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三)专题三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3教学案:专题三 第四框 美国的利益集团 Word版含答案
第四框美国的利益集团1.利益集团是美国政治制度的产物,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效形式,受到政府的鼓舞。
利益集团是透视美国政治结构的一扇窗户。
2.财力雄厚的利益集团主要依靠金钱干预政治。
利益集团影响政府的手段无所不有,就其合法手段而言,主要有直接游说、间接游说、游行示威、影响选举和担当法庭诉讼等。
3.利益集团在美国政治中起着充当公民与政府间桥梁的作用。
资产阶级各派及其代理人通过利益集团竞争和共享国家权力,相互制衡,有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4.美国政坛中的利益集团机制,是资产阶级把握国家机器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相当强的隐蔽性和哄骗性,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在“民意”的幌子下把握权力。
名目繁多的利益集团1.形成利益集团是美国政治制度的产物,作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有效形式,它受到政府的鼓舞。
2.影响(1)在美国,利益集团已经深深地渗入行政机构、国会和司法系统之中,甚至与政党、政府共同成为美国政治的三大支柱。
(2)少数人利益凌驾于多数人利益之上的各种政策的出台,经常同利益集团的游说活动直接相关。
3.种类划分标准类型代表按性质划分完全私营性利益集团美国医学会公共性利益集团全国城市会议公私兼有的利益集团按目的划分经济利益集团美国商会政治利益集团全国有色人种协会社会公益利益集团美国消费者联合会1.向敏感地区输送军火是美国的常见之举,尽管饱受国际社会指责,但美国照旧乐此不疲。
究其缘由,军火商们巨大的利益诱惑是不行或缺的重要因素。
这充分说明()A.利益集团在美国政治中充当公民与政府间的桥梁B.美国各种政策的出台,经常同利益集团的活动有关C.利益集团是拥有共同利益的人或组织组成的团体D.利益集团名目繁多,规模不一解析:材料说明利益集团已深深地渗入到美国政治生活之中,B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B利益集团的活动方式1.影响政府的途径在美国政治舞台上,任何一个利益集团要发挥其影响,都离不开金钱、人数和学问。
(1)财力雄厚的利益集团主要依靠金钱干预政治。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第一课时:有机物的命名与结构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3. 能够根据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画出它的分子式和结构式。
教学重难点:
1.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
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可通过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的例子来引出有机化合物的概念。
二、讲解
1. 定义有机化合物以及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2. 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包括碳原子数的前缀、取代基的位置和种类等。
三、练习
1. 让学生尝试用给定的结构式写出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和结构式;
2. 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有机化合物命名其名称。
四、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命名方法,涉及到了一定的实践操作,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高中化学选修三的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的教案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种类
2. 掌握化学键在分子结构中的作用
3. 能够通过Lewis结构和VSEPR理论描述分子的几何构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键的种类和分子结构的描述
难点:理解VSEPR理论在描述分子几何构型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器材:分子模型
3. 课堂练习题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几种常见物质的分子结构,引入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的概念。
2. 讲解:介绍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概念及特点,并通过实例说明不同种类化学键的
形成。
3. 实验:让学生用分子模型组装几种分子的结构,加深他们对分子结构的理解。
4. 练习: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画出几种分子的Lewis结构,并根据VSEPR理论预测分
子的几何构型。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
1. 让学生自行选择一个分子结构,独立进行Lewis结构和VSEPR理论的分析。
2. 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提高他们对分子结构的理解和认识。
作业布置:完成课堂练习题并撰写一篇关于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小论文。
教学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对于错误的地方进行讲解和解释,强化学生对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的理解和掌握。
高中数学新教材选修三教案
高中数学新教材选修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直线的斜率和截距的概念。
2.掌握直线的方程的求法。
3.灵活运用直线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直线的斜率和截距的概念及求法。
2.直线方程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直线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讲解直线的斜率和截距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探讨直线方程的表示形式。
三、通过实例讲解直线方程的求法和推导过程,并让学生练习求直线方程。
四、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运用直线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完成相关练习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本课时以直线的斜率和截距为重点,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和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直线方程的求法和应用。
同时,鼓励学生多动手练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步步高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政治选修三专题三学案第2课时.doc
第2课时美国的两党制现年67岁的共和党大佬、前众议院议长纽特·金里奇日前表示对代表共和党出战2012年总统大选很有兴趣。
他12日在艾奥瓦州首府的共和党筹款会上透露,自己正集中精力帮助共和党赢得今年的国会中期选举以巩固自己的党内基础,并将在明年2月或者3月最终宣布参选总统意向。
思考(1)结合材料说明美国两党制的主要表现是什么?(2)美国政党的特征有哪些?一、政坛上的“驴象之争”1.美国的政党制度——典型的资产阶级两党制(1)美国是实行资产阶级____________的典型国家,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在美国轮流执政。
(2)驴代表美国的__________,大象代表__________。
2.美国两党制的影响及其表现(1)影响:美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政管理制度以及司法制度,都与两党制有着密切联系。
(2)表现:两大政党通过竞选争夺________地位。
***美国是典型的两党制国家,并不意味着美国只有两个政党,事实上除了民主党和共和党之外,还有其他几十个小党活跃在美国政治舞台上,只不过这些小党不能左右美国政局。
***二、美国政党的特征1.主要职能:组织________。
2.组织结构:两党的组织均为四个层级的____________结构,各委员会之间没有上下级的垂直__________关系,只有工作上的联系。
3.党纲、党纪:两党都没有固定的党纲,也没有约束党员的党纪。
***美国的两党虽然组织松散,但是都是资产阶级的政党,不是超阶级的。
***三、两党制的实质1.从意识形态、阶级基础方面看(1)维护____________民主制度。
(2)代表____________利益和意志。
(3)赞同美国现行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推崇____________价值观。
2.从具体议题上的政策和主张方面看两党出于竞选的需要,在民众关注的某些议题上展示不同政见,其结果是互相牵掣,避免任何一方背离美国的______________。
选修3专题三第二框《美国的两党制》课件
其次,如何理解两党的分歧和对立
两党在具体政策上存在着分歧和对立,虽然这些分 歧和对立是在两党制范围内的对立,并且这些分歧 和对立正在逐渐走向融合,但不会彻底消除。因为 分歧和对立本身正是两党制运作的基础,有了两党 之间的这些分歧和对立,才使得两党的运作成为需 要,这是理解两党分歧的关键。这些分歧和对立既 是客观存在的,即来自两党各自代表的集团利益的 差别;也在一定程度上是来自两党运作的需要,即 为了维护两党的轮流执政而有意“制造”出来的。 同时,分歧和对立也牵制了双方,避免走极端,共 同维护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和国的基本价值观。
第二目 美国政党的特征 (1)美国政党的主要职能 (2)美国政党的主要特征
美国政党的主要职能就是组织选举。
美国的两党都为四层金字塔结构, 上下级没有垂直领导关系,只有 工作关系。两党均没有固定的党 纲和严格的纪律,党员来去自由, 没有义务服从党的纪律。
美国两党制的基本特征 第一、两党轮流执政 第二、在轮流执政的同时,多数时呈现一党 拥有总统位置,另一党控制国会的交叉局面
第三、赢得选举的胜利是政党的主要目标和 存在价值。 第四、党组织特点
第五、两党的宗旨和纲领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在政策主张上也日益趋同。
第六、两党之间在相互竞争的同时也常常相 互合作。
第三目 两党制的实质 (1)两党没有本质区别
(2)两党制的实质是为资本主 义制度服务的政党制度
两党制的实质
教学难点。它之所以是难点,在于如何 理解两党的一致与分歧。 首先,如何理解两党的一致之处
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教材: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室: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主要内容:1. 化学动力学2. 化学平衡3. 电化学4. 溶液5. 配位化学教学目标:1. 熟悉化学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2. 理解化学平衡的原理和相关计算3. 掌握电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4. 熟悉溶液的性质和相关计算5. 了解配位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化学反应的速率、平衡和电化学现象引入本单元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学习:分别介绍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电化学、溶液和配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点,让学生理解其原理和应用。
3. 实验:设计相关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化学动力学、平衡、电化学、溶液和配位化学的应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掌握重点,做到知识点的串联和延伸。
6. 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了解化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应用。
教学评价:1. 考试:根据本单元内容设计考试题目,检测学生对化学动力学、平衡、电化学、溶液和配位化学的掌握程度。
2.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和提高学习成绩,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3.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及时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内容并提交,评估学生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4.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考试成绩、作业质量、实验能力等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和指导。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祝教学顺利!如果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咨询。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化学动力学
课时安排:4课时
一、课堂活动1:引入
1.引导学生回顾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讨论为什么有些反应速率快而有些反应速率慢。
2.通过实验展示快速反应和慢速反应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探讨可能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二、课堂活动2: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1.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通过实验和例题演练,让学生掌握计算反应速率的方法。
三、课堂活动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介绍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并讨论它们的作用机理。
2.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各种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四、课堂活动4: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1.介绍化学平衡的概念和条件,并讨论平衡状态下反应速率的特点。
2.引导学生探讨平衡常量和平衡位置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五、课堂作业: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堂总结:回顾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并梳理知识框架。
七、课后拓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扩展对化学动力学的理解。
以上为化学选修3全册第一单元的教案范本,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和补充。
高中化学选修3优秀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优秀教案
课时:第1课时
教学内容:离子在溶液中的行为
教学目标:
1. 理解离子在溶液中的行为;
2. 掌握离子在溶液中的电导性质;
3. 了解离子在溶液中的扩散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离子在溶液中的电导性质;
2. 离子在溶液中的扩散性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实验展示盐酸和醋酸在溶液中的电导性质,让学生了解溶液中离子对电导性的影响。
二、讲解
1. 离子在溶液中的电导性质:离子在溶液中能够带电导电,不带电不导电,让学生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2. 离子在溶液中的扩散性质:离子在溶液中能够自由扩散,让学生了解离子在溶液中的扩散速度与粒子大小和浓度的关系。
三、实验操作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氯化铜和硫酸铜在溶液中的扩散速度,并用扩散速度推算离子的粒子大小。
四、总结
结合实验结果,总结离子在溶液中的电导性质和扩散性质,让学生对离子在溶液中的行为有更深入的理解。
五、作业
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离子在溶液中的行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讨离子在溶液中的其他性质。
中国历史选修三专题三
专题三第二次世界大战[考纲] 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课标]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2.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3.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夜1.欧亚两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它们对外侵略扩张,并逐步走上了结盟道路。
2.法西斯战争的乌云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人民开展了反法西斯的局部战争,但由于没有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这些斗争没能阻止世界由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3.慕尼黑阴谋面对法西斯的扩张,英、法、美等国推行“绥靖政策”,企图避免战争,并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
思维升华(1)欧亚两大战争策源地是随着法西斯政权的建立和不断发动局部侵略战争而形成的。
(2)日、意、德三国在中国、非洲和欧洲不断发动局部侵略战争,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日益逼近。
(3)《慕尼黑协定》不仅没有带来“时代的和平”,反而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苏联建立“东方战线”,苏联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3)德国闪击北欧、西欧,英法联军完成了“敦刻尔克大撤退”,德国占领法国,法国成立维希政权。
(4)不列颠之战:希特勒下令执行“海狮计划”,武力入侵英国,不列颠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空战。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新阶段(1)1941年,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2)面对法西斯的侵略,世界人民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反法西斯力量大大加强。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课题:碳纳米材料教学目标:1. 了解碳纳米材料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碳纳米管、石墨烯等碳纳米材料的结构和性质;3. 了解碳纳米材料的应用领域和潜在价值。
教学重点:1. 碳纳米材料的定义和特点;2. 碳纳米管、石墨烯等碳纳米材料的结构和性质。
教学难点:1. 碳纳米材料的应用领域和潜在价值。
教学准备:1. 教材:《化学选修三》;2. 多媒体设备。
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碳纳米材料的应用视频,引发学生对碳纳米材料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讲解碳纳米材料的概念(10分钟)1. 定义:碳纳米材料是由碳原子按特定结构组织而成的纳米级材料。
2. 特点:轻质、高强度、高导热、高导电等。
三、介绍碳纳米管(15分钟)1. 结构:单壁碳纳米管、多壁碳纳米管。
2. 性质:弹性好、导电性能强等。
四、讲解石墨烯(15分钟)1. 结构:由一层层碳原子排列而成的二维晶格结构。
2. 性质:强度高、导热性能好、透明性强等。
五、探讨碳纳米材料的应用(15分钟)1. 电池领域: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寿命;2. 材料科学领域:用于增强材料的性能;3. 生物医学领域:用于医疗诊断和治疗等。
六、总结(5分钟)通过回顾本节课内容,巩固学生对碳纳米材料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延伸:1. 实验:制备碳纳米管或石墨烯;2. 讨论:碳纳米材料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
教学反馈:请学生就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并提出问题与老师讨论。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实验等形式,检查学生对碳纳米材料的理解程度,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选修三高中化学教案
选修三高中化学教案
教学内容:选择性讲解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配位化学等内容。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与速率常数的关系,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2. 掌握动态平衡的概念,了解平衡常数与反应热力学的关系;
3. 能够运用配位化学理论解释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教学过程:
一、化学反应速率
1. 概念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2. 影响速率的因素:浓度、温度、催化剂等;
3. 实验演示:观察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变化。
二、化学平衡
1. 动态平衡的概念:正反应与逆反应同时进行的过程;
2. 平衡常数与平衡位置:理解平衡常数与反应物质浓度之间的关系;
3. 平衡态的条件:Le Chatelier原理的应用。
三、配位化学
1. 配位键的形成:配位子与中心离子的相互作用;
2. 配位化合物的结构:考察不同配体对配位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3. 应用案例:探讨配位化学在生物、环境等领域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解结合实验演示、案例分析、讨论互动等多种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评价:期中考试、实验报告、课堂表现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化学原理与应用的知识。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反馈与实际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生物 3.3《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胚胎移植和分割》教学设计高二生物教案
〖《胚胎移植和胚胎分割》〗之小船创作一、教材分析《胚胎移植和胚胎分割》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的专题三第三节《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中的内容。
针对本节,教材集中讲述了胚胎移植、胚胎分割、胚胎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这三种胚胎工程技术。
由于此节内容较多,所以把胚胎移植和胚胎分割处理为第一课时进行教学。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举例说出胚胎工程的应用”。
胚胎移植是胚胎工程的最后一道“工序”,胚胎分割是动物无性繁殖或克隆的一种方法,两者是目前在生产中应用较多的胚胎工程技术。
二、学情分析基于专题三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体内受精、早期胚胎发育的理论基础,也掌握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培养的方法。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要对胚胎移植的优势、生理基础、基本程序,胚胎分割的步骤,注意事项等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能“举例说出胚胎工程的应用”。
本节课知识点较多,书本介绍较为详尽,且很多知识点需要学生识记,若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很容易造成学生疲劳,失去学习的兴趣。
所以采用“教师问题导学,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获得知识,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结合牛胚胎移植示意图,认真理解胚胎移植的生理基础,并能叙述胚胎移植的具体操作程序。
2、根据胚胎发育各个阶段的特点,识记进行胚胎切割所需的仪器和注意事项,并能了解其实际意义。
(二)能力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尝试从书本获得知识,解决问题。
2、通过对胚胎移植基本程序图的解读和有关问题的表述,基于专题三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体内受精、早期胚胎发育的理论基础,也掌握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培养的方法。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要对胚胎移植的优势、生理基础、基本程序,胚胎分割的步骤,注意事项等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能“举例说出胚胎工程的应用”。
本节课知识点较多,书本介绍较为详尽,且很多知识点需要学生识记,若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很容易造成学生疲劳,失去学习的兴趣。
高中生物选修三讲课教案
高中生物选修三讲课教案主题:基因组学与生物技术教学目标:1. 了解基因组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技术。
2. 掌握生物技术在基因组学研究和应用中的重要性。
3. 能够分析和讨论基因组学与生物技术在生物学研究和应用中的道德和社会影响。
4. 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基因组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PCR、基因测序和基因编辑等生物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3. 讨论基因组学与生物技术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介绍基因组学及生物技术对于生物学领域的重要性,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基因组学基本概念的讲解(15分钟)1. 介绍基因组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讲解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
三、生物技术在基因组学中的应用(20分钟)1. 介绍PCR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2. 探讨基因测序技术在基因组学研究中的作用。
3. 讲解基因编辑技术在基因组学中的应用。
四、伦理和社会问题讨论(1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基因组学与生物技术在生物学研究和应用中可能涉及的伦理和社会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辩论。
五、课堂练习(10分钟)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决一些关于基因组学和生物技术的案例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六、课堂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基因组学与生物技术在生物领域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基因组学和生物技术展开,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对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生物技术在伦理和社会问题上可能引发的争议,培养学生的思辨和社会责任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继续强化学科知识的应用和跨学科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套教案教学内容:化学反应动力学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3. 理解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之间的关系。
4. 能够运用化学反应动力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或其他教学辅助工具。
2. 实验材料:酶、康噻丁蛋白、过氧化氢等。
3. 教学资料:化学反应速率计算练习题、化学反应速率变化规律实验报告模板等。
教学步骤:第一课: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 通过实验展示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概念。
2. 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引入速率常数的概念。
3. 练习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加深学生对速率的理解。
第二课: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1. 分析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 讲解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反应速率的变化规律。
3. 进行实验观察,在不同条件下比较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
第三课:化学反应动力学应用1. 讲解化学反应动力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 练习相关计算题,巩固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结合实际案例,讨论化学反应动力学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重要性。
课堂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化学反应速率实验设计和报告,培养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2. 组织化学反应速率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讲解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通过课堂延伸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实验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在教学中注重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创新和探索意识。
希望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能够掌握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3专题3教学课件:第2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共25张PPT)
不列颠之战的作用和影响
1.致使在以后的战争中德军一直处于两线作战的困境; 2.为后来第二战场的开辟盟军的反攻提供了根据地; 3.打击了德国等法西斯国家的嚣张气焰,也鼓舞了各地的 反法西斯斗争。
“1939年的军事问题可以综合为为两句话。在东面一支 毫无希望的陆军被一支小型坦克部队所迅速的打垮了,这 支坦克部队又和一支优秀空军合作,并且把一种新奇的技 术付诸实践。同时,西面,一支行动缓慢的陆军始终未能 发挥任何有效的压力,直至实践已经太迟为止”
——英国军事学家利德尔-哈特 根据材料结合课本知识分析波兰灭亡的原因.
古德里安 “闪电战”创始人
迎击德军的波兰军队 实行“闪电战”的德国空军和坦克
9、要学生 做的事 ,教职 员躬亲 共做; 要学生 学的知 识,教 职员躬 亲共学 ;要学 生守的 规则, 教职员 躬亲共 守。20 21/8/1 12021/ 8/11We dnesda y, Aug ust 11 , 2021
色
巴 黎
当 斯特拉 斯堡
1940年6月17日 战线
法
国
维
日
根据停战条
希
内
款德国占领
瓦
区域
1940年6月马14赛日,德军进入巴黎。
15日凌晨7点半左右,我(丘吉尔)被唤醒,说是雷诺先生 打来的……他用英语讲,显得非常沉重:“我们被打败了。” 我说:“不会败的得这样快吧?”可是他回答说“在色当附 近战线被突破了;他们的坦克和装甲车大批地涌了进来。” 这位法国总理再次重复他开头那句话:”我们被打败了;我们 这一仗打输了。”
奇怪的战争 德国在西线只有25个师防守,而英法拥有100余个师,
人教版生物选修三3.1.1精子和卵子的发生课程教学设计
3.1.1精子和卵子的发生教学设计王艳茹一、教材分析专题三《胚胎工程》包括《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培养》、《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三节。
本节内容是《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第一课时的内容。
此内容是首次编入高中生物选修教材,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比较陌生,而且专业性比较强,但课程标准对本专题的知识要求都是了解水平。
如何实现高等知识初等化,化难、烦为易、简,对教师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
关于哺乳动物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学生在必修二的“减数分裂”一节中已经学习过,但它主要强调的是“减数分裂”过程,选修三的这部分内容则主要介绍哺乳动物精子的变形和卵细胞的整个发生过程,侧重点不同。
因此,应把这两部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获得哺乳动物精子与卵子发生过程的知识的同时,通过自主学习,学会建立知识结构模型,从中领悟到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简述哺乳动物精子和卵子的发生;2.说出精子的变形;3.举例说出哺乳动物精子和卵子发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二)能力目标1.在“卵子的发生”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建立家畜卵子发生和成熟的结构模型;2.在小组交流“卵子发生和成熟的知识结构模型”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说出精子的变形;2.卵子的发生;四、教学实施的程序中,细胞核是精子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也是参与精、卵结合和后代遗传特性与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而线粒体则是精子进行有氧呼吸分解营养物质产生运动能量的场所。
精子的线粒体在精子形成过程中,集中于尾的基部形成线粒体鞘膜,是精子维持生存和运动能量的“动力工厂”或“发动机”。
二、卵子的发生自主学习:卵子发生的场所、时期。
教师精讲:卵子发生过程。
思考讨论:1.排卵是指卵子从卵泡中排出,还是指卵泡从卵巢中排出?2.刚排出的卵子是成熟的卵子吗?3.卵子形成过程中减数第二次分裂是在什么时候完成的?模型构建:参照上述精子形成过程,建立牛的卵子发生与成熟的模型。
高中生物选选修3教案
高中生物选选修3教案
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植物对各种生理条件的适应性
教学目标:
1. 了解植物对不同生理条件的适应性;
2. 掌握植物如何适应不同环境因素的生理机制;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营养的吸收和运输;
2. 植物的气体交换;
3. 植物对逆境的适应性。
教学难点:
1. 如何理解植物对逆境的适应机制;
2. 如何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
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生长环境下的植物形态,引导学生探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2. 学习:介绍植物的营养吸收和运输、气体交换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实例说明植物如何适应不同环境条件;
3. 实验:设计实验,观察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分析适应性;
4. 总结:总结植物对各种生理条件的适应性及其生理机制;
5. 小结: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
6. 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实例,分析植物的适应性和生理机制。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教学资源:植物生理教材、实验器材
教学反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加强学生对植物生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评价其对植物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苏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教案
苏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教案
一、教学内容:叶绿素的生物合成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叶绿素生物合成的基本过程和途径;
3. 能够分析影响叶绿素生物合成的因素;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叶绿素的生物合成过程;
2. 影响叶绿素生物合成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
1. 综合讲授与实验结合的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讲解;
3. 学生讨论和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展示一张叶绿素分子结构图来引起学生对叶绿素的兴趣,并提出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
2. 讲解:介绍叶绿素生物合成的过程和途径,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3. 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叶绿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变化,加深他们对叶绿素的理解;
4. 讨论:与学生讨论影响叶绿素生物合成的因素,引导他们思考植物在特定环境下生长的适应性;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叶绿素的重要性和生物合成的复杂性。
六、作业:
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叶绿素的其他功能;
2. 思考并写下叶绿素生物合成的实际应用;
3. 准备小组报告,分享对叶绿素的理解和认识。
七、教学反馈:
1. 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2. 整理学生完成的作业,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评价;
3.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和改进教学方式和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三)专题三教学设计北京石景山区苹果园中学郭慧明北京石景山区古城中学武俊先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高中语文教育是面向大众的教育,开设选修课程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
它主要不再有建构某个门类的知识体系,而在于进一步拓展视野,发展思维,在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同时,语文素养也能够得到丰富和提高。
《语文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中对选修课的小说教学提出指导性建议,广大教师应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为目标,培养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广泛涉猎各种小说并对它们做出积极的评价,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作品,尝试对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引导具有特殊兴趣的学生向自身爱好的领域去深入发展,尝试进行创作。
在散文教学方面,教师应培养学生鉴赏散文作品的兴趣,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优秀散文作品,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给予恰当的评价,学习鉴赏散文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乐于展示创作成果、交流创作体会。
根据上述理念,以及本专题各个篇章的特点,我们给本专题的学习定位为:尝试并体验与文学经典“对话”的过程。
接触外国文学中的优秀作品,认识作品中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体会大师笔下蕴含的不朽思想,感受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学会多角度多层面阅读,能够全面、客观、有理有据地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作品的深刻社会意义,解读作者的思想,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发表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
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在京版选修(三)中,我们又一次接触到了外国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但与之前的必修模块学习有很大不同。
必修模块学习都是按照文体划分的单元来进行,小说部分有“小说与故事”、“小说与人物”、“小说与抒情”、“小说与表现”。
选修则已走出“文体”,按照“专题”来进行。
选修(三)的专题三中外国小说名篇分别选自《堂吉诃德》《悲惨世界》《警察与赞美诗》,《寂寞》是散文名著《瓦尔登湖》中的一个章节。
时间跨度从16世纪至20世纪初,内容有鸿篇巨制的经典选段,也有短小精致的短篇小说;有诙谐幽默的故事,也有连篇累牍的内心独白。
它们被冠以“经典”的名号,是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愈见其光彩的不朽篇章。
正如“泛读导引”《与文学经典对话》一文中说的那样,它们是:“最能反映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图景,反映人类生存的普遍境遇和重大精神命题,反映人类的困扰与绝望、焦虑与梦想的创作。
”因此,如何让学生走近经典,怎样由陌生变得熟悉,怎样由熟悉到把真实的体验融入其间,是本专题教学的关键环节,亦是出发点和归宿。
本专题的四篇精读文章的经典意味解读如下:《堂吉诃德》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
经过几个世纪的洗礼,它依然能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绽放自己独特的风采,这归功于塞万提斯对骑士文学的认识和深刻反思。
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形象。
堂吉诃德生活在假想的世界中,在他眼里,处处有妖魔为害,事事有魔法师捣乱,因此,他会大战风车,也会勇斗猛狮。
这一系列行为也让他成为疯狂、可笑甚至荒诞的角色。
但正是他的这股“疯狂”、“可笑”与“荒诞”,直接抨击了当时虚伪的骑士道;他虽屡战屡败却越战越勇的精神,他的勇敢无畏、对理想和信念的坚持、他的看似疯狂实为清醒的自我剖白,使得堂吉诃德成为永不磨灭的经典形象。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透过堂吉诃德“疯癫愚鲁”的表象,品味文中他对自己的认识与剖析,去和他的内心对话,逐步走进人物心灵,发掘他善良真诚、热情执着的本真,思考他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改变一生的事件》节选自雨果的《悲惨世界》。
与《堂吉诃德》相比,《悲惨世界》更为严肃和写实。
它的价值正如在雨果《悲惨世界》序文中说的那样,是为探讨诸如“贫困使男人潦倒、饥饿使女人堕落、黑暗使小孩孱弱”等社会问题的解决方式,也寄托着作者改造社会的理想。
他在猛烈抨击社会中人与人的不平等现象的同时,又充满着人道主义理想,把仁慈、博爱看作拯救人类于苦难之中的永恒力量。
冉阿让这个人物形象就成为作者理想的体现。
他的全部经历与命运,具有一种崇高的悲怆性,这种有社会代表意义的悲怆性,使得《悲惨世界》成为劳苦大众在黑暗社会里挣扎与奋斗的悲怆史诗。
课文节选部分描写正是冉阿让一生中一次巨大的转折和蜕变,是他经历痛苦挣扎得以脱离思想苦难的心路历程。
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把重放在对冉阿让内心蜕变过程的描写上,了解他思想转变的原因,尝试与其进行思想交流和灵魂对话,体会人物形象的魅力,思考他的转变过程对自己成长带来的启示。
《警察和赞美诗》是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
欧·亨利以短篇小说著称,故事大都发生在纽约市的大街小巷中,发生在被称之为“四百万”的普通百姓身上。
其中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有善与恶的角逐。
但善与恶并不是截然分开、泾渭分明的,它们之间有着一个广阔的中间地带,其中存在着良心发现,幡然悔悟,重新做人的种种可能性。
在艺术处理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它们的“意外结局”,被称之为“欧·亨利式”结尾。
这些特点使得欧·亨利的小说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奇葩。
本篇小说中苏比想方设法要进监狱,均以失败告终。
最后思想转变,却被捕入狱。
教学过程中,可以就主题、结构以及主人公苏比的思想变化等进行研讨。
对于小说主题,历来存有较大争议,我们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时,我们也要重点去品味苏比内心经历的一番矛盾斗争及其情感转变过程。
因为,在本篇小说中,除了人们关注的“意外结局”之外,让人心有所感的便是对苏比心理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与剖析。
《寂寞》选自散文名著《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是作者亨利·戴维·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独自一人居住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生活和思想记录。
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不论是对大自然的生动描绘,还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分析,读者都会感觉到心灵的纯净与精神的升华。
文章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容,使得《瓦尔登湖》成为美国散文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寂寞》体现的是作者独居湖畔的体验,作者并不是真的内心孤苦寂寞,相反,他在自己大段的内心独白中,表明自己的“不寂寞”。
我们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对作者内心独白的品味上,试着去感受作者有大自然的相伴、与自然为邻、不受羁绊的生活,学习他用心灵去感悟身边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体验他一直处在和大自然对话、与自己内心对话的状态。
同时,可以借助作者在《瓦尔登湖》中对自己选择的原因的阐述,走进作者内心,感知对寂寞、孤独的独特认识,了解他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学习他去积极探索生命的意义。
2.学情分析从学习内容上讲,本专题主要是外国文学经典作品中的小说和散文选读。
在学过的必修(一)至必修(五)里,学生学过的外国小说作品有:莫泊桑的《项链》、巴尔扎克的《守财奴》、海明威的《斗鲨》、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卡夫卡的《变形记》等。
外国散文作品有:青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托马斯·刘易斯的《这个世界的音乐》、彼得·辛格的《动物的疼痛》、布封的《天鹅》、萧伯纳的《贝多芬百年祭》等。
对于小说,学生侧重于从故事情节、人物、表现手法等方面来学习;对于散文,学生则侧重于对其内容、实用性以及情感表达方面来进行学习。
这是展开新内容学习的有利因素。
但是,选修(三)中的外国文学作品由“文体”转变为“专题”,要求学生在之前学习外国小说、散文的基础之上,有整合专题四篇文章的意识,能够展开与经典作品的对话。
但是,大多数学生之前对本专题的篇目或仅有简单了解,或从未涉猎。
加上四篇文章都有或多或少的人物心灵剖白,学生如果不能静下心来耐心品味,就很难深入作品其中,了解文章的灵魂。
这是进行本专题学习的不利因素。
从学习的方法上讲,高二的学生经过两个选修模块的学习,对选修课的学习模式和方法已经有所掌握,基本上能在专题学习的过程中,发掘专题中的“亮点”,在教师的帮助下或通过同伴互助、合作学习,进行论文的选题,进行专题的研究。
但是,学生容易在选题上犯“空”、“大”、“偏”、“浅”等毛病,这是进行专题学习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三、专题总体教学目标选修课程目标中对小说和散文教学的阐释,是我们开展本专题教学的总纲。
因此,本模块的教学目的确定为,通过对本专题的学习,尝试并体验与文学经典“对话”。
接触外国文学中的优秀作品,认识作品中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体会大师笔下的不朽思想,感受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学习多角度多层面阅读,能够全面、客观、有理有据地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作品的深刻社会意义,解读作者的思想,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发表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
具体阐释如下:1.充分发挥“泛读导引”一文的导引作用。
在学习作品之前阅读,以了解专题所选经典作品的大概内容,慢慢“走近”经典。
在学习作品的过程中,借助“泛读导引”中所提及到的资料,例如对“文学经典”的不同理解,名家对“堂吉诃德”典型意义的不同阐释,作品中连篇累牍的心理分析等,畅谈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逐渐“走进”经典。
专题三学习将近结束时,再重读“泛读导引”,去阅读全文或者与所选文章同时期其他相通风格的名家作品,真正展开与文学经典之间的“对话”。
2.查阅各种工具书及媒体资料,了解与作家作品相关的文体知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外国文学作品中小说及散文经典作品的理解。
3.展开对作品的阅读鉴赏实践活动。
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或课上展开专题问题的集体讨论;或课下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或以论辩的形式展开讨论;或者以写促读,将个人对作品某一点的认识形成鉴赏性的文字,再互相交流探讨。
在写作和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感受人物形象,品味文章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及作家的深刻思想意识,体会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4.在专题论文的选题上,充分发挥个人特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深入研究一篇作品、一个作家或一个方向,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够完成质量较高的专题论文。
5.在教师指导或同伴互助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展开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而且能够深入思考,并进行写作尝试,运用读后感、文学评论、传记、剧本等多种方式,表达作家独到的见解,客观公正,培养不失科学理性和批判质疑的精神。
四、“专题”教学思路本专题组材是外国文学,三篇小说和一篇散文,可以先让学生对专题兴趣点进行发掘,初拟专题研究题目,在单篇章的学习之后,再让学生进行专题整合,从整个专题的角度出发,进行合作探究。
这是一个“与文学经典对话”的专题,具体可以开展的“专题”,可以从情节结构入手,也可以从人物方面入手等等。
例如,学生可以从堂吉诃德的追求、苏比的愿望、亨利·戴维·梭罗的思考,来看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可以从冉阿让和苏比的转变来看作者的宗教观;可以从冉阿让的内心挣扎、苏比的思想转变、亨利·戴维·梭罗与自然心灵对话的状态来看“与心灵对话”的现象……只要能找到一个切入点,不必有多广多深,只要学生有兴趣,教师即可对之进行鼓励、引导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