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四下6 积的变化规律 (1)
苏教数学四年下册《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及反思(共四篇)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乘法,初步了解了乘数和积的关系。
本课学习生活中积的变化规律,依据知识的迁移,应用转化的思想,学生可以通过探究,把新知识转化为已经学习过的旧知识,进一步掌握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探索、分析的能力,在一定情境创设的探究过程中来研究本节课的内容,不会感到很困难,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中,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收益。
二、说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
2.理解积的变化规律,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探索和归纳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直接求出积。
难点: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四、说教学过程板块一、情境导入师:前面我们认识了亿以上的数,下面老师写了两个十二位数,给大家几秒钟的时间,看你能很快的记住哪个数。
学生记数。
师:记住了哪个?(第一个)为什么这么多人记住了第一个数?(因为第一个数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数学中有很多有规律的情况,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是积的变化规律。
看到题目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有什么规律?·学积的变化干什么?·积的变化规律和谁有关系?·怎么就知道这个规律了?师:同学们想知道的真多!相信大家通过自己的研究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设计意图:借助记数游戏吸引学生注意力,为新课的教学做准备】板块二、探究新知师:请同学们自己按要求算一算,填写表格。
(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4题)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表格;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汇报交流,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师:比较填出的结果,跟同学讨论两个数相乘,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积怎样变化?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积的变化规律》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发现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积的变化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乘法运算,对于积的变化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对于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和发现积的变化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发现和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同时,我还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游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积的变化规律。
2.自主探索: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3.合作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悟,互相学习和提高。
4.教师讲解:对学生的发现进行总结和讲解,让学生深入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5.巩固练习: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积的变化规律。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0除外),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案教学设计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案教学设计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课题:积的变化规律第 4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探索、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变化规律;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灵活地进行计算。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经历自主探究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应用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创设问题。
小明在计算“42×5”时,将因数5写成了50并进行了计算。
问题一:小明能算出这个算式的正确答案吗?问题二:那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2.导入新课。
在乘法里面,两个因数相乘就得到了积,那因数的变化是否也会引起积的变化呢?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题4的表格。
(1)让学生独立计算,填写表格。
(2)指名汇报,课件出示学生完成的表格。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独立观察。
请同学们自己观察表格中的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想一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怎样变化?你有什么发现?(2)小组交流。
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
教师巡视全班,了解各小组的交流情况。
(3)全班汇报交流。
指名汇报交流,教师可以让参与汇报的学生到讲台前运用实物投影进行汇报。
汇报预测:①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2,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2。
②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10,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10。
③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4,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4。
苏教版数学四下《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下《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掌握两个数相乘积的变化规律,包括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两个因数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积扩大的倍数等于两个因数扩大倍数的乘积,积缩小的倍数等于两个因数缩小倍数的乘积。
这些规律对于学生后续学习分数、小数乘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除法的计算方法,对乘法有一定的理解。
但学生在理解积的变化规律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于因数扩大或缩小0倍的情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总结规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两个数相乘积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两个数相乘积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总结规律。
3.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图片。
2.准备练习题和测试题。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实例,如购物时发现商品打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实际支付的金额。
通过实例引入积的变化规律的话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相关图片和数据,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当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时,积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总结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运用刚总结的规律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掌握程度。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数学中的一节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两个数相乘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在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乘法运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乘法运算,对乘法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积的变化规律,他们可能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同时,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好奇心较强,对探索新知识有较高的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两个数相乘积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发现并归纳积的变化规律。
2.难点:让学生理解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让学生自己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六. 教学准备1.课件:教师制作课件,展示相关案例和图片。
2.学具:为学生准备相关学具,如小卡片、计算器等。
3.教学场地:确保教学场地整洁、舒适,有利于学生学习。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如2×3=6,让学生观察积的变化。
引导学生发现,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0除外),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系列案例,如3×4=12,4×5=20,5×6=30等,让学生观察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当两个因数都扩大相同的倍数(0除外),积扩大的倍数等于两个因数扩大倍数的乘积。
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成小组,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积的定义及其性质,掌握积的加减法则,掌握积的倍数规律,能够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实践中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1.1 积的定义及性质•积的定义:把两个或多个数相乘所得的积就是乘积,用符号$\\times$或$\\ast$表示。
•积的性质:–任何数与1相乘,积仍是这个数;–任何数都能被0乘,积为0;–任何数乘以一个负数,积为一个负数;–乘法交换律:乘法可以交换,即$a\\times b=b\\times a$;–乘法结合律:乘法可以结合,即$(a\\times b)\\times c=a\\times (b\\times c)$;–数乘法分配律:$a\\times(b+c)=a\\times b+a\\times c$。
1.2 积的加减法则•积的加减法则:–积的分配律:$(a+b)\\times c=a\\times c+b\\times c$,a,b,c 为任意实数;1.3 积的倍数规律•积的倍数规律:当乘数或被乘数中有一组数依次增加(或减少)时,积依次增加(或减少)。
1.4 积的变化规律及应用•积的变化规律:当乘数或被乘数同时增加(或减少)时,积会怎样变化?•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面积、长度、时间等问题。
2.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运用板书和示例演算,向学生阐述积的定义及性质,以及积的加减法则和倍数规律;•合作探究法:学生分组合作,通过讨论问题、互相交流思路,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课堂练习法:通过习题训练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数学教案_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数学教案_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
2.知道扩大几倍、缩小几倍的意义,理解积的变化规律,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探索、归纳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课前准备:口算卡片、小黑板。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几道口算题,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教师用卡片出示口算题,学生抢答。
56+34= 68+25= 73-42=
100-57= 34= 67=
426= 819=
二、扩大、缩小
1、教学扩大
师:再看下面几道口算题。
不但要口算出结果,还要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课件出示课本第一组乘法算式:
3710=
生:3710=370,37乘1等于37,然后在末尾添上一个0,就是370。
教师显示结果:3710=370
师:很好!下面看这道题:
出示37100=
生:37100=3700,37乘1等于37,然后在末尾添上两个0,就是3700。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挺好的。
在数学上,3710还可以说成把37扩大10倍,37100可以说把37扩大100倍。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4《积的变化规律》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4《积的变化规律》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4《积的变化规律》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并掌握两个数相乘(都不为0)积的变化规律。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基本运算,对于探究规律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抽象的积的变化规律,可能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并掌握两个数相乘(都不为0)积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发现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用于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例如,展示2乘以3等于6,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将2变成4,积会变成多少?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积会变成12。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实际的图片或者数据,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巩固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
可以设置一些选择题或者填空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选择或者填写正确的答案。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例如,可以设置一些需要计算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运用规律,计算出正确的答案。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拓展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可以设置一些需要学生自己设计问题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运用规律,设计出正确的答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第4课时《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第4课时《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第4课时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探究积的变化规律,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乘法运算,但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在探究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分析、归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积的变化规律,掌握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2.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能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练习题,用于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准备PPT,用于展示问题和解答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个问题:“小明有2个苹果,小红的苹果数是小明的2倍,小丽又有3个苹果,他们三人的苹果总数是多少?”让学生思考并解答。
通过这个问题引出积的变化规律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组实例,如:1×2=2,2×3=6,3×4=12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组实例中积的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增加或减少时,积也会相应地增加或减少。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出一些实例,验证积的变化规律。
每组选取一个实例,如:4×5=20,5×6=30等,观察并解释积的变化规律。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题,巩固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资料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第 4 课时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页的例4,练一练的第1-2题,练习六的第1-4题。
教学目标:1.探索、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变化规律;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灵活地进行计算。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经历自主探究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应用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创设问题。
小明在计算“42×5”时,将因数5写成了50并进行了计算。
问题一:小明能算出这个算式的正确答案吗?问题二:那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2.导入新课。
在乘法里面,两个因数相乘就得到了积,那因数的变化是否也会引起积的变化呢?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板书课题)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二、交流共享1.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题4的表格。
(1)让学生独立计算,填写表格。
(2)指名汇报,课件出示学生完成的表格。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独立观察。
请同学们自己观察表格中的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想一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怎样变化?你有什么发现?(2)小组交流。
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
教师巡视全班,了解各小组的交流情况。
(3)全班汇报交流。
指名汇报交流,教师可以让参与汇报的学生到讲台前运用实物投影进行汇报。
汇报预测:①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2,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2。
②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10,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10。
③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4,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4。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6 积的变化规律 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6 积的变化规律 | 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积的变化规律2. 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本质,灵活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乘法的意义和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 让学生观察一些积的变化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交流观察到的规律,并尝试总结规律。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积的变化规律,并给出数学表达式。
3. 巩固练习- 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际应用- 让学生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5. 总结提升-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强调积的变化规律的本质和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2. 观察生活中的积的变化现象,并尝试用积的变化规律解释。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 在实际应用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 教师要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环节,因为这个环节是学生发现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的关键步骤。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积的变化规律》优秀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积的变化规律》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积的变化规律》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和总结,掌握积的变化规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应用和拓展,以及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解决。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整数的乘法、除法和加减法运算,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是,对于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也需要在本节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和总结,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3.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计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2.学习材料: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供学生探究和操作。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教学道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引发学生的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积的变化规律。
例如,展示两组数相乘的结果,让学生观察积的变化情况。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尝试找出积的变化规律。
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解决。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教案:积的变化规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积的变化规律。
2. 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1. 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 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四、教学难点1. 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2. 灵活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 通过观察和实验,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 分组讨论,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 教师点评,强调积的变化规律。
3. 巩固练习- 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 引导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4. 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 强调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5. 作业布置- 布置适量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
3.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能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 学生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3.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积极参与,合作交流。
八、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
2. 教学实验器材。
九、教学时间1. 1课时。
十、教学建议1.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
4.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积的变化规律积的变化规律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学生能否理解和掌握这个规律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后续数学知识的学习。
因此,我们需要详细补充和说明积的变化规律,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积的变化规律指的是,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0除外),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1.探索、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变化规律;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灵活地进行计算。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经历自主探究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应用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创设问题。
小明在计算“42×5”时,将因数5写成了50并进行了计算。
问题一:小明能算出这个算式的正确答案吗?问题二:那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2.导入新课。
在乘法里面,两个因数相乘就得到了积,那因数的变化是否也会引起积的变化呢?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题4的表格。
(1)让学生独立计算,填写表格。
(2)指名汇报,课件出示学生完成的表格。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独立观察。
请同学们自己观察表格中的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想一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怎样变化?你有什么发现?(2)小组交流。
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
教师巡视全班,了解各小组的交流情况。
(3)全班汇报交流。
指名汇报交流,教师可以让参与汇报的学生到讲台前运用实物投影进行汇报。
汇报预测:①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2,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2。
②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10,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10。
③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4,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4。
④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5,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5。
(4)概括规律。
提问:谁能将刚才四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概括,说一说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交流后得出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积的变化规律》评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积的变化规律》评课稿一、引言本文以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积的变化规律》课程为基础,对该课程进行评课。
首先简要介绍了课程的背景和目标,然后对教学设计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教学过程进行了评价和改进建议。
二、课程背景和目标《积的变化规律》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中的一个重要课程。
该课程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实践,探究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 了解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 能够利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设计分析1. 教学内容分析《积的变化规律》课程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 积的概念与积的计算; - 积的变化规律与图像; - 利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这些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践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教学目标分析根据课程的内容分析,可以将教学目标具体化为以下几个方面: - 知识目标:掌握积的概念、计算及基本性质。
-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实践和探索,发现和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3. 教学过程分析(1)导入与激发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故事引入等方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可以问学生「你们知道积是什么吗?有什么应用场景吗?」并给予学生以思考的时间。
(2)概念讲解与示例展示教师通过简短、清晰的语言向学生介绍积的概念,并结合具体的示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3)观察实践与探索演练教师设计一系列的观察实践和探索演练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积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展示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
(4)归纳总结与知识拓展在学生完成观察实践和探索演练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总结积的变化规律,并加以拓展,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5)解决问题与应用展示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积的变化规律》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两个数相乘时,其中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0除外),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规律。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乘法口诀和基本的乘法运算,本节课则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活动,发现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充满好奇心。
但是,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和规律,仍需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或图片来进行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好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发现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难点:让学生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通过小组讨论和操作,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烹饪等,用于导入和巩固知识点。
2.准备一些卡片,上面写有不同数值的乘法算式,用于学生操作和练习。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实例和引导学生思考。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计算总价,烹饪时计算食材用量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同样的商品,数量不同,总价也会不同呢?引导学生发现,这是因为在计算总价时,商品的单价不变,只是数量发生了变化。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乘法算式,如2×3、3×4等,让学生计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5.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乘数乘5,另一个乘数乘,3, 则积( )。
6.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乘数乘7,另一个乘数除以7 ,则积( )。
7.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乘数乘8,另一个乘数除以4, 则积( ).
二、解决问题 1、8本新华字典重2千克,那么16本新华字典重多少千克 ?
二、解决问题 2、买4支钢笔需要85元,那么买8支钢笔要多少钱?买12 支钢笔呢?
规律3:一个乘数乘(或除以)a,另一个乘 数除以(或乘)a,积不变。(a≠0)
一填空 1.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6,则积(
)。
2.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除以8,则积( )。
3.两个数相乘的积是25,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 数乘9,则积是( )。
4.两个数相乘的积是65,其中一个乘数不变,另一 个乘数除以5,则积是( )。
规律2:一个乘数乘(或除以)a,另一个乘 数乘(或除以)b,积也跟着乘(或除以) axb。(a≠0;b≠0)
规律三:
10 × 8 = 80
乘
除不
2
以变
2
20 × 4 = 80
20 × 4 = 80
除
乘不
以
以变
2
2
10 × 8 = 80
一个乘数乘2,另一个乘数除以2,积不变。 一个乘数除以2,另一个乘数乘2,积不变。
规律3:一个乘数乘(或除以)a,另一个乘 数除以(或乘)a,积不变。(a≠0)
规律一:
10 × 8 = 80
乘
不乘
2
变220 × 8 = 16020 × 8 = 160
除
不除
以
变以
2
2
10 × 8 = 80
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2,积也跟着乘2。 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除以2,积也跟着除以2。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校级公开课)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校级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是本册教材中一个重要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两个因数的变化(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0除外),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如果两个因数扩大相同的倍数(0除外),积扩大的倍数就等于两个因数扩大倍数的乘积;两个因数都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积缩小的倍数等于两个因数缩小倍数的乘积),并能够运用这个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口诀,对乘法有一定的理解,但是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实例来加深。
此外,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个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的展示和分析,让学生学会观察、归纳和总结数学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实例,制作好PPT。
2.学生准备:学生预习相关的内容,了解乘法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积的变化规律。
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每个苹果的重量是200克,请问3个苹果的总重量是多少克?如果小明增加到5个苹果,每个苹果的重量不变,那么总重量是多少克?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相关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例如:展示一个,中有一列是因数的变化,另一列是积的变化,让学生观察和总结。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掌握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能够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二、教学重点:1.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积的变化规律三、教学难点:1.积的变化规律2.将积的变化规律应用于实际问题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黑板笔和学生用纸2.复习代数式及其解法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复习第一、第二二步中的代数式的概念及其解法(2)引出新课:你们知道a*b的意思吗?(3)如有学生回答不清楚,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积及积的计算方法2.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教师板书:a*b=c(2)解释:积是两个数相乘的结果(3)举例:将乘数和被乘数写在等于号两侧,以求积数3.积的变化规律:(1)教师板书:a1*b=c1,a2*b=c2,a3*b=c3(2)解释:一组乘数和积的数列叫做积的变化规律(3)例如:2*3=6、4*3=12、6*3=18 这三组数就是由3异变正向异变的一种积的变化规律(4)再例如:0.2*2=0.4、0.4*2=0.8、0.8*2=1.6 这三组数就是有2异变正向异变的一种积的变化规律4.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1)教师板书:楼托高6层,共72米,塔一楼高,求塔有多少层?(2)解题步骤:1)确定乘数和积的关系,即第一层高h,塔共有n层,则h*n=722)找出相同的异变规律,由式子得h*2=h1h1*2=h2h2*2=h3.....3)根据规律求出答案,所以h=6,所以h1=12,h2=24,h3=48....(3)进一步练习:(1)当a=36,b=4时,a*b=c,a-4=b,d=c-4求c、d的值(2)这幢房子原来的层数为15层,现在想建一个墙把每层的高度增加0.2米,墙高为6.4米,求新的楼层数六、教学小结:1.掌握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学会描述积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3.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自主创新和发散思维七、教学反思:1.本课中涉及到代数式,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抽象,应多加强练习2.对于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生应意识到字母的意义变化,在抽象问题中看到具体的应用地方。
3.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3.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当我站在讲台上,看着孩子们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我知道今天我要传授的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今天我要讲解的是“积的变化规律”,这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的一章内容。
一、教学内容我在备课时已经详细梳理了这一章节的内容,它主要涵盖了两个方面:一是因数不变,积的变化规律;二是积不变,因数的变化规律。
我会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这两个规律。
二、教学目标我希望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们能够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个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我知道,理解和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因数的变化对积的影响则是难点。
我会特别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PPT和相关的练习题,以及学生们常用的学习工具,如笔、纸等。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将积的变化规律清晰地展示给学生。
七、作业设计答案:1. 积不变;2. 积不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教学,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们在掌握本节课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探索更多的数学规律。
这就是我对于“积的变化规律”的教学设计。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一定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并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它。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我需要在授课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积的变化规律背后的数学逻辑。
我会通过实际例题的引入,让学生们感受到积的变化规律的实际应用,从而加深他们的理解。
二、因数变化对积的影响理解因数的变化对积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我会用具体的例子来解释这个问题,比如,如果一个因数扩大2倍,另一个因数缩小2倍,积实际上是不变的。
我会让学生们通过实际的计算来感受这个规律,从而加深他们的理解。
三、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们理解积的变化规律,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够运用这个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借助计算器计算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时积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初步了解这一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初步了解这一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课前准备:
小黑板、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
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用计算器计算。
知道用计算器计算既快捷又准确。
这节课我们借助计算器探索一条很重要的数学规律,那就是“积的变化规律”。
(板书课题)这条规律对于我们以后的学习十分有用,在探索过程中我们还能学到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我想你们一定会对这节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出示下表。
┏━━━━━━┳━━━━━━━┳━━━━━┳━━━━━━━┓
┃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积的变化┃
┣━━━━━━╋━━━━━━━╋━━━━━╋━━━━━━━┫
┃ 36 ┃ 30 ┃ 1080 ┃┃
┣━━━━━━╋━━━━━━━╋━━━━━╋━━━━━━━┫
┃ 36 ┃ 30×2 ┃┃ 1080×_____ ┃
┣━━━━━━╋━━━━━━━╋━━━━━╋━━━━━━━┫
┃ 36 ┃ 30×10 ┃┃┃
┣━━━━━━╋━━━━━━━╋━━━━━╋━━━━━━━┫
(1)指导填表。
谈话:请大家先看表的第一行,明白这四项内容的意思吗?第三栏积和第四栏积的变化有什么不同?(第三栏积要求填上计算所得的数,第四栏积的变化填写原来的积1080乘几) 大家再看第二行,用计算器算一下36×30是不是得1080。
再看第三行,先用计算器算出第二个因数,再计算出积。
(指名报得数,教师填表) 提问:积的变化一栏要求填1080×_____ ,横线上的数应该怎样计算出来?(指名回答)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因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2160,一个因数是1080,求另一个因数,所以用除法计算)请算出结果填在横线上。
再看第四行,请你们自己算出积,积的变化应该如何计算?如何填写?(1080×10) 第五行、第六行自己计算、填写。
(2)观察表格,初步发现规律。
谈话:仔细观察表格的第一、二两栏,谁能说一下因数的变化情况?再把第四栏与第二栏或第一栏对照,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讨论后,指名发言。
2.举例验证。
(1)谈话: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匆忙下结论,要再举一个例子,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
如果有一个例子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就不能把这种发现当作规律,这就是研究数学问题应该持有的严谨的态度。
下面每人也像例题这样画个表,自己写出因数,设计因数的变化,用计算器算出积,算出积的变化。
把表填写完成后,再看看是否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
(2)学生各自制表、填写、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3)在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制表情况及从表中发现的规律,特别注意有没有出现与规律不同的情况。
如果有,在小组里重新计算核实。
(4)谈话:有没有发现与例题中发现的规律不同的情况?
3.总结规律。
谈话:刚才大家共同做了例题,又各自找出了例子,都出现了相同的情况,这样,我们就可总结积的变化规律了。
你认为可以怎样总结?先在小组里讨论,再指名汇报。
谈话:你们表达的意。