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病症的分析
【病例详解】胸痹(胸痛、胸闷、气短等)的...
【病例详解】胸痹(胸痛、胸闷、气短等)的...【病例详解】胸痹(胸痛、胸闷、气短等)的情况比较复杂,只有辩证准确,才能配对方子。
那么,我是如何辨证施治的呢?还是通过一个病例来说明吧。
1、病例详解:何先生,40岁,安徽人。
主诉5年来反复胸闷气短,失眠多梦,始于情志不悦,平时郁郁寡欢。
①初诊:2019年4月25日。
症状:胸闷不适,有压迫感,伴有气短,颈肩板滞,心烦,易紧张,多思多虑,夜寐6~7小时,睡眠浅,多梦,腰酸,胃纳可,大便日1次,舌质微黯,苔薄微黄,脉细。
西医诊断: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诊为胸痹,证属肝郁气血痹阻。
治宜平肝解郁,理气活血通痹。
②二诊(2019年5月8日):胸闷不适减轻,无气短,心情转平静,颈肩板滞仍有,夜寐6~7小时,有梦,胃纳可,大便日1行。
舌质微红,苔薄微黄,脉细。
③三诊(2019年5月22日):偶有胸闷,气短缓解,心情平静,多思多虑减少,颈肩板滞减轻,夜寐6~7小时,质量可,胃纳可,大便日1次。
舌质黯,苔薄少,脉细。
效不更方,继服。
随访2年,一切良好,未复发。
2、中医说的胸痹,是什么?是如何辨证施治的?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前段时间看书,看到这样一句:“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
”这话很符合中医理念,意思就是如果情志不悦,郁郁寡欢,就会导致肝气郁结,闭塞不行,郁结于胸,发为胸痹。
病人正属于这种情况,要给病人开出平肝解郁、理气活血通痹的方子。
何先生二诊时夜寐有梦,余症均减,故原方加安神的药品。
三诊时他的胸闷、夜寐等均改善显著,效不更方。
辨证精准,药证相符,故收效颇快。
#心脑血管##心脏病#。
胸痹开题报告
胸痹开题报告胸痹,也称为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它通常表现为胸部疼痛或不适感,常常出现在身体活动或情绪激动时,但休息后症状会缓解。
胸痹的发病机制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有关,导致心肌缺血,从而引发疼痛。
本文将探讨胸痹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胸痹的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
冠状动脉是供应心肌血液和氧气的主要血管,当冠状动脉内壁发生斑块形成时,会导致血流受阻,心肌无法得到足够的血液和氧气供应,从而引发疼痛。
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它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与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等因素密切相关。
胸痹的典型症状是胸部疼痛或不适感。
疼痛通常位于胸骨后方,有时会向左肩、左臂、颈部或下颌放射。
疼痛常常发作在身体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如走路、爬楼梯、激烈运动等。
这种疼痛通常持续数分钟,但休息后症状会缓解。
除了胸痛,还可能伴随气短、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
诊断胸痹主要依靠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
病史询问包括疼痛的性质、发作规律、持续时间等。
体格检查可以发现心律不齐、心音减弱等异常。
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肌酶谱、冠状动脉造影等。
心电图可以显示心肌缺血的特征性改变,心肌酶谱可以检测心肌损伤的程度,冠状动脉造影可以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的狭窄或阻塞情况。
治疗胸痹的方法有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两种。
药物治疗包括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硝酸酯类药物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供应;β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心率和血压,减少心肌耗氧量;钙通道阻滞剂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减少心肌耗氧量。
介入治疗主要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通过导管在冠状动脉内放置支架,扩张狭窄的血管,恢复血流通畅。
除了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胸痹患者还应该改变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
生活方式改变包括戒烟、控制体重、适度运动、健康饮食等。
控制危险因素包括控制血压、降低血脂、控制血糖等。
这些措施可以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预防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的发生。
胸痹名词解释
胸痹名词解释胸痹的定义胸痹是中医学术语,也被称为胸闷、胸痛。
在中医理论中,胸痹是指一种以胸部不适感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常常伴随着心慌、气促等症状。
它是由于心脏功能异常、气血运行不畅或脏腑失调等原因所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胸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1.情志因素:长期的情绪波动、忧虑、恐惧等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胸痹。
2.饮食因素:暴饮暴食、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起气滞血瘀而出现胸痹。
3.外感因素:寒湿邪气侵袭体内,阻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引发胸痹。
4.运动不足:长期缺乏运动,导致气血循环不畅,易引起胸痹。
5.脏腑功能失调:肝胆功能紊乱、心脾功能不协调等都可能导致气血失调,进而出现胸痹。
胸痹的临床表现胸痹的主要症状是胸部不适感觉,常伴随以下症状:1.胸闷:患者会感到胸部压迫感或紧束感。
2.胸痛:患者会出现剧烈或隐隐作痛的胸部疼痛。
3.心慌:患者会出现心慌、心悸的感觉。
4.气促:患者会感到呼吸困难、气喘等。
5.疲乏无力:常伴有全身乏力、倦怠感。
胸痹的中医诊断与治疗中医诊断胸痹时,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望诊:通过观察舌质、舌苔、面色等来判断气血运行情况。
2.闻诊: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声音、心音等来判断胸腔内是否有异常。
3.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来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病情。
中医治疗胸痹的方法多样,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1.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师会开具一些调节气血、活血化瘀、舒肝理气等功效的中药方剂。
2.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胸腔内的气血循环。
3.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胸部和相关穴位,促进气血运行,缓解胸闷胸痛等不适感觉。
4.心理调节:针对情绪波动引发的胸痹,中医师会进行心理辅导和调节。
注意事项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和缓解胸痹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饮食调理:避免暴饮暴食、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饮食清淡,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
山西事业单位中医学专业知识:胸痹的病因病症
山西事业单位中医学专业知识:胸痹的病因病
症
一、胸痹的概念
胸痹是以胸部满闷不舒,疼痛时作为主症的疾病,甚则左胸疼痛如绞,彻背引臂。
二、胸痹的病因
寒邪内侵:素体阳衰,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血行不畅,而成胸痹。
饮食不当: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厚味,或嗜酒成癖,以致脾胃受损,运化失健,聚湿成痰,痰阻脉络,心脉痹阻,而成胸痹。
三、胸痹的症状
当胸闷胀,时有刺痛,甚至为绞痛。
一般偏于左侧,并掣及肩背或左臂内侧。
多见于中、老年人,特别是劳累、饱餐或情绪激动后突然发作,常伴有心悸、气短、肢厥等证,脉象可见动数或结代。
四、胸痹的治疗
(一)血瘀气滞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
方解: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柴胡、枳壳、桔梗,升降气机,气行则血行,并可宽胸散结;生地、牛膝、甘草,顾本之品。
【更多事业单位备考资料及最新公告请关注山西事业单位考试网
/shanxisheng/】
(二)阴寒内结
治法:辛温通阳,开痹散结。
方药:栝蒌薤白白酒汤加味。
方解:栝蒌、薤白,通阳行气,开胸散结。
白酒,助药上行,调畅气血。
五、胸痹的预防与护理
(一)防寒保暖,特别是冬季,立冬或冬至等节气前后,更应注意避免寒冷刺激。
(二)注意养性怡情,避免暴喜暴怒及忧思悲恐等精神刺激。
(三)饮食起居有节,不可过度劳累或暴饮暴食及过食肥甘厚味及烟酒等刺激性食物。
(四)久病年迈者,正气渐虚,更应加强体育锻炼,特别是气功锻炼,以助调整阴阳,恢复正气。
胸痹的认识
胸痹
《胸痹》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主要表现为胸部憋闷、疼痛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
它与气虚、血瘀、痰湿等因素有关,容易发生在心脏、肺、脾、胃等脏腑器官。
按中医学的理论,胸痹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人体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经络阻塞、气滞血瘀,再加上外感寒邪、饮食过度等因素的影响,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胸部不适。
在治疗方面,中医通常采取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具体病因和病情,采用针灸、药疗、气功等传统中医疗法,辅以生活方式调节,达到治疗和预防的效果。
一些常见的治疗手段包括:刺络、散结、理气、活血等。
此外,预防胸痹还需要从生活习惯和饮食素养等方面入手。
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充足的睡眠对改善胸痹的症状十分有帮助。
在饮食方面,应多食用一些具有理气、扩张血管功能的食物,如黄芪、甘草、生姜、红枣、桂圆等,避免吃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
总之,胸痹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症,中医强调的是以辨证施治的
方法综合施治,包括药物调理和生活调节,有效的治疗和预防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
希望大家可以注重调节生活方式,多注意提高自身免疫机制,做到及时防治,保持身体健康。
浅析从五脏论治胸痹
浅析从五脏论治胸痹
胸痹是指由于气滞血瘀、心脉阻塞导致的胸部疼痛和闷塞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胸痹病机较为复杂,不同病因导致的胸痹病情也有所不同。
在治疗胸痹疾病时,根据五脏理论来进行分析和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本文将从五脏理论的角度,简要解析从五脏论治胸痹的方法。
1. 肝气郁结导致的胸痹
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可以导致气机不畅,进而引发胸痹病症。
肝气郁结导致的胸痹常伴有情绪不畅、胁痛、脘闷等症状。
治疗肝气郁结导致的胸痹可以通过调畅肝气、疏泄气机来达到治疗目的。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香附、枳实等,也可以配合适当的针灸疗法,如调理足三里、太冲等穴位来疏泄肝气,缓解胸痹症状。
2. 脾胃虚弱导致的胸痹
脾胃虚弱导致的胸痹多表现为胸闷、气短、食欲不振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胃虚弱可能导致湿浊内生,阻滞气机,最终引发胸痹病症。
治疗脾胃虚弱导致的胸痹,重在健脾健运,祛湿化痰。
常用的中药有半夏、茯苓、山药等,也可以通过艾灸脾俞、足三里等穴位来加强脾胃功能,促进湿浊的排泄。
在中医治疗中,根据临床症状辨证论治,运用五脏理论来分析病症病机,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但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仅是从五脏理论角度简要分析了胸痹的治疗方法,实际运用中医治疗胸痹病症时,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因人而异,具体治疗方案还需进一步明确。
在治疗过程中,务必配合医生的指导和建议,不要自行进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希望本文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胸痹辩证要点
胸痹辩证要点
胸痹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胸闷、疼痛等症状。
胸痹辩证是中医学中对胸痹病症所作的辨证分析。
胸痹辩证要点包括病因、病机、症状及辨证依据等方面。
胸痹的病因主要包括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
其中,情志内伤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当人们在情绪起伏剧烈、长期紧张或过度忧虑等情况下,容易导致气机郁滞,从而引发胸痹病症的发生。
胸痹的病机主要是气机郁滞,导致心脉失养。
气机郁滞是指情志内伤等原因导致人体气机运行不畅,使得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引发胸痹症状的出现。
心脉失养则是指气机郁滞导致心脉血液供应不足,导致胸痹的发生。
胸痹的主要症状包括胸闷、疼痛、心悸等。
胸闷是由于气机郁滞导致胸部气血运行不畅,引起局部胸部有压迫感。
疼痛是由于气机郁滞导致气血瘀滞,刺激胸部神经末梢引起的疼痛感。
心悸是由于心脉失养导致心脏功能紊乱,心跳加快或不规律。
胸痹的辨证依据主要包括脉象、舌象等。
脉象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胸痹的辨证依据,常见的脉象有弦脉、细脉等。
舌象是通过观察患者舌苔、舌质的情况来判断胸痹的辨证依据,常见的舌象有舌苔黄腻、舌质紫暗等。
胸痹辩证要点包括病因、病机、症状及辨证依据等方面。
在临床实
践中,中医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辨证分析,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治疗胸痹的目的。
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以预防胸痹的发生。
胸痹辩证要点
胸痹辩证要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胸痹是一种以胸部胀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心脏供血不足引起的。
在中医理论中,胸痹是属于“心痛”范畴的疾病,因此在辨证施治上需要重点关注心脏和心脉的状况。
在中医中,胸痹的辩证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心气郁结心气郁结是胸痹的常见证候之一。
在中医理论中,心主血脉,主宰情志,任脉起于心,反映在心气郁结时,心火上炎,气机不畅,导致胸部胀痛。
此时患者常常伴有心烦不安,情绪波动等症状,脉象多见弦细或弦紧等特征。
二、痰火阻滞痰火阻滞是导致胸痹的另一原因。
在中医理论中,痰湿为痰火之母,痰火相互搅动,阻滞心脏,导致胸部胀痛。
此时患者常常伴有咳嗽、咳痰、口苦、舌苔黄腻等症状,脉象多见滑数或滑弦等特征。
三、气血不足气血不足是导致胸痹的另一常见证候。
在中医理论中,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虚血虚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出现胸部胀痛。
此时患者常常伴有气短、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脉象多见虚弱或沉迟等特征。
针对以上几种不同的辨证要点,中医在治疗胸痹时会采取相应的辨证施治方法。
针对心气郁结,可以采用调理心火,疏通气机的方法;针对痰火阻滞,可以采用清热化痰,祛痰祛火的方法;针对气血不足,可以采用调理气血,补养心脉的方法;针对气滞血瘀,可以采用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方法。
针对不同的辨证要点,中医在治疗胸痹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疏通气机、活血化瘀、平衡阴阳的目的,从而有效缓解胸痹症状,恢复患者的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还可以通过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方法预防和减缓胸痹的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第二篇示例:胸痹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胸部疼痛,或者说心前区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闷胀、胀满感。
中医认为,胸痹是由于气滞痰凝、痰火困脏、痰浊淤阻等等因素导致,因此在治疗胸痹时,需要根据不同的辩证要点进行治疗。
一、气滞痰凝型气滞痰凝型的胸痹多见于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而致。
胸痹名词解释中医内科
胸痹名词解释中医内科胸痹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心血管疾病,在中医内科中也是一个常见的疾病。
胸痹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疼痛和不适感,主要表现为胸部闷痛、胸部刺痛、心前区疼痛等。
中医内科通过对患者的详细检查和分析,可以确定胸痹的病因,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内科对于胸痹的病因分析主要是从气、血两个方面出发。
中医认为胸痹是由痰湿、痰火、气滞、血瘀等不同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了心脏的正常运行。
因此,中医内科治疗胸痹的方法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病本”。
具体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按摩、气功等,这些疗法都是相对应的,具体选择依据患者病情和体质。
中药治疗是中医内科常规用来治疗胸痹病人的一种方法,中药中有许多单味或复方药物可以用来治疗胸痹,比如桂枝、羌活、白芷等。
中药治疗胸痹的药物方剂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前方才有效。
针灸相对来说是一种较为安全和无创的治疗方法,通过针刺人体的一些穴位,来达到改善气血循环的目的。
按摩和气功也是治疗胸痹的有效方法,因为按摩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气功可以使人体内部的血液得到足够的充分运输。
这些治疗方法相对比较安全,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自行进行。
中医内科针对不同的胸痹病因,也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如果是痰湿引起的胸痹,主要是要平喘化痰,可以用桔梗、藿香、厚朴等中药来治疗;如果是痰火太旺引起的胸痹,则需要用枳实、黄芩、竹叶等中药进行调理。
如果胸痹是因气滞引起的,治疗方法则是需要行气活血,可以用木香、川芎、丹参等中药来治疗;如果是血瘀引起的胸痹,治疗方法就要采用活血化淤的中药,例如桃红、红花、山楂等。
总之,胸痹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中医内科中也是一个常见的内科疾病。
中医内科通过对患者的详细检查和病因分析,确定胸痹的病因,给出不同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治疗胸痹的目的。
虽然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可能需要一些时间的积累和患者的合作,但其治疗效果是显著且长效的,也比较安全,变更适合患者长期使用。
胸痹名词解释中医内科
胸痹名词解释中医内科
胸痹是中医内科学中一个常见的病症,也被称为胸闷、胸痛等。
胸痹主要指的是一种疼痛或不适感,出现在胸部,通常与心脏、肺部或胸部其他器官的病变有关。
根据中医理论,胸痹的发生主要与情志内伤、饮食不当、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有关。
情志内伤是指长期的情绪压抑、愤怒、忧郁等不良情绪,容易导致气机郁滞,从而影响胸部的血液和气的运行。
饮食不当包括暴饮暴食、偏食寒凉等,都会使胸部的气机调节失衡。
气血运行不畅则可能由于气滞、血瘀等原因造成胸部的气血循环不畅,导致胸痹的发生。
根据胸痹的病情表现,中医内科可以进一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气滞型、痰瘀型、心火上炎型等。
每种类型的胸痹病机和治疗方法略有不同。
常见的胸痹症状包括胸闷、胸痛、气短、心悸、呼吸困难等。
在中医内科的治疗中,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理气机、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
针灸、推拿、中药等都是常见的治疗手段。
根据具体的病情和病因,医生会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此外,中医内科还强调预防胸痹的发生。
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避免暴饮暴食、偏食寒凉等不良饮食习惯,可以帮助维护胸部的气血运行。
同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避免长期的情绪压抑,对预防胸痹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总之,胸痹是中医内科常见的病症,其发生与情志内伤、饮食不当、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有关。
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调理气机、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同时也强调预防的重要性。
如果出现胸痹相关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接受中医内科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内科学:胸痹辨证论治及治疗原则
中医内科学:胸痹辨证论治及治疗原则
为考生提供中医内科学知识:重要考点胸痹辨证论治及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病位
在心及心之脉络,涉及肝、脾、肾三脏。
胸闷,膺背肩胛间痛,短气,此病在心及心之脉络;
(2)病由
暴怒、忧思而起,胸闷膺痛,尚有胸胁支满,胁下痛,此病位在心肝,以心为主;
(3)病因
饮食无度而起,胸闷心痛,尚有形丰、脉滑、苔腻等症,此病位在心脾;病甚者,心痛彻背,喘不得卧,此心病及肾,病位在心肾;病情危急,汗出肢冷,脉微欲绝,此心肾元阳暴脱,病位在心肾。
(4)病性
年壮初痛者多实证,胸闷心痛,脘闷纳差,形体偏胖,苔腻脉滑者,屑痰浊;心痛彻背,形寒肢厥,唇青面白,脉弦紧者,属风冷;痛如针刺,入夜痛甚,舌黯紫有瘀斑瘀点,脉涩者,属瘀血。
久病年老者多虚证,胸闷心痛歇息稍瘥,气促自汗,脉濡弱或结代者,属气虚;胸闷膺痛,虚烦不寐,口干便难,舌红少苔或有剥裂,脉细数者,属阴虚;胸痛彻背,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者,属阳虚。
2.治疗原则
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主的特点,其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先从祛邪入手,然后再予扶正,必要时可根据标本虚实的主次兼顾同治。
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的不同分别给予疏理气机,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尤应重在活血通脉;本虚宜补,权衡心脏阴阳气血之不足,有无兼见肝、脾、肾等脏之亏虚,分别采用补气温阳,滋阴益肾,纠正脏腑的偏衰,尤应重视补益心气之不足。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68胸痹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68胸痹中医师承医案分享胸痹是中医常见的临床病症之一,具有发病急、病程短、症状明显等特点。
在中医师承中,有很多经典医案是关于胸痹的治疗和观察的。
今天,我将分享一例由中医师承所记录的医案,以飨读者。
【医案】患者张某,男性,50岁,因胸痹症状来就诊。
患者自述胸背部疼痛明显,疼痛持续时间约3个月,加重后放射至左臂,呼吸困难,并伴有胃脘疼痛、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症状。
1.辨证分析患者面色苍白,舌苔黄腻,脉沉迟,正视胸痹病状。
根据临床表现和望闻问切的结果,初步判断为气滞血瘀型胸痹。
2.治疗原则疏肝理气、活血消瘀。
3.处方苏木、川穹、郁金、厚朴、柴胡、柴胡、川芎、红花、丹参、桃仁、香附、玫瑰花等。
4.用法用量上述药物研末,每包装成药丸,每次服用10粒,每日3次,温水送服。
5.随访观察患者于治疗第3天向中医师承反映疼痛减轻,呼吸困难明显改善,胃肠道症状有所缓解。
每周随访1次,连续治疗4周。
6.效果评价经过4周的中医药治疗,患者胸痹症状明显减轻,胃肠道症状消失,心理状态明显好转。
患者的舌脉等指标也与治疗前相比有所改善。
【总结】通过本次医案分享,介绍了一例中医师承对胸痹的治疗案例。
中医师承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施治,针对气滞血瘀型胸痹,采用疏肝理气、活血消瘀的中药治疗方案。
经过4周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心理状态有所提升,充分展示了中医师承在胸痹病症治疗中的独特疗效。
值得一提的是,本医案仅作为中医临床实践中的一例个案,并不能代表所有病人的治疗效果。
对于胸痹等疾病的治疗,患者需在专业中医师承的指导下进行,并遵循医嘱进行规范治疗。
只有综合考虑患者个体差异和病因病机特点,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师承在胸痹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疗效,并且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治疗经验和医案。
但是,对于如何更好地推广中医师承的经典医案,让更多人受益,仍然需要更多的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来进一步探讨。
中医内科学胸痹
中医内科学胸痹胸痹,是中医内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病症。
它主要表现为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
这种病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胸痹的病因较为复杂。
中医认为,其发病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
寒邪内侵是常见的原因之一。
当寒气侵袭人体,凝滞经脉,导致心脉痹阻,气血不畅,就容易引发胸痹。
比如在寒冷的冬季,若不注意保暖,寒气容易侵入体内,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饮食失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长期过食肥甘厚味、嗜酒无度,会损伤脾胃,滋生痰湿。
痰湿内阻,阻碍气血运行,使得心脉痹阻,从而出现胸痹。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饮食丰富多样,但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却增加了胸痹的发病风险。
情志失节对胸痹的发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过度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变化,会导致气机紊乱。
例如,长期的忧郁、愤怒,容易使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灼津成痰,痰瘀交阻于心脉,引发胸痹。
劳倦内伤也是引发胸痹的原因之一。
过度劳累、长期熬夜、纵欲过度等,都会损耗人体的正气。
正气不足,无力推动气血运行,心脉失养,就容易导致胸痹的发生。
年迈体虚的人,由于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肾气渐亏。
肾为先天之本,肾阳不足则不能鼓舞心阳,心阳不振,气血运行无力,心脉瘀阻,也容易发生胸痹。
胸痹的病机,主要在于心脉痹阻。
其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心主血脉,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都会导致心脉瘀阻;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则气滞血瘀;脾主运化,脾失健运则痰湿内生;肾主藏精,肾阳不足则心阳失于温煦。
在临床上,胸痹有多种证型。
常见的有心血瘀阻证、气滞心胸证、痰浊闭阻证、寒凝心脉证、气阴两虚证等。
心血瘀阻证的患者,胸部疼痛如刺,固定不移,入夜更甚,伴有心悸怔忡。
治疗上常以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为法,常用方剂如血府逐瘀汤。
气滞心胸证的患者,胸部闷痛,痛无定处,时欲太息,情志不舒时容易诱发或加重。
治疗以疏肝理气、活血通络为主,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胸痹病辨治体会
胸痹病辨治体会
近年来,胸痹病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这是一种由于心脏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绞痛的疾病,常常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痛苦。
作为医生,我们需要对此进行科学的辨证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首先,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分型。
根据中医的理论,胸痹病可以分为气郁、痰湿、血瘀、气滞和心阴不足等不同的类型。
对于不同的类型,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其次,我们需要注意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胸痹病的发生与饮食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例如过度饮酒、吃辛辣食品、过度劳累等都会加重病情。
因此,我们需要指导患者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以减轻症状。
最后,我们需要结合西医药物与中医治疗方法。
西医药物可以缓解症状,但对于病因治疗的效果相对有限。
中医治疗则可以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体质,提高心脏功能,减轻病情。
因此,我们需要结合两种治疗方法,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总之,胸痹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的辨证治疗,结合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以及西医药物与中医治疗的结合,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 1 -。
胸痹病症的分析范文
胸痹病症的分析范文
胸痹病症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病症,也被称为心脏病。
它的主要特
点是胸部胀痛,并伴有喘息、气促等症状。
胸痹病症在中医理论中属于心
病范畴,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心脏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情志郁结、饮
食不节等有关。
中医认为,胸痹病症的发病机制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1.心脏功能失调:心脏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它负责泵血和氧合供应,如果心脏功能出现问题,就容易导致胸痹病症的发生。
2.气血运行不畅: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如果气血运行不畅,就容易导致胸痹病症的出现。
3.情志郁结:情志变化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的抑郁、忧虑或愤怒等情绪状态可以导致气机郁结,从而引发胸痹病症。
4.饮食不节: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暴饮暴食、偏食、吃辛辣等刺激
性食物,都可能导致胸痹病症的发生,尤其是脾胃失调所致的瘀阻。
在治疗胸痹病症时,中医常采用草药治疗、针灸、推拿等方法。
常用
的治疗方剂包括温通胸气汤、消食胸气汤等。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整患者
的饮食、情绪状态和生活习惯,以增强体质,改善病情。
如今,现代医学对胸痹病症的理解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通过现代医
学的研究,我们了解到,胸痹病症与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脏疾病之间存在
一定的关联。
因此,在治疗胸痹病症的过程中,现代医学方式也需要加以
考虑。
总之,胸痹病症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都有一定的认识。
因此,对于患有胸痹病症的患者来说,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帮助恢复健康。
中医内科学 胸痹
4.寒凝心脉证 卒然心桶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
发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面色 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5.气阴两虚证
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息乏力,声息低微 ,面色晄白,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 或结代。
证机概要: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瘀滞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代表方: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两者皆能补益心气。生脉散 长于益心气,敛心阴 适用于心气不足,心阴亏耗者;人参养营汤补气 养血,安神宁心,适用于胸闷气短,头昏神疲等证。 常用药:人参、黄芪、炙甘草大补元气,通经利脉;肉桂温通心阳 ;麦冬、玉竹滋养心阴;五味子收敛心气;丹参、当归养血活血。 方歌: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3.情志失调:主要在于长期忧郁恼思,肝气不畅,气 滞血瘀,或气不布津,聚液成痰,胸阳不振,心脉痹 阻,发为胸痹。 4.寒邪内侵:寒主收引,寒邪既可以损耗阳气,又可 以使脉络凝滞,发为本病。如《素问·调经论》中指 出寒气如果长时间积聚于胸中而不排出,可以损耗阳 气,导致血液运行缓慢,血液运行缓慢则又可导致流 畅不通的病变。 5.劳倦内伤:长期劳倦损伤心脾之阳气,气血乏源, 无以濡养心脉,拘急而痛。或心肾阳微,胸阳不振, 阴寒内盛,发为胸痹。
心系病证
胸痹
胸痹指病人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 能平卧的一种病证,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困难 ,重者胸痛,严重者胸痛彻背,背痛彻心。
胸痹与现代医学的联系:大体相当于西医学所 说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其他疾病如心肌 炎、心肌病、慢性肺气肿等,如果出现胸闷、心痛 彻背、短气喘息不能平卧等症状,亦可参考治疗。
分析胸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变化
分析胸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变化目的探讨新疆胸痹患者的中医证型特点。
方法观察2015年玛纳斯县中医医院经中医辨病为胸痹和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住院患者445例,分析其中中医证型在地域、气候、饮食习惯的分布特点。
结果通过分析,归纳出新疆胸痹患者中医证型以痰阻血瘀证多见。
结论新疆的胸痹患者的中医证型与新疆的地域、气候、饮食习惯相关。
标签:地域环境;胸痹;证型变化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胸痛彻背,背痛彻心[1]。
新疆西北风盛行,扬尘、扬沙以及沙尘风暴频作,且气候寒冷。
风为百病之长,《临症指南医案》说“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
如兼寒则曰风寒,兼暑则曰暑风,兼湿则曰风湿,兼燥则曰风燥,兼火则曰风火。
盖因风能鼓荡此五气而伤人,故曰百病之长…”。
《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然《灵书·九针论》说“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
”故风邪首先侵犯人体肺脏,肺脏受损,其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功能受损,不仅会出现水肿之证,而且水液不行,也会聚而成痰,或停留于肺,或流注于身体其他部位,出现多种痰饮之证。
[3]另新疆居民多嗜吸烟,而烟草为辛热之品,易损伤肺脏,肺主行水功能受损,导致津液代谢失常;且又肺与大肠相表里,燥邪伤肺,宜使肠道津枯,失其濡润,大肠传导失职,从而秽浊自内而生。
寒邪外袭,阻遏卫阳;内侵脏腑、气血,损伤或遏制阳气,阻滞气机或血液运行;另寒性凝滞,寒性收引,使得人体气血津液不得输布,故易生痰。
而《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寒凝血脉,寒凝血瘀,不通则痛。
1 病因新疆居民的饮食习惯,以肥甘厚味、辛辣等之品为主,习惯以牛羊肉、高脂、高糖、高蛋白制品饮食,以面食为主,少食蔬菜等副食品,且喜饮烈酒。
过食肥甘厚味之品则易损伤脾胃,然肥能生热,甘能缓中,肥性滞,甘性缓,肥甘可阻碍胃肠功能,影响脾胃升降,阻滞中焦,使中阳不运而生湿,湿又生痰化热,故可引起湿热和痰热为病机的疾病;另肥甘厚味可助阳生气生阴,生阴者,转化为脂液、痰浊,浸淫脉道,使血脉不通,气之运行不畅,气结血瘀,进而阻遏经气运行致心脉不畅,心失濡养,而发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等症状;而过饮烈酒,酒性辛辣,酒热之气损伤脾胃,酿成内湿,久聚成痰,亦使痰浊内生,阻碍气血运化,心脉瘀阻,促使本病的发生。
胸痹的辨证及治疗方案
一、概述胸痹,中医学中指以胸部闷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冠心病、心绞痛等。
胸痹的病因病机复杂,涉及心、肺、肝、脾、肾等多个脏腑,其发病多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因素有关。
本文将就胸痹的辨证及治疗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二、辨证1. 辨病位(1)心脉痹阻:以胸部闷痛为主,伴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
(2)痰瘀互结:以胸闷、胸痛为主,伴有痰多、头晕、肢体沉重等症状。
(3)气滞血瘀:以胸部闷痛为主,伴有胸胁胀满、情绪抑郁、脉弦涩等症状。
(4)气阴两虚:以胸部闷痛为主,伴有心悸、气短、乏力、口干、舌红少苔等症状。
2. 辨病因(1)情志不畅: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瘀阻。
(2)饮食不节: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司,内生痰湿,痰湿阻络。
(3)劳逸失度:劳逸失度,耗伤气血,导致心脉瘀阻。
(4)年老体衰:年老体衰,肾气亏虚,不能濡养心脉,导致心脉瘀阻。
3. 辨证候(1)实证:以胸闷、胸痛为主,伴有痰多、头晕、肢体沉重等症状。
(2)虚证:以胸部闷痛为主,伴有心悸、气短、乏力、口干、舌红少苔等症状。
三、治疗方案1. 治则(1)疏肝解郁,活血化瘀:适用于情志不畅导致的胸痹。
(2)健脾利湿,化痰通络:适用于饮食不节导致的胸痹。
(3)益气养阴,活血通络:适用于气阴两虚导致的胸痹。
(4)补肾养心,活血通络:适用于年老体衰导致的胸痹。
2. 方药(1)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成:柴胡、白芍、枳壳、香附、川芎、丹参、桃仁、红花。
功效: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2)健脾利湿,化痰通络方:二陈汤加减。
组成: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
功效:健脾利湿,化痰通络。
(3)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生脉散加减。
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丹参、川芎。
功效: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4)补肾养心,活血通络方:地黄丸加减。
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丹参、川芎。
功效:补肾养心,活血通络。
中医胸痹心痛名词解释
中医胸痹心痛名词解释胸痹心痛是中医常见的病症之一,通常由心脏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种疾病。
它是指在胸部出现一种沉重、压迫、刺痛或绞痛的不适感,伴随着心慌、气短、出汗等症状。
中医对胸痹心痛有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下面我们将对胸痹心痛进行详细的名词解释。
一、中医胸痹心痛的概念中医胸痹心痛是指人体内的气滞、血瘀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引发胸部痛感的病症。
中医认为,胸痹心痛主要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寒湿犯胃等原因,导致气滞血瘀,从而引发胸部不适和心痛。
二、中医胸痹心痛的病因1. 情志内伤:中医认为,积怨、愤怒、忧思等强烈的情绪刺激会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引发胸痹心痛。
2. 饮食不节:中医认为,暴饮暴食、进食过多辛辣刺激食物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会使气滞血瘀,从而导致胸痹心痛。
3. 寒湿犯胃:中医认为,饮食过寒、进食生冷食物、居住潮湿环境等原因会导致胃阳不足,从而引发胸痹心痛。
4. 脏腑病变:胸痹心痛也可能是肺、肝、胆、胃等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结果。
三、中医胸痹心痛的症状特点中医认为,胸痹心痛的症状表现有以下几个特点:1. 胸部疼痛:主要是一种胸口沉重、压迫感,有时伴随刺痛或绞痛。
2. 心慌气短:患者常感到心慌气短、呼吸困难,甚至出现紧迫感。
3. 出汗不适:胸痹心痛的患者往往出汗较多,出汗时伴有不适感。
4. (可以自行添加相关症状特点)四、中医胸痹心痛的辨证治疗中医对胸痹心痛采用辨证施治的方式,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1. 理气活血:中医常常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来缓解气滞血瘀所引起的症状。
如采用艾灸、拔罐、按摩等疗法,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胸部疼痛。
2. 祛寒化湿:对于寒湿犯胃所引起的胸痹心痛,中医常采用温阳祛寒的方法进行治疗。
如采用中药温阳化湿,改善胃脾功能,缓解胸部疼痛。
3. 调和情志:对于情志内伤所导致的胸痹心痛,中医常采用心理疏导、情志调节等方法,帮助患者缓解情绪紧张,减轻胸部疼痛。
总之,中医胸痹心痛是一种以胸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心脏疾病。
胸痹的诊疗方案
胸痹的诊疗方案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幼儿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我深知胸痹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因此,在发现幼儿出现胸痹症状时,我们必须尽快制定出有效的诊疗方案,以确保他们的身体健康。
我将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为大家详细介绍胸痹的诊疗方案。
一、胸痹的定义及症状胸痹是指心脏供血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主要包括胸痛、心悸、气短、乏力等。
胸痛常表现为压迫感、紧缩感或烧灼感,部位主要在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左肩、左臂、颈部、下颌等部位。
心悸表现为心跳加快、心律不齐,严重时可出现晕厥。
气短表现为呼吸困难、喘息,尤其在活动后加重。
乏力表现为体力活动耐力下降、容易疲劳。
二、胸痹的诊断1.病史询问: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儿是否有胸痛、心悸、气短等症状,以及症状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诱因等。
2.体格检查:进行全面体格检查,注意心脏听诊,观察是否有心脏增大、心律不齐等异常。
3.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
心电图可表现为ST段下移、T波倒置等改变。
超声心动图可用于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冠状动脉造影为诊断金标准,可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三、胸痹的治疗1.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硝酸酯类、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抗凝药物、ACEI类药物等。
硝酸酯类药物可扩张冠状动脉,缓解胸痛;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抗凝药物可预防血栓形成;ACEI类药物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
2.介入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较重的患儿,可选择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
3.手术治疗:在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四、胸痹的预防1.健康生活方式:提倡患儿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2.控制危险因素:对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需及时进行控制。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脏病。
胸痹在幼儿中的发病率虽然较低,但一旦发生,对患儿的健康成长将带来严重威胁。
因此,我们要提高警惕,熟悉胸痹的诊疗方案,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为孩子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痹心痛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胸痹心痛是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要心系病证之一,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发病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因而本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由于本病表现为本虚标实,有着复杂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而中医药治疗从整体出发,具有综合作用的优势,因而受到广泛的关注。
“心痛,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古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
“胸痹”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对本病的病因、一般症状及真心痛的表现均有记载。
《素问·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认为心痛是胸痹的表现,“胸痹缓急”,即心痛时发时缓为其特点,其病机以阳微阴弦为主,以辛温通阳或温补阳气为治疗大法.,代表方剂如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白酒汤及人参汤等。
后世医家丰富了本病的治法,如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用苏合香丸芳香温通治卒暴心痛。
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JC/痛胃脘痛》明确指出心痛、胸痛、胃脘痛之别,对胸痹心痛的诊断是一大突破,在诸痛门中用失笑散及大剂量红花、桃仁、降香、失笑散活血理气止痛治死血心痛。
清代陈念祖《时方歌括》用丹参饮活血行气治疗心腹诸痛。
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通络治胸痹心痛等,对本病均有较好疗效。
胸痹心痛病相当于西医的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胸痹心痛重症即真心痛相当于西医学的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
西医学其他疾病表现为膻中及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症时也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I.年老体虚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年过半百,肾气渐衰。
肾阳虚衰则不能鼓动五脏之阳,引起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阳之温煦、气之鼓动,则气血运行滞涩不畅,发为心痛;若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阴亏则火旺,灼津为痰,痰热上犯于心,心脉痹阻,则为心痛。
2.饮食不当恣食肥甘厚味或经常饱餐过度,日久损伤脾胃,运化失司,酿湿生痰,上犯心胸,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遂成本病;、或痰郁化火,火热又可炼液为痰,灼血为瘀,痰瘀交阻,痹阻心脉而成心痛。
3.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虚气结,运化失司,津液不行输布,聚而为痰,痰阻气机,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痹阻,发为胸痹心痛。
或郁怒伤肝,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灼津成痰,气滞痰浊痹阻心脉,而成胸痹心痛。
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认为七情除“喜之气能散外,余皆足令心气郁结而为痛也”。
由于肝气通于心气,肝气滞则心气涩,所以七情太过,是引发本病的常见原因。
4.寒邪内侵素体阳虚,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而人,寒凝气滞,胸阳不展,血行不畅,而发本病。
飞素问·举痛论》:“寒气人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诸病源候论·心腹痛病诸候》曰:“心腹痛者,由腑脏虚弱,风寒客于其间故也。
”《医门法律·中寒门》云:“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
”阐述了本病由阳虚感寒而发作,故天气变化、骤遇寒凉而诱发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的病机关键在于外感或内伤引起心脉痹阻,其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的失调有密切的关系。
因心主血脉的正常功能,有赖于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肾藏精主水等功能正常。
其病性有虚实两方面,常常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者多见气虚、阳虚、阴虚、血虚,尤以气虚、阳虚多见;实者不外气滞、寒凝、痰浊、血瘀,并可交互为患,其中又以血瘀、痰浊多见。
但虚实两方面均以心脉痹阻不畅,不通则痛为病机关键。
发作期以标实表现为主,血瘀、痰浊为突出,缓解期主要有心、脾、肾气血阴阳之亏虚,其中又以心气虚、心阳虚最为常见。
以上病因病机可同时并存,交互为患,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见下述病变:瘀血闭阻心脉,心胸猝然大痛,而发为真心痛;心阳阻遏,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而表现为心动悸,脉结代,甚至脉微欲绝;心肾阳衰,水邪泛滥,凌心射肺而为咳喘、水肿,多为病情深重的表现,要注意结合有关病种相互参照,辨证论治。
【临床表现】本病以胸闷、心痛、短气为主要证候特征。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即首次将胸闷、心痛、短气三症同时提出,表明张仲景对本病认识的深化。
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表现为胸骨后或左胸发作性闷痛,不适,甚至剧痛向左肩背沿手少阴心经循行部位放射,持续时间短暂,常由情志刺激、饮食过饱、感受寒冷、劳倦过度而诱发,亦可在安静时或夜间无明显诱因而发病。
多伴有短气乏力,自汗心悸,甚至喘促,脉结代。
多数患者休息或除去诱因后症状可以缓解。
胸痹心痛以胸骨后或心前区发作性闷痛为主,亦可表现为灼痛、绞痛、刺痛或隐痛、含糊不清的不适感等,持续时间多为数秒钟至15分钟之内。
若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休息或服药后仍不能缓解,伴有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脉结代,甚至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为真心痛的证候特征。
本病舌象、脉象表现多种多样,但因临床以气虚、阳虚、血瘀、痰浊的病机为多,故以相应的舌象、脉象多见。
【诊断】1.左侧胸膺或膻中处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灼痛、绞痛、刺痛或隐痛、含糊不清的不适感等,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卅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常兼心悸。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候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诱发。
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必要时可作动态心电图、标测心电图和心功能测定、运动试验心电图。
休息时心电图明显心肌缺血,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
若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含化硝酸甘油片后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相当于急性心肌梗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应配合心电图动态观察及血清酶学、白细胞总数、血沉等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1.胃痛疼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局部可有压痛,以胀痛、灼痛为主,持续时间较长,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并多伴有泛酸、嗳气、恶心、呕吐、纳呆、泄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配合B超、胃肠造影、胃镜、淀粉酶等检查,可以鉴别。
某些心肌梗死亦表现为胃痛,应予警惕。
2.胸痛疼痛部位在胸,疼痛随呼吸、运动、转侧而加剧,常合并咳嗽、咯痰、喘息等呼吸系症状。
胸部X线检查等可助鉴别。
3.胁痛疼痛部位以右胁部为主,可有肋缘下压痛,可合并厌油、黄疸、发热等,常因情志不舒而诱发。
胆囊造影、胃镜、肝功能、淀粉酶检查等有助于鉴别。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疼痛部位局限于胸膺部位,多为气滞或血瘀;放射至肩背、咽喉、脘腹、甚至臂属、手指者,为痹阻较著;胸痛彻背、背痛彻心者,多为寒凝心脉或阳气暴脱。
2.辨疼痛性质是辨别胸痹心痛的寒热虚实,在气在血的主要参考,临证时再结合其他症状、脉象而作出准确判断。
属寒者,疼痛如绞,遇寒则发,或得冷加剧;属热者,胸闷、灼痛,得热痛甚;属虚者,痛势较缓,其痛绵绵或隐隐作痛,喜揉喜按;属实者,痛势较剧,其痛如刺、如绞;属气滞者,闷重而痛轻;属血瘀者,痛如针刺,痛有定处。
3.辨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短暂,瞬间即逝者多轻,持续不止者多重,若持续数小时甚至数日不休者常为重病或危候。
一般疼痛发作次数与病情轻重程度呈正比,即偶发者轻,频发者重。
但亦有发作次数不多而病情较重的情况,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具体分析判断。
若疼痛遇劳发作,休息或服药后能缓解者为顺证,若服药后难以缓解者常为危候。
治疗原则针对本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的病机特点,其治疗应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本虚宜补,权衡心之气血阴阳之不足,有无兼见肝、脾、肾脏之亏虚,调阴阳补气血,调整脏腑之偏衰,尤应重视补心气、温心阳;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而理气、活血、温通、化痰,尤重活血通络、理气化痰。
补虚与祛邪的目的都在于使心脉气血流通,通则不痛,故活血通络法在不同的证型中可视病情,随证配合。
由于本病多为虚实夹杂,故要做到补虚勿忘邪实,祛实勿忘本虚,权衡标本虚实之多少,确定补泻法度之适宜。
同时,在胸痹心痛的治疗中,尤其在真心痛的治疗时,在发病的前三四天内,警惕并预防脱证的发生,对减少死亡率,提高治愈率更为重要。
必须辨清证候之顺逆,一旦发现脱证之先兆,如疼痛剧烈,持续不解,四肢厥冷,自汗淋漓,神萎或烦躁,气短喘促,脉或速、或迟、或结、或代、或脉微欲绝等必须尽早使用益气固脱之晶,并中西医结合救治。
分证论治·寒疑心脉症状:卒然心痛如绞,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感寒痛甚,心悸气短,形寒肢冷,冷汗自出,苔薄白,脉沉紧或促。
多因气候骤冷或感寒而发病或加重。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痹。
方药:当归四逆汤。
;方以桂枝、细辛温散寒邪,通阳止痛;当归、芍药养血活血;芍药、甘草缓急止痛;通草通利血脉;大枣健脾益气。
全方共呈温经散寒,活血通痹之效。
可加瓜蒌、薤白,通阳开痹。
疼痛较著者,可加延胡索、郁金活血理气定痛。
若疼痛剧烈,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无休止,伴有身寒肢冷,气短喘息,脉沉紧或沉微者,为阴寒极盛,胸痹心痛重证,治以温阳逐寒止痛,方用乌头赤石脂丸。
苏合香丸或冠心苏合香丸,芳香化浊,理气温通开窍,发作时含化可即速止痛。
阳虚之人,虚寒内生,同气相召而易感寒邪,而寒邪又可进一步耗伤阳气,故寒凝心脉时临床常伴阳虚之象,宜配合温补阳气之剂,以温阳散寒,不可一味用辛散寒邪之法,以免耗伤阳气。
·气滞心胸症状:心胸满闷不适,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治法:疏调气机,和血舒脉。
方药:柴胡疏肝散。
本方由四逆散(枳实改枳壳)加香附、川芎、陈皮组成,四逆散能疏肝理气,其中柴胡与枳壳相配可升降气机,白芍与甘草同用可缓急舒脉止痛,加香附、陈皮以增强理气解郁之功,香附又为气中血药,川芎为血中气药,故可活血且能调畅气机。
全方共奏疏调气机,和血舒脉功效。
若兼有脘胀、嗳气、纳少等脾虚气滞的表现,可用逍遥散疏肝行气,理脾和血。
若气郁日久化热,心烦易怒,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数者,用丹栀逍遥散疏肝清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