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测量技术及数据处理基础

合集下载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设计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设计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各种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

2. 学生能掌握电子测量过程中的误差分析及处理方法,了解电子测量数据的处理技巧。

3. 学生能了解电子测量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掌握相关测量标准及规范。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正确使用电子测量仪器进行数据测量的能力。

2. 学生能够根据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解决实际测量问题。

3. 学生能够运用电子测量技术解决简单的工程问题,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电子测量技术,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3. 学生能够关注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动态,认识到其在现代科技领域的重要地位,激发对相关领域的学习兴趣。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电子测量技术的学科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课程设计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够将所学技能应用于实际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电子技术及相关领域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电子测量技术概述:介绍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电子测量技术在现代科技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电子测量技术概述2. 电子测量仪器及其使用方法:讲解各类电子测量仪器的原理、性能参数及操作方法,重点掌握万用表、示波器等常用仪器的使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 电子测量仪器及其使用方法3. 测量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分析电子测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类型,探讨减小误差的方法,学习测量数据的处理技巧。

教材章节:第三章 测量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4. 电子测量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介绍电子测量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实际工程中的测量需求及解决方法。

测量技术课程设计

测量技术课程设计

测量技术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常见的测量工具和仪器使用,了解测量技术在工程和科研中的应用。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独立进行测量操作,熟练使用测量工具和仪器,掌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测量技术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培养对测量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实用方法和案例分析。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测量技术概述,介绍测量技术的定义、分类和作用,让学生了解测量技术在工程和科研中的应用。

2.第二章: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讲解测量误差的概念、来源和减小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3.第三章:常用测量工具和仪器,介绍尺、卷尺、水平仪、经纬仪等常见测量工具和仪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4.第四章:测量方法与应用,讲解平面测量、高程测量、角度测量等基本测量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测量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用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教师学生针对测量案例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实际工程中的测量案例,让学生了解测量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4.实验法: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熟练使用测量工具和仪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测量技术基础》等权威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推荐《测量工程师手册》等参考书籍,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

《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2003课程名称(中/英文):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Tolerance Design and Quality ControlBasis课程类型:模块课(平台课、模块课、课程群)总学时:40 讲课学时:30 实验学时:10学分:2.5适用对象:机械工程及相关专业先修课程: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原理后续课程:机械制造工艺学、误差理论及数据处理开课单位:机械工程学院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课程涉及几何量公差与技术测量两个范畴,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极其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

它在机械类整个教学计划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联系机械设计课程与机械制造课程的纽带,是从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桥梁。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1.理解几何量精度参数与零件功能要求、工艺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基本术语、定义及规范,并能根据功能要求进行几何量精度设计,具备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2.理解几何量精度项目的内涵及其与零件功能要求的本质联系,能根据特定的功能要求选择、设计相应的几何量精度项目,并能将设计结果正确地标注在图样上,逐步具有准确呈现方案设计/开发结果的表达能力;3.理解几何量精度参数与测量系统之间的关联联系,掌握几何量精度项目的测量及检验方法,获得实验设计和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并逐步具有选择、应用先进测试工具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为: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建立互换性、标准化、计量学及质量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几何精度(尺寸、形状和位置、表面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掌握产品几何参数测量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数据评定方法,掌握产品几何参数的测量四要素构成和测量误差的处理方法;了解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学科的现状和发展,具有继续自学并结合工作实践应用、扩展的能力。

知识目标:目标1:理解互换性、误差、公差、技术测量及精度设计等概念,理解互换性与产品设计、制造、维修以及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关系。

曲面测量技术的原理与数据处理

曲面测量技术的原理与数据处理

曲面测量技术的原理与数据处理曲面测量技术在工业制造、医学、地质勘探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用来测量物体的形状和表面特征,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体的性质。

本文将介绍曲面测量技术的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法,以期为读者提供对该技术的深入了解。

一、曲面测量技术的原理曲面测量技术的原理主要基于光学、机械和电子等原理。

其中,光学原理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利用光的反射、折射、干涉等现象,可以测量物体的曲面形状和表面质量。

例如,干涉仪是一种常用的曲面测量设备,它利用光的干涉现象来测量物体的曲率和波高。

此外,还有像相位测量法、投影法等方法也可以用来测量曲面的形状。

另外,机械原理也是曲面测量技术的重要基础。

机械触针测量法是一种常见的曲面测量方法,它通过一根触针来测量物体表面的形状。

触针受到物体表面的轮廓曲线影响,通过记录触针运动的轨迹来得到物体曲面的形状信息。

此外,还有像曲面干涉仪、位移传感器等机械测量设备也可以被利用来测量曲面。

最后,电子原理也在曲面测量技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可以被用来测量物体的曲面形状。

通过拍摄物体表面的数字图像,可以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的方法来分析并测量物体的曲面形状。

此外,还有像激光测距仪、扫描仪等电子设备也可以用来进行曲面测量。

二、曲面测量技术的数据处理曲面测量技术获取到的数据通常是海量的原始数据。

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数据,必须对其进行处理和分析。

首先,对获得的曲面数据进行滤波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传感器误差、环境干扰等原因,测量数据中通常会存在一些噪声。

通过滤波处理,可以去除这些噪声,提取出有效的曲面信息。

滤波处理方法有很多种,如中值滤波、高斯滤波等,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

其次,可以利用曲面拟合方法对曲面数据进行拟合分析。

曲面拟合是一种基于数学模型的方法,通过将测量数据拟合到数学模型上,可以更好地描述和理解曲面的形状。

常见的曲面拟合方法有最小二乘法、Bezier曲线拟合法等。

《三坐标测量培训教程》

《三坐标测量培训教程》

《三坐标测量培训教程》《三坐标测量培训教程》是一本面向三坐标测量初学者和从业人员的教材,包含了三坐标测量的基础知识、测量原理、测量方法、工具使用技巧、误差分析等内容,能够帮助读者快速掌握三坐标测量的实战技能。

前言部分介绍了三坐标测量发展历程,从机械测量、光学测量到电子计算机测量,阐述了三坐标测量技术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性。

第一章从三坐标测量仪的组成、分类入手,详细介绍了三坐标测量中的三个坐标轴及其正、负方向,说明了三坐标测量仪的基本测量原理和测量误差,让读者对三坐标测量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有了初步的了解。

第二章介绍了三坐标测量仪的测量方法和测量流程,详细阐述了利用三坐标测量仪进行点、直线、平面、圆柱、圆锥等几何元素的测量,包括了测量仪器的校准、工件夹紧、基准点测量、坐标系选择等操作步骤,给读者带来了测量实战操作的指导。

第三章介绍了三坐标测量仪常用测量软件的使用方法,对CCD测量、评定测量数据质量、数据处理及其图形表达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使读者掌握了使用三坐标测量仪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

第四章从误差分析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三坐标测量误差的种类、来源、定量分析方法和防止误差产生的技巧,帮助读者准确评定测量误差并做好数据处理,提高了测量精度和可信度。

第五章列举了三坐标测量仪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包括仪器自检、控制系统故障、数据采集系统故障等,让读者能够及时识别和解决问题,保证测量效果。

总结部分内容简明扼要,强调三坐标测量仪的应用前景及其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提出要做好技能提高和实践锤炼,不断开拓创新,掌握更多有关三坐标测量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工业。

综上所述,《三坐标测量培训教程》是一本极具实用价值的教材,适合三坐标测量领域初学者和从业人员使用。

这本书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操作指南,可以使读者快速掌握三坐标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水平。

对于广大从事制造业的技术人员和学生,掌握这些技能并在实践中运用,将会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也将对个人职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GPSRTK测量及数据处理

GPSRTK测量及数据处理
GPS 技术与应用
1
第四章 GPS静态测量在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2
第一节、测前工作 第二节、实施测量 第三节、数据处理 第四节、测后工作
3
第一节、测前工作
一、熟悉项目:一项GPS测量工程项目,往往是由工程
发包方、上级主管部门或其他单位或部门提出,由GPS 测量队伍具体实施。对于一项GPS测量工程项目,一般 有如下一些要求: 测区位置及其范围:测区的地理位置、范围,控制网的 控制面积。 用途和精度等级:控制网将用于何种目的,其精度要求 是多少,要求达到何种等级。 点位分布及点的数量:控制网的点位分布、点的数量及 密度要求,是否有对点位分布特殊要求的区域。 提交成果的内容:用户需要提交哪些成果,所提交的坐 标成果分别属于哪些坐标系,所提交的高程成果分别属 于哪些高程系统,除了提交最终的结果外,是否还需要 提交原始数据或中间数据等。 时限要求:对提交成果的时限要求,即何时是提交成果 的最后期限。 投资经费:对工程的经费投入数量。 4
三、测绘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需要收集整理的资料主要包括测区及周边地区 可利用的已知点的相关资料(点之记、坐标等) 和测区的地形图等。 四、仪器的检验: 各种仪器包括GPS接收机及相关设备、气象仪 器等进行检验,以确保它们能够正常工作。 五、踏勘、选点埋石:综合应用地形图、遥感图、 摄影图和有关点之记进行选点、埋石等设计工 作。
8
一)、选点: • 为保证对卫星的连续跟踪观测和卫星信号的质 量,要求测站上空应尽可能的开阔,在10~15 高度角以上不能有成片的障碍物。 • 为减少各种电磁波对GPS卫星信号的干扰,在 测站周围约200m的范围内不能有强电磁波干扰 源,如大功率无线电发射设施、高压输电线等。 • 为避免或减少多路径效应的发生,测站应远离 对电磁波信号反射强烈的地形、地物,如高层 建筑、成片水域等。 • 为便于观测作业和今后的应用,测站应选在交 通便利,上点方便的地方。 • 测站应选择在易于保存的地方

建筑施工测量教案

建筑施工测量教案

建筑施工测量教案第一章:建筑施工测量概述1.1 学习目标了解建筑施工测量的定义和作用掌握建筑施工测量的主要内容和步骤了解建筑施工测量的发展趋势1.2 教学内容建筑施工测量的概念和发展历程建筑施工测量的重要性建筑施工测量的主要内容和步骤建筑施工测量的未来发展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建筑施工测量的概念和发展历程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建筑施工测量的重要性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建筑施工测量的步骤1.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建筑施工测量的理解程度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第二章:建筑施工测量的准备工作2.1 学习目标掌握建筑施工测量的准备工作内容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和仪器了解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2.2 教学内容建筑施工测量前的准备工作测量工具和仪器的基本使用方法测量误差的概念和分类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建筑施工测量前的准备工作内容演示法:展示测量工具和仪器的使用方法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熟悉测量工具和仪器2.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测量工具和仪器的了解程度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第三章:建筑施工测量中的基本测量方法3.1 学习目标掌握建筑施工测量中的基本测量方法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和仪器进行基本测量了解建筑施工测量的具体应用3.2 教学内容建筑施工测量中的基本测量方法测量工具和仪器的具体使用方法建筑施工测量的具体应用案例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建筑施工测量中的基本测量方法演示法:展示测量工具和仪器的使用方法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基本测量方法3.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基本测量方法的理解程度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第四章:建筑施工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4.1 学习目标理解建筑施工测量误差的概念及分类学会使用测量数据处理的方法能够分析测量结果的可靠性4.2 教学内容建筑施工测量误差的概念及分类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测量结果可靠性分析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建筑施工测量误差的概念及分类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中的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数据处理过程4.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方法的理解程度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际案例分析中的表现第五章:建筑施工测量在工程中的应用5.1 学习目标掌握建筑施工测量在工程中的典型应用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和仪器进行工程测量了解建筑施工测量在工程中的重要性5.2 教学内容建筑施工测量在工程中的典型应用案例工程测量的具体方法和技术建筑施工测量在工程中的重要性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建筑施工测量在工程中的重要性及典型应用演示法:展示工程测量的具体方法和技术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工程测量过程5.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工程测量的理解程度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第六章:建筑施工测量的高级测量技术6.1 学习目标掌握建筑施工测量中的高级测量技术学会使用全站仪和GPS等现代测量工具了解建筑施工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6.2 教学内容高级建筑施工测量技术概述全站仪和GPS等现代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建筑施工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高级建筑施工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演示法:展示全站仪和GPS等现代测量工具的操作方法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熟悉高级测量技术6.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现代测量工具的了解程度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第七章:建筑施工测量安全管理与规范7.1 学习目标理解建筑施工测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学会遵循建筑施工测量相关规范能够进行建筑施工测量风险评估7.2 教学内容建筑施工测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建筑施工测量相关规范与标准建筑施工测量风险评估的方法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建筑施工测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及规范要求案例分析法:分析建筑施工测量安全事故案例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安全管理及规范应用7.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建筑施工测量安全管理及规范的理解程度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际案例分析中的表现第八章:建筑施工测量软件与应用8.1 学习目标掌握建筑施工测量中常用的软件工具学会使用计算机辅助进行测量数据处理了解建筑施工测量软件的发展趋势8.2 教学内容建筑施工测量常用软件工具介绍计算机辅助测量数据处理的方法建筑施工测量软件的发展趋势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建筑施工测量软件的基本功能和应用演示法:展示建筑施工测量软件的操作过程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熟悉软件应用8.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建筑施工测量软件的了解程度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第九章:建筑施工测量案例分析9.1 学习目标能够分析建筑施工测量实际案例学会从案例中总结建筑施工测量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2 教学内容建筑施工测量案例介绍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从案例中总结建筑施工测量经验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建筑施工测量案例的基本情况案例讨论法:分组讨论案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案例中的测量过程9.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案例分析的理解程度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际案例分析中的表现第十章:建筑施工测量实习与实训10.1 学习目标巩固建筑施工测量理论和实践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0.2 教学内容建筑施工测量实习和实训的要求和安排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安全事项从实习和实训中总结经验和教训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实习和实训的要求和安排实践法: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反馈法: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10.4 教学评价实习和实训报告:评估学生在实习和实训中的表现操作考核:检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总结报告:评估学生从实习和实训中总结的经验和教训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至第五章为基础知识部分,重点关注建筑施工测量的定义、作用、内容、步骤以及发展现状和趋势。

测量技术及数据处理基础相关教材

测量技术及数据处理基础相关教材

测量技术及数据处理基础相关教材引言测量技术及数据处理是现代科学和工程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为我们提供了收集、分析和解释实验数据的工具和技术。

本教材旨在介绍测量技术和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帮助读者掌握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技巧。

第一章:测量技术概述1.1 什么是测量技术?测量技术是一种科学和工程领域中对物理量进行准确测量的技术。

测量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古埃及人使用基于阴影的测量方法来确定地球的周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量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创新,从而使我们能够准确地测量各种物理量,如长度、时间、温度、压力等。

1.2 测量技术的分类测量技术可以根据测量对象的特点进行分类。

常见的测量技术包括物理测量技术、化学测量技术、生物测量技术等。

物理测量技术通常用于测量物理量,如长度、质量、温度等;化学测量技术用于分析和测量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组成;而生物测量技术用于测量生物体的各种特征和参数。

1.3 测量仪器和传感器测量技术离不开各种测量仪器和传感器的支持。

测量仪器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精确测量,并且根据测量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仪器。

传感器则是将待测量转换成电信号的设备,常见的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学传感器等。

第二章:数据处理基础2.1 数据的收集和存储在进行实验和测量时,我们需要收集和存储大量的数据。

本节将介绍数据收集的方法和常用的数据存储格式。

数据收集的方法包括直接测量、间接测量和观察测量。

直接测量是通过测量仪器来获得数据,间接测量是通过计算等方式获得数据,观察测量是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断出数据。

数据存储格式常见的有文本格式、二进制格式和数据库格式等。

2.2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数据处理和分析是从收集到的原始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数据处理的方法包括数据的清洗、转换、集成和加载等。

数据分析的方法包括统计分析、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等。

本节将介绍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帮助读者掌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础知识。

如何对测绘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如何对测绘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如何对测绘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测绘数据是指通过各种测量技术获得的地理信息数据,在现代社会中被广泛应用于土地规划、城市建设、资源管理等领域。

对测绘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分析,能够为决策者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地理环境,优化规划方案,提高工作效率。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测绘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应用测绘数据并获取有价值的结果。

一、数据预处理在进行测绘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前,首先需要进行数据的预处理,以确保数据的可用性和正确性。

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去噪和数据配准等步骤。

数据清洗是指对采集到的测绘数据进行筛选和整理,去除重复、无效或不完整的数据,保留具有代表性的数据样本。

清洗后的数据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靠性,有助于后续的处理和分析工作。

数据去噪是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噪声的滤除,以避免噪声对后续分析结果的干扰。

常见的数据去噪方法包括平滑滤波、中值滤波和小波变换等。

数据配准是指将采集到的不同来源、不同分辨率的数据进行匹配和对齐,使其具有一致的空间参考框架。

数据配准可以通过图像配准技术和地理参考调整等方法实现。

二、数据融合与融合方法数据融合是指将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整合和融合,以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数据融合可以分为多层次的辐射数据融合和多源数据融合。

辐射数据融合是指将不同波段、不同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融合,以产生具有多种光谱信息的多光谱影像。

常用的辐射数据融合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法、加权融合法和波段变换法等。

多源数据融合是指将来自不同传感器、不同平台的地理信息数据进行融合,以获取具有时空一致性的数据。

多源数据融合可以通过数据集成技术、数据匹配和融合算法等方法实现。

数据融合可以提高数据的信息含量和精度,丰富数据的空间和时间维度,为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提供更可靠的基础。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数据处理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和计算,对采集到的测绘数据进行加工和处理,以得到所需的信息和结果。

04 D-InSAR及其数据处理

04 D-InSAR及其数据处理

利用地面观测数据和断层位错模型模拟的形变图,干涉结果和模拟结 果极为相似,显示了差分干涉测量形变场具有高分辨率、连续空间覆盖 的独特技术优势。
D-InSAR技术的主要热点领域
地震监测(2)
火山监测(1)
维苏威火山
火山监测(2)
D-InSAR技术的主要热点领域
城市地表沉降观测 (1)
将 def 2 代入式(7) 则形变模糊度为:
d

2
表示差分干涉图上一个相位周期 2 所代表的 LOS 方向形变量
对于C波段雷达(波长为5.6 cm),如果地面沿LOS发生2.8 cm位移, 差分干涉条纹图将变化一条整周条纹。因此,利用DInSAR可监测地 表至少厘米级的地表形变量,当相位观测误差小于2.24弧度时,形变 观测的理论精度就小于1 cm而达到毫米级精度。
三通法
三通
SAR1, SAR2 :形变前 SAR3: 形变后
SAR1 SAR2 SAR3
用于差分的干涉图
“地形对”干涉图 : top
SAR1 vs. SAR2
“形变 +地形对”干涉图 :
top def
SAR1 vs. SAR3
形变量:

4
(top def top )
DInSAR形变监测的方法
DInSAR的思想
def (m 2 k ) flat top
flat :应用卫星轨道或基线消除平地相位
top :应用干涉或外部DEM消除地形相位
获取 LOS方向的形变
r

4
def
根据去除地形相位的不同,DInSAR方法有以下三种

两通法(Two Pass) + DEM 三通法(Three Pass) 四通法(Four Pass)

现代测量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pdf

现代测量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pdf

现代测量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pdf《现代测量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是一本介绍测量数据处理理论和方法的教材,阐述了现代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涉及了数据处理的基本概念、数据分析方法、数据处理技术等内容。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本章主要介绍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测量数据的质量评估、测量数据的误差和不确定度、测量数据的统计处理等内容。

第二章:数据分析方法本章介绍了一些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分析、统计推断、回归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从而揭示出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

第三章:数据处理技术本章介绍了一些常用的数据处理技术,包括数据的滤波、数据的插值、数据的平滑、数据的压缩等。

这些技术可以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优化,从而提高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

第四章:现代数据处理软件本章介绍了一些现代数据处理软件,包括MATLAB、SPSS、SAS等。

通过这些软件,可以实现对测量数据的自动化处理和分析,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第五章:测量数据处理的案例分析本章通过一些实际案例,对测量数据处理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应用和验证。

这些案例包括工程测量数据处理、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生物医学数据处理等,展示了数据处理理论和方法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现代测量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是一本系统介绍测量数据处理理论和方法的教材。

通过学习本书,读者能够了解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数据分析和处理的基本技术,提高测量数据处理的能力和水平。

本书适用于测量工程、地理信息科学、生物医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可作为数据处理领域的参考书籍。

测量学的课程设计

测量学的课程设计

测量学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如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方法;2. 使学生了解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如尺子、量角器、测高仪等;3. 让学生理解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误差分析。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进行测量数据整理、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测量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测量问题的热情;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际操作中的细节,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习惯;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学会在团队中共同完成测量任务,尊重和信任同伴。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年级的特点,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测量学基本概念:长度、面积、体积的定义及测量方法;教材章节:第一章 测量学基础2. 测量工具的使用:尺子、量角器、测高仪等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教材章节:第二章 测量工具与仪器3. 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误差分析;教材章节:第三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4. 实际测量操作:分组进行实际测量活动,如测量物体长度、面积等;教材章节:第四章 实际测量操作5. 测量数据的整理、分析和处理;教材章节:第五章 测量数据整理与分析6. 应用测量数据解决问题:结合实际案例,运用测量数据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材章节:第六章 测量在实际中的应用7. 测量学在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教材章节:第七章 测量学的应用与发展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将教学内容分为8个课时,每个课时涵盖以上列举的内容,确保学生掌握测量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测量技术及数据处理基础相关教材

测量技术及数据处理基础相关教材
选用量块时,应从所需组合尺寸的最后一位数开始,每选一 块至少应减去所需尺寸的一位尾数。
例如,从83块一套的量块中选取尺寸为36.745mm的量块组,选取方法为: 36.745 …………所需尺寸 - 1.005 …………第一块量块尺寸
35.74 - 1.24 …………第二块量块尺寸
34.5 - 4.5 …………第三块量块尺寸
➢18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一米的长度等于Kr86在2p10和5d5能级之 间跃迁时所产生的辐射在真空中的波长的1 650 763.73倍”。
➢1983年第17届国际计量大会又更新了米的定义,规定:“米”是在真空中在 1/299 792 458s的时间间隔内行进路程的长度。
二、尺寸传递系统
§4.2 尺寸的传递
一、长度单位与计量基准
长度的基本单位名称是“米”(m)。
➢在古典阶段,各国多以人体的一部分作为长度基准。如我国的“布手为尺” ,英国的“码”和“英尺”等。
➢1875年国际“米制公约”的签订,开始了以科学为基础的经典阶段。
➢1889年在法国巴黎召开了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规定“以地球子午线长度 的四千万分之一定义一米”,并用铂铱合金制成基准米尺:国际米原器。
30.0 … ………第四块量块尺寸
三、量块——量块的精度(级)
按国标GB6093-85,量块按制造精度分6级,即00、0、1、2 、3和K级,其中00级精度最高,3级最低,K级为校准级。
分级的主要根据量块中心长度极限偏差、量块长度变动量的 允许值和粘合性等。
量块生产企业大都按“级”向市场销售量块。用量块长度极限偏 差(中心长度与标称长度允许的最大误差)控制一批相同规格 量块的长度变动范围;用量块长度变动量(量块最大长度与最 小长度之差)控制每一个量块两测量面间各对应点的长度变动 范围。用户则按量块的标称尺寸使用量块。因此,按“级”使用 量块必然受到量块长度制造偏差的影响,将把制造误差带入测 量结果。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第一章:概述1.1 课程介绍了解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理解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2 公差配合的概念解释公差配合的定义和作用。

介绍公差配合的分类和特点。

1.3 技术测量的概念解释技术测量的定义和目的。

介绍技术测量的重要性和常用测量方法。

第二章:公差配合的表示方法2.1 基本公差表示法解释基本公差的概念和作用。

介绍基本公差的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

2.2 配合表示法解释配合的概念和作用。

介绍配合的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

2.3 公差带表示法解释公差带的概念和作用。

介绍公差带的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

第三章: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3.1 公差配合选用的一般原则介绍公差配合选用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

解释选用公差配合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3.2 公差配合选用的步骤介绍公差配合选用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解释选用公差配合时的计算和决策过程。

3.3 实例分析提供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公差配合选用的方法。

第四章:技术测量基础4.1 测量概述解释测量的概念和目的。

介绍测量的方法和常用测量工具。

4.2 测量误差与精度解释测量误差和精度的概念和区别。

介绍测量误差和精度的表示方法。

4.3 测量数据的处理介绍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和步骤。

解释测量数据的处理原则和注意事项。

第五章:常用测量工具与方法5.1 卡尺的使用介绍卡尺的概念和作用。

解释卡尺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5.2 千分尺的使用介绍千分尺的概念和作用。

解释千分尺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5.3 量棒的使用介绍量棒的概念和作用。

解释量棒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六章:测量平面度6.1 平面度概念解释平面度的定义和作用。

介绍平面度的表示方法和测量工具。

6.2 平面度的测量方法介绍平面度的测量方法和技术。

解释不同测量方法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6.3 实例分析提供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平面度的测量方法。

第七章:测量直线度7.1 直线度概念解释直线度的定义和作用。

怎样学好工程测量课程设计

怎样学好工程测量课程设计

怎样学好工程测量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工程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距离、角度、高程的测量。

2. 理解测量误差的概念,掌握其来源及减小方法。

3. 了解现代测量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如全站仪、水准仪等)进行实地测量,并准确记录数据。

2. 能够运用测量数据进行工程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分析测量结果,识别并解决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工程测量学科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责任心,使其在测量实践中遵循职业道德。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测量中。

学生特点:学生为初中年级,具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和数学基础,对实践活动充满好奇。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指导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工程测量基本概念:介绍工程测量的定义、作用及其在工程领域的重要性。

- 教材章节:第一章 工程测量概述- 内容:测量基本原理、测量坐标系、测量误差与精度。

2. 测量工具与仪器:学习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及其特点。

- 教材章节:第二章 测量工具与仪器- 内容:全站仪、水准仪、经纬仪的操作与维护。

3. 距离、角度与高程测量:掌握距离、角度和高程测量的基本方法。

- 教材章节:第三章 距离、角度与高程测量- 内容:测距、测角、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

4.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了解测量误差来源,学习数据整理、分析和处理方法。

- 教材章节:第四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内容:误差理论、误差传播、数据整理、数据分析。

5. 工程测量实践: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实地测量操作。

- 教材章节:第五章 工程测量实践- 内容:控制网建立、地形图测绘、道路与桥梁测量。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教案(全)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教案(全)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教案(全)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1.2 互换性的概念1.3 测量技术的发展1.4 课程目标与要求第二章:互换性原理2.1 互换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2 互换性的基本原理2.3 互换性的分类2.4 互换性与测量误差的关系第三章:测量技术基础3.1 测量的基本概念3.2 测量方法的分类3.3 测量器具与测量系统3.4 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第四章:尺寸测量4.1 尺寸测量的基本概念4.2 尺寸测量的方法与器具4.3 尺寸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4.4 尺寸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第五章:形状和位置测量5.1 形状和位置测量的基本概念5.2 形状和位置测量的方法与器具5.3 形状和位置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5.4 形状和位置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第六章:表面质量测量6.1 表面质量的概念与分类6.2 表面质量测量方法与器具6.3 表面质量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6.4 表面质量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第七章:温度和湿度测量7.1 温度和湿度测量的基本概念7.2 温度和湿度测量方法与器具7.3 温度和湿度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7.4 温度和湿度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第八章:力学性能测量8.1 力学性能测量的基本概念8.2 力学性能测量方法与器具8.3 力学性能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8.4 力学性能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第九章:电性能测量9.1 电性能测量的基本概念9.2 电性能测量方法与器具9.3 电性能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9.4 电性能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第十章:测量不确定度评定10.1 测量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10.2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10.3 测量不确定度的表达与传播10.4 测量不确定度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与案例分析第十一章:非接触测量技术11.1 非接触测量技术概述11.2 光学非接触测量技术11.3 激光测量技术11.4 红外测量技术第十二章:三坐标测量机及其应用12.1 三坐标测量机的基本原理12.2 三坐标测量机的结构与操作12.3 三坐标测量机的应用案例12.4 三坐标测量机的维护与保养第十三章:测量数据处理与控制图应用13.1 测量数据的预处理13.2 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13.3 控制图的基本原理与应用13.4 过程能力分析与改进第十四章:质量管理与测量技术14.1 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14.2 测量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14.3 统计过程控制(SPC)14.4 质量改进工具与技术第十五章:现代测量技术与发展趋势15.1 现代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15.2 自动化测量技术15.3 数字测量技术15.4 网络测量技术15.5 未来测量技术的发展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教学教案,涵盖了互换性原理、测量技术基础、尺寸测量、形状和位置测量、表面质量测量、温度和湿度测量、力学性能测量、电性能测量、测量不确定度评定、非接触测量技术、三坐标测量机及其应用、测量数据处理与控制图应用、质量管理与测量技术以及现代测量技术与发展趋势等十五个章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试是具有试验性质的测量,测试也可以理解为测量和试验的 综合。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的测量。 研究有关测量知识领域的一门科学称之为计量学
二、测量及测量过程
一个完整的测量过程由下述四个部分组成,即测量过程四要素。
1、测量对象或被测量:
不同的测量对象有不同的被测量。如孔和轴的主要被测量是直径;箱体 的被测量有长、宽、高以及孔间距等。螺纹零件的被测量有螺距、中径、 牙型半角等。无论零件的形状如何不同,被测量的参数如何复杂, 从几何量的本质来说,均可归结为长度和角度以及它们的组合。
三、量块——量块的构成
量块是一种端面单值量具,它一 般用铬锰钢等特殊合金钢或线膨 胀系数小、性质稳定、耐磨以及 不易变形的其它材料制成。其形 状有长方体和圆柱体两种,常用 的是长方体。 两相互平行的测量面之间的距离 为量块的工作尺寸,称之为标称 长度(公称尺寸)。 量块是定尺寸量具,一个量块只 有一个尺寸。
二、尺寸传递系统
由此可见,长度基准的建立经历了一个由自然基准、实物基 准到物理常数的发展阶段。
使用波长作为长度基准,虽然可以达到足够的精确度,但因 对复现的条件有很高的要求,不便在生产中直接用于尺寸的测 量。因此,需要将基准的量值按照定义的规定,复现在实物计 量标准器上。常见的实物计量标准器有量块(块规)和线纹尺。 我国长度量值传递系统如图4-1所示,从最高基准谱线向下传 递,有两个平等的系统,即端面量具(量块)和刻线量具(线 纹尺)系统。其中尤以量块传递系统应用最广。
量规 一种没有刻度的专用检验工具,只能判断被测件是否合格,而不能得出 被测量的具体数值。如光滑极限量规。 检验夹具 一种专用的检验辅助工具。当与各种比较仪配套使用时,能方便地检 验更多、更复杂的参数。 计量仪器 能将被测量值直接观察的指示值或等效信息的仪器。如比较仪、干涉仪、 测长机等。
选用量块时,应从所需组合尺寸的最后一位数开始,每选一 块至少应减去所需尺寸的一位尾数。
例如,从83块一套的量块中选取尺寸为36.745mm的量块组,选取方法为: 36.745 …………所需尺寸 - 1.005 …………第一块量块尺寸 35.74 - 1.24 …………第二块量块尺寸 34.5 - 4.5 …………第三块量块尺寸 30.0 … ………第四块量块尺寸
⑴单项测量
单独地、彼此没有联系地测量零件的单项参数。如分别测 量齿轮的齿厚、齿形、齿距等。这种方法一般用于量规的 检定、工序间的测量,或为了工艺分析、调整机床等目的。
⑵综合测量
检测零件几个相关参数的综合效应或综合参数,从而综合 判断零件的合格性。例如齿轮运动误差的综合测量、用螺 纹量规检验螺纹的作用中径等。综合测量一般用于终结检 验,其测量效率高,能有效保证互换性,在大批量生产中 应用广泛。
测量;
按测量结果与工艺过程控制的关系可分为:主动测量、被动
测量;
按被测零件在测量中所处的状态可分为:静态测量、动态测量;
此外,按测量条件在整个测量过程中是否恒定,还可将测量方 法分为等精度测量与不等精度测量。
二、计量器具的分类
标准量具
测量中体现标准量的器具,有定值量具与变值量具之分。常用的定值量 具有:量块、直角尺、曲线样板等;变值量具有:游标卡尺、千分尺、 游标量角器等
四、角度传递系统
角度基准与长度基准有本质的区别。由于常用角度单位(度)
是由圆周角定义的,即圆周角=360°,弧度与度、分、秒又 有确定的换算关系,因此,无需建立角度的自然基准。 机械制造业中,常用的角度基准有多面棱体、测角仪或分度 头。多面棱体有4,8,12,24,36,72面等。多面棱体主 要用于检定角度测量仪器和精密圆周度盘。 与长度基准中的量块相似,在实际工作中也常采用角度量块 检定一般角度测量器具或直接测量零件。 利用适当的夹具,可以将若干角度量块的工作角累加,以获 得要求的角度。角度量块常与其夹具一起成套供应。
标准规定了量块按其检定精度分为六等,即1、2、3、4、
5、6等,其中1等精度最高,6等精度最低。
分等的主要依据量块中心长度测量的极限偏差和平面平行
性允许偏差来划分的。
三、量块——量块的“级”与 “等”
量块的“级”和“等”是从成批制造和单个检定两种不 同的角度出发,对其精度进行划分的两种形式。
四、角度传递系统
以多面棱体为角度基准的量值传递系统如
图4-3所示。角度计量传递系统由基准棱 体起逐级传递。
§4.3 测量方法与计量器具
主要内容: 测量方法的分类 计量器具的分类 计量器具的基本度量指标
一、测量方法的分类
按实测量与被测量关系可分为:直接测量、间接测量; 按零件上同时被测参数的多少可分为:综合测量、单项测量; 按被测表面与量仪之间的接触关系可分为:接触测量、非接触
第四章 测量技术及数据处理基础
测量的基本概念 尺寸的传递 测量方法与计量器具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测量技术中的基本原则简介
§4.1 测量的基本概念
一、检验、计量、测试与测量
检验:确定产品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的过程,即判断产品合格性 的过程。 检验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类:定性检验和定量检验。 定性检验的方法只能得到被检验对象合格与否的结论,而不能 得到其具体的量值。例如:用极限量规检验工作的尺寸,用目 测法检验工件的表面粗糙度,用功能量规检验工件的位臵误差 等都是定性检验的方法 定量检验又称为测量检验,它是将被被检验对象进行测量后, 得到其实际值并判断其是否合格的方法。简称为“检测”。
⑴静态测量
测量时被测件表面与测量器具测头处于静止状态。例如 用外径千分尺测量轴径、用齿距仪测量齿轮齿距等。
⑵动态测量
测量时被测零件表面与测量器具测头处于相对运动状态, 或测量过程是模拟零件在工作或加工时的运动状态,它 能反映生产过程中被测参数的变化过程。例如用激光比 长仪测量精密线纹尺,用电动轮廓仪测量表面粗糙度等。
三、量块——量块的精度(级)
按国标GB6093-85,量块按制造精度分6级,即00、0、1、2、
3和K级,其中00级精度最高,3级最低,K级为校准级。
分级的主要根据量块中心长度极限偏差、量块长度变动量的
允许值和粘合性等。 量块生产企业大都按“级”向市场销售量块。用量块长度极限 偏差(中心长度与标称长度允许的最大误差)控制一批相同规 格量块的长度变动范围;用量块长度变动量(量块最大长度与 最小长度之差)控制每一个量块两测量面间各对应点的长度变 动范围。用户则按量块的标称尺寸使用量块。因此,按“级” 使用量块必然受到量块长度制造偏差的影响,将把制造误差带 入测量结果。
2、测量单位或标准量:
我国基本计量制度是米制,常用的长度测量单位有米、毫米、微米;常用 的角度测量单位有度、分、秒。 在测量过程中,测量单位必须以物质形式来体现,能体现测量单位和标准 量的物质形式有:光波波长、精密量块、线纹尺、各种圆分度盘等。
二、测量及测量过程(2)
3、测量方法
指完成测量任务所采用的测量原理、测量器具或仪器,以及 测量条件的总和。而实际工作中,往往是从获得测量结果的 方式去理解测量方法。
4、测量精度
指测量结果与真值的一致程度。由于测量过程中不可避免地 会出现测量误差,测量误差的存在将导致测量值具有不确定 性,测量误差影响着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的一致程度,因 此,测量结果应该用被测量与单位量的比值x(测得值)和表 达该测值准确度的“测量不确定度”u表达为:x±u
例如:轴径:(30±0.05)mm。
一、检验、计量、测试与测量(2)
测量是以确定被测对象量值为目的的全部操作。测量操作过程 中,需要将被测对象与复现测量单位的标准量进行比较, 并以被测量与单位量的比值及其准确度表达测量结果。用 一个基本公式表示,即:L=qE。E即为标准量,q为比值。
例如轴径的测量,就是将被测轴的直径与特定的长度单位(例如毫米)相 比较.若其比值为30,准确度为±0.05mm,则测量结果可表达为 (30±0.05)mm。
§4.2 尺寸的传递
一、长度单位与计量基准
长度的基本单位名称是“米”(m)。
在古典阶段,各国多以人体的一部分作为长度基准。如我国的“布手为尺”, 英国的“码”和“英尺”等。 1875年国际“米制公约”的签订,开始了以科学为基础的经典阶段。 1889年在法国巴黎召开了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规定“以地球子午线长度 的四千万分之一定义一米”,并用铂铱合金制成基准米尺:国际米原器。 18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一米的长度等于Kr86在2p10和5d5能级之 间跃迁时所产生的辐射在真空中的波长的1 650 763.73倍”。 1983年第17届国际计量大会又更新了米的定义,规定:“米”是在真空中在 1/299 792 458s的时间间隔内行进路程的长度。
三、量块——量块的选用
量块是成套生产的。 根据GB6093—85的规定,量块共有17种套别,每套的块数分 别为91、83、46、12、10、8、6、5等。 下表所列为83块组和91块组一套的量块的尺寸系性,利用此特性可使不同尺寸的量块组合 成所需要的尺寸。为了减少量块的组合误差,应尽量减少量 块的组合块数,一般不超过4块。
主动测量与被动测量
⑴主动测量
在加工过程中进行的测量。其测量结果直接用来控制 零件的加工过程,决定是否继续加工或判断工艺过程 是否正常、是否需要进行调整,故能及时防止废品的 发生,所以又称为积极测量。
⑵被动测量
加工完成后进行的测量。其结果仅用于发现并剔除废 品,所以被动测量又称消极测量。
静态测量与动态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⑴直接测量
无需对被测量与其它实测量进行函数关系的辅助计算而 直接得到被量值的测量。例如用游标卡尺、外径千分尺 测量外圆直径,用比较仪测量长度尺寸等。
⑵间接测量
需要对被测量与其它实测量进行一定的 函数关系计算而间接得到的被测量值的 测量。如用弓高弦长法测大型零件的直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