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言虚词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25例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25例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25例文言文虚词:①为(wéi),动词;②为(wèi),介词1、陶渊明《桃花源记》武陵人捕鱼为(wéi) (作为)业此人一一为((wèi)介词;向;对)具言所闻(译: 渔人一件件地给他们详细讲自己所知道的事情)此中人语云:“不足为((wèi)介词;向;对)外人道也”2、魏学洢《核舟记》“为(wéi) (动词;做;这里指雕刻)宫室、器皿、人物”“中峨冠而多髯者为(动,(wéi)是)东坡”“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畜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wéi)动;做,这里雕刻)“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wéi)动;做,这里指雕刻)”“中轩敞者为((wéi)是)舵”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动词(wéi)表判断)公,选贤举能,人言修睦……为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wèi)介词,为了)己”4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念无与为(动;做)乐者”5、《童趣》沈复昂首观之,项为(wèi)(介词,因为)之强(jiànɡ)果如鹤唳云端,为(wèi)(介词,因为)之怡然称快以(介)丛草为(wéi)(动词)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以……为:把……当作)舌一吐而二中尽为(wèi)为(介词,被)所吞6、《论语》十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wèi)为(介,给、替)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wéi)(动词,担任,当)师矣。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wéi)为(动词,是、表判断)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曾子曰:“·……仁以为(wéi) (把……看作、当成、当作)为己任……不亦重乎?……”7、《山市》蒲松龄:“始悟为(wéi)为(动,是、表判断)山市”8、《塞翁失马》:“此何遽不为(wéi)为(动,是、表判断)福乎?”9、《龟虽寿》:“螣蛇乘雾,终为(wéi)为(动,成、成为)土灰。

文言虚词“之,其,以,焉,而,于,为、者”的总结

文言虚词“之,其,以,焉,而,于,为、者”的总结

之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2、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4、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5、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文言虚词十八好汉之09为

文言虚词十八好汉之09为

• • • • • • • • •
2.运用大象等畜力可以做人力无法做到的重任 动词,可译为“充当、担任、作为、成为” 动词,可译为“充当、担任、作为、成为” 成语举例】 【成语举例】 并为一谈、转危为安、反客为主、宁为玉碎, 并为一谈、转危为安、反客为主、宁为玉碎,不 为瓦全 成语例释】 【成语例释】 不足为训: 够得上; 法则,典范。 不足为训:足,够得上;训,法则,典范。不值 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化险为夷: 险阻; 平坦。化危险为平安。 化险为夷:险,险阻;夷,平坦。化危险为平安。 比喻转危为安。 比喻转危为安。 经典文言】 【经典文言】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
• 注意:为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 注意:为有“ ”“作为”“充当”“变成 作为”“充当”“变成” 成为” 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翻译比较灵活。 • 【经典文言】 经典文言】 • ①斩木为(充当)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斩木为(充当) 揭竿为旗。( 过秦论》 。(《 • ②然后以六合为(作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然后以六合为(作为) 崤函为宫。( 过秦论》 。(《 • ③卒相与欢,为(成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 卒相与欢, 成为)刎颈之交。( 。(《 传》) • ④冰,水为(形成)之,而寒于水。(《劝学》) 水为(形成) 而寒于水。( 劝学》 。(《 •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 。(《 传》) •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 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 赵》) •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 。(《 论》)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

可不译。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

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

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文言虚词因、为、乃总结

文言虚词因、为、乃总结

1、使唤、驱使。人皆得以吏使之。 2、主使。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3、派,命令。秦王使使者告赵王。
使
4、出使。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5、让,命令。又可使天下之民斫直 6、使者。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1、阻塞不通。岂效穷途之哭。 到尽头。欲穷其源。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用尽。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文言虚词总结
2008-11
黎艳平
“因”意义和用法总结
(一)动词 依靠,凭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顺着。 因其固然。 接着。加之以师旅,因之 以饥馑。 沿袭。因遗策。 (二)副词。1、于是。相如因持璧却立 2、趁,趁着。因击沛公于坐 (三)介词。介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
二、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家祭无忘告乃翁。 三、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译为“是”“就是”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一、通“燃” 二、形容词。“对的”“认为对的” 不以为然。成然之。 三、代词。“这样,如此” 不然,籍何以至此?河东凶亦然。糅使之然也
四、连词。“可是”,“但是”。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五、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以”作介词用法总结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及
其他,可译为“用”“拿”“凭借”“依 据”“按照”“用(凭借)…的身份”等。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以时入山林 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 “于”,可译为“在”“从”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 译为“和”“跟”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高考复习——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

高考复习——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

高考复习——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其”“以”“之”“为”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四个重点虚词,用法整理如下:一、其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相当于“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例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例2.秦贪,负其强。

(《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语,相当于“他”“她”“它”。

例3.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3)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自己”“我的”。

例5.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例6.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勾践灭吴》)(4)指示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这个”。

例7.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5)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那个”。

例8.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6)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其中的”,后多为数词。

例9.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2、副词。

(1)表测度,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

例10.其皆出于此乎?(《师说》)(2)表反诘,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11.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3)表婉商、祈使,相当于“还是”“可要”。

例1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例13.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3、连词。

(1)表选择,用在句首,相当于“是……还是……”。

例14.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假设,用在句首,相当于“如果”。

例15.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4、助词,补充音节。

例16.既其出。

(《游褒禅山记》例17.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二.以1、介词(1)表动作行为的处置,相当于“把”。

例1.秦亦不以城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相当于“按照”“凭借”“凭什么身份”。

例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古汉语文言虚词《为的意义和用法》

古汉语文言虚词《为的意义和用法》

常用文言文虚词之九:为.《说文》:“为,母猴也。

”虚词“为”与本义无关,是假借字。

可用作介词、连词、语气词。

先秦已有用例,连词和语气词的用法沿用于文言中;介词中表示行为对象的和表示行为目的的一直沿用至今,其他义项则只沿用于文言中。

连词和语气词读wéi,介词中表示行为对象和表示行为目的的读wèi,其他义项读wéi。

介词“为”和它的宾语一起用于动词前,作状语。

一、表示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

可译为“给”“替”等。

例: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烛之武退秦师》)二、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可译为“为了”“为”等。

例: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触龙说赵太后》)三、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为”等。

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四、表示在动作行为发出的同时所旁及的对象。

可译为“跟”“对”“向”等。

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五、用于被动句,介绍出施动者。

可译为“被”。

例:身体离散,为.天下戮。

(《吕氏春秋·慎大》)连词一、用于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假设。

可译为“如果”。

例:是楚与三国谋出兵矣。

秦为.知之,必不救也。

(《战国策·秦策四》)二、用于复句的后一分句,表示选择。

可译为“还是”。

例:不知孚为琼之别名,为.别有伍孚也?(《三国志·魏书·董卓传》)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或疑问的语气。

可译为“了”“呢”等。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文言虚词(乃、所、为、于)

文言虚词(乃、所、为、于)

• • • • • • • • • • • • • • •
③至东城,乃( 只,仅仅 )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④(刘邦一行)于是遂去。乃( 只 )令张良留谢(《鸿门宴》) 2、规律探讨: 用法: 副词,限制范围 意义: 可译为“仅仅,只”等。 ⑤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 )(《廉蔺列传》) 于是、就 ⑥合于桑林(汤的乐曲名)之舞,乃( )中经首(尧乐的一 又 章)之会(《庖丁解牛》) 3、规律探讨: 意义: 副词,表时间、事理相承 用法: 可译为“便,就,于是、又”等 ⑦度我至军中 ,公乃 ( )入(《鸿门宴》) ⑧精思傅会,十年乃 ( 才 ) 成(《张衡传》) 才 4、规律探讨: 用法: 副词表动作、行为的条件; 意义: 可译为“才,才能,这才”等。
• 2、判断“乃”在文段中的意义。 • 尝闻放翁志节, 毕现《示儿》,乃①( )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②( ) 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乃③( )忠贞之 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④( )曰:“此徒 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⑤( ) 不得已而谢。 • 答案: • ①副词,表承接,于是,就; • ②代词,你的; • ③副词,是; • ④副词,竟然,却; • ⑤副词,才。
• • • • • • • • • •
⑦为( 被 )天下笑(《屈原列传》) ⑧吾属皆为( 被 )之虏矣(《鸿门宴》) 5、规律探讨: 介词,表被动; 意义: 用法:可译为“被、受”。 ㈡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 列传》) ②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规律探讨: 意义: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感叹、反诘等 用法: 可译为“呢”。
• ▲巩固练习
• • • • • • • • • • •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 ②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蒲松龄《狼》) B、①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②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 C、①嬴乃夷门(东门)报关者也。 ②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司马迁《报任安书》) D、①羝(dī公羊) 乳,乃得归。(班固《苏武传》) ②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司马迁《项羽本纪》) 答案:A 解析:A、均为顺承,于是、就。B、①加强肯定,“就是”; ②表条件,“才”。C、①表肯定,是、原来是;②表条件, “才”。D、①表条件,“才”;② 出乎意料,“竟,居然, 却”。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文言文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 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祭十二郎文》)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代词通“尔”,第二人称,你的,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副词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2.何疑问代词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哪里,什么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做定语,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为什么,怎么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 动词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3.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表反问语气,吗,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啊,呀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1、代词:代替名词、名词性词组成句子的词。

分为三类:①人称代词。

②指示代词。

③疑问代词。

人称代词如“吾”、“尔”、“汝(女)”;指示代词如“是”、“此”、“彼”、“兹”等。

疑问代词如“何”、“奚”、“焉”等。

2、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

副词能修饰动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

例如: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介词: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所、时间等意义的词。

根据介词结构的意义和它们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时地介词、原因介词、方式介词、人事介词四种。

介词结构主要充当句子的状语。

例如:①公【为我】献之。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王。

③请【以剑】舞。

④【以资政殿学士】行⑤故燕王欲结【于君】。

4、连词:用来连接各类实词、词组成分句的词。

根据连词所表示的关系,可以分为联合连词、偏正连词。

表联合关系又可分为并列连词、递进连词、选择连词、承接连词四类。

表偏正关系的又分为让步转折连词、因果连词、假设连词、条件连词、目的连词等。

例如:①“而”②河水清且涟漪。

③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5、助词:古代汉语中的助词指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它一般分为结构助词(“之”),语气助词(“焉”“为”)、音节助词(“其”“之”“而”)两类。

6、叹词: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1.而2.与3.乃4.其5.所6.为7.焉8.以9.因 10.于 11.则 12.之1.【而】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2.【与】(一)介词。

1.介词。

和,跟,同。

【例】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2.给,替。

【例】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3.比,和……比较。

【例】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连词。

和,跟,同。

【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践灭吴》)(三)通假。

通“欤”。

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例】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3.【乃】(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例】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二)用作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举例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举例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举例一、文言虚词“为”的基本用法文言虚词“为”是非常常见的一个字,它具有多种用法。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1. 表示目的或结果:例句1:学而时习之,则不亦说乎?为其取得知识也。

解析:在这个例子中,“为”表示目的或结果,指代“取得知识”。

文言中经常使用“为”来表达目的或结果的含义。

2. 表示原因:例句2:昔者由余出游,贤良方正端礼乐之说废而鄙薄焉,故引而至是。

为请以指踵而儆遗后世也。

解析:这个例句中,“为”表示原因,“请以指踵而儆遗后世也”,即表达出了作者行文的动机。

3. 表示作主语动作的人:例句3:非能相明於龙於羊与?来耶?不来耶?者何人哉?”应曰:“以竹竿攻之,无若此矣!”解析:在这个例子中,“为”表示作主语动作的人,“以竹竿攻之,无若此矣!”即用竹竿打龙和羊,并不像现实中能够做到那样。

二、文言虚词“为”的具体用法举例文言虚词“为”还有一些特定的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使用频率也相对较高。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1. 为了表示动作目的:例句4:常恐及人之后而不能自拔者,以其游于不义之人也,终然求索而知后礼堂与弟子楼之只名耳。

解析:这个例句中,“为了”即表示为了目的,表明愿望、意向或动机。

2. 表示理由、原因或依据:例句5:曰:“归马。

”归马,位次更变。

故为布什金经验化缺陷立规章。

解析:在这个例子里,“为”起到表示理由、原因或依据的作用。

3. 表示手段、方法:例句6:秦相王瑕出使南越王延年者四十日乃还桂阳上书,以南越国臣事君誓于灵均山得赤鱼错胆褪红色责备奏闻於汉帝。

解析:这个例子中,“为”用来表示手段、方法,表达政治家王瑕出使南越王的过程。

4. 表示居所或场所:例句7:子於是曰:“有 planted 不卧处。

”则为宿影也。

解析:在这个例子中,“为”表示居所或场所,指代太阳初升时的光照。

5. 表达某种心理状态:例句8:门人欢接之,因请学攻城之术。

孙膑方语西洋笛,以乐其意。

解析:这个例子中,“为”表示某种心理状态,用来表达出孙膑的开心和愉悦。

【语言学习】文言虚词——为

【语言学习】文言虚词——为

读音
义项归纳
1.【介】 因为,由于
经典用例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做)。——《玉台新 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wèi 2.【介】替,给
为长安君计短。——《战国策·赵策》
3.【介】为了
生为之饱。——清· 周容《芋老人传》
4.【介】表示动作行为所向,可译为“向”、 “对”、“朝”
为具言所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古汉语虚词——为
字源字形

爲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古文下 象两母猴相对形。假借为“伪”。做,作,干。
义项归纳
读音
义项归纳
1.【动】 做,干,作
2.【动】制作;创作 3.【动】治理 wéi 4.【动】以为;认为 5.【介】被 6.【助】宾语前置的标志 7.【助】句尾语气词,表反诘、感叹等语气 8.【动】通“谓”,言说;告诉
经典用例
为善者,非善也,故善无以为也。——《管 子·枢言》 应声便为诗。——《世说新语·文学》 诸葛瑾为豫州。——《世说新语·排调》 为汝多智。——《列子·汤问》 不为酒困。——《论语·子罕》 惟弈秋之为听。——《孟子》 予无所用天下为。——《庄子》 宋,所为无雉兔孤狸者也。——《墨子为之于未有 我世世为洴澼 君王为人不忍 使子婴为相
动词, _____做_______ 动词, _____从__事______ 动词, _____对__待______ 动词,______担__任______
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
动词, _____认__为______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介词, ____表__被__动_____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第一个“为”,判断动词,___是_____ 第二个“为”,语气助词, __反__诘__,_ 不译

考点三:文言虚词“为”

考点三:文言虚词“为”

考点三:文言虚词“为”一、解词释义为(一)用作介词,读作“wèi”。

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给”等。

如: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

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鱼我所欲也》)3. 表示被动,译作“被”。

如:①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二)“为”用作动词,读作“wéi”。

1.可作判断动词,译作“是”。

如: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②知之为知之《<论语>八则》③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④若为佣耕(《陈涉世家》)2.“为”也可作一般动词:如:①为坛而盟(筑)(《陈涉世家》)②以丛草为林(当作,作为)(《幼时记趣》)③孰为汝多知乎!(认为)(《两小儿辩日》)④为人五(雕刻)(《核舟记》)(三)“为”用作名词,如:或异二者之为(指心理活动)《岳阳楼记》。

练一练解释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1.以径寸之木为宫室()(《核舟记》)2.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愿为市鞍马()(《木兰诗》)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二、中考真题链接19.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其岸势犬牙差互:②念无与为乐者:三、中考真题链接22011年山西中考(一)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12分)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文言虚词一点通-“为”

文言虚词一点通-“为”

再见!
“为”

虚词讲练
(一)“为”用作介词,读作“wèi”。 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 “向”“对”“给”等。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虚词讲练
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 译作“为着”“为了”。如: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鱼我所欲也》)
虚词讲练
3. 表示被动,译作“被”。如: ①二虫尽为所吞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士卒多为用者 ④梅花为寒气所勒
虚词讲练
(二)“为”用作动词 ,读作“wéi ”。 1.可作判断动词,译作“是”。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②知之为知之 (《论语八则》) ③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 辩日》) ④若为佣耕(《陈涉世家》)
虚词讲练
2.“为”也可作一般动词:如:
①为坛而盟(筑)《陈涉世家》 ②以丛草为林(当作,作为)《幼时 记趣》 ③为人五(雕刻)《核舟记》
虚词讲练
(三)“为”用作名词,如: 或异二者之为(指心理活动) 《岳阳楼记》
典型例题
虚词讲练
解释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动词,雕刻) 2.行拂乱其所为(动词,做) 3.项燕为楚将(判断动词,是) 4.愿为市鞍马(介词,为了) 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介词,向、对)

文言虚词“为”------练习及答案

文言虚词“为”------练习及答案

文言虚词“为”------练习及答案高三文言虚词系列一、解释各句中“为”的意义以及用法。

1、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2、君家妇难为。

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4、能以经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5、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

6、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7、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8、古人以俭为美德。

9、霓为衣兮风为马。

10、士大夫多予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11、君既为府吏。

12、十七为君妇。

13、自名为鸳鸯。

14、冥有鱼,其名为鲲。

15、始尔未为久。

16、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17、非为织作迟。

18、为秦宫人。

19、为仲卿母所遣。

20、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1、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2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23、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24、为吕氏者右袒,为刘氏者左袒。

25、公为我献之。

26、阿母为汝求。

27、慎勿为妇死。

28、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29、如姬为公子泣。

30、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1、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C.不足为外人道也D.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E.为赋新词强说愁F.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G.不者,若属且皆为所虏三、判断“为”在文中的意义。

“天行有常,不1为尧存,不为桀亡。

”此2为至理,当3为世人言之,切勿使之4为巫所惑。

巫者,以诡5为业,其所6为皆7为利也。

故8为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

9为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10为?答案文言虚词练习(九)一、1名词,作为、政绩;2动词,做、干;3第一个介词,替、给,第二个动词,做、干;4—5动词,制作;6第一个动词,治理,第二个,被;7动词,治理;8—10动词,当作、作为;11—12动词,身为、成为;13—14动词,叫做;15动词,算作;16第一个介词,替、给,第二个动词,算作;17动词,是;18动词,成为;19—20介词,表被动;21助词,表诘问;22语气助词,呢;23—24动词,帮助;25—26介词,替、给;27介词,为了;28—29介词,向、对;30—31连词,因为。

“为”文言虚词

“为”文言虚词
九、为
(一)用作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 成”“成为”“担
任”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如: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过秦论》)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论语》)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
2.表示心理活动,有“以为”“认 为”
的意思。 如: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鸿门宴》)
3.作判断词,译为“是”。 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作介词(读作wèi。) 1.表示被动关系,有时跟“所”结合, 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 “被”。 如:
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替
③吾属今为之所虏矣
介词,被
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作为
⑤公为我献之

,做
⑧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判断词,是
⑨何辞为

⑩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因为
判断加色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A.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 如姬为公子泣
B.由是复用为会宁牧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吾属今为之所虏矣。(《鸿门宴》)
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译为“为了” 等。 如: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 东南飞》)
3.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 为”“由于”。 如: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
4.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译为 “给”“替”。 如: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
1. “为”可以表示“做”呀,就像“为学”,就是“做学问”的意思呢。

比如“他一心只为考取功名而努力”。

2. 还能用来表示“是”呢,像“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里,不就是说“我是鱼肉”嘛,你说妙不妙?就像“这画作明明为他所绘,他却不承认”。

3. “为”能表示“变成”“成为”呀!比如说“化而为鸟”,就是变成鸟的意思呀。

比如“他经过多年打拼,终为成功人士”。

4. 它也可以表示“因为”呢,你想想“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是因为有源头呀。

就好像“她为身体不适,所以请假了”。

5. “为”还能表示“替”“给”呀,像“为人民服务”,不就是替人民服务嘛。

比如“他总是为他人着想”。

6. 可以表示“对”“向”哟,“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就是不对外人说嘛。

就像“他为这件事向大家解释了很久”。

7. 甚至能表示“被”呢,“为天下笑者”,就是被天下人笑呀。

比如“他若这样做,定会为众人所指责”。

总之呀,“为”的用法可真是多呀,大家可要好好掌握哟!。

文言文为的意思和用法

文言文为的意思和用法

文言文为的意思和用法一、做介词“为”字用作介词,常常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组成介宾结构,用在动词前作状语,所表示的意义有四种。

1、表替代,可用现代语的“替”、“给”对译。

《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

(您替我招呼他进来)臣为韩王送沛公。

(我是替韩王送沛公的。

)《触龙说赵太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长远。

(父母爱护子女,就要给他们考虑得长远。

)2、表原因、目的,相当于现代语的“为了”或“因为”。

《项羽本纪》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眦水,眦水为之不流。

(汉兵十多万人,一下子都步入眦水,因此眦水不流通了。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

(李同于是率领三千人奔赴秦军,秦军因此后退三十里。

)3、表所同、所对,相当于现代语的“向”、“对”、“跟”等词的意思。

《触龙说赵太后》媪之送燕后也,为之泣,念悲其远也。

(太后您送燕后的时候,跟她一同哭,思念而感到悲痛的是她离得远了。

)《项羽本纪》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刘邦很惊恐地说:“对此事怎么办呢?”)4、表被动,“为”字表被动时,可以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相当于现代语的“被”字。

二、作连词“为”字作连词,一般情况下,相当于“则”字,当“就”讲,有时用于原因分句,可译为“因为”。

《庄子·寓言》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

(跟自己相同的,就认为是对的;跟自己不同的,就认为是不对的。

)《史记·留侯世家》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

”(高帝说:“雍齿跟我有旧谊,可是曾屡次使我受窘受辱,我想要杀掉他,因为他功劳多,所以不忍心杀他。

”)三、作助词“为”字作助词,在句末,与疑问代词呼应使用,表示反问语气,但仍保留一定的动词性质。

常见的是同“何”或“何以”呼应,构成“何……为”,“何以……为”的形式,意思是“还……做什么?”《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现在人家是刀和案板,我们是鱼和肉,还告辞做什么呢?)《项羽本纪》我何渡为?(我还渡江做什么呢?)《柳宗元·哀溺文》身且死,何以货之?(自己将要死了,还用要钱做什么呢?)四、作动词“为”字作动词,本义是“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为
(一)用作动词 ”“作为”“充当”“变 作为”“充当”“ 1.有“做”“作为”“充当”“变 成”“成为”“担 ”“成为”“担 成为”“ 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任”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如: 斩木为兵,揭竿为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过秦论》)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然后以六合为 崤函为 过秦论》 (《过秦论》) 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 3.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 ”“由于 由于” 为”“由于”。 如: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怵然为戒, 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 4.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译为 ”“替 “给”“替”。 如: 于是秦王不怿, 一击缶。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演奏)秦声。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论语》) 论语》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 南取百越之地, 划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 (《过秦论》)
2.表示心理活动,有“以为”“认 表示心理活动, 以为”“认 ”“ 为” 的意思。 的意思。 如: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此亡秦之续耳。 大王不取也。 (《鸿门宴》) 鸿门宴》 3.作判断词,译为“是”。 作判断词,译为“ 如: 鱼肉。 如今人方为刀俎,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 ”“对 可译为“向”“对”等。 如: 此中人语云 : “ 不足 为 外人道 也。”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三)用作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 用于句末, 表示疑问或反诘。译 作“呢”。 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 鸿门宴》 为? (《鸿门宴》) 天之忘我,我何渡为 天之忘我,我何渡为? 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项羽本纪》)
随堂演练 为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斩木为 揭竿为 于是秦王不怿, 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吾属今为 ③吾属今为之所虏矣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 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⑤公为我献之 如姬为 ⑥如姬为公子泣 ⑦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刀俎, ⑧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何辞为 ⑨何辞为 百姓之不见保, ⑩百姓之不见保,为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恩焉
当作 替 介词,被 介词, 作为 替 向、对 动词, 动词,做 判断词,是 判断词, 呢 因为
判断加色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A.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 .为父为 死亦何负于双慈? 如姬为 如姬为公子泣 B.由是复用为会宁牧 .由是复用为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言为车骑将军所排 . 身死人手,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D.非为夜失官银事耶 . 臣之进退,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二)用作介词(读作wèi。) 用作介词(读作w i 表示被动关系,有时跟“ 结合, 1.表示被动关系,有时跟“所”结合, 构成“为所” 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 所 “被”。 如: 吾属今为之所虏矣。( 鸿门宴》 。(《 吾属今为之所虏矣。(《鸿门宴》) 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译为“为了” 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译为“为了” 等。 如: 。(《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 东南飞》 东南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