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数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人:张娜授课人:全册第课时教学内容:小数乘法与除法第 1课时第5单元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数乘整数的含义,学会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能口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得数,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积累计算学习的经验,培养分析、推理和抽象、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加探索活动,感受探索活动的成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积的小数点的定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计算器。
教学程序:主备人:张娜授课人:全册第课时教学内容:小数乘整数第 2课时单元第 2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够应用规律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归纳、验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体验探索数学规律,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习惯和意识。
教学重点:探索一个小数乘10、100、1000所引起的小数点位置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小数点位置的右移引起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程序:主备人:张娜授课人:全册第课时教学内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第 3课时单元第 3课时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并初步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懂得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会用竖式进行计算。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能力,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乐趣。
3.养成认真计算,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教学难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程序:主备人:张娜授课人:全册第课时教学内容:一个数除以10、100、100……的计算规律第 4课时单元第 4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运用规律正确口算一个数除以10、100、1000…….的商。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三是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
6.通过对多边形面积计算的学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用所学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
推导面积计算公式。
单元关键能力
在探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202X年秋期集体备课表
学月
第月
年级
五年级上册
学科
数学
主备人
集体备课时间
年月日
(一)单元整体解析
单元主题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单元内容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认识平方千米与公顷和问题解决。
单元课时预设
共13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用这些公式计算图形面积。
单元基础知识掌握重点、考点、易混点、易错点
要注意长方形面积计算和本单元知识是后面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它的基础作用不仅体现在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学习新知识的认知基础,还体现为基本认知策略也是学习新知识的重要认知策略。
关键能力训练方法和支架
一是重视从现实生活中引入要学习的内容,强调从具体情境或已知的前提出发进行合情推理。
2.能借助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算。
4.能用所学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和成功体验。
五年级数学上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时间
9.25
地点
三办
中心发言人
王翠香
集体二次
修正
章、节名称
第五单元分数除法
执笔人
学情
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分数乘法和方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今后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与分数有关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学习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4、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课堂上以小组讨论为主,采取独学、对学、群学等方式,把课堂的时间交给学生,放手学生,让他们在小组中通过探索掌握知识。
5、、促进学生主动性、个性化的学习。请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探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他们在小组中担任不同的角色,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的学习,实现个性化发展。
教学
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直观图示,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会进行简单的乘除混合运算。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体验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问题的简捷性。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3、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探索学习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时要更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时,适时安排一些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学具操作、图形涂色或画线段图的过程中探究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分数除法的实际应用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教学时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分数除法问题。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最大优势是未知量参与列式,属于“正向思维”,学生很容易接受。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方法的优越性,逐渐形成使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稿教案《简易方程》
第1课时用字母表示数(1)(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
3.在探索现实生活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
教学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
教学准备:课件。
1课时第2课时用字母表示数(2)(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理解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
2.使学生能够用语言表达运算定律和字母公式,能够将数字代入字母公式中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向学生渗透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公式的简单美。
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并能用公式求周长和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第3课时用字母表示数(练习课)(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能熟练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会利用公式、常用的数量关系求值。
2.经历用字母表示数和求值的练习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熟练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运算定律、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2)该图由几个小长方形组成?分别说说它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组织学生观察图,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
然后教师指名学生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出:左边长方形长是a,宽是c;右边长方形长是b,宽是c;整个长方形长是(a+b),宽是c。
(3)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后,教师指名学生回答:①哪一部分的面积是ac? (左边长方形的面积)②哪一部分的面积是bc? (右边长方形的面积)③整个图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方法一:(a+b)c 方法二:ac+bc三、巩固练习1.教材第57页练习十二第9题。
2.教材第57页练习十二第12题。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包括四部分内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和组合图形的面积。
本单元教材突出以下特点: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图形内在联系为线索,以未知向以知转化为基本方法开展学习。
体现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注意练习的探索性,形式多样化,以促进学生对计算公式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二、单元教学目标:1、利用方格纸和割补、拼摆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行、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2、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三、学情分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梯形面积、圆的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计算的基础。
三角形面积的知识基础是:三角形底和高的认识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知识的增长点是三角形面积公式。
其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的基础是割补法、增补法,以及平行四边行面积推导过程中蕴含的“根据一定的条件和方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四、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3、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梯行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梯形面积。
4、使学生理解组合图形的含义,初步了解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五、重点难点1、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倒过程。
3、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能正确的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几个已学过的图形。
六、单元课时安排: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课时2、三角形的面积2课时3、梯形的面积2课时4组合图形的面积2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第一课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对学生进行辩诈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重点:理解公式并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简易方程一、教材解析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求代数式的值)和解简易方程(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实际问题与方程)。
通过教学,促成学生思维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一次飞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的算术知识的理解,同时初步渗透代数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三、重点难点能正确地找出题目的等量关系,会列方程解方程,并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建议1.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
本单元的知识大多比较抽象。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相关认识基础,关注由具体实例到一般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
无论是学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还是学习方程的概念或等式的性质,既要发挥具体实例对于抽象概括的支撑作用,又要及时引导学生超脱实例的具体性,实现必要的抽象概括。
2.用好教材资源,适当扩展联系实际的范围。
在本单元中,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都是便于理论(数学知识)联系实际(现实生活)的学习内容。
教材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共性着眼,精心筛选、设计了不少生动的富有意义的现实题材,如第1节中人在地球上与月球上的举重质量的关系,标准体重与身高的关系。
又如第2节中,地球表面积、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构成等等。
教学时,应充分用好教材提供的资源,进而从本地、本校的特色出发,适当补充一些学生身边的题材,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五数上册第5单元集体备课教案(21页)
重 难 点 及 教 法
四、教法建议:用字母表示数,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用 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关系,更让学生感到困难。让学生从具体的、确定的数过度到用字母表示抽 象的、可变的数,对学生来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相关认 识基础,使学生从具体实例到一般意义的抽象概括逐渐过渡。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往往不会将含有字母的式子看作是一个量,如:苹果2元一斤,香蕉比苹 果贵x 元,2+x 既表示苹果价格与香蕉价格之间的数量关系,也表示香蕉的价格,很多学生认为这只是 一个式子,不是结果。而这正是学生学习简易方程的基础,所以要先学习用字母表示一个特定的数,再 学习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也就是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让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再学习 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这样由易到难,便于学生在数学认知上有更高的飞跃。 本单元可用20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用字母表示数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简易方程练习课——练习十二 用字母表示数的应用(1) 用字母表示数的应用(2) 简易方程练习课——练习十三 方程的意义 等式的性质 解方程(1) 解方程(2) 第11课时 第12课时 第13课时 第14课时 第15课时 第16课时 第17课时 第18课时 第19课时 第20课时 简易方程练习课——练习十五 实际问题与方程(1) 实际问题与方程(2) 简易方程练习课——练习十六 实际问题与方程(3) 简易方程练习课——练习十七(1) 实际问题与方程(4) 简易方程练习题——练习十七(2) 整理和复习(1) 整理和复习(2)
第
教 材 内 容
五
单元
简易方程
教材分析及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用字母表示数、运算定律、计算公式和数量关系,学习方程的意义、等式的基 本性质和解简易方程,以及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简易方程的运用。在学生已有的算术和代数知识的基 础上学习简易方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并且能够巩固和加深所 学的算术知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等,初 步了解简易方程,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数学思考: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问题解决:能列简易方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培养学生书写规范和自觉 检验的习惯。 教学难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单元集体备课整体设计
亦然。
用符号语言更能体现出数学语言的简练、明确等特点,更好地满足数学思考的需要。
用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所组成的式子只能表示个别具体的数量之间的关系,而用字母表示数,既简单明了,又能概括出数量关系的一般规律,在较大范围内肯定了数学规律的正确性。
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出示:爸爸比小红大30岁。
提问:小红1岁时,爸爸多少岁?小红2,3,4……岁时,爸爸多少岁?学生得出:1+30,2+30,3+30,4+30……。
教师进一步提问:小红的年龄每年都在变化,爸爸的年龄每年也在变化,但是什么没有发生变化?上面的每一个式子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能不能用一个式子简明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呢?引导学生用“”来表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符号的概括性:表示什么?又表示什么?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逐步体会字母的现实意义,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美和概括性。
同时也渗透了函数思想。
2.运用──经历符号化过程,实现数学建模会用符号表示,也就是会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符号表示出来,这个过程叫做符号化。
符号化的问题已经转化为数学问题,随后就是进行符号运用和推理,最后得到结果,这就是数学建模的思想。
如:从纸上剪下2 cm,4 cm,5.6 cm,8 cm……长度的部分,所得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如果随意剪下一段,面积又是多少?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为。
又如:要求学生看图,说一说3本书与2.4元之间的关系。
学生开始可能会说道:“3本书的价钱一共是2.4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试着用一个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可能会说道:“每本书的价钱×3=2.4元”。
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它们的关系,这时学生可能会用“”来表示其数量关系。
这一过程是学生逐步数学化的过程,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用符号来表示,是将问题进行一般化的过程,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增强学生的符号意识。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教材分析及全部集体备课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教材分析及全部集体备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简易方程》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让学生初步接触方程的概念,学会用简单的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内容主要包括方程的定义、方程的解法以及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四则运算,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方程的概念和解法还是第一次接触,可能会感到陌生和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方程的知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方程的概念,学会解简单的方程,并能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方程的概念,学会解简单的方程。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并理解方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引导发现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方程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发现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尝试列出方程。
3.引导: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讲解方程的解法。
4.实践:学生独立或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方程进行计算。
5.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方程的知识点,强化重点。
6.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重点。
主要包括方程的定义、方程的解法以及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单元《混合运算》大单元集体备课 全部教学设计
三、单元整体教学思路单元结构图及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设计课时本单元第1课时课题《混合运算》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分析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第47页例题1。
《同级混合运算》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在学习了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学会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并能按照规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脱式计算,为今后学生系统掌握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两步),学习第二学段两步以上混合运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础知识,能计算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题目,有一定的计算基础。
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综合算式的概念、脱式计算的计算方法、运算顺序没有系统的认知。
因此,在让学生独立计算时进行演绎推理,通过观察、比较、分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等方法,经历“观察算式--回记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
目标确定(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脱式计算。
(2)在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运算顺序及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4)在不同层次练习中激发学生思考探究乐趣,养成良好解题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综合算式的概念,初步认识并使用脱式进行计算。
难点: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学习活动设计教师二次设计【环节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欢迎大家来到今天的智慧课堂,今天的课堂上设置了层层关卡,你想闯关成功吗?那你应该怎么做呢?生1:要细心、认真,才能成功解决数学难题。
五上第五单元备课
第五单元备课教学内容:可能性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能根据可能性的大小设计符合指定要求的方案。
2、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培养思考的有序性和创新意识。
3、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前置基础后继地位:本单元在初步认识确定和不确定现象、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以后学习较复杂的概率知识的基础。
由于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相对抽象,因此,要引导学生借助有趣的活动和直观图示进行学习教学重点:根据可能性的大小设计符合指定要求的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可能性的大小设计符合指定要求的方案本单元教法与学法的设计1、理清知识间的联系,把握教学的难易尺度。
回顾学生学习可能性的过程,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最初知道事件的发生有确定和不确定两种情况——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能够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设计符合指定要求的方案。
本单元可能性的学习内容是设计一个符合指定要求的方案,教师要弄清这段教学内容的地位,正确把握教学尽度。
2、借助图示将抽象问题直观化。
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可能性的学习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对学生的学习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所以教学时,要启发学生借助一些直观图示,如卡片、转盘、球等学具来帮助理解,让学生在摸一摸、涂一涂、转一转等操作过程中,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从而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教具:卡片、转盘、球等学具、多媒体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练习法。
课时数:2课时单元知识结构图第一课时课题:可能性课型:新授课课时: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能根据可能性的大小设计符合指定要求的方案。
2、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培养思考的有序性的创新意识。
3、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前置基础:本单元在初步认识确定和不确定现象、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后继地位:是以后学习较复杂的概率知识的基础教学重点:结合具体实例,能根据可能性的大小设计符合指定要求的方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范文(精选11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范文〔精选11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范文〔精选11篇〕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篇1教学目的:1、体会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小数四那么混合(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2、利用学过的小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擅长讨论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可以综合问题的才能。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四那么混合运算的算法,会进展小数四那么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通过解决详细问题理解运算间的联络。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前几天五年级同学对我们平时所产生的生活垃圾进展了调查研究,下面就是五年级两个班级的调查汇报情况。
(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师:从这个调查汇报情况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五年级1班汇报信息: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千克生活垃圾。
五年级2班汇报信息: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吨。
师:看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1、研究连除、乘除混合运算。
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老师有选择性地出示问题: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千克生活垃圾,那么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学生阅读题目后,老师提问:“要想求出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需要什么书籍条件?题目中是否直接给出?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独立考虑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组汇报,学生可能会呈现的方法一种方法:先计算4×7=28,算出四周一共多少天,再用30.8÷28算出平均一天产生多少垃圾。
另一种方法:先算每周产生多少千克垃圾,用30.8÷4=7.7,再用7.7÷7算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垃圾。
2、研究除、加混合运算。
出示问题2: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吨。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教材分析及全部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教材分析及全部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简易方程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它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通过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数,建立方程,求解方程,使学生体会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理解等式的概念,认识方程,解简易方程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运算技能,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方程的概念和解方程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等式的概念,认识方程,学会解简易方程。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等式的概念,认识方程,学会解简易方程。
2.难点:解简易方程的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
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教材、课件、练习题。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时找零问题,引出等式的概念。
呈现一个简单的等式,如 10 - 5 = 5,让学生观察并回答等式的两边是否相等。
2.呈现(10分钟)介绍方程的概念,如 2x + 3 = 7,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
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如用 x 表示未知数。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练习解简单的方程,如 3x - 6 = 0。
引导学生运用运算规律,将方程化简,求解未知数。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含有未知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方程解决。
如“小明有苹果和香蕉两种水果,苹果的个数是香蕉的3倍,如果小明有15个香蕉,请问他有几颗苹果?”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更复杂的方程,如 2(x + 3) - 5 = 3x + 1。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教材分析及全部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教材分析及全部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简易方程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主要内容包括:简单方程的解法、等式的性质、方程的解的意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解方程的方法,理解等式的性质,明确方程的解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理解并运用基本的数学运算规则。
但是,对于方程的概念和解法,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方程的解法和解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解简单的方程,理解等式的性质,明确方程的解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方程的解法、等式的性质、方程的解的意义。
2.难点:理解方程的解的意义,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简易方程的知识,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练习题。
2.学生准备:预习本单元内容,了解方程的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方程的概念,如“小明有苹果,吃掉一些后还剩下一些,问小明原来有多少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出方程的解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呈现一些简单的方程,如2x + 3 = 7,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找出方程的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提供一些方程,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找出方程的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主备老师:于丰硕参与研讨老师:伍婷婷、周红梅、邓胜千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总课时16课时单元分析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使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材分析:1、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
本单元的知识大多比较抽象。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相关认识基础,关注由具体实例到一般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
无论是学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还是学习方程的概念或等式的性质,既要发挥具体实例对于抽象概括的支撑作用,又要及时引导学生超脱实例的具体性,实现必要的抽象概括。
2、用好教材资源,适当扩展联系实际的范围。
在本单元中,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都是便于理论(数学知识)联系实际(现实生活)的学习内容。
教材从小学高年级12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主备老师:于丰硕参与研讨老师:伍婷婷、周红梅、邓胜千课题用字母表示数(1)二次备课教学目标知识技能: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数学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些常见的数,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为用方程解应用题找等量关系做准备。
教学重点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
教学难点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课前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并板书课题1、引入可以多样化,a、古诗《梅花》中的“数枝”,b、有余数除法,()÷8=()、、、m二、新课讲授1、教学例1。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初稿
裕民二小集体备课形成教案(一课时)3、2/15, 4/15, 6/15, x, 10/15 --- x=完成后汇报。
想一想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整数、小数、分数)(三)、课件显示小红和爸爸的年龄图图中小红和爸爸也在探讨年龄的问题,从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师生一起理解表格,小红1岁时,爸爸的年龄是1+30=31(岁)填表格小红的年龄小红爸爸的年龄1 1+302 2+303 3+30……你能继续写下去吗?完成作业纸上的表格大麻烦了。
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
你能用一个式子简单明了地表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独立思考,然后再全班交流)(注意了解学生的表达方式)通过填表格,学生能很快列出式子:小红的年龄+30=爸爸的年龄。
追问:“小红的年龄”用汉字写起来还是有些麻烦,谁能想个办法让我们的书写更简便些?小组交流讨论,有些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小红”、“红”代替小红的年龄,也有些学生可能会想到用一个字母或一个符号来代替。
重点引导学生用字母来代替。
(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里写一个a什么意思?(假设小红的年龄是a)a+30 呢?(小红爸爸的年龄)板书课件表格显示:分析表格当小红的年龄是1岁时,爸爸的年龄就是1+30,当----小红的年龄小红爸爸的年龄a=1 a+30=1+30a=2 a+30=2+30 a=3 a+30=3+30……a = a+30 =理解a与 a+30当小红的年龄a是一个具体的岁数时,a+30表示什么?(爸爸的具体岁数)(板书:数量)明确:a+30既可以表示爸爸的年龄,又可以表示爸爸年老和小红年龄之间的什么?(年龄关系)(板书:数量关系)爸爸的年龄随小红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30+a随着a的变化而变化.(板书:在a和a+30之间划一条线,在线上写上变化)明确: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代替上面所有的算式,既简单又方便。
追问:是不是只能用这些字母表示?还能用其他字母表示吗?引导学生理解:可以用任意字母来表示小红的年龄。
五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备课
第一课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目的: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的能力以及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辩证唯物观点。
教学重点:运用知识迁移规律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推导平行四边形计算公式的过程。
教学关键: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底7厘米,高5厘米的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三个图形让学生分别说出它们的面积。
(图一)(图一)(图三)2、生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3生汇报结果,并说明自己的计算方法。
4、师:刚才同学们围绕着平行四边形的的面积提了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行四边形的的面积。
揭示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二、新课1、质疑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平行四边形,量一量,算一算,它的面积是多少?(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尝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师巡视)2-3分钟师:你量了平行四边形的什么长度?怎么计算它的面积?生1:我量了平行四边形的底是7厘米,旁边一条边是5厘米,算式是7×5=35平方厘米(板书)生2:我量了平行四边形的底是7厘米,高是4厘米,算式是7×4=28(平方厘米)(板书)师:同一个图形怎么会有两种答案呢?到底怎样思考才是正确的?请同学四个同学为一组进行讨论。
(教师巡视)2、解疑师:请小组代表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我们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图形剪开,将左边的三角形拼到右边去,正好是个长方形有。
长方形的长是7厘米,宽是4厘米,面积是28平方厘米。
(媒体演示)师: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有,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不变?生:图形的形状变了,面积大小不变。
师:所以,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8平方厘米。
师:那么,刚才用平行四边形的底7厘米乘以旁边的5厘米,计算出面积是35厘米,你认为对吗?你知道他的想法吗?生:可能是:我们计算长方形面积时用长方形的长和宽这两条相邻边相乘,所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他也用两条相邻条相乘。
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数学教案3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数学教案3篇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说出2的倍数有哪些,3的倍数有哪些二、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一)探索公倍数1.观察刚才同学们说的2的倍数和3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2.师生共同观察分析得出公倍数的含义。
(二)探索最小公倍数,引出课题。
三、探索找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一)找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1.列举法2.分解质因数法3.短除法(二)找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特殊方法1.找出下面几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7和14 8和24 9和185和6 2和7 9和42.观察每横数据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3.师生共同观察分析得出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方法。
四、巩固练习课件出示习题。
五、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找最小公倍数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 …6的倍数有:6、12、18、24、30、… …4和6公倍数有:12、24、… …最小公倍数: 12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数学教案篇2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的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在生活情景中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过程与方法:知道可以在平面上用两上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平面坐标最基本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并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包括四部分内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和组合图形的面积。
本单元教材突出以下特点: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图形内在联系为线索,以未知向以知转化为基本方法开展学习。
体现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注意练习的探索性,形式多样化,以促进学生对计算公式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利用方格纸和割补、拼摆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行、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2、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三、学情分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梯形面积、圆的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计算的基础。
三角形面积的知识基础是:三角形底和高的认识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知识的增长点是三角形面积公式。
其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的基础是割补法、增补法,以及平行四边行面积推导过程中蕴含的“根据一定的条件和方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四、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3、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梯行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梯形面积。
4、使学生理解组合图形的含义,初步了解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五、重点难点1、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倒过程。
3、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能正确的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几个已学过的图形。
六、单元课时安排: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课时 2、三角形的面积 2课时 3、梯形的面积 2课时 4组合图形的面积 2课时整理和复习 1课时第一课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对学生进行辩诈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重点:理解公式并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备课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备课1、本单元教材的编排又什么特点?(1)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根据图形面积计算之间的内在联系安排教学顺序,以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认识这些图形时是按照四边形和三角形分类编排,学习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则以长方形面积计算为基础,以图形内在联系为线索,以未知向已知转化为基本方法开展学习。
安排顺序:(2)体现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各类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先将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再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索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联系,发现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个过程。
同时按照学习的先后顺序,探索的要求逐步提高。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先借助数方格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引导学生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就直接要求学生将三角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
到梯形面积的计算,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己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
每一种图形教材均没有给出推导的过程和计算公式,以便于学生从多种途径探索,自己得出结论,从而给教师和学生都留有较大的创造空间。
(3)注意练习的探索性,形式多样化,以促进学生对计算公式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练习的编排减少了直接用公式计算的习题,安排了较多的应用问题、变式题、用间接条件求面积及画一画、分一分的操作性习题,并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思考题。
习题的探索性加强,例如过去直接要求量出图形底和高的长度求出面积,现在则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求出图形的面积。
另外本单元还安排了两个“你知道吗?”,介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和数学家对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和计算方法,丰富学生对我国数学史的认识。
2、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本课的重点。
可以用提出假设——动手实验——推导——概括的步骤开展探究活动。
第一步根据上面的讨论提出假设:是否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来计算出它的面积?第二步组织学生动手实验,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把剪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五学科数学主备人杨华香课时课题小数乘小数(一)复备人授课时间月日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运用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小数的乘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难点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和法则,积和商里小数点的处理。
教学准备挂图导学策略学程预设个人复备一、复习导入1、说出下表里积的变化情况乘数乘数积×10 不变×10 ×10×100 ×102、口算0.52+0.48= 0.17+0.33= 3.6+6.4=0.8×3= 3.7×5=46×0.3=3已知38×32=1008,那么3.8×32=()38×3.2=()二、学习新课三、1、教学例7。
(1)出示例7下面是小明房间的平面图,(2)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3)提问:如果要求小明房间的面积有多大?先估计一下。
3.6×3.2≈()(4)提出:列竖式计算怎样算呢?把这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很快计结果。
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来的积?追问:你能根据黑板上的计算,说说小数乘小数的方法,积的小数点是如何确定的?2、第65页试一试。
提出:要求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怎样列式?计算3.2×1.15时,先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在积里应该怎样点上小数点?学生尝试完成,展示学生作业。
3、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1)引导: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估算“3.8×3.2”是多大?竖式计算3 . 8× 3 . 2说说你的理解.解释算理,得出:一个因数分别乘10,另一个因数乘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联系?小结:小数乘小数,方法同整数。
乘的积以后,回头看因数。
小数共几位,点上积小数。
若是积位少,用0来补足。
让学生说一说估计的方法。
可能有三种情况。
师生讨论,得出:两个因数分别乘10,积就扩大100倍,要想把积还原到原来,积就缩小100倍,要除以100。
原来的积是12.16。
学生回答同桌互说说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计算?三、巩固练习1、完成第65页练一练第1题说说你是如何点出积中的小数点的?2、完成第65页练一练第2题3、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指出:对的要打“√”,不能不打。
不对的要打“×”,然后再订正。
4、完成练习十二第3题。
说说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估计得数,再计算。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计算小数乘小数时,你觉得应注意什么问题?五、课堂作业1、P67练习十二第1题100,积就扩大1000倍,要想把积还原到原来,积就缩小1000倍,要除以1000。
原来的积是3.68。
3.2×1.15的积应该是多少比较上面两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看看有什么联系?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发现。
教学反思年级五学科数学主备人杨华香课时课题小数乘小数(二)复备人授课时间月日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明白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才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注意积里小数点的位置。
使学生掌握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
教学准备挂图、计算器。
导学策略学程预设个人复备一、复习导入1、P67 T4根据第一栏的积,写出其他各栏的积2、计算下面各题26×12= 2.6×12= 2.6×1.2=学生比较三道题,说出什么相同和不同?你算得快,是怎样想的?指出:小数乘法都按整数乘法方法计算,关键是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看乘数里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学生独立计算,看谁算得快?学生说一说二、教学例8 1、出示例题。
(投影)(1)花架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怎样列式?指名回答,师板书算式。
(2)学生试做。
提出:要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怎么办?(3)强调: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二、巩固练习1、66练一练你能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0.7 1.0 5 0.1 8×0.9 ×0.0 6 ×0.36 3 6 3 0 5 4 出示一张长4.2米,宽3.1米的长方形房间平面图。
要给这个房间铺上地板,需要多少平方米地板呢提出:要注意什么问题?2、计算下列各题15×0.12= 1.5×0.12= 0.15×0.12=让学生说说三道题不同在哪里,说说计算是有什么联系?3、P67完成练习十二第6题。
4、P67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每小时公顷数×小时数=一共公顷数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想介绍给大家。
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怎么办?学生回答五课堂作业1、P67练习十二第5题学生口答计算过程,板书按整数计算的过程:其他几样家具的占地面积各是多少平方米呢?教学反思年级五学科数学主备人杨华香课时课题小数积的近似值复备人授课时间月日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2、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准备挂图、计算器。
导学策略学程预设个人复备一、复习导入1、口算(投影出示)3.4×2=0.63÷9=0.7×0.8=4×0.5= 3.5÷7=0.25÷5=2、计算下列各算式。
(小黑板出示)2.51×0.7 2.51×5 2.51×5.73、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4、P67 练习十二第8题写出表中各数的近似数提问:你能举例说明怎样取一个小数的近似数?2.0后面的0能去掉吗?为什么?学生口算指名板演指名学生回答,指名回答结果,选取几个结果,说说是如何取近似值的?学生回答二、学习新课1、出示例题:王大伯家前年收入3.18万元,去年的收入是前年的1.6倍。
去年大约收入多少万元?(得数保留两位小数)(1)说说计算方法,列出算式。
(2)板书:3.18×1.6≈()2.根据解答过程想一想,说一说。
(1)积怎样保留两位小数?(2)怎样规范地书写横式和答句?说说是怎样想的?积的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怎么办?要求王大伯家去年的收入,就是求哪个数的1.6倍?怎样列式呢?你这样列式的根据是什么?会独立计算吗?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3、p66练一练求出下面各题的积的近似值(1)得数保留一位小数:7.2×0.009 0.86×3.2(2)得数保留两位小数:0.28×0.7 5.89×3.6指名一人板书竖式,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集体订正。
说一说:积怎样保留两位小数?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三、练习巩固1.食堂到菜场买青菜48.2千克,每千克价钱是0.96元。
应付菜款多少元?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种答案,讨论后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教师提问。
(1)请学生将46.272元化成复名数。
(2)钱币的最小单位是什么?我们能按计算出的精确值付款吗?为什么?(3)我们要想付款应该怎么办?用什么方法取近似值?(4)为什么取近似值要精确到百分位?今后遇到付款的问题时,如果小数部分位数较多,要自觉地进行四舍五入,一般精确到分。
书写时注意,先求出积的精确值,再写出它的近似值,近似值前要用“≈”符号。
2.P67练习十二第9、10题中各选第一小题。
3.P68练习十二第11。
这里学生作业时,注意强调一个书写格式问题。
应用题如果在作业中不展现竖式过程,则要求横式先求出准确值后再保留小数位数。
让学生把不同做法板书。
讨论:哪一种答案是正确的?为什么?估计一下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估算的?计算一下,看看与你估计的结果是否差不多?学生思考后回答46元2角7分2厘钱币的最小单位是分,精确值的最小单位比分小,是厘,2厘不够一分,所以没法按精确值付款。
用“四舍五入法”将精确值取近似值。
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十分位对应的是角,百分位对应的是分,在实际付款时只算到分,所以精确到百分位。
独立计算再集体订正。
学生独立完成四、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乘积取近似值时有哪些注意点?五、课堂作业P67练习十二第9、10题后两题教学反思年级五学科数学主备人杨华香课时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律推广到小数乘法复备人授课时间月日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能运用有关的运算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2、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运用有关的运算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投影仪导学策略学程预设个人复备一、口算练习1、p68 12直接写出得数0.7×0.7 1.1×10 0.24×0.2 3.5×0.1 0.2×0.4 0.6×5无论是小数乘小数,还是小数乘整数,都可以先当整数乘法计算,再根据乘数中的小数的位数确定积是多少。
学生口算,说一说口算的方法二、计算练习1、p68练习十二第13题0.86×1.7 3.5×0.670.65×0.48 1.04×0.025注意:不能以计算器的计算代替用竖式计算2、P70第14题计算,再把每题的积和第一个因数比一比,有什么发现?4.9×1.015.8×1.24.9×15.8×14.9×0.995.8×0.83.15×1.43.15×13.15×0.6先猜一猜乘的积比第一个因数大还是小,然后再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
你是根据什么填的?我们学过那些整数乘法运算律呢?每组中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在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并汇报。
3、P68第15题不计算,你能直接在○里填上“<”或“>”吗?1.4×0.8○1.4 1.6×1.3○1.60.63×0.8○0.63 0.85×1.3○0.85思考:积与划线的乘数比大小,有什么规律?当一个数乘比1小的数,积比这个数小。
当一个数乘比1大的数,积比这个数大。
学生先列竖式计算,再用计算器验算学生先观察每组题的乘数,然后交流每组题的乘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把每题的积和第一个因数比一比,有什么发现?学生不计算猜一猜积比第一个乘数大还是小三、实际应用1、p68第16题:指名回答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