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上半叶英人汉语语法研究著作述评

合集下载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读书报告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读书报告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读书报告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读书报告一、吕叔湘语法思想简介一百年来,中国的汉语研究从传统语文学逐步迈向现代语言学,语法研究也经历了从模仿印欧语言的描写框架到逐步立足于开掘汉语自身规律的探索历程。

可以说,自中国人的第一部汉语语法著作《马氏文通》问世以来的一百年,汉语语法研究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西方语言学的理论有效地运用于汉语的分析,并创造出一套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充分准确地揭示汉语的面貌。

回顾汉语语言学发展的历程,吕叔湘先生的一系列著作是继《马氏文通》之后汉语语法研究思想历程的写照,从《中国文法要略》到《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现代汉语八百词》、《汉语语法论文集》、《近代汉语指代词》,吕先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著述,引导和推动了汉语研究的深入发展。

吕叔湘先生在语法研究中一贯重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反对机械地模仿外语,他通常能在别人不太注意的地方发现问题,从而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简单介绍下吕叔湘先生的语法研究思想,仅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参考下。

首先,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语法思想。

吕叔湘对西方传统语法和现代语言学理论都有深入的研究,对国际语言学的发展动态极为关注。

他注重对西方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借鉴,同时始终把国外的理论和方法当作研究汉语自身规律的工具和桥梁。

他主张,一方面,要防止谨守中国语言学的旧传统,对旧传统里没有的东西一概不闻不问;另一方面,也不能空讲语言学,不结合中国的实际。

要学习西方学者研究语言的方法,而不能套用他们的研究结果。

吕先生十分赞赏陈承泽《国文法草创》的“研究法大纲”里提出的三原则,即,说明的,非创造的;独立的,非模仿的;实用的,非装饰的。

他把这三原则解释为:第一,语法规律应该从语法现象归纳,不能凭语法专家的主观来制定;第二,一种语言有一种语言的语法,研究汉语的语法不可拿西方的语法来硬套;第三,理论必须联系实际。

吕先生早年受到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柏森和法国语言学家勃吕诺的影响。

汉语语法研究笔记

汉语语法研究笔记

汉语语法研究,始终指向一个目标,这就是:汉语语法事实的客观规律性。

——邢福义第一讲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概述一、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回顾汉语语法研究已有很久的历史。

古代学者,为了读懂古书,对书中的虚字和一些语法现象进行了分析,这种研究是文献学的。

把汉语语法当作一个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始于1898年问世的《马氏文通》,此后这类著作渐渐多了起来。

一百多年来,汉语语法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1、套用期(19世纪末期——20世纪30年代末期),约40年。

基本倾向是套用国外语法学体系,略加增减修补,形成汉语语法学体系。

代表人物和著作: 马建忠《马氏文通》(1898);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马建忠(1845-1900)别名干,学名马斯才,字眉叔,江苏丹徒(今镇江)人,中国清末洋务派重要官员、维新思想家、外交家、语言学家。

《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第二十世孙。

父亲马岳熊,在家乡行医经商。

有四兄一姐,二哥马建勋,入李鸿章幕府,司淮军粮台。

四哥即著名爱国人士,震旦、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

外甥朱志尧是上海求新机器厂创始人。

马建忠精通拉丁语、希腊语、英语、法语等多种西方语言,对中国古籍和中国传统语文研究有深厚功底,长期从事中、西语之间的翻译工作从而具有较为明确的语法观念,更重要的是他把撰写语法著作视为发展民族文化、振国兴邦的良策之一。

马建忠还有一位同样精通西方语言、著有《拉丁文通》、并多年从事双语教学和翻译工作的哥哥马相伯可与商酌切磋。

所以,经十余年的勤求探讨,马建忠终于完成了三十余万言的《马氏文通》。

如果没有马建忠,中国语法体系的建立,恐怕会更晚一些。

《马氏文通》第一部中国人编写的全面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

该书以西方语文的语法为本,对照从古书中精选的例句,研究古汉语的语法规律,创建了一套汉语的语法体系,是奠定汉语语法学基础的开山之作,对后世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文通》既是第一部汉语语法书,也是中西方文化开始结合的产物,因此它首先受到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的热情称颂。

19世纪中国文学典籍英译发展回顾与评述

19世纪中国文学典籍英译发展回顾与评述

19世纪中国文学典籍英译发展回顾与评述作者:宋杨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7年第13期【提要】中国文学典籍英译可以追溯到历史上的东学西渐,而系统地将文学典籍英译并西传的最早时期是19世纪。

本文通过梳理此阶段传教士、外交官、汉学家翻译中国文学典籍的历程,揭示他们的翻译动机与策略,对推动文学典籍复译及翻译生态环境多元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19世纪中国文学典籍英译发展浅探19世纪是中西文化发生交流和碰撞的一個世纪,而这些交流都与翻译息息相关,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被赋予了更广泛的意义。

19世纪中国主要文学典籍诸如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的外译作品都已广泛出版。

王尔敏的《中国文献西译书目》(1975)是中文学术界最早全面地编排中国文献外译书目的著作,在凡例中作者指出该书在文章选取上,主要是以历代文章的西方译文为主。

所涉年代自上古以迄现代,力求其全。

无论大小雅俗,凡有知见,均必收录”。

该书把文学类下分为小说、诗歌、戏剧、散文、语言、格言和文学总类共七小类,共收录文学典籍英语译本708条。

一、19世纪文学典籍的英译早在1761年,詹姆斯·威尔金森(James Wilkinson)就把明清长篇小说《好逑传》译成英文,成为第一部译成西文并得以出版的中国长篇小说。

到19世纪,中国文学典籍翻译呈上升趋势,小说、戏剧翻译发展迅速。

王尔敏的《书目》共收录文学典籍译本639条,其中英文译本165条。

小说中《今古奇观》被选译次数最多,其次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搜神记》《花笺记》等。

从19世纪初期小说的翻译情况看,由于历史局限、语言障碍,译者欠缺对中国文学的深层理解,流行作品的译介大大多于国内地位高的文学作品的译介。

著名的英国汉学家和外交官哈伯特·翟尔斯(Herbert Allen Giles)认为,中国的文明程度只相当于欧洲的中等水平,且这种观点在当时并不乏见。

受其影响,对文学古典作品的翻译更多注重其信息性,而不是文学性。

英国汉学家与19世纪清小说的译介

英国汉学家与19世纪清小说的译介
然不 够深 人 。有鉴 于此 ,本 文 考 证 、辨识 出 1 9世 纪 英 国汉 学 家英 译 清 小 说 的 主 要作 品与 译 本 , 从 总体上 分析 这一 时期译 者 的译介 特点 ,评 价汉 学家 的功 过得失 和 学术影 响 ,进 而从一 个新 的角 度对 本 时期 的英 国汉 学作 出评 价 ,以期 对 中国古 典文 学海 外传播 的研 究尽 绵 薄之力 。
: I c本文 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 究青年基金项 目 “ 英语世界清小说研 究” ( 项 目号 1 2 Y J C 7 5 1 0 2 1 ) 的阶段性
成果。
1 4 8
1 9世纪 称 为清小 说英译 的发轫期 。
对这一时期清小说的英译状况,国内学界虽有一定的涉足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研究仍
的开拓与发展 ;有助于西方正确理解 中国;为清小说纳入世界文 学系统打下 坚实基础 。从 比较 文学跨 文明研 究和译介 学的 角度 ,考证 、辨识 1 9世纪 的英 国汉学 家英译 清 小说 的主要 作品 、译本 与翻译 特 点,评价其功过得失与 学术影响 ,无疑对 于丰 富中国文 学 “ 走 出去” 语境下 中国古典文学外译与传播
Fl o we y r S c r o l l ,a Ch i n e s e No v e l 。
李 渔短 篇 小 说 的 主 要 译 本 有 :德 庇 时 ( S i r J o h n F r a n c i s D a v i s )于 1 8 1 6年 推 出 《 三与楼》
前 四回。1 8 7 3年 ,李思 达 ( A l f r e d L i s t e r ) 翻译 了 《 玉 娇梨 》 十五 回译 文。1 8 2 9年 ,德庇 时
( J o h n F r a n c i s D a v i s )翻译的 《 好逑传》译本上下卷。1 9 3 0年 ,威 妥玛 ( T h o m a s F r a n c i s Wa d e ) 翻译的 《 好逑传》 全译本 。1 8 9 5年 ,亚历 山大 .伯克利 ( A l e x a n d e r B r e b n e r )继续翻译 《 好逑 传》 , 命名为 《 中国历史 和故事》 ( A L i t t l e H i s t o r y o f C h i n a a n d a C h i n e s e S t o y) r 。1 8 2 4年 ,汤姆 斯 ( P e t e r P e r r i n g T h o r n s )翻译 《 花 笺记》 。1 8 6 7年 ,查 梦斯 ( R e v e r e n d J o h n C h a l m e r s )选 译 《 花笺记》六篇韵文载于 《 中国评论》 。1 8 6 8年 ,宝宁 ( J o h n B o w i r n g )再译 《 花笺记》 为 T he

19世纪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语法的特点及启示

19世纪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语法的特点及启示

19世纪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语法的特点及启示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期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依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感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进修资料、教室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进修、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19世纪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语法的特点及启示19世纪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语法的特点及启示在19世纪,随着中国与外国的沟通日益频繁,中国成为第二语言进修的热门目标地。

现代汉语语法的开创性著作——《新著国语文法》的再认识和再评价

现代汉语语法的开创性著作——《新著国语文法》的再认识和再评价

现代汉语语法的开创性著作——《新著国语文法》的再认识和再评价新著国语文法是由陈寅恪教授编著的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国现代汉语语法的开创性著作,它标志着现代汉语语法的诞生。

自1953年出版以来,新著国语文法一直被誉为中国汉语史上研究历史发展最为细致、最先进的研究成果之一,被中国学术界广泛认可。

陈寅恪教授:继承传统,弘扬规训陈寅恪教授是中国著名的汉语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有《新汉语词典》、《新汉语标准语言》、《汉语词汇学》、《现代汉语语法》等,可以说他是汉语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陈寅恪教授所撰写的《新著国语文法》,他不仅把汉语自古以来的文法规则系统地梳理编纂,而且结合现代汉语的特点,形成了汉语新文法,整理出了汉语文法学、句子学、语段学等多个分支学科,彻底改变了以往汉语语法研究的方方面面,对20世纪以来汉语语法研究影响深远,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新著国语文法:深刻地改变中文的发展历程陈寅恪教授著作的《新著国语文法》不仅把传统汉语的文法规则完整地列出,而且把古代、近代以及现代汉语考证论析的研究成果汇集起来,从宏观的角度系统地剖析现代汉语的特点,结合实际,将此汇集性的知识成果精准地归纳总结,勾勒出了现代汉语文法学的完整结构。

这一系列著作,深刻地改变了汉语的发展历程。

从理论研究上来看,《新著国语文法》为汉语的几千年发展历史创造了完整的理论基础,是一部十分重要的研究著作,在理论上有着独特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从实际应用上来看,《新著国语文法》规范了汉语的书写标准,特别是在现代汉语中,它使汉语的书写便于掌握和更好地使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汉语,同时它也有助于汉语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结论新著国语文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国现代汉语语法的开创性著作,它不仅把汉语的文法规则系统地梳理编纂,而且从宏观的角度,把古代、近代以及现代汉语考证论析的研究成果汇集起来,同时也规范了汉语的书写标准和使用。

它的出版,对20世纪以来汉语语法研究影响深远,改变了汉语的发展历程,为汉语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19世纪基督教新教传教士的汉语语法学研究——以艾约瑟为例

19世纪基督教新教传教士的汉语语法学研究——以艾约瑟为例

查阅原著之尾注用 。若原著的引文在尾注 中附有英文原文,则本译文以英文原文为准。
① 译 者 按 :今 雅 加 达 。
l 9世 纪 巷督 教 季教 传 教 士的 汉语 语 癌 学研 究 斤
15 2
l1 8 5~ 1 8 ) 担任 这个 助理职 位 ,艾 约瑟 之后 , 由韦 廉 臣 ( e a d r la o 8 9~ 87 Al n e l msn l2 x Wii
翻译成 中文;对 于 ( )() 2 3 ,本文结合中文和英文 习惯把 日文翻译成中文,并在 该名称第一次出王 兕时附上
英 文 ;对 于 ( ) 4 ,本 文 保 留 英 文 原文 ,并在 该 名 称第 一 次 出现 时 附上 中 文 译 文 。原 著 中有 尾 注 3 6条 ,多 为 引 用 的英 文 著 作 的 出处 和 英 文 原 文 , 用单 圆括 号 型序 号 标 注 。本 译 文 仅 保 留 了 原 著 的尾 注 符 号 ,仅 供读 者
※ 本文 译 自 日本 关 西 大 学学 者 何 群 雄 著 《 语 语 法 学起 源— — 以 ( 氏文 通 ) 及 其 以 前 的在 华 传 教士 汉 马
论著为中心》 ( 中国语文法学事始: 『 氏文通J 【至 为熹℃口在萃宣教鲕 0著耆 它中心 【)的第 2部 《9 焉 二 ) 二 l
世 纪 基 督 教 新教 传 教 士 的汉 语 语 法 学 研 究 》之 第 7章 “ 约 瑟 的 汉语 研 究 ” 第 l5 l7页 ,东 京 三 元 社 艾 】一 2 2 0 版 。副标 题 为 译 者 自拟 。何 著 前 2章 的 内容 ,译 者 译作 《9世 纪 基 督 教新 教传 教 士 的 汉 语语 法 学研 00年 l 究 —— 以马礼 逊 、马士 曼 为 例 》 ,发 表 于 北京 外 国 语 大学 国际 汉语 教 学 信 息 中心 编 《 国际 汉 语 教 学动 态 与研

《英汉对比语言学》主要著作介绍5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

《英汉对比语言学》主要著作介绍5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

《英汉对比语言学》主要著作介绍5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本书选择了十个带有普遍性的专题,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之办法,联系语体风格与翻译技巧就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特征、表现方法、修辞手段、英汉民族的思维习惯和某些文化因素等方面对英语和汉语的不同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

该书对英汉语在语法方面的异同做了以下分析:(1)现代英语属综合分析语,汉语则是典型的分析语。

英语有形态变化,汉语没有严格的形态变化;汉语词序比较灵活,英语词序相对固定;英汉都有大量的虚词,但各有特点。

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

(2)英语句子有严谨的主谓结构,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前呼后拥,严密规范,句式呈“聚集型”。

汉语不受形态约束,没有主谓形式协调一致的关系,主谓结构具有很大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因而句式呈“流散型”。

英语重形合,造句注重形式接应,要求结构完整,句子以形寓意,以法摄神,因而严密规范,采用的是焦点句法:汉语重意念连贯,不求结构齐整,句子以意役形,以神统法,因而流泻铺排,采用的是散点句法。

(3)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形接应,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

英语常综合运用关系词、连接词、介词及其他连接手段,把各种成分连接起来,构筑长短句子,表达一定的语法关系和逻辑联系。

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神统形。

汉语的意合法往往采用语序、反复、排比、对偶、对照等,紧缩句,四字格等手段。

(4)从属结构是现代英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英语句子呈句首封闭句尾开放格局。

英语造句主要采用“楼层建筑法”,句子一般有完整的结构,许多有关的成分通过各种表示关系和连接手段组成关系词结集,直接或间接地粘附在这个句子结构的里外、前后、左右或中间,整个句子成了庞大复杂的“建筑物”。

汉语语序是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来排列的,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流水记事法”,常用分句或流水句来逐层叙述思维的各个过程,汉语通常采用散句、松句、紧缩句、省略句、流水句或并列形式的复句,以中短句居多。

论19世纪上半叶英国汉语语法研究

论19世纪上半叶英国汉语语法研究

论19世纪上半叶英国汉语语法研究。

19世纪上半叶是英国汉语语法研究从做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英国学术界从事汉语语法研究的人物不多,但也有一些著名的学者,他们用他们独特的学术方法,将英国人在汉语
语法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推向新高度。

首先,1840年,英国学者利物浦大学Paton博士由于闻睹了中国文学,着手研究汉语语法,这标志着英国汉语语法研究的开始。

Paton博士把对汉语语法推进了一个新的高度,系统化地进行了汉文字研究,像春秋期间老庄的系统思维和语法。

他的研究也将中文字义
和语法性质等结合在一起,他的成果得到了英国学者的广泛认同,并得到了不少新的进展。

此外,1862年,英国汉学家Max Muller发表了他的汉语语法研究,对汉语的学习和
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把中国文学和历史概括为一个系统,用他丰富的实践经验来系
统地讨论汉语语法,这些非常有用。

同时,他也评论了英国人学习汉语的方法和方法,这
也为英国汉语语法研究奠定了基础。

最后,19世纪1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博士在的Counani的汉语语法也引起了很多英
国汉学家的关注。

他写中文语法学习系统,系统总结出汉语文字结构,到层次,例如词性,句性,句子结构等。

Counani博士认为,要正确地理解和系统化汉语语法,就要从其历史
发展入手,循序渐进,从中文字及其动态变化出发,把汉语语法分开,把汉语语法整合起来,形成更为系统的语法结构。

他提出的这项学术研究也为英国set-off了一番新的汉语
语法研究的开始。

汉语语法研究名著

汉语语法研究名著

《马氏文通》《马氏文通》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

作者马建忠在《马氏文通》后序中说:“童蒙入塾,能循是而学文焉……微特中国之书籍,其道理可知,将由是而求西文所载之道,所明之理,亦不难精求而会通焉。

”为此他花了10多年时间写成此书。

全书以典范的文言文为研究对象,取材于四书、三传、史记、汉书以及韩愈的文章。

例句有七八千。

全书的系统模仿西方传统语法,同时也注重汉语实际。

如词类系统,除了名字、代字、静字、动字、状字、介字、连字、叹字之外,增加了助字(语气词)。

又如句法系统,拿静字(形容词)与动字(动词)并列,认为它们都能充当语词(谓语)。

全书分10卷。

卷一讲“正名”,介绍主要的术语。

卷二至卷九依次论述各类实词和虚词。

虽然以词类为纲,但是具体分析时莫不依据语句。

卷十论句读,是句法的总论。

作者在《例言》中说:“是书本旨,专论句读。

”这是《马氏文通》的特点。

马建忠主张根据词义确定词类,同时认为词类和句子成分有对当关系。

如果遇到不符合这种规定的情况,就用词类通假来解释。

例如“其愚不可及也”中的“愚”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名词。

他又认为“字无定义,故无定类”,与词类通假说不无矛盾。

《马氏文通》借鉴和吸收西方语法理论,规模宏大、体系完整,奠定了汉语语法研究的基础,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国文法草创》《国文法草创》为陈承泽所著,1922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全书约 5万字,叙述多于例证,议论多于描写。

全书分13节,第1节为“绪言”,讲著作的缘起。

第2节为“研究法大纲”,提出研究语法的主张。

第3节为“文法上应待解决之诸悬案”,主要讨论词类问题。

第4~12 节分别叙述各类词的特点和用法。

第13节为“活用之实例”。

其中第2、第3、第13节给后学者以较深影响。

第2节讲研究方法,提出3个原则:①说明的,非创造的;②独立的,非模仿的;③实用的,非装饰的。

这些原则是全书的总纲。

第 3节和第13节讨论词类,反对《马氏文通》中“字无定类”的观点,主张根据词的本用定类,不能以修辞上的特例作为语法上的通例,不能以例外否定规律。

18—19世纪欧洲汉语教学研究:《汉语手册》前言(1863)

18—19世纪欧洲汉语教学研究:《汉语手册》前言(1863)

【编者按】詹姆斯·萨默斯(James Summers)于1863年出版了《汉语手册》,遗憾的是,150年来该书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客观而言,该书作者学有专长,使得他能够站在普通语言学的角度,考察了汉语的诸多事实,其中对汉语音节结构的描写以及对汉语词类的分析,非常精到,为当时学界所少见,得出的许多关于汉语的研究结论,应该说都已达到当时欧洲汉语学术界的最高水平,即便到今天,他对汉语的许多认识仍然能够引起学人的思考,给人以启发。

本刊特此刊发该书的《前言》部分,标题系编者所加。

《汉语手册》出版的目的大致有三:一是为在“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①学习中文的学生提供教材;二是为英国学习中文的其他人士提供辅助;三是为中国本土初学中文的人提供支持。

为表明该书写作的必要性,我们就必须回顾一下现存的有关汉语教学研究的各种著作,直截了当地指出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并指明它们作为中文学习辅助资料的学术价值。

英国的中文研究,广而言之,甚至是欧洲的中文研究,也不过是近些年的事。

传教士著作中的一些模糊表达,尽管本身大体正确,却仍然需要传教士去加以解释,防止主观臆断以致曲解原意。

因为没有老师随时更正西方人头脑中故有的一些偏见和错误结论,许多法则和真理经常会被误解。

早期东方史研究者对中国神奇般的描述,使得有关中国人的一切都被过度渲染,甚至出现了许多子虚乌有的东西。

首部系统论述中文的著作《华语官话语法》由多明我会(亦译道明会)修道士瓦罗(Francisco Varo)(亦译万济国)编著②,1703年在广州以木刻印刷的方式出版。

拜耶尔(T. S. Bayer)1730年用拉丁文发表了他的著作《中国博物论》(Museum Sinicum)(上下卷,8开本),在圣彼德堡出版。

然而拜耶尔却未能实现期写作初衷。

该书由传教士著作中的资料搜集整理而成,并对这些资料加以评论,用词隐晦,不令人满意。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资料汇编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资料汇编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资料汇编
1.《现代汉语语法》(王力著):这是一本经典的汉语语法教材,被广
泛认为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3.《实用汉语语法》(陆谷孙著):这是一本介绍汉语语法和句法的基
础教材,主要是针对外国人学习汉语而编写的。

4.《汉语句法》(罗先华著):该书系统地阐述了汉语句法的基本原理,并对一些典型的汉语句子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5.《现代汉语语法实例》(赵瑜、高峰著):该书以在实际交际中常见
的语言情境为例进行讲解,旨在帮助读者更加直观、深入地理解汉语语法。

6.《新编汉语基础语法》(韦绪懋著):该书是一本汉语语法入门教材,涵盖了汉语语法的基本概念、句法、词法等方面的知识。

7.《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第3版)》(张奕凌、王垂纶、李克良、郝
德明主编):该书详细、全面地介绍了现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知识,是一本
权威性的汉语语法教材。

8.《现代汉语语法与修辞》(陈卫明主编):该书旨在通过对汉语语法
的修辞学研究,探讨汉语语法与修辞关系的内在联系。

19世纪上半叶英国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及启示

19世纪上半叶英国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及启示
[ 8 ] 1 8 7-1 8 8 通语言学三个角度阐述 了语 法研 究 的 意 义。
1 9世纪上半 叶 英 国 汉 语 语 法 研 究 有 三 本 代 表 著作, 一是马 士 曼 的 《 中国言法》 , 笔者认为是世界 上最早的汉 语 文 言 语 法 专 著
[ 5 ]
; 二是马礼逊的《 通
用汉言之法 》 , 笔者认为是第一部英文版汉语官话 E d k i n s ,J o s e p h , 1 8 5 3 ) 口语语法 专 著; 三是艾约瑟( 的《 上海方言口语语法》 , 是西方第一部汉语方言语 法专著
例如为说明名词的数的表达方式只需添加一个表示数的实词而名词本身没有变化这一点马士曼以三分天下有其二为例并有如下的文化背景介绍在论语第四册中孔子曾经提到过文王wunwang他是周朝tehyea创建者武王woowang的父亲孔子公开声称他是伟大的周朝的楷模颂扬他是因为他坚持扶持商shyang的最后一位王子登上皇位尽管他的行为很邪恶
[ 1 1 ] 。赵金铭将 对外 汉 里让外国学生尽快学好汉语”
可 见, 《 通用 汉 言 之
法》 的目的, 并不是 从 理 论 上 探 讨 汉 语 的 性 质, 而是 采用“ 实用语法” 作为汉 语 教 学 体 系, 给传教士的汉 语学习提供实际帮助。 来 华 传 教 士 们 的 母 语 都 是 印 欧 语 系 语 言, 他们 学习母语和拉丁 语 的 同 时 就 已 经 学 习 了 语 法 知 识, 并不需要语法的 启 蒙。 对 他 们 而 言, 语法书与其把 汉语语法结构讲解 得 很 准 确, 倒不如介绍如何把英 语的意思用汉语的 方 式 表 达 出 来, 以便让他们高效 而全面地掌握汉语 这 门 必 须 的 交 际 工 具, 达到传教 的最终目的。因而, 早期的英国汉语语法研究实际 是把重点放在英汉翻译中的对应表达方式上。正如 日本学者何 群 雄 对 马 礼 逊 的 评 价: “ 他知道真正的 g r a m m a r ) 当 汉语语法 的 特 异 之 处, 只不过把语法( 作语言 教 学 的 一 种 方 便 的 手 段, 或者说作为技巧 ( a r t ) 而暂时 利 用 起 来。 ” 何群雄还对艾约瑟倍加赞 赏, 因为艾氏提倡“ 语法学是一种 科 学 ( s c i e n c e ) ” 并 尝试着“ 把汉语语法从技巧向科学推进一步”

从中西方历史上的汉语语法研究看普遍语法

从中西方历史上的汉语语法研究看普遍语法

从中西方历史上的汉语语法研究看普遍语法
丛岩
【期刊名称】《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9(29)3
【摘要】文章介绍了历史上中西方语言学者对汉语语法的研究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尤其是西方学者所剖析的汉语语法现象,来说明汉语也遵循普遍语法,进一步证实了语言共性理论.
【总页数】1页(P116-116)
【作者】丛岩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大学外语教研部,辽宁,锦州,121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4
【相关文献】
1.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理论的西方哲学渊源 [J], 丁婵婵
2.当代西方语言学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 [J], 高秀雪
3.试论19世纪上半叶西方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背景 [J], 郑梦娟
4.19世纪上半叶西方汉语语法研究成果简评 [J], 郑梦娟
5.明清时期西方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 [J], 董方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世纪基督教新教传教士的汉语语法学研究——以艾约瑟为例

19世纪基督教新教传教士的汉语语法学研究——以艾约瑟为例

19世纪基督教新教传教士的汉语语法学研究——以艾约瑟为

何群雄;阮星;郑梦娟
【期刊名称】《长江学术》
【年(卷),期】2010(000)001
【摘要】19世纪西方的汉语语法研究中,艾约瑟是一个积极吸收欧洲最新语言学说来研究汉语的学者.他从普遍语法(general grammar)和比较语法(comparative grammar)的角度,进行了创建符合汉语实际的语法体系的尝试,进行了欧亚语言同源说的探索,留下了众多的著作.
【总页数】8页(P124-131)
【作者】何群雄;阮星;郑梦娟
【作者单位】澳洲国立大学;江汉大学实验师范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东方学到汉学——艾约瑟的比较语言学与汉语研究 [J], 陈喆
2.伦敦会传教士艾约瑟的中西语言比较研究及其影响 [J], 陈喆
3.18、19世纪西方汉语教材中的文言虚词研究——以“以”的研究为例 [J], 王玥雯
4.西洋传教士文献在汉语方言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以《从西洋传教士文献看台州方言百余年来的演变》为例 [J], 周志锋
5.16至19世纪西方人汉语研究与汉语观:以来华传教士为中心 [J], 陈晨;邵则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19世纪西方语言学用于研究汉语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浅谈19世纪西方语言学用于研究汉语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浅谈19世纪西方语言学用于研究汉语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语言学是高校中文系的学生要学习的主要课程之一。

现代意义上的语言学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至今一直存在发展。

其分支学科亲属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语法学、音系学、认知语言学等。

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当中,出现过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诺姆乔姆斯基等(两人为20世纪语言学的代表),其所创立的理论框架被世界上其他的语言研究者广泛使用。

语言学分支学科包括亲属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语法学、音系学、认知语言学等。

分别研究语言的不同部分,各学科各有各自的理论框架,各学科间相对独立。

与产生于西方的很多近代学科理论框架类似,这是一个用分析手段(起源于自医学中的解剖)来研究一个有机联系体的学科。

这是一个用不同形式的联系(将他们分析之后平列开)将原来语言有机的联系表达出来的过程。

这中间就会产生很多问题。

这与语言本身类似用一个不同形式的联系将客观事物的联系表达出来,例如:矛盾,这个词的意思与矛和盾都没有什么关系。

一个东西成型之后,它自身就具有了规律,其发展就会走向相对独立的道路。

语言学是为了解释语言中背后存在的规律,让读者明确而产生的,围绕其所研究的语言而形成不同的形式来自西方的语言学是基于西方语言而产生的,形成了他特定的形式,相比较于针对汉语产生的中国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其研究内容、分科与理论框架不同。

而在西方语言理论传入中国之后,这种特定形式的语言学与与和西方语言具有不同内部结构的汉语之间不协调性也就逐步表现出来了。

这主要表现在解释汉语现象困难、研究者不能正确区分形式和实质等问题上。

根据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虽然都具有系统性,音位与音义结合体却处于不同的范畴内。

研究语言本质上就是研究音义结合体。

(实际上应当称为形义结合体,下文同。

)。

索绪尔将研究音义结合体的这部分划分为语法与词汇学两部分,词汇学负责研究词的意义,语法学主要负责研究音义结合体的组织。

音义结合体之间是分级的语素构成词、词构成短语、短语构成句子,这套方法可以称为词本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世纪上半叶英人汉语语法研究著作述评作者:莫兴伟
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33期
【摘要】19世纪上半叶,随着在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向中国的逼近与渗透,英国对中国的研究也迅速展开。

为进一步了解中国社会及其语言文化,英国汉学家们开始对汉语语法进行深入的探讨并相继推出了有价值的成果。

本文即通过介绍马礼逊、马士曼、艾约瑟、威妥玛四人的著作,对19世纪上半叶英人的汉语语法研究中的特点及规律进行述评。

【关键词】汉语语法研究著作;特点;规律
1 英人四部有代表性的汉语语法著作
1.1 马士曼(John Marshman)著《中国言法》(Elements of Chinese Grammar)
1814年,马士曼在塞兰坡Serampore出版《中国言法》一书。

马氏在该书的序言中首先说明了写作缘起——一直就难以舍弃的了解中华帝国的历史及语言的愿望因自己于1799年到达距离中国不远的印度时越发强烈,而铭宁(Thomas Manning)与罗德里格斯(P. Rodrigues)等人的鼓励则进一步刺激了自己早已有之的研究汉语语法的冲动。

接着,他列举了著书过程中的不利条件:因一直在印度布道而从未到过中国、缺少汉语老师和翻译词典、无法掌握足够的来自中国国内的研究资料,不敢完全相信欧洲学者巴耶(Theophilus Siegfried Bayer)、傅尔蒙(étienne Fourmont)等人有关汉语语法的论述。

即便如此,他认为自己还是倾尽了全力—全书所引用的五百多个例子大都来自不同作者、不同语体的经典作品,时间跨度更是长达三千多年。

该著的词法部分对词的构成方式、类别和词形变化进行了分析,句法部分通过提出后置词、助词等概念,阐释量词、虚词、词序、作诗法、特殊单句形式等汉语要素,对名词性短语和特殊句式两级语法单位进行探讨。

1.2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的《通用汉言之法》(A Grammar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马礼逊在1811 年写成并于1815 年在塞兰坡出版了《通用汉言之法》。

在该书的序言中,马礼逊明确说明其撰述该著的目的是给学习中文的学生提供切合实际的帮助,这一点在后面的具体内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中文拼音表、声调练习表、音节表、汉字的结构部首表、名词和数词表等大量表格的出现让西人汉语学习者对汉语有了更直观的印象;汉语词汇的欧洲拼字法、汉字的书写方法以及标点法的讲述使学习者获得了理论和原则的指引;在将汉语词汇整体划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感叹词的基础上,再将代词具化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表示代词、关系代词、个别代词、不定代词,并就名词的数、性、格以及形容词的原级、比较级与最高级进行探讨的安排让学习者对数量众多的汉语词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1.3 艾约瑟(Joseph Edkins)著《上海方言口语语法》(A Grammar of Colloquial Chinese As Exhibited in the Shanghai Dialect)
1853年,艾约瑟出版了《上海方言口语语法》。

该著的词法部分对词的构成方式、类别和词形变化进行了分析,句法部分就短语(内部结构、层次、语义指向)和句子(成分、类别、词序以及扩展方式)这两级语法单位及其韵律特点进行了探讨。

此外,该著还对动词的时和体、量词的类别、虚词、词序、韵律与语法的相互作用、特殊的单句形式等可展现汉语独特性的语法现象进行了解析,并针对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如量词、句法变换方法)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艾氏还在1869 年推出了最早的上海方言词典——《上海方言词汇》(A Vocabulary of the Shanghai Dialect),作为对《语法》一书的补充。

1.4 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的《语言自迩集》(Yu yen tzu erh chi)
威妥玛于1867年出版的《语言自迩集》系统记录了19世纪中期的北京官话音系。

该著包括序、凡例、学习指南备忘录、八大章节及附表等内容,其中的八章依次为:“发音”(介绍单元音和复元音、辅音、送气音,并附音节总表)、“部首”(设部首总表及三个部首测验表并附答案)、“散语”(谈中国的度量衡)、“问答”、“谈论”、“秀才求婚,或践约传”、“声调练习”(有关于声调影响韵母的条件的注释,以及燕山平仄编与声调的练习)、“词类”——提及名词与冠词、汉话的量词、数(单数与复数)、格、性、形容词(及其比较级)、代词、动词(情态、时态和语态)、副词(表时间、处所、数量、程度)、介词、连词、叹词。

附录部分有北京话音节表和字音表。

从以上内容安排可知,它既是西人学习语音、汉字、语汇、阅读的课本,又因为有1500多条为学习者提供有关中国的语言-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注释,以及对“北京音600年来一直是中国官话正音”这一“定论”的质疑和探讨而堪称一部汉语语法著述。

2 英人汉语语法著作的特点及规律
这一时期的英人汉语语法著作在编排上大都采用分章划节、由简入繁的方式,在具体内容上多涉及声调、词类、句子以及变位、变格、句式,喜欢从拉丁语法理论的角度来解读汉语语法。

就研究目的而言,此类语法书目的编撰都是为了方便日后来华的西人(特别是英人)学习汉语,进而帮助其顺利实现在中国布道,与中国政府、仕绅、百姓进行至少是语言方面的交流的目标,正因如此,这些著作不仅有完善的语言理论架构,还以鲜活的语料兼顾了存在较大差异的官话与方言、口语与文言,具备了极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它也表明西人汉语语法专著的编撰已努力朝语法研究为语言教学服务的方向迈进。

从研究方法来看,此类著作大都采用了将共时比较与历时比较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关注汉语不同于世界其他语言的民族性和与世界其他语言共有的普遍性,比如说马士曼的作品即通过将汉语同梵语、英语等语言进行比较,发现了汉语语法依靠的都是“位置”,而非其他语言的“屈折”,而艾约瑟的《口语语法》也进行过将多语种、多方言进行对比分析的尝试。

从研究内容来看,此类著作既重视对理论的提炼,也注意将汉字教学、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其描述方言与官话、口语与书面语之间差异的做法也表明它们并不仅限于对纯语法,特别是文言语法的研究;其探讨的范围涵盖包括语音、词汇、文字、修辞等几乎所有的汉语汉字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也完善了分别在16世纪及18世纪初由瓦罗、马若瑟等人建立的实用汉语语法教学体系汉语和口语语法体系。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上述著述已基本勾勒出汉语文言或口语语法的面貌,但刻意寻找汉语的性、数、格等形态,重点探讨词形变化和从句、并列句的做法仍表明它落入了西方传统语法体系的窠臼,而对部分词类划分有误(如对代词、副词等词类的再分类不够科学,将名词性短语当作复合词),对语素、词、短语、句子等语法单位的划分不明确,对句法的论述仍然以词类为纲、对句子成分的分析不够、没有划分句子的类型等做法,均暴露了那些未亲身到中国现实社会里面来学习和研究汉语的学者(如马士曼),以及那些在骨子里就有“拉丁远胜汉语,字母优于象形”这一文化沙文主义的汉学家们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游汝杰.西洋传教士汉语方言学著作书目考述[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许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