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阅读探究题的探究

合集下载

中学语文考试关于小说探究题的四个思考

中学语文考试关于小说探究题的四个思考

思考三探究题考查类型
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查: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1、重点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 2、开放性,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考四
小说阅读探究题 高考链接
1、探究人物性格(变化)、命运的因素 2、探究环境描写特点、作用 2011年高考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探究自然景物叙写 的深刻含义。 3、探究情节的合理性 2011年高考安徽语文试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4、探究文章主题思想 2011年高考山东卷《审丑》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 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5、其他探究题 比如 2011年全国卷(课程标准卷)《血的故事》以 “血型的故事”为题是否合适?
关于小说探究题的四个思考
思考一 知识迁移
课本链接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探讨林冲在恶势力的逼迫下由安分守纪到 上山聚义的心理变化过程。 题目类型 语文现代文阅读探究题
思考二 什么是探究题
是在知识储备的基础上阅读文本进 行筛选、分析、比较、归纳,从而提炼、 推理,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的题 目。它体现了一种思维上的深度和广度。
学生答案: 在当时赌博是一场极为流行的游戏,富人 越赌越富,穷人越赌越穷。从中看出人们 普遍不务正业,不切实际,渴望暴富,一 股邪气在社会中普遍流行,这股“奢靡”、 “豪赌”的风气害死了佛罗朗丹。
未紧扣文本
1佛罗朗丹自身心理的脆弱,导致他受不了生活回归原点的 刺激,丧失了斗志,最终自杀。 2马瓦尔的聪明让佛罗朗丹感到自卑。佛罗朗丹辛辛苦苦赢 的钱却不属于自己,好不容易等来的运气却属于别人,让 他对生活失去信心,最终自杀。
有人认为红鸟的命运会慢慢变好,但有 人认为他的命运不会改变,请结合你 对文章的理解谈谈自己的看法。 (《核按钮》第72页)

高考语文小说二轮专项复习:练透一篇搞定小说标题主旨探究类题型【讲义】

高考语文小说二轮专项复习:练透一篇搞定小说标题主旨探究类题型【讲义】

练透一篇搞定小说标题主旨探究类题型探究标题主旨——分析含意作用,多方挖掘意蕴1.知识构建2.微点拨探究类题目开放性较强,旨在考查个性阅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高考小说探究题考查的类型主要有:主旨类探究、标题类探究、人物形象类探究、情节类探究、艺术特点类探究。

其中,后三种探究类题型本质上是人物形象、情节、语言这几类题目的变体。

小说主旨意蕴类探究是一种基于文本内容的探究,探究的内容多是小说的主旨(主题)及小说所表现的丰富意蕴或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它既可以要求直接探究主旨,还可以要求挖掘主旨的丰富性或深刻性,表现为三类探究题:探究主旨、探究思想意蕴、探究情感意蕴。

另外,主旨意蕴类探究还有间接形式,像标题意蕴探究、重要句子意蕴探究、创作意图探究都是此类。

山里的春天孙犁这天,从家乡来了一个人,谈了半天家里的事,我很快乐。

我请他吃饭,去买鸡蛋,走到一户人家,一个年轻的女人正坐在炕沿上,哭丧着脸,在她怀里靠着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子。

我说:“老乡,有鸡蛋吗?卖给咱几个?”她立时很生气地喊叫起来:“没有!还有什么鸡蛋?”我说:“我是问一问你,没有就算了嘛!”她哭丧着脸不搭理。

我走出来,忽然她把我叫回去说:“桌子上那小罐里有两个鸡蛋,是留来给小妮煮着吃的,你拿去吧。

”我一看她忽然又变得这样,莫名其妙,又一想,我说:“给孩子吃的,放着吧,我到别人家去买吧。

”吃过午饭,送走客人,村主任来找我,叫我去给一家抗属翻沙,农具他也拿来了,就带我到了一块方方的堆着石沙的地里,村主任说:“就是这块地,男人到咱们队伍上去了,这块地去年叫水冲了,你给她把沙子挑到四边去,好种玉茭子。

”我把军装上衣脱下,同皮带、手枪挂在地边的一棵小枣树上。

这时已是暮春三月,枣树快要长叶儿,河滩上的一排大杨树,叶子已经有铜钱大了,绿油油的。

我开始把沙子翻起来,然后铲到筐里,挑到地边。

今天工作很高兴,一大担沙土挑起来,也觉得轻松。

起晌的时候,我看见远远地走来一个妇女,左手拉着一个小孩,右手提着一把水壶,我想是主人家给我送水来了,走近一看,原来就是上午为买鸡蛋和我吵嘴的那女人。

20 高考新题型现代文阅读Ⅱ小说之文本特征探究题答题攻略-高考语文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全国通用)

20 高考新题型现代文阅读Ⅱ小说之文本特征探究题答题攻略-高考语文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全国通用)
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类文本阅读
20 小说创新题之文本特征探究答题攻略
高考新题型典例集训
一 考题考向
1. 考题式样
1. (刘慈欣《赡养上帝(节选)》)作家刘慈欣认为科幻文学需要保 持“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请从“科学性”与“文学性”的角 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2. (郑武文《万年桥》)历史小说是以真实历史为依据的文学创作, 请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分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景物描写、心理描写、人物特点四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赏析“诗意小说”的特征。
答案 这三则材料的诗意之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百合花》没有正 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描写了新媳妇和通讯员美好的第二次相见,虽误解却有情趣。②富有诗意 的景物描写。《哦,香雪》通过满月、山谷、小路、败草、树干等诗化景致的描写,烘托了寂静、 清冷的氛围,为下文香雪心境的变化做了铺垫;《荷花淀》选取诗意的意象,如洁白如雪的苇席、 透明的薄雾、荷叶荷花香等,字里行间充满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③细腻生 动的心理描写。《百合花》中“不断向房里瞅着”“好像在掂量”等细节,表现出新媳妇为是否献出新 被子而展开的纠结;《哦,香雪》中,香雪端详铅笔盒时一系列的细微动作,如“打开”“一拍”“合严 ”“又打开”“摸出”“放进去”“又合上”等,表现了她爱护珍惜铅笔盒的心理;《荷花淀》表现了在唯美 诗意的情境下,水生嫂等待丈夫回来的恬静而不急躁的心情。④清新自然的人物形象。三篇选文分 别塑造了娴静美好、深明大义的新媳妇形象,细腻纯真、自尊自爱的少女形象,勤快利落、温柔贤 淑的水生嫂形象,这些人物都是美好自然、淳朴善良的。总之,清新、温柔、情趣、明媚、细腻、 娴静、美丽,这些诗意之美洋溢在三则材料中,故可称之为“诗意小说”。(写出两个角度即可)

《小说阅读探究题解题指导》课堂课件PPT(30张)-优秀课件

《小说阅读探究题解题指导》课堂课件PPT(30张)-优秀课件

《 小 说 阅 读 探究题 解题指 导》 课 堂 课件 PPT ( 3 0张)- 精品课 件ppt( 完美版 )
三、艺术手法探究
《 小 说 阅 读 探究题 解题指 导》 课 堂 课件 PPT ( 3 0张)- 精品课 件ppt( 完美版 )
《 小 说 阅 读 探究题 解题指 导》 课 堂 课件 PPT ( 3 0张)- 精品课 件ppt( 完美版 )
要对王有福这类蒙昧群 众进行法律启蒙教育。
【答案整合】 观点一:认同王有福的态度。 ①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 负一定责任; ②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的理由不够正当充 分; ③王有福害怕被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 选择。 观点二:认同“我”的态度。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 赔偿正当合理;②王有福放弃赔偿是担心被骗,说明他缺乏法律意 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③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 害无益。
【思考角度】——理由抓五要素对号入座
思考角度 我的分析
观点 情节 角度
认同王有福的态度 认同“我”的态度 王有福在这件事情上 有法律的依据,危及他 有一定的责任。 人人身安全要赔偿。理 由Fra bibliotek人物 角度
主题
角度
王有福是主动放弃索 酒店有认错的告示,愿
赔溜掉的。
意给予赔偿。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 类事情难以索赔,还可 能被讹诈。
2.解题——明确答题步骤,找准答题依据 3.建模——根据要求表述,规范术语作答
模板一:表明观点+结合文本阐述理由(个别还需要联系现实等)+总结点
题;
模板二:依据+结论,即通过……内容(或形式),表明……观点。这里需要

亮观点,扣文本,巧分析——高考文学类小说阅读“探究题”如何创意解答

亮观点,扣文本,巧分析——高考文学类小说阅读“探究题”如何创意解答

字一
守住底线 。 不唱 高调 。
二、 联 想 人 生 法
高 考 满 分 作文 《 历史从那一 夜开始》 的结 尾 : 几 千 年 后 .一 位 诗 人 说 : “ 真 正 的 勇 敢 不 是 为 某 件 事 壮 烈 地 死去 . 而 是 为 某件 事 卑 贱 地 活 着 。 ” 于 是 一 阵 秋 风 呜 咽

旗. 继续 昂首挺胸地让座呢?
这三个 例子 , 一 是 感 悟 自然 , 一是品读名 入 , 一 是
针 砭 时 弊 .它 们 的共 同 点都 是 通过 联 想 到 人 生 的 方 法
个较 为 满意 的 分数 也是 可 以理 解 的 。 这 种 做 法 虽然 有
★ 作 者单 位 : 福建 福 清 二 中。
当然 . 深化主题的方法还有很多 。 比如 记 叙 性 文 章 的 结尾 用 一 些 富有 象 征意 义的 景物 描 写 来 深 化 . 也 是 很 不 错 的方 法 。在 平 常 写 作训 练 中 。 选 择 那 些较 为 简单 而 效 果却 不 错 的方 法 来 加 以训 练 . 以 期 在 考场 作 文 中 取得
着, 吹起《 史记 》 发 黄 的纸 页 。
考 场 作 文 的 主 题 在 篇 末 点 出 后 .还 可 以 通 过 联 想
的方 法 . 由此 及 人 生 来 深化 主 题 。这 种 方 法 简单 易 学 ,
且 易 表现 作 者 丰 富 的感 情 , 具 有 很 强 的 感染 力 。 对 生 活
来深化主题 . 既让作者篇末的理性 思考得以深化 . 又让
读 者 的 认识 逐 步加 深 . 并 深 深 地激 发 了 读 者 的共 鸣 。 三、 营 造 意 蕴 法 这里 说 的 “ 意蕴 ” 并 不 单 指在 有限 的 文 字之 内 . 含 有 丰 富 的 内涵 的 “ 文句有意蕴” 的文 采 要 求 . 而 是 指 结 尾 部 分通过“ 有意蕴 ” 文 句 的设 置 . 使 之富 含 哲 理 . 有 文 化 底

高考小说阅读复习之探究题

高考小说阅读复习之探究题

4、马因为主人的一句谩骂,就自己把自己弄瞎了。 你认为它这样做值得吗?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 的看法。(6分) 莫言《马语》
❖ (1)答值得的,要答出下面几个要点:①保住了自 己的尊严;②没在战场上驰骋,却可以为生产服 务,以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活出自己的 尊严,这同样也是自身价值的体现。
❖ 3、(2014,天津)《枣香醉人》:本文标题为“枣香 醉人”,有人认为也能以“根”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 请阐明理由。(4分)
❖ 4、(2014,辽宁)《数学家的爱情》:数学天才为什 么赢得爱情又为什么失去爱情?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你从这个人物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8分)
❖ 5、(2014,湖北)《六指猴》: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 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什么 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全文,探探你的看法。(8分)
【答案】示例二: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 罗永才最终摆脱丧妻之悲,主要是受到王石匠 和老山民的影响,以及大自然的启迪。王石匠 的淡定、老山民的坚忍,分别折射出中国传统 文化精神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他们的 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了罗永才,从而使得他发 现了春回大地的可爱、人间生活的温暖。
以小见大,由点及面,从个人到人生
【2016年江苏卷】16. 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分)
① 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 明对此感到欣慰; ②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幸福感; ③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 到思想提升的快乐; ④心灵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 更加立体。
注意围绕关键词“微笑”分析 对“意义”理解要深化
【2016年新课标3】 (4)是否状告酒店,“我 ”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小说文本考题探究05情节类题(分析情节作用)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小说文本考题探究05情节类题(分析情节作用)

2024届高三复习小说考题探究(5):情节类题(分析情节作用)一、考题解读1.考题式样①(2021·全国乙卷《秦琼卖马》)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请简要分析。

②(2019全国III《到梨花屯去》)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③2.答题方略(1)相关知识小说中的情节,在小说中总有其相应的作用。

分析评价小说的情节作用,是小说常考的题型。

不同位置的情节,作用可能会有所不同。

具体如下:开头情节结尾情节反复出现的情节(2)答题角度情节作用的答题角度1.(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秦琼卖马谈歌民国二十二年立秋这天下午,保定城淹没在一片知了的鸣叫声中。

一辆人力三轮停在了古董店艺园斋门前。

一个身着灰布大褂的中年汉子下了三轮,提个柳条箱进了店门。

伙计杨三忙迎上来,给汉子让座沏茶。

“我找韩定宝先生。

”杨三怔了一下,低声答道:“韩老板已经去世三年了。

”汉子惊了脸,手里的茶碗险些跌落。

杨三又道:“现在的老板是杨成岳先生。

”汉子呆了片刻,缓声道:“我想见一见杨老板。

”说着取出一张名片。

杨三接过看了一眼,惊讶道:“您就是王超杰先生啊。

您稍等。

”王超杰,人称北方铁嗓,专攻老生。

平生喜好收藏官窑彩瓷。

几年前一场中风,愈后左腿不利落,便不再登台。

不一刻,一壮年男人出来,拱手道:“王先生,幸会。

我是杨成岳。

早年曾听过王先生的大戏,今日竟是有缘在此相见。

”王超杰笑笑:“这么说杨老板也是门里人了?”杨成岳笑道:“不瞒王先生,杨某也曾是票友,只是不敢与王先生坐论其道。

——不知王先生到保定有何贵干?”王超杰笑道:“有几件古瓷,想让杨先生鉴赏。

”便打开柳条箱,取出一摞盘子,放在桌案上,共是六件。

杨成岳凑近细看,看了半刻,便向王超杰点头微笑。

王超杰笑道:“这是我多年前从一个落魄商家手里收购而来。

地道上品,还请杨老板说个价钱。

”杨成岳问:“此乃王先生心爱之物,何故出手呢?”王超杰长叹一声:“生计所迫,还望杨老板成全。

小说探究题目答题技巧

小说探究题目答题技巧
(丰满、鲜明) (曲折波澜) (典型) (丰富、集中、深刻、现实)
有观点: 立足文本 表意明确
有理由: 紧扣要素 自圆其说
有条理:层次分明 语言流畅
答题要求 (三有)
答题误区警示
“不尊重文本”,忽略文本材料,只是就题解题,往往断章取义;或只是摘取词句,把关键材料或关键细节撂在一边。
“浅入浅出”,即浮浅地了解一下文本,勉强写几句答案。
2014新课标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古渡头 叶紫
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2013新课标卷: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 [阿根廷]莱*巴尔莱塔
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01
多角度解读文本内容,把握文本的丰富内容。尤其是情节、人物形象,这是探究的基础。
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理解文本的深层含意,不能停留在文字表面,就事论事。
02
答题注意点
探究小说某一情节的作用
探究某一情节是否合理
小说阅读探究题 (二)
审清题意,看是探究某一情节的作用还是某一情节的合理性
1
答题方法
①小说以马里诺影子表演的玄妙神秘与他在现实生活的平淡无奇相对比,赋予故事情节以戏剧性,有助于吸引读者阅读;②小说以前半部分影子表演的热闹有趣,与后半部分马里诺现实生活的凄凉孤独相对比,有助于增强小说的悲剧感;③小说以饭店内观众对马里诺的冷漠与家人对马里诺的关心相对比,有助于表现世态的冷暖炎凉;④小说以马里诺在观众面前谈笑风生与在家里的茫然失神相对比,有助于深入刻画他性格的复杂性;⑤小说以影子的虚幻与现实生活的真实相对比,有助于增强作品反映现实的力度;⑥小说通过对马里诺在饭店和家里活动状态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批判。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小说阅读之探究题(主题、标题)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小说阅读之探究题(主题、标题)

《祝福》主题探究
自然环境(江南水乡、漫天飞雪) 一、环境分析 社会环境(千年不变的民风民俗、
闭塞沉闷
顽固守旧、道貌岸然的四叔)
二、人物形象 的分析必须联系情节的发展, 从祥林嫂的
生命轨迹以及她和周围人的关系看她的形象内涵,
剖析她悲剧命剖析她悲剧命运的根源
四叔夫妇
婆婆
族权
贺家大伯
祥林
夫权 祥林嫂 神权
卫老婆子
贺老六 柳妈
鲁镇其他人
结论:
祥林嫂的死不是哪一个人的罪恶,几乎她 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将她往死路上推,而且 每一个人都是合乎“道德规范”(封建礼教) 的自觉行为,所以祥林嫂死于封建礼教(夫 权、族权、神权)的迫害,她的死是那样一 个特定时代这样一个特定民族生活的必然。
命题角度二:标题类探究
一、高考真题展示
1 . (11四川卷)《锈损了的铁铃铛》 16.请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6分)
2. (2010全国新课标卷)《保护人》 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 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深层义的挖掘要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 方面
1.以人物为题,比如:《孔乙己》《阿Q正传》《铁齿铜牙纪晓 岚》《甄嬛传》……
2.以物象为题,比如:《药》《项链》《变色龙》……
3. 以事件为题,比如:《宝玉挨打》《失街亭》《林黛玉进贾 府》……
4.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比如:《《荷花淀》 《晚秋》…… ①主题、人物、情节; ②线索、悬念; ③象征、双关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用: ①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②引人思考。
(环境角度)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情节角度)②概括故事情节;结构线索,组织全文;暗示情 节发展,铺开情节,呼应细节。 (人物形象)③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 (主题角度)④寄托情感;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探究含义题型解题技巧(附练习与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探究含义题型解题技巧(附练习与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探究含义题型解题技巧(附练习与答案解析)【探究主题】探究小说主题,往往要结合情节、环境、人物甚至写作背景进行,但一般都是从人物角度,尤其是主要人物角度探究。

因为小说主题的多义性和选择性,所以,有时探究主题就重点探究其多义性、选择性,如对这篇小说,有人认为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有人认为反映了那样一个主题,要求说出你的看法,这时探究方法除了要结合人物外,还可以从题材、社会环境和描写人物的方法等角度展开。

【探究标题】高考对标题探究的角度有三个:一是标题含义(意蕴),二是标题作用(妙处),三是分析是否可以更换标题。

1.探究标题含义(意蕴)标题含义有表层义、深层义和主旨义(情感义)三个层面。

表层义是指标题本义;深层义主要指在文中的指代义、比喻义或象征义;主旨义是指标题传达出的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理解标题含义,尤其是其深层义和主旨义,一定要对文本仔细琢磨,善于抓住文中的点题词句,联系主旨来思考。

2.探究标题作用(妙处)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②概括故事情节。

③形成结构线索,贯穿全文。

④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⑤强化突出人物形象。

⑥暗示、揭示小说主旨,寄托情感,深化主题。

⑦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等。

当然,标题的作用还是与标题自身有关:①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②如果以物件(物象)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③如果以形象特征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

④如果以问题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思考”的作用。

3.探究标题是否可以更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比较:①能否体现主题;②能否表达情感;③是不是线索;④是不是简洁、醒目、形象、生动、富有诗意;⑤是不是富有情感或悬念,引人入胜;⑥是不是体现作者的构思;⑦是不是突出人物形象的某种个性化特征等等。

整理:小说探究题类型

整理:小说探究题类型

题型一:人物探究一、小说主人公是谁?1、从篇幅看:一般描写谁的篇幅多,谁就是主人公;2、从主题看:谁是主题的集中体现者,谁就是主人公;3、从情节看:谁在情节发展中占主导地位,谁就是主人公;4、从描写的侧重看,正面描写的是谁(其他人都与之形成衬托对比关系),谁就是主人公。

二、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是否多余?1、看此人物是否对主要人物有对比、衬托作用2、看此人物是否对情节发展起串联或推动作用3、看此人物是否对主题的丰富和表达起积极作用三、对某人,是赞颂还是批评?1、从时代发展的趋势看,此人言行是否符合时代的主旋律;2、从作者的感情倾向看,作者对此人的评价是赞扬还是贬斥;3、从其他人物的反应看,其他人物对此人是同情还是厌恶;4、从人物的命运结局看,此人的结局是值得赞扬还是批评;四、对某人又不同的认识,你认为呢?从人物的不同表现、对人物品行的辩证认识分析,肯定其合理的一面,否定其不合理的一面。

题型二:情节探究小说的结尾是否合理?1、从前面的情节(包括标题)是否有伏笔暗示、结尾对主题的拓展与深化、情节突转造成的艺术效果、结尾对人物形象的丰富、结尾提供给读者的想象空间等角度进行分析。

2、小说中某处文字是否多余?从文字上下串联是否合理顺畅、情节完整与不完整的不同艺术效果、人物形象性格显得复杂还是单纯、主题是直接揭示较好还是含蓄蕴藉较好、文字对典型环境营造的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3、小说的结局会是怎样?请想象并说明理由从情节的合理发展、人物性格的必然表现、艺术效果的制造、主题的贪占等角度进行推断4、小说中某段文字(主要是插叙、倒叙的文字)有何作用?从对上文的解释、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等角度进行分析题型三:标题探究1、这篇小说为何以...为题?从标题的本义、比喻义、双关义,标题在情节发展中的线索作用,标题的修辞效果,标题的艺术效果(给读者的感受)等角度回答2、小说的标题能否换成另一个标题?从人物塑造、情节线索、主题表现等角度分析3、小说的标题与正文关系不大,为何以之为题?从标题与正文在情节内容上的隐形关系、深层含义的关联,给读者的联想与想象等角度回答题型四:艺术构思探究1、某个物象(环境背景)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从物象(环境背景)的线索作用、物象(环境背景)的象征意义、物象(环境背景)对人物的表现作用、物象(环境背景)解释了什么样的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2、“我”在稳重有何作用?从“我”的线索作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效果、对主要人物的衬托等角度进行分析3、小说为何主要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从侧面人物的身份特征、叙述视角的特点、给读者的想象空间等角度进行分析4、小说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构思的?从对比、象征、抑扬等角度进行分析题型五:主题思想探究1、小说给我们什么启示?从小说相对应的人物如孩子、学生、父母、老师等,小说反映的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传统的文化保护、道德沦丧等不同角度切入。

高考小说意蕴主题探究题答题方法总结

高考小说意蕴主题探究题答题方法总结

小说意蕴解题方法意蕴探究题主要出现在江苏高考试题中,考察类型可以分为主题意蕴、句子意蕴、标题意蕴等。

意蕴指内容的深刻含义,须多角度、多层次思考,不可以停留在表面,应考虑作品的主旨意义,所以主题意蕴最具有代表性。

下面对这几类题型尤其是主题意蕴的探究做详细讲解。

一、标题意蕴其实直接考察标题意蕴的情况不算多,不过解读标题意蕴对于探究主旨、探究主题意蕴有一定帮助,如《药》《审丑》,所以也要稍加关注。

标题意蕴通常的解题思路有:1.标题的含义和手法,有无双关或比喻象征2.标题与环境、人物、主题的关系例:“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标题一语双关(或反讽);(手法)②“审丑”是一种绘画原则,老人成为学生的审丑对象;(表层含义)③老人外貌丑陋,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事,但这“丑”下面却隐藏着为孙子全力付出的淳朴心灵;(人物1)④小臭儿不孝,嫌弃爷爷,是真正的“丑”。

(人物2)补充:小说题目的考查类型及做题技巧1、小说标题的含意(双重或多重)①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

②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

③一语双关,双层含义。

2、小说标题的用意(原因、作用、效果、好处)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②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

③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

④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3.标题是否可以替换①这个题目的优点(是否有助于突出XX形象、主题,是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概括主要内容或制造悬念或讽刺或双关)。

②替代的题目有XX缺点。

二、句子意蕴通过江苏卷历年试题来看,考察结尾句意蕴的情况较多。

小说结尾据的意蕴,要结合小说内容,即情节、环境、人物、主旨来思考。

具体可参考下文对主题意蕴的讲解。

句子意蕴的答题思路1.句子的表层意思2.句子的深层意思(比喻义、象征义)3.情感意义4.主旨意义例:《安娜之死》15.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

(6分)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小说文本考题探究15主旨类题(探究小说主旨)_1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小说文本考题探究15主旨类题(探究小说主旨)_1

2024届高三复习小说考题探究(15):主旨类题(探究小说主旨)一、考题解读1.考题式样①结合文本,探究小说所表达的主题。

②(2018·江苏卷《小哥儿俩》)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2.答题方略(1)相关知识小说的主旨是小说的灵魂,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揭示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

主旨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理解小说的主旨。

(2)答题角度小说主旨表达的语言模式探究小说的主旨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1.从小说的标题入手。

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或双关义等,往往隐含着小说的主旨。

如《祝福》。

2.从情节发展角度看主题。

作品的主旨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情节,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的发展过程,了解情节的前后关联,把握情节发展中的冲突,有利于我们理解主题。

3. 从人物形象角度看主题。

在小说中,作者浓墨重彩塑造的主要人物就是“主题性人物”,他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

把握其典型性格及其生成的历史,即可窥见作品的主题。

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主题性人物,小说通过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揭露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

4.从环境描写角度看主题。

(1)分析环境的特点。

分析环境的特点可以窥见人物的性格,进而能揭示主旨内涵。

(2) 抓背景介绍。

思考文本产生的时代,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达到探究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的目的。

如《祝福》的开头和四次“飞雪”的描写。

5.从作者的思想倾向上去思考。

(1)抓文本里不同的人、事、物,分别探究作者对他们或它们的情感态度。

(2)抓小说中流露作者思想倾向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

在把握主旨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或是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

14 探究小说的主题意蕴-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

14 探究小说的主题意蕴-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

14 分析探究小说主题的内涵和意蕴(教考衔接教材典例)教学目标探究小说主题的内涵教学重点难点探究小说主题的内涵教学过程一探究主题内涵小说主旨意蕴类分析是一种基于文本内容的分析,分析的内容多是小说的主旨(主题)及小说所表现的丰富意蕴或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它既可以要求直接分析主旨,还可以要求挖掘主旨的丰富性或深刻性。

表现为三类分析题:分析主旨、分析思想意蕴、分析情感意蕴。

主旨的范围要比主题广一些,包括小说的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

小说的思想意蕴,也称主题意蕴,也可以理解为俗称的创作意图。

是指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指文本带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就是指小说的思想意义,侧重于小说的内容、主旨层面,重在理解小说的思想性、认识性。

小说的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重在理解作者的倾向性。

二小说主旨常见分类角度分类常见主旨指向人物褒扬类赞扬人物性情宽厚、乐于奉献、见义勇为、公而忘私敬业爱国等优秀品质。

同情类对人物遭遇不幸、生活艰难、处境困窘等表示同情。

批评类对人物的爱慕虚荣、追求私利、墨守成规、唯利是图等缺点进行批评揭露。

指向社会歌颂类歌颂社会进步、国富民强、民族尊严、平等交流、互帮互助、命运与共等。

反思类反思人情冷漠、舍义逐利、固守传统、愚昧落后、迷信思想等错误观念和做法。

三主旨意蕴的两个思考层面从整体来看,不论是哪一类的主旨意蕴题,都可以从以下两大方面去全面把握。

(1)形象角度。

意蕴总是附着于小说的具体形象中,小说中不同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就是两个可以展开的小角度。

关注主人公的经历及成败浮沉背后的原因及意义、主人公的思想性格与其命运的关系、人物间的对比映衬关系、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主人公的典型意义(从“一个”上升到“一类”)。

【教材典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就是一个顽固保守、反对一切变革的人,分析透了这个形象,就不难概括出文章主旨意在揭露奴性心理,批判奴性心理对人的戕害,批判沙皇专制制度。

小说阅读高考探究题的解题思路

小说阅读高考探究题的解题思路
解答提示 :①鲍勃值 得同情 ,因为他重情 守信 ;② 鲍勃罪 有应得 ,因为他是通缉犯 ;③ 吉米忠于职守 ,因为他不徇私情 ; ④ 吉 米 背 叛 了 友 谊 ,因 为 他 抓捕 了朋 友 。
(二 )探 究 情 节

1.结 尾 的合 理性 设 问 :这 篇 文 章 的结 尾 这 样 处理 是 否 合 理 。 思 路 :这 个 结 尾 水 到 渠 成 ;这 个 结 尾 升 华 了某 某 主 题 ;这 个 结 尾 很 好地 展 现 了人 物 的某 某 形 象 。要 特 别 注 意 空 白式 结 尾 及 出人 意料 式 结 尾 的 作 用 。 例 如 :2009年 辽 宁 卷 《遗 璞 》,小 说 最 后 描 写 了蛮 儿 一 帮 年 轻 人 炸 掉 了遗 璞 ,并 用 它去 修 水 渠 。作 者 在 结 局 上 的这 种 处 理 是否 合 理 ? 请 结合 小 说 具 体 内 容 ,谈 谈你 的 看法 和 理 由 。 解 答 提 示 :作 者 在 结 局 上 的处 理 是 合 理 的 。 2.情 节 的合 理 性
设 问 :有 人 认 为 .应 该 把 某 某 删 去 .你 觉 得 呢?作 者 在 这 里 设置 某 某 情 节 ,有 何 意 图 ?
思路 :这情 节 能很 好 的表 现人 物 的某 某形 象 ;这个 情 节 表 现 为下 文描 写某 某作 了铺 垫 ;这个 情 节 (结 尾 )突出 了某某 主题 。
关 键 词 :小说 阅读 高考 探 究题 解题 思路
高 考 探 究 题作 为 一 种 新 型 考 查 方 式 ,较 好 地 在 文 本 、考 生 和 社会 之 问 架起 了一 座桥 梁 ,便 于 考 生 作 思 维 拓 展 和 实 践 思 考 。《普 通 高 中语 文 课 程 标 准 》指 出 :探 究 ,既 是 语 文 能力 ,又 是 语 文 学 习方 法 .更 是 培 养 创 新 人 才 的需 要 。

高考小说阅读主题探究答题技巧

高考小说阅读主题探究答题技巧

高考小说阅读—主题探究题答题技巧小说主题是指小说家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贯穿一部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

小说按主题多少分为单一主题小说、双主题小说和多主题小说。

一部优秀小说的主题总是全面渗透在整个作品中,理解小说主题应是多侧面、多角度的。

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实际上就是对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环境描写和时代背景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过程。

一、如何把握主题小说的主题把握一直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重点和难点,面对一篇陌生的小说,如何在考场上有限的时间里把握它的主题思想呢?1.分析典型人物的意义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典型人物指那些具有鲜明个性,同时又能反映出特定社会生活的普遍性,揭示出社会关系发展的某些规律性和本质方面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都打上了时代烙印,揭示了人性中真善美和假丑恶,代表了现实生活中一类人,反映出一定的时代问题。

鲁迅《阿Q 正传》中创造的阿Q就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中麻木人群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人物性格的共性,受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和作家创作意图的影响,直接体现着时代的特色和要求,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等重大问题的态度和看法,成为典型性格中反映某些社会本质的东西。

阿Q用假想的胜利来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代表着中国社会民众身上普遍存在的麻木不仁的共性。

2.分析故事矛盾冲突故事情节是现实生活的缩影,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展现出小说的主题思想。

通过梳理故事情节的因果关系、矛盾冲突,通过比较其叙述笔墨的详略繁简的布局,来思考作者如此设计故事情节的意图,进而分析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内涵。

3.分析环境的象征义有些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除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烘托人物的心理状态之外,还有对主题的隐喻与暗示功能,可通过揣摩其核心景物意象的含意来探寻作品的深层寓意。

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描写,揭示了人物生存与故事发生的特定社会、时代的背景,典型的社会环境描写是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的浓缩,折射着现实生活的本质。

高考语文 探究小说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高考语文  探究小说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高考语文探究小说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考点解读】“探究小说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是考试说明中现代文阅读的最后一个考点。

能力层级为探究,E级。

考查对象为小说中一些独特的思想情感或异于常规的写作技法。

考查形式为主观题,有较大的开放度,允许不同见解,能言之有理即可。

但近十年来的五篇小说阅读,开放度比较大的探究题只在2008年考过,其他年份的探究题都有明确的指向或既定的内容。

所以,要想自己的见解能言之有理,还是要对文本有深入的理解,而不是自说自话。

命题者要考虑阅卷的相对客观性,对这一考点开放的尺度不会太大,所以2016年即使考查此考点,也会在一定限度内,并给出一些明确指向,仍然是要求考生深入探究文本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每日一题】蛤蟆王张大春奶奶拾起她那把磨得光亮又锋利的剪刀掀开门帘进来的时候,我猛地把她错当成二婶。

二婶比奶奶肥得多,有时候我会认为她比自己肥得多。

这时她站在奶奶身后,冲我一咧镶满金牙的大嘴,说:“别怕,一会儿就好了。

”听那声音,我才发现拿剪刀的原来是奶奶。

这时奶奶笑吟吟地接腔说道:“他怕什么?蛤蟆都不怕,他怕什么?”蛤蟆就那么静静悄悄地趴在床头的一支三脚凳上,脖子里箍着条红丝线,丝线的另一端绑在煤油灯座底下。

它鼓凸着一双大眼,滴溜溜朝我转了转,活像二婶生气的样子。

我懒得理它,或者奶奶和二婶,只觉得脸上一阵急似一阵的胀热好难受,就闭上了眼——其实闭与不闭也差不离多少,从晌午起,我这双眼睛就“肿得比核桃还大了”。

二婶说:“赶下午让四叔逮只蛤蟆给你解火罢。

”四叔把蛤蟆逮回家来之后和二婶吵了一架,二婶气得骂四叔:“书念到狗肚子里去了。

”老黄狗当时正夹着尾巴在灶底下,拿舌头舐鼻子,斜楞着眼看二婶,活像不甘心让人比四叔的样子。

四叔只管怒气冲冲地跨出了后院,嚷着:“反正我把蛤蟆逮来了,拴柱子瞎了也不该我的事;我早说过,蛤蟆不会比大夫管用。

”“真亏四毛说得出来!”奶奶掏出老花镜,把剪刀往油灯火苗上来回烤了烤,“那些个洋大夫懂个屁!”“就是嘛!”二婶说,“他们懂得屁!”奶奶没再说什么,低头寻摸那只蛤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小说阅读探究题的探究
探究题作为体现新课标、新高考的一种新题型,是现代文阅读语言表述题中的亮点之一,它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中蕴藏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结合高考特点及往年试题分析,我们会发现,考纲作为一种纲领性文件,是在宏观上作了规定,其实在考试实践中还是有一些不好落实的内容的,比如探究范围问题,定的太死则失去了探究的意义,定的太活则不好评判,探究空间太大,没有边际。

同时,由于选文的关系,可能导致首先难以有共识,答题与预设答案可能大相径庭,区分度不好把握。

所以,探究题并不是无迹可寻,在可考的范围内找到答题方法是完全可能的。

也许是探究题还在探究,也许是这种新题型适应需要一个过程,我们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做好探究题,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方法。

本文试图结合教学实践,结合高考试题分析,谈点粗浅看法,以期抛砖引玉之效。

2010年全国课标卷⑷: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

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这种题型学生平时接触不多,如果不作深入剖析,学生不会学到方法。

相反,以高考题为例,引导学生从读懂文本到领悟方法,最后归纳答题的一般模式,对于学生快速形成有效答题能力意义肯定要大一些。

以下是按照“解析——解答——答题模式”的思路对组织教学所作的探究。

㈠主题思想方面。

【解析】
用“保护人”做题目,使小说的主题思想得到凝练鲜明的体现,引发读者对社会生活进一步思考探求。

小说揭示出当时法国社会,特别是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社会下层法律和正义的“保护”缺失;而上层社会钻营门路,寻求“保护”,结党营私。

甚者以“保护人”自居,用“保护人”炫耀。

“保护人”三字,如同法国社会的缩影,小说以此为题,一击中的。

同时,小说的这个题目,还促使读者与作者一同思考:如果社会离不开保护人,大家都纷纷寻求或充当保护人,社会就将丧失真正的“保护”,就没有了真实、正义和尊严。

只有从社会的辞典中勾除“保护人”的名目,才能使社会纯净。

要做到这一点,也离不开从心灵中删除“保护人”的词条,做到心灵纯净。

可以说,“保护人”不除,社会将永无宁日。

[评分答案]
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

①讽刺官场中趋炎附势、官官相护、相互推诿的丑恶现象;②以小见大,揭露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和多种黑暗现实;③揭示出一个道理:如果社会需要保护人,如果大家都寻求保护人,社会就会失去“保护”。

④小说以“保护人”,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公正的思考与追求。

【解题思路启示】本题赋分8分,包含四个采分点①结合题干,亮明观点。

②概括情节,照顾问题。

③联系背景,概括主旨。

④小说创作意图。

㈡人物塑造方面。

【解析】
用“保护人”做题目,使读者对小说塑造的人物有形象、鲜明、全面的体味,还具有象征、讽刺意味。

首先,小说中“保护人”指的是主人公玛兰,指他到处主动邀做“保护人”的行为,以此形象地刻画出他肤浅荒唐、炫耀权力的丑恶灵魂。

玛兰之所以如此荒唐,离不开社会环境,他自己就是在做议员、部长的朋友“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保护下,官运亨通的。

可以想象,“保护人”三个字,正是玛兰灵魂的核心。

除此之外,小说的这个题目,还全面覆盖了社会上层各色人物。

朋友部长是玛兰的保护人,玛兰做官之后,做过红衣主教的保护人,还出面保护劣迹多端的神父,最后又恳求总主教保护自己。

这种前倨后恭的角色变化,正是围绕“保护人”展现的。

而官场和教会,政权和宗教,也就这样以“保护人”的姿态相互请托、庇护,纷纷登场,上演了一出闹剧。

正因为此,“保护人”这个题目就更具普遍的象征性寓意,直指社会人心。

这与小说用夸张、讽刺的语言塑造的人物形象相吻合。

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①抓住玛兰这个“保护人”时刻都想要保护他人这一突出心理特征,采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惟妙惟肖的刻画人物性格;②以“保护人”为线索,使对比手法更加突出,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反差;③通过“保护人”含义的变化,淋漓尽致的集中呈现小说的讽刺特色。

【解题思路启示】①亮出自己的观点;②结合问题,概括人物性格特点;③联系问题,分析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④总结标题在文中的作用。

㈢情节结构方面。

【解析】
用“保护人”做题目,体现出小说清晰曲折的情节和宛然有序的结
构。

首先,“保护人”正是整篇小说清晰的情节线索。

玛兰的发迹是在朋友部长的保护下实现的,玛兰做官之后,又做过红衣主教的保护人,还主动保护劣迹多端的神父,最后又恳求总主教保护自己。

“保护人”是贯穿情节的主
线。

此外,玛兰是靠“保护人”发迹的,又邀做“保护人”以炫耀,再以恳求“保护人”结束。

“保护人”的题目体现着情节的摇曳曲折。

特别有趣的是,小说结束时,玛兰一面请托,一面又说不再请托的教训,这种对“保护人”的纠缠,令读者忍俊不禁,又不免思考:他能接受教训吗?这时回顾题目,“保护人”三个字更显得赫然在目。

小说明线是官场,暗线是教会,还有一条副线是舆论;这几条线索都围绕“保护人”展开。

“保护人”在其中穿针引线。

小说的题目也体现着这一层含义吧?
观点三: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

①以“保护人”的故事构成情节发展的主体,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②以“保护人”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矛盾,使结构层次分明,井然有序;③围绕“保护人”安排相辅相成的明暗两条叙事线索,使结构收放自如,平中见
奇。

【解题思路启示】①针对问题,亮出观点;②在情节中的作用;③在人物安排方面的作用;④在结构安排中的作用。

我们反对高考备考中的“题海战术”,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种备考方式“以考代练”,将考试和备考混为一谈,盲目地以为单凭简单的大量做模拟题目就能“熟中生巧”,提高考试成绩。

殊不知,不加选择,就会泥沙俱下,因为题目缺少典型性而把学生引入歧途;不加精简,就会漫无边际,因为缺少总结和思考而使学生晕头转向。

高考试题是经过反复推敲的,具有典型性,研究高考题,从中找到答题思路和方法,无疑是研究探究试题的一个有效门径。

在这项工作中,教师作为向导,应该有所作为。

考试和备考有关联,但也有重要区别。

考试是迸发能量,展示能力,以获取优秀成绩为唯一目的;备考是积蓄能量,强化意识,为获取优秀成绩作充分准备,尤其是答题思路、答题规范的准备。

认识这种区别,对于语文学科尤为重要,因为,语文成绩提高的“瓶颈”既非能力,更非知识,而是意识——对高考语文试题规律和答题思维规律的认识。

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在于平时的日积月累。

语文备考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固有的语文能力得到最大比率的展示。

正因为如此,认识并强化试题规律的认识,最大可能地接近思维“自觉意识”就成为备考的关键环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