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2
人教版必修二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测试试题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第Ⅰ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汉代班固在《白虎通义》中曾这样记载神农发明农业:“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
同时,汉代的很多画像石也有类似的内容(如下图)。
据此可以推出的结论是()A.神农教民劳作的观念在汉代比较盛行B.中国古代农业是人民群众发明的C.文献与考古结合证明了神农确有其人D.汉代的农业生产仍然以耜耕为主2.下表“滇文化墓葬”出土器物统计表表是20世纪中期以来滇池地区出土的器物统计。
从出土器物的特点可推断,汉代()A.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向西南推广B.西南地区开始纳入中央统一管辖C.西南地区铁器主要依靠中原输入D.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有效巩固3.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
雇工“无资充個而佣力自活”,“计岁而受直者曰长工,计时而受直者曰短工,计日而受直者曰忙工”。
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劳动力。
这一现象表明()A.农村中雇佣关系普遍存在 B.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C.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4.史料记载,清乾隆以后在外来商船的刺激下,四川省在稻米等传统粮食优势作物之外,形成了棉、桑、蔗、茶、果等专业种植区,甚至一些府县多种植烟草,“邑人业烟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种之殆遍”屡见不鲜。
这一现象表明()A.清朝已经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B.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C.经济作物获利大于粮食作物 D.商品生产结构变化受市场影响5.在中国封建社会,小农善于经营,可以“累其赢余,益市田数亩”,上升为自耕农或小地主,小地主经营得法,也能上升为大地主。
……不善经营,大地主也会下降为小地主,小地主破产为自耕农,乃至佃农,及身无立锥之地。
这说明()A.封建经济发展缺乏稳定性 B.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的顽疾C.自耕农是封建经济的主体 D.封建经济内隐存竞争因素6.马王堆汉墓1号墓(西汉初长沙国垂相利仓妻子墓)出土遣策竹简312枚,逐件记载了随葬物品:用漆木质鼎盛放的羹,用竹b盛放的肉食品,用陶器盛放的酱和酒,用布囊盛放的粮食,以及漆木器具、梳妆用品、丝织衣物、乐器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一、单选题1.中国历代王朝重视土地问题,北魏、隋、唐都曾推行均田制,宋、明等朝都有高级官员主张恢复井田制。
这些措施与设想的目的是A.保护小农生产,抑制商业发展 B.抑制土地兼并,稳定社会秩序C.确立土地私有,保护地主田产 D.恢复周礼古制,实现儒家理想2.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A.经济中心已经南移B.白银大量流入中国C.闭关锁国政策影响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3.《燕翼诒谋录》记载:“东京相国寺乃瓦市(指临时设立的集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容万人。
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
”由此可知,宋代东京A.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B.城市经济职能增强C.城市治安出现了混乱 D.政府重视商业税征收4.五代以前,中原王朝的首都主要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摆动,长安与洛阳以山为为塞,以河为池,形势险固,易守难攻,具有建都的天然优势。
五代时期,除后唐定都洛阳以显示自己跟唐王朝特殊渊源之外,其余各朝均定都开封,此后也不再有建都关中的朝代。
根据材料,影响首都地理位置变迁的原因主要来自( )A.军事方面B.政治方面C.经济方面D.王朝的建立者5.明朝权臣严嵩之子严世蕃评点天下富豪,以家产50万两白银的最低标准,共列出17位“首等富豪”,其中10位拥有纯正的官员身份,包括内阁大臣、宗室成员、都督、太监和土司等。
晋商、徽商等则分享其余的7席。
据此推知,当时A.商帮崛起受到社会关注 B.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C.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吏治败坏危及封建统治6.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
《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人富豪榜。
这表明A.铁制工具运用广泛 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国家实行重商政策7.合肥为今安徽省省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人口变化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下降B.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三个时期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2.明初洪武年间规定:庶民庐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不许涂饰彩色。
正统一十二年(1447年)稍有变通:“庶民房屋架多而间少者,不在禁限。
”这表明 A.明中期以后废除了等级制度B.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削弱C资本主义萌芽改变阶级秩序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3.“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
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
”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分工过细B.外部竞争C.管理僵化D.利益内耗4.筷子一词最早出现明朝中后期的苏州,它原称“箸”,由于舟行讳“住”,故把“箸”改为“快儿”,此后,筷子一词从苏州流行到全国,由此可以推断,筷子一词流行主要得益于A.小农经济发展B.商品经济发展C.社会风俗影响D.苏州航海业发达5.下列关于西汉都城长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B.城里设有专门的贸易区域一一市C.当时的市区与住宅区还没有严格分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D.官府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市6.康熙晚期已对外贸路线加以收缩,乾隆时更实施闭关政策。
主要是为了防范A.倭寇卷土重来B.明朝残余势力C.沿海居民外迁D.西方势力东来7.唐代及以前,商人只能在规定的地点即设有围墙的市内从事交易活动。
市闭门后及开门之前无故行走者将被打20鞭子。
而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C.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D.不抑工商政策的实施8.“一个商业性民族,往往会在物质、艺术上产生一定的飞跃,频繁的人口迁徙导致了文字系统的正式成型,我们终于迎来了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的正统王朝商的时代。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练测(人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7.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11.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她身上的装扮是“妾有绣15.下列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经济状况。
对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发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的请回答:(1)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哪种方式更进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6分)2((卖买。
答案与解析1.B 由材料中的“猪”“鼠”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可知源自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2.C A、B两项是原始社会农业生产的主要耕作方式;D项是中国古代的经济形态而不是耕作方式。
3.D 本题考查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
墨子在材料中强调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以及积极性提高的原因,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生产方式发生变化,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4.A 根据时间“两千多年前”推算应属于战国时期或以前。
龙首渠和白渠是汉朝的水利工程,据此可以排除C、D两项。
筒车是灌溉工具,不是水利工程,所以B项也不正确。
5.D 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良与进步。
农具的不断改良,不仅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而且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故选D项。
农具的改良和进步只是农作物产量提高的一个条件,但是农具的改良并不一定能带来农作物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因为农作物产量的提高还受天气等其他因素的制约,故排除A项;B、C两项结论无法从题干材料中直接得出。
6.A 本题考查观察图片并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图片可知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7.B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发展的原因。
依据材料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在制瓷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的规模和数量超过了官营手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是民营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质量检测卷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春秋时期,土地耕作制度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出现两者并存的局面,到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井田制的瓦解 B.耕种技术的进步C.劳动人口的增长 D.小农经济的形成2.汉代农民“外出为庸(佣)”的现象颇为普遍,如“第五访少孤贫,常佣耕以养兄嫂”;“申屠蟠家贫,傭为漆工”;“栾布穷困,卖庸于齐,为酒家保”等。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土地集中日益严重C.租佃关系普及深化 D.水陆交通长足发展3.秦朝《盗律》中明确规定: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在《法律答问》中亦明确规定:私自移动田界(“盗徙封”),要判处“耐”刑(一说剃去鬓发,表示犯罪;一说为二年刑)由此可知,秦朝的这些律令A.意在维护土地私有 B.反映秦朝奉行严刑峻法C.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D.利于了解秦朝经济生活4.《齐民要术·序》中说:“今采据经传,爱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农耕,终于醺醺(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
”这段话体现了A.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B.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C.农书与农业的关系 D.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5.两宋时期,雕版印刷有汴京、临安、成都、建阳(福建)四大中心。
据史书记载,形成了“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
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
”“宋时蜀刻甲天下”,“自宋到明六百年间,建阳书林擅天下之富”的局面。
据此可知A.毕昇改进印刷术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B.印刷业的格局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四川制版技术精良导致了交子的出现D.宋代印刷业发展推动了程朱理学兴起6.欧阳修撰《新唐书·地理志》,于所修农田水利事,皆祥记载。
据其所记载,散见于全国各处,而淮南道和江南东道为独多。
北起楚州(治所在今天江苏淮安),南迄明州(治所在今天浙江宁波南)海滨,络绎不绝。
据此可知,当时A.农业区域差别明显 B.南方社会比北方更安定C.南方农业得到发展 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7.古代中国是城乡一体的社会与经济结构,尤其在汉唐时期,脱离农村的工商业与市民阶层并未出现,城市是乡村的城市,是乡村的集合与代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人口变化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下降B.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三个时期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2.明初洪武年间规定:庶民庐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不许涂饰彩色。
正统一十二年(1447年)稍有变通:“庶民房屋架多而间少者,不在禁限。
”这表明A.明中期以后废除了等级制度B.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削弱C.资本主义萌芽改变阶级秩序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3.“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
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
”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分工过细B.外部竞争C.管理僵化D.利益内耗4.筷子一词最早出现明朝中后期的苏州,它原称“箸”,由于舟行讳“住”,故把“箸”改为“快儿”,此后,筷子一词从苏州流行到全国,由此可以推断,筷子一词流行主要得益于A.小农经济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C.社会风俗影响 D.苏州航海业发达5.下列关于西汉都城长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B.城里设有专门的贸易区域——市C.当时的市区与住宅区还没有严格分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D.官府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市6.康熙晚期已对外贸路线加以收缩,乾隆时更实施闭关政策。
主要是为了防范A.倭寇卷土重来 B.明朝残余势力C.沿海居民外迁 D.西方势力东来7.唐代及以前,商人只能在规定的地点即设有围墙的市内从事交易活动。
市闭门后及开门之前无故行走者将被打20鞭子。
而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C.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 D.不抑工商政策的实施8.“一个商业性民族,往往会在物质、艺术上产生一定的飞跃,频繁的人口迁徙导致了文字系统的正式成型,我们终于迎来了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的正统王朝商的时代。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测评 人民版必修2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A.精耕细作B.男耕女织C.刀耕火种D.千耦其耘2.(2010·贵州省清华实验学校模拟)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
”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A.小农经济 B.佃农经济 C.庄园经济 D.商品经济3.(2010·北京市朝阳区期中)推动中国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迈进的因素应包括()①农具和耕作方式的改进②水利设施的兴修③各诸侯国的变法措施④城市经济的发展A.①④ 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4.(2010·浙江省金华一中模拟)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这种利用水力的灌溉工具是()A.水排 B.耧车 C.翻车 D.筒车5.(原创题)旧中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B.农民生活富裕安逸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6.(2010·福建南安一中期末)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
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
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B.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C.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D.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7.(2010·福建南安一中期末)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载:“七闽地狭瘠而水源浅远,……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然每远引谷水以灌溉,中涂必为之硙(碾米用的石磨),下为碓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一、单选题1.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一些市镇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等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这说明明清时期A.基本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城市布局出现重大的变化C.市镇经济得到了充分发展 D.城市经济功能得到了加强2.下表是宋代各朝户口数及每户平均口数简表据此可推断,当时()A.小家庭观念盛行 B.人口衰减严重C.小农经济遭破坏 D.人口隐瞒严重3.《诗经-甫田》曾这样描述齐国的农业状况:“无田(佃)甫田(大田),维莠(杂草)骄骄。
”。
据此可知A.战国时期战争相当频繁 B.井田制逐步瓦解C.诸子百家有轻农思想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4.郑学檬指出,宋《天圣令》与唐《田令》相比,没有还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并且要求“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
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
这一规定A.制约了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B.使私人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C.加强了国家对土地产权的控制力度D.推动了小农经济健康发展5.清人张英在《恒产琐言》中提到:“天下货财所积,则时时有水火盗贼之忧。
独有田产,不忧水火,不忧盗贼。
虽有强暴之人,不能竞夺尺寸,千万顷可以值万金之产。
”这一现象导致了:A.商品经济日益萎缩 B.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D.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6.乾隆二十四年,清廷规定:“侥有违例出洋,每丝一百斤发边卫充军;不及一百斤者杖一百,徒三年……”。
政策实施五年后,“不特丝价依然昂贵,未见平减,且遇值蚕事收成稍薄,其价较前更昂”。
上述现象说明海禁政策A.无助于民间贸易的发展B.导致手工业产品物价上涨C.不利于中外贸易的交流D.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7.明朝朱元璋严令士农工商各守本业,即使是医、卜,也强迫他们必须“土著”,不得远游,凡“有不事生业而游惰者及舍匿他境游民者,皆迁之远方”朱元璋这一政策的意图是A.固化社会分层以巩固统治根基 B.鄙薄压制工商业者以固守农本C.打击游惰者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D.严禁人口流动以安定社会秩序8.如以宋太宗、真宗年间的物价指数为基数,到宋徽宗时,作为农产品代表的米价格上涨约11倍,作为手工业品代表的绢价格上涨约2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单元测试(含解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位于河南安阳的商代妇好墓,出土的随葬品数量巨大,种类丰富,充分反映了商代手工业制造水平。
下列文物应该出土于该墓葬的是()A. AB. BC. CD. D2.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年间为2.2亩,清康熙年间为1.5亩。
尽管明清时期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很多徽州村落却走向鼎盛。
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B.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手工业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成为交通枢纽3.苏轼诗云:“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
诗句反映出当时( )A.在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B.坊市界限被打破C.政府加强了对商业活动的监管D.商品经济的繁荣4.个体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这一经济形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B.个体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C.个体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很不稳定D.个体小农经济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5.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
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
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
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
”这位学者认为“海禁”政策造成( )A.国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强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C.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D.人民就业机会缩减6.《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
恶金(指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材料说明春秋时期()A.齐国以铁器做农具B.齐国手工业发达C.铁器最早用作农具D.农业的精耕细作7.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色。
下列各项符合唐代手工业状况的是()A.冶铁业开始使用灌钢法B.出现需要多人操作的花楼机C.丝织品吸收花鸟画风格D.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8.明清两代,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籍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徽商挂着官职继续从事商业活动(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职,其实并没有实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一、单选题1.下列对中国封建社会“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B.引起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局势动荡,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C.是封建社会的正常现象,封建统治者通过均田制得以根本解决D.兼并导致政府收入减少,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2.被誉为“中国第一城”的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保存着完好的中国最早的大型祭坛和灌溉设施完备的世界最早的水稻田(6500年前)。
这些信息反映出A.湖南耕种技术一直领先世界B.中国此时已经进入文明社会C.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早D.中国经济重心转移一直在南方3.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以下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门第观念淡化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C.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放松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4.全唐诗卷86长安中鬼有首《秋夜吟》,“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衙茫茫空有月。
九衙生人何劳劳,长安土尽槐根高。
”诗中反映出A.长安打破坊市限制B.城市政治功能明显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重农抑商政策弱化5.在某班的一堂历史课上,某同学扮演了汉朝时期的商人,并对自己的经商经历作了简单的阐述,其中阐述中正确的是A.我是一位来自西域的商人,来到长安城,我发现城中“夜市”比较繁华B.而且市场管理松弛,交易不受任何控制C.但居民平时买东西只能去市,甚为不便D.为了生意方便,我把我在城南居民区的住房改装成了店面,专门卖西域特产6.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封建政府与地主的矛盾激化B.使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C.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7.《新唐书·地理志》载中唐以后全国兴修水利工程83项次,南方有71项次,其中江南一道即独占50项次,据考察唐代长江中游地区兴修水利工程项次远不止于此。
上述材料表明唐代()A.南方粮食产量超过北方B.长江中游经济最发达C.重视江南的水陆交通发展D.重视南方水利工程建设8.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有:①小农经济顽强生存②统治阶级实行重农政策③商品经济的繁荣④封建剥削相对沉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D.①②③④9.春秋战国时期,使“深耕易褥”成为可能,极大促进荒地垦植活动,也为兴修大型灌溉水利工程提供重要条件的是A.铁器的广泛使用B.牛耕方式的普及C.青铜铸造技术的成熟D.陶器制作技术的进步10.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曾提出著名的“唐宋变革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西周晚期《颂鼎》铭文记载:“王曰:颂(人名),命汝官司(管理)成周(洛阳)贾廿家,监司新造贾,用宫御。
”由材料推断A.此时实行“工商食官”制度B.工商业呈现出多元化新格局C.国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从商之族具有专业化的特点2、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
”《诗经》:“千耦其耘。
”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材料反映了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C.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3、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B.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4、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5、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表明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农民生活艰难困苦D.土地兼并得到认可6、从周代开始一直存在宵禁制度(禁止夜间活动)。
早晨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打开,日暮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关闭。
唐大和五年(831年)京城坊门“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
唐诗人王建(768-835)“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开成五年(840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
由此可见唐晚期①抑商政策开始改变②商业发展促使政策的调整③夜市已经比较繁荣④政府依然禁绝夜市A.①③B.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7、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涌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受到冲击,牧业开始向南推进;随着西晋灭亡,游牧民族如潮水般涌入内地,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A. AB. BC. CD. D2.顾炎武曾说: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表明()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土地兼并得到认可D.农民生活艰难困苦3.《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这一材料说明西周时期()A.民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B.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C.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D.手工业被官府垄断4.2005年12月,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一项提案,决定废除在中国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农业税源于()A.西周B.春秋C.战国D.秦朝5.古代中国纺织业历史悠久、技术精湛。
下列对其发展节点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A.原始遗址中出土的骨梭、陶纺轮等说明丝织业已经萌芽B.汉代丝织品远销大西洋为中国赢得“丝国”称呼C.唐代私营纺织业规模扩大,官营纺织业衰落D.明代部分地区纺织业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6.下图是建国初陕西西安唐墓出土的“三彩骆驼载乐俑”和“骑驼乐舞三彩俑”。
作为历史材料,它们()①动地展示了唐朝先进的制瓷工艺技术 ①有助于我们了解“丝绸之路”的交通状况①证明了唐朝音乐和舞蹈艺术的多样性 ①增加了我们对唐“厚葬”之风的直观感受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7.“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最早可能发生在()A.汉都长安B.唐都洛阳C.宋都东京D.元都大都8.《商君书·垦令》:“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原价、本钱之意),然则商贾少……商贾少,则上不费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5小题)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古代农耕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战国时期秦国开始出现牛耕B.战国时期关中地区牛耕普及C.西汉时期政府重视推广牛耕D.东汉牛耕使用存在地域差异2.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国家统一、民族融合,青瓷与白瓷闻名世界,丝织技术开始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其京都为当时东西文明的交汇中心。
这一时期应是()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3.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唐宋时期,政府不仅不排斥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相反,把手工业者和商人纳入国家专卖制度中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国家只在批发环节上控制商品经营;明清时期,国家对盐实行专卖,其他商品都可以自由经营。
材料反映出()A.政府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政策B.政府对工商业经营管理方式的调整C.民间贸易完全突破了官府的限制D.政府对商业活动实行严格管理4.《礼记·王制》记载:“田里不鬻(yù,卖)”。
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A.夏商时期到西周时期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C.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5.汉文帝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宋代李靓说:“民之大命,谷米也。
”这两句话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的()A.闭关锁国政策B.君主专制C.重农思想D.重商主义6.汉代出现了专门保护土地占有的返还原物的诉讼和避免侵占的所有权确认文书“契”,这些文契具有确认所有权的法律效力,是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确认物。
这说明汉代()A.法律体系完备B.土地兼并日益盛行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D.政府依法治国7.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和一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
该材料描述的是()A.耧车B.曲辕犁C.翻车D.花楼机8.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
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本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卷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汪应庚(1680—1742年)是清代一位典型的徽商,他通过从事利润很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同时贾而好儒,积极从事慈善事业。
这反映了当时()A.商人普遍重视慈善造福乡里B.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C.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D.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2.清乾隆二十二年谕令,只准洋商在广州一口通商。
乾隆二十四年又颁行下图所示的防夷措施。
材料反映清政府()A.断绝中外经济交流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禁止民间贸易往来D.严格限制外商贸易3.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交子”广泛使用B.坊市界限严格C.商业发展繁荣D.商帮活动频繁4.(汉)《盐铁论·水早》中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
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
农夫乐事劝功。
”下列有关汉代农业与铁器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A.铁器用于农业始于汉代B.铁器的使用使农业开始成为“天下之大业”C.铁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当时的农业生产D.汉代农业生产完全依靠铁制农具5.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中国古代经济史方面的小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内容、过程。
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A.甲B.乙C.丙D.丁6.明代著名清官海瑞认为,欲求天下安定,就一定要推行井田制,或者限制地主拥有的土地数量。
这反映出明代()A.土地兼并严重B.小农经济的弱化C.商品经济发达D.井田制得以恢复7.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繁荣时代的代表作。
它们铸造于()A.原始社会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8.唐朝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政治上官僚制度趋于完善;文化上诗歌蓬勃发展;经济上()A.市坊界限打破,突破时空限制B.土地所有制建立,铁犁牛耕出现C.商品经济发展,柜坊、飞钱出现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大运河开通9.北宋时期都城开封以经商为业的人口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与茶坊、瓦子都是通宵营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特点》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马克思指出:“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
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
”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A.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B.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C.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D.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2.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下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土地归国家所有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C.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3.下列各项不以“抑商”为初衷的是()A.“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明太祖)B.“申禁人民不得出海与外国互市”(明太祖)清雍正帝)C.“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D.“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清雍正帝)4.六朝商人诗,只及富商,无视中小商人的存在;心羡商人财富,以欣赏的笔触述商人寻花问柳。
唐代商人诗既写富商,也写中小商人;对富商,重在批判,对中小商人,则重在同情。
此现象表明,由六朝到唐朝()A.抑制商业政策趋于严密B.豪门世族地位日益攀升C.城市商品经济愈益繁荣D.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5.关于蜀锦的一组史料。
《丹阳记》曰:“江东(吴国)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
故三国时,魏则资于蜀,而吴亦资西道。
”《益州记》:“锦城在益州南筰桥东流江南岸,蜀时故锦宫也,其处号锦里。
”《诸葛亮集》:“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丝织品收入是蜀国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B.蜀国织锦业属官营手工业的范畴C.蜀地丝织技艺在三国中居领先地位D.蜀锦质优价廉,其时已销海内外6.以下列举的是古代制瓷业的成果,其先后顺序是()①白瓷出现②青瓷出现③瓷器大量出口④制瓷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③①④D.④①③②7.清代,新的工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其中汉口镇和朱仙镇是位处交通枢纽而兴起,佛山镇和景德镇是因生产丝绸、瓷器等产品而兴起,至嘉庆年间,这四镇并称为“四大名镇”。
(word完整版)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有答案)
专题达标检测(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 •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 是()A •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B .土地私有制度C .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D .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解析:题干材料的现象是由土地兼并造成的, 而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故选B 项。
答案:B2.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有 ()① 圭寸建国家向农民征收赋税 果 ④封建国家向农民强派劳役解析:根据图片标题,反映的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下封建地主向农民收取地租的情景, ①④在图片中无从体现,故选 B 项。
答案:B3.“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 水。
”这段话描述的生产工具是 ()②封建地主向农民收取地租 ③土地兼并导致的必然结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解析:从题干材料“水车如纺车”“车骨之末,缚以竹筒”可知描述的是灌溉工具筒车,故选A项。
B、C、D三项与题干材料描述无关。
答案:A4•元朝袁介在《检农吏》一诗中写道:“欲求一点半点水,去毗农夫眼中泪。
滔滔黄浦如沟渠,农家争水如争珠。
”说明我国古代农业具有()A •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B .脆弱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C.落后性:生产工具没有进步D .分散性: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生活单位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由“争水如争珠”信息说明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答案:B5•谚语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总结。
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B .黄牛过河各顾各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D.小满芝麻芒种谷解析:紧扣“自给自足”的含义思考,可知B项正确。
答案:B6.“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这句话反映的现象是()A •棉布保暖性好,可以御寒B •棉布因其实用性广为流行C.棉布完全取代了丝织品的地位D •棉布功劳大于丝织品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可以御寒”“生暖”“无不赖之”“衣被天下后世”,主要反映了棉布因其价廉、实用而广泛流行,故选B项。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检测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检测一、单选题1.东晋南朝时期,北方面食在南方非常流行,甚至为朝廷规定的祭品。
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A.面食的营养价值高B.商品经济的发展C.民族融合的影响D.南方社会相对安定2.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这种变化所反映的实质是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C.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法律承认D.生产关系的变革3.唐朝诗人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诗中的“草市”指的是A.汴梁城固定的商品市场B.边疆繁荣的茶马市场C.城乡间通宵营业的夜市D.乡村里形成的农贸集市4.下图是清代康雍时期用于外销的“青花西洋宫苑盆景高奘大盖罐”,整个大罐表面被分割成一个个密密麻麻的六边形,其中一半罐身在六边形内描绘了类似哥特式教堂的西洋宫苑建筑。
这说明当时A.青花瓷开始进入西方世界B.市场需求影响瓷器的生产C.中西间的贸易仍采取传统形式D.中国瓷器浸染了西方人文思想5.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农民所有,部分土地在农民死后还给官府。
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
由此可知,均田制实行的重要前提是A.政府控制部分土地B.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出现大量无主荒地D.当时人口大量减少6.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7.从春秋的“初税亩”到明朝的“一条鞭法”再到清初的“摊丁入亩”,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特点的是:A.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到以土地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B.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C.税种由简化单一演变为繁杂多项D.由实物、劳役地租为主到货币地租为主8.北魏实行均田制,把土地划分为生产谷物的露田,栽植桑、榆、果木的桑榆田,植麻的麻田,造屋和种菜的园宅田,备休耕的倍田,明确规定各类上地的用途。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检测题(解析版)(202012220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1. “朝奉”本为官名,后来有些徽商由仕而贾,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称之以“朝奉”,久之,世人统称徽商为“朝奉”。
徽商不愿被人们称为“老板”,本质上说明()A.徽商文化上的谦虚B.走官商结合的道路C.明清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D.徽商虚伪狡诈的表现2. 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A.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C.定时一聚的庙会夜市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3.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下列说法,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优化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的最为明智选择C.“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维护农耕文明的必然选择4. 诗歌是时代风貌的体现。
下列诗句能够证明坊市制度开始被打破的是()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C.“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D.“市人日中集,于利尽锥刀”5. 南宋《岁时广记•售农用》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
”上述材料表明()A.宋代草市方便了民众的生活B.宋代定期举行的草市比较繁华C.宋代草市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D.宋代草市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6. 据广州市文化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广州已着手将南海神庙等体现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具有独一无二地位的历史遗迹整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从明清时代的视角看申报的有力证词是()A.丝绸远销欧亚,为中国赢得“丝国”美誉B.中国瓷器开始大量远销欧非C.对外贸易额远远超过同期泉州对外贸易额D.瓷器对外销量很大,在中国制瓷工艺影响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7.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图片所示农具,哪一个是木耒()
A B C D
2.商周时期人们已掌握的农耕技术有()
①开沟排灌②除草培土③沤制绿肥
④治虫灭害⑤铁犁牛耕
A.②③④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3.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实质是()
A.国家土地所有制 B.地主土地所有制
C.农民土地所有制D.土地私有制
4.下列关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于战国时期B.土地完全被地主阶级占有
C.地主土地所有制居主导地位 D.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
5.左图所示农具发明于()
A.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宋元时期
6.三国时的“屯田”与北魏时的“均田”的相同点有()
①为筹措军粮②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③农民要服兵役和徭役④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②③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7.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影响
B.多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
C.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D.铁器和牛耕的长期使用
8.中国的炼钢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一直保持到()
A.9世纪以前 B.宋元时期C.16世纪以前 D.清入关后9.下列制瓷技术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青瓷②白瓷③青花瓷④五彩瓷
A.②①③④B.①②③④ C.③①②④ D.②③①④10.唐代的“柜坊”用来()
A.存放货物 B.经营专项商品
C.存放货币和贷款 D.托运货物
11.“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这种现象出现于()
A.西汉 B.东汉 C.唐代D.宋代
12.汉唐两代官府管理长安市场的相同规定有:()
①设有东市和西市②市区与住宅区严格分开
③按时开市、闭市④东西两市各有220行
A.①③ B.①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3.我国古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是在()
A.商朝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唐朝时期 D.两宋时期
二、非选择题
1.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这种基本模式对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死徒无出乡,乡田同井。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
——《孟子·藤文公上》
材料二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
蔬果之畜,圆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
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植之物也。
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颜氏家训》请回答:
(1)材料一所描述的是哪种土地制度?这种土地制度出现于什么时期?
(2)材料二中描写的是哪种经济模式?为什么说“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3)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两种经济形式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由材料一到材料二经济形式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3.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有哪些?出现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单元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D 4.B 5.B 6.B 7.C
8.C 9.B 10.C 11.D 12.C 13.B
二、非选择题
1.(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2)这种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也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由于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2.(1)①“井田制”。
②周朝。
(2)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因为家庭生活所需要的粮食、衣服、果蔬、肉类,以及住房、工具、燃料、照明等物,都是自己劳动经营所得,无需向外所求或到市场交换。
(3)①材料一是土地国有制,材料二是土地私有制。
②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导致大量私田出现;各国统治者为了增加收入,相继进行税制改革,对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变起到了促进作用。
3.(1)特点:店铺可随处开设,早晚都可经营;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出现专业性和节令性等不同类型的城市;使用纸币“交子”;设置榷场开展边境双边贸易;重视海外贸易。
(2)原因:两宋时期与西夏、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战事、赔款等造成财政紧张,需要商税来补充;商业自身的发展和市民生活的丰富;南宋与金对峙的形势和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推动了海外贸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