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修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六单元第17课《答司马谏议

合集下载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注释及译文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注释及译文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答司马谏议书》宋·王安石某启②:昨日蒙教③,窃④以为与君实⑤游处⑥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⑦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⑧。

虽欲强聒⑨,终必不蒙见察⑩,故略上报(11),不复一一自辨(12)。

重念(13)蒙君实视遇厚(14),于反覆不宜卤莽(15),故今具道所以(16),冀君实或见恕也(17)。

盖(18)儒者(19)所争,尤在于名实(20)。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21)。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22),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23),以致天下怨谤(24)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25),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26),以授之于有司(27),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28),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29),难壬人(30),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31)。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32),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33)、同俗自媚于众(34)为善。

上乃欲变此(35),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36)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37)?盘庚之迁(38),胥怨者民也(39),非特(40)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41);度义而后动(42),是而不见可悔故也(43)。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44)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45),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46),守前所为(47)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48)。

无由(49)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50)。

【注释】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所处的时代,是北宋王朝社会危机、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都异常严重的时代。

1070年,王安石做宰相,提出了一些改良的主张,实行变法,遭到了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他曾三次致书王安石,要求王安石罢新法,恢复旧制。

这封信,就是王安石对他的答复。

谏议,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出谋献策的官。

当时司马光任右谏议大夫。

②〔某启〕写信人陈述以下意见。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答司马谏议书课件10(33张)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答司马谏议书课件10(33张)
返 回
整体感知
第一段: 交代写信的原由。 第二段: 批驳司马光的看法。 第三段: 分析原因,表示不满。 第四段: 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返 回
重点语段赏析 品读第二段
(一)读一读 1、读出司马光列举的实施新法的五个弊端的句子。 2、读出王安石批驳司马光前四个弊端的句子。 (二)想一想,议一议 1第一、二句为何要先说“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提供推理前提。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导入
作者作品介绍 朗读 预习指导 整体感知
重点语段赏析
知识归纳
知识拓展
使用说明
导入新课 邓小平是“中国二十一世纪改革家”,而 北宋也造就了一位改革家,那就是被列宁誉 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
返 回
作家作品知识
作者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晚年退居江 宁,封荆国公,世称 王荆公,他是北宋著 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有:《王临川 集》《临川集拾遗》。
王安石变法
返 回
朗读课文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 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 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 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 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 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 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 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 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高中必修一《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优质范文三篇

高中必修一《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优质范文三篇

高中必修一《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优质范文三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高中必修一《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优质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中必修一《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优质范文一设计理念:新课标理念(任务型学习) 单篇设计教学。

教材分析:位于《唐宋八大家选读》书信专题主题:学半山说理,写有理文章情境: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各种不同的事件,而每件事注定都与“我”有关,如何看待?如何评判?资源:重庆公交车坠江案始末、一则较流行的社会言论(佛系生活方式)任务:清晰地表达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活动:对各种社会事件的议论评判的写作与交流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毛泽东研读韩愈文章的故事。

马云与金庸的故事。

我们可以从文学作品中汲取什么?写作技巧和人文精神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各种不同的事件,而每件事注定都与“我”有关;正如鲁迅所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这些事件,你如何评判?现状是我们同学写议论文,不会讲理,往往是论据的堆砌。

其实,讲理有讲理的方法,《答司马谏议书》就是一篇完美的示范。

今天,老师来给大家上一堂另类的文言文课。

学半山说理,写有理文章探究说理方法:王安石政论文突出的特点是:结构谨严,说理清楚,行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

研读文本第二节,讨论作者是如何说理的?(检查预习)(一)分层次问题1:实施变法后,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分别用原文和译文回答)问题2:王安石革新变法的理由是什么?(分别用原文和译文回答) 问题3:在王安石看来,司马光反对变法的原因是什么?(分别用原文和译文回答)(二) 如何说理?1.定角度(辨名实,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与革新变法名实不明)司马光3400余字,引经据典、恐吓威胁、面广量大,王安石从宏观角度着眼,综合分析,芟锄枝蔓,敏锐地弄清问题的实质,拎出要点,使得文意显豁,是非判然。

其起也,或从髙远处落墨,或直标题旨,或径为断案,或明揭要旨之定义與说,既善取势,又极简炼。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练习:17答司马谏议书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练习:17答司马谏议书 (Word版含解析)

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谏议(jiàn) 蒙.教(mén ɡ) 游处.(chù) 怨谤.(bàn ɡ) B .强聒.(ɡuō) 卤莽..(lǔ mǎnɡ) 辟.邪说(pì) 胥.怨(xū) C .膏.泽(ɡǎo ) 自媚.(mèi) 会晤.(wù) 体恤.(xù) D .壬.人(rén) 汹.汹然(xiōnɡ) 盘庚.(yú) 重.念(chón ɡ) 解析:选B 。

A.处读“chǔ”;C.膏读“ɡāo ”;D.庚读“ɡēn ɡ”。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略.上报 略:简略 B .故今具.道所以 具:具备 C .不恤.国事 恤:忧虑 D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特:只是解析:选B 。

具:详细。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故.略上报②故.今具道所以 B.⎩⎪⎨⎪⎧①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②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C.⎩⎪⎨⎪⎧①所操之.术②而修之.于朝廷 D.⎩⎪⎨⎪⎧①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②而修之于.朝廷 解析:选A 。

A.所以,连词。

B.①以为,动词;②因为,介词。

C.①的,助词;②它(法度),代词。

D.①向,对,介词;②在,介词。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B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C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D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 解析:选A 。

古义:官职;今义:医生。

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5~8题。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苏教版高中语文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选修)课题6 02 答司马谏议书

苏教版高中语文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选修)课题6 02 答司马谏议书

8、司马光一封信三千多字,王安石写的却很短, 为什么他不回一封长信,充分说明自己的观点、立 场和理由呢? •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 自辨
9、后来有为什么改主意,想着还是要把该将清楚 的讲清楚? •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
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新法的变质
2007年9月6日在大连召开的“首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 的开幕式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关于全球性的领导者最应该具 备什么样的素质时,引经据典的提到了北宋改革家王安石非常 著名的“三不足”论断。非常巧妙的讲出了做为领导者要有改 革的精神。 “三不足”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 器。人们常引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不断革新的精神。未来的中 国,只要一如既往的沿着王安石所提倡的这种:不畏、不法、 不恤的改革精神走下去,未来中国的巨变、一定会让全世界刮 目相看和异常震惊的!
5、由此可以看出什么来?试着归纳一下变法失败的原因

• 保守派势力强大,墨守成规,踏着祖宗的 足迹亦步亦趋。 • 民族心理:陈陈相因,遵守祖宗之法。
北宋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很深的影响,以 “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的精神推 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 强兵,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变法之时,宋朝全盛,熙河之捷,扩地数千 里,开国百年以来所未有者。
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 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 虽无剽盗起,万一且不久。 特愁吏之为,十室灾八九。 ——王安石《感事》 “变革天下之弊法” ——王安石《言事书》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 为人刚正,意志坚强 祖宗之法不足守。” ——王安石“变法精神” “三不足”的大无畏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7课-答司马谏议书-学案-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7课-答司马谏议书-学案-Word版含答案

第17课答司马谏议书目标定位 1.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3.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

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宋神宗时任宰相。

他创新法,改革旧政,是一位进步的政治家。

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文方面。

虽然他的词作不多,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不受当时绮靡风气的影响,他的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传世。

2.背景探寻这篇文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王安石答复司马光的信。

司马光,字君实,当时任谏议大夫,故称司马谏议。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实行新法。

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写信给王安石,要他停止变法。

王安石这封信,是针对司马光熙宁三年(1070)二月一封长达三千余字、全面攻击新法的来信的回复。

王安石先是简短地复了一信,对来信所责难的诸点不一一置辩,随后想到彼此交往多年,友谊深厚,信札来往不宜草率简慢,就又写了这封答书。

3.文学常识“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

《答司马谏议书》文题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①强聒.( ) ②卤.莽( ) ③壬.人( )④怨谤.( ) ⑤胥.怨者民也( )⑥会晤.( ) 答案 ①ɡuā ②lǔ ③rén ④bàn ɡ ⑤xū ⑥wù 2.一词多义①某⎩⎨⎧某.启 某.所,而母立于兹②操⎩⎨⎧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操.童子业,久不售③厚⎩⎨⎧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宽厚.而爱人 刀刃者无厚.④壬⎩⎨⎧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夏四月壬.戌,公及晋侯盟于长樗百礼既至,有壬.有林⑤胥⎩⎨⎧胥.怨者民也 就老胥.而问答案 ①作者名字的代字/不定的、不明说的人或事物 ②坚持/从事 ③优待,推崇/忠厚/与“薄”相对 ④巧言献媚/天干的第九位/盛大,庄严 ⑤相互/小官吏3.词类活用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答案名词活用为动词,施加恩泽4.古今异义①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古义:今义:②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义:今义:答案①古义:喧扰,大声吵闹。

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语文版同步练习:6.17 答司马谏议书(含答案)

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语文版同步练习:6.17 答司马谏议书(含答案)

第17课答司马谏议书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游处:交游相处,交往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视遇:看待C.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强:加强D.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膏泽:施加恩泽答案 C解析强:勉强。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度义而后动A.一夜飞度.镜湖月B.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C.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D.因自度.其曲答案 B解析B项与例句都是“估量、考虑”之义。

A项渡过。

C项量长短。

D项写。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故略上报..B.于反覆..不宜卤莽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答案 D解析D项生事:制造事端。

A项古义:写回信。

B项古义:书信往来。

C项古义:不同寻常。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B.籍.吏民,封府库C.范增数目.项王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答案 D解析A、B、C三项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D项名词作状语。

5.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举先王之政答案 D解析A、B、C三项为介宾后置句。

D项为陈述句。

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答司马谏议书某启:昨日蒙教。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答司马谏议书 课件(19张)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答司马谏议书 课件(19张)

理解词语
强聒:强作解释,勉强唠叨。聒,喧扰,声音 嘈杂。
见察:察,省察、了解。见,被。 视遇:看待。 反复:指书信往来。
具道所以:详细说明这样做的理由。具,详 细。 冀君实或见恕也:希望你或许能原谅我。冀, 希望。或,或许。见:被。 尤:特别。 名实:名义和实际(相符)。 以致:以,因而;致,招致。 以谓:以为。谓,通“为”。
论原则)是什么?名实相符。 ◆ 王安石举出盘庚迁都的例子主要为了说明
什么道理?(见赏析)
问题思考
◆ 这篇文章表现了王安石怎样的决心? 一定要把变法进行到底。 这篇文章中王安石辩驳的风格是什么?
寓刚于柔 ◆ 概括王安石驳斥司马光的观点采用了什
么方法? 概括对方论点,然后摆事实讲道理,驳论
五 课文赏析
其次批驳天下怨谤的评论:①、“人习于…… 士大夫多以……则众何以为不汹汹然?”抨击当 今世风恶劣,要坚持变法,怨谤多,出于必然 (即诽谤多的原因),反问句义辞严,无容置辩。 ②“盘庚……胥怨者民也……是而不见悔故也” 援引古事,说明有阻力是正常的,只要考虑到所 做的事合乎情理和道义的那就是有人反对,也不 存在后悔的。说明了变法的决心。言外之意,对 当朝士大夫的反对,没有当心的必要。语气自信 有力。
阅读与理解
不恤国事:不关心国事。恤,忧虑,顾念。 上乃:乃,却。胥怨:相与。 非特:不仅。特,仅,只。 盘庚不为……可悔故也:盘庚不因为有怨
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这是由于他考 虑到这样做的好处,然后采取行动,认定 做的对,看不出有什么可后悔的缘故
阅读与理解
盘庚不为……可悔故也:盘庚不因为有怨恨的缘 故就改变他的计划,这是由于他考虑到这样做的 好处,然后采取行动,认定做的对,看不出有什 么可后悔的缘故。

高中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课件:8.﹡答司马谏议书 (共26张PPT)

高中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课件:8.﹡答司马谏议书 (共26张PPT)

2.文章最后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是否是向司马 光认错?为什么? 【明确】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不是向司马光认 错。王安石认为自己“错”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 有为,以膏泽斯民”。由此可见王安石不仅没有因改 革“认错”,反而认为自己改革还不够坚决,不够迅 速,不够彻底。
【素养提升】 一、思想启迪 本文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
施加恩泽 (名词作动词)___


2.形容词的活用
((12))自以媚兴于利众 除为 弊﹒善(形(形容容词词作作名名词词)_)__好____事_________
_______﹒____﹒
有利的事业
有害的事情
三、古今异义
1.故略上报
古义:﹒__﹒_____
写回信 今义:向上级报告
2.于反复不宜卤莽
古义﹒:﹒_________
【解析】选B。本文是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开篇即摆 明了自己与司马光所持的政治主张不同,一一批驳了 政敌的指控,可以说是针锋相对,旗帜鲜明,毫不妥 协。所以,B项错误。
2.文章第二段是用几个层次反驳对方的? 【明确】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反驳:
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 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 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
*答司马谏议书
【助读链接】 背景回放 弥漫着滚滚硝烟的一封信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宰
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 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马光(当时任
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给王 安石写了一封三千多字的长信,列举了实施新法的弊 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作者写了这封 信回答,批驳司马光的看法。
拒谏,以致天下怨谤”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 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 变法是正确的,表现了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 语所动的决心。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答司马谏议书》赏析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答司马谏议书》赏析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答司马谏议书》赏析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创作背景熙宁元年(1068年),新即位的宋神宗问王安石:“当今治国之道,当以何为先?”王安石答:“以择术为始。

”熙宁二年,宋神宗问王安石:“不知卿所施设,以何为先?”王安石答:“变风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

凡欲美风俗,在长君子,消小人,以礼义廉耻由君子出故也……”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

翰林学士范镇认为实行“青苗法”是变富人之多取而少取之,然“少取与多取,犹五十步与百步”,七八月间范纯仁上书皇上,公开指责安石“掊克财利”,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御史中丞吕诲上书劾王安石巧诈,说他:“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

一次宋神宗和文彦博讨论变法之事,神宗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与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

”第二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与(王)介甫书》责难王安石“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灭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不得息。

……”,“今介甫为政,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愁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2023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答司马谏议书》优秀课件

2023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答司马谏议书》优秀课件

知人论世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临川)人。北宋杰 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被列宁称为 “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他博古好学,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补于世”;他的散文雄 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先破“侵官”。作者指出,“受命于人主”而决定变法,“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而制定新法,“授之于有司”而执行新法。 这一“受”、一“议”、一“授”,梳理出了决定变法、制定新法 、执行新法的“名正言顺”。这里,不仅强调了受命于人主的名分 亦即正当性,更强调了议定法度的过程的正当性,表明变法绝非一 人独断,更非一意孤行。这样的正名,有效避免了纠缠于枝节问题 ,而让“侵官”之说不攻自破。
议事常每常不合,所操之我术私下多,异谦故词。也。司马虽光欲强解聒说guō ,终必不
动词前表被动 所坚持的政治主张
chóng 又
对待
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指书信往来
回信
原谅我
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我王安石说: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 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 所坚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向您)强作解释, (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 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 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 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翻译: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大多把不 关心国事、附和世俗之见以讨好众人当作好事。皇上却要改变这种状况, 而我不去估量反对的人有多少,愿意竭力协助皇上来对抗他们,那众多 的反对者怎会不对我(吵闹叫嚣)气势汹汹呢?商王盘庚迁都时,连百 姓都埋怨,还不仅仅是朝廷里的士大夫罢了;

语文版《答司马谏议书》课文全解

语文版《答司马谏议书》课文全解

29.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以书信作答司马光,驳斥保守势力对新法的种种指责,表示了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红字注音聒(guō)恕(shù)壬(rén)恤(xù)胥(xū)晤(wù)庚(gēng)2、形近字┏悔(huǐ)后悔┏婿(xù)女婿┏悟(wù)醒悟┗诲(huì)教诲┗胥(xū)胥吏┗晤(wù)会晤3、多音字┏(xié)改邪归正┏(dù)硬度邪┫度┫┗(yé)莫邪┗(duó)度德量力4、词语解释【蒙教】承蒙赐教。

【窃】谦词,私下,代“我”。

【操】持。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强聒】强作解说。

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上报】回信。

【重念】又想到。

【视遇】对待。

【厚】优厚。

【反复】书信来往。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

【名实】名义和实际。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

【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辟】排除,驳斥。

【壬人】奸人,佞人。

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

【恤】考虑。

【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

胥,互相。

【非特】不只是。

特,只是。

【度义而后动】度,考虑。

【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计划、主张。

【膏泽】给以好处。

【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

【区区】情意诚挚。

5、文学常识真空(1)本文作者是 _______朝_______(人名),字_______,号________,封_________,是“________”之一;题目中的“司马谏议”指的是_________。

(2)本文选自_________,作者主张的是历史上有名的变法,史称“ ________ ”。

(3)文章的四个部分:先是交代 _________,然后_________,分析_________,最后以_________结束。

语文选修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六单元第17课《答司马谏议.

语文选修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六单元第17课《答司马谏议.

一、基础知识 (16 分,每题 3 分 )1.给以下字注音。

(4 分)胥()卤()谤()晤() 2.解说加点字的词义。

(4 分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重念蒙君实视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而天下之理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辟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文本阅读 (34 分 )4.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3 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料想?(4 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文阅读题(27 分 )阅读课文第 3 段,回答以下问题。

也厚.矣说(1)解说加点词。

(8 分 )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膏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句子。

高中语文书信答司马谏议书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

高中语文书信答司马谏议书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答司马谏议书[宋]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故:原因 B .故今具道.所以 道:说 C .辟.邪说,难壬人 辟:批驳 D .则非某之所敢知.知:明白【解析】 知:领教。

【答案】 D2.下面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B.⎩⎪⎨⎪⎧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是.社稷之臣也 C.⎩⎪⎨⎪⎧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D.⎩⎪⎨⎪⎧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解析】 A 项,为:介词,替/动词,是。

B 项,是:动词,认为正确/代词,这。

C 项,其:代词,自己的。

D 项,以:连词,来,表目的/介词,因为。

【答案】 C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致..天下怨谤也B.于反复..不宜卤莽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解析】A项,以致:古义,因而招致;今义,表结果的连词,多指不好的结果。

高中语文17答司马谏议书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高中语文17答司马谏议书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17 答司马谏议书清平乐王安国①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满地残红宫锦②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③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注】①王安国(1030-1076),字平甫,安石之弟。

神宗熙宁元年(1068),赐进士出身,历官至秘阁校理。

王安石被罢相后,王安国也被放归田里。

《全宋词》存词三首。

②宫锦:宫中特制的锦缎,比喻落花。

③小怜:北齐后主冯淑妃名小怜,善弹琵琶。

此处泛指歌女。

【赏析】原题作“春晚”。

此词咏春。

词的上片采用卷帘写法。

起首以莺语留春难,谓春之难留。

不说人留春,却说莺留春,构思新巧。

“满地”二句采用卷帘写法,先写春花残落,用美好宫锦被污损作比,痛惜之情可见。

再写落红遍城是因为昨夜南园里刮风下雨。

这种写法,更突出惜花惜春的心情。

下片“小怜”二句写春在琵琶弦上,春在多情人梦中,值得人留恋。

“不肯”二句仍是卷帘写法,写不肯入画堂朱户的是春风中的杨花。

作者惜春伤春,何尝没有个人身世之慨?谭献《谭评词辨》中说:“‘满地’二句,倒装见笔力;末二句见其品格之高。

”1.走近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诗文大家,其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间有情韵深婉之作。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探寻背景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

担任参知政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

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3.作者轶事王安石喜做双喜肉王安石年轻时赴京赶考,半路上遇见一富户人家在对诗选婿,难住了许多人。

他细一打听,这上联是小姐出的:“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础知识(16分,每小题3分)1.给下列字注音。

(4分)胥()卤()谤()晤()2.解释加点字的词义。

(4分)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重念蒙君实视遇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而天下之理得.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辟.邪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文本阅读(34分)4.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课文阅读题(27分)阅读课文第3段,回答问题。

(1)解释加点词。

(8分)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膏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句子。

(6分)①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提到的盘庚,是________朝的君主,他当年迁都是为了________。

(3分)(4)文段最后一句“则非某之所敢知”表现了王安石变法的________态度。

(2分)(5)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文学家。

根据你的积累,试写出他的一篇诗作。

(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21分)狱中上母书[明]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

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

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

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

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

一旅才兴,便成齑粉①。

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②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

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

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③,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

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

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

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

大恩未酬,令人痛绝。

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淳死之后。

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

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

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④,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嚚⑤,决不肯舍!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

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

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

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

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之鬼,则吾愿毕矣。

新妇结缡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

亦武功渭阳情也。

语无伦次,将死言善。

痛哉,痛哉!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

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

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

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

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

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摘自《明清散文精选》)【注】 ①齑(jī)粉:粉末。

②斤斤:仅仅。

③九京:即九泉,指墓地。

④西铭先生:张浦,别号西铭。

死于崇祯14年(1641),无后。

⑤诛殛:惩罚杀戮。

顽嚚(yín):愚顽不驯。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②举.国欢庆 B.⎩⎪⎨⎪⎧ ①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C.⎩⎪⎨⎪⎧ ①新妇结缡二年,贤孝素.著②素.善留侯张良 D.⎩⎪⎨⎪⎧①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②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 ①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②口占一绝,为.君送行C.⎩⎪⎨⎪⎧ ①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②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D.⎩⎪⎨⎪⎧①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夏完淳“忠孝”的一组是(3分)( )①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②门祚衰薄,终鲜兄弟③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④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⑤新妇结缡二年,贤孝素著⑥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之鬼,则吾愿毕矣A .①③④B .②③⑤C .①③⑥D .②④⑥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夏完淳把抗清复明失败的原因归结于上苍把所有的灾祸都集中到了自己身上,以至于自己刚建起某一支军队奋勇抵抗就立即被敌人粉碎。

B .夏完淳在抗敌过程中早就预知到自己的牺牲,然而竟侥幸没死,又活了一两年,这才有机会孝养自己的母亲。

C .夏完淳认为天地是无穷无尽的,家族却不可能永远绵延不绝。

但国家有中兴的机会,自己的家族就可千百年地在庙中接受后人的祭祀、供养。

D .文章后半部分说:“语无伦次,将死言善。

”十七岁的夏完淳宁死不屈,慷慨就义,所写“言善”之文、其思想深度已经超越了封建纲常的局限,永值后世铭记。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随堂练笔(40分)12.如果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这封信,他会怎么样?请试做猜想,写一个片段,200字左右。

知能优化演练1.【解析】对字音要准确掌握,第一个字不读“xù”。

【答案】xū lǔ bàn ɡ wù 2.【解析】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要善于积累。

【答案】①持 ②优厚 ③明白 ④排除,驳斥3.①本来 顽固 ②名义 说出 ③害处 疲困4.【解析】文章中所举事例通常是为了论证自己阐述的内容。

【答案】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

5.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6.【解析】(1)第一个“事”为动词,第二个“事”为名词。

(3)对书下有关内容要加强记忆。

【答案】(1)只是 后悔 给以好处 做事情(2)①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

②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声势汹汹呢?(3)商 摆脱自然灾害(4)坚决(5)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7.【解析】选C。

A.①起义,②整个,全;B.①望族,②向远处看,远望;C.副词,均为“平素,向来,一向”;D.①走向,②送回,归还。

8.【解析】选C。

A.①目的连词,“来”,②副词,“因为”;B.①动词,“成为”,②介词,“给”;C.助词,均译为“的”;D.①介词,在,②介词,对。

9.【解析】选A。

②讲家族力量,⑤说妻子品行,⑥说自己死后的一点要求。

10.【解析】选C。

A.集中在大明朝廷而非自己身上,B.未能有机会孝养母亲,D.并没有超越封建纲常。

11.(1)自从父亲离我而去,悲痛地过去了两个年头,怨恨惨痛越积越深,历尽了艰难辛苦。

(2)为父为君而死,又哪里是辜负两位母亲呢?(3)人有哪个是不死的呢?贵在死得其所。

【参考译文】不孝完淳而今(要)死了!以身体奉献给父亲,不能再以身体来报答母亲了。

自从父亲离我而去,悲痛地过去了两个年头,怨恨惨痛越积越深,历尽了艰难辛苦。

本来希图重见天日,以报大仇,使死者得到赠恤,生者获得荣耀,向九泉之下的父亲报告我们的成功。

无奈上天不保佑我们,把灾祸集中于先朝。

一支军队刚建起来,就立即被粉碎。

去年的义举,我已自以为非死不可,谁知当时没有死,却死于令天!仅仅延续了两年的生命,却没有一天得以孝养母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