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区域经济的发展——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的分析
科学发展观与区域经济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区域经济发展首先,科学发展观将引导区域经济发展更注重人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满足。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科学发展观将引导各地区更加关注民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例如,加大对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人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提升整个区域的人力资本。
其次,科学发展观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提倡节约型社会建设。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科学发展观将引导各地更加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强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
例如,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废物资源化利用等环保措施,改善生态环境。
此外,科学发展观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更加注重区域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协调发展,避免区域之间的差距过大。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科学发展观将引导各地更加注重区域的均衡发展,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例如,通过发展中小城市、产业转移等方式,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区域之间的互利共赢。
此外,科学发展观还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提升。
科学发展观强调创新驱动,鼓励科技创新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科学发展观将引导各地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例如,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的支持力度,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总而言之,科学发展观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发展模式。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浅谈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谈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引言科学发展观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旨在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自提出以来,科学发展观已经深入贯彻于我国经济政策和各项社会建设中。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科学发展观如何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思考。
1.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这意味着我们要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需求和福祉。
在经济发展中,我们不能只追求经济增长的指标,而忽视了人民对更好生活的追求。
因此,我们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人民的福祉,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发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提供公平机会和公平待遇,让人们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服务。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2. 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这是在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则。
我们不能仅仅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
因此,我们需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环境监管,推动节能减排,发展清洁能源等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减少资源浪费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这是在保证整体发展和增加人民福祉的前提下,加强区域之间的协调和合作。
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推动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协调,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共同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资源要素流动,提高区域间的经济互补性和协同性。
同时,我们还可以推动跨区域合作,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4. 加强创新驱动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创新驱动发展,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探析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探析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面对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前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全面吸收和综合人类社会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产生极大地丰富了发展的内涵、创新了发展观念、开拓了发展思路、破解了发展难题。
本文试图从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历程、具体内涵等方面着眼,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本质、核心入手,分析其演进历程与经济社会背景的内在联系及新的阶段出现的新问题,阐述科学发展观的产生、发展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思考新形势下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理解和具体实践方式。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联系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本质、核心(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①(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四句话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的集中概括。
——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有关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经济发展分析
有关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经济发展的分析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3)06-000-01摘要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但长期以来,人们将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混为一谈,认为经济增长就是经济发展,gdp 高速增长就是经济快速发展,结果导致出现“有增长无发展”、“倒退的经济增长”等经济现象,制约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
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统筹好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才能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结构变化等方面均衡、持续和协调发展,才能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
关键词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对推动亚洲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带来一系列经济增长中环保问题、结构问题、质量问题和分配不公等问题。
我们很有必要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与联系,在实践上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这对应对目前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全力推进我国改革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1.范畴不同“经济发展”的范畴比“经济增长”要丰富和宽泛得多。
从词义本身来看,“发展”(develop)有成长发育的意思,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增长”(growth)指增加或者提高。
从哲学角度来看,“发展”是指质的演进和展现,强调事物运动变化过程,是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是事物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
“增长”是量的变化和积累,强调事物运动中的量变。
从经济学定义来看,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界限是清晰的。
2.研究对象和特征不同(1)在研究对象方面的不同。
经济发展的研究对象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有特殊的规定性,在时间上,专门指一个国家从落后到先进,从贫穷到富裕的转变过程,即经济发展是以发展中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并把制度结构作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包括更多的产出,还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上的变革,以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的变化和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对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分析——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
我 国经 济“ 五 ” 间保 持 年 均 94 % 的持 续 十 期 .8 高增 长 , 别 是 2 0 特 0 3年 以 来 , 年 增 长 速 度 接 近 每 1% , 高 能 耗 、 0 但 高物 耗 、 染 重 的粗 放 型经 济 增长 污 方式 没有 得到根 本 转 变 , 经济 的快 速 增长 很 大 程 度 上是 靠大 量消耗 资源 实现 的 。
认 真总结分析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 从而促使在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上取得 突破性进展 。 [ 关键 词] 科学发展观 ; 经济社会发展 ; 问题分析 [ 中图分类 号] 104 F2 、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2— 9 9 20 )8— 0 6— 5 10 30 (0 8 0 04 0
五 ” 间能源 需 求 实 际是 规 划 预 测 的 4倍 , 调 查 期 有
显示 ,0 1年 以前 , 去 上 世 纪 8 20 除 0年 代 的 个 别 年
审视 总结 我 国的经 济社 会 发 展 , 还需 要 面对 一些 它 需 要解决 的深层 次矛 盾和 问题 。这些 矛盾 和问题 有
些 是发 展过程 中 的普 遍性 问题 或 规律 性 问题 , 些 有
则 是 由我 国特 殊 的 国情 和发展 观决定 的发 展模式 所 决 定 的问题 。面对 这 些 深层 次矛 盾 和 问题 , 要 我 需 们按科 学发 展观 要求 , 以社 会 主 义建 设 正 反 两方 面 历史经 验为基 础 , 从理论 与实 践 的结 合上 , 从实 际 出
测 , 国的 能源 资 源 将难 以为 继 。根 据 国 际能 源 署 我 (E 最新估计 , 一切照 旧, 22 , IA) 如果 到 00年 石油外部
论科学社会主义下我国经济的发展变化
论科学社会主义下我国经济的发展变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和支撑。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从经济体量到国际地位都取得了历史性的变化。
在科学社会主义下,中国实行了国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这种双轨制的制度安排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在国有经济方面,中国通过实行计划经济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措施,不断推进经济发展。
在非公有经济方面,中国逐步放开了市场准入,发展了私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经济等形式,形成了多元化的经济结构。
这种双轨制的制度设计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同时,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下,中国秉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导向,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中国实行了分配制度改革,强化财富再分配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相结合。
这种价值导向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激发了人民的活力与创造力。
另外,科学社会主义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鼓励和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科技投资和改革,构建了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科技体系,培养和集聚了大量的高科技人才。
这种科技创新的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不断提升了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总之,科学社会主义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引下,中国经济体量不断扩大,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实现了从农业国家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变,经济发展成果惠及亿万百姓,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未来,中国将继续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路线,加强全球合作,促进实现全球经济繁荣和人类共同发展。
浅谈科学发展观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浅谈科学发展观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引言科学发展观是以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科学发展观旨在指导经济社会发展,以人民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强调科学、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本文将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及转变的必要性和举措等方面,浅谈科学发展观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是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把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统筹兼顾:统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3.科学发展:注重科学技术创新,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4.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公正、公平、正义的分配原则,促进社会公平及人的全面发展;5.全面协调可持续: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在我国长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发展方式出现了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能耗、高排放和资源浪费:以高速增长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破坏,无法持续发展。
2.区域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相对发达,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成为制约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城乡差距拉大: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逐渐拉大。
4.产业结构单一:依赖大规模的低技术含量制造业和资源型产业,缺乏创新和高附加值产业。
5.消费结构不合理: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内需不足,消费结构过度依赖一些低附加值的产品。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针对上述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势在必行,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可持续发展: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持续,持续发展需要建立起以可持续性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2.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推动经济的区域均衡发展,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全国整体发展。
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发展的思考
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决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落后产能,为高端产业发展腾出资源和 环境空间。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科技创新引领
科学发展观注重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提倡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带动产业创新、产品创新、 市场创新等全面创新。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培育新的经 济增长点。
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内外联动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 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充分利用 国内外资源和市场,推动经济
高质量发展。
产业升级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 产业发展壮大,促进产业结构 优化升级,提升经济整体竞争 力。
城乡融合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 乡要素流动和产业协同,激发 城乡发展活力,实现共同富裕 。
内涵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协调的、可持续的,注重发展的质量、效 益和可持续性,追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背景与形成过程
历史背景
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发展,但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如资源环境压力、社会 公平问题等。
形成过程
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指导中国经济社 会发展。这一理念经过多次重要会议和文件的阐述,逐渐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和指 导思想。
创新发展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推动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实现经济 高质量发展。同时,倡导思维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协调发展
注重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破解发展不平衡 难题。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经济效率,实现全面 可持续发展。
绿色发展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党的区域经济战略思想的新发展
3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制 度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促进区域间 良性互动和共赢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党的区域经济 战略思想的又一重要内容,旨在通过创新驱动推动经
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知 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
以人为本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 落脚点。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五位一体。
统筹兼顾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01
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明确了战略目标
区域经济战略思想的新发展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
党的区域经济战略思想更加注 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 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共享发
展等理念。
创新驱动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 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提升 区域核心竞争力。
绿色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推 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 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02
建立和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地区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促
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区域发展政策
03
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区域发展政策,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
度,推动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与成效
科技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 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 的经济增长点。
体制机制创新
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发展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发展科学发展观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遵循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准则,体现的是和谐共处的以人为本的精神。
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调整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实现全面和谐发展。
标签: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区域经济一、坚持以人为本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英国近代哲学家培根也强调:人是一切的中心、世界的轴。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苏北振兴要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本质,把人自身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首先要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为前提。
从产品需要来看,人不仅需要私人品,也需要公共品,私人品和公共品的供给都要依赖区域经济的发展。
在长期的发展中,由于地理区位因素、经济基础因素、区域政策因素、文化观念因素、人口素质因素、市场发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形成明显的差异,地区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
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使得人享受社会福利的水平不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教育惠及子孙后代,教育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
区域经济要协调,首先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政府一方面要加强监督和加大投入,真正普及“免费”的农村义务教育,扩大对农村贫困生的支持范围,加强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采用多种激励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和支持,同时还要争取中央政府的政策和资金的扶持。
此外,人的全面发展还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特别要向农村倾斜,尽快多途径解决广大农民的养老和医疗问题,保障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科学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马克思指出:“自然界, 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 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
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调研题目: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摘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我国正处于而且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这不发达的阶段,我国有着自己的发展方式。
对内我们有好的政策,对外我们奉行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
我们用自己的方式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路。
关键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平发展、中国特色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十一届三种全会以来我们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是正确分析我国国情得出的科学论断。
中共十三大提出这一论断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个论断是回答中国现阶段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即在人类文明史上处在什么发展阶段。
一切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不能超越阶段、急于求成。
二者的有机统一,就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的规定性。
这是我国现阶段最基本的国情、最大的实际。
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我国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但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
我们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的政治生活日趋活跃,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得到了较好维护。
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社会不公、贪污腐败等问题仍然存在,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成熟。
谈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谈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近年来,中国国家领导人一直在强调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实现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
作为中国共产党面向未来宏观战略的基石之一,科学发展观涉及了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和环境等许多领域。
当然,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问题。
本文将探讨科学发展观如何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并举出5个例子证明这一点。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一种综合的思想体系,它是在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下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它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又顺应了时代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总目标,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些要求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面。
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新的方向,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人民群众对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追求,兼顾中国的本土特点和世界潮流。
其次,科学发展观的目标是实现中国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这一目标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目标是相同的。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指集体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结合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以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经济为补充,以公平公正的分配机制为基础,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利益,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优化经济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等,这些要求有效地推进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
第三,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的原则,这一原则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协调发展是指要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协同,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
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特点也在于它是整体协调、相互促进的。
例如,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等不同类型的企业通过资源协作和产业链的协同,实现了整体高效发展,也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了条件。
第四,科学发展观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促进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人民化的进程。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
2009年第3期(总第63期)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 URENo 1312009General 1No 163B I A N J I A N G J I N G J I Y U W EN HUA57 【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姜雪梅(青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山东青岛266071)摘 要:针对新的发展环境与目标,我们党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策。
这无论对中国还是对全世界来说,都是认识上的一次升华,将会更加有利于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共同生存与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与政策;科学发展观;补充中图分类号:D 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5409(2009)0320057202收稿日期:2008210224作者简介:姜雪梅(1983-),女,山东荣城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与政策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100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与区域经济发展
2020/11/30
科学发展观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现状分析
科学发展观与区域经济发展
党的十七大新提法
n 中国特色社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n 五条具体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 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 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n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n 中心城市群发展战略:中原城市群;武汉 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 沿江城市群;太原经济圈
科学发展观与区域经济发展
2006年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
江苏昆山市、江苏张家港市、广东禅城区、 广东顺德区、江苏江阴市、江苏吴江市、 江苏太仓市、江苏常熟市、浙江绍兴县、 江苏崇川区、江苏锡山区、浙江慈溪市、 广东南海区、山东荣成市、江苏惠山区、 浙江余姚市、浙江义乌市、福建晋江市、 山东邹平县、广东三水区
科学发展观与区域经济发展
2007年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63 亿元,农作物受灾面积4899万公顷,绝收575万公 顷。因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26亿元,死亡 1168人;因旱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85亿元;因海 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8.4亿元。发生各类地 质灾害2.5万起,造成59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 24.8亿元。
科学发展观与区域经济发展
城镇居民灰色收入四万亿
占城镇居民家庭10%的最高收入居民(约 1900万户,5000万人),人均可支配收入9.7 万元,相当于统计局数据)的3倍多。城乡居 民收入总额约12.7万亿元,而不是8.3万亿 元。全国城镇居民收入中没有被统计到的 灰色收入总计4.4万亿元,相当于当年GDP 的24%。全国最高与最低收入10%家庭间 的人均收入差距约55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u 《l f iia U i r哲学社i SeS) ora o Qqh r n e(t( h& o e) n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i P 会科学版 v sy i
20 年 5 08 月
Ma 0 8 y2 0
论 我 国社会 主 义 初 级 阶 段 区域 经济 的发 展
( ) 革 开 放后 区域 经 济发 展 阶段 二 改
级阶段 以来的五十多年间 , 区域发展 问题一直是政府 和学术 界关注 的重要问题 , 17 以 9 8年改革开放为界 , 对 区域经济 从 发展的认识和实践来看 , 大体 可以分为两个 阶段 。
( ) 革 开 放 前 区域 经 济 发展 阶段 一 改
开发模式 , 优势 区位包括 的方 面很 多 , 经济 发展 水平高 的 如
地 区 、 通 运输 便 利 的地 区 、 理 位 置 优 越 的 地 区 、 交 地 自然 资 源
体系。 当时 , ” 将全 国划分 为东北 、 华北 、 东、 南 、 中、 华 华 华 西
1改革开放后我 国区域经济 的发展模式 . 改革开放后 , 经济建 设成 为了党和 国家 的工作重点 , 自
上个世纪 9 O年代 以来 , 国确立 了社 会 主义市场经 济的体 我 制框架 。在总结改革开放前 区域经 济发展 的经验和 教训 的
1 改革开放前我 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 .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到改革开放前 , 是我 国区域 经济理
论与实践发展的第一阶段 , 因受到苏联 区域经济发展 理论 的 影响 以及“ 冷战 ” 国际大 环境 的制约 , 上个 世纪 5 在 O年代 ,
基础上 , 借鉴 国外 区域经济发 展的理论 成果 , 结合我 国的 国
情, 开始 以非均衡 发展理论为 基础 的多种 区域 开发模式 , 主 要有梯度推移 、 点轴 开发和优 势区位优先等开发模式。 2 改革开放后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 () 1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多 样化。改革 开放后 , 我国区域 经济发展 的最 主要模 式是梯度 推进 发展模式 。按 照区域非 均衡发展规律 的要求 , 从我 国经济技 术梯度 出发 , 我国 区域 经济发展实行 了东 、 西梯度推进 的模 式。首先促进 经济 中、 技术条件好 、 区位优 的东部地 区迅速 发展 , 后逐 步向经济 然 技术较差 的中、 西部地 区推进 。与上述模式相近的还有点轴 渐进发展模式 , 即以重要交通 干线作 为经济 发展轴 , 再在各
— —
基 于科学发展观视角 的分析
马德 龙 , 同丹2 朱
( .温洲职 业技 术学院 , 江 温州 3 5 0 2 1 浙 2 0 0;.江南大学 法政学院 , 苏 无锡 24 2 ) 江 112
[ 关键词 】 区域 经济; 科学发展观 ; 初级阶段
[ 摘
要 ] 于科 学发展观的视 角, 基 分析 我 国社会主 义初级 阶段 区域 经济发展 的特点 , 示 当前我 国区域经 济 揭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0 8—23 (0 8 0 0 3 0 10 6 8 2 0 )3— 0 9— 4
域 。 ]巧 [ (
发展 中尚且存在 的主要 问题 , 图用科学发展观 来求 解 3前 区域 经济发展 中的难题。 力 - "
[ 中图分类号 ] 10 3 F 2 .
一
、
社 会 主 义初 级 阶 段 区域 经 济发 展 的特 点
15 9 6年底 , 国基本上 完成 了对农 业 、 工业 、 我 手 度 得 以确立 , 社 这
标 志 着 我 国正 式 进 人 了社 会 主 义 初 级 阶 段 。 在 社 会 主 义 初
() 2 区域经济间差距较小。由于实行全面的计划经济体
制 , 地 区 的经 济 发 展 虽 然 存 在 一 些 差 别 , 要 表 现 为 沿 海 各 主
和 内地经济发展 的不平衡 , 差距并不 明显 。“ 但 截止 17 9 8年 底, 全国经 济发 展 ( D ) G P 的平均速 度仅 为 5 8 , . % 沿海 与 中 西部地 区的人均 G P比值为 10 6 :.5 L( D :.7 05 O 9l 9J
毛泽东在《 十大关 系》 论 中就提出 了要处 理好沿 海工业 和 内
地 工 业 的关 系 。 这 一 时 期 , 本 上 走 的 是 区际 均 衡 发 展 的 路 基
子 , 区域均衡 发展 作为 区域 经济的发展 模式 , 把 具体 表 现在 处理沿海和内地的关系上 , 强调把项 目布局和经济发 展重点
制约 , 因此经济区经 济实 际上是一种行政 区经济 。并 且或多
或少带有前苏联“ 地域生产综合体 ” 的一些影 子。各经 济 区
往 往 是 相 对 独 立 , 内 自成 体 系 , 区 自我 封 闭 , 区 外 联 系 不 与
条发展轴上确定重点发展 的中心城市 以及城市群 , 以此作为
增 长点 。东部沿海 地 区和 长江 流域 相 结合形成 的 “ ” 区 T 形
放 在 内地 ; 过 加 快 内 地 的发 展 , 逐 步 消 除 内 地 与 沿 海 的 通 以
不平衡状况 。 2 改革开放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 的特 点 .
() 1 经济 区明显受制 于行政 区。改革 开放 前 , 国传统 我 的经济 区大多存在 比较明确 的行 政边 界 , 受到行政 区的明显
多。15 98年 3月 , 毛泽东 在天 津视察 工作 时 指 出: 地方 应 “
该 想 办 法 建 立 独 立 的工 业 体 系 , 先 是 协 作 区 , 后 是 许 多 首 然
省, 只要 有 条 件 , 应 建 立 比 较 独 立 的 但 是 情 况 不 同 的 工 业 都
域开发 , 就是这 种模式 的最好应用 。此外还有优势 区位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