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百科]中药的使用如何正确掌握中药的用药剂量
中药材的剂量与用药时间
中药材的剂量与用药时间中药材是中医治疗中常用的药物形式。
在使用中药材时,剂量和用药时间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本文将探讨中药材剂量的确定和用药时间的合理安排,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中药材。
一、中药材剂量的确定中药材剂量的确定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病症的轻重来决定的。
一般而言,剂量可以分为低剂量、适量和高剂量三种。
低剂量适合于体质较弱或病情较轻的患者,其作用较为温和,不易产生副作用。
适量则适合于病情较为明显但未达到严重程度的患者,有效缓解症状并提高身体免疫力。
而高剂量通常用于治疗严重疾病或病情紧急的情况,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在确定中药材剂量时,还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格以及身体状况等因素。
儿童和老年人的剂量通常较低,而体型较大或体质较强的患者可能需要较高剂量来达到治疗效果。
此外,不同的中药材可能对同一病症有不同的剂量要求,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配比。
二、中药材的用药时间安排中药材的用药时间安排是指药物的使用频率和使用时段的确定。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要,可以将用药时间分为持续性、间歇性和临时性三种。
持续性用药是指需要长期服用中药材以维持治疗效果的情况。
例如,一些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用中药调理,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在这种情况下,患者需要按时按量地服用中药,一般建议每天分为若干次服用。
间歇性用药是指在病情有所缓解或进展时,根据需要来进行中药材的使用。
例如,感冒初期症状明显时使用中药材,待症状减轻后逐渐减少剂量或停止使用。
这种用药方式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来进行调整,灵活性较大。
临时性用药是指在出现突发病情或急性症状时,临时应用中药材以缓解症状。
例如,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痛、恶心等症状可以通过临时使用中药材来缓解。
在这种情况下,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在需要时及时服用中药。
在用药时间安排中,患者需按时按量服用中药材,严禁随意停药或突然增加剂量。
此外,如果出现不良反应或副作用,患者应及时咨询医生并调整用药时间和剂量。
中药用量标准
中药用量标准中药是我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药用价值被广泛认可。
在中医治疗中,中药用量的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着药效的发挥和患者的安全。
因此,正确掌握中药用量标准对于中医药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中药用量标准的确定需要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
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轻重都会对中药用量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对于儿童和老年人,中药用量会相对减少,而对于体重较大的成年人,用量则相对增加。
在确定用量时,医生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量体裁衣,确保用药安全。
其次,中药用量标准还需要考虑药物的性质和功效。
不同的中药药物具有不同的药性和功效,因此其用量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一些药物如炮制后药效增强,用量可以适当减少;而一些药物如毒性较大,用量则需要相对减少。
在使用中药时,医生需要对药物的性质和功效有清晰的认识,合理确定用量标准。
此外,中药用量标准还需要考虑药物的配伍和禁忌。
在中医治疗中,常常会采用多味药物进行配伍使用,这就需要考虑各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避免出现药物相互抵消或增强的情况。
同时,一些药物在特定情况下会有禁忌,如孕妇禁用、对某些药物过敏等,医生需要在确定用量标准时对这些情况有所考虑。
最后,中药用量标准的确定还需要考虑药物的制剂和给药途径。
不同的制剂如汤剂、丸剂、散剂等其用量标准也会有所不同,医生需要根据药物的制剂进行合理的用量确定。
同时,给药途径也会对用量产生影响,如口服、外用、注射等不同的给药途径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和利用,需要在用量标准上有所区别。
综上所述,中药用量标准的确定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过程,需要医生全面考虑患者情况、药物性质、配伍禁忌以及制剂给药途径等多个因素。
只有在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才能确定合理的中药用量标准,确保药效的发挥和患者的安全。
希望中医药工作者能够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中药用量标准进行用药,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科普:中药用药剂量七大原则
中医科普:中药用药剂量七大原则
中医治疗疾病,在诊断准确、选药合理的情况下,如果用药剂量不当也很难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一般情况下,中药必须按照药典、指南、说明书等规定的用量服用。
如果用量过小,就会效力不足,不能达到治疗效果,甚至会贻误病情。
反之,如果用量过大,就会导致药力过猛,导致克伐人体正气。
依据患者病情及身体状况,同时结合药材本身的质地特点,中药的用药剂量可按照以下原则掌握使用:
1、药材质地疏松容易煎出药物有效成分的中药(如花、叶、全草之类),用量宜轻。
药材质地重而实不易煎出药物有效成分的中药(如矿石、贝壳之类,用量宜重。
2、芳香能走窜的中药剂量宜小,味厚滋腻的中药剂量可稍大。
3、鲜药材的用量比干药材用量大。
4、同样的方药,入汤剂的剂量要比入丸散的剂量大。
5、青壮年用药剂量可以稍大,老年人的剂量应减少,婴幼儿一般按年龄体重换算使用。
女性在月经、怀孕和哺乳期,要特别注意掌握用药的剂量。
婴幼儿用药剂量换算参考:(1)1岁内的婴儿可用成人量的1/5或1/4;(2)2~5岁幼儿可用成人量的1/4或1/3;(3)5~10岁儿童可用成人量的1/3或1/2;(4)10~14岁少年儿童可用成人量3/4;(5)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用成人量的1/2~3/4。
6、急重症的病人用药剂量可以适当加大,轻症的病人用药剂量宜轻;疾病初起或体质较强者用药剂量可以稍大,久病体弱者用药剂量宜适当的减少。
7、如果是毒性比较大的药物(如乌头类:附子、川乌、草乌,马钱子,巴豆等),在使用时应从小剂量开始,依据病情的变化而增减,无毒的中药用量可以稍大一些。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是根据中药的性质、功效、使用方法和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等因素来确定的。
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用量标准,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药用量标准:
1. 质地较轻的花类药物,如菊花、金银花等,用量通常在10-30克之间。
2. 木质类药物,如桂枝、桑枝等,用量通常在10-20克之间。
3. 毒性较强的药物,如附子、乌头等,用量通常在3-10克之间,需要经过炮制和煎煮,以降低毒性。
4. 滋补类药物,如人参、鹿茸等,用量通常在5-15克之间。
5. 清热解毒类药物,如黄连、黄芩等,用量通常在10-20克之间。
6. 利水渗湿类药物,如茯苓、泽泻等,用量通常在15-30克之间。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用量标准并不是绝对的,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在实际使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来确定用量,并在煎煮时进行适当的加减。
此外,中药的用量标准也会受到地域、季节、药材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总之,中药用量标准是中药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根据中药的性质、功效、使用方法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确定,以确保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
中药材的用量与用法指南
中药材的用量与用法指南一、前言中药是我国独有的传统医药疗法,凭借着丰富的治疗经验和独特的药理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应用。
然而,中药的用量和用法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本文旨在帮助读者了解中药材的用量与用法,以便更好地运用中药。
二、中药材用量的基本原则1. 个体差异原则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中药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应注意个体差异,量应因人而异。
2. 病情轻重原则不同病情需要不同的用量,轻症可以适量减少用量,重症则需要增加用量。
在用药前应与医生咨询,听从专业建议。
3. 药材煎煮原则中药材在煎煮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损失,据此可以适当增加用量以达到药效。
三、中药材的用法1. 煎汤法煎汤是中药最常使用的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步骤一:将药材洗净,切成适当大小;步骤二: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后转小火煎煮,通常需煎煮30分钟至1小时;步骤三:熄火后,药渣沉淀,过滤液体即为煎汤药液。
2. 泡水法适用于容易出汁的药材,如花草茶材料。
具体步骤如下:步骤一:将药材洗净,放入容器中;步骤二:加入适量热水,浸泡10-20分钟;步骤三:待药材充分浸泡后即可饮用。
3. 口服丸剂丸剂是中药药材经过炮制、研磨制成的固体药剂形式。
具体使用方法如下:步骤一:根据医嘱或产品说明选择合适的丸剂;步骤二:根据剂量,在饭前或饭后适时服用;步骤三:用温水送服。
4. 外用敷贴法某些中药材适用于外用敷贴,如茶树油等。
具体使用方法如下:步骤一:选取适当的药材或药膏;步骤二:将药材或药膏涂抹于患处;步骤三:用纱布或胶布固定,保持敷贴至少数小时。
四、中药材的常见用量参考以下是一些中药材的常见用量参考,具体用量仍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1. 黄连:3-5克,煎汤服用;2. 人参:3-9克,煎汤服用或制成丸剂;3. 当归:6-12克,煎汤服用或泡水服用;4. 陈皮:3-10克,煎汤服用或泡水服用;5. 甘草:3-10克,煎汤服用或泡水服用;6. 金银花:10-15克,煎汤服用或泡水服用。
中草药的配量与用法
中草药的配量与用法
中草药的配量和用法是根据每种中草药的性质、功效以及个体情况来决定的。
以下是一般的中草药配量和用法指导:
1. 配量:
- 中草药的配量通常按照克数或者剂量来计算。
不同的中草药有不同的标准配量,可以参考中医药学相关书籍或专业医生的建议。
- 配量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
对于儿童、孕妇、老年人和体弱者,一般建议调整剂量。
- 在使用复方中草药时,各种中草药的配比也需要根据病情进行调整。
2. 用法:
- 中草药一般可以煎服、入丸、入散、外用等多种方式使用。
- 煎服:将中草药加水煎煮,取药液饮用,或者将煎煮后的渣渣用于外敷。
- 入丸、入散:将中草药研磨成粉末后,按照一定比例配伍制成丸剂或散剂,患者根据医嘱服用。
- 外用:将中草药研磨成粉末或者制成煎剂,外敷患处。
需要注意的是,中草药的使用应该在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他们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中草药的配方和剂量调整,确保安全有效。
同时,在使用中草药时应遵循药物的使用禁忌和注意事项,如不宜与某些药物同时使用、避免过敏等。
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适,应及时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
中药的用量用法
中药的用量用法
一,中药的用量(剂量):一般是指干燥后的药材饮片,在汤剂中的成人1日内服量。
如用鲜品药物,或不入汤煎,直冲饮的散粉药物,其用量酌有增减,临床上应另外标注。
二,中药的用法:中药汤剂,一般一剂药应分次加水煎煮2~3次,煎液合并在一起,调匀,再分2~3次饮用。
普通汤剂适于温服,发散风寒药适于热服,有呕吐倾向的患者宜小量多次频频服用。
一般丸、散等固体药剂,宜用温开水送服;动物胶质性药物(如阿胶、鹿角胶)可以药液或水烊化(蒸化)后,再与药液一起饮用,而不可与其他饮片同煎。
三,服药时间:应以药性和病情而定。
一般情况,补益药多在饭前服用,助消化或有刺激性的药物可在饭后服用,安眠药应在睡前服用,驱虫药应在空腹时(睡前或晨起)服用。
四,用药次数:1剂汤剂一天应服用3次,病缓者可服用2次,病急、病重也可服用4次。
另外,服用发汗剂应得汗则停,泻下剂得泻则止,以免过汗、过下而伤阴耗气。
最后,中药的用量:①以体质、年龄定量;②以病情定量;③以毒性有无及峻缓定量;④以药物性质定量;⑤以药物配伍定量;⑥以剂型定量;⑦以炮制定量;⑧以地域季节气候定量。
中药行业的药物剂量与用法用量指导
中药行业的药物剂量与用法用量指导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和对中医药的认可,中药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然而,由于中药的特殊性质和复杂性,药物的剂量与用法用量指导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药行业的药物剂量与用法用量指导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药物剂量的重要性药物剂量是指药物在治疗中的使用量。
正确的药物剂量对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而中药的药物剂量更为复杂,因为中药常常是多种药材组成的复方,其中的药物成分相互影响,需要科学合理的剂量设计,才能发挥出最佳的疗效。
二、用法用量指导的必要性用法用量指导是针对每个中药配方,明确指导患者使用方法和使用量。
药物的用法使用量不当,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出现不良反应。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用法用量指导对确保中药的安全使用至关重要。
三、解决方案为了解决中药行业的药物剂量与用法用量指导问题,以下是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1. 制定标准剂量指导:中药行业可以制定一套标准剂量指导,对不同药物进行科学合理地剂量设计。
这些指导应基于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2. 建立药物剂量数据库:中药行业可以建立药物剂量数据库,收集和整理各种中药及其不同配方的剂量信息。
这样一来,临床医生和患者可以方便地查询和使用。
3. 加强教育培训:中药行业应加强对医生和药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在中药剂量和用法用量指导方面的专业水平。
只有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才能提供更好的药物剂量与用法用量指导。
4. 严格质量控制:中药行业应加强药物的质量控制,确保中药的质量稳定和安全性。
只有保证药物的质量,才能提供准确的剂量和用法用量指导。
总结起来,中药行业的药物剂量与用法用量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这需要中药行业制定标准剂量指导,建立药物剂量数据库,加强教育培训以及严格质量控制。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推动中药行业的发展。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11页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8页
(二)特殊入煎法 ⑴先煎:矿石、贝壳及一些有毒药品。先煮30分 钟,后纳入余药。 ⑵后下:芳香挥发、质轻味薄、久煎有效成份易 于挥发而降低药效者。先煎它药,离煎毕5—10 分钟时入本类药。 ⑶包煎:粘性强、易糊化、细小颗粒、粉末、绒 毛等药。以纱布包裹后入煎。 ⑷另煎:珍贵药,以免损耗。煎液可另服,也可 与其它煎液混合服用。
软膏、浸膏、糖浆等;以后又出现丸剂、锭剂、 丹剂、灸剂,明代出现露剂。当代出现胶囊、片 剂、冲剂、气雾剂、膜剂、橡皮膏、合剂、酒剂、 注射剂、茶剂、袋泡剂、注射剂、口服安瓿等。 丸剂当代分为蜜丸、水丸、浓缩丸、蜡丸、滴丸、 糊丸等各种,胶囊分为软、硬两种。当代尝试将 纳米技术用于中药生产。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7页
三、煎药法 徐灵胎:“煎煮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 全在于此。夫烹饪失调度,尚能伤人,况药之治疗, 可不讲乎?” (一)普通煎药法 ⑴器皿:砂锅或砂罐。 ⑵水:①水源:洁净凉水;②水量:高出药面3厘 米左右;③煎前浸泡:30—60分钟。 ⑶火候:先武后文。 ⑷时间:普通30分钟左右——指文火煎煮时间。 ⑸榨渣取汁:以提升利用率。 ⑹煎煮次数:2—3次。
量宜多;鲜品,量宜多。 药品性味——性弱力平味淡者,量宜多;性强
力峻味浓者, 量宜少。 有毒无毒相关——有毒者,严格控制剂量;无毒 者可增大改变幅度。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4页
②与剂型、配伍相关: 配伍:单味或复方;主药或辅药。 剂型:煎剂量大;丸散量小。 ③与患者详细情况相关:包含患者年纪(小儿用量: 5岁以下—1/4成人量;5—12岁—1/2成人量。12岁 以后随年纪增加逐步向成人量靠齐)、体质、性别、 病程长短及病势轻重等相关。 ④与季节、地域相关。
中草药的用量问题详解
中草药的用量问题详解有不少中医初学者都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使用单味中药或者是复方中药时不好掌握剂量,其实剂量问题很重要,不仅仅是单味和复方需要掌握剂量,鲜药和干药也需要掌握。
中草药的用量,直接影响它的疗效。
如果应该用大剂量来治疗的,反而用小量药物,可能因药量太小,效力不够,不能及早痊愈,以致贴误病情;或者应该用小剂量来治疗的,反而用大量药物,可能因药过量,以致克伐人体的正气,都将对疾病的治疗带来不利的后果。
此外,一张通过配伍组成的处方,如果将其中某些药物的用量变更以后,它的功效和适应范围也就随着有所不同。
由于这些原因,所以对待中草药的用量,应该有严谨而细致的态度。
一般说来,在使用药物、确定剂量的时候,应该从下列三个方面来考虑:1、药物的性质与剂量的关系:在使用剧毒药物的时候,用量宜小,并以少虽开始,视症情变化,再考虑逐渐增加;一旦病势已减,应逐渐减少或立即停服,以防中毒或产生副作用。
在使用一般药物的时候,对质地较轻或容易煎出的药物如花、叶之类,用量不宜过大;质重或不易煎出的药物如矿物、贝壳之类,用量应较大;新鲜的药物因含有水分,用量可较大些,干燥的应较少些。
过于苦寒的药物,多用会损伤肠胃,故剂量不宜过大,也不宜久服。
2、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丸、散剂用量要大一些;在复方应用时比单味药用量要小一些。
3、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成人和体质较强实的病人,用量可适当大些;儿童及体弱患者,剂量宜酌减。
又病情轻者,不宜用重剂;病情较重者,剂量可适当增加。
现在临床处方一般用量大致如下:1、一般药物:干燥的一钱至三钱(如麻黄、荆芥、知母等),新鲜的药物一两至二两(如鲜茅根、鲜生地等)。
2、质地较轻的药物:三分至五分(如灯芯草等),或一钱至一钱五分(如白残花、薄荷叶等)。
3、质地较重的药物:三钱至五钱(如熟地、何首乌等),或一两至二两(如石膏等)。
4、有毒药物:毒性较小的用五厘至一分(如雄黄),毒性较大的用一毫至二毫(如砒霜)等。
2024药典规定常用中药使用剂量
2024药典规定常用中药使用剂量
一、药典规定的中成药常用剂量
在中药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常用中成药的剂量是根据其主要成分含量、疗效及疗效监测等因素确定的。
具体剂量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成分含量:一般情况下,中成药的剂量和成分含量有一定的关系。
药典规定,中成药中各成分的含量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有所不同,但是总含
量应该满足一定的标准。
2.药效:中成药的剂量也与其药效有关。
一般情况下,中成药的疗效
与剂量呈正相关关系,即剂量越大,疗效越好。
3.疗效监测:在临床应用中,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疗效监测结果,
可以对中成药的剂量进行调整。
二、常用中药的剂量指导方针
中药的剂量指导方针是根据中医药学原理和实践总结而成的经验性指导,可以帮助医生正确使用中药,并确保疗效的出现。
以下列举一些常用
中药的剂量指导方针:
1.罗汉果:一般情况下,每次使用2-5克,每日3次。
2.人参:一般情况下,每次使用3-9克,每日1-3次。
3.黄连:一般情况下,每次使用1.5-6克,每日3-4次。
4.当归:一般情况下,每次使用5-15克,每日1-3次。
5.五味子:一般情况下,每次使用2-6克,每日2-3次。
总体来说,中药的使用剂量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以及配伍使用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同时,在使用中药时还应该注意患者对中药的耐受性、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中药用量标准
中药用量标准中药用量标准是指在中医药临床应用中,根据中药的性味归经、病证的不同特点,科学合理地确定药物的用量,以达到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目的的一项重要指导标准。
中药用量的合理确定,对于保证中药疗效的发挥,减少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药用量的确定需要根据中药的性味归经来进行。
中药的性味归经是指中药的药性特点和归属经络的归属。
根据中药的性味归经,可以确定中药的用量范围。
比如,寒性药物用量宜少,热性药物用量宜多。
此外,还需要考虑中药的毒性、药物代谢和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来确定中药的用量标准。
其次,中药用量的确定还需要考虑病证的不同特点。
不同的病证需要采用不同的中药用量。
比如,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中药用量可以适当减少;而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中药用量则需要适当增加。
此外,还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体质、病史等因素,来确定中药的用量标准。
总之,中药用量标准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中药的性味归经和病证的不同特点。
在临床应用中,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中药的用量,以达到最佳疗效。
同时,在使用中药时,也需要注意遵循医嘱,不可随意增减用量,以免影响疗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了解中药的用量标准。
比如,可以咨询专业的中医师,了解中药的用量标准和注意事项;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中医药书籍或文献,来了解中药的用量标准和适应症;此外,还可以关注一些权威的中医药网站或平台,获取中药用量标准的最新信息。
总的来说,中药用量标准的确定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
只有科学合理地确定中药的用量,才能确保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相关知识,提高对中药用量标准的认识,以更好地保障我们的健康。
中药用量标准
中药用量标准中药用量标准是指中药在临床应用中所使用的剂量范围和标准,是中医药治疗的重要指导依据。
合理的中药用量可以确保药效的发挥,避免药物过量或不足而导致的不良反应或治疗效果不佳。
因此,准确掌握中药用量标准对于中医药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中药用量标准的制定是基于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研究的结果。
在中医药领域,医者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中医理论和个体化特点,灵活运用中药用量标准。
一般来说,中药用量标准是根据中药的性味归经、病情的轻重缓急、患者的体质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
其次,中药用量标准的制定还需要遵循中医药的基本原则。
中医药强调辨证论治,因此在使用中药时,医者必须根据患者的辨证施治,选择合适的中药用量。
同时,中药用量标准还需考虑中药的毒性和药性,避免因用量不当而引发中毒或不良反应。
另外,中药用量标准的制定也要考虑到中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
不同的中药成分在人体内的代谢速度和方式各不相同,因此在确定中药用量时,需要考虑到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以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总的来说,中药用量标准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中药的药理特点、临床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遵循中医药的基本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施治。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药的安全有效使用,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中医药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和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中药用量标准,以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引导患者正确使用中药,避免滥用或误用中药而导致不良后果。
综上所述,中药用量标准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重要指导依据,其合理制定和正确使用对于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和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希望中医药工作者能够深入研究中药用量标准,不断提高临床实践水平,为患者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药的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的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是中医用药的总称,包括草药、矿物药、树皮、树叶、动物药等。
中药的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包括以下几点:
1. 中药的服用方法
中药一般需要按照医生或中药店的指导进行煎药。
煎药时需要按照中药的方剂比例加入水,然后将中药放入热锅中煎至一定的汤汁,一般情况下,煎好的汤汁浓度约为20克左右。
将煎好的中药汤汁倒入碗中,加入适量的温水(水温以控制在90°C左右),然后分几次服用。
2. 注意事项
(1)煎药时需要严格按照中药方剂的比例加入水,以保证中药的浓度和质量。
(2)煎药时需要注意火候,避免中药焦糊或变色。
(3)不同中药的服用方法可能不同,需要按照医生或中药店的指导进行服用。
(4)对于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老年人等人群,应该在医生或中药店的指导下谨慎使用中药。
(5)服用中药后,应该注意避免与其他药物一起服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6)在服用中药期间,应该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饮食过度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
(7)服用中药后如出现不适,应该及时就医,以免影响病情。
如何制定合理的中药用量
如何制定合理的中药用量中药的用量即中药的剂量,是临床应用时的份量,除特别注明外,均指干燥饮片入汤剂的成人一日用量,包括单味药用于治疗的量、方剂组成各药的量或整个方剂的量,不过通常所说的用量,大多指每味药物的常规用量。
用量(或称剂量)的实质是药物应用机体后,能够产生特定生物效应的量。
其确定的依据,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程与病势,如老年人的用药量应适当低于青壮年;儿童用量宜轻,通常7岁以上儿童可按成人量减半,5岁以下可用成人量的1/4,婴幼儿为1/8或1/6;妇女用量约低于男性;身体强健者用量可稍重,身体虚弱者用量宜轻;过敏体质者,应尽量避免使用某些易于致敏的药物,如非用不可,应从小剂量开始。
二是药物的性味、质地与质量。
气味平淡、作用缓和之药,用量可稍大;气味浓厚、作用峻猛之药,以及峻下逐水、破气散结、破血通瘀的药,用量宜轻;有毒药,特别是剧毒药的用量,必须严格控制,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中病即止;小毒药及无毒药,用量可适当掌握。
三是使用目的、病证需要及配伍用药与剂型采用。
如牵牛子少则通便,多则行水;蒲公英单用可用30~50克,配方用只需10~15克;入汤剂可稍大,入丸、散用量宜小。
四是考虑所处地域或季节气候。
南方气温偏高,其人腠理疏松,解表药宜轻;北方气温偏低,其肌肤强厚,解表药宜稍重。
夏季暑热多湿,芳香化湿药可略重,解表药、温阳散寒药宜轻;冬季寒冷,温补、发表之品可稍重;春季升发,轻用风药;秋季干燥,重用润养药。
下面特按《中国药典》及权威性中药著作的标示,将临床常用的小毒、有毒、大毒、极毒药,或某些贵重药和部分较特殊药物的用法用量开列如下:小毒药:如:土鳖虫3~10克,多须焙炒后入药;皂角1~1.5克;山豆根3~6克;川楝子5~10克,炒后入药;吴茱萸2~5克,须炒泡后用;苦杏仁5~10克,须燀去皮尖。
有毒药:如:千金子1~2克,须捣碎,很少生用;千金子霜0.5~1克;制川乌1.5~3克;制草乌1.5~3克;制南星3~9克;制白附3~6克。
中药配比剂量的原则
中药配比剂量的原则
在中药配方中,剂量的配比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正确的剂量配比可以保证药效的发挥,同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中药配比剂量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主药首选
在中药配方中,主药是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因此其剂量应适当加大。
一般来说,主药的剂量应该占整个药方的30%-50%,以确保药效的发挥。
同时,主药的选用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进行选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副药次之
副药是辅助主药治疗作用的药物,其剂量应该适当减少。
在中药配方中,副药的剂量应该占整个药方的20%-30%。
副药的选择应该根据主药的性质和治疗需要来决定,以增强主药的治疗效果或减轻主药的副作用。
3.佐药辅助
佐药是起辅助治疗作用的药物,其剂量应该适当减少。
在中药配方中,佐药的剂量应该占整个药方的10%-20%。
佐药的选择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主副药的性质来决定,以增强整个药方的治疗效果或减轻不良反应。
总之,在中药配比剂量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做到主次分明、搭配合理。
同时,应该注意药物的性质和作用特点,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如有疑虑,建议在医生的指
导下进行中药配比剂量的调整。
中药应用剂量的把握
中药应用剂量的把握中药的剂量是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确定的一日用药量,是药品标准下收载的内容之一,医生和药剂人员必须准确掌握中药的剂量,才能取得应有的疗效。
中医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理、法、方、药的临床实践过程,以疗效为评价标准并受中药剂量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治疗过程中正确把握中药剂量是至关重要的,笔者从中药产地对剂量的影响等三方面讨论如下:中药产地对剂量的影响。
传统对产于某“道”或某“地”的产量大、质量优的中药称为“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由于独特的产地、生境条件以及生长过程中秉受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具有独特的优良品质。
如道地黄连以产于四川洪雅,雅安,峨眉者最为著名,故有川连、雅连之称,又以条粗壮,质坚实、断面红黄色者佳。
枸杞以宁夏中宁所产者为道地药材,又以粒大、色红、肉厚、质柔润、粒少,味甜者为佳。
砂仁以产于广东阳春的东山,蟠龙山,金花坑等处者,市场上习称“蟠龙正春砂”,冠于其它砂仁之上为优质品,又以个大,坚实、仁饱满、气味浓者为佳。
其它如“四大怀药”“浙八味”等中药都是著名的“道地药材”,习称上品。
中药产地对剂量的影响体现在中药质量与剂量的关系上,在用药剂量上遵循质优者用量小,质次者用量大的原则。
药品标准中收载的中药剂量就是“道地药材”临床治疗疾病的一日常用量。
中药所含有效成分的变化对剂量的影响。
某些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含量直接影响其疗效,因而在临床上应正确调整剂量已取得应有的疗效。
如苦杏仁味苦、辛,性温、有小毒;入肺、大肠经;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之功;其所含苦杏仁苷既是有效成分,又具有一定毒性,临床应用根据有效成分的含量并通过合理炮制确定合适的剂量配方入药,药煮过程中苦杏仁苷分解后产生微量氢氰酸,患者服用后通过镇静呼吸中枢发挥止咳平喘作用。
苦杏仁苷分解后所产生的氢氰酸毒性较大,如用量过大,可引起呼吸麻痹等不良反应,甚至引起中毒。
因此剂量对临床疗效有显著影响,若用量不及则难达到治疗目的,太过则易致不良反应。
中药的用量该如何把握
中药的用量该如何把握人们一般都认为中药比较安全,效果又好。
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中药喝多喝少没事,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中药剂量有严格的要求,一副药要在一天内喝完,不能因为煎的多了,就分两天喝完,那样剂量达不到。
一般而言,一天一副药喝完就行。
我们经常看到中药处方中密密麻麻写了很多药,每个药的克数又都不一样,这个10g那个3g的,很复杂。
其实处方中的每个药物的用量除了依据君臣佐使的原则配伍之外,还有其他几种因素影响,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中药的用量该怎样把握吧!首先,药物的性能影响,作用平和的药物用量会大一点,而毒性药物用量要小一些,而且使用毒性药物要从小量开始慢慢增加,达到效果即可,不能多投,防止中毒,所谓中病即止。
其次,药物的质地影响,一般质轻的药物用量要小,比如灯心草,是治疗心烦的,灯心草很轻,如果你开30g,会很多,慢慢一大盆,煎药锅都放不下的,病人怎么吃?所以这种花,叶,茎髓类的药物用量要小;相反,质地重的药物用量要大,比如磁石,治疗肝阳上亢,心烦不眠等病,用量可以达到30g,因为它是矿物药,量少了,只有一点点,煎药又不好煎出有效成分,所以量要大一些。
第三,单味药用量要大,例如独参汤中人参用量要用到60-80g,而如果配伍其他药,则用量要小得多,一般处方中也就3-15g。
因为组方有很多药也在共同起作用。
第四,人群体质影响,青壮年用量要大,老弱妇孺用量要小。
小孩用量,以5岁为界,5岁以下为成人的三分之一,5岁以上为成人的二分之一。
第五,季节气候影响,比如夏天得了风寒感冒,要用辛温解表药,但是夏天本身气温高,所以用量不能大。
第六,苦寒的药物用量不能过大,苦寒药物容易伤阳,伤脾胃,也不能长期使用。
最后,贵重药物用量要小,我们要考虑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
太贵了,老百姓吃不起,也用不着那么多剂量。
比如鹿茸,用的多了,还会引起上火,口干,流鼻血等。
所以名贵药物并不是越多越好。
另外,以上强调的都是中药的干燥品。
如果是新鲜的则要加倍使用,用量要比干燥品加一倍使用,因为鲜品中药很多是水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百科]中药的使用如何正确掌握中药的用药剂量
中药的使用是有严格的配伍标准的,不是我们可以随便使用的,那么对于中药的使用我们应该如何来用呢?其实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可能就会有点困难的,以下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中药的用量。
中药的计量单位,从古至今有过较多的衍变。
古代有重量(铢、两、钱、斤等)、度量(尺、寸)及容量(斗、升、合等)等计量方法。
此外,还有可与上述计量方法换算的“刀圭”、“方寸匕”、“撮”、“枚”等较粗略的计量方法。
后世多以重量为计量固体药物的方法。
明清以来,普遍采用16进位制,即1斤=16两(1两=10钱)。
现在我国的中药计量规定采用公制,即1kg=1000g。
为了处方和配药进行换算时的方便,按规定以如下近似值进行换算:
一两(16进位制) ≈30g
一钱≈3g
一分≈0.3g
一厘≈0.03g
中药的用药量,通称为剂量,一般是指成人在一日中每
一味药的用量。
但也可为一剂药物中每味药的份量。
在方剂中则是指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准确地掌握用药剂量,也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药的剂量不是一成不变的,主要依据药物因素、病人情况及季节环境来确定。
一、药物因素
(一)药材质地
一般来说,花叶类质轻的药,用量宜轻(一般用量为3~10g);金石、贝壳类质重的药物用量宜重(一般用量为10~30g);鲜品一般用量也较大(一般用量为30~60g)。
(二) 药物性味
一般作用温和、药味较淡的药,用量可重;作用强烈,药味较浓的药,用量则宜轻。
(三)毒性强弱
无毒或毒性较小者用量变化幅度可稍大;有毒药物,尤其毒性较强者均应严格按照药典控制剂量。
(四)方药配伍
一般药物单味应用时,用量可较大;入复方应用时,用量宜小。
在复方中做主药用量可大,做辅药时用量宜轻。
(五)剂型
在汤剂中,用量可大;在丸、散剂中,用量宜轻。
(六)用药目的
在临床用药时,有些药物,由于用药目的不同,同一药物的用量也应不同。
如用作消积行气,可选常用剂量;用作杀虫,即须按要求重用。
再如泻下药,同是用以泻下,用于通便导滞,用量宜轻;若用于峻下逐水,则用量宜重。
二、病人情况
(一)年龄
小儿身体发育尚未健全,老年人气血渐衰,对药物的耐受力均较弱。
药物的用量应低于青壮年的用药量。
小儿五岁以下通常用成人量的四分之一,五、六岁以上的可按成人量减半用。
(二)性别
一般药物,男女用量区别不大,但妇女在月经期,妊娠期,用活血祛瘀通经药用量一般不宜过大。
(三)体质
体质强壮者用量可重;体质虚弱者用量轻,即使是用补益药,也宜从小剂量开始,以免虚不受补。
(四)病程
新病患者正气损伤较小,用量可稍重;久病体虚,用量宜轻。
(五)病势
病急病重者,用量宜重;病缓病轻者,用量宜轻。
若病重药轻,有杯水车薪之嫌,病势难以控制;若病轻药重,则恐诛
伐太过,以致损伤正气。
另外,在患者方面还应考虑到所在职业、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如体力劳动者的腠理一般较脑力劳动者的致密。
使用发汗解表药时,对体力劳动者用量可较脑力劳动者稍重一些。
结语:通过以上文章介绍我们是不是对中药的用量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中药的使用还是有很多的讲究的,我们可以试试以上介绍的文章内容,希望以上介绍的中药的使用情况能帮助到大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