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_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对培养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的效果观察_桑宝珍

合集下载

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对培养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的效果观察

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对培养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的效果观察
现 代 临 床 护 理 ( dm l ia N r n )0 11 ( ) Moe Ci cl us g 2 1 .0 1 n i
5 3

护理管理 ・
急 诊 一 症 科 一 体 化 护 理 管 理 模 式对 培 养急 危 重 症 专 科 护 士 重
的 效 果观 察
桑 宝 珍 ,叶桂 香 : ,李 钰 燕 一 ,王 欣
i t n ie c r n e r t n wa sa ls e n e sv a e i t g a i s e t b i h d.T e nu s s we e ta n d b s d n t e mo e o h r e r r i e a e o h d .T e c r b lt s we e o a e e we n p e n o t h o e a ii e r c mp r d b t e r -a d p s ・ i tan n r i i g. Re u t Th c r s i s e il n r i g a i t s ls e s o e n p c a u sn b l y, n ri k l n n e r t d a i t n ci ia u i g at r ta n n r i h r t a i u sng s i s a d i t g a e b l y i ln c n r n fe r i i g we e h g e h n l i l s
[ src] obef e T net aeam d o riigpoes nln re. Meh d A us gm ngmetmoefre re c- Abta t jc v oivsgt o ef t nn rf i a uss i i r a so to s n n ri a ae n d megny n o

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在急诊-重症科应用效果

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在急诊-重症科应用效果

DOI:10.16659/ki.1672-5654.2023.12.105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在急诊-重症科应用效果王烁祎1,郝建秀2,赵爱玲21.潍坊市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科,山东潍坊 261000;2.潍坊市潍城区杏埠中心卫生院内科,山东潍坊 261000[摘要] 目的探讨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在急诊-重症科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7月潍坊市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科医护人员36名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时间点分为对照组(2020年6月—2021年6月)18名和观察组(2021年7月—2022年7月)18名。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管理,观察组采用联合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两组均完成12个月干预。

比较两组医护人员专业技能、管理质量、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干预12个月后医护人员对急救知识与技术的掌握、管理及监护重症者能力、执行急救护理操作熟练程度、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及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救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12个月后管理方法、管理效果、绩效考核、管理内容及评价方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干预12个月后医患关系、抢救技能、沟通技巧、家属支持满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用于急诊-重症科管理中,能提升医护人员专业技能,提高管理质量,可获得较高的医护人员满意度。

[关键词] 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急诊-重症科;专业技能;管理质量;满意度[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23)06(b)-0105-04The Effect of Integrated Nursing Management Model in the Emergency-critical Care DepartmentWANG Shuoyi1, HAO Jianxiu2, ZHAO Ailing21. Department of Emergency-critical Care, Weifang People's Hospital, Weifang, Shandong Province, 261000 China;2.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Xingbu Central Health Hospital, Weifang, Shandong Province, 261000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integrated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in the emergency-critical care de⁃partment. Methods36 medical and nursing staff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Weifang People's Hospital from June 2020 to July 2022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and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June 2020 to June 2021) of 18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July 2021 to July 2022) of 18 according to the time point. The control group was managed using conventional methods,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managed using a combined inte⁃grated nursing management model. Both groups completed 12 months of intervention. Compared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management quality, and satisfaction of two groups of medical staff. Results After 12 months of intervention, the observation group's medical staff's mastery of emergency knowledge and techniques, management and ability to monitor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proficiency in executing emergency nursing operations, ability to discover and solve problems, and ability to cooperate with doctors to treat patients were all scored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12 months of intervention, the scores of management methods,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anagement content, and evaluation method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12 months of in⁃tervention,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rescue skills,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family support satisfac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integrated nursing management model used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emergency-critical care department can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of medical and nursing staff,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anagement, and can obtain higher satisfaction of medical and nursing staff.[Key words] Integrated nursing management model; Emergency-critical care department; Professional skills; Manage⁃ment quality; Satisfaction[作者简介]王烁祎(1993-),男,本科,护师,研究方向为护理管理模式在急诊应用。

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

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

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创伤外科/全科医学普通外科830054【摘要】目的研究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护理上的应用效果。

方法共纳入急诊危重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实施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对照组开展常规急诊急救护理,将护理前后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的变化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对比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改善程度:观察组护理后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显著小于护理前,且小于对照组(P<0.05);对比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观察组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将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运用在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护理上有显著性优势,既有利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又可以改善预后,有借鉴意义和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急诊危重症;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护理效果急诊中收治的病患多为危重症,此类患者的起病急、病情严重且病情进展速度快,需要予以及时有效的抢救和针对性护理。

目前的急救护理工作中多存在一些负性影响因素,导致抢救效率下降,影响患者的抢救结局和预后。

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是一种系统性和综合性较强的护理措施,旨在辅助提高救治效果,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1-2]。

本次研究共纳入80例急诊危急重症患者作为主要对象,旨在进一步分析和评价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对象是80例急诊危急重症患者,纳入时间是2020年8月——2022年12月。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中包括男22例,女18例;年龄最大者74岁,年龄最小38岁,平均是(52.53±2.46)岁。

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性和女性患者的例数分别是24例、16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75岁,平均为(52.48±2.63)岁。

对性别和平均年龄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有对照研究的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急救护理:患者入院后立即分诊,并持续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的变化,协助医生完成对患者的救治。

急诊危重症患者应用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探析

急诊危重症患者应用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探析

基层医学论坛2018年3月第22卷第8期急诊危重症患者应用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探析闫敏(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徐州221001)本文观察组应用认知护理,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

结果显示,观察组的SDS 评分为(19.3±3.4)分,SAS 评分为(35.6±4.5)分;对照组SDS 评分为(24.5±3.9)分,SAS 评分为(40.3±5.2)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而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3.33%(28/30),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76.67%(23/3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由此可以看出,采用认知护理方式对甲状腺瘤外科手术患者进行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以及焦虑情况,同时还能获得较高的护理满意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甲状腺瘤外科手术患者应用认知护理之后,能够显著改善焦虑和抑郁情况,且能获得较高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吴莹芳.认知护理干预对甲状腺瘤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观察与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31(9):258-259.[2]杨莉莉.甲状腺瘤手术患者实施认知护理服务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22(8):225.[3]贾子霞.甲状腺瘤手术患者应用认知护理服务的意义探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18(12):256-257.[4]卢静舒.认知护理在改善甲状腺瘤手术患者应激反应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0(21):145-146.[5]张丽蕊.认知护理对甲状腺瘤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国医学工程,2014,12(7):146.(收稿日期:2017-11-28)【摘要】目的研究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诊危重症患者106例,随机将其分为2组各53例,分别实施常规急救及护理、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

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观察

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观察
护 理 研 究
对 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 急救护理 的效 果观察
刘 莹 莹
江 苏 省 丹 阳市 中医 院 , 江苏 丹 阳 2 1 2 3 0 0
【 摘 要】目的 : 对 急诊 危 重 症 患 者 中落 实整 体 性 急诊 急 救 护 理 项 目的 效 果 进 行 评 定 。方 法 : 筛选 5 2例 于 2 0 1 3年
1 对 象 和 方 法
进行心理干预 , 鼓励、 安慰患者 , 缓解 其 心 理压 力 。 1 . 3 数 据 统 计 学 分 析 本组研究数据 采用 S P S S 1 9 。 0统 计 学 软 件 汇 总 , 计 量 资
1 . 1 研 究 对 象
筛选 5 2 例于2 0 1 3年 1月至 2 0 1 5年 1 2月 因 急 诊 危 重 症 料 采 用 ( i± s ) 表示 ; 计数 资料用 例数 ( ) 表示 , 组 间率 ( )
结果 : 观察组 2 6 例 急救 成 功 率 为 9 2 . 3 1 ( 2 4 / 2 6 ) , 常规 组 2 6例 急救 成 功 率 为 6 9 . 2 3 ( 1 8 / 2 6 ) ( P <O . 0 5 ) ; 观 察 组 满 意 度评 分 ( 9 6 . 3 5 ±2 . 0 7 ) 分, 常规组( 8 0 . 6 0 ±1 . 3 8 ) 分( P< O . 0 5 ) 。结 论 : 临 床 整 体 性 急诊 急 救 护 理 项 目应 用 至 急 诊 危 重 症 患者 中 , 具有显著效果 , 除 了能提 升 急救 成 功 率 外 , 还 能提 升 满 意度 , 值 得 积 极 推 广运 用 。 【 关键 词】 临 床 急诊 ; 成功率 ; 危重症 ; 满意度; 整 体 性 急诊 急救 护理

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分析

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分析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抢救情况及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价。 在抢救过程中脱险的患者比例为成功率,患者在经抢救后无不良 反应生命体征趋于稳定且成功交接到达病区判定为抢救成功,采 用调查表对满意度进行调查,调查表所得分数决定满意的情况。 1.4 数据分析
统计分析数据采用 SPSS 21.0 软件,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计 数资料采用 c2 检验,P<0.05,差异性大,具有统计学意义。
0 引言
急诊危重症患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拥有病情发展速度快、病情严 重且尤为特殊等多种问题,这些都是这种病的特性,因此及时地对该 病患者救治,争取更多的救治时间是尤为关键的 [1]。急救过程中正确 的护理手段也是非常关键的,如若没有采取正确且及时的护理手段, 可能会引起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危害患者生命安全,所以急救后 的患者应该接受优质、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从而改善患者病情 [2]。 有各种临床证据表明,重症监护病人可以在接受全面的急诊急救护 理后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提升抢救成功率,因此对此进行深度研 究是很有必要的 [3]。本研究中的一般患者在急诊科后进行常规护理。
308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o1.19 No.52
·临床监护·
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分析
周玮
(江苏新沂市人民医院 急诊科,江苏 徐州)
摘要:本文阐述了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对救助急诊危重患者的应用,介绍了这种护理方式的定义、特点与现实工作中的流程与机理。主要应 用于急诊科室辅助急诊医护人员,大大提升抢救成功率,缩短医护人员到达病发现场的时间,也能更好地观察患者病症变化和生命体征,及时 通知相关科室病情状况,更好地为抢救做准备 关键词: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护理方法;护理标准;急救陪护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52.223 本文引用格式:周玮 . 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分析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9(52):308-309.

急诊-重症医学科一体化护理培训教学模式对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养效果的研究

急诊-重症医学科一体化护理培训教学模式对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养效果的研究

急诊-重症医学科一体化护理培训教学模式对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养效果的研究[摘要]目的:研究急诊-重症医学科一体化护理培训教学模式对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养的效果。

方法:将本院2021年1月—2022年6月在急诊科工作的25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

2021年1月—9月使用急诊科常规护理培训教学模式对急诊专科护士进行培训,2021年10月—2022年6月在使用急诊科常规护理培训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实施急诊-重症医学科一体化护理培训教学模式对急诊专科护士进行培训。

之后对比常规培训时、一体化培训时的护士核心能力、护理质量、护士对培训的满意度、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结果:一体化培训时护士的护理能力、咨询能力、领导能力、协作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伦理决策能力评分均高于常规培训时,P<0.05。

常规培训时与一体化培训时护士的研究能力评分对比,P>0.05。

一体化培训时护士的日常护理操作、手术护理配合、消毒隔离措施、环境安全控制、并发症预防措施、护理报告书写评分均高于常规培训时,P <0.05。

一体化培训时护士对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学习成果、学习环境、人际关系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常规培训时,P<0.05。

一体化组对护理的总满意率高于常规组,P<0.05。

结论:急诊-重症医学科一体化护理培训教学模式对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养具有明显的效果,同时还能提高护理质量、护士对培训的满意度、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关键词]急诊-重症医学科;一体化护理培训教学;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护理质量;满意度急诊科是急诊病人入院的必经科室,收治的患者病情危急,病种多、抢救和管理任务重,需要护士争分夺秒地采取措施进行急救[1-2]。

急诊专科护理人员必须具有较好的专业核心能力,以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3]。

为了适应临床需求及急救医学的发展,培养急诊专科护士投身护理实践,并在专业领域发挥带头人作用,已成为新时期的重要课题[4]。

由于急诊科的重症患者较为集中,目前急诊和重症医学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提高急诊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时,不应仅仅局限于进行急诊科常规护理培训教学,而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增加重症医学科护理培训内容[5]。

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改善急救护理质量中的综合效果观察

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改善急救护理质量中的综合效果观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第16卷第75期351投稿邮箱:sjzxyx22@0 引言在临床护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一体化急救护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各类急性病症、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急性创伤、危重患者抢救与护理等[1]。

护理内容非常广泛,涉及的学科范围非常广泛,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同时护理任务非常繁重。

护理人员在护理期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急救护理中,护理人员护理质量奖直接关系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而,加强急救护理质量,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研究分析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改善急救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急救患者92例作为此次研究活动对象。

男50例,女42例,患者年龄为20~80岁,平均年龄为(49.3±8.7)岁。

其中呼吸困难者28例,多脏器损伤34例,失血性休克30例。

根据随机数表法原理将所有患者分为例数均等对照组和观察组。

两组患者基础性资料并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对照组:该组患者实行常规化的急救护理模式。

即患者入院后严密监测器生命体征,开放静脉通道。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观察组:该组患者展开一体化护理模式。

一体化护理模式由具备丰富急救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担任护理小组组长,同时加强护理小组的培训工作。

根据急救护理内容,设计急救护理记录表,主要包括日期、患者姓名、电话、呼救时间、地址、护理人员到岗为以及转运途中的相关情况。

具体来说一体化急救护理程序内容主要有:(1)值班室护理人员接到急救电话后,英快速准确填写护理记录表,同时通知接诊护理人员达到岗位。

医护人员到达急救现场后,应进行简单的护理。

主要有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维持酸碱、水以及电解质平衡,确保患者呼吸顺上。

如果患者正处于缺氧的状态,应及时进行吸氧处理,并简单清理和包扎伤口,快速将患者送往医院救治[2]。

(2)在转运途中,科学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制定合理的清酒方案,并记录患者血压、脉搏、体温、心率等情况。

分析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分析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分析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摘要】急诊危重患者的护理是一项关键的工作,全程护理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通过分析急诊危重患者护理现状,探讨了全程护理在抢救中的作用机制,介绍了全程护理的实践操作流程,并对其在急诊抢救中的效果进行评价。

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全程护理对急诊危重患者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对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提出了全程护理的发展方向。

整体来看,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具有积极的应用效果,对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抢救成功率都具有显著意义,值得在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和深入研究。

【关键词】急诊、危重患者、全程护理、抢救、效果评价、案例分析、应用前景、发展方向、重要性1. 引言1.1 研究背景急诊危重患者是指病情急剧恶化,危及生命,需要立即采取抢救措施的患者。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急诊危重患者的数量逐渐增多,临床抢救难度也日益提高。

过去,针对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往往仅局限于疾病的治疗,缺乏全面细致的护理措施。

在传统护理模式下,抢救中心往往是以药物治疗、手术等技术手段为主,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情绪支持、生活照料等方面的需求往往不够重视。

传统抢救模式下的急诊危重患者抢救效果并不理想,容易出现并发症及心理问题,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恢复周期。

1.2 研究目的分析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讨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对现有文献和实践经验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作用机制和实践操作流程,评价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效果,并通过案例分析验证其有效性。

旨在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参考,促进全程护理在急诊抢救中的推广和应用,提高抢救效率和患者生存率。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深入探讨,为急诊危重患者护理工作提供更加科学、规范和有效的方法和指导,为提高急诊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

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

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摘要】目的:探究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1年9月-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急诊危重症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n=34),采用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对照组(n=34),采用常规急诊急救护理。

观察两组急救成功率、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评分、预后评分。

结果:(1)观察组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2)观察组护理满意评分及预后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提高生存率减少不良事件发生,保障其预后,建议临床推广。

【关键词】急诊危重症;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预后评分;不良事件临床[1]指出,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护理中可取得满意效果。

本院针对上述理论开展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21年9月-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急诊危重症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男19例,女15例,平均年龄(45.55±2.25)岁;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平均年龄(45.58±2.18)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具有同质性(P>0.05)。

1.2 方法对照组(n=34),采用常规急诊急救护理。

观察组(n=34),采用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具体内容如下:患者入院之后急救护理人员第一时间对其生命体征予以监测,记录患者个人信息及病情,并及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联系相应急救医师及准备急救治疗,考虑患者为危重症,多存在休克、出血及心律失常等症状,应尽可能缩短患者等待接受治疗的时间。

急救过程过程中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建立吸氧及静脉通道,维持其正常氧气需求,并准备相关急救治疗药品,认真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变化及时告知医师作相应处理。

护理人员全程贯彻无菌操作原则,对于患者需要建立多通道情况,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减少通道堵塞或脱管情况,确保管道通畅。

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对培养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的效果观察

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对培养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的效果观察

[ 5 】 何小 银 . 氯 吡格雷 对不 稳 定 型心 绞痛 患者炎 症 因子 的 影响 [ J ] . 基 层 医学论 坛, 2 0 1 0 , 1 4 ( 1 3 ) : 4 0 9 - 4 1 0 .
Hale Waihona Puke 急诊一 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对培养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的效果观察
陈 玲
( 广东省深圳市南 山人 民医 院,广东 深S t I 5 1 8 0 5 2 )
Vi r t u a l H i s t o l o g y( T R U T H S t u d y ) : r a t i o n a l e a n d d e s i g n [ J ] ・ C i r c
J , 2 0 0 9 , 7 3 ( 2 ) : 3 5 2 — 3 5 5 . 【 3 】 V e n t u r i n e l l i ML , H o v n a n A, S o e i r o A d e M, e t a 1 . P l a t e l e t a c t i v a t i o n i n d i f f e r e n t c l i n i c a l f o r ms o f t h e c o r o n a r y a r t e r y d i s e a s e( r o l e
[ 2 】N o z u e T , Y a ma mo t o S , T o h y & ma S , e t a l X r e a t me n t w i t h s t a i n o n
a t h e r o ma r e g r e s s i o n e v a l u a t e d b y i n t r a v a s c u l a r u l t r a s o u n d wi t h

探究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

探究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

探究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

方法:对我院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急诊危重症患者,予以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

结果:经相应护理后,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较高,急救时间较短,促进了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提高。

结论:针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而言,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实施直接影响着急救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诊危重症;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效果一般而言,急诊急救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对于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医护人员就需完善各准备工作,确保在抢救患者时,能够迅速的展开操作,尽可能的缩短抢救时间,以促进抢救成功率的提高。

本文主要就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急诊危重症患者50例,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年龄范围在25至59岁之间,将患者的一般资料予以分析、比较,数据间呈现的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1.方法在实际的护理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急救护理,即患者进入科室后快速分诊,并基于患者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展开针对性的救治,密切监测患者的身体指标,积极配合医生急救,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等;观察组则是采用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主要内容:1)院前急救:在接到急诊通知后,需在5分钟内触诊,并对各触诊人员的职责范围予以明确,包括急救药品的准备、联系家属等,以为现场急救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在出诊的过程中应通过电话的方式,正确指导患者做好急救处理,包括安慰患者、帮助患者取正确体位等,出诊人员在达到现场后就需及时对患者实施吸氧支持,以缓解患者的疾病症状,及时开放静脉通道,落实各生命体征的监测等,在转运途中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合理评估患者的病情,做好抢救准备工作,将患者的病情通知医院待命的医护人员,以确保患者入院后就可能得到及时、准确的对症处理[1]。

重症急救患者一体化急救护理效果

重症急救患者一体化急救护理效果

重症急救患者一体化急救护理效果刘德全【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急救患者应用一体化急救护理的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1 600例重症急救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8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则实施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对比2组患者的急诊抢救效果以及抢救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在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后,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5.50%(P<0.05);观察组抢救期间总抢救时间、分诊评估时间以及急诊室停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抢救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危重症患者的急救诊治过程中实施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抢救效率,促进预后恢复.【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年(卷),期】2019(023)010【总页数】3页(P99-101)【关键词】危重症;急救一体化模式;急诊科【作者】刘德全【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急诊科,辽宁沈阳,11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2.2急诊危重症患者大多病情危重、进展迅速,且病情特殊,因此,通过及时的救治以争取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为主要原则[1-2]。

但实施急救过程中若未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会引发患者的多种不适,严重的并发症会对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3]。

因此,临床救治过程中需配合科学、合理的急救护理干预,确保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4]。

本研究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在重症急救患者中的抢救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7年2月—2019年1月收治的1 600例重症急救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800例。

对照组男479例,女321例; 观察组男488例,女312例。

本研究已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2组患者均在意识清醒下签订研究知情同意书,且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急危重症救护专科护士的培养探讨

急危重症救护专科护士的培养探讨

急危重症救护专科护士的培养探讨【摘要】急危重症救护专科护士是医疗救护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需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培养目标设定要求专科护士具备熟练的急救技能、护理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提升护士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

实践能力培养是培养急危重症护士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锻炼提升护士的应急处理能力。

专科护士团队协作培养则有助于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的培养。

终身学习与持续教育是护士持续提升自己的重要途径,保持与时俱进是护士发展的关键。

急危重症救护专科护士的培养对提高医疗救护水平、提升患者救治效果至关重要。

未来,培养专科护士需要面对挑战,应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和团队合作,不断提高专业素养,迎接未来发展的挑战。

【关键词】急危重症救护专科护士、培养、培养目标、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终身学习、持续教育、重要性、未来发展趋势、挑战、应对策略.1. 引言1.1 急危重症救护专科护士的培养探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急危重症救护需求的增加,急危重症救护专科护士的培养变得愈发重要。

急危重症救护专科护士是医疗团队中至关重要的一员,他们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应对各种急危重症救护情况。

本文将探讨急危重症救护专科护士的培养目标设定及要求,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实践能力培养,专科护士团队协作培养以及终身学习与持续教育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讨论,可以更好地了解急危重症救护专科护士的培养现状和需求,为提升急危重症护理水平和保障病患的生命安全提供参考和建议。

的研究将助力急危重症救护领域的进步和发展,为实现更好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效果奠定坚实基础。

2. 正文2.1 培养目标设定及要求急危重症救护专科护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的护士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培养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全面掌握急危重症护理基础知识:急危重症救护专科护士需要具备扎实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相关护理操作和应急处置方法。

分析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分析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分析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摘要】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备受关注。

本文首先探讨了全程护理的概念和原则,然后分析了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特点。

接着介绍了全程护理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方式,并深入探讨了全程护理对急诊危重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

最后通过实际应用案例分析,评价了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结论部分对全程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同时指出了局限性和展望,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作用,为提高急诊护理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全程护理、急诊、危重患者、抢救、应用效果、概念、原则、特点、影响、案例分析、评价、局限性、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急诊室是医院的重要部门之一,负责接收危重患者和急危重病患者,进行及时的救治和抢救工作。

在急诊室中,护士是承担全程护理工作的主要人员之一。

全程护理是指在患者进入急诊室后,由护士全程负责患者的护理工作,包括评估患者病情、制定护理计划、执行护理措施等,直到患者出院或转入其他科室。

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急诊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全程护理,可以提高对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效果,减少不必要的医疗事故和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效果。

对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对于提高急诊护理水平和患者救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操作中,全程护理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本文旨在对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为急诊护理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2 问题提出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全程护理的应用已经逐渐受到重视和应用。

问题也随之而来:全程护理在急诊抢救中到底有多大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哪些挑战和困难?全程护理是否真的可以提高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效果?这些问题的提出,既是对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应用效果的质疑,也是对其价值和必要性的进一步探讨。

急诊危重症患者护理中实施质量管理的效果观察

急诊危重症患者护理中实施质量管理的效果观察

急诊危重症患者护理中实施质量管理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质量管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总结方法与经验,以持续提升急诊护理质量。

方法:取2015年8月—2016年10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70例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30例与试验组40例,传统组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办法,试验组在对照组干预方式基础上联合质量管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试验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5.0%,显著高于传统组73.3%(P<0.01);两组患者死亡率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质量管理应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护理中,有助于提升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及患者对急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降低患者病死率,构建良好护患关系,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诊护理:质量管理;效果观察【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2-0229-02急诊科是医院抢救危重症患者的主要部门之一,有病种类型多、患者情况复杂多变等特征。

我院自急诊科成立以来,在急诊护理方面不断摸索、完善管理方法、加强护理质量控制,以实现整体提升急诊护理质量,以获得相对理想的治疗效果[1]。

但因我国质量管理起步迟缓,很多内容缺乏完善性,研究涉及范围相对狭窄,故此加强对质量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具有很大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做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取我院急诊科在2015年8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70例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参与,排除伴有精神类疾病者。

送诊原因以中毒、休克、溺水、车祸、高空坠落等为主。

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组、试验组),传统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1~75岁,平均(34.5±12.3)岁。

试验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10~77岁,平均(36.1±13.1)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软件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对比性。

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对培养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的效果观察

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对培养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的效果观察

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对培养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的效果观察陈玲【摘要】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mergency-intensive section integration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to cultivate the critical specialist nurses clinical effect, to explore nursing method,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s Select our hospital intensive care unit ward nurse 40, assessment of nursing information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t the same time, the random points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each 20 cases, respectively in our two work in the ICU. Experimental group to give emergency treatment training on a regular basis-intensive section integration nursing management mode;The control group given routine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periodic assessment of nursing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related questionnaire. Results After training the nurses clinical ability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Experimental group satisfaction rate is, control satisfaction rate is, the difference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Implement emergency-intensive section integration nursing management model is helpful to cultivate the critical health nurses, and to improve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care comprehensive ability, greatly improve the patients' satisfaction, enhance the medical relationship, is worth our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model.% 目的观察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对培养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的临床效果,探讨护理方法,并对比分析。

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在培养急危重症专科护士中的应用

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在培养急危重症专科护士中的应用

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在培养急危重症专科护士中的应用【摘要】目的观察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对培养急危重症专科护士中的应用。

方法将我院的36名急危重症专科护士随机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18名。

对照组实施护理管理模式培养,观察组实施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培养。

并结合患者的调查问卷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和评价。

结果培训后实验组护士各项临床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ICU患者及家属问卷情况对比观察组满意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实施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对培养急危重症专科护士非常有帮助,有利于提高重症监护室护理综合能力,大大提高患者满意度,增强医护合作关系。

【关键词】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培养;急危重症专科护士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加剧,急危重症患者数量不断增加。

而这类患者需要特别的护理和治疗,因此需要专业的急危重症专科护士来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

急危重患者指的是处于危险生命状态或可能导致危险生命状态的患者。

这类患者的救治需要时效性和紧急性,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救治系统。

院前急救和急诊科EICU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救治方式,针对不同的急危重患者,采用不同的救治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和生存率。

因此,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应运而生,为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的培训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对培养急危重症专科护士中的应用,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2将我院的36名急危重症专科护士随机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18名。

年龄18-35(27.63±5.23)岁。

对选中护理人员行考核护理综合能力及其同时进行问卷调查相关信息。

分组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护士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模式,温习急救基本概念以及急救基本知识和技能,让其充分掌握大批伤员的检伤分类和处理。

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对培养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的效果观察(全文)

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对培养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的效果观察(全文)

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治理模式对培养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的效果观察关键字】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模式;急危重症;专科护士随着现代医学的进展,医院急诊与重症科的联系越发紧密,甚至部分医院出现将两科合并成一科的情况。

急诊和重症科的医疗护理工作一直是整个医院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护理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决定患者的生命安全。

但目前国内急危重症专科护理的培训工作并不多,传统的临床护理模式往往无法直接用于急诊和重症科,因此多数医院急诊或重症科会出现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断层的情况。

我院从20XX年起引入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治理模式,旨在有目的性地培养专科护理人员。

本文就此问题作出的研究,现将具体的研究过程和结果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XX年1月,从我院现有的急诊和重症科专科护士中,选取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的培训对象共30例,包括护师24例,主管护师6例,科室为急诊科10例,重症科20例,年龄25~42岁,平均(30.1±1.2)岁。

1.2研究方法:在我院建立起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治理模式,并根据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治理模式对急危重症专科护士进行培训,比较培训前后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情况。

1.3评价标准: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情况采纳问卷的方式进行评价,问卷是由我院护理评估与培训治理委员会制定,主要包括护士考核的理论成绩(30分)、护理技术(30分)以及临床护理综合能力(40分)三个方面,满分为100分。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5.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纳均数±标准差的形式,组间比较采纳t 检验,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检验标准=0.05。

2.结果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培训后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的专科护理理论、护理技术以及临床护理综合能力等方面均要好于培训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3.讨论目前,国内对急诊、重症科专科护士培养模式尚处于较低级阶段,培养的方法一般普遍且分散,多是专科护士的在本科室中应具备的专业素养以及业务技能,而未考虑到急诊和重症科应对专科护士具备更多的要求,如两科室间存在较多的交叉内容,而现今的培养模式中缺乏系统和共通性的护理核心技能的考察。

急诊危重患者抢救实施全程护理的效果观察

急诊危重患者抢救实施全程护理的效果观察

2016.02护理经验211急诊危重患者抢救实施全程护理的效果观察崔 婧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 北京市朝阳区 100020【摘 要】目的:观察分析急诊危重患者抢救实施全程护理的效果。

方法:将急诊科收治的220例危重患者分为观察和对照2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抢救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采用全程护理模式进行救治与护理。

分析2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并调查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与护理工作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急诊危重患者抢救实施全程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提升护理质量,减少医患矛盾。

【关键词】危重患者;抢救;全程护理急诊科属于医院中高风险科室,承担着对危、重、急患者的抢救工作,患者往往就诊时情况紧急,病情复杂,如处理不当抢救不及时,可能错失挽救生命的最佳时期,造成患者死亡[1]。

相关研究证明,被送至急诊抢救的患者往往承受着疾病和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带来的负担。

而不良的心理环境会打破患者的生理平衡,导致病情加重。

救治过程中患者或其家属往往对病理机制了解不够,对治疗效果期望过高,如抢救达不到效果,就容易对医护人员产生负面情绪,引起纠纷。

随着护理工作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与质量也在相应提高,传统的急救护理模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需要提出合理化的改革方案,建立起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模式,近年来人性化的全程护理模式成为了广大同仁探索的重点,此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的病情与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全方位的护理。

大量临床研究发现,抢救患者同时给与患者全方位护理,能减轻患者心理负担,缓解不良情绪,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分析急诊危重患者抢救实施全程护理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基本资料选取2013年8月~2014年5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危重患者110例为观察组,其中男性59例,女性51例;年龄22~73岁,平均年龄(48.53±10.15)岁;疾病类型:脑血管系统疾病29例,呼吸系统疾病27例,心血管疾病33例,创伤15例,其它6例;选择相同时期急诊科收治的110例危重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性61例,女性49例;年龄21~76岁,平均年龄(51.21±11.21)岁;疾病类型:脑血管系统疾病31例,呼吸系统疾病25例,心血管疾病32例,创伤17例,其它5例,所有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基本治疗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一体化;护理管理;急危重症;专科护士 [中图分类号] R4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283(2011)01-0053-04 [DOI] 10.3969 / j.issn.1671-8283.2011.01.022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 mode for training professional nurses. Methods An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for emergencyintensive care integration was established. The nurses were trained based on the mode. The core abiliti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pre- and posttraining. Results The scores in special nursing ability, nursing skills and integrated ability in clinical nursing after training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aining (P < 0.05). The rate of patient′s satisfaction with nurses and the success rate for rescue after training were both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aining (P < 0.05). Conclusion The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for emergency-intensive care integration is beneficial not only for promoting the training of core abilities , but also for the raise of success rate for rescue and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现 代 临 床 护 理 (Modern Clinical Nursing)2011.10(1)
53
·护理管理·
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对培养急危重症专科护士 的效果观察*
桑宝珍 1, 叶桂香 2, 李钰燕 1, 王 欣 1 (中 山 市 人 民 医 院 1 护 理 部 ,2 质 量 控 制 办 公 室 ,广 东 中 山 ,528400)
表 1 急危重症础理 论和技能
专科专业理 论和技能
临床综合能 力个案培训
内容 基础理论
基础技能 专科理论
专科技能
临床思维 教育培训 组织协调
急救专科 1. 院 前 急 救 、院 内 急 救 基 本 概 念 、工 作 范 围 。 2. 急 救 专 科 护 士 基 本 素 质 要 求 、知 识 和 技 能 要 求 。 3. 院 前 急 救 、院 内 急 救 护 理 流 程 。 4. 初 级 生 命 支 持 内 容 及 相 关 知 识 。 5. 急 救 护 理 新 理 念 。 6. 常 见 急 症 护 理 常 规 。
[基金项目] *本课题为中山市科技局科研基金资助立项项 目 ,项 目 编 号 为 20091A037。
[收 稿 日 期 ] 2010-11-02 [ 作 者 简 介 ] 桑 宝 珍 (1978- ), 女 , 湖 北 潜 江 人 , 护 理 部 副 主 任,主管护师,硕士,主要从事护理管理工作。
年 龄 20 - 38 岁 ,平 均 (27.0 ± 1.5) 岁 ;工 作 年 限 3 - 15 年 , 平均(5.0 ± 2.5)年;学历 :大 专 18 名 ,本 科 21 名 ,硕 士 1 名 ; 职 称 : 护 师 20 名 , 主 管 护 师 20 名 ; 科 室 : 急 诊 科 15 名 , 重 症 科 25 名 。 1.2 方法 1.2.1 建立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 医院对目前 急诊科和重症科各自独立的护理架构进行调整,建立急诊- 重症科护理工作一体化管理模式,设置急危重症科护士长, 形成完整的一体化护理管理行政架构(见图 1)。 成立评估与培 训管理委员会,成员主要来自本院护理部、急诊科、重症科的
1.2.3 专 科 护 理 队 伍 建 设 与 管 理 方 案 方 案 内容主 要 包 括培训目标、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及方法、考核方式等 4 方 面:①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使护士掌握急危重症领域的理 论 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急危重症专科临床思维,为临床培养 急危重症专科实用型护理人才。 ②培训方式 纳入培训计 划的护士需要在急诊和重症科内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系统 学习,急诊科轮转 1 年,重症科轮转 1 年共计 2年的专科 轮训。2 年内按照培训步骤分阶段培训和考核,成绩合格者 进入下一个科室培训, 成绩不合格者继续本科室培训,直
[Key words] integration; nursing managemente; emergent and critical care; professional nurses
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急诊 急 救 专 科 与 重 症 专 科 已 成 为 紧 密 相 连 的 急 危 重 症 学 科 [1]。 但是,目前国内在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的培养方面,仍是互 相分离的培养模式,导致护士在急救和重症护理能力衔接 方 面 出 现 断 层 [2]。 2008 年 6 月 ,本 院 通 过 建 立 医 院 急 诊-重 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制订培养方案,对纳入培养对 象的护士进行系统专科培训,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 养模式,有效提高了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的护理理论、护理 技术、临床护理综合能力等核心能力,缩短了急危重症专 科护士培养时间,现报道如下。
1.高 级 生 命 支 持 技 术 : 低 温 、 人 工 冬 眠 、 脱 水 疗 法 。 2.动 脉 及 中 心 静 脉 置 管 。 3.人 工 气 道 建 立 ( 气 管 插 管 、 气 管 切 开 ) 。 4.呼 吸 机 使 用 、 电 除 颤 、 安 装 临 时 起 搏 器 。 5.各项监测技术:连续性血液净化、气 囊 漂 浮 导 管 、 颅 内 压 监 测 、呼 气 末 CO2 测 量 、床 边 纤 支 镜 。 6.体外膜肺氧合术的配合 、主 动 脉 内 气 囊 漂 浮 导 管 的配合。
重症专科 1.重症科基本概念、工作范围、特征、专 科 护 理 进 展 及本专科发展趋势。 2.重症科职业标准及对护士 的 专 业 素 质 、知 识 与 技 能要求。 3.重 症 监 护 新 理 念 。 4.护 理 程 序 在 危 重 症 患 者 中 的 应 用 。 5.重 症 患 者 健 康 教 育 方 法 、心 理 护 理 。 1.重 症 护 理 文 书 书 写 。 2.基 础 护 理 技 术 :更 换 体 位 、翻 身 拍 背 、皮 肤 护 理 、 口腔护理、床上擦浴、会阴清洁、留置胃管及尿管 等。 1.重 症 科 各 项 工 作 程 序 及 制 度 。 2.重 症 科 各 类 应 急 预 案 。 3.ICU 常 见 急 危 重 症 : 心 血 管 系 统 、 呼 吸 系 统 、 消 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等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常规。 4.ICU 的 各 项 监 测 技 术 , 如 血 流 动 力 学 、 呼 吸 功 能 、 胃肠道功能、 神经系统功能、 颅内压监测及肾功 能监测等。 5.ICU 各 种 管 路 的 护 理 及 各 项 辅 助 检 查 的 目 的 和 意 义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 年 6 月 , 在 本 院 现 有 的 急 诊 和 重 症 科 的 定 科 护 士
中,通过设定准入资质,选拔纳入急危重症专科护士培训的 对象。 纳入标准:大专学历,有 5 年及以上工作经验,在本专 科工作 2 年以上;或本科学历,有 3 年及以上工作经验,在本 专科工作 1 年以上;笔试与专科技术操作考核及格。 40 名护士
图 1 急危重症一体化护理行政架构图
54
现 代 临 床 护 理 (Modern Clinical Nursing)2011.10(1)
临床护理专家及医学专家,委员会通过对多个国家及中国香 港 、台 湾 地 区 急 危 重 症 护 士 培 训 模 式 的 考 察 和 总 结 经 验 , [3-6] 同时结合我院急诊-重症科护理的临床实践,负责制订培养 方案、定期进行考核评价及培训结束的专科能力评估。 1.2.2 建 立 护 理 人 力 资 源 轮 转 与 培 训 机 制 由 护 理 部 与 人力资源部协调, 制订急诊-重症科专科护士科内轮转与 培训机制,建立急危重症专科护士轮训计划表,保障纳入 专科护士培训计划的人员能够在急诊科与重症科大科系 统内部轮转。
[摘 要 ] 目 的 探 讨 急 危 重 症 专 科 护 士 的 培 养 模 式 ,为 临 床 培 养 急 危 重 症 专 科 护 士 提 供 依 据 。 方 法 2008 年 6 月 ,本 院 建 立 急 诊- 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并根据模式对急危重症护士进行培训,比较培训前后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患者满意度及护士抢救患者的 成 功 率 。 结 果 培训后护士的专科护理理论、护理技术、临床护理综合能力得分高于培训前(均 P < 0.05);患者满意度及护士抢救患者的成功 率高于培训前(均 P < 0.05)。 结论 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能有效促进急危重症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护士抢救患 者的成功率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 急 诊 护 理 文 书 的 书 写 。 2. 常 见 急 诊 患 者 护 理 体 查 、评 估 、分 诊 。 3.静 脉 输 液 、 血 糖 监 测 、 吸 氧 、 吸 痰 、 心 电 监 护 连 接 。 4.常 见 标 本 采 集 。 1.院 前 急 救 工 作 流 程 、 救 治 特 点 、 院 前 急 救 处 理 方 式 。 2.院 前 大 批 伤 员 的 检 伤 分 类 和 处 理 。 3.正 确 准 备 院 前 出 车 特 殊 用 物 : 传 染 性 疾 病 、 烧 烫 伤 、 毒 气泄漏、急产等。 4.院 前 急 救 与 院 内 急 救 的 衔 接 。 5.院 内 急 救 的 护 理 常 规 、诊 疗 流 程 及 注 意 事 项 。 6.常 用 抢 救 药 物 的 名 称 、 剂 量 、 用 法 及 药 理 知 识 。 7.常 见 急 症 患 者 的 病 情 观 察 与 护 理 要 点 。 8.急 诊 常 见 应 急 预 案 及 流 程 。 9.罕 见 或 特 殊 危 重 患 者 的 急 救 处 理 。 1.气 管 切 开 、 气 管 插 管 的 配 合 流 程 。 2.洗 胃 操 作 、 洗 胃 液 的 选 择 、 机 器 保 养 与 维 护 。 3.有 创 血 流 动 力 学 监 测 的 方 法 。 4.胸 穿 、 腹 穿 、 锁 穿 的 配 合 。 5.心 脏 临 时 起 搏 的 操 作 配 合 。 6.纤 支 镜 的 操 作 消 毒 保 养 维 护 。 7.独 立 完 成 开 胸 心 脏 挤 压 配 合 。 8.呼 吸 机 的 使 用 及 参 数 调 节 。 9.输 液 泵 的 使 用 。 10.徒 手 心 肺 复 苏 、环 甲 膜 穿 刺 、PICC 技 术 。 1. 正 确 判 断 病 情 轻 重 缓 急 , 给 予 相 应 的 紧 急 处 理 。 2.解 决 特 殊 事 件 。 1.指 导 下 级 护 士 开 展 和 配 合 抢 救 。 2.护 理 操 作 示 范 、临 床 小 讲 课 、带 教 、危 重 症 护 理 查 房 、 护理教学查房。 1.组 织 护 士 有 效 参 与 配 合 抢 救 。 2.组 织 协 调 大 型 抢 救 、启 动 绿 色 通 道 、预 见 性 发 现 问 题 并及时制止。 3.发 现 临 床 工 作 不 足 并 提 出 改 进 意 见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