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山西省晋城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城市2020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历史
本试卷共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主要考试内容:通版高考全部内容。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1.周代在王位和诸侯国国君继承对象的选择上,首先考虑的是嫡出,若没有嫡出之子,再考虑庶出;在坚持“立嫡”原则的同时,还要坚持以年龄排序的原则,由长及幼,不能错乱。

这说明周代 A. 儒家“尊老敬长”的礼制成为政治准绳 B. 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前提与基础 C. 官僚政治的巩固须借助嫡长子继承制 D. 注重维系政权继承的稳定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周代规定王位和诸侯国君继承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这有利于维系政权继承的
稳定性,故选D 项;材料体现了宗法制,没有涉及礼制,故排除A 项;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故排除B 项;周代实行贵族政治,不是官僚政治,故排除C 项
2.从殷商时期的“唯天监下典厥(道)义”,到西周时期的“遵王义”,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人一义”,即思想家们共用“义”的概念名称,均从“义”之“亲亲尊尊”内核人手进行理论改造,使“义”的性质及内涵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

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A. 人本文化的会通精神流行 B. 诸子思想具有同源异流特征 C.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D. 士人的民本意识正在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共用“义”的概念名称,均从“义”之“亲亲尊尊”内核人手进行理论
改造,使“义”的性质及内涵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说明诸子思想具有同源异流特征,故选B ;A 无法体现“使‘义’的性质及内涵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排除;西汉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民本意在,排除D 。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共用‘义’的概概念名称……使‘义’性质及内涵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3.西汉桓宽在《盐铁论》中记载了汉昭帝时所召开的盐铁会实况。

法家思想代表桑弘羊站在加强中央政府权威的角度,要求加强严刑峻法,崇尚功利,重视工商,坚持盐铁专卖;儒家思想代表们则要求讲道德仁义,反对与民争利,主张废除盐铁专卖。

这反映了当时
A. 儒家正统地位受到了挑战
B. 社会环境相对宽松自由
C. 统治者实施德主刑辅政策
D. 在治国理念上存在争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儒家和法家代表人物针对盐铁问题提出了针锋相对的主张,这表明当时在治国理念上存在争论,故选D项;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此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只是反映法儒两家代表关于盐铁专卖的观点,不能得出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对宽松自由,而且这也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能体现统治者礼法并用,但无法体现以德政为主、刑法为辅的特点,排除C项。

4.如图为西安大雁塔唐代进士题名帖。

大雁塔位于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为唐玄奘所建。

唐朝新中进士,均在大雁塔内题名,故以“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

雁塔下题名成为时人光宗耀祖的目标追求。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唐代
A. 科举取士的形式趋向于僵化
B. 书法艺术受到士人推崇
C. 科举考试的社会影响力凸显
D. 文学素养影响科举功名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雁塔题名”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雁塔下题名成为时人光宗耀祖所追求的目标,说明科举考试的社会影响力凸显,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取士的形式,故排除A项;材料主题与书法艺术无关,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文学素养与科举功名的关系,故排除D项。

5.宋人赵抃任越州知州时,正遇天灾,粮缺价高,他便“揭榜于通衢,令民有米增价以粜。

于是米商辐辏,
越之米价顿减,民无饥死”。

这表明赵抃
A. 不再对商业实施行政管理
B. 改革赋税制度以发展商业
C. 利用市场规律来渡过危机
D. 废弃抑商政策以照顾民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中的“令民有米增价以粜。

于是米商辐辏,越之米价顿减,民无饥死”等信息可知,赵抃利用市场规律调控米价,解决粮食短缺问题,故选C项;仅凭材料不能得出A项结论,且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赋税制度改革,故排除B项;宋代虽然商品经济繁荣,但是政府并没有废除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D项。

6.朱熹认为人性固然重要,但情为“未发”,把握自己的本性还需从“已发”处用力。

“性无不善,但情迁于物,心所发为情,或有不善。

”由此可知,朱熹认为人性
A. 本质是善
B. 有善有恶
C. 无善无恶
D. 本善习远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朱熹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是人性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由此可见朱熹认为人性本善习远,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并未体现外界对人性的影响;朱熹认为人性本善,习性却相差很远,并非有善有恶和无善无恶,B、C选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7.明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进出口商船的登记、纳税、收买舶船带来的货物,具体的商务则由“官设牙行与民贸易”。

隆庆之后,牙行由纯粹的买卖中介成为包销外国进口商品和本国商品出口贸易的商业团体。

牙行的出现
A. 体现了明朝政府对中外贸易的管控
B. 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繁荣
C. 反映出传统闭关锁国政策逐渐松弛
D. 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官设牙行与民贸易”“成为包销外国进口商品和本国商品出口贸易的商业团体”可以看出明政府设立的牙行主要负责管理对外贸易,这体现了明朝政府对中外贸易的管控,故选A项;政府对中外贸易的严格控制不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更说不上繁荣,故排除B项;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的
是对外贸易,不能体现反映出传统闭关锁国政策逐渐松弛,故C项错误;政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政府不利于海外市场的开拓,对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限制作用,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排除D项。

8.下表是清代前期民间年画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部分)。

这反映出,清代前期
A. 底层女性地位上升
B. 女性自主意识日益凸显
C. 女性维权意识强烈
D. 封建礼教内容与时俱进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女子自强”“妇女已经大量迈出家门,参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妻打男挨”等信息凸显了当时女性的自主意识,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底层妇女地位和女性维权意识,故排除A、C两项;材料没有涉及封建礼教内容的变化,故排除D项。

9.1896年至1898年,上海时务报馆实际上成为各种维新事业的联络站,共有40人自浙江、四川、江苏、湖北、槟榔屿等多地来信,请求帮助办理各类事项近60项,涉及拟开办学堂请代聘各科老师,请代为销售、推广报刊,请帮助设学堂、办公司等。

据此可知,当时
A. 维新派抓住了变法成功的关键
B. 学习西方成为社会的共识
C. 维新变法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D. 维新变法与中国实际结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1896年至1898年,上海时务报馆实际上成为各种维新事业的联络站,涉及多地众多维新事业,说明当时维新变法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故选C;材料信息不能体现维新派是否抓住了变法成功的关键,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学习西方成为社会的共识,排除B;材料不能说明维新变法是否与中国实际结合,排除D。

10.下面为1893~1910年中国进口商品种类比较表(单位:%)。

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A. 中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增强
B. 西方加大了对华商品倾销
C. 中国轻工业获得一定的发展
D. 民族工业的发展面临绝境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表中直接消费资料进口呈现下降趋势,结合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史实可知,这是当时中国轻工业获得一定程度发展的结果,故选C选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的民族工业有所发展,说明中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有所下降,A选项排除;B选项表述与表中直接消费资料进口呈现下降趋势不符,且甲午战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排除B选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工业有所发展,陷入绝境的说法错误,D选项排除。

11.1912年元旦,发表在上海《申报》的《新祝词》写道:“我四万万同胞如新婴儿新出于母胎,从今日起为新国民,道德一新、学术一新、冠裳一新。

前途种种新事业,胥吾新国民之新责任也。

”由此可知,辛亥革命
A. 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追求
B. 维护了社会道德的底线
C. 促进了学术研究的进步
D. 转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新祝词》提出不但要革新道德、学术,而且也要革新服饰风格,这表明辛亥革命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追求,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辛亥革命改变了人们的道德观念,在此之前道德底线并未被突破;C、D两项都被包含在A选项中,不能全面的概括材料信息。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2.中共中央在大革命后期发表的《中国革命之争论问题》中指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互争其在革命军队中之影响,这是互争领袖权的斗争之很重要的一方面……共产党应力求取得革命军队的领袖权。

”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
A. 受到共产国际的深刻影响
B. 意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
C. 着力开辟农村革命道路
D. 尚不清楚中国革命的性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大革命后期,中共中央认为“共产党应力求取得革命军队的
领袖权”,这
说明当时中共中央意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因此B 选项正确。

A 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共产国际对中共中央的影响;C 选项错误,大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并未着力开辟农村革命道路;D 选项错误,材料表明当时中共
中央已认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1922年中共二大上就已经明确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和任务。

故正确答案为B 选项。

13.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报道:“过去是‘母猪不敬神,娘们不算人’……
而现在则完全变了,妇女已上了桌面。

人人有了一份财产,共同劳动,共同处理。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婚姻自主成为新时尚
B.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扩大
C. 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D. 解放区妇女地位的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现象体现了20世纪40年代末,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结合材料时间和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等信息可知,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结果,故选C 项;材
料没有反映婚姻自主的相关信息,故排除A 项;B 项表述与材料中“20世纪40年代末”的时代背景不符,故排除B 项;D 项表述属于材料现象,不是导致现象的主要原因,故排除D 项。

14.下面是一幅创作于1953年的宣传画,该宣传画反映出当时我国
A. 人民群众建设祖国的热情高涨
B. 人民公社获得了广大群众拥护
C. 家庭副业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D. 农业合作化运动出现“浮夸风”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中的“1953年”可知当时我国实行“一化三改”活动,也就是“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运动。

漫画中的文字“合作社养猪”“男女老幼其劳动”“爱国增产真光荣”等信息则反映当时人民群众建设祖国高昂的热情,故选A项,排除D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与材料中“1953年”不符,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合作社养猪”,不是家庭副业,故排除C项。

15.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

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当时邓小平这一思想
A. 加快了科技体制改革
B. 源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 推动了科技政策拨乱反正
D. 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3月邓小平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特别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思想,为当时科技领域的拨乱反正提供了思想支持,故C项正确;科技领域先实现拨乱反正,才能进行科技体制改革,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在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故B项错误;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故D项错误。

16.下表是一位中国法学专家的建言。

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该专家主张
A. 深化基层民主
B. 制定村民自治法规
C. 提升官员素养
D. 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农民……强化村庄内部管理和监督”“行依法行政,以制约行政对村民治理的不当影响”,这说明基层民主存在一些乱象,需要深化改革,故A符合题意;材料强调要探索村民自治的新思路而非制定村民自治法规,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主旨是深化基层民主改革而非官员素质,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主旨是深化基层民主改革而非依法治国,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7.苏格拉底认为,灵魂的本质是理性,人应在追求绝对确定的知识中认识自己,培养完整的道德人格,以善为人生的最高目的。

善是天地万物的秩序,也是人的本性与自由所在。

这反映出苏格拉底
A. 主张实现人格绝对平等
B. 鼓励人们积极追求现世的幸福
C. 全盘否定了智者的主张
D. 对“人是万物的尺度”思想的反思
【答案】D
【解析】
【详解】苏格拉底对人的认识中突出理性,“培养完整的道德人格”,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说明他在反思智者学派的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局限性,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苏格拉底主张人格绝对平等,排除A项;B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观点,排除;苏格拉底是对智者学派观点的反思和发展,不是全盘否定,排除C项。

18.现代美国法学家麦基文在谈到罗马法时断言:无论如何我对下述罗马宪法理论是坚信不疑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所有法律的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罗马法是一切权威的来源
B. 平民与贵族在法律上平等
C. 罗马法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D. 人民是罗马国家权力主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只有人民才是所有法律的泉”可知,人民是罗马法的源泉,说明罗马法具有广泛社会基础,故选C;A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平民与贵族的信息,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人民与法律的关系,没有涉及国家权力问题,排除D。

19.16世纪末,每年约有25~30艘来自澳门、福建、宁波的华商船将丝料、瓷器、茶叶和其他货物运至被西班牙人控制的马尼拉,西班牙船队横越太平洋运抵墨西哥西海岸的卡普罗港,将其中一部分货物换取当地的黄金、白银,其余货物再连同黄金、白银一起运往欧洲。

据此可知,当时
A. 以西欧为中心
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 全球各地建立起直接的商贸关系C.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东西方贸易交往D. 三角贸易的路线与内容发生了变化【答案】C 【解析】【详解】据材料中“16世纪末”和西班牙船队将来自中国的商品运抵墨西哥,在墨西哥交易后再连同黄金、
白银一起运往欧洲等信息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东西方贸易,故选C项;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19世纪中期,故排除A项;“全球各地建立起直接贸易”与材料和史实均不相符,故排除B项;材料现象反映的不是三角贸易,故排除D项。

20.英国的行政权和立法权自“光荣革命”后便一直统一于议会之中,首相既是政府首脑又是议会执政党(多数党)的领袖。

因此,以首相为首的执政党推行的某项立法往往都能通过。

故执政党在任期内往往具有“独裁般的权力”,这一传统
A. 延续了专制制度
B. 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 维护了议会主权
D. 确立了君主立宪
【答案】B
【解析】
【详解】英国的行政权和立法权自“光荣革命”后便一直统一于议会之中,以首相为首的执政党推行的某项立法往往都能通过,这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故选B;英国“光荣革命”后已经确立民主政治,并非专制制度,排除A;C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排除;《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D不符合题意,排除。

21.巴黎公社成立以后就立即颁布了许多法令,首先就是取消征兵制、废除常备军,另外规定了公务人员最高薪资。

还宣布教会与国家分离,把教会从学校中剔除出去,解除了资产阶级控制人民的精神枷锁。

巴黎公社颁布这些法令和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 强化公务人员的公仆意识
B.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 消灭资本主义财产私有制
D.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了巴黎公社摧毁旧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其主要目的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故选B项;
A项表述只是“公务员的最高薪”规定的目的,不能反映材料的整体意图,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财产私有制的相关信息,故排除C项;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尝试,故排除D项。

22.社会消费基金是除给职工支付工资外,国家用于居民的公共福利基金。

阅读下面“1933年和1937年苏联社会消费基金状况”表,该表反映出这一时期苏联
A. 新经济政策推行按劳分配
B. 工业生产以消费品为主
C. 国家收入分配关注到民生
D. 斯大林体制的活力衰退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中社会消费基金“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和“人均消费基金获得的收入”呈现上升趋势可知,当时苏联在国家收入分配上关注到民生,故选C项;1928年新经济政策就已经废止,故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故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故排除D 项。

【点睛】数据图表型选择题解题秘诀:
(1)“看一看”:看图表名称及出处、时间、项目、数据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反映不同历史内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类型。

(2)“减一减”:将表格中数据相减,看数据升降等信息,读出表格中所蕴含的变化、态势等。

(3)“比一比”:横比找差异,纵比看趋势,类比辨种类。

注意表格数据图形式的不同,不同的图、表有其特定的技术要求和特点。

进而通过其量变及相互关系,归纳出其所反映的现象及规律。

(4)“联一联”:联教材、掘信息。

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23.1958年7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访问巴黎。

他与戴高乐的会谈围绕东西方关系、法国大国地位、北约、法国发展核武器、黎巴嫩问题、最高级会谈、欧洲等众多话题展开,但总的基调是分歧大于一致。

这一状况的出现反映出
A. 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B. 欧洲已成为美苏争霸的重点
C.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发生动摇
D. 法国利用强大的欧盟作后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中关键信息“1958年”“法国大国地位”“北约、法国发展核武器”“欧洲”“但总的基调是分歧大于致”可知,当时戴高乐总统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试图摆脱美国的控制,这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故选A项;美苏争霸的重点始终在欧洲,故排除B项;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崛起,冲击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地位,故排除C项;D项中“欧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24.1966年,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中说:“我主张杂乱而有活力胜过明显的统一。

我容许不根据前提的推理并赞成建筑的二元性。

我认为用意简明不如意义丰富……我爱两者兼顾,不爱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是黑白都要,或是灰的。

”据此推断,这一流派是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印象主义
D. 现代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提及建筑师文丘里强调对艺术的追求杂乱胜过统一,主张两者兼顾,这符合现代主义的风格,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等手段超越现实塑造形象,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与材料信息不符;B选项错误,现实主义注重细节的真实性、形象的典型性和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与材料信息不符;C选项错误,印象主义的基本特点是以光和色彩作为认识世界的中心,与材料信息不符。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的城市化运动主要出现在工业革命发祥地和工业化地区,工业革命发祥地多是近代早期的乡村工业区。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机器工厂的出现,原有的乡村工业城镇成长为城市,对资源和人口的吸附力大为增强;原有的乡村工业村庄演变为工业城镇,原有的农民要么就地转变为城镇居民,要么移居本区域新兴的工商业大城市。

这些地区后来一直是英国主要工业城市分布的区域。

1851年,经过大约一个世纪的工业革命后,英国城市人口已超过50%,基本完成城市化。

城市化高潮的早期基本上是农村城镇化的高潮,因为城市人口增长主要依靠农民移民,其次才是城市居民的自然繁衍。

——摘编自刘景华《农村城镇化:欧洲的经历与经验》
1895年底,中国总共对外开放26个通商口岸。

这些开放通商口岸分布的区域,形成了一个以开放口岸城市为中转枢,各方面力量参与其间的广泛的贸易网络几平在西方国家将商业势力拓展到通商口岸的同时,中国内陆地区各种资人口商业等也开始了向通商口岸的集中中国对外开埠通商后,口岸城市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它们逐渐盖过了一些传统内陆城市的光芒。

开埠通商既是对中国传统市场园的改纽,也是对国内资源的一次整合,更是对中国近代城市分布格局的调整由此开始,口岸城市的迅速崛起打破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某种均势。

——摘编自徐峰《商业与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启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的城市化与清末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中国城市化的意义
【答案】(1)同: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移民是城市化的重要参与者;城市化分布区域不均。

异:英国的城市化是自发形成的;中国的城市化深受外来侵略的影响。

英国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中国城市化起步晚,城市化率低。

(2)意义: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瓦解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经济格局,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英国的城市化运动主要出现在工业革命发祥地和工业化地区,工业革命发祥地多是近代早期的乡村工业区。

”“在近代中国发展最耀眼,也是城市化特征最明显的城市是那些对外开放通商口岸。

”“城市化高潮的早期基本上是农村城镇化的高潮,因为城市人口增长主要依靠农民移民”“几乎在西方国家将商业势力拓展到通商口岸的同时,中国内陆地区各种资源(人口、商业等)也开始了向通商口岸的集中。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同点为: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移民是城市化的重要参与者;城市化分布区域不均。

不同点为:英国的城市化是自发形成的;中国的城市化深受外来侵略的影响。

英国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中国城市化起步晚,城市化率低。

(2)根据材料“开埠通商既是对中国传统市场圈的改组,也是对国内资源的一次整合,更是对中国近代城市分布格局的调整。

由此开始,口岸城市的迅速崛起,打破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某种均势。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中国城市化的意义在于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瓦解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经济格局,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旧历史学家已公认秦代是中国专制政体发轫的朝代,而由秦以后,直到现代化开始的清代,其经历了两千余年的长期岁月,除了极少数场合外,中国的政治形态并没有了不起的的变更,换则言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