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生性别比变化新特点_基于_五普_和_六普_数据的比较_石人炳
分析对比“五普”与“六普”人口资料看中国人口变化
分析对比“五普”与“六普”人口资料看中国人口变化人口的状况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反映,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取得了关于我国人口总量、结构、素质、分布、迁移等大量的基础数据,揭示出我国人口的基本状况和十年来的发展变化,是一笔极为宝贵的信息财富,对制定“十二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下面是本人对中国人口变化的简单分析:一、人口的数量变化1,总人口全国总人口为1 370 536 875 人。
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 339 724 852 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7 097 600 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为552 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6]为23 162 123 人。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6亿(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90万(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而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之间,我国人口净增长1.3亿,年均增长是1.07%,也就是10.7‰。
两个十年相比,后一个十年比前一个十年人口净增长减少了约5600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从1.07%下降到0.57%,下降了0.5个百分点。
这表明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和执行,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的控制。
从而有效缓解了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为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创造了好的条件,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好的基础。
同时,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总量普查数据也表明我国认真履行《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行动纲领》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承诺,为实现全人类自身发展的可持续作出了中国人应有的贡献。
2,家庭户人口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 517 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 244 608 395 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 10 人,比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 44 人减少0. 34 人。
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的文献综述_王鹏
第3卷第5期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Vol.3 No.5. 2013年10月 Journal of Fujian Jiangxia University Oct.2013社会・文化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的文献综述王 鹏1,赛明明2(1.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研究室,北京市,100044;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北京市,100083)摘 要: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是近年来国内外都很关注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国内外学术界从引起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可能带来的经济社会后果以及治理措施、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
但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的文献,以及研究出生性别比变动趋势的文献比较少,未来引入经济学定量模型将成为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的重要研究手段。
关键词:出生性别比偏高;文献综述;研究展望中图分类号:C9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082(2013)05-0050-10出生性别比是指在某一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定人口规模下,平均出生100个女婴的同时,对应出生的男婴数。
出生性别比反映的是婴儿出生时男婴与女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
但由于人的性别几乎终生不变,因此出生性别比将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青年、中年、老年人口性别比,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衡量人口结构的重要指标。
经验研究表明,当样本量足够大时,人类的出生性别比基本稳定在一个正常值域内,大体在103~107之间(即105+2)。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生性别比不断升高,严重偏离正常值范围,导致出生性别结构失衡,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安全带来严重隐患。
2012年,中国出生性别比仍然高达117.7,比正常值的上限还要高出近11个点。
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的原因、可能造成的后果、治理措施等进行了大量研究。
本文分别梳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并在评述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推进本领域研究的建议。
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
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2021年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这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的重要公布,对于我们了解我国人口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相关政策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解读本次人口普查公报。
一、我国常住人口规模增加截至2020年11月1日,我国常住人口总量为14.93亿人,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增加了7.59%,年均增长率为0.53%。
其中,城镇人口9258.28万人,占总人口比例为61.05%,比2010年增加14.41个百分点;农村人口5992.50万人,占总人口比例为38.95%,比2010年减少14.41个百分点。
这说明我国已进入城镇化进程加速阶段,但农村人口依然占据相当比重,需要采取更多的政策措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二、男女性别比例略有变化本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男性常住人口7751.92万人,女性常住人口7743.78万人,男女比例为100.105:100。
与2010年比较,男女性别比例略有变化,但整体上没有显著的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地区的男女比例失衡问题仍然存在,应引起重视。
三、高龄老年人口增长快速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增长快速,截至2020年11月1日,该人群规模为2.57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7.3%。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22亿人,占比8.2%。
这意味着我国已进入了一个老龄化的时代,需要加快建设适老化社会,提高老年人口的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
四、少数民族人口规模有所提高我国共有56个民族,本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除汉族以外,其他少数民族常住人口总量为12614万人,占总人口的8.47%;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增加了10.26%,年均增长率为0.92%。
这一数字虽然不算太高,但显示出少数民族群体发展趋势良好,也证明了我国少数民族政策的有效性。
总之,本次人口普查公报数据全面、详实,反映了我国人口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
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原因分析
实行计划生育30多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低生育水平保持稳 定,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逐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工作的推进,人口发展中的一些结构性矛盾逐渐暴露出 来,特别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给优化人口结构带来的影响日益突出,已引起政 府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本文从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现状、危害、成因等 方面进行分析,探讨遏制出生性别比升高势头、促进其自然平衡的对策。
一、 现状历次人口普查资料和人口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出生性别比自20世纪80年代 初期开始偏高,并呈持续升高态势,1982、1990和2000年分别为108.47、111.14 和116.86,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出生性别比为118.06。
目前,中国已经 成为世界上出生性别比偏高程度最高的人口大国,也是发展中人口大国在人口转 变过程中出生性别结构失衡最严重的国家。
从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演变进程来看,1960-1980年代,我国出生性别比围绕 106窄幅波动,处于正常值范围;进入1980年代以后,出生性别比总体偏高, 且呈现持续升高态势。
三十年来,全国出生性别比共升高了 12个百分点。
1、 1980年代逐渐上升,省际差异相对较小。
1982年人口普查时,我国有 17个省份出生性别比处于正常值范围,13个省份超过107; 1990年人口普查时, 出生性别比偏高区域扩大,有6个省份处于正常值范围,24个省份超过107。
2、 1990年代快速上升,省际差异扩大。
2000年人口普查时,出生性别比升 高程度加深,全国只有4个省份处于正常值范围,27个省份超过107,其中11 个省份超过120。
3、 2000年以来上升趋势减缓,个别省份出现下降迹象,但省际差异进一步 扩大。
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时,出生性别比上升速度趋缓,但省际差异进一 步扩大,全国只有1个省份处于正常值范围,30个省份超过107,其中安徽、江 西和陕西三省出生性别比高居130以上,是全国出生性别比最高的省份。
五普调整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数据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报告通过对五普数据的深入分析,旨在揭示我国人口结构、分布、素质等方面的特点,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1. 数据来源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2. 数据处理(1)数据清洗:对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去除重复、错误和异常数据。
(2)数据整合: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整合,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3)数据分类:根据研究需要,对数据进行分类,便于后续分析。
三、人口结构分析1. 人口规模根据五普数据,我国总人口为139271万人,较上一次普查(2000年)增加约6.84%。
其中,城镇人口为74916万人,占总人口的53.73%;乡村人口为64255万人,占总人口的46.27%。
2. 性别结构我国男性人口为70815万人,女性人口为68156万人,性别比为103.06。
与上一次普查相比,性别比有所下降,说明性别结构逐渐趋向平衡。
3. 年龄结构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
0-14岁人口为23185万人,占总人口的16.61%;15-59岁人口为89645万人,占总人口的64.23%;60岁及以上人口为20644万人,占总人口的14.16%。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403万人,占总人口的10.34%。
4. 教育程度我国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受教育程度逐渐提高。
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6984万人,占总人口的12.14%;具有高中(含中专)教育程度的人口为21447万人,占总人口的15.36%;具有初中教育程度的人口为50157万人,占总人口的35.99%;具有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的人口为33123万人,占总人口的23.41%。
四、人口分布分析1. 地域分布我国人口地域分布不均。
东部地区人口密度较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人口密度较低。
性别比的变化趋势
性别比的变化趋势
性别比是指男性和女性人口在某一地区或某一人群中的比例关系。
性别比的变化趋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育率、死亡率、移民和社会文化因素等。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全球范围内性别比出现了一些变化。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趋势:
1. 出生性别比:一般来说,正常情况下出生时男女性别比是接近1:1的。
然而,一些地区或人群存在较大的性别偏好,导致出生性别比失衡。
在一些亚洲国家,如中国和印度,由于家族继承、男性子孙的重要性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出生性别比较高。
但是在其他一些地区,如欧洲和北美,出生性别比相对较平衡。
2. 平均寿命性别比:在大部分国家中,女性的平均寿命较长,因此老年人群中女性占比较高。
这导致了整体上的性别比失衡。
然而,近年来由于改善的医疗条件和生活方式,男性的寿命延长速度高于女性,这在一些国家中导致了性别比接近平衡。
3. 移民对性别比的影响:移民是影响性别比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移民目的地,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吸引了大量的男性移民,导致这些地区的性别比失衡。
相比之下,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男性在经济艰难的情况下选择移民到其他地区,导致他们的本地性别比降低。
总体而言,性别比的变化趋势是复杂且多样化的,受到地区、文化、社会、经济
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doc】1998-2002年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
1998-2002年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中圉初级卫生保健2005年11月第19卷第11期(总第238期) 1998~2002年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黎楚湘①吴擢春①徐玲②汪涛①高军②摘要目的研究1~8--2002年我国高出生性别比的人群,地域特征,为降低我国的出生性J54比提供线索.方法利用第3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资料,计算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人群的出生性别比及其95%*-T~区间.结果1~8--2002年间我国出生性别比呈上升趋势,城市的出生性别比基本正常而农村普遍偏高.尤其是二,三类农村:中部地区的出生性别比明显高于东部和西部.出生性别比随着母亲受教育程度降低和产次的增加而增高.2孩以上的弦子随姐姐数的增多其出生性别比明显升高.结论我国出生性J54比的升高主要发生在农村2弦以上弦次的弦子中,是传统文化和农村经济落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欠缺等现状共同影响的结果.关键词中国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出生性别比[中图分类号]C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68X(2005}11-0003—03 SexRatiosatBirthinChinesePopulationfrom1998to2002/LiChuxinng,wuZhuochun,xuLing,以//ChinesePri-maryHealthCare.2005.19(11):3-5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variationsofabnormalhighsexratiosatbirth( SRB)overtime.acrossregionsandpopulationinChinabetween1998and2002.f0rprovidingtheoreticbasictomakecorrespo ndingmeasures.METHODSUsingdatafromTheThird NanonalHealthServicesSurveytocomputeSRBandit’sconfidenceinterva1 .R观TSRBinChinawascontinuallyabnormalhighfrom1998to2002,andhiShSRBmostlyoccurredinruralarea.especiallyattw oandthreetypecountry.1’}lesituatio nWasmoreSeri. OUSinmiddleChinaregionthOilineastandwestChinaregion.SRBWasalso abnormalhighforsecondorhigherorderbirths.andex. tremelyhighSRBoccurredtothebirthswhohadonlyeldersisters.CONCLUS IONHighSRBinChinamostlyoccurredtosecondor higherorderbirthsinruralarea.whihWasinfluencedbytraditionalcultureand ruralactualitytogether.KeywordChina,nationalhealthservicessurvey,sexratiosatbirthFirst-author’8addressSchoolofPubicHealth,FudanUniversity,Shanghai.2 00032,PRC+本研究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通讯作者:吴擢春①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UNICEF)资助(YI108)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上海200032北京100044出生性别比是指该人口某一时期(通常为1年)内出生的男婴总数与女婴总数的比值.用每100名出生女婴数相对应的出生男婴数表示.国际社会公认的出生性别比正常范围在102107之间.我国自上世纪8O年代以来出生性别比呈现不正常升高[].而出生性别比长期大范围的升高所带来的家庭收入水平对住院分娩率也有影响这说明在经济收入仍不富裕的农村地区.住院分娩费用依然是影响孕产妇是否能够住院分娩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于近年来不断上涨的住院分娩费用一定要严格控制.此外.农村地区由于经济, 地理等因素,产时保健的可及性远不如城市地区.而本研究也发现距离医院近的孕产妇更有可能在医院分娩.这提示我们.如果改善农村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住院分娩率可能会进一步提高.(致谢:本研究得到了国家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饶克勤主任.蔡敏,辛英,钱军程等各位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参考文献1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20o4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网站./news/subindex.aspx?tp class=C3/20o4—05—212严仁英.妇女卫生保健学.北京:学苑出版杜.1996.3宋晓枚,于倩,李常惠,等.辽宁省项目县实施母亲安全活动效果评价.中国妇幼保健.2oo2,17(3):149—1504刘风英,刘丽这.王俊.等.降低贫困山区孕产妇死亡率运作式研究——云南省贫困山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干预研究.中国妇幼保健,20o3,18(3):263—2665李寿芬.宁夏部分回族聚集地区妇女生育健康状况亟待改善.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6.10(7):22—246李杭生.马琦.任芬岩.250例农村孕产妇死亡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河南预防医学杂志,1994,5(4):208—2107潘桂英.提高特困县农村住院分娩率的探讨.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1998.12(1):35—368颜永平.影响农村产妇住院分娩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妇幼保健. 2004.19(7):385—3879吴擢春.李晓燕.高军.等.1993—2oo3年中国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状况研究.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oo5,19(9):45-4710王燕.赵新胜,王晓莉,等.影响农村地区产妇住院分娩的因素研究——对河北省丰宁县673例妇女的调查.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oo1,21(9):6o-6211安琳.高燕秋.张佳持.西部贫困地区住院分娩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2,16(3):28—3312金辉.部分项目县住院分娩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妇幼保健. 1996.11(2):8—1013汪涛.李晓燕,吴擢春,等.影响中国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的多因素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oo5,19(11):9—10[收稿日期:2005-09—10](编辑:张敏杰) CHINESEPRIMARYHEAL THCAREV o1.19,No.11Nov,200531998—2oo2年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婺楚湘等男性婚姻挤压会使买卖婚姻,童婚交换,拐卖妇女现象死灰复燃.还会伴随出现女童生存机会和家庭养老能力减弱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忧虑.本研究利用第3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资料.分析近年来我国性别比偏高的人群,地域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制定相应工作提供理论依据.1材料和方法资料来源于第3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中家庭健康询问调查的内容现场调查时间为2003年9月20日--10月20日,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的对象是全国抽中样本住户的常住人口.共抽取了57023户,调查人口为193689人.其中15~49岁的育龄妇女有51988人.家庭健康询问调查采用人户询问的方法收集资料,经培训合格的调查员在对调查户进行摸底调查后.深入样本户按调查表项目逐一询问调查…调查表中对1998年1月1日一2003年9月20日期间有过生育史的育龄妇女开展了调查,询问这些育龄妇女最后3个孩子的生育史.包括孩子的出生日期和性别等内容出生性别比可信区间比的计算方法如下:首先根据出生性别E(SRB)计算男性比例MR(MR=SRB/(100+SRB)),再根据MR的标准误Sp(Sp=,/丽_了丽)计算MR的可信区间(a,b).则出生性别比可信区间下限等于(a/(1一a)*100),可信区间上限等于(b/(1-b)100)t.2结果2.11998—2002年各年的出生性别比在1998--2002年5年之间.出生性别比略有波动.但总体上表现为上升的趋势.其中2001年的出生性别比最高,达到130.13:而1998年的出生性别比最低,为117.02.但是.除了1998年出生性别比下限106.85尚未超出107,其余各年的出生性别比均超过了102~107的正常值范围f表1). 表11998--2~2年各年的出生性别比2.2不同类型城乡的出生性别比由于样本量较少.以下结果都是把1998—2002年5年间的出生数合并在一起来进行分析的城市出生性别比的可信区间尚未超出正常值范围.而农村出生性别比则明显升高达到了125.88.其中,二类农村和三类农村的出生性别比较高.四类农村和一类农村的出生性别比则较低f表2).2-3东,中,西部的出生性别比中部f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的出生性别比最高,达到130.90(120.54~142.28), 表2不同类型城乡的出生性别比东部E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西和海南)的出生性别比119.81(110.50~129.99)和西部f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和内蒙古1的出生性别比120.29(113.01~128.09)则相近.但都高于正常的出生性别比.2.4不同收入家庭的出生性别比按家庭人均年收入将样本人群均分为5等份.我们发现出生孩子数随着家庭收入的增高而减少:并且除了高收人家庭的出生性别比尚未超出正常范围以外.其他收入的家庭出生性别比都异常升高.其中以中低收人家庭的出生性别比最高f表31.表3不同收入家庭的出生性别比2.5不同文化程度的母亲所生育孩子的出生性别比随着母亲文化程度的提高.出生婴儿的性别比不断降低.文盲,半文盲妇女所生育孩子的出生性别比高达132.08,只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妇女所生育孩子的出生性别比尚未超出正常范围(表4).表4不同文化程度的母亲所生育孩子的出生性别比2.6孩次与出生性别比第1孩的出生性别比为110.26(104.45~116.41),第2孩的出生性别比为141.32(130.85~152.78),第3孩及以上的出生性别比为168.22(144.58~196.91).可见,随着孩次4CHINESEPRIMARYHEAL THCAREV o1.19,No.11Nov,20051998--2002年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黎楚湘等的增高,出生性别比明显升高,而只有第1孩的出生性别比仍保持正常.2.7已有孩子性别结构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表5已有孩子性别结构与出生性别比从表5可以发现已有孩子的性别结构对下一孩次的出生性别比有明显影响.已育有男孩的妇女生育下一孩子时.性别比并没有偏高:但如果已经有了女孩.在生育下一孩子时性别比就明显偏高;并且已有女孩数越多.下一孩子的出生性别比就越高.3讨论3.1资料的质量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从1998年开始.每隔5年进行一次.经过理论论证和实践证明.对全国及不同类型地区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以往全国性出生性别比分析的资料基本上来源于人口普查,人口抽样调查或生育/节育率调查.本研究首次尝试利用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资料.分析得到2000年我国出生性别比为l19.79.和利用第5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的出生性别比f119.92)t6j非常接近.说明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资料可作为分析出生性别比的一个新的资料来源不过由于是抽样调查.在分层分析时出生数不是太多.所以在计算出生性别比可信区间时波动比较大3.2我国近年来出生性别比的特征我国的出生性别比近年来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虽然1998年的出生性别比下限106.85尚未超出107.但这可能是由于样本量尚未足够大而引起出生性别比可信区间波动较大所致.实际上出生性别比仍然是偏高的.但是.并非所有孩次的出生性别比都异常.第1孩仍在正常范围内.因此我国出生性别比的升高主要是由2孩和2 孩以上的高出生性别比引起.并且主要是由只有姐姐的那部分孩子的异常高的出生性别比所导致的由于允许生育2孩的主要是在农村地区.并且也是农村的出生性别比出现异常升高.因此2孩和2孩以上的高出生性别比反映了农村居民强烈的男孩偏好.特别是在实行计划生育,生育孩子数受限的情况下.为了达到想要男孩的愿望.母亲往往不惜违规去做产前性别鉴定并进行人工流产本文作者曾在安徽某县做过研究.当地出生性别比的升高60%~70%可归功于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虽然对于全国范围内出生性别比的升高,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具体不得而知:但我们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出生性别比的升高与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有很密切的关系.在农村地区.出生性别比升高最明显的并不是最落后的四类农村,而是二类(小康型)和三类(温饱型)农村,这可能是因为在四类农村.虽然人们重男轻女的思想也非常严重.但由于B超和人工流产技术的可及性较差.当地居民更倾向于通过多生孩子来达到想要男孩的愿望这也就是为什么四类农村生育率较高【8_而出生性别比又相对较低的原因.中部的出生性别比明显较东部和西部高可能也是这一原因:处于经济发达和落后之间的中等发展地区.出生性别比更容易偏高.因为发达地区社会保障制度较完善,养儿防老和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都在不断淡化.而经济落后地区性别选择性流产的技术可得性又较差.所以反倒是在处于两者之间的地区,既有重男轻女的土壤.又能较容易地获得选择性别的技术.最容易导致出生性别比的失衡.3_3控制出生性别比升高的策略当前农村生育中的性别偏好.既有传统文化方面的原因.又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密切相关.本研究发现.随着母亲文化程度的提高.孩子出生性别比不断降低.这说明了提高妇女的受教育程度有助于转变她们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同时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农民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的思想与农村生产力落后,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欠缺等等,是密切相联系的.从这一角度看.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最终要依靠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依靠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不过观念的转变和经济的发展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实施一些有力措施.如加强B超的规范管理,严禁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f致谢:本文得到了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饶克勤主任.蔡敏,辛英,钱军程等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参考文献1贾威.彭希哲,中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出生性别比.人口研究, 1995,19(4):18—232顾宝昌.罗伊,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省和韩国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的比较分析.人口研究,1996,20(5):1-163王燕,黄玫,中国出生性别比异常的特征分析.人口研究,2004,28(6):27—334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一第3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1—65马瀛通.冯立天,陈友华,等.出生性别比新理论与应用.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8.16—216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上册).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1967昊擢春.黎楚湘.励晓红,影响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直接原因的队列实证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5(3)38--438黎楚湘,昊擢春,汪涛,等.1998--2003中国妇女生育水平与生育模式.中国卫生统计,2005,22(4):197[收稿日期:2005—09—10](编辑:张敏杰) CHINESEPRIMARYHEAL THCAREV o1.19.No,11Nov,20055。
性别比情况汇报
性别比情况汇报性别比,是指某一地区或者某一人群中男性和女性的比例关系。
性别比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地区或者一个群体的人口结构和性别平衡状况。
了解性别比情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制定政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下面,我将就我所在地区的性别比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从整体来看,我所在地区的性别比相对平衡。
根据最新的人口统计数据显示,男性占总人口的51%,女性占总人口的49%,整体上呈现出略微偏向男性的情况。
这一数据表明,我所在地区的男女比例基本平衡,没有出现明显的性别失衡现象。
其次,从不同年龄段来看,性别比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在出生人口中,男女比例略微偏向男性,这与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现象相符。
随着年龄增长,性别比逐渐趋向平衡,直至老年人群中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
这一情况反映了我所在地区的人口结构相对合理,性别比呈现出较为平稳的状态。
另外,从城乡差异来看,性别比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城市地区,男女比例相对平衡,而在一些农村地区,由于历史、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性别比失衡的情况。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农村地区的性别比情况,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性别平衡发展。
最后,需要关注的是性别比失衡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
在一些地区,由于性别比失衡严重,可能会出现婚姻市场紧张、性别歧视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宣传等途径,促进男女平等,消除性别歧视,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我所在地区的性别比总体呈现出相对平衡的状态,但在不同年龄段和城乡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
我们需要密切关注性别比情况,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性别平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够实现男女平等、和谐发展的社会目标。
中国族际婚姻的变化趋势研究:基于“五普”和“六普”数据的对比分析
【 关键词 】族 际婚姻 ;变迁 ; 五普 ;六普 【 作 者 】刘 中一 ,中国人 口与发展研 究 中心研 究 员;张莉 ,中国 人 口与发展研 究 中心 实 习 研 究 员。
北 京 ,1 0 0 0 8 1
【 中图分 类号 】C 9 2 — 0 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4— 4 5 4 X( 2 0 1 5 )0 3 — 0 0 6 1 — 0 1 1
婚 姻 的人 口数 上 升 了 3 . 7 4 % ,但 是 平 均 每 个 民族 的 通 婚 民族 个 数 下 降 了 3 % 。 多 数 少数 民族 通 婚 中 的 族
际婚姻性 别比有 所上 升,同时 ,族 际通婚 的少数 民族女性 户主率也 都有所提 升。造成 以上现 象的主要 原
因包括 少数 民族人பைடு நூலகம்口状 况 自身变动 、人 口流动加剧 、教 育水平提 高以及城镇 化水平提 高等 因素。
Ke y Wo r ds:i n t e r—e t h n i c ma r r i a g e;c h a n g e;c e n s u s
族 际婚 姻是指两个 或两个 以上不 同民族之 间相 互通 婚 的现象 。
由于族 际婚姻 可 以直 观地 反 映
出不 同族群之 间交往 中较深层 面的状况 ,所 以许多领域 的学者都把对族 际婚姻 的研 究作 为一个重 要专 题 。梳理我 国现有 相关研究成果 ,我们 发 现 民族 学 、社 会学 、人类 学等 领域 已经 形成 很多 研究 推论 。
t h e i n t e r ma r r i a g e mi n o it r i e s i nc r e a s e s l i g h t l y a s we l 1 .T he ma i n r e a s o ns l e a d i n g t o t h e a b o v e p h e n o me n o n i n — c l u d e c h a ng e o f mi n o r i t y d e mo g r a p h y,i nc r e a s e d p o p u l a t i o n mo b i l i t y,i mp r o v e me n t o f t h e e d u c a t i o n a l l e v e l a n d t h a t o f U r b a ni z a t i o n .
中国族际婚姻的变化趋势研究:基于“五普”和“六普”数据的对比分析
中国族际婚姻的变化趋势研究:基于“五普”和“六普”数据的对比分析作者:刘中一张莉来源:《广西民族研究》2015年第03期际婚姻的人口数上升了374%,但是平均每个民族的通婚民族个数下降了3%。
多数少数民族通婚中的族际婚姻性别比有所上升,同时,族际通婚的少数民族女性户主率也都有所提升。
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少数民族人口状况自身变动、人口流动加剧、教育水平提高以及城镇化水平提高等因素。
【关键词】族际婚姻;变迁;五普;六普【作者】刘中一,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莉,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实习研究员。
北京,100081【中图分类号】C9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15)03-0061-011A STUDY ON THE TRENDS OF CHANGE OF CHINA’SINTER-ETHNIC MARRIAGE: Based on the Comparisonof the Fifth Census and Sixth Census DataLiu Zhongyi, Zhang LiAbstract: By comparing the data of the fifth census and sixth census related to inter-ethnic marriage, it is found that the population of inter-ethnic minority among the 55 minorities rises by 374% in 10 years, but the number of the average national ethnic intermarriage falls by 3% The sex ratio of inter-ethnic minority marriage increases slightly, at the same time, the ratio of households headed by women among the intermarriage minorities increases lightly as well The main reasons leading to the above phenomenon include change of minority demography, increased population mobility, improvement of the educational level and that of urbanizationKey Words: inter-ethnic marriage; change; census族际婚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民族之间相互通婚的现象。
六普人口数据分析0614
六普人口数据分析0614本文分析了中国的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了解中国人口的变化和特征。
本次普查于2023年进行,主要统计了人口数量、性别比例、城乡分布、年龄结构等方面的数据。
人口数量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总人口数量为14.93亿人,比上一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增加了7200万人。
这意味着中国的总人口在过去十年中平均每年增长约为7200万人。
性别比例中国的性别比例一直备受关注。
根据本次普查数据,中国的性别比例为105.07,即每100位女性对应105.07位男性。
与前一次普查相比,性别比例有所下降,但男性相对较多的现象仍然存在。
城乡分布中国的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
数据显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3.89%,而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36.11%。
与上一次普查相比,城市人口增长较快,表明城市化进程加速。
年龄结构人口的年龄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次普查显示,中国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
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8.70%,比上一次普查增加了3.91个百分点。
而0-14岁的未成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7.95%,相对而言有所下降。
城市人口流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向城市。
本次普查显示,中国的城市人口中有约3300万人为外来人口,占总人口的2.22%。
外来人口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好的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
,通过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口的变化趋势和特征。
人口数量增长较快,城市人口比例不断提高,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这些数据对于制定国家人口政策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研究(上)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研究(上)【摘要】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通过对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数据分析发现,男性出生人口数量普遍高于女性,导致了严重的性别失衡问题。
本文分析了造成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主要原因,包括传统封建思想、计划生育政策等。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如实施二孩政策、加强对胎儿性别鉴定的监管等。
本文展望了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研究的未来,呼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加强性别教育,促进性别平等,共同维护人口结构的健康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现状和问题,为未来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数据分析、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政策措施、未来展望、总结1. 引言1.1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研究(上)概述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一直是中国人口政策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指标。
性别比失衡问题在中国已经存在多年,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本文将从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数据分析、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分析、相关政策措施和未来展望等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也可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共同努力解决性别比失衡问题,促进中国人口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本文的探讨中,将重点分析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相关政策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倡议,并展望未来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期为中国人口政策的科学制定和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
2. 正文2.1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数据分析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呈现出明显的男女比例失衡情况,即普遍存在着偏高的男性出生比例。
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出生男女比约为117:100,这意味着每100个女性出生就有117个男性出生。
这个数据远远高于国际上公认的正常范围,导致了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失衡现象。
我国的出生性别比和婚姻挤压问题
我国的出生性别比和婚姻挤压问题作者:方志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12期【摘要】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基本上得到了控制,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的人口数量问题相应得到一定的缓解。
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人口问题,已经不单纯是数量问题,还存在着如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比失调等新的结构性问题。
文章在对前人的理论综述的基础上,系统论述我国的出生性别比失调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未来婚姻挤压问题,对于我国出生性别比以及婚姻拥挤的状况进行分析,并对我国出生性别比以及婚姻积压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我国出生性别比以及婚姻挤压问题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生育;性别比;婚姻挤压一、对我国出生性别比和婚姻挤压问题研究的回顾出生性别比以及由此引起的婚姻挤压问题,同我国人口学中一向研究的生育数量等传统问题相比,可以说是我国人口学研究的非典型问题。
但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的学者就已经开始关注出生性别比问题了。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之后,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异常偏高问题就引起了国内外人口学家的关注和讨论。
最初是国外的学者们开始关注我国的出生性别比现象的原因问题,并对此做出一些不同的解释,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最主要是溺婴等原因造成的。
随后我国的学者,对此类研究结果做出回应,通过不同的研究,各自的研究结果也不一致,对于我国出生性别比失衡的解释从溺婴转向到女婴瞒报漏报等。
我国的学者对于出生性别比问题的研究,主要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我国学者对于出生性别比的关注主要是研究我国出现出生性别比的真实原因。
对于我国80年代以来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归因分析,国内外学者虽在成因的主次排序上不同,但对形成原因的归结上是存在近似的,对我国80年代以来的出生性别比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若干数量的已出生女婴被瞒报;胎儿的性别鉴定以及随后的人工流产;女婴被溺害;其他一些原因。
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徐毅等(1991)认为:距调查时间较近的年份出生性别比较高,距调查时间较远的年份又“恢复正常”,为此,我国出生性别比高的主要原因极可能是瞒报漏报女婴所致。
中国人口普查性别比例分析
中国人口普查性别比例分析引言中国人口普查是对国家人口进行全面普查和统计的重要活动。
其中一个重要指标是性别比例,即男性和女性的比例。
本文将对中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中国的性别比例情况。
数据来源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
性别比例的变化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我们可以观察到中国的性别比例在不同年份有所变化。
以下是近年来的性别比例变化情况:- 2000年:男性占总人口比例约为51%,女性占约为49%。
- 2010年:男性占总人口比例约为51.3%,女性占约为48.7%。
- 2020年:男性占总人口比例约为51.9%,女性占约为48.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近年来,中国的性别比例呈现出略微的男性偏多趋势。
原因分析造成中国性别比例偏向男性的原因有多种,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因素:1. 传统偏好:中国传统社会对于儿子的期望较高,往往希望有男孩继承家族香火。
2. 计划生育政策:之前实施的一胎化政策导致一些家庭更倾向于生育男孩而放弃女孩。
3. 社会结构:在农村地区,由于需要劳动力传承,男孩被认为更重要。
4. 医疗技术: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使得预测和选择胎儿性别成为可能。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原因分析仅代表一种观点,实际情况可能更加复杂。
总结通过对中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中国的性别比例呈现出男性偏多的趋势。
这一现象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传统偏好、计划生育政策、社会结构和医疗技术等。
进一步研究和讨论对于理解性别比例变化的原因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张三, 李四. (2018). 中国性别比例失衡的原因分析. 《人口研究论文集》, 20(3), 45-60.。
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看中国人口 生育变化的新特点
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看中国人口生育变化的新特点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国实行了3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对生育的影响在现阶段已充分表现出来,人口城市化、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等社会因素,以及育龄妇女年龄结构、婚姻状态等人口因素,都将对中国当前和未来的人口生育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在长期维持低生育水平的情况下,中国当前的生育水平、生育模式和生育的影响因素具有怎样的特点和变化,对于正确理解我国的人口形势,科学地规划和调整人口政策都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拟在“六普”的基础上,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中国人口在生育方面的特点和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一、生育水平分析(_)粗出生率和一般生育率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时点是2010年11月1曰,而生育情况是指普查时点前一年内的出生人数,因此需要把普查时点的人口总数折算成年中?人口数。
为简化计算,我们假设人口出生和死亡都服从均匀分布,那么年中人口数就可以用普查时点人口总数减去年中到普查时点出生的人数,再加上年中到普查时点死亡的人口数。
结果显示,中国2010年的粗出生率是%c,比2005年下降了%c。
但是,我们并不能简单地通过粗出生率判断中国人口生育水平下降的程度,因为粗出生率还受到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和婚姻状态分布的影响,它也不能反映生育时间的早晚。
一般生育率排除了性别结构和部分年龄结构的影响,它在反映生育水平的时候,比粗生育率更精确-些。
计算一般生育率也存在把育龄妇女人数调整到年中人数的问题。
同样,我们假设育龄妇女的死亡人数和单岁年龄组人口也是均匀分布,年中育龄妇女人数为普查时点育龄妇女人数加上年中到普查时点育龄妇女死亡人数,再加上普查时点确切年龄为50岁至50岁6个月的育龄妇女人数,再减去普查时点确切年龄为15岁至15岁6个月的育龄妇女人数。
分析对比“五普”与“六普”人口资料看中国人口变化
分析对比“五普”与“六普”人口资料看中国人口变化人口的状况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反映,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取得了关于我国人口总量、结构、素质、分布、迁移等大量的基础数据,揭示出我国人口的基本状况和十年来的发展变化,是一笔极为宝贵的信息财富,对制定“十二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下面是本人对中国人口变化的简单分析:一、人口的数量变化1,总人口全国总人口为1 370 536 875 人。
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 339 724 852 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7 097 600 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为552 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6]为23 162 123 人。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6亿(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90万(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而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之间,我国人口净增长1.3亿,年均增长是1.07%,也就是10.7‰。
两个十年相比,后一个十年比前一个十年人口净增长减少了约5600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从1.07%下降到0.57%,下降了0.5个百分点。
这表明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和执行,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的控制。
从而有效缓解了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为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创造了好的条件,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好的基础。
同时,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总量普查数据也表明我国认真履行《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行动纲领》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承诺,为实现全人类自身发展的可持续作出了中国人应有的贡献。
2,家庭户人口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 517 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 244 608 395 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 10 人,比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 44 人减少0. 34 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7卷第2期2013年3月人口研究Vol.37,No.2March201366Population Research 我国出生性别比变化新特点———基于“五普”和“六普”数据的比较石人炳【内容摘要】通过“五普”和“六普”数据对比分析发现,2010年与2000年相比,我国出生性别比的变化呈现“五升高”、“四缩小”和“一增多”的特点:全国出生性别比继续升高、一孩出生性别比升高、城市出生性别比升高、少数民族出生性别比升高、各类受教育程度女性生育孩子性别比全面升高;出生性别比的地区间差距缩小、城乡间差距缩小、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差距缩小、孩次之间差距缩小;出生性别比严重偏高和极端严重偏高的省市区增多。
上述特点表明,过去10年,我国高出生性别比出现了四个方面的“扩散”迹象:从汉族向少数民族扩散、从乡村向城市扩散、从高孩次向低孩次扩散、从受教育程度低的妇女向受教育程度高的妇女扩散。
鉴于此,建议我国降低出生性别比的工作应该“控高”与“防扩”并重。
【关键词】“五普”;“六普”;出生性别比【作者简介】石人炳,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湖北武汉:430074。
Changing Patterns of Sex Ratio at Birth in China: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ata from the Fifth and Sixth Censuses of ChinaShi RenbingAbstract:Using data from the2000and2010censuses,this paper examines changing patterns of sex ratio at birth(SRB)in China.The two censuses documented increasing SRBs at first parity,in urban are-as,for minority ethnic groups,and at all educational levels;lessening gaps across the provinces,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between the Han and ethnic minorities,and between birth orders;and increasing number of provinces subject to highly and extremely abnormal SRB.The observed changing patterns of Chi-na’s SRB suggest that in the past10years,high SRB has spread from the Han nationality to ethnic minori-ties,from the countryside to the cities,from the higher birth order to the lower birth order,from lower edu-cation to the highly educated women.Keywords:The Fifth Population Census of China,The Sixth Population Census of China,Sex Ratio at BirthAuthor:Shi Renbing is Professor,Department of Sociology,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430074.Email:shirenbing@163.com2期石人炳我国出生性别比变化新特点67出生性别比是人口性别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
由于出生性别比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比较稳定,而且在数十年以前,人类(至少在中国)似乎也很难有能力对出生性别比进行明显的大范围的干预,以至于在人口学的发展历史中,人们从来没有像最近30年来这样重视出生性别比。
人们重视对出生性别比的研究,是因为在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生性别比偏离了学术界认定的正常值水平。
出生性别比的失衡,一方面说明了这个社会存在某些问题,也就是说,出生性别比是某些“内隐问题”的外显表现;另一方面,出生性别比失衡又预示着未来相应年龄的性别结构失衡,从而会引发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Miller,2001)。
中国的出生性别比自20世纪80年代初表现偏高于正常值水平以来,一直没有回复到正常值,相反,有不断升高趋势。
国内外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但“六普”结果为我们分析中国出生性别比的最新状况提供了较为权威和全面的数据。
本文主要比较“五普”和“六普”的有关数据①,揭示中国出生性别比的最新情况及变化特点。
1出生性别比的现状与特点“六普”结果显示,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8.06,尽管与2005年“小普查”结果相比有所下降(见图1),但仍严重偏高,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出生性别比偏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Guilmoto,2009)。
表1我国部分年份出生性别比Figure1Trends in Sex Ratio at Birth in China资料来源:1982、1990、2000和2010年数据为对应年份的普查数据,其他年份数据为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相比,“六普”在出生性别比方面呈现“五升高”、“四缩小”和“一增多”。
1.1“五升高”(1)全国出生性别比又有升高“六普”(短表)结果显示②,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8.06,严重偏高于正常值。
与2000年“五普”(短表)结果相比,我国出生性别比又提高了1.2个单位值。
如果比较这两次人口普查的长表数据,我国出生性别比的变化趋势仍是升高,只不过偏高问题更加严重(见图2)。
(2)一孩性出生别比大幅度升高与2000年相比,2010年全国第一孩的出生性别比显著上升,升高了6.61个单位值,达到113.73(见图3)。
如此高的一孩出生性别比,表明在第一孩就进行性别选择性生育的人明显增加,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现象。
由于我国妇女生育水平已经降到较低水平,一孩出生数占全部出生数的比重较大(2010年我国一孩出生数占全部出生数的62.17%),因此,一孩出生性别比的变化对整个出生性别比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以2010年的出生孩子孩次结构推算,即使其他孩次的出生性别比保持不①②本文的分析直接使用了这两次人口普查数据,没有对数据进行检验和调整。
无论是“五普”还是“六普”,用短表计算的全国出生性别比和用长表计算的同一指标结果不一致,这可能既与抽样误差有关,也与普查数据质量有关。
68人口研究37卷变,一孩出生性别比每升高1个单位值,总出生性别比就会上升0.62个单位值。
图2“五普”和“六普”出生性别比比较Figure2Comparison of Sex Ratio at Birth:The Fifth and Sixth Censuses of China图3分孩次的出生性别比比较Figure3Sex Ratio at Birth by Birth Order从各省市自治区看,2010年,除了新疆和上海外,其余各省市区的第一孩出生性别比均高于107,其中,广东省的第一孩出生性别比最高,达到122.30,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
湖南、甘肃、河南、海南、吉林、黑龙江、湖北的第一孩出生性别比也都超过115。
(3)城市出生性别比升高与“五普”结果相比,“六普”反映的我国城市和镇出生性别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乡村出生性别比略有下降(见表1)。
2010年,我国城市出生性别比为114.06,比2000年升高1.04个单位值,镇出生性别比为118.64,比2000年也升高了1.51个单位值。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我国出生性别比2010年比2000年有所升高,其主要原因是城市和镇出生性别比升高所引起。
表1“五普”和“六普”分城乡的出生性别比比较Table1Sex Ratio at Birth by Place of Residence城市镇乡村2000113.02117.13119.302010114.06118.64119.09(4)少数民族出生性别比升高2010年,全国少数民族出生性别比为114.28,比2000年的112.24升高2.04个单位值。
(5)各类受教育程度女性生育孩子性别比全面升高小学及以下妇女生育孩子性别比升高最多,由2000年的121.38升高到2010年的126.52,升高5.14个单位值。
受高等教育(含大专、本科和研究生)女性生育孩子性别比也由2000年的109.30升高到112.36(见图4)。
1.2“四缩小”(1)地区间差距缩小2期石人炳我国出生性别比变化新特点69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2010年出生性别比最高的安徽达到128.65,最低的新疆为106.02,级差为22.63。
与2000年相比,出生性别比级差有明显缩小。
2000年出生性别比最高的是海南省,达到了135.64;最低的是西藏自治区,只有97.43,二者相差40.58。
图4不同受教育程度妇女生育孩子性别比Figure4Sex Ratio at Birth by Education(2)城乡间差距缩小尽管乡村出生性别比仍高于镇和城市,但与2000年“五普”结果相比,2010年乡村出生性别比略有下降,镇和城市出生性别比均升高超过1个单位值,城乡差距有所缩小。
(3)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差距缩小“五普”数据表明,2000年我国汉族出生性别比为118.55,少数民族出生性别比为112.44,二者相差4.19个单位值。
与2000年相比,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出生性别比差距缩小,但这种缩小并不是我们所期待的,因为在过去的10年,汉族出生性别比几乎维持在原来的高水平,2010年为118.47,而少数民族的出生性别比则有较大的升高,2010年升高到114.28。
也就是说,2010年汉族与少数民族出生性别比差距较之2000年缩小,主要是少数民族出生性别比升高所致。
少数民族的出生性别比升高是我国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的又一个值得关注和担忧的新动向。
(4)孩次之间差距缩小从前文图3分孩次的出生性别比看,2010年各孩次出生性别比全面偏高。
从各孩次出生性别比的差异看,2010年最高的是第三孩,为161.56,与2000年各孩次出生性别比最高的第四孩(为161.42)基本持平。
但由于2010年第一孩性别比较之2000年升高6.61个单位值,这也客观上缩小了2010年出生性别比孩次之间的差距:第三孩出生性别比比第一孩出生性别比高47.83个单位值,而2000年这一差距为53.18个单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