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族民间音乐的实践性
关于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特点和地位的一些思考
关于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特点和地位的一些思考作者:曹鹏来源:《神州》2011年第32期摘要:民族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戏曲音乐、说唱音乐等,是历代人民群众集体创造的艺术产品。
在我国丰厚的文化遗产宝库中,民族民间音乐占有很大的比重,在民族民间音乐逐渐被人们淡漠的今天,进一步加强对民间音乐的学习对我们音乐工作者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因此,文章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地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特点;地位民族民间音乐与专业音乐的不同主要在于创作方式,即口头创作方式和笔头创作方式的不同,以及由于不同创作方式而生发出的不同创作手法、创作风格和作特征等。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如同黄河长江一样,虽流淌数千载,沿途又纳入不少川流,但始终保持了民族的气魄和个性。
就像德国学者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所说:“民间文化具有自己的生命,具有某种不朽性”。
一、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是几千年来流行于中华民族中并与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活动密切相连的传统音乐艺术,包括戏曲、民歌、曲艺、民间器乐等许多类型。
民族民间音乐是专业音乐的基础,是传统音乐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民族民间音乐与专业音乐不同,它不是在成熟的创作技术上产生的,而是经过历史沉淀的艺术成熟的音乐艺术。
通常民族民间音乐包含原生型和成熟型两种艺术内质,前者是民族民间音乐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形成的自然、自发的艺术特征,后者是民族民间音乐自身的艺术规律逐渐发展、成熟所展现出的艺术特征。
两种艺术内质是紧密相连的,成熟型是由原生型中产生的,是原生型的直接发展。
二者在紧密相连的同时又互相矛盾,受其社会地位和历史传承等方面的影响而在不同的民族民间音乐中表现出不同的比例和侧重,结合情况各有不同。
汉族民间音乐的成熟程度比较高,但在成熟的过程中并不是摒弃原生型的艺术特征,而是有所保留并进行丰富和提高,使原生型与成熟型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好的结合。
《汉族民歌》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汉族民歌》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汉族民歌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一、实录部分在汉族民歌课堂的实际教学中,我注意到学生对这一民族音乐形式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倾听传统的汉族民歌,学生们对中国文化传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开始欣赏和理解这一音乐形式的美妙之处。
本节课以《茉莉花》为例进行了教学。
首先,我向学生介绍了汉族民歌的背景和特点。
我告诉他们,汉族民歌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歌曲表达人们对生活的喜悦和热爱。
接着,我播放了一段茉莉花的音频,让学生们感受这首歌曲所传递的情感和美。
接下来,我给学生们分发了歌词,并让他们跟随音频一起唱歌。
学生们在歌曲的旋律中,展现出了充分的参与和投入。
他们用铿锵有力的声音传达出对人民生活的热爱和对汉族音乐的向往。
二、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实际教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汉族民歌对学生们的教育和文化熏陶的重要性。
然而,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
首先,在教学设计上,我可能过于注重歌曲的欣赏和表演,而忽略了学生们对汉族民歌背后文化内涵的理解。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意向学生传授关于汉族民歌的知识,以培养他们对中国文化遗产的尊重和理解。
其次,在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互动环节上,部分学生显得有些羞涩。
对于这一问题,我将更加注重创设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我计划增加一些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最后,在教学资源的利用上,我应更加丰富多样地挖掘汉族民歌的丰富资源。
除了茉莉花外,还有许多经典的汉族民歌值得进行教学。
通过给予学生更多样的学习材料和音频,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提升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这节汉族民歌课堂的实录与教学反思,我意识到了教学设计、学生参与度和教学资源的一些不足之处。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音乐欣赏能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汉族民歌赏析民间音乐 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曲艺(说唱)音乐
与是民由间大创曲 众作调 群场相 体合结 在:中合 多民国而 样间民成社日歌的会常,歌生生唱活活体中裁世;世 代有代变口异创是头 特作中传 点功国唱 、用民并 民:族不 族实音断 特用乐提点性整炼和、体而地表的成域现基的风性础,格。具的
民 歌
非专业创音作乐方创式作:的集歌体曲、类口型头。
场合:集会、弄堂等人多的地方
山
衬词作用:充实作品结构
歌
自由抒发情感
流传特点:很不广泛
场合:生产劳动
产功生用于:体组力织劳指动挥,劳伴动随、体鼓力舞劳调动节并精与力
号
劳动节奏、劳动强度和劳动程序紧密 配合的一种民歌体裁。
子
分类:工程号子、搬运号子、农事号子、 船渔号子、作坊号子等
旋律:旋律有重复性 “一领众和”
节奏:律动感强
号
歌词:单一、重复
衬词:与劳动相结合
子
流传特点:地域上有一定广泛性 但仅限于相同工种
《太阳出来喜洋洋》
练
《沂蒙山小调》习《杨柳青》来自律 节奏歌词场合
作用
小调 婉转 朗朗上口
规整
丰富
人口密集 地区
他娱
思考:小调、山歌、号子间有何不同?
山歌 高亢嘹亮 悠长
自由
抒发 山野田间 自我感情 人口少
自娱
号子 有重复性 简单
民间歌曲 民间器乐
民
间
歌舞音乐 戏曲音乐
音
曲艺(说唱)音乐
乐
汉 族 民 歌 赏 析
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 炎黄子孙。“汉”原指天河、宇 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 汉,监亦有光。”汉族旧称汉人 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 以前称“华夏”或“诸夏”。
汉 族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感想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感想《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一门让人颇有收获的课程。
在这门课上,我们不仅学习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还深入了解了民间音乐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学习,我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音乐修养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我得以领略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各个民族之间相互交融,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
我在课程中了解到了藏族的泛音唱法和蒙古族的长调歌曲,这些传统音乐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还有汉族的京剧音乐、苗族的芦笙、傣族的傣乐、壮族的竹竽、朝鲜族的莲花萨,这些音乐形式各具特色,但又共同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传统。
通过学习这些音乐,我对中国的多元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加珍惜祖国的文化遗产。
除了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形式和风格,我在课程中还学习了民间音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间音乐作为人民群众生活和劳动的产物,一直以来都承载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文化传承。
乡村里的山歌、农民的劳作歌谣、少数民族的舞蹈音乐,都是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记录了古老的传统、体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与情感。
在一个国家的音乐传统中,民间音乐的地位至关重要,因为它代表着一种真实性和情感的流露,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通过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我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这门课程中,我接触到了很多我之前从未了解过的音乐形式,比如蒙古族的长调歌曲、朝鲜族的莲花萨等,这些音乐形式都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
在老师的引领下,我开始学习如何鉴赏这些音乐,如何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以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内涵。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审美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都更加深刻。
除了审美能力的提升,课程还让我在表达能力上有了更多的突破。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习了音乐形式和历史文化,还有机会尝试自己去演奏、编曲和表演。
汉族民歌概论
汉族民歌概论《汉族民歌概论》一、汉族民歌的定义及流行汉族民歌,又称汉民歌、汉族歌谣,是汉族以各种方式酝酿表达出来的古老而传统的文艺形式。
它以充沛的情感、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为载体,用简短优美的词句把苦涩的生活,美丽的风土人情,历史民航和民族的斗争等抒写出来,勾画出一幅又一幅的文化多样性的画面,形成独特的文化地图。
汉族民歌在汉族文化传播中显示出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当代汉族的文学艺术领域里的一件重要的文学标志。
从历史上来说,汉族民歌起源于古老的口头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汉族民歌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较其他民族歌谣更加发达,成熟。
它不仅把古老的口头文化和现代文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也开创了汉语水平的新的视角,大大的提升了汉族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风靡全国。
二、传统汉族民歌的特点汉族民歌依据它的形成时代可以分为未知时期、古代时期、近代时期几大阶段,但无论是哪一个时期,都拥有着独特的特点。
(1)口头性汉族民歌以口头为主,是一种口头文字。
它们没有书写文字,大多数都是口耳相传。
口头性使得传统民歌更加体现出它的动态特质,传进传出,不断地发生改变,不局限在一定时空,只要有人唱,就可以口耳传播,甚至可以代代流传。
(2)传统性汉族民歌是传统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表达的内容大多关乎汉族的生活、宗教、风俗等。
它唱和老子暮语,讲述着汉族的传统文化内涵,反映了汉族历史的变迁。
(3)涵养性汉族民歌的涵养特质非常明显,特别是其中大量的歌声,它们不仅能够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能够向后代传递传统文化精髓,增加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三、现代汉族民歌的发展随着时间的发展,汉族民歌也不断变化和发展,成为当今文化艺术领域不可多得的文化宝藏。
(1)多元文化结合汉族民歌发展到现在,不仅与汉族传统文化结合更加有机,它们也与新时代的现代文化结合在一起,发展出更加多的文化方式来探索新的文化表达方式。
(2)音乐元素增加由于融合了时代文化,现代汉族民歌受到更加多元化影响,对传统民歌的声音和曲式上都有一定的影响,增加音乐元素,使汉族传统民歌更加生动活泼,在当代文明中更加绚丽多彩。
汉族民间音乐
南北山歌
南方山歌:
江浙山歌 客家山歌 湘鄂山歌 西南山歌 南方的田秧山歌
北方山歌:
信天游 花儿 山曲、爬山调
小调
小调:是产生在群众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 庆等场合中的民间歌曲。 特点:流传最广泛,普遍,形式较规整,表现 手法多样,具有曲折,细致的特点。
茉莉花
茉莉花 民歌体裁 音乐特色 通过赞美茉 莉花,生动 含蓄的表达 青年男女的 爱情。 音乐风格 曲调委婉, 细腻,体现 了柔美的风 格。
汉族民间音乐
汉族民歌
民歌
1、民歌的概念:
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 2、民歌的体裁: 民歌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
号子 山歌 小调
号子
什么是号子?
号子是人们在体力劳动过程中编唱、并直接为之服务的民歌。
号子的特点
音乐节奏富有律动性,和劳动节奏紧密结合。 音乐性格具有坚定、果敢、豪迈、强烈的特点 号子大多为无拌奏的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川江船夫号子
川江船夫号 民歌体裁 子 四川境内的 船夫号子 长江称为 “川江”, 这是回响在 长江三峡之 间气势激昂 的民间合唱。 音乐特色 音乐风格
是由《平水 《平水号子》 号子》、 节奏平衡、 《见滩号 舒展,旋律 子》、《上 悠扬动听, 滩号子》、 是船夫们在 《拼命号子》平静江面上 等八首号子 劳动呼号的 联缀而成的。民间歌曲。
赶马调
赶马调 民歌体裁 音乐特色 音乐风格
(云南民歌)南方山歌 这是一首流 行于云南
歌词采用对 歌曲高亢而 比和起兴的 又抒情,具 手法,表达 有山歌的特 了劳动人民 点 鲜明的爱憎。
最新高中音乐鉴赏《汉族民歌》精品教案
最新高中音乐鉴赏《汉族民歌》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单元《民歌风》,具体内容为第四章《汉族民歌》。
详细内容包括汉族民歌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分类及代表作品。
重点介绍山歌、小调、号子三种类型的汉族民歌。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族民歌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2. 通过学习不同类型的汉族民歌,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汉族民歌的艺术特点及其分类。
重点:山歌、小调、号子三种类型的汉族民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设备、钢琴。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民间艺人演唱的汉族民歌,引导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汉族民歌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分类及代表作品。
3.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模仿民间艺人的演唱,体验汉族民歌的风格。
4. 例题讲解:分析《茉莉花》这首山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山歌的艺术魅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他类型的汉族民歌,如小调、号子。
7. 课堂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其他民族的民歌,了解其特色和魅力。
六、板书设计1. 《汉族民歌》2. 内容: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分类:山歌、小调、号子代表作品:《茉莉花》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你喜欢的汉族民歌,从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进行阐述。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汉族民歌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分类及代表作品。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搜集其他民族的民歌,了解其艺术特点,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民族音乐活动,如民歌比赛、音乐会等,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关键信息展示;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20世纪的汉族民歌研究_一_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HUANGZH ONG(Journal of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China)文章编号:100327721(2005)0120003207樊祖荫、赵晓楠20世纪的汉族民歌研究(一)摘 要:文章通过对20世纪汉族民歌研究史料的爬疏和整理,从音乐学研究的角度出发,对百年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分析。
首先以1949年为界将百年研究史分为两个阶段并对其进行了“学理性”论证。
1949年以前,民歌研究分为“俗文学界等学科的研究”和“音乐学界的调研”两个方面(之间稍有年代上的前后关系);1949年以后,则按照年代的延续分为“前17年的研究状况”、“文革十年的停滞”、“1976年以后的研究”等三个时期。
其次,根据这一纵向时间轴线,又对每一阶段民歌研究的特点、参与人物、主要方法、研究目的以及主要成果展开横向的叙述和分析,以综述的形式勾勒出百年民歌研究史的宏观面貌。
关键词:汉族民歌;20世纪;音乐学研究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民歌研究的分期及其原因20世纪中国民歌的研究工作(本文主要阐述汉族民歌的研究状况,也傍及少数民族的民歌研究),大致可以1949年为界分为两大阶段,这样的分期在过去仅仅是一种习惯性的做法,而缺少学术性的论证。
不容置疑,这当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事件有关,不仅音乐学科,其他学科(主要是人文学科和社会学学科)在论述自己的学科历史时,也大多作如是的分期。
从40年代末到80年代,这样的分期还大多与“新”、“旧”这两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和阶级情绪的词汇联系起来,其中原委是众所周知的。
但是笔者在此要讨论的是:这一分期除了具有由历史事件带来的“合情性”之外,在学术上是否也具有“合理性”。
通过对百年文献的寻找、分类、分析,笔者认为,以1949年作为20世纪民歌研究史的分期,具有学术研究性质、方向、角度、方法以及在这些方面的发展、变化和转移的“学理性”基础,甚至在学术成果(主要指论文)的发表和学术期刊的发行等方面,两个阶段之间也体现出既有连贯性,又各具鲜明时代风尚的特点。
高中音乐-《汉族民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汉族民歌》教案一、教学理念“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是普通高中课程《音乐鉴赏》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课通过对《黄河船工号子》、《赶牲灵》、《无锡景》等几首汉族民歌的听赏,引领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让学生主动探究汉族民歌的体裁形式、风格特点、表现手段等方面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进而为今后学习音乐、享受音乐、推广和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奠定良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体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l.能认真听赏所选教学内容,感受不同体裁形式、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2.能与老师和同学合作演唱《对山歌》片断,体验山歌的风格特点和参与课堂互动的感受和气氛。
3.在欣赏体验的基础上,能对汉族民歌的主要体裁(号子、山歌、小调)的音乐特点进行探讨,与同学一起共同归纳、总结。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重难点师生合作演唱《对山歌》这一环节的引导、把握和组织。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2009年,在山东省召开的第11届全运会上,当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宣布运动会开幕后,随着热烈的掌声和绚烂的烟花,一起飘扬在运动场上空的还有一段十分优美的旋律,其中包含着一首民歌的主旋律,是哪首歌的呢?下面:我来回放一下当时的视频片段,请同学们认真听,听完后我要提问。
2/42 5 | 323 | 53 21 | 2 —| 2 5 | 32 3 | 56 56 .| 1 —|12 3 | 23 5 | 65 3 1 | 2 —| 32 16.| 1·12 | 3 2 |6 5 | 5 —| 5 —‖师:这段音乐中有哪首歌曲的主旋律呢?是什么地方的民歌?生:是我们山东的《沂蒙山小调》师:同学们说的没错,这是我们山东的民歌《沂蒙山小调》,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唱一下《沂蒙山小调》的第一段好吗?(师生同唱《沂蒙山小调》第一段)师:在山东承办的这样一次盛会上,这一段音乐的出现进一步彰显了我们山东的文化精神,成为我们山东形象的另一种体现。
《汉族民歌教案》
《汉族民歌教案》word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传承我国丰富的汉族民歌文化,通过学习汉族民歌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目标了解汉族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汉族民歌的旋律、节奏和歌词;能够演唱和演奏若干首具有代表性的汉族民歌;增强学生对汉族民歌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1.3 教学方法讲授与实践相结合:讲解汉族民歌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进行演唱、演奏等实践教学;欣赏与分析并重:通过听、看、唱、奏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汉族民歌的魅力,分析其音乐结构和文化内涵;小组合作与个人创作: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演出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
第二章:汉族民歌的起源与发展2.1 汉族民歌的起源讲解汉族民歌的起源,如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分析汉族民歌与生产劳动、民间风俗、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关系。
2.2 汉族民歌的发展介绍汉族民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如唐宋时期的词、元明清时期的曲艺等;分析现代汉族民歌的新发展,如新民歌、校园民歌等。
2.3 汉族民歌的分类与特点讲解汉族民歌的分类,如劳动民歌、爱情民歌、民俗民歌等;分析各类民歌的音乐特点、歌词风格和地域差异。
第三章:汉族民歌的旋律与节奏3.1 汉族民歌的旋律讲解汉族民歌的旋律结构,如起承转合、重复等;分析汉族民歌的音阶、调式和旋法特点。
3.2 汉族民歌的节奏讲解汉族民歌的节奏类型,如均匀、自由、变化等;分析汉族民歌的节奏规律和特色。
3.3 汉族民歌的演唱与演奏技巧讲解汉族民歌的演唱技巧,如呼吸、共鸣、情感表达等;介绍汉族民歌的演奏技巧,如民间乐器、演奏风格等。
第四章:汉族民歌的歌词与主题4.1 汉族民歌的歌词特点讲解汉族民歌的歌词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汉族民歌的歌词内容,如描绘自然风光、反映民间风俗等。
4.2 汉族民歌的主题介绍汉族民歌的主题类型,如爱情、劳动、反抗等;分析汉族民歌主题的深化和表现手法。
《汉族民歌》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汉族民歌》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摘要:一、引言二、课堂实录分析1.教学内容概述2.教学方法与策略3.学生参与程度与反馈三、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2.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3.改进措施与建议四、结论正文:一、引言《汉族民歌》是一门音乐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传承我国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
本文将通过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探讨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以期为今后的音乐教学提供借鉴和改进的方向。
二、课堂实录分析1.教学内容概述在本次课堂中,教师以讲解汉族民歌的历史背景、风格特点、代表作品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欣赏和学唱民歌。
通过分析民歌与民间风俗、地域文化的关系,使学生深入了解汉族民歌的魅力。
2.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师采用了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和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在讲解理论知识时,注重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播放民歌音频、展示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在学唱环节,教师分组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
3.学生参与程度与反馈从课堂观察来看,大部分学生对汉族民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
在学唱环节,学生们热情高涨,认真跟随教师学习。
课后反馈表明,学生们认为这堂课生动有趣,收获颇丰。
三、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通过课堂实录分析,本次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学生在了解汉族民歌知识的同时,能够学唱民歌,提高音乐素养。
但在课堂实践中,部分学生对民歌的掌握程度仍有待提高。
2.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优点:- 教师准备充分,课堂内容丰富;- 注重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参与度;- 教学方法多样,有利于学生消化吸收知识。
不足:- 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实践环节时间紧张;- 对部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关注不足,可能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3.改进措施与建议- 优化课堂时间分配,确保实践环节的顺利进行;- 针对不同学生特点,给予个性化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后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
民歌期末总结
民歌期末总结一、引言对于一首好的民歌,它应该能够真实地反映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以及人民的思想感情。
作为一门课程,民歌旨在通过学习民歌的创作、演唱技巧以及背后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表达能力,并开拓他们的审美视野。
本次期末总结旨在回顾本学期学习的内容,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进一步提高对民歌的理解和欣赏。
二、学习内容回顾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民歌的基本概念、创作技巧和演唱要求。
在学习民歌的过程中,我们逐渐了解到了民歌的特点和作用。
1. 民歌的本质民歌是民间音乐的一种形式,它起源于人民生活和劳动的需要,并通过传唱而广泛流传于民间。
民歌以歌唱形式传达人民的思想感情,是人民创作的产物。
2. 民歌的创作技巧民歌的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
创作者通过描写人物、事物和环境等方式,展示了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同时,民歌的词曲要求简练明快,旋律要易于记忆和传唱。
3. 民歌的演唱要求民歌的演唱要求准确、自然,要注重情感表达。
同时,要注重歌唱技巧的学习,如发声、音准、节奏等,以提高演唱的质量和艺术感染力。
三、心得体会学习民歌不仅仅是学习音乐知识,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悟和记录。
通过学习民歌,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民的生活和思想,也发现了民歌的魅力和艺术之美。
1. 民歌的真实性民歌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通过学习民歌,我不仅仅是在学习一首首歌曲,更是在了解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历史传统以及人民的思想感情。
民歌的真实性使其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和感染力,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2. 民歌的创作技巧民歌的创作技巧是学习民歌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创作技巧,我了解到了民歌创作的过程和要求,更好地理解了民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在创作自己的民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了描写生活和表达情感的艰难与乐趣。
3. 民歌的演唱要求民歌的演唱要求准确、自然,并注重情感表达。
通过学习民歌的演唱要求,我更加注重自身歌唱技巧的培养,提高了自己的音准和节奏感。
民间音乐的特点及重要性
民间音乐的特点及重要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趋提高,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的琴童数目呈逐年上升之势,他们对各类乐器的学习和追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壮观景象。
这无疑对提高国民素质,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具体表现。
目前社会上学习小提琴、钢琴等西洋乐器的人多了,学习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的人少了;在艺术院校里懂西洋歌剧的人多了,了解中国戏曲的人少了。
这种现象是否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呢?民间音乐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
民间音乐是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结合,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生活中最亲密的伴侣和精神食粮。
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中有很多品种是雅、俗两种文化相互渗透的产物。
中国民间音乐,如同黄河长江一样,虽流经数千载,尽管沿途又纳入了多少川流,但始终保持了民族的气魄和个性。
就像德国学者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所说:“民间文化具有自己的生命,具有某种不朽性,由于它们得以在人的短暂的生命结束之后依然存在。
”一、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内质特征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指千百年来长期流行于中华民族聚居地区,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深入影响的,与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民俗文化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的传统音乐艺术。
其主要部分包括民歌、民间器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等品种。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重要的、基础的组成部分。
它是专业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的基础。
它既不同于创作技术比较成熟的专业音乐,又不同于接近自然状态的或单纯民俗性的民间音乐。
而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深厚积淀的,在艺术上发展的相当成熟的民间音乐。
民间音乐一般具有两种内质,即“原生型艺术内质”和“成熟型艺术内质”。
“原生型艺术内质”又可称为“自然性的艺术内质”,是指民间音乐在其初始阶段所带来的自然形态的、自发的民俗文化的艺术特征。
“成熟型艺术内质”又可称“本体性的艺术内质”,是指民间音乐由于其音乐艺术本体的规律得到了独立发展并取得相对成熟程度时的艺术特征。
汉族民歌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汉族民歌的分类和基本特征汉族民歌的分类: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种。
一、劳动号子: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作坊号子、船渔号子。
二、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一般山歌[信天游、花儿、山曲、爬山调、神歌]三、小调:1.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孟姜女调、鲜花调、绣荷包调、剪靛花调)2. 地方性小调。
3. 歌舞性小调(花鼓调、灯调、花灯调、采茶调、秧歌调、跑旱船)汉族民歌的基本特征:一、劳动号子的特征1.音乐性格.表现方法:坚实有力、粗扩豪迈的.自然朴实的。
2.歌词:实词,领唱者。
虚词,帮腔。
3.节奏:固定的,周期反复。
4.歌唱形式:以一领众和为主,也有独唱、对唱、齐唱。
5.曲式结构:短小简朴,重复性。
二、山歌的特征山歌歌词:反映了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即兴创作,歌词以七字句为主,较多使用衬词,山歌中最多使用语气衬词,语气衬词与自由延长音或拖腔的结合,形成山歌独有的特征。
山歌音乐:奔放、嘹亮。
广泛使用自由延长音与拖腔。
自由延长音与曲首、曲尾的呼唤性衬词结合形成前腔或后腔,为山歌所独有的特征。
歌唱形式:独唱居多,另有对唱,数人接唱、齐唱、一领众和等。
曲式结构:大部分短小单纯、多样化。
密集性与抒情性相结合。
南方的山歌中四乐句单乐段较多。
三、小调的特点1,结构较为严谨、即兴性少。
转向定型化,艺术上较成熟。
2,旋律性强、曲调流畅而优美。
有着曲折、多样的旋法。
3,节奏、节拍多规整、均衡。
南方小调节奏较平稳、北方小调常见切分和弱起节奏。
歌词比较固定,4,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一领众和等。
常有乐器伴奏。
5,常见的曲式结构是对应式和起承转合式。
中国民间音乐概述总结
中国民间音乐概述总结1.汉族民族音乐通常划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五种类型。
2.民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跟生活,《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
民歌的艺术特点歌词通俗而富有诗意,曲调短小,用材经济集中结构精炼,旋律清新,易于上口,易于记忆,通常是两句或四句一个乐段,表现手法简洁朴素,音乐形象真切生动,音级的运动流畅而自然,具有口头性、即兴性、集体性、传承性和变异性。
3.一般将汉族民歌划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种基本体裁。
号子具有两种功能,实用性功能和表现性功能。
劳动号子的特征:1.劳动号子的歌词多数跟劳动有关。
2.节奏直接受劳动节奏的制约,具有节奏鲜明,富有律动性的特征3.号子的曲调也工种而异,负荷重的号子,音乐较简朴单纯,固定少变,常重复使用同一音乐材料;负荷较轻的号子,曲调性较强且有一定的变化。
4.号子的歌唱形式视劳动者的多少和劳动是否具有协作性,分为独唱、对唱、齐唱,一领众合等。
而以一领众合最多,最富有特色。
5.号子的曲式结构一般较短小,句式较规整,平叙性结构和对应性结构较多。
4.花儿,在当地又称少年。
花儿唱法多样,有尖音与苍音之别。
以呼应型的两句体为多。
花儿的唱词分为两种形式:头尾齐和斩断腰。
6.根据唱法的不同,有的地区分别把山歌分为:高腔、平腔、矮腔三种不同类型。
7.根据小调的历史渊源,演唱场合及音乐性格等将小调分为三类:1.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2.地方性小调、3.歌舞性小调。
小调的特征;1.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和曲折细腻的音乐风格。
2.小调由职业艺人演唱,加工提炼的成分较多,词曲即兴性较少,较定型化,艺术上较为成熟与完善。
3.小调多数属于分节歌形式,一曲多段词,常采用四季、五更、十二时等时序体。
多侧面较细致地陈述内容。
4.小调的节奏节拍规整,节奏形式丰富多变。
南方小调的形式较平稳,北方小调常见切分和弱起节奏,显得活跃、跳荡。
5.小调的歌唱形式以独唱为多,城市小调多有四弦乐器伴奏,旋律曲折多样。
民族民间音乐研究
不同地区的社会历史背景也对民族民间音乐产生 了重要影响,如战争、迁徙等历史事件在音乐中 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民俗风情的影响
民俗风情是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来源之一,不同 地区的民俗风情对音乐的主题、形式和表现手法 产生了影响。
05
CATALOGUE
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和保护
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方式
民族民间音乐研究
汇报人:XX
20XX-01-25
CATALOGUE
目 录
• 引言 • 民族民间音乐概述 • 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特色 • 民族民间音乐的地域特色 • 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和保护 • 民族民间音乐的创新和发展
01
CATALOGUE
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
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服务社会文化建设
民族民间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通过研究可以挖掘其深厚的文 化内涵,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挖掘传统音乐元素
通过深入研究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提取独特的音乐元素和技巧, 为创新提供灵感和基础。
借鉴其他艺术形式
将民族民间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如舞蹈、戏剧、绘画等)相结合 ,创造出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融合现代科技手段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音乐制作、虚拟现实技术等)为民族民 间音乐创作和表演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
演奏技巧精湛
民族民间音乐的演奏者通常具有高 超的演奏技巧,能够准确地表达出 音乐的情感和内涵。
音色丰富
民族民间音乐的音色丰富多变,既 有清脆明亮的音色,也有浑厚深沉 的音色,为音乐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
歌曲和舞蹈的结合
载歌载舞
民族民间音乐往往与舞蹈 紧密结合,人们在欢快的 音乐和舞蹈中表达内心的 喜悦和激情。
对汉族民歌的认识
对汉族民歌的认识一、简述汉族民歌涵义及其发展情况汉族民歌,即民间歌曲。
是劳动人民为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集体创作,并在口头流传过程中不断得到加工的艺术形式。
汉族民歌源于人民生活,又对人民生活起广泛深入的作用。
汉族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样。
我国汉族民歌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远古的原始社会,常与乐舞结合在一起。
在近现代的革命斗争生活中,人民又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新汉族民歌,有的在原有曲调上填新词,有的在音乐上也有相应的发展。
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幅员辽阔,各民族各地区的汉族民歌也各具特色,绚丽多彩,又共同成为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基础。
各种音乐艺术形式,器乐、歌舞、曲艺、戏曲常从中吸取营养,并转而促进它加工提高。
专业音乐创作也常以它为素材,或原曲引用,或摘取片段,或吸取其音调,加以发展创造。
二、中国的汉族民歌沿革中国汉族民歌的发展轨迹由于汉族民歌是劳动人民的歌,劳动人民在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是被人看不起的,他们的歌也就遭受到同样的命运。
甚至在元、明、清三代屡遭帝令禁唱。
有关它的历史很少有文字记载。
从出土文物考察,有关古代乐器的较多,而歌唱活动的较少。
青海大通县出土的那个有歌舞图像的陶盆实在非常宝贵,它显示的是六千年前母系社会的图腾崇拜歌舞活动。
在原始时期歌与舞是结合在一起的。
直至今天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保持歌舞不分的古老传统。
古代有文字记载的《淮南子》这本书上,曾提到古人抬木头时唱着劳动号子,可见早期汉族民歌与劳动紧密相连。
从兄弟民族来看,如阴山岩画上的歌舞图像、瑶族的《盘王歌》、苗族的《古歌》、满族的《萨满调》等,又可看出原始汉族民歌与巫等原始宗教活动有关。
有关古代的汉族民歌,实际音响已不可能再现,只有它的歌词,从古代文学著作中可见到一些。
至于曲谱是没有的,因为汉族民歌一直是口头传唱,就是有了记谱法以后,劳动人民也不用它。
直到19世纪末才有民俗学家用工尺谱记录几首汉族民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
族
民
间
音
乐
的
实
践
性
詹棉棉
( 福建 师范大学 2 0 1 0 级 音乐专业 , 福建 福州 3 5 0 0 0 0 )
摘 要 :中 国汉 族 民 间音 乐按 其 所 在 的 地 域 划 分 , 有 东北 部 平 原 音 乐 文 化 内 外 区 、 西 北 高 原 文 化 内外 区 、 西南高原音 乐 文 化 内外 区 、 江 淮 音 乐文 化 区 、 江 浙 平原 音 乐 文 化 区 、 江汉音 乐文化 区、 湘 音 乐文 化 区等 。 在 学 习 汉族 民 间音 乐 的 过 程 中 , 只 有 通 过 实 践 才 能 深 切 体 会 到 在 祖 国 广 袤 大 地 上 的 民族 音 乐 的 多样 性 。 本 文 以汉 族 民 间音 乐 的 认 知 和 体 验 , 归 结 汉 族 民 间 音 乐 实
.
区法 , 等 等。可见对于我 国传统音乐文 化分 区已经 具有一定
的学术影 响力 . 在 学 习 汉 族 民 间音 乐 这 门 课 中 , 笔 者 认 为 音 乐 文化分 区有利于教 学 . 有 利于学 生对 音乐 风格 的把握 。 然
^ nv
. 叶
当地所采用三声腔的种类及 三声腔在旋律 中的结合方法 、 地 曩 相 删
型色彩 区。他认为因方 言声 调与地方音调分布 的差异 , “ 引起
了民 歌 旋 律 地 方 色 彩 分 布 的 差 异 , 由于 方 言 声 调 与 地 方 音 调 特 点 的变 化 程 度 是 渐 变 , 也 引 起 了 旋 律 差 异 程 度 是 渐 变 的规 律” 。 杨 匡 民教 授 的方 言 声 调 与 地 方 音 调之 于 民歌 地 方 色彩 的 理论 。在 汉 族 民间 音 乐 课 堂 上 体 会很 深 .如 在 演 唱河 南 民歌
在学 习汉族民间音乐 中 , 不仅要 看懂 文字 , 深 人研究 其 音乐文 化 , 更重要 的是要 亲身参 与实 践。实践 作为一个 观念 必 须贯 穿汉族 民间音乐 的整 个过 程 .笔 者认 为也是 以后 师 范 院校 音乐教 育中需要加 强 的一 个方 面 。在此 借用 音乐 教
方言 口语 化 、 地方传统音 调 与民歌旋 律 、 方 言声 调对 民歌旋 律地方 色彩形成 的作用 : “ 民歌旋 律的地 方色彩 ,有 的是重
=
的《 论汉 族 民歌近似 色彩 区的划分 》 , 江 明悖 的《 汉族 民歌概
论》 中的八 分 法 。 王 耀华 提 出的 三大 乐 系 、 十七 个 支脉 的分
述了 民歌旋律地 方色彩 的形成 、 民歌 色 彩 区 的 划 分 , 指 出 了
并 在音乐文 化分 区 、 分层 问题 上有很 多独 到的见解 。他还鼓
励 研 究 队 伍 及 理 论 研 究 积 累 ,提 出 一 些 有 利 于 学 科 发 展 的 建议. 有 较 高 的参 考 价 值 。 对 于 中 国 传统 音 乐 文 化 区划 的 研 究 , 还有苗 晶 、 乔 , 总结为三种
类型 : 主次 型 、 并列 型 、 混合 型 。 主 次 型 主 要 是 鄂 西 南 主 次 型 色
彩区、 鄂东 北主次 型色彩 区 : 并 列型 的主要是 鄂 中南 并列 型
色彩 区 : 混 合型 的主要 是鄂 西北混合 型色 彩区 、 鄂东 南混合
乐风格 相近 , 那 么如何 在具体 的学习 中把握 呢?各 区域 音乐 特征所 体现 的音乐文化 多样性 ,给师 生带来 沉重 的教 学压
力, 如 何 让 传 统 音 乐 文 化 区划 在 教 学 中得 以 实 践 呢 ? 二、 实 践 是 汉 族 民 间音 乐 学 习的 最 好 途 径
践 的 途 径及 其 相 关 问题 。
关 键 词 :汉 族 民 间音 乐 实 践 性
一
、
汉 族民间音乐 的区域性划分特征
区的 内外 区、 长江 中下游 江汉 、 江淮 、 江浙 、 湘、 赣 五区和东南
沿海 的闽方言 区 、 粤方 言 区、 客 家 方 言 区 。在 文 化 区 与 文 化 流问题上 , 他认为 “ 文 化区是第一位 的 , 文化 流是第二 位的 ” ;
乐 曲 是 没 有 特 别 明 显 的 地 域 特 征 的 .或 者 与 相 邻 地 域 的 音
史、 地理 、 社会 、 习俗 上 寻 找 根 源 , 指 出 民 歌 的 色彩 区 问 题 “ 实 际上 是 民族 的迁 移 、 分 散 与 互 相 影 响 的 问题 ” 。他 把 湖 北 省 境 内分 为 五 个 民 歌 地 方 色 彩 区 . 从 方言声调 上进行 分析 , 并根
语腔 的地方 色彩 . 即是说 其旋律 的地 方色彩 , 方 言语音 的影
^
,1
有 的旋律是 重地方 音调 的色彩 , 即是说旋律 的 伽 删 响成分较重 ; 地 方 音 调 的 影 响 成 分 较 重 。” 他 指 出不 同 地 区 有 着 纛 一 地 方 色 彩 , 第 不 同 的调 式 色彩 . O “ 从 地 方 特 征来 说 。调 式 的地 方 色 彩 决 定 于
嚣 方 习惯 的旋法 ” 。在 民歌色彩 区的划分上以湖北省为例 , 从历
而 也应该 看到 , 分 类如果 太宏观 笼统 , 则无 法把 握清楚 细枝 末 叶的 区别 ; 而如果太讲究细致 , 则看不 清整体 。在演 唱《 生 产 忙》 这首 民歌 时 , 我们 很容 易辨 别 这是东 北 的 , 然 而有 些
总体上看 来 .我 国汉族为 主体 的民间音乐 因地理 文化 因素可 以划 分为几大音乐 文化 区。依据 所使用 的《 汉族 民间 音乐 的 区域性特 征》 讲稿 , 杨 匡 民教 授 的《 民歌 旋律 地方 色 彩的形成及 色彩 区的划分 》 ( 《 中 国音乐学) ) 1 9 8 7 年第一期 ) 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