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要素分析的企业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协同发展模型构建(精)
企业发展中的人才管理与知识创新
企业发展中的人才管理与知识创新Abstract:以技术创新过程为基础,构建符合企业技术创新要求的人才素质结构模型。
认为:知识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知识源,作用于技术创新构思成果的评价与反馈,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研发阶段的知识共享、交流与转移,推动技术创新扩散的发展,实现技术创新生产过程优化与营销创新;人才管理则可以培养创新思维、鼓励全员创新,提高风险意识、强化学习能力,提高团队意识、构建高效团队,保障有序生产、提高营销能力,确保有效沟通、提升人才素质。
阐明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知识创新与人才管理之间的相互作用。
提出了5点对策协同提高企业知识创新能力、人才管理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包括: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全员创新;客观评价,预测风险,及时反馈;优化员工知识结构,提升员工团队意识,促进知识共享;提高生产效率,鼓励营销创新;吸收创新成果,提高人才素质。
Keywords:知识创新;人才管理;技术创新能力;人才素质结构;知识结构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已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
而人才作为知识的载体,在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是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活动的主体,同时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又为人才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促进人才素质与技能的提高。
在这种背景下,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以及人才管理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本文以知识创新、人才管理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为切入点,综合运用技术创新理论、知识创新理论与人才管理理论,探索知识创新、人才管理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相互影响规律,进而从微观层面上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探寻企业在既定外部大环境与内部基础条件下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为企业提升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提供可行对策。
影响企业创新的因素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因素主要有社会文化因素、政策因素、制度因素、企业规模因素、市场环境因素、地理位置因素及企业联盟、技术协作、信息共享因素等;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因素主要有企业的能力、研究团队的能力、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量、高层管理者的支持、企业文化等。
数字经济如何赋能城市绿色发展——基于区域创新产出和要素配置效率的视角
数字经济如何赋能城市绿色发展——基于区域创新产出和要素配置效率的视角朱洁西李俊江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着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
如何打破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的传统增长模式,推动城市走绿色发展道路,已成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重要议题。
同时,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正日益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引擎。
中国的数字经济规模持续快速扩大,由2023年的11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45.5万亿元,连续数年稳居世界第二,展现出数字经济的蓬勃活力和无限潜能。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强调要发挥数字经济在带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绿色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利用数字经济赋能全社会各领域的绿色发展。
加强技术创新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城市绿色化转型的关键机制和内在要求,一方面,数字经济的网络化、共享化特性有利于加快创新网络中知识溢出与信息交互的速度,便于企业以更低的成本获取先进技术,促进技术升级和生产方式的绿色化转型。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可以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时空界限,减少资源错配,实现生产要素的集约化整合与高效利用,进而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那么,数字经济能够在何种程度上促进城市绿色发展?如何阐明数字经济助推城市绿色发展的内在机制并证实区域创新和要素配置效率所发挥的中介作用?数字经济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是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和异质性?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将为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的深度融合、协同增效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建设美丽中国的政策实践带来有价值的启示。
本文旨在探究数字经济对城市绿色发展的作用机制,相关的文献主要聚焦于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以及数字经济对绿色发展的影响三个方面。
(一)数字经济的相关研究数字经济的概念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知识为核心资源、以现代互联网平台为重要信息载体、以数字技术有效应用作为效率提高及经济结构优化的关键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基于知识与人才管理协同的企业技术创新推进机制研究
科
技
进
步
与
对
策
VO1 . 3O N O. 0 6 Ma r . 20l 3
2 0 1 3 年3 月
S c i e n c e& Te c h nol o gy Pr o gr e s s a nd Pol i c y
基 于 知 识 与 人 才 管 理 协 同 的 企 业 技 术 创 新 推 进 机 制 研 究
景 。同 时 , 有 利 于知 识 的外 化 、 内化 、 传 播 与共 享 ] 。
1 知 识 管 理 与 人 才 管 理 协 同关 系
知识管理可分为识别 与开发 、 存储与积 累 、 传 播 与
共享 、 创 新 与 应 用 等 ( 4 ) 知 识 创新 、 应用 与培 训 、 招聘、 激 励 协 同 。 培
未来 知 识 共 享 与 创新 产 生 影 响 。 ( 2 ) 知识存 储 、 积 累与人 才规 划 、 薪酬、 培 训协 同。 有效的薪酬激励 、 人 才规 划 、 培训、 绩 效 考 核 不 仅 可 以
进行初步评价 、 筛选 , 权 衡 其 潜 在 效 益 与 风 险 。投 入 大 量人力 、 物力进行研发 , 解 决 技 术 创 新 过 程 中 存 在 的 问
题, 对 技 术 创 新 构 思 不 断 进 行 调 整 。评 价 活动 贯 穿 于 技 术 创 新 的全 过 程 。企 业 技 术 创 新 各 环 节 始 终 伴 随着 对 技 术 创新 的反 思 , 对技术创 新过程 的总结 与归纳 , 以 便
提 高 人 才 创新 意 识 、 学 习能力 , 还 有 利 于 促 进 创 新 人 才
训、 招聘、 激 励 等人 才 管 理 环 节 促 进 学 习 型 企 业 文 化 建
基于要素分析的企业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协同发展模型构建
建立企业知识创新 与人 才成长协 同发展 的模 型, 示 出企业 知识创 新、 才成长二 者相 互作 用、 揭 人 相互促 进 、 相互 渗
现有的知识创新模型研究成果多从单一 的知识 自发创 新出发 , 将知 识创 新过 程 作 为静 态 的 、 简单 的线性 过 程 。还没有将人才作为核心要素的知识创新研究 。但
从 根 本 上说 。 识创 新 过 程 , 创 新 信 息 与 人 才 能 力 成 知 是 长 相 结 合 的 过 程 。 知识 创 新 只 有 基 于 人 才 的 活 动 才 能 完成 时知 识 创 新 过 程 又 是 一 个 系 统 的 动 态 行 为 , 同 受
第2 9卷
第 1 21 0 0年 1 O月
J OURNAL OF I NTEL GENCE U
V 12 No 1 o. 9 .0 0c . 2 0 t 01
基 于 要 素 分 析 的企 业知 识创 新 与
人 才 成 长协 同 发展 模 型 构 建
Th Co l bo a v De e o e l a rt e i v l pme t n M o l o de f Kn wldg nn v to a d o e eI o a n n i
创新 与核心能力框架模 型 、 o aa N nk 等人 提 出的知识创
新的 S E 模 型 、ca e 提出的知识创新 的双重螺旋 CI Shr r m
模 型 、 o ua提 出 的 知 识 创 新 的 工 作 环 模 型 、 l Nmr Man提 i 出的知识创新过程 的 网络模 型等 等_。从总体 上看 。 4 ]
协同治理_理论研究框架与分析模型
协同治理_理论研究框架与分析模型协同治理:理论研究框架与分析模型摘要:协同治理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方向之一,旨在通过各种参与主体的共同努力解决复杂问题。
本文从理论研究框架和分析模型两个方面,对协同治理进行系统阐述和分析,以期为协同治理的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引言协同治理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理方式,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下,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单一治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应对挑战的需要。
协同治理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旨在通过各种参与主体共同协作解决复杂问题,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领域。
因此,深入研究协同治理的理论研究框架和分析模型,对于推动协同治理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协同治理的理论研究框架协同治理的理论研究主要围绕参与主体、协作机制和治理效能三个要素展开。
首先,参与主体是协同治理的核心。
这些主体包括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等,通过各自的资源和能力参与到协同治理过程中。
其次,协同治理的协作机制是实现协调与合作的关键。
这些机制可以是信息共享、协商决策、资源整合等多种形式,旨在促进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协作。
最后,治理效能是衡量协同治理成效的重要指标,包括问题解决效果、决策质量、资源利用效率等。
基于这一理论框架,可以构建完整的协同治理体系,推动各参与主体之间的有效合作和共建。
三、协同治理的分析模型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协同治理的过程和效果,可以构建一些分析模型进行量化分析。
在协同治理的评估模型中,可以引入多维评价指标,包括参与主体满意度、资源整合程度、协作机制的协调性等。
通过这些指标的测量和比较,可以评估协同治理的效果和成效,并为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参考。
在协同治理的过程模型中,可以借鉴协同网络分析的思路,详细描述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流动。
通过这些模型的构建和实证研究,可以揭示协同治理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和机制。
四、协同治理的挑战与对策尽管协同治理在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基于ERGM的协同创新网络形成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3、协同创新的成功案例及启示
例如,长三角地区某制造企业与当地高校合作,共同研发新型产品,通过资源 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了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的双赢。该案例启示我们,协同 创新可以实现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优势互补,提高创新效率和降低创新成本。
二、协同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1、协同模式的分类和特点
协同模式可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分为多种类型,如产学研合作模式、产业链协 同模式、技术转让模式等。每种模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使用范围,企业应根 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协同模式。
方法
本次演示选取了某地区的科技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ERGM模型对协同创新网络 的形成进行建模。首先,我们收集了这些企业的创新合作数据,包括企业之间 的合作次数、合作类型等。然后,利用ERGM模型对这些数据进行拟合,探讨网 络形成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1、网络结构:网络结构是影响协同创新网络形成的重要因素。我们发现网络 的结构特征,如密度、中心性等,对网络的协同创新能力有显著影响。密度高 的网络能够促进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提高协同创新能力;而中心性高的网络 则有利于掌握关键资源,提高网络的稳定性。
参考内容
协同创新影响因素与协同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长三角316家中小企业 的实证研究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在创新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协同创新成为 企业提高创新能力、降低研发成本的重要手段。本次演示以长三角地区316家 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协同创新影响因素与协同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3、保障资金投入。充足的资金投入能够为企业创新提供有力支持。企业应通 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确保研发资金的稳定来源,为协同创新提供必要的保障。
4、选择合适的协同模式。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选择技术许可、合 作研发、战略联盟或产学研合作等合适的协同模式,以加速技术研发进程,提 高创新绩效。
基于建构主义的跨专业协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导向的企业知识产
基于建构主义的跨专业协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导向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刘璘琳(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重庆401120)摘要:创新型人才成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迫切需要。
文章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以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为导向,结合企业知 识产权管理课程学科交叉和实践性强特点,针对现行教学实践中所存在问题,提出跨专业协同教学模式一DCCS模型。
通过改革课程 设置,营造跨专业“双生同堂”环境,变跨学科知识结构差异为学习驱动力,学习者在解决认知冲突的同时,完成自身知识架构的重建,产生教学协同效应。
关键词:创新导向;跨专业协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图分类号:96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96-000X(2017)16-0028-04Abstract:Innovation has been the urgent need for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enterprises.Basing on constructivism theory and the innovation-orientated direc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practice of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enterprises.A trans-disciplinary synergy teaching model - DCCS is proposed.We manage to reform the courses setting,and establish a special teaching environment with students from two different majors taking part in the class simultaneous- ly.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disciplinary will stimulate the cognitive conflicts significantly.In the process of solving the conflicts,the learners reconstruct their inner knowledge system.The synergetic effects come out.Keywords:innovation oriented;trans-disciplinary synergism;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enterprises在互联网加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成为企业最重要 的战略资源,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地位被提升到战略层 面。
基于协同创新的知识管理模型构建
基于协同创新的知识管理模型构建作者:孔祥浩等来源:《价值工程》2012年第35期摘要: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其显著特点就是系统性。
我国实施“2011计划”,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政产学研结合,为知识管理的进一步研究工作开辟了新途径。
现有的知识管理研究还没有从协同创新的角度,全面系统地分析从知识的原始积累到形成产业化经济的全过程知识管理行为。
本文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角,系统地分析知识管理全运行过程的基本要素,构建基于协同创新的知识管理网络模型,并详细分析知识管理主干系统、协同组织子系统、评价机制子系统的系统结构、运行机理,为知识管理和创新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并指导科技创新实践工作。
Abstract: Knowledge management is a new management concept and management method,its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 is systemic. Our country is carrying out the "2011 plan", actively promot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romoting the combination of the research, study, and the products, opening up new ways to the further research of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work. The exist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is no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from the knowledge of the primitive accumulation formation to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economic knowledge management behavior.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whole operation proces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of the basic elements, construct a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ased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network model, and detailed analysi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backbone system,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subsystem, evaluation mechanism subsystem of the system structure, operation mechanism, providing a kind of new research methods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and instructing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ractice.关键词:知识管理;协同创新;模型Key words: knowledge management;Collaborative Innovation;model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001-040 引言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是通过利用组织内外的知识资产开展一系列有利于知识创新的知识活动。
基于CIPP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基于CIPP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摘要:本文通过调查研究,理清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各要素的关系,构建了基于CIPP评价模型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并根据16所不同类型高校的样本,运用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计算了评价体系各指标的权重。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创新创业型人才 CIPP 因子分析法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但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较少,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基于大样本数据分析的实证研究,存在较大的实践验证提升空间。
CIPP评价模型是以目标为中心与社会需要为价值取向的评价模型,注重对教育目标本身的评价[1]。
本文构建了基于CIPP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并用因子分析和熵值法确定了评价体系权重。
一、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发展现状本文基于国内外文献,分析现有的关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调查问卷,并对多位具有丰富经验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教师作了深度访谈,综合设计了调查问卷。
通过问卷星和现场访谈形式调研,共回收问卷2652份,有效问卷2368份,占比89.3%。
1.创业政策有助于提升学生创业意愿。
创业政策制定后产生的效果如何,是政府、高校和师生比较关心的问题。
问卷中关于创业政策的效果问题,平均值为3.74,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创业政策对其有切实的帮助。
2.师资力量存在结构性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教师在学位上以硕士为主体(46%),博士学位的只占13.4%;年龄上以青年教师为主体,“30周岁及以下”占40.3%)、“31~35周岁”占21.8%;从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工作年限上,“2年及以内”的占40.8%,“5年及以内”的占25.4%;在教师类型上,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做学生工作(辅导员等)的教师(37.2%)、非创业领域的教师(25%)、创业领域专业教师(14%)。
HR三支柱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案例探索与落地建议
HR三支柱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案例探索与落地建议一、概述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HR三支柱模型。
HR三支柱模型,即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业务伙伴和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为中心,通过构建高效协同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本文将对HR三支柱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案例探索,分析其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并提出相应的落地建议,以期为企业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提供参考。
我们将概述HR三支柱模型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阐述其在现代企业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接着,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探讨HR三支柱模型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效和挑战。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总结提炼出HR三支柱模型落地的关键因素和成功经验,为其他企业实施该模式提供借鉴和启示。
我们将提出针对性的落地建议,帮助企业更好地构建和优化HR三支柱模型,从而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和价值。
1. 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伴随着对“人”的认识不断深化和管理理念的升级。
从最初的经验管理阶段,到后来的人事管理阶段,再到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阶段,每一步的演变都标志着对人力资源价值的重新发现和定位。
在经验管理阶段,人力资源管理更多地依赖于监工的个人经验和直观判断,管理手段相对简单,以录用、安置、调动、退职和教育培训为中心。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这种管理方式逐渐显现出其局限性,无法适应日益复杂的组织环境。
进入人事管理阶段,管理理论和实践开始结合,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将计划与执行相分离,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替代了传统的经验管理。
虽然这一阶段将人视为“经济人”,但已经开始重视员工的工作分析和培训,为后来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到了20世纪4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管理科学的建立和发展,人力资源管理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的组织知识创新与创新人才素质提高协同发展评价
中图分类 号 : C 9 6 9 : G3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1 — 7 3 4 8 ( 2 0 1 3 ) 0 9 — 0 1 4 8 — 0 4
程, 强调从整体 、 动态 的 视 角 分 析 组 织 知 识 创 新 过 程 中
各要素的变化 , 依 据 协 同 理 论 建 立 组 织 知 识 创 新 与 创 新人才素质提高协同发展评价 指标体 系 , 运用 B P人 工
神经网络方法对 两 者 的协 同发展 进 行评 价 , 以 揭 示 组
第3 0 卷 第9 期
2 0 1 3 年5 月
科 技 进 步
与 对 策
Vo1 . 3 0 N O. O9
M ay . 201 3
S ci e nc e& T e c hn ol og y Pr og r e s s a n d Pol i c y
基于 B P人 工 神 经 网 络 方 法 的 组 织 知 识 创 新 与 创 新 人 才 素 质 提 高 协 同 发 展 评 价
目标 性 和非 线 性 特 征 。 本 文将 创 新 人 才 素 质 引 入 组 织 知 识 创 新 的 全 过
展 的 目标 , 一方面是促进创 新人才 素质 的提升 , 包 括 人 才 知 识 结 构 的合 理 化 , 学 习 能力 提高 , 知识 交 流 、 共 享 与合作意识 的增强 , 创 新 意 识 的 提 高 等 方 面 。另 一 方 面, 是 提 高 组 织 知 识 创 新 成 果 的 商 业 化 水 平 。市 场 和
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崛起,产学研协同创新已成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分析产学研合作中的关键因素,揭示其内在的运行规律和影响机制,为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将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和特点。
接着,从政策环境、市场需求、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系统分析影响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动力因素。
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模型,探讨各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路径。
本文还将通过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实证检验动力机制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结合国内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功经验,提出完善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体系,还有助于指导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践,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基础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三方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过程中,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方式,形成的紧密合作机制。
这种协同创新的模式,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创新理论、协同理论和系统理论。
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一种创新的组织形式,能够整合各方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
协同理论认为,协同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的过程,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构建良好的协同机制,实现各方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系统理论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通过系统思维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其中的问题。
在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新创企业成长要素分析及成长模型构建
本 文拟在 以往研 究 的思想基 础 上 . 针对 新创 企业 的特 点. 以内部 和外部两个 方 向分析新 创企 业 的成 长 。
沟 通
一
—
,
、 ,
二 、 企 业 内部 知
一 识 与 能 力
门
质 的突破相 结合 的过程 . 也是 一 种从持 续学 习到知 识创新 的过程 。 肖沛 , 培伦 ( o 4 认 为 新创企 业通过 知识 管理 黄 2o )
促进 企业成 长 。企业 的能力 分为静 态能力 和动态 能 力 。 态能力 主要 表现 为市场 层面 的营销能力 、 静 社会
网 络关 系能 力 以及 产 品 层 面 的研 发 能力 和 生产 能
力 研 发 层 面 的 能 力 有 利 于 企 业 关 注 客 户 的 需 求 且
科学 地预测 需求 变化 .不断 地提供顾 客所需 要 的产
的来源 隐性 知识通 过组 织在学 习上 的投 资可 以转化为显
性 的两类创 业成长模 型 :要 素匹配 模型 和要 素导 向模 型 .
分析 了它们 的应用局 限性 . 出构 建企 业成 长模 型 的基 本 性 知识 知识 的来源 有 内部 的个 体知 识和组织 知识 以及外 提 要求 是理论性 和实用性 相结合 并 且提供 了一 个机会 导向 部 知识 。企 业 可持续 成 长 的实现 形式 就是 知识创新 。 企业
业 模型见 图 l
量 与知识结 构 . 尤其 是关 于 如何协 调不 同 的生产技 能和有 机结 合多种 技术 流 的学 识 和积 累性 知识 . 是企 业绩 效与长 期竞 争优势 最深层 的决定 性 因素 知识从 可见度 出发可 以 分为显 性知识 和隐 性知识 。显性知识 可 以被准确地加 以描 述并可 以通过 知识 的编 码 而存在 于组 织 的程序 、 操作手册
浅析企业型人才能力结构模型的研究
浅析企业型人才能力结构模型的研究【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企业型人才能力结构模型的研究。
首先介绍了人才能力结构模型的概念,然后详细分析了企业型人才能力结构模型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历程。
接着探讨了该模型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并总结了其对企业的启示。
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企业型人才能力结构模型的研究,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培养和利用人才,提升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关键词:企业型人才、能力结构模型、研究、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启示、结论、展望、存在问题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传统的人才选拔方式只注重个人技能和经验,忽略了企业需要的全面能力结构。
因此,研究如何构建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能力结构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型人才能力结构模型是一个涉及企业战略、组织结构、文化氛围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模型。
通过对企业型人才能力结构模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实际需求,提高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同时,建立适合企业的人才能力结构模型,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战略目标,提升竞争力。
因此,深入研究企业型人才能力结构模型的构成要素、发展历程、应用领域等方面,对于促进企业人才战略的实施,提高人才经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探讨,旨在为企业提供更科学、更系统的人才管理模式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企业型人才能力结构模型的研究目的旨在深入探讨企业所需人才的能力结构,为企业人才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和支持。
通过研究企业型人才能力结构模型,可以了解不同行业、不同岗位所需的核心能力和技能,帮助企业在人才招聘、培养和管理方面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率。
深入研究企业型人才能力结构模型,可以为人才选拔、晋升、激励等相关决策提供依据,从而提高企业人才管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通过研究企业型人才能力结构模型,还可以帮助个人了解自身所缺乏的能力和技能,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提升和职业规划。
基于大模型构建企业知识库背景和意义
基于大模型构建企业知识库背景和意义摘要:1.企业知识库的构建背景2.企业知识库的重要性3.大模型在企业知识库构建中的应用4.基于大模型的企业知识库构建步骤和方法5.企业知识库的可持续发展和挑战正文: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知识和信息。
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这些知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大模型构建企业知识库,成为了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热点和趋势。
一、企业知识库的构建背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剧。
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而创新的基础是知识的积累和应用。
因此,构建企业知识库成为了企业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企业知识库的重要性1.提高工作效率:企业知识库可以帮助员工快速获取所需信息,降低信息搜索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2.促进知识创新:企业知识库有助于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激发创新思维,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3.强化核心竞争力:企业知识库的建立有助于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
4.优化管理决策:企业知识库可以为管理层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有助于优化决策过程,降低决策风险。
三、大模型在企业知识库构建中的应用大模型是一种强大的知识表示和处理工具,可以实现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和分析。
在企业知识库构建中,大模型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抽取:大模型可以从海量文本中自动抽取关键信息,形成结构化的知识表示。
2.知识融合:大模型可以将分散在不同部门和数据库中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企业知识体系。
3.知识推理:大模型可以根据已知知识进行推理,生成新的知识和观点,助力企业创新。
四、基于大模型的企业知识库构建步骤和方法1.需求分析:分析企业知识库的建设目标、适用场景和用户需求,明确知识库的定位。
2.数据准备:梳理企业内外部数据源,包括文本、图片、音频等多种数据形式,确保数据质量和完整性。
3.知识抽取和表示:利用大模型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抽取关键信息,形成结构化的知识表示。
企业知识库大语言模型框架
企业知识库大语言模型框架【摘要】企业知识库大语言模型框架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和利用知识资源。
本文首先介绍了企业知识库大语言模型框架的定义和基本概念,然后详细讨论了构建这一框架的步骤、应用场景、优势、发展前景和挑战。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知识库大语言模型框架在提升企业知识管理效率、推动技术创新和提高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应该重视并积极采用这一技术,以实现更好的发展和成功。
【关键词】企业知识库、大语言模型、框架、构建步骤、应用场景、优势、发展前景、挑战、重要性。
1. 引言1.1 介绍企业知识库大语言模型框架企业知识库大语言模型框架是一种将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应用于企业知识库管理的创新模型。
通过构建一个基于大规模数据集训练的语言模型,该框架能够实现对企业知识库中文本数据的自动处理和分析,从而提高企业知识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在传统的企业知识库管理中,人工处理和管理大量的文本数据是一项繁琐且耗时的工作。
而采用大语言模型框架可以帮助企业快速识别、提取和分类知识库中的信息,从而更好地利用和管理这些宝贵的数据资源。
这种框架不仅可以提升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和协作能力,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更精准的智能搜索和推荐功能,进而提高决策效率和创新能力。
企业知识库大语言模型框架是一种结合了人工智能和企业知识管理的创新技术,具有极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引入这种框架,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自身的知识资源,加快决策过程,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2. 正文2.1 构建企业知识库大语言模型框架的步骤1. 确定需求:在构建企业知识库大语言模型框架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企业的需求和目标。
确定需要处理的数据类型、知识库内容以及模型要解决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2. 收集数据:收集企业内部的相关数据,包括文本数据、图像数据、语音数据等。
这些数据将用于训练语言模型,帮助模型更好地理解和生成文本。
sdbe领先模型及六大核心能力的理解
SDBE领先模型及六大核心能力1. 引言在当今数字经济时代,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为了适应这种变革,企业需要构建一个完善的数字化商业生态系统(SDNBE),并培养具备相关核心能力的人才。
本文将详细介绍SDBE领先模型及其六大核心能力,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模型。
2. SDBE领先模型概述SDBE领先模型是一种用于指导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发展的框架。
它通过整合数字技术、商业战略和组织变革等方面的知识,为企业提供了实现数字化商业生态系统的路径和方法。
该模型由以下几个主要组成部分构成:•战略规划与定位:明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和方向,制定相应战略,并确定在数字化商业生态系统中的位置。
•价值创造与交付:通过利用数字技术创造新的价值,并以优质服务方式交付给客户。
•组织与人才培养:构建灵活、适应性强的组织结构,并培养具备数字化能力的人才。
•创新与协同合作:鼓励创新思维和实践,并与其他企业和组织开展协同合作。
•技术基础设施与支持:建立稳定、安全、高效的技术基础设施,并提供相应支持和服务。
•风险管理与监控:识别和管理数字化转型中的风险,并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整。
3. 六大核心能力SDBE领先模型强调六大核心能力的培养,以帮助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获得竞争优势。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核心能力:3.1. 战略规划与定位能力战略规划与定位能力是指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制定明确目标和方向,并制定相关战略的能力。
这需要企业具备对市场、行业和技术发展趋势的深入洞察,以及对自身优势和劣势的准确评估。
通过有效的战略规划与定位,企业可以在数字化商业生态系统中找到自己独特的定位,实现持续的竞争优势。
3.2. 价值创造与交付能力价值创造与交付能力是指企业通过数字技术创造新的价值,并以高效、优质的方式交付给客户的能力。
这需要企业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并结合市场需求和客户体验进行产品和服务设计。
同时,企业还需要构建灵活、高效的供应链和交付系统,以确保及时满足客户需求。
基于协同论和AGIL模型的复合型财会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协同论和AGIL 模型的复合型财会人才培养研究洪小萍,郭霄星(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摘 要: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财会工作中的应用,企事业单位对于财会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发生很大改变,单一学科知识的财会人才培养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
为此,探索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财会人才培养是财会教育研究和改革的核心问题。
文章基于协同论,引入帕森斯的AGIL 模型,运用该模型的四大功能模块,构建了复合型财会人才的AGIL 协同培养模型,为高校培养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财会人才建言献策,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数智”环境;跨学科交叉融合;AGIL 协同培养模型;人才培养改革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891(2024)01-0111-07※教育教学※收稿日期:2023-12-01基金项目:2023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一般项目“‘数智化’时代跨学科复合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023JGB401);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经济管理类专业基于职业技能模块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2019B094)。
作者简介:洪小萍(1982—),女,福建南安人,硕士,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会计师,研究方向:公司财务、绩效评价、创新管理。
通讯作者:郭霄星(1968—),男,河南安阳人,硕士,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人力资源市场的供给结构,作为人力资本的财会人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2017年德勤财务机器人正式上岗,表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技术已经正式进入到财务工作中,机器人能够高效准确地完成那些基于规则财务流程的手工操作,替代了大部分传统核算型财务工作,由此导致财务人员的工作内容发生很大变化,即由核算型业务逐渐转向复杂经济业务(大数据财务分析、会计信息分析等)。
知识协同与协同知识管理理论
知识协同与协同知识管理理论(第三代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管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知识管理活动不仅仅涉及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而且还包含越来越广泛的外延。
有人认为“知识管理”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Rickson,1976),但较为公认的是,1986年苏黎世国际劳工组织(ILO)会议的报告中正式使用了“知识管理”一词[1]。
用“知识管理”一词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并阐明知识管理,最早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
早期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围绕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展开的。
理论研究与组织的实践活动主要是从探讨信息技术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现有的知识进行管理的角度出发的[2]。
20世纪70-80年代,一些大型的企业开始关注知识管理的实践。
1975年,Chaparral Steel公司开始关注知识的管理并以此来确保其在技术上和市场上的领先地位;1980年,DEC公司采用大型知识库支持其结构化工程和销售活动;随后,Arthur D. Little公司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其商业和政府客户开发了面向知识的系统(KBS),USAA用KBS将专家的知识传递给使用者。
1985年,保尔·斯特拉斯曼的《信息盈利》一书,使人明白了知识是可以鉴别和度量的,企业的管理者们认识到知识是企业的重要资产[3]。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许多知名的公司也开始实施知识管理项目。
美国学者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一书中,提出了改善个人与组织的思维模式,使组织向学习型组织迈进的系统方法;日本的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在其《知识创造公司》中,提出了著名的知识螺旋模型等。
同时,IBM、惠普、施乐等国际知名公司也开始实施其知识管理计划。
但是,前期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和应用还不够深入,过多地强调“以信息为中心”、以竞争战略理论、核心竞争理论和信息管理等理论为依据,使用信息管理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如何收集处理信息以构建核心竞争力和保持战略竞争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05-17 修回日期:2010-07-1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管理与人才管理耦合演化机理与推进机制研究”(编号:09TQC016);全国统计科研计划项目 科技创新的知识管理与人才管理耦合成效评价”(编号:2009LB02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基于知识管理的科技成果转化机理㊁模型及政策研究”(编号:70903015)㊂作者简介:王玉梅(1973-),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㊁技术创新㊂基于要素分析的企业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协同发展模型构建*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Model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Talent Development Based on Factors Analysis王玉梅(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青岛 266061)摘 要 企业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的协同发展是,企业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系统之间的相互适应㊁相互协作㊁相互配合和相互促进,耦合而成了同步发展的良性循环态势的过程㊂这一过程以人才能力成长,以及经济利益为标准的企业知识创新成果商业化水平的提高为目标㊂涉及到企业知识创新团队㊁领先用户,以及第三方等众多主体的行为㊂受到政府政策㊁市场需求㊁科技发展㊁中介服务,以及企业文化㊁管理水平㊁创新风险㊁利益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㊂建立企业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协同发展的模型,揭示出企业知识创新㊁人才成长二者相互作用㊁相互促进㊁相互渗透㊁相互制约的规律㊂不仅为知识创新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而且为制定有效的提高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对策和措施提供理论依据㊂关键词 企业 知识创新 人才成长 协同发展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1965(2010)10-0203-05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知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㊁作用不断增强㊂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创新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㊂而作为创新力形成的关键主体 人才,在知识创新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2]㊂一方面,企业的知识创新活动需要人才参与㊂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生产人才,营销人才和具有卓越企业家精神及创新管理才能的经营者是企业知识创新成功的重要保证,人才的能力及主观能动性决定着知识创新的效果㊂另一方面,知识创新提供了新的技术知识,为人才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从而有利于人才的素质和技能的提高㊂可见,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是一个并行的㊁互嵌的过程㊂该过程是以人才成长为主体,以知识创新为源泉和动力,形成相互作用㊁相互促进㊁相互渗透㊁相互制约的一个有机整体㊂近年来,随着企业知识创新实践的不断深入,知识创新理论方法体系也已经形成较完善的体系㊂目前已有许多学者提出了知识创新模型的构想,最具代表性的是Wiig 提出的知识创新四过程模型㊁Leonard 知识创新与核心能力框架模型㊁Nonaka 等人提出的知识创新的SCEI 模型㊁Scharmer 提出的知识创新的双重螺旋模型㊁Nomura 提出的知识创新的工作环模型㊁Malin 提出的知识创新过程的网络模型等等[4]㊂从总体上看,现有的知识创新模型研究成果多从单一的知识自发创新出发,将知识创新过程作为静态的㊁简单的线性过程㊂还没有将人才作为核心要素的知识创新研究㊂但从根本上说,知识创新过程,是创新信息与人才能力成长相结合的过程㊂知识创新只有基于人才的活动才能完成,同时知识创新过程又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行为,受到内部㊁外部众多因素的影响,涉及到众多主体行为的参与,这使得知识创新过程具有动态性㊁复杂性㊁多目标性和非线性的特征㊂本文将人才成长引入企业知识创新的全过程,强调以整体㊁动态的视角分析企业知识创新过程中各要素行为变化,依据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应用Vensim 软件构建企业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的协同发展模型,以第29卷 第10期2010年10月 情 报 杂 志JOURNAL OF INTELLIGENCE Vol.29 No.10Oct. 2010揭示企业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协同发展的规律㊂为知识创新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与思路㊂1 企业知识创新运行模型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5]㊂知识创新的运行是一个连续的㊁循环的过程,各个阶段的知识创新活动不仅是按线性序列递进的,是许多参与者之间一系列复杂的㊁综合的㊁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网络㊂如图1所示㊂图1 企业知识创新运行模型 知识创新构思的产生是创造和发现知识创新的过程,是技术发展与市场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㊂可以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或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㊁总结实际经验都是产生知识创新构思的途径㊂在这个阶段,知识好像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一样,还没有形成一个可用的产品,可以称为 原知识”[6,7]㊂知识创新成果的研发是在各职能部门根据各自的业务职责对这种 原知识”进行初步评价后,对其中市场发展潜力大㊁技术可行性高㊁经济效益好的进行深加工的过程,使其成为可识别㊁可转移和可传播的知识创新成果㊂评价活动应贯穿知识创新的全过程㊂知识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应用是通过知识创新成果的转移,将知识创新成果用于满足客观需要的过程,实质是知识创新成果的商业化过程㊂企业知识创新成果通过的商业化过程,以及知识创新成果的扩散与保护进行企业外部环境㊂知识创新的反思主要是反思前几个阶段,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作为进行下一个知识创新项目的前期资料,便于组织进行新一轮的知识创新㊂2 企业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协同发展要素分析 2.1 企业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协同发展目标要素 企业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的协同发展是指,企业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系统之间的相互适应㊁相互协作㊁相互配合和相互促进,耦合而成了同步发展的良性循环态势的过程㊂这一协同发展过程的目标,一方面是以知识为标准的企业人才能力的成长,包括人才知识结构的合理化,学习能力提高,知识交流㊁共享与合作意识的增强,创新意识的提高等方面㊂另一方面,是以经济利益为标准的企业知识创新成果商业化水平的提高㊂市场和消费者需求是知识创新最直接的推动力和最重要的来源,融入知识创新成果的新产品只有迎合消费者需求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㊂同时企业的知识创新行为不仅要关注消费者当前的需求,更要重视其潜在的需求,挖掘知识创新的新源泉,以增强未来的竞争能力,促进未来的销售额或利润的增长,开拓新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带来市场地位的提升㊂ 2.2 企业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协同发展的主体要素 知识创新过程,是创新信息与人才能力成长相结合的过程㊂知识创新只有基于人才的活动才能完成㊂人才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在知识创新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一切的知识创新都是在人的参与下完成的,人才的能力及主观能动性决定着知识创新的效果,知识创新的过程中人才的主观能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㊂知识创新人才是指在知识创新过程中,能以其创新性活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㊂在知识创新过程中,表现出各种创造能力㊁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组织及其成员的肯定,自身价值在企业中得到充分体现,他们都应该被称为企业的知识创新人才㊂企业知识创新人才包括市场营销人才㊁研发人才㊁已有的知识创新团队㊁领先用户,以及第三方(包括供应商㊁发明者和商业伙伴等)㊂企业知识创新团队㊂是一个由企业技术专家㊁研发人才㊁生产人才㊁营销人才等构成的一个创新知识体,他们是企业知识创新的内部知识源㊂外部咨询专家㊂在知识创新构思产生中常起到关键作用㊂外部咨询专家咨询活动和工作任务的多样化有助于广泛地吸收各种用户需求方面的信息和技术可能性信息,从而有更多机会将新技术与用户需要相结合,产生成功的知识创新构思㊂所以,外部咨询专家是新知识构思过程中的重要主体㊂市场领先用户㊂领先用户的知识被企业创新团队成员共享㊁吸收并转化到知识创新过程,可以提高知识创新成果与市场的结合度㊂第三方㊂包括供应商㊁发明者和商业伙伴㊁大学和㊃402㊃ 情 报 杂 志 第29卷科研机构㊁中介机构㊁政府部门等㊂他们是知识创新的供给主体㊁知识创新的扩散媒介,以及知识创新顺利进行的政策制定者㊂ 2.3 企业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2.3.1 企业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协同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㊂a.科技发展水平㊂新的科学技术机会的出现,一方面促使外部信息刺激知识创新构思的产生,另一方面引发领导层㊁技术开发人才㊁销售人才等知识创新人才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产生,推动知识创新的发展㊂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了企业人才创造性思维能力,丰富人才的工作背景,完善人才的知识结构㊂b.市场需求变化㊂市场需求的变化能激发企业知识创新人才的创新热情,提高人才的创新意识,影响到其知识创新方式和方向,市场需求的变化还能够刺激知识创新人才思维的形成,从而促进知识创新后续阶段的发展㊂c.政府政策支持㊂完善的政策与制度是知识创新成果扩散的保障,有利于知识创新人才知识创新团队意识的加强,促进知识共享和交流水平,提高知识创新人才的学习能力,完善知识创新人才知识结构,从而促进企业知识创新的顺利进行㊂d.中介组织的支持㊂一方面,知识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外源知识的支持以形成知识创新构思;另一方面,相关中介组织的支持也是一种筹措资金的方式㊂中介组织在知识创新和人才成长协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㊂2.3.2 企业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协同发展的内部影响因素㊂a.知识创新风险㊂投资大㊁风险高㊁研究周期长㊁不确定性是知识创新过程的主要特征,它存在于知识创新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影响着知识创新过程中的每一项决策㊂这种不确定性使得知识创新的结果呈现随机性,影响人才的创新意识㊁人才的团体创新意识,以及人才个体发展目标与企业创新战略目标之间的协同程度㊂b.知识共享障碍㊂知识共享是知识创新和人才成长的重要条件㊂知识是一种私有的㊁排他的资源和财富,这阻碍了组织之间㊁组织成员间的合作与沟通,限制了知识的传播与共享,使知识创新运行各阶段主体合作与沟通不顺畅,这样必然会影响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的协同发展㊂c.管理因素㊂知识创新和人才成长协同发展过程是不同类型主体复合的特殊过程,对企业知识创新战略目标认同的观念上的不统一㊁各主体之间在人际关系上不能配合㊁信息交流的限制,以及激励与监督不到位等都会影响企业知识创新和人才成长的协同发展㊂d.利益㊂这里的利益不仅指经济利益,还包括专利㊁成果归属权㊁奖励㊁声誉㊁等非物质利益㊂利益是各主体共同追求的㊂但各主体还存在各自不同的利益㊂一般来说,企业希望通过知识创新,增强市场开发和竞争能力,进而提高知识产品商业化盈利能力,实现发展目标;高校和科研院除了希望获得经济利益外,还希望通过知识创新实现其社会价值㊁提高学术水平和社会地位㊁为进一步培养人才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并使自己的知识资源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进入良性循环状态㊂e.组织文化的影响㊂成功的知识创新往往比较重视组织文化的培育和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会促进学习型组织得以形成,使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经验知识得以分享,使知识创新构思的机会得以捕捉,知识得以积累,从而推动知识创新和人才成长协同发展[8,9]㊂3 企业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协同发展模型的构建 由上述分析可知,企业知识创新运行过程是一个由多方主体参与,受内外影响因素作用,追求合作利益的协同发展系统㊂依据系统动力学理论,运用VEN⁃SIME软件构建企业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协同发展系统的模型㊂[10~12]如图2所示㊂该系统包含2个子系统:企业知识创新子系统和人才成长子系统㊂企业知识创新子系统又包含知识创新的构思㊁评价与反思㊁研发㊁商业化等子系统㊂在整个企业知识创新过程中上述系统相互作用,协同运行,共同推进企业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的循环过程㊂从图2可以看出,企业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的协同发展过程形成了一个相互适应㊁相互协作㊁相互配合和相互促进的网络系统㊂在该系统内包含着众多反馈过程,这些反馈过程揭示出了企业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协同发展的规律㊂a.在政府政策支持㊁科技发展㊁中介组织支持,以及市场需求等企业外部环境影响下,企业人才能力成长→人才知识存量增加→知识创新构思立项数增加㊁知识创新研发成果数增加㊁对企业战略目标的认识程度提高→在知识创新扩散与保护下,知识创新成果的市场开拓能力提高→知识创新成果的市场占有率提高→知识创新反思价值增加㊁知识创新成果的销售费用下降㊁知识创新净收益增加→知识创新的商业化收益水平提高㊂b.企业知识创新商业化收益增加→企业资源可支持性增强㊁鼓励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㊁鼓励㊃502㊃ 第10期 王玉梅:基于要素分析的企业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协同发展模型构建引用外部知识的制度进一步完善→在产学研合作水平及中介组织服务水平提高的情况下,人才创新意识增强㊁与市场领先用户沟通水平提高㊁与第三方人才的沟图2 企业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协同发展模型通水平提高㊁知识创新构思立项数增加㊁培训费用增加㊁知识创新风险减少→人才团队合作意识增强㊁人才学习能力提高㊁知识创新研发成果数增多㊁输入的外部知识增多→人才共同愿景增强㊁市场开拓能力提高→创新知识与技术的共享与交流水平提高㊁对新知识的适应性提高㊁人才知识结构更加完善→人才知识存量增加,即人才能力增强㊂以上从两个条路径分析了企业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的协同发展过程,这两条路径相互作用㊁相互促进㊁相互渗透㊁相互制约不仅促进了企业知识创新商业化收益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企业人才能力的成长㊂4 推进企业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协同发展的对策 4.1 树立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的主体观念 一是树立研究开发的主体观念㊂鼓励和支持建立健全研究开发中心,使产学研联合工程与研发中心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改革现有的科研体制,推动企业与高校㊁科研机构共建研究开发机构㊁共同参与知识创新成果产业化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共同促进企业人才能力的提高㊂二是树立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的投资主体观念㊂转变投资方向,建立以企业为投资主体,多渠道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投融资机制与体系㊂要在促使企业逐年加大R&D 投入㊁规模化生产投入㊁关键设备更新㊁培训费用投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鼓励企业进一步拓宽资金渠道,不断加大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投资㊂三是树立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的商业化主体观念㊂不仅要关注消费者当前的需求,更要重视其潜在的需求㊂不仅重视企业内部人才的培养,更要重视与企业外部人才的沟通与交流,挖掘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的新源泉㊂ 4.2 加强产学研的合作,为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提供动力支持 产学研合作是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即在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在风险共担㊁利益共享㊁优势互补㊁共同发展的形式下进行知识创新与促进人才成长的合作㊂一方面,应使企业更早的参与到知识创新的研究开发中来,这样不仅能使企业分担部分研究开发费用,也促使研究方向从一开始就注意到商业化生产的需要,从而少走弯路;另一方面,应鼓励科研机构采取提成支付的利益分配方法,将应得报酬与市场收益挂钩,减少企业的风险压力,通过市场运作,使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同从事知识创新,从而在加强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促进知识创新,促进企业人才知识结构的完善,学习能力的提高㊂ 4.3 充分发挥政府在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中的积极作用 制定和完善促进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的政㊃602㊃ 情 报 杂 志 第29卷策㊁法规和措施,为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并主动规范㊁引导㊁激励企业进行知识创新,促进人才成长㊂对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制订长远规划,集中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攻克知识创新的难点和具有深远意义的关键技术,用于促进人才成长的管理措施㊂ 4.4 促进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的中介服务水平 这里的中介组织服务主要涉及向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提供咨询㊁信息和技术培训以及融资支持等服务㊂通过向企业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提供咨询㊁信息和技术培训以及融资支持等服务,为企业提供更便利的信息㊁咨询服务已成为成本低㊁见效快的重要手段,推动企业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的协同发展,是各工业化国家的成功经验㊂5 结论与展望企业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的协同发展是指,企业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系统之间的相互适应㊁相互协作㊁相互配合和相互促进,耦合而成了同步发展的良性循环态势的过程㊂这一过程以人才知识结构的合理化,学习能力提高,知识交流㊁共享与合作意识的增强,创新意识的提高,以及经济利益为标准的企业知识创新成果商业化水平的提高为目标㊂涉及到企业市场营销人才㊁研发人才㊁已有的知识创新团队㊁领先用户,以及第三方(包括供应商㊁发明者和商业伙伴㊁政府㊁中介等)众多主体的行为㊂受到政府政策㊁市场需求㊁科技发展㊁中介服务,以及企业文化㊁管理水平㊁创新风险㊁利益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㊂建立企业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协同发展的模型,可以揭示出企业知识创新㊁人才成长二者相互作用㊁相互促进㊁相互渗透㊁相互制约的规律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结论:a.知识创新的运行是一个连续的㊁循环的过程,各个阶段的知识创新活动不仅是按线性序列递进的,是许多参与者之间一系列复杂的㊁综合的㊁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网络㊂b.企业人才成长是指以知识为标准的企业技术创新人才能力的成长㊂包括人才知识结构的合理化,学习能力提高,知识交流㊁共享与合作意识的增强,创新意识的提高等方面㊂c.企业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系统之间的相互适应㊁相互协作㊁相互配合和相互促进,耦合而成了同步发展的良性循环态势的过程㊂一方面,企业的知识创新活动需要人才参与㊂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生产人才,营销人才和具有卓越企业家精神及创新管理才能的经营者是企业知识创新成功的重要保证,人才的能力及主观能动性决定着知识创新的效果㊂另一方面,知识创新提供了新的技术知识,以及知识共享与交流平台,为人才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从而有利于人才的素质和技能的提高㊂依据本文给出的结论,可以从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协同发展的角度分析企业知识创新过程,建立指标体系对企业知识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依据本文给出的企业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协同发展模型,运用VEN⁃SIM软件进行模拟与仿真,根据模拟与仿真结果给出提高知识创新能力的对策措施等等㊂这些都是进一步研究企业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协同发展的研究方向㊂参考文献[1] 宋 迪,武 忠.知识创新管理模型及其对知识创新的推动作用[J].情报杂志,2009(10):111-116[2] 邹 波,张庆普,田金信.企业知识团队的生成及知识创新的模型与机制[J].科研管理,2008(2):81-89[3]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4] 辛枫冬.论知识创新与制度创新㊁技术创新㊁管理创新的协同发展[J].宁夏社会科学,2009(3):47-50[5] 王东武.知识创新㊁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互动模式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65 68 [6] 张 婷.区域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耦合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7] 邢小强,仝允桓.基于企业内部知识网络的知识活动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7):44一47 [8] Sheron Lawson.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J].Dissertation of Nova Southeastern University,2003:1-10[9] John Ralph 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As aLearning Transfer Platform[J].Dissertation of The Alliant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2003(4):5-6[10]王其藩.系统动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11]王玉梅.产学研知识联盟运行和发展机理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情报杂志,2009(9)135-139[12]王玉梅,袁小丽.科技成果转化的K&T双链耦合机理研究[J].情报杂志,2009(1)119-122[13]Scharmer CO.Self transcending Knowledge:Sensing and Or⁃ganizing Around Emerging Opportunities[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1(5):137-150[14]NomuraT.Design for Successful Knowledge Management HowEnterprises Should Design the Places of Interaction t0G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Network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2002,25:263-278(责编:贺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