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
礼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原文及译文原文:有子问於曾子曰:“问丧於夫子乎?”曰:“闻之矣。
丧欲速贫,死欲速朽。
”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
”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
”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
”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
”有子曰:“然。
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
”曾子以斯言告於子游。
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於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
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
’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
南宫敬叔反,必载宝而朝。
夫子曰:‘若是其货也,丧不如速贫之愈也。
’丧之欲速贫,为敬叔言之也。
有子曰:‘然。
’有子曰:‘夫子制於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以斯知不欲速朽也。
’”译文:有子问曾子说:“向老师请教过守孝的事吗?”曾子回答:“听老师讲过。
父母死后心里不安宁,想赶快贫穷;死了想赶快腐烂。
”有子说:“这不是君子说的话。
”曾子说:“我是从老师那儿听来的。
”有子又说:“这不是君子说的话。
”曾子说:“我是和你说过这话的。
”有子承认:“确实是我说的。
那么老师一定有他自己的原话。
”曾子把这话告诉了子游。
子游说:“有子的话多么像老师的话啊!以前孔子居住在宋国,见桓司马为自己造石椁,三年没有造成。
孔子说:‘像他这样奢侈无度,死了不如快点烂掉好。
’希望死了快点烂掉,是针对桓司马说的。
南宫敬叔被罢官以后回国时,一定要带上宝玉去朝见国君。
孔子说:‘像他这样贪财,不如快点贫穷好。
’希望快点贫穷,是针对敬叔说的。
有子说:‘确实如此。
’又说:‘孔子在中都制定礼仪规定:有四寸厚的棺材,五寸厚的椁,由此表明他不想死后快速腐烂。
’”。
《礼记》
《礼记》前言导读曲礼上第一曲礼下第二檀弓上第三檀弓下第四王制第五燕义第四十七月令第六曾子问第七文王世子第八礼运第九礼器第十郊特牲第十一内则第十二玉藻第十三明堂位第十四丧服小记第十五大传第十六少仪第十七学记第十八乐记第十九杂记上第二十杂记下第二十一丧大记第二十二祭法第二十三祭义第二十四祭统第二十五经解第二十六哀公问第二十七仲尼燕居第二十八孔子闲居第二十九坊记第三十中庸第三十一表记第三十二缁衣第三十三奔丧第三十四问丧第三十五服问第三十六间传第三十七三年问第三十八深衣第三十九投壶第四十儒行第四十一大学第四十二冠义第四十三婚义第四十四乡饮酒义第四十五射义第四十六燕义第四十七聘义第四十八丧服四制第四十九《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其成书年代及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据《汉书·艺文志》说是七十子后学者所记的,由汉人戴圣传述,故又称《小戴礼记》,以区别于戴德所传的《大戴礼记》。
《礼记》也是一篇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其第一篇就开宗明义,指出:“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辩讼,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成不庄。
”这就是儒家重视礼的主要原因。
《礼记》共20卷49篇,全书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的社会史料。
首先,该书49篇中,仅关于婚丧祭礼的就有17篇之多,它对于研究先秦以至秦汉时代的婚丧嫁娶制度、家族制度、社会风俗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次,《礼运篇》中记叙了儒家学派闪光的政治理想——大同世界。
儒家认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在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礼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原文及译文前言《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讲述礼仪制度、礼仪范畴的重要典籍。
它是由前700多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的多个晋、鲁、齐、楚、秦、赵等诸侯国籍的文人所编纂的。
《礼记》一书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道德思想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礼记》原文及译文,并对一些重要内容进行解析。
原文及译文《礼记·大学》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仅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仅止于至善。
解析:《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这句话强调大学的根本在于明德,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指出大学之道的核心是追求至善,以达到实现人性的全面发展。
《礼记·中庸》原文:中庸之道,天下皆知,美而不伐,功成而弗居,不仁者不可以久处,不以,不可以长久处。
译文:中庸之道,天下人都知道,但不自夸;功成却不炫耀,不仁的人无法长久处于其中,不贯彻其中,也无法一直成功。
解析:《中庸》是《礼记》中的另一篇章,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典籍之一。
这句话强调中庸之道是天下皆知的,但却不能自夸;追求成功,但不能炫耀。
不仁的人无法长久处于其中,因为中庸之道是包容与和谐的,只有和善、仁爱的人才能一直贯彻这条道路。
《礼记·礼运》原文:宜乎众矣,则不易于成也。
备乎众矣,则不易于毁也。
治乎众矣,则不易于乱也。
是故政莫大于得民心。
民莫重于食。
食非其饱,无以遂行其力;饮非其香,无以乐其性。
译文:如果符合民众的意愿,就不容易被推翻;如果广泛准备,就不容易被毁;如果治理得法,就不容易被搞乱。
因此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得到民心,而民众最关心的是食物。
如果没有足够的食物,人民就无法释放自己的力量;如果没有美味的饮食,人民也无法享受生活的乐趣。
解析:《礼运》是《礼记》中的另一篇章,内容主要是探讨如何治理国家。
这句话强调了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得到民心,而“民以食为天”,食物供应的问题是一个国家必须认真处理的问题。
《礼记》课文原文及翻译
《礼记》二则虽有佳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肉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过别人然后才会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透彻,不通的地方。
所以,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有理解不透彻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中说道:“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礼记》的内容
《礼记》的内容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礼记》原本四十六篇,其中《曲礼》、《檀弓》、《杂记》三篇因篇幅较长而分为上下篇,实际为四十九篇。
其主要内容如下:- 阐述了儒家的礼治思想:《礼记》以“礼”为核心,阐述了儒家的礼治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礼仪、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 记录了古代的礼仪制度:《礼记》中记载了许多古代的礼仪制度,包括祭祀、丧葬、婚礼、朝聘、盟会等方面的礼仪规范。
- 总结了先秦的儒家思想:《礼记》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总结和发展,它继承了孔子、孟子等儒家思想家的学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
- 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生活:《礼记》成书于汉代,因此其中也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对于了解汉代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礼记》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之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记》简介_《礼记》解读[整理]
《礼记》简介_《礼记》解读《礼记》简介_《礼记》解读《礼记》是什么?《礼记》是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到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儒家论说或解释礼制的文章汇编。
《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礼记》主要是对礼制﹑礼意的记载和论述。
其中涉及秦汉以前的社会组织﹑生活习俗﹑道德规范﹑文物制度等情况﹐反映了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思想。
这些都是研究古史的重要材料。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
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
宋代的理学家选中《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把他们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
《礼记》的名字由来?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
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
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
书中还有广泛论说礼意、阐释制度、宣扬儒家理想的内容。
“戴德”简介戴德,姓戴,名德,字延君。
生卒年不详。
西汉时梁(治今安徽砀山)人,又据《成安县志》为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东南)人。
汉代礼学家,今文礼学“大戴学”的开创者。
戴德曾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等的论述编成《大戴礼记》八十五篇,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礼记》全文及译文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
该书编定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敖不可长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
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
曾子寝疾
子夏其子而丧其明
子柳之母死
成子高寝疾
晋献公之丧
吴侵陈
知悼子卒
陈子车死于卫 战于郎
孔子过泰山侧 鲁人有周丰也者 齐大饥
晋献文之成室 季孙之母死
阳门之介夫死
赵文子与叔誉观平九原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
发虑宪
玉不琢 不成器
虽有嘉肴
古之教者
大学始教
大学之教也
今之教者
大学之法
学者有四失
善歌者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 凡学之道
善学者
记问之学
良冶之子
古之学者
大德不官
凡音之起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
礼以道其志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乐者,通伦理者也
乐者,异文合爱者也 乐者,天地之和也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
天地之道
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 土敝则草木不长
德者,性之端也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 夫乐者乐也
卫献公出奔。
《礼记》全文及解释
《礼记》全文及解释
哎呀,朋友,你知道不?这可是一部超有料的经典之作!
就像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宝藏库,里面装满了各种智慧的珍宝。
比如
说“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这不就像
咱们朋友之间相处,你对我好,我也得对你好,要是只有一方付出,
那能叫真朋友吗?
再比如“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这就好比吃饭,你要是吃得太饱,肚子肯定不舒服,做啥事都得有个度,不是吗?
还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多像一块璞玉,不经
过精心雕琢,怎么能成为精美的玉器?人要是不学习,又怎么能明白
事理呢!
里的好多话,都像是长辈在我们耳边的谆谆教诲,句句都透着对我
们的关心和期待。
在我看来,是咱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所传达的道理,不管是
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咱们真得好好去读一读,
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你说是不是?。
《礼记》文言文翻译
《礼记·曲礼上》:子曰:“礼仪者,所以正身也。
无礼则不正,无仪则不敬。
夫礼者,敬人也。
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孔子说:“礼仪,是用来端正自己的。
没有礼仪,就不能端正;没有仪节,就不能尊敬。
礼仪,是用来尊敬别人的。
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常常尊敬他。
”《礼记·中庸》:子曰:“中庸之道,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是最高的境界啊!人们已经很少能长时间坚持中庸之道了。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显扬光明品德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的人,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的人,首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的人,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态的人,首先要真诚自己的意愿;想要真诚自己的意愿的人,首先要达到真正的智慧;达到真正的智慧在于推究事物的本质。
《礼记·礼运》: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孔子说:“大道的实施,天下为公。
选拔贤能,讲究诚信,修养和睦。
因此,人们不仅仅亲近自己的亲人,也不仅仅抚养自己的子女。
让老年人有所终老,壮年人有所贡献,幼年人有所成长,使孤寡、孤独、残疾的人都能得到照顾。
男子有分内的事,女子有归宿。
人们憎恶把财物扔在地上,但并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憎恶自己的力量不发挥出来,但并不一定要为自己谋取利益。
因此,阴谋诡计不会兴起,盗窃、混乱、凶恶的事情不会发生。
所以,大门可以不关,这就是大同世界。
礼记文学常识介绍
礼记文学常识介绍
《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是“六经”之一。
该书分为
三十篇,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社会礼仪文化的内容,是中国古代文化
艺术瑰宝之一。
《礼记》的最初版本是战国时期Lǐ Kǎi《礼记》和Xǔ Xīn 《礼记》二家,其中Lǐ Kǎi的《礼记》已失传,Xǔ Xīn的《礼记》流传至今。
《礼记》是从《尔雅》、《周礼》、《仪礼》等古代文献
中筛选出来的优秀篇章,并根据演变历史重新组织而成的。
早于东汉
时期,《礼记》已经形成了今天的模样。
《礼记》内容广泛、丰富,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中有重要的地位。
其中包含祭祀、乐舞、宴会、婚礼等诸多礼仪场合,以及官吏和百姓
之间的交往礼仪等。
除此之外,《礼记》还涉及天文、历法、地理、
医学等方面的内容。
在文学方面,《礼记》既是文学典范,同时也是重要的古代文学
资源。
它不仅包含了许多古代诗歌、歌谣、舞蹈等元素,还具有非常
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其中的一些篇章如《乐记》、《曲礼》、《乐府》等对中国古代音乐、舞蹈和文学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
考价值。
总之,《礼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很高
的文化价值,也是研究古代文化、历史和文学等方面的重要参考资料。
礼记礼记原文与解析
礼记礼记原文与解析礼记,又称《周礼》、《仪礼》,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之一,也是中国儒家经典《五经》中的一部分。
本文将对礼记原文进行解析,并探讨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礼记》是由多位儒家学者所著,主要内容是关于礼仪制度、仪礼规范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记载。
它被认为是对《周礼》的总结和发展,成为后来的礼制典范。
礼记共分为“礼运篇”、“大同篇”、“月令篇”、“曲礼篇”、“乐记篇”以及“杂记篇”等多个篇章。
在《礼记》中,作者对各种礼仪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其中包括婚丧嫁娶、祭祀仪式、宴会礼仪、举行冠礼等等。
这些礼仪制度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念。
例如,在《月令篇》中,对每个月份的各项事务和仪式进行了规定和解释。
这些月令规定了每个月的节气、恭奉的祭祀对象以及清明、冬至等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
通过这些仪式活动,人们对自然界的变化进行了感恩和敬畏,加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同时,礼记中还描述了人际关系及社会秩序方面的礼仪准则。
比如,宴会礼仪中,要求主人和客人之间有明确的地位规定和相应的待遇,以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通过遵守这些准则,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不仅能够相互尊重,更能够建立起信任与合作的关系。
除了礼仪规范,礼记中还包含了诗歌、音乐方面的记载。
在《乐记篇》中,详细阐述了各种乐曲的演奏方式、所代表的含义以及对人们情感的引导作用。
音乐作为重要的文化媒介,能够传达情感、陶冶心灵,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情商。
礼记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礼制制度的真实反映。
通过学习礼记,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精神追求,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当代社会,尽管礼仪制度的形式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但其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研读礼记,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借鉴其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产生积极的影响。
礼记原文及翻译
礼记原文及翻译礼记原文及翻译导语:《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
下面小编整理了礼记的原文以及翻译。
欢迎大家阅读。
《礼记》礼记·曲礼【原文】《曲礼》曰:毋不敬①,俨②若思,安定辞③。
安民哉!【注释】①敬:尊敬,严肃。
②俨:与"严"同,端正、庄重之意。
③辞:所说的话。
【译文】《曲礼》一书上说:凡事都不要不恭敬,态度要端庄持重而若有所思;言辞要详审而确定。
这样才能够使人信服。
【原文】敖①不可长,欲不可从②,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注释】①敖:与"傲"同,骄傲之意。
②从:与"纵"同,不加约束之意。
【译文】傲慢不可以滋长,欲望不可以不加约束,意志不可以自满,欢乐不可以走向极端。
【原文】贤者狎①而敬之,畏②而爱之。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③。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很④毋求胜,分毋求多。
疑事毋质⑤,直而勿有。
【注释】①狎:与人亲近之意。
②畏:承认。
③安安:前一"安"是动词,满足之意;后一"安"是名词,指感到满足的事物。
迁:改变之意。
④很:与"狠"同,凶残的样子。
⑤质:肯定之意。
【译文】比我善良而能干的人要和他亲密而且敬重他,承认而又爱慕他。
对于自己所爱的人,要能分辨出其短处;对于厌恶的人,也要能看出他的好处。
能积聚财富就要能分派财富以迁福于全民。
虽然适应于安乐显荣的地位,但也要能适应不同的地位。
遇到财物不随便取得,遇到危难也不随便逃避。
意见相反的,不要凶残压服人家;分派东西,不可要求多得。
自己也不肯定的事,不要乱作证明。
已经明白的事理,也不要自夸早已知道。
【原文】若夫坐如尸①,立如齐②。
礼从宜,使从俗。
【注释】①尸:活着的晚辈扮作先祖的样子代其祭寿的人。
古代有"尸居神位,坐必矜庄"的说法。
礼记文学常识介绍
礼记文学常识介绍
《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五经》之一。
它是孔子及其弟子所编纂的一部论述礼制的著作。
《礼记》共分为46篇,主要内容包括仪礼、乐记、曲礼、礼运、玉藻、祭法等。
《礼记》是一部关于礼仪制度的论述性著作。
它包含了丰富的礼仪知识和仪式规范,旨在指导人们的行为举止,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
《礼记》中的内容涉及到婚嫁、丧葬、宴会、祭祀等各个方面的礼仪规范,以及各种社会交往的礼节和仪式。
《礼记》还包括了一些关于音乐、舞蹈和礼乐的论述,如《乐记》和《玉藻》。
它们介绍了古代音乐和舞蹈的种类、演奏方式以及与礼仪相关的乐舞仪式。
《礼记》中还有一些关于政治、教育和道德的篇章,如《曲礼》和《礼运》。
它们探讨了君臣之间的关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个人修养的方法。
通过这些篇章,人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儒家对于社会秩序、教育和道德规范的思考和理解。
总的来说,《礼记》是一部关于礼仪、音乐、政治和道德的综合性著作,它对于古代社会的礼制和道德规范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它也是研究古代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的重要文献之一。
礼记翻译及原文
礼记翻译及原文礼记翻译及原文《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所以小编今天为大家精挑细选几篇供大家欣赏,请看看吧。
《礼记》仲尼燕居原文仲尼燕居,子张、子贡、言游侍,纵言至于礼。
子曰:「居!女三人者,吾语女礼,使女以礼周流无不遍也。
」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何如?」子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
」子曰:「给夺慈仁。
」子曰:「师,尔过;而商也不及。
子产犹众人之母也,能食之不能教也。
」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子曰:「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
」子贡退,言游进曰:「敢问礼也者,领恶而全好者与?」子曰:「然。
」「然则何如?」子曰:「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尝禘之礼,所以仁昭穆也;馈奠之礼,所以仁死丧也;射乡之礼,所以仁乡党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
」子曰:「明乎郊社之义、尝禘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乎!是故,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
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
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
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
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
是故,宫室得其度,量鼎得其象,味得其时,乐得其节,车得其式,鬼神得其飨,丧纪得其哀,辨说得其党,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得其宜。
」子曰:「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
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
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伥伥其何之?譬如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若无礼则手足无所错,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
是故,以之居处,长幼失其别;闺门,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猎,戎事失其策;军旅,武功失其制;宫室,失其度;量鼎,失其象;味,失其时;乐,失其节;车,失其式;鬼神,失其飨;丧纪,失其哀;辩说,失其党;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失其宜。
如此,则无以祖洽于众也。
」子曰:「慎听之!女三人者,吾语女:礼犹有九焉,大飨有四焉。
礼记十则
1、【原文】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
在丑夷不争。
…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
【译文】做儿女之礼,要让父母冬天温暖,夏天清凉,晚上替他们铺床安枕,清早向他们问候请安。
而且要与平辈共处,绝无争执。
作为子女,看到和父亲有相同志趣之人,他若不叫进前,就不敢擅自进前;不叫后退,亦不敢擅自后退;他若不问,亦不敢随便开口。
这是尊敬父辈应有的行为。
(这是孝敬父母的礼仪)2、【原文】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
恒言不称老。
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
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
【译文】作为子女,出门时要当面禀告父母,回家时也要如此。
出游必须有一定的地方,所练习的要有作业簿,这样才使得关心你的父母有所查考。
平时讲话不要自称"老"字,遇到年龄大上一倍的人,要当做父辈看待;大上十岁的人,当做兄辈;如果只大上五岁,虽属平辈,仍须屈居其下。
五个人同在一处,应让年长者另坐一席。
(这是尊敬长辈的礼仪)3、【原文】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
听于无声,视于无形。
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
【译文】作为子女,平常家居,不要占住尊长位置:不要坐当中的席位,不要走当中的过道,不要站当中的门口。
遇有饭食的宴会,要多要少,不可自作主张。
在父母没有说话之前,善解父母的意图,要有所领悟和知晓,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也要时刻想起父母的样子。
不要爬高,不要临深,也不要随便讥评,随便嬉笑。
(这是尊敬长辈的礼仪)4、【原文】童子不衣裘裳,立必正方,不倾听。
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
【译文】儿童不必穿皮衣或华丽的衣裳。
年幼的孩子平常看东西不要瞟眼,站立一定要端正,不要做偏头听说话的样子。
若长辈们要牵手走,就要用双手接捧长辈的手。
(这是个人仪表礼仪)5、【原文】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
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 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
【国学典籍】《礼记》原文 译文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其内容涵
盖了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
宗教等。
下面是一些《礼记》的原文和译文:
原文: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就
以此为美。
但是,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办,有时候就行
不通。
为了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原文:礼者,既视而远听,皆有法式。
以不可胜者求之,
以似不肖者求之。
译文:礼仪的实行,既要看它们的形式,又要听它们的声音,都是有一定规范的。
揣摩那些不可能达到的事去寻求礼仪,或者把不像礼仪的事当作礼仪,这都是不正确的。
原文: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译文:《曲礼》说:始终恭敬谨慎,如有所思,说话稳重,百姓就安定啦!
原文:凡为人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
译文:凡侍奉父母的礼节:冬天要使他们温暖,夏天要使
他们清爽凉快;晚上要替他们铺好床铺,早晨要向他们请安。
原文:父召子,不在,侧声呼之;子命之,分坐。
译文:父亲招呼儿子,不在时可用声音呼唤;儿子召唤父
亲时则要声音高昂一些;父亲召唤儿子时,左右侍奉的人代
为应答;儿子召唤父亲时也须如此。
原文:君将适他,臣如致金玉货贝于君,则曰致马资于有司;若不欲受则曰:难备。
译文:君主将要出使他国时,臣子如要把金玉宝物呈献给
君主,就应说:向有关部门准备出使的用具;若不想献出宝
物就应说:难以准备齐全。
礼记
中 庸
夫子喟然叹曰:"呜 呼!夫物恶有满而不覆哉? "子路进曰:"敢问持满有 道乎?"子曰:"聪明睿智, 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 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 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 谦,此所谓挹之又损之道 也。" ——《荀子· 宥坐》篇
误解:
中庸就是平庸 中庸是一种软弱的
中 庸
表现 中庸是中国的文化 弱点
《礼记》
——《曲礼》《学记》《中庸》
《礼记》概说
《曲礼》《学记》简读
《中庸》精讲
《礼记》是一部反映儒家思 想的资料汇编性质的著作。
礼 记 概 说
1、《礼记》得名 《礼记》是对《仪礼》的解释。 2、 《礼记》的作者 七十子后学和汉代学者所记。
3、礼记的流传 (1)戴德《大戴礼记》 (85篇——39篇) (2)戴圣《小戴礼记》 (49篇)——《十三经注疏》 通行本(郑玄注、孔颖达疏) (3)“三礼”与宋代“四 书”(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4)《礼记》注释
思考:
中庸之道究竟为何?
1、允执厥中
《尚书· 大禹谟》:人心惟危,道
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执中适度
尹氏曰:“中庸之为德也,其 至矣乎!夫过与不及,均也。差 之毫厘,缪以千里。故圣人之教, 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于中道而 已。”(朱熹《论语集注》)
过犹不及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
(3)循序渐进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 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 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 也。
礼记经典篇目
礼记经典篇目
(最新版)
目录
1.礼记概述
2.礼记的经典篇目
3.礼记的影响与价值
正文
1.礼记概述
《礼记》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又称《小戴礼记》或《礼经》。
它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主要研究礼仪制度和人们的行为规范。
据传,《礼记》为西周时期的孔子编撰,后由汉代学者戴圣辑录、整理,最终形成现今所见的版本。
《礼记》内容丰富,论述详尽,对后世影响深远,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制度的重要文献。
2.礼记的经典篇目
《礼记》共有四十九篇,其中一些篇目被誉为经典,为后世传颂不衰。
以下介绍几篇较为著名的经典篇目:
(1)《大学》:《大学》是《礼记》首篇,论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庸》:《中庸》是《礼记》中的又一篇名篇,主张中正之道,强调道德修养和道德标准,对后世道德观念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3)《论语》:《论语》虽然并非《礼记》篇目,但与《礼记》同为儒家经典,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4)《礼运》:《礼运》篇论述了礼的起源、作用和演变,对后世研究礼仪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5)《乐记》:《乐记》篇讲述了音乐的起源、功能和礼仪作用,是古代音乐理论的重要篇章。
3.礼记的影响与价值
《礼记》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仅在我国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制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还在道德观念、教育制度、法律制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礼记》中的一些名篇,如《大学》、《中庸》等,也被后世儒家学者奉为经典,传颂不衰。
礼记_《礼记》礼记_礼经_儒部
礼记_《礼记》礼记_礼经_儒部《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
《周礼》又称《周官》,讲官制和政治制度。
《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
《礼记》则是一部秦汉以前儒家有关各种礼仪制度的论著选集,其中既有礼仪制度的记述,又有关于礼的理论及其伦理道德、学术思想的论述。
这里,仅就有关《仪礼》一书的一些问题作一些简要的说明。
《仪礼》的篇数与作者今《十三经注疏》本《仪礼》,共十七篇,目次如下:士冠礼第一士昏礼第二士相见礼第三乡饮酒礼第四乡射礼第五燕礼第六大射礼第七聘礼第八公食大夫礼第九觐礼第十丧服第十一士丧礼第十二既夕礼第十三士虞礼第十四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少牢馈食礼第十六有司彻第十七这个次序,为汉刘向《别录》所列。
据文献记载,汉武帝时,在孔壁中发现《古礼》五十六篇,其中十七篇与汉初经生所传十七篇《仪礼》相同,但多出三十九篇。
此三十九篇礼文久佚,学者称之为《逸礼》。
由此便产生一个问题:十七篇《仪礼》是不是一个残本。
一种观点据此认为,十七篇《仪礼》是一部残缺不完之书。
另一种观点正与此相反,认为十七篇《仪礼》并非一不完全的残本,而是一部完备的著作。
清人邵懿辰《礼经通论》对此有很详细的论证。
《礼记。
昏义》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
观今本《仪礼》十七篇,《昏义》所说作为“礼之大体”的上述八项内容,皆完整无缺。
另外,《礼记》中有很多篇是直接解释《仪礼》的。
《礼记》有《冠义》释《士冠礼》;有《昏义》释《士昏礼》;有《问丧》释《士丧礼》;有《祭义》、《祭统》释《郊特牲》、《少牢馈食礼》、《有司彻》;有《乡饮酒义》释《乡饮酒礼》;有《射义》释《乡射礼》、《大射礼》;有《燕义》释《燕礼》;有《聘义》释《聘礼》;有《朝事》(《大戴礼记》)释《觐礼》;有《丧服四制》释《丧服》,都不出《仪礼》十七篇之外。
由此可见,今本《仪礼》,应该说是一部体系和内容完备的著作。
《礼记》简介及概要
《礼记》简介及概要
第一章:引子
《礼记》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部重要经典,它代表着古代礼仪文化的高度成就。
本篇文章将为读者介绍《礼记》的背景、概要和特点。
第二章:《礼记》的背景
《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其主要作者为孔子的弟子曾子,通过对孔子言行的整理和融合,编成了《礼记》这本书。
第三章:《礼记》的概要
《礼记》以礼仪为主题,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经、传、义。
其中经部分是由孔子及其弟子所撰写的,主要介绍了各种礼仪的具体内容和规范;传部分是对经部分的解释和注释,由后来的儒家学者所撰写;义部分则是对礼仪的哲学思考和道德教导,是《礼记》的精华所在。
第四章:《礼记》的特点
《礼记》的特点在于它以礼为主题,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和规范性,同时它还关注到礼仪的背后所蕴含的道德和价值观念。
在礼仪的基础上,它还对人的行为和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引导人们遵循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五章:结尾
《礼记》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部重要经典,它代表了古代礼仪文化的高度成就。
通过学习《礼记》,我们可以更好地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古代礼仪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记.礼运篇云.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时间:2010-11-04 19:06来源:未知作者:admin 点击:次内容简述:气也.文子曰.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是以禀天地五行之气而生.为万物之主.配二仪以为三才.然受气者各有多少.受木气多者.其性劲直而怀仁.受火气多者.其性激烈而尚礼.受土气多者.其性阔和而有信.受金气多者.其性刚断而含义.受水气多者.其性沈气也.文子曰.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是以禀天地五行之气而生.为万物之主.配二仪以为三才.然受气者各有多少.受木气多者.其性劲直而怀仁.受火气多者.其性激烈而尚礼.受土气多者.其性阔和而有信.受金气多者.其性刚断而含义.受水气多者.其性沈隐而多智.五气对付.共成其身.气若清睿.则其人精俏爽如也.昏浊.则其人愚顽.小子云.阴阳精气为人.气有薄薄.得中与滋液.则生肾智人.得错治浊辱.则生贪淫人.禄命书云.金人坚强自用.木人多华而雅.水人守旧智慧.火人自贵性慢.土人忠信而直.周书云.人感十而生.天五行.地五行.合为十也.天五行动五常.地五行动五藏.故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者也.家语曰.天一.地二.人三.三三而九.九九八十一.一主日.日数十.故人十月而生.文子云.人受天地变更而生.一月而膏.二月而脉.三月而胞.四月而肌.蒲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形.八月而动.玄月而躁.十月而生.形骸已成.五藏乃形.外为表.中为外.头员法天.足方象地.天有四时.五行.九星.三百六旬日.人亦有四支.五躲.九窍.三百六十节.天有风雨冷暑.人亦有喜怒悲忧.淮南子及文子.?云.胆为云.肺为气.脾为风.肾为雨.肝为电.与天相类.而心为主.线人者.日月也.气血者.风雨也.素问云.夫人法天地.故圣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气象通於肺.地气通於咽.风尚通於肝.雷气通於心.谷气通於脾.雨气通於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法天之纪.用地之理.则灾害往矣.左慈相决云.人头员以法天.足方以象地.左目为日.右目为月.左眉为青龙.右眉为白虎.鼻为勾阵.伏犀为朱雀.玉枕为玄武.又云.前为朱雀.后为玄武.左为青龙.右为白虎.是曰四体.头为勾陈.是身之主.又曰.左耳后为太山.右耳后为西岳.额为衡山.顶后为恒山.鼻为嵩平地.相窍门云.额为衡山.头为恒山.鼻为嵩平地.眉为岱山.权为昆仑山.二仪象天地.三亭法三才.四渎主四时.五官应五行.六府从六律.七门配七星.八节取八风.九候比九州.十指应旬日.十二德象十仲春.二十八节应二十八宿.野语云.人生三月微?.然后目能睹.八月生齿.然先能食.?而膑.然后能行.三年?合.然后能言.阴穷反阳.故阴以阳变.阳穷反阴.故阳以阴化.是以女子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十六精晓.然后能化.男子七月生齿.七岁而龀.十四而化.礼.女子二十而冠.有成人父之端.男子十五而笄.而许娶.有成人母之道.此皆从天地五行之大数也.文子曰.昔者中黄子云.天有五行.地有五岳.声有五音.物有五味.色有五章.人有五位.故天地之闲.二十有五人.上五有神人.真人.道人.至人.圣人.次五有德人.贤人.善人.中人.辨人.中五有仁人.礼人.信人.义人.智人.次五有仕人.庶人.农人.商人.工人.下五有众人.君子.驽人.哲人.完人.上五之与下五.犹人之与牛马也.圣人者.以目视.以耳听.以口言.以足行.真人者.不视而明.不听而聪.不言而云.不行而从.故圣人之所动天下者.真人未尝遇焉.贤人之所矫世俗者.圣人未尝观焉.所谓道人者.无前无后.无左无右.万物玄同.无非无是.文子发言二十五人.论止有四.未为具释.今依诸经书详解.上五有谓人者.孔子曰.阴阳不测之谓神.曾子曰.阳之精气为神.神以灵智为义.谓灵智其照如神.故曰神人也.孔子曰.尧之智如神.真人者.性符合道.有若无.实若虚.清楚太素.至极弊然有为.故曰真人.道人者.孔子曰.其德大乎天地.其质总乎日月.莫之能测者.有此德质.故曰道人.至人者.真直为素.守一不移.善恶不能来其虑.荣辱不能动其心.故曰至人.圣人者.家语曰.德开天地.变通有方.穷万事之终始.协万品之天然.敷其小道.遂成情性.明?日月.化行若神.民人不知其德.?者不识其善.此谓圣人也.庄子曰.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明於变.谓之圣人.次五德人者.德被於物.使庶民各得其所欲.日用而不知.兼本无择.与天地合.易曰.小孩儿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鬼神合其凶凶.此谓德也.贤人者.智周万物.动动公道.孔子曰.佳恶与民同情.选择与民同统.行中规则.言可规律.为匹夫而不怨.在诸侯而不骄.道足化於庶民.而不伤於身.施财天下.不贫.此贤人也.恶人者.见善如不及.言谦天下无口过.孔子曰.躬行忠信.而心不怨.不置仁义.志意渊博.而色不伐.思虑明达.而辞不争.笃行通道.发奋图强.犹然如将可越而不否及.此正人人也.又谓恶人.中人者.同心专心以事主.进思效忠.退思补过.顺美匡恶.犯而无隐.先公后私.不伐其逸.此中人也.辨人者.智思无限.情鉴善恶.问无碍滞.巧言如流.往邪从正.无有可匿.此辨人也.中五仁人者.为上不侈其功.为下不羞其陋.慈施怜悯.终而不衰.此仁人也.礼人者.分辨尊卑.廉让谦谨.为上恭顺.为下思敬.此礼人也.信人者.老实不欺.片言折狱.达不肆意.穷不易爱.此信人也.义人者.决断分了.一度顺理.从善屏恶.事无碍滞.此义人也.智人者.识达谋虑.鉴察物情.能知萌兆.豫?善恶.此智人也.次五士人者.孔子曰.知不举多.必审其所由.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绝道术之本.必有从行也.虽不能遍百善之美.必有所虑也.行既由之.智既知之.言既得之.则生命形骸之不易也.贫贱不足以益.富贵不足以损.此士人也.庶人者.未入仕位.犹居垄亩之闲.或者始解褐.未沾品命.周礼云.庶人.在官者始进秩也.此谓庶人也.农人者.用天之道.因地之利.春耕秋收.常在稼穑.此曰农人也.商人者.负贩市.随时?货.贵贵相易.以资工业.此商人也.亦曰贾人也.工人者.雕?伎巧.备诸器用.造新修故.以力货财.此曰工人.下五世人者.凡杂云众人.豫让曰.范中行氏以世人遇我也.君子者.卑劣行恶.此曰小人.孔子曰.桀纣虽帝王.其犹小人也.文子曰.中绳.谓之臣子.不中绳.谓之小人.小人虽死.其名不灭.小人虽失势.其罪不除.驽人者.驽.钝也.亦罪隶为名.古者.有罪为奴.尚书曰.予则奴戮汝.罪之也.纣以箕子为奴.亦戮辱也.马有驽者.以其钝也.哲人者.?暗无知.菽麦不辨.谓之愚人.孔子曰.其知可及.其愚不可及者.以其禀晨浊之气而生.非学所得也.亦曰庸人.孔子曰.心不存一直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又不择贤以托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而不知所伤.从物如流.而不知所仇.此庸人也.肉人者.狂痴无识.痛痒莫分.虽能动态.与完不异.是谓肉人.此二十五等人.由禀五行之气.各有优劣.故有多等.善恶不同.今且分为四品.其神真道至圣德贤七者.受王气而生也.善中辨仁礼信义智八者.相气而生也.士庶农商工五者.休气而生也.众小驽愚完五者.囚气而生也.王气当其盛时.故最灵圣.相气微优於王.故自善忠已下伏王政.休气已衰.故当仕庶之例.囚气最优.故当众小之淌.文子以上返下.喻人比畜.亦远之矣.然此五气.有清有浊.有正有邪.有初有末.若得邪气.虽在卑鄙.方为大善.若受卑气.虽居尊胜.众兴大恶.至如桀覆夏宗.纣亡殷族.周衰幽厉.汉灭桓灵.此则处尊兴恶者也.负鼎於殷庙.垂钓於?溪.商贾南阳.饲牛车下.当此之时.其善未见.及登师辅.仁圣?彰.此难道卑贱而能宏济.其贤德已上.气正天真.旧居最上.然气之初也.龄齿终长.气之末也.命相急促.此四气又有四别.若上秀气.灵智愈高.上而浊污.乃须修饬.下而秀气.揣摩方以为器.加之晨浊.朽木不可复雕.兼贵贵.富贫.好丑.善恶.性格.年命.乃有万途.?五行气感所致.今且就文子论其二十五等.认为阶差.自外诸徒.难以具辨.知人则哲.惟帝其难.非明圣者.孰能辨识.禄命决云.王气中生者.其人王相.宜爵禄.相气中生者.其人多官.死气中生者.其人多徐病长寿.此?论其生月.当五行气盛衰时也.况其禀受气者.其人形质.情性.骨肉.藏府.皆象五行.相书云.木人.修长.直身.火人.小头.丰下.短小.土着土偶.员面.大腹.金人.方面.兑口.水人.面薄.身偏.蛇行.木人青色真.有白是害气.水人赤色真.有乌是害气.土着土偶黄色真.有青是害气.金人红色真.有赤是害气.水人玄色真.有黄是害气.配日.则甲乙为皮毛.丙丁为爪筋.戊人为肉.庚辛为骨.壬癸为血脉.配卦.则乾为头.离为目.坎为耳.兑为心.坤为腹.巽为手.艮为股膝.震为足.其藏府性情.各有别系.然人居天地之内.在山川之中.各随方位.形性不等.所以东夷之人.其形修长.修眉长目.衣冠亦尚狭长.东海句丽之人.其冠高狭.加以鸟羽.象於木枝.长目者.目主肝.肝.木也.故细而长.皆象木也.南蛮之人.短小轻壑.高口少?.衣冠亦尚短轻.高口者.口人中主心.心.火也.火炎上.故高.炎上.故少发也.西戎之人.深目高鼻.衣而无冠者.鼻主肺.肺.金也.故高.目.肝也.肝为木金之所制.故深.金主裁断.故发断无冠.北狄之人.高权被?衣长者.权主肾.肾.水也.故高权.被?者.象水流漫也.衣长.亦象水行也.中夏之人.容貌平整者.象土地和平也.其衣冠车服备五色者.象土包括四行也.孔子曰.东僻之人曰夷.精以侥.南僻之人曰蛮.信以朴.西僻之人曰戎.顽以刚.北僻之人曰狄.肥以戾.中国之人.安居和味.帝王世纪云.尧流共工於幽州.以窜北狄.迁三苗於三危.以窜西戎.放?兜於崇山.以窜南蛮.殛鲧於羽山.以窜东夷.年龄文耀钩云.气随人形.故南方至温.其人大口.象气舒慢也.南方至冷.其人短颈.象气急缩也.东方川谷所经.其人小头兑形.象木小上也.东方高土.日月所入.其人面多毛.象山多爱木也.中心四通.雨含所施.其人面大.象土平广也.家语云.孔子曰.脆土之人刚.弱土之人柔.墟土之人大.沙土之人细.息土之人美.耗土之人丑.北方有不逝世之爱.北方有不释之冰.西方有正人之国.西方有刑残之尸.中土多圣人.皆象其气也.故曰.山气多男.泽气多女.水气多?.风尚多聋.休气多癃.木气多伛.岸下湿气多肿.邪气多力.险阻之气多瘿.冷气多寿.暖气多夭.谷气多痹.气多狂.衍气多仁.陵气多贪.轻土多本起.重土多痴钝.慢水人轻.迟水人重.此?随阴阳五行之气.故善恶斯别.,代孕第二者论人游年年坐游年凡有三名.而为二别.三名者.一游年.二行年.三年立.游年之名.皆以活动不住为义.以其随岁行游.不定一所也.年立?是行年.立者.是住立为义.以其往年立於北辰也.便人而论.常行不息.故谓曰行.就岁而论.古之一岁.年住於此.故谓之立.二别者.游年从八卦而数.年立从六甲而行.六甲者.男从丙寅左行.女从壬申右转.?至其年数而止.?是行年所至.立於其处也.若欲算知之者.男以实年减二算而左数.女以实年减一算而右数.?从甲子旬始.绝其算.?是立处也.所以男从丙寅数.何者.日生於寅.日为阳精.男从阳.故取日.丙为太阳.故取丙以配寅.女从壬申数.何者.月生於申.月为阴粗.女从阴.故取月.壬为太阴.故取壬以配申.阳故左行.阴故右转.孔子元辰经云.若甲子旬.男从丙寅.女从壬申.甲戌旬.男从丙子.女从壬午.甲申旬.男从丙戌.女从壬辰.甲午旬.男从丙申.女从壬寅.甲辰旬.男从丙午.女从壬子.甲寅旬.男从丙辰.女从壬戌.都曰行年.此?候病之法.非通常用.游年者.男一岁.数从离起.左行.八卦二则在坤.三则在兑.四则在乾.五则在坎.六则在艮.七则在震.八则在巽.巽不受八.入而便合.离则是八.坤?九.兑?十.以次而数.一若至坤.乾不受一.借退就离.故至十数.皆在政方也.女年一.从坎右行.亦如离法.艮不受八.乾不受一.皆回於坎.所以巽不受八.坤不受一者.坤巽依位.?夹离宫.巽是阳位.有进义而无终义.八是卦之终数.故不受之.前以付离.坤是阴位.阴有退而无入.退则须灭.不敢当其阳始之数.故让步就离.乾不受一.艮不受八者.乾是阳也.又为天也.自由其始.始是一义.重则数偶.数偶则成阴.故以付坎.第二十四论禽虫一者论五笨凡含生蠢动.有知之数.莫不藉五气而成性.资阴阳以立形.故有陆处水居.潜见作别.游翔飞走.驽骏不同.皆由气之清浊.禀性深浅.考异邮云.含牙戴角.著?垂芒.皆为阴也.阴有杀气.故备有帮凶之毒.螫虿之类也.翱翔羽翮.柔善之兽.皆为阳也.阳有仁气.无杀性也.家语云.?吞者.八窍而卵生.龃者.九窍胎生.昼生似父.夜生类母.至阴者牝.至阳者牡.皆气使然也.但凡蠢动之物.?为虫类.今详分三种.一曰禽.二曰兽.三曰虫.有羽飞者为禽.有四足走者为兽.无羽足者为虫.至如蜉蝣之羽.??之翼.飞百足.蚊蚋六手.此虽有羽足.犹是虫例.其朝生暮死.腐秽蛊湿.此皆因变化.随类生者.亦?虫也.考异邮云.虫入日而化微.故令匆匆.又.鸟.鱼.二名.於此二者.其号虽别.鸟则飞行.?是禽也.鱼则潜游.虫之属也.家语云.鸟.鱼生於阴.而属於阳.故皆卵生.鱼游於水.鸟游於云.所以立冬则燕雀入海.化而为蛤.本其类也.禽名通於兽.兽名不通於禽.故知禽有趋地之能.兽无飞空之用.然此三等.名例甚多.不可具释.今且先论五灵.次配卦及三十六禽.家语云.羽虫三百六十.凤为之长.毛虫三百六十.麟为之长.甲虫三百六十.龟为之长.鳞虫三百六十.龙为之长.倮虫三百六十.人为之长.又曰.毛虫之精曰麒麟.羽虫之精曰凤.介虫之精曰龟.鳞虫之精曰龙.倮虫之精曰圣人.毛虫西方.羽虫南方.甲虫北方.鳞虫东方.倮虫中央.此则皆称虫也.五灵总为诸虫之首.今止言其四.以人处中央者.谓有性格之物.人最为主故也.灵者.神灵之义.五禽於虫兽之中最灵.故曰五灵.礼忘月令云.春.其虫鳞.郑元注云.龙蛇之属.夏.其虫羽.飞鸟之属.中心.其虫倮.虎豹浅毛之属.秋.其虫毛.狐?之属.冬.其虫介.龟鳖之属.又云.国臣行.前朱雀.先玄武.左苍龙.右白虎.尚书.刑德放言.西方.春.苍龙.其智仁.南方.夏.朱鸟.好礼.西方.秋.白虎.执义.北方.冬.元龟.主信.会中央土之精.礼运则不管五德.止辨四灵而已.钩命诀云.失仁则龙麟不舞.失仪则鸾凤不翔.失智则黄龙不见.失义则白虎不出.失信则元龟不见.礼记曰.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左传云.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礼云.麟凤龟龙.不见有虎.於金行称虎.义则不足.前朱雀.后玄武.是同.其他三虫.?有差别.元命苞云.离为凤.又言.凤火精.灵龟生水.玄武.主北方.此同.礼说唯龙麟虎三者.不同.左青龙.右白虎.陈说不疑.衍孔图以麟为木精.龙则非木.大戴礼以麟为毛虫.麟复成金.麟若为金.虎则无用.公羊高以麟为木精.木生於火.夫子修春秋.至麟而止.岂知为汉之瑞.今所不?.案蔡邕月令章句言.天官五兽.左苍龙.大辰之貌.右白虎.大梁之文.前朱雀.鹑火之体.后玄武.龟蛇之质.中有大角轩辕.麒麟之信.亦龙生於水.游於木.鸟生於木.游於火.麟生於火.游於土.虎生於土.游於金.龟生於金.游於水.修其母.致其子.五行之情也.故貌恭体仁.则凤凰来仪.言从与义.则神龟至.视明礼修.则麒麟臻.智听故事.则黄龙见.思睿信立.则白虎扰.此言当矣.礼斗威仪云.乘金而王.麒麟在郊.保乾图又言.岁星为麟.考异邮言.麟者.阴精.此?不同.今解以木者.触也.有触冒之义.麟有肉角.无所抵牾.龙角端无肉.有抵牾义.易象震为龙.故木之义扶龙.天官有轩辕黄龙.麒麟之信.信主於土.修母子应.此意亦同.为汉出者.汉是火德.故子应也.是土之义扶麟.易通卦验言.立秋.虎始啸.孔衍图云.虎.金精.大戴礼言.虎七月而生.应阳数.考异邮亦言.虎斑文者.阴阳之杂.虎为毛虫.定是金兽.考异邮云.参代虎之德.义主斩刈.所以学门.谓之虎门.乃绘虎於门者.以兑居西方.兑是说言.主道说故.又.金有杀伐之威.虎有毒害之猛.故金义扶虎.问.寅位在东.何忽白虎居西.答曰.凡五行相杂.无有独在一方之义.东方自是木行相次.白虎居西.是杀害之威.如农在东方.正主於龙.乾之六爻.并是龙象.震取其活动.乾譬圣人.自取龙有飞潜之德.为象各异.故无定准也.如考异邮云.阴阳相杂.无妨分在东方.此?通达.隐显无定.宁否一执.史苏龟经云.木神苍龙.岁星之精.火神朱雀.荧惑之精.灰土之神.名曰腾蛇.土神勾陈.镇星之精.金神白虎.太白之精.水神玄武.辰星之精.苍龙主头.朱雀主唇颈.腾蛇主胸?.勾陈主腰腹.白虎主股膝.玄武主足胫.案此之六神.朱雀.玄武.苍龙.白虎.与经纬说同.唯勾陈之神.其语有异.而天官有勾陈之星.在紫微之内.故为土神.此?蔡邕所云.麒麟之信也.腾蛇居火之末.在土之初.而为灰神.以蛇配龟.共为玄武.无有正方.故为灰神.其配头足等.以东为首.故龙配头也.以次南转.故玄武配足.禽兽属八卦者.易云.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乾.健也.马取其健也.坤.顺也.牛取其顺.震.动也.龙取其动.巽.风也.鸡取其号召.以象盛行坎阴也.豕取其阴离阳也.雉取其飞扬艮门也.狗取其守御.兑.悦也.言也.羊取其悦爱.又.乾象六龙.取其潜跃之义.说卦云.马取其强壮之德.以健之故称良马.以父故称老马.以其乾乾不息.故称瘠马.以其有变更之用.故称驳马.然坤卦又称牝马之贞.此止取顺义.马之为义.不独乾坤震.又为善叫之马.以震有雷声.故震雷之象.又为?足.马亦曰白头.为的颡之马.取其显耀之义.坎为美脊之马.以有居中之闰.故或卦龙马以配者多.以为行天莫若於龙.行地莫过於马.故多所象也.坤称子母牛者.重其蕃息.艮既为狗.亦为鼠.狗有守备之能.狗为能止.鼠为所止.?属於艮.离为鳖蟹螺?龟.皆取其有甲.象外阳之义也.此皆五行之所合作.故於此而释也.第二者论三十六禽禽虫之类.名数甚多.古解三十六者.盖取六甲之数.拭经所用也.其十二属.配十二支.支有三禽.故三十有六禽.所以支有三者.分一日为三时.旦及昼暮也.若以意求.正应十二属?居昼位.不应或者旦或暮.今依拭经法.以气而取.孟则在暮.仲则在中.季则在旦.是十二属当十二辰也.余二十四.既是配禽.以不当支位.所以孟在暮者.孟是一时之首气.初则未盛.向仲方盛.故属也.取远盛气.所以在暮也.仲则在昼者.以其气盛在中也.季则在旦者.以季为一时之末.其气已衰.现在近仲.尚有王势.故属旦也.於式当位.二俱不失.王繁云.子.朝为燕.昼为鼠.暮为伏翼.丑.朝为牛.昼为蟹.暮为鳖.寅.朝为狸.昼为豹.暮为虎.本生经云.旦为生木.又云.昼为虎.暮为狸.卯.朝为猬.昼为兔.暮为貉.一云.朝为狐.本生经云.暮为鹤.辰.朝为龙.昼为蛟.暮为鱼.巳.朝为蟮.昼为蚯蚓.暮为鱼蛇.一云.暮为龟.本生经言.旦为赤土.昼为蛇.暮为蝉.午.朝为鹿.昼为马.暮为獐.本生经言.旦为马.昼为鹿.暮为?.未.朝为羊.昼为鹰.暮为雁.本生经云.暮为老木.申.朝为猫.昼为?.暮为猴.一云.旦为羊.本生经言.暮为死石.酉.朝为雉.昼为鸡.暮为马.一云.朝为鸡.暮为死石.禽变云.暮为死土.本生经言.暮为鸢.戌.朝为狗.昼为狼.暮为豺.一云.暮为死金.禽变云.暮为死火.亥.朝为豕.昼为?.暮为猪.一云.旦为生木.昼为豕.暮为?蝓.一云.旦为豚.昼为.一云.暮为朽木.虽本生经及禽变.互有不同.昼暮之位.理过去系.子为鼠燕伏翼者.色皆玄也.取水之色.鼠之为性.昼伏夜游.象阴气也.出於穴.罕见首者.象阳气萌动於子.欲见之状也.燕心下有赤者.象阴之怀阳.其尾分者.阴数二也.春分而至.随阳见也.秋分而蛰.随阴伏也.礼忘.月令云.二月之月.玄鸟至.至日.乙太牢祀於高?.以祈子孙也.秋分.玄鸟归也.是见二月者.子刑卯也.易通卦验云.玄鸟.阴鸟也.伏翼者.鼠老为之.谓之仙鼠.方言云.自关已东.谓之伏翼.三者皆是阴虫.故?居子也.丑为牛蟹鳖者.丑为艮.坐春之节.农事既兴.牛之力也.又.受骗牛宿.说题辞曰.牛为阴事.牵耦耜耕也.故在丑.蟹者.立春之时.卉木生根.如其足也.艮为山.巨灵?负.首顶灵山.负蓬莱山.?巨蟹也.鳖者.土之精气而生.中软外脆.象土含阴阳也.其藏黄者.土之色也.牛亦有黄.蟹中亦黄.皆土粗也.丑在南方.水位.故兼主水.土.寅为虎豹狸者.三兽形类皆类似.寅为木位.木主?林.寅又属艮.艮为山.虎之所处.散笨经云.寅为少阳.五色玄黄.寅又有生火.水主文章.三兽俱斑.?有文也.上应箕宿.箕主风.虎啸风起.易云.风从虎.野语云.三九二十七.七主星.星主虎.虎七月生申冲寅.故虎在寅.狸豹以同类相从也.本生经云.主木者.以寅有相木.正月方生也.卯为兔猬?者.兔.阳虫也.居月中者.阴怀阳也.元命苞云.兔居月中者.阴怀阳也.坎之气.坎在子位.子刑在卯.故兔属卯.老兔为猬.?亦兔类.故?居卯.一云.?者.狐也.狐?相类也.本生经言鹤者.此音同字误也.辰为龙鲛鱼者.申为水之源.子为中淌.辰为水之末.如百川东注.都回於海.龙能兴云致雨.为水虫之长.非海不能苞容.故其神而大.鲛鱼亦是水虫之长者.故?在辰.巳为蛇蟮蚯蚓者.拭经云.巳有腾蛇之将.因此配之.蛇.阳也.本在南.龟.阴也.本在北.以蛇配龟.为玄武.二虫共为一神.以阴偶.故从数.在北方.蟮及蚯蚓.皆形同也.礼记云.小谦之节.蚯蚓出睹.慎子云.腾蛇游雾.与蚯蚓同.黄帝有大?如蚯.以应土德.已有寄生之土.故?配之.本生经言土者.以火相合生土也.检众书.蟮或为鼍.鼍字复作蝉.本生经解蝉云.常水躲.畏罗网.悲吟不言.且欲歌.言其悲吟.与蝉相类.论其水藏.与鼍相类.其外形及土气.巳为蛇蟮蚯蚓相类.鼍与蝉?.此非也.又射覆经云.遇蝉者.水虫也.当知是蚬也.午为鹿马?者.午为太阳.马有员蹄.象於阳也.午为天道.马有骏足.涉远之日.牝牡有时.故家语云.八九七十二.偶以承奇.奇主辰.辰为月.月主马.马十仲春生.丑冲未.未与午合.故在午.鹿蹄坼者.以象阴也.而居阳位者.象怀阴也.礼记.月令云.仲夏之月.鹿角解.易纬通卦验云.鹿者.兽中阳也.夏至解角.家语云.四九三十六.六主律.律主鹿.故鹿六月生.未与午合.故亦在午.獐鹿同类.因此配之.问曰.八卦配禽.合不言马.禽变乃以午为马者.何.答曰.坤为牝马之贞.坤既在未.未与午合.故马居午.问曰.乾亦称马.震亦称马.何不?取其合.答曰.行地莫过於马.坤既是地.取其正用.乾天震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