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30杜甫诗三首教案鲁教版五四制
七年级上册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尤其是对忧国忧民情怀的把握。
2.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能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杜甫诗歌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在直观的视觉和听觉体验中,感受杜甫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讲故事、背景介绍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杜甫及其诗歌的兴趣。
2.逐句解析,深入理解:以《杜甫诗三首》为例,逐句解读诗句,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从字词入手,深入挖掘诗歌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杜甫诗歌,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和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古典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学习将面临新的挑战。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有待提高。在本章节《杜甫诗三首》的教学中,学生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3.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杜甫在诗中所表达的忧国忧民情怀,通过朗读、品味诗歌,让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杜甫的诗进行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表现手法和意境。
2.交流分享: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在倾听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补充。
鲁教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30课《石壕吏》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多层次的朗读中梳理情节,深入理解课文。
2、体味语言背后潜藏的战乱之苦、家国之痛。
3、感受诗歌中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寻读战乱之苦、体味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有情有味地读诗歌,理解一个苦命的家庭,一个苦难的时代,一个苦闷的灵魂。
难点:感受杜甫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安史之乱。
同学们,如果你真正关注过唐朝历史,这四个字一定会刺痛你的眼睛。
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同学们学过历史,请结合课下注释,谈谈这场战争。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禄山)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Yè)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
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
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
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当时诗人任华州司功参军,管理地方祭祀、礼乐、学校、选举、考课等文教工作),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他目睹了战乱中人民的苦难。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二、初读课文,唤醒情感1. 听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字词、生字词,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
2. 学生自由诵读。
3. 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三、细读课文,品味探讨1. 观官吏之举(一个苦难的时代)通过诗文改动让学生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改文:暮投石壕村,有吏来征兵。
老汉攀墙走,老妇出门看。
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捉人”?“捉”字颇具春秋笔法,说明这绝不是正常的征召,而是胡乱搜捕。
这的确称得上“一字之贬,严于斧钺”。
“捉人”也与“捉壮丁”的内涵大有不同。
“人”是一般的概念,“丁”的内涵则比较具体。
玄宗天宝律法规定:“制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旧唐书•食货志》),二十二岁才是壮丁年龄,而现在驱尽壮丁,及于老弱。
当时战争的激烈、残酷。
鲁教五四版语文七年级第30课 杜甫诗三首 教案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4、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1、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四大发明之外,还有值是我们骄傲的唐诗宋词。
真是名家多若繁星。
佳作浩如烟海。
今天我们来欣赏杜甫的三首诗……二、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 ,是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因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又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的许多优秀诗歌,显示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诗》。
杜甫的诗歌:青年时期:《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安乱时期:《春望》(被安史之乱判军所俘,带回长安)《石壕吏》“三吏”“三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息)成都时期:《蜀相》《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老年时期:《登高》《登岳阳楼》《江南逢李龟年》三、《望岳》背景简介: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杜甫诗三首》学案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杜甫诗三首》学案鲁教版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杜甫诗三首》学案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杜甫诗三首》学案鲁教版【学习目标】1、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3、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歌【目标重难点】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教你一招】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
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
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
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2、文体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
【优选全文】2019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30《杜甫诗三首》教案-鲁教版五四制
优选全文(可编辑修改)2019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30《杜甫诗三首》教案鲁教版五四制教学要求: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人生平。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朗读背诵, 质疑探讨, 归纳总结, 了解背景, 理解深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的雄心壮志, 树立为家为国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
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时间: 3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 望岳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 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 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 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 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 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 他的雄心, 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 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
问: 诗题叫《望岳》, 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 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 只是望的角度不同, 有远有近, 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
)按: 这是仇兆鳌的说法, “极望”一语, 学生不易理解, 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 此诗非律诗, 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岱宗”两句。
问: “夫”是个虚词, 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 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 也更强烈。
)泰山之北为故齐地, 之南为故鲁地;“青”, 指泰山之色, “了”, 完的意思。
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 泰山是看不完的。
)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
问: “神秀”, 指英灵之气, 这是古人的说法。
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泰山如此高远, 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
)“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 再补充说明: 山前为阳, 日光先临, 故易晓;山后为阴, 日光不到, 故易昏。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杜甫诗三首》说课稿一、引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诗歌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
《杜甫诗三首》是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诗歌鉴赏课文。
本节课将以杜甫的三首诗为素材,向学生介绍杜甫的诗歌特点、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意义和韵味。
通过阅读和欣赏杜甫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杜甫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背景;–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理解并分析杜甫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批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杜甫诗歌的喜爱和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首杜甫的诗歌:1.《月夜忆舍弟》2.《登高》3.《春夜喜雨》每首诗歌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表达方式,通过深入解读这三首诗歌,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1. 《月夜忆舍弟》此诗描述了杜甫在月夜中怀念远方的舍弟的情景。
诗中既有对兄弟的思念之情,也流露出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之情。
通过节奏明快、押韵工整的诗句,诗歌生动地表达出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首诗歌,学生可以感受到亲情和友情的重要性,培养对家庭和友谊的珍惜之情。
2. 《登高》此诗描述了杜甫登高远眺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社会的思考。
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诗歌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生境遇的反思。
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歌可以领略到自然的美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
3. 《春夜喜雨》此诗描述了杜甫在春夜中欣喜雨的情景。
诗中既有对雨的描写,也流露出对世态炎凉的忧虑和对社会的厌倦之情。
通过描写自然景象和深沉思索的诗句,诗歌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生苦难的关注。
金识源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30《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鲁教版五四制
《杜甫诗三首》【温馨寄语】:学诗、读史、品人生【学习目标】: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重点)2、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难点)【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点拨【自主学习】一、预习点兵。
1、资料积累——走近杜甫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现在我们要集中学习的是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我们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请利用课余时间完成:(1)归纳整理关于杜甫生平思想的有关材料。
(2)了解三首诗相关背景资料,特别要了解《石壕吏》展现的是怎样的一场战争?回顾学过的历史,结合课文下面注释,了解这场战争并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3)杜甫“三吏”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背诵诗歌。
3、阅读注解,掌握文言词语。
4、给加粗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岱()(2)决眦入归鸟眦()(3)白头搔更短搔()(4)浑欲不胜簪簪()(5)老翁逾墙走逾()(6)三男邺城戍邺()戍()(7)如闻泣幽咽咽()(8)老妪力虽衰妪()5、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小组合作】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2、《石壕吏》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30课《杜甫诗三首》教案3
《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古诗五步教学法。
3.诗歌境界教学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1.给加粗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岱(dài )(2)决眦入归鸟眦(zì )(3)白头搔更短搔(sāo )(4)浑欲不胜簪簪(zān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聚集(2)阴阳割昏晓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3)会当凌绝顶会当:终当、终要凌:不尽(4)浑欲不胜簪浑:简直(5)荡胸生曾云曾:通“层”四、朗读课文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
七年级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 鲁教版 教案
杜甫诗三首课文研讨望岳一、整体把握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
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
“未了”,绵绵不尽之意。
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
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
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
“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
“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诗人早年就“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任,没有这样的情怀,是写不出如此动人的诗句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精品教案 鲁教版
一、教材分析本文的这三首诗是杜甫在不同历史时期写的,学习时,在读读背背的基础上用心把握作品风格的变化,并体会作者远大的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情操。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于诗歌的背诵比较喜欢,但理解其中的语言及意境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应在课堂上组织好合作与探究的活动,助其感悟诗中所含的意蕴。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背诵课文,准确掌握重点实虚词含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增体味诗歌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准确掌握实虚词含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诗歌的思想内容。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六、教学准备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并搜集杜甫的资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课时:二课时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望岳》本课时教学目标能背默前两首诗歌,流利翻译,把握诗歌主旨。
授课过程一、导语:(2分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著名大诗人杜甫的两首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两首诗,一起来感悟一下诗人远大的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或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朗读,正音:(3分钟)岱、夫、眦。
三、学生再次朗读,背诵诗歌。
(4分钟)四、学生分小组探讨字词、句子意思,教师统一订正:(7分钟)字词:割:划分。
决:裂。
凌:登上。
绝顶:极顶,最高峰。
诗歌大意:泰山到底有怎样的景象呢?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景色。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看那山中云雾迭起,禁不住胸怀激荡,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
鲁教五四版语文七年级第30课 杜甫诗三首 教案(5)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学习《石壕吏》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点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今天,我们学习《石壕吏》。
(板书文题)二、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2、学生自由读。
3、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全班齐读。
三、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1、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2、学生默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3、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的情节。
选两位学生口述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发动其他同学补充,共同丰富画面、情节。
4、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⑴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多媒体显示:⑵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
鲁教五四版语文七年级第30课 杜甫诗三首 学案(1)
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诗歌大意。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体会《望岳》和《春望》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两首诗。
【课前预习】一、预习任务1.熟读课文,家长听读一遍。
2.整理字词3.问题导航(1)你能否对照注释,翻译《望岳》《春望》这两首诗?(2)《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3)《春望》一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4.阅读批注,提出疑。
(批注写在书上,问题写在教学案上)5、资料链接《望岳》: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春望》: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
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联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
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请家长签字:二、预习检测1.给加点的字注音:(1)岱.宗夫如何岱()(2)决眦.入归鸟眦()(3)白头搔.更短搔()(4)浑欲不胜簪.簪()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3.默写下列句子(1)《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
(2)《望岳》一诗中表现诗人登临泰山极顶的决心和坚毅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3)《春望》一诗中想象地表达出诗人对妻子儿女强烈思念的诗句是,。
4.文学常识(1)杜甫是____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他被称作___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2.体会杜甫诗歌被称为“诗史”的特点;背诵这首诗。(学生认定目标)
四、自学提示:
1.朗读诗歌,写下最能打动你的诗句或提出你最想问的问题
2.小组讨论展示讨论成果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感情,并读出感情。
①品味“且偷生”苟且、暂且。老妇人是怎样的心情?读出无尽的伤痛。
②“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更”、“唯”的理解。读出哀怜的乞求。
板书设计:
远望
《望岳》近望《春望》
忧国---------------思亲
仰望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石壕吏》
教学过程:
一、快乐4+1,导入课题:一、快乐4+1:背诵杜甫的《望岳》、《春望》,以此引入课题。
二、预习展示:介绍有关《石壕吏》的写作背景,给预习充分的小组加分鼓励。
三:出示学习目标:
1.在朗读中品味、赏析,感受该诗思想感情。
2.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两首诗。
(学生认定目标)
四、自学提示:
1.《望岳》: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③“请从吏夜归”,品味“请”明知九死一生还要自请兵役。读出无奈与苦痛。
五:检查自学情况:通过口头展示,给自学好的同学所在的小组加分。
六:师生共同分析: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说明是夜里突然袭捕,令人惊骇)捉人。老头越过墙走,老妇出门看(突出老妇机警,掩护老头逃走)。(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及起因)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教学媒体
ppt
教 学 过 程
一、快乐4+1:诵读杜甫的诗接龙比赛,看哪个小组诵读的好,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此引入课题。
二、预习展示:
1.不懂的文言字词;
2.相关的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知识介绍。给预习充分的小组加分鼓励。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杜甫的《望岳》、《春望》
三、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望岳》、《春望》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板书设计:
《石壕吏》
差吏夜捉人
老妇哭诉苦难战争给老百姓的灾难深重
老妇自请服役
课后
反思
教学成败得失及改进设想: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让家庭快些脱离危险,说明河阳战事紧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诗人独与老头告别,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2.分析人物形象
《杜甫诗三首》
课题
《杜甫诗三首》
备课人
教
学目标知识标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能力目标
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三首诗。
情感目标
体会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主要教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提问: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七:巩固知识:
1.分组朗读交流并背诵,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2.做课时作业
八、总结:
这三首诗是在作者不同的人生经历中所作的,总体上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作者在诗风和诗情上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大家一定要细细品味,认真体会,朗读背诵《杜甫诗三首》。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七、学生巩固知识:
1.分组朗读交流并背诵,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2.做课时作业
八、总结:以“我想对杜甫说,诗人啊,你………”的句式,讲讲你学了《望岳》和《春望》的感受与收获。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2.《春望》与《望岳》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诗歌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五:检查自学情况:通过口头展示,给自学好的同学所在的小组加分。
六:精讲点拨: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