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一物理教科版必修1课件:第二章 8 力的分解

合集下载

【创新设计】高一物理教科版必修1课件:第二章 第1讲 力

【创新设计】高一物理教科版必修1课件:第二章 第1讲 力

(3)在线段上加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也可以按照如图乙所示那样,不画物体,而用 O 点 表示物体,画出力F的图示.
第1讲

18
力的示意图:如图丙所示,
用一圆形表示物体,从物体
上向力的方向画一线段,并
加上箭头,表示方向 . 然后标
明F=120 N即可.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 力物体是铁球. 答案 见解析
第1讲 力
20
针对训练2
图1中表示的是小车所受外力F的图示,所选标
)
度都相同,则对于小车的运动,作用效果相同的是(
图1
A.F1和F2
C.F1和F3、F4
第1讲 力
B.F1和F4
D.都不相同
21
解析
判断作用效果是否相同,应从力的三要素,即大小、
方向和作用点去考虑,三要素相同则作用效果相同,而力
沿其作用线平移时作用效果不变,B正确.
第1讲 力
5
想一想: 在同一个图中要表示多个力,不同的力能不能用
不同的标度? 答案 不能,力的图示中线段的长短可以表示力的大小,
在同一个图示中只能采用相同的标度才能直观的区别各个
力的大小.
第1讲 力
6
三、力的分类
1.按接触情况分类:非接触力,如 重力 ; 接 触 力 : 如
弹力, 摩擦力 . 2.根据力的 作用效果 分类:常见的有拉力、压力、支持 力、动力、阻力等等.
第1讲 力
19
适的标度,并
且同一个图中只能选定一个标度,力的图示一定要把力的 三要素充分体现出来. (2)力的示意图只是粗略地分析物体受到的某个力或几个力 . 只需注明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对力的大小表示没有严格 要求,在以后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只画力的示意图就 可以了.注意要把各力的作用点画在物体上.

高中物理第二章力第一节第二节力重力课件教科必修1教科高中必修1物理课件

高中物理第二章力第一节第二节力重力课件教科必修1教科高中必修1物理课件
第十三页,共四十九页。
【例 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出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 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 B.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 没有力的作用 C.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 的物体只会受到力,不会施力 D.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
第二十页,共四十九页。
(1)力的图示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用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这 种表示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图示. (2)画力的图示的步骤 ①选取合适的标度(用若干毫米表示一定大小的力); ②从作用点开始沿力的方向画一线段,线段的长短按选定 的标度和力的大小画出,线段上加刻度;
第五页,共四十九页。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你能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的角度说出“孤掌难鸣”的道理吗?
提示: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施 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同时存在.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单掌空拍 时只有施力物体,没有受力物体,就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当然 就没有了掌声,离开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不能空谈力的.
第三十五页,共四十九页。
总结提能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 就是地球的引力.
透彻地理解和准确地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是正确解 答概念性试题的关键.对概念性选择题的解答,要仔细审题, 逐项进行推理判断,抓住一些关键词语,如“一定”、“可能”、 “可以”等,从正面或反面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是解题的常用 方法.
第二十九页,共四十九页。
考点三 重力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重力的大小: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是 G=mg,通
常取 g=9.8 N/kg,即 1 kg 的物体所受重力为 9.8 N. 可用测力计(如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

【新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一物理教科版必修1课件:第二章 4 摩擦力

【新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一物理教科版必修1课件:第二章 4 摩擦力

动.静摩擦力也可以是动力.
要点提炼
1.当两个 彼此接触 且相互挤压的物体之间没有发生相对滑 动,但存在 相对运动的趋势 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 阻碍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的力,叫做静摩擦力.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物体相互接触且相互挤压.
(2)接触面 粗糙 .
(3)两物体间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 . 注意:两物体是“相对静止”,并不是静止. 3.静摩擦力的方向 总是沿着 接触面 ,并且跟物体间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答案 15 N 18 N 0.3
用15 N的水平力拉该物体,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若 用 30 N 的 水 平 力 拉 该 物 体 , 物 体 受 到 的 摩 擦 力 大 小


;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
1 2 3 4
解析
水平力为20 N时恰能拉动,说明最大静摩擦力 f静 max
=20 N.若用F1=15 N的力拉物体,由于F1<f静max,故物体不
等效原理画到物体的重心上
课堂要点小结
说 明
最大静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稍大;在有些计 算中可认为滑动摩擦力等于最大静摩擦力
1 2 3 4 自我检测
1.(滑动摩擦力的理解)以下关于滑动摩擦力的说法中,正
确的是(
)
A.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B.滑动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C.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第二章

学案4 摩擦力
目标定位
1.理解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2.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会判断滑 动摩擦力的方向. 3.认识静摩擦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 大值,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4.会根据二力平衡条件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新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同步教学课件2.6 力的分解 (共34张PPT)

新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同步教学课件2.6 力的分解 (共34张PPT)

实例
分析 质量为 m 的光滑小球被竖直挡板挡住而静止 于斜面上时,其重力产生两个效果:一是使球 压紧板的分力 F1;二是使球压紧斜面的分力 F2. mg F1=mgtan α,F2= cos α 质量为 m 的光滑小球被悬线挂靠在竖直墙壁 上,其重力产生两个效果:一是使球压紧竖直 墙壁的分力 F1;二是使球拉紧悬线的分力 F2. mg F1=mgtan α,F2= cos α
G 600 AO 绳上受到的拉力 F1= = N=1 000 N, sin 37° sin 37° G 600 BO 绳上受到的拉力 F2= = N=800 N. tan 37° tan 37° [答案] 1 000 N 800 N
同样遵循_____________ 平行四边形 定则.
2.力的分解的原则
无数 对大 (1) 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 _______
小、方向不同的分力,因为同一条对 角线可以构成的平行四边形有无数多 个,如图所示. (2)在实际问题中要根据力的实际______________ 作用效果 进行分解.
三、力的正交分解
相互垂直 的两个方向分解的方法. 将一个力沿着_________
想一想
很难想象帆船怎样能够逆着风前进.有经验的水手会告诉我 们,正顶着风驾驶帆船是不可能的,帆船能在跟风的方向成 锐角的时候前进.这个锐角很小——大约是 22°,船跟风向 成着一个锐角的角度前进,好像在逆风里一样,水手们把这 种行船法叫做“抢风行船”.逆风行舟的原理是怎样的呢?
名师点评
对于将一个力分解,讨论解的个数的问题,借助三角形定 则比借助平行四边形定则更方便,即看代表合力及分力的有 向线段能否按要求构成三角形,以及能构成三角形的个数, 从而说明解的情况.
跟踪训练

【新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

【新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

学案1牛顿第一定律标定位一.理想实验的魅力知识探究问题设计1.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马拉车,车就前进,停止用力,车就停下来.是否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呢?马不拉车时,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答案不是.车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阻力的作用.2.如果没有摩擦阻力,也不受其他任何力的作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会怎样?请阅读课本中的“理想实验的魅力”,思考伽利略是如何由理想实验得出结论的.答案如果没有摩擦阻力,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永远运动下去.理想实验再现:如图甲所示,让小球沿一个斜面由静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角度,如图乙所示,小球在这个斜面上达到原来的高度就要通过更长的路程.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角度,如图丙所示,使它最终成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将沿水平面以恒定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1.关于运动和力的两种对立的观点⑴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这种错误的观点统治了人们的思维近两千年.(2)伽利略的观点(伽利略第一次提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填“需要”或“不需要”)力来维持.2.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的意义⑴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将可靠的事实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即采用“可靠事实+抽象思维+科学推论”的方法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初步揭示了运动和力的正确关系.⑵第一次确立了物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B 余非作用在它卜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2.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⑴定性说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①说明了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②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瑰淋脑.(2)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口曜隹定律.3.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即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有以下三种情况:⑴速度的方向不变,只有包改变.(物体做直线运动)⑵速度的大小不变,只有方向改变.(物体做曲线运动)⑶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时发生改变.(物体做曲线运动)三、惯性与质量坐在公共汽车里的人,当汽车突然启动时,有什么感觉?当运动的汽车突然停止时,又有什么感觉?解释上述现象. 答案当汽车突然启动时,人身体后倾.当汽车突然停止时, 人身体前倾.这是因为人具有惯性,原来人和车一起保持静止状态,当车突然启动时,人的身体下部随车运动了,但上部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会向后倾;原来人和车一起运动,当车突然停止时,人的身体下部随车停止了,但上部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向前倾.1.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我们把这个性质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又口暨隹定律.2.惯性与质量的关系⑴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切物体都具有惯性.(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3.惯性与力无关⑴惯性不是力,而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性质,因此物体“受到了惯性作用”、“产生了惯性”、“受到惯性力”等说法都是错误的.(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圆生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4.惯性的表现⑴不受力时,惯性表现为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有“惰性”的意思.(2)受力时,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蕊改变.人能推动冰面上的重箱子,用同样的力却推不动粗糙地面上不太重的箱子,是不是冰面上的重箱子惯性小于粗糙地面上不太重的箱子呢?为什么?答案不是.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重箱子的惯性大于轻箱子的惯性.判断物体惯性的大小应在相同情况下比较,比如用同样的力推都处于冰面上或都处于粗糙地面上质量不同的物体,比较哪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更容易改变.I典例精析一、对伽利略理想实睑的认识例1理想实验有时能更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伽利略设计了一个如图1所示的理想实验,他的设想步骤如下:图1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的高度;④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为水平面,小球将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运动.I请将上述理想实验的设想步骤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只要填写序号即可).在上述的设想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的事实,有的则是理想化的推论.下列有关事实和推论的分类正确的是()A.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B.②是事实,①③④是推论C.③是事实,①②④是推论D.④是事实,①②③是推论解析本题是在可靠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将实验理想化,并符合物理规律,得到正确的结论.而②是可靠事实,因此放在第一步,③、①是在斜面上无摩擦的设想,最后推导出水平面上的理想实验④.因此正确顺序是②③①④.答案②③①④B二.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例2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A.物体的运动是依靠惯性来维持的B.力停止作用后,物体的运动就不能维持C.物体做变速运动时,一定有外力作用D.力是改变物体惯性的原因解析物体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由于惯性的存在,物体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A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 错,C对.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力不能改变物体的惯性大小,骁昔答案AC针对训练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如果下落过程中某时刻重力突然消失,物体的运动情况将是()A.悬浮在空中不动B.速度逐渐减小C.保持一定速度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D.无法判断解析物体自由下落时,仅受重力作用,重力消失以后物体将不受力,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的描述,物体将以重力消失瞬间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选项C正确.答案C三、惯性的理解例3关于物体的惯性,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A.运动速度大的物体不能很快地停下来,是因为物体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B.静止的火车启动时,速度变化慢,是因为静止的物体惯性大C乒乓球可以快速抽杀,是因为乒乓球惯性小D.在宇宙飞船中的物体不存在惯性解析惯性大小只与物体质量有关,与物体的速度无关故A错误;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火车速度变化慢,表明它的惯性大,是因为它的质量大,与是否静止无关,故B错误;乒乓球能被快速抽杀,表明它的运动状态容易发生改变是因为它的惯性小,故C正确;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故D错误.答案C12 3 4 课堂要点小结1.(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认识)关于伽利略的理 想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接触面摩擦相当小,物体在水平面上就能匀速运动 下去B.这个实验实际上是永远无法做到的C.利用气垫导轨,就能使实验成功D.虽然是想象中的实验,但是它建立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 解析 两种观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错误)伽利略的观点(正确)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意义 【惯性只要接触面摩擦存在,物体就受到摩擦力的作用物体在水平面上就不能匀速运动下去,故A错误.没有摩擦是不可能的,这个实验实际上是永远无法做到的,故B正确.若使用气垫导轨进行理想实验,可以提高实验精度,但是仍然存在摩擦力,故C错误;12 3 4虽然是想象中的实验,但是它建立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故D正确.答案BD12 3 43 42.(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A.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B.物体做变速运动时一定受外力作用C.在水平地面上滑动的木块最终停下来,是由于没有外力维持木块运动的结果D.飞跑的运动员,由于遇到障碍而被绊倒,这是因为他受到外力作用迫使他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12 3 4解析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状态,即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不变,A正确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做变速运动说明运动状态在改变,B正确.12 3 4在水平地面上滑动的木块最终停下来,是由于摩擦阻力的作用而改变了运动状态.飞跑的运动员,遇到障碍而被绊倒,是因为他受到外力作用迫使他改变了原来的运动状态,C错误,D正确.答案ABD12 3 43.(力与运动的关系)某人用力推一下原来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小车,小车便开始运动,以后改用较小的力就可以维持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可见()A.力是维持物体速度不变的原因B.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C.力是改变物体惯性的原因D.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12 3 4解析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小车原来静止,在力的作用下小车开始运动,是力使其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用较小的力就能使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是推力与摩擦力的合力为零的缘故.答案D4.(对惯性的理解)如图2所示,冰壶在冰面倒泮CHN即皿口加I上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很小,可以在较长时二;间内保持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不变,我三〜佟们可以说冰壶有较强的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这里所指的“本领”是冰壶的惯性,则惯性的大小取决于()A.冰壶的速度B.冰壶的质量C.冰壶受到的推力D.冰壶受到的阻力解析一个物体惯性的大小,与其运动状态、受力情况是没有任何关系的,衡量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因素是质量,故B正确.答案B。

新步步高高考物理(全国用)大一轮复习讲义课件:第二章 相互作用 专题强化二

新步步高高考物理(全国用)大一轮复习讲义课件:第二章 相互作用 专题强化二

用到的主要方法有:整体法与隔离法、合成法、正交分解法等.
内容索引
受力分析 整体法与隔 离法的应用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动态平衡问题
平衡中的临界与极值问题
命题点三
盘查拓展点
课时作业Βιβλιοθήκη 1受力分析 整体法与隔离法的应用
命题点一
1.受力分析的基本思路
2.受力分析的常用方法 (1)整体法;(2)隔离法;(3)假设法.
的力F的作用下静止靠在竖直粗糙墙壁上,关于斜面体
A和B的受力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一定受到四个力
B.B可能受到四个力
C.B与墙壁之间一定有弹力和摩擦力
D.A与B之间一定有摩擦力 √
答案 解析
2.如图所示,物体m通过定滑轮牵引另一水平面上 的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 此过程中斜面仍静止, 斜 面质量为M,则水平地面对斜面体 A.无摩擦力
轮两边轻绳的夹角为90° 时, 物体A刚好要滑动.假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3 物体A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整个过程斜面体始终静止, 不计滑轮的质量及轻 3 绳与滑轮的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 解析
(1)根据已知量的变化情况,画出平行四边形边、角的变化;
(2)确定未知量大小、方向的变化
(1) 根据已知条件画出两个不同情况对应的力的三角形和空间
几何三角形,确定对应边,利用三角形相似知识列出比例式;
(2)确定未知量大小的变化情况
【例2】 (多选)如图所示,质量分布均匀的光滑小球O,放在倾角均为θ
(2)物体做变速运动时必须保持合力方向沿加速度方向, 合力大小满足F=ma. 指向圆心.
v2 (3)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必须保持合外力大小恒定,满足F=m ,方向始终 R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科版 2章1 2 节 力 重力__ppt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科版  2章1 2 节  力  重力__ppt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力的种类 相互作用的物体 力的强度
万有引力 弱力 电磁力 强力 力程 无限远 小于 1017 m 无限远
一切质点
大多数粒子 电荷 核子、介子等
15
10
10
38
13
10 1*
2
10 m
15
* 以距源 10
m 处强相互作用的力强度为 1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 1、万有引力: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 的强度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 2、电磁相互作用:存在于电荷与电荷、磁体与 磁体、电流与电流之间,他们本质上是同一种 相互作用的不同表现,作用规律与万有引力相 似。 • 3、强相互作用:存在于原子核内质子质子、质 子与中子、中子与中子之间,它是短程力,作 用范围只有约10-15 m。 • 4、弱相互作用:在放射现象中发现的,也是短 程力。强度只有强相互作用的10-12 倍。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定义:
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各个部分受到的重力 作用集中于一点,这点就是物体的重心


m1g , m2g … mng
mg
找重心:
说明:
1)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物体,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2)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跟质量分布及物体形状都有关
力的分类
(1)根据力的性质分为:重力、弹力、摩擦 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2)根据力的效果分为:拉力、压力、动力 、阻力等
世界上最贵的三个苹果?
夏娃
牛顿
乔布斯
• 壮观的瀑布为 何会从峭壁飞 流而下?
• 树上掉下的苹 果为何会向下 落到地上?
1、重力定义:
施力物体

【新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一物理教科版必修1学案:第二章 7 学生实验:探究共点力合成的规律 Word版含解

【新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一物理教科版必修1学案:第二章 7 学生实验:探究共点力合成的规律 Word版含解

学案7学生实验:探究共点力合成的规律[目标定位] 1.探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2.练习用作图法求两个力的合力.一、实验原理根据等效替代法,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用两个力F1、F2作用于橡皮筋,使其端点伸长至一点记为O,再用一个力F作用于橡皮筋的同一端,使其端点伸长至同一点O,那么F 与F1、F2的作用效果相同;记下F1、F2的大小和方向,画出各个力的图示,就可以研究F 与F1、F2的关系了.二、实验器材方木板、白纸、图钉若干、细芯铅笔、橡皮筋一段、细绳套两个、弹簧测力计两个、三角板、刻度尺.三、实验过程1.仪器的安装(1)钉白纸:用图钉把一张白纸钉在方木板上,将方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2)拴绳套:用图钉把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的A点(如图1所示),在橡皮筋的另一端拴上两条细绳套.2.操作与记录(1)两力拉: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两个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筋,使橡皮筋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如图1所示).用铅笔描下结点O的位置和两条细绳套的方向,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图1(2)一力拉: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把橡皮筋的结点拉到与前面相同的位置O,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细绳套的方向.3.作图对比(如图2所示)(1)理论值:在白纸上按比例从O点开始作出两个弹簧测力计同时拉橡皮筋时拉力F1和F2的图示,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图2(2)测量值:按同样的比例用刻度尺从O点起作出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时拉力F′的图示.(3)相比较:比较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得的合力F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重合.4.重复改变两个分力F1和F2的大小和夹角,再重复实验两次,比较每次的F与F′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重合.四、误差分析1.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没调零会造成误差.2.使用中,弹簧测力计的弹簧和外壳之间、指针和外壳之间或弹簧测力计的外壳和纸面之间有摩擦力存在会造成误差.3.两次测量拉力时,橡皮筋的结点没有拉到同一点会造成偶然误差.4.两个分力的夹角太小或太大,F1、F2数值太小,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时,会造成偶然误差.五、注意事项1.结点(1)定位O点时要力求准确;(2)同一次实验中橡皮筋拉长后的O点必须保持位置不变.2.拉力(1)用弹簧测力计测拉力时要使拉力沿弹簧测力计轴线方向;(2)应使橡皮筋、弹簧测力计和细绳套位于与纸面平行的同一平面内;(3)两个分力F1、F2间的夹角θ不要太大或太小.3.作图(1)在同一次实验中,选定的比例要相同;(2)严格按力的图示要求和几何作图法作出平行四边形,求出合力.例1李明同学在做“共点力合成的规律”实验时,利用坐标纸记下了橡皮筋的结点位置O 以及两只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如图3(a)所示.图3(1)试在图(a)中作出无实验误差情况下F1和F2的合力图示,并用F表示此力.(2)有关此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两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可以同时比橡皮筋的拉力大B.橡皮筋的拉力是合力,两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分力C.两次拉橡皮筋时,需将橡皮筋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两次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效果相同D.若只增大某一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大小而保持橡皮筋结点位置不变,只需调整另一只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即可(3)如图(b)所示是李明和张华两位同学在做以上实验时得到的结果,其中哪一个实验比较符合实验事实?(力F′是用一只弹簧测力计拉时的图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以上比较符合实验事实的一位同学的实验中,造成误差的可能原因是:(至少写出两种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如图所示(2)AC(3)张华的实验比较符合实验事实(4)①F1的方向比真实方向偏左;②F2的大小比真实值偏小且方向比真实方向偏左;③作图时两虚线不分别与F1线和F2线平行例2在“探究共点力合成的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的实验情况如图4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4(1)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A.理想实验法B.等效替代法C.控制变量法D.建立物理模型法(2)本实验中,采取下列哪些方法和步骤可以减小实验误差()A.两个分力F1、F2间的夹角越大越好B.拉橡皮筋的细绳要稍长一些C.实验中,弹簧测力计必须与木板平行D.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测力计刻度解析(1)本实验是采用等效替代的方法,当两个力作用使橡皮筋结点O伸长到某一点,另一个力作用也使橡皮筋结点O伸长到同一点时,这个力就是前两个力的合力,选B.(2)本实验中两弹簧测力计所拉绳间的夹角一般在60°到120°之间较合适,A错误;为了减小误差,便于确定两拉力的方向,拉橡皮筋的细绳要稍长一些,且必须使橡皮筋、细绳、弹簧测力计都与木板平行,细绳要与弹簧测力计轴线在同一直线上,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测力计刻度,B、C、D均正确.答案(1)B(2)BCD1.在做完“共点力合成的规律”实验后,某同学将其实验操作过程进行了回顾,并在笔记本上记下如下几条体会,你认为他的体会中正确的是()A.用两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时,应使两细绳套间的夹角为90°,以便算出合力的大小B.用两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时合力F的图示与用一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时力F′的图示不完全重合,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以说明“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成立C.若F1、F2方向不变,而大小各增加1 N,则合力的方向也不变,大小也增加1 ND.在用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时,应使弹簧测力计的弹簧与木板平面平行答案BD解析用两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时,两细绳套的夹角约在60°~120°范围,实验中不需要计算出合力的大小,没必要非得把细绳套间夹角设定为90°,A错.实验中F与F′的图示不一定完全重合,只要两者长度差不多,夹角很小,就可以近似认为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B对.F1、F2夹角不确定,它们的大小与合力F的大小关系不确定,不能通过F1、F2大小的变化确定F大小的变化,C错.实验时必须使弹簧测力计的弹簧与木板平面平行,D对.2.某同学用如图5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共点力合成的规律.弹簧测力计A挂于固定点P,下端用细线挂一重物M.弹簧测力计B的一端用细线系于O点,手持另一端水平向左拉,使结点O静止在某位置.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并在贴于竖直木板的白纸上记录O点的位置和拉线方向.图5(1)本实验用的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单位为N,图中A的示数为________N.(2)下列不必要的实验要求是________.(请填写选项前对应的字母)A.应测量重物M所受的重力B.弹簧测力计应在使用前校零C.拉线方向应与木板平面平行D.改变拉力,进行多次实验,每次都要使O点静止在同一位置(3)某次实验中,该同学发现弹簧测力计A的指针稍稍超出量程,请您提出两个解决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3.60(2)D(3)①改变弹簧测力计B拉力的大小;②减小重物M的质量.(或将A更换成较大量程的弹簧测力计、改变弹簧测力计B拉力的方向等)解析(1)由弹簧测力计可读出数据为3.60 N;(2)因为只要O点受力平衡,三个力的合力为零即可,没有必要每次都要使O点静止在同一位置,故选D;(3)减小重物M的质量,可使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减小,将A更换成较大量程的弹簧测力计以及改变弹簧测力计B拉力的方向也可.1.在“探究共点力合成的规律”实验中,先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带有绳套的两根细绳.实验时,需要两次拉伸橡皮筋,一次是通过两细绳用两个弹簧测力计互成角度地拉橡皮筋,另一次是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拉橡皮筋.实验对两次拉伸橡皮筋的要求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代号).A.将橡皮筋拉伸相同长度即可B.将橡皮筋沿相同方向拉到相同长度C.将弹簧测力计都拉伸到相同刻度D.将橡皮筋和绳的结点拉到相同位置答案BD解析实验中两次拉伸橡皮筋时,应要求两次的作用效果必须完全相同,即橡皮筋被拉伸的方向、长度完全相同,所以答案选B、D.2.在“探究共点力合成的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的实验情况如图1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力的图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图1A.图乙中的F是力F1和F2合力的理论值,F′是力F1和F2合力的实际测量值B.图乙的F′是力F1和F2合力的理论值,F是力F1和F2合力的实际测量值C.在实验中,如果将细绳也换成橡皮筋,那么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D.在实验中,如果将细绳也换成橡皮筋,那么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答案BC解析F1与F2合成的理论值是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算出的值,而实际测量值是单独一个力把橡皮筋拉到O点时的值,因此F′是F1与F2合成的理论值,F是F1与F2合成的实际测量值,故A错误,B正确.由于作用效果相同,将两个细绳换成两根橡皮筋,不会影响实验结果,故C正确,D错误.3.某同学做“探究共点力合成的规律”实验时,主要步骤有A.在桌上放一块方木板,在方木板上铺一张白纸,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方木板上;B.用图钉把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在橡皮筋的另一端拴上两条细绳,细绳的另一端系着绳套;C.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筋,使橡皮筋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记录下O点的位置,读出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D.按选好的标度,用铅笔和刻度尺作出两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1和F2的图示,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E.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拉橡皮筋使其伸长,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下细绳的方向,按同一标度作出这个力F′的图示;F.比较F′和F的大小和方向,看它们是否相同,得出结论.上述步骤中:(1)有重要遗漏的步骤的序号是________和________;(2)遗漏的内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C E(2)C中应加上“记下两条细绳的方向”E中应说明“把橡皮筋的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解析 (1)根据“探究共点力合成的规律”实验的操作规程可知,有重要遗漏的步骤的序号是C 、E.(2)在C 中未记下两条细绳的方向,E 中未说明是否把橡皮筋的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 .4.图2甲为“探究共点力合成的规律”的实验装置.图2(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A .在测量同一组数据F 1、F 2和合力F 的过程中,拉橡皮筋结点到达的位置O 的位置不能变化B .用弹簧测力计拉细绳时,拉力方向必须竖直向下C .F 1、F 2和合力F 的大小都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D .为减小测量误差,F 1、F 2方向间夹角应为90°(2)某次操作时,一只弹簧测力计的指针如图乙所示,由图可知拉力的大小为________N. 答案 (1)AC (2)4.005.在“探究共点力合成的规律”实验中:(1)部分实验步骤如下,请完成有关内容:A .将一根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贴有白纸的竖直平整木板上,另一端绑上两根细线.B .在其中一根细线末端挂上5个质量相等的钩码,使橡皮筋拉伸,如图3甲所示,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 .将步骤B 中的钩码取下,分别在两根细线末端挂上4个和3个质量相等的钩码,用两光滑硬棒B 、C 使两细线互成角度,如图乙所示,小心调整B 、C 的位置,使________,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3(2)若通过探究得到“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那么图乙中cos αcos β=________. 答案 (1)步骤B :钩码个数(或细线拉力) 橡皮筋与细线结点的位置O 细线的方向(说明:能反映细线方向的其他记录也可以)步骤C :橡皮筋与细线结点的位置与步骤B 中结点的位置O 重合 钩码个数和对应的细线方向 (2)346.某同学用如图4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共点力合成的规律”实验.将一木板竖直平行放在铁架台和轻弹簧所在平面后面.其部分实验操作如下,请完成下列相关内容:丙图4(1)如图甲,在木板上记下悬挂两个钩码时弹簧末端的位置O ;(2)如图乙所示,卸下钩码,然后将两细绳套系在弹簧下端,用两弹簧测力计将轻弹簧末端拉到同一位置O ,记录细绳套AO 、BO 的________及两弹簧测力计相应的读数.其中B 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________ N ;(3)该同学在坐标纸上画出两弹簧拉力F A 、F B 的大小和方向如图丙所示,请在图丙中作出F A 、F B 的合力F ′;(4)已知钩码的重力,可得弹簧所受的拉力F 如图丙所示,观察比较F 和F ′,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方向 11.40 (3)如图所示(4)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F =F ′7.在做“探究共点力合成的规律”的实验中,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垫一张白纸,把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A点上,另一端连接两根细线,然后通过细线用两个互成角度的弹簧测力计来拉橡皮筋,使橡皮筋与细线的结点伸长到某一点O,此时需记录下:(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改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把橡皮筋拉到O点后再记录下:(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图5所示是该同学完成“探究共点力合成的规律”实验操作后得到的数据图,请选好比例在方框中作图完成该同学未完成的实验数据处理.图5答案(1)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2)结点的位置O(3)两细线的方向(4)弹簧测力计的读数(5)细线的方向实验数据处理如图所示解析作图时要以O点为起点作F1、F2、F′的图示,且要按同一标度;要用三角板和刻度尺规范地作出平行四边形.。

高中物理第2章力1力课件教科版必修1

高中物理第2章力1力课件教科版必修1

[再判断] 1.力可以离开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单独存在.( ×) 2.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 3.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 )
[合作探讨] 如图甲所示,在足球场上,运动员把球踢飞,球由静止变为运动,说明球 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乙图中,弹簧被拉长或压缩,说明弹簧发生了形变.结 合以上现象,思考以下问题:


图 2-1-1
1.(2016·济南高一检测)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风吹草动”,草受到了力,但没有施力物体,说明没有施力物体的力 也是存在的 B.运动员将足球踢出,球在空中飞行是因为球受到一个向前的推力 C.甲用力把乙推倒,只是甲对乙有力,而乙对甲没有力 D.两个物体发生相互作用不一定相互接触
力较为准确. 探讨 2: 在作力的图示时,选标度需要注意什么? 【提示】 标度选择合理,力争做图误差最小.
4.(2016·南京高一检测)图 2-1-2 表示的是小车所受外力 F 的图示,所选标 度都相同,则对于小车的运动,作用效果相同的是( ) 【导学号:70290086】
图 2-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
力的图示法口诀 要想表示力,方法很简单,选好比例尺,再画一线段.长短 表大小,箭头表方向,注意线尾巴,放在作用点.
关于力的理解的两个误区 (1)误认为力可以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 实际上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任何力同时具有施力 物体与受力物体. (2)误认为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存在作用力. 实际上有些力可以发生在不接触的物体间,如重力、磁力等.
力的表示方法和分类
[先填空] 1.力的图示:能表示出力的大小、__方__向__和__作___用__点_. 2.力的示意图:只能表示出力的__方__向__和__作__用___点_. 3.力的分类: 性质力:重力、_弹___力__、_摩___擦__力__等. 效果力:支持力、拉力、压力、动力、阻力等.

高中物理第2章1力课件教科必修1教科高一必修1物理课件

高中物理第2章1力课件教科必修1教科高一必修1物理课件

概念 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物体而独立存在,提到力必然涉及
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性质
(2)力的相互性:力是成对出现的.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存 在,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
(3)力的矢量性: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有时用正、负号表示同
一直线上力的两个方向
解析:(1)选定标度:此题选2 mm长的线段(xiànduàn)表示2 N的力.
(2)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线段,线段长短根据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成正 比,线段上加刻度,如图甲所示;也可以如图乙所示,从O点(用O点代替B物体)竖 直向下画一段五倍于标度(10 mm)的线段.
(3)在线段上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第五页,共十四页。
探究(tànjiū)

探究(tànjiū)

力的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因此描述一个力既要说 明大小,又要指明方向
第六页,共十四页。
探究(tànjiū)

探究(tànjiū)

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步骤 力的图示
力的示意图
1
选定标度(用某一长度表示多少牛 的力)
无需选标度
1.力
第一页,共十四页。
1.了解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分析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知道力的三要素,在具体问题中能画出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4.知道力的两种分类方法,分清(fēn qīng)力的作用效果.
第二页,共十四页。
项目 力
从作用点开始沿力的方向画一线段, 从作用点开始沿力的
2 根据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按比例 方向画一适当长度线
确定线段长度

【新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二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新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二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三节大气环境第1课时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学习目标]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及与人类的关系。

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了解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自主预习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①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分为②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思考为什么平流层适合于飞机的飞行?答案因为平流层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加,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能见度好,有利于飞机飞行。

合作探究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大气层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A层气温垂直变化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空气对流显著的大气层是________(填字母)。

(4)当太阳大气中的黑子和耀斑增多时,________层会被扰乱,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5)某地区近地面气温32℃,该地对流层的厚度为16.8 km,按一般规律,此时该地对流层顶的气温应是()A.-100.8℃B.-68.8℃C.-132.8℃D.-42.8℃(6)图中B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2)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3)A(4)电离(5)B (6)升高该层有大量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解析本题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明确大气垂直分层中各层的名称、气温分布规律、大气运动特点以及各层与人类的关系等知识。

反思归纳大气的垂直分层地球大气从地面可延伸到数千千米高空,根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可将其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其主要特点如下表:大气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练习巩固1关于大气的组成成分及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A.从低层到高层的大气成分依次是水汽、干洁空气、尘埃B.对流层由于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使空气对流运动显著C.平流层既对生物有保护作用,又有利于飞机飞行D.高层大气随高度的增加温度降低、密度减小,与人类活动没有关系答案 C解析地球大气由低到高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等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新步步高高考物理(全国用)大一轮复习讲义课件:第二章 相互作用 实验三

新步步高高考物理(全国用)大一轮复习讲义课件:第二章 相互作用 实验三
②遗漏的内容分别是__C_中__应__加__上__“__记__下__两__条__细__绳__的__方__向__”__和__E_中__应__说__明__“__把__橡__皮__条_
__的__结__点__拉__到__同__一__位__置__O_”___。
题组阶梯突破 1.某同学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的实验中,测得图中弹簧OC的劲度系数为 500 N/m.如图所示,用弹簧OC和弹簧秤a、 b做“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在保持弹簧 伸长1.00 cm不变的条件下, (1)若弹簧秤a、b间夹角为90°,弹簧秤a的读3数.0是0~__3_.0_2_______N(图中所 示),则弹簧秤b的读数3可.9~能4为.1_(_有__效__数__字__不__作__要_求__)_______分_析_N. 答案 解析
第二章 相互作用
实验三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Fra bibliotek内容索引
过好双基关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实验
命题点二
实验拓展创新
1
过好双基关
基本实验要求 1.实验原理 互成角度的两个力F1、F2与另外一个力F′产生相同的效果,看F1、F2用 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F与F′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是否相同. 2.实验器材 木板、白纸、图钉若干、橡皮条、细绳、弹簧测力计两个、三角板、刻 度尺. 3.实验步骤 (1)用图钉把一张白纸钉在水平桌面上的木板上.
所以实验中一定要测橡皮筋的长度,而没必要关心细绳a、b的长度,选 项b和c中的操作是需要的,为了确保力的合成的等效性,需要记录题图 乙中结点O′的位置及过结点O′的竖直方向,选项e中的操作是必需的.
(2)对该实验“两条相同的橡皮筋”的要求的理解正确的是 答案 解析 a.橡皮筋的材料和原长相同即可 b.橡皮筋的材料和粗细相同即可

新步步高高考物理(全国用)大一轮复习讲义课件:第二章 相互作用 第1讲

新步步高高考物理(全国用)大一轮复习讲义课件:第二章 相互作用 第1讲

2.在图中,a、b(a、b均处于静止状态)间一定有弹力的是 答案

3.(粤教版必修1P74第9题改编)(多选)关于摩擦力,有人总结了四条“不
一定”,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
√A.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 √B.静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运动方向共线 √C.受静摩擦力或滑动摩擦力的物体不一定静止或运动
4.重心:物体的每一部分都受重力作用,可认为重力集中作用于一点即 物体的重心. (1)影响重心位置的因素:物体的几何形状;物体的 质量 分布. (2)不规则薄板形物体重心的确定方法: 悬挂 法.注意:重心的位置不一 定在物体上.
二、弹力 1.弹性形变:撤去外力作用后能够 恢复原状 的形变. 2.弹力: (1)定义:发生 形变 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而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 作用力. (2)产生条件: ①物体间直接接触; ②接触处发生 形变 . (3)方向:总是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 相反 .
答案 瓶子受到与纸条运动方向一致的滑动摩擦力
2
命题点一
重力、弹力的分析与计算
1.弹力有无的判断“三法” 假设将与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解除接触,判断研究对象的运
思 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若运动状态不变,则此处不存在弹力;
假路 若运动状态改变,则此处一定存在弹力
设 图中细线竖直、斜面光滑,因去掉斜面体,小球
与竖直方向成α角的细绳拴接一小球.当小车和小球相
对静止,一起在水平面上运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细绳一定对小球有拉力的作用 Nhomakorabea答案
B.轻弹簧一定对小球有弹力的作用
C.细绳不一定对小球有拉力的作用,但是轻弹簧对小球一定有弹力
√D.细绳不一定对小球有拉力的作用,轻弹簧对小球也不一定有弹力

高中物理必修1(教科版)课件

高中物理必修1(教科版)课件
本章重点:三种常见力、力的合成和分解。 本章难点:摩擦力的概念、物体的受力分析、力的 分解方法。
学习交流PPT
7
教学安排参考建议
1、力、重力 2、弹力 3、摩擦力 4、物体的受力分析 (选讲) 5、力的合成 6、力的分解(正交分解)及其应用
复习课 测试、讲评
总共12课时
1课时 2课时 2课时 1课时 1课时 2课时
(2)由教材图2-2-1,通过讨论交流得出重力的三要素
学习交流PPT
9
①关于重力的大小G=mg中,一是应明确g就是加速度,而且是由于重力引 起的加速度g;二是要强调g值是变化的(重力加速度表和教材内容)。“微重 力”和“重力影响着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很好的话题,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激情。
②关于重力的方向,教科版上直接说“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老教材上也 是这样,但人教版上却是这样写的:“平时说的‵竖直向下的方向 ′,指的就是 重力的方向”。
1课时 2课时
学习交流PPT
8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力、重力
重点:力概念,包括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重力及竖直方向的理解。
难点:力概念和重心概念的理解
பைடு நூலகம்
1、力
(1)按照“实例分析
讨论交流
总结归纳”的教学过程,得出力的
概念、力的性质、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分类。
(2)在复习初中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知识的基础上,着重练习和巩固,
3、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应用。本章内容与生活、技术、社会紧密联系,因 此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实际,特别是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现代科技,要坚持 以问题为主线呈现教学内容,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物理现象中创设物理情景,让 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使学生自主提出有价值的物理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探究方案。要认真思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 向社会”的教学原则在本章的贯彻实施。

最新《步步高》人教版物理高考大一轮【word教案+学案+作业】——必修1

最新《步步高》人教版物理高考大一轮【word教案+学案+作业】——必修1

考点内容要求 考纲解读 参考系、质点Ⅰ 1.直线运动的有关概念、规律是本章的重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及 v —t 图象是本章的难点.2.注意本章内容与生活实例的结合,通过对这些实例的分析、物理情境的构建、物理过程的认识,建立起物理模型,再运用相应的规律处理实际问题.3.本章规律较多,同一试题往往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得到正确答案,多练习一题多解,对熟练运用公式有很大帮助.位移、速度和加速度Ⅱ 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图象 Ⅱ 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注:各考点要求中罗马数字Ⅰ、Ⅱ的含义如下:Ⅰ.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它们.Ⅱ.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第1课时 运动的描述导学目标 1.掌握参考系、质点、位移和路程的概念.2.掌握速度与加速度的概念,并理解二者的关系.一、质点[基础导引]下列情况中所描述的物体可以看做质点的是 ( )A .研究绕太阳公转时的地球B .研究自转时的地球C .研究出站时的火车D .研究从北京开往上海的火车[知识梳理]1.用来代替物体的有________的点叫做质点,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如果物体的________和________对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就可以看做质点.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物体能否看成质点是由问题的性质决定的.同一物体在有些情况下可以看成质点,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又不能看成质点.思考:质点的体积一定很小吗?二、参考系与位移、路程[基础导引]1.指出以下所描述的运动的参考系各是什么?A.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________B.月亮在云中穿行______C.车外的树木向后倒退______D.“小小竹排江中游” ______2.如图1所示,质点由西向东运动,从A点出发到达C点再返回B点后图1静止.若AC=100 m,BC=30 m,以B点为原点,向东为正方向建立直线坐标,则:出发点的位置为________,B点位置是________,C点位置为______,A到B位置变化是______ m,方向______,C到B位置变化为________ m,方向________.[知识梳理]1.参考系和坐标系(1)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______的物体,叫做参考系.(2)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考系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可能会________.通常以________为参考系.(3)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________.思考:选取的参考系一定是静止的物体吗?2.位移和路程(1)位移描述物体________的变化,用从__________指向__________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2)路程是物体运动________的长度,是标量.思考:什么情况下物体运动的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三、速度和加速度[基础导引]1.关于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瞬时速度可以看成时间趋于无穷小时的平均速度B.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定和物体在这段时间内各个时刻的瞬时速度的平均值大小相等C.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平均速度的大小就是平均速率D.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平均速度是指物体通过的总路程与所用总时间的比值2.关于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和速度的关系,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速度越大,加速度也一定越大B .速度变化很快,加速度一定很大C .加速度的方向保持不变,速度的方向也一定保持不变D .加速度就是速度的增加量[知识梳理]1.速度物理学中用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______,即v =Δx Δt,是描述物体运动的________的物理量.(1)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________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v =________,其方向与________的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物体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是矢量.瞬时速度的大小叫________,是标量.思考:现在汽车上都安装有行车电脑,可以即时显示行车速度、某段时间内平均速度等相关参量,你能仅凭两数字变化快慢来判断哪是瞬时速度,哪是平均速度吗?2.加速度加速度是描述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是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比值,即a =________.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____________的方向相同.3.根据a 与v 方向间的关系判断物体是在加速还是在减速(1)当a 与v 同向或夹角为锐角时,物体速度大小________.(2)当a 与v 垂直时,物体速度大小________.(3)当a 与v 反向或夹角为钝角时,物体速度大小________.思考:1.速度大的物体加速度一定大吗?加速度大的物体速度一定大吗?2.速度变化大,加速度一定大吗?加速度大,速度变化一定大吗?考点一 参考系的选取考点解读1.参考系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静止的物体,但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假定它是静止的.2.比较两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同一参考系.3.选参考系的原则是观测运动方便和描述运动尽可能简单.典例剖析例1 甲、乙、丙三人各乘一个热气球,甲看到楼房匀速上升,乙看到甲匀速上升,丙看到乙匀速下降.那么,从地面上看,甲、乙、丙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 )A .甲、乙匀速下降,v 乙>v 甲,丙停在空中B .甲、乙匀速下降,v 乙>v 甲,丙匀速上升C .甲、乙匀速下降,v 乙>v 甲,丙匀速下降,且v 丙>v 乙图2D .甲、乙匀速下降,v 乙>v 甲,丙匀速下降,且v 丙<v 乙思维突破 本题涉及三个物体的运动,需要我们注意参考系的选取,并比较运动速度的大小.从题给条件出发,画出运动示意图,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方能得出正确结果.本题也可从选项出发,逐项进行分析,看看是否会出现题干中所述的情况.跟踪训练1 甲、乙、丙三个观察者同时观察一个物体的运动.甲说:“它在做匀速运动.”乙说:“它是静止的.”丙说:“它在做加速运动.”这三个人的说法 ( )A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对B .三人中总有一人或两人的说法是错误的C .如果选择同一参考系,那么三个人的说法都对D .如果各自选择自己的参考系,那么三个人的说法就可能都对考点二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关系 考点解读1.平均速度反映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它与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相对应.瞬时速度能精确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它是在运动时间Δt →0时的平均速度,与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相对应.2.瞬时速度的大小叫速率,但平均速度的大小不能称为平均速率,因为平均速率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它与平均速度的大小没有对应关系. 典例剖析例2 2011年5月31日,国际田联挑战赛捷克俄斯特拉发站比赛结束,牙买加“飞人”博尔特以9.91 s 的成绩赢得100 m 大战.博尔特也曾以19.30 s 的成绩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 m 比赛的金牌.关于他在这两次比赛中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200 m 比赛的位移是100 m 比赛位移的两倍B .200 m 比赛的平均速度约为10.36 m/sC .100 m 比赛的平均速度约为10.09 m/sD .100 m 比赛的最大速度约为20.18 m/s思维突破 物理问题常常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本题中跑道200 m 不是直的,而是弯曲的.这是一个实际生活问题,所以学习物理不能脱离生活.跟踪训练2 如图2所示,一个人沿着一个圆形轨道运动,由A 点开始运动,经过半个圆周到达B 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从A 到B 的平均速度方向由A 指向BB .人从A 到B 的平均速度方向沿B 点的切线方向C .人在B 点瞬时速度方向由A 指向BD .人在B 点瞬时速度方向沿B 点的切线方向考点三 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考点解读物理量 速度v 速度的变化量Δv 加速度a物理意义表示运动的快慢和方向表示速度变化的大小和方向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即速度的变化率公式及单位v=ΔxΔtm/sΔv=(v-v0)m/sa=ΔvΔtm/s2关系三者无必然联系,v很大,Δv可以很小,甚至为0,a也可大可小,也可能为零.典例剖析例3一个质点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相同,但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直至为零,则在此过程中() A.速度逐渐减小,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达到最小值B.速度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达到最大值C.位移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位移将不再增大D.位移逐渐减小,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位移达到最小值思维突破错误地认为加速度减小的运动就是减速运动,因为该物体是加速还是减速要看加速度a的方向与速度v的方向是相同还是相反.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速度增大,即为加速运动;反之a与v的方向相反,即为减速运动.跟踪训练3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速度方向为负时,速度一定减小B.速度变化得越快,加速度就越大C.加速度方向保持不变,速度方向也保持不变D.加速度大小不断变小,速度大小也不断变小1.不能准确理解将物体视为质点的条件例4做下列运动的物体,能当成质点处理的是() A.自转中的地球B.旋转中的风力发电机叶片C.研究被运动员踢出的旋转足球时D.匀速直线运动的火车错解 C误区警示错误的认为旋转的足球落地点与踢出点距离很大,而未注意研究的是足球的旋转.正确解析在研究地球自转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不能忽略,选项A错;研究风力发电机叶片的旋转时,叶片的形状不能忽略,选项B错;研究足球的旋转时,足球的大小和形状不能忽略,C错;匀速直线运动的火车可作为质点处理,D对.答案 D正本清源物体的大小不能作为物体能否看做质点的依据.当物体的大小与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时,才能看做质点.跟踪训练4 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经过16天的冰雪大战,中国代表团以5金2银4铜的好成绩跻身金牌榜十强,再创历史新高.其中25日的短道速滑3 000米接力赛中王濛、周洋、张会和孙琳琳以4分06秒610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并夺冠.关于运动项目的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有 ( )A .花样滑冰赛中的申雪、赵宏博可以视为质点B .冬奥会冰壶比赛中的冰壶可视为质点C .女子3 000 m 短道速滑接力赛中中国队夺金的平均速率最大D .王濛在500 m 短道速滑过程中路程和位移在数值上是相等的2.混淆加速度、速度和速度的变化量例5 关于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加速度,正确的说法是 ( )A .物体运动时速度的变化量越大,它的加速度一定越大B .速度很大的物体,其加速度可以为零C .某时刻物体速度为零,其加速度不可能很大D .加速度很大时,运动物体的速度一定很快变大错解 AD误区警示 因为a =Δv Δt,所以Δv 很大时,a 就很大,错选A ;加速度很大时,速度变化很快,错误地认为速度一定很快变大,错选D.正确解析 由a =Δv Δt可知,在Δv 越大,但不知道Δt 的大小时,无法确定加速度的大小,故A 错;高速匀速飞行的战斗机,速度很大,但速度变化量为零,加速度为零,所以B 对;炮筒中的炮弹,在火药刚刚燃烧的时刻,炮弹的速度为零,但加速度很大,所以C 错;加速度很大,说明速度变化很快,速度可能很快变大,也可能很快变小,故D 错. 答案 B正本清源 解答直线运动的问题时,一要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与联系,例如在解答有关参考系的题目时应清楚参考系是可以任意选取的,但选取不同物体做参考系,物体的运动情况往往不同,因此所选参考系应尽可能使描述简单和观察方便,且在同一问题中只能选一个参考系;二要分清矢量与标量,正确理解矢量正、负号的含义(表示方向,不表示大小);三要正确理解速度与加速度,速度、速度变化量、加速度三者大小没有必然联系,加速度方向与速度变化量方向一致,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时不论加速度大小怎么变化,速度均增大,相反时不论加速度大小怎么变化,速度均减小.跟踪训练5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下面关于速度和加速度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加速度与速度无必然联系B .速度减小时,加速度也一定减小C .速度为零时,加速度也一定为零D .速度增大时,加速度也一定增A组参考系与质点1.如图3所示,由于风的缘故,河岸上的旗帜向右飘,在河面上的两条船上的旗帜分别向右和向左飘,两条船的运动状态是()A.A船肯定是向左运动的B.A船肯定是静止的图3 C.B船肯定是向右运动的D.B船可能是静止的2.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高速列车使我们的出行更加舒适、便捷,下列情况中,可将列车视为质点的是() A.测量列车的长度B.计算列车在两城市间运行的平均速度C.分析列车形状对所受阻力的影响D.研究列车车轮的转动B组位移与路程3.运动会上,甲、乙两运动员分别参加了在主体育场举行的400 m和100 m田径决赛,且两人都是在最内侧跑道完成了比赛,试分析两运动员的路程和位移的关系.C组速度和加速度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加速度增大,速度一定增大B.物体的速度变化量越大,加速度一定越大C.物体的速度很大,加速度不可能为零D.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一定越大5.有下列几种情景,请根据所学知识选择对情景的分析和判断正确的选项是()①点火后即将升空的火箭②高速公路上沿直线高速行驶的轿车为避免事故紧急刹车③运动的磁悬浮列车在轨道上高速行驶④太空中的空间站在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A.因火箭还没运动,所以加速度一定为零B.轿车紧急刹车,速度变化很快,所以加速度很大C.高速行驶的磁悬浮列车,因速度很大,所以加速度一定也很大D.尽管空间站做匀速圆周运动,加速度也不为零图1图3 课时规范训练(限时:45分钟一、选择题1.在研究下述运动时,能把物体看做质点的是 ( )A .研究跳水运动员在空中的跳水动作时B .研究飞往火星的宇宙飞船最佳运行轨道时C .一枚硬币用力上抛并猜测它落地时正面是朝上还是朝下时D .研究汽车在上坡时有无翻倒的危险时2.如图1所示,交通管理部门在公路的某一路段设置了限速标志,这是告诫驾 驶员在这一路段驾驶车辆时 ( )A .必须以这一规定速度行驶B .平均速度大小不得超过这一规定数值C .瞬时速度大小不得超过这一规定数值D .汽车上的速度计指示值,有时还是可以超过这一规定值的3.第16届亚运会已于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在中国广州进行.其中,亚运火炬在广东省内21个地级以上城市传递,起点为中山市,终点为广州市,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2A .计算火炬传递的速度时,可以把火炬当成质点B .研究火炬传递的运动时,只能选择中山市为参考系C .由起点中山市到终点广州市,火炬传递的位移等于传递线路的总长度D .火炬传递的平均速度等于传递线路的总长度与传递时间的比值4.如图3所示,飞行员跳伞后飞机上的其他飞行员(甲)和地面上的人(乙)观察跳伞飞行员的运动后,引发了对跳伞飞行员运动状况的争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人的说法中必有一个是错误的B .他们的争论是由于选择的参考系不同而引起的C .研究物体运动时不一定要选择参考系D .参考系的选择只能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5.某动车组列车从甲站出发,沿平直铁路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紧接着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乙站恰好停止.在先、后两个运动过程中,动车组列车的 ( )A .位移一定相等B .加速度大小一定相等C.平均速度一定相等D.时间一定相等6.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搭载着嫦娥二号卫星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经过5天的飞行和多次的近月制动,它于10月9日进入近月圆轨道,卫星绕月球飞行一圈时间为117分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8时59分57秒”表示“时刻”,“117分钟”表示“时间”B.卫星绕月球飞行一圈,它的位移和路程都为零C.地面卫星控制中心在对卫星进行近月制动调整飞行角度时可以将卫星看成质点D.卫星绕月球飞行一圈过程中每一时刻的瞬时速度都不为零,它的平均速度也不为零7.有研究发现,轿车的加速度变化情况将影响乘客的舒适度:即加速度变化得越慢,乘坐轿车的人就会感到越舒适;加速度变化得越快,乘坐轿车的人就会感到越不舒适.若引入一个新物理量来表示加速度变化的快慢,则该物理量的单位应是() A.m/s B.m/s2C.m/s3D.m2/s8.甲、乙两位同学多次进行百米赛跑,每次甲都比乙提前10 m到达终点.假若现让甲远离起跑点10 m,乙仍在起跑点起跑,则结果将会是() A.甲先到达终点B.两人同时到达终点C.乙先到达终点D.不能确定9.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把物体运动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的比值叫做物体运动的平均速率.小李坐汽车外出旅行时,汽车行驶在汉宜高速公路上,两次看到路牌和手表的示数如图4所示,则小李乘坐汽车行驶的平均速率为()图4A.16 km/h B.96 km/hC.240 km/h D.480 km/h10.一质点沿直线Ox方向做变速运动,它离开O点的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x=5+2t3(m),它的速度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为v=6t2(m/s).该质点在t=0到t=2 s间的平均速度和t =2 s到t=3 s间的平均速度大小分别为() A.12 m/s,39 m/s B.8 m/s,38 m/sC.12 m/s,19.5 m/s D.8 m/s,12 m/s11.两位杂技演员,甲从高处自由落下的同时乙从蹦床上竖直跳起,结果两人同时落到蹦床上,若以演员自己为参考系,此过程中他们各自看到对方的运动情况是()A.甲看到乙先朝上、再朝下运动B.甲看到乙一直朝上运动C.乙看到甲先朝下、再朝上运动D.甲看到乙一直朝下运动二、非选择题12.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匀加速开出,然后保持匀速运动,最后匀减速运动,直到停止,下(1)汽车做匀速运动时的速度大小是否为12 m/s?汽车做加速运动时的加速度和减速运动时的加速度大小是否相等?(2)汽车从开出到停止总共经历的时间是多少?(3)汽车通过的总路程是多少?13.国庆节放假,小明一家驾车外出旅游.一路上,所学的运动学知识帮助他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当汽车行至某高速公路入口处时,小明注意到这段高速公路全长180 km,行驶速度要求为:最低限速60 km/h,最高限速120 km/h.此时正好是上午10∶00,小明很快算出并告诉爸爸要跑完这段路程,必须在哪一段时间内到达高速公路出口才不会违规.请你通过计算说明小明告诉他爸爸的是哪一段时间.14.天文观测表明,从地球的角度来看,几乎所有的恒星(或星系)都在以各自的速度背离我们运动,离我们越远的星体,背离我们运动的速度(称为退行速度)越大;也就是说,宇宙在膨胀,不同星体的退行速度v和它们离我们的距离r成正比,即v=Hr,式中H为一常量,称为哈勃常数,已由天文观察测定.为解释上述现象,有人提出一种理论,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大爆炸的火球开始形成的,假设大爆炸后各星体以不同的退行速度向外匀速运动,并设想我们就位于其中心,则速度越大的星体现在离我们越远,这一结果与上述天文观测一致.由上述理论和天文观测结果,可估算宇宙年龄T.根据近期观测,哈勃常数H=3×10-2m/(s·光年),其中光年是光在一年中行进的距离,求宇宙年龄T 的计算式,并估算宇宙的年龄约为多少年?复习讲义基础再现 一、基础导引 AD知识梳理 1.质量 形状 大小 思考:不一定. 二、基础导引 1.A.地球 B .云 C .车 D .岸 2.-70 m 0 m +30 m +70 向东 -30 向西知识梳理 1.(1)不动 (2)不同 地球 (3)坐标系 思考:不一定. 2.(1)位置 初位置 末位置 (2)轨迹 思考:单向直线运动时. 三、基础导引 1.A 2.B知识梳理 1.快慢 快慢 (1)位移 xt位移 (2)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 速率思考:当速度变化时,瞬时速度变化较快,而平均速度变化慢些,因此数字变化快的是瞬时速度,数字变化慢的是平均速度.2.速度变化快慢 速度的变化量 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 ΔvΔt速度变化 3.(1)变大 (2)不变 (3)变小 思考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v =ΔxΔt ;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a =Δv Δt.加速度大说明物体在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大,而不能说明运动快、速度大,例如刚启动的汽车加速度很大而速度却很小;而速度大,只说明物体运动得快,说明不了速度变化快慢.总之,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2.根据加速度定义式a =ΔvΔt 可知,Δv =a Δt ,速度变化大可能是加速度小而时间很长导致,所以速度变化大而加速度不一定大;同理加速度大,可能是由于Δv 小而时间短所导致,总之,加速度变化和速度变化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课堂探究 例1 ABD 跟踪训练1 D 例2 C 跟踪训练2 AD 例3 B 跟踪训练3 B 跟踪训练4 C 跟踪训练5 A分组训练1.C2.B3.路程s甲>s乙;位移x甲<x乙4.D5.BD课时规范训练1.B 2.C 3.A 4.B 5.C6.A7.C8.A9.B10.B11.B12.(1)是不相等(2)11 s(3)96 m13.11∶30~13∶0014.T=1H1×1010第2课时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导学目标 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及速度—位移公式.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几个推论:平均速度公式、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式.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基础导引]一辆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以72 km/h 的速度行驶,司机看见红色交通信号灯便踩下制动器,此后汽车开始减速,设汽车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为5 m/s 2. (1)开始制动后2 s 时,汽车的速度为多大? (2)前2 s 内汽车行驶了多少距离?(3)从开始制动到完全停止,汽车行驶了多少距离? [知识梳理] 1.匀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____________不变的运动.(2)分类:⎩⎪⎨⎪⎧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与v匀减速直线运动:a 与v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v =v 0+at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x =v 0t +12at 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v 2-v 20=2ax .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公式中涉及的物理量是标量还是矢量?应用公式时如何规定物理量的正负号?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 [基础导引]1.初速度为v 0的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的速度为v .则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__________.2.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连续相等的两段时间均为T ,两段时间内的位移差值为Δx ,则加速度为:a =____________.3.物体在水平地面上,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 : (1)前1 s 、前2 s 、前3 s 、…内的位移之比为______________ (2)第1 s 、第2 s 、第3 s 、…内的位移之比为______________ (3)前1 m 、前2 m 、前3 m 、…所用的时间之比为__________ (4)第1 m 、第2 m 、第3 m 、…所用的时间之比为__________ [知识梳理]1.平均速度公式:v =v t 2=v 0+v 2=x t .。

版步步高高中物理教科版必修一课件:第二章 力 微型专题2

版步步高高中物理教科版必修一课件:第二章 力 微型专题2

例1 在图1中画出物体A所受弹力的示意图.
图1 答案 如图所示
解析 答案

1、所有高尚教育的课程表里都不能没有各种形式的跳舞:用脚跳舞,用思想跳舞,用言语跳舞,不用说,还需用笔跳舞。

2、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3、教育始于母亲膝下,孩童耳听一言一语,均影响其性格的形成。
绕过定滑轮和一个质量为m0=0.1 kg的小桶相连,已知:M受到的最大静 摩擦力f静max=4.5 N,细绳水平,滑轮上的摩擦不计,g取10 N/kg,求在 以下情况中,M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
(1)只挂m0处于静止状态时; 答案 1 N
解析 因为m0g=1 N<f静max,M处于静止状态,受静 摩擦力作用,由二力平衡得f1=m0g=1 N.
解析 答案
(3)当F=10 N时,木块沿墙面下滑,此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多大? 答案 2.5 N 解析 木块沿墙面下滑时,木块与墙壁间的摩擦力为滑动摩 擦力, f3=μN N=F 所以f3=μF=0.25×10 N=2.5 N.
解析 答案
四、物体的受力分析
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即首先确定我们要分析哪个物体的受力情况,研究对 象可以是单个物体(质点、结点),也可以是两个(或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 (2)隔离分析: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分析周围有哪些物体 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 (3)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的顺序,依据各力的方向,画出各力 的示意图.
第二章 力
微型专题2 物体的受力分析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熟练判定弹力的方向,能根据平衡法、假设法确定弹力的有无 和方向. 2.进一步熟练掌握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判定和大小的计算方法. 3.学会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方法.

【新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一物理教科版必修1学案:第二章 3 学生实验: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 Word版

【新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一物理教科版必修1学案:第二章 3 学生实验: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 Word版

学案3学生实验: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目标定位] 1.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之间的关系.2.学会利用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3.能根据F -x、F-l图像求出弹簧的劲度系数.一、实验原理1.如图1所示,在弹簧下端悬挂钩码时弹簧会伸长,平衡时弹簧产生的弹力与所挂钩码受到的重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原长与挂上钩码后弹簧的长度可以用刻度尺测出,其伸长量x可以用弹簧的长度减去原长来求得.图12.建立直角坐标系,以纵坐标表示弹力大小F,以横坐标表示弹簧的伸长量x,在坐标系中描出实验所测得的各组(x,F)对应的点,作出弹簧弹力F与弹簧伸长量x的关系图像,根据实验所得的图像,就可探知弹力大小与弹簧伸长之间的关系.二、实验器材轻弹簧、钩码(一盒)、刻度尺、铁架台.三、实验步骤1.将弹簧的一端挂在铁架台上,让其自然下垂,用刻度尺测出弹簧自然伸长状态时的长度l0,即原长.2.如图2所示,在弹簧下端挂质量为m1的钩码,测出此时弹簧的长度l1,记录m1和l1.图23.改变所挂钩码的质量,测出对应的弹簧长度,记录m2、m3、m4、m5、……和相应的弹簧长度l2、l3、l4、l5、…….4.四、数据处理1.建立直角坐标系,以F为纵轴,x为横轴,根据测量数据用描点法作图.连接各点得出F 随弹簧伸长量x变化的图线.2.以弹簧的伸长量为自变量,写出图线所代表的函数.首先尝试一次函数,如果不行则考虑二次函数.3.得出弹力和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定量关系,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五、误差分析1.本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为读数和作图时的偶然误差.为了减小误差,要尽量多测几组数据.2.弹簧竖直悬挂时,未考虑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会带来系统误差.为了减小该系统误差,实验中应使用轻质弹簧.六、注意事项1.实验中弹簧下端挂的钩码不要太多,以免超出弹簧的弹性限度.2.测量长度时,应区别弹簧原长l0、实际长度l及伸长量x三者之间的不同,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3.记录数据时要注意弹力及伸长量的对应关系及单位.4.描点作图时,应使尽量多的点落在画出的线上,可允许少数点分布于线两侧,描出的线不应是折线,而应是平滑的曲线或直线.5.尽量选轻质弹簧以减小弹簧自身重力带来的影响.例1(1)在“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弹簧被拉伸时,不能超出它的弹性限度B.用悬挂钩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拉力,应保证弹簧位于竖直位置且处于平衡状态C.用刻度尺测得弹簧的长度即为弹簧的伸长量D.用几个不同的弹簧,分别测出几组拉力与伸长量,得出拉力与伸长量之比相等(2)某同学做“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他先把弹簧平放在桌面上使其自然伸长,用直尺测出弹簧的原长L0,再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挂上钩码后测出弹簧伸长后的长度L,把L-L0作为弹簧的伸长量x.这样操作,由于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最后画出的图线可能是()解析 (1)本实验中应以需要研究的一根弹簧为实验对象,在弹性限度内通过增减钩码的数目,以改变对弹簧的拉力,实验时弹簧要处于竖直位置,故A 、B 正确;弹簧的伸长量为弹簧拉长后的长度与原长的差,故C 错误;对于不同的弹簧,其所受拉力与伸长量之比是不同的,故D 错误.(2)由于考虑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当不挂钩码时,弹簧的伸长量x >0,所以选C. 答案 (1)AB (2)C例2 某同学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1)将弹簧悬挂在铁架台上,将刻度尺固定在弹簧一侧.弹簧轴线和刻度尺都应在________方向(填“水平”或“竖直”).(2)弹簧自然悬挂,待弹簧________时,长度记为L 0;弹簧下端挂上砝码盘时,长度记为L x ;表中有一个数值记录不规范,代表符号为________.由表可知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分度为________.(3)图3是该同学根据表中数据作的图,纵轴是砝码的质量,横轴是弹簧长度与________的差值(填“L 0”或“L x ”).图3(4)由图可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N /m ;通过图和表可知砝码盘的质量为________g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重力加速度g 取9.8 N/kg)解析 (1)为保证弹簧的形变只由砝码和砝码盘的重力产生,弹簧轴线和刻度尺均应在竖直方向.(2)弹簧静止稳定时,记录原长L 0;表中的数据L 3与其他数据有效位数不同,所以数据L 3不规范,标准数据应读至cm 位的后两位,最后一位应为估读值,精确至0.1 mm ,所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为1 mm.(3)由题图知所挂砝码质量为0时,x 为0,所以x =L -L x (L 为弹簧长度).(4)由胡克定律F =k Δx 知,mg =k (L -L x ),即mg =kx ,所以图线斜率即为弹簧的劲度系数 k =Δmg Δx =(60-10)×10-3×9.8(12-2)×10-2 N /m =4.9 N/m同理,砝码盘质量m =k (L x -L 0)g =4.9×(27.35-25.35)×10-29.8 kg=0.01 kg =10 g.答案 (1)竖直 (2)稳定 L 3 1 mm (3)L x (4)4.9 101.在“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将不同数量的钩码分别挂在竖直弹簧下端,进行测量,根据实验所测数据,利用描点法作出了所挂钩码的重力G 与弹簧总长L 的关系图像,如图4所示,根据图像回答以下问题:图4(1)弹簧的原长为__________. (2)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答案 (1)10 cm(0.1 m 也可) (2)1 000 N/m解析 钩码的重力等于其对弹簧的拉力,又根据胡克定律F =kx =k (L -L 0),所以图线在横轴上的截距表示弹簧原长,斜率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故L 0=10 cm ,k =40(14-10)×10-2 N /m=1 000 N/m.2.某同学用如图5所示装置做“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他先测出不挂钩码时弹簧下端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然后在弹簧下端挂上钩码,并逐个增加钩码,测出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所得数据列表如下:(g 取9.8 N/kg)(1)根据所测数据在图6坐标纸上作出弹簧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x 与钩码总质量m 的关系曲线.图6(2)根据所测得的数据和关系曲线可以判断,在______N 范围内弹力大小与弹簧伸长量关系满足胡克定律.这种规格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N/m. 答案 (1)见解析图 (2)0~4.9 25.00解析 (1)根据表格中的各组数据在坐标纸上标出相应的点,然后用平滑曲线连接这些点,作出的图像如图所示.(2)根据作出的图线可知,钩码质量在0~500 g 范围内图线是直线,表明弹力大小与弹簧伸长量关系满足胡克定律.在这个范围内的曲线上找到相距较远的两点, 利用这两点的坐标值计算弹簧的劲度系数 k =Δmg Δx =5×102×10-3×9.8(34.60-15.00)×10-2 N/m=25.00 N/m.1.如图1甲所示,一个弹簧一端固定在传感器上,传感器与电脑相连,当对弹簧施加变化的作用力(拉力或压力)时,在电脑上得到了弹簧长度的形变量与弹簧产生的弹力大小的关系图像(如图乙).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图1A .弹簧产生的弹力和弹簧的长度成正比B .弹簧长度的增加量与对应的弹力增加量成正比C .该弹簧的劲度系数是200 N/mD .该弹簧受到反向压力时,劲度系数不变 答案 BCD2.在“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中,得到轻质弹簧的弹力F 大小和弹簧长度L 的关系图像如图2所示,则由图线可知:图2(1)弹簧的原长是________ cm ; (2)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 N/m ; (3)表示弹簧处于压缩状态的是图线________. 答案 (1)10 (2)200 (3)b解析 (1)当F =0时,弹簧长度为原长,由题图得,原长为10 cm. (2)由公式F =kx 得 k =F x =ΔF Δx=10(15-10)×10-2 N /m =200 N/m (3)当弹簧长度小于原长时,处于压缩状态,故是图线b .3.为了探究弹力F 与弹簧伸长量x 的关系,李强同学选了甲、乙两根规格不同的弹簧进行测试,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出如图3所示的图像,从图像上看,该同学没能完全按实验要求做,使图像上端成为曲线,图像上端成为曲线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乙两根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____________N /m 、__________N/m.若要制作一个精确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应选弹簧__________(填“甲”或“乙”).图3答案 超过了弹簧的弹性限度 66.7 200 甲解析 超出弹性限度,弹力与伸长量就不成正比了.根据胡克定律知劲度系数k =Fx ,分别计算得:甲弹簧的劲度系数乙为66.7 N /m ,乙弹簧的劲度系数为200 N/m. 要制作一个精确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则应选劲度系数小的弹簧,即弹簧甲.4.为了测量某一弹簧的劲度系数,将该弹簧竖直悬挂起来,在自由端挂上不同质量的钩码.实验测出了钩码质量m 与弹簧长度l 的相应数据,其对应点已在图4上标出.(重力加速度取g =9.8 N/kg)(1)在图中作出m -l 的关系图线.图4(2)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 N/m. 答案 (1)如图所示(2)0.261(0.259~0.263均可)解析 (1)根据所描的点画直线即可.(2)在直线上取相距较远的两点,横轴之差Δl 为弹簧长度的变化量,纵轴之差Δm 为砝码质量的变化量,则k =ΔF Δl =ΔmgΔl ≈0.261(0.259~0.263) N/m.5.某同学在竖直悬挂的弹簧下加挂钩码,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弹簧的弹力用F 表示,弹簧挂上钩码后的总长度用L 表示,表中是该同学记录的实验数据,实验中弹簧始终(1)根据实验数据在如图5所示坐标系中作出弹簧的弹力F与弹簧的伸长量x的关系图像;图5(2)根据图像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图像得到弹簧的劲度系数是________ N/m.答案(1)如图所示(2)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F与弹簧的伸长量x成正比(3)256.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并测定弹簧的劲度系数”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6所示.所挂钩码的重力相当于对弹簧提供了向右的恒定拉力.实验时先测出不挂钩码时弹簧的自然长度,再将5个钩码逐个挂在绳子的下端,每次测出相应的弹簧总长度.图6(1)有一个同学通过以上实验测量后把6组数据描点在坐标系图7中,请作出F-L图线.图7(2)由此图线可得出该弹簧的原长L0=________ cm,劲度系数k=________ N/m.(3)试根据该同学以上的实验情况,帮助他设计一个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不必填写其实验测得的具体数据).(4)该同学实验时,把弹簧水平放置与弹簧悬挂放置相比较,优点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缺点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见解析图(2)520(3)、(4)见解析解析(1)F-L图线如图所示:(2)弹簧的原长L0即弹力为零时弹簧的长度,由图像可知,L0=5×10-2 m=5 cm.劲度系数为图像直线部分的斜率,k=20 N/m.(3)记录数据的表格如下表(4)优点是:可以避免弹簧自身重力对实验的影响.缺点是:弹簧与桌面及绳子与滑轮间存在的摩擦会造成实验误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 由几何关系解得 F1=sin θ=60 N
G F2=tan θ≈52 N
答案 60 N 52 N
针对训练
如图8所示,已知电灯的重力G=10 N,AO绳
与水平天花板间的夹角θ=45°,BO绳水平.
图8
(1)请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将OC绳对O点的拉力加以分解,
并作出示意图.
解析
(1)OC绳的拉力产生了两个作用效果,一是沿着AO
(2)正交分解法求合力
以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让尽量多的力
在坐标轴上),把不在坐标轴上的力分解到x轴、y轴上,
课堂要点小结
然后分别求出 x 轴和 y 轴上的合力 Fx 和 Fy, 则共点力的 合力大小 F= Fx 2+Fy 2,合力方向与 x 轴夹角为 α, Fy tan α=F . x
车重力为G,求这两个作用效果的力的大小. 答案 这两个效果的方向互相垂直;小车重力的分解如图
所示,两个作用效果的力的大小为 Gx=Gsin θ,Gy=Gcos θ
要点提炼
在实际问题中,一般要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基本步骤为: (1)根据力的 实际作用效果 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2)根据 两个分力的方向 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
=Fsin 53°=10×0.8 N=8 N
故箱子对地面的压力减小8 N
答案 减小8 N
课堂要点小结
1.力的分解:已知一个力求它的分力的过程.力的分解遵 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力的分解有唯一解的条件
(1)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
(2)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课堂要点小结
3.力的分解方法
(1)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
图1
答案
王昊对箱子斜向上的拉力产生了两个效果:水平
方向使箱子前进,竖直方向将箱子向上提起 . 这两个效 果可以替代王昊对箱子的拉力.
要点提炼
1.力的分解:一个力的作用可以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来等效 ____
替代,这几个力称为那一个力的分力 .求一个已知力的____ 分力
叫做力的分解.
2.力的分解的运算法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 .
答案 300 N 与竖直方向夹角为53°
(2) 一个分力在水平方向上,另一个分力与竖直方向的夹角
为30°斜向下(如图9所示),求两个分力的大小.
解析 力的分解如图所示.
3 F1=Ftan 30° =180× 3 N=60 3 N 180 F F2=cos 30° = N=120 3 N 3 2 答案 水平方向分力的大小为 60 3 N,斜向下的分力的大
第二章

学案8 力的分解
目标定位
1.理解力的分解,知道力的分解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会用作图法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 3.会用正交分解法求合力.
知识探究
自我检测
一、力的分解
问题设计
知识探究
王昊同学假期里去旅游,他正拖着行李
箱去检票,如图1所示.王昊对箱子有一个
斜向上的拉力,这个力对箱子产生了什 么效果?这些效果与王昊对箱子的拉力 有什么关系?
1 2 3 自我检测
1.( 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 ) 在图 11 中, AB 、 AC 两光滑斜面互
相垂直,AC与水平面成30°.如果把球O的重力G按照其作用
效果分解,则两个分力的大小分别为( )
图11
1 2 3
1 3 A.2G, 2 G 2 2 C. 3 G, 2 G
解析
3 B. 3 G, 3G 2 3 D. 2 G, 2 G
3.力的分解的讨论
(1)如果没有限制,一个力可分解为 无数 对大小、方向不同
的分力.
(2)有限制条件的力的分解 ①已知合力和两个分力的方向时,有唯一解.(如图2所示)
图2
②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时,有唯一解 .( 如图 3
所示)
图3
(3)已知合力F以及一个分力F1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F2的大小
时,若F与F1的夹角为α,有下面几种可能:
图4
①当Fsin α<F2<F时,有两解,如图4甲所示. ②当F2=Fsin α时,有唯一解,如图乙所示. ③当F2<Fsin α时,无解,如图丙所示. ④当F2>F时,有唯一解,如图丁所示.
二、力的分解法
问题设计
如图5甲所示,在一个直角木支架上,用塑料垫板做斜面.
答案 见解析
二、有限制条件的力的分解
例2 按下列两种情况把一个竖直向下的180 N的力分解为两 个分力.
图9 (1)一个分力在水平方向上,并等于240 N,求另一个分力的 大小和方向.
解析 (1)力的分解如图所示.
F2= F2+F1 2=300 N
设F2与F的夹角为θ,则
F1 4 tan θ= F =3,解得 θ=53°
(2)正交分解各力,即将每一个不在 坐标轴上 的力分解到 x轴和y轴上,并求出各分力的大小,如图6所示.
图6
(3)分别求出x轴、y轴上各分力的矢量和,即: Fx= F1x+F2x+F3x+… F = F1y+F2y+F3y+…
y
2 2 F + F x y (4)求共点力的合力:合力大小F= ,合力的方 Fy 向与x轴的夹角为α,则 tan α=Fx.
小为 120 3 N
三、力的正交分解法
例3 如图10所示,一箱子重100 N静止在地面上,现用大 小为10 N且与水平方向夹角为53°的力斜向右上拉箱子,则 箱子对地面的压力如何变化?(sin 53°=0.8,cos 53°=0.6)
图10
解析
把 F 沿着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分解为 F1 和 F2 ,则 F1
对球所受重力进行分解如图所示, 3 由几何关系得 F1=Gsin 60° = 2 G, 1 F2=Gsin 30° =2G,A 正确. 答案 A
1 2 3
2.(有限制条件的力的分解)甲、乙两人用绳子拉船,使船沿 OO′方向航行,甲用1 000 N的力拉绳子,方向如图12所 示,要使船沿OO′方向航行,乙的拉力最小值为( )
典例精析
一、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
例1 如图7所示,轻杆与柱子之间用铰链连接,杆的末端
吊着一个重为30 N的物体,轻绳与水平轻杆之间的夹角为
θ=30°,求轻绳和轻杆各受多大的力?
图7
解析
重物对O点的拉力F=G,产生两个作用效果:一个
是沿绳方向拉轻绳,一个是沿杆方向压杆(因轻杆处于静止 状态时杆所受的弹力一定沿着杆,否则会引起杆的转动), 作平行四边形如图所示,
将一用橡皮筋拉着的小车放在斜面上 (如图乙),观察塑料
垫板和橡皮筋的形变.
图5
(1) 小车重力对斜面和橡皮筋产生了哪些作用效果?如果没 有小车重力的作用,还会有这些作用效果吗? 答案 斜面上小车重力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是使小车压紧斜
面,二是拉伸橡皮筋;不会.
(2)根据重力产生的效果将重力分解,若斜面倾角为θ,小
答案 B
1 2 3
3.(力的正交分解)已知竖直平面内有一个大小为10 N的力作
用于O点,该力与x轴正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0°,与y轴正方向 之间的夹角为60°,现将它分解到x轴和y轴方向上,则( B )
A.Fx=5 N,Fy=5 N C.Fx=5 N,Fy=5 3 N B.Fx=5 3 N,Fy=5 N D.Fx=10 N,Fy=10 N
(3)利用 数学知识 解三角形,分析、计算分力的大小.
三、力的正交分解法
1.正交分解的目的:当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并且这几个
力只共面不共线时,其合力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很不方
便,为此先将各力正交分解,然后再合成.
2.正交分解法求合力的步骤
(1) 建立直角坐标系:以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坐标原点建立 直角坐标系,直角坐标系x轴和y轴的选择应使 尽量多 的力 在坐标轴上.
绳的方向向下拉紧 AO 绳的分力 F1 ,另一个是沿着 BO 绳的 方向向左拉紧BO绳的力F2.画出平行四边形,如图所示.
答案 见解析
(2)AO绳所受的拉力F1和BO绳所受的拉力F2分别为多少?
解析 因为电灯处于静止状态,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
判断 OC 绳的拉力大小等于电灯的重力,因此由几何关系 G G 得 F1=sin θ=10 2 N, 方向沿 AO 向下, F2=tan θ=10 N, 方向沿 BO 向左.
图12
1 2 3
A.500
3 N
B.500 N D.400 N
C.1 000 N
解析 要使船沿OO′方向航行,甲和乙的
拉力的合力方向必须沿OO′方向.如图所示, 作平行四边形可知,当乙拉船的力的方向垂 直于OO′时,乙的拉力F乙最小,
1 2 3
1 其最小值为 F 乙 min=F 甲 sin 30° =1 000×2 N=500 N, 故B 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