绵, 山上野鹿声声哀叫,树树梧桐叶落光。问一 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 …… 也有革命领袖亲自创造山歌的:“苏区 人民分了田,生活快乐如神仙,白区人 民有饭吃,阿妹哭连连,哭连连,只有 革命才能出头。”——胡耀邦 革命才能出头。”——胡耀邦
杂歌
兴国山歌的艺术特色
1、注重押韵 2、对仗工整 3、唱腔悠长
4、调式、 调性多 样, 音乐个性鲜 明
哎呀嘞—— — 斧头不怕纽丝柴 , 红军不怕反动派 ; 井冈红旗飘天下 , 铁桶江山打出来 。
兴国山歌的作用 详 情 二、革命时期的 特殊历史作用: “红色山歌之乡 ”
一、文化传承作用: 兴国山歌植根于客家 文化的深厚土壤中, 涵盖了客家人生活的 方方面面, 饱含着丰 厚的客家文化信息从 某种意义上说, 兴国 山歌是客家人繁衍生 息的一幅历史画卷。
自然地 理环境
人文地 理环境
兴国山歌的形成的地理环境
古代兴国苍山如海,森林密布, 有着得天独厚的对歌自然环境。 千难万险都唔怕 千难万险都唔怕 另一方面这些环境又造成了兴国 交通不便,对外联系不畅,世代 居住在高山密林中的客家人过着 艰辛的生活,在劳作之余,他们 只有用山歌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 感。
兴国山歌简介
兴国山歌是随着客家先民 的迁入山区而产生的,它 萌芽于唐末,到宋代,因 深受唐宋诗词的影响而渐 趋成熟并广为流传。她既 保留了古朴的中原音韵, 又颇具浓郁的赣南客家情 趣。
浅谈对江西民间音乐的认识与传承——兴国山歌
对州
兴 国 山歌
浅谈对江西民间音乐 的认识与传承
郑 丛筠
江 西 科 技 学 院 音 乐 舞 蹈 学 院
摘要 : 在 中国民间音 乐文化发展的历 史长 河中, 江西 民间 数优 秀的山歌作 品,然后经过 口传心授的传唱而一代又一代 音 乐富有浓重的 民俗气息 , 本文通过笔者在江 西各地的采风 , 的流传下来 。 在民歌传 唱过程 中, 无数民间歌手又充分发挥 了 挖 掘 江 西 民 间音 乐的 艺 术特 征 , 本 文 以赣 州的 兴 国 山歌 为 例 , 自己的聪 明才智 , 对传 唱中的山歌进行知识更新和艺术加工 , 在 此基 础上 , 提 出江西 民间音 乐的传承和发展的 问题 , 希望人 使之更加凝练 。这种一代又一代 的继 承既包括 了风格上的继 们 共 同认 识 江 西 民 间音 乐 的魅 力 ,从 而在 社 会 上 得 到 更好 的 承 , 同时也包括 了文化 、 哲理 、 价值观 、 道德观等 等的继承。从 发扬 。 这个意义上说 , 流传 了山歌 , 就是传承 了前人的文化。 关键词 : 民族 音 乐 传承 发 展 兴 国 山歌 兴 国 山 歌 可 以说 是 我 们 江 西 民间 音 乐 的典 型 代 表 ,但 这 些江西的音乐瑰宝 , 却很少被大众所熟知 , 对它 的研究仅仅在 江西地处 中国东南偏 中部 长江中下游南 岸 ,自古以来物 于某些专业 的音乐人或是兴 国当地的 民间艺人 ,而这么好 的 产 富饶 、 人 文荟萃 , 素有 “ 物华 天宝 、 人 杰地灵 ” 之誉 , 文物 古 音乐形式 , 我们绝大部分江西本土 的音乐人都认识得很 浅 , 我 迹、 风景名胜众 多 , 庐山、 滕 王阁 、 三清山 、 婺源 、 龙 虎山 、 井 冈 觉得 作为江西人 , 作为一名音 乐教师 , 我们有义务 , 有责 任把 山等闻名海 内外 。 江西不仅有众 多的名胜古迹 , 江西还有很 我们 的瑰宝 向外界传播 , 让兴 国山歌走 出去 , 使得更 多的人认 多耳熟 能详 的好 听的民歌 , 如: 十送红军 、 八 月桂花遍地开 、 采 识它 , 了解它, 喜欢它 ! 茶谣、 斑 鸠调等 , 这些 民歌 的内容丰富 , 有爱情 的、 战争 的 、 工 多年来 , 新 的音乐形式不断地充斥着社会 艺术文化 , 以至 作 的, 舞蹈作乐 、 祭典等等 。江西 民歌既是表现一个 民族 的感 于我们很多的民间音乐都面 临这一个减少 、 消亡的态势 , 对 于 情与生活 习惯 , 因此各有其独特 的音律 和情调风格 。 我们的民族艺术我们应该积极地 、 有 责任 把它们传 承和发扬 0 近年来 , 随着人文科学 的进步 , 绝大多数音乐 学家对于音 首先 ,我们要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的高度来看待非 乐 的认识又 回到了人 类音乐萌生 的科学起点 上。即音乐首先 物质 遗产保护工作 ,认识到非物质遗产保护与我 国的国家文 是一种文化 。也就是说 , 音 乐是人类 的各种不 同个体和群体创 化安全 和民族认 同息息相关 。 其次 , 我们应该把理性 的学术化 造的一种体现他们 自身文化 价值 和文 化特 点的艺术形式。在 诉求转化为具体 的感性的调查研究 ,切实做好对民间非物质 此前文化部召开的有关评 审会议传 出消息 ,江西兴 国山歌已 遗产保护项 目的普查工作 把理论联系实际 , 切实的做到对非 正式人选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 ,这是对 江西 民间音乐 的一 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 。 再次 , 对于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者 种认可 , 也是作为江西音乐人的骄傲 。 方 面要 抛弃一切理论 上的先人为主 , 付出行动 , 深入 民间 , 兴国山歌的源 头是 “ 木客歌” , 兴国山歌历史 悠久 , 相传是 尊重 民间的习俗和做法 , 尊重民间的首创 精神 , 不 能采取拔 苗 秦末兴 国上 洛山为造阿房宫 的伐木工所唱 的歌 ,具有独特 的 助长或移花接木的方法 ,用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 的方法将 民 民间风格 。 中原客家先 民南迁后 , 其民谣渗透其 内 , 与之融合 , 间的思路和做法 纳入 自己的学术框架。最后 , 又要 因势 利导 , 不断改造演化 , 在兴 国山区扎根开花 。 兴 国山歌故有” 唐时起 。 将民间的素朴 的文化诉求逐渐上升到文化 自觉的高度 ,让 民 宋时兴 , 唐宋 流传 到至今 ” 的说法 。 兴 国山歌代表曲 目有《 园中 众 充分认识 到本土 的民间智慧和地方性知识 ,在全球化时代 芥菜起 了芯》 、 《 绣香包》 、 《 行行都 出状元郎》 、 《 赞八仙》 等 。 所具有 的价值和文化意义 。 此外 , 兴 国山歌也 曾是战斗的号角 , 早 在半个 多世纪前血与火 作 为教师 ,我们有个很好 的宣扬平 台 ,那就是我们的课 的斗争 中就出 了名 ,在建立 和巩 固红 色政权方 面发 挥了重要 堂 , 在我们上课 的时候 , 可以把 在兴 国县通过 我们 实地 考察 中 作用 。1 9 8 6年 , 为 了继承这一文化传统 , 兴 国县委 、 县政府成 具体采风过程的一些录音采样所得 到的文献 、 视频 图像 、 音 响 立 了兴 国县山歌剧团 , 其参与创作 的大型 山歌剧《 山歌情 》 获 材料等有关资料 , 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 , 让学生在课堂上可 以 得 了中宣部“ 五个一” 工程奖 、 第 四届 文华 大奖 、 首届曹 禺戏剧 充分 的认识 到兴 国山歌 的魅力 , 并且 可以让学生学 唱 、 学演, 文学 奖。 兴 国山歌成 为我国民间艺术一颗璀璨 的明珠 , 兴 国县 从而使学生对兴国山歌产生兴趣 ,这样 即能使学生多认识 了 也 因此被命名为“ 中国民间艺术之 乡—— 山歌之乡” 。 门音乐艺术形式 , 又能将兴国山歌很好 的得到传承和发扬。 兴 国山歌是在 山野 田问相互 唱和的山歌 ,所以也称为遥 兴国山歌是赣南 民间音乐 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有着悠 唱体 山歌 。 其基本格式为七言 四句体。兴 国山歌生动活泼 , 形 久 的历史 , 通过对它的认 识 , 让我们 了解 了兴 国山歌的历史源 式多样 , 生 活气息浓郁 , 有独 唱、 对唱 、 ” 三打铁 ” 、 联 唱、 轮唱等 流 、 艺术 特征 、 歌唱方法 、 审美追求 、 传承方式等 问题 , 同时我 形式和锁 歌 、 盘歌、 斗歌 、 猜花 、 丢观音 、 黄鳅咬尾 、 绣褡 裢 、 藤 们也对此进行 了一定 的思考剖析。通过现场学习和亲身参与 缠树 、 树缠藤等种类 。不管是遥唱体山歌还是室 内山歌 , 都有 兴 国山歌的演 唱, 我们也增加 了对 兴国山歌 的感性认 识, 丰富 个共 同的显著特点 : 即兴演唱。 即情 即景 , 临时编撰 , 出 口成 了 自己的艺术体验 。江西民间音乐要在继承 中发展, 在发展中 章。因此 , 兴 国山歌水平的高低 , 主要取决于歌手 即兴编撰 的 创新 , 新陈代谢是 一切事物 的发展 规律, 也是 民间音乐保护 与 能力 。 好 的歌手 , 往往能妙语 连珠 , 收到高潮迭起的效果 。 兴 国 传承 、 创新 与发展 的基本法则 。 在今天这个科技与教育迅速发 山歌继承 了传统 的赋 、 比、 兴创 作手法 , 并在长期 的演 唱实践 展 的时代 , 传承 与保 护江西 民间音乐应 注重其科学规律 , 向青 中, 不断丰富和发展。 兴 国山歌之所以能经久不 衰、 广为流传 , 少年一代传承 民族 民间音乐文 化知识 , 要有意识 的去传播, 只 就 因为有 乡土情 、 泥 巴味 , 唱的都 是老百姓 的喜怒 哀乐 , 信手 有这样才会有更多 的人 了解 和喜欢 江西 民间音乐,才会得 到 拈来 , 出 口成歌。 更广泛的流传, 发展得更加 璀璨 。 兴 国山歌是劳动人 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创作 了无
非遗保护视野下兴国山歌传承与发展研究
|Yan Jiu Ping Lun*研究评论非遗保护视野下兴国山歌传承与发展研究余明华贵溪市文化馆摘要:兴国山歌是江西兴国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苏区红色文化和苏区精神的组成部分。
认识其产生、传承和发展过程,了解其艺术价值,为做好新的历史条件兴国山歌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弘扬苏区精神夯实工作基础。
关键词:兴国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6-0011-022006年,国务院批准兴国山歌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兴国山歌,因其朴实的音乐风格,灵活多样的表演形式,感人至深的动人情节,震撼人心和充满生命活力内容,虽经千年发展变化仍保持强劲地生命力。
兴国山歌由室外山歌发展成含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的室内山歌,也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在井冈山革命时期,特别是在苏区红色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特殊地作用,是苏区精神的组成部分。
因此,对兴国山歌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兴国山歌的发展概况兴国山歌起源于江西省南部地区赣州市兴国县区域,县内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并围绕县城构成小盆地。
本县居民以唐末南迁客家人后人为主,他们将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融为一体,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产生了符合当地特点新的文化形式。
当地居民在劳动中,在山野之中,在田间头,相互唱和通俗朴素的山歌,遥唱体山歌,对歌者,一般是一唱一和,来表达各自内心真实的情感,后来受闽西客家民俗活动影响,最终形成了当地独特的山歌表演形式流传于世。
兴国山歌,凝聚了当地客家地方文化精髓,是古代兴国地区客家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文化瑰宝。
兴国山歌按表演形式来分,兴国山歌大体有以下几种:山野田间唱和,因情因景因人而异,内容涵盖男欢女爱、生产、生活和时政等内容。
(一)兴国山歌的存在形式兴国山歌形式多样,但是主要有三类:一是跳现;二是民俗歌;三是赛歌。
1.跳现也称室内山歌,属于演唱性质类的山歌形式。
非遗保护视野下兴国山歌传承与发展研究
非遗保护视野下兴国山歌传承与发展研究兴国山歌是江西省兴国县的一种传统民间音乐形式,起源于明代,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兴国山歌以其曲调优美、歌词深刻、表现形式多样而闻名于世,被国家文化部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兴国山歌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和挑战。
本文通过采访、实地观察和文献研究等方法,探讨了在非遗保护视野下,兴国山歌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一、兴国山歌的传承现状1. 传承人数减少。
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文化多元化,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对于兴国山歌这种传统艺术形式感兴趣,导致传承人数越来越少。
2. 传承环境减弱。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传统村落被拆迁,许多传承习惯也被打破,缺乏传统的集体活动场所和环境,使得兴国山歌传承环境越来越弱。
3. 传承方式单一。
传统的口传心授方式的传承方式,已经受到了现代传媒技术和社交网络的挑战,难以满足不同年龄和地区学习需求。
二、兴国山歌的发展前景1. 科技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兴国山歌可以通过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方法进行多媒体传播,通过互联网和手机APP等新型媒介手段,实现远程教学、借鉴、创新等。
2. 专业化团队。
针对兴国山歌传承的方式不够多样化、传承人数较少等问题,应设立专业一体化的传承团队,联合相关院校开设非遗传承专业,推出传承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创新措施吸纳年轻人参与传承,实现兴国山歌的弘扬。
3. 旅游经济。
作为兴国县非遗代表项目之一,兴国山歌可作为旅游文化资源,吸引游客来到兴国县旅游观光,既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也能带动兴国山歌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综上所述,非遗保护视野下,兴国山歌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都很大,通过政府的支持、市场的调动、社会参与等多方面措施,相信兴国山歌一定能够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中国传统艺术做出新的贡献。
非遗保护视野下兴国山歌传承与发展研究
非遗保护视野下兴国山歌传承与发展研究概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为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
兴国山歌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将从非遗保护的视角出发,对兴国山歌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兴国山歌的历史与特点兴国山歌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
兴国山歌是中国山歌的一种,以“七步诗”为歌谱,内容主要围绕农业生产、家庭生活和社会风情展开,富有朴实真挚的民间色彩。
兴国山歌以其独特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南方山歌的代表作之一。
兴国山歌的传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其传承载体主要有口头传唱和舞蹈表演两种形式,是兴国人民世世代代的精神财富。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兴国山歌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亟待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
二、兴国山歌传承中的问题与挑战1. 传承人口减少:随着城乡结构的变化和人口流动的加剧,兴国山歌的传承人口逐渐减少。
许多年轻人不再愿意从事传统的山歌传承工作,导致传承人口的老龄化和稀缺化。
2. 传承环境恶劣: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传统文化都面临着被商业化和碎片化的挑战,兴国山歌也不例外。
传承环境的恶劣导致兴国山歌的传承工作难以进行,使得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3. 缺乏传承机构:目前,兴国山歌的传承工作大多停留在个体传承层面,缺乏专门的传承机构和平台。
这使得兴国山歌的传承工作缺乏系统化和长期化,难以形成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体系。
1.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非遗保护政策,加大对兴国山歌传承工作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保障兴国山歌传承工作的顺利进行。
2. 构建传承平台:建立兴国山歌传承学校或机构,为有志从事兴国山歌传承工作的年轻人提供学习和培训的平台,促进传承人口的增加和传承工作的长久进行。
3. 弘扬文化自信:在当代社会中,要弘扬文化自信,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兴国山歌,增强人们对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兴国山歌。
非遗保护视野下兴国山歌传承与发展研究
非遗保护视野下兴国山歌传承与发展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非遗保护视野下兴国山歌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在我们将分析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在我们将深入探讨兴国山歌的历史渊源、非遗保护对兴国山歌传承的影响、非遗保护政策对兴国山歌发展的促进、现实问题与对策建议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在我们将总结非遗保护对兴国山歌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展望兴国山歌的未来,并提出对非遗保护政策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与分析,旨在为兴国山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非遗保护、兴国山歌、传承、发展、历史、影响、政策、现实问题、对策建议、未来发展、重要性、展望、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兴国山歌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代表着中国民间文化的精髓。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兴国山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和威胁。
传统的口传唱颂方式正在逐渐失传,年轻一代对于兴国山歌的认知和热爱程度也日益减少。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兴国山歌成为当前非遗保护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通过对兴国山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价值和意义。
借助非遗保护政策和机制,可以有效地促进兴国山歌的传承和发展。
对兴国山歌的保护与传承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1.2 研究意义兴国山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对兴国山歌的保护与传承不仅仅是一项文化工作,更是对历史的延续和精神传承的重要体现。
兴国山歌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能够促进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的繁荣。
研究兴国山歌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从实践意义上看,兴国山歌的保护与传承是对当地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弘扬,能够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保护兴国山歌也能够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当地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地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非遗保护视野下兴国山歌传承与发展研究
非遗保护视野下兴国山歌传承与发展研究一、引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歌是中国民间传统音乐艺术的代表之一,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历史记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结构的演变,许多山歌文化逐渐消失,其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对兴国山歌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挖掘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促进其传承和创新,为推动非遗保护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二、兴国山歌的历史渊源及文化价值兴国山歌是指流行于中国广东省梅州市兴国县一带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
兴国山歌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形成,并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兴国山歌的传统题材多围绕生产劳作、家庭生活和社会风情展开,情感真挚,曲调悠扬,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被誉为“岭南山歌之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地域和文化价值。
兴国山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随着城乡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兴国山歌的传统演唱场所逐渐减少,年轻一代对其传统文化的认同度逐渐降低,导致传承环境日益恶化;不少老艺人年龄逐渐老去,其传统技艺和经验流失的现象加剧了兴国山歌的传承难题。
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兴国山歌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非遗保护视野下的兴国山歌传承与发展路径针对兴国山歌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困境和问题,非遗保护视野下应当采取以下措施和路径:1. 进行文化挖掘和资料整理非遗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兴国山歌的文化挖掘和资料整理。
通过对兴国山歌历史沿革、传统曲目、演唱形式、音乐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和梳理,逐步还原其原始面貌,为后续的保护传承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2. 加强传统技艺的传承培训针对兴国山歌老艺人逐渐减少的情况,非遗保护工作者应当加强对兴国山歌传统技艺的传承培训工作。
建立专门的培训基地和机构,邀请老艺人传授演唱技巧和表演经验,培养一批受到正规训练的专业人才,为兴国山歌的后继传承培养新的血脉。
非遗保护视野下兴国山歌传承与发展研究
非遗保护视野下兴国山歌传承与发展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兴国山歌是闽西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民间音乐形式。
由于现代化的冲击以及新生代的逐渐淡忘,兴国山歌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以非遗保护的视角来研究兴国山歌的传承与发展,探讨如何在当代社会中实现兴国山歌的传承和发展。
一、兴国山歌的定义与特点兴国山歌是中国闽西地区一种特殊的民间音乐形式,起源于湘赣边界地区,具有深厚的乡土气息和浓郁的民族特色。
其特点在于旋律优美、歌词质朴,以及表现出浓厚的山水情怀和淳朴的生活场景。
兴国山歌多以祝福、劝诫、慰问等内容为主题,歌唱者通常是当地的农民,他们以歌声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对生活的感慨和向往。
二、兴国山歌的传承现状兴国山歌的传承现状并不容乐观。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现代音乐的兴起,兴国山歌的传承面临着很多困难。
一方面,年长的传承人渐渐离世,年轻一代对这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逐渐淡漠。
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很多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现代音乐和流行文化,对兴国山歌漠不关心。
兴国山歌的传承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三、非遗保护对兴国山歌传承的意义非遗保护在兴国山歌传承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非遗保护能够为兴国山歌的传承提供条件和机制。
通过非遗保护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可以筹集专项资金用于挖掘和保护兴国山歌的历史渊源、人文内涵,开展相关的研究和教育传承活动。
非遗保护能够提高公众对兴国山歌的认知度和关注度,引导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兴国山歌的传承和发展中来。
非遗保护还有助于推动兴国山歌的市场化和规范化发展,提高兴国山歌的艺术水平和表现力。
四、兴国山歌传承与发展的策略与对策为了实现兴国山歌的传承和发展,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的具体策略与对策。
应加强对兴国山歌的挖掘和保护工作,通过收集、整理和保存兴国山歌的相关材料和资料,以保持其原貌和文化特色。
应加强对兴国山歌的宣传和推广,通过举办音乐会、比赛、展览等活动,提高公众对兴国山歌的热情和认可度。
非遗保护视野下兴国山歌传承与发展研究
非遗保护视野下兴国山歌传承与发展研究
关键词:非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国山歌;传承与发展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人为载体的、传承于代际之间的具体实践和表达方式,包括口
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庆典、知识技能和制作工艺等各个方面。
它是人类智
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保
护人类共同记忆和历史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任务。
二、兴国山歌传承与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兴国山歌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和挑战。
由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度低,致使兴国山歌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威胁。
由于传承人群的流失和传统的口传教育方式,兴国山歌的技艺和传统知识面临失传的风险。
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商业化的冲击,兴国山歌的艺术性和原汁原味的特点正在逐渐丧失。
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兴国山歌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五、结论。
江西兴国民歌
兴国县位于江西省南部,属赣州市管辖。兴国95% 以上的人口均为中原南迁的客家人及其后裔。由于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客籍背景,世代居住在高山密林 中的客家人过着艰辛的生活,在劳作之余,他们只 有用兴国山歌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兴国山歌”的艺术、风格特点:
“兴国山歌”有固定的歌头格式:“哎呀嘞——哎”, 音调既高且长,具有强烈的音乐旋律感,引人注意。语 言生动,旋律优美。 兴国山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运用自如, 灵活多变。因而,千百年来,历久不衰,深受群众喜爱。 “兴国山歌”有独唱、对唱联唱、轮唱等形式; 有锁歌、盘歌、斗歌、猜花、丢观音、黄鳅咬尾、绣褡 裢、藤缠树、树缠藤等种类; 有遥唱体山歌,跳觋、民俗歌、叙事山歌等表演类型。
“兴国山歌”是客家人繁衍生息的一幅历史画卷。 他们即情即景,临时编撰,出口成章。无论河网旷野,高山 密林,“哎呀嘞”的歌声此唱彼和,不绝于耳。
“ 兴国山歌”曾是战斗的号角,在建立和巩 固红色政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兴国县的妇 女在欢送亲人上前线时,送上自己新编的草鞋 和新编的山歌。歌声化为斗争的力量,鼓舞人 们奋勇杀敌。 兴国县出了五十多名将军。
兴国山歌的艺术魅力赏析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兴国山歌的艺术魅力赏析 兴国山歌随口搭, 但为了歌唱时顺口, 也讲究平 “平起仄收式, 仄, 有 平起平收式, 仄起平收式, 仄起仄 收式 ” 。 如: 山歌唔唱唔风流, 猪肉唔煎唔出油。梧桐落 叶心唔死, 无同妹料心唔休。 #$ 唱腔悠长 各地方言歌谣均有自己的特点, 陕北信天游音调 高昂, 江南民歌柔美婉转, 而兴国山歌则刚柔悠长。 如: 哥是白糖妹是水, 若是有情结缘来。月光弯 弯在半天, 船子弯弯在河边; 船要下滩赶大水, 妹要恋 郎赶少年。 调性多样, 音乐个性鲜明 %$ 调式、 由于客家山歌的形成具有复杂的历史、 地理、 人 文等因素, 这就决定了客家山歌的复杂性、 多样性。 除语言、 音调上的差异外, 更为本质艺术特点是调式、 调性上的特色。 (! ) 调式调性朴实无华。客家山歌的调式及其音 乐内涵都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从现在大量的客家民 歌来看, 无论是赣南、 闽西、 粤西北还是更远一点的西 南、 台湾等地的客家山歌, 其音乐基因是相同的, 都是 中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土著音乐文化的交融。它的 旋律走向、 旋法大同小异, 多以宫、 徵、 羽调式为主, 这 三大调式构架了客家山歌的主题结构。 (& ) 曲式结构清晰明了。由于低水平的耕作方 式, 流落四方的生活, 长期的与自然的斗争, 决定了兴 国山歌的淳朴、简单、易学易唱,不可能含有丝毫奢 “掘 ” “奢 ” “侈 ” 华。 客家一直崇简 ” 亲 , 贬 抑 。 在数量宏 大的各类客家民歌中无论是曲调还是语言, 都是质朴 无华的。大量的兴国山歌正是通过简单易唱的旋律, 琅琅上口的歌词, 反映客家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兴国山歌继承了传统的赋、 比、 兴创作手法, 并在 长期的演唱实践中, 不断丰富和发展。兴国山歌之所 以能经久不衰、 广为流传, 就因为有乡土情、 泥巴味, 唱的都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 信手拈来, 出口成歌。 兴国山歌是劳动的号子, 在田野山林中飘着, 在 压弯的扁担上颤着, 在飞转的纺车上缠着, 既激发干 劲, 又消除疲劳。兴国山歌是生活的镜子, 折射生活 的多姿多彩, 情人传情、 斟茶待客、 祈吉禳灾、 红白好 事祝赞都囊括其中。尤其是情歌, 运用比兴、 暗喻、 双 关等手法, 情趣盎然。 兴国山歌所唱的内容十分广泛, 旧时除唱男女爱 情和劳动生活外, 还常唱历史故事、 传说新闻等内容, 有时即兴编唱, 有时长篇叙事, 形式多样。解放后, 许 多以井冈山、 赣南根据地革命历史为题材的音乐作品 《红军根据地大合唱 》 中常以它为素材进行创他, 如 、 《井冈山大合唱 》 等。 三、 兴国山歌的文化传承 兴国山歌形式多样, 生动活泼, 运用自如, 灵活多 变。因而, 千百年来, 历久不衰, 深受群众喜爱。兴国 山歌植根于客家文化的深厚土壤中, 涵盖了客家人生 活的方方面面, 饱含着丰厚的客家文化信息。从某种 意义上说, 兴国山歌是客家人繁衍生息的一幅历史画 卷。保护、 研究、 解读兴国山歌, 发掘其精华, 无疑是 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举措。 &’’( 年 ) 月 &’ 日,兴国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和着改革开放的激越鼓点, 兴国山歌释放出从未 有过的光彩。 在兴国县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下, 兴国山 歌得到了进一步保护、 继承和发展。 近几年, 兴国山歌 《 客家民歌 》 《 同一首歌 》 《 乡村 先后唱响在 的舞台上, 大世界 》 等大型栏目中。 兴国山歌也与松口山歌、 五华 山歌、 大埔西河山歌、 连平山歌、 丰顺山歌、 兴宁石马 山歌一起走进了广东梅州嘉应学院的音乐学院, 成为 “振兴兴国山歌, 高等院校的研习对象。 兴国县把 建设 山歌之乡 ” 当作文化建设的龙头来抓, 当作人们不可 缺少的精神食粮来抓, 使兴国山歌空前繁荣。 在演唱 形式上由独唱、 对唱, 发展到联唱、 合唱、 小演唱, 而且 还创造出兴国山歌剧这一新剧种。 兴国县创建了全国 《 山歌 第一家专业的山歌剧团, 其创作的大型山歌剧 “ 五个 情》 在京演出产生轰动效应, 一举获得中宣部 一” 工程奖, 第四届文华大奖, 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 充满泥土芳香的兴国山歌, 登上了艺术最高殿堂。 四、 结语 本文通过探析兴国山歌与其生存环境的共融关 系, 让我们从更深的层面认识了兴国山歌及其文化底 蕴和艺术特色。 那就是兴国人民的热情和对未来的乐 观。 今天,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政治主题下, 结合时代的 需要, 兴国山歌的艺术魅力和人文光彩再次展现, 它 正以独有的艺术特性和风格, 传达人们在新时代的心 声, 从而充分体现出它作为草根艺术的强大生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兴 国 山歌 的 艺 术 特点
生动 活泼 . 形式多样 . 生 活 韵 味 十 足 是 兴 国 山歌 的 总体 特 点 兴 国 山歌 的 表演 形式可分为独唱、 对唱、 合唱、 轮 唱 等几 种
化加以扶持 , 创作 出《 山歌 情 》 、 《 女人河》
等 兴 国 山歌 剧 , 并 屡 次 获 奖 四 结语 兴 国 山歌 反 映 了 当地 的 民俗 文化 . 与 时俱 进 . 与国家 之间政策相互呼 应 . 在 和 谐地 发展 着 . 它具 有 丰 厚 的 文 化 和 艺 术 内 涵 兴 国 山歌 的 保 护 和 发展 也 是 在 传 承 我
统 的兴 国 山歌 焕 发 出勃 勃 生 机 、 于 是 地 方
哎 呀 同志 哥 夜 打 那 个 灯 笼访 贫 ( 呀
个1 农
文化 政 策 的扶 持 显得 特 活 动 运 作 的 社 会 机 制 是 兴
男: 哎 呀 嘞— — 苏 区 的干 部 是 好作 风
已有 一 千 多 年历 史 。 可 以 说 , 有客 家人 的
地 方就 有 客 家 山歌 .客 家 山 歌 的 内 容 广
国县 文化 局 文 化局 会组 织 一 些 山 歌传 承
那 个 真 心 实 意 为群 ( 呀个 ) 众
哎呀 柴 米 油 盐 都 想 到哎
人 到 全 县 的 各 个 乡镇 巡 回演 唱 山 歌 . 算是
在 赣 南 的纯 客 家县 , 而兴 国 山歌 是 流 行 于 以 兴 国 县 为 中心 延 及 江 西 、 广东、 福 建、 广
西 等 数 省 份 的客 家 民歌 。 在广东、 福建、 江
那 个 自带 干 粮 去办 ( 呀个 ) 公
哎 呀 日 穿草 “ 孩” 千革 命呦 ( 1 ‘ 孩” . 兴 国 方言 . “ 孩” 是“ 鞋” 的意 思 )
根 据 地 在 江 西瑞 金 建 立 了 中 央 工 农 民 主
下: 演 出 的 报 酬 由县 政 府 支 付 , 歌 手 拿着
县 文 化 局 开 的证 明 到 各 个 村 去 联 系 演 出 活动 , 定 下来 后 , 由 老百 姓 自 己点 节 目 , 歌 手则 按 老 百 姓 的 要 求唱
兴 国处 于 江 西 省 南部 . 是 客 家 人 居 住
女: 哎 呀 嘞— — 苏 区格 的干 部 是好 作 风
其精华 . 无 疑 是 弘 扬优 秀 民族 文 化 的 一 项 极 其 重 要 的 举 措
三 兴 国 山歌 运作 的社 会 机 制 时代 的进 步使 得 兴 国 山歌 渐 行 渐 远 .
一
政 府 .兴 国 县 的 领 导 干部 遵 守 毛 主 席 教 导, 积 极 地 工作 , 认 真 地 解 决 问题 , 发扬 了
党 的优 良传 统 和 良好 的作 风 . 人 们 以此 山 歌 赞 扬 兴 国领 导 干 部 工 作 时 的 良 好作 风 歌 曲语 言朴 实 . 也表 达 出 了 当地 人 民 的心 声 和 真挚 的诚 意 : 同 时也 也 体 现 如 上 所 述 的 了兴 国 山歌 的 的基 本 特 征
西 等 客 家 人 聚集 的地 区 , 村 民在 田 间地 头 劳 作 时 喜欢 自然 地 哼 唱 一 些 山 歌调 子 久 而 久 之 就 形成 了客 家 山歌 据 史 料 记 载 ,
早 在 唐 朝 时 期客 家 山歌 就 已经 存在 . 距 今
也让 原 有 的 生 态环 境 不 复 存 在 。 很难 使传
解 兴 国 山歌 其基 本 组 织形 式 . 人 员参 与 状 况 和 兴 国 山歌 运 作 的 社 会 机 制 等 。使 当代 人 对 兴 国 山歌 有更 深 层 次 的认 识 , 从
而 感 受 到 中 国 民 间音 乐的 魅 力 。 关键词 : 江西 兴 国 兴 国 山歌 艺 术 与特 点 传 承 与 发展 运 作 的社 会 机 制
近几年来 . 兴 国 文 化 局 在 继 承和 发 展
兴 国 山歌 的 基 础上 不断 地 改 革 创 新 . 先 后
制作 了 《 兴 国 山歌 》 、 《 客家人》 、 《 民族 魂 》
等 电视 宣 传 片 , 其 中《 兴 国 山歌 》 曾 在 中 央 电视 台播 出并 且还 获得 了 “ 对 外 宣 传 金 桥 奖” 与 此 同 时 , 政 府 也 对地 方特 色 民族 文
对 兴 国 山歌 的保 护和 支 持 具 体 流 程 如
泛. 语 言 朴 实 生 动 常 常 是 由 山歌 手 即 兴 编唱的词曲 . 却 也 能 让人 通俗 易懂 朗 朗上
口 。
哎 呀 同志 哥 问 寒 问 暖情 谊 ( 呀个) 众 这 首 兴 国 山 歌 是 当年 毛 主 席 率 领 红 军 战 士 组织 反 围 剿 战 争 胜 利 后 , 中央 革 命
二、 兴 国 山歌 的传 承 与 发 展
兴 国 山歌 的传 承 方 式 有 两 种 , 一 种 是 拜师学艺, 另 一 种是 口耳 相 传 拜 师学 艺 在 当时 来说 并 非是 件 易 事 ,学徒 要拜 师 。 首 先 要 考进 县里 的文 化 站 . 然 后 再 到 师傅 家里拜 师 , 且 必须 要 有 “ 晋师礼 ” ( 即 提 只 公鸡 , 包 个 红 包 和 几 斤猪 肉等 ) , 这 是 当地 的~ 种 风俗 和 规 矩 口耳 相 传 基 本 上就 是
●■ ■●, J ● ,
l
■r ●■ -
■- ■"
江西兴 国县“ 兴 国 山歌 " 调查分析
● 杨 先发 贵 州 凯 里学 院 音 乐 学 院 摘要 : 兴 国 山歌 形 式 多样 , 生动活泼, 运 用 自如 灵 活 多变 , 本 文 将 通 过 资料 文 献 的 整 理 , 初 步探 讨 兴 国 山歌 的 艺术 特 点 , 了
兴 国 山 歌是 客 家 山歌 最 具 代 表 性 的 据史料记载 . 最 早 的 兴 国 县客 家人 是 由秦
末 从 中 原 迁移 到 南 方 来 的 多 为秦 始 皇 建 造 阿 房 宫 的伐 木工 人 相 传 兴 国 山 歌就 是 秦 末兴 国 的 伐 木 工 人 上 洛 山 为秦 始 皇 造 阿 房 宫 所 唱 的劳 动 号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