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押题练(九)“中国近现代史”中外关联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测试题:专题线索训练中国近现代史综合训练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测试题:专题线索训练中国近现代史综合训练

中国近现代史综合训练一、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50 分)1 . (2018昆明一中月考,26)鸦片战争后的十几年间,以“夷”称外国人,依然成为常态。

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夷”字的使用自此受到了限制。

这反映了清政府()A .认可了平等外交的思想B .传统观念的重大变化C .放弃了“天朝上国”观念D .开始向西方学习法律答案B解析“ 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夷'字的使用自此受到了限制” 反映了对外国势力的重新认识,故B项正确。

2. (2018 广州高三调研,28)鸦片战争前,“外洋所产之大呢羽毛哔叽等类,并一切贵重之器物,则专有闽广商舶,赴粤运销”。

战后,“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B .中国内河航运权的丧失C .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D .“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答案C解析据材料鸦片战争前“专有闽广商舶,赴粤运销”,而战后“夷商自行转运................. 物充积于厦口” 可知,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开放厦门,广州不再是唯一的通商口岸,反映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故C 项正确。

3. (2018吉林二模,7)李鸿章的一生事业与洋务相连,久被清议攻诘,晚年曾心酸地自谓:“三十年来无时不在诽谤”。

李鸿章这段话道出了( )A .守旧官僚势力的强大B .最高统治者的排斥猜疑C •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D .中国社会的愚昧与落后答案A解析李鸿章生存在旧的官僚体制下,他所受的“诽谤”也应出自官僚体制,故A 项正确;李鸿章领导洋务运动,是得到最高统治者默许的,故B项错误;C项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制度和体制方面的,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李鸿章的话只能反映出官僚体制集团的愚昧,故D 项错误。

【精品】2019届《三维设计》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板块押题练(九)“中国近现代史”中外关联

【精品】2019届《三维设计》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板块押题练(九)“中国近现代史”中外关联

热点押题(九)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

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材料二内源性现代化和外源性现代化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启动社会变迁的那些决定性因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

……当时的中国,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稳固模式,政治上是高度专制集权的官僚帝国,丝毫不见启动社会经济转型的内部动力和物质条件。

不同于中国的单一结构式的农业社会,英国已经孕育出内源性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和变革的前提条件……那种认为西方更多是靠对东方掠夺而发达起来的想法并不准确,当时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才是起决定作用的,而且它们在启动阶段是起主导作用的。

——摘编自白少飞《以大历史观看待中国的现代化》(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演进进程。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东西方社会转型不同的背景和特点,由此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解析:第(1)问,“被动开放”是指鸦片战争,开启了社会转型之门;“经济起步”是指洋务运动,工业化的起步;“政体变革”是指辛亥革命,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解放”是指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批判旧思想。

第(2)问,据材料二两省略号之间的内容分别概括归纳其背景和特点;从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上概括启示。

答案:(1)演进进程:被动开放:鸦片战争,开启了社会转型之门;经济起步:洋务运动,工业化的起步;政体变革:辛亥革命,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批判旧思想。

(2)背景比较:中国:政治: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外:闭关自守。

西方:政治: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对外:殖民扩张。

特点比较:中国:外源性,外在压力下被迫转型,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由浅入深,逐次递进。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讲义第二板块历史纵横中国近现代史“专题贯通”与“中外关联”含解析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讲义第二板块历史纵横中国近现代史“专题贯通”与“中外关联”含解析

历史纵横中国近现代史“专题贯通”与“中外关联”一、纵向专题贯通——线索清(一)政治层面线索梳理[专题线索——理主干]1.列强侵华——中华民族备受欺凌的战争1.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负责外交事务的机构经历了从“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再到“外务部”的演变。

这些变化()A.说明原有的整个官僚体系遭到否定B.严重阻碍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C.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D.反映了中国外交制度的近代化解析:选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外交机构经历了从“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再到“外务部”的演变,这些变化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表现,也是中国外交制度近代化的反映,故C项错误,D项正确。

负责外交事务的机构的变化,不能体现原有的整个官僚体系遭到否定,故A项错误。

阻碍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落后的封建统治和列强的侵略,故B项错误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最高统帅蒋介石与李宗仁、汤恩伯等前线将领不同的是,在具体战役上他认为既要考虑“战略”,更要考虑“政略”。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决定开辟淞沪战场的重要“政略”依据是上海是一个国际市场。

这说明蒋介石实行该“政略”的主要意图是()A.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B.确保上海在国际市场上的重要地位C.为中国争取外交上的主动权和树立国际形象D.希望美国出兵以迅速打败日本解析:选C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作为中国军队的最高统帅,蒋介石对战争的部署具有兼顾全局的高度,C项正确。

A项属于“战略”,排除;B项误读材料,排除;D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抗争探索——近代中国各阶层的抗争探索(1)近代前期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3.《筹办夷务始末》载,恭亲王奕上奏朝廷,指出外国人“于中国书籍,潜心探索。

往往辩论事件,援据中国典制律例相难”,因此,“(今)欲借彼国事例以破其说,无如外国条例”。

这一建议体现了他()A.培养翻译人才的愿望B.师夷制夷的外交设想C.重振清朝国力的决心D.“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解析:选B结合材料信息“援据中国典制律例相难”“破其说,无如外国条例”可知,奕主张学习西方的律例以与其斗争,B项正确。

2019届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热点题型专练(九)Word版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热点题型专练(九)Word版含解析

热点题型专练(九) 评价、评述类非选择题(35 分钟37 分)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1.(2019 届宁夏银川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一统”理念影响下的中国对外关系,一切政治关系皆为内政,没有“国家间”外交,没有与中国平行的、多元的国家观念,“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只有君临天下的一元等级世界秩序:中国居天地之中心,以控周边的万邦属国。

华夷之辨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对外关系……确立了华夏民族在文化上的自信心和优越感,进而形成了对外关系格局里中国居高临下、傲视万国的情势。

怀柔远人指导下的对外关系,是一种对外国单方面施恩、关怀的体现。

文:朝贡、贸易、通过使节团传播先进文化、教授接纳留学人员。

武:军事打击,实质是以文化感召为导向的军事基础型外交活动。

体制:天下体系——君臣关系,强时为君,弱时为臣。

中国处于儒家文化共同体的核心位置,既保有道德和法律上的至尊,又能以军力保护诸国,同时在外敌入侵时由邻国充当挡箭牌,为中国争取缓冲时间,实际上也是一种精密的国际安全体系。

材料二19 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清朝原有的由礼部和理藩院处理对外事务的机制,根本无法满足西方国家想要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关系的强烈要求……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 1861 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

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办理对外交涉、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比如修建铁路,开矿办厂,购买机器、船炮、枪械,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管理关税等,皆归其管理…… 首先,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总理衙门的设立,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使中国有可能步入国际外交轨道;再次,总理衙门的设立,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专门外交机构的政治体制格局;最后,总理衙门还结合当时世界各国的通例和自己的国情,确定了中国的国旗、国歌,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

2019年【新课标Ⅱ卷】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答案

2019年【新课标Ⅱ卷】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答案

24 25 26 27 28 29 3031 32 33 34 35C A BD C D C C A B C B 24.C【解析】材料“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可以视作西周的‘前庭后院’,它们之间相互交流,人才往来,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体现出分封制的影响,这反映出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大一统,故 C 项正确。

西周时期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分封制对于中华民族形成的影响,故 B 项错误;D 项与材料反映的正好相反,故排除。

25.A【解析】根据“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币”“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可知,汉武帝取消郡国的铸币权,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 A 正确;B 不是汉武帝的举措的根本目的,排除;材料信息与盐铁官营政策无关,排除 C;消除诸侯国割据基础的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故排除 D。

26.B【解析】根据“若举人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知贡举者受任后,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可知,宋朝科举考试程序趋向公正合理,故 B 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参考人员日趋多元”,排除 A;材料反映的是科举考试,无法体现“官员选拔方式多样”,排除 C;材料反映的是宋朝科举考试的具体程序,“流于形式”不符合材料,排除 D。

28.C【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开平矿务局采取募股集资的股份制方式设立,说明洋务企业受到西方经营方式的影响,故答案为 C 项。

开平矿务局属于民用工业,排除 A 项;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煤矿业的发展状况,排除 D 项。

29.D【解析】材料中“中国自我形象在中国人心中开始破碎”“保守的知识分子群体走向了变法”“变法派生了改良和革命”反映了甲午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社会上出现了维新思想,即强调了维新思想是起于民族忧患而引发的社会剧变。

2019高三历史大二轮练习试题:专项测试二:中国近现代史部分

2019高三历史大二轮练习试题:专项测试二:中国近现代史部分

2019高三历史大二轮练习试题:专项测试二:中国近现代史部分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限时: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1、在鸦片战争170周年论坛上,相关专家认为大国崛起是一个政治概念,军事问题非常重要,军事力量软弱那么无力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经济成果。

材料信息主要是针对以下哪一现象提出的()A、外来势力的侵略和威胁B、封建势力的搜刮C、群众觉醒程度D、官僚势力的吞并2、他们不知道胡哥是谁,也不关心国家4万亿人民币拉动内需,让他们高兴的是粮食可以卖个好价钱,养猪可以多赚点,……,中国的农民永远保持着淳朴的含蓄——“国事”不关己!形成这种文化现象的经济根源是()A、改革开放B、实业救国C、自然经济D、闭关锁国3、“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那么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A、洋务运动时期B、维新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4、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

以下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B、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5、“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

【新课标Ⅰ卷】2019届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含答案)

【新课标Ⅰ卷】2019届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含答案)

2019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新课标Ⅰ卷】文科综合·历史(考试时间:5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礼记·玉藻》记载,周代服饰的颜色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而象征尊贵。

但春秋时期齐桓公“好服紫”,以致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最终一国尽服紫。

这一变化说明A.宗法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B.分封割据逐渐走向统一C.礼乐制度已经丧失殆尽 D.齐桓公成为天下共主25.开元十九年,王维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但他听说张九皋因为玉真公主的推荐,已被内定为第一名。

王维便请求歧王为他引见公主,并用自己的诗作争取到公主的支持。

最终他高中了当年的状元。

据此可知,唐朝A.士族大地主仍然把持着政权 B.封建官僚集团相互倾轧争斗C.中央集权制度已经走向衰落 D.选拔人才的机制还有待完善26.南宋前期的鄂州,因是江防重地,故城市建筑规模不大。

但由于商业发展的需要,在城外发展起了南市。

这个南市“列肆如栉”,使鄂州成为一大都会。

各地州县也有类似鄂州的现象。

这类现象的出现表明A.市场交易不受政府监管 B.南宋政府推行抑商政策C.城市坊市制度逐渐瓦解 D.草市发展助推城市繁荣27.王夫之认为,人性的丰富是一个发展着和运动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努力奋进的过程,是一个“日新又新”的过程。

他在自己的住处,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诗句题壁。

这突出表现了王夫之A.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B.对政治变革的热切呼唤C.对人性本善的深刻认同 D.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28.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导致了中国的转型走向了一个更加艰难更加惨烈的道路,因为共和政体在中国文化传统里缺乏支撑的要素,不像西方文化里,有希腊的城邦与罗马共和政体的这样的制度遗产。

高考押题28—30题 近代中国史-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 Word版含解析

高考押题28—30题 近代中国史-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 Word版含解析

济建设中国军民的抗日战从近三年新课标文综历史来看,28—29题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与民主革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三个主要方面。

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与民主革命主要涉及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战争及影响、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知识点,涉及知识面广,考查题型多样,是全国卷中的必考考点,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引起重视。

(2)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斗争——辛亥革命①条件:客观条件在于清政府出卖民族利益,成为中华民族的敌人;主观条件在于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和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形成。

②经过:革命的发展历经了四步,武昌起义标志着辛亥革命的爆发,各地的纷纷独立标志着革命的发展,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标志着革命高潮的到来,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标志着革命的失败。

③成就: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④失败原因及历史结论: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民族资产阶级无法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成功。

2.新民主主义革命(1)崛起: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领导政党,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2)国共十年对峙:国民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和理论上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3)抗日战争: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中华民族经过八年抗战,取得了近代百年来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彻底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解放战争: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和内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经过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019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押题文综历史(含解析)

2019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押题文综历史(含解析)

2019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押题文综历史一.选择题:本卷共12题,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24.周代经常遣使“分行四方,延问疾苦”;汉代将政府救助“贫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宋代多行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同时还鼓励民间互助。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A. 源远流长历代延续 B. 因地制宜注重方法C. 政府主导手段增多D. 分类精准成效显著A. 精耕细作技术进一步发展B. 牛耕使用遍及大江南北C. 北方的农业生产高于南方D. 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26.武则天的形象在宋代以前总体上较为正面,但欧阳修《新唐书》开始对其“妖魔化”,司马光《资治通鉴》更甚,而且始终不承认大周和武则天的皇帝位,仅称其为“后”。

这反映了A. 妇女地位发生了逆转B. 程朱理学占主导地位C. 官方修史原则的变化D. 士大夫正统观念强化27. 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所办的新式海军学堂仅仅为培养初级海军军官,所学重点基本上为海军技术,较少涉及西方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的研究,同时海军学堂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各立门户。

这表明A. 海军近代化取得明显成效B. 门户之见导致甲午战争失败C. 认识短视阻碍了海军建设D. 清朝政府昏庸不谙近代军事28.1901年9月清廷颁布上谕:捐纳职官,流弊滋多,即行永远停止;1906年度支部再次奏请停止买官捐输。

但1910年度支部制定的次年财政预算岁入表中,捐纳一项的收入为565万两。

这反映了清政府A. 吏治变革成效显著B. 体制流弊积重难返C. 抵制革命收效甚微D. 财政改革步履维艰2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按照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其中限制行政权的措施较之英法更为“变本加厉”,但对于行政权如何制约立法,却没有一条具体的规定。

这表明()A. 当时国内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B. 三权分立原则不适合中国国情C. 革命派废除专制制度的迫切愿望D. 革命派违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30.下表是1981-1983年我国城乡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表。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押题练(十三) “世界史”中外关联 (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押题练(十三) “世界史”中外关联  (含解析)

热点押题(十三)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全球化”概念产生于西方社会,最终被全球接受和使用。

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相继发现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上与国际接轨才能实现救亡图存。

洋务运动、改革立宪都加速了中国参与国际社会的步伐。

1902年,梁启超第一次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认为中华民族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1907年,杨度认为中华民族更是一个文化共同体。

五四运动后,“中华民族”一词几乎家喻户晓。

这次“全球化”启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这是一个古老文明重新被西方规则“国际化”的过程。

材料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此时中国的外部环境是有利的,“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美英等国提出“新自由主义”政策,减少政府干预,如减少个人税和企业税等,扩大海外市场;美苏冷战缓和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崛起等都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条件。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中国举办北京奥运会。

——摘编自王栋、曹德军著《再全球化》(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参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中国两次参与“全球化”的不同特征。

解析:第(1)问,结合近代中国相关史实,从全球化对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国际地位、对世界的认识等方面的影响,说明近代中国参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

第(2)问,从材料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此时中国的外部环境是有利的,‘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美英等国提出‘新自由主义’政策”,可总结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

第(3)问,结合材料一近代中国参与全球化的特点,与现代中国参与全球化在原因和接受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总结二者不同特征。

答案:(1)使中国对外部世界进行审视: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之后,中国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加深。

【二轮速递】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押题练九“中国近现代史”中外关联4

【二轮速递】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押题练九“中国近现代史”中外关联4

热点押题(九)“中国近现代史”中外关联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

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材料二内源性现代化和外源性现代化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启动社会变迁的那些决定性因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

……当时的中国,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稳固模式,政治上是高度专制集权的官僚帝国,丝毫不见启动社会经济转型的内部动力和物质条件。

不同于中国的单一结构式的农业社会,英国已经孕育出内源性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和变革的前提条件……那种认为西方更多是靠对东方掠夺而发达起来的想法并不准确,当时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才是起决定作用的,而且它们在启动阶段是起主导作用的。

——摘编自白少飞《以大历史观看待中国的现代化》(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演进进程。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东西方社会转型不同的背景和特点,由此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解析:第(1)问,“被动开放”是指鸦片战争,开启了社会转型之门;“经济起步”是指洋务运动,工业化的起步;“政体变革”是指辛亥革命,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解放”是指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批判旧思想。

第(2)问,据材料二两省略号之间的内容分别概括归纳其背景和特点;从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上概括启示。

答案:(1)演进进程:被动开放:鸦片战争,开启了社会转型之门;经济起步:洋务运动,工业化的起步;政体变革:辛亥革命,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批判旧思想。

(2)背景比较:中国:政治: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外:闭关自守。

西方:政治: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对外:殖民扩张。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押题九“中国近现代史”中外关联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押题九“中国近现代史”中外关联

热点押题(九)一、非选择题1.(2019·广东六校第二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工业革命早期,德意志的工业明显落后于其他大国.在相当长时期内,在产品上打上“德国制造"的字样是英国方面的要求,意在提醒人们注意这可能是低档产品。

然而,统一后的德国仅用30年的时间,以迅不可挡之势跃入西方强国的前列。

就工业生产而言,德国在1874年已超过法国,1895年又超过英国。

非但德意志民族的生存问题得到解决,还在世人面前竖起追求卓越、精于制造的形象。

“德国制造”从此成了制造精巧、质量优良的标志.——据郑寅达《德国史》材料二1995年至2000年,中国制造业年均增长9。

3%,比工业化国家快6.1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快4个百分点。

2001年3月,电子产品制造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一万亿元,成为制造业中第一大产业。

固定电话网和移动电话网规模均居世界第二。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产学研合作项目十四万个。

纺织行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从压缩落后生产能力逐步转到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使一批企业增强了竞争力。

煤炭、冶金、石油、化工等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积极进展。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德、中两国工业生产的共同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中两国工业化建设的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统一后的德国仅用……超过英国”和材料二“1995年至2000年,中国制造业……规模均居世界第二”可知,发展速度快并且领先世界;根据材料一“德意志民族的生存问题得到解决,还在世人面前竖起追求卓越、精于制造的形象”和材料二“以企业为主体的……也取得积极进展”可知,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产品质量和档次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根据材料一“非但德意志民族的生存问题得到解决,还在世人面前竖起追求卓越、精于制造的形象。

2019届高三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二《中国近现代史》精练卷含答案解析

2019届高三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二《中国近现代史》精练卷含答案解析

A.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B.各种政治力量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
C.当时的中国政府推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 D.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的放松
6.下表为 1889~1926 年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单位:人次),表格中数据 的变化说明( )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脚踏车
机器脚 踏车
汽车
“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迅速的在中国蔓延开来。这个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辛丑条约》
4.新军是清朝统治的支柱力量。1911 年秋,武汉新军 15 000 人中,纯粹革命党人将近 2 000 人, 经过联系而同情革命的约 4 000 人,与革命为敌的至多不过 1 000 多人,其余都是摇摆不定。这说明 ()
1928~1949 年
国民党政府在“振兴实业”的旗号下制定了铁道建设计划和中外合资 筑路政策,浙赣铁路、粤汉铁路、陇海铁路等重要铁路干线和钱塘江 大桥、南京铁路轮渡等重要铁路工程相继建成;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 间,一方面在中国东北和台湾擅自修筑大量铁路,另一方面又在中国 关内大肆破坏铁路和利用铁路扩大侵华战争,至(全面)抗战初期,关内 铁路 23%被毁
指(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2.(2018·黄冈期末)晚清著名外交家郭嵩焘在对外交往中不卑不亢,分寸合度,处理外交事务合 乎国际惯例,英人称之为“所见东方最有教养者”。然而国内不断有人攻击他:“此……汉奸之人,
5
2019 届高三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二《中国近现代史》精练卷含答案解析

精品-2019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板块提升二中国近代史专题总结精练含解析

精品-2019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板块提升二中国近代史专题总结精练含解析

中国近代史专题总结一、以唯物史观引领考查中外社会剧变历程1.“公”是祭祀神灵时做出的保证,“誓”是一种约束性语言。

春秋盟誓参与者由周天子而诸侯而大夫,甚至国人也有参与,某些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夷狄结盟。

这实质上表明,春秋时期( )A.诚信观念部分丧失B.周朝分封制趋于衰落C.夷夏之防不复存在 D.中央集权制开始出现解析:材料未反映诸侯违背盟誓,因而无法反映诚信观念的丧失,故A项错误;“誓”本应是各级贵族之间的约束,但春秋盟誓天子、诸侯、大夫乃至国人均能参加,打破了贵族的等级性,说明分封制趋于衰落,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一直注重夷夏之防,C项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才开始出现中央集权制,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8·河南省六市高三联考)清朝建都北京后,清廷在东北地区实施军事化管辖,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入,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

而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北三省移民章程。

这说明( )A.政策逐步调整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B.向东北移民完全由政府主导C.移民政策的变化受外来侵略的影响D.政府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清政府的移民政策的变化:由禁止到鼓励、政府主导、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特别是19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外来侵略的影响,政策逐步调整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向东北移民完全由政府主导过于绝对化,故B项错误;移民政策的变化受外来侵略的影响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政府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C3.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曾说:“增加财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

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

”这一思想( )A.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B.是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论阐释C.说明列宁对资本主义完全认同D.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解析:题干中的“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表明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经济,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符合新经济政策的理论,故B项正确。

2019高三历史二轮练习:中国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项练习

2019高三历史二轮练习:中国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项练习

2019高三历史二轮练习:中国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项练习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最能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显著特征是A、反对霸权B、睦邻友好C、多边外交D、不结盟2、宣传画又名招贴画,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为目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以下宣传画按时间排列正确的选项是〔〕A.①②④③B.②①③④C.④①②③D.①④②③3、〔2017年3月山东省潍坊三县质检8题〕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指出:“他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独具一格的外交艺术和外交风格,在国际社会上为党和国家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能佐证胡锦涛高度评价的史实是〔〕①中美关系正常化②1953年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③1955年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④中苏关系解冻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4、图5所示漫画《梅开三度》反映了A、世界多极化格局基本确立B、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C、大国结盟成为国际交往的发展趋势D、外交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稳定的政治环境5、斯塔夫里阿洛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强国,被人不安地看作是一个令人畏惧的好斗的国家,而不是一个投以贪婪的目光、即将被瓜分的弱国。

(新课标)广西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能力升级练素养提升练2跨越时空——中外关联篇

(新课标)广西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能力升级练素养提升练2跨越时空——中外关联篇

素养提升练2跨越时空一一中外关联篇一、选择题1. 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认为:“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

”他这样说的依据是()A. 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B•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中西文化基础C. 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D. 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非常频繁解析7]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西文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错误;通过“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可得出周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而古代希腊则奠定了欧洲文明的基础,故B项正确;古代西方文化与古代中国文化在形成时间上有一定的差异性,“同时”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地理环境限制了古代东西方的交流,“非常”说法不合适,故D项错误。

2. 在雅斯贝斯所谓的“轴心时代”,古代中西方思想有着极为相似之处,“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这句中国古话,在西方最为相似的观点是()A•“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B•“人是万物的尺度”C. “认识你自己”D.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智者学派。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的意思是尊敬自己的老师,但是更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真理,故A项错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普罗泰格拉的观点,他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即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与材料内容相符,故B项正确;“认识你自己”的观点说明人是可以被自己认知的,而且也应该认识自己,认识可以指导实践,与材料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与材料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3.1405年到1433 年,明朝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加强了明朝与周边国家的联系。

半个世纪后,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麦哲伦渡过大西洋绕过南美大陆南端进入太平洋,他的船队于1522年返回欧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押题(九)“中国近现代史”中外关联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

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材料二内源性现代化和外源性现代化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启动社会变迁的那些决定性因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

……当时的中国,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稳固模式,政治上是高度专制集权的官僚帝国,丝毫不见启动社会经济转型的内部动力和物质条件。

不同于中国的单一结构式的农业社会,英国已经孕育出内源性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和变革的前提条件……那种认为西方更多是靠对东方掠夺而发达起来的想法并不准确,当时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才是起决定作用的,而且它们在启动阶段是起主导作用的。

——摘编自白少飞《以大历史观看待中国的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演进进程。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东西方社会转型不同的背景和特点,由此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解析:第(1)问,“被动开放”是指鸦片战争,开启了社会转型之门;“经济起步”是指洋务运动,工业化的起步;“政体变革”是指辛亥革命,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解放”是指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批判旧思想。

第(2)问,据材料二两省略号之间的内容分别概括归纳其背景和特点;从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上概括启示。

答案:(1)演进进程:
被动开放:鸦片战争,开启了社会转型之门;经济起步:洋务运动,工业化的起步;政体变革:辛亥革命,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批判旧思想。

(2)背景比较:
中国:
政治: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外:闭关自守。

西方:
政治: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对外:殖民扩张。

特点比较:
中国:外源性,外在压力下被迫转型,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由浅入深,逐次递进。

西方:内源性,是内部更新突破旧体制自然发展的结果。

启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国家前行的不竭动力;开放与交流融入世界潮流,社会变化(转型)总体是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人类正是在不断的社会变化中不断地发展。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的中国观的变迁
——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历史变迁
——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提示:可以提取四个时期的完整信息,也可以提取两个及以上时期的信息进行答题。

)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但在解题时需要注意设问要求。

解题时,首先结合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拟订一个论题,然后围绕自拟的论题进行阐述。

阐述时,可从材料中选出两个时期进行概括,并从材料和所学知识中选择性提取史实信息进行佐证,注意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论题:明末清初到19世纪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开明变为堕落。

阐述:16世纪到18世纪的明清之际,一方面由于中国是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科举制度盛行,社会流动相对畅通;工农业生产高度发达,商业繁荣;思想统一,文化繁荣;另一方面,此时西方社会政治上多数处于天主教和封建专制的统治之下,社会矛盾尖锐,国家间战争不断;经济上与中国的贸易处于不利地位;同时启蒙运动兴起,由于批判封建专制和天主教统治的需要,中国儒家思想部分被采纳。

加上西方对中国政治制度、科举、思想文化等了解的不全面,此时中国在西方的眼中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19世纪初,中国专制统治腐朽,对外闭关锁国。

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在对外战争中屡屡战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且国人吸食鸦片,身体素质低下,社会落后和保守。

而同时期的西方民主政治逐步确立和完善,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等思想广泛传播,在西
方人眼中中国的形象由开明变成了封闭、停滞、堕落。

示例二:
论题:20世纪初到20世纪30~40年代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混乱变为崛起。

阐述:20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社会统治黑暗,各种斗争风起云涌,经济凋敝,民生艰难。

而同时期西方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进入“电气时代”,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本输出和瓜分,民主政治逐步成熟,此时在西方人眼中中国被贴上了贫困、肮脏、混乱等不良标签。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全民族团结一致,坚持抵抗,争取民族独立,有力地配合了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所以此时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形象是淳朴、智慧的,是“崛起的英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