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常见表现手法详解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包括以下几种:
1.直接抒情: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2.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3.托物言志: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5.动静结合:通过动态和静态的结合,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6.比喻: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来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

7.拟人:通过想象把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情感,描绘生动形象,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表意更加丰富。

8.夸张: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强烈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以上都是诗歌鉴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通过这些手法,诗人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诗歌更加生动、深刻地反映生活和人性。

诗歌表现手法有哪些

诗歌表现手法有哪些

诗歌表现手法有哪些诗歌表现手法有哪些?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

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诗歌表现手法有哪些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 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3、借景抒情: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

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4、融情于景: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5、因情造景: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

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6、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7、夸张: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观感情色彩。

(李白常用夸张)
8、象征:象征是指通过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9、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10、对比:对比就是使对比的双方的特征更加鲜明,如黑与白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对与错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强调、揭示某一种现象,阐释某一个道理。

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

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

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概述: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语言的表达和艺术的创造来传达情感、思想和体验。

诗歌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如韵律、押韵、意象、比喻等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和总结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以供参考。

1.韵律手法韵律是诗歌中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通过音节的长短、音调的高低来创造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

韵律手法包括:- 抑扬格:一种由长音节和短音节交替出现的韵律模式。

- 对仗:一种通过对称排列相同韵律的词语或短语来创造韵律感。

- 断句:通过在句子中适当的位置停顿,创造出不同的韵律效果。

- 唱和:诗歌中多人参与的对答式韵律演唱。

- 音律:通过特定的音调和节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2.押韵手法押韵是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通过词语末尾的音韵相同或相似来创造出音乐感。

押韵手法包括:- 完全押韵:词语的末尾音韵完全一致。

- 半押韵:词语的末尾音韵相似但不完全一致。

- 头韵:诗句中的前几个词语的音韵相同。

3.意象手法意象是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通过生动的形象描绘来唤起读者的感触和想象力。

意象手法包括:- 视觉意象:通过对事物看、听、闻、味、触的描述来创造视觉感知。

- 听觉意象:通过对声音、音乐的描绘来创造听觉感知。

- 嗅觉意象:通过对气味的描绘来创造嗅觉感知。

- 味觉意象:通过对食物味道的描绘来创造味觉感知。

- 触觉意象:通过对物体的质地、触感的描绘来创造触觉感知。

4.比喻手法比喻是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通过将不同事物进行联系和类比来增强表达效果。

比喻手法包括:- 直接比喻:明确地将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以便更好地理解被描述的事物。

- 隐喻:使用具有象征意义的词语或形象来创造一种深层次的比喻关系。

-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质,使其具有动态和情感。

附件: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可在以下中找到:[附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韵律:指诗歌中音节的长短、音调的高低、停顿的位置等音韵结构。

2.押韵:指诗歌中词语末尾的音韵相同或相似。

诗词十大表现手法

诗词十大表现手法

诗词十大表现手法诗词十大表现手法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在写景、状物、言情、述志时,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

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动静、浓淡、雅俗、巧拙、曲直、隐现、离合。

1、点染点染,是国画的术语。

原指画家在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后来借用到古诗词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种手法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

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统率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以突出相思的伤悲。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自己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愁”的主旨。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染,后面的“都是离人泪”是点。

2、虚实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

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

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一.抒情手法1. 描写自然景物:通过描绘大自然中美丽壮观的风景,来引发读者内心深处对于美好事物的共鸣。

2. 表达个人感受:以第一人称角度展示作者真实而独特的情感体验,让读者能够与之产生共鸣和思考。

二.比喻与象征1. 比喻手法:将两种不同或相似但本质上无关联的事物进行类比,并借用其中一个事物来形容另一个。

常见例子有“花儿像笑脸”、“月亮如银盘”等。

2. 象征手法:运用具有普遍意义和符号性代表作用的形象,在诗歌中隐含着更加深刻复杂多样化层面上所要传递出去信息。

三.修辞技巧1. 对偶与排比: 通过在语言组织方面使用反差明显并呈现平衡效果, 来强调某些概念或增强文学艺术效果.2.拟人: 将非生命存在赋予动态行为及其他仅限于活跃主体才可具备的特征, 以增强作品表现力.3.夸张: 对事物进行过分放大或缩小处理,使之更加生动有趣,并引起读者共鸣。

4. 比较与对照:通过将两个不同对象进行比较和对照来突出某种感觉、形象或意义。

四.节奏与音乐性1. 韵脚手法:使用相似的尾韵字母在诗句中重复出现,营造一定的声音美感。

如押韵方式可以是平仄交替(例如ABAB)等。

2. 篇章结构安排:合理运用断句标点符号及段落划分,在语言层面上体现出旋律变化和情绪跌宕。

五.写景描写技巧1.色彩描写: 运用丰富多样而准确地描述颜色概念, 增强视觉效果并带给人们直接真实印象.2.光影描绘: 刻画自然界各类灯火明暗状态所产生环境氛围及其他相关信息.附件:- 《中国文学名家选集》电子版.pdf注释:- 抒情手法指作者倾泻内心真挚情感时所采用的手法。

- 比喻是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相似性或联系进行类比来表达某种意义,象征则指代一种具有普遍共识和符号化特点的形象、动作等。

诗歌中的表现手法

诗歌中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1.多角度描写:白居易的《夜雪》是运用这种写作手法的经典诗作,“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诗人写雪,并不是直接描写雪,而是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等多角度描写,从而使人们知道了夜晚雪的到来。

2.比兴: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刘禹锡本欲写陋室,开头却一点没有提到陋室,但是结合全文来看,诗人并没有“跑题”。

3.互文:这也是常见的表现手法,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秦时明月汉时关”,“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上下两句或者前后两部分看似说的是两件事,实际上上是想表达同一个意思,二者互相渗透、互相补充。

4.用典:用典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绝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5.双关:“兼明二物者,谓之双关。

”代表诗句有刘禹锡的《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情)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李商隐(思)6.反复:运用反复有强调作用,让人印象深刻,如“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反复“劝君”,情真意切,令人难忘。

当然还有“花谢花飞花满天”,“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等。

7.乐景写哀,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践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有:
1. 比喻: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表达感觉和思想,增强表达的意境和艺术感。

2.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3. 拓展比喻:在比喻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拓展,多为修辞的修饰。

4. 象征:通过特定符号、意象或象征物来代表某种特定的含义或意义。

5. 反讽:用戏谑或讽刺的方式呈现,通过对事物的嘲弄和批评来塑造形象和表达意义。

6. 对比:通过对比来凸显事物的特点,比较其相似或相异之处,使意义更为鲜明。

7. 志喻:通过对形象或景物的描述,来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和思绪,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感叹。

8. 排比:运用连续并列的结构,加强表达的力度和节奏感。

9. 倍数修辞:用相同或相似的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使
诗歌更具感染力。

10. 衬托:通过对比和平衡,使主体更加突出和鲜明,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深度。

这些是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诗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创作主题来选择和运用合适的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7.以小 见大
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例如:“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此诗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句子里“二乔命运”——小事,小事与东吴霸业有关,以二乔立意,从而反映三国之争,此乃大事。
例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写虚,通过“行人”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2.烘托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了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
3.渲染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
例如:《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以乐景写哀情;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中以动衬静,用“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来衬托山中的宁静。又如,欧阳修《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
5.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如赵师秀的《约客》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中的“微雨”“暮钟”“漠漠”“冥冥”“浦树远含滋”都是在渲染一种离别时伤感的气氛。

古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及作用

古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及作用

古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是指在古代诗歌创作中常用的十种艺术手法,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和审美功能。

以下是这些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简要概述:1. 直接抒情:诗人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借助其他事物或修辞手段。

作用是使读者直接感受到诗人的情绪,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2. 间接抒情:通过描写景物、叙述故事或描绘人物行为来表达情感。

作用是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刻,增加诗歌的层次和深度。

3. 借景抒情:利用自然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作用是使诗歌意境深远,情感与景物相互映衬,增强艺术效果。

4. 融情于景:诗人的情感与所描绘的景物紧密结合,使情感在景物中自然流露。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更强的画面感和情感共鸣。

5. 因情造景:诗人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艺术境界。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想象力。

6. 虚实相生:在诗歌中巧妙地运用虚写和实写,相互映衬,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

作用是使诗歌更具立体感和深远意境。

7.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处理,以强化诗歌的情感表达。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情感色彩。

8. 象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代表抽象的思想或情感。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9. 用典:在诗歌中引用历史故事、成语或古代诗句,以丰富诗歌的内容和表达。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文化底蕴和深邃的内涵。

10. 对比:将两种或多种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它们的特点和诗人的情感态度。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和深刻的主题思想。

这些表现手法在古诗词创作中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古代诗歌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力。

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

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

间接抒情,
又叫委婉含蓄,诗人们往 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 的思想感情。分为情景交融、借景衬情、 托物言志。如李白的《赠汪伦》和刘禹 锡的《竹枝词》,都是在叙事的基础上 采用间接的抒情方式。所不同的是:前 者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来比喻“汪伦 送我情”,后者巧用谐音双关,将恋人 之间若明若暗的爱情表现得真切动人。
对比——对比手法鉴赏,我们要注意它的特点仅举一例:南园十三首(其一)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小白长红” 指白花少,红花多。园中春花的艳丽和“日暮嫣香 落”的结局,形成对比,藉以抒发个人感慨。作者 正值青春年华,犹如“越女”,然而因避父讳却不 能为朝廷所用,如花盛开时无人欣赏,其悲戚之情 自然流露出来,全诗悲剧气氛浓烈。“嫁与春风不 用媒”说得轻松,其实花何尝愿意离开本枝,随风 飘零。
例: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采 莲 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 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 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破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 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问:(1)、《采莲曲》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2)、陆游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 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 达上有什么好处?
例: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跳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问题: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说明两首诗歌在 抒情方式上的异同。

27种诗词的常用表现手法,建议收藏,细细品读,写作不在难

27种诗词的常用表现手法,建议收藏,细细品读,写作不在难

27种诗词的常用表现手法,建议收藏,细细品读,写作不在难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完整版)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完整版)

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是实写,写出庐山“成岭”、“成
峰”的具体形象,给人以逼真的实感。第二句
是虚写,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 的角度看庐山,到底是什么状貌呢,诗人故意 撇开不写,只说“各不同”让读者去想像。
诗在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 怎样的写法?
明作用: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 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明作用: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 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明作用: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 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全诗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 眼前现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巧妙地结合 起来,表达了作者僻进山中的孤寂之情。
明作用: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
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采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又何作用?
采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又何作用?
虚实结合。写一年的清明节,诗人去都城郊 外南庄踏青,因为口渴,就向一位农家姑娘讨水 喝,姑娘给了他一杯水,并倚在桃树旁凝视着 他,这情景难以忘怀,第二年,他又来到这里, 虽然景物依旧,但姑娘却不知哪里去了,于是在 紧闭的门上写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并不在眼前的 姑娘的思念之情。渲染烘托 ,突出中心 。
1、试解释“远害全身诚得计”一句中“远害全身”的意 思。 2、表明洞中蝙蝠“远害全身”最生动的两个词语是_、 _ 。 3、最末一句表明作者对洞中蝙蝠怎样的态度?

洞中蝙蝠
自居易
千年鼠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避罗网。 远害全身诚得计,一生幽暗又如何?
1.远离祸害,保全自身 2.藏 避 3.否定、贬斥

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1、对比(对照)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

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

通过对照写出作者的孤寂飘零之感。

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朋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

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

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

”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3、正意反说(反语)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写思乡之切,却正意反说,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到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

陆游《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运用反语,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4、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

15种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

15种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

15种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例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写虚,通过“行人”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如赵师秀的《约客》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中的“微雨”“暮钟”“漠漠”“冥冥”“浦树远含滋”都是在渲染一种离别时伤感的气氛。
4.反衬
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外一些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常见的反衬有“以乐景写哀情”“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等。
9.铺垫
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如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作铺垫。
10.伏笔 照应
例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6.虚实 结合
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
7.以小 见大
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例如:“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此诗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句子里“二乔命运”——小事,小事与东吴霸业有关,以二乔立意,从而反映三国之争,此乃大事。

15种诗歌的表现手法

15种诗歌的表现手法

15种诗歌的表现手法15种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是一种用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形式,而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诗歌表现手法中,表现的方式和手法不同,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诗歌风格和氛围。

以下是15种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1. 比喻比喻是一种将两个看似不相干,但实际上有共同特征的事物进行类比的表现手法。

通过比喻,诗人可以创造出深刻的形象,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2. 拟人拟人是一种将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性特征的表现手法。

通过拟人,诗人可以让事物拥有自己的思想、意识以及行为。

这种表现手法常常被用于诗歌中,以增强诗歌的思想性和生动性。

3. 借景借景是一种将诗人所见所闻的景物作为诗歌表现内容的表现手法。

通过借景,诗人可以将自然界中独特的景色、特征和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诗歌韵味。

4. 抒情抒情是一种将个人情感和思想表达出来的表现手法。

通过抒情手法,诗人可以将自己的感受、思想、情感表达出来,使读者更加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5. 借代借代是一种将一种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的表现手法。

借代手法常常被用于诗歌中,以达到比喻、拟人等效果。

6. 对比对比是一种通过事物的对比,来突出其不同特征的表现手法。

通过对比,诗人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出诗歌中所要表达的观点。

7. 换喻换喻是一种将原本已经存在的词汇换成另一种新的词汇的表现手法。

通过换喻手法,诗人可以创造出更具有诗意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8. 反复反复是一种将同样的词汇或者表述反复出现在诗歌中的表现手法。

通过反复,诗人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中所要表达的内容。

9. 拟声拟声是一种将声音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表现手法。

通过拟声,诗人可以为诗歌注入生动、形象的力量,使诗歌更加有感染力。

10. 借鉴借鉴是一种将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手法、思想和语言等作为诗歌创作的参考来源的表现手法。

通过借鉴,诗人可以在自己的创作中汲取灵感和能量,创造出更有独特韵味的诗歌。

11. 押韵押韵是一种诗歌表现手法,即将两个或多个词汇的末尾音节相同的称为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互文(两个或更多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相 互拼合、共同地表达着一个完整的思想内容; 也就是说,上文里省了在下文出现的词,下文 里省了在上文出现的词,参互成文,合而见 义。)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木兰)对着窗户和镜子梳理头发,修饰面 容。”)运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语言明快,结 构工整,声韵和谐。
4.正意反说(反语。反语的表达作用有:①可以用来揭 露、批判、讽刺消极的方面,增加语言的战斗力;②可以 鲜明地表示说话人的态度和立场;③可以使语言有变化, 不死板;④可以把话说得幽默诙谐,有风趣。) 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 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思乡之切,却正意反说,愈 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到坏消息,从而更好地 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 陆游《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 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 释怀的愁苦。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运用反语,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疾 忌医,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对比与反衬的区别
什么是“对比”?所谓对比,就是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 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对比就是 为了比出二者的不同点,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 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对比的作用是能 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例如:光明与黑 暗,美与丑,喜悦与悲痛的对比。 什么是“反衬”?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 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 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为了将其中一者的某一特点体现得更 突出,而把相反的艺术形象合写在一起,以次要的形象、陪衬的形 象来衬托主要的形象,让主要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光彩照人。 “反衬”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 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有主次之分。我 们可以来看下面的例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运用的是 “对比”,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则用了“反衬”来突出 环境的幽静。
11.比喻(比喻的表达作用主要有:①可以使语 言形象生动;②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 ③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并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感 情,表明作者的立场。)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犹愁热, 低面深藏碧伞中”,将荷叶比作碧伞,生动形象 ,从而传达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 镜照檐楹”,将平静的水面比作淡磨之明镜,写 出水面的静态美。
12.拟人(拟人的表达作用主要有: ① 可以增加 叙述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抒发强烈的感情; ② 可 以对静态的事物作动态的描写; ③ 可以有利于创 造气氛,表现主题。) 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 条藤蔓系离情”,“柳条藤蔓”用拟人化的“系 ”的动作挽留主人,从而表现主人对湖上亭的依 恋之情。
14.反复(为了 ①可以强调、突出重点、渲染气氛; ② 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 可以增强叙述的条 理性和生动性,可以起到标明层次、段落的作 用; ③可以加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 苏轼《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春 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 红似肉红。”“春”字间隔反复,使词的音调 明朗,突出渲染了春趣。
古诗词中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作用(好处)
诗歌鉴赏中的虚与实,通常包括四种内涵:1、实,指诗人 描写刻画的实体形象;虚,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 2、实,指客观有形的物象;虚,指主观的无形活动。3、实, 指具体描绘;虚,指抽象的议论。4、实,指眼底景象;虚, 指意中景物。总之,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 虚;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如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实景;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是虚景。又如《卜算子•咏梅》: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是实景;“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是虚景。他老人家诗词中的虚景多数是未然的图 景。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 突出诗歌的中心。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 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在诗歌鉴赏的备考练习中,同学们常常出 现对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使用时张冠李戴等 问题。为此,现将诗歌鉴赏中20种常用表现手 法进行简洁盘点,以便大家更好地应对高考。
1.对比(对照)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 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 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该诗通 过“春残”、“鸟稀”、“花尽”、“ 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 高尚精神。 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 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天、残月是冷 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 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 是光质的对照。通过对照写出作者的孤 寂飘零之感。
5.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 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 声。”先写水面平静的静态美,再写风吹动垂杨 水落荷叶之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表现了雨 后池塘的美丽。 王维《田园乐(其六)》“花落家童未扫, 莺啼山客犹眠”,以声衬静,动静结合,表现田 园幽静安适的特点。
6.借古讽今 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 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借南朝暗讽唐朝统治者大兴佛教、不顾百姓 民生的社会现实。 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 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诗人借汉 朝之事讽刺当朝统治者执行的屈辱的和亲政策。
9.托物言志(把作者自己的 “志”(志向、情 趣、理想、追求)依托 在某个具体的“物”上。 所托之物一般是花、草、树、木,或某一具体 的物。 ) 王安石《孤桐》“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正直向上、虚心扎 实、坚强不屈的人生追求以及甘愿为解救百姓 疾苦而献身的精神。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 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 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作 者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 红妆”,作者把海棠写成了一个睡美人,突出了 海棠的高洁美丽,以及作者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13.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 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 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双关。双关可使语 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 深刻印象。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莲”谐音“怜”,“丝”和“思”谐音双关, “柳”和“留”谐音双关;)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 雨入舟凉”,一“凉”字,既写出了身体上感受 到的寒冷,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一字双关 。 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 嫁衣裳”,既表达了对贫女的同情,又倾诉了自 己终年劳心却久屈下僚的愤懑不平。
2.反衬(具体可分为小衬大,动衬静,乐衬哀, 喜衬悲,丑衬美,错误衬正确等,其中,前者为 次,后者为主,以前者突出后者。) 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 栖玳瑁梁”,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 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 ,春日偏能惹恨长”,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 人内心之愁苦。
10.用典(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 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 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 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用典也是诗歌 的一种修辞手法,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还可给读 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的确,用典用得 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 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凝练,言近而旨 远,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裴迪《送崔九》“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借 《桃花源记》中武陵人的典故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 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二意,不甘久隐。 杜甫《江汉》“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用“ 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 懑之情。
18.烘托、渲染(有时用“侧面描写”) 贾岛《暮过山村》“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用“怪禽”在旷野中的啼叫、落日斜照渲染山村外清冷 甚至让人生畏的气氛。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 ,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诗人借西 下的夕阳、昏暝的群壑、松际的月亮、风中的清泉等意 象表现时间的暗中流动,渲染了越来越清幽的气氛,烘 托出作者孤独的心境。 李白《蜀道难》“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 攀援”,用“黄鹤”、“猿猱”、“不得过”、“愁攀 援”侧面写出山的高险。李白《听蜀僧濬弹琴》“不觉 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既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的状 态,又侧面烘托出了琴声的魅力。
17.设问(“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 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 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 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 者深长的亡国之愁苦。李清照《如梦令》:“知 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运用设问的手法, 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惜花之情。
15.夸张(特意对某些事物的形象、特征、作 用、程度、数量等方面加以夸大或缩小的一种 修辞。 夸张的表达作用有:深刻、生动地揭示 事物的本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 的印象。 ) 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山之高远。李白《与夏 十二登岳阳楼》“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
3.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 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 里长。”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 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朋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 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 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 。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前两句写收拾 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 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