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25例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25例文言文虚词:①为(wéi),动词;②为(wèi),介词1、陶渊明《桃花源记》武陵人捕鱼为(wéi) (作为)业此人一一为((wèi)介词;向;对)具言所闻(译: 渔人一件件地给他们详细讲自己所知道的事情)此中人语云:“不足为((wèi)介词;向;对)外人道也”2、魏学洢《核舟记》“为(wéi) (动词;做;这里指雕刻)宫室、器皿、人物”“中峨冠而多髯者为(动,(wéi)是)东坡”“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畜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wéi)动;做,这里雕刻)“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wéi)动;做,这里指雕刻)”“中轩敞者为((wéi)是)舵”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动词(wéi)表判断)公,选贤举能,人言修睦……为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wèi)介词,为了)己”4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念无与为(动;做)乐者”5、《童趣》沈复昂首观之,项为(wèi)(介词,因为)之强(jiànɡ)果如鹤唳云端,为(wèi)(介词,因为)之怡然称快以(介)丛草为(wéi)(动词)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以……为:把……当作)舌一吐而二中尽为(wèi)为(介词,被)所吞6、《论语》十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wèi)为(介,给、替)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wéi)(动词,担任,当)师矣。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wéi)为(动词,是、表判断)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曾子曰:“·……仁以为(wéi) (把……看作、当成、当作)为己任……不亦重乎?……”7、《山市》蒲松龄:“始悟为(wéi)为(动,是、表判断)山市”8、《塞翁失马》:“此何遽不为(wéi)为(动,是、表判断)福乎?”9、《龟虽寿》:“螣蛇乘雾,终为(wéi)为(动,成、成为)土灰。
文言虚词“之,其,以,焉,而,于,为、者”的总结
之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2、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4、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5、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文言虚词十八好汉之09为
• • • • • • • • •
2.运用大象等畜力可以做人力无法做到的重任 动词,可译为“充当、担任、作为、成为” 动词,可译为“充当、担任、作为、成为” 成语举例】 【成语举例】 并为一谈、转危为安、反客为主、宁为玉碎, 并为一谈、转危为安、反客为主、宁为玉碎,不 为瓦全 成语例释】 【成语例释】 不足为训: 够得上; 法则,典范。 不足为训:足,够得上;训,法则,典范。不值 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化险为夷: 险阻; 平坦。化危险为平安。 化险为夷:险,险阻;夷,平坦。化危险为平安。 比喻转危为安。 比喻转危为安。 经典文言】 【经典文言】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
• 注意:为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 注意:为有“ ”“作为”“充当”“变成 作为”“充当”“变成” 成为” 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翻译比较灵活。 • 【经典文言】 经典文言】 • ①斩木为(充当)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斩木为(充当) 揭竿为旗。( 过秦论》 。(《 • ②然后以六合为(作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然后以六合为(作为) 崤函为宫。( 过秦论》 。(《 • ③卒相与欢,为(成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 卒相与欢, 成为)刎颈之交。( 。(《 传》) • ④冰,水为(形成)之,而寒于水。(《劝学》) 水为(形成) 而寒于水。( 劝学》 。(《 •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 。(《 传》) •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 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 赵》) •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 。(《 论》)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
可不译。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
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
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文言虚词因、为、乃总结
1、使唤、驱使。人皆得以吏使之。 2、主使。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3、派,命令。秦王使使者告赵王。
使
4、出使。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5、让,命令。又可使天下之民斫直 6、使者。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1、阻塞不通。岂效穷途之哭。 到尽头。欲穷其源。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用尽。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文言虚词总结
2008-11
黎艳平
“因”意义和用法总结
(一)动词 依靠,凭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顺着。 因其固然。 接着。加之以师旅,因之 以饥馑。 沿袭。因遗策。 (二)副词。1、于是。相如因持璧却立 2、趁,趁着。因击沛公于坐 (三)介词。介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
二、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家祭无忘告乃翁。 三、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译为“是”“就是”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然
一、通“燃” 二、形容词。“对的”“认为对的” 不以为然。成然之。 三、代词。“这样,如此” 不然,籍何以至此?河东凶亦然。糅使之然也
四、连词。“可是”,“但是”。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五、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以”作介词用法总结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及
其他,可译为“用”“拿”“凭借”“依 据”“按照”“用(凭借)…的身份”等。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以时入山林 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 “于”,可译为“在”“从”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 译为“和”“跟”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高考复习——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
高考复习——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其”“以”“之”“为”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四个重点虚词,用法整理如下:一、其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相当于“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例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例2.秦贪,负其强。
(《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语,相当于“他”“她”“它”。
例3.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3)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自己”“我的”。
例5.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例6.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勾践灭吴》)(4)指示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这个”。
例7.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5)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那个”。
例8.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6)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其中的”,后多为数词。
例9.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2、副词。
(1)表测度,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
例10.其皆出于此乎?(《师说》)(2)表反诘,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11.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3)表婉商、祈使,相当于“还是”“可要”。
例1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例13.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3、连词。
(1)表选择,用在句首,相当于“是……还是……”。
例14.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假设,用在句首,相当于“如果”。
例15.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4、助词,补充音节。
例16.既其出。
(《游褒禅山记》例17.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二.以1、介词(1)表动作行为的处置,相当于“把”。
例1.秦亦不以城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相当于“按照”“凭借”“凭什么身份”。
例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古汉语文言虚词《为的意义和用法》
常用文言文虚词之九:为.《说文》:“为,母猴也。
”虚词“为”与本义无关,是假借字。
可用作介词、连词、语气词。
先秦已有用例,连词和语气词的用法沿用于文言中;介词中表示行为对象的和表示行为目的的一直沿用至今,其他义项则只沿用于文言中。
连词和语气词读wéi,介词中表示行为对象和表示行为目的的读wèi,其他义项读wéi。
介词“为”和它的宾语一起用于动词前,作状语。
一、表示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
可译为“给”“替”等。
例: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烛之武退秦师》)二、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可译为“为了”“为”等。
例: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触龙说赵太后》)三、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为”等。
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四、表示在动作行为发出的同时所旁及的对象。
可译为“跟”“对”“向”等。
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五、用于被动句,介绍出施动者。
可译为“被”。
例:身体离散,为.天下戮。
(《吕氏春秋·慎大》)连词一、用于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假设。
可译为“如果”。
例:是楚与三国谋出兵矣。
秦为.知之,必不救也。
(《战国策·秦策四》)二、用于复句的后一分句,表示选择。
可译为“还是”。
例:不知孚为琼之别名,为.别有伍孚也?(《三国志·魏书·董卓传》)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或疑问的语气。
可译为“了”“呢”等。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文言虚词(乃、所、为、于)
• • • • • • • • • • • • • • •
③至东城,乃( 只,仅仅 )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④(刘邦一行)于是遂去。乃( 只 )令张良留谢(《鸿门宴》) 2、规律探讨: 用法: 副词,限制范围 意义: 可译为“仅仅,只”等。 ⑤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 )(《廉蔺列传》) 于是、就 ⑥合于桑林(汤的乐曲名)之舞,乃( )中经首(尧乐的一 又 章)之会(《庖丁解牛》) 3、规律探讨: 意义: 副词,表时间、事理相承 用法: 可译为“便,就,于是、又”等 ⑦度我至军中 ,公乃 ( )入(《鸿门宴》) ⑧精思傅会,十年乃 ( 才 ) 成(《张衡传》) 才 4、规律探讨: 用法: 副词表动作、行为的条件; 意义: 可译为“才,才能,这才”等。
• 2、判断“乃”在文段中的意义。 • 尝闻放翁志节, 毕现《示儿》,乃①( )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②( ) 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乃③( )忠贞之 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④( )曰:“此徒 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⑤( ) 不得已而谢。 • 答案: • ①副词,表承接,于是,就; • ②代词,你的; • ③副词,是; • ④副词,竟然,却; • ⑤副词,才。
• • • • • • • • • •
⑦为( 被 )天下笑(《屈原列传》) ⑧吾属皆为( 被 )之虏矣(《鸿门宴》) 5、规律探讨: 介词,表被动; 意义: 用法:可译为“被、受”。 ㈡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 列传》) ②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规律探讨: 意义: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感叹、反诘等 用法: 可译为“呢”。
• ▲巩固练习
• • • • • • • • • • •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 ②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蒲松龄《狼》) B、①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②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 C、①嬴乃夷门(东门)报关者也。 ②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司马迁《报任安书》) D、①羝(dī公羊) 乳,乃得归。(班固《苏武传》) ②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司马迁《项羽本纪》) 答案:A 解析:A、均为顺承,于是、就。B、①加强肯定,“就是”; ②表条件,“才”。C、①表肯定,是、原来是;②表条件, “才”。D、①表条件,“才”;② 出乎意料,“竟,居然, 却”。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文言文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 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祭十二郎文》)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代词通“尔”,第二人称,你的,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副词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2.何疑问代词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哪里,什么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做定语,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为什么,怎么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 动词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3.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表反问语气,吗,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啊,呀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1、代词:代替名词、名词性词组成句子的词。
分为三类:①人称代词。
②指示代词。
③疑问代词。
人称代词如“吾”、“尔”、“汝(女)”;指示代词如“是”、“此”、“彼”、“兹”等。
疑问代词如“何”、“奚”、“焉”等。
2、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
副词能修饰动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
例如: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介词: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所、时间等意义的词。
根据介词结构的意义和它们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时地介词、原因介词、方式介词、人事介词四种。
介词结构主要充当句子的状语。
例如:①公【为我】献之。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王。
③请【以剑】舞。
④【以资政殿学士】行⑤故燕王欲结【于君】。
4、连词:用来连接各类实词、词组成分句的词。
根据连词所表示的关系,可以分为联合连词、偏正连词。
表联合关系又可分为并列连词、递进连词、选择连词、承接连词四类。
表偏正关系的又分为让步转折连词、因果连词、假设连词、条件连词、目的连词等。
例如:①“而”②河水清且涟漪。
③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5、助词:古代汉语中的助词指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它一般分为结构助词(“之”),语气助词(“焉”“为”)、音节助词(“其”“之”“而”)两类。
6、叹词: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1.而2.与3.乃4.其5.所6.为7.焉8.以9.因 10.于 11.则 12.之1.【而】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2.【与】(一)介词。
1.介词。
和,跟,同。
【例】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2.给,替。
【例】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3.比,和……比较。
【例】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连词。
和,跟,同。
【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践灭吴》)(三)通假。
通“欤”。
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例】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3.【乃】(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例】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二)用作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举例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举例一、文言虚词“为”的基本用法文言虚词“为”是非常常见的一个字,它具有多种用法。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1. 表示目的或结果:例句1:学而时习之,则不亦说乎?为其取得知识也。
解析:在这个例子中,“为”表示目的或结果,指代“取得知识”。
文言中经常使用“为”来表达目的或结果的含义。
2. 表示原因:例句2:昔者由余出游,贤良方正端礼乐之说废而鄙薄焉,故引而至是。
为请以指踵而儆遗后世也。
解析:这个例句中,“为”表示原因,“请以指踵而儆遗后世也”,即表达出了作者行文的动机。
3. 表示作主语动作的人:例句3:非能相明於龙於羊与?来耶?不来耶?者何人哉?”应曰:“以竹竿攻之,无若此矣!”解析:在这个例子中,“为”表示作主语动作的人,“以竹竿攻之,无若此矣!”即用竹竿打龙和羊,并不像现实中能够做到那样。
二、文言虚词“为”的具体用法举例文言虚词“为”还有一些特定的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使用频率也相对较高。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1. 为了表示动作目的:例句4:常恐及人之后而不能自拔者,以其游于不义之人也,终然求索而知后礼堂与弟子楼之只名耳。
解析:这个例句中,“为了”即表示为了目的,表明愿望、意向或动机。
2. 表示理由、原因或依据:例句5:曰:“归马。
”归马,位次更变。
故为布什金经验化缺陷立规章。
解析:在这个例子里,“为”起到表示理由、原因或依据的作用。
3. 表示手段、方法:例句6:秦相王瑕出使南越王延年者四十日乃还桂阳上书,以南越国臣事君誓于灵均山得赤鱼错胆褪红色责备奏闻於汉帝。
解析:这个例子中,“为”用来表示手段、方法,表达政治家王瑕出使南越王的过程。
4. 表示居所或场所:例句7:子於是曰:“有 planted 不卧处。
”则为宿影也。
解析:在这个例子中,“为”表示居所或场所,指代太阳初升时的光照。
5. 表达某种心理状态:例句8:门人欢接之,因请学攻城之术。
孙膑方语西洋笛,以乐其意。
解析:这个例子中,“为”表示某种心理状态,用来表达出孙膑的开心和愉悦。
【语言学习】文言虚词——为
读音
义项归纳
1.【介】 因为,由于
经典用例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做)。——《玉台新 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wèi 2.【介】替,给
为长安君计短。——《战国策·赵策》
3.【介】为了
生为之饱。——清· 周容《芋老人传》
4.【介】表示动作行为所向,可译为“向”、 “对”、“朝”
为具言所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古汉语虚词——为
字源字形
为
爲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古文下 象两母猴相对形。假借为“伪”。做,作,干。
义项归纳
读音
义项归纳
1.【动】 做,干,作
2.【动】制作;创作 3.【动】治理 wéi 4.【动】以为;认为 5.【介】被 6.【助】宾语前置的标志 7.【助】句尾语气词,表反诘、感叹等语气 8.【动】通“谓”,言说;告诉
经典用例
为善者,非善也,故善无以为也。——《管 子·枢言》 应声便为诗。——《世说新语·文学》 诸葛瑾为豫州。——《世说新语·排调》 为汝多智。——《列子·汤问》 不为酒困。——《论语·子罕》 惟弈秋之为听。——《孟子》 予无所用天下为。——《庄子》 宋,所为无雉兔孤狸者也。——《墨子为之于未有 我世世为洴澼 君王为人不忍 使子婴为相
动词, _____做_______ 动词, _____从__事______ 动词, _____对__待______ 动词,______担__任______
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
动词, _____认__为______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介词, ____表__被__动_____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第一个“为”,判断动词,___是_____ 第二个“为”,语气助词, __反__诘__,_ 不译
考点三:文言虚词“为”
考点三:文言虚词“为”一、解词释义为(一)用作介词,读作“wèi”。
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给”等。
如: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
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鱼我所欲也》)3. 表示被动,译作“被”。
如:①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二)“为”用作动词,读作“wéi”。
1.可作判断动词,译作“是”。
如: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②知之为知之《<论语>八则》③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④若为佣耕(《陈涉世家》)2.“为”也可作一般动词:如:①为坛而盟(筑)(《陈涉世家》)②以丛草为林(当作,作为)(《幼时记趣》)③孰为汝多知乎!(认为)(《两小儿辩日》)④为人五(雕刻)(《核舟记》)(三)“为”用作名词,如:或异二者之为(指心理活动)《岳阳楼记》。
练一练解释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1.以径寸之木为宫室()(《核舟记》)2.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愿为市鞍马()(《木兰诗》)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二、中考真题链接19.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其岸势犬牙差互:②念无与为乐者:三、中考真题链接22011年山西中考(一)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12分)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文言虚词一点通-“为”
再见!
“为”
为
虚词讲练
(一)“为”用作介词,读作“wèi”。 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 “向”“对”“给”等。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虚词讲练
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 译作“为着”“为了”。如: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鱼我所欲也》)
虚词讲练
3. 表示被动,译作“被”。如: ①二虫尽为所吞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士卒多为用者 ④梅花为寒气所勒
虚词讲练
(二)“为”用作动词 ,读作“wéi ”。 1.可作判断动词,译作“是”。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②知之为知之 (《论语八则》) ③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 辩日》) ④若为佣耕(《陈涉世家》)
虚词讲练
2.“为”也可作一般动词:如:
①为坛而盟(筑)《陈涉世家》 ②以丛草为林(当作,作为)《幼时 记趣》 ③为人五(雕刻)《核舟记》
虚词讲练
(三)“为”用作名词,如: 或异二者之为(指心理活动) 《岳阳楼记》
典型例题
虚词讲练
解释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动词,雕刻) 2.行拂乱其所为(动词,做) 3.项燕为楚将(判断动词,是) 4.愿为市鞍马(介词,为了) 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介词,向、对)
文言虚词“为”------练习及答案
文言虚词“为”------练习及答案高三文言虚词系列一、解释各句中“为”的意义以及用法。
1、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2、君家妇难为。
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4、能以经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5、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
6、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7、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8、古人以俭为美德。
9、霓为衣兮风为马。
10、士大夫多予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11、君既为府吏。
12、十七为君妇。
13、自名为鸳鸯。
14、冥有鱼,其名为鲲。
15、始尔未为久。
16、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17、非为织作迟。
18、为秦宫人。
19、为仲卿母所遣。
20、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1、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2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23、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24、为吕氏者右袒,为刘氏者左袒。
25、公为我献之。
26、阿母为汝求。
27、慎勿为妇死。
28、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29、如姬为公子泣。
30、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1、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C.不足为外人道也D.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E.为赋新词强说愁F.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G.不者,若属且皆为所虏三、判断“为”在文中的意义。
“天行有常,不1为尧存,不为桀亡。
”此2为至理,当3为世人言之,切勿使之4为巫所惑。
巫者,以诡5为业,其所6为皆7为利也。
故8为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
9为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10为?答案文言虚词练习(九)一、1名词,作为、政绩;2动词,做、干;3第一个介词,替、给,第二个动词,做、干;4—5动词,制作;6第一个动词,治理,第二个,被;7动词,治理;8—10动词,当作、作为;11—12动词,身为、成为;13—14动词,叫做;15动词,算作;16第一个介词,替、给,第二个动词,算作;17动词,是;18动词,成为;19—20介词,表被动;21助词,表诘问;22语气助词,呢;23—24动词,帮助;25—26介词,替、给;27介词,为了;28—29介词,向、对;30—31连词,因为。
“为”文言虚词
(一)用作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 成”“成为”“担
任”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如: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过秦论》)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论语》)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
2.表示心理活动,有“以为”“认 为”
的意思。 如: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鸿门宴》)
3.作判断词,译为“是”。 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作介词(读作wèi。) 1.表示被动关系,有时跟“所”结合, 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 “被”。 如:
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替
③吾属今为之所虏矣
介词,被
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作为
⑤公为我献之
替
,做
⑧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判断词,是
⑨何辞为
呢
⑩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因为
判断加色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A.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 如姬为公子泣
B.由是复用为会宁牧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吾属今为之所虏矣。(《鸿门宴》)
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译为“为了” 等。 如: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 东南飞》)
3.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 为”“由于”。 如: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
4.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译为 “给”“替”。 如: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
1. “为”可以表示“做”呀,就像“为学”,就是“做学问”的意思呢。
比如“他一心只为考取功名而努力”。
2. 还能用来表示“是”呢,像“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里,不就是说“我是鱼肉”嘛,你说妙不妙?就像“这画作明明为他所绘,他却不承认”。
3. “为”能表示“变成”“成为”呀!比如说“化而为鸟”,就是变成鸟的意思呀。
比如“他经过多年打拼,终为成功人士”。
4. 它也可以表示“因为”呢,你想想“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是因为有源头呀。
就好像“她为身体不适,所以请假了”。
5. “为”还能表示“替”“给”呀,像“为人民服务”,不就是替人民服务嘛。
比如“他总是为他人着想”。
6. 可以表示“对”“向”哟,“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就是不对外人说嘛。
就像“他为这件事向大家解释了很久”。
7. 甚至能表示“被”呢,“为天下笑者”,就是被天下人笑呀。
比如“他若这样做,定会为众人所指责”。
总之呀,“为”的用法可真是多呀,大家可要好好掌握哟!。
文言文为的意思和用法
文言文为的意思和用法一、做介词“为”字用作介词,常常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组成介宾结构,用在动词前作状语,所表示的意义有四种。
1、表替代,可用现代语的“替”、“给”对译。
《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
(您替我招呼他进来)臣为韩王送沛公。
(我是替韩王送沛公的。
)《触龙说赵太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长远。
(父母爱护子女,就要给他们考虑得长远。
)2、表原因、目的,相当于现代语的“为了”或“因为”。
《项羽本纪》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眦水,眦水为之不流。
(汉兵十多万人,一下子都步入眦水,因此眦水不流通了。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
(李同于是率领三千人奔赴秦军,秦军因此后退三十里。
)3、表所同、所对,相当于现代语的“向”、“对”、“跟”等词的意思。
《触龙说赵太后》媪之送燕后也,为之泣,念悲其远也。
(太后您送燕后的时候,跟她一同哭,思念而感到悲痛的是她离得远了。
)《项羽本纪》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刘邦很惊恐地说:“对此事怎么办呢?”)4、表被动,“为”字表被动时,可以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相当于现代语的“被”字。
二、作连词“为”字作连词,一般情况下,相当于“则”字,当“就”讲,有时用于原因分句,可译为“因为”。
《庄子·寓言》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
(跟自己相同的,就认为是对的;跟自己不同的,就认为是不对的。
)《史记·留侯世家》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
”(高帝说:“雍齿跟我有旧谊,可是曾屡次使我受窘受辱,我想要杀掉他,因为他功劳多,所以不忍心杀他。
”)三、作助词“为”字作助词,在句末,与疑问代词呼应使用,表示反问语气,但仍保留一定的动词性质。
常见的是同“何”或“何以”呼应,构成“何……为”,“何以……为”的形式,意思是“还……做什么?”《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现在人家是刀和案板,我们是鱼和肉,还告辞做什么呢?)《项羽本纪》我何渡为?(我还渡江做什么呢?)《柳宗元·哀溺文》身且死,何以货之?(自己将要死了,还用要钱做什么呢?)四、作动词“为”字作动词,本义是“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用作动词 ”“作为”“充当”“变 作为”“充当”“ 1.有“做”“作为”“充当”“变 成”“成为”“担 ”“成为”“担 成为”“ 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任”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如: 斩木为兵,揭竿为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过秦论》)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然后以六合为 崤函为 过秦论》 (《过秦论》) 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 3.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 ”“由于 由于” 为”“由于”。 如: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怵然为戒, 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 4.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译为 ”“替 “给”“替”。 如: 于是秦王不怿, 一击缶。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演奏)秦声。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论语》) 论语》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 南取百越之地, 划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 (《过秦论》)
2.表示心理活动,有“以为”“认 表示心理活动, 以为”“认 ”“ 为” 的意思。 的意思。 如: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此亡秦之续耳。 大王不取也。 (《鸿门宴》) 鸿门宴》 3.作判断词,译为“是”。 作判断词,译为“ 如: 鱼肉。 如今人方为刀俎,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 ”“对 可译为“向”“对”等。 如: 此中人语云 : “ 不足 为 外人道 也。”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三)用作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 用于句末, 表示疑问或反诘。译 作“呢”。 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 鸿门宴》 为? (《鸿门宴》) 天之忘我,我何渡为 天之忘我,我何渡为? 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项羽本纪》)
随堂演练 为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斩木为 揭竿为 于是秦王不怿, 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吾属今为 ③吾属今为之所虏矣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 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⑤公为我献之 如姬为 ⑥如姬为公子泣 ⑦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刀俎, ⑧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何辞为 ⑨何辞为 百姓之不见保, ⑩百姓之不见保,为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恩焉
当作 替 介词,被 介词, 作为 替 向、对 动词, 动词,做 判断词,是 判断词, 呢 因为
判断加色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A.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 .为父为 死亦何负于双慈? 如姬为 如姬为公子泣 B.由是复用为会宁牧 .由是复用为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言为车骑将军所排 . 身死人手,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D.非为夜失官银事耶 . 臣之进退,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二)用作介词(读作wèi。) 用作介词(读作w i 表示被动关系,有时跟“ 结合, 1.表示被动关系,有时跟“所”结合, 构成“为所” 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 所 “被”。 如: 吾属今为之所虏矣。( 鸿门宴》 。(《 吾属今为之所虏矣。(《鸿门宴》) 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译为“为了” 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译为“为了” 等。 如: 。(《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 东南飞》 东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