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 苏轼

合集下载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及赏析(精选5篇)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及赏析(精选5篇)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及赏析(精选5篇)浣溪沙宋苏轼全文及赏析(精选5篇)在大家的日常学习中,语文是大家必须要学习的主要科目之一,那么想必大家一定了解过很多文言文,甚至有些比较经典的文言文不能了解其中的意思,那么下面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了苏轼浣溪沙解析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浣溪沙宋苏轼全文赏析篇1[宋]苏轼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1】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

【2】刘倩叔:名士彦,泗州人,生平不详。

【3】南山:在泗州东南,景色清旷,宋米芾称为淮北第一山。

【4】细雨斜风:唐韦庄《题貂黄岭官军》:“斜风细雨江亭上,尽日凭栏忆楚乡。

”【5】媚:美好。

此处是使动用法。

【6】滩:十里滩,在南山附近。

【7】洛:即洛涧,源出安徽定远西北,北至怀远入淮河。

【8】漫漫:水势浩大。

【9】“雪沫”句:谓午间喝茶。

【10】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

宋人以讲茶泡制成白色为贵,所谓“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宋赵德麟《侯鲭录》卷四记司马光语)。

午盏,指午茶。

【11】蓼(liǎo)茸:蓼菜嫩芽。

一作“蓼芽”。

【12】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注释:原题: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①泗州:安徽泗县。

②南山:在泗州附近,淮河南岸。

③洛:安徽洛河。

④蓼茸:蓼菜嫩芽。

⑤试春盘:旧俗立春日馈赠亲友,以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谓“春盘”。

因时近立春,故此云“试”。

评解这是一首记游小词。

上片写山行俯瞰所见,其人在山中,自不待言。

下片言午餐,雪沫乳花,蓼茸蒿笋,山野风味盎然。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全文赏析:这首纪游词,是神宗元丰七年(1084),苏轼赴汝州(今河南汝县)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时,与泗州刘倩叔同游南山时所作。

苏轼《浣溪沙》其二、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浣溪沙》其二、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浣溪沙》其二、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苏轼《浣溪沙》其二、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苏轼《浣溪沙》其二、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1浣溪沙① 苏轼其二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挨踏破蒨罗裙。

②老幼扶摧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

道逢醉叟卧黄昏。

其三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③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餪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④[注]①宋元丰元年,徐州春旱,词人时任徐州太守,往石潭祈雨,得雨,复往石潭谢雨,途经乡村,写下一组《浣溪沙》词记途中观感。

②蒨:同茜,绛红色。

③络丝娘:纺织娘,此处代指缫丝姑娘。

④餪:女嫁三日送食曰“餪”,此处指馈赠饭食。

14.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浣溪沙》组词以独特的视角,捕捉初夏雨后乡村两三画面,笔触始终不离农事和乡情,生活气息十分浓郁,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

B.《其二》下阕写村落祠堂,村民扶老携幼,举行麦收前的赛神活动来感谢天降喜雨,祠前乌飞鸢翔,道旁老翁醉卧,人与自然和谐,一片喜庆。

C.《其三》下阕写扶杖老农见太守造访,情不自禁地从田头捋下待熟青麦粒捣成粉,馈赠客人以尝新,词人趁势询问豆子何时成熟,满是关切。

D.苏轼为官对田园怀有亲近之心,这两首《浣溪沙》词,写了行经乡村路途所见或所闻所问,无不反映乡民情绪,也交织着词人的欣悦和同情。

15.两首词的上阕分别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乡村女子?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14.C解析:C.据《其三》下阕“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餪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有“饥肠”语,应是青黄不接时农人挨饿;又有“餪”语,特指馈赠饭食。

故知白发老人见太守来访,情急之下只好从田中捋些将熟的青麦粒捣成粉状,聊充招待。

说“情不自禁地”不合词境,“尝新”也无从谈起。

15.①《其二》上阕,捕捉乡村女子的群像,动态地再现她们稍事打扮争相围观太守热闹欢快的场景;匆促抹红的外貌描写、挤破红裙的动作描写,传神地表现了农家女充沛的活力。

苏轼的《浣溪沙》的全文翻译

苏轼的《浣溪沙》的全文翻译

苏轼的《浣溪沙》的全文翻译.全词原文如下: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宋代苏轼所作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全文白话翻译: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

村南村北响起纺车缫丝的声音。

穿着麻布衣裳的农人坐在老柳树下叫卖着黄瓜。

我酒意上心头,一路上都昏昏欲睡。

艳阳高照,又使人口渴难忍。

敲敲一家农人的院门,看他可否给一碗浓茶解渴。

《浣溪沙》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翻译】山下溪水潺潺,岸边的兰草刚刚伸出嫩绿的芽儿。

松林间的沙路,仿佛刚洗过,一尘不染,异常洁净。

蒙蒙细雨中传来了子规清脆的鸣叫。

谁说人老不会再回年少时光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还能执着反东,向西奔流呢!因而不必为时光流逝而烦恼,以白发之身愁唱黄鸡之曲。

《浣溪沙·端午》朝代:宋代作者: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译文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飘落的梨花告知清明的到来。

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

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

怪不得我昨晚做了个春宵美梦,原来它是预兆我今天斗草获得胜利啊!不由得脸颊上也浮现出了笑意。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这是这组《浣溪沙》的第一首,苏轼将路上所见所闻,描写得非常细致,深红的太阳,碧绿的清溪,娇憨的顽童,白发的老翁,在野地里撒欢的麋鹿,与人同乐的猿猱,一句一景,有远有近,有动有静。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更是求雨成功后的景象,而“黄童白叟聚睢盱”,则是人们面对这种盛况时的欢欣和喜悦。

苏轼《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古诗词赏析

苏轼《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古诗词赏析

【导语】《浣溪沙》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那年春天,徐州发⽣了严重旱灾,作为地⽅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的⽯潭求⾬。

得⾬后,他⼜与百姓同赴⽯潭谢⾬。

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潭谢⾬路上写成的。

下⾯是分享的苏轼《浣溪沙·徐门⽯潭谢⾬道上作五⾸》古诗词赏析。

欢迎阅读! 《浣溪沙·徐门⽯潭谢⾬道上作五⾸》 苏轼 《其⼀》 照⽇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

黄童⽩叟聚睢盱。

麋⿅逢⼈虽未惯,猿猱闻⿎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其⼆》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挨踏破茜罗裙。

⽼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

道逢醉叟卧黄昏。

《其三》 ⿇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村⾹。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麦少]软饥肠。

问⾔⾖叶⼏时黄。

《其四》 蔌蔌⾐⼱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古柳卖黄⽠。

酒困路长惟欲睡,⽇⾼⼈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家。

《其五》 软草平莎过⾬新,轻沙⾛马路⽆尘。

何时收拾耦耕⾝。

⽇暖桑⿇光似泼,风来蒿艾⽓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

【创作背景】 这组词是苏轼43岁(1078年)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了严重旱灾,作为地⽅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的⽯潭求⾬。

得⾬后,他⼜与百姓同赴⽯潭谢⾬。

这组词就是当年初夏在赴徐门⽯潭谢⾬路上写成的。

【注释】 1、浣溪沙:词牌名。

2、徐门:⼀作“徐州”。

3、与泗⽔增减清浊相应:指⽯潭的⽔与泗⽔相通,⽔的涨落清浊常常是⼀致的。

4、乌:乌鸦。

5、黄童:黄发⼉童;⽩叟:⽩发⽼⼈;睢盱:喜悦⾼兴的样⼦。

6、麋⿅:⿅类的⼀种。

7、猿猱:猿类的⼀种。

8、旋:⽴即;使君:词⼈⾃称。

9、棘篱:以荆棘围成的篱笆。

10、茜:茜草,此处指代红⾊;罗裙:丝绸裙⼦。

11、收麦社:麦⼦收过之后举⾏的祭神谢恩的活动。

12、乌鸢:乌鸦、⽼鹰;赛神:⽤仪仗⿎乐迎神出妙、周游街巷等活动,称之为塞神。

《浣溪沙》阅读答案15篇

《浣溪沙》阅读答案15篇

《浣溪沙》阅读答案《浣溪沙》阅读答案15篇现如今,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浣溪沙》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浣溪沙》阅读答案1浣溪沙①苏轼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②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注]①此词为苏轼在徐州谢雨道中作。

谢雨,旱后喜雨而去谢神。

②捋青捣麨: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制成干粮。

12. 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层层”和“光”写出久旱之后喜降甘霖,农作物长势茂盛的景象。

B. 写未进村落就先闻到煮茧香气,旨在说明蚕茧气味独特,香远益清。

C. “络丝娘”本为虫名,鸣声如机杼,颇为动听,此处借以指缫丝女。

D. “抬醉眼”写村中老人为庆贺丰收而醉酒,表现了农人的质朴乐观。

E. 尾句写作者询问叶黄豆熟还要多久,流露他对农人生活的关切之情。

13. 这首词富有农村生活气息,作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2. BD 13. ①选择典型的景、物、人、事来表现。

如麻叶、豆叶、络丝娘、煮茧等都颇具农村风情。

②采用视觉、嗅觉、听觉等相结合的描写手法,多角度立体呈现农村田园风光。

③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写了“隔篱娇语”“捋青捣麨”等生活细节,富有农村情味。

【解析】【12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1诗词:苏轼〔北宋〕原文:其一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

临皋烟景世间无。

雨脚半收檐断线,雪床初下瓦跳珠,归时冰颗乱粘须。

其二醉梦昏昏晓未苏,门前轣辘使君车。

扶头一盏怎生无。

废圃寒蔬挑翠羽,小槽春酒冻真珠。

清香细细嚼梅须。

其三雪里餐毡例姓苏,使君载酒为回车。

天寒酒色转头无。

荐士已曾飞鹗表,报恩应不用蛇珠。

醉中还许揽桓须。

其四半夜银山上积苏,朝来九陌带随车。

涛江烟渚一时无。

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珠。

冻吟谁伴捻髭须。

其五万顷风潮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

樽前诃手镊霜须。

《浣溪沙五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词作品,元丰四年〔1081〕冬天作于黄州。

第一首写由雨转雪时临皋亭烟雨空濛、田野里麦苗青青的景象;第二首写醉梦醒来时所见的车辘印痕而思前夜二人用翠蔬、梅须下酒的情形;第三首用汉代苏武啮雪餐毡、东晋谢安为桓伊“揽须〞等典故,写自己与徐君猷的交情及自己的感谢之情;第四首描写晨起银装素裹、江天一色的雪景,以及自己生活贫苦的状态;第五首写瑞雪兆丰年的愿景,抒发了愿天下百姓食无忧的美妙愿望。

联章五首为一个整体,写景如画,抒情动人。

翻译:其一覆盖着的田畦小麦还没有返青。

像云一样的枯叶悄悄地在车轮下飘着。

临皋亭云烟缭绕景色奇丽世间少有。

雨小了一半的屋檐水滴断绝了,刚刚下的霰粒在瓦片上如珠子般散动。

回到房屋里的时候胡须都结成冰了。

其二清早醉梦昏沉之中还未苏醒,听到门前轣辘的车马之声传来,原来是徐守携酒造访。

怎能少了一杯淡酒让我与友人共赴醉乡呢?荒废的苗圃里种着冬天食用的蔬菜,一排排树木叶子青葱,酒器上的酒滴如珠宝般晶莹剔透,咀嚼梅花蕊,品尝到细细的清香。

其三身居异地,困难困苦,雪里餐毡的按道理都是姓苏的人,可幸的是徐守驾车载满美酒前来照看我,大寒天里脸上的醉容转头之间消散了。

酒宴上还听说朋友已把我向朝廷推举,如此恩德我无以为报,惋惜生活困顿,我作为主人却没有佳肴来款待挚友,在沉醉之中面带愧容。

浣溪沙原文、注释

浣溪沙原文、注释

浣溪沙原文、注释(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经典美文、试题大全、教案资料、公文写作、古诗文、实用文、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s, classic beautiful essays, test questions, teaching plan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ancient poems, practical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respect Please pay attention!浣溪沙原文、注释浣溪沙原文、注释浣溪沙原文、注释1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原文作者:苏轼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赏析_苏轼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赏析_苏轼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赏析_苏轼【作品介绍】《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词作品。

这组词是作者任徐州太守时求雨后到石潭谢雨的路途中所作,主要写作者途中的所见、所闻与所感,用形象生动的笔触描写农村风光,反映农民的情绪,为农民的喜悦而欣慰,对农民的痛苦寄以同情。

这五首词文风朴实,格调清新,不取艳辞,不采僻典,在语言上也清丽自然,洗尽华靡见真淳。

以诗的句法入词,是其主要艺术特色。

这组词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农村词的发展开创了良好的文风。

它将农村题材带入北宋词坛,给词坛带来了朴素清新的乡土气息,对词的题材,有开拓意义。

【原文】浣溪沙1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2。

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3。

【其一】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4。

黄童白叟聚睢盱5。

麋鹿逢人虽未惯6,猿猱闻鼓不须呼7。

归家说与采桑姑。

【其二】旋抹红妆看使君8,三三五五棘篱门9。

相挨踏破茜罗裙10。

老幼扶携收麦社11,乌鸢翔舞赛神村12。

道逢醉叟卧黄昏。

【其三】麻叶层层檾叶光13,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14。

垂白杖藜抬醉眼15,捋青捣麨软饥肠16。

问言豆叶几时黄。

【其四】蔌蔌衣巾落枣花17,村南村北响缫车18。

牛衣古柳卖黄瓜19。

酒困路长惟欲睡20,日高人渴漫思茶21。

敲门试问野人家22。

【其五】软草平莎过雨新23,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身24。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25。

使君元是此中人26。

【注释】1、浣溪沙:词牌名。

2、徐门:一作“徐州”。

3、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指石潭的水与泗水相通,水的涨落清浊常常是一致的。

4、乌:乌鸦。

5、黄童:黄发儿童;白叟:白发老人;睢盱:喜悦高兴的样子。

6、麋鹿:鹿类的一种。

7、猿猱:猿类的一种。

8、旋:立即;使君:词人自称。

9、棘篱:以荆棘围成的篱笆。

10、茜:茜草,此处指代红色;罗裙:丝绸裙子。

11、收麦社:麦子收过之后举行的祭神谢恩的活动。

苏轼《浣溪沙》全文赏析

苏轼《浣溪沙》全文赏析

苏轼《浣溪沙》全文赏析苏轼《浣溪沙》全文赏析导语:这首词《浣溪沙》以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的感受来描绘乡村夏景,抒发诗人苏轼对于田园生活的憧憬以及喜爱。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浣溪沙》全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浣溪沙》年代:宋;作者:苏轼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

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释】①.络丝娘:缫丝女。

②.垂白:须发将白的老翁。

杖藜:拄拐杖。

③.捋青:摘取将熟的麦子。

捣麨:将麦子炒干后捣成粉末。

软饥肠:充饥。

【简析】这首词以浅显生动的语言,逼真地摹写了农村夏景,而且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绘,词尽其妙,非常具有特色。

这首词描写的.是徐州城东乡村夏日的风光。

因而,它写苘麻等农作物,写蚕妇、老叟等农家人,写煮茧缫丝、捋取新麦等农家事,无不扣住了彼时彼地的特点。

词中虽未用“夏”字直接点明时令,却借助写苘麻、收麦等间接交代时值夏日。

试想,倘若不在夏季,那须发将白的老叟会摘取新麦吗?倘若不在白日,而在黑夜,那“麻叶层层苘叶光”,那老叟扶着拐杖“抬醉眼”的神态,能显得如此清晰吗?这首词不仅惟妙惟肖地摹写农村夏景,而且以巧笔写人。

描写其音容笑貌,勾勒其劳作情景,或反映其生活境遇,或刻画其心理状态。

苏词写人一目了然。

上片以一特写镜头写蚕妇,下片也以一特写镜头写老叟。

写蚕妇,仅“隔篱”一句,便使蚕妇煮茧缫丝时娇语谈笑的情态跃然纸上。

写老叟,既传神地刻画了其老态龙钟、醉眼朦胧的肖像:“垂白杖藜抬醉眼”,也逼真地描写了他贫困的生活境遇及其盼望秋熟的心境:“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这首词以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的感受来描绘乡村夏景。

苏词上片的“麻叶”句,诉诸视觉;“谁家”句,诉诸嗅觉;“隔篱”句,诉诸听觉。

下片3句也诉诸视觉、听觉等。

这样,便使词中蚕妇、老叟等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具有浮雕感;使苘麻等景物及村民劳作、生活的情景历历在目,逼真可感。

古诗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翻译赏析

古诗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翻译赏析

古诗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翻译赏析《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赏析】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作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写了一组《浣溪沙》词记途中观感,共五首,这是第三首。

这首词写夏日田园风光、乡村风貌及村中见闻,表现了农民大旱得雨、幸免饥馁的喜悦心情以及词人与民同乐oRG的博大胸怀。

上片写农事活动。

首句写地头的作物。

“苘”(音倾)即青麻,是麻的一种。

“麻叶层层”是写作物茂盛,“苘叶光”是说叶片滋润有光泽,二语互文见义,是雨后庄稼实况。

从具体经济作物又见出时值初夏,正是春蚕已老,茧子丰收的时节。

于是村中有煮茧事。

煮茧的气味很大,只有怀着丰收喜悦的人嗅来才全然是一股清香。

未到农舍,村头先嗅茧香,“谁家煮茧”云云,传达出一种新鲜好奇的感觉,实际上煮茧络丝何止一家。

“一村香”之语倍有情味。

走进村来,隔着篱墙,就可以听到缲丝女郎娇媚悦耳的谈笑声了。

“络丝娘”本俗语中的虫名,即络纬,又名纺织娘,其声如织布,颇动听。

这里转用来指蚕妇,便觉诗意盎然,味甚隽永。

此处虽然只写了煮茧缫丝这样一种农事活动,但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雨后农民的喜悦之情。

下片写作者对农民生活的采访,须发将白的老翁拄着藜杖,老眼迷离似醉,捋下新麦(“捋青”)炒干后捣成粉末以果腹,故云“软饥肠”。

这里的“软”,本字为“暖”,有“送食”之义,见《广韵》。

两句可见村中生活仍有困难,流露出作者的关切之情。

简单的一问,含蕴不尽。

这首词带有鲜明的乡土色彩,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风格自然清新,情调健康朴实。

词人所描写的虽然只是农村仲夏风貌的一些侧面,但笔触始终围绕着农事和农民生活等,尤其是麻蚕麦豆等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的农作物,从中可见词人选择和提取题材的不凡功力。

苏轼《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苏轼《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苏轼《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浣溪沙宋苏轼麻叶层层苘叶光 [61] ,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62] 。

垂白杖藜抬醉眼 [63] ,捋青捣麨软饥肠 [64] 。

问言豆叶几时黄?注释:[61]苘(qǐng)叶:即苘麻,一名白麻。

[62]络丝娘:莎(suō)鸡之别名,鸣声札札不止,如织机之声,这里指欢快的蚕妇。

[63]垂白:发将白的老人。

[64]“捋青”句:捋下半青半黄之麦子,炒干捣碎来给我尝新,饷馈我的饥肠。

麨(chǎo),炒制后磨碎的干粮。

软,唐、宋口语,饷馈之意。

软饥肠,就是饱饥肠。

译文:村外的层层麻叶因雨的滋润而泛着光泽,村内处处飘散着煮茧的清香。

不时听到篱笆边传来缫丝女子悦耳的谈笑声。

须发将白的老翁拄着藜杖,老眼迷离似醉,捋下新麦捣成粉末用来果腹。

我关切地询问老翁:豆类作物何时能成熟?评析:此词作于元丰元年(1078)夏,作者时任徐州太守,是一幅绝妙的农家风物图。

在麻叶蓬蓬的村舍里,煮茧的香味飘荡着蚕妇嫩软欢快的笑声。

醉眼惺忪的老人拄着藜杖,热情接待太守,捋下半青不黄的麦子,制成炒面让太守尝新。

太守也与老人话起家常,打听种下的豆子什么时候才会成熟。

一派怡然自得的太平景象,历历如在眼前,多么令人悠然神往!这在以风花月露盛行的词坛,可说凤鸣朝阳的时代元音。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中进士。

父洵亦能文,世称三苏。

苏轼虽早享盛名,仕途却十分坎坷。

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却也不赞成司马光尽废新法,“不复较量厉害,参用所长”的态度,导致他迭遭贬逐。

晚年更远谪儋州(今属海南)。

徽宗立,遇赦归,卒于常州(今属江苏)。

苏轼是北宋文坛的主将,诗词散文,无不精妙。

其《东坡乐府》更是宋词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他所开创的豪放词派,清旷雄奇,气象万千,丰富了表现手法,扩大了词的领域,有着截断众流、别开风气的作用。

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原文及赏析

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原文及赏析

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原文及赏析[宋代]苏轼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

问言豆叶几时黄。

译文及注释:译文村外的层层麻叶因雨的滋润而泛着光泽,村内处处飘散着煮茧的清香。

不时听到篱笆边传来缫丝女子悦耳的谈笑声。

须发将白的老翁拄着藜杖,老眼迷离似醉,捋下新麦捣成粉末用来果腹。

我关切地询问老翁:豆类作物何时能成熟?注释苘(qǐng):同“苘”,俗称青麻。

络丝娘:本为虫名,此处代指缫丝的妇女。

垂白:鬓发将白的老人;杖藜:倚仗藜茎制成的手杖;藜,植物名,此处指以藜茎制成的手杖。

捋青: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

麨(chǎo):用麦子制成的干粮;软:饱之意。

赏析: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初夏时节农村的`生活情趣:煮蚕香、络丝娘娇语、白发老翁捋新麦等。

“麻叶层层苘叶光”,麻叶一层一层地密密麻麻地铺着,而且一层一层的麻叶都泛着光泽,麻叶、苘叶互文见义,层层二字可见麻叶的繁茂,光字又写出了苘叶的光滑滋润,此处虽然未写明曾降下甘霖,但由层层聚集且泛出光亮的麻叶,读者就可以知道这都是由于求雨之后甘霖如约而至的功效,暗含了谢雨之意。

谁家煮茧一村香?词人一进入村庄,便闻到弥漫着的煮茧香味,禁不住好奇地问询一声:此时是谁家正在煮茧?行文更显变化摇曳之美,毫无板滞之感。

“一村香”三字写尽了香气浓郁、芳香四溢之感。

隔篱娇语络丝娘,循着香气望去,便听见缫丝的妇女在隔着篱笆娇语交谈、轻声欢笑,场景逼真,富有情趣。

把缫丝女比喻成声音动听的络丝娘,更见其声音的娇软美妙。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词人看见一位老翁须发垂白,手扶藜杖,抬着那迷离朦胧的双眼,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希望能够捣碎之后做成干粮充饥。

垂白、杖藜、醉眼三个词从不同的方面刻画出老翁的年迈老态,而如此年老可怜的老人还得捋青捣麨可见这一场过去了的春旱曾给百姓造成的灾难之重。

“问言豆叶几时黄?”词人见后,忍不住地上前关切地问道:叶黄豆熟之时还要多久呢?便也就是说:甘霖之后的新一轮的丰收还要多长时间呢?这是在替老翁的一份期待,也是对老翁的一种安慰。

浣溪沙麻叶层层答案

浣溪沙麻叶层层答案

浣溪沙苏轼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枱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

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当地曾发生严重春旱,他前往石澤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写了一组(浣溪沙》,这是第三首。

络丝娘:指繳丝的女子。

垂白:老人。

捋青捣耖软饥肠:把没有成熟的青麦炒干后捣成粉末充饥,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描写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和人的活动,既充满田园悄趣,又富有生活气息。

B.上阕综合运用视觉、嗅觉和听觉描写,把雨后农村的景象写得有声有色有味。

C.下阕描写了谢雨途中遇到的一位农村老人,这位老人因久早逢雨而»悦醉酒。

D.这首词对农村风物人情的细致描写,隐藏着作者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

15.对比上阕和下阕,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不同?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 苏轼

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 苏轼

赏析上片:
上片写农事活动。首句写地头的 作物。“麻叶层层”是写作物茂 盛,“苘叶光”是说叶片滋润有 光泽,二语互文见义,是雨后庄 稼实况。
从具体经济作物又见出时值初夏, 正是春蚕已老,茧子丰收的时节。 于是村中有煮茧事。煮茧的气味 很大,只有怀着丰收喜悦的人嗅 来才全然是一股清香。
虽然只写了煮茧缫丝这样一种农 事活动,但从一个侧面,可以看 出雨后农民的喜悦之情。
赏析下片:
下片写作者对农民 生活的采访,须发 将白的老翁பைடு நூலகம்着藜 杖,老眼迷离似醉, 捋下新麦(“捋青”) 炒干后捣成粉末以 果腹,故云“软饥 肠”。 可见村中生活仍有 困难,流露出作者 的关切之情。简单 的一问,含蕴不尽。

赏析全词:
这首词从侧面反映初夏时 节农村的生活情趣:煮蚕香、 络丝娘娇语、白发老翁捋新 麦等。 这首词写夏日田园风光、 乡村风貌及村中见闻,表现 了农民大旱得雨、幸免饥馁 的喜悦心情以及词人与民同 乐的博大胸怀。 这首词带有鲜明的乡土色 彩,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风格自然清新,情调健康朴 实。
浣溪沙· 麻叶层层苘叶光 --苏轼(宋代)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 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 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 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 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 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 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 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 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 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浣溪沙其二其三》“旋抹红妆看使君”“麻叶层层苘叶光”古诗词比较阅读

苏轼《浣溪沙其二其三》“旋抹红妆看使君”“麻叶层层苘叶光”古诗词比较阅读

苏轼《浣溪沙其二其三》“旋抹红妆看使君”“麻叶层层苘叶光”古诗词比较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苏轼①其二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②。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③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其三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④软⑤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注]①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作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写了一组《浣溪沙》词记途中观感。

②茜罗裙:红色的罗裙。

③赛神:也叫迎神赛会,用仪仗、鼓乐、杂戏迎神出庙,周游街巷。

④捣麨:炒干后捣成粉末。

⑤软:本字为“餪”,有“送食”之义。

1.两首词的上阕同是写农村的女子,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说“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简单细节,含蕴不尽,既写出了现实,又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1.①前一首主要是通过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写农村女子化妆后穿上红裙争着看太守的热闹欢快情景,表现了农村女子的青春活泼。

①后一首主要是通过景物描写和侧面描写来表现农村女子雨后煮茧络丝的紧张忙碌情景,表现了农村女子的勤劳淳朴。

2.①现实:春旱曾给百姓造成的灾难之重。

“捋青捣麨软饥肠”,运用细节描写一位老翁须发垂白,手扶藜杖,抬着那迷离朦胧的双眼,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希望能够捣碎之后做成干粮充饥的情景,表现这一场过去了的春旱曾给百姓造成的灾难之重。

①情感:期盼丰收,对农民处境的关切和同情。

“问言豆叶几时黄”运用反问,表达词人期盼豆类成熟(豆类生长期短,能缓解农村饥荒),期盼甘霖之后的丰收的美好愿望,关切农民之心、爱民之意跃然纸上。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两首词的上阕同是写农村的女子,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然后回顾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主要有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

苏轼在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

苏轼在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

苏轼在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
1.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2.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

道逢醉叟卧黄昏。

3. 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

问言豆叶几时黄。

4.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5.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这五首诗是苏轼任徐州太守时求雨后到石潭谢雨途中所作,主要写作者途中所见、所闻与所感,用形象生动的笔触描写农村风光,反映农民的情绪,为农民的喜悦而欣慰,对农民的痛苦寄以同情。

“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原文、赏析

“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原文、赏析

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出自宋代苏轼的《浣溪沙·麻叶层层檾叶光》原文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

问言豆叶几时黄。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译文村外的层层麻叶因雨的滋润而泛着光泽,村内处处飘散着煮茧的清香。

不时听到篱笆边传来缫丝女子悦耳的谈笑声。

须发将白的老翁拄着藜杖,老眼迷离似醉,捋下新麦捣成粉末用来果腹。

我关切地询问老翁:豆类作物何时能成熟?注释檾(qǐng):同“苘”,俗称青麻。

络丝娘:本为虫名,此处代指缫丝的妇女。

垂白:鬓发将白的老人;杖藜:倚仗藜茎制成的手杖;藜,植物名,此处指以藜茎制成的手杖。

捋青: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

麨(chǎo):用麦子制成的干粮;软:饱之意。

赏析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初夏时节农村的生活情趣:煮蚕香、络丝娘娇语、白发老翁捋新麦等。

“麻叶层层檾叶光”,麻叶一层一层地密密麻麻地铺着,而且一层一层的麻叶都泛着光泽,麻叶、檾叶互文见义,层层二字可见麻叶的繁茂,光字又写出了檾叶的光滑滋润,此处虽然未写明曾降下甘霖,但由层层聚集且泛出光亮的麻叶,读者就可以知道这都是由于求雨之后甘霖如约而至的功效,暗含了谢雨之意。

谁家煮茧一村香?词人一进入村庄,便闻到弥漫着的煮茧香味,禁不住好奇地问询一声:此时是谁家正在煮茧?行文更显变化摇曳之美,毫无板滞之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浣溪沙· 麻叶层层苘叶光 --苏轼(宋代)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 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 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 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 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 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 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 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 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 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首句写地头的 作物。“麻叶层层”是写作物茂 盛,“苘叶光”是说叶片滋润有 光泽,二语互文见义,是雨后庄 稼实况。
从具体经济作物又见出时值初夏, 正是春蚕已老,茧子丰收的时节。 于是村中有煮茧事。煮茧的气味 很大,只有怀着丰收喜悦的人嗅 来才全然是一股清香。
虽然只写了煮茧缫丝这样一种农 事活动,但从一个侧面,可以看 出雨后农民的喜悦之情。
赏析下片:
下片写作者对农民 生活的采访,须发 将白的老翁拄着藜 杖,老眼迷离似醉, 捋下新麦(“捋青”) 炒干后捣成粉末以 果腹,故云“软饥 肠”。 可见村中生活仍有 困难,流露出作者 的关切之情。简单 的一问,含蕴不尽。

赏析全词:
这首词从侧面反映初夏时 节农村的生活情趣:煮蚕香、 络丝娘娇语、白发老翁捋新 麦等。 这首词写夏日田园风光、 乡村风貌及村中见闻,表现 了农民大旱得雨、幸免饥馁 的喜悦心情以及词人与民同 乐的博大胸怀。 这首词带有鲜明的乡土色 彩,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风格自然清新,情调健康朴 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