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题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注释、翻译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注释、翻译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一、重点注释默写:《答谢中书书》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四时】四季。

3、【歇】消散。

4、【夕日欲颓】夕阻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5、【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6、【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7、【与】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记承天寺夜游》1、【念】考虑,想到。

2、【相与】共同,一起。

3、【中庭】院子里。

4、【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盖】大概是。

6、【但】只是。

7、【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二、重点句子翻译: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6、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八上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题

八上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题

八上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题27 短两篇答谢中书书一、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

1.山川之美,古共谈()()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3.……四时俱备()()()4.晓物将歇()()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6.实是欲界之仙都()()()7. 未复能有与其奇者()()()()二、译句1.山川之美,古共谈。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

6.自康乐(谢灵运)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三、理解性填空1.山川之美,在陶弘景的笔下的情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陶弘景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整体感知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所在山川的的秀美景色?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写的?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4.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 月色入户()2. 解衣欲睡,欣然起行()()3. 念无与为乐者()()4. 怀民亦未寝()5. 相与步于中庭()6. 盖竹柏影也()7.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选择、阅读习题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选择、阅读习题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有时见.日/风吹草低见.牛羊【解析】A参与,这里指欣赏;和。

B代指鱼;代指鱼。

C发出;振作。

D看见;见(xiàn):同“现”,显露。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解析】A的;主谓之间。

B判断词,是;判断词,是。

C连词,和;动词,参与,欣赏。

D动词,寻找;副词,不久。

3、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A、四时俱备.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有时见.日/胡不见.我于王【解析】A存在;准备。

B都是代指鱼。

C发出;振作。

D看见;引见。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A.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然是.中有深趣也。

B.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相与.步于中庭。

C. ①时时而间.进。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 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解析】A 判断动词,是;指示代词,这。

B参与,这里指欣赏;一起。

C间或,有时候;参与。

D的;补足音节。

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解析】A动词,参与,这里指欣赏。

B古今异义,考虑,想到。

C名词用作动词,睡觉。

D一起。

6、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解析】A的;主谓之间。

最新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题及答案

最新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题及答案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题及答案一、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设题意图是使学生能够当堂记住这两篇优美的写景文章,养成背诵名篇的好习惯。

背诵是学习古文的基本功,它对于牢固掌握古文内容和培养语感是很重要的。

默写是为了检查背诵的效果,也要在课堂上完成。

二、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设题意图是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感情基调,在初读文章的过程中就应该提醒学生有意识地注意这一点,从整体上把握作者传达的情感是悲还是喜。

对文章作细致研读后,还要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题是在第二个层次上的品味,通过两篇文章的比较能够使认识更加深入。

〖参考答案〗《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

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

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记住词的基本意义。

〖参考答案〗1、歇,消散。

2、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八上语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精选题含答案

八上语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精选题含答案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 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 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耳。
4.如何理解《记承天寺夜游》文中“闲人” 的含义。(3分)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 作为贬谪之人,有职无权,清闲无比, 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 ,即空灵自在,悠闲自如,故能欣赏到 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 意,又颇有自许的意味,还表现出一种 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一、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题目。(15分 )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5分)
(1)四时俱备
俱:_全__、__都__________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_欣__赏__、__领__悟__
(4)念无与为乐者
念:_考__虑__、__想__到__
(5)但少闲人
但:_只__是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夕阳欲颓,沉麟竞跃。
(2)月色入户 ( 门
)
(3)庭下如积水空明( 院子、庭院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只是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 相跳出水面。
(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 的影子。
3.简答。(4分)
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陶 文表达了作者_热__爱__自__然__,__沉__醉__山__水___的思想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部编)第10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部编)第10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部编)第10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课内基础积累】一、为下列划线字注音欲颓( ) 石壁()沉鳞( ) 与()其奇遂( )至藻()荇( ) 未寝()竹柏()二、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 )3、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答:4、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答:5、“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答:6、“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答、7、《答谢中书书》写出作者什么样的的思想感情?答:五、【迁移过关】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1-5题。

(10分)[甲]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基础练习】1.给下列字注音。

(1).弘( ) (2).颓( ) (3).鳞( ) (4).遂( )(5).寝( ) (6).藻( ) (7).荇( ) (8).吾( )2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念无与.为乐者。

(3).相与.步于中庭。

(4).选贤与.能。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综合练习】一.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人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先用“│”把《答谢中书书》划分为两个层次,再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

(1).分层:第一层:第二层:(2).主要内容:第一层:第二层:2.有人说“夕阳欲颓”在常人看来,往往引发消沉的思绪,而在《答谢中书书》中,作者却描绘出“沉鳞竞跃”的生动图画,说说这样的景物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五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简答题:(1).写出作者记叙夜游的时间、地点及同游人。

(2).作者是怎样描写承天寺院中景色的?2.回答下列问题。

(1).夜游的原因是:(2).夜游的背景是:(3).夜游的心情是:(4).写景的一句是:(5).抒发的感慨是: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拓展练习】一.阅读于是项王乃欲东流乌江。

乌江亭长舣(使船靠岸)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部编(统编)人教版八上 语文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部编(统编)人教版八上 语文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一、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字,号。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子瞻,号,是朝的家。

他与父亲、弟弟合称为“”,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3.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请赏析这句话:。

4.《记承天寺夜游》分三层:
第一层,记事,交代了;
第二层,写景,写了;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

5.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6.《答谢中书书》总领全文的语句是:。

文章又以“。

”感慨收束全文。

二、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山川之()美五色交辉()四时()俱()备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翻译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五)(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五)(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甲】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1) 沉鳞竞跃( )(2) 月色入户 (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1.翻译下列句子。

(4分)(1)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2.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3分)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B.实是欲界/之仙都C.盖/竹柏影也D.念/无与为乐者13.面对美景,两篇文章的作者各发出怎样的感慨?情感有何相同之处?(4分)答案:10.古文阅读(共15分)解释加点字(4分,每空1分)(1) ( 指水中潜游的鱼)(2) ( 这里指门)(3)参与,这里指欣赏(4)只是11.(4分)(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__(2)(日光)照在庭院里好像一片积水澄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2.( B)(3分)13._【甲】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美景处处在,“我”是赏景人,热爱山水,为自然所陶醉。

(4分)。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习题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习题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说明:根据习题难易度,分A卷和B卷。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A卷:夯实基础一、重点注释默写:《答谢中书书》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四时】四季。

3、【歇】消散。

4、【夕日欲颓】夕阻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5、【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6、【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7、【与】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记承天寺夜游》1、【念】考虑,想到。

2、【相与】共同,一起。

3、【中庭】院子里。

4、【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盖】大概是。

6、【但】只是。

7、【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二、重点句子翻译: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6、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阅读练习及答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阅读练习及答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阅读练习及答案(甲文)答谢中书书(13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6、解释下列加点字。

(4分)(1)晓雾将歇(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怀民亦未寝(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7、翻译下列句子。

(2分)(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18、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和“”。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

(3分)19、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写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情感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的语句中。

(4分)答案:16、(1)消散(2)参与,这里指欣赏(3)睡觉(4)只是17、(1)潜游在水底的鱼儿竞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18、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栢影也。

19、山川之美月色/月夜之美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对即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0《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练习题

10《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练习题

10《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练习题10短文两篇练习题(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

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

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二、提高部分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选择题、简答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选择题、简答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选择题】【课内简答题】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有时见.日/风吹草低见.牛羊【解析】A参与,这里指欣赏;和。

B代指鱼;代指鱼。

C发出;振作。

D看见;见(xiàn):同“现”,显露。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解析】A的;主谓之间。

B判断词,是;判断词,是。

C连词,和;动词,参与,欣赏。

D动词,寻找;副词,不久。

3、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A、四时俱备.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有时见.日/胡不见.我于王【解析】A存在;准备。

B都是代指鱼。

C发出;振作。

D看见;引见。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A.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然是.中有深趣也。

B.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相与.步于中庭。

C. ①时时而间.进。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 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解析】A 判断动词,是;指示代词,这。

B参与,这里指欣赏;一起。

C间或,有时候;参与。

D的;补足音节。

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解析】A动词,参与,这里指欣赏。

B古今异义,考虑,想到。

C名词用作动词,睡觉。

D一起。

6、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解析】A的;主谓之间。

第11课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解析版)

第11课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解析版)

11 短文两篇★基础达标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怀民亦未寝.(qǐng)夕日欲颓.(tuí)B.遂.至承天寺(suí)晓雾将歇.(xiē)C.藻,荇.交横(xìng)能与.其奇者(yù)D.盖竹柏.影也(bái)相与.步于中庭(yǔ)【答案】C【解析】A项寝qǐn;B项遂suì;D项柏bǎi;故选C。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古来共.谈(共同)B.夕日欲颓.(坠落)猿鸟乱.鸣(纷乱) 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盖.竹柏影也(只是)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高峰入云(耸入)但.少闲人(只是)【答案】C【解析】C项中的户:门。

与:参与,此指欣赏。

盖:大概是。

故选C。

3.选出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A. 水中藻、荇/交横B. 实是/欲界之仙都C.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案】A【解析】A项的正确停顿应为:水中/藻、荇交横。

故选A。

4.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没有变化的一项是()A.晓雾将歇. B.实是.欲界之仙都C.念.无与为乐者 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案】B【解析】A项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C 项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思念,想念。

D项古义:只是;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但是。

故选B。

5.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的一项()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B.五色交辉.。

C.念无与为乐.者。

E . 庭下如积水空明..。

【答案】B【解析】B项“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故选B。

6.下列各组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 欲界之.仙都但微颔之.B.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C. 山川之.美花之.富贵者D. 蔽林间窥之.乃记之.而去【答案】A【解析】A项之:的/代词;B项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之:的/的;D项之:代词/之:代词。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文言现象习题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文言现象习题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现象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文言现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①四时.俱备:古今异义,古义:季节,今义:时间②四时俱备.:古今异义,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③晓雾将歇.:古今异义,古义:消散,今义:休息④晓.雾将歇:古今异义,古义:清晨,今义:知道⑤夕日欲颓.:古今异义,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⑥古来共谈.:古今异义,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⑦五色交辉.: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辉映。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今异义,古义:只是,只;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今异义,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今异义,古义:不追名逐利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④月色入户.:古今异义,古义:窗(门户)户;今义:住户、人家。

⑤念.无与为乐者:古今异义,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⑥盖.竹柏影也:古今异义,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⑦相与步于中庭..:古今异义,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

⑧相与步于中庭: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散步。

⑨怀民亦未寝: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睡,卧。

2、一词多义:欲:①夕日欲颓:将要②实是欲界之仙都:与“界”合用,欲界,指人间自:①自康乐以来:自从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与: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②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①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②谢答中书书:书信。

与:①相与步于中庭:跟,向。

介词②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遂:①遂至承天寺:于是②遂迷,不复得路:终于寻:①寻张怀民:寻找②未果,寻病终:不久空:①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②空谷传响:空荡荡的③而或长烟一空:消失,消散3、特殊句式:①相与步于中庭: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上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题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一、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四时俱备()()()
4.晓物将歇()()
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
7.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二、译句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

6.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三、理解性填空
1.山川之美,在陶弘景的笔下的情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弘景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整体感知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所在山川的的秀美景色?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4.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记承天寺夜游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月色入户()
2.解衣欲睡,欣然起行()()
3.念无与为乐者()()
4.怀民亦未寝()
5.相与步于中庭()
6.盖竹柏影也()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按原文填空。

1.,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
2.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四、整体感知。

1.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月色?
写月语句:
描写方法:
2.你认为文中的“闲人”有哪些含义?
3..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4.填空:
①《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两文都紧扣景物特征去写,也都运用了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和的表达方式。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五、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下列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东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本文是一篇不足百字的抒情小品,作者,___朝______家、书画家,被喻为“”之一。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语语在文中的含义。

(1)念无与为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贯穿全文线索的是,运用比喻手法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结尾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的含义?)
参考答案
答谢中书书
一、1.用在主谓之间,无意义共同谈论的话题(动作名)2.交相辉映3.四季全、都具备4早晨消散5.坠落潜鱼跳跃6.确实、的确人间美丽的地方7.不再欣赏那些(这些)奇异的山水(形作名)
二、1.山川江河美丽的风景,从古至今(就是文雅人士)共同谈论的话题。

2.江河两岸的岩石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子,一年四季都具备着(这样的美景)。

4.早晨,雾气将要散开的时候,猿猴、鸟儿就发出杂乱的啼叫。

5.(这)确实是人间最美丽的地方啊!
6.从(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以来,不再有欣赏那些奇异山水(的美景)的人了。

三、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四、1.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2.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3.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4.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记承天寺夜游
一、
1.窗户
2.脱高兴(兴奋)的样子
3.想、考虑
4.睡觉
5.同时、一起6原来7.时间多余有闲情逸趣的人
二、1.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就同他)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2.庭院地面的积水像天空一样清澈透明,积水中似乎有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在月光照耀下)投下的影子啊!
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有闲情逸趣的人罢了。

三、1.庭下如积水空明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四、1.(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

句中没有写“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蔬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于写景记游之中)作者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闲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语句中
3.表现出作者面对挫折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

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闲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语句中。

4.①描写议论抒情②闲仙
五、1.苏轼宋文学唐宋八大家
2.(1)想、考虑(2)庭院里(3)像天空一样清澈透明(4)时间多余
有闲情逸趣的人
3.(1)(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2)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有闲情逸趣的人啊!
4.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相影也
5.结尾一句既表达作者的欣喜愉悦性情,又呈现出作者落寞孤寂的心情。

苏轼在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月夜中找到了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闲情逸趣,令作者陶醉,将远离人世凡尘杂事的拖累,表现出作者和张怀民超凡脱俗,摒弃一切,淡泊宁静的旷达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