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认识惯性
25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力与运动的关系、探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学生版)
初中物理自主招生讲练25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力与运动的关系、探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一.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共3小题)【知识点的认识】(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即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此外,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必须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3)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通过分析实验,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并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命题方向】(1)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出题:例如教室里静止的吊灯当它不受任何外力时将保持的状态?(2)与一对平衡力结合出题:一个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平衡力原来物体的运动状态将会怎样变?例1:小雨同学通过绳子拉着一石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假设它受到的力全都消失,则该石块将()A.做匀速直线运动B.继续做匀速圆周运动C.落到地面上D.立即停止运动例2:一个物体在一对平衡力的作用下,沿光滑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当这对平衡力突然消失,则物体将()A.立即停止运动B.运动速度越来越快C.速度减慢,最后停止D.仍做匀速直线运动【解题方法点拨】应注意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牛顿第一定律:(1)“一切”是说定律对所有物体普遍适用.(2)“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指定律成立的条件,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理想情况,即物体确实没有受到任何外力作用;二是物体所受各力的合力为零.(3)“总”指的是总这样,没有例外.(4)“或”即两种状态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定律表明: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考虑问题也应从这两方面来考虑,首先判断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然后再根据牛顿第一定律来解答.一.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共3小题)1.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一切物体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能否直接得到该定律?答:。
2023年安徽中考物理总复习专题: 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
2.(教材素材改编题)如图所示,用细线拴一块橡皮,甩起来,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选填“运动状态”或“形状”).如果这时橡皮所受所有的力都突然消失,橡皮将做__________运动.
运动状态
羽毛球
第15题图
16.如图所示,飞机要在飞行中向目标处空投救灾物品,空投位置约在___(选填“ ” “ ”或“ ”)处.救灾物品在空中加速下落的过程中,其惯性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A
不变
第16题图
17.在汽车竞速比赛中,当汽车途经一段“ ”形弯道时,容易发生侧滑或者翻车事故,如图.为了保护驾驶员的安全,请问工作人员应该着重加强哪些位置的护栏( )
√
13.(2015安徽13题3分)司机在驾驶汽车时必须要系上安全带,系上安全带可以( )A. 减小汽车的惯性,防止发生事故B. 减小司机的惯性,防止发生事故C. 减小因汽车突然减速造成的伤害D. 减小因汽车突然加速造成的伤害
√
14.(2022宜昌)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的比赛中,我国选手谷爱凌从 高的跳台由静止出发,在空中完成了一次超高难度的1 620度旋转,获得金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匀速直线
第2题图
3.(教材素材改编题)如图所示,锤子的锤头变松了,人们常用撞击锤柄下端的方法使锤头紧套在锤柄上,锤柄下端受到撞击时,______(选填“锤柄”或“锤头”)先停止运动,该方法利用了锤头的惯性,锤头质量越____(选填“大”或“小”),越容易套紧.
锤柄
大
第3题图
4.(教材素材改编题)如图所示,用钢尺快速击打一摞棋子中间的一个,该棋子飞出而上面的棋子落到它的位置.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惯性
解释惯性现象的思路和方法
分两大类解释
一,涉及两个物体的情况: 涉及两个物体的情况:
1,两个物体原来都处于什么运动状态;2,其中某一物体由于某种原因 突然改变状态(或忽然分开)3,另一物体由于惯性继续保持原来的状态, 于是就发生某种现象.
二,涉及同一物体两个部分的情况: 涉及同一物体两个部分的情况:
生产和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踢球,用铁锹铲雪,泼水,滑冰; 烧锅炉时用铁锹往炉膛内添煤; 跳远运动员起跳前的助跑; 跑步的人当脚碰到障碍物时向前摔倒; 撞击锤柄,可以使锤头紧紧套在锤柄上; 骑自行车太快容易发生事故; 拍打衣服可除去灰尘; 摩托车飞跃断桥; 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能与飞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 飞船后面.
△氢气球吊着一个重物升空,若氢气球突然爆炸,那么重物将( A ) A.先竖直上升,后竖直下落. B.匀速竖直下落. C.加速竖直下落. D.匀速竖直上升.
△ 火车在长直轨道上匀速行驶, 车厢内有一人向上跳起,发 现仍落回原处的原因是什么?( D ) A.人跳起后,车厢内空气给他以向前的推力,带着他随同火 车一起向前运动.B.人跳起瞬间,车厢地板给他一向前推力,推 动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C.人跳起后,车在继续向前运动, 所以人落下后必定偏后一些,只是由于时间很短,偏后的距离的 不明显.D.人跳起后直到落地,在水平方向上始终和车具有相 同的速度.
惯性现象分析
把一个木块直立在小车上,让小车突然启动,观察思考: 把一个木块直立在小车上,让小车突然启动,观察思考: 现象:小车上的木块向后倒去. 现象:小车上的木块向后倒去. 思考:木块初始状态是静止 当小车突然运动时, 静止, 思考:木块初始状态是静止,当小车突然运动时,木块由 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 所以要向后 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 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要向后倒. 如果让小车突然急刹车,观察思考: 如果让小车突然急刹车,观察思考: 现象:小车上的木块向前倒去. 现象:小车上的木块向前倒去. 思考:木块初始状态是运动 运动, 思考:木块初始状态是运动,当小车突然停止运动 时, 木块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要向前 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木块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要向前倒.
《运动和力的关系》教材分析-单元教学设计
《运动和力的关系》教材分析这一章讲述牛顿的三个基本运动定律,是力学的重点章之一。
本章可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第一节至第五节讲述牛顿的三个基本定律以及力学单位制;第二单元,第六节和第七节,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第三单元,第八节介绍惯性系和非惯性系及惯性力(选学),第九节介绍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教材教法建议】一: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惯性的理解1、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符合人们日常的生活经验,因而学生很容易接受,讲授时宜多举实例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且允许保留不同的意见,以使学生澄清日常经验带来的不利干扰,真正理解“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理解伽利略的伟大之处,以及他的理想实验的重要科学意义。
切勿强加灌输。
2、牛顿第一定律对理解和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十分重要,且由它可以引出“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的结论在下一节讲述,因此,应认真从人类认识过程讲起以使学生对此有比较正确和扎实的理解。
3、学生对惯性容易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认识,教学中要联系实际予以澄清。
当然,深入一步的认识有待讲过牛顿第二定律之后。
4节后的“阅读爱因斯坦谈伽利略的贡献”很有启发意义,希望引导学生阅读。
二、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理解: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在这一节对物体惯性的认识可以深入一步,惯性不仅表现在保持物体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上,也表现在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难易上。
质量就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在此也可以进一步澄清一些对惯性的模糊认识。
三、牛顿第二定律【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的介绍1、教材中牛顿第二定律是从实验总结出来的,根据大量的实验归纳出规律是人们认识客观规律的重要方法,教材分三节由实验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就是想让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对此有所认识。
因此,认真做好演示和学生实验十分重要。
研究加速度跟力的关系的实验,有多种做法,教材中的做法装置比较简单,课堂演示也比较可靠。
只是在分析小车受到的水平拉力时,要注意不使学生产生错误概念,书中用了“可以认为等于砝码所受重力的大小”,并在页末加了注。
惯性及其现象解释
惯性及其现象解释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含认识惯性和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两部分内容。
惯性现象很多,但惯性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教学中要通过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和有趣的实验,使学生领悟惯性的内涵,这既能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惯性现象的普遍存在,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惯性现象的兴趣,培养其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重点:对惯性的理解。
难点:对惯性现象的解释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惯性,且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惯性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探究惯性现象的兴趣,积极参与惯性现象讨论,并对由于惯性造成的交通事故引起关注。
三、学情分析学生学了一个阶段的物理,已渐渐习惯了物理的一些学习方法。
不喜欢老师枯燥的讲述,参杂一些学生实验,让学生动手参与,学生往往会兴趣较浓,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觉学习物理是有用的。
四、教法选择本课的课堂教学策略是:采用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原则,并实施“课内分层递进,分类指导”。
教学方法是: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相结合,讨论和说理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程序与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所学新课教师利用课件屏幕展示:“生活中的现象”现象(1):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后,车仍然会向前滑行一段距离。
现象(2):从手中投出的铅球在空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后落在地面上。
现象(3):飞机投炸弹,不会在目标上空投放,往往会提前投掷。
针对这些学生熟悉的现象,教师问: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然后引出课题。
2、建立惯性概念,体会惯性内涵引出课题后,屏幕展示两种现象:(1)纸条抽出,书不动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
(2)斧头和斧头柄向下运动,斧头柄停下来了,斧头仍然向下运动,因此套紧在斧头柄上。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
将以上两结论整合从而得出惯性概念。
认识惯性PPT教学课件
竞争
竞争(competition):是指两种或两种 以上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 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 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于灭亡。
如果用坐标系来表示两种生物的竞争关系, 则可表示为
资料2
1、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 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
规律? 2、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 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
第七节 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认识惯性
1、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 状态的性质;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
的性质。所以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
的性质叫做惯性。
2、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性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B、物体只有运动时才有惯性,静止时没有惯性 C、物体从运动变为静止或从静止变为运动时才有惯性 D、以上说法都正确
次寻找蝙蝠蛾的幼虫作为寄主,这就是冬虫夏草的循环。
寄生(parasitism)
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在另 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 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对寄生者有利,
对寄主有害。
例如: 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 的体内;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菟丝子
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A、倒车
B、车速太慢 C、突然启动
D、紧急刹车
(2)当出现上述情况时,车上的人由于 惯性 要继
续向前运动而倾倒,所以交通部门要提醒前排的司乘
人员必须系好安全带。
为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说说看:
如果你是汽车司机,该怎样做?
如果你是乘客,该怎样做?
如果你是交通民警,该提醒大家什 么?
通过学习,大家知道,任 何物体都有惯性。假设物体没 有惯性,世界会是现在的样子 吗?世界将会怎样?写一篇100 字的小论文。
探究惯性与什么因素有关
探究惯性与什么因素有关王圣昌惯性是经典力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同时它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基础性观念,并且惯性问题也是经常被物理学界讨论的一个话题。
可是,尽管经典力学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时期,大部分的人在此问题上还存在着很多的混乱性,本文试从几个方面对惯性进行了讨论,望引起大家的共识。
一、惯性的意义我们知道,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一个物体,只要不受外力作用,原来静止的就会一直静止下去,而原来运动的则会一直作匀速直线运动。
这里的问题在于:惯性是否是物体的性质?依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任何物体均具有惯性。
因而,看来惯性不是被研究物体的性质,因为这一性质是一切物体所具有的,也就是说它与物体的个别特征无关。
因而,惯性只能是存在的一个特征,是被研究对象周围的环境在此对象上的表现。
换一句话说,它是存在于物体周围的一种条件,一种约束。
二十世纪初,德国数学家诺特尔证明了:空间平移对称性导致动量守恒、空间转动对称性导致角动量守恒、而时间均匀性导致能量守恒。
事实上,物体的惯性是时间均匀性与空间对称性的必然结果。
因而它与个别的特殊研究对象无关。
惯性不是个别存在物的性质,个别存在物只是惯性的显现者,惯性的本质与个别存在物的特性无关。
从而我们就不能用反映个别存在物性质的量(例如质量)来测度惯性。
因为惯性作为存在的一种显现,并无大小可言,它只是存在之状态的表达。
二、惯性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难易程度无关通常认为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是据于这样的理由:质量大的物体在相同的力作用下其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
这是由牛顿第二定律所得到的基本结论。
而事实上物体运动状态是否变化,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是难还是容易是与惯性无关的。
惯性所揭示出的物体之性质不在于其使(或抗拒)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或代表改变的难易程度的能力,而在于它的保持某种特定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本领:在最相似的物之间,错觉说着最巧妙的谎;最小的罅隙是最难度。
7、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第七节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1、惯性:我们把物体保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2、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作用的时候,总保持状态或状态,这个规律叫做牛顿第一定律,也成为惯性定律。
力是使物体发生变化的原因。
3、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的大小是由物体的决定的,与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快慢、物体的形状、所处的空间、是否受力无关,物体的越大惯性越大。
惯性的大小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来加以改变。
4、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惯性定律是描述物体规律的,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惯性定律是有条件的,惯性是任何物体都具有的。
5、力和惯性的区别: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力也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维持物体运动状态不变的是惯性,力是改变物体的原因。
【知识点】惯性我们把物体保持的性质叫惯性。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所以惯性是物体所固有的一种属性。
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有关,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是否受力等无关。
【对应练习】【填空题】1、行驶的火车中,挂在行李架上的小包突然向前运动,说明火车正在行驶,若小包突然右摆,说明火车正在向转弯.2.(2011江苏泰州)如图10所示,用力击打鸡蛋下面的硬纸片,可以发现硬纸片被击飞而鸡蛋却落在杯中,鸡蛋没有飞出是因为鸡蛋具有;硬纸片被击飞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3、摩托车在急驶的过程中是利用飞越障碍的.4、(09浙江雅戈尔)如图所示,在行驶的列车内的水平桌面上,放臵一个气泡水平仪,水平仪的气泡突然向前移动,由此可知,列车的运动状态发生可能发生的变化是加速(“加速”或“减速”)。
5(11〃三明)如图(a)所示,盛有水的烧杯随小车一起水平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当烧杯中的水面出现如图(b)所示的状态时,则小车此时正在做(迭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做出上述判断的根据是水具有。
答案:减速惯性6.(2011年安徽省)沿东西方向直线运动的火车突然刹车,车箱里的乘客看到水平桌面上的小球朝着自己滚动过来(如图所示),这是由于小球具有____的缘故。
归纳总结惯性
归纳总结惯性惯性是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维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的性质。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即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将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各种各样的惯性现象,从小到大都能够感受到惯性的存在。
本文将对惯性进行归纳总结,并从科学、社会以及个人层面探讨其影响。
一、科学领域中的惯性1.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经过实验和观察总结得出的,它描述了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这一定律的发现对于科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为后续的运动定律奠定了基础。
2. 惯性系统在科学领域,惯性系统指的是具有惯性特性的物体或者系统。
这些系统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具有保持运动状态的倾向。
例如,地球绕太阳的运动、行星自转等都是惯性系统的例子。
二、社会中的惯性现象1. 社会习惯社会习惯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惯常行为模式。
人们按照这些习惯进行生活和行为,久而久之形成了社会的惯性。
例如,早上起床刷牙洗脸、行人不插队等都是社会习惯的表现。
2. 组织惯性组织惯性是指在组织内部形成的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
当一个组织形成了某种规范的工作模式和文化,这种惯性将对组织的运行方式产生影响。
例如,企业的管理模式、学校的教学方式等都是组织惯性的体现。
三、个人层面的惯性现象1. 行为惯性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形成一些行为惯性。
这些行为习惯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做事方式。
例如,有些人习惯每天早上锻炼身体,而有些人则习惯晚上读书等。
2. 思维惯性思维惯性是指个人在思考问题时的一种固定模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这种惯性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和决策。
例如,一些人在面对问题时更趋向于保守思维,而另一些人则更喜欢冒险和创新。
归纳总结惯性的影响一、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惯性作为自然界的一种基本性质,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家通过研究惯性现象,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运动和力学规律,为人类社会带来技术和应用的进步。
运动和力的关系
• 6.用弹簧秤拉一重为100牛顿的物体在水平面 上向右运动.物体以1米/秒的速度匀速前进时, 弹簧秤示数为2牛顿,若物体以 2米/秒的速度 匀速前进时,该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 )牛 向左 顿,方向为( ). 2 • 7.板擦自左向右擦黑板,板擦受到的摩擦力 方向(向右),若从上向下擦黑板,板擦受到 的摩擦力方向(向上). • 8.“研究滑动摩擦”的实验原理是 二力平衡 ( ).实验中为了测定摩擦力大小,用手 匀速直线 通过弹簧秤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 ) 两 运动,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 )个力的作 用,摩擦力的大小可从( )得出.实验 弹簧秤 略 操作过程中的关键是( ),因为这是本实验 的必要条件. 滑动 • 9.用钢笔写字时,钢笔尖与纸之间的摩擦是 ( )摩擦,前进的自行车轮与地面之 滚动 间的摩擦是( )摩擦.
(3)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方法: 擦. 或用滚动代替滑动,可减小有害摩擦.
5、判断物体是否受到摩擦力
不是静止的物体不受摩擦力,也不是只要 运动的物体一定受摩擦力.物体是否受摩擦力 是有条件的:两物体应相互接触且互相挤压; 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或有相对运动,满足这两 条,物体才会受到摩擦力的作用。其方向一定 与相对运动趋势或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
6、二力平衡
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 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相互平衡. 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 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7、区别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含义是两个物体间只要有 作用就必然出现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如何判断两个力是 相互作用力还是平衡力呢?关键看这两个力的受力体是一个 物体,还是两个物体.若这两个力的受力体在一个物体上且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那么这两个力就是一对平衡力;若受力 体是两个物体,则这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物理书惯性知识点总结
物理书惯性知识点总结1. 惯性的基本概念惯性是物体保持其现有状态的性质。
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它会继续保持静止状态;当物体处于运动状态时,它会继续保持运动状态。
这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也是惯性的核心概念。
2. 惯性的性质惯性有以下几个基本的性质:(1)惯性是一种保持运动状态的性质。
一旦物体处于运动状态,它会继续保持这种状态,直至受到外力的作用。
(2)惯性是一种相对性的性质。
即使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也无法确定它是在静止的地面上运动,还是在匀速运动的车厢内运动。
这表明惯性是与参照系相关的。
(3)惯性是一种自身属性。
物体的惯性是由其自身性质决定的,与其质量有关。
质量越大的物体,其惯性越大,即越难改变其运动状态。
3. 惯性的应用惯性在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惯性导航。
惯性导航系统利用物体运动状态的不变性,通过测量物体的加速度和角速度,来确定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速度和方向,从而实现导航定位的功能。
(2)惯性力。
惯性力是指非惯性参照系下的虚拟力,它是由于参照系的加速度而产生的。
在惯性参照系中,惯性力为零;而在非惯性参照系中,物体会受到额外的惯性力的作用。
(3)惯性仪表。
飞行器、航天器等载具上常常搭载惯性仪表,来测量载具的位置、速度和方向,从而辅助飞行员或航天员进行飞行和导航。
(4)惯性负载。
在工程领域中,惯性负载可用于模拟真实环境中的惯性作用,从而用于测试和评估机械设备的性能和稳定性。
4. 惯性的重要性惯性在物理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基础之一,也是其他物理领域中的重要概念。
惯性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惯性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
牛顿第一定律描述了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而这种运动状态的保持正是由于物体的惯性所决定的。
(2)惯性是运动定律的基础。
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受力时的运动规律,而这种运动规律的成立正是基于物体的惯性。
运动和力的关系
要点诠释: 1.平衡力与平衡状态的关系: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 状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要么不受力,若受力一定是平衡力。 2.二力平衡的条件可以归纳为:等大、反向、同体、共线。
例1.甲、乙两物体重力均为G,将它们挂于测力计下,使它们沿 竖直方向做直线运动,如图所示为甲、乙物体运动时的s﹣t图象。
要点诠释: 1.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一切物体是指无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 体;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无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惯 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惯性指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即 静止的物体总要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总要保持匀速直线运 动状态。 3.惯性是物体的属性,不是力。因此在提到惯性时,只能说“物 体具有惯性”,或“由于惯性”,而不能说“受到惯性作用”或 “惯性力”等。惯性只有大小,惯性的大小仅取决于物体的大小、方向。 (1)甲图中,钩码静止,二力平衡,即:钩码的重力G,等于弹 簧测力计对钩码的拉力F,拉力F的方向和重力的方向相反。 (2)图乙中,放在桌面上的篮球,受到重力G和桌面的支持力F,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图丙中,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落:人和伞的总重G等 于阻力f,阻力的方向与重力的方向相反。
要点一、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 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内涵: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依旧可以保持原有的运动状 态,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使物体运动状态 发生改变的原因。或者说: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要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要点三、二力平衡 1.平衡力: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 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是平衡力。(通过物体所处状态, 判断受力是否平衡) 2.平衡态: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 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运动和力的知识点
运动和力的知识点
运动和力的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物体的位置改变了,即物体运动了。
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被研究的物体不能选作参照物。
2.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一切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都是地球。
5.平衡力:两个力的合力可能大于其中一个力,可能小于其中一个力,也可能等于其中一个力。
二力平衡的条件有四个,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6.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也被称为惯性定律,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7.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物体受力条件不受力时,物体运动状态为静止或匀速运动,说明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当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当物体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会发生改
变,可能表现为运动快慢改变,运动方向改变,或者运动状态同时发生改变。
以上就是运动和力的主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专题04 运动与力的关系 (重难点知识)
专题运动与力的关系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1、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重点)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重点)3、惯性与质量的关系(难点)2.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伽利略通过实验与合理猜想相结合的产物。
3.牛顿第一定律(1)定义: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作惯性。
4.惯性与质量①不受力时,惯性表现为“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有“惰性”的含义。
②受力时,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以改变。
第2节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1、怎样测量物体的加速度。
(重点)2、平衡摩擦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合外力。
(重点)3、对平衡摩擦力方法的理解以及测量物体所受的合力的方法。
(难点)4、指导学生选器材、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作出图像、得出结论。
(难点)1.实验方法用控制变量法,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大小不同的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定量关系;保持力的大小不变,测量质量不同的物体在相同的外力作用下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的定量关系。
2.实验过程探究一: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改变力的大小,分别计算对应加速度的大小,并绘制F—a图像,根据图像为过原点的直线,可以确定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例关系。
探究二: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保持砝码质量不变,改变小车质量的大小,分别计算对应加速度的大小,并绘制m1—a 图像,根据图像为过原点的直线,可以确定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例关系。
结论:a 与F 成正比,a 与m 1成反比。
第3节 牛顿第二定律1.理解牛顿第二定律(重点)2.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瞬时加速度(难点)3.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1.牛顿第二定律(1)定义: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对惯性和惯性力的再认识
惯性和惯性力实质重新认识1.引言根据牛顿力学定律,物体在不受力时,会一直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物体能够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被认为具有惯性。
在试图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时,必须克服一个试图阻碍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力,这个试图阻碍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力被叫做惯性力。
牛顿认为,惯性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后来马赫指出[1],所谓惯性不是物质的固有性质,惯性和惯性力是宇宙中所有其他物质对物体的引力作用所致。
这一认识被称为马赫原理,马赫的思想已被广为接受。
但是,在详细分析引力如何使变速运动的物体受到惯性力时,会遇到困难。
进一步研究认为,惯性可能是物体系统(物质系统)保持其内物体(物质粒子)运动状态的能力。
广义相对论有一个推论[2]:当一物体旁边的质量被加速时,该物体也将受到一个加速力,此力与加速度有同样的方向。
用这样一种加速机制描述惯性力,如果太阳系所在处较大范围内存在大量均匀分布的不可见物质,则定性结果与事实相符。
在非惯性系中,有时会虚拟一个力以保证牛顿力学定律的适用性,这个非惯性系中的虚拟力被叫做虚拟惯性力,有时也被叫做惯性力。
本文与这种虚拟的惯性力无关。
2.惯性力的来源以实验室内的水平旋转圆盘为例,在圆盘静止时,坐在圆盘边沿的一个人受到重力和圆盘的支撑力,此外不受其他力的作用。
在圆盘转动时此人随圆盘一齐转动,这时他有一个指向盘心的加速度,并感受到一个径向的向外的力,也就是惯性力。
为了使问题显得清楚,以下尽量考虑惯性力所有可能的来源。
(1)来自地心的引力与惯性力垂直,无需讨论。
由于这个人正在随地球绕太阳进行轨道运动,他绕盘心转动的切向速度叠加在绕日轨道速度上,会使太阳的引力效应发生变化,但即使这种变化足够大,力的方向也只能在日地连线方向。
因为惯性力是各向同性的,因此这种引力效应的变化不会是此人受到惯性力的原因。
如果银河系没有自引收缩和膨胀,同样的分析也适用于来自银心的引力。
如果我们所在的任何层次的天体系统正在自引收缩或膨胀,对收缩或膨胀也可以归结为力的作用,类似的分析也适用于导致收缩或膨胀的力。
第四单元 《运动和力的关系》整体教学设计-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的关系》整体教学设计【课程标准】1.2.3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
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
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1.2.4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了解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单元教材概述本单元是质点的动力学内容,是在前面三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可以确定物体位置、速度的变化,控制物体的运动。
牛顿运动定律对直线运动、曲线运动都适用,为便于学生学习,本单元只讨论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问题。
在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研究牛顿运动定律在曲线运动中的应用。
本单元先阐述牛顿第一定律,提到了在牛顿之前对力学研究的大能,特别是在伽利略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牛顿第一定律,它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力学基础。
牛顿第一定律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基本的物理概念:力和惯性。
本单元在描述牛顿第二定律前设置了一个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让学生初步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基础,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是定量的规律,新教材在介绍了力学单位制和国际单位制后,通过用牛顿运动定律讨论两类基本问题,深化学生对定律的理解。
最后利用了牛顿第二定律研究了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
本单元内容教学内容:《4.1 牛顿第一定律》本节内容分析并说明在牛顿之前,特别是在伽利略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牛顿第一定律,明确指出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力学的基石。
牛顿第一定律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基本的物理概念:力和惯性。
《4.2 实验:研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本节内容通过实验初步让学生了解牛顿第二定律;《4.3 牛顿第二定律》本节内容是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定量规律的学习;《4.4 力学单位制》本节内容介绍了单位制和国际单位制;《4.5 牛顿定律的应用》本节内容学习了利用牛顿定律讨论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4.6 超重和失重》本节内容通过对生活实际中的超重、失重现象进行分析,进一步加深了解牛顿第二定律;【注意事项】1. 物理学的基石——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惯性教学策略杨坡
惯性概念教学中的几点看法“惯性”的教学是八年级物理的难点,北师课改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的教材中第三章运动和力第七节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通过四幅图引出惯性概念“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我们将物体具有的这种性质叫惯性”。
而对于“惯性是一切物体共有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等影响惯性概念理解的内容都没有涉及。
学生方面面临的困难(具体困难是什么?)(1)学生的前科学概念负迁移。
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是学生认知结构的表现,受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
学生对自然现象、生活问题感到好奇,引发观察,然后提出可令自己满意的解释。
这一过程凝聚着他们的努力,因此这些解释一旦形成,就不易转变,而且还会对学生的观察、推理、因果判断等思维活动产生影响.如很多学生认为“篮球出手后能继续飞行是因为有一个向上的冲力的作用”,“百米赛跑运动员到终点无法立刻停下来,由于有冲力的缘故”等。
(2)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足。
惯性看不见,摸不着,跟空气一样,但又确实存在。
所以对抽象思维能力不足的初中学生来说,要从众多的惯性事例中抽象出惯性的概念,然后建立惯性的概念,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3)学生的感性认识不足。
许多物理现象自然形成,永久存在,学生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对其中隐藏着的科学道理难有深刻的理解。
学习“惯性”前,学生由于错误的前科学概念,对头脑中具有的惯性现象材料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
要让学生清楚惯性,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惯性”的本质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论宏大物体,还是微小粒子,不论固体、液体、气体,不论静止物体,还是运动物体,不论物体在地球上,还是在月球上。
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刻、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既然是固有性质,就不能说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时有惯性,而运动状态改变或所受合外力不为零时就没有惯性,也不能说惯性“仅在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时起作用”,而“在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或所受合外力不为零时不起作用”,如“行驶中的汽车或火车,由于惯性,不能立刻停止,即使紧急刹车,也要向前运动一段距离才能停下来”这一实例,说明“对运动物体即使加上很大的阻力,要使它停下来仍需一段时间”,这正是运动物体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因而力图反抗速度减小) 的性质表现;再如汽车出发时即使加大油门使牵引力很大,也不可能立刻开得很快,说明“对静止物体即使加上很大的推动力,要使它达到某一速度仍需一段时间”,也正是静止的物体要保持静止状态( 因而力图反抗速度增大) 的性质表现.然后根据这两方面的表现,对照概念,明确惯性是物体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一种“惰性”,即使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运动状态改变了,但它的“惰性”还存在,因此惯性不会消灭,是物体本身具有的。
《惯性现象》说课
《惯性》说课稿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惯性》是初中物理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六节《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第一课时内容,本节的学习为后面学习惯性定律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因此,虽然内容相对简单,但对于惯性定律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在多媒体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实验中,通过有趣的惯性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并培养学生有重点地观察实验现象,和准确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的能力。
在对惯性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讨论和解释时,纠正学生对惯性概念可能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加强学生使用物理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从而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和运用,难点在理解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四、教法物理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实验与讨论的教学方法。
即: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惯性概念的理解,从而达到会用惯性概念解释现象的目的。
五、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为上这节课作铺垫,我提前一周让学生以惯性为题出了一期黑板报,使学生对惯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起到预习的效果,在接受这节课的知识时不会感觉太过生硬。
在惯性概念和对惯性现象的解释方法的得出中,采用了学生自主分析、讨论、归纳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其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探究
研究对象
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 运动 状态的性质;静止 原来状态 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运动 小组讨论说出所选实验器材、 状态不变的性质; 研究对象和观察到的现象
静止
运动
上面的棋子
木块Biblioteka 最终状态分析:锤头和锤柄开始的状态是 运动 _______,当锤柄停止运动时,锤 运动 惯性 头由于_____要保持原来的____状 态,所以要继续向下运动,紧套在 锤柄上。
,总
的基础上,通过进
3、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 ________ 的原因.
4、一个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原来是静止 的它将保持 ,原来是运动的将保 持 。 5、对牛顿第一定律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有:意大利科学 家_______,法国科学家______,英国科学家_____。
接触面 小车受到摩擦力 的大小 毛巾
棉布 木板
小车运动的 距离
实验表明:小车与水平面的接触面越平滑, 小车所受的阻力就越小,运动的时间就越长, 通过的路程也越长。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 外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 静止状态。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 保持 或 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是在 一步的 而概括出来的。
爱 护 实 验 器 材 是 一 种 美 德
第七节
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认识惯性
1、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 状态的性质;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 的性质。所以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 的性质叫做惯性。 2、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性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B、物体只有运动时才有惯性,静止时没有惯性 C、物体从运动变为静止或从静止变为运动时才有惯性 D、以上说法都正确 3、把一个木块直立在小车上,让小车突然启动,观察思考: 现象:小车上的木块向____倒去 分析思考:木块初始状态是_______,当小车突然运动时,木 块由于_____要保持原来的____状态,所以要向____倒。 如果让小车突然急刹车,观察思考: 现象:小车上的木块向____倒去 分析思考:木块初始状态是_______,当小车突然运动 时, 木块由于_____要保持原来的____状态,所以要向 ____倒。
自学课本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每次实验小车都需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为什么? 2、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 3、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 4、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 长还是变短? 5、根据上面的实验及推理,还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 6、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请说出生活中惯性现象
把握机会,成功属于你!
小明想出一个免费周 游世界的办法,他的想法 能实现吗?
现代社会中,汽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你知道有 关汽车的一些知识吗? (1)在2004年“五一“开始实施的新交通法规中, 规定前排的司乘人员必须系好安全带, A、这主要为了防止下列哪种情况带来的危害[ D ] A、倒车 B、车速太慢 C、突然启动 D、紧急刹车 (2)当出现上述情况时,车上的人由于 惯性 要继 续向前运动而倾倒,所以交通部门要提醒前排的司乘 人员必须系好安全带。
既然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 态的性质,那么为什么沿水平地面匀速运 动的汽车还需要动力呢?如果没有动力, 沿水平面滑行的小车将会越走越慢,最后 停下来,为什么小车不再保持原来的运动 状态呢?
取一辆小车,使它三次都在斜面的同一 高度处从静止开始沿斜面运动到水平面上。 每次水平面的表面不同,第一次在水平面上 铺毛巾,第二次换成铺棉布,第三次去掉所 铺的棉布。比较小车每次在水平面上的运动 情况有什么不同。
为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说说看:
如果你是汽车司机,该怎样做?
如果你是乘客,该怎样做?
如果你是交通民警,该提醒大家什 么?
通过学习,大家知道,任 何物体都有惯性。假设物体没 有惯性,世界会是现在的样子 吗?世界将会怎样?写一篇100 字的小论文。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
第七章运动和力 第七节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